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营养不良疳证剖析教学内容
疳积疾病演示课件
针对患者的具体症状,可选用助消化药、促进食欲药、补充营养素 等药物进行辅助治疗。
并发症治疗
对于出现的并发症,如感染等,需要及时进行抗感染治疗。
预防措施与健康教育
合理饮食
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 不偏食、不挑食,保证
营养均衡。
定期体检
定期进行身体检查,及 时发现并治疗营养不良
等问题。
增强免疫力
适当进行体育锻炼,增 强身体免疫力,减少感
治疗是否及时
若能及时发现并治疗,预后较好;若治疗不及时 或不当,则预后较差。
个体差异
不同个体对治疗的反应不同,也会影响预后。
提高预后的措施与建议
01
02
03
04
及早治疗
一旦发现疳积症状,应及早治 疗,避免病情恶化。
合理饮食
调整饮食结构,增加营养摄入 ,改善脾胃功能。
增强免疫力
适当锻炼,保持良好的生活习 惯,增强免疫力,减少感染机
肥儿丸
是一种常用的中成药,具 有健脾消食、化积导滞的 功效,适用于疳积食滞型 患者。
其他方剂
如保和丸、健脾丸等也可 用于疳积的治疗,具体使 用需根据患者病情和医生 建议而定。
03
疳积的西医治疗
西医对疳积的认识
营养不良
疳积在西医中通常被视为营养不 良的一种表现,主要是由于饮食 不当、消化吸收障碍或慢性消耗
染风险。
健康教育
加强对家长和儿童的营 养知识教育,提高他们 对合理膳食重要性的认
识。
04
疳积的饮食调养
饮食原则与禁忌
饮食原则
以易消化、高营养、低脂肪、适量蛋白质和维生素为原则。食物应新鲜、多样 化,烹调方式以蒸、煮、炖、煨为主,避免油炸、煎炒等高温烹调方式。
小儿疳证的证治
• 对于周岁以内婴儿,因缺乳引起的,要重 视人乳供养,加强必要的营养,药疗为辅, 嘱吮新产乳母血乳两盅,作用较好。总之, 干疳一证要重视胃气,若并发其它兼证, 则在顾护胃气的基础上配合治疗
4.兼证
出现于疳积后期与干疳阶段,常见的有以下 几种:
(1)眼疳二日干涩,畏光羞明,甚则眼珠混浊, 白膜遮睛。肝开窍于目,脾病及肝,肝阴 不足,治疗宜侧重于柔肝养肝,取石斛夜 光丸、羊肝丸为主,以养肝明日。亦可用 鸡肝一具(或猪肝30克),苍术9克。煮熟, 吃肝和汤,连服1~2周。
(2)心疳又名“惊疳”。身有发热,面赤唇红, 口舌生疮,甚则糜腐堆积,秽臭难闻,五 心烦热,乃心火内炽,治宜清心泻火,佐 以养阴,方选泻心导赤汤、清热甘露饮, 使心火下降,从小肠而去。
治法和方药: • 治法:和脾健运。 • 方药:资生健脾丸。
方解及临证加减:本方是疳气初起的常规用方,
可作水剂煎服,也可作丸剂分服。方中主药党参 益气;山药、莲子肉、山楂健脾;配合白术、茯 苓、苡仁、扁豆、泽泻,在健脾同时,并有淡渗 利湿之功;另有藿香、砂仁、麦芽,能和胃醒脾, 增进食欲,有助于饮食精微的摄取。 • 若腹胀嗳气厌食,舌苔厚腻,见于积重,多取消 法,方中去党参、白术、山药,加入鸡内金粉磨 谷消积; • 大便溏者,用小量炮姜温运脾阳。 • 对于能食善饥,啼哭不宁的患儿,去黄连加用胡 黄连抑木除烦; • 若大便干结者,加用炒决明子,或蜜水调服,以 润肠通便,亦可用肥儿八珍糕,作糕点吃。
其他疗法
预防与护理
本病的预防与护理较治疗更为重要,使其发 病率降低,有助于早日康复:
疳证辨证论治之我
疳证辨证论治之我疳证,是一种儿童常见的营养不良性疾病,也称为驳积风、积风疳、霍乱性羸弱等。
临床上,常见的病状为消瘦、营养不良、食欲不振等症状。
为了有效地治疗疳证,需要细致的辨证论治。
辨证,就是中医学中对病情状况进行全面地分析。
辨证分析包括辨证分型、辨证标本、辨证优劣、辨证预后等方面。
