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内科学----胃痛ppt课件

合集下载

中医内科学课件--胃痛回顾.ppt

中医内科学课件--胃痛回顾.ppt

优选
3
[病因病机]
一、病因
1.外邪犯胃
2.饮食伤胃
3.情志不畅
4.脾胃素虚
优选
4
二、病机
寒、热、湿诸邪 内客于胃 气机阻滞,胃气不和

饮食不节,过饥过饱 五味过极,辛辣无度
损伤脾胃
胃气壅滞,胃失和降
通 则

忧思恼怒,伤肝损脾 肝失疏泄 ,横逆犯胃
脾失健运,胃气阻滞
胃失和降
素体脾虚 ,劳倦过度 久病脾胃受损 肾阳不足 药物损伤
中医内科学 脾胃系病证
第一节 胃 痛
优选
1
[概 述]
一、定义 胃痛,又称胃脘痛,是以上腹胃脘部近心窝处疼
痛为主症的病证。 特点:
1、自觉症状:疼痛 2、部位:上腹胃脘部近心窝处
优选
2
三、范围
现代西医学中急性胃炎、慢性胃炎、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 功能性消化不良、胃黏膜脱垂等病以上腹部疼痛为主要症状 者,属于中医学胃痛范畴,均可参考本节进行辨证论治,必 要时结合辨病处理。
舌脉:舌质紫黯或有瘀斑,脉涩。
证机概要:瘀停胃络,脉络壅滞。
治法:化瘀通络,理气和胃。
代表方:失笑散合丹参饮加减。
常用药:
加减:
优选
16
6.胃阴亏耗证 症状:胃脘隐隐灼痛,似饥而不欲食,口燥咽干,五心烦热, 消瘦乏力,口渴思饮,大便干结。
舌脉:舌红少津,脉细数。
证机概要:胃阴亏耗,胃失濡养。
治法:养阴益胃,和中止痛。
脾胃虚弱 运化失职
胃失温养
或中阳不足, 中焦虚寒
不 荣 则

热病、火郁、药物
损伤胃优阴选 胃失濡养
5
三、 病机小结

中医内科学课件胃痛

中医内科学课件胃痛
加减:
3.肝气犯胃证 症状:胃脘胀痛痛连两胁遇烦恼则痛作或痛甚嗳气、 矢气则痛舒胸闷嗳气喜长叹息大便不畅
舌脉:舌苔多薄白脉弦 证机概要:肝气郁结横逆犯胃胃气阻滞 治法:疏肝解郁理气止痛 代表方:柴胡疏肝散加减 加减:
4.湿热中阻证 症状: 胃脘疼痛痛势急迫脘闷灼热口干口苦口渴而 不欲饮纳呆恶心小便色黄大便不畅
证机概要:寒凝胃脘阳气被遏气机阻滞
治法:温胃散寒理气止痛
代表方:香苏散合良附丸加减
常用药:
加减:
2.饮食伤胃证 症状:胃脘疼痛胀满拒按嗳腐吞酸或呕吐不消化食物
其味腐臭吐后痛减不思饮食大便不爽得矢气 及便后稍舒
舌脉:舌苔厚腻脉滑
证机概要:饮食积滞阻塞胃气
治法:消食导滞和胃止痛
代表方:保和丸加减
常用药:
常用药:
加减:
6.胃阴亏耗证 症状:胃脘隐隐灼痛似饥而不欲食口燥咽干五心烦热 消瘦乏力口渴思饮大便干结
舌脉:舌红少津脉细数
证机概要:胃阴亏耗胃失濡养
治法:养阴益胃和中止痛
代表方:一贯煎合芍药甘草汤加减
常用药: 加减:
7.脾胃虚寒证 症状: 胃痛隐隐绵绵不休喜温喜按空腹痛甚得食则缓
劳累或受凉后发作或加重泛 吐清水神疲纳呆四肢 倦怠手足不温大便溏薄
• 三、 相关检查
• 1. 电子胃镜或纤维胃镜、上消化道钡餐造影等检查 可作急、慢性胃炎胃、十二指肠溃疡胃黏膜脱垂等的 诊断并可与胃癌作鉴别诊断
• 2. 幽门螺旋杆菌HP检测可查是否为HP感染 • 3. 胆红素、转氨酶、淀粉酶化验和B超、CT等检查
可与肝、胆、胰疾病作鉴别诊断
• 4. 腹部透视可与肠梗阻、肠穿孔作鉴别诊断 • 5. 血常规可协助与阑尾炎早期作鉴别 • 6. 心肌酶谱肌钙蛋白、心电图检查可与冠心病心绞

