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春民俗文化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宜春之名由何而来宜春碑字慈禧所写?

来源:互联网时间:2011-11-15 21:19:53点击:600

核心内容:相传在西汉初年,汉高祖刘邦派大将灌婴攻打江南一带,灌婴打下南昌后,又占领了宜春,并决定在宜春这个地方设县。取个什么名字呢?开始灌婴想了很久想不出,于是就到外面散散步,时值春末夏初,到处春暖花开。

相传在西汉初年,汉高祖刘邦派大将灌婴攻打江南一带,灌婴打下南昌后,又占领了宜春,并决定在宜春这个地方设县。取个什么名字呢?开始灌婴想了很久想不出,于是就到外面散散步,时值春末夏初,到处春暖花开,温泉汩汩。灌婴玩得十分痛快,跟在身边的几位谋士想讨好灌婴,见灌婴爱这春色美景,一个谋士说:“将军,这地方真是人杰地灵啊!”灌婴反问道:“何谓人杰地灵啊?”谋士说:“人杰嘛就是指将军您,地灵嘛就是指这里山清水秀,都是因为您来了才这样。”灌婴一听是吹捧自己的话,感到讨厌。

仙姑坛景区

但他看到这地方确实很好,于是竟吟起一首诗来:“山青兮,山叠山层挨层,满目春色;水秀兮,水连水泉靠泉,气候宜人。”接着他想了一下对大家说:“就把这里取名为‘春宜’吧!同去游玩的人都拍手叫好,于是就叫‘春宜县’。后过了一百多年,汉武帝封了一个刘成来这里做官,他在这里的时间长,觉得这里一年四季如春,不光春天宜人,四季都宜人,不如把“春宜”改为“宜春”。意思是:“四季都是宜人的春天”。从此“春宜”就改为“宜春”。

西汉末年王莽称帝,改宜春为“修晓”,仅过两年又改为宜春,至西晋太康元年,因避郑太后讳,再度改宜春为“宜阳”,到隋开皇十八年,复改宜阳为宜春,一直沿用到今天。

清朝末年,慈禧太后喜欢舞文弄墨,写下了苍劲有力的“宜春”两个大字,并篆刻成2米高1米宽的龙凤石碑,现仍完整地竖立在春台公园内,碑头阳刻“慈禧皇太后御笔之宝”印章。对于“宜春”碑字的来历,传说不一,有的说是慈禧太后游江南,经宜春,特为宜春题字;有的说是来宜春赴任的官吏离京前向慈禧太后求赐的墨宝;也有的说是满族人习俗在春节期间门上贴“宜春”两字,以示吉祥,慈禧书写贴在皇宫,被人偷来篆刻成碑,立于县衙以示荣耀。究竟谁对?一时难于分辩,经有关专家考证,有两点是可以肯定:一是慈禧太后从未到过宜春;二是“宜春碑字确实是慈禧太后亲笔,否则必引来欺君杀身之祸。现在游人只看重“宜春”碑字是慈禧亲笔,仅此足以让游人品评观赏,也为春台公园增添了一处让人流连忘返的景点。

宜春城打春锣习俗缘来乾隆皇帝下江南

来源:互联网时间:2011-11-15 21:19:53点击:520

宜春城乡一带至今还流行着打春锣的习俗。

相传,乾隆皇帝下江南,为体察民情,私下带了几个侍从,打扮成生意人,来到了湖南长沙。快到年三十了,却见满街冷冷清清,大小店家关门闭户,百姓不知到哪里去了,一片凄凉景象。乾隆皇帝又饥又渴,走遍通街,也没有买到饭。转了半天,寻进一条小巷,只见一个小茶馆半开着门,看样子也好久没做生意。乾隆挤身进去,见屋内只有一位老倌人,便向老人买饭吃。老倌子见是外乡生意人,便把自己吃的红薯丝饭端给乾隆。乾隆一边吃,一边问了些长沙的情况。

打春锣表演

乾隆皇帝亲眼看到老倌人家里很清贫,临走时,便在身上撕下一条长红带,题了几个字。并告诉老人,正月初二日披着红带,到各衙门里去讨些钱粮。

初二那天,茶馆老人真的身披过膝长红带,到各衙门乞讨去了。衙门里见老倌子身上披的红带,有当今皇上的题字,便拿出钱粮送给老人。这一下,老倌人家里便发了财。

初四日,老倌子家里来了一位亲戚,见老人突然发了财,便问原由。老倌人也不相瞒,高高兴兴地把原由一五一十地讲给他听。亲戚听了,借了红带,也去衙门里讨,果然也讨了许多钱粮。于是,左邻右舍都来借红带,还有的仿造红带。衙门里见来的人多了,而且有真有假,于是便开始躲避。而行乞的人,为了让衙门里面的人听到乞讨之声,便配上小锣,唱曲子,这便是打春锣了。

后来,一传十,十传百,没过几年就传到了宜春。不过,现在宜春人打春锣,很少披红带,而是手拿送春图,每到一户递上一张,以便换来钱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