“新共识”宏观经济学货币政策理论述评

合集下载

货币政策与宏观经济学

货币政策与宏观经济学

货币政策与宏观经济学在现代经济学中,货币政策是国家经济的重要方面,它与宏观经济学密切相关。

货币政策的制定和执行对经济增长、就业、通货膨胀等方面产生深远影响。

本文将探讨货币政策与宏观经济学的关系,并分析不同的货币政策对宏观经济的影响。

一、货币政策的概念与目的货币政策是指通过调整货币供应量、利率和其他货币工具,来影响经济活动和价格水平的政策。

货币政策的目的一般包括维持物价稳定、促进经济增长、达到高就业率等。

货币政策的执行主体通常是央行,例如美国的联邦储备系统、欧洲央行等。

二、宏观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宏观经济学是研究整体经济系统的运行和发展的学科。

它关注经济增长、通货膨胀、失业等宏观经济问题,以及与之相关的政策和措施。

宏观经济学的主要理论框架包括需求管理政策、供给管理政策和结构性政策等。

三、货币政策对宏观经济的影响1. 货币供应量与经济活动:货币供应量的增加通常会刺激经济活动,促进消费和投资增加,有利于经济增长;而货币供应量的减少则可能抑制经济活动,导致经济衰退。

央行通过调整货币供应量来平衡经济的发展。

2. 利率政策与投资:央行通过调整利率来影响投资行为。

降低利率可以鼓励企业和个人增加借贷,促进投资和消费增长;而提高利率则可能抑制投资,减少消费支出。

3. 通货膨胀与物价稳定:通货膨胀是指物价总水平持续上升的现象。

央行通过货币政策来控制通货膨胀,以维持物价稳定。

一般来说,央行将通胀目标设定在一个合理的水平,既不能过高导致通胀螺旋,也不能过低导致经济停滞。

4. 就业与经济增长:货币政策对就业水平和经济增长有一定影响。

通过扩大货币供应和降低利率,央行可以刺激经济活动,从而促进就业和经济增长。

四、不同货币政策的种类与特点1. 紧缩性货币政策:紧缩性货币政策旨在减少货币供应量,以遏制通货膨胀。

其特点是提高利率、收紧信贷,对经济活动产生抑制作用。

2. 宽松性货币政策:宽松性货币政策旨在促进经济增长和就业,通过增加货币供应和降低利率来刺激经济活动。

货币政策的理论和实践

货币政策的理论和实践

货币政策的理论和实践货币政策是指国家通过货币供应量、利率、汇率等手段,调节货币流通量,以达到维持经济稳定、促进经济增长和控制通货膨胀水平的目的。

货币政策是一个国家宏观经济政策中十分重要的一环,影响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稳定。

本文将从货币政策的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货币政策的理论基础货币供应量是货币政策最为重要的指标,也是货币供应理论的基础。

货币供应量包括M0、M1、M2等,其中M0是指流通中的现金数量;M1是指M0加上活期存款;M2是指M1加上定期存款、储蓄存款、国债存款等。

货币政策最常使用的指标是M2。

货币的本质是信用。

货币的价值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市场对其可信程度的认同。

因此,货币政策不仅要关注货币供给量的控制,还需要关注市场中的需求和供给关系。

市场需求和供给关系影响着货币的供求状况,进而影响着货币价值。

货币政策应该根据市场需求和供给的变化,合理配置货币供应量,以保持货币的稳定和流通性。

货币政策在调控货币供应量时,可以通过调整利率、改变货币的流通方式、控制外汇市场和采取其他经济政策手段等方法来实现。

如果经济出现通货膨胀,货币政策可以通过上调利率、减少货币供给量等手段来控制通货膨胀。

如果经济出现萎缩,货币政策可以通过下调利率、增加货币供给量等手段来促进经济增长。

二、货币政策的实践货币政策的实践需要根据国家的实际情况和经济状况进行精确调整。

货币政策的实践需要遵循一定的原则和操作程序,同时需要考虑到货币政策的可持续性和市场预期。

下面简单介绍几个国际通行的货币政策实践方法。

1. 目标寻址在制定货币政策时,需要明确经济发展的目标和指标,以便进一步调整货币供应量。

有些国家会借鉴其他国家的经验,如美联储的‘双重目标’,即既要控制通货膨胀,同时又要促进就业和经济增长。

有些国家也会根据自身的国情制定相应的目标或指标,如日本等国制订的‘核心CPI’指标等。

2. 利率调控利率是货币市场上最基本的价格,是货币政策中最为重要的工具之一。

新经济角度分析货币政策

新经济角度分析货币政策

新经济角度分析货币政策引言货币政策是宏观经济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影响经济发展和控制通货膨胀具有重要作用。

近年来,随着新经济的兴起,货币政策也面临着新的挑战和变革。

本文旨在从新经济角度对货币政策进行分析,探讨新经济对货币政策的影响。

新经济的特点新经济是指以信息技术为基础的数字化、网络化经济形态,具有以下几个主要特点:1.网络效应:新经济通过互联网等信息技术实现了全球范围内的网络化交流和合作,使得经济活动更加高效和便捷。

2.创新驱动:新经济以技术创新为核心驱动力,推动了经济的快速发展和转型升级。

3.信息不对称:由于信息的不对称性,新经济中的参与者需要更多的依赖信息技术来获取和处理信息,以便做出更好的决策。

新经济对货币政策的影响1. 网络效应下的货币政策网络效应使得新经济中的企业更加依赖于互联网等科技平台来进行经济活动。

这种依赖程度使得货币政策对新经济的影响更加重要。

通过调控流动性和利率等手段,央行可以对网络经济平台的融资成本和融资渠道进行调控,进而影响新经济企业的发展和运营。

2. 创新驱动下的货币政策新经济的发展离不开技术创新的支持,而货币政策在促进技术创新方面也扮演着重要角色。

央行可以通过优惠的利率政策和各类创新金融工具来支持科技创新,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推动新经济的发展和转型。

3. 信息不对称下的货币政策新经济中的信息不对称性给货币政策的制定带来了新的挑战。

在新经济中,央行需要更好地了解市场信息,以便做出更准确的货币政策决策。

因此,央行需要加强与科技公司的合作,利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等技术手段来获取和分析市场数据,以更好地制定货币政策。

新经济背景下的货币政策调整针对新经济的特点和对货币政策的影响,央行在制定和调整货币政策时需要考虑以下几个方面:1.灵活性和适应性:央行需要更加灵活和适应性地制定货币政策,以适应新经济快速发展和变化的需求。

