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血液学检验1PPT幻灯片
合集下载
血液检验 ppt课件
15
(三)红细胞形态学改变
1.大小异常 (3) 巨红细胞:直径大于 15μm 。常见于叶酸和 ( 或 ) 维生 素B12缺乏所致的巨幼细胞性贫血。常呈椭圆形,内含血 红蛋白量高,中央淡染区常消失。 (4)红细胞大小不均:红细胞直径相差一倍以上。反映骨 髓中红细胞系增生明显旺盛。在增生性贫血如缺铁性贫 血、溶血性贫血、失血性贫血等达中度以上时,均可见 某种程度的红细胞大小不均,而在巨幼细胞性贫血时尤 为明显。
9
绝对性增多
(2)真性红细胞增多症: 是一种原因未明的以红细胞增多为主的骨髓增殖 性疾病,是多能造血干细胞受累所致。 其特点为红细胞持续性显著增多,可高达(7~10) *1012/L,Hb达180一240g/L,全身总血容量 增加,白细胞和血小板也不同程度增多。 属慢性和良性增生,但具有潜在恶性趋向,部分 病例可转变为白血病。
10
(二)红细胞及血红蛋白减少
单位容积循环血液中红细胞数、血红蛋白量及红 细胞比积低于参考值低限,称为贫血。成年男性 血红蛋白<120g/L,成年女性<110g/L,即可 认为有贫血。 根据血红蛋白减低的程度将贫血分为四级: 轻度:血红蛋白120 or 110g/L 至90g/L 中度:90~60g/L;重度:60~30g/L; 极重度:<30g/L。
红细胞数
(4.0~5.5)*1012/L(400~550万/mm3) (3.5~5.0)*1012/L(350~500万/mm3) (6.0~7.0)*1012/L(600~700万/mm3)
血红蛋白 成年男性: 120~160g/L(12~16g/d1) 成年女性: 110~150g/L(11~15g/d1) 新生儿 : 170~200g/L(17~20g/d1)
临床血液学和血液学检验医学PPT课件
5
实验诊断学(laboratory diagnostics)的任务是 将检验的结果,结合病史/家族史、症状/体征 以及影象检查/病理检查等,对病人作出正确的 诊断、鉴别诊断、疗效观察和预后判断。 检验 病史/家族史,症状/体征 诊断/鉴别诊断
影象诊断/病理诊断
6
绪论
二、发展简史 1673年,Leeuwenhook发明显微镜,此后使血液 形态学有了革命性发展。 1855年,血细胞计数测定 1878~1895年,血红蛋白测定 1877~1912年,细胞分类技术 1953年,Coulter血细胞自动计数仪 上世纪80年代后,自动化仪器发展迅速
24
实验的系统评价(举例DIC)
诊断DIC的效能 Sen% Spe% Acc% Ppv% Npv% 95%CI
PLT 82.7 PT 75.6 APTT 68.5 Fg 38.0 3P 37.2 D-D 80.0 43.9 58.3 65.8 77.0 85.7 70.6 59.5 65.0 66.9 60.19 65.9 75.1 49.7 53.4 58.4 55.6 64.3 69.7 79.1 79.1 74.9 62.1 66.4 81.8 2.36,8.18 4.66,13.38 1.95,11.16 0.75,6.96 1.53,14.56 7.11,34.07
内源性凝血途径缺陷 无出血症状
共同凝血途径缺陷症
共同凝血途径缺陷症 因子XII、激肽释放酶原、高 分子量激肽原缺乏 (遗传性、获得性)
因子X、V、II、I 缺陷症
26
(遗传性、获得性)
近年,上海瑞金医院用这2项筛选试验的优化组合;再 结合凝血因子促凝活性和抗原含量测定作表型诊断;然 后用RFLP/AS-PCR验证突变作基因诊断;再用真核细 胞培养,检测相关因子的抗原和活性、Western印迹、 免疫荧光染色、生物代谢标记及PCR等方法判断突变基 因异常蛋白的合成和功能。用这一优化组合的技术平台 对11种遗传性出血病,143个家系,155例患者和543名 家族成员作检验诊断,准确率达100%,无漏诊和误诊 现象。
临床血液学检验ppt
比值 0.01~0.05 0.50~0.70 0.005~0.05 0~0.01 0.2~0.40 0.03~0.08
百分数(%)绝对值 (×109/L)
1~5
0.04~0.5
50~70
2~7
0.5~5
0.02~0.5
0~1
0~0.1
20~40 3~8
0.8~4 0.12~0.8
• 10.中性粒细胞增 多见于以下哪些情 况:
