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HO西太区与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中医名词术语国际标准比较研究:脏腑兼病辨证
神志病中西医结合临床诊疗指南说明书
II
T/CACM ****-20**
T/CACM ****-20**
前言
本指南根据GB/T 1.1—2020的相关规则起草。 本指南由中华中医药学会神志病分会提出。 本指南由中华中医药学会归口。 本指南起草单位:黑龙江神志医院。 本指南主要参与起草单位:黑龙江省精神心理卫生研究中心、山西中医药大学、无锡市精神卫生中 心、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上海市第九医院、黑龙江中医药大学、深圳市中医医院、沈阳市精神卫生 中心、沈阳市安宁医院、浙江省立同德医院、长春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河南省中医药研究院附属医院、 北京中医药大学第三附属医院、北京市大兴区精神病医院、山东省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福建省平南市 人民医院。 本指南主要起草人:赵永厚、柴剑波、赵玉萍、赵思涵、王群松、于明、李卡、孙珊、杨炳友、吴 永刚、都弘、高德江、刘兰英、王健、刘华、时素华、李高飞、井霖源、叶瑞华。 本指南的起草程序遵守了中华中医药学会团体标准管理办法和立项流程。 本指南在 20**年**月**日由中华中医药学会审议通过。 本指南由中华中医药学会发布,版权归中华中医药学会所有。
4.1.3 辅助检查
一般体格检查、神经系统检查及实验室检查排除其他躯体性疾病。明尼苏达多相人格问卷及艾森克 人格问卷测定对本病的诊断有参考作用。
4.2 中医诊断标准
中医并没有明确提出癔病的病名,但根据其特点可归属于中医“百合病”、“郁病”、“奔豚气”、 “脏躁”、“梅核气”等范畴。癔病的中医证候诊断,主要通过临床望、闻、问、切四诊信息进行辨证, 并将中医辨证体系中的八纲辨证、脏腑辨证、气血津液辨证相结合。
中医TCM与西医WesternMedicine的比较
西医Western Medicine的概述
西医Western Medicine是一种基于现代科学技术和医学理论的医学体系,其历史可以追溯到文艺复 兴时期。西医Western Medicine采用实证主义的方法论,通过实验研究和临床观察来诊断和治疗疾 病。
草药治疗
中医常用天然草药, 根据患者证候配制方 剂,以达到调理身体 和治疗疾病的效果。
西医Western Medicine的治疗方法
局部思维
西医注重局部病变,针对 特定器官或组织进行治疗, 强调对病灶的直接干预。
循证医学
西医治疗基于科学证据和 临床试验结果,根据疾病 指南制定标准化治疗方案。
药物疗法
依赖仪器和检查
西医的诊断和治疗往往依赖于各种仪器和检查手段,设备和技术的更新换代对治疗效果 有很大影响。
05
中医TCM与西医Western
Medicine的未来发展趋势
中医TCM的未来发展趋势
现代化
中医将进一步与现代科学技术相结合,运用现代医学理论和方法,对传统中医理论和实践进行科学验证和阐释,提高 中医临床疗效和科学性。
国际传播
随着全球对中医的认可和需求的增加,中医将进一步走向世界,与其他国家和地区的传统医学进行交流和融合,推动 全球健康事业的发展。
预防保健
中医注重预防和保健,未来中医将更加注重预防医学的研究和实践,为人们提供更加全面和个性化的健 康管理和保健服务。
西医Western Medicine的未来发展趋势
还原论
西医以还原论为基础,将人体分 解为各种器官、组织和细胞,研 究其结构和功能,以寻找病因和 治疗方案。
who西太区标准《针灸经穴定位》人体分区术语
《Who西太区标准《针灸经穴定位》人体分区术语》一、引言在传统中医学中,针灸疗法作为一种重要的治疗方式,广泛应用于临床中。
而要准确地施行针灸疗法,首先需要对人体的经络和穴位有准确的理解和定位。
近年来,Who西太区标准《针灸经穴定位》人体分区术语被广泛认可和采用,成为了临床针灸治疗的重要参考。
二、Who西太区标准《针灸经穴定位》人体分区术语的概述Who西太区标准《针灸经穴定位》人体分区术语,即WHO Standard Acupuncture Point Locations in the Western Pacific Region,是由世界卫生组织(WHO)在西太区领域内发布的一套针灸经穴定位的标准术语。
该标准术语主要包括了人体的经络和穴位,涉及到的范围广泛,内容丰富,对于临床实践和科研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三、Who西太区标准《针灸经穴定位》人体分区术语的主要内容1. 经络:Who西太区标准《针灸经穴定位》人体分区术语对人体的经络进行了详细的描述和定位。
经络是人体内部的一种气血运行通道,贯穿全身,直接影响人体的健康状况。
该标准术语通过明确的文字和图表,准确地标注了人体的经络走向和路径,为针灸师的实际操作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2. 穴位:除了经络,Who西太区标准《针灸经穴定位》人体分区术语还对人体的各种穴位进行了准确定位和描述。
穴位是人体上的一些特定点位,是针灸治疗的重要位置。
该标准术语通过对穴位的具体位置、名称、特征和功能等方面进行了详细描述,使得针灸师在实际操作中能够更加准确地找到穴位,并发挥出治疗的效果。
3. 分区术语:Who西太区标准《针灸经穴定位》人体分区术语还对人体进行了相应的分区划分。
这些分区术语包括了头部、颈部、胸部、腹部、四肢等不同的部位,为针灸师在实践中的操作提供了更多的细节和权威性指导。
四、个人观点和理解Who西太区标准《针灸经穴定位》人体分区术语的发布,为临床针灸治疗提供了统一的标准和规范,这无疑是一件好事。
中医药在欧洲的现状与展望
中医药在欧洲的现状与展望肖子曾;邢瑞;郭小鸽【期刊名称】《湖南中医药大学学报》【年(卷),期】2012(032)005【总页数】4页(P75-78)【关键词】欧洲;中医药;现状;展望【作者】肖子曾;邢瑞;郭小鸽【作者单位】湖南中医药大学,湖南长沙410007;湖南中医药大学,湖南长沙410007;湖南中医药大学,湖南长沙410007【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1伴随着欧洲经济、文化和生活的变革,现代医学取得卓越成就的同时,也表现出一定局限性,遇到许多棘手的难题:疾病谱的变化、疑难病的增加、合成药的副作用、沉重的医疗费用等[1]。