2.创新支持:央行可以通过创新金融工具和政策支持科技创新,推动新经济的发展和转型。

货币政策的实践与理论分析

货币政策的实践与理论分析

货币政策的实践与理论分析货币政策,是指国家中央银行通过调节货币供应量和利率等手段,以实现稳定物价、促进经济发展的一种宏观经济调控方式。

在实践中,货币政策与经济发展密不可分,成为直接影响国民经济的利器。

笔者在这里将就货币政策的实践与理论分析展开探讨。

一、货币政策的实践货币政策的实践是一个极富挑战性的领域,需要平衡宏观经济的各种需求。

当前,以美国为代表的发达经济体实行的货币政策,是量化宽松政策(Quantitative Easing, 简称QE)。

这种政策本质上是通过增加流通货币量来降低实际利率和借贷成本,从而推动经济复苏。

然而,QE政策实施的结果,也不尽如人意。

在美国,货币政策过于宽松导致了超发货币造成通货膨胀,并引发了巨大的资产泡沫;而在日本,虽然通过大规模宽松政策推动了经济的短期增长,但其高债务率和经济结构问题,也使得长期经济增长乏力。

中国的货币政策在近年来也发生了较大的变化。

在世界金融危机后,中国政府采取了大规模的基建投资,投资规模大、速度快,促进了经济的快速增长。

但同时也带来了许多负面影响,如投资回报率低、投资过度集中等问题。

为了应对这些问题,中国的货币政策进行了调整,从过去的过度扩张向适度收紧转变。

这种调整政策形成了国内经济的三年“清爽”时期。

虽然中国货币政策的调整取得了成功,但其对经济结构的改革方式和创新手段亟待深入探索。

二、货币政策的理论分析货币政策的理论分析是初步制定货币政策所必须的环节。

货币政策的基本理论有三个,分别是量理论、凯恩斯主义和新兴货币理论。

首先是量理论,其核心理念是通货膨胀是货币过度流通造成的产出和物价的上升。

量理论认为,货币供应量和商品供应量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关系。

货币供应增加了,商品的供应也会随之增加,从而抵消了通货膨胀对商品价格的影响。

凯恩斯主义是货币政策的核心理论之一。

凯恩斯主义认为,宏观经济中存在着有效需求不足的问题,因此政府有必要通过增加政府支出或者调节货币政策来刺激消费需求,促进经济增长,同时促进就业。

新古典宏观经济学的政策主张

新古典宏观经济学的政策主张

新古典宏观经济学的政策主张新古典宏观经济学是一种经济学派别,与传统经济学相比,更加注重市场自由和经济政策的微观基础。

在新古典宏观经济学中,政策主张通常涉及四个方面:货币政策、财政政策、供给政策和净出口政策。

这些政策主张旨在推动经济增长、控制通货膨胀和维护经济稳定。

接下来,本文将就新古典宏观经济学的政策主张进行详细探讨。

一、货币政策货币政策是新古典宏观经济学中关键的政策工具。

新古典宏观经济学认为,货币供给和货币政策对经济活动具有重大影响。

在货币政策方面,新古典宏观经济学主张中央银行应采取适度的货币紧缩或货币扩张政策以控制通货膨胀,并保持经济稳定。

此外,新古典宏观经济学也主张中央银行应享有独立行使货币政策的权力,以减少政治干预的风险。

二、财政政策财政政策是指通过调整政府支出和税收来实现经济目标的政策工具。

新古典宏观经济学认为,财政政策对经济增长具有积极影响,但其对通货膨胀控制的效果较差。

因此,在财政政策方面,新古典宏观经济学主张政府应实施适度的财政刺激政策,通过增加公共支出和减少税收来刺激经济增长,但应避免财政过度扩张以免引发通货膨胀。

三、供给政策供给政策是为促进经济增长和提高生产率而采取的政策措施。

新古典宏观经济学主张通过降低税率、削减行政限制和鼓励市场竞争等方式来提高经济效率和生产率,并进而推动经济增长。

同时,新古典宏观经济学也主张改善教育和培训体系,以提高劳动力素质和技能,从而进一步促进经济发展。

四、净出口政策净出口政策是指通过调整国际贸易政策来影响经济增长和贸易平衡。

新古典宏观经济学主张鼓励自由贸易,降低关税和非关税壁垒,以促进跨国经济合作和资金流动。

此外,新古典宏观经济学也主张政府采取积极的汇率政策,以确保货币兑换率的稳定,从而帮助促进贸易平衡和经济增长。

综上所述,新古典宏观经济学的政策主张涵盖货币政策、财政政策、供给政策和净出口政策。

这些政策主张旨在推动经济增长、控制通货膨胀和维护经济稳定。

“新共识”宏观经济学货币政策理论述评

“新共识”宏观经济学货币政策理论述评

李芳、唐文进:“新共识”宏观经济学货币政策理论述评“新共识”宏观经济学货币政策理论述评李芳 唐文进*摘 要:“新共识”宏观经济学产生于20世纪90年代,本世纪以来出现大量经典文献并得到进一步发展。

在“新共识”宏观经济模型中,货币存量不起作用,但货币政策在“新共识”中被赋予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因为通货膨胀对经济效率和增长具有破坏性作用,而货币政策可以决定通货膨胀。

“新共识”宏观经济学中的货币政策采用盯住通货膨胀的方式,通过调节利率将通货膨胀控制在一个较低的水平。

利率可以通过利率渠道、财富效应渠道、汇率渠道、货币渠道、窄的信贷渠道和宽的信贷渠道六个渠道对经济产生影响,以实现它的最终目标。

“新共识”宏观经济学与传统的凯恩斯主义和20世纪80年代的新凯恩斯主义有很大的不同,在某些政策主张上甚至“恢复”了货币主义。

关键词:“新共识”宏观经济学;货币政策理论“新共识”宏观经济学(“New Consensus” Macroeconomics )是产生于20世纪90年代、本世纪以来出现大量经典文献并得到进一步发展的一种宏观经济政策思想的“新共识”,它源于新凯恩斯主义但却在一定程度上“背离”了凯恩斯主义。

在“新共识”宏观经济学中,财政政策的作用下降,货币政策的作用提升,货币政策的重点是盯住通货膨胀率,货币政策中介目标选择利率,这样的政策主张也被称作宏观经济政策的“新共识”。

一、“新共识”宏观经济模型“新共识”宏观经济学的代表人物主要包括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主席、普林斯顿大学的本·伯南克(Ben Bernanke )和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委员劳伦斯·梅耶(Laurence Meyer ),英国剑桥大学的Philip Arestis 和丽兹大学(University of Leeds )的Malcolm Sawyer ,同时也包括西班牙Pompe u Fabra 大学(Universitat Pompeu Fabra )的R. Clarida ,J. Gali 和美国纽约大学的M. Gertler 以及卡内基—梅隆大学(Carnegie-Mellon University )的B. T. McCallum 等。

