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花瓷的发展史
青瓷发展脉络
青瓷发展脉络青瓷发展脉络可以追溯到中国古代,其中尤以唐代和宋代的青瓷制作最为著名。
宋代青瓷工艺的成熟使得青瓷成为社会主流的日用器皿,并逐渐传播到东南亚和日本等地。
随着时代的推移和文化的交流,青瓷的制作和应用也逐渐发生了变化,以下是青瓷发展的主要脉络。
1.唐代青瓷唐代青瓷主要流行于中国中部地区,以洛阳、郑州、开封等地的制造工艺最为发达。
唐代青瓷的制作工艺相对简单,采用罐形坯体,在胎体上刻画纹饰,然后施上釉,经过高温烧制,形成独特的翠绿色调。
唐代青瓷的特点是色泽浓郁,釉面鲜艳通透,装饰花纹多为动植物和人物,富有生动的艺术表现力。
2.宋代青瓷宋代青瓷的最大特点在于窑变釉色,釉面呈多彩花纹,如浅绿、深蓝和紫色等。
宋代青瓷的制作采用罐形坯体,先施上一层厚釉,烧制后再施上一层薄釉,在高温下烧制,使得釉面呈现翠绿色搭配灰色或白色窑变,使青瓷成为翠绿色和深灰色调的经典代表。
3.明代青瓷明代青瓷是继唐宋之后的一个重要发展阶段。
明代青瓷的特点是胎体纤细脆弱、采用厚釉,主要用于制作观赏用品。
明代青瓷器的花纹丰富多彩,主题涉及到天文、地理、神话传说、人物等,表现了丰富的文化内涵。
4.清代青花瓷清代青花瓷是中国陶瓷史上的一个经典阶段,是中国青瓷的又一次巅峰。
清代青花瓷的特点是深蓝色调中夹杂着紫色、淡绿色或红色等颜色,使青花瓷釉面呈现丰富的变化。
清代青花瓷的造型和装饰精美,主要用于宫廷或贵族生活中。
5.现代青瓷现代青瓷的发展主要是受到日本陶艺大师濑户内晴次的影响。
他将中国的传统青瓷工艺和日本的茶道文化相结合,创造出一系列具有现代感的青瓷作品。
现代青瓷器的制作工艺更加考究,装饰手法更加多样化,作品风格也更加时尚和多元化。
总的来说,青瓷作为中国独具特色的文化遗产,不仅在历史上吸引了无数人的眼球,而且在现代陶瓷艺术中占有着重要的地位,并对世界陶瓷工艺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青花瓷的年代与用途
青花瓷的年代与用途青花瓷,是中国古代陶瓷的重要代表之一,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艺术价值。
它的年代可以追溯到唐代,但真正成为瓷器主流的时代是宋代。
以下将从不同年代和用途的角度,详细探讨青花瓷的发展历程和功能。
1. 唐代青花瓷唐代青花瓷是青花瓷发展的起源,但相对来说较少见。
这是因为在唐代,瓷器主要以白色、黑色和绿色为主,其中以白瓷最为流行。
然而,唐代青花瓷的出现仍为历史留下了重要的印记。
例如,在唐代的唐觉青花瓷中,可以看到一些具有典型唐代特征的花纹和图案,如牡丹花、云纹等。
唐代青花瓷虽然没有像宋代那样扬名天下,但为后世的青花瓷奠定了基础。
2. 宋代青花瓷宋代是中国陶瓷史上的黄金时期,也是青花瓷最为兴盛的时期。
宋代青花瓷以青花为主要装饰手法,蓝色颜料大量使用,因此得名“青花瓷”。
宋代青花瓷的特点是胎体洁白细腻,釉面呈青灰色,青花发色艳丽。
青花瓷器制作精细,图案多样,既有抽象的几何图案,也有具象的植物、动物等。
宋代青花瓷器主要用于宫廷和上层社会,作为奉宫、贡品或收藏品使用,体现了宋朝的尊贵和文化底蕴。
3. 元代青花瓷元代青花瓷的特点是颜色鲜艳大胆,图案复杂多样。
元代青花瓷在装饰手法上更加精细,线条流畅,纹饰丰富,装饰着宫廷、贵族等权贵阶层所钟爱的吉祥图案,如龙、凤、莲花等。
与宋代相比,元代青花瓷的釉质更为厚重、光亮,造型也更加丰满、大气。
元代青花瓷的流行不仅推动了青花瓷的发展,还对早期的日本陶瓷产生了深远影响。
4. 明代青花瓷明代是青花瓷的重要时期,此时青花瓷的制作进一步发展,风格多样。
明代青花瓷釉色较为纯正,蓝彩发色浓郁。
明代青花瓷的图案题材广泛,除了传统的花鸟、山水、人物故事外,还加入了一些具有宗教、纪念等意义的图案。
明代青花瓷器的市场需求也趋于扩大,逐渐成为普通百姓家庭的日常器皿。
5. 清代青花瓷清代是中国陶瓷发展史上最后的一个辉煌时期,也是青花瓷制作的较为成熟时期之一。
清代青花瓷在工艺和装饰上都有所创新,其装饰手法更加细腻,纹饰清晰,图案线条更为流畅,加上釉质的改进,使青花瓷器更加光亮。
关于中国青花瓷的介绍
关于中国青花瓷的介绍
青花瓷,是一种釉下彩瓷器,最早出现于唐代,到元代时已
有成熟的青花瓷出现,明代时发展到顶峰。
其工艺与装饰结合了
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艺术形式,达到了中国瓷器的巅峰。
青花瓷是以含氧化钴的钴矿为原料,在陶瓷坯体上描绘纹饰,再罩上一层透明釉,经高温还原焰一次烧成。
钴料烧成后呈蓝色,具有着色力强、发色鲜艳、烧成率高、呈色稳定的特点。
其外观
呈蓝色,有灰蓝、葱绿、翠蓝等色,纹饰部分俗称“青花”。
因
其色彩浓艳,故又称“青花”。
中国青花瓷始于唐代,盛于宋代,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
中国最早生产青花瓷的是江西省景德镇的湖田窑。
早在唐宋时期,我国就已经出现了使用钴料在白釉上进行彩绘装饰的原始青花瓷器。
到了元代景德镇湖田窑继续烧造青花瓷器。
此时出现了以氧
化钴为原料、用氧化焰烧成的一种蓝彩瓷器(即常说的“回青”),纹饰以花鸟为主。
明代初期出现了使用氧化钴为原料、用还原焰烧成的青花瓷。
—— 1 —1 —。
青花瓷的发展史
青花瓷的发展史
青花瓷又叫青花,自问世以来一直被上至帝王贵族下至平民百姓所喜爱,起始于唐宋,成熟于元代,到明、清两代为高峰,在晚清时期走向没落。
一、相关史书记载:
据成书于清代的《陶雅》记载:“雍乾两朝之青花,盖远不逮康窑。
然则青花一类,康青虽不及明清之浓美者,亦可以独步本朝矣”。
《饮流斋说瓷》谓:“硬彩,青花均以康窑为极轨”。
清《在园杂志》中也说:“至国朝御窑一出,超越前代,其款式规模,造作精巧”。
二、细说青花瓷的历史:
(1)唐青花:青花瓷创烧于唐,此时制瓷工艺还不够成熟,处于青花瓷的滥觞期,主要用于外销。
(2)宋青花:宋代人崇尚朴素的审美文化,青花瓷在宋代没有得于较大的发展,宋代和唐代一样,青花瓷处于一个拙朴的状态。
(3)元青花:元代,青花瓷发展迎来了个小高峰,成熟的青花瓷出现在元代的景德镇。
(4)明青花:青花瓷在明代经历了由高峰到衰落。
其中,明洪武时期景德镇御窑厂正式成立,此时的青花保留了一部分元代遗风;宣德和永乐时期受到皇帝重视,达到了一个高峰,可以说永宣时期的青花是冠绝时代的;青花在经历正统、景泰、天顺天朝