《中医内科学》胃痛ppt课件

《中医内科学》胃痛ppt课件

02
胃痛的病因病机
胃痛的主要病因
01
02
03
饮食不节
饮食过量、过度进食生冷 、辛辣、油腻等食物,或 饮食不规律,都可能导致 胃痛。
情志不畅
长期精神压抑、过度焦虑 、暴怒等情绪波动,会影 响脾胃功能,导致胃痛。
脾胃虚弱
脾胃功能素虚,或因病后 体虚、劳累过度等导致脾 胃功能减弱,都容易引起 胃痛。
胃痛的病机分析
胃痛的中医认识
胃痛的病位在胃,与肝脾关系密切。
病理因素主要有气滞、寒凝、热郁、 湿阻、血瘀。
基本病机为胃气阻滞,胃失和降,不 通则痛。
病理性质:早期多为实证,晚期常为 虚实夹杂证或虚证。
胃痛的流行病学特征
01Βιβλιοθήκη 020304
05
发病率:胃痛是一种常 见的消化系统症状,发 病率较高,尤其在生活 节奏快、饮食不规律的 人群中更为常见。
情志调养
情绪不稳定容易导致肝气郁结,进而加重胃痛症状。患者应保持心 情愉快,避免过度劳累和精神紧张。
生活调养
保持规律作息,避免熬夜和过度劳累。适当进行锻炼,如散步、太极 拳等,以增强体质和免疫力。
06
总结与展望
中医在胃痛治疗中的优势与不足
优势
• 个体化治疗方案:中医注重因人而异、辨证论治,能够根据患者的具体症状和体 质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食欲不振
胃痛患者常因胃部不适而导致食 欲不振,食量减少。
脘腹胀满
胃痛时脾胃功能失调,气机阻滞 ,可导致脘腹胀满。
胃痛的诊断方法
望诊
观察患者面色、舌苔、舌质等变化,判断病 情轻重及病因病机。
问诊
详细询问患者病情,包括既往病史、家族史 、生活习惯等,以助病因诊断。

中医内科学汇总胃痛PPT优质课件

中医内科学汇总胃痛PPT优质课件

4.湿热中阻证 症状: 胃脘疼痛,痛势急迫,脘闷灼热,口干口苦,口渴而 不欲饮,纳呆恶心,小便色黄,大便不畅。
舌脉:舌红,苔黄腻,脉滑数。
证机概要:湿热蕴结,胃气痞阻。
治法:清化湿热,理气和胃。
代表方:清中汤加减。
常用药:
加减:
5.瘀血停胃证 症状:胃脘疼痛,如针刺,似刀割,痛有定处,按之痛甚 痛时持久,食后加剧,入夜尤甚,或见吐血黑便
治法:消食导滞,和胃止痛。
代表方:保和丸加减。
常用药:
加减:
3.肝气犯胃证 症状:胃脘胀痛,痛连两胁,遇烦恼则痛作或痛甚,嗳气、 矢气则痛舒,胸闷嗳气,喜长叹息,大便不畅。
舌脉:舌苔多薄白,脉弦。 证机概要:肝气郁结,横逆犯胃,胃气阻滞。 治法:疏肝解郁,理气止痛。 代表方:柴胡疏肝散加减。 加减:
代表方:一贯煎合芍药甘草汤加减。
常用药: 加减:
7.脾胃虚寒证 症状: 胃痛隐隐,绵绵不休,喜温喜按,空腹痛甚,得食则缓,
劳累或受凉后发作或加重,泛 吐清水,神疲纳呆,四肢 倦怠,手足不温,大便溏薄。
舌脉:舌淡苔白,脉虚弱或迟缓。
证机概要:脾虚胃寒,失于温养。
治法:温中健脾,和胃止痛。
代表方:黄芪建中汤加减。
脾胃虚弱 运化失职
胃失温养
或中阳不足, 中焦虚寒
不 荣 则

热病、火郁、药物
损伤胃阴 胃失濡养• 三、 病 Nhomakorabea小结• 1、 病位: 病变部位在胃,但与肝、脾的关 系极为密切。
• 2、 病理因素:胃痛的病理因素主要有气滞、 寒凝、热郁、湿阻、血瘀。
• 3、 病机关键:基本病机是胃气阻滞,胃失 和降,不通则痛。
• 2. 幽门螺旋杆菌(HP)检测可查是否为(HP)感染。 • 3. 胆红素、转氨酶、淀粉酶化验和B超、CT等检查