宏观经济学对于货币政策的分析与评价

宏观经济学对于货币政策的分析与评价

宏观经济学对于货币政策的分析与评价在现代经济体系中,货币政策被视为调控经济发展和稳定的重要手段之一。

它通过调整货币供应量、利率水平和信贷政策等方式,影响着整个经济系统的运行。

宏观经济学作为研究经济运行的学科,对货币政策的分析与评价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宏观经济学可以通过分析货币政策的影响机制,揭示其对经济的作用和效果。

货币政策的核心目标是维持物价稳定和促进经济增长。

宏观经济学家通过研究货币供应量、利率水平和信贷政策等因素对经济各个层面的影响,可以深入了解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

例如,通过降低利率来刺激投资和消费,货币政策可以促进经济增长;通过调整货币供应量来控制通货膨胀,货币政策可以维持物价稳定。

宏观经济学的分析可以帮助政策制定者更好地理解货币政策对经济的影响,并做出相应的调整和决策。

其次,宏观经济学可以评价货币政策的有效性和可持续性。

货币政策的实施需要考虑到经济的长期发展和稳定,而宏观经济学提供了评估货币政策的工具和方法。

例如,通过分析货币政策对经济增长、通货膨胀和失业率等指标的影响,宏观经济学可以评估货币政策是否达到了预期的目标,并判断其是否具有可持续性。

同时,宏观经济学还可以研究货币政策的时滞性和滞后效应,以便更好地预测和应对经济的波动和风险。

此外,宏观经济学还可以帮助分析货币政策的风险和副作用。

货币政策的实施可能会带来一系列的经济和金融风险,如通货膨胀压力、资产价格泡沫和金融不稳定等。

宏观经济学可以通过研究货币政策与这些风险之间的关系,提供政策制定者对可能出现的问题的预警和防范。

此外,宏观经济学还可以分析货币政策的分配效应,即政策对不同社会群体和经济部门的影响。

这有助于政策制定者更好地平衡经济增长和社会公平之间的关系。

综上所述,宏观经济学对于货币政策的分析与评价具有重要意义。

它可以揭示货币政策的影响机制,评估政策的有效性和可持续性,预测和应对可能出现的风险,以及分析政策的分配效应。

通过宏观经济学的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货币政策对经济的作用和影响,为政策制定者提供更科学、更有效的决策依据,促进经济的稳定和可持续发展。

宏观经济学中货币政策的最新发展及在我国的应用研究

宏观经济学中货币政策的最新发展及在我国的应用研究

宏观经济学中货币政策的最新发展及在我国的应用研究1. 引言近年来,宏观经济学中的货币政策一直备受关注。

货币政策是指中央银行通过调整货币供应量和利率水平来达到稳定物价、促进经济增长和维护金融稳定的一种政策工具。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金融市场的发展,货币政策的制定和执行对于一个国家的经济状况和金融市场的稳定具有重要影响。

本文将探讨宏观经济学中货币政策的最新发展,并分析其在我国的应用研究。

首先,我们将介绍货币政策的基本原理和目标。

然后,我们将讨论宏观经济学中货币政策的最新发展,包括量化宽松政策和负利率政策。

最后,我们将分析我国货币政策的应用研究,包括中国人民银行的货币政策目标和工具,以及近年来我国对货币政策的调整和创新。

2. 货币政策的基本原理和目标货币政策是宏观经济管理的重要手段之一,其基本原理是通过调整货币供应量和利率水平来影响市场利率、物价、经济增长和金融稳定。

货币政策的目标通常包括以下几个方面:2.1 稳定物价稳定物价是货币政策的首要目标之一。

通货膨胀会削弱货币的购买力,导致物价上涨,给经济和社会带来不利影响。

因此,中央银行通常通过调整货币供应量和利率来抑制通货膨胀,保持物价的稳定。

2.2 促进经济增长货币政策还旨在促进经济增长。

通过降低利率,中央银行可以鼓励消费和投资,刺激经济活动,增加就业和产出。

相反,如果经济过热,中央银行可以通过提高利率来遏制通胀和过度投资,以维持经济的平衡和稳定增长。

2.3 维护金融稳定货币政策还有一个重要目标是维护金融稳定。

金融市场的稳定对于经济的正常运行至关重要。

中央银行通过调整货币供应量和利率来管理金融风险,预防金融危机的发生,并保持金融体系的健康和稳定。

3. 宏观经济学中货币政策的最新发展宏观经济学中的货币政策一直在不断发展和创新。

随着全球金融危机的爆发和经济的不确定性增加,中央银行不得不采取新的政策工具来应对挑战。

3.1 量化宽松政策量化宽松政策是近年来宏观经济学中最重要的货币政策创新之一。

货币政策评述及效果

货币政策评述及效果

货币政策评述及效果姓名:李嫣学号:1143041359 专业:国际经济与贸易中国人民银行2012年11月2日发布《2012年第三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

评论:1.下一阶段的货币政策强调“重在保持货币环境的稳定,为市场经济自身的调整和稳定机制发挥作用创造条件。

”货币政策的基调仍是“稳中求进,预调微调”。

2.强调三季度经济的积极变化,依然把稳增长放在重要的位置。

“中国经济增长呈缓中趋稳态势并继续出现积极变化。

”其中“工业生产增速趋稳”,与近期多项宏观数据显示一致。

在当前经济“国内内生增长动力还需增强,经济趋稳的基础还不够稳固”的情况下,需要“正确处理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调整经济结构和管理通胀预期三者的关系,把稳增长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

3.有关信贷政策和市场流动性调节的表述变化不大。

为“保持合理的市场流动性,引导货币信贷及社会融资规模平稳合理增长”。

对于货币工具的组合工具,“继续根据国际收支和流动性供需形势,综合运用逆回购、正回购、央行票据、存款准备金率等各种流动性管理工具组合,调节好银行体系流动性,引导市场利率平稳运行。

”4.金融机构贷款利率下行,执行下浮利率的贷款占比增加。

在6月和7月连续两次下调贷存款基准利率之后,三季度末一般贷款加权平均利率为7.18%,比6月下降0.37个百分点;执行下浮利率的贷款占比为11.31%,比6月上升3.39个百分点。