停滞后又迎来一个小高潮,用料改为平等青,发色有了较强的进步;明代中晚期,青花随着经济衰退质量也大不如前,风格也没有创新,没有较大的发展。
青花瓷的发展史
青花瓷发展的历史一、萌芽阶段青花瓷是以氧化钴为着色剂的釉下蓝彩瓷,为中国人所发明,它在我国陶瓷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是陶瓷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这种釉下施彩技法,首先是1983年在江苏南京雨花台吴末晋初墓葬中,出土的一件青瓷釉下彩带盖盘口壶,绘画羽人、鸟兽仙草云气①.这是目前已知最早的釉下彩绘瓷器,说明在三国时瓷匠们已掌握了釉下彩工艺技术.这是一项具有重大意义的发明,为后来的青花、釉里红等釉下彩绘瓷的出现开了先河,在中国陶瓷史上具有重大意义.隋代白瓷的烧制成功,唐早期唐三彩的出现,都为唐中期以后的唐青花烧制f提供了条件.所以唐代青花的出现不是偶然的.1949年建国后随着我国考古事业的蓬勃发展,宋代青花也相继在浙江地区发现.之后元、明、清各代青花窑址在我国南方各省也都被发现.二、创烧阶段的唐宋青花瓷器1唐青花瓷器,未见文献记载,过去不为人所知,1975年南京博物院的考古人员,在扬州唐城遗址发掘中发现一块唐青花瓷枕片,经上海硅酸盐研究所对胎釉和青花的测试分析,认为属低锰、低铜、低铁的钴料,与国产高锰钴料明显不同,但却和河南巩县窑烧制的唐三彩蓝料接近.这种唐青花瓷片在20世纪80至90年代初在上述地区又陆续出土数十片,除扬州外,据河南轻工业部门的科技人员讲,多年来他们在巩县窑址中也曾采集到很多蓝釉和少量青花碎片.20世纪80年代在洛阳地区还出土过一件唐青花盖罐.香港冯平山博物馆亦藏有一件唐青花三足NB035,据已故着名陶瓷专家冯先铭先生考察认为,胎釉特征与河南巩县窑接近.很可能产于巩县窑.美国波土顿泛美艺术博物馆收藏一件绘有三叶纹和点纹的唐代青花碗,1978年我的英国朋友吴英先生告诉我,丹麦哥本哈根艺术博物馆也藏有一件画有鱼纹和点状纹的唐代青花罐.通过对上述资料的研究和科研单位的全面理化测试及光学显微镜观察表明,唐青花烧成温度普通偏低,多在1170至1210℃,而巩县的白瓷烧成温度一般都在1150℃左右,两者基本相同,胎釉的化学成分也大体相同.唐青花的色料化学成分为低锰、低铁、低铜钴料与国产高锰钴料完全不同,而却和巩县窑唐三彩上的蓝料基本一致,因此,对唐青花产地,陶瓷界普遍认为产于河南巩县窑是没有问题的.唐青花的纹饰,常见有棕榈纹、菱形加散点纹、圆点纹、梅花点纹和不规则的斑点纹等.这些纹饰在我国传统的陶瓷器物上并不多见,而常见于伊斯兰的陶器上②.这种风格的唐青花除扬州和河南地区外,在我国其它地区的考古工作中极为罕见.笔者认为这种唐青花主要不是供官府和国内群众生活所用,而与对外贸易有关,扬州当时是我国四大港口之一,是对外贸易的重要基地,大量的波斯商人来往于扬州,他们把波斯钴料带进,再把唐青花从这里运走,是非常容易的,所以唐青花主要是为对外贸易所需烧制的.从其产品质量讲,都比较粗糙,反映了早期青花的特点.2宋青花瓷器,过去在文物考古界鲜有人谈及,20世纪20年代吴敬仁等撰写的中国陶瓷史称“美丽绝伦的青花,其法于宋代,具体年代不可考,但大观、政和时,确有此类作品之制造”.对其产地和烧制工艺均未谈及,谁也未见到过实物,故不被人们所重视.1957年2月在浙江龙泉县城南太平兴国二年977年金沙塔基下第五层夯土中出土13块青花的残片,拼凑起来是一件残碗.内外饰菊花和圆圈纹,青花呈黑蓝色,饰纹简单,烧成温度偏低.1970年秋在浙江绍兴南宋咸淳元年1265年翠环塔基下1米深处的夯土中,又出土一块青花碗的残片,器外饰斜线纹,青花显色偏淡.③除塔基出土的宋青花外,李正中、朱裕平二先生着中国青花瓷一书中称:民国十一年1922年在广东潮州窑出土4件白釉瓷像,同时出土的还有一件瓷香炉.瓷像胎质洁白,卵青白釉,釉厚处为淡青葡萄色.佛像冠、须、眉、眼、发都用青花描绘而成.佛像上铭文分别为“潮州水东中窑甲弟子刘扶同妻陈氏十五娘熙宁元年戊申五月廿四日题”.治平四年丁未岁九月卅日题“匠人周明”.熙宁元年为公元1068年,治平四年为公元1067年属北宋中后期.潮州窑北宋时是否烧制过青花瓷器,1949年建国以来从未听到过这方面的报导,1982年文物出版社新出版的中国陶瓷史也未谈及,笔者1975年曾参观过广东省博物馆文物库房也未发现有宋代青花瓷器.铜也能烧出蓝色,是否鉴别有误.因此,宋时潮州窑是否烧造过青花瓷是值得商榷的.上述塔基中出土的青花瓷片,经上海硅酸盐研究所理化测试表明,所用钴料属浙江当地钴土矿,含钴较低,只有0.1%至0.29%左右,而含锰量很高,是含钴量的10倍,因此,青花呈灰蓝色,一般应属民间烧制的生活用品④而不被官府所重视.1973年笔者因工作关系在日本东京达仁堂古玩店见到一件南宋青花瓶,高33cm,长颈、鼓腹、砂底,显有火石红斑,两侧塑有鱼形耳,正面腹部直书“隆兴”二字,背面画一小树,下饰花草纹,釉色泛青,表明是一件含钴低而含铁高的青花器.⑤据了解目前国外仅此一件,由于不在国内,很少有见到,故尚未引起人们的注意.宋青花在年代上虽在唐代之后,但从其用料、烧制工艺、纹饰内容与唐青花有明显的不同,因此,两者并没有继承关系.唐青花是以对外贸易所需而烧,属商品瓷,宋青花属民间生活用瓷,如果不是出土塔基,很难确认它就是宋青花.它的出土,证实了我国从北宋早期至南宋末年的200多年间确实有青花瓷的烧制,而且对过去文献上记载的宋青花也是一个印证.三、成熟阶段的元青花瓷器蒙元统一了中国后,结束了长期的战争局面,使国家经济迅速得到恢复和发展,元代青花在宋代青花瓷器基础上,在地域上又有了很大扩展,先后在江西景德镇;浙江江山;云南玉溪、建水和禄丰;四川会理等地都发现有烧制青花的窑址,这些窑址的产品,除景德镇外,多属就地取材民间烧制,胎质较粗,制作工艺简单,青花颜料多属当地出产的钴土矿,含钴量较低,青花色泽有的灰蓝,有的蓝中泛黑,有的蓝中泛黄,烧成温度普遍偏低,常出现有生烧现象,在当地虽属一种新产品,但精品极少,流传下来的完整器物不多,在各地文博单位很少见到.当前人们所见到的元青花,主要都是景德镇的产品.景德镇地区,唐宋以来就是生产陶瓷的重要基地.宋时在这里已经烧制出精美的薄胎青白瓷,为后来的元青花发展打下了基础.这里的陶瓷业所以能够快速发展,是因为当地产的优质瓷土和丰富的燃料资源,又地处群山环抱的山区,战争频繁的年代,这里也相对安全,昌江水又正好在这里通过,水路交通极为方便,所以元政府看中了这块宝地.