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明清)古代文学名词解释
元明清文学名词解释
一、名词解释:说话四家:小说、说经、讲史、合生。
诸宫调:是金元时期流行的一种说唱文学,它取同一宫调的若干曲牌联成一个短套,首尾一韵,再用不同宫调的许多短套联成长篇,其间插入一定的说白,与唱词配合,叙述有任务、情节的长篇故事,因而称为诸宫调。
旦本:元杂剧全剧只能由正末或正旦一人主唱,正旦主唱的称“旦本” 。
末本:元杂剧全剧只能由正末或正旦一人主唱,正末主唱的称“末本” 。
楔子:楔子是正式演出前的序幕,如在中间则相当于过场戏。
小令:小令;又名叶儿,即独立的只曲,相当于一首诗,一阙词。
套曲:又称套数,是将同一宫调的多支曲按照一定的次序联缀起来。
它必须具备三条件:一是同一宫调的两支或两支以上的曲子组成;二是须一韵到底;三是一般都有尾声,这是区别小令与套曲的最明显的标志。
南戏:元代南方流行的以南曲为唱腔的戏剧,又称“戏文”、“南词”。
产生于两宋之际的东南沿海,其首先在温州地区发展起来,故称为“温州杂剧”或“永嘉杂剧”。
其曲调是由当地的音乐和中原传统音乐结合而成,用江浙方言演唱,并在其发展过程中因流传于不同地区而具有各种方言的南戏。
《永乐大典戏文三种》:被收入《永乐大典》里的早期南戏《张协状元》《宦门子弟错立身》《小孙屠》三种。
《酸甜乐府》:散曲作家贯云石(号酸斋)和徐再思(号甜斋)的作品合辑。
南戏中兴之祖:《琵琶记》是南戏完全成熟的标志,也是南戏振兴的标志之一,它的时代比“四大传奇”稍后,但影响远远大于“四大传奇”,故被称为“南戏中兴之祖”。
南戏自诞生以后,虽然也在不断成长,但由于它基本上是民间的创作,长期处在比较粗陋的阶段。
入元以后,杂剧南下,南戏没有实力与之抗衡,发展收到压抑。
高明是第一个进士出身的有深厚文学修养的文人参与南戏创作。
他写的《琵琶记》也确实不同凡响,“用清丽之词,一洗作者之陋”,令文人学士对古老的南戏刮目相看,纷纷加入创作的行列。
荆刘拜杀:《荆钗记》《白兔记》《拜月亭记》《杀狗记》四大南戏。
元明清文学史最全名词解释一览表(1)
元明清文学史最全名词解释一览表一、戏曲部1.杂剧:中国戏曲艺术发展到成熟阶段的最早的戏曲种类。
以其发展衍变地域和时期的不同,又可分为宋杂剧、金院本和元杂剧。
元杂剧一般采取一本四折形式,有宾白、唱词、科介三部分组成。
角色分旦、末、净、杂四类。
2、南戏:中国北宋末至元末明初,即12~14世纪200年间在中国南方最早兴起的戏曲剧种,我国戏剧的最早成熟形式之一。
南戏有多种异名,南方称之为戏文,又有温州杂剧﹑永嘉杂剧﹑鹘伶声嗽﹑南曲戏文等名称,明清间亦称为传奇。
南戏在体制上较元杂剧自由。
3、四声猿:是徐渭的杂剧作品。
《四声猿》,包括四部杂剧:《狂鼓史渔阳三弄》、《玉禅师翠乡一梦》、《雌木兰替父从军》、《女状元辞凰得凤》,被誉为“明曲第一”。
王骥德《曲律》称《四声猿》为“天地间一种奇绝文字”。
4、四大南戏:元末明初出现的着名南戏《荆钗记》、《刘知远白兔记》、《拜月亭记》和《杀狗记》,被称为“四大传奇”,简称荆、刘、拜、杀。
5.副末开场:副末不但扮演剧中人物,而且充当戏剧“报幕人”和“画外音”的角色。
开演前副末上场介绍剧情大意并且在场与场之间穿插解说词,副末开场是南戏的格式特点。
如《琵琶记》第一出。
6.传奇:明清时以演唱南曲为主的戏曲形式。
由宋元南戏发展而来,也吸收元杂剧的优点。
但情节处理更为紧凑,人物刻画更为细腻,脚色分工更为细致,音乐上采用宫调区分曲牌,兼唱北曲或南北合套。
明中叶到清中叶最为盛行。
7.昆腔:元代后期,南戏流经江苏昆山一带,与当地语音和音乐相结合,经昆山音乐家顾坚的歌唱和改进,至明初遂有昆山腔之称。
明嘉靖十年至二十年间,魏良辅吸取海盐、弋阳等腔的长处,对昆腔加以改革,从而建立了委婉细腻、流利悠远,号称“水磨调”的昆腔歌唱体系。
昆山人梁辰鱼,继承魏良辅的成就,对昆腔作进一步的研究和改革。
他编写了第一部昆腔传奇《浣纱记》,扩大了昆腔的影响。
万历末,昆腔传入北京,成为全国性剧种,称为“官腔”。
8.临川派:明代戏曲文学流派。
元明清古代文学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1、散曲:散曲是金元时期流行乐曲的曲词,元人称为“乐府”或“新乐府”。
是一种新兴诗体。
散曲的体制主要有小令、套数以及介于两者之间的带过曲等几种。
它是相对剧曲而言的。
旧称有科白、有故事情节、装扮起来演唱的为剧曲,清唱的为散曲。
特点是:趋俗性,好写隐逸,谐谑调笑。
2、“元曲四大家”:指元代文坛上为人推崇的四位元曲作家关汉卿、马致远、白朴、郑光祖。
关汉卿的代表作为《窦娥冤》,马致远的代表作为《汉宫秋》,白朴的代表作为《梧桐雨》,郑光祖的代表作为《倩女离魂》。
3.南戏:与北曲杂剧相对而言,是南曲戏文的简称,特指宋元时期南方地区流行的戏曲形式,又叫戏文、南词等。
它在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吸收了大曲、诸宫调、滑稽戏等民间说唱技艺,以及元杂剧表演故事的形式。
内容多以家庭为主,曲调轻柔婉转,体制上较为自由,表演不拘一恪。
因其最早产生于浙江温州,故又称“温州杂剧”、“永嘉杂剧”。
有“四大南戏”、《琵琶记》等优秀作品。
4、“四大南戏”:是元末明初南戏的代表作,也是民间长期流传的作品。
又称“四大传奇”。
分别是《荆钗记》、《白兔记》、《拜月亭》、《杀狗记》。
这些剧本既贴近民间,又显示出文人对南戏写作的渗透,提高了南戏在戏坛上的地位。
5、章回体小说:是我国古代长篇小说的主要甚至是唯一的形式。