5.金融机构的流动性依然宽松。

9月末,金融机构超额准备金率为2.1%,比上年同期高0.7个百分点,与二季度末持平;其中,农村信用社为3.8%,比上年同期高0.4个百分点。

由于外汇占款增速低迷,基础货币同比增速年内继续下滑0.9%至11.2%,而反映货币流通速度的货币乘数在连续4个季度上升之后,本季度略有回落。

6.三季度“物价形势总体较为稳定”。

二季度的表述为“物价形势大体平稳”。

“物价对需求扩张和政策刺激仍比较敏感”,在此次报告中强调“输入性因素也需要给予关注。

宏观经济学的货币理论与政策

宏观经济学的货币理论与政策

宏观经济学的货币理论与政策货币是任何经济体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对整个经济运行和发展起着重要的影响。

宏观经济学的货币理论与政策旨在研究货币的作用、货币供给和需求的关系以及货币政策对经济的影响。

本文将从货币的职能、货币供给与需求、货币政策的目标与实施等方面来探讨宏观经济学中关于货币理论与政策的重要内容。

一、货币的职能货币在经济中有三个基本职能:价值尺度、流通手段和价值储藏。

作为一种价值尺度,货币可以衡量和比较不同商品和服务之间的价值,进而方便交换。

作为一种流通手段,货币在市场上作为交易媒介,方便商品和服务的买卖。

作为一种价值储藏,货币可以保存价值并在未来使用。

二、货币供给与需求货币供给是指经济体系中货币的总量。

它由货币政策、金融机构的信用创造以及外汇市场的汇率变动等因素共同决定。

货币需求则是指个体和经济体系对货币的需求量。

货币供给和需求的关系决定了货币的价值。

三、宏观经济学中的货币政策目标宏观经济学中的货币政策旨在实现经济的稳定和增长。

常见的货币政策目标包括物价稳定、经济增长、充分就业和外汇市场的稳定等。

通过调整货币供给和控制利率等手段,中央银行可以影响经济体系中的资金流动,从而实现这些目标。

四、货币政策的实施货币政策的实施通常由中央银行负责。

中央银行通过改变货币供应量、利率以及其他货币工具来调控经济。

一般来说,当经济增长过快时,中央银行可以采取紧缩货币政策,减少货币供应量以抑制通胀。

相反,当经济增长疲软时,中央银行可以采取宽松的货币政策来刺激经济活动。

五、货币政策的影响货币政策对经济有着重要的影响。

通过影响货币供给量和利率,货币政策可以影响通货膨胀、产出、就业率以及汇率等经济指标。

然而,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是复杂的,其影响也受到其他因素的制约和影响,如财政政策、产业结构、国际经济环境等。

六、货币理论与政策的争议在宏观经济学中,关于货币理论与政策存在着一些争议。

其中之一是关于货币供给和需求之间的关系。

宏观经济学中的货币供应理论

宏观经济学中的货币供应理论

宏观经济学中的货币供应理论货币供应是宏观经济学中一个重要的概念,它对经济的稳定和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货币供应理论研究的是货币的产生、流通和影响,以及货币供应对经济活动的影响。

货币供应理论的核心观点是,货币供应量的变化会对经济产生重要的影响。

根据这一理论,货币供应的增加会刺激经济活动,促进投资和消费增长,从而推动经济增长。

相反,货币供应的减少则可能导致经济活动的放缓,甚至引发经济衰退。

在宏观经济学中,货币供应通常通过货币供应量来衡量。

货币供应量是指在一定时间内,经济体中流通的货币总量。

它包括现金和存款两部分。

现金是指流通中的纸币和硬币,而存款则是指存放在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中的资金。

货币供应量的决定因素主要包括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和商业银行的贷款活动。

中央银行通过调整利率、购买政府债券等手段来控制货币供应量。

当中央银行采取扩张性货币政策时,会增加货币供应量,以刺激经济增长;而当中央银行采取收紧性货币政策时,会减少货币供应量,以控制通货膨胀。

商业银行的贷款活动也会对货币供应量产生影响。

商业银行通过向企业和个人发放贷款来推动经济活动。

当商业银行增加贷款时,会增加货币供应量;而当商业银行减少贷款时,会减少货币供应量。

货币供应量的变化对经济产生的影响主要体现在通货膨胀和经济增长方面。

当货币供应量增加过快时,可能引发通货膨胀,导致物价上涨和购买力下降。

而当货币供应量减少时,可能导致通货紧缩,经济活动放缓。

此外,货币供应量的变化还会对利率产生影响。

当货币供应量增加时,市场上的货币供应相对充裕,利率可能下降;而当货币供应量减少时,市场上的货币供应相对紧缺,利率可能上升。

利率的变化又会进一步影响投资和消费决策,从而对经济产生影响。

总之,货币供应理论在宏观经济学中具有重要的地位。

它研究了货币供应的产生、流通和影响,以及货币供应对经济活动的影响。

货币供应量的变化会对通货膨胀、经济增长和利率产生重要的影响。

因此,了解和研究货币供应理论对于宏观经济分析和政策制定具有重要意义。

我国的货币政策评价

我国的货币政策评价

我国的货币政策评价货币政策是国家宏观经济调控的重要手段,对于维护物价稳定、促进经济增长、稳定金融市场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下面将从货币政策的目标与框架、重要措施以及优缺点等方面对我国的货币政策进行评价。

首先,我国的货币政策目标与框架基本合理。

我国货币政策的主要目标是实现物价稳定、经济增长和金融市场稳定。

在完善目标体系的基础上,央行将实行稳健中性的货币政策,确保货币供应量与经济发展的需要相匹配。

同时,我国还注重保持外汇市场的平稳运行,维护人民币汇率的稳定,实现国际收支平衡。

其次,我国货币政策采取了一系列重要措施。

货币政策的工具主要包括利率、存款准备金率、公开市场操作等。

央行通过调整这些工具,来影响货币供应量和信贷投放,实现宏观调控的目标。

我国货币政策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促进经济增长等方面,采取了及时、灵活的措施。

例如,降低存款准备金率、降息等,有效缓解了经济下行压力,提振了市场信心。

但是,我国货币政策也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

首先,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尚不完善。

由于金融市场发展相对滞后,信贷投放存在相对歧视性,导致货币政策的传导效果相对较弱。

其次,货币政策对于资产价格泡沫的防范能力较弱。

过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可能导致资产价格过度上涨,增加金融风险。

此外,货币政策的宽松程度也存在一定的难度,过度宽松可能导致通胀压力上升,过度紧缩则可能影响经济增长。

为了改进我国的货币政策,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首先,加强金融市场的健全与发展。