被世界卫生组织誉为传统医药榜样的中医药在防治现代疾病中所具有的优越性符合解决上述难题的需要,中医辨证的整体观以及辨证论治中所体现的人文关怀[2]是现代医学理念中所不足的。
医疗费用持续增加,中医治疗成了医院有力的竞争武器[3]。
同时由于文化背景、理论体系、生活环境和饮食习惯等差异,中医药在欧洲的发展还存在一些问题。
现将中医药在欧洲发展的概况综述如下,并探讨中医药在欧洲进一步发展的方向以及如何扩大中医在欧洲的影响力。
早在汉代,随着陆、海商路的开辟,欧洲就与中医药有接触[4]。
中国药物在10世纪通过阿拉伯国家传到欧洲。
中医经由丝绸之路远传欧洲,当时的医学经典作《医典》中便吸收了中医脉诊。
此后,中药、针灸也陆续传入欧洲大陆[1]。
宋代,我国商品深受欧洲人喜爱,中药材也不例外[4]。
13世纪蒙古帝国兴起的大批欧洲商人来华,使得欧洲人对于中医药有了更深的认识。
明末清初,西方传教士的到来大大促进了中西医药交流。
雍正帝禁教后,传教士开始研究中医中药,并传播到欧洲。
中医针灸虽早已传入欧洲,但是到18世纪以后欧洲人对针灸的认识才渐多。
针灸治疗在欧洲曾一度被看作“无知的”、“残酷的”疗法而被忽略[4]。
中医在欧洲的真正起步还是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较快的发展是在70年代尼克松总统访华以后[2],他的随行记者Restone J报道了他在北京治病并观摩针麻的经过,详实而生动,这一特大新闻传遍全球,引起针灸热、中医热,欧洲各国对中医的兴趣与日俱增。
症状、证候及证型概念混淆探讨
症状、证候及证型概念混淆探讨杨光芳【摘要】症状、证候和证型均是中医诊断学中最常用的概念,但在中医文献里,这些概念混淆不清.为了便于中医的国际化传播,对症状、证候及证型进行了分析与界定,同时与英文中的西医病证进行了区分.【期刊名称】《亚太传统医药》【年(卷),期】2010(006)005【总页数】3页(P9-11)【关键词】中医国际化;症状;证候;证型;概念混淆【作者】杨光芳【作者单位】加拿大PCU中医学院,加拿大卑诗【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22中医学是有数千年历史的东方医学,它以其独特的理论,完善的体系,简单而朴素的诊疗技术和显著的临床疗效盛行于中国及东南亚地区。
随着西方医学逐渐陷入机械思维模式,它的理论体系的局限性和临床治疗的毒副性越来越备受关注。
在这样的情况下,海外民众开始认识到中医存在的优势。
目前,接纳中医的世界性热潮正在兴起,中医学的现代化、国际化及中西医并用互补,势必成为世界医学发展的趋势。
然而,对于习惯于西医诊治的国外民众而言,中医学显得非常神秘。
多数人认为,中医学理论深奥难懂。
某些中医术语缺乏明确的定义。
本文试图对中医诊断学里的症状、证候及证型概念混淆情形进行分析,旨在提出本人对这些概念的看法。
症状、证候和证型均是中医诊断学中最常用的概念。
目前,无论在中医文献里还是在中医教科书里,它们的概念模糊不清,甚至混乱不齐。
也许这种欠规范化的术语对国内中医界无大碍事,因为国人有深厚文化底蕴,概念不清不至于影响对中医的理解。
但是对于国外中医教育者来说,就很难把模糊不清的概念翻译成清晰明了的外文。
众所周知,中医在国外传播本来就遇有阻力,如果加上中医学本身某些术语模糊不清,就会造成中医在国外传播的困难。
因此,正确界定症状、证候及证型的概念,不仅是中医诊断学术语和概念规范化的需要,而且是弘扬中医,促进中医向世界传播的需要。
1 症状与证候的模糊在早期的中医经典中,没有使用“症状”一词。
中医文献或书籍上多数用“证”来表示。
中医名词解释集锦
四、名词解释.1 、整体观念:整体就是统一性和完整性。
中医学认为人是一个有机整体,人体与自然环境有密切的关系。
这种内外环境的统一性,机体自身整体性思想,称为整体观念。
2、证:是机体在疾病发展过程中的某一阶段的病理概括。
它包括了病变的部位、原因、性质,以及邪正关系。
3、辨证论治:辨证,就是四诊(望、闻、问、节)所收集的资料、症状和体征、通过分析、综合、辨清疾病的原因、性质、部位,以及邪正之间的关系,概括、判断为某种性质的证。
论治,又称施治,是根据辨证的结果,确定相应的治疗方法。
辨证是决定治疗的前提和依据,论治是治疗疾病的手段和方法。
4、同病异治:是指同一种疾病,由于发病的时间、地区以及患者机体的反应性不同,或处于不同的发展阶段,所以表现的证不同,因而治法也不一样。
5、异病同治:是指不同的疾病,其发展过程中,由于出现了相同的病机,因而也可采用同一方法治疗,这就是“异病同治” 。
6、阴阳:是对自然界相互关联的事物和现象对立双方的概括,即含有对立统一的概念。
阴和阳,既可代表相互对立的事物,又可用于分析一个事物内部所存在着的相互对立的两个方面。
7、阴平阳秘:是指阴气平顺,阳气固守,阴阳两个方面保持对立统一的协调关系。
8、阴血:血和阴,均有濡养和宁静的作用,故阴与血合称为“阴血”。
9、阳气:气和阳,均有温煦和推动脏腑生理功能作用,故阳与气合称为“阳气”。
10、阳胜则热:是指阳邪所致疾病的性质而言。
阳邪致病的性质是实热证。
11、阳胜则阴病:是指阳邪致病,阳偏胜必然要导致阴伤,故说阳胜则阴病。
12、阴胜则寒:是指阴邪所致疾病的性质而言。
阴邪致病的性质是寒实证。
13、阴胜则阳病:是指阴邪致病,阴偏胜必然导致阳衰,故说阴胜则阳病。
14、阳虚则寒:阳虚是指人体的阳气虚损,阳虚不能制阴,则阴相对的偏盛而出现寒象,称“阳虚则寒”15、阴虚则热:阴虚是指人体的阴液不足,阴虚不能制阳,则阳相对的偏亢而出现热象,称“阴虚则热”16、重阴必阳:重阴,是指阴寒盛极。
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召开第二届第六次理事会3个中医国际标准获通过
外, 性有 寒、热 、温 、凉四气, 药 作用 部位 有脏腑、经络和 引药 归经之别, 效能有强 、弱及其缓 、急之 分, 给药途径有 口服、鼻 饲 、灌 肠和局 部用药 之别, 临证应宏观 与微观 辨证与论 治, 故
才 能 取 得 预 期 的疗 效 。 另 须 强 调 的 是 , 血 化 瘀 法 与 用 活 血 化 瘀 药 不 是 等 同 的概 活 念 , 是 能够 治 疗 血 瘀 证 的 治 法 , 针 对 瘀 血 成 因 的 治 疗 , 凡 如 行
不致遏 郁, 则血脉得畅 ” 临证 指南医案 》中 “ 分与血分之 。《 气 殊, 在气分 者, 但行 其气 , 必病轻药重, 不 攻动其血 ;在血 分者 ,
则 必 兼 乎 气 治 , 谓 ‘ 行 则 血 随 之 ’是 也 。若 证 之 实 者 , 滞 所 气 气
血凝, 通其气 而散其血则愈 ;证来自之虚者, 气馁不能充运, 血衰不
气、养血 、补气、温经 、化痰 、通络 等与祛瘀相关和有益于祛