其特点是分回标目、分章叙事、情节繁复、内容通俗、语言晓畅、文备众体、模拟说话艺术等。
章回体小说是从宋元讲史话本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所以保存了话本的某些特点,如开头的开场诗和结尾的散场诗,但有所发展,艺术上更加成熟。
代表作有《三国演义》,《水浒传》等。
6、拟话本:明代中叶以后,随着话本小说的流行,一些文人在润色、加工宋元明旧篇的同时,开始有意识地模仿“话本小说”的样式而独立创作一些新的小说。
这类白话短篇小说有人称之为“拟话本”。
从鲁迅起,一般又将“三言”之后的白话短篇小说都归属于“拟话本”一类。
7、玉茗堂四梦:汤显祖的四部传奇。
《紫钗记》(由早年所写《紫箫记》改作),《牡丹亭》、《邯郸记》、《南柯记》,合称《玉茗堂四梦》。
(元明清)古代文学 名词解释
元明清——古代文学——名词解释:*说话:在宋代城市的大众娱乐场所“瓦肆”中,有一种以讲故事、说笑话为主的活动,即“说话”。
“说话”分为四家,即小说、讲史、说经、合生。
*话本:就是说话人说话的底本,它包括讲史和小说两大类。
前者是用浅近的文言讲述历史上的帝王将相的故事;后者指的是用通行的白话来讲述平凡人的故事。
原只是师徒相传的“说话”的书面“记录”,并非让人看的书面著述。
它原为口头文学,所以是口语体,且口气是针对听众的;我们今天所能看到的小说话本,多已经过下层文人加工润色,已是可供阅读的话本小说了。
*宋杂剧:唐代已有“杂剧”之名,是歌舞小戏、参军戏的通称。
宋代开始广泛采用这个名称,包括化装人物以演述故事之类的各种戏剧性表演,因此又叫“杂戏”,但主要用以指称滑稽戏。
其特点就是“全用故事,务在滑稽”。
*元散曲:是金元时期流行乐曲的曲词,元人称为“乐府”或“今乐府”,是一种新兴诗体。
它是相对剧曲而言的。
旧称有科白、有故事情节、装扮起来演唱的为剧曲,清唱的为散曲,是词的通俗唱法。
包括小令与套数,特点是趋俗性,重情,好写隐逸,谐謔调笑。
(或):在元代,散曲一般称为乐府或词,有小令和套数两种基本形式。
小令是单支的曲子,又叫“叶儿”,按不同的宫调曲牌创作,曲调不同,字数和句式也不一样。
套数又称套曲,由两支以上同宫调曲牌的曲子联缀而成,曲牌间的联系有一定的顺序,曲词须一韵到底,结尾时有“煞调”或“尾声”。
作为一种起源于民间新声音乐文学,散曲具有生动活泼、通俗易懂的恃点,“文而不文,俗而不俗”,成为当时极为流行的雅俗共赏的新诗体。
*元杂剧:以宋杂剧和金院本为基础,融合宋、金以来的音乐、说唱、舞蹈等艺术样式而形成的戏曲艺术,并在唐、宋以来词曲和讲唱文学的基础上,产生了韵文和散文相结合的、结构完整的文学剧本。
元杂剧又称北杂剧,是在诸宫调和金院本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成熟的戏剧形式,由“四折一楔子”构成。
折是音乐单位,一折里用同一宫调的一套曲子,四折也就是四大套曲子,可选用四种不同的宫调。
古代文学史元明清 名词解释
古代文学史一.名词解释:1.元杂剧:是在诸宫调和金院本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戏剧形式,形成于宋末,繁盛于元大德年间。
包括曲词、宾白、科介。
主要特点是:由“四折一楔子”构成;一折里用同一宫调;楔子,一般放在第一折前交代剧情,起“序幕”的作用;在表演上由正旦或正末一人主唱。
角色有旦、末、净。
元杂剧的前期创作呈现出繁荣的局面。
代表作有《窦娥冤》、《汉宫秋》、《倩女离魂》、《梧桐雨》等。
2.散曲:在元代,散曲一般称为乐府或词,有小令和套数两种基本体制。
小令又叫“叶儿”,是散曲体制的基本单位,有单片支曲或联章体。
套数又称套曲,由同一宫调的若干曲牌连缀而成,各曲压同一部韵,结尾部分有“尾声”。
散曲句式灵活,语言口语化、散文化,具有自然酣畅的审美取向。
3.永乐大典戏文三种:指在明代《永乐大典》中收录的三种宋元戏文。
《张协状元》写书生张协中举后婚变负心的故事,《宦门子弟错立身》歌颂豪门出身的士子与江湖艺人之间的坚贞爱情,《小孙屠》写孙必贵为兄复仇的故事。
这三种戏文基本保持了宋元南戏的旧貌,简素无华,具有极高的文献价值。
当然,从三种戏文前后的发展中,也多少显示了杂剧对南戏的影响,比如曲辞的逐渐诗化雅化。
4.临川四梦:(玉茗堂四梦)是明代剧作家汤显祖剧作《牡丹亭》、《紫钗记》、《南柯记》、《邯郸记》的合称。
因作家是江西临川人,且四部作品皆以梦境来展开故事情节,故此得名;或以作者书斋名合称“玉茗堂四梦”。
《紫钗记》和《牡丹亭》是儿女风情戏,《南柯记》、《邯郸记》是政治问题戏。
前者寄寓作者对人生的期望和肯定,后者表现了对整个生存环境无可救药的痛心疾首。
其中《牡丹亭》成就最大,它是汤显祖的代表作,也是我国戏曲史上浪漫主义的杰作。
5.汤沈之争:指明代戏曲作家汤显祖与沈璟围绕“曲律”的争论。
汤显祖注重“意”、“趣”、“神”、“色”,要求格律要服从文辞,服从内容;沈璟则注重严守音律,认为文辞、内容要服从格律。
汤显祖是从文学对社会的功用角度出发.提出重立意、才情,而沈璟则致力于戏曲艺术内部规律的探讨。
古代文学名词解释元明清部分
1、“童心说”:是晚明时期杰出思想家李贽的文学观念。
“童心”就是真心,也就是真实的思想感情。
他认为文学都必须真实坦率四表露作者内心的情感和人生的欲望。
在李贽看来,要保持“童心”,使文学存真去假,就必须割断与道学的联系;将那些儒学经典大胆斥为与“童心之言”相对立的伪道学的根据,这在当时的环境中自有它的进步性与深刻性。
2、南戏:是南曲戏文的简称。
它于北宋末年流行于浙江温州一带,称永嘉杂剧,或温州杂剧。
它以南方民间曲调和方言来演唱,改折为出,改末为生,一出之中不限一个宫调和一韵,不必一人独唱到底。