中医内科学胃病病症讲义ppt课件

中医内科学胃病病症讲义ppt课件

虚证——感受外邪→虚实夹杂
②寒证←→热证
外寒、饮食生冷→寒积胃脘→日久可郁而化热→胃热证
因热而痛→复因生冷过度→寒热不调→寒热错杂证
②气滞←→血瘀
18
(2)日久不愈,变证丛生 ①胃热炽盛→迫血妄行 瘀血阻滞→血不循经 →便血、呕血 大量出血——气随血 脱→亡阳厥脱 脾气虚弱→不能统血 ②脾胃运化失职→湿浊内生→郁而化热→火热内结,腑气不通 →厥脱危证(腹
气虚——胃痛隐隐,空腹痛甚,饮食减少,食后腹胀,大 便溏薄,面色少华,
舌淡脉弱
22
二、治疗原则
基本治则——理气和胃止痛,立足于“通”(通则不痛)
实证—— 祛邪为主 寒—散寒 热—清热
气—疏肝 理气
湿—化湿 血—活血化瘀 食—消食导滞
虚证——扶正为主 阴虚—养阴益胃 阳虚—温中健脾
虚实夹杂——祛邪扶正并举
陈皮—理气和胃——木香、乌药
甘草—益气和中
高良姜—温胃散寒——荜拨、干姜、吴茱萸、生姜
良附丸 香附—理气止痛
25
2.饮食伤胃证
症状——胃脘疼痛,胀满拒按—暴饮暴食,饮食停滞,胃 中气机阻塞
嗳腐吞酸—宿食不化,食浊之气上逆 呕吐不消化食物,其味腐臭,吐后痛减—胃失和降, 气逆于上,食经吐出气机得顺 不思饮食—宿食停滞,脾胃受损 大便不爽—食积下迫,大肠传导失司 苔厚腻,脉滑—宿食停滞之象
出血。
11
4.素体脾虚
素体脾胃虚弱,劳倦过度,饮食所伤,久病→中焦 虚寒→脉络失于温养
热病伤阴,胃热郁火耗伤胃阴,久服香燥理气之品 →胃络失于滋养→隐隐作痛
现已一致认为消化性溃疡的发生具有遗传素质, 而且证明胃溃疡和十二指肠溃疡系单独遗传,互不 相干胃溃疡患者家族中,胃溃疡的发病率较正常人 高3倍;十二指肠溃疡患者的家族中,较多发生的 十二指肠溃疡。十二指肠溃疡的发病与ABO血型和 血型物质ABH分泌状态这二个基因特性有关。O型 血者十二指肠溃疡的发病率较其它血型高1.4倍; 血型物质ABH非分泌者患十二指肠溃疡发病率比分 泌者高1.5倍(正常人80%为分泌者),而非分泌 者O型血者的上而指肠溃疡的发病率比对照组则高

中医内科学课件第三章.胃痛PPT课件

中医内科学课件第三章.胃痛PPT课件

在胃:多属初发,多由外感或伤食所致。症见 胃脘胀痛、闷痛,痛无休止,嗳气,大便不, 脉滑。
在脾:多属久病,胃中隐痛,饥时为甚,进食 可缓,劳倦则重,休息则轻,面色萎黄,疲乏 无力,大便溏薄,脉缓。
在肝:每与情志不遂有关,常反复发作,胃脘
胀痛连胁,窜走不定,太息为快,脉弦。
-
21
【辨证论治】 二、治疗原则

日久入络


加重

-
12
病机要点
基本病机:胃气郁滞,胃失和降,不通则痛。
病变脏腑:病变部位在 胃 ,但与 肝、脾 的关 系极为密切。
病理性质:胃痛早期多为实证;后期常为 脾胃虚弱,但往往虚实夹杂。
病理因素:主要有气滞、寒凝、热郁、 湿阻、血瘀。
-
13
病机转化:
▪ 比较复杂,可以衍生变证,如便血、 呕血、呕吐、反胃、噎膈。
-
18
【辨证论治】
▪辨证要点 ▪治疗原则 ▪分论论治
-
19
【辨证论治】 一、辨证要点
实证: 痛剧,固定不移,拒按,脉盛 1.辨虚实
虚证:痛势徐缓,痛处不定,喜按,脉虚
寒证:遇寒则痛甚,得温则痛减 2.辨寒热
热症:遇热则痛甚,得寒则痛减
3.辨气血 初病在气,久病在血
-
20
4.辨脏腑 辨在胃、在肝、在脾。
▪ 基本原则: 理气和胃止痛
同时:审证求因,辨证论治
祛寒勿过辛燥, 养阴谨防滋腻, 补脾注意运脾, 化瘀宜兼理气- 。
散寒 、除湿、 泄热 、消食、 化瘀 养阴益胃、 温阳益气
22
【辨证论治】
分证论治
• 实证
▪ 1.寒邪客胃证 (重点讲述) ▪ 2.饮食停滞证(重点讲述) ▪ 3.肝气犯胃证 ▪ 4.肝胃郁热证 ▪ 5.瘀血停胃证 ▪ 6.湿热中阻证