瘀 的 治 疗 , 属 于 广 义 的 活 血 化 瘀 法 , 《 枢 ・ 针 解 》例 举 均 如 灵 小
为 “ 菀陈则 除之者 , 去血脉 也 ” 。从 某种意义上说, 不用化瘀药
而 能 达 到 防 治 肝 病 血 瘀 的 目的 , 为 “ 工 ”之 治 。 方 上
鸡 血 藤 等 :活 血 化 瘀 类 如 桃 仁 、红花 、赤 芍 等 ;破 血 消积 类 如 三 棱 、莪 术 、水 蛭 等 ;活 血 止 血 类 如 蒲 黄 、三 七 、大 黄 等 。另
《 素问 ・ 刺热论》“ 肝热病者, 小便先黄, 腹痛多 卧, 身热 。
热 争 则 狂 言及 惊 , 满 痛 , 足 躁 , 得 安 卧 ” 论 , 述 了肝 热 胁 手 不 之 阐
关于中医基础理论名词术语的国际标准
目录CONTENTS第一部分中医药编辑与出版Section Ⅰ TCM Editing and Publishing面向海外的中医药出版战略与编辑出版对策(夏泽民、刘水)Essential Considerations in TCM Translation and Editing (Mei Li)试论汉英对照版中医药图书对中医药“走出去”的作用和意义(单宝枝)在华外国友人阅读中医出版物情况的调查(王淑丽)我国当前对外中医图书出版的几个条件(孙连民)PMPH Book Distribution in North America (NA) (Greg Jones)坚持个性与顺应潮流结合下的中医药发展(陈辉)中医药类图书输出版权的若干思考(寿亚荷)从市场的角度浅谈外版中医图书出版(郑俏游)努力提高中医药外文出版物的翻译和编辑水平(张晶晶)繁体中文版市场的中医药图书出版(何志韶)中国中医药院校留学生教育特点与双语教材的出版(孙勇)中药方剂类出版物的海外市场分析现状(周玲)中医海外推广的Globalization 及Localization(李云宁)The TCM Book Market in North America—Q & A with John O’Connor of Eastland Press (Harry F. Lardner)面向西方市场的英文版中医科普图书出版初探(张乃戈)Chinese Medicine Publishing in Australia: Australian Journal of Acupuncture and Chinese Medicine (Error! Bookmark not defined.)Patient Education through Publishing (Lara Deasy, Mark Mondot)Global Trend of Chinese Medical Publication (Suzanne Robidoux )面向海外的中医药出版战略与编辑出版对策夏泽民刘水人民卫生出版社,北京市朝阳区潘家园南里19号,针灸与中药是中国的国粹,因其毒副作用小、疗效好而被越来越多的西方人所接受。
中医术语的翻译1
中医术语的翻译(一)1. 以“脏腑”的译法为个案中医术语的内涵外延甚广,翻译颇有挑战性,本文以“脏腑”的译法为个案来说明相关问题。
“脏腑”按其字面意义,即五脏六腑,在中医理论中,“脏腑”包括脏、腑和奇恒之腑三类。
中医与西医的哲学基础,思维方式及发展演变不同,因而对“脏腑”的认识相去甚远。
对此类中医独有的重要术语应如何翻译,一直是中医翻译讨论的焦点。
我们首先要弄清有关概念。
1.1.“脏腑”的概念中西医是两种不同的学术体现,对机体的生理、病理认识不一致((陈家旭,1996:442)。
这点在“腑脏”的认识上体现地尤为明显。
1.1.1中医关于“脏腑”的概念脏腑,在《内经》时代,写作“藏府”(兰凤利,梁国庆,张苇航,2010:41) 在《中国医学大辞典》中,五脏的解释为,心、肝、脾、肺、肾也。
以其藏精气而不外泄,故名。
六府,包括胆、胃、大肠、小肠、膀胱和三焦。
《灵枢本脏篇》:六府者,所以化水谷而行津液者(谢观学,1994:199,150)《素问五脏别论》:六府者,传化物而不藏,故实而不能满(李经纬等,1995:194)。
从以上定义可以看出,中医的“脏腑”概念并不仅仅指解剖意义上的内脏。
1.1.2 中西医定义的差别中医对于“脏腑”功能的认识就是以一定的古代解剖知识为基础,通常长期以来对人生理、病理现象的观察以及反复的医疗实践,在“天人合一”的思想指导下,主要基于“有诸内,必形诸外”和“取像比类”的观察研究方法形成的(兰凤利,梁国庆,张苇航,2010:41)。
因此,“脏腑”结构是一个在形态性结构框架的基础上赋予了功能性结构的成分而形成的形态功能合一性结构(孙广仁,2007:100)。
而西医采用显微镜观察、生化检测等物质工具。
西医研究的内脏是实质性器官,是通过解剖定义的,位置明确,功能具体。
例如,西医的同名五脏是人体脏腑中比较重要的五个独立脏器,他们在解剖结构、生理功能、病理病机上相对独立,通过神经、内分泌系统、体液的调节作用,与全身各处联系成一个整体(张春月,1997)。
基于中医药学语言系统的中医药优势病种术语集构建研究
基于中医药学语言系统的中医药优势病种术语集构建研究张宇;张舒琪;佟琳;熊婕;刘丽红【期刊名称】《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年(卷),期】2024(31)5【摘要】目的探讨基于顶层标准结合底层数据的方法构建中医药优势病种术语集。
方法整理课题前期研究抽取的文献数据,利用中医术语分析工具,基于前期构建的中医药优势病种文献语义网络模型框架,将提取的数据按不同类型与中医药学语言系统(TCMLS)中相应的语义类型概念进行匹配映射,匹配结果进一步人工规范。
结果纳入11个中医药优势病种文献,将抽取的数据利用术语分析工具,与TCMLS中的对应类型概念进行匹配映射,结合人工规范,形成中医药优势病种术语集。
结论本套术语集既符合中医药优势病种文献特征,又符合信息技术特征,可为实现中医药优势病种文献数据概念的结构化表达和计算机深度利用提供基础,顶层标准与底层数据相结合的方法可为中医药领域术语集的构建提供思路。
【总页数】6页(P36-41)【作者】张宇;张舒琪;佟琳;熊婕;刘丽红【作者单位】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药信息研究所;中国中医药科技发展中心(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人才交流中心)【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2-05【相关文献】1.中医药理论的现代语言转型rn——中医药学术语言的规范化探讨2.基于中医药学语言系统的知识问答系统的设计与构建3.WHO西太区与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中医名词术语国际标准比较研究:脏腑兼病辨证4.基于双语语料库的《中医药学名词》术语英译研究——以中医心脑病机术语的英译为例5.中医药临床优势病种的探索与认识——中华中医药学会临床优势病种研讨系列青年沙龙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中医诊断学 第九章 脏腑辨证A-五脏辨证
