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执行》word版
第八章 行政执行
![第八章 行政执行](https://img.taocdn.com/s3/m/5cb7026fddccda38376bafa6.png)
行政执行力的五项健全机制 :
一是注重更新观念,健全解放思想的宣教机制。 二是注重提高效率,健全高效流畅的工作机制。 三是注重方便群众,健全优质完善的服务机制。 四是注重广泛参与,健全网状覆盖的监督机制。
五是注重威慑有力,健全公开透明的奖惩机制。
行政执行力如何提高:
1.提高行政执行力,就必须坚持依法行政的 原则,增强法治观念,杜绝行政行为的盲目 性和随意性,把依法行政贯穿于行政管理和 服务的全过程。 2.提高行政执行力,就必须加大决策执行、 监督和责任追究力度,坚持从严治政,确保 政令畅通。 3.提高行政执行力,就必须提高行政决策能 力,实行依法决策、科学决策、民主决策。
浙江大学郑强教授党课
5.无形成本高。前面所述及的各种行政机关不良风 气,使行政资源无法最大限度地投入到正常的行政活动中去, 严重影响了行政机关的工作效率。这种情况使行政机关付出了 高昂的形象代价,增加了行政行为的无形成本,造成干群关系 紧张,不利于行政工作的开展,产生行政成本累积现象。
由此可见,我国的行政执行漏洞很大。而我 也经常在新闻上看到城管打人、暴力执法、 跨省追捕、非法拘禁等负面新闻,而前段时 间的“李刚门”事件更是体现了我国行政执 行缺乏监管,权利泛滥,这对行政的效率和 权威,以及人民对政府的信任度严重下降。
4.装备成本高。受社会上追求奢华、享乐的不良风气影 响,部分行政机关在购买办公用品、营造办公场所时不考虑行 政成本,一味地追求高标准、高规格,致使行政费用快速增长。 另一方面,装备成本高也与我国的政府采购制度尚不完善有关, 即少数政府采购人员为了获取非法回扣而与供应商勾结,专门 采购价值昂贵的产品。
司法不独立
内部检查不严格
舆论监督受到限制
《行政管理》7章行政执行
![《行政管理》7章行政执行](https://img.taocdn.com/s3/m/cf0fb94616fc700abb68fc7f.png)
3、执行对象因素
执行对象对决策的态度、法律意识、道德水平、 文化层次等,会直接影响到决策的执行程度以及执行 的成败。
4、政策、法规和指令本身的因素
1、行政手段
指依靠行政组织的权威,凭借行政权力,按照从 上而下的行政隶属关系,制定和运用政策、指令、计 划的方法,控制被管理者,影响管理对象的措施和方 法。 ✓强制性 ✓局限性 缺乏平等、协商的民主精神 ✓区分行政干预与强迫命令、个人专断、主观主义、 职权滥用 ✓以科学为基础,以客观规律为依据,反映人民愿望 和要求
四问:潜规则在对抗什么?
去年,《人民论坛》曾就“潜规则”作过鞭辟入里 的分析,在社会上引起强烈反响。调查表明,基层干部 和群众对无处不在的潜规则深恶痛绝。“明明国家有规 定,他们却揣着明白装糊涂,凡事按自己定的规矩办。 老百姓到政府办事,如果不懂‘规矩’,只能吃‘闭门 羹’。”一些群众如是说。一些“涉世未深”的干部无 时无处不在经受潜规则的“砺炼”,“我们时常面临两 难选择:依从潜规则意味着放弃原则,挑战潜规则只会 被‘逆向淘汰’。不懂政策可以,不懂领导意图不行; 不懂法律可以,不懂‘规矩’不行。”
三问:“保护伞”为何变“堡垒”?
群众的眼光很敏锐:几乎每一桩“窝案”都能牵 出一个“总后台”;每一次矿难事故背后都有“官煤 勾结”的影子;每一起违法批地案总“惊现”一张领 导的条子;摧毁一股黑恶势力,往往揪出几名“警匪 一家”的干警……于是,执法者成了违法者的保护神 ,监管者成了被监管者的财神爷,警察成了盗匪的通 信员,上级成了下级的避风港。
第六章行政执行
![第六章行政执行](https://img.taocdn.com/s3/m/12c9533f17fc700abb68a98271fe910ef02dae60.png)
(3)行政评估是决定政策走向的重要依据。
6.3 行政评估
6.3.2 行政评估的原则与方法
A 1)行政评估
B
的原则
2)行政评估 的方法
• (1)客观性原则。 • (2)系统性原则。 • (3)可比性原则。 • (4)准确性原则。 • (5)实用性原则。 • (6)导向性原则。
C
(3)领导亲自动手的总结方法。
6.3 行政评估 6.3.1 行政评估的含义和作用
1)行政评估的含义:行政评估是指对行政执行活动的进展情况和
效果进行评价和总结,包括行政执行过程评估和行政执行效果评估 两个方面。一般意义上所说的行政评估主要是指行政执行效果评估。
2)行政评估的作用:
(1) 行政评估是合理配置社会资源的有效手段。
的变化调整余地。 • (3)要全面顾及,统筹安排,
能够前后衔接,左右平衡, 切忌顾此失彼。
2)做好“三落实”
• (1)组织落实。 • (2)思想落实。 • (3)物资落实。
6.2 行政执行的一般过程
6.2.2 实施阶段
1)行政指挥:行政指挥是行政执行过程中的主要环节之一,是行政
领导者在行政执行过程中,按照既定的决策目标和实施计划,命令、 指导、调度和协调下属实施行政管理活动的过程。
行政指挥的作用
①保护作用 ②推进作用 ③效标作用
PART 1
行政指挥的原则
①统一指挥原则 ②法定权威原则 ③果断有力原则 ④准确的权变原则
PART 2
行政指挥的方式
①口头指挥 ②书面指挥 ③会议指挥 ④现代通讯指挥
PART 3
6.2 行政执行的一般过程
6.2.2 实施阶段
9、行政执行
![9、行政执行](https://img.taocdn.com/s3/m/78ae01bf65ce0508763213da.png)
有对策”,随意截留、变通政 策。其主要原因在于某些执行 部门和执行人员滥用权力以谋 取部门、小团体或个人的利益 ,或是出于逆反心理而故意为
当行政执行人员对自己从事的工作出现疲倦
、厌烦或懈怠心态,或由于所接受的决策指 令与自己的价值准则、行为方式出现冲突而 产生抵触情绪时,行政执行人员的动力严重 不足,要么等待观望,要么消极应付,从而 降低行政执行的效率,影响决策目标的实现 。
4.