• 答案AC。血红蛋白相对性增 多是指血浆容量减少血液浓 缩,使红细胞容量相对增加。 见于严重呕吐、腹泻、大量 出汗、大面积烧伤、慢性肾 上腺皮质功能减退、尿崩症、 甲状腺功能亢进症危象、糖 尿病酮症酸中毒。其他三项 为绝对性增多。
• 红细胞和血红蛋白的检验正 常值、红细胞及血红蛋白的 增多、减少及红细胞形态学 改变的临床意义见下二表:
缺铁性贫血、溶血性贫血、失血性贫血等贫血 达中度以上时、巨幼贫
传性球形细胞增多症、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
遗传性椭圆形细胞增多症、巨幼细胞贫血
红 口形细胞
细 靶形细胞 胞
形 态
镰形细胞
学 泪滴形细
改胞
变 棘细胞
遗传性口形细胞增多症 见于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异常血红蛋白病、缺铁性贫血、 其他溶血性贫血、黄疸、脾切除后 见于镰形细胞性贫血 见于骨髓纤维化、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溶血性贫血
中 (1)生理 性 性中性 粒 粒细胞 细 增多 胞 (2)病理 增 性中性 多 粒细胞
增多
下午较早展为高。饱餐、情绪激动、剧烈运动、 高温或严寒等均能使白细胞(主要是中性粒细胞)暂 时性升高。新生儿、月经期、妊娠5个月以上,以 及分娩时也均可一过性增高
反应 ①急性感染或炎性(最常见)②广泛的组织 性增 损伤或坏死③急性溶血④急性失血⑤急性中 多 毒⑥恶性肿瘤⑦其他:类风湿性关节炎、自
血液学检验 ppt课件
昆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医学检验科
(四)红细胞检验的应用
1.恶性增殖性疾病的辅助诊断; 2.贫血的辅助诊断与分类; 3.骨髓造血功能评价; 4.职业病筛查。 5.非血液系统疾病的辅助诊断。
昆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医学检验科
1.恶性增殖性疾病的辅助诊断 1).红细胞与血红蛋白增高性疾病 ①原发性红细胞增多症
贫血类型 正常细胞性
大细胞性 单纯小细胞性
疾病 急性失血,溶贫、 AA 巨幼贫、肝脏疾病
慢性感染、慢性肾病
小细胞低色素性 缺铁贫、珠蛋白生成 障碍性贫血
贫血类型 正常细胞均一性 正常细胞非均一 性 小细胞均一性
疾病 急性失血 再障、G6PD缺乏症
珠蛋白生成障碍性
小细胞非均一性 大细胞均一性 大细胞非均一性
造血干祖细胞异常所致贫血:
包括再生障碍性贫血,纯红细胞再生障碍性贫血,先天性红细胞生成异 常性贫血,造血系统恶性克隆性疾病。
造血微环境异常所致贫血: 骨髓基质、基质细胞和细胞因子
包括骨髓坏死、骨髓纤维化、骨髓硬化症、髓外肿瘤性疾病的骨髓转移 及各种骨髓炎,肝肾功能不全或垂体、甲状腺功能低下时产生EPO不足 或肿瘤性疾病产生过多的造血负调控因子造成的贫血。
昆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医学检验科
结合MCV和RDW分析贫血的类型
正常细胞均一性贫血: MCV RDW
急性失血性贫血
正常细胞性非均一性贫血 再生障碍性贫血 MCV RDW
小细胞非均一性贫血: MCV RDW
缺铁性贫血
昆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医学检验科
小细胞均一性贫血:
MCV RDW
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
血液学检验
第一章 红细胞检验
刘子杰 云南省实验诊断研究所 昆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四)红细胞检验的应用
1.恶性增殖性疾病的辅助诊断; 2.贫血的辅助诊断与分类; 3.骨髓造血功能评价; 4.职业病筛查。 5.非血液系统疾病的辅助诊断。
昆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医学检验科
1.恶性增殖性疾病的辅助诊断 1).红细胞与血红蛋白增高性疾病 ①原发性红细胞增多症
贫血类型 正常细胞性
大细胞性 单纯小细胞性
疾病 急性失血,溶贫、 AA 巨幼贫、肝脏疾病
慢性感染、慢性肾病