2017/12/14
中医诊断学科
20
心脉痹阴证瘀、痰、寒、气比较表
证候 常见症状 病因
瘀血内阻 心 脉 痹 阻 证
省级精品课程
症状特点
痛如针刺,舌暗或青紫,瘀斑瘀点,脉细 涩,或结或代。
闷痛特甚,体胖痰多,身重困倦,苔白腻 心悸、怔忡, 痰浊停聚 脉沉滑 心胸憋闷疼痛, 痛引肩背内臂, 时发时止。 突发剧痛,得温痛减,畏寒肢冷,苔白脉 阴寒凝滞 沉迟或紧
2017/12/14
中医诊断学科
14
四、心阳虚证
概 念:
省级精品课程
心阳虚衰,鼓动无力,虚寒内生所表现的证候 。
临床表现:
①心失温养的见症,如怔忡、胸闷痛;②阳虚 证表现,如畏寒肢冷等。
辨证要点:
心悸怔忡、心胸憋闷与阳虚证(阳虚失温兼气 虚)共见。
2017/12/14 中医诊断学科 15
省级精品课程
心气虚和心阳虚均是心脏阳分受损,机能减退中轻重 不同的两个阶段,气属阳,气与阳在性质上是一致的 ,故心气虚与心阳虚的主症是一致的。即心悸、怔忡 、畏寒等。 然而,气与阳所代表的亦有尽相同。各自出现症状的 严重程度也不一致,如心气虚证,以心脏及全身的机 能减退为主;心阳虚证,则是在心气虚的基础上伴有 虚寒症状。 至于心阳暴脱证,则是在心阳虚的基础上出现虚脱亡 阳的病理变化,属危重证候。
2017/12/14
中医诊断学科
23
十、瘀阻脑络证
省级精品课程
概 念: 指由于瘀血犯头,阻滞脑络,表现以头痛、头晕为主症的证 候。 临床表现: ①瘀血阻滞脑络见症,如头痛如锥刺,固定不移;②髓海不 足、脑神失养见症,如头晕、健忘、失眠等; 辨证要点: 以头痛、头晕及血瘀证(固定刺痛,肿块、出血、瘀血色脉 征)为辨证依据。 瘀阻脑络证见于中风病(脑血管意外),轻者头疼、头昏、重者 昏迷、失语。
国际中医临床实践指南 更年期综合征(2020-10-11)
-160-WORLD CHILESE MEDICILE Jauay.2021,VoL16,No.2国际中医临床实践指南更年期综合征(22225051)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图分类号:Rm.9文献标识码:A doi:12.3969/j.issn.1673-7222.ZOH.22.022国际中医临床实践指南更年期综合征(以下简称“本指南”)是在中华中医药学会2212年发布的《中医妇科常见疾病诊疗指南•更年期综合征》(标准号:ZYYXH/T216-5212)基础上,结合近年来的海内外临床研究证据,进行证据分级和意见推荐,经过专家讨论,而形成更年期综合征的国际中医临床实践指南。
本指南的起草程序遵守了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发布的《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国际组织标准管理办法》和SCM OOH-5226(标准制定和发布工作规范》。
本指南由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发布,版权归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所有。
6范围本指南规定了更年期综合征的术语与定义、诊断、辨证和治疗等内容。
本指南适用于更年期综合征的中医药防治,可供中医妇科医师、护理人员及患者参考使用。
2规范性引用文件本指南无规范性引用文件。
3术语和定义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指南。
更年期综合征是指妇女在绝经前后由于卵巢功能衰退引起的一系列以自主神经系统功能紊乱为主,伴有神经心理症状的一组症候群。
注6又称“围绝经期综合征”“绝经期综合征”注2)中医称之为“经断前后诸证”,亦称“绝经前后诸证”4诊断42诊断要点42.2病史44-67岁的妇女,出现月经紊乱或停闭,或有手术切除双侧卵巢及其他因素损伤双侧卵巢功能病史。
42622症状42.22月经改变月经紊乱,如月经先期,量多或少,经期延长,崩漏,或月经后期,闭经。
4.2.22血管舒缩症状烘热汗出,眩晕,心悸等。
42.2.3精神神经症状烦躁易怒,情绪抑郁,失眠多梦,健忘多疑等。
4262224泌尿生殖系统症状绝经后期可出现尿频尿急或尿失禁,阴道干涩,灼热,阴痒,性交疼痛,易反复发作膀胱炎。
2_型糖尿病中医防治指南
【编者按】 伴随临床医学高质量发展趋势,循证临床已成为临床医生的思维范式㊂由政府㊁行业学会引领制定的临床诊疗标准㊁指南㊁共识㊁规范越来越受临床医生的重视㊂这些诊疗指南还方便了非专业医生的临床决策,对诊疗实践指引,成效显著㊂应广大读者建议,经我刊编委会讨论,决定在本刊开设 标准指南共识规范”栏目㊂期待各行业学会㊁专业委员会的标准㊁指南㊁规范能在我刊发布㊂把中医学期刊办成临床医师,特别是青年医师㊁基层医师㊁广大医学生和中医从业者的良师益友,一直是我刊的办刊宗旨㊁追求目标㊂鉴于当前中医RCT 研究数量少㊁质量良莠不齐,而实践经验总结多㊁证据确凿等特点,本刊鼓励从临床实践出发,基于循证医学原理,采用Cochran 手册制定的标准对文献质量进行评价与分析,采用GRADE 小组制定的推荐强度分级标准推荐证据等级,按照疾病的临床诊疗需求,根据专家共识分别确定循证病证结合诊断㊁病证结合治疗和病证结合康复等措施,以更有针对性地指导临床实践㊂欢迎各学术团体积极组织制定相关标准㊁指南㊁共识㊁规范,本刊及时组织行业专家论证发布㊂㊃标准指南共识规范㊃基金项目:首都卫生发展科研专项(首发2016⁃1⁃4151)通信作者:倪青(1968-),博士,主任医师,教授㊂研究方向:内分泌代谢病中医药临床与基础研究㊂E⁃mail:niqing669@2型糖尿病中医防治指南中国医师协会中西结合医师分会内分泌与代谢病专业委员会 北京中西结合学会内分泌专业委员会【中图分类号】 R587.1 【文献标识码】 A doi:10.3969/j.issn.1674⁃1749.2024.05.041 2型糖尿病是一组由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长期相互作用所引起的胰岛素分泌相对不足,以及靶组织或靶器官对胰岛素敏感性降低,临床以长期高血糖为主要特征,以多饮㊁多食㊁多尿㊁消瘦㊁乏力为典型临床表现的多代谢紊乱综合征[1⁃2]㊂根据其发病机制和临床表现,归属于中医 