至元十五年1278年在这里就建立了管理机构——浮梁瓷局,之后又在景德镇珠山建立了御窑场,这已为近年在其窑址发掘出土的大量器物所证实.⑥管理机构和御窑场的建立,对景德镇陶瓷业的发展和推动有着十分重要作用,而且在政策上还可世袭,在这种政策的感召下,各地制瓷工匠不断从各地向景德镇聚拢⑦,这对景德镇的陶瓷业进一步发展和提高十分有利.所以到了元代,原来宋时各地发展起来的大窑场逐渐走向衰退,而景德镇却成为全国制瓷中心.故元青花在宋青花基础上利用本省吉州窑釉下彩工艺和进口的钴颜料,很快研制成功,并在元代中后期烧制出精美成熟的青花瓷器.这种元青花在故宫博物院瓷器大库中并无发现,据原首都博物馆馆长马希桂先生近年在台北故宫博物院考察时亦未发现战争年代国民党带至台湾的官窑瓷器中有元代青花瓷.这些元青花到底弄到哪里去了呢,经许多专家学者多年研究,一致认为元政府通过对外贸易,将元青花输往海外,特别是中东地区较多.⑧据岛夷志略记载和考古材料表明,元青花通过对外贸易有一些也销往菲律宾、马来西亚、孟加拉、印度、伊朗和日本等地区,同时也和当时蒙古民族崇白习尚盛行有关.辍耕录称“元代国俗尚白,以白为吉”等,所以当时宫廷不收藏青花是可以理解的.据笔者所知,目前在欧美和一些亚非国家都不同程度地收藏有中国元青花瓷器,大约200件左右.土耳其和伊朗是收藏中国元青花最集中的地方,其中土耳其萨莱博物馆就藏有80件,伊朗考古博物馆藏有37件,都是以进口钴颜料绘画的大型精美青花瓷器,如各种梅瓶、大盘和钵之类.1973年笔者在日本考察时,发现日各博物馆和个人也收藏有各种大小不同的元青花数十件.1949年建国后各地考古部门,在配合国家基本建设施工中也陆续有些出土,如河北保定、定兴;江西上饶、九江、景德镇、潘阳、高安、波阳、丰城和萍乡;江苏句容、南京;浙江杭州;湖南常德;四川雅安和剑川;内蒙林西县、包头、黑城和赤峰;新疆霍城;安徽青阳和北京地区均有出土,共100余件.其中以江西出土最多,达40余件,几乎占全国出土的近一半⑨,这些青花当前都收藏在全国各地博物馆里.现选择几件具有代表性的元青花介绍如下:一青花釉里红镂雕大盖罐,1964年河北保定出土,高42.3cm,口径15.2cm,底径18.5cm,白胎,釉色光润,体形饱满,制作精工,盖面塑一狮钮,钮下围以莲瓣纹和回纹,器肩四面饰如意云头纹,云头纹之间为四季花卉,花朵着红色,叶染蓝色,红蓝相映生晖,釉面中闪青,青花红蓝两色烧成要求不一致,共烧于一体难度很大,因此,它代表了元青花的最高水平.此种器物共出土两件,此器藏于故宫,另一件藏在河北省博物馆.据笔者所知同样器物还有两件,分别收藏于英国和南韩.二青花凤纹扁壶,1974年北京旧鼓楼大街轿口元大都遗址出土,高18.7cm,口径4cm.器呈扁圆形,小口,矮圈足,昂起的凤头作壶嘴,柄上卷作凤尾,以蓝色绘出全身,把壶的头尾结合起来成为一个整体,这种造型是由晋唐以来的天鸡壶发展而来,景德镇五代及宋就有天鸡壶的制作,而元代的陶工却巧妙的继承了这一传统技法,突出了青花对凤的形象彩绘装饰,显得更加生动美观.同时它还吸收了我国北方游牧民族马蹬壶的扁体造型,这显然与使用者的爱好有关,此器属国家一级珍品,国内仅此一件,由于造型美观,在旧货市场上常能看到仿制品.见文物1972年8期三青花人物萧何月下追韩信梅瓶,1950年江苏江宁将军山明墓出土,高44.1cm,小口卷唇,丰肩下敛,平底,上下饰纹五层,第一层画仰莲杂宝纹,第二层绘缠枝花,第三层为主题纹.萧何催马加鞭在月下紧追不舍,当韩信至江边正在踌躇时,附近江边正有一渔翁驾一小舟过来,显得画面更加生动逼真见马希桂先生中国青花瓷一书.四青花折沿大盘,1956年湖南常德元墓出土,口径45cm,圆口,圈足,胎质洁白,釉色光润,器外饰缠枝花,器内画海水波涛纹、缠枝牡丹和双鱼荷莲纹,两条游鱼在荷莲中摇头摆尾,不停的穿游,显得十分生动逼真.此盘属湖南省博物馆重要藏品,图一,见题图这种青花大盘,国内收藏极少,国外收藏有上百件.其用途,正如明马欢所着瀛洲胜览所讲“国人……用盘满盛其饭,浇酥油汁,以手撮入口中而食.宴会时皆以大盘盛姜黄色而富于香味之饭肴,置于敷之地上席中,……以手撮而食之”.这种大盘主要是为中东有关伊斯兰教国家所需而烧制的.五青花云龙纹象耳瓶,高63.6cm,洗口,长径,双耳,全器上下共分饰纹七层,第一层绘缠枝花,第二层画蕉叶纹,第三层为飞凤纹,第四层画折枝菊花,第五层为云龙纹,第六层绘海水波浪纹,第七层画折枝花,第八层饰变形莲瓣纹,瓶颈部直书“信州路玉山县顺城乡抚教里荆塘社,奉圣弟子张文进喜舍香炉,花瓶一付.祈保全家清吉,子女平安.至正十一年四月良辰谨记.星源祖殿,胡净一元师打供”.共64字见陈文平中国古陶瓷鉴赏.是当前极为少见的带纪年铭款的元代青花器.20世纪20年代前元代青花尚不为人所知,自1929年英国人霍布逊从英国达维特基金会发现这件至正瓶公布于世后,才开始引起对元青花的注意,20世纪50年代美国人波普博士又拿它作为标准器,凡此风格的青花都定它至正型,并着书发表,从而把人们进一步引入研究元青花的高潮.三、从鼎盛到衰退时期的明、清青花瓷器所谓鼎盛时期,也不完全是直线向上,而是在整个发展过程中,随着国家政治、经济形势和钴颜料来源的变化而受到影响,青花质量时好时坏,呈波浪式发展,显得很不平衡.如明前期时的永乐、宣德青花,是青花的黄金时代,质量最高.到了明晚期,因战争不断,社会动荡,国力衰竭,使景德镇的官窑陶瓷业几乎处于停顿状态,产品质量急剧下降.但进入清康熙朝之后,景德镇青花瓷的烧制,又出现了新的振兴,产品质量空前提高,而一跃成为整个清代之冠.在官窑带动下,民窑青花亦十分兴盛,康熙之后,由于官府对各种颜色釉和彩瓷的偏爱,青花已不再是主流,而产品质量越来越差,特别是到了清代晚期,外敌入侵,国内动乱,青花瓷的质量每况愈下.。
青花瓷发展历程
青花瓷是中国传统陶瓷中的一种,以青花为主要装饰,采用白瓷胎,在瓷器表面绘制蓝色图案。
它的发展历程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元代青花瓷:元代青花瓷是青花瓷的起源,以青花为主要装饰,采用白瓷胎。
元代青花瓷的造型简单朴素,装饰图案多为草花、莲花等。
明代青花瓷:明代青花瓷是青花瓷的发展时期,瓷器造型和装饰图案都有了长足的进步。
明代青花瓷的装饰图案有很多种,如山水、花鸟、人物等,其中以山水为主要题材,它的画风清新、自然,给人一种宁静和恬淡的感觉。
清代青花瓷:清代青花瓷是青花瓷的成熟时期,它的装饰图案更加丰富多彩,题材更加广泛,如神话传说、历史故事、戏曲人物等。
清代青花瓷还采用了一些新的技法,如“钧窑”、“官窑”等,这些技法使得青花瓷的质量更加上乘,工艺更加精湛。