小细胞低色素性 缺铁贫、珠蛋白生成 障碍性贫血
贫血类型 正常细胞均一性 正常细胞非均一 性 小细胞均一性
疾病 急性失血 再障、G6PD缺乏症
珠蛋白生成障碍性
小细胞非均一性 大细胞均一性 大细胞非均一性
造血干祖细胞异常所致贫血:
包括再生障碍性贫血,纯红细胞再生障碍性贫血,先天性红细胞生成异 常性贫血,造血系统恶性克隆性疾病。
造血微环境异常所致贫血: 骨髓基质、基质细胞和细胞因子
包括骨髓坏死、骨髓纤维化、骨髓硬化症、髓外肿瘤性疾病的骨髓转移 及各种骨髓炎,肝肾功能不全或垂体、甲状腺功能低下时产生EPO不足 或肿瘤性疾病产生过多的造血负调控因子造成的贫血。
昆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医学检验科
结合MCV和RDW分析贫血的类型
正常细胞均一性贫血: MCV RDW
急性失血性贫血
正常细胞性非均一性贫血 再生障碍性贫血 MCV RDW
小细胞非均一性贫血: MCV RDW
缺铁性贫血
昆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医学检验科
小细胞均一性贫血:
MCV RDW
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
血液学检验
第一章 红细胞检验
刘子杰 云南省实验诊断研究所 昆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血液检查.ppt
白细胞总数的增多或减少主要受中性粒细胞数量的影 响,淋巴细胞等数量上的改变也会引起白细胞总数的 变化。白细胞总数增多或减少一般与中性粒细胞的的 增多或减少有着密切关系和相同临床意义。
白细胞分类计数
5种白细胞正常百分数和绝对值
细胞分类
百分数(%) 绝对值(109/L)
中性粒细胞(N) 杆状核(Nst) 分叶核 (Nsg)
血液病:再生障碍性贫血、非白血性白血病等。 慢性理化损伤:辐射(X线)、药物(氯霉素) 自身免疫性疾病:自身免疫性抗核抗体导致白细胞
破坏而减低 ,如SLE。 单核-吞噬细胞系统功能亢进:如脾功能亢进。
中性粒细胞的核象变化
核左移
是指周围血中杆状核粒细胞、晚幼粒、中 幼粒、早幼粒细胞的百分率增高﹥5%。
期,大手术、烧伤等应激状态或长期应用肾上 腺皮质激素后,临床意义较小。
嗜碱性粒细胞
1.嗜碱性粒细胞增多 ❖ 过敏性疾病如过敏性结肠炎、药物、食物等。 ❖ 血液病如慢性粒细胞白血病、骨髓纤维化等。 ❖ 恶性肿瘤,特别是转移癌时 。 ❖ 其他如糖尿病、传染病如水痘、结核等。 2.嗜碱性粒细胞减少无临床意义。
嗜碱性粒细胞(E) 嗜酸性粒细胞(B)
淋巴细胞(L) 单核细胞(M)
1~5 50~70 0.5~5
0~1
20~40 3~8
0~0.5 2~7 0.05~0.5 0~0.1
0.8~4 0.12~0.8
临床意义
中性粒细胞(干细胞池-分裂池-成熟池-贮
存池-功能池)
❖ 生理变化 ❖ 病理变化 嗜酸性粒细胞 嗜碱性粒细胞 单核细胞 淋巴细胞
学习要求
掌握标本的采集和处理 了解实验诊断的基本概念、临床应用及评
价。
基本概念
白细胞分类计数
5种白细胞正常百分数和绝对值
细胞分类
百分数(%) 绝对值(109/L)
中性粒细胞(N) 杆状核(Nst) 分叶核 (Nsg)
血液病:再生障碍性贫血、非白血性白血病等。 慢性理化损伤:辐射(X线)、药物(氯霉素) 自身免疫性疾病:自身免疫性抗核抗体导致白细胞
破坏而减低 ,如SLE。 单核-吞噬细胞系统功能亢进:如脾功能亢进。
中性粒细胞的核象变化
核左移
是指周围血中杆状核粒细胞、晚幼粒、中 幼粒、早幼粒细胞的百分率增高﹥5%。
期,大手术、烧伤等应激状态或长期应用肾上 腺皮质激素后,临床意义较小。
嗜碱性粒细胞
1.嗜碱性粒细胞增多 ❖ 过敏性疾病如过敏性结肠炎、药物、食物等。 ❖ 血液病如慢性粒细胞白血病、骨髓纤维化等。 ❖ 恶性肿瘤,特别是转移癌时 。 ❖ 其他如糖尿病、传染病如水痘、结核等。 2.嗜碱性粒细胞减少无临床意义。
嗜碱性粒细胞(E) 嗜酸性粒细胞(B)
淋巴细胞(L) 单核细胞(M)
1~5 50~70 0.5~5
0~1
20~40 3~8
0~0.5 2~7 0.05~0.5 0~0.1
0.8~4 0.12~0.8
临床意义
中性粒细胞(干细胞池-分裂池-成熟池-贮
存池-功能池)
❖ 生理变化 ❖ 病理变化 嗜酸性粒细胞 嗜碱性粒细胞 单核细胞 淋巴细胞