而论治,就是根据辨证分析的结果,制定具有针对性的治疗方案。
疳证的辨证分型:中医学将疳证分为虚疳和实疳两种。
虚疳是指由于脾胃虚弱,导致的营养不良,此时体质虚弱,食欲不振,皮肤黯淡。
实疳是指热毒内盛,积聚于胃肠内,导致营养不良,此时食欲不振,恶心呕吐。
疳证的辨证标本:虚证的标本是脾胃。
由于脾胃虚弱,无法将所摄入的食物完全转化为人体所需的养分,因此导致营养不良。
实证的标本是胃肠,热毒内盛积聚形成浊积,导致营养不良。
疳证的辨证优劣:虚证多属于寒湿夹杂,体虚食少,消瘦瘦弱,口唇干裂,皮肤发黄。
治疗时应选用温补脾胃的方剂。
实证多属于热毒内积,食欲不振,恶心呕吐,大便秘结等,治疗时应选用泻下清热的方剂。
疳证的辨证预后:虚证治疗较为简单,标本在脾胃,通过中药调理和较好的补养,疗效较为显著,预后良好。
实证,受热毒侵蚀,积聚而成,难以清除,预后一般较差。
疳证的治疗方案:1.健脾益胃,补脾益肺汤组成:黄芪、茯苓、淮山药、白术、山药、枸杞子、肉桂、桂枝。
功效:补益脾胃,增加食欲,促进肝脾功能,调整消化吸收功能2.清热泻积汤组成:黄连、黄芩、栀子、草果、秦皮、大黄、芒硝。
功效:解毒祛热,凉血消积,改善胃肠消化吸收功能,促进排泄3.益气化瘀汤组成:甘草、桂枝、芍药、柴胡、赤芍、茯苓、香附、枳实。
功效:行气活血,疏通经络,养血益气,调节身体代谢功能。
总结:疳证即驳积风,是常见的以营养不良为主要症状的儿童疾病,治疗上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辨证论治,分析其病因病机,制定针对性的治疗方案。
在日常生活中,要注意孩子的营养均衡并适当进行体育锻炼,以提高身体健康水平。
疳证(中医儿科学)
【病因病机】
●本病的发生是因饮食失调、喂养不当、疾病 影响或先天禀赋不足,导致脾胃受损,气液 耗伤,气血生化无源,脏腑肌肉、四肢百骸 失于濡养而成。
1.喂养不当
●饮食失调、喂养不当是本病的最常见病因。包括乳食太过和乳食 不及两方面。小儿时期“脾常不足”,乳食不能自节,若乳食无 度,过食肥甘厚味、生冷坚硬难化之物,或妄投滋补食品,以致 食物内停,损伤脾胃,积久不愈,影响气血生化而成疳证。若因 母乳不足,或断奶过早,或未及时添加辅食,或偏食、挑食,则 致气血生化乏源,不能濡养全身,日渐消瘦成疳。
●(2)积滞本病以不思乳食,食而不化,腕腹胀满,大便酸臭为特 征。无形体消瘦。
【辨证论治】
1.辨证要点
●本病有主证、兼证之不同,主证重在辨轻重, 应以八纲辨证为主;兼证应分清所累及脏腑, 宜以脏腑辨证为纲。同时还应注意辨别病因。
(1)辨轻重
●主要根据病程长短及临床表现辨别。初期病见面黄发疏,食欲不 佳,形体略瘦,大便不调,易发脾气,此时病尚轻浅,未涉他脏, 称为疳气;病情进展,形体明显消瘦,肚腹膨隆,烦躁多啼,夜 卧不宁,此为脾胃虚弱、积滞内停、虚实夹杂之疳积;病情进一 步进展,形体极度消瘦,貌似老人,杳不思食,腹凹如舟,精神 萎靡,为脾胃衰败、津液消亡之干疳,此期极易发生脱证,危及 生命。
2.疾病影响
●小儿长期吐泻,或反复呼吸道感染,病后失调,或失治、误治, 药物损伤,或肠道虫证,导致脾胃受损,津液耗伤,气血亏损, 肌肉失养,形体消瘦,日久成疳。
3.禀赋不足
●若因早产,或低出生体重、双胎、多胎,或孕母多病,或药物损 伤胎元,胎禀失养,均可致先天禀赋不足,脾胃功能薄弱。若出 生后喂养调护失宜,乳食摄入不足,水谷精微不能吸收转化,气 血生化乏源,脏腑失养而形成疳证。
《小儿疳积》ppt课件
小儿疳积
• 疳积是疳症和积滞的总称。疳症是指由喂 养不当,脾胃受伤,影响生长发育的病症, 相当于营养妨碍的慢性疾病。积滞是由乳 食内积,脾胃受损而引起的肠胃疾病,临 床以腹泻或便秘、呕吐、腹胀为主要病症。 古人有“无积不成疳〞、“积为疳之母〞 的说法。