近现代青花瓷:近现代青花瓷是青花瓷的现代化阶段,随着科技的发展和工艺的进步,青花瓷的装饰图案更加多样化、细腻化,装饰技法更加繁复,如釉上彩、立体雕刻等。
同时,青花瓷也开始走向世界,成为了中国文化的重要代表之一。
青花瓷简介
唐青花
·唐青花是处于青花瓷的滥觞期。 ·唐青花的产地就在河南巩县窑。 ·现在能见到的标本有二十世纪 七八十年代扬州出土的青花瓷残 片20余片。 ·唐青花瓷器主要供外销。
唐 代 青 花 瓷
宋青花
唐青花经过初创期以后,并没有迅速 发展起来,而是走向了衰败。到目前为止, 我们能见到的宋青花只有从遗址出土的十余 片瓷片。 这十余片宋青花瓷片,都是碗的残片。 胎质有的较粗,有的较细。纹饰有菊花纹、 圆圈纹、弦纹、线纹等。青花发色前一处的 较浓、发黑;后一处的较淡。 它们与唐青花并无直接的延续关系。
青瓷的彩绘装饰 演变发展的三个阶段:
• 早期以三国时期瓯窑、越窑为代表,其特征表现 为局部少量运用褐色点彩装饰在器物的口、肩、 腹、盖、壶嘴或者动物造型的眼、嘴、足等醒目 部位; • 中期以唐代长沙窑为代表。在这方面主要体现在 长沙窑器物多种颜色料的使用上,且出现了蓝料 的提炼和使用(如唐三彩和1975年扬州唐城遗址 考古发掘出土“唐代蓝料花纹碗”瓷片),但这 一时期蓝料的提炼与运用在瓷器上却犹如昙花一 现。 • 巅峰时期以宋代磁州窑、吉州窑为代表,这时的 绘画技艺已经达到了得心应手的程度,描绘题材 丰富,以花卉纹居多,还有少数龙、凤等吉祥图 案以及极具审美情趣的人物图案。
元青花
• 成熟的青花瓷出现在元代的景德镇。器型 主要有日用器、供器、镇墓器等类,尤以 竹节高足杯、带座器、镇墓器最具时代特 色。 • 元青花的纹饰最大特点是构图丰满,层次 多而不乱。笔法以一笔点划多见,流畅有 力;勾勒渲染则粗壮沉着。主题纹饰的题 材有人物、动物、植物、诗文等。
中国青花瓷发展历程
中国青花瓷发展历程中国青花瓷是中国瓷器中的一种著名品种,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工艺技术。
下面将以中国青花瓷的发展历程为主题,介绍其起源、发展及影响。
中国青花瓷起源于唐代晚期,随着宋代的到来而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宋代青花瓷釉色蓝绿,纹饰简单而典雅,瓷胎坚韧,釉面细腻光亮,成为了当时瓷器的主流。
此时的青花瓷主要以碗、盘、瓶等日常器皿为主,具有实用性和观赏性。
元代是中国青花瓷发展的一个重要时期。
元代青花瓷的纹饰更加丰富多样,如花卉、动物、人物等,技法也更加熟练。
元代青花瓷以瓶、罐、碗等作品为主,其中以大型花瓶最为著名。
元代青花瓷的制作技术达到了一个高峰,对后世的青花瓷产生了重要影响。
明代是中国青花瓷的黄金时期。
明代青花瓷的纹饰更加丰富多彩,以花卉、山水、人物等为主题,瓷器的造型也更加多样化。
明代青花瓷的釉色呈现出深浅不一的蓝色,釉面细腻光亮,纹饰线条流畅自然。
明代青花瓷的制作工艺更加精细,成为了当时瓷器中的精品。
清代是中国青花瓷发展的一个重要时期。
清代青花瓷的纹饰更加精细,线条更加流畅,颜色更加鲜艳。
清代青花瓷的造型多样,以花瓶、盘、碗等为主。
清代青花瓷的制作过程更加繁琐复杂,需要经过多道工序才能完成一件作品。
清代青花瓷以其精湛的工艺和独特的艺术风格,在国内外都享有很高的声誉。
近代以来,中国青花瓷的制作技术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和创新。
现代青花瓷不仅保留了传统的制作工艺,还融入了现代的设计理念和艺术表现形式。
现代青花瓷的纹饰更加多样化,创作出了许多具有时代特色的作品。
中国青花瓷的发展历程不仅反映了中国瓷器艺术的发展变化,也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
中国青花瓷以其精湛的工艺和丰富多彩的纹饰,在世界范围内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无论是在博物馆中的陈列还是在私人收藏中,中国青花瓷都是珍贵的艺术品,具有很高的收藏和投资价值。
中国青花瓷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唐代,经过宋、元、明、清等历史时期的发展演变,至今仍然在不断创新和发展。
青花瓷的发展史
青花瓷的发展史青花瓷在中国陶瓷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它之所以受到如此的喜爱,是因为它具有出色的绘图技艺、精湛的工艺技术和独特的艺术风格。
追溯到古代,青花瓷的起源要追溯到金代。
但今天的青花瓷发展至今,由原本的技艺到现在的形式,经历了千年的演变和发展。
首先,提到青花瓷,要从金代说起。
自古以来,金朝青花瓷在传统中国陶瓷史上具有特殊的地位。
金代青花瓷作品使用乌黑深蓝色作为基调,搭配成千上万种不同的色彩,它们用釉料和色料为基础,用青花工艺被涂抹上去,色彩深厚,画面栩栩如生。
此外,金代青花瓷的制作工艺也在不断改进和升级,如釉料的改良,新型的烧制工艺,以及新型的烧制工艺,以及更精细的绘图技术,使得青花瓷制作更加精致抓细,更加细腻丰富。
随着时间的推移,宋代青花瓷出现了,并且发展出自己的特色,宋代靓花瓷属于青花瓷的次级类型,它的特点是釉料颜色不足以显示真实的色彩,所以施用了淡雅的绿色,为宋代青花瓷赋予了一种淡淡的清新,高雅的特色。
此外,宋代的青花瓷作品绘画不再是古朴的线条,而是表现出弯曲生动的线条,并结合创新的色彩搭配,使得作品浓缩了更多的空灵和细腻。
元代青花瓷也有着显著的变化。
色彩更加明亮,形式更加丰富,青花瓷也被用来装饰宫殿和寺庙,作为重要的象征。
元代青花瓷还受到日本文化的影响,画面充满了色彩和立体感,它的绘图技法和装饰技法,使得作品更具艺术魅力。
此外,明代青花瓷也有了一定的发展和改良。
明代的青花瓷比清朝的青花瓷更加精细,釉料更加精细和富有变化。
此外,明代的青花瓷还引入了新的装饰技法和新的绘图技法,使得青花瓷更加多姿多彩。
不仅如此,画面细腻而精致,把细节和精湛的艺术完美融合,让人惊叹其中的巧夺天工。
也许,在现代,青花瓷仍然是中国传统陶瓷中的重要代表,它受到普遍的喜爱和赞赏,被称为“中国四大瓷器”之一。
在今天,青花瓷仍然能给人以永恒的陶瓷艺术之美,让人们从中体会出历史文化、艺术审美和追求完美的品质。