中医内科学完整胃痛ppt课件

中医内科学完整胃痛ppt课件

病例的中医内科学思路
整体观念
中医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治疗 时应综合考虑患者的体质、年龄、性 别等因素,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
辨证论治
根据患者的症状、体征及病因,进行 辨证分型,针对不同证型采取相应的 治疗方法。
三因制宜
因人、因地、因时制宜,根据患者的 具体情况、所处的环境以及季节变化 等,调整治疗方案。
胃痛的现代医学治疗方法
药物治疗
抑制胃酸分泌、保护胃黏膜、促进胃动力等药物是治疗胃痛的主 要方法。
内镜治疗
对于消化性溃疡合并出血、穿孔、幽门梗阻、癌变等,可采用内 镜下治疗。
手术治疗
当胃痛严重威胁生命时,可考虑手术治疗。
THANKS
谢谢您的观看
胃痛的发病机制主要包括饮食不节、情志不畅、脾胃虚弱等 方面,其中饮食不节是最常见的病因之一。
胃痛的病因病机
病因
胃痛的病因包括外邪犯胃、饮食伤胃、情志不畅、脾胃虚弱等。
病机
胃痛的病机主要是胃气阻滞、胃失和降、浊气内蕴,病位在胃,与肝、脾关 系密切。
胃痛的中医内科学定位
胃痛定位
胃痛属于中医学“内伤”范畴,主要涉及脾胃系 统,但也与肝、胆、胰等脏腑密切相关。
2
胃痛病因诊断:根据病史、临床表现及实验室 检查,可以明确胃痛的病因,如慢性胃炎、消 化性溃疡、胃食管反流病等。
3
胃痛程度诊断:根据疼痛程度,可以分为轻度 、中度、重度疼痛,并可根据疼痛性质和伴随 症状进行综合评估。
胃痛的鉴别诊断
要点一
与胸痛鉴别
要点二
与腹痛鉴别
胃痛与胸痛有时难以鉴别,需注意胸 痛可能与心绞痛、心肌梗死等疾病有 关,需要紧急处理。
02
胃痛的临床表现与诊断

《中医内科学胃痛》PPT课件

《中医内科学胃痛》PPT课件

[诊查要点]



一、诊断依据 1.上腹近心窝处胃脘部发生疼痛为特征,其疼痛 有胀痛、刺痛、隐痛、剧痛等不同的性质。 2.常伴食欲不振,恶心呕吐,嘈杂泛酸,嗳气吞 腐等上消化道症状。 3.发病特点:以中青年居多,多有反复发作病史, 发病前多有明显的诱因,如天气变化、恼怒、劳 累、暴饮暴食、饥饿、进食生冷干硬辛辣醇酒, 或服用有损脾胃的药物等。




(二)宋元时期医家指出“胃痛”与“心 痛”有别
1.唐宋以前文献多称胃脘痛为心痛,与属于心经本身病变 的心痛相混。如《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说:“伤 寒六七日,结胸热实,脉沉而紧,心下痛,按之石硬,大 陷胸汤主之。”这里的心下痛实是胃脘痛。又如《外台秘 要·心痛方》说:“足阳明为胃之经,气虚逆乘心而痛, 其状腹胀归于心而痛甚,谓之胃心痛也。”这里说的心痛 也是指胃脘痛。


3.其基本病机是胃气阻滞,胃失和降,不通则痛。胃痛的 病理变化比较复杂,可以衍生变证,如胃热炽盛,迫血妄 行,或瘀血阻滞,血不循经,或脾气虚弱,不能统血,而 致便血、呕血。大量出血,可致气随血脱,危及生命。若 脾胃运化失职,湿浊内生,郁而化热,火热内结,腑气不 通,腹痛剧烈拒按,导致大汗淋漓,四肢厥逆的厥脱危证。 或日久成瘀,气机壅塞,胃失和降,胃气上逆,致呕吐反 胃。若胃痛日久,痰瘀互结,壅塞胃脘,可形成噎膈。
1.“胃脘痛”之名最早记载于《内经》,如《灵枢·邪 气脏腑病形》指出:“胃病者,腹缜胀,胃脘当心而 痛。”并首先提出胃痛的发生与肝、脾有关,如《素 问·六元正纪大论》说:“木郁之发,民病胃脘当心而 痛。”说明肝郁气滞,易使肝气横逆犯胃,导致胃痛发 作。《灵枢·经脉》说:“脾,足太阴之脉,……人腹 属脾络胃,是动则病舌本强,食则呕,胃脘痛,腹胀善 噫,得后与气则快然如衰。”说明胃痛是脾经的病变导 致。 2.张仲景奠定了辩证论治的基础 《金匮要略》:“按之心下不痛者为虚,痛者为实。” 3.张仲景的有一大贡献是制定了许多行之有效的治疗胃 痛的方剂,如小建中汤、黄芪建中汤、吴茱萸汤等。