治疗
• 积滞伤脾 • (1)治那么:消积导滞,调理脾胃。 • (2)处方:揉板门,推四横纹,运内八卦,补脾经,
分推腹阴阳,揉中脘,揉天枢,按揉足三里。 • (3)方义:揉板门、揉中脘、分推腹阴阳、揉天枢
消食导滞,疏调肠胃积滞;推四横纹、运内八卦 加强以上作用,并能理气调中;补脾经、按揉足 三里以健脾开胃,消食和中。
• 病因:
• 1、乳食不节,伤及脾胃
• 乳食不节,过食肥甘生冷,伤及脾胃, 脾胃失司,受纳运化失职,升降不调,及 成积滞。积滞日久,脾胃更伤,转化为疳。
2、脾胃虚寒薄弱
脾胃虚寒薄弱,那么乳食难于腐熟,而使 乳食停积,壅聚中州,妨碍气机,时日渐 久,致使营养失调,患儿赢瘦,气液虚衰, 发育妨碍。
3、其他
• 气血两亏
• (1)治那么:温中健脾,补益气血。
• (2)处方:补脾经,运内八卦,掐揉四横纹,揉外 劳宫,推三关,揉中脘,按揉足三里,捏脊。
• (3)方义:补脾经、推三关、揉中脘、捏脊温中健 脾,补益气血,增进饮食;运内八卦、揉外劳温 阳助运,理气和血,并加强前四法的作用;掐揉 四横纹主治疳积,配按揉足三里调和气血,消导 积滞。
其他
• 此外:五心烦热,盗汗,舌红光剥,阴液 缺乏者,宜推三关、揉外劳,加清肝经, 补肾经,运内劳宫;焦躁不安,目赤多泪 加清肝经;假设有咳嗽痰喘,加推肺经, 推揉膻中、肺俞;便溏者加补大肠;便秘 者加清大肠,推下七节骨。
小儿营养不良症(疳证)及其治疗
小儿营养不良症(疳证)及其治疗
由于饮食供应不足,或摄入的食物不能充分吸收,喂养技术不适当,或长期单用米汤喂养,或由于长期腹泻,使小儿体重逐渐减轻、体内脂肪渐减、精神萎靡、腹部胀大、青筋暴露,影响生长发育,即称为营养不良症,属于中医“疳证”范畴。
营养不良症多发生于1~5 岁以下的婴幼儿。
由于长期得不到足够蛋白质及热量摄入不足,机体处于“饥饿状态”,迫使消耗自身的组织。
营养不良分有水肿和无水肿的营养不良症。
有水肿的主要是蛋白质缺乏,从虚胖到水肿,称为营养不良性水肿,无水肿是总热量及各种营养物质都缺乏。
中医认为,疳证的发生主要是小儿脏腑娇嫩,脾常不足,乳食喂养不当,或过食肥甘厚味、生冷或不良的卫生习惯、感染寄生虫,或者病久体弱使脾胃的消化吸收功能受损,而致积滞伤脾,使脾胃虚弱、最终气血两虚而发为疳。
石山卫生院。
中医儿科之疳证
• 3、古代分类:比较繁杂。(按 五脏、部位、病因等分类)。 现代分类:分疳气、疳积、干疳 及兼证。
• 4、现代医学:指小儿营养不良、 多种微生素缺乏症及其合并症。 如:维生素A缺乏烦躁易怒;微 量元素Zn缺乏生长发育迟缓、厌 食、异食噼等。
• 二、病因病机
• 病因:
1、喂养不当:一为太过、二为不及。 2、疾病影响:长期患病 反复感染 呕吐泻痢 或时行热病 3、禀赋不足:早产、双胎、孕期药物损伤 胎儿。
• 病机
• 疳证的主要病机:脾胃虚损,津液消亡。 兼证病机:眼疳—脾虚肝旺,肝阴不足, 虚火上炎。 口疳—脾病及心,心火循经 上炎。 肝肿胀—脾虚内湿自生,脾为 湿困,泛益肌肤。
• 三、诊断要点
• 1、病史:有喂养不当,或病后失调及长 期消瘦病史。 • 2、症状:饮食异常,大便干稀不调,肚 腹膨胀等脾胃功能失调者。 • 体征:形体消瘦,体重低于正常值 15%~40%,面色不华,毛发稀疏枯黄 。 严重者形体干枯累瘦,体重低于正常值 40%以上。 • 3、兼有精神不振,或好发脾气,烦躁易 怒,或柔眉擦眼,或吮指磨呀等症。
• • (一)眼疳
• 症状 —— 初起夜盲,入暮暗处视物不明, 甚或眼角干涩,畏光羞明,黑睛混浊, 白翳遮睛。 • 证候分析 • 治法 —— 养肝明目。 • 方药 —— 石斛夜光丸加减。
(二)口疳