总之,青花瓷发展至今,经历了千年的发展和演变,发展出了历史悠久的文化底蕴,充满艺术魅力的瓷器,为传统中国文化添砖加瓦,被誉为中国四大瓷器之一,并受到人们的喜爱和推崇,也是我们今天拥有的重要文化遗产。
青花瓷的发展历程
青花瓷的发展历程
青花瓷是一种具有悠久历史的瓷器装饰技法,其发展历程可追溯到中国唐代。
唐代(618-907年)是青花瓷的起源时期。
当时,青花瓷采用
的是用钴蓝绘制在瓷器上的图案。
宋代(960-1279年)是青花瓷的发展时期。
宋代的青花瓷器
以北宋时期的定窑青瓷和南宋时期的官窑青瓷最为著名。
宋代的青花瓷釉面光泽细腻,钴蓝色彩浓艳,图案描绘着各种花卉、鸟兽、山水等。
元代(1271-1368年)是青花瓷的发展时期。
元代的青花瓷主
要采用蓝底白花的手法,图案主题也更加丰富多样,技法上更加成熟。
明代(1368-1644年)是青花瓷的鼎盛时期。
明代的青花瓷以
明成化青花瓷最为著名,其釉面光亮,钴蓝色彩饱满,图案纹样线条清晰,属于明代瓷器中的精品。
清代(1644-1912年)是青花瓷的发展末期。
清代的青花瓷在
技法上继续发展,瓷器制作工艺愈加精湛,图案主题也更加多样化。
近代以来,青花瓷得到了更多的欣赏和研究。
不仅在中国,世界各地都展开了对青花瓷的研究与收藏。
同时,现代的制瓷技
术也为青花瓷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可能性,出现了更多新颖独特的青花瓷作品。
青花瓷的历史发展及各时期特征
青花瓷的历史发展及各时期特征青花瓷是中国古代的一种传统陶瓷制品,以氧化钴作为色剂,在胎体上绘出花纹图案,然后在器物表面涂一层透明釉,入窑经过1300度的高温一次烧成,呈现出蓝色花纹的釉下彩瓷器。
其图案清晰艳丽,给人以明快素雅之感,深受国内外人们的喜爱。
青花瓷的釉料成分中除了氧化钴,还含有氧化铁、氧化锰、氧化钙等多种物质,这些物质的含量多少,会直接影响青花瓷的色泽效果。
青花瓷在中国的发展经历了漫长的历史,由萌芽走向鼎盛,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也呈现出了极具时代特色的艺术风貌。
唐代青花瓷的萌芽据研究资料显示,青花瓷始于唐代中晚期,距今已有1300多年的历史。
大唐时期万国来朝,商贸繁盛,与外族的交流也非常多。
当时的富贵人家多喜爱色泽温润的青瓷,如千峰翠色的透亮,或者质地厚重雅致的白瓷,又或者色彩明艳的唐三彩瓷器。
此时,中国的陶瓷业发展正式形成了南青北白的格局,南方的越窑主产青瓷,北方的邢窑主产白瓷。
而质地较为粗糙的早期青花瓷就多用于出口或者民间,官方并不重视。
这一点从已发现的几片唐代青花瓷碎片来看,青花瓷在唐代没有发展开来。
唐青花在唐代200余年的的发展进程中,作为一种创新的陶瓷工艺品种,有一个孕育、萌芽、产生、发展到相对成熟的过程,是“沿着自身发展规律逐步前进的”,形成了一个与唐白瓷、唐三彩等并行发展的独立陶瓷品系。
唐青花发展演变轨迹大致可分为以下三个阶段。
第一,孕育阶段,即创烧时期,大致在初唐中期。
初唐青花的造型与黄冶窑场的唐白瓷、唐三彩的器物类型相同,器型有罐、碗、球形执壶、三足炉、水注、盂、樽、盒、珠等等。
罐、碗、执壶、水注多为饼形足。
胎质一部分为陶质,烧成温度在800—1000℃;另一部分为瓷质胎,烧成温度在1100℃以上。
由于瓷质胎铁、钛含量较高,胎色灰暗,故多在胎上施一层化妆土,用蘸釉的方法在器表罩一层钙碱釉,多为大半截施釉,底足露胎。
用钴料装饰器物,主要采取洒彩或点彩技法,形成简单、不规则的釉上或釉下点斑纹或条斑纹。
(完整版)青花瓷的发展史
青花瓷发展的历史一、萌芽阶段青花瓷是以氧化钴为着色剂的釉下蓝彩瓷,为中国人所发明,它在我国陶瓷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是陶瓷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这种釉下施彩技法,首先是1983年在江苏南京雨花台吴末晋初墓葬中,出土的一件青瓷釉下彩带盖盘口壶,绘画羽人、鸟兽仙草云气①。
这是目前已知最早的釉下彩绘瓷器,说明在三国时瓷匠们已掌握了釉下彩工艺技术。
这是一项具有重大意义的发明,为后来的青花、釉里红等釉下彩绘瓷的出现开了先河,在中国陶瓷史上具有重大意义。
隋代白瓷的烧制成功,唐早期唐三彩的出现,都为唐中期以后的唐青花烧制f提供了条件。
所以唐代青花的出现不是偶然的。
1949年建国后随着我国考古事业的蓬勃发展,宋代青花也相继在浙江地区发现。
之后元、明、清各代青花窑址在我国南方各省也都被发现。
二、创烧阶段的唐宋青花瓷器1关于唐青花瓷器,未见文献记载,过去不为人所知,1975年南京博物院的考古人员,在扬州唐城遗址发掘中发现一块唐青花瓷枕片,经上海硅酸盐研究所对胎釉和青花的测试分析,认为属低锰、低铜、低铁的钴料,与国产高锰钴料明显不同,但却和河南巩县窑烧制的唐三彩蓝料接近。
这种唐青花瓷片在20世纪80至90年代初在上述地区又陆续出土数十片,除扬州外,据河南轻工业部门的科技人员讲,多年来他们在巩县窑址中也曾采集到很多蓝釉和少量青花碎片。
20世纪80年代在洛阳地区还出土过一件唐青花盖罐。
香港冯平山博物馆亦藏有一件唐青花三足NB035,据已故著名陶瓷专家冯先铭先生考察认为,胎釉特征与河南巩县窑接近。
很可能产于巩县窑。
美国波土顿泛美艺术博物馆收藏一件绘有三叶纹和点纹的唐代青花碗,1978年我的英国朋友吴英先生告诉我,丹麦哥本哈根艺术博物馆也藏有一件画有鱼纹和点状纹的唐代青花罐。
通过对上述资料的研究和科研单位的全面理化测试及光学显微镜观察表明,唐青花烧成温度普通偏低,多在1170至1210℃,而巩县的白瓷烧成温度一般都在1150℃左右,两者基本相同,胎釉的化学成分也大体相同。
《青花瓷的发展》课件
青花瓷作为中国重要的传统工艺品之一,不仅在国内有着 广泛的影响和传承,也对世界陶瓷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 的影响。
03
青花瓷的艺术特色
青花瓷的纹饰特点
青花瓷的纹饰以白底蓝花为主要特征,常以山水、花卉、鸟兽、人物等图案装饰器 物表面。
纹饰构图丰满,层次分明,主题突出,线条流畅,刻画细腻,具有浓郁的中国传统 绘画风格。
用领域。
青花瓷的市场前景
国际市场的拓展
加强国际宣传与推广,提 高青花瓷在国际市场的知 名度和影响力,吸引更多 国际消费者。
多元化消费群体
针对不同消费群体制定差 异化策略,满足不同年龄 、性别、文化背景的消费 者需求。
收藏与投资价值
提升青花瓷的收藏与投资 价值,吸引更多收藏家和 投资者关注。