以管乐伴奏,曲调轻柔婉转,曾因受到元杂剧的冲击,一度衰落,后复兴,为明清传奇的产生提供了艺术基础。
3、元杂剧:以宋杂剧和金院本为基础,融合宋、金以来的音乐、说唱、舞蹈等艺术样式而形成的戏曲艺术,并在唐、宋以来词曲和讲唱文学的基础上,产生了韵文和散文相结合的、结构完整的文学剧本。
4、诸宫调:是一种讲唱文艺形式,是在鼓子词和赚词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用同一宫调的曲牌组成套曲,再用若干宫调的套曲组成长篇,间以说白,来演唱故事。
5、南北合套:元代后期,又有所谓"南北合套",即在套数中将南曲和北曲的曲牌依一定的规则间用。
6、小令、套曲:小令又称"叶儿",一般是独立的单只曲子。
套曲也称"套数"、"散套",由同宫调的三支以上只曲组成,也可"借宫",一般套末应有尾声,全套必须一韵到底。
7、铁崖体----元末最具艺术个性的诗人是杨维桢。
-杨维桢的古乐府,题目多新创,题材或翻新故事、或描写世故,爱用古韵,诗风瑰奇绮丽,时称"铁崖体"。
8、散曲:是一种同音乐结合的长短句歌同,经过长期酝酿,到宋金时期又吸收了一些民间流行的曲词和少数民族的乐曲,于是逐步形成了一种新的诗歌形式。
金元时在北方流行,故散曲又称北曲。
它包括小令、套数两种主要形式。
明清文学名词解释
明清文学名词解释
明清文学是指明代和清代的文学作品和文学活动。
明代文学特色是文风豪放,注重个性表达;清代文学特色是文风严谨,注重修辞技巧。
1. 明清文学:明代和清代的文学作品和文学活动的总称。
2. 总集:指收集某个作家的全部作品的文集,如明代冯梦龙的《唐伯虎点秋香总集》。
3. 诗词:指古代汉族文人用来抒发情感、描绘景物的诗歌形式。
明代和清代的诗词创作达到了高峰,代表作家有杨基、杨慎、袁宏道等。
4. 骈文:指长度和格律上有一定规定的文体,以七绝骈文和对仗工整为特点。
明代骈文代表作家有杨基、杨慎、沈德潜等。
5. 戏曲:指戏剧性质的文学作品,有京剧、评剧、越剧等不同地方戏曲。
明代和清代戏曲得到迅速发展,代表作品有《西华山》、《京剧曲谱》等。
6. 小说:一种以叙事为主的文学体裁。
明清时期的小说产生了许多经典作品,如《红楼梦》、《水浒传》、《西游记》等。
7. 诗话:指关于诗歌创作和批评的论述和评论。
明清时期出现了许多文人撰写的诗话,如苏轼的《东坡志林》、袁宏道的《诗林广记》等。
8. 词曲:指以抒发个人情感为主题的短诗或歌曲。
明清时期的词曲成就显著,代表作家有杨基、纳兰性德、杨慎等。
古代文学史元明清(名词解释)
一、填空:1、元曲四大家及主要作品:马致远《天净沙·秋思》、关汉卿《拜月亭》、白朴《墙头马上》、郑光祖《倩女离魂》2、南戏四大传奇:《荆钗记》、《白兔记》、《拜月亭记》、《杀狗记》3、前七子:李梦阳、何景明、徐祯卿、边贡、康海、王九思、王廷相;后七子:李攀龙、王世贞、谢桢、宗臣、梁有誉、徐中行、吴国伦4、明前期三大诗文家:宋濂、刘基、高启5、元诗四大家:虞集—汉廷老吏、杨载—百战健儿、范梈—唐临晋贴、揭傒斯—美女簪花6、徐渭的《四声猿》:《渔阳弄》、《雌木兰》、《女状元》、《翠乡梦》7、四大传奇:《金瓶梅》、《西游记》、《三国演义》、《西游记》8、临川四梦:《牡丹亭》、《紫钗记》、《南柯记》、《邯郸记》,又称“玉茗堂四梦”9、李玉的“一人永占”:《一捧雪》、《人兽关》、《永团圆》、《占花魁》10、被誉为清代传奇的“双璧”:孔尚任的《桃花扇》与洪昇的《长生殿》齐名11、散曲的体制:小令、套数以及介于两者之间的带过曲等几种12、《金瓶梅》:又叫《金瓶梅词话》。
是我国第一部以家庭日常生活为素材的世情小说,也是第一部文人独立创作的长篇白话章回小说。
13、《三国志演义》:第一部长篇章回小说,历史演义小说—(《东周列国志》)的开山之作;《水浒传》:最早成熟起来的章回小说之一,英雄传奇小说—(《说岳全传》、《杨家将演义》)的开创者与代表作;《西游记》:中国第一部杰出的浪漫主义神魔小说,是神怪小说—(《封神演义》)的开端。
二、名词解释:1、南戏:是我国南曲戏文的简称,是由南方的语言、南方的歌曲所构成的民间戏曲,最初流行于浙东沿海一带,称温州杂剧或永嘉杂剧,在宋光宗时就已出现。
南戏形式的最后定型大约在元末明初,到明代,人们就把它成为传奇戏。
2、台阁体:从成祖到英宗期间,以杨荣、杨士奇、杨溥为代表的作家,因他们都曾入阁,诗文风格近似,政坛地位又高,足以带动一朝文风,故形成流派,号“台阁体”。
3、“竟陵派”:钟惺、谭元春,文学主张既纠七子之弊,亦纠公安之失。
元明清古代文学名词解释
勾栏城市中的游乐场所,能供戏剧演出对棚类似于后来的唱对台戏话本随着说话活动的日益兴盛,在书场中流播的故事越来越多,而以口传故事为蓝本的文字记录本,以及受说话体式影响而衍生的其他故事文本等,也日见其多。
后世统称为“话本”。
公安故事宋元时代,官府昏庸、吏治腐败现象日趋严重,是导致大量公安故事产生的主要原因。
它反映出民众对不公平、不合理现象的高度关注,以及对生存权利、社会治安的严重忧虑。
平话宋元的讲史话本,又称“平话”。
现存宋编元刊或元人新编的讲史话本,大多表明“平话”,如《武王伐纣平话》《三国志平话》等。
“平话”的含义,盖指以平常口语讲述而不加弹唱;作品间或穿插诗词,也只用于念诵,不施于歌唱。
另外,称之为“平”,当是强调讲史话本虽脱胎于史书,而语言风格摆脱艰深的文言而趋于平易。
宫调我国历代称宫、商、角、变徵、徵(zhi,5)、羽、变宫为七声。
其中以任何一声为主,均可构成一种“调式”。
凡以宫为主的调式称“宫”(即宫调式),以其他各声为主的则称“调”,如“商调”、“角调”等,统称“宫调”。