症状—— 口舌生疮,口腔糜烂,秽臭 难闻,面赤唇红,烦燥哭闹,惊悸 不安,舌红,苔薄黄。 证候分析 治法 —— 清心泻火。 方药—— 泻心导赤散加减。
• 4、贫血者,血红蛋白及红细胞数都 减少。出现肢体水肿,属于营养性 水肿,血清总蛋白量大多在45g/L以 下,血清白蛋白大约在20g/L以下。 • 鉴别诊断:与厌食鉴别。
• 四、治疗原则 疳气:以和为主。 疳积:以消为主。 干疳:以补为主。
精品医学课件-疳证
[辨证论治]
2、口疳 辨证:全身消瘦+口舌生疮 治法:清心泻火,滋阴生津 方药:泻心导赤散加减
[辨证论治]
3、疳肿胀 辨证:(先瘦后肿,体重先减后增)形体消瘦+肢体浮肿
按之凹陷难起 。 治法:健脾温阳,利水消肿 方药:防己黄芪汤合五苓散加减 偏肾阳虚者,可用真武汤加减。
(三)其他疗法
1.辨症使用中成药
[辨证论治]
二、治疗原则 :健运脾胃为主。不同阶段治法 不同: 疳气:以和为主; 疳积:以消为主,或消补兼施; 干疳:以补为要。
另外,合理补充营养,纠正不良饮食习惯, 积极治疗原发疾病,对本病的康复也至关重要。
[辨证论治]
综合近年有关成方治疗疳证的临床报道,分析其拟 方共同点为补脾助运,组方选药比较平和,无大补大 消之品,均以补脾运脾法同用。用药大致有以下四类: 1.健脾益气药,如党参、黄芪、白术、大枣; 2.健脾化湿药,如薏苡仁、茯苓、苍术、砂仁等; 3.健脾消食药,如谷麦芽、鸡内金、山楂等; 4.健脾行气药,如青皮、陈皮、枳壳等。
按:本例为轻证疳积,有食滞内热之象,故第一方未 用黄芪,因恐脾胃虚弱而不受滋补,故先用枳术丸 加味化滞健脾,推积止泻。第二方用黄芪当归补气 血,脾胃健,气血充,疳积可愈。
医案精选:
2.董廷瑶医案—疳积重证 董某,女,11个月。
初诊:疳积腹胀,按之硬满,口馋嗜食,大便坚硬, 面色萎黄,毛发焦枯,夜眠烦扰,易见汗多,舌红 苔黄。针刺四缝穴液多。
[辨证论治]
三、证治分类:
(一常证:
1、疳气 辨证:初起+形体略瘦、食欲不振、精神欠佳。
(脾胃失和,纳化失健) 治法:调脾健运 方药:资生健脾丸加减
[辨证论治]
2、疳积 辨证:病情发展+形体明显消瘦、腹大肢细、嗜食异物
中医护理学课件第5章第4节儿科常见病证护理3疳证
病因病机
本病病因主要为喂养不当疾病影响及先天禀赋不足。1.喂养不当 乳食不节喂养不当是疳证最常见的病因,由于小儿乳食不知自节,“脾常不足”,常由乳食太过或不及所伤。太过是指乳食失节,饥饱无度,过食肥甘厚腻之品,生冷不洁之物,以致食积内停,积久成疳,正所谓:“积为疳之母,无积不成疳”。不及是指乳食喂养不足,如小儿生后缺乳,过早断乳,未及时添加辅食,以及因食物数量、质量不足,或偏食、挑食,使营养精微摄取不足,气血生化乏源,不足以濡养脏腑肌肤,日久成疳。
辨证施护
(二)护理措施4.饮食护理(6)疳肿胀患儿:根据患儿营养不良程度、年龄、食欲及有无并发症而决定其蛋白质的供应量。切忌骤然增加大量蛋白质,以免引起消化不良。婴乳儿用牛乳、鸡蛋、豆制代乳粉。较大儿童可用豆腐、肉类、肝类,亦可配合乌鱼、鲤鱼烧汤。小便不利者,可选用西瓜、冬瓜、赤小豆等利水之品。重证应暂时限制食盐,水肿消退后及时恢复,以免影响食欲。要注意供给多种维生素和铁质,必要时少量多次输入血浆,输血浆应注意滴数和有无输血反应。
辨证施护
(二)护理措施6.对症护理(5)口疳患儿:加强口腔护理,每日用生理盐水或银芩汤清洗口腔 2 次。口腔溃疡者,可用银花液清洗口腔,并涂以冰硼散。口唇干燥者,可涂少量石蜡油。
辨证施护
(二)护理措施6.对症护理(6)疳肿胀患儿:因脾病及肾,水溢肌肤而浮肿,在护理时应脾肾兼顾。大便溏薄者,给腹部热敷或药熨,也可针刺中脘、天枢、足三里,腹胀加刺章门、气海等。下肢水肿明显者,可适当抬高下肢,使局部气血通畅,以减轻水肿。大便次数多者,应指导家长用温水清洗肛门及周围,保持局部清洁、干燥。