行政协调的方法
问题。
① 对话与谈话协调:主要用于解决人际关系方面的协调 ② 会议协调:会议协调应用比较广泛,形式多种多样。 ③ 组织协调:在行政系统内成立专门的协调机构。 ④ 信息协调:通过经常性的信息传递和交流,促进相关
各方的相互了解,求得共识互谅互让,精诚合作。
⑤ 网络协调:通过政府内部网络或互联网彼此沟通,进
(四)行政协调
1. 行政协调的含义与作用 含义: 行政协调是指调整行政系统内各机构之间、人员之间、行政运
行各环节之间,以及行政系统与行政环境之间的关系,以提高 行政效能、实现行政目标的行为。
主要作用: ① 行政协调可整合各行政部门和各类行政人员,使他们齐心协力
、团结一致、步调一致; ② 行政协调可以促进各行政部门优化配置和有效利用各种行政资 源,精简和优化办事程序,提高行政效率; ③ 行政协调有助于各行政部门和各类行政人员树立整体观念和全 局观念; ④ 行政协调可以协调政府与行政环境之间的关系。
1992年春,安徽省阜阳地区政府根据小平同志南巡讲话精神,作出了《关于深
化改革、扩大开放、加快经济发展若干问题的决定》,召开万人动员大会, 要求各部门、各单位迅速按照《决定》精神行动起来。
此后,各部门各单位都纷纷行动起来:大众媒体的宣传,各种形式的动员会
行政管理学 第7章
![行政管理学 第7章](https://img.taocdn.com/s3/m/b0a67021aaea998fcc220e78.png)
(4)政策、法规和指令本身的因素 • 行政执行活动有效地进行还取决于政策、法 规和指令的合法化程度以及决策是否科学、 完善,决策标准是否统一等。
(5)资源因素 • 行政执行活动是对社会生活进行干预和管理 的活动,这种活动本身需要一定的人力、物 力、财力、技术等资源做保证,资源既包括 有形资源如资金、设备、劳动力等,更重要 的是无形资源如上级和社会的支持、内部的 向心力、凝聚力等。
三、行政执行的任务和原则
任务:贯彻国家的政策、法律、法令和上级指示、决定、 任务:贯彻国家的政策、法律、法令和上级指示、决定、决议
等,有效地实现国家和政府的决策目标。 有效地实现国家和政府的决策目标。
原则: 原则: ●忠实决策目标与开拓创新相统一的原则 ●果断迅速与注重实效相统一的原则 ●统筹兼顾与目标清晰相统一的原则 ●发扬民主与集中相统一的原则
三、行政沟通的类型
1、根据沟通线路的结构,可划分为: 、根据沟通线路的结构,可划分为: ♥正式沟通:指通过正式的组织程序,沿着组织规定的线路进行沟通。 正式沟通: 正式沟通 指通过正式的组织程序,沿着组织规定的线路进行沟通。 优点: 优点:正式、严肃、沟通效果好,有较强的约束力、 有一定的连续性和稳定性 缺点: 缺点:有时比较呆板,速度慢,不能灵活行事 ♥非正式沟通:指通过正式规章制定和正式组织程序以外的各种渠道进 非正式沟通: 非正式沟通 行的沟通 根据行政沟通的方向,可分为: 2、根据行政沟通的方向,可分为: ♥下行沟通:即自上而下沟通,是上级机关按行政隶属关系自上而下的 下行沟通: 下行沟通 即自上而下沟通, 直线型信息传递方式 ♥上行沟通:即自下而上的沟通,是指下级行政机关和个人按照行政隶 上行沟通: 上行沟通 即自下而上的沟通, 属关系自下而上地向上级机构和决策部门传递信息的方式 ♥平行沟通:即横向的沟通,指同级行政机构或同一行政机构内不同部 平行沟通: 平行沟通 即横向的沟通, 门和人员之间的沟通方式
《行政执行》整理
![《行政执行》整理](https://img.taocdn.com/s3/m/0290308dcf84b9d529ea7a4a.png)
行政执行一、行政执行概述(一)行政执行的概念和特点行政执行,特指以国家行政机关为主体的多元社会组织,为了落实和实施国家意志、国家目标,依法贯彻法律、法规、公共政策的诸活动的总称。
具有以下特征:1.行政执行以国家行政机关作为主要的主体。
2.行政执行是目的性和手段多样性的统一。
A.行政执行价值的多样性。
行政执行是多种价值冲突和妥协的过程,如民主、公正、权利保护、效率等价值。
B.行政执行方式的多样性。
执行主体多元化、执行客体的复杂性、价值多样性导致执行方式的多样性。
一项任务既可以由通过行政机关直接执行,也可以通过委托、合同外包等方式让社会组织执行;既可以通过政府单一主体提供,也可以通过市场竞争方式提供。
行政执行结果的多样性。
作为决策和评估的中间环节,相同目标会通过不同的执行,得到不同的执行结果。
3.行政执行具有直接现实性4.行政执行具有灵活性和经常性5.行政执行具有相对独立性(二)、行政执行的地位和作用1.行政执行是公共行政过程中的重要环节2.行政执行是行政决策过程中诸多矛盾的展开和继续3.行政执行是检验公共政策质量的重要标准4.行政执行是行政管理诸方面的集中反映综上,行政执行是实现行政决策的唯一途径,是检验行政决策是否科学的唯一标准,是衡量行政组织和公务员工作优劣的最好尺度。
(三)、行政执行的任务和原则1.行政执行的任务:贯彻国家的政策、法律、法令,上级指示、决定、决议,有效地实现国家和政府的决策目标。
2.行政执行的原则:依法原则,服务原则,规范化原则,程序化原则,效益相统一的原则。
二、行政执行能力及有效性行政执行能力是政府有效的贯彻和落实国家意志、国家目标、法律、法规、公共政策的能力。
行政执行能力的相关因素是什么以及如何提升行政能力是行政执行研究的核心问题。