中医内科学胃痛PPT课件

中医内科学胃痛PPT课件

第一节 胃痛
概述 【病因病机】 【诊断与鉴别诊断】 【辨证论治】 【预防调护】 【结语】 【临证要点】 【名医经验】
概述
胃痛的概念: 胃痛,又称胃脘痛,是指以上腹胃脘部近心窝处
疼痛为主症的病证。
胃痛源流
胃痛之名最早记载于《内经》,《灵枢·邪气脏腑病形》指出:“胃病者,腹膜胀 ,胃脘当心而痛。”《素问·六元正纪大论》日:“木郁之发,民病胃脘当心而痛 。然唐宋以前文献,常将胃脘痛与心痛相混而论。如《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 》说:“伤寒六七日,结胸热实,脉沉而紧,心下痛,按之石鞭,大陷胸汤主之 。”此处的心下痛,应属于胃脘痛。
【诊断与鉴别诊断】
(一)诊断 1.以上腹胃脘部近心窝处疼痛为主症,疼痛性质有胀痛、刺
痛、隐痛、剧痛、冷痛、灼痛等不同。 2.常伴嘈杂泛酸,嗳气吐腐,恶心呕吐,食欲不振等症状。 3.发病以中青年居多,多有反复发作病史,发病前多有明显
的诱因,如天气变化、恼怒、劳累、药食不当等。
胃镜、上消化道钡餐透视、B超、幽门螺杆菌检测等有助于 相关疾病的诊断。
脾主运化,升清,主统血,主肌肉、四肢。胃与 脾同属中焦,主受纳、腐熟水谷,以通为用,以降 为顺,与脾相表里,共为“后天之本”。脾升胃降 ,是人体气机升降的枢纽。五脏六腑、四肢百骸皆 赖脾胃运化水谷以所养。脾胃的病理表现主要是受 纳、运化、升降、调摄等功能的异常。
脾为太阴湿土之脏,喜温燥而恶寒湿,得阳气温
中医内科学
第四章 脾胃系病症
第一节 胃痛 第二节 痞满 第三节 呕吐 第四节 噎膈 第五节 呃逆 第六节 腹痛 第七节 泄泻 第八节 痢疾 第九节 便秘
学习目的:
掌握脾胃病证的发病特点,以及胃痛、痞满、呕吐、呃逆、噎膈、腹痛 、泄泻、痢疾、便秘的概念、病因病机、诊断及鉴别诊断、辨证论治。

中医内科学完整--胃痛ppt课件

中医内科学完整--胃痛ppt课件

常用药:
加减:
完整版ppt课件
13
3.肝气犯胃证 症状:胃脘胀痛,痛连两胁,遇烦恼则痛作或痛甚,嗳气、 矢气则痛舒,胸闷嗳气,喜长叹息,大便不畅。
舌脉:舌苔多薄白,脉弦。 证机概要:肝气郁结,横逆犯胃,胃气阻滞。 治法:疏肝解郁,理气止痛。 代表方:柴胡疏肝散加减。 加减:
完整版ppt课件
14
4.湿热中阻证 症状: 胃脘疼痛,痛势急迫,脘闷灼热,口干口苦,口渴而 不欲饮,纳呆恶心,小便色黄,大便不畅。
2.胃痛与胁痛
胁痛是以胁部疼痛为主症,可伴发热恶寒,或目黄肤黄,或胸 闷太息,极少伴嘈杂泛酸、嗳气吐腐。肝气犯胃的胃痛有时亦 可攻痛连胁,但仍以胃脘部疼痛为主症。
3.胃痛与腹痛
腹痛是以胃脘部以下,耻骨毛际以上整个位置疼痛为主症。胃 痛是以上腹胃脘部近心窝处疼痛为主症,要从其疼痛的主要部 位和如何起病来加以辨别。
腹痛
胃 脘 部 以 下 , 因而胃痛可以影响及腹,而腹痛亦可
耻 骨 毛 际 以 牵连于胃,这就要从其疼痛的主要部