辨证施护
(二)护理措施6.对症护理(1)疳气证:可给予捏脊疗法或配合按摩下脘、足三里,也可以针刺四缝、商丘等穴。
疳证 PPT
[辨证论治]
▪ 1、辨证要点 ▪ (l) 辨病因 ▪ 饮食喂养不当 ▪ 多种疾病影响 互相参杂 ▪ 先天禀赋不足 ▪ 辨别主要病因,掌握重点
二、治疗原则
疳证的治疗原则以顾护脾胃为本。
疳证属虚,扶正为正治法。 ▪ 疾病的不同阶段,针对各自主要病机治之 ▪ 脾运失健—疳气以和为主 ▪ 脾虚挟积—疳积以消为主 ▪ 脾胃气阴俱伤—干疳则以补为主
影响小儿生长发育,严重者还可导致阴竭阳 脱,卒然变险。
❖ 古人视为恶候,列为儿科四大证之一。
大家学习辛苦了,还是要坚持
继续保持安静
四、范畴: ❖ 营养不良 ❖ 多种维生素缺乏症 ❖ 以及由此而引起的合并症。
❖ 历史沿革:
❖ 疳之病名,首先见于《诸病源候论·虚劳骨蒸候》, 其指出:“蒸盛过伤,内则变为疳,食入五 脏。”“久蒸不除,多变成疳。”认识到疳为内伤 慢性疾病,可涉及五脏。
瘦,面色萎黄,毛发稀疏发黄,烦躁哭闹,夜眠不安,腹大如鼓,喜揉眉挖
鼻,吮指磨牙,舌质淡,苔腻,指纹紫滞。治疗应首选( )
A.肥儿丸
B.八珍汤 C.六君子汤 D.四君子汤 E.资生
健脾丸
11.患儿,16个月。形体极度消瘦,面色无华,神疲乏力,腹凹如舟,
足踝及颜面浮肿,小便不利,舌质淡嫩,苔薄白,指纹淡。其血生化检查中
▪ 调理脾胃为本。调脾兼以和胃,健脾佐以 助运,补益勿碍气机,在补虚的同时,以 恢复胃主受纳,脾主运化的生理功能,
▪ 忌用伤脾败胃之品。
▪ 兼有标实证时,分清主次,权衡轻重,灵 活运用先攻后补,先补后攻,攻补兼施的 治疗法则。
2、疳积
症候 (1)形体消瘦明显,肚腹膨胀,
甚则青筋暴露。 (2)面色萎黄无华,毛发稀疏如穗,
四、简答题 12.“疳”之含义,自古有两种解释。其一曰“疳者甘也”
小儿营养不良(疳证)解析
【概述】
6 西医学范畴: 营养不良(慢性营养缺乏症) 多种维生素缺乏症 以及由此而引起的合并症。
【病因病机】
病因:
喂养不当(过食肥甘生冷;偏食;饥饱
不匀;过补;辅食添加不及时或数量质量不足)
疾病伤脾(疾病或峻药) 禀赋不足(脾肾) 病机: 脾胃受损,气液耗伤,机体失濡。
疳证病因病机示意图
喂养不当 太过 食积内停 不及 生化乏源
兼证-疳肿胀
【其他疗法】
1中成药 2推拿疗法(捏脊) 3针灸-点刺(刺四缝) 4外治疗法
急重症西医处理
急重症西医处理 发生低血糖症者,及时补给葡萄糖。继发感染者, 针对性选用抗生素。 少量多次输血浆或全血。 酌情选用氨基酸、脂肪乳剂和高价营养液静脉注 射。 及时纠正电解质紊乱及酸中毒。 注意有无周围循环衰竭,及早发现,及时纠正。
营养不良的病理及病理生理
病理生理 低血糖症—糖元不足或消耗过多。 血清胆固醇下降—体内脂肪大量消耗。 负氮平衡—蛋白摄入不足而消耗增加。 低渗状态,离子缺乏,血钾,血钙偏低,锌 及其它微量元素缺乏。 消化液及酶分泌减少,活性减低,影响各种 营养素消化吸收。
营养不良的病理及病理生理
心肌收缩力减弱,心搏出量减少, 血压偏 低,脉搏细弱。 肾浓缩能力减低,尿比重下降。 神经系统调节功能失常,运动和语言 发育 迟缓。 细胞和体液 免疫功能低下 ,易并发各种感 染,结核菌素试验可呈阴性反应。
常证
疳气
初期,轻证
形体略瘦 食欲不振 脾胃失和 纳运失健 调脾健运 资生健脾丸加减
参苓白术散 + 藿香、白豆蔻、 泽泻、山楂、麦芽、芡实、黄 连、橘红 I0营养不良。
疳积
疳证较重
明显消瘦 四肢枯细 肚腹膨胀 烦躁不宁 脾胃虚损 积滞内停 消积理脾 肥儿丸加减
疳证 PPT (2)
五、辨证施治