完善金融法律法规,加强金融监管,提高金融创新能力,增强金融市场对于货币政策的传导性。

其次,提升货币政策的精准度和透明度。

加强货币政策的预期管理,增加市场对货币政策的理解度,减少误导性信息的传递,提高市场参与者对货币政策的认同感。

此外,还应加强信息披露,及时公布相关数据,提高政策透明度。

总之,我国的货币政策在维护物价稳定、促进经济增长等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也面临一些问题和挑战。

通过进一步完善货币政策目标体系,改进货币政策传导机制,提高精准度和透明度,可以进一步提升货币政策的效果,为我国经济的健康发展提供更加稳定的环境。

货币政策理论

货币政策理论

货币政策理论货币政策,作为国家宏观经济调控的重要手段之一,对于促进经济发展、维护价格稳定和保障金融安全具有重要作用。

因此,研究和探讨货币政策理论至关重要。

本文将从货币供应理论、利率理论、货币传导机制以及货币政策操作等方面进行阐述和分析。

一、货币供应理论货币供应理论是货币政策的基础理论之一,它主要研究货币的产生和供给机制。

目前,较为广泛应用的货币供应理论有传统货币供应理论和现代货币供应理论。

传统货币供应理论认为,货币供应主要由中央银行通过增发基础货币来实现,基础货币增加后,通过银行信贷乘数效应影响货币供给水平。

而现代货币供应理论强调货币供应的决定因素不仅仅来自中央银行,还包括商业银行创造的广义货币。

二、利率理论货币政策通过调整利率影响经济运行,因此利率理论是货币政策的重要理论基础。

其中,较为重要的利率理论包括利率的市场均衡理论、利率的流动性偏好理论以及利率的投资与储蓄理论。

利率的市场均衡理论认为,市场上的利率取决于货币市场供求关系,当供需达到平衡时,利率将围绕均衡点波动。

而流动性偏好理论则认为,人们对于持有货币的需求程度与货币的流动性相关,进而影响利率的形成。

利率的投资与储蓄理论则研究了利率在资本市场中的作用。

三、货币传导机制货币政策的实施必须通过货币传导机制发挥作用。

货币传导机制研究货币政策如何通过银行体系、金融市场以及实体经济等渠道产生实际的经济影响。

货币传导机制主要包括利率传导机制和信用传导机制。

利率传导机制指的是中央银行通过利率调控影响商业银行的贷款利率,从而影响企业和个人的贷款、投资和消费行为。

而信用传导机制则是指货币政策通过影响信贷市场的供求关系,间接影响实体经济的融资活动和经济活动。

四、货币政策操作为了实现宏观经济调控目标,货币政策需要通过一系列操作手段来实施。

常用的货币政策操作手段包括公开市场操作、再贴现与逆回购、存款准备金率调整、利率调整等。

公开市场操作是指中央银行通过买卖国债等证券来调节市场上的货币供给量,以影响市场利率和银行体系的流动性。

宏观经济学对货币政策的重要性分析

宏观经济学对货币政策的重要性分析

宏观经济学对货币政策的重要性分析在当今复杂多变的经济环境中,货币政策的制定和执行对于维护经济稳定和促进可持续增长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宏观经济学作为一门学科,通过对宏观经济体系的分析和研究,为货币政策制定提供了重要的依据和指导。

本文将从三个方面对宏观经济学对货币政策的重要性进行分析。

首先,宏观经济学提供了对经济现象和经济变动的全面理解。

它通过对整体经济环境、经济增长、通货膨胀、失业等重要经济指标的分析,揭示了经济运行规律及其内在关联。

货币政策的制定需要充分了解经济的运行状况和发展趋势,宏观经济学的分析为决策者提供了基本的经济知识和宏观背景信息,使其能够更准确地把握经济形势,制定出切合实际的货币政策。

其次,宏观经济学对货币政策的重要性还表现在其提供的政策工具和影响评估方面。

宏观经济学研究了货币供给、利率、汇率、信贷等一系列影响经济运行和货币市场的变量。

这些变量直接关系到货币政策的制定和实施,决策者可以通过调整这些变量来实现经济调节和控制通货膨胀等目标。

同时,宏观经济学也提供了一系列的评估工具,如宏观经济模型、计量经济学方法等,可以对货币政策的效果进行评估和预测,帮助决策者更好地调整政策。

最后,宏观经济学对货币政策的重要性还体现在其具有的国际视野和跨学科的特点上。

宏观经济学关注整体经济现象和经济政策对于社会的影响,因此必须具备国际视野。

全球化的经济形势下,一个国家的货币政策往往会对其他国家产生重要的影响,而宏观经济学可以提供对全球经济环境的分析,以便制定跨国货币政策。

此外,宏观经济学还与其他学科相互渗透,如国际贸易、金融、政治学等,形成综合性的研究,为货币政策的制定提供多维度的参考。

综上所述,宏观经济学对货币政策的重要性不可忽视。

它提供了对经济现象和经济变动的全面理解,为货币政策的制定提供依据和指导;它提供了政策工具和影响评估,帮助制定者更好地调节经济;它具备国际视野和跨学科的特点,能够应对全球化的经济环境。

货币政策与宏观经济分析

货币政策与宏观经济分析

货币政策与宏观经济分析近年来,货币政策成为宏观经济分析研究的重点之一。

货币政策是指中央银行通过调节货币供应量、利率和汇率等手段,对整个宏观经济进行调控和管理的政策。

货币政策对于经济增长、价格稳定、就业等宏观经济目标的实现具有重要影响。

因此,货币政策的制定和执行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价值。

本文将从宏观经济分析的角度探讨货币政策的影响和应用。

一、货币政策对经济增长的影响货币政策对经济增长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货币政策对投资和技术进步的影响;二是货币政策对消费和需求的影响。