位和如何起病来加以辨别。
完整版ppt课件
20
18
完整版ppt课件
19
疼痛病位
主要症状特点
胃 痛
真心 痛
胁痛
上腹近心窝 处胃脘部
心,痛常及 心下
胁肋
胃脘部疼痛,伴食欲不振,恶心呕吐, 嘈杂泛酸,嗳气吞腐等,多为隐痛、 胀痛
当胸而痛,其痛多刺痛,剧痛,痛引 肩背,常伴心悸气短、汗出肢冷,病 情危急
胁肋疼痛为主,伴发热恶寒,或目黄 肤黄,或胸闷太息
• 3、 病机关键:基本病机是胃气阻滞,胃失 和降,不通则痛。
• 病性及转归:胃痛早期由外邪、饮食、情志 所伤者,多为实证;后期常为脾胃虚弱,但 往往虚实夹杂。

中医胃病ppt课件

中医胃病ppt课件
方解:方中黄连、山栀清热化湿;半夏、陈皮、茯苓、甘 草、白豆蔻健脾祛湿,理气和胃。可加藿香、佩兰、米仁等芳 香清化之品。
加减:如湿浊较甚,则加苍术、厚朴、菖蒲、砂仁等辛温 燥湿之品,并辅以黄芩、蒲公英等清热药物,以防辛温助热。 若为痰湿阻胃,症见脘腹胀痛,痞闷不舒,泛泛欲呕,咯吐痰 涎,苔白腻或滑,可用二陈汤合平胃散,燥湿健脾,和胃降逆 。
完整版ppt课件
35
❖ 小结 ❖ 习题:
1、胃痛的概念是什么? 2、引发胃痛的原因有哪些? 3、胃痛的发病机理与治疗原则。 4、胃痛分几型,治法,方药各是什么?
完整版ppt课件
36
完整版ppt课件
37
完整版ppt课件
23
❖ 肝胃郁热 主症:胃脘灼痛,泛酸嘈杂,烦躁易
怒,口干口苦,舌红苔黄,脉弦数。
完整版ppt课件
24
治法:疏肝泄热,理气和胃。 方药:化肝煎合左金丸加减。
方解:二方皆能治肝胃郁热,肝藏血,前方有凉血清热,疏肝 散结和胃之功。后方为清肝之正剂,具有辛开苦降的作用,并有制 酸之效。前方丹皮、山栀凉血清肝泄热;青皮、陈皮疏肝理气;白 芍和营敛肝,缓急止痛;贝母清热散结;泽泻导热下行。左金丸中 ,黄连为主,清泄胃热;吴茱萸反佐,开肝郁,降逆气。肝体阴用 阳,阳明胃土喜润恶燥,且内热最易伤阴,故此时投药慎用香燥, 可选用香橼、佛手、绿萼梅等理气而不伤阴的解郁止痛药。
加减:若火热内盛,灼伤胃络,迫血妄行,而导致呕血、黑便 者,可用《金匮要略》泻心汤,苦寒清泄,直折其火,使火降气顺 则血亦自止。
完整版ppt课件
25
❖ 湿热中阻 主症:胃脘灼痛,嘈杂,口干口苦,渴
不欲饮,纳呆,身体困重,苔黄腻,脉滑 数。
完整版ppt课件