学习要求
掌握标本的采集和处理 了解实验诊断的基本概念、临床应用及评
价。
基本概念
血液检验ppt课件
白细胞计数和分类
白细胞计数
白细胞计数是评估感染、炎症等的重要指标。正常值范围为 4.0-10.0x10^9/L。
白细胞分类
通过显微镜检查白细胞形态,将白细胞分为中性粒细胞、淋 巴细胞、单核细胞等,有助于鉴别感染类型和疾病进程。
血小板计数
• 血小板计数:血小板计数是评估出血风险和凝血功能的重要指 标。正常值范围为100-300x10^9/L。
血液检验ppt课 件
目录
• 血液检验概述 • 血液检验的指标 • 血液检验的临床应用 • 血液检验的注意事项
01
CATALOGUE
血液检验概述
血液检验的定义和目的
定义
血液检验是通过采集人体血液样本, 利用实验室技术和设备进行检测和分 析,以评估人体健康状况和诊断疾病 的过程。
目的
血液检验主要用于诊断、监测和治疗 各种疾病,如贫血、感染、糖尿病、 肝病、肾病等,同时也可以评估人体 的营养状况和生理功能。
的诊断和治疗方案。
02
CATALOGUE
血液检验的指标
红细胞计数和血红蛋白测定
红细胞计数
红细胞计数是评估贫血、红细胞 增多症等血液系统疾病的重要指 标。正常值范围为男性4.05.5x10^12/L,女性3.54.5x10^12/L。
血红蛋白测定
血红蛋白是红细胞内的主要成分 ,负责运输氧气。正常值范围为 男性120-160g/L,女性110150g/L。
通过检测血液中的转氨酶、胆红素、白蛋白等指标,评估肝脏功能;检测尿素氮、肌酐等指标,评估肾脏功能。 异常结果提示肝、肾疾病可能。
肝、肾疾病的监测
定期检测相关指标,观察病情变化,评估治疗效果,调整治疗方案,预防并发症的发生。
血液学检测ppt课件
降低见于:
1.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 2.体内处于应激状态等
临床意义
嗜碱性粒细胞
升高见于: 过敏性疾病、 见于慢性粒细胞白血病、 骨髓纤维化、 慢性溶血等
降低见于: 一般无重要临床意义
淋巴细胞(lymphocyte,L)
参考值: 20%~40% ,
外周血
T细胞占50%~70%, B细胞 占15%~30%
白细胞分类计数
将外周血制成涂片,经瑞氏染色后在显微 镜下观察其形态,根据细胞核、细胞浆和胞浆中 颗粒的特点,白细胞可分为五类: 中性粒细胞、 淋巴细胞、单核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及嗜碱性 粒细胞。
五种白细胞正常百分数和绝对值
细胞类型
百分数(%)
中性粒细胞杆状核 0~5
中性粒细胞分叶核 50~70
嗜酸性粒细胞
血管内与血管外溶血的鉴别特征血管内溶血血管外溶血病因红细胞外缺陷红细胞内缺陷外因素后天多见外因素遗传性多见红细胞破坏场所血管内单核吞噬细胞系统病程急性多见常为慢性可急性加重贫血黄疽常见常见肝脾肿大少见常见血管内与血管外溶血的鉴别特征血管内溶血血管外溶血红细胞形态学改变少见常见红细胞脆性改变变化小多有改变hb血症41000mgl轻度增高hb尿常见无或轻微尿含铁血黄素慢性可见一般阴性骨髓再障危象少见急性加重时可见ldh增高轻度增高溶血性贫血的病因诊断红细胞渗透脆性试验酸溶血试验pnh抗人球蛋白试验免疫血红蛋白电泳珠蛋白高铁血红蛋白还原试验3
继发性增多
绝对性
相对性
真性红细 胞增多症
RBC生成素 代偿性增多
RBC生成素 非代偿性增多
相对性增多
由于各种原因导致体内水分丢失、 血液浓缩,使红细胞和血红蛋白含量相 对性增多。见于严重呕吐、腹泻、大量 出汗、大面积烧伤、尿崩症、糖尿病酮 症酸中毒等。
1.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 2.体内处于应激状态等
临床意义
嗜碱性粒细胞
升高见于: 过敏性疾病、 见于慢性粒细胞白血病、 骨髓纤维化、 慢性溶血等
降低见于: 一般无重要临床意义
淋巴细胞(lymphocyte,L)
参考值: 20%~40% ,
外周血
T细胞占50%~70%, B细胞 占15%~30%
白细胞分类计数
将外周血制成涂片,经瑞氏染色后在显微 镜下观察其形态,根据细胞核、细胞浆和胞浆中 颗粒的特点,白细胞可分为五类: 中性粒细胞、 淋巴细胞、单核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及嗜碱性 粒细胞。