正常情况下,货币政策对于投资和技术进步的影响主要通过利率的调节来实现。

当货币政策过紧时,利率较高,借贷成本增加,投资者借贷难度加大,投资活动量减少,企业的融资难度增加,从而抑制了技术创新和企业发展。

当货币政策宽松时,利率较低,借贷成本减少,投资者借贷容易,投资活动量增加,企业的融资容易,刺激了技术创新和企业发展。

因此,货币政策对技术进步和经济增长的支持应该是稳健的、适度的、灵活的,以促进经济增长和创新能力。

货币政策对消费和需求的影响主要体现在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方面。

在通货膨胀时期,货币政策应该保持稳定,适度收紧货币供应,抑制物价上涨,防止通货膨胀加剧。

在通货紧缩时期,货币政策应该宽松,增加货币供应,刺激经济活动,促进消费,从而引导通货紧缩转为通货膨胀,实现经济稳定和发展。

二、货币政策对价格稳定的影响货币政策对价格稳定的影响是因为货币的存在和使用。

货币是商品交换的媒介和计量单位,在市场经济中占有极为重要的作用。

货币供应量增加,会导致物价上涨;货币供应量减少,会导致物价下降。

因此,货币政策必须调节货币供应量,保持物价的相对稳定。

在价格稳定方面,货币政策需要注意两个问题,一是货币供应量和物价的关系,二是供给和需求的平衡。

货币供应量和物价之间的关系可以通过通货膨胀率来表现。

通货膨胀率是指物价总水平的增长率。

较高的通货膨胀率会导致货币贬值、物价上涨,影响人民币的购买力和稳定性。

货币政策的理论与实践研究

货币政策的理论与实践研究

货币政策的理论与实践研究货币政策是宏观经济调控的重要手段之一,对经济的稳定和发展至关重要。

理论基础的不断完善和实践探索的不断深入,为我们提供了更多的启示和借鉴。

本文将就货币政策的理论和实践进行研究和探讨。

一、货币政策的理论基础货币政策的理论基础主要包括数量论、IS-LM模型和新兴的货币运动方程等。

其中,数量论是最早也是最基础的货币政策理论,它认为货币供给量与价格、生产和收入之间存在着紧密的关系。

IS-LM模型则是千禧年之后的经济学家们对货币政策进行分析的主要框架,它考虑了利率和收入在货币供给量变动时的相互作用。

新兴的货币运动方程进一步加强了政府货币政策对经济的调控能力,它将货币供给量、货币需求量和货币政策目标的关系进行了综合考量。

二、货币政策的实践探索货币政策的实践探索主要包括货币政策工具的选择和执行方式的优化。

货币政策工具的选择涉及到如何通过货币供应量的调节来实现经济增长的稳定,并确保物价的稳定。

传统的货币政策工具包括利率、存款准备金率、公开市场操作等。

在实践过程中,随着金融创新的不断发展和经济形势的不断变化,央行还逐渐引入了逆回购、再贴现和货币市场利率等新的操作手段。

执行方式的优化则涉及到如何调整货币政策的力度和速度,以及如何有效地传导货币政策的影响。

货币政策的执行需要与经济状况和市场情况相结合,以达到最佳效果。

此外,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也是实践中需要不断完善的领域。

传统的传导机制主要通过利率的变化来实现,但这种方式在某些情况下存在传导滞后的问题。

因此,央行在实践中还不断地探索和创新货币政策的传导渠道,以提高政策的精确度和时效性。

三、货币政策的挑战与前景货币政策的实践中面临着许多挑战,其中包括经济周期的影响、金融市场的波动和国际经济环境的变化等。

经济周期的影响使得货币政策的执行需要具备很强的灵活性,以应对不同阶段的经济需求。

而金融市场的波动使得货币政策的执行需要及时果断,以维护市场的稳定和信心。

宏观经济学中的货币政策研究

宏观经济学中的货币政策研究

宏观经济学中的货币政策研究引言:宏观经济学是研究整个经济系统总体形态的经济学分支学科,它关注的是国家或地区经济总体的发展规律和性质,如国民收入与产量、就业和价格等。

而货币政策是宏观经济政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指货币当局利用货币工具来调节经济运行的方式和手段。

本文讨论的是宏观经济学中的货币政策研究。

一、宏观经济学中的货币政策含义货币政策是国家或地区的中央银行利用货币工具来影响到经济运行的波动和增长,以达到可控的通货膨胀率、就业率、经济增长率和经济繁荣的政策目标。

货币政策工具分为两类,一类是直接工具,另一类是间接工具。

直接工具包括汇率、红利、准备金比率等工具,而间接工具则包括公开市场操作、再融资、贷款利率等工具。

二、货币政策对经济的影响货币政策对经济的影响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通货膨胀率和物价稳定:货币政策通过控制货币供应量、利率、准备金等工具,根据经济运行状态有效调整货币政策,以使通货膨胀率稳定在一个低水平,同时保持经济的高速增长。

2.经济增长和市场发展:货币政策对经济增长的影响较大,银行创造的货币流入货币市场,市场流动性充足,利率低于NEER则流出,以促进经济增长。

3.影响公司和投资人判断债券趋势:货币政策对债券市场和股票市场有一定的影响,影响公司和投资人对债券趋势的判断与操作。

4.影响公民和消费者的财富:货币政策对公民和消费者的财富也有较大的影响。

货币政策的变化将影响货币市场和证券市场,进而影响消费者的收入和家庭财富。

5.国际资本流动的影响:货币政策的变化对国际资本流动也会产生较大的影响。

货币政策变化如果吸引了更多的外国投资,则国家的汇率可能会升高。

这会导致进口成本下降、出口成本上升、国际债务减少等等。

三、最近几年货币政策的发展趋势近年来,各国货币政策的发展有三个主要趋势:1.量化宽松政策在各国银行中越来越常见,这种政策的主要目的是通过大规模购买资产来增加货币供应,以促进经济增长。

2.负利率政策也在一些国家中得到推广和应用。

货币金融政策与宏观经济分析

货币金融政策与宏观经济分析

货币金融政策与宏观经济分析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变化,货币金融政策作为宏观经济管理的重要工具,对经济的稳定与发展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本文将从宏观经济的角度对货币金融政策进行分析,探讨其对经济的影响及相关政策的制定与执行。

一、货币金融政策的基本概念货币金融政策是国家通过调整货币供给量、利率水平以及其他相关金融工具来影响经济发展和市场状况的一种宏观经济政策。

其目的是控制通货膨胀、促进经济增长、维护金融稳定,以实现经济的长期可持续发展。

二、货币金融政策对经济的影响1. 通货膨胀与经济增长:货币供应的过度膨胀可能导致通货膨胀,从而削弱人民币购买力,使价格上涨,导致消费能力下降。

货币金融政策通过控制货币供给量,以抑制通货膨胀,维护价格的稳定。

同时,合理的货币政策还能够促进经济增长,提高生产效率,增加就业机会。

2. 利率与投资:货币政策通过调整利率水平对投资活动产生影响。

较低的利率能够降低借款成本,鼓励企业和个人增加投资,刺激经济增长。

相反,较高的利率则会增加借款成本,抑制投资活动,造成经济活动的减少。

3. 货币市场与金融稳定:货币市场是金融体系的核心,对金融体系的稳定起着重要作用。

货币政策通过调控货币市场的流动性,维护金融市场的稳定。

合理的货币政策能够避免金融风险的发生,维护金融机构的正常运作。

三、货币金融政策的制定与执行货币金融政策的制定与执行是一个复杂而严肃的问题,需要充分考虑国家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和长远目标。