中医内科学胃痛讲义培训课件

中医内科学胃痛讲义培训课件
治法:温中健脾,和胃止痛 方药:黄芪建中汤.黄芪补中益气,小建 中汤温脾散寒,和中止痛.还可选用吴茱萸 汤,厚朴温中汤
中医内科学胃痛讲义
36
辨证论治
临床应用
1.泛吐清水重者,加干姜、吴茱萸 2.寒盛用大建中汤或附子理中丸 3.脾虚湿重合二陈汤 4.肾阳虚,加附子、巴戟天、仙茅
中医内科学胃痛讲义
肾为胃之关,脾胃之腐熟运化,全赖肾阳之温煦.肾阳不 足,可致脾阳不振,脾肾阳虚.肾阴亏虚,肾水不足,不能伤 济于胃,或胃阴亏虚,久则耗伤肾阴,而成胃肾阴虚,阴虚
作痛
中医内科学胃痛讲义
10
病因病机
胃痛总de基本病机是胃气失和,气机 不利,胃失濡养
早期多由外邪、饮食、情志所伤,多 为邪实;后期常见脾虚、肾虚等正气虚
中医内科学胃痛讲义
48
概述
(一)定义
胃痛,又称胃脘痛,是由于外感邪气或内伤饮 食情志导致脏腑功能失调而导致气机郁滞 、胃失所养,以上腹胃脘部近心窝处经常发 生疼痛为主症de病证.
中医内科学胃痛讲义
49
概述
(二)源流
《灵枢·邪气脏腑病形》:胃病者,腹【月真】胀, 胃脘当心而痛.
《素问·六元正纪大论》:木郁之发,民病胃脘当心 而痛.
二.如何对胃病虚寒证进行辨证治疗?哪些 胃痛要掌握“疏肝不忘和胃,理气不要伤阴”de 原则?为什么?
中医内科学胃痛讲义
45
中医内科学胃痛讲义
教学目de与要求
一.了解胃痛de主要临床特征 二. 熟悉胃痛de病因病机 三. 掌握胃痛de辨证要点,以及各型de辨证论治
中医内科学胃痛讲义
47
内容提要
一.概述 二. 证候特征 三. 病因病机 四.诊断 五.鉴别诊断 六.辨证论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舌脉:舌苔多薄白,脉弦。 证机概要:肝气郁结,横逆犯胃,胃气阻滞。 治法:疏肝解郁,理气止痛。 代表方:柴胡疏肝散加减。 加减:
01.05.2020
.
15
4.湿热中阻证 症状: 胃脘疼痛,痛势急迫,脘闷灼热,口干口苦,口渴而 不欲饮,纳呆恶心,小便色黄,大便不畅。
舌脉:舌红,苔黄腻,脉滑数。
证机概要:湿热蕴结,胃气痞阻。
中医内科学 脾胃系病证
第一节 胃 痛
[概 述]
一、定义 胃痛,又称胃脘痛,是以上腹胃脘部近心窝处疼
痛为主症的病证。 特点:
1、自觉症状:疼痛 2、部位:上腹胃脘部近心窝处
01.05.2020
.
2
二、文献摘要
病名:“胃脘痛”之名最早记载于《内经》。 1.《灵枢·邪气脏腑病形》:“胃病者,腹膜胀,胃脘当心而痛。”
3.发病年龄:以中青年居多。
4.病史:多有反复发作病史,发病前多 有明显的诱因。
01.05.2020
.
8
二、 病证鉴别
1.胃痛与真心痛
真心痛是心经病变所引起的心痛证。多见于老年人,为当胸而 痛,其多刺痛,动辄加重,痛引肩背,常伴心悸气短、汗出肢 冷,病情危急。
2.胃痛与胁痛
胁痛是以胁部疼痛为主症,可伴发热恶寒,或目黄肤黄,或胸 闷太息,极少伴嘈杂泛酸、嗳气吐腐。肝气犯胃的胃痛有时亦 可攻痛连胁,但仍以胃脘部疼痛为主症。
并首先提出胃痛的发生与肝、脾有关。 2.《素问·六元正纪大论》:“木郁之发,民病胃脘当心而痛。”
唐宋以前文献多称胃脘痛为心痛,与属于心经本身病变的心痛相混。 宋代之后医家对胃痛与心痛混谈提出质疑。 金元时代,《兰室秘藏》首立“胃脘痛”一门,将胃脘痛的证候、病
因病机和治法明确区分于心痛,使胃痛成为独立的病证。
3、 病机关键:基本病机是胃气阻滞,胃失 和降,不通则痛。
病性及转归:胃痛早期由外邪、饮食、情志 所伤者,多为实证;后期常为脾胃虚弱,但 往往虚实夹杂。
01.05.2020
.
7
[诊查要点]
一、 诊断依据
1.主证:上腹近心窝处胃脘部发生疼 痛为特 征,其疼痛有胀痛、刺痛、隐痛、 剧痛等不同的性质。
2.兼证:常伴食欲不振,恶心呕吐, 嘈杂泛酸,嗳气吞腐等上消化道症状。
01.05.2020
.
12
三、 证治分类
1、寒邪客胃证 症状: 胃痛暴作,恶寒喜暖,得温痛减,遇寒加重,口淡不 渴,或喜热饮。
舌脉:舌淡苔薄白,脉弦紧。
证机概要:寒凝胃脘,阳气被遏,气机阻滞。
治法:温胃散寒,理气止痛。
代表方:香苏散合良附丸加减。
常用药:
加减:
01.05.2020
.
13
2.饮食伤胃证 症状:胃脘疼痛,胀满拒按,嗳腐吞酸,或呕吐不消化食物,
常用药:
加减:
01.05.2020
.
17
6.胃阴亏耗证 症状:胃脘隐隐灼痛,似饥而不欲食,口燥咽干,五心烦热, 消瘦乏力,口渴思饮,大便干结。
01.05.2020
.
10
[辨证论治]
一、辨证要点 1. 辨虚实寒热,在气在血,还应辨兼夹证。 实者:病程短,起病急,多痛剧,固定不移,
拒按,脉盛; 虚者:病程长,痛势徐缓,痛处不定,喜按,
脉虚。 寒证:胃痛遇寒则痛甚,得温则痛减。 热证:胃脘灼痛,势急迫,遇热则痛甚,得寒
则痛减。
01.05.2020
其味腐臭,吐后痛减,不思饮食,大便不爽,得矢气 及便后稍舒。
舌脉:舌苔厚腻,脉滑。Biblioteka 证机概要:饮食积滞,阻塞胃气。
治法:消食导滞,和胃止痛。
代表方:保和丸加减。
常用药:
加减:
01.05.2020
.
14
3.肝气犯胃证 症状:胃脘胀痛,痛连两胁,遇烦恼则痛作或痛甚,嗳气、 矢气则痛舒,胸闷嗳气,喜长叹息,大便不畅。
.
11
初病在气
气滞:多见胀痛,或涉及两胁,或兼见恶心呕吐, 嗳气频频,疼痛与情志因素显著相关;
气虚:指脾胃气虚,除见胃脘疼痛或空腹痛明显外, 兼见饮食减少,食后腹胀,大便溏薄,面 色少华,舌淡脉弱等。
久病在血:疼痛部位固定不移,痛如针刺,舌紫暗或有瘀斑, 脉涩,或兼见呕血、便血等。
二、治疗原则 治疗以理气和胃止痛为主。
胃失和降
素体脾虚 ,劳倦过度 久病脾胃受损 肾阳不足 药物损伤
脾胃虚弱 运化失职
胃失温养
或中阳不足, 中焦虚寒
不 荣 则