五种白细胞正常百分数和绝对值
细胞类型
百分数(%)
中性粒细胞杆状核 0~5
中性粒细胞分叶核 50~70
嗜酸性粒细胞
血管内与血管外溶血的鉴别特征血管内溶血血管外溶血病因红细胞外缺陷红细胞内缺陷外因素后天多见外因素遗传性多见红细胞破坏场所血管内单核吞噬细胞系统病程急性多见常为慢性可急性加重贫血黄疽常见常见肝脾肿大少见常见血管内与血管外溶血的鉴别特征血管内溶血血管外溶血红细胞形态学改变少见常见红细胞脆性改变变化小多有改变hb血症41000mgl轻度增高hb尿常见无或轻微尿含铁血黄素慢性可见一般阴性骨髓再障危象少见急性加重时可见ldh增高轻度增高溶血性贫血的病因诊断红细胞渗透脆性试验酸溶血试验pnh抗人球蛋白试验免疫血红蛋白电泳珠蛋白高铁血红蛋白还原试验3
继发性增多
绝对性
相对性
真性红细 胞增多症
RBC生成素 代偿性增多
RBC生成素 非代偿性增多
相对性增多
由于各种原因导致体内水分丢失、 血液浓缩,使红细胞和血红蛋白含量相 对性增多。见于严重呕吐、腹泻、大量 出汗、大面积烧伤、尿崩症、糖尿病酮 症酸中毒等。
临床血液学检验ppt课件
14
检验医师的责任
• 要有扎实的和全面的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知识 • 能正确掌握各项有关血液疾病诊断和反映病情的试
验 • 适应血液学的发展,建立有关新试验 • 能从事有关科学研究的实验工作 • 具有一定程度的血液病临床知识,对疾病能下诊断 • 具有与临床之间进(evidence-based medicine,EBM):寻求、 应用证据的医学,亦称实证医学、求证医学。EBM的基 本要素是证据;核心是追踪当前最好的外在证据以回答 临床解决的问题。
12
➢ 血液制品的临床应用:全血→成分血 (RBC悬液、粒细胞、血小板、血浆、丙 种球蛋白、凝血因子等)
➢ 输血存在的问题:输血不良反应;输血传 播性疾病
➢ 自体血体外循环
13
• 血液学检验的任务:利用血细胞的检验技 术、超微结构技术、病理学技术、生物化 学技术、免疫学技术、遗传学技术、细胞 生物学技术、分子生物学技术以及其他多 种技术,对血液系统疾病和非血液系统疾 病所致的血液学异常进行基础理论研究和 临床诊治的观察,从而推动和促进血液学 和临床血液学的发展和提高。
16
• 循证检验医学(EBLM)/循证血液检验医学(EBHLM)的 循证步骤:循证问题,提出要解决的问题;进行系统的文 献查阅,全面收集所有相关、可靠的大样本随机对照试验 (对照、随机分组、盲法);应用meta分析对文献、资料 和数据进行严格的评价,评价其可靠性、真实性而得出全 面、真实的评价结果;进行调整,确定最佳方案进行临床 实践;在实践中发现新问题,对进行的临床实践做出后效 评价,发布新的结论与实践结果,指导临床实践。
• microRNA(miRNA):一组19-24个核苷酸的非编码小 RNA,主要在转录和翻译水平调控mRNA,目前成为许多 肿瘤的诊断和预后判断的分子标志和治疗靶标
检验医师的责任
• 要有扎实的和全面的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知识 • 能正确掌握各项有关血液疾病诊断和反映病情的试
验 • 适应血液学的发展,建立有关新试验 • 能从事有关科学研究的实验工作 • 具有一定程度的血液病临床知识,对疾病能下诊断 • 具有与临床之间进(evidence-based medicine,EBM):寻求、 应用证据的医学,亦称实证医学、求证医学。EBM的基 本要素是证据;核心是追踪当前最好的外在证据以回答 临床解决的问题。
12
➢ 血液制品的临床应用:全血→成分血 (RBC悬液、粒细胞、血小板、血浆、丙 种球蛋白、凝血因子等)
➢ 输血存在的问题:输血不良反应;输血传 播性疾病
➢ 自体血体外循环
13
• 血液学检验的任务:利用血细胞的检验技 术、超微结构技术、病理学技术、生物化 学技术、免疫学技术、遗传学技术、细胞 生物学技术、分子生物学技术以及其他多 种技术,对血液系统疾病和非血液系统疾 病所致的血液学异常进行基础理论研究和 临床诊治的观察,从而推动和促进血液学 和临床血液学的发展和提高。
16