一般来说,货币金融政策的制定与执行需要经过以下步骤:1. 经济形势分析:通过对国内外经济形势的调研和分析,了解当前经济发展的情况,找出潜在的问题和风险。

2. 制定政策目标:根据经济形势分析的结果,确定货币政策的长远目标,如控制通货膨胀、促进经济增长等。

3. 选择政策工具:货币政策可以通过调整存贷款利率、公开市场操作、准备金率等工具来实施。

在制定政策时,需要综合考虑各种工具的影响效果,选择合适的政策工具。

新共识宏观经济学

新共识宏观经济学

对“新共识”宏观经济学的反思中国金融40人论坛成员钟伟 [ 2009-03-26 ] 共有0条点评摘要:近十几年来,“新共识”宏观经济学成为在学术上和经济政策上的重要理论。

但是,从“新共识”宏观经济学理论创建起,一直有学者对其进行批判。

本文在回顾“新共识”宏观经济学理论后,对模型方面和货币政策方面的不足进行评价。

因此,金融危机爆发后,在央行应该如何实施货币政策的问题上,“新共识”货币政策受到了质疑。

关键词:“新共识”宏观经济学“新共识”模型货币政策作者:钟伟,北京师范大学金融研究中心教授,博士生导师;张晓曦,北京师范大学金融系。

The Critical View of the New Consensus MacroeconomicsZhong wei Zhang XiaoxiAbstract: A New Consensus in Macroeconomics has emerged over the past decade or so, which has become highly influential in both academia and economic policy circles. There are a lot of critical views from economists since the theory established. This paper outlines the New Consensus Macroeconomics, and discusses the disadvantages of the model and the monetary policy. During the financial crisis, we have the conclusion that whether the central bank should continue using this theory is controversial.Keywords: the New Consensus Macroeconomics, the New Consensus model, monetary policy近十几年来,“新共识”的宏观经济学理论的产生,不论对现代宏观经济的思想方法,还是对宏观经济政策,特别是货币政策,都具有着深远的影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李芳、唐文进:“新共识”宏观经济学货币政策理论述评“新共识”宏观经济学货币政策理论述评李芳 唐文进*摘 要:“新共识”宏观经济学产生于20世纪90年代,本世纪以来出现大量经典文献并得到进一步发展。

在“新共识”宏观经济模型中,货币存量不起作用,但货币政策在“新共识”中被赋予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因为通货膨胀对经济效率和增长具有破坏性作用,而货币政策可以决定通货膨胀。

“新共识”宏观经济学中的货币政策采用盯住通货膨胀的方式,通过调节利率将通货膨胀控制在一个较低的水平。

利率可以通过利率渠道、财富效应渠道、汇率渠道、货币渠道、窄的信贷渠道和宽的信贷渠道六个渠道对经济产生影响,以实现它的最终目标。

“新共识”宏观经济学与传统的凯恩斯主义和20世纪80年代的新凯恩斯主义有很大的不同,在某些政策主张上甚至“恢复”了货币主义。

关键词:“新共识”宏观经济学;货币政策理论“新共识”宏观经济学(“New Consensus” Macroeconomics )是产生于20世纪90年代、本世纪以来出现大量经典文献并得到进一步发展的一种宏观经济政策思想的“新共识”,它源于新凯恩斯主义但却在一定程度上“背离”了凯恩斯主义。

在“新共识”宏观经济学中,财政政策的作用下降,货币政策的作用提升,货币政策的重点是盯住通货膨胀率,货币政策中介目标选择利率,这样的政策主张也被称作宏观经济政策的“新共识”。

一、“新共识”宏观经济模型“新共识”宏观经济学的代表人物主要包括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主席、普林斯顿大学的本·伯南克(Ben Bernanke )和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委员劳伦斯·梅耶(Laurence Meyer ),英国剑桥大学的Philip Arestis 和丽兹大学(University of Leeds )的Malcolm Sawyer ,同时也包括西班牙Pompe u Fabra 大学(Universitat Pompeu Fabra )的R. Clarida ,J. Gali 和美国纽约大学的M. Gertler 以及卡内基—梅隆大学(Carnegie-Mellon University )的B. T. McCallum 等。

“新共识”宏观经济学中关键的理论基础可以用由三个方程组成的模型表示如下:(1)()()()[]11312110s p E R a Y E a Y a a Y t t t g t g t g t +--++=++-* 李芳,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新华金融保险学院讲师,在读经济学博士;唐文进,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新华金融保险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货币理论与政策、金融市场与投资,兴趣集中在消费视角的货币政策和金融突发事件等两大领域。

(2)()()()1..32213121=++++=+-b b t s s p E b p b Y b p t t t g t t(3)()()132111--++-+++=t T t g t t t e t R c p p c Y c p E r R其中,Y g 是产出缺口,R 是名义利率,p 是通胀率,p T 是目标通胀率,r e 是均衡的实际利率,即当方程(2)中的产出缺口为0、通货膨胀率为常数时的利率,s i (i=1,2)代表随机冲击。

方程(3)不包含随机冲击,表示没有随机错误的货币政策运行。

方程中需求和供给冲击通过产出缺口(潜在产出)和Philips 曲线中的随机冲击两条路径被包含在其中。

三个方程中有三个未知数:产出,利率和通货膨胀。

方程(1)是总需求方程,其中产出缺口由过去的产出缺口、预期的产出缺口和实际利率决定。

这个方程与传统的IS 曲线相似,但在某些重要的方面却不相同。

其中之一是方程(1)产生于家庭的最优储蓄设计和供给与需求相等的结合。

由此导致现实产出由预期产出和实际利率决定。

预期产出提升现实产出。

这是因为消费平滑:下一阶段更高的消费预期伴随着更高的预期产出,导致今天更高的消费和现实利率。

与此相似,消费的跨期替代对实际利率形成相反的关系。

因此系数a 3相当于跨期替代弹性。

这个系数可能也包括传统的资本——成本效应,这取决于投资在多大程度上被包括在模型中。

滞后的产出缺口变动伴随着“名义刚性”,它来自于总需求变动所引起的价格和工资的调整。

值得注意的是,该方程并没有明确地提及政府消费和财政政策。

方程(2)是Philips 曲线,通胀由现实的产出缺口、滞后的通胀和对将来的通胀预期决定,约束条件为132=+b b 。

它由a la Calvo(1983)的“交错的名义价格决定”演变而来,在这个假设中单个企业的价格决定是最优化问题的结果。

在方程(2)中,使用的是预期的通货膨胀即()1+t t p E ,而不是像其他的Philips 曲线中使用()t t p E 1-,这种差别表明通货膨胀不存在惯性或滞后,而只取决于现实和将来的经济情况。