周德清《中原音韵》载,元代最通行的宫调有12种,即所谓“五宫七调”。
元杂剧中实际应用的只有五宫四调,即仙吕宫、南吕宫、中吕宫、黄钟宫、正宫、大石调、双调、商调、越调,后通称“北九宫”。
诸宫调诸宫调是一种说唱文学,主要流行于宋金时期。
所谓诸宫调,是相对于限用一个宫调的说唱形式而言,其中唱的部分用多种宫调串接而成,其间插入一定的说白,与唱词配合,叙述有人物、情节的长篇故事。
诸宫调又称“话儿”或“话本”,如《西厢记诸宫调》卷一以“这本话儿”代指将要说唱的故事。
大都作家群大都作家群以关汉卿为领袖,除去关汉卿、马致远、王实甫外,成就较著的还有纪君祥、杨显之、石子章、王仲文等人。
水浒戏在农民起义不断发生的元代,东平府是元杂剧中心。
在元杂剧中,北宋宋江等起义的故事传说成为杂剧的重要题材之一。
《水浒传》与元杂剧有着密切的联系。
水浒戏的繁荣,让《水浒传》故事丰富了元杂剧,元杂剧又丰富和促进了《水浒传》,给《水浒传》的创作提供了丰富的资料。
古代文学明清名词解释
前七子:明中期,以李梦阳、何景明为核心,包括康海、王九思、边贡、王廷相、徐祯卿等人的文学群体。
他们主张文统,反对宋代以来的文学和理学。
他们的文学口号是“文必秦汉,诗必盛唐”,提出以汉魏古诗和盛唐律诗为取法对象,矛头主要指向茶陵派和性气诗派,希望借复古达到反映现实及强调诗歌审美特征的目的。
后七子:是指嘉靖、隆庆时期以李攀龙、王世贞为首,包括谢榛、宗臣、梁有誉、徐中行、吴国伦在内的文学群体。
基本主张与前七子相似,但内部风格并不统一。
领袖李攀龙以文坛领袖自封,目中无人,作诗多取前人诗句稍加改动,成就最高者是王世贞。
唐宋派:是出现在明代嘉靖年间以反拨李梦阳、何景明为代表的前七子的复古理论为主要目标的文学派别,其主要代表人物有王慎中、唐顺之、茅坤与归有光。
他们的基本观点是反对以文采取代“道统”,主张恢复唐宋时期以理学为主导的“文道合一”传统。
公安派:明中后期,以袁宏道为首的公安派是李贽的文学革新思想在诗文领域的突出表现。
“三袁”是指袁宗道、袁宏道、袁中道兄弟三人,因为他们是湖广公安人,所以被称为“公安派”,又称“公安三袁”。
公安派的核心口号“独抒性灵,不拘格套”。
他们反对复古模仿,亦反对道统。
主张以性情为诗文,清新自然的风格。
但公安派的追随者因为文才不足,往往使作品流于粗糙,直白。
竟陵派:明后期,以其首领钟惺和谭元春都是湖广竟陵人而得名。
他们用古人的词采来匡正公安派末流的粗糙与直白。
他们不满于公安派浅易的风格,提倡“幽深孤峭”风格,为此他们不惜在诗中用怪字、押险韵,把不同的句式凑在一起,故意破坏语言的自然之美,所以他们的作品显得佶屈聱牙,令人费解,给人以刁钻古怪的感觉。
其作品往往刻意追求新奇,结果反而似通非通,幽塞寒酸。
台阁体:明前期出现的文学流派,以当时馆阁名臣杨士奇,杨荣,杨溥为代表,诗文内容主要以粉饰太平歌功颂德为主。
诗风雍容华贵,典雅工丽。
但是内容较贫乏,显得矫作。
茶陵诗派:明代前期以李东阳为主的诗派,其余代表:谢铎,彭民望等人。
古代文学史元明清
古代文学史元明清名词解释1、杂剧是一种以北曲演唱的戏剧。
北曲是在大曲、诸宫调等传统音乐的基础上,又吸收北方的民歌俚曲以及少数民族的歌曲而形成的。
2、南戏:南曲戏文的简称。
是在浙江温州(永嘉)一带流行的地方戏“温州杂剧”的基础上发展形成的。
最早产生于北宋宣和年间到南宋末期。
3、小令,又称“叶儿”,是散曲体制的基本单位。
特征:单片只曲,调短字少。
4、套数,又称“套曲”、“散套”、“大令”。
特征:由同一宫调的若干首曲牌联缀而生,各曲同押一部韵,通常在结尾部分还有〔尾声〕。
5、苏州派:明末清初,在苏州出现的以李玉为首的平民剧作家,他们关注社会现实,关心民众疾苦,以当时的社会时事为主要题材,创作了一出出感人肺腑、慷慨激昂的传奇剧目。
戏曲史上称他们为苏州作家群或苏州派。
6、章回小说:在宋元讲史等话本的基础上发展而成。
特色:分章叙事,分回标目,每回故事相对独立,段落整齐,但又前后勾连、首尾相接,将全书构成统一的整体。
7、神魔小说:以神魔怪异为主要题材,参照现实生活中政治、伦理、宗教等方面的矛盾和斗争,比附性地编织了神怪形象系列,并将一些零散、片段的故事系统化、完整化。
其主要特征是尚“奇”贵“幻”。
8、世情小说:即写世态人情为主的小说。
虽然世态指的是整个社会状况和各种社会矛盾冲突,人情包括人的思想、情感、心理、愿望和理想等整个精神世界,但明请时代的世情小说则是以婚姻家庭为主要题材的章回小说。
从鲁迅《中国小说史略》起,一般称之为世情小说。
9、“拟话本” :明代中叶以后,随着话本小说的流行,一些文人在润色、加工宋元明旧篇的同时,开始有意识地模仿“话本小说”的样式而独立创作一些新的小说。
这类白话短篇小说有人称之为“拟话本”。
从鲁迅起,一般又将“三言”之后的白话短篇小说都归属于“拟话本”一类。
10、台阁体:台阁主要指明初的内阁与翰林院,又称为“馆阁”。
“台阁体”是以当时馆阁名臣杨士奇、杨荣、杨溥为代表的一种文学创作风格。
名词解释(古代文学)
名词解释(古代文学)第一篇:名词解释(古代文学)古代文学元明清名词解释临川四梦:临川四梦,又称玉茗堂四梦,指明代剧作家汤显祖的《牡丹亭》《紫钗记》《邯郸记》《南柯记》。
前两个剧本是儿女风情戏,后两个是社会风情剧。
因“四剧”皆以虚幻的纪梦方式,表现现实人生,故名之。
“临川四梦”是作者以戏剧形式表现出自己对人性、人生极其意义的思考。
汤显祖所重的情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真情”,二是“矫情”。
《牡丹亭》是“临川四梦”影响最大,并奠定了作者作为中国古代戏曲大家地位的一部传奇。
“岭南三大家”:屈大均、陈恭尹和梁佩兰是清代初年岭南著名诗人,他们的作品具有很高的思想性和艺术性,被誉为“岭南三大家”。