• 循证检验医学(EBLM)/循证血液检验医学(EBHLM)的 循证步骤:循证问题,提出要解决的问题;进行系统的文 献查阅,全面收集所有相关、可靠的大样本随机对照试验 (对照、随机分组、盲法);应用meta分析对文献、资料 和数据进行严格的评价,评价其可靠性、真实性而得出全 面、真实的评价结果;进行调整,确定最佳方案进行临床 实践;在实践中发现新问题,对进行的临床实践做出后效 评价,发布新的结论与实践结果,指导临床实践。
• microRNA(miRNA):一组19-24个核苷酸的非编码小 RNA,主要在转录和翻译水平调控mRNA,目前成为许多 肿瘤的诊断和预后判断的分子标志和治疗靶标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6
干细胞的认识
• 干细胞概念:1896年Wilson提出 • 胚胎干细胞(Embryonic SC,ESC):1981年小鼠囊胚中证实 • 诱导性多潜能干细胞(induced pluripotent SC, iPS):胚胎干细胞样
的具有多向分化潜能的细胞 • 造血干细胞(hematopoietic SC,HSC):来自ESC和iPS,在造血微环
7
• 造血调控的认识:造血细胞的增殖、分化和凋亡的调控— —造血细胞与间质细胞之间通过受体和配体的相互作用; 细胞因子与造血细胞受体之间的相互作用;不同信号转导 通路的启动或关闭一系列的基因表达
• 造血微环境:包括基质细胞、细胞外基质分子(ECM)、 细胞粘附分子(CAM)及各种正负调控因子等——调控造 血细胞的增殖分化、造血细胞的迁移与定位、各系祖细胞 的发育、分化、成熟
2
• 临床血液学:以来源于
血液和造血组织的原发
性血液病(白血病、再
障、血友病、深静脉血
栓形成等,致病原因、
发病机制、临床表现、
诊治措施等)以及非血
液病所致的继发性血液
病(肝脏病、肾脏病、
3
血细胞数量的检测:血细胞吸管(1852-1867年)、血细胞 计数板(1855年)、血红蛋白计(1878-1895年)、细胞分类 技术(1877-1912年)、血细胞自动计数仪(1953年Coulter) 红细胞的认识:携氧功能(1871-1876年)、碳酸酐酶的发 现(1935年)、红细胞寿命(1946年)、红细胞的代谢和结 构等(1959年后) 白细胞的认识:最早认识的为粒细胞(1892-1930年,趋化、 吞噬、杀灭细菌),其次为单核细胞(1910年后,吞噬、抗 原递呈),淋巴细胞和浆细胞(近50年) 血栓和止血的认识:1842年发现血小板、1882年发现止血 功能、1923年发现聚集和粘附功能、近50年血小板颗粒及组 分、凝血机制、纤溶、内皮细胞等在分子水平认识
境和造血因子诱导下增殖、分化、发育成熟为各系血细胞 • 骨髓移植:移植的是HSC,1958年发现只有HLA(人类白细胞抗原)
相合的供者才能生存 • 间(充)质干细胞(mesenchymal SC,MSC):亦称骨髓基质细胞、
成纤维细胞集落形成单位(colony forming unit-fibroblast,CFU-F)。来 自中胚层的多能干细胞,为非造血组织的间质干细胞,可分化为多种组 织如骨、软骨、脂肪、肌肉等
对造血与淋巴组织肿瘤(白血病)的分类的认识:1976 年F(法)A(美)B(英)协作组提出的FAB分型(主要 依据形态学)——2001年提出WHO分类方案,2008年完 善,即M(morphology)、I(immunology)、C(cytogenetics)、 M(molecular biology)分类方案(MICM分类)
• microRNA(miRNA):一组19-24个核苷酸的非编码小 RNA,主要在转录和翻译水平调控mRNA,目前成为许多 肿瘤的诊断干细胞(leukemia SC,LSC)的认识:1997年发现, 移植给裸鼠导致白血病,为正常造血干细胞长期突变积累 的结果,除具有自我增殖和多向分化的能力外,还有自我 保护、抵抗化学药物和放射损伤的特性,成为靶向治疗的 热点
13
检验医师的责任
• 要有扎实的和全面的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知识 • 能正确掌握各项有关血液疾病诊断和反映病情的试
验 • 适应血液学的发展,建立有关新试验 • 能从事有关科学研究的实验工作 • 具有一定程度的血液病临床知识,对疾病能下诊断 • 具有与临床之间进行沟通的能力
14
• 循证医学(evidence-based medicine,EBM):寻求、 应用证据的医学,亦称实证医学、求证医学。EBM的基 本要素是证据;核心是追踪当前最好的外在证据以回答 临床解决的问题。
9