行政执行的有效性是行政执行主体通过行政执行过程达到国家意志、满足社会需求的程度和结果。
行政执行能力和有效性是一个硬币的两面,行政执行能力走低会导致政策失败和行政执行有效性的降低。
行政强制执行决定书精简版
![行政强制执行决定书精简版](https://img.taocdn.com/s3/m/c0de1458974bcf84b9d528ea81c758f5f61f2985.png)
行政强制执行决定书行政强制执行决定书1. 引言2. 执行事项根据《行政强制法》第X条的规定,被执行人需履行以下执行事项:1. 缴纳相关罚款。
2. 恢复违法行为之前的状态。
3. 依据根据对相关违法行为的调查和取证,结合相关法律法规,本行政强制执行决定书依据如下:X法律法规第X条第X款:对某项行为做出了明确的禁止或限制。
X法律法规第X条第X款:规定了相关的处罚措施。
X法律法规第X条第X款:要求被执行人在一定期限内履行义务。
4. 被执行人的义务根据行政强制执行决定书,被执行人有以下义务:1. 按要求缴纳相关罚款并提供缴款证明。
2. 履行恢复违法行为之前的状态,恢复环境、设施等。
被执行人必须在决定书规定的期限内履行上述义务,否则将承担法律责任。
5. 执行措施若被执行人拒不履行或者逾期未履行上述义务,将采取以下执行措施:1. 按照法律规定,强制执行罚款。
2. 指定执行人员恢复违法行为之前的状态或采取其他合法执行措施。
被执行人应配合执行人员的工作,提供必要的配合和协助,执行人员在执行过程中应尽量避免对被执行人财产造成不必要的损失。
6. 处罚措施对于被执行人未按时履行义务的情况,将依法按照相关规定作出以下处罚措施:1. 按照规定的罚款金额加收滞纳金。
2. 被执行人将面临其他法律法规规定的处罚措施。
7. 申诉权被执行人在收到行政强制执行决定书后,如对决定书有异议、不服本决定书的内容,可以依法向上级行政机关或有关行政机关提出申诉。
8. 生效与送达本行政强制执行决定书自送达之日起生效。
行政强制执行决定书的送达方式为:邮寄:以挂号信或快递方式送达到被执行人户籍所在地或工作单位。
电子将决定书以电子邮件方式送达给被执行人。
9. 结束语根据上述事实和法律规定,依据相关法律法规,对被执行人做出行政强制执行决定。
请被执行人按照决定书的要求,履行义务,否则将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如被执行人对本决定书有任何异议,可以依法申请行政复议或向行政法院提起行政诉讼。
第八章 行政执行
![第八章 行政执行](https://img.taocdn.com/s3/m/fa413e3a89eb172dec63b76c.png)
2、沟通与协调活动
❖ 沟通是指行政组织之间、行政人员之间的意 见交换和信息交流,通过沟通达到思想和行 动上的一致。
❖ 协调是指行政领导通过引导、调停和说服的 办法使行政组织、行政人员之间建立起互相 协同、互相配合的关系。
第二十三页,编辑于星期三:五点 五十九分。
❖ 沟通和协调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沟通的目 的是为例达到组织和人员行动的协调一致, 而协调一致的行动本身就反映了行政组织和 人员之间的有效沟通,反过来如果行动不协 调,矛盾严重,在某种程度上是由于意见沟 通和信息交流不及时造成的。
第八页,编辑于星期三:五点 五十九分。
❖ (1)行政执行决定着决策方案能否实现及实 现的程度
❖ (2)行政执行效果是检验决策是否正确的根 据
❖ (3)行政执行是使原决策得到修正、补充和 完善的根本途径
❖ (4)行政执行活动及其执行结果,是形成新 的行政决策的重要依据
第九页,编辑于星期三:五点 五十九分。
第二十一页,编辑于星期三:五点 五十九分。
❖ 有效指挥的要求:指挥必须统一,不能政出 多门,多头指挥;指挥者必须拥有指挥权力; 指挥必须按照层级体系进行
❖ 指挥活动的主要方法:命令;引导;沟通; 监督
❖ 行政指挥的方式:口头指挥;书面指挥;会 议指挥;现场指挥
第二十二页,编辑于星期三:五点 五十九分。
❖ (2)组织与人员准备。组织与人员准备就是解决行 政执行的具体承担机构和承担者的问题。A、确定执 行机构。B、配备主管人员和一般工作人员。C、建 立健全合理的工作制度。
❖ (3)物质准备。
第十九页,编辑于星期三:五点 五十九分。
二、行政执行的实施阶段
❖ 行政领导在行政执行的实施阶段的主要任务 就是指挥、协调、监督和控制。
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强制执行法精简版
![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强制执行法精简版](https://img.taocdn.com/s3/m/b945106d2bf90242a8956bec0975f46527d3a7dd.png)
行政强制执行法行政强制执行法引言行政强制执行法是国家监察委员会根据宪法确定的职权和中国法律的规定所制定的一部专门规范行政强制执行的法律。
目录[第一章总则](第一章-总则)[第二章行政强制执行程序](第二章-行政强制执行程序)[第三章执行信息公示](第三章-执行信息公示)[第四章监督与处罚](第四章-监督与处罚)[第五章附则](第五章-附则)第一章总则第一章总则主要对行政强制执行的基本原则和适用范围进行了规定。