青花瓷的保护与传承
青花瓷在艺术上的价值
青花瓷的造型美
青花瓷的造型别致多样,既有实用美观的日用品,也有精美 的艺术品,体现了古代工匠们的卓越技艺和艺术创造力。
青花瓷的纹饰美
青花瓷的纹饰图案丰富多样,既有山水、花鸟、人物等传统 题材,也有表现民间故事和神话传说的内容,具有极高的艺 术价值和观赏性。
05
青花瓷的未来展望
传统技艺的保护
重视制瓷技艺的传承和保护,培养新一代的制瓷 人才,确保传统技艺得以延续。
文化价值的挖掘
深入研究青花瓷的文化内涵和历史背景,挖掘其 独特价值,提升文化自信。
博物馆与展览
通过博物馆展览、文化交流等方式,展示青花瓷 的魅力,提高公众对青花瓷的认知和欣赏水平。
THANKS
感谢观看
青花瓷的起源时间
青花瓷的起源时间可以追溯到唐代, 但真正成熟和定型是在元代。
元代时期,景德镇的青花瓷制作技艺 已经相当成熟,其独特的白底蓝花装 饰风格也逐渐形成,并一直沿用至今 。
简要论述青花瓷的发展演变过程。
简要论述青花瓷的发展演变过程。
青花瓷是中国传统的瓷器之一,其发展演变过程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1. 初创期(唐代):唐代青花瓷的制作技术较为原始,主要采用含铁较高的高岭土作为瓷土原料,釉色多为淡青色,装饰以简单的花卉、动物等图案为主。
2. 发展期(宋代):宋代青花瓷的制作技术有所提高,采用了含铁较低的瓷土原料,釉色更加纯净,装饰图案也更为丰富多彩,如花卉、人物、山水等。
3. 高峰期(元代):元代青花瓷的制作技术达到了顶峰,采用了优质的瓷土和釉料,釉色更加明亮,装饰图案更为精细,如龙凤、花鸟、山水等,且在造型上也有所突破,出现了大量的瓶、罐、盘、碗等器型。
4. 衰落期(明代):明代青花瓷的制作技术有所下降,釉色变得较为灰暗,装饰图案也较为简单,且器型也相对较少。
5. 复兴期(清代):清代青花瓷的制作技术再次得到提升,釉色更加
纯净,装饰图案更加繁复,且器型多样,如瓶、罐、盘、碗、壶等,且在制作工艺上也有所创新,如采用了釉下彩、釉上彩等技法。
总的来说,青花瓷的发展演变过程是一个不断追求技术进步和艺术创新的过程,其在制作工艺、装饰图案和器型等方面都有所突破和创新,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上。
青花的发展史
青花的发展史
青花是一种在瓷器上使用的蓝色图案。
它最早起源于中国,在唐朝时期就已经有使用。
但是,真正盛行的是在元朝和明朝时期。
在这个时候,青花瓷的生产技术已经非常成熟,并且在中国开始出现大规模的生产。
随着欧洲贸易商的到来,青花逐渐传到了欧洲。
最早接触到青花的是葡萄牙人,他们在16世纪末期开始进口中国的瓷器。
然后,青花传到了荷兰,并在荷兰得到了广泛的推广。
荷兰当时是欧洲最富有的国家之一,因为他们掌握了世界上最大的贸易公司——荷兰东印度公司。
荷兰人开始生产自己的青花瓷,并将其销售到欧洲其他国家。
在17世纪末期和18世纪初期,青花开始在英国变得非常流行。
英国当时正在进行工业革命,这意味着大量的新贵阶层富有起来,并且开始购买奢侈品。
青花因其华丽的外观和高贵的历史背景而受到了英国人的青睐。
在19世纪中期,青花逐渐失去了欧洲市场的占有率,这主要是因为人们开始喜欢更加现代和简约的设计风格。
然而,青花瓷的传统仍然保留下来,并且在当今的市场上仍然非常受欢迎。
许多艺术家和设计师将青花的元素融入到他们的作品中,创造出独具特色的现代风格。
青花瓷发展史
青花瓷发展史
青花瓷是中国陶瓷中的一种传统工艺,其历史可以追溯至宋代。
青花瓷以白瓷为胎体,采用青花釉下彩绘技术,将深蓝色的铜钴料涂在白瓷器物的表面,再经高温烧制而成。
青花瓷的制作工艺考验着瓷工的技能和耐心,也是中国陶瓷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宋代初期,青花瓷主要采用嵌镶法,即将花卉纹饰刻划于处于未施釉的器表上,再施釉烧炼。
金元时期,青花瓷采用绘画法,即在底釉上直接绘画。
明代以后,青花瓷的制作工艺有了进一步提升,采用钴料焠烧与料器法,使青花瓷的色彩更加鲜艳,品质更加稳定,并随着明代对青花瓷的研究和发展,青花瓷逐渐达到了极致。
清代,青花瓷制作继续开创新风格。
在清朝康熙、雍正、乾隆三代,青花瓷的制作达到巅峰,成为当时世界陶瓷艺术的领导者之一。
其中,康熙时期青花瓷的“茶壶茶盏”、“璎珞胆”、“佛像”等被誉为无价之宝,极大地推动了青花瓷的艺术发展。
20世纪以来,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青花瓷的制作工艺也得到了进一步的提升和创新,逐渐走向了现代化和工业化生产,同时青花瓷也成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之一,具有了更为广泛的文化价值和文化意义。
青花瓷的发展史
青花瓷的发展史
青花瓷是中国历史上的一种瓷器,它的发展历史可以追溯到唐朝和元朝时期。
但是,最著名和最具代表性的青花瓷是在明代和清代发展起来的。
明代青花瓷的出现,主要是因为民间的窑业生产技术不断提高,而且官窑也对青花瓷进行了专门的研制。
在明代的青花瓷中,以明成化和明嘉靖年间的青花瓷最为著名,其特点是色泽高雅、纹饰华丽,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到了清代,青花瓷的制作水平更加成熟,制作技术更加精湛。
清代的青花瓷分为康熙、雍正和乾隆三朝,其中,以康熙青花最为广泛流传,而乾隆青花则以场面宏大和造型精美而闻名。
此外,清代还出现了釉下青花和剪纸青花等多种青花瓷的制作工艺。
随着时间的推移,青花瓷在我国的制作和发展逐渐向成熟和完美的方向发展。
在现代,青花瓷已经成为了中国传统艺术的代表之一,被列为文化遗产,受到了世界各国人民的高度关注和喜爱。
《青花瓷》课件
《青花瓷》课件一、引言青花瓷,又称白地青花瓷,是中国瓷器的主流品种之一,起源于唐宋时期,成熟于元代,繁荣于明代。
青花瓷以氧化钴为着色剂,在瓷器胚胎上描绘图案,然后施以透明釉,经高温一次烧成,呈现出蓝色花纹的瓷器。
青花瓷以其典雅、古朴、庄重的艺术风格,成为我国瓷器中的瑰宝,也是世界陶瓷艺术宝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青花瓷的历史与发展1.唐宋时期:青花瓷的起源唐代,我国陶瓷工艺取得了重要突破,出现了青花瓷的雏形。
这一时期的青花瓷,釉色较暗,图案简单,主要以花卉、动物为主。