诸宫调:所谓“诸宫调”,指取向一宫调的若干曲牌联成首尾一韵的短套,再用不同宫调的短套联结成长篇的说唱体文学形式,它由韵文与散文两部分组成,采用歌唱与说白相间的方式演说故事,基本上属于叙事体,但它的唱词中有接近代言的成分,对戏剧艺术的发展有重要影响。
元杂剧:元杂剧有称北杂剧,是在诸宫调和金院本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成熟戏剧形式。
主要特点:1.由“四折一楔子”构成;2.一折里用同一宫调的一套曲子;3.楔子的篇幅叫段,一般放在第一折前交代剧情,起“序幕”的作用;4.在表演上由一人主唱,如以正旦为主的戏里,只由正旦一人独唱到底,其它角色都不唱,只用旁白。
在金、元之交,北杂剧的创作就已达到相当高的艺术水平,著名的杂剧作家有:白朴、马致远、关汉卿等,多为金入元的文人。
元杂剧的前期创作呈繁荣的局面,成为中国戏剧文学史上最为光彩夺目的黄金时代。
散曲:1.在元代,散曲一般称为乐府或词,有小令和套数两种基本形式。
2.小令是单支的曲子,又叫“叶儿”,按不同的宫调曲牌创作,曲调不同,字数和句式也不一样。
套数又称套曲,由两支以上同宫调曲牌的曲子连缀而成,曲牌间的联系有一定的顺序,曲词须一韵到底,结尾时有“煞调”或“尾声”。
3.作为一种起源民间新声的音乐文学,散曲具有生动活泼、通俗易懂的特点,“文而不文,俗而不俗”,成为当时极为流行的雅俗共赏的新诗体。
古代文学名词解释
古代文学名词解释古代文学(明清)名词解释整理:(明)1、吴中四杰明初诗坛颇具代表性的四位作家,分别是高启、扬基、张羽、徐贲,四人均为吴人,人称“吴中四杰”,以比拟“初唐四杰”。
其中高启的文学成就最高,影响也最大,以致有人将他誉为“明代诗人之冠”。
2、台阁体台阁体是是指以明初(永乐至成化年间)台阁名臣杨士奇、杨荣、杨溥等为代表的一种文学创作风格。
其特征为内容贫乏,题材是“颂圣德、歌太平”,多为应制、题赠、酬应而作。
艺术上追求平正典丽。
不足之处为缺乏对社会生活的关怀和对自我内在情感的切入,并缺乏艺术创作的热情。
其后台阁体文风的流弊日益突出,遭到抨击,在前后七子复古论的冲击下逐渐退出文坛。
3、前七子明代弘治、正德年间的文学流派,其代表人物是李梦阳、何景明,其他成员有康海、王九思、王廷相、边贡、徐祯卿,是一个以李梦阳为核心代表的文学群体。
其文学主张有复古论:“文必秦汉,诗必盛唐”,高度重视古人诗文的格调法度,主情说:“真诗乃在民间”。
但他们过多的重视古人诗文法度格调,束缚创作手脚,影响情感的自由充分表达。
4、后七子明代文学流派,嘉靖中期,以李攀龙,王世贞为首的后七子重新在文坛举起了复古的大旗,声势赫然,为众人所瞩目,成员除李、王外,还有谢榛,宗臣等人。
后七子进一步提倡复古,很大程度上承接前七子的文学思想,强调文必秦汉,诗必盛唐,只是后七子在学古过程中对法度格调的讲究更趋于强化和具体化,更加重视作家的思想感情在艺术创作中的主导作用。
5、唐宋派嘉靖年间以王慎中、唐顺之、茅坤、归有光为代表的一个与前后七子对抗的一个散文复古流派。
他们反对前后七子“文必秦汉”的文学观,标举唐宋古文,故称为唐宋派。
其理论主张为复古,他们推崇唐宋的韩柳欧曾,唐宋散文,与七子不同,提倡“直据胸臆,信手写出”。
其中文学成就较高的首推归有光。
6、童心说“童心说”是晚明杰出思想家李贽的文学观念。
李贽在《童心说》中提出“天下之至文,未有不出于童心焉者也。
中国古代文学史元明清名词解释
中国古代文学史元明清名词解释元代名词解释1.关王关汉卿与王实甫的并称,二人好比诗坛李杜、文苑韩柳,都是元代前期杂剧作家,又都是剧坛的领袖人物,杰出的现实主义作家,语言艺术大师,他们都来自社会下层,对百姓的疾苦有真切的体会,注重写社会底层妇女的悲惨命运,同属于元杂剧作家群中的大都作家群。
二者又有所不同,关汉卿是从元代现实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以一种具有高度社会责任感的战斗姿态出现去解决社会问题,剧作题材广泛,整体具有阳刚之美,代表作《窦娥冤》;而王实甫却是从中华民族历史长河中撷取具有典型意义的题材,通过诗情画意的爱情喜剧来提出整个封建社会带普遍意义的问题的,以爱情为主要题材,风格尽显阴柔之美,代表作《西厢记》。
2.话本宋元流行一种民间伎艺“说话”这种讲唱文学的兴盛,对中国古代小说和戏剧的发展影响极大。
话本小说就是由“说话”衍生而来的。
①话本小说是经过文人编撰整理的小说话本,是“说话人”说话所依据的底本。
今存的《清平山堂话本》、《古今小说》、《醒世恒言》等白话短篇小说集中。
宋元话本是中国小说史上最早的白话小说。
②话本小说的题材内容有:“烟粉类”“灵怪类”“传奇类”“公案类”,多以历史故事和当时社会生活为题材,具有浓郁的世俗生活气息。
③宋元话本小说在体制形式、叙述方式、语文体(白话进行演讲)等方面形成了很明显的特色。
3.元曲四大家指著名元杂剧作家,包括前期作家关汉卿、白朴、马致远和后期元杂剧作家郑光祖。
四者代表了元代不同时期不同流派杂剧创作的成就,对后世戏曲创作产生深远影响,周德清在其《中原音韵》一书中将他们并列,称为"关、郑、白、马”后又称之为"元曲四大家”。
代表作品:关汉卿:《窦娥冤》、马致远《汉宫秋》、白朴《梧桐雨》、郑光祖《倩女离魂》4.拷红王实甫《西厢记》中的桥段,讲述红娘送莺莺到张生的书房幽会,被崔夫人发现,唤来红娘进行拷问,责怪她玷辱了相府的名声。
面对老夫人的咄咄逼人、棍棒淫威,她微言大义,指责老夫人的无信无义,用老夫人标榜的孔孟之道进行反击,“以其人之道还至其人之身”,整套说辞,滴水不漏,老夫人也只好妥协。
古代文学(元明清)名词解释