第一条行政强制执行目的行政强制执行的目的是维护国家法律的尊严、维护社会公共利益、保障公民的合法权益。
第二条法律适用范围本法适用于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执行行政强制活动的程序和规定。
第三条行政强制执行原则行政强制执行应当依法行使行政强制权,保障当事人的合法权益,提高行政效能。
第二章行政强制执行程序第二章规定了行政强制执行的程序。
第四条行政强制执行的申请行政强制执行的申请可以由行政机关依法提起,也可以由当事人申请。
行政机关接到行政强制执行申请后,应当及时进行审核,并作出决定。
第五条行政强制执行的通知行政机关决定进行行政强制执行后,应当向当事人发出行政强制执行通知书,明确执行的事项、期限和方式,并告知当事人的权利和义务。
第六条行政强制执行的查封和扣押行政机关进行行政强制执行时,有权对涉案的财产进行查封和扣押,确保执行的顺利进行。
第七条行政强制执行的现场勘验行政机关进行行政强制执行时,可以对当事人的财产进行现场勘验,了解情况,并制作现场勘验记录。
第八条行政强制执行的处置和公告行政机关可以依法对被查封和扣押的财产进行处置,并在当地媒体上公告。
第三章执行信息公示第三章规定了行政强制执行信息的公示。
第九条执行信息的公示行政强制执行的信息应当及时公示,公示内容包括行政机关的名称、当事人的名称、行政强制执行的事项、期限和方式等。
第十条执行信息的发布渠道行政强制执行信息可以通过政府公告、互联网等途径进行发布,确保公众的知情权。
行政执行名词解释
![行政执行名词解释](https://img.taocdn.com/s3/m/73d7ff35f56527d3240c844769eae009581ba22d.png)
行政执行名词解释行政执行是指政府机关根据法律、法规和政府决定,对行政事务进行管理和实施的过程。
它包括执法、执纪、执权等方面的工作,并且涵盖了各级政府内部的组织和管理,以及对外部社会的服务和监督。
行政执行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1. 执法:行政机关依法对违反法律、法规或政府决定的行为进行处罚或制止的活动。
这包括了警察执法、监管执法、市容环境执法等各个领域。
执法过程中需要行政机关具备相应的权力和措施,以确保执法效果和执法公正。
2. 执纪:行政机关对政府工作人员以及公共机构中的工作人员进行约束和监督,以确保他们遵守法律、法规和职业道德,保持公正、廉洁和高效。
执纪机关通过对违反纪律行为的调查和处理,来维护国家治理体系和公共服务体系的正常运行。
3. 执权:行政机关根据法律、法规或政府决定,依法行使行政权力,对社会事务进行管理和决策。
执权涉及到各个领域的事务,如教育、卫生、环境保护、经济发展等。
行政机关通过颁布政策、规定和指导意见等方式,对社会生活和经济活动进行引导和规范。
4. 组织管理:行政机关内部的组织和管理工作,包括人事管理、财务管理、绩效考核等方面。
行政机关需要依照法规和政府决定,建立健全的内部管理体系,确保行政工作的有序进行。
5. 服务监督:行政机关对社会公众提供的服务进行监督和评估,确保公众享有公平、高效、便捷的服务。
行政服务主要包括公共交通、社保医疗、教育等领域,监督和评估工作则需要通过建立信息系统、投诉渠道等方式,实现对行政机关服务质量和效率的监督。
总体来说,行政执行是政府机关依法管理和实施行政事务的过程。
它需要行政机关具备相应的权力和职责,以及健全的管理机制和服务体系,以确保社会秩序的维护和公共利益的实现。
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强制执行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强制执行法](https://img.taocdn.com/s3/m/c8bf899a6e1aff00bed5b9f3f90f76c661374cbe.png)
行政强制执行法行政强制执行法第一章总则第一条目的和基本原则为了保护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维护社会公共利益,加强和改进行政强制执行工作,根据宪法和有关法律,制定本法。
第二条适用范围本法适用于境内行政机关和行政机关的工作人员强制执行行政行为的活动。
第二章行政强制执行的程序第三条强制执行措施的种类行政强制执行措施包括警告、罚款、没收违法所得和违法财物、查封、扣押、暂扣、拆除、封锁、停产停业、责令改正、驱逐、限制出境、划拨、冻结等。
第四条行政强制执行的条件行政强制执行应当符合法定条件,必须是法定的、事先通知的、证据确凿的。
第五条行政强制执行权利的限制行政强制执行不得违背法律、法规和行政规章的规定,不得滥用职权,不得损害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
第三章行政强制执行程序的保障第六条行政强制执行的正当性行政强制执行应当依法进行,尊重和保障当事人的合法权益,确保法律实施的公正性和合理性。
第七条行政强制执行的公开透明行政强制执行应当公开透明,及时向当事人公开执行工作的进展和结果,接受社会和舆论监督。