到了宋代,青花瓷逐渐发展,釉色变得清澈,图案更加丰富,出现了山水、人物等题材。
2.元代:青花瓷的成熟元代,青花瓷的制作工艺得到了很大提高,釉色更加鲜艳,图案绘制更加精细。
这一时期的青花瓷,以“元青花”最为著名,其特点是釉色深沉,图案繁复,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3.明代:青花瓷的繁荣明代,青花瓷进入繁荣期,尤其是永乐、宣德年间的青花瓷,以其胎质细腻、釉色艳丽、图案丰富而著称于世。
这一时期的青花瓷,题材广泛,有山水、人物、花鸟等,画面生动,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4.清代:青花瓷的衰落与复兴清代,青花瓷逐渐走向衰落,但在康熙、雍正、乾隆年间,出现了复兴的迹象。
这一时期的青花瓷,釉色更加艳丽,图案绘制更加精细,但整体风格较为繁琐,失去了明代青花瓷的简洁大气。
三、青花瓷的制作工艺1.原料制备:选用优质高岭土、瓷石等原料,经过淘洗、研磨、过筛等工序,制备成瓷土。
2.成型:将瓷土制成泥坯,采用手工或模具成型,制作出各种形状的瓷器胚胎。
3.绘制图案:在瓷器胚胎上,用氧化钴绘制图案。
绘制方法有釉下彩、釉上彩等。
4.施釉:将绘制好的瓷器胚胎,施以透明釉,使其表面光滑。
5.烧制:将施釉后的瓷器胚胎,放入高温窑炉中烧制,温度达到1300℃左右。
6.成品:经过烧制,瓷器胚胎变为成品,呈现出蓝色花纹的青花瓷。
四、青花瓷的艺术价值与鉴赏1.艺术价值:青花瓷以其典雅、古朴、庄重的艺术风格,成为我国瓷器中的瑰宝。
青花瓷从哪个朝代兴起
青花瓷从哪个朝代开始兴起
青花瓷从唐朝开始兴起,扬州及洛阳等地的考古证据表明,至少于唐代已经出现白地蓝花器物。
元代时期的青花瓷逐渐成熟,到了明代,青花成为瓷器的主流。
清康熙时,青花瓷发展到了顶峰。
青花瓷是源于唐朝的一种白地蓝花的高温釉下彩瓷器。
青花瓷品种清新明快,同时又显得质朴大方,因而被人们视为中华民族审美理念的代表。
唐代青花瓷胎体厚重,质地粗松,色泽未能达到纯白。
但到了元代,青花瓷的制作工艺已相对老练,此时的瓷器外形美丽,构图繁密,显示出元代工匠高超的绘画才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青花瓷发展的历史一、萌芽阶段青花瓷是以氧化钴为着色剂的釉下蓝彩瓷,为中国人所发明,它在我国陶瓷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是陶瓷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这种釉下施彩技法,首先是1983年在江苏南京雨花台吴末晋初墓葬中,出土的一件青瓷釉下彩带盖盘口壶,绘画羽人、鸟兽仙草云气①。
这是目前已知最早的釉下彩绘瓷器,说明在三国时瓷匠们已掌握了釉下彩工艺技术。
这是一项具有重大意义的发明,为后来的青花、釉里红等釉下彩绘瓷的出现开了先河,在中国陶瓷史上具有重大意义。
隋代白瓷的烧制成功,唐早期唐三彩的出现,都为唐中期以后的唐青花烧制f提供了条件。
所以唐代青花的出现不是偶然的。
1949年建国后随着我国考古事业的蓬勃发展,宋代青花也相继在浙江地区发现。
之后元、明、清各代青花窑址在我国南方各省也都被发现。
二、创烧阶段的唐宋青花瓷器1 关于唐青花瓷器,未见文献记载,过去不为人所知,1975年南京博物院的考古人员,在扬州唐城遗址发掘中发现一块唐青花瓷枕片,经上海硅酸盐研究所对胎釉和青花的测试分析,认为属低锰、低铜、低铁的钴料,与国产高锰钴料明显不同,但却和河南巩县窑烧制的唐三彩蓝料接近。
这种唐青花瓷片在20世纪80至90年代初在上述地区又陆续出土数十片,除扬州外,据河南轻工业部门的科技人员讲,多年来他们在巩县窑址中也曾采集到很多蓝釉和少量青花碎片。
20世纪80年代在洛阳地区还出土过一件唐青花盖罐。
香港冯平山博物馆亦藏有一件唐青花三足NB035,据已故著名陶瓷专家冯先铭先生考察认为,胎釉特征与河南巩县窑接近。
很可能产于巩县窑。
美国波土顿泛美艺术博物馆收藏一件绘有三叶纹和点纹的唐代青花碗,1978年我的英国朋友吴英先生告诉我,丹麦哥本哈根艺术博物馆也藏有一件画有鱼纹和点状纹的唐代青花罐。
通过对上述资料的研究和科研单位的全面理化测试及光学显微镜观察表明,唐青花烧成温度普通偏低,多在1170至1210℃,而巩县的白瓷烧成温度一般都在1150℃左右,两者基本相同,胎釉的化学成分也大体相同。
唐青花的色料化学成分为低锰、低铁、低铜钴料与国产高锰钴料完全不同,而却和巩县窑唐三彩上的蓝料基本一致,因此,对唐青花产地,陶瓷界普遍认为产于河南巩县窑是没有问题的。
唐青花的纹饰,常见有棕榈纹、菱形加散点纹、圆点纹、梅花点纹和不规则的斑点纹等。
这些纹饰在我国传统的陶瓷器物上并不多见,而常见于伊斯兰的陶器上②。
这种风格的唐青花除扬州和河南地区外,在我国其它地区的考古工作中极为罕见。
笔者认为这种唐青花主要不是供官府和国内群众生活所用,而与对外贸易有关,扬州当时是我国四大港口之一,是对外贸易的重要基地,大量的波斯商人来往于扬州,他们把波斯钴料带进,再把唐青花从这里运走,是非常容易的,所以唐青花主要是为对外贸易所需烧制的。
从其产品质量讲,都比较粗糙,反映了早期青花的特点。
2 关于宋青花瓷器,过去在文物考古界鲜有人谈及,20世纪20年代吴敬仁等撰写的《中国陶瓷史》称“美丽绝伦的青花,其法于宋代,具体年代不可考,但大观、政和时,确有此类作品之制造”。
对其产地和烧制工艺均未谈及,谁也未见到过实物,故不被人们所重视。
1957年2月在浙江龙泉县城南太平兴国二年(977年)金沙塔基下第五层夯土中出土13块青花的残片,拼凑起来是一件残碗。
内外饰菊花和圆圈纹,青花呈黑蓝色,饰纹简单,烧成温度偏低。
1970年秋在浙江绍兴南宋咸淳元年(1265年)翠环塔基下1米深处的夯土中,又出土一块青花碗的残片,器外饰斜线纹,青花显色偏淡。
③除塔基出土的宋青花外,李正中、朱裕平二先生著《中国青花瓷》一书中称:民国十一年(1922年)在广东潮州窑出土4件白釉瓷像,同时出土的还有一件瓷香炉。
瓷像胎质洁白,卵青白釉,釉厚处为淡青葡萄色。
佛像冠、须、眉、眼、发都用青花描绘而成。
佛像上铭文分别为“潮州水东中窑甲弟子刘扶同妻陈氏十五娘熙宁元年戊申五月廿四日题”。
治平四年丁未岁九月卅日题“匠人周明”。
熙宁元年为公元1068年,治平四年为公元1067年属北宋中后期。