一、古代文学(元明清)名词解释1、历史演义:就是用通俗的语言,将争战兴废、朝代更替等为基干的历史题材,组织、敷演成完整的故事,并以此表明了一定的政治思想、道德观念和美学理想。
2、拟话本:拟话本是文人模拟话本形式而作的小说,现在多用以指明代文人模拟话本而写的短篇小说。
这类作品已不是供艺人演讲之用,而实成为一种供案头阅读的作品。
3、章回体:我国古代长篇小说所采用的主要形式,是分回标目,把复杂的故事情节分为若干段落,每个段落为一回。
每回前用两句对偶的文字标目,概括本回故事的主要内容,称为回目。
凡是采用这种形式写的长篇小说,就称为章回小说。
4、神韵说:是由康熙诗坛著名诗人王士禛提出了的诗歌理论,主张以“神韵”论诗,其主旨与锺嵘《诗品》的“滋味说”、司空图的“韵外之致”大体相同,而以“不得一字,尽得风流”和“羚羊挂角,无计可求”为最高境界,指出所谓神韵,是要求诗歌具有含蓄深蕴、言尽意不尽的特点,以此为宗旨,对清幽淡远、不可凑泊而富有诗情画意的诗特别推崇,如唐代王维、孟浩然的诗。
5、公安派:晚明文学领域中出现了一个具有相当影响的文学派别,主要人物有袁宗道、袁宏道、袁中道三兄弟,其中以袁宏道的影响最为突出。
因为他们是湖北公安人,故称公安派。
此派提倡“性灵说”,提出在诗歌创作上“独抒性灵,不拘格套”,反对拟古蹈袭,着眼于作家自己的创造,注重信手而成、随意而出的写作态度,提出了一系列体现晚明文学新价值观的理论主张。
竟陵派:晚明文学领域中,继公安派之后,崛起的以锺惺、谭元春为代表的文学流派,在文坛上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因锺、谭均是湖北竟陵人,故称竟陵派。
该派受到公安派的影响,提出重“诗情”,重“性灵”,提倡学古要学习古人的精神,以开导今人心窍,积储文学底蕴。
6、唐宋派:嘉靖年间,文坛中出现的以王慎中、唐顺之、茅坤、归有光为代表的另一文学复古流派,在当时有着一定的影响。
该文学派别将李梦阳、何景明等前七子师法秦汉作为自己反拨的对象,提倡唐宋文风,在总体上主要推崇韩愈、柳宗元、欧阳修。
元明清文学名词解释
元明清文学名词解释宋濂;浙东学派的理学传人。
主张宗经明道,主张“文所以载道也”,强调“辞达”,注意“通变”,要求“因事感触”而为文。
他的代表作品有《送东阳马生序》朱有燉;号诚斋,又号锦窠老人、全阳道人、老狂生、全阳子。
朱元璋第五子朱橚的长子。
袭封周王,死后谥宪,世称周宪王。
朱有燉杂剧的曲词,清朗俊爽,是文采与本色的结合。
宾白则散发着浓郁的泥土气。
代表作名士剧,如《踏雪寻梅》等水浒剧《豹子和尚自还俗》等前七子;明弘治、正德年间的诗文创作流派。
以李梦阳、何景明为代表。
他们反对当时流行的台阁体诗文,自觉肩负改造文风的历史使命,以复古求革新,主张“文必秦汉、诗必盛唐”,旨在拯救萎靡不振的诗风,从而掀起了一场文学复古运动。
前七子的文学主张和创作实践都有现实意义,但由于过分强调复古,文学的创造性显得不足,给文坛带来新的流弊。
公安派;明代后期以袁宏道及其兄袁宗道、弟袁中道三人为代表的诗文创作流派,因三人是湖北公安人而得名。
他们反对前七子和后七子的复古主义,提出“世道既变,文亦因之”的文学发展观,主张“性灵说”,要求作品“独抒性灵,不拘格套”,能直抒胸臆,不事雕琢。
其创作成就主要在散文方面,清新活泼,自然率真,开拓了我国小品文的新领域。
后七子;明嘉靖、隆庆年间的诗文创作流派。
以李攀龙、王世贞为代表。
因在前七子之后,故称后七子。
后七子继承前七子的文学主张,同样强调以汉魏、盛唐的诗文创作为楷模,他们复古拟古,主格调,讲法度,互相标榜,广立门户,声势更浩大,从而把明代文学的复古倾向推向高潮。
后七子的创作总体上不脱对前人的模拟,但也取得了一定的成就,有些人后来表现出某种重视独创和性灵的倾向。
唐宋派;明嘉靖年间的诗文创作流派。
以王慎中、唐顺之、茅坤和归有光等为代表,他们反对前后七子的拟古主义,提倡学习唐宋文,主张文章要直写胸臆,具有自己的本色面目。
为宣传文学主张,茅坤还编纂了《唐宋八大家文钞》,进一步肯定和提倡唐宋文,其书盛行海内,影响深远。
古代文学 元明清 名词解释
公安派:公安派是明代后期出现的一个文学流派。
“公安三袁”是公安派的领袖,其中袁宏道声誉最高,成绩最大,其次是袁中道,袁宗道又次之。
公安派反对前七子和后七子的拟古风气,主张“独抒性灵,不拘格套”,发前人之所未发。
公安派的“性灵说”融合了鲜明的时代内容,它和李贽的“童心说”一脉相通,和“理”尖锐对立。
性灵说不仅明确肯定人的生活欲望,还特别强调表现个性,表现了晚明人的个性解放思想。
其创作成就主要在散文方面,清新活泼,自然率真,但多局限于抒写闲情逸致。
茶陵派:明成化、正德年间的一个诗歌流派。
因该派领袖李东阳为湖南茶陵人,故名。
明成化之后,日见严重的社会弊病已与粉饰太平的台阁体不相容。
于是以李为首的一派起而振兴诗坛,以图荡涤台阁平正醇实的诗风。
他们主性情,反模拟,推崇李杜,不拘一格;并且重视诗歌的声调、节奏、法度、用字,要以不同的风格代替台阁体。
唐宋派:中国明代文学流派。
代表人物有嘉靖年间的王慎中、唐顺之、茅坤和归有光等人。
自前七子的李梦阳、何景明等倡言复古之后,散文创作以摹拟古人为事,不但缺乏思想,而且文字佶屈聱牙,流弊甚烈。
嘉靖初年,王慎中、唐顺之等人力矫前七子之弊,主张学习欧阳修、曾巩之文,一时影响颇大。
后七子李攀龙、王世贞等再次发起复古运动,茅坤、归有光继起与之相抗。
前后七子崇拜秦汉是模拟古人,唐宋派则既推尊三代两汉文章的传统地位,又承认唐宋文的继承发展。
唐宋派变学秦汉为学欧(阳修)曾(巩),易佶屈聱牙为文从字顺,是一个进步。
唐宋派还重视在散文中抒发作者的思想感情,他们批评复古派一味抄袭模拟,主张文章要直写胸臆,具有自己的本色面目。