1.八纲辨证为纲,重在辨虚实;兼证辨脏腑。 2.辨病因。 3.辨轻重:分疳气、疳积、干疳。 4.辨兼证与危证:兼证:眼疳、心疳、疳肿胀 等。若皮肤出现紫癜为疳证恶候,提示气血皆干, 络脉不固。疳证后期,若出现神萎面晄,杳不思纳, 是阴竭阳脱的危候,将有阴阳离决之变。
3.迁延日久,气血两亏,脾胃衰败,津液消亡,一 派虚象,属干疳。
4.脾胃虚损,诸脏失养,累及他(1)病史:5岁以下小儿多见,有喂养不 当史或先天禀赋不足,或有原发疾病,如过食 肥甘生冷,过度呕吐,泻痢日久不愈,肺痨或 是为早产,双胎等;或感染诸虫。 (2)主症:精神疲倦或烦躁不宁、形体消 瘦、肚腹膨大见青筋显露等,常有挤眉弄眼动 作,严重者有小老头貌。
主症:形体消瘦,食欲不振,毛发稀疏, 精神欠佳,大便或溏或秘,舌质淡、苔薄微 腻,脉细有力。
治法:调脾健运。 方药:资生健脾丸加减。
2.疳积
主症:形体明显消瘦,肚腹膨胀,甚则 青筋暴露,面色萎黄无华,毛发稀疏如穗, 易烦躁激动,睡眠不宁,或动作异常,舌质 淡红,苔厚腻,脉沉细而滑。
治法:消积理脾。 方药:肥儿丸加减。
3.干疳
主症:极度消瘦,面呈老人貌,皮肤 干瘪起皱,大肉已脱,皮包骨头,精神萎靡, 目光无彩,啼哭无力,毛发干枯,腹凹如舟, 杳不思食,舌质淡、苔少,脉沉细。
治法:补益气血。 方药:八珍汤加减。
4.兼证:疳证后期,累及他脏。 (1)眼疳
主症:初起夜盲,入幕暗处视物不明,
甚者眼角干涩,畏光羞明,黑睛混浊,白翳 遮睛。
儿童营养不良教案:营养评估和补充食物建议
XX,a click to unlimited possibilities
汇报人:XX
目录
01
目录标题
02
03
04
05
06
儿童营养不 良概述
营养评估方 法
补充食物建 议
儿童营养不 良教案设计
实践应用与 效果评估
添加章节标题
儿童营养不良概 述
定义和分类
儿童营养不良教 案设计
教学目标和内容
教学目标:通过本教案的 学习,使儿童了解营养不
1 良的原因、症状和危害, 掌握营养评估的方法,学 会选择补充食物的建议, 促进儿童的健康成长。
教学内容:营养不良的 基本概念、原因、症状
2 和危害;营养评估的方 法和指标;补充食物的 选择原则和建议;实际 操作演练和案例分析。
多吃新鲜蔬菜和 水果,以补充维 生素C、维生素A
和矿物质。
增加全谷类食物 的摄入,如燕麦、
糙米、全麦面包 等,以补充维生 素B族和矿物质。
适量摄入动物性 食物,如鱼、瘦 肉、蛋等,以补 充维生素D和矿物
质。
增加奶制品的摄 入,如牛奶、酸 奶、奶酪等,以 补充钙和维生素D。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儿童营养不良是指儿童摄入的营养素不足或不平衡,无法满足其生长发育的需要。 分类:儿童营养不良可以分为消瘦型营养不良和肥胖型营养不良。 消瘦型营养不良是由于长期摄入不足或吸收不良导致的体重下降和身体消瘦。 肥胖型营养不良是由于过度摄入高热量食物导致的体重增加和肥胖。
原因和影响
原因:饮食不均 衡、缺乏足够的 营养摄入
解决方案:开展营养知识 宣传和教育活动,提高家
疳证(附:营养不良)
[病因病机]
引起疳证的病因较多,临床以饮食不节,喂养不当, 营养失调,疾病影响以及先天禀赋不足为常见,其 病变部位主要在脾胃,可涉于五脏。
[病因病机示意图]
乳食不节
疳气(脾胃不和)
喂养不当 脾胃受损 →疳证 → 疳积(脾虚挟积)
病后失调
↓ 干疳(气血两虚)
禀赋不足
失治
失调
兼 → 口 疳(心)
证 → 眼 疳(肝)
补脾经
推拿处方:推三关
三关:前臂桡侧,阳池至曲池成一直线。 功能:推三关性温,补气行气,温阳散寒,解表透疹。 主治:气血虚弱,病后体弱,腹痛腹泻,疹出不透等虚寒病证。 操作:用拇指桡侧面或食、中指面自腕推向肘,称推三关;屈