消渴病”范畴㊂众多临床证据表明,中药复方及中成药在2型糖尿病的三级预防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具有显著优势,如单纯降糖㊁改善糖脂尿酸代谢紊乱㊁减肥㊁逆转或延缓并发症㊁减少降糖西药的用量等等㊂尽管国内近年已有多个相关指南发布,但2型糖尿病中医药研究成果日新月异,近3年国内外治疗㊁研究2型糖尿病产生很多新证据㊂为更新完善中医药治疗糖尿病的循证医学证据,中国医师协会中西结合医师分会内分泌与代谢病专业委员会㊁北京中西结合学会内分泌专业委员会㊁北京市中医糖尿病防治办公室组织编写‘2型糖尿病中医防治指南“,旨在为临床医生采用中医药治疗2型糖尿病提供循证证据和参考建议㊂1 制定过程与方法1.1 制定计划与单位本‘指南“由北京市中医糖尿病防治办公室发起,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倪青教授牵头,在相关方法学专家指导下,联合京津冀中医药协同发展内分泌专科联盟单位㊁北京市中医糖尿病防治办公室合作单位及北京市国家中医内分泌重点专科 1+X+N”单位等共同成立指南编写委员会及工作小组,召开‘指南“编写启动会,确定编写体例,参考既往‘指南“,对2型糖尿病相关大量文献进行筛选,同时邀请循证医学㊁文献学㊁统计学等领域专家进行专题讨论,形成‘指南“草案,再经‘指南“项目组讨论修改后形成‘指南“征求意见稿,并组织专家审核会,最后形成‘指南“终稿㊂‘指南“特指‘2型糖尿病中医防治指南“㊂1.2 工作组‘指南“制定工作组由4个部分构成:(1)指导委员会,主要负责:①确定‘指南“范围并按照PICO 原则,即患者(patient,P)㊁干预措施(intervention,I)㊁对照措施(control,C)㊁结局指标(outcome,O),形成临床问题的构建;②确定系统评价团队㊁‘指南“方法学专家与‘指南“制定小组和外部评审小组成员;③监督‘指南“证据检索㊁评价和综合等过程;④管理并评定利益冲突㊁组织‘指南“制定小组会议;⑤与执笔人合作起草‘指南“,监督同行评审并适当修正‘指南“草案,监督‘指南“的出版和传播,监控并评估‘指南“的更新需求㊂(2)专家组,主要负责:①协助确定‘指南“范围㊁制定PICO 格式的关键问题并对结局指标的重要性进行排序;②使用证据评价工具形成证据级别和推荐强度;③完成‘指南“草案撰写;④发布和推广‘指南“㊂(3)秘书组,主要负责:①协助指导委员会开展各项‘指南“制定工作;②负责‘指南“工作组成员间的沟通与联络工作㊂(4)系统评价小组,主要负责:①对每一条推荐意见的进行严谨全面的证据检索与综合分析;②制定GRADE 证据概要表㊂1.3 临床问题的构建根据PICO 原则进行文献预检索,并将检索结果进行汇总㊁分类,通过临床调研㊁专家咨询方式,确定本‘指南“的临床问题㊂1.4 方药的遴选本‘指南“推荐的方药及中成药以循证医学证据支持为主,结合中医临床诊疗经验,进行证据检索及综合,形成专家组共识推荐意见㊂1.5 证据的检索选择中医及中西医结合治疗性文献作为评价对象,计算机检索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㊁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维普)㊁万方全文数据库㊁MEDLINE㊁Embase㊁The Cochrane Library自建库至2023年1月13日期间发表的相关文献㊂对于来自同一单位㊁同一时间段的研究以及署名为同一作者的实质内容重复发表的研究,选择其中1篇作为目标文献㊂将检索到的文献导入EndNote X9软件进行文献管理㊂1.6 证据的筛选㊁评价及综合1.6.1 纳入标准(1)研究类型:系统评价㊁Meta分析㊁随机对照试验;(2)研究对象:2型糖尿病(消渴病);(3)干预措施:中医及中西医结合干预治疗㊁非药物干预方法;(4)主要结局指标:血糖或糖化血红蛋白;(5)文献来源:期刊论文㊂1.6.2 排除标准(1)无法获取全文的文献;(2)设计不合理的临床研究;(3)无具体方药组成者㊂1.6.3 筛选过程由两名研究人员独立检索,将所有筛选到的文献导入EndNote X9软件,首先对导入的文献进行自动及手动去重后,再根据确定的纳排标准进行二次筛选㊂阅读文献题目及摘要进行初筛,剔除不符合纳入标准的文献,下载可能符合纳入标准的文献;下载文献后,进一步通过阅读全文进行复筛,确定最终纳入文献㊂1.6.4 质量评价使用系统评价偏倚风险评价工具AMSTAR量表对系统评价进行证据质量评价;使用Cochrane偏倚风险评价工具对随机对照试验进行证据质量评价㊂高质量系统评价,直接使用其结果;否则对纳入的随机对照试验进行证据综合㊂1.7 证据等级及推荐强度采用GRADE评价体系对证据体进行汇总和质量评价,将证据体分为高质量㊁中质量㊁低质量㊁极低质量4个等级,并形成推荐意见㊂GRADE证据等级:高(A):非常确信真实的效应值接近效应估计值;中(B):对效应估计值有中等程度的信心,真实值有可能接近估计值,但仍存在二者大不相同的可能性;低(C):对效应估计值的确信程度有限,真实值可能与估计值大不相同;极低(D):对效应估计值几乎没有信心,真实值很可能与估计值大不相同㊂GRADE推荐强度:(1)强推荐:明确显示干预措施利大于弊或弊大于利;(2)弱推荐:利弊不确定或无论质量高低的证据均显示利弊相当㊂2 共识的范围本‘指南“规定了2型糖尿病的西医诊断和中医辨证及综合治疗措施,适用人群为已经确诊的2型糖尿病患者㊂本‘指南“适用于中医㊁中西医结合执业医师使用,也可供西医执业医师㊁护理人员和药师㊁医学研究人员在研究中医药治疗糖尿病时进行参考㊂3 术语及定义消渴病是指以多饮㊁多尿㊁多食及消瘦㊁疲乏㊁尿甜为主要特征的综合病证㊂消渴病主要病变部位在肾㊁肺㊁脾(胃),基本病机为阴津亏耗,燥热偏盛㊂消渴病日久,则阴损及阳,热灼津亏血瘀,而致气阴两伤,阴阳俱虚,络脉瘀阻,变证百出,如:疖痈㊁眩晕㊁胸痹㊁雀盲㊁肢体麻疼㊁坏疽㊁肾衰水肿㊁中风昏迷等兼证㊂4 中医辨证施治路径图图1 2型糖尿病中医辨证施治路径图5 诊断5.1 西医诊断标准诊断采用世界卫生组织1999年2型糖尿病诊断标准㊂5.2 西医鉴别诊断5.2.1 与尿糖阳性的鉴别诊断[3](1)肾性尿糖:此为肾糖阈降低所致,表现为虽尿糖阳性,但血糖及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结果正常㊂(2)大量维生素C㊁水杨酸盐㊁丙磺舒或异烟肼㊁青霉素㊁强心苷㊁噻嗪类利尿剂等随尿排泄的药物亦可引起尿糖假阳性反应,需注意鉴别㊂(3)过度饥饿后,一次进食大量糖类食物,可产生饥饿性糖尿㊂(4)胃切除或甲亢患者可出现暂时性糖尿及低血糖症状㊂5.2.2 与其他类型血糖升高鉴别诊断如急性应激㊁心梗㊁脑血管病㊁创伤等,使胰岛素对抗激素升高,可出现一过性血糖升高和(或)尿糖阳性,但应激过后可恢复正常,需与2型糖尿病鉴别㊂5.2.3 