第八条行政强制执行中的听证程序行政强制执行涉及严重侵犯当事人合法权益、公共利益冲突较大或者需要调查核实的情况,应当依法进行听证程序。
第四章行政强制执行的救济程序第九条行政强制执行的救济方式当事人认为行政强制执行违法或者滥用职权的,可以提起行政复议、行政诉讼等救济方式,依法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第十条救济程序的合理性行政强制执行的救济程序应当合理便捷,保证当事人合法权益的及时得到保护。
第十一条救济机构的职责行政强制执行救济机构应当履行依法处理行政强制执行案件的职责,维护当事人合法权益。
第五章行政强制执行的监督和责任追究第十二条监督机构的职责行政强制执行监督机构应当加强对行政强制执行活动的监督,维护行政强制执行的规范和有效。
第十三条行政强制执行的违法行为责任追究行政强制执行违法行为应当依法追究责任,对违法行为人给予相应的处罚,恢复当事人的合法权益。
行政决策与行政执行
![行政决策与行政执行](https://img.taocdn.com/s3/m/bc40e90878563c1ec5da50e2524de518964bd3ac.png)
行政决策实施过程中出现的几种情况
1. 决策方案本身正确,执行也有力,没有偏离决策目标和方 向;
2. 决策方案本身正确,但执行不力,或执行出现严重偏差; 3. 决策方案本身正确,执行也有力,但决策所依据的主客观
行政决策与行政执行
第一节 行政决策概述
一、行政决策的含义与特点 行政决策是指公共行政机关及其行政人员依照法
律和政策,为实现某种较重要的公共行政目标而做 出的行政决定的过程。
行政决策有如下特征: 目的性;选择性;强制性;法律政策性;社会性; 非营利性 二、行政决策与政策制定
三、行政决策的主要类型
1、程序化决策与非程序化决策 2、科学决策与经验决策 3、确定性决策、风险性决策与非确定性决策 4、战略决策与战术决策 5、执行性决策与行政性决策 6、中央决策、地方决策与基层决策
▪ 方案抉择方法主要有经验判断、定量分析和模拟试验。 ▪ 决策者在抉择过程中应注意:
1.选择或综合出一个在具体条件下相对最优的方案; 2.要充分发扬民主,允许有不同意见的争论; 3.审慎考虑专家组的评估和论证意见,果断做决策; 4.运用科学的抉择方法进行抉择。
(四)修正和完善决策方案
▪ 决策制定出来后,要付诸实施。有些重大决 策在正式实施之前,往往还有一个征求意见 或试点检验的过程。
(三)垃圾桶决策模式
垃圾桶决策模式:利益多元和参与多元使决 策环境出现制度化的、失序状态的模糊性,组织 决策由类似“垃圾箱”的集合体的决策机制来完 成。四个相互独立的要素(问题、解决方案、决 策参与者和决策时机)都具备才能进行决策。
行政执行法
![行政执行法](https://img.taocdn.com/s3/m/9f1080d680eb6294dd886c0d.png)
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强制法(2011年6月30日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一次会议通过)目录第一章总则第二章行政强制的种类和设定第三章行政强制措施实施程序第一节一般规定第二节查封、扣押第三节冻结第四章行政机关强制执行程序第一节一般规定第二节金钱给付义务的执行第三节代履行第五章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第六章法律责任第七章附则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规范行政强制的设定和实施,保障和监督行政机关依法履行职责,维护公共利益和社会秩序,保护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根据宪法,制定本法。
第二条本法所称行政强制,包括行政强制措施和行政强制执行。
行政强制措施,是指行政机关在行政管理过程中,为制止违法行为、防止证据损毁、避免危害发生、控制危险扩大等情形,依法对公民的人身自由实施暂时性限制,或者对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财物实施暂时性控制的行为。
行政强制执行,是指行政机关或者行政机关申请人民法院,对不履行行政决定的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依法强制履行义务的行为。
第三条行政强制的设定和实施,适用本法。
发生或者即将发生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或者社会安全事件等突发事件,行政机关采取应急措施或者临时措施,依照有关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执行。
行政机关采取金融业审慎监管措施、进出境货物强制性技术监控措施,依照有关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执行。
第四条行政强制的设定和实施,应当依照法定的权限、范围、条件和程序。
第五条行政强制的设定和实施,应当适当。
采用非强制手段可以达到行政管理目的的,不得设定和实施行政强制。
第六条实施行政强制,应当坚持教育与强制相结合。