患儿拇指,自拇指外侧端推向肘称为大推三关。 临床应用: 推三关性温热,能补气行气,温阳散寒,发汗解表,
[辨证论治]
1.辨证要点 本病有主证、兼证之不同。 按病程长短、病情轻重、虚实分疳气、疳积、干疳。 初起面黄发疏,食欲欠佳,形体略瘦,大便不调,精
神如常者,谓之疳气,属脾胃失和,病情轻浅之轻症; 病情进展,形体消瘦,肚腹膨隆,烦躁多啼,夜卧不
宁,善食易饥或嗜食异物,称为疳积,属脾虚夹积,虚 实夹杂证;
主治一切虚寒病证,对非虚寒病证宜慎用。临床上治疗气血 虚弱,命门火衰,下元虚冷,阳气不足引起的四肢厥冷,面 色无华,食欲不振,疳积,吐泻等症。多与补脾经、补肾经、 揉丹田、捏脊、摩腹等合用。
推三关
推拿处方:顺运内八卦
内八卦:手掌面,以掌心为圆心,从圆心至中批根横纹约2/3处 为半径所作圆周。
功能:宽胸利膈,理气化痰,行滞消食。 主治:咳嗽痰喘、胸闷纳呆、腹胀呕吐等。 操作:用运法,顺时针方向掐运,称运内八卦或运八卦。 临床应用:运内八卦能宽胸利膈,理气化痰,行滞消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太过 不及
食积内停 生化乏源
脾胃不和(疳气)
疾病影响
大病 久病
吐泻时病
脾伤 胃津
营养失调
疳
脾虚夹积(疳积)
反复感染 虚 耗 生化乏源 证
损液
禀赋不足 肾气虚弱
气血两虚(干疳)
脾 肝 心 肺肾
疳紫
肿 胀
斑
夜
口
干
鸡
盲
舌
咳
胸
目
生
舌
龟
翳
疮
红
背
【临床诊断】
l 有喂养不当,或病后失调及禀赋不足长期 消瘦病史。
营养不良的病理及病理生理
病理改变
轻度营养不良 :仅为皮下脂肪减少、肌 肉轻度萎缩,机体其它组织、器官的病 理改变尚不明显。
《太平圣惠方》创立小儿五疳论,详 述五脏 疳之证候及 “可治候”、“不可治候” ,搜集 各类疳证的治疗方剂近三百首,可称之为宋以 前疳证辨证、治疗、判断经验的汇编。
【概述】
《小儿药证直诀·脉证治法》(宋.钱 乙)指出;“疳皆脾胃病,亡津液之所作 也”,认识到疳证的病位、病机变化主 要在脾胃。脾胃受损,津液内耗,运化 失职,机体失养。并指出大病,吐泻、 误治均可致疳,钱乙对小儿疳证病因病 机,辨证论治的见解,对后世有深远的 影响。
【辨证论治】
1、辨证要点 (l) 辨病因
饮食喂养不当 多种疾病影响 先天禀赋不足
互相参杂
辨别主要病因,掌握重点。
【辨证论治】
(2) 辨主证 疳证初期—面黄发稀,多见厌食,形体略瘦, 大便不调,精神如常,症情较轻— 疳气; 疳证发展—形体明显消瘦,面色萎黄,发如结 穗,腹大肢细,烦躁激动,夜卧不宁,嗜食异 物等,为本虚标实,症情较重— 疳积;
全身情况
面色正常或稍发白, 一般情况好
Ⅱ度 Ⅲ度
26-40 >40
皮下脂肪近消失,厚度<0.4cm 面色苍白,抑郁不安, 皮肤弹性差,肌肉明显松弛 食欲下降
皮下脂肪消失,肌肉消瘦或萎 缩
精神萎靡,反应低下, 烦躁不安晚期高度抑 制,拒食
营养不良分类
营养不良按其性质分两大类: 热能营养不良型; 蛋白质营养不良型; 蛋白质 -热能混合型。 我国以热能营养不良型多见,蛋白质 -热能 混合型次之,蛋白质营养不良少见。
【概述】
《活幼心书 ·疳证》 (元 .曾示荣) 具体分析了 “疳之为病,皆因过餐饮食,于脾家一脏,有 积不治,传之余脏。”已系统阐明疳证病因病 机转化因素。
《保婴撮要》指出先天禀赋不足是疳证病 因之一。
【概述】
《幼科发挥》则认为“疳为虚证”, 《幼幼集成》重视 “疳之为病,皆虚 所致,即热者亦虚中之热;寒者亦虚中 之寒;积者亦虚中之积。” 因此治疗时应注意患儿体质情况。 以上各家不同的学术观点和临证经验, 使疳证的理论和治法更加充实,更加完 备。