第二章 血液学与临床的关系
10
血液学与疾病的关系
血液病合并非血液系统疾病:多以非血液系统疾病就诊, 而后诊断为血液病,如消化系统疾病、肺部感染、骨痛、 皮肤表现等
非血液系统疾病合并血液病:血液病为非血液系统疾病 的并发症,如呼吸系统疾病(感染致类白血病反应、 RBC升高)、肝病(出血)、肾脏疾病(贫血)、病毒 性感染等
11
➢ 血液制品的临床应用:全血→成分血 (RBC悬液、粒细胞、血小板、血浆、丙 种球蛋白、凝血因子等)
➢ 输血存在的问题:输血不良反应;输血传 播性疾病
➢ 自体血体外循环
12
• 血液学检验的任务:利用血细胞的检验技 术、超微结构技术、病理学技术、生物化 学技术、免疫学技术、遗传学技术、细胞 生物学技术、分子生物学技术以及其他多 种技术,对血液系统疾病和非血液系统疾 病所致的血液学异常进行基础理论研究和 临床诊治的观察,从而推动和促进血液学 和临床血液学的发展和提高。
15
• 循证检验医学(EBLM)/循证血液检验医学(EBHLM)的 循证步骤:循证问题,提出要解决的问题;进行系统的文 献查阅,全面收集所有相关、可靠的大样本随机对照试验 (对照、随机分组、盲法);应用meta分析对文献、资料 和数据进行严格的评价,评价其可靠性、真实性而得出全 面、真实的评价结果;进行调整,确定最佳方案进行临床 实践;在实践中发现新问题,对进行的临床实践做出后效 评价,发布新的结论与实践结果,指导临床实践。
第一章
血液学概述与发展史
1
一、几个概念
➢ 血液学:以血液和造血组织为主要研究对象的医学科学 的一个独立分支学科。
➢ 血细胞形态学:血液有形成分的形态 ➢ 血细胞生理学:细胞来源、增殖、分化和功能 ➢ 血液生化学:血细胞代谢和血浆成分 ➢ 血液免疫学:血液的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 ➢ 遗传血液学:血液病的遗传方式和信息传递 ➢ 血液流变学:血液流动性和血细胞变形性 ➢ 实验血液学:实验技术和实验方法 ➢ 新领域:血细胞生物学、血液分子生物学等
• 与传统的经验医学模式不同,EBM强调以国际公认的大 样本随机对照实验(randomized-controlled trial,RCT) 和RCT的系统评价(systematic reviews,SR)及荟萃分 析(meta-analyses)(趋势分析或汇总分析)的结果作 为评价某种诊断和治疗正确性、有效性和安全性的最可 靠的依据。
干细胞的认识
• 干细胞概念:1896年Wilson提出 • 胚胎干细胞(Embryonic SC,ESC):1981年小鼠囊胚中证实 • 诱导性多潜能干细胞(induced pluripotent SC, iPS):胚胎干细胞样
的具有多向分化潜能的细胞 • 造血干细胞(hematopoietic SC,HSC):来自ESC和iPS,在造血微环
7
• 造血调控的认识:造血细胞的增殖、分化和凋亡的调控— —造血细胞与间质细胞之间通过受体和配体的相互作用; 细胞因子与造血细胞受体之间的相互作用;不同信号转导 通路的启动或关闭一系列的基因表达
• 造血微环境:包括基质细胞、细胞外基质分子(ECM)、 细胞粘附分子(CAM)及各种正负调控因子等——调控造 血细胞的增殖分化、造血细胞的迁移与定位、各系祖细胞 的发育、分化、成熟
2
• 临床血液学:以来源于
血液和造血组织的原发
性血液病(白血病、再
障、血友病、深静脉血
栓形成等,致病原因、
发病机制、临床表现、
诊治措施等)以及非血
液病所致的继发性血液
病(肝脏病、肾脏病、
3
血细胞数量的检测:血细胞吸管(1852-1867年)、血细胞 计数板(1855年)、血红蛋白计(1878-1895年)、细胞分类 技术(1877-1912年)、血细胞自动计数仪(1953年Coulter) 红细胞的认识:携氧功能(1871-1876年)、碳酸酐酶的发 现(1935年)、红细胞寿命(1946年)、红细胞的代谢和结 构等(1959年后) 白细胞的认识:最早认识的为粒细胞(1892-1930年,趋化、 吞噬、杀灭细菌),其次为单核细胞(1910年后,吞噬、抗 原递呈),淋巴细胞和浆细胞(近50年) 血栓和止血的认识:1842年发现血小板、1882年发现止血 功能、1923年发现聚集和粘附功能、近50年血小板颗粒及组 分、凝血机制、纤溶、内皮细胞等在分子水平认识
境和造血因子诱导下增殖、分化、发育成熟为各系血细胞 • 骨髓移植:移植的是HSC,1958年发现只有HLA(人类白细胞抗原)