第七条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不得利用行政强制权为单位或者个人谋取利益。
第八条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对行政机关实施行政强制,享有陈述权、申辩权;有权依法申请行政复议或者提起行政诉讼;因行政机关违法实施行政强制受到损害的,有权依法要求赔偿。
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因人民法院在强制执行中有违法行为或者扩大强制执行范围受到损害的,有权依法要求赔偿。
第八章行政执行ppt课件
![第八章行政执行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ac0d66cde43a580216fc700abb68a98271feac0c.png)
20
第三节 行政执行研究的线索、途径和模型
• 三、 行政执行的理论模型 • (四)马兹曼尼安和萨巴蒂尔的综合模型 • 1979年马兹曼尼安(Daniel Mazmanian)和
萨巴蒂尔(Paul Sabatier)在《政策研究杂志》 (Policy Studies Journal)发表了“政策执行的分 析框架”(Implementation of Public Policy: A Fr amework of Analysis)一文,提出了一个综合性 的、动态的政策执行模型。该模型将影响政策执行 的变量归纳为政策问题的特性、政策本身的可控变 量、政策以外的变量。这些变量构成了执行过程的 各个阶段。
2
第一节 行政执行概述
• 二、行政执行的特点
• (一)行政执行以国家行政机关作为主要的主体 • (二)行政执行是目的性和手段多样性的统一 • (三)行政执行具有直接现实性 • (四)行政执行具有灵活性和经常性 • (五)行政执行具有相对独立性
3
第一节 行政执行概述
• 三、行政执行的地位和作用
• (一)行政执行是公共行政过程中的重要环节
•
1973年到20世纪70年代末期的是执行研究的第一代。
第一代研究具有以下特征:
• (1)主要采用自上而下的研究途径(Top-bottom approa ch或者top-down approach)。自上而下的研究途径还带
名词解释行政执行
![名词解释行政执行](https://img.taocdn.com/s3/m/43d59d1c3a3567ec102de2bd960590c69ec3d8b1.png)
名词解释行政执行行政执行指的是政府部门对法律、法规和政策的执行过程。
这是公共管理的重要环节,涉及到政府的权力行使、社会管理和服务能力等方面。
行政执行的目的是维护社会秩序、保障公众利益和实现政府的政策目标。
行政执行的特点有以下几个方面:1. 行政性:行政执行是政府权力行使的重要方式之一,是政府机构的基本职能。
在执行过程中,行政机关具有一定的自由裁量权,可以根据具体情况采取相应措施。
2. 强制性:行政执行是通过强制手段来实现的,即政府有权对违法行为进行制止、处罚和追究责任等措施。
行政机关可以对违反法律法规的行为采取行政强制措施,如责令停产停业、罚款、查封扣押等。
3. 独立性:行政执行是行政机关根据法律法规独立进行的活动,行政机关在执行过程中应当独立行使职权,不受他方的干预和影响。
4. 程序性:行政执行是基于法律程序进行的,行政机关在执行过程中应当依法履行相关程序和程序要求,并确保执行过程的合法性和公正性。
5. 实效性:行政执行的最终目的是实现政府的政策目标和保障公众利益,因此行政机关在执行过程中需要注重实效,追求最佳的执行结果。
行政执行分为以下几个方面:1. 执法执行:指的是政府机关对违法行为进行制止、处罚和追究责任等措施。
政府机关可以通过巡查、检查、调查等手段来发现违法行为,并依法采取相应的行政强制措施进行制止和处理。
2. 行政指导:指的是政府机关对社会有关各方面进行政策宣传、培训和指导等活动。
政府机关可以通过发布文件、召开会议、组织培训等方式来向社会传达政策信息,指导公众正确履行法定义务。
3. 行政服务:指的是政府机关向公众提供公共服务和行政审批等活动。
政府机关可以通过开展各类服务活动来满足公众的各种需求,为公众提供便利和支持。
4. 行政管理:指的是政府机关对社会管理和行政组织进行管理、监督和指导等活动。
政府机关可以通过制定规章制度、行政措施等手段来管理和监督社会各方面的行为,维护社会秩序和公共利益。
行政法(完整word版)
![行政法(完整word版)](https://img.taocdn.com/s3/m/a2b568070a1c59eef8c75fbfc77da26925c596ac.png)
行政法(完整word版)行政法是研究国家行政机关的组织、职权、职责、行使职权的方式、程序以及对行政行为的监督等法律规范的总称。
它既是国家行政机关进行行政管理活动的法律依据,也是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的重要法律武器。
一、行政法的基本原则行政法的基本原则包括:合法性原则、合理性原则、程序正当原则、高效便民原则、诚实守信原则和权责统一原则。
这些原则是行政法规范的核心,贯穿于行政法的始终。