潮州窑北宋时是否烧制过青花瓷器,1949年建国以来从未听到过这方面的报导,1982年文物出版社新出版的《中国陶瓷史》也未谈及,笔者1975年曾参观过广东省博物馆文物库房也未发现有宋代青花瓷器。
铜也能烧出蓝色,是否鉴别有误。
因此,宋时潮州窑是否烧造过青花瓷是值得商榷的。
上述塔基中出土的青花瓷片,经上海硅酸盐研究所理化测试表明,所用钴料属浙江当地钴土矿,含钴较低,只有0.1%至0.29%左右,而含锰量很高,是含钴量的10倍,因此,青花呈灰蓝色,一般应属民间烧制的生活用品④而不被官府所重视。
1973年笔者因工作关系在日本东京达仁堂古玩店见到一件南宋青花瓶,高33cm,长颈、鼓腹、砂底,显有火石红斑,两侧塑有鱼形耳,正面腹部直书“隆兴”二字,背面画一小树,下饰花草纹,釉色泛青,表明是一件含钴低而含铁高的青花器。
⑤据了解目前国外仅此一件,由于不在国内,很少有见到,故尚未引起人们的注意。
宋青花在年代上虽在唐代之后,但从其用料、烧制工艺、纹饰内容与唐青花有明显的不同,因此,两者并没有继承关系。
唐青花是以对外贸易所需而烧,属商品瓷,宋青花属民间生活用瓷,如果不是出土塔基,很难确认它就是宋青花。
它的出土,证实了我国从北宋早期至南宋末年的200多年间确实有青花瓷的烧制,而且对过去文献上记载的宋青花也是一个印证。
三、成熟阶段的元青花瓷器蒙元统一了中国后,结束了长期的战争局面,使国家经济迅速得到恢复和发展,元代青花在宋代青花瓷器基础上,在地域上又有了很大扩展,先后在江西景德镇;浙江江山;云南玉溪、建水和禄丰;四川会理等地都发现有烧制青花的窑址,这些窑址的产品,除景德镇外,多属就地取材民间烧制,胎质较粗,制作工艺简单,青花颜料多属当地出产的钴土矿,含钴量较低,青花色泽有的灰蓝,有的蓝中泛黑,有的蓝中泛黄,烧成温度普遍偏低,常出现有生烧现象,在当地虽属一种新产品,但精品极少,流传下来的完整器物不多,在各地文博单位很少见到。
当前人们所见到的元青花,主要都是景德镇的产品。
景德镇地区,唐宋以来就是生产陶瓷的重要基地。
宋时在这里已经烧制出精美的薄胎青白瓷,为后来的元青花发展打下了基础。
这里的陶瓷业所以能够快速发展,是因为当地产的优质瓷土和丰富的燃料资源,又地处群山环抱的山区,战争频繁的年代,这里也相对安全,昌江水又正好在这里通过,水路交通极为方便,所以元政府看中了这块宝地。
至元十五年(1278年)在这里就建立了管理机构——浮梁瓷局,之后又在景德镇珠山建立了御窑场,这已为近年在其窑址发掘出土的大量器物所证实。
⑥管理机构和御窑场的建立,对景德镇陶瓷业的发展和推动有着十分重要作用,而且在政策上还可世袭,在这种政策的感召下,各地制瓷工匠不断从各地向景德镇聚拢⑦,这对景德镇的陶瓷业进一步发展和提高十分有利。
所以到了元代,原来宋时各地发展起来的大窑场逐渐走向衰退,而景德镇却成为全国制瓷中心。
故元青花在宋青花基础上利用本省吉州窑釉下彩工艺和进口的钴颜料,很快研制成功,并在元代中后期烧制出精美成熟的青花瓷器。
这种元青花在故宫博物院瓷器大库中并无发现,据原首都博物馆馆长马希桂先生近年在台北故宫博物院考察时亦未发现战争年代国民党带至台湾的官窑瓷器中有元代青花瓷。
这些元青花到底弄到哪里去了呢,经许多专家学者多年研究,一致认为元政府通过对外贸易,将元青花输往海外,特别是中东地区较多。
⑧据《岛夷志略》记载和考古材料表明,元青花通过对外贸易有一些也销往菲律宾、马来西亚、孟加拉、印度、伊朗和日本等地区,同时也和当时蒙古民族崇白习尚盛行有关。
《辍耕录》称“元代国俗尚白,以白为吉”等,所以当时宫廷不收藏青花是可以理解的。
据笔者所知,目前在欧美和一些亚非国家都不同程度地收藏有中国元青花瓷器,大约200件左右。
土耳其和伊朗是收藏中国元青花最集中的地方,其中土耳其萨莱博物馆就藏有80件,伊朗考古博物馆藏有37件,都是以进口钴颜料绘画的大型精美青花瓷器,如各种梅瓶、大盘和钵之类。
1973年笔者在日本考察时,发现日各博物馆和个人也收藏有各种大小不同的元青花数十件。
1949年建国后各地考古部门,在配合国家基本建设施工中也陆续有些出土,如河北保定、定兴;江西上饶、九江、景德镇、潘阳、高安、波阳、丰城和萍乡;江苏句容、南京;浙江杭州;湖南常德;四川雅安和剑川;内蒙林西县、包头、黑城和赤峰;新疆霍城;安徽青阳和北京地区均有出土,共100余件。
其中以江西出土最多,达40余件,几乎占全国出土的近一半⑨,这些青花当前都收藏在全国各地博物馆里。
现选择几件具有代表性的元青花介绍如下:(一)青花釉里红镂雕大盖罐,1964年河北保定出土,高42.3cm,口径15.2cm,底径18.5cm,白胎,釉色光润,体形饱满,制作精工,盖面塑一狮钮,钮下围以莲瓣纹和回纹,器肩四面饰如意云头纹,云头纹之间为四季花卉,花朵着红色,叶染蓝色,红蓝相映生晖,釉面中闪青,青花红蓝两色烧成要求不一致,共烧于一体难度很大,因此,它代表了元青花的最高水平。
此种器物共出土两件,此器藏于故宫,另一件藏在河北省博物馆。
据笔者所知同样器物还有两件,分别收藏于英国和南韩。
(二)青花凤纹扁壶,1974年北京旧鼓楼大街轿口元大都遗址出土,高18.7cm,口径4cm。
器呈扁圆形,小口,矮圈足,昂起的凤头作壶嘴,柄上卷作凤尾,以蓝色绘出全身,把壶的头尾结合起来成为一个整体,这种造型是由晋唐以来的天鸡壶发展而来,景德镇五代及宋就有天鸡壶的制作,而元代的陶工却巧妙的继承了这一传统技法,突出了青花对凤的形象彩绘装饰,显得更加生动美观。
同时它还吸收了我国北方游牧民族马蹬壶的扁体造型,这显然与使用者的爱好有关,此器属国家一级珍品,国内仅此一件,由于造型美观,在旧货市场上常能看到仿制品。
(见《文物》1972年8期)(三)青花人物萧何月下追韩信梅瓶,1950年江苏江宁将军山明墓出土,高44.1cm,小口卷唇,丰肩下敛,平底,上下饰纹五层,第一层画仰莲杂宝纹,第二层绘缠枝花,第三层为主题纹。
萧何催马加鞭在月下紧追不舍,当韩信至江边正在踌躇时,附近江边正有一渔翁驾一小舟过来,显得画面更加生动逼真(见马希桂先生《中国青花瓷》一书)。
(四)青花折沿大盘,1956年湖南常德元墓出土,口径45cm,圆口,圈足,胎质洁白,釉色光润,器外饰缠枝花,器内画海水波涛纹、缠枝牡丹和双鱼荷莲纹,两条游鱼在荷莲中摇头摆尾,不停的穿游,显得十分生动逼真。
此盘属湖南省博物馆重要藏品,(图一,见题图)这种青花大盘,国内收藏极少,国外收藏有上百件。
其用途,正如明马欢所著《瀛洲胜览》所讲“国人……用盘满盛其饭,浇酥油汁,以手撮入口中而食。
宴会时皆以大盘盛姜黄色而富于香味之饭肴,置于敷之地上席中,……以手撮而食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