另外,方程还包含一个对通货膨胀的惯性和滞后依赖的修正假设。

方程(3)是一个货币政策运行规则(Taylor 规则形式),名义利率建立在均衡的实际利率、预期的通货膨胀、产出缺口、通货膨胀与目标通胀率之间的差别和滞后的利率(在方程中被当成一个解释变量使之反映中央银行的利率平滑干预)基础之上。

在某种意义上第三个方程代替了用来讨论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的LM 曲线。

方程中的变量()1+t t p E 具有重要意义,因为它可以反映中央银行的可信度,当其他的量包括设定的利率相等、中央银行可预测时,通货膨胀要比中央银行不可预测时低一些。

中央银行显示货币政策可信度的意图是为了实现和维持低通货膨胀率,这会影响人们对价格的预期,实现较低的实际通货膨胀率。

就这个意义来讲,方程揭示了可以通过产出,而不是其它方法,以一个相当低的成本去降低当前的通货膨胀率(Kydland,Prescott,1977)。

“新共识”宏观经济模型最重要的特点是货币存量在模型中不起作用,模型中甚至没有提到货币存量。

尽管可以在这三个方程之后再附加一个货币存量与产出、利率和通货膨胀关系的方程,这个方程可以说明货币存量由对货币的需求决定这一多余的特征,但即使这样,模型还是反映货币财富中性,在该均衡中实际价值的变动不受货币供应量的影响,通货膨胀由货币政策(利率)决定。

曾经有经济学家试图以描述货币需求的方式将货币存量作为第四个方程引入到模型中来,但最后仍发现货币是多余的和中性的。

1二、货币政策的重要作用:货币政策决定通货膨胀1 Arestis, Philip and Malcolm Sawyer,2003b. Does the Stock of Money Have Any Causal Significance? .Banca Nazionale Del Lavoro Quarterly Review LVI(225).李芳、唐文进:“新共识”宏观经济学货币政策理论述评尽管货币存量在“新共识”宏观经济模型中不起作用,但这并不意味着货币政策不起作用。

相反,货币政策在“新共识”中被赋予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因为通货膨胀对经济效率和增长具有破坏性作用,因此,即使是低的、稳定的通货膨胀对增长和实现其他宏观经济目标也是非常重要的。

货币政策和通货膨胀是紧密相关的,货币政策可以决定通货膨胀,政府最重要的责任就是为经济发展营造一个稳定的环境。

因此,货币政策成为政府的一项重要任务。

(一)通货膨胀对经济效率和增长的危害因为货币存量是内生的、由货币需求决定,所以货币存量的增长与通货膨胀之间不再具有货币主义所认为的关系。

在新的货币政策方法中,盯住通货膨胀比盯住货币供应量更重要,货币政策以设定关键利率的形式,对现实的通货膨胀率产生影响,以实现目标通货膨胀率。

货币政策之所以选取控制通货膨胀作为最终目标,是因为通货膨胀具有破坏性作用,这在方程(1)至(3)中都体现出来,尤其是在方程(3)中。

方程(1)中的产出由过去的产出缺口、预期的产出缺口和实际利率决定,从方程中我们可以看出通货膨胀率通过实际利率与现实产出建立了一种联系。

方程(2)本身就是反映通货膨胀及其决定因素之间关系的,现实的通货膨胀由现实的产出缺口、滞后的通货膨胀和通货膨胀预期决定。

方程(3)中名义利率是建立在均衡的实际利率、预期的通货膨胀率、产出缺口、现实的通货膨胀率与目标通货膨胀率之上的。

产出和利率都与通货膨胀具有紧密的关系,通货膨胀可以影响产出,也决定着名义利率。

对于通货膨胀与产出的关系,曾经流行的观点是低的通货膨胀比高的通货膨胀更值得期待,并且可以在没有任何产出损失的情况下实现低的通货膨胀。

然而,Ghosh和Philips(1998)通过对I MF成员国1960—1996年大规模的调查显示,在通货膨胀与经济增长之间有两种非常重要的非线性关系。

当通货膨胀率非常低(每年大约为2-3%甚至更低)时,通货膨胀与经济增长是正相关的。

否则,通货膨胀与经济增长就是负相关的,而且关系是凸的。

也就是说,在通货膨胀率从10%上升到20%时,经济增长率的下降比通货膨胀率从40%上升到50%还要大。

尽管从哪一点上这种非线性关系从正的转变为负的还值得研究,但通货膨胀确实有一个最优水平,而且这个最优水平是很低的通货膨胀率,较高的通货膨胀对经济增长显然是不利的。

从“新共识”方程中,我们还可以发现过去、现在和将来三期的通货膨胀之间的正向变动的关系,因此,盯住通货膨胀,将通货膨胀水平控制在一个很低的水平上成为“新共识”宏观经济学中货币政策的唯一目标。

这样做的好处除了可以有效地降低当期的通货膨胀外,还可以降低通货膨胀预期。

更进一步的好处是,它可以降低通货膨胀的灵活性,将通货膨胀的影响控制在宏观经济冲击的范围之内,稳定产出。

(二)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控制通货膨胀因为通货膨胀对经济增长有害,所以有必要将通货膨胀控制在一个很低的水平,货币政策的目标是盯住通货膨胀。

那么,货币政策是否能控制通货膨胀呢?这是我们需要检视的问题。

尽管以弗里德曼为代表的货币主义从“防止货币成为扰乱经济之源”的思想出发,提出货币当局应以“预期的经济增长率加上通货膨胀率”为标准保持货币的稳定发行,也就是说,货币主义也主张以控制通货膨胀、维持价格稳定作为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

但是,二者又有不同之处:货币主义主张以控制货币供应量的方式来实现对通货膨胀的控制,而“新共识”中的货币政策却选取了利率作为中介目标以实现对通货膨胀这个最终目标的控制。

“新共识”的货币政策中利率通过六个渠道对经济产生影响,以实现它的最终目标。

这些渠道分别是:利率渠道、财富效应渠道、汇率渠道、货币渠道、窄的信贷渠道和宽的信贷渠道。

有经济学家从数量上对“新共识”的货币政策效果进行了评估。

因为六个货币政策传导渠道并不是互相隔离的,也就是说,经济对货币政策变化的反应中包含所有的渠道产生的影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