前后七子“前七子”,出现于明弘治、正德年间,成员包括李梦阳、何景明、徐祯卿、边贡、康海、王九思和王廷相七人,代表人物是李梦阳、何景明,倡言“文必秦汉,诗必盛唐”,在反对台阁体诗风中起过重要作用,但也将文学创作引向了拟古主义的道路。
针对理学提出“真诗乃在民间”的“主情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元明清——古代文学——名词解释:*说话:在宋代城市的大众娱乐场所“瓦肆”中,有一种以讲故事、说笑话为主的活动,即“说话”。
“说话”分为四家,即小说、讲史、说经、合生。
*话本:就是说话人说话的底本,它包括讲史和小说两大类。
前者是用浅近的文言讲述历史上的帝王将相的故事;后者指的是用通行的白话来讲述平凡人的故事。
原只是师徒相传的“说话”的书面“记录”,并非让人看的书面著述。
它原为口头文学,所以是口语体,且口气是针对听众的;我们今天所能看到的小说话本,多已经过下层文人加工润色,已是可供阅读的话本小说了。
*宋杂剧:唐代已有“杂剧”之名,是歌舞小戏、参军戏的通称。
宋代开始广泛采用这个名称,包括化装人物以演述故事之类的各种戏剧性表演,因此又叫“杂戏”,但主要用以指称滑稽戏。
其特点就是“全用故事,务在滑稽”。
*元散曲:是金元时期流行乐曲的曲词,元人称为“乐府”或“今乐府”,是一种新兴诗体。
它是相对剧曲而言的。
旧称有科白、有故事情节、装扮起来演唱的为剧曲,清唱的为散曲,是词的通俗唱法。
包括小令与套数,特点是趋俗性,重情,好写隐逸,谐謔调笑。
(或):在元代,散曲一般称为乐府或词,有小令和套数两种基本形式。
小令是单支的曲子,又叫“叶儿”,按不同的宫调曲牌创作,曲调不同,字数和句式也不一样。
套数又称套曲,由两支以上同宫调曲牌的曲子联缀而成,曲牌间的联系有一定的顺序,曲词须一韵到底,结尾时有“煞调”或“尾声”。
作为一种起源于民间新声音乐文学,散曲具有生动活泼、通俗易懂的恃点,“文而不文,俗而不俗”,成为当时极为流行的雅俗共赏的新诗体。
*元杂剧:以宋杂剧和金院本为基础,融合宋、金以来的音乐、说唱、舞蹈等艺术样式而形成的戏曲艺术,并在唐、宋以来词曲和讲唱文学的基础上,产生了韵文和散文相结合的、结构完整的文学剧本。
元杂剧又称北杂剧,是在诸宫调和金院本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成熟的戏剧形式,由“四折一楔子”构成。
折是音乐单位,一折里用同一宫调的一套曲子,四折也就是四大套曲子,可选用四种不同的宫调。
楔子的篇幅较短,一般放在第一折前交代剧情,起“序幕”的作用,也可放在折与折之间,起过渡承接作用。
在表演上由一人主唱,如在以正旦为主的戏里,只由正旦一人独唱到底,其他角色都不唱,只有宾白,这是从诸宫调里由女演员或男演员一作独唱的形式转化来的。
*小令:散曲的一种形式,单独的一支曲子,称为小令。
*套曲:散曲的一种形式,由几支同一宫调的曲子联缀而成的表演一个故事,称为套曲。
套曲也称"套数"、"散套",由同宫调的三支以上只曲组成,也可"借宫",一般套末应有尾声,全套必须一韵到底。
*《录鬼簿》:元钟嗣成著。
《录鬼簿》大约成书于元至顺元年(约公元1330年),记录了自金代末年到元朝中期的杂剧、散曲艺人等80余人。
有生平简录、作品目录,甚至带有自己思想痕迹的简评,如把关汉卿列在首位,对郑德辉颇有微辞:“惜乎所作,贪于俳谐,未免多于斧凿。
”后来作过两次修订,扩充为2卷,所录152人,作品名目400多种,书中人物分为七类。
*金院本:院本是金朝特有的名称,意思是“行院之本” 。
行院就是戏班,院本的原意指当时戏班演员创作演出的剧本,也指按这类剧本进行演出的一种戏剧样式。
*诸宫调:是一种说唱文学,主要流行于宋金时期,它是相对于限用一个宫调的说唱形式而言。
用同一宫调的曲牌组成套曲,再用若干宫调的套曲组成组成长篇,间以说白,来演唱故事。
(虽非戏曲,但是后来元杂剧剧曲组合规则则直接沿用诸宫调.(或):所谓诸宫调,就是流行于宋金元时期的一种讲唱文学。
是在鼓子词和赚词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用同一宫调的曲牌组成套曲,再用若干宫调的套曲组成长篇,间以说白,来演唱故事。
据传,其首创者是北宋末年的民间艺人孔三传。
《西厢记诸宫调》是现存唯一部完整的诸宫调作品。
*南戏:与北曲杂剧相对而言,是南曲戏文的简称,特指宋元时期南方地区流行的戏曲形式,又叫戏文、南词等.(或):南戏又称南曲戏文,原来是一种地方剧种,因为它流行于浙江温州(温州古名永嘉)一带,所以又称为“温州杂剧”或“永嘉杂剧”。
它在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吸收了大曲、诸宫调、滑稽戏等民间说唱技艺,以及元杂剧表演故事的形式。
元灭南宋统一全国并未使南戏消亡,在南北文化交流中,它的故事题材和演唱艺术又受到北杂剧的影响,并逐步成为一种较为成熟的戏剧样式。
它内容多以家庭为主,曲调轻柔婉转,以管乐伴奏为主,剧中各个角色可以分唱或合唱,一部戏没有固定的场次限制,每出戏也不要求通押一韵,也不限用同一宫调中的曲牌。
因此,与杂剧相比,它要灵活得多。
南戏在体制上较为自由,曲牌运用比较随便,剧本常以人物上场、下场分为若干段落,每一段落即为一场。
表演不拘一恪,各类角色均可歌唱。
戏剧结构的时空辕换相当灵活。
*平话:即讲史话本。
元代的讲史话本多标名为“平话”,大约取其主要用平常口语讲述,一般不加以弹唱的缘故。
“平”还有评论之意,说话人讲述历史故事时往往加以评说,所以后人又把“平话”称为“评话”。