热病01.、05.2火020郁、药物
损伤胃.阴 胃失濡养
6
三、 病机小结
1、 病位: 病变部位在胃,但与肝、脾的关 系极为密切。
2、 病理因素:胃痛的病理因素主要有气滞、 寒凝、热郁、湿阻、血瘀。
治法:清化湿热,理气和胃。
代表方:清中汤加减。
常用药:
加减:
01.05.2020
.
16
5.瘀血停胃证 症状:胃脘疼痛,如针刺,似刀割,痛有定处,按之痛甚 痛时持久,食后加剧,入夜尤甚,或见吐血黑便
舌脉:舌质紫黯或有瘀斑,脉涩。
证机概要:瘀停胃络,脉络壅滞。
治法:化瘀通络,理气和胃。
代表方:失笑散合丹参饮加减。
明清时代进一步澄清了心痛与胃痛相互混淆之论,提出了胃痛的
治疗大法,丰富了胃痛的内容 。
01.05.2020
.
3
三、范围
现代西医学中急性胃炎、慢性胃炎、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 功能性消化不良、胃黏膜脱垂等病以上腹部疼痛为主要症状 者,属于中医学胃痛范畴,均可参考本节进行辨证论治,必 要时结合辨病处理。
3.胃痛与腹痛
腹痛是以胃脘部以下,耻骨毛际以上整个位置疼痛为主症。胃 痛是以上腹胃脘部近心窝处疼痛为主症,要从其疼痛的主要部 位和如何起病来加以辨别。
01.05.2020
.
9
三、 相关检查
1. 电子胃镜或纤维胃镜、上消化道钡餐造影等检查 可作急、慢性胃炎,胃、十二指肠溃疡胃黏膜脱垂等 的诊断,并可与胃癌作鉴别诊断。
01.05.2020
.
4
[病因病机]
一、病因
1.外邪犯胃
2.饮食伤胃
3.情志不畅
4.脾胃素虚
01.05.2020
.
5
二、病机
寒、热、湿诸邪 内客于胃 气机阻滞,胃气不和

饮食不节,过饥过饱 五味过极,辛辣无度
损伤脾胃
胃气壅滞,胃失和降
通 则

忧思恼怒,伤肝损脾 肝失疏泄 ,横逆犯胃
脾失健运,胃气阻滞
2. 幽门螺旋杆菌(HP)检测可查是否为(HP)感染。 3. 胆红素、转氨酶、淀粉酶化验和B超、CT等检查 可与肝、胆、胰疾病作鉴别诊断。
4. 腹部透视可与肠梗阻、肠穿孔作鉴别诊断。 5. 血常规可协助与阑尾炎早期作鉴别。 6. 心肌酶谱,肌钙蛋白、心电图检查可与冠心病心 绞痛、心肌梗死作鉴别诊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