【概述】
4 历代论述: 疳之病名,首先见于 《诸病源候论·虚
劳骨蒸候》,其指出: “蒸盛过伤,内则 变为疳,食人五脏”。 认识到疳为内伤慢 性疾病,可涉及五脏。
《备急千金要方 ·卷十五》则云:“凡 久下一月不差,成疳候。”由此可见久泻 可以成疳。
【概述】
《颅囟经》中已有疳证的记载, 列举了肝 疳、心疳、脾疳、骨疳、筋疳等十七种不同类 型的疳证,并提出用胡黄连丸,调中丸等方治 疗,在疳证的分类和治疗方法上首次提出了比 较全面的认识。“小儿,眼青揉痒是肝疳;齿 焦是骨疳;发焦黄是血疳;舌上生疮是心疳; 爱吃泥土是脾疳---。”
【婴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儿营养不良】
营养不良是由于多种原因引起的因营养缺乏而 导致的自身过度消耗,导致生长发育障碍,并 伴有全身各系统的病变; 多见于5岁以下儿童,发展中国家居多,每年 2 亿多此类患儿有 600万丧命。
婴幼儿营养不良
婴幼儿营养不良诊断标准
程度
体重下降 (%)
腹部皮下脂肪与肌肉
Ⅰ度
15-25
皮下脂肪减少,厚度0.8~ 0.4cm,肌肉松驰
小儿营养不良 (疳证)剖析
【概述】
2 释“疳” : 其一“疳者 甘也”:是指小儿恣食
肥甘厚腻,损伤脾胃,形成疳证 —言其 病因;
其二“疳者 干也”:是指气液 干涸 , 形体消瘦—言其病机和主症。
【概述】
3 发病与预后 无明显季节性,5岁以下小儿多见。 古人视为恶候,列为儿科四大要证之一。
但随着经济发展,发病率下降,且以轻证 为多,重症较少。
2 饮食异常,大便干稀不调,或肚腹膨胀等 明显脾胃功能失调者。
3 形体明显消瘦,体重低于正常同龄儿平均 值85%以下。
【临床诊断】
4 兼有精神不振 ,或好发脾气,烦躁易怒 , 或喜揉眉擦眼,吮指磨牙等症。
5 贫血者,Hb及RBC均减少。出现肢体水肿, 属于营养不良性水肿(疳肿胀)者,血 清总蛋白量大多在45g/L以下,血清白蛋 白大约在20g/L以下。
【概述】
6 西医学范畴: 营养不良(慢性营养缺乏症) 多种维生素缺乏症 以及由此而引起的合并症。
【病因病机】
病因:
喂养不当(过食肥甘生冷;偏食;饥饱
不匀;过补;辅食添加不及时或数量质量不足)
疾病伤脾(疾病或峻药) 禀赋不足(脾肾) 病机: 脾胃受损,气液耗伤,机体失濡。
疳证病因病机示意图
喂养不当
【辨证论治】
疳证后期—形体极度消瘦,皮肤干瘪, 大肉已脱,面白无华,毛发干枯,肤凹 如舟,精神萎靡,甚则突然虚脱,病情 危重—干疳。
【辨证论治】
(3) 辨兼证 疳证兼证多出现干疳阶段 1眼疳、心疳、疳肿胀等 2皮肤紫癜为疳证恶候,提示气血皆干,络
脉不固。 3神萎面晄,杳不思纳—阴竭阳脱的危候,
将有阴阳离决之变,须特别引起重视。
【概述】
5 分类:
五脏分类—脾疳、肝疳、心疳、肺疳、肾疳; 病 因 分类—如热疳、冷疳、蛔疳、食疳、哺乳疳;患 病部位 分类—如眼疳、鼻疳、口疳等;按 临床证候 分-疳嗽、疳泻、疳肿胀等;按 病情轻重 分-疳气、 疳虚、疳积、干疳等。
现代临床一般按证侯特点分为三大常证(疳气、 疳积、干疳)和三大兼证(眼疳、口疳、疳肿胀)。
【鉴别诊断】
1厌食:食欲不振,无明显消瘦,精神状态尚 好,一般病在脾胃,不涉及他脏,预后良 好。
2积滞:积滞与疳证同为脾胃疾患。积滞 以不 思饮食,食而不化,嗳吐酸腐乳食,大便 酸臭或便秘,腹部胀满为特征 。与疳证以 形体消瘦为特征有明显区别。但积久不消, 可转化为疳证。
【鉴别诊断】
二者有密切的联系。《证治准绳 .幼科 .疳》说: “积为疳之母,所以有积不治乃成疳侯” 。积 滞为实证,积久可成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