相合的供者才能生存 • 间(充)质干细胞(mesenchymal SC,MSC):亦称骨髓基质细胞、
成纤维细胞集落形成单位(colony forming unit-fibroblast,CFU-F)。来 自中胚层的多能干细胞,为非造血组织的间质干细胞,可分化为多种组 织如骨、软骨、脂肪、肌肉等
对造血与淋巴组织肿瘤(白血病)的分类的认识:1976 年F(法)A(美)B(英)协作组提出的FAB分型(主要 依据形态学)——2001年提出WHO分类方案,2008年完 善,即M(morphology)、I(immunology)、C(cytogenetics)、 M(molecular biology)分类方案(MICM分类)
• microRNA(miRNA):一组19-24个核苷酸的非编码小 RNA,主要在转录和翻译水平调控mRNA,目前成为许多 肿瘤的诊断干细胞(leukemia SC,LSC)的认识:1997年发现, 移植给裸鼠导致白血病,为正常造血干细胞长期突变积累 的结果,除具有自我增殖和多向分化的能力外,还有自我 保护、抵抗化学药物和放射损伤的特性,成为靶向治疗的 热点
13
检验医师的责任
• 要有扎实的和全面的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知识 • 能正确掌握各项有关血液疾病诊断和反映病情的试
验 • 适应血液学的发展,建立有关新试验 • 能从事有关科学研究的实验工作 • 具有一定程度的血液病临床知识,对疾病能下诊断 • 具有与临床之间进行沟通的能力
14
• 循证医学(evidence-based medicine,EBM):寻求、 应用证据的医学,亦称实证医学、求证医学。EBM的基 本要素是证据;核心是追踪当前最好的外在证据以回答 临床解决的问题。
9
第二章 血液学与临床的关系
10
血液学与疾病的关系
血液病合并非血液系统疾病:多以非血液系统疾病就诊, 而后诊断为血液病,如消化系统疾病、肺部感染、骨痛、 皮肤表现等
非血液系统疾病合并血液病:血液病为非血液系统疾病 的并发症,如呼吸系统疾病(感染致类白血病反应、 RBC升高)、肝病(出血)、肾脏疾病(贫血)、病毒 性感染等
11
➢ 血液制品的临床应用:全血→成分血 (RBC悬液、粒细胞、血小板、血浆、丙 种球蛋白、凝血因子等)
➢ 输血存在的问题:输血不良反应;输血传 播性疾病
➢ 自体血体外循环
12
• 血液学检验的任务:利用血细胞的检验技 术、超微结构技术、病理学技术、生物化 学技术、免疫学技术、遗传学技术、细胞 生物学技术、分子生物学技术以及其他多 种技术,对血液系统疾病和非血液系统疾 病所致的血液学异常进行基础理论研究和 临床诊治的观察,从而推动和促进血液学 和临床血液学的发展和提高。
15
• 循证检验医学(EBLM)/循证血液检验医学(EBHLM)的 循证步骤:循证问题,提出要解决的问题;进行系统的文 献查阅,全面收集所有相关、可靠的大样本随机对照试验 (对照、随机分组、盲法);应用meta分析对文献、资料 和数据进行严格的评价,评价其可靠性、真实性而得出全 面、真实的评价结果;进行调整,确定最佳方案进行临床 实践;在实践中发现新问题,对进行的临床实践做出后效 评价,发布新的结论与实践结果,指导临床实践。
第一章
血液学概述与发展史
1
一、几个概念
➢ 血液学:以血液和造血组织为主要研究对象的医学科学 的一个独立分支学科。
➢ 血细胞形态学:血液有形成分的形态 ➢ 血细胞生理学:细胞来源、增殖、分化和功能 ➢ 血液生化学:血细胞代谢和血浆成分 ➢ 血液免疫学:血液的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 ➢ 遗传血液学:血液病的遗传方式和信息传递 ➢ 血液流变学:血液流动性和血细胞变形性 ➢ 实验血液学:实验技术和实验方法 ➢ 新领域:血细胞生物学、血液分子生物学等
• 与传统的经验医学模式不同,EBM强调以国际公认的大 样本随机对照实验(randomized-controlled trial,RCT) 和RCT的系统评价(systematic reviews,SR)及荟萃分 析(meta-analyses)(趋势分析或汇总分析)的结果作 为评价某种诊断和治疗正确性、有效性和安全性的最可 靠的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