1. 合法性原则:行政行为必须依法进行,不得违反法律、法规的规定。
2. 合理性原则:行政行为应当符合社会公共利益,不得损害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
3. 程序正当原则:行政行为应当遵循法定程序,确保行政行为的公正、公开和透明。
4. 高效便民原则:行政行为应当高效、便民,减少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负担。
5. 诚实守信原则:行政机关应当诚实守信,履行承诺,不得欺诈、误导。
6. 权责统一原则:行政机关应当依法行使职权,同时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二、行政法的主体行政法的主体包括国家行政机关、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
国家行政机关是行政法的核心主体,负责制定和执行行政法规范,实施行政管理活动。
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则是行政法的重要主体,享有行政法赋予的权利,承担行政法规定的义务。
三、行政法的主要内容1. 行政机关的组织和职权:包括行政机关的设立、职权、职责、行使职权的方式等。
2. 行政行为:包括行政行为的种类、形式、程序、效力等。
3. 行政程序:包括行政程序的种类、形式、程序、效力等。
4. 行政监督:包括行政监督的种类、形式、程序、效力等。
5. 行政复议和行政诉讼:包括行政复议和行政诉讼的种类、形式、程序、效力等。
6. 行政赔偿:包括行政赔偿的种类、形式、程序、效力等。
四、行政法的作用1. 规范行政行为:行政法规范了行政机关的组织、职权、职责、行使职权的方式、程序等,确保行政行为的合法性、合理性和程序正当性。
2. 维护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行政法赋予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的权利,确保他们的合法权益不受侵犯。
行政执行的名词名词解释
![行政执行的名词名词解释](https://img.taocdn.com/s3/m/1fb29a3a178884868762caaedd3383c4bb4cb4be.png)
行政执行的名词名词解释行政执行的名词解释行政执行是指政府行政机关为了履行法律规定的职权和义务,对惩罚违法行为、强制执行民事裁判、行政强制执行的一系列行为和过程。
在现代社会中,行政执行是维护社会秩序、保护公民权益的重要手段之一。
下面将从行政执行的定义、实施范围、主体和程序等方面对该名词进行解释。
一、定义行政执行是指政府依法对某项行政决定的执行过程。
它通过行政机关对违法行为进行的处罚、对民事裁判进行的强制执行以及对行政裁决、行政指令和行政合同等具体内容的履行,来实现行政决策的效果,并保证社会秩序与公民利益的平衡。
二、实施范围行政执行的范围广泛,涉及国家机关、地方政府、公共机构和国有企事业单位等行政主体,以及居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等群体。
它适用于刑事行政违法行为、民事判决强制执行以及行政法规和行政程序的强制执行等情形。
通过行政执行,政府能够对违法行为进行打击,保护公民权益并维护社会稳定。
三、主体行政执行的主体为政府的行政机关,其根据法律和法规的规定,依法进行行政处罚、行政命令和行政强制执行等行为,以实现特定的行政目标。
行政机关在执行过程中起到监察、协调、协助和监督的作用,确保行政执行的公正、公平和合法。
四、程序行政执行的程序性要求是保证行政机关依法实施行政措施的重要条件。
由于行政执行涉及到公民和法人的权益,因此程序的合法性和公正性尤为重要。
行政执行程序一般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公告和告知:行政机关在对案件进行处理之前,应当以公告或告知的方式通知当事人自述及行使权利。
这样做有助于保证当事人的知情权和申辩权,增加行政决策的公正性。
2. 程序听证:在涉及重大权益的案件中,行政机关可以组织听证会,听取当事人的陈述和申辩意见。
这样做有助于充分了解案情,保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提高行政决策的科学性和公正性。
3. 行政复议:当事人对行政机关的执行行为不服时,可以向上级行政机关提起行政复议申请。
行政复议是一种行政救济程序,可以纠正行政机关的错误决定,保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十章行政执行
重点理解:
1、行政执行的含义、特点、原则和作用
行政执行是指行政机关及行政人员依法实施行政决策,以达到预期行政目标和社会目标的全部活动。
行政执行的特点:综合性、目的性、具体性、强制性、灵活性。
行政执行的原则:忠实决策的原则、迅速有力的原则、创新灵活的原则、计划安排的原则、团结协作的原则。
行政执行的作用:(1)行政执行决定着决策方案能否实现和实现的程度。
(2)行政执行是检验、修正和完善行政决策的途径。
(3)行政执行是实现公共行政职能的必要形式。