与甲状腺功能亢进症鉴别诊断甲状腺功能亢进症一般表现为多食㊁易饥㊁口渴多饮㊁怕热多汗㊁大便次数增多㊁急躁易怒等高代谢状态及甲状腺肿大㊁突眼等,血清甲状腺激素水平升高㊂5.3 中医疾病诊断和证候诊断标准根据‘糖尿病中医药临床循证实践指南(2016版)“[1]‘2型糖尿病病证结合诊疗指南“[2]‘中西医结合糖尿病诊疗标准(草案)“[4]及‘国际中医药糖尿病诊疗指南“[5],分为糖尿病早期㊁中期㊁晚期3个阶段诊断㊂5.3.1 早期多见于糖尿病早期,临床以热证㊁实证为主㊂主要临床表现为口干多饮,身重困倦,小便频数,大便粘滞不爽或便秘,舌红㊁苔黄,脉弦数㊂该期病位主要在肺㊁胃㊁脾㊁肝,病程多在5年之内,尚无明显并发症,主要表现为高血糖㊁肥胖㊁胰岛素分泌相对不足或胰岛素抵抗㊂该期主要包含肝郁脾虚证㊁痰热互结证㊁肠道湿热证㊁脾胃不和证㊁肝胃郁热证㊁热盛伤津证㊂5.3.2 中期主要临床表现为乏力,气短懒言,咽干口燥,烦渴欲饮,午后颧红,小便短少,大便干结,舌体瘦薄,苔少而干,脉虚数㊂该期主要病位在肺㊁脾㊁肾,病程多在5~10年,兼有不同程度的微血管并发症,主要表现为胰岛素分泌不足及峰值延迟,可伴见胰岛素抵抗㊂该期主要表现为气阴两虚证㊂5.3.3 晚期主要临床表现为眩晕耳鸣,小便频数,手足抽搐,多梦遗精,舌红少苔,脉沉细;或见眩晕耳鸣,乏力,畏寒肢冷,五心烦热,心悸腰酸,舌淡少津,脉弱而数㊂该期主要病位在肝㊁脾㊁肾,病程多在10年以上,已出现大血管并发症,病情复杂,表现为胰岛β细胞功能减退,脏腑功能受损㊂该期主要表现为肝肾阴虚证和阴阳两虚证㊂5.4 病证结合诊疗标准采用西医诊断与中医辨证相结合的诊断方法㊂首先根据2型糖尿病的西医诊断标准和中医消渴病的诊断标准进行疾病诊断,再根据临床表现㊁疾病病程分期不同,进行中医证候诊断㊂6 治疗6.1 早期(1)肝郁脾虚证临床表现:胁肋胀满,腹胀,纳少,便溏不爽,情志抑郁,善太息,舌质淡胖㊁苔白或腻,脉弦缓㊂以女性为多,形体中等或偏瘦,可有焦虑㊁抑郁倾向㊂治则:疏肝健脾推荐方药:逍遥散[6⁃7]‘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强推荐,证据等级:B),药物组成:当归㊁白芍㊁柴胡㊁茯苓㊁白术㊁甘草㊁生姜㊁薄荷㊂推荐的中成药:加味逍遥丸[8](弱推荐,证据等级:C),一次6g,一日2次㊂推荐的单验方:三舒汤[9](弱推荐,证据等级:C):柴胡㊁当归㊁白芍㊁姜半夏㊁甘草㊁白术㊁厚朴㊁枳壳㊁山药㊁郁金㊁茯苓㊁知母㊂推荐的其他疗法:针刺治疗[10](弱推荐,证据等级:B),取穴:百会㊁神庭㊁中脘㊁足三里(双)㊁合谷(双)㊁太冲(双)㊂留针30分钟,一周3次㊂(2)痰热互结证临床表现:形体肥胖,腹胀,胸闷脘痞,口干口渴,喜冷饮,饮水量多,心烦口苦,大便干结,小便色黄,舌质红,舌体胖,苔黄腻,脉弦滑㊂治则:清热化痰推荐方药:小陷胸汤(‘伤寒论“)[11⁃12](强推荐,证据等级:B),药物组成:黄连㊁半夏㊁瓜蒌㊂推荐的中成药:①痰热清注射液[13](弱推荐,证据等级:C),适用于2型糖尿病合并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者㊂②痰热清胶囊[14](强推荐,证据等级:B),一次3粒,一日3次㊂推荐的单验方:益糖康[15](强推荐,证据等级:A)黄芪㊁党参㊁白术㊁茯苓㊁甘草㊁黄连㊁黄柏㊁黄精㊁五味子㊁丹参㊁三七㊁大黄㊁葛根㊂推荐的其他疗法:腹针治疗[16](弱推荐,证据等级:C),取穴:关元㊁气海㊁中脘㊁下脘㊁阴都(双)㊁石关(双)㊁商曲(双)㊁气旁(双)㊁气穴(双)㊁滑肉门(双)㊁外陵(双)㊁上风湿点(双)㊁下风湿点(双)㊁天枢(双)㊁大横(双)㊂不使用提插㊁捻转手法㊂留针30分钟㊂隔日1次,每周3次㊂(3)肠道湿热证临床表现:口干不渴,或有口臭,脘腹痞满,大便粘腻不爽,或臭秽难闻㊂小便色黄,舌红,舌体胖大,或边有齿痕,苔黄腻,脉滑数㊂多见于肥胖㊁高血糖㊁有肠道菌群失调表现者㊂治则:清热利湿推荐方药:葛根黄芩黄连汤加减[17⁃19]‘伤寒论“)(强推荐,证据等级:A)合三仁汤[20](‘温病条辨“)(弱推荐,证据等级:C),药物组成:葛根㊁黄芩㊁黄连㊁厚朴㊁半夏㊁苦杏仁㊁白蔻仁㊁薏苡仁㊁滑石㊁通草㊁白术㊂推荐的中成药:黄葵胶囊[21⁃23](弱推荐,证据等级:B),一次5粒,一日3次,适用于糖尿病肾病或糖尿病合并视网膜病变者㊂推荐的单验方:清热祛湿方[24](弱推荐,证据等级:C):黄连㊁苍术㊁厚朴㊁枳壳㊁茵陈㊁佩兰㊁当归㊁薏苡仁㊁玄参㊁丹参㊂推荐的其他疗法:糖四针[25](弱推荐,证据等级:C),取穴包括丰隆㊁地机㊁养老及曲池,消毒处理后,使用毫针深刺,进针1~2寸,以患者有触电感为宜,随后提插3~5分钟,留针30分钟,每15分钟提插1次,每周5次㊂(4)脾胃不和证临床表现:心下痞满,口干,唇周痤疮,乏力,纳差,脘腹满闷,水谷不消,便溏,或腹泻,干呕呃逆,舌淡胖苔腻,舌下络瘀,脉弦滑无力㊂治则:调和脾胃推荐方药:半夏泻心汤[26⁃28](强推荐,证据等级:A) (‘伤寒论“),药物组成:半夏㊁黄连㊁黄芩㊁干姜㊁甘草㊁大枣㊁人参㊂推荐的单验方:三黄清幽汤[29](弱推荐,证据等级:B):茵陈蒿㊁川芎㊁党参㊁黄芩㊁知母㊁丹参㊁桃仁㊁法半夏㊁黄连㊁吴茱萸㊁炙甘草㊂推荐的其他疗法:针刺疗法[30](弱推荐,证据等级:B),取穴:中脘㊁曲池㊁合谷㊁足三里㊁阴陵泉㊁三阴交㊁丰隆㊁血海㊁地机㊁太冲㊂均常规直刺20~30mm,采用平补平泻法,得气后留针30分钟,每日1次㊂(5)肝胃郁热证临床表现:形体偏胖,腹部胀大,脘腹痞满,胸胁胀闷,面色红赤,心烦易怒,口干口苦,大便干,小便色黄,舌质红,苔黄,脉弦数㊂治则:开郁清热推荐方药:大柴胡汤[31⁃33](‘伤寒论“)(强推荐,证据等级:A),药物组成:柴胡㊁大黄㊁枳实㊁黄芩㊁半夏㊁白芍㊁生姜㊂推荐的中成药:①糖敏灵丸[34](弱推荐,证据等级:A),一次6g,一日3次㊂②胆宁片[35⁃36](弱推荐,证据等级:C),一次5片,一日3次,适用于2型糖尿病性胃肠病㊂推荐的单验方:开郁清热方[37⁃38](弱推荐,证据等级:C)柴胡㊁黄芩㊁半夏㊁白芍㊁枳实㊁大黄㊁黄连㊁全瓜蒌㊁水蛭㊁桃仁㊂推荐的其他疗法:耳穴压丸[39](弱推荐,证据等级:B),取穴:脾㊁胃㊁肝㊁胰㊁神门㊁小肠㊁大肠㊁内分泌㊁糖尿病点㊁三焦㊁皮质下等㊂(6)热盛伤津证临床表现:口渴多饮,多食易饥,皮肤干瘪,心烦易怒,大便干结,小便短黄,舌红干㊁苔黄燥,脉细数㊂此证多见于2型糖尿病初发㊁血糖明显升高者㊂治则:清热生津推荐方药:白虎加人参汤加减[40⁃42](‘伤寒论“)(强推荐,证据等级:A),药物组成:生石膏㊁知母㊁太子参㊁黄连㊁天花粉㊁生地黄㊁麦冬㊁牛膝㊁葛根㊂推荐的中成药:①降糖胶囊[43⁃44](弱推荐,证据等级: C),一次1.5g,一日3次㊂②杞黄降糖胶囊[45](强推荐,证据等级:A),一次6粒,一日3次㊂③糖尿灵片[46](强推荐,证据等级:A),一次6片,一天3次㊂推荐的单验方:石地降糖饮[47](弱推荐,证据等级:C):生地㊁知母㊁天花粉㊁葛根㊁太子参㊁麦冬㊁苍术㊁黄芩㊁生石膏㊁山药㊁柴胡㊁白芍㊁川牛膝㊂推荐的其他疗法:电针治疗[48](弱推荐,证据等级:C),选穴:中府㊁肺俞㊁尺泽㊁太渊㊁天枢㊁合谷㊁曲池㊁大肠俞㊁上巨虚㊁胰俞㊁丰隆㊂电针取穴:合谷 曲池(双侧)㊁上巨虚 丰隆(双侧)㊁天枢 天枢㊂选用连续波,频率为5Hz,电流强度以患者耐受为度,每次留针30分钟后起针,背俞穴不留针㊂6.2 中期气阴两虚证临床表现:神疲乏力,心悸,气短懒言,咽干口燥,烦渴欲饮,午后颧红,小便短少,大便干结,舌体瘦薄㊁苔少而干,脉虚数㊂此期患者可出现并发症但多尚不严重,心脏超声可见心脏左室舒张功能降低,心电图可见心肌缺血或伴心律失常等㊂治则:益气养阴推荐方药:玉泉丸[49⁃50](‘杂病源流犀烛“)(弱推荐,证据等级:C)或玉液汤加减[51⁃52](‘医学衷中参西录“)(强推荐,证据等级:A),药物组成:生山药㊁生黄芪㊁知母㊁生鸡内金㊁葛根㊁五味子㊁天花粉㊁生地黄㊁麦冬㊁乌梅㊁甘草㊂加减:心肺两虚为主者,宜选生脉散;心脾两虚为主者,宜选归脾汤㊂心肝两虚为主者宜当归补血汤合一贯煎;偏于肾者,宜选参芪地黄汤㊂推荐的中成药:(1)玉泉胶囊[53](强推荐,证据等级: A),0.6g/粒,一次4粒,一日4次㊂(2)参芪降糖胶囊[54⁃55] (强推荐,证据等级:A),一次3粒,一日3次㊂(3)天麦消渴片[56⁃57](强推荐,证据等级:A),一次2片,一日2次㊂(4)消渴丸[58⁃59](强推荐,证据等级:A),一次5~10丸,一日2~3次㊂(5)芪药消渴胶囊[60](强推荐,证据等级:A),一次6粒,一日3次㊂(6)金芪降糖片[61](强推荐,证据等级:A),饭前半小时服用,一次2~3片,一日3次,疗程3个月或遵医嘱㊂推荐的单验方:孙氏降糖饮[62](强推荐,证据等级:B):生黄芪㊁丹参㊁太子参㊁天门冬㊁五味子㊁生山楂㊁麦冬㊁荷叶㊁玉米须㊂推荐的其他疗法:针刺疗法[63](弱推荐,证据等级:C),取穴:百会㊁四神聪㊁印堂㊁内关(双)㊁神门(双)㊁太乙(双)㊁水道(双)㊁关元㊁足三里(双)㊁三阴交(双),平补平泻,留针30分钟,每日1次㊂6.3 晚期(1)肝肾阴虚证临床表现:小便频数,浑浊如膏,腰膝酸软,眩晕耳鸣,多梦遗精,五心烦热,低热颧红,口干咽燥,皮肤干燥,视物模糊,雀目,或蚊蝇飞舞,或失明,皮肤瘙痒,舌红少苔,脉细数㊂多见于糖尿病并发视网膜病变㊁肾病㊁神经病变者㊂治则:滋补肝肾推荐方药:杞菊地黄丸[64⁃65](‘小儿药证直诀“)(弱推荐,证据等级:B),药物组成:生地黄㊁山萸肉㊁炒山药㊁茯苓㊁泽泻㊁牡丹皮㊁枸杞子㊁菊花㊂推荐的中成药:①杞菊地黄丸[66](弱推荐,证据等级: B),一次8丸,一日3次㊂②六味地黄丸[67⁃69](强推荐,证据等级:A),一次8丸,一日3次㊂③和血明目片[70](强推荐,证据等级:B),一次5片,一日3次㊂推荐的单验方:补肾明目方[71](弱推荐,证据等级:B):熟地黄㊁山萸肉㊁枸杞子㊁玄参㊁苍术㊁泽泻㊁丹参㊁昆布㊁川牛膝㊂推荐的其他疗法:①针刺治疗[72](弱推荐,证据等级: C),选穴:承泣㊁瞳子髎㊁攒竹㊁丝竹空㊁风池㊁肝俞㊁肾俞㊁光明㊁阳陵泉㊁三阴交㊂针用平补平泻,每周3次,适用于单纯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㊂②中药浴足[73](弱推荐,证据等级: C),处方:豨莶草㊁红花㊁醋乳香㊁醋没药㊁艾叶㊁鸡血藤㊁刘寄奴㊁沉香㊁川芎㊁伸筋草㊁透骨草㊁苏木㊂煎好汤剂加温水调整到合适的温度,先熏蒸,注意防止烫伤㊂再浴足,浸泡20分钟左右为宜,适用于糖尿病足㊂③中药外敷(强推荐,证据等级:A),针对糖尿病足局部红肿㊁溃疡,可清创处理,后给予碘伏创面消毒㊁生理盐水冲洗,予京万红软膏[74]涂抹于消毒纱布上,敷盖创面,消毒纱布包扎,每日换药1次㊂(2)阴阳两虚证临床表现:小便频数,夜尿增多,浑浊如脂如膏,甚至饮一溲一,五心烦热,口干咽燥,耳轮干枯,面色黧黑;腰膝酸软无力,神疲,畏寒肢凉,四肢欠温,阳痿,下肢浮肿,甚则全身皆肿,舌质淡,苔白而干,脉沉细无力㊂多见于糖尿病肾病㊁糖尿病合并周围神经病变等后期㊂治则:滋阴温阳推荐方药:金匮肾气丸加减[75⁃76](‘金匮要略“)(强推荐,证据等级:A),药物组成:附子㊁肉桂㊁熟地黄㊁山萸肉㊁枸杞子㊁炒山药㊁茯苓㊁泽泻㊁巴戟天㊁肉苁蓉㊁菟丝子㊁鹿角胶㊂推荐的中成药:金匮肾气丸[77](强推荐,证据等级:B),一次6g,一日3次㊂推荐的单验方:糖肾方[78](弱推荐,证据等级:B):黄芪㊁芡实㊁金樱子㊁黄连㊂推荐的其他疗法:艾灸[79](弱推荐,证据等级:B),取穴:肾俞㊁太溪㊁足三里㊁三阴交㊂配穴:上肢麻木㊁疼痛加曲池㊁外关㊁合谷;下肢麻木㊁疼痛加血海㊁阳陵泉㊁太冲㊂用温和灸固定艾条温和灸法,每穴10分钟,每日1次㊂以局部穴位温和舒适为度,适用于糖尿病并发周围神经病变㊂6.4 兼夹证(1)痰浊临床表现:形体肥胖,嗜食肥甘,头重嗜睡,呕恶眩晕,恶心口黏,食油腻则加重,舌体胖大,苔白厚腻,脉滑㊂实验室检查多见血脂或血尿酸升高,或伴脂肪肝㊂治则:化痰降浊推荐方药:偏湿热者,宜黄连温胆汤加减[80⁃81](‘重订广温热论“)(弱推荐,证据等级:B),药物组成:黄连㊁竹茹㊁枳实㊁半夏㊁陈皮㊁甘草㊁生姜㊁茯苓㊁白术;偏寒湿者,宜苓桂术甘汤[82⁃83](‘伤寒论“)(弱推荐,证据等级:B),药物组成:茯苓㊁桂枝㊁白术㊁甘草;痰湿证,宜二陈汤[84⁃85](‘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弱推荐,证据等级:C),药物组成:法半夏㊁陈皮㊁茯苓㊁生姜㊁乌梅㊁甘草㊂推荐的中成药:①金糖宁胶囊[86](弱推荐,证据等级:C),一次4粒,一日3次㊂②护肝片[87](强推荐,证据等级: B),一次4片,一日3次推荐的单验方:五加苍耳降糖方[88](弱推荐,证据等级: C),五加皮㊁苍耳子㊁茯苓㊁白术㊁陈皮㊁黄精㊁生甘草㊁三七粉㊂推荐的其他疗法:腹针疗法[89](弱推荐,证据等级:C),取穴:中脘㊁下脘㊁气海㊁关元㊁天枢(双)㊁滑肉门(双)㊁外陵(双)㊁商丘(双)㊁气穴(双)㊂(2)血瘀临床表现:肢体麻木或疼痛,胸闷刺痛,或中风偏瘫,语言謇涩,或眼底出血,唇舌紫暗,舌有瘀斑或舌下青筋暴露,苔薄白,脉弦涩㊂治则:活血祛瘀推荐方药:桃红四物汤[90⁃91](‘医宗金鉴“)(强推荐,证据等级:B),药物组成:当归㊁白芍㊁川芎㊁熟地黄㊁桃仁㊁红花;或血府逐瘀汤[92⁃93](强推荐,证据等级:B)(‘医林改错“),药物组成:当归㊁生地㊁桃仁㊁红花㊁枳壳㊁赤芍㊁柴胡㊁甘草㊁桔梗㊁川芎㊁牛膝㊂推荐的中成药:①芪蛭降糖胶囊[94⁃95](强推荐,证据等级:B),一次5粒,一日3次㊂②复方血栓通胶囊[96](强推荐,证据等级:A),一次3粒,一日3次,适用于2型糖尿病并发糖尿病视网膜病变㊂推荐的单验方:糖痹胶囊[97](弱推荐,证据等级:C):黄芪㊁丹参㊁当归㊁桂枝㊁白芍㊁路路通㊁水蛭㊁怀牛膝,适用于2型糖尿病并发周围神经病变者㊂推荐的其他疗法:针刺疗法[98](弱推荐,证据等级:B),取穴:双侧阳陵泉㊁阴陵泉㊁足三里㊁合谷㊁曲池㊁太溪㊁丰隆㊁三阴交,平补平泻手法,留针30分钟,适用于2型糖尿病并发周围神经病变者㊂7 