平话大多根据各种正史、野史和民间传说改编而成,浅显的文言和白话两种语言并用,穿插诗词,把庞大复杂的历史事件编成情节联贯的长篇故事。
只交待大概情节,不做过细的描写,具有提纲性质。
这便于说话人登台献艺时,根据各自的演说才能去发挥或增减。
*传奇:名称源于唐人裴铏的短篇小说集《传奇》,后用以指称唐宋文人所作文言短篇小说,再后宋元南戏、北杂剧、以及说唱艺术如诸宫调等,由于多取材于唐传奇,故也被称为传奇。
明传奇则是在宋元南戏基础上,兼取北曲杂剧的成果发展而成。
*四大传奇:即“四大南戏”,是元末明初南戏的代表,也是民间长期流传的作品。
《荆钗记》、《刘知远白兔记》、《拜月亭记》和《杀狗记》这些剧本既贴近民间,又显示出文人对南戏写作的渗透,提高了南戏在戏坛上的地位。
尤其在情节安排、人物塑造和语言等方面取得了诸多成绩,对后来的南戏以及传奇创作影响深远.*历史演义小说:以讲述历史故事为主,由宋元讲史话本发展而来。
其主要情节、人物均有史传根据,但其中细节描绘、景物渲染、人物性格等,均系作者参照野史杂记和民间传说等敷衍而成,有大量虚构、想象部分,并带有作者的思想倾向和感情色彩。
*章回体小说:章回小说是中国古代长篇白话小说的别称,其特点是分回标目、分章叙事、情节繁复、内容通俗、语言晓畅、文备众体、模拟说话艺术等。
或:是中国古典长篇小说的唯一形式。
章回,指在小说中标明回目,分章叙事。
它的渊源主要出自宋元讲史话本。
*拟话本:明代中叶以后,随着话本小说的流行,一些文人在润色、加工宋元明旧篇的同时,开始有意识地模仿“话本小说”的样式而独立创作一些新的小说,这类白话短篇小说称之为“拟话本”,从鲁迅起,一般又将“三言”之后的白话短篇小说都归属于“拟话本”一类。
冯梦龙编选的《三言》和凌濛初的《二拍》明代拟话本的代表作,是中国古代白话短篇小说的宝库。
*“童心说”:晚明时期李贽提出的文学思想,具体论述在于其《童心说》里。
所谓“童心”,即是“绝假纯真,最初一念之本心“,”绝假纯真“即不受道学等外在”闻见道理“的蔽障和干扰,“最初一念”实则指人本然的私心,童心说认为文学必须真实坦率地表露作者内心的情感和人生的欲望。
在李贽看来,要保持“童心”,使文学存真去假,就必须割断与道学的联系;将那些儒学经典大胆斥为与“童心之言”相对立的伪道学的根据,这在当时的环境中有它的进步性与深刻性。
(或)“童心说”明李贽在文学方面提出的观点,他继承司马迁的“发愤著书”说和王充反虚伪、求事实的传统,提出要求恢复人的自由自觉本性,他在《焚书》卷三《童心说》说:“夫童心者,绝假纯真,最初一念之本心也。
”强调作家保持未被假道学熏染过的真见解、真感情和独立人格。
*玉茗堂四梦:汤显祖的四部传奇。
《紫钗记》(由早年所写《紫箫记》改作),《牡丹亭》、《邯郸记》、《南柯记》,合称《玉茗堂四梦》。
又称为临川四梦,因汤显祖为江西临川人故得名。
*《今古奇观》:明代拟话本选集,是一部从“三言”“二拍”里选出来的话本集。
编选者姑苏抱瓮老人,其真实姓名不详,成书于明末。
(或):“姑苏抱瓮老人”见“三言”与“二拍”“卷帙浩繁,观览难周”(《今古奇观序》),故从中选取40种成《今古奇观》。
后三百年中,它就成为一部流传最广的白话短篇小说的选本。
*三灯丛话:是明代三部文言小说的合称。
包括瞿佑的《剪灯新话》、李昌祺《剪灯馀话》以及邵景詹的《觅灯因话》。
瞿佑的《剪灯新话》和李昌祺的《剪灯馀话》是明代文言短篇小说的代表作。
*唐宋派:明代嘉靖年间的文学流派。
代表人物王慎中、唐顺之、茅坤和归有光等。
其中以归有光成就最高。
他们力矫七子之弊,主张学习欧阳修、曾巩之文。
既推尊三代两汉文的传统地位,又承认唐宋文的继承发展。
他们批评复古派一味抄袭模拟,主张文章要直写胸臆,具有自己的本色面目。
但他们把道看成是文的源泉,道盛则文盛。
这种观点束缚了创作。
同时也削弱着他们文学主张的影响力*公安派:晚明文学领域一个具有相当影响的文学派别,主要人物有袁宗道、袁宏道、袁中道。
他们认为文学是发展的,“古何必高,今何必卑”,以“性灵说”作为文学主张的内核,提出“独抒性灵,不拘格套”,推崇文必贵质,重视小说戏曲的文学价值,在创作上反对摹拟,自然流露个人真性情,语言流利洁净,提倡平易近人的文学语言,要求解放文体,但有些作品过于率直浅俗,只注重个性性灵的抒发,缺少广阔的社会背景,在内容上局限率直浅俗,过分俚俗化。
(或):公安派:明代万历年间的文学流派。
由于其代表人物袁宏道、袁中道、袁宗道兄弟三人系湖北公安人,故得此名。
明代文学流派。
其主要文学主张是:一、反对剿袭,主张通变;二、独抒性灵,不拘格套;三、推重民歌小说,提倡通俗文学。
公安派在解放文体上颇有功绩,但他们创作题材愈来愈狭窄。
其仿效后人评论公安派文学主张的理论意义超过他们的创作实践。
*“南洪北孔”:即清初著名洪升和孔尚任, “南洪北孔” 清代初年,剧坛出现了洪升和孔尚任两位著名的剧作家。
洪升创作的剧作《长生殿》和孔尚任创作的剧作《桃花扇》代表了古典戏曲创作的两座高峰,堪称传奇剧本中的双璧,因为洪升是南方浙江钱塘人,孔尚任是北方山东曲阜人,他们也享有了“南洪北孔”的美誉。
*三言”的编著者冯梦龙,“三言”即《喻世明言》、《醒世恒言》、《警世通言》。
“三言”每部四十卷,计一百二十卷,一百五十万字。
“三言”是冯梦龙的编纂之作,只有一部分是自己创作;“三言”每篇的篇名为单句,与“二拍”代表了我国古代白话小说的高峰,也开创了拟话本小说的新时期。
*“二拍”的编著者凌濛初,“二拍”即《初刻拍案惊奇》与《二刻拍案惊奇》。
“二拍”仿“三言”体例,每卷四十篇。
“二拍”基本上是凌濛初一人创作;“二拍”的篇名为一联,这是凌濛初有意区别于冯梦龙“三言”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