(4)行政执行是衡量公共组织及其运行状况的重要标志。
2、行政指挥的作用、原则和方式
行政指挥是指行政领导者在行政执行过程中,按照既定的决策目标和实施计划,对其部属进行领导、指导和调度的管理活动。
行政指挥的作用:(1)是保证行政执行活动协调一致的重要手段;(2)是高效地贯彻执行行政决策的根本保证;(3)是高质量地达成行政决策目标的根本保证;(4)是保证各种行政资源得以充分利用的必要条件;(5)是衡量行政领导者政策水平和组织与领导能力的重要标准。
行政指挥的原则:统一指挥原则;法定权威原则;果断有力原则;准确权变原则;合理授权原则。
行政指挥方式:(1)口头指挥,即运用口头语言进行直接指挥。
(2)书面指挥,即利用各种行政公文进行指挥。
(3)会议指挥,即运用各种会议进行指挥。
(4)现代通讯指挥,即运用
现代信息网络系统传达上级意图,下达工作任务。
指挥者要根据不同的情况,运用各种不同的指挥方式,不论采取何种方式,都要鼓励下属发挥创新精神,同时多作具体指导。
3、行政控制的作用、类型和过程
行政控制是指行政领导者运用一定的控制手段,按照目标规范衡量行政决策的执行情况,及时纠正和调节执行中的偏差的要求,以确保行政目标实现的活动。
它側重于调控行政执行中涉及的时间进度、执行标准、纪律规范、法规约束、操作要求、系统状态、资源额度、计划目标等。
行政控制的作用:(1)行政控制是完成计划重要手段;(2)行政控制是行政方向正确的重要保障;(3)行政控制是贯彻依法行政的重要体现;(4)行政控制是保证行政目标实现的重要机制。
行政控制的分类:根据控制的范围有宏观控制和微观控制;根据控制的组织机构有集中控制、分散控制和分级控制;根据控制的方式有直接控制和间接控制,上下对立的控制(以纪律和制裁为主要手段)和上下协调的控制(以教育和激励为主要手段);根据控制的时间先后有事先控制(前馈控制)、事中控制(过程控制)和事后控制(成果控制或反馈控制)。
行政控制的过程:大体上可分为确定控制标准、衡量成效、纠正偏差三个相互衔接的步骤。
纠正偏差是行政控制过程中最为关键的环节。
行政控制的对象:行政控制以行政工作人员、财务、工作、信息和组织绩效五个方面控制对象。
4、行政沟通的作用和类型
行政沟通是指在公共行政管理活动中,在政府各个部门和各个层级之间、各种人员之间以及行政组织与外界环境之间所进行的政务信息的交流与传递过程,它在本质上就是信息的交流与传递。
行政沟通的作用表现为:(1)是实现行政决策科学化、民主化的重要基础,是提高政府工作透明度,推动社会主义民主建设的有效途径。
(2)是行政执行各环节顺进行的重要基础,是提高行政管理效率的保证。
(3)是行政检查和监督的重要依据。
(4)是所有行政人员参与管理,是改善人际关系,鼓舞士气,增强组织凝聚力的重要手段。
行政沟通的类型:按沟通渠道的确定性划分有正式沟通和非正式沟通;按沟通的路线划分有单向沟通和双向沟通;按信息流向划分有下行沟通、上行沟通和平行沟通;按沟通媒介或工具划分有口头沟通、书面沟通、网上沟通。
行政沟通的改善:公共组织中的沟通往往遇到心理与语言障碍、职位与专业障碍和组织结构障碍,难以达成预期的效果,要改善行政沟通的途径,必须全面提高行政人员的素质;明确沟通目的,建立沟通的规章制度;建立信息反馈系统,进行信息的核查和监督。
5、行政协调的作用、原则和类型
行政协调是指调整行政系统内各机构之间、人员之间、行政运行个环节之间以及行政系统与行政环境之间的关系,以提高行政效能,实现行政目标的活动过程。
建立分工合作、相互配合、协同一致的和谐关系,以实现决策目标的管理活动。
行政协调的主要作用在于解决各部门之间和人员之间所发生的磨擦、矛盾和冲突,保证决策目标的实现。
具体作用表现在:(1)可以使各行政部门和行政人员在工作上密切配合、和谐一致,避免内耗和互相冲突。
(2)可以促进各行政部门合理配置和有效利用人力、物力、财力和时间等行政资源,精简和优化办事程序和环节,提高行政效率。
(3)有助于各行政部
门和行政人员树立整体观念和全局观念,有利于公共行政管理活动的有序进行。
(4)行政协调有助于将分散的力量集中起
6、行政评估的作用、原则、方法、内容和程序
行政评估是指对行政执行活动的进展情况和效果进行评价和总结,包括行政执行过程评估和行政执行效果评估两个方面。
一般意义上的行政评估是指行政执行效果评估。
行政执行过程评估主要由各级行政机关组织进行,而行政执行效果评估的范围则较为广泛,各级立法机关、各种党派、社会团体、新闻媒介都可以组织进行。
行政评估的作用:(1)是合理配置社会资源的有效手段。
(2)是检验政策的效果、效益和效率的基本途径。
(3)是决定政策去向的重要依据。
(4)是开始新的行政评估是决定政策运行的必要前提。
(5)是行政评估是政策科学化、民主化的必由之路。
行政评估的原则:客观性原则;系统性原则;可比性原则;准确性原则;实用性原则;导向性原则。
行政评估的方法:直接质询法;民意调查法;标准衡量法;历史比较法;对象比较法;案例类比法。
行政评估的内容:行政执行的直接效果;行政执行的连带效果;行政执行的历时效果;行政执行的系统性影响。
行政评估的程序:行政评估活动有三个相互关联的程序,即评估准备阶段、评估方案的实施,评估的总结。
(本资料素材和资料部分来自网络,仅供参考。
请预览后才下载,期待您的好评与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