非药物疗法(康复疗法)7.1 教育学习健康教育是糖尿病患者控制血糖的重要手段,糖尿病患者均应接受糖尿病自我管理教育,以掌握自我管理所需的知识和技能[99]㊂在健康教育中应注重个性化,患者主动参与,并采取连续的健康教育干预方式[100]㊂通过系统性㊁全程性的干预,可提高患者遵医行为的依从性,并有利于患者血糖控制情况[101]㊂7.1.1 社区教育[102⁃103]社区健康教育对提高2型糖尿病患者治疗的依从性㊁改善患者生活质量有显著作用㊂个性化健康教育有助于更好地控制社区糖尿病患者糖化血红蛋白㊁空腹血糖及餐后2小时血糖水平㊂临床证据:强推荐,证据等级:B㊂7.1.2 同伴教育[104⁃106]同伴教育能够提高2型糖尿病患者自我管理能力,有效控制餐前和餐后血糖,降低2型糖尿病患者糖化血红蛋白水平㊂并且同伴教育可改善2型糖尿病患者的焦虑情绪,有助。
中医基本名词术语中英对照国际标准
中医基本名词术语中英对照国际标准一、介绍在讨论中医基本名词术语的中英对照国际标准之前,我们需要先了解一下中医的基本概念。
中医是我国传统的医学体系,其理论基础包括阴阳学说、五行学说、气血理论等。
中医强调整体观念,注重防治和调理,因此在临床实践中有着丰富的实践经验和独特的治疗方法。
二、中医基本名词术语中英对照国际标准1. Yin and Yang - 阴阳在中医理论中,阴阳是最基本的概念之一。
阴阳学说是一种辩证法,用来分析和描述事物的相对、对立和统一的关系。
阴阳不仅可以用来说明自然界和生命体的结构和运动规律,还可以用来分析和指导临床诊疗。
2. Five Elements - 五行五行学说是我国古代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医学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五行学说包括金、木、水、火、土五种元素,它们之间相互克制、相生相克,体现了自然界万物之间的相互作用和联系,也被运用到了中医的临床实践中。
3. Qi and Blood - 气血气血是中医理论中的重要概念,它们是人体内最基本的物质和能量。
气血的流通和运动对人体的生命活动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中医临床中,调理气血的平衡是维护健康的重要手段之一。
4. Meridian - 经络经络是中医理论中的重要概念,是人体内气血运行的通道。
中医认为,经络是连接脏腑、肢体、头面等各个部位的通道,它们的畅通与否对身体的健康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中医临床中,针灸、推拿等手法的应用就是通过调理经络来治疗疾病。
5. Acupuncture - 针灸针灸是中医的重要治疗方法之一。
通过刺激人体特定穴位,调节气血运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针灸不仅在我国传统医学中有着悠久的历史,也受到了世界各国的广泛关注和认可。
6. Herbal Medicine - 中药中药是中医药的主要表现形式之一,利用植物、矿物、动物等天然药材制成,具有独特的药理作用。
中药以其独特的疗效和较低的副作用,在临床应用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中医基本名词术语国际标准方剂部分翻译标准之争
中医基本名词术语国际标准方剂部分翻译标准之争谢舒婷【摘要】The translation of basic nomenclature of Chinese medicine has been a chaos for a long time. By analyzing the translation principles employed in the formula part of International Standard Chinese - English Basic Nomenclature of Chinese Medicine (ISN) , the author attempts to discover contradictions and problems existing in ISN.%中医名词翻译混乱由来已久,从异化翻译角度对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简称“世中联”)发布的“中医基本名词术语中英对照国际标准”(ISN)中的方剂部分所采用的翻译标准进行分析研究,发现该国际标准在翻译标准方面存在的矛盾和问题.【期刊名称】《云南中医学院学报》【年(卷),期】2011(034)005【总页数】4页(P53-56)【关键词】韦努蒂;归化法;异化法;方剂命名【作者】谢舒婷【作者单位】福建中医药大学管理学院,福建福州350007【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2-03中国译界对中医名词英译标准化的努力始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从1984年《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开辟“中医英译”专栏,到1991年在济南召开首届“全国中医英语研究会中医外语专业委员会成立大会”,从世界卫生组织 (WHO)亚太西区2007年颁布《传统医学名词术语国际标准》(WHO International Standard Terminologies on Traditional Medicine in the Western Pacific Region)(以下简称IST)到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所主持制定的《中医基本名词术语中英对照国际标准》(International Standard Chinese-English Basic Nomenclature of Chinese Medicine)(以下简称ISN),中医英译标准化研究历经数十载发展,从国内走向了国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