潜意识与无意识的是是非非

合集下载

如何区分非意识、前意识、无意识和潜意识?

如何区分非意识、前意识、无意识和潜意识?

如何区分非意识、前意识、无意识和潜意识?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非意识1、对环境事物无感知的状态。

从个体内省知觉的内涵和状态看,为意识的六个层次之一。

如个体在常态下对自己的心跳、脉搏等活动毫无所知。

2、美国精神病学家K.戈尔德斯坦人格结构理论中与意识相区别的一个层面。

指未处于注意中心的心理活动。

以极不明显的方式保存在人的心理活动中,只有当人面临的情境需要引起人的关注时,人才能间接地体验到。

其活动分三类:某些身体过程和自动行为,如人在活动中的身体姿态、表情动作、自动活动等;内在体验,包括人在行为中感受到的情感、心境、态度、欲望和需要等;早期意识时间的后效,当有机体受到同样刺激情境的再次刺激时,这种后效会加强人的某些行为。

前意识1、前意识,指潜意识中可召回的部分,人们能够回忆起来的经验。

它是潜意识和意识之间的中介环节。

潜意识很难或根本不能进入意识,前意识则可能进入意识,所以从前意识到意识尽管有界限,但没有不可逾越的鸿沟。

2、前意识处于意识和潜意识之间、担负着“稽察者”的任务,不准潜意识的本能和欲望侵入意识之中。

但是,当前意识丧失警惕时,有时被压抑的本能或欲望也会通过伪装而迂回地渗入意识。

1、无意识起初是由哲学家提出来的,后来,它才逐渐吸引了心理学家尔后是神经生理学家的广泛兴趣。

无意识它并不是心理学所特有的概念,而是为哲学、精神病学、心理病理学、法学、文艺、历史学等学科所共有。

2、它作为心理学概念有着悠久的历史,以无意识为基本概念的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说,现在在美国已不再是一般的关于心理学的理论,它已渗透到文学、哲学、艺术和其他社会科学领域,西方知识界就像讲述自己的心脏和胃的活动一样讲述着无意识现象。

潜意识1、由心理学家西格蒙德·弗洛伊德提出,是指潜藏在我们一般意识底下的一股神秘力量,是相对于“意识”的一种思想。

又称“右脑意识”、“宇宙意识”,脑内革命作者春山茂雄则称它为“祖先脑”。

透过弗洛伊德潜意识来探索人的本质

透过弗洛伊德潜意识来探索人的本质

2009年7月陇东学院学报Ju.l2009第20卷第4期Journa l o f L ongdong U n i versity V o.l20N o.4透过弗洛伊德潜意识来探索人的本质孙淑桥(毕节学院经济管理系,贵州毕节551700)摘要:潜意识理论不仅是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哲学的基础和核心,而且也是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哲学人学思想的理论基石,潜意识包括个人的原始冲动和各种本能以及这种本能所产生的欲望,是个体之所以为人的最根本的东西。

弗洛伊德对潜意识进行考察与探索,得知人的本质主要是无意识的和非理性的潜意识。

文章着重从以下五方面进行分析:即潜意识与人的精神的关系、潜意识与人的行为的联系、潜意识与性欲人的关联、潜意识与人类社会的关系以及对其潜意识理论的评价。

关键词:弗洛伊德;潜意识;人的本质中图分类号:B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1730(2009)04-0075-04收稿日期:2009-03-26作者简介:孙淑桥(1974)),男,山东沂水人,讲师,硕士,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当代社会、西方哲学与文化研究。

弗洛伊德的潜意识理论在其精神分析哲学中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它贯穿于整个弗洛伊德学说之中。

本文通过对潜意识的探索来揭示人的本质,进而说明现实的人的行动。

这样以来,不仅说明了人作为精神的现实而存在,还进一步说明了人作为行为的现实而存在,从而使人们更好地对人的本质进行考察与探究。

一、人的精神与潜意识对于人的精神及其本质问题,在弗洛伊德以前,人们大都把心理与意识等同起来,认为意识的就是心理的,心理的即意识的,可是,弗洛伊德却认为这是对人的心理的极大误解。

在他看来,意识只是人的精神生活中的表层,仅仅是较小的一部分,而心理生活的绝大部分则处于意识以下的深层(人们一般不会觉察的地方)。

他进而提出了与众不同的观点)))人的心理过程主要是一个无意识的、非理性的过程,意识是由无意识派生出来的,是无意识分化和发展的结果。

论潜意识或无意识认识

论潜意识或无意识认识

论潜意识或无意识认识一、概述潜意识或无意识认识,作为心理学领域的一个重要概念,长久以来一直吸引着众多学者和研究者的关注。

它指的是那些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并未直接意识到,但却在深层次上影响着我们思维、情感和行为的心理过程。

潜意识或无意识认识的研究,不仅有助于我们更深入地理解人类心智的复杂性和多样性,还为心理治疗、教育、广告等多个领域提供了宝贵的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在探讨潜意识或无意识认识时,我们首先需要明确其概念边界和内涵。

潜意识通常指的是那些被压抑或遗忘在内心深处的记忆、情感和观念,它们虽然未被直接意识到,但却在潜意识层面持续地影响着我们的行为和心理状态。

而无意识认识则更侧重于那些我们未曾意识到,但却在不知不觉中影响着我们认知和行为的心理过程。

随着心理学研究的不断深入,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潜意识或无意识认识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

它们不仅影响着我们的情绪体验、决策制定和人际交往,还在一定程度上塑造着我们的世界观和价值观。

对潜意识或无意识认识的深入探究,对于我们更好地理解人类心智的奥秘具有重要意义。

我们也要认识到,潜意识或无意识认识的研究并非易事。

由于其具有隐蔽性、复杂性和不确定性等特点,使得我们在探究其本质和机制时面临着诸多挑战。

正是这些挑战激发了我们不断探索的热情和动力,推动着心理学领域不断向前发展。

潜意识或无意识认识是一个充满魅力和挑战的研究领域。

通过对其深入探究,我们可以更全面地认识人类心智的复杂性和多样性,为心理治疗、教育、广告等多个领域提供更有针对性的指导和支持。

1. 潜意识或无意识认识的定义及背景潜意识或无意识认识是心理学中一个深具魅力的研究领域,它揭示了人类思维中那些隐而不显、却对行为决策产生深远影响的心理过程。

顾名思义,指的是那些未被我们意识层面所察觉的心理活动和认知过程;而无意识认识,则更多侧重于我们在没有明确意识到的情况下,依然能够对周围环境和自身状态进行某种程度的感知和理解。

无意识与潜意识心理解读的关键

无意识与潜意识心理解读的关键

无意识与潜意识心理解读的关键心理学研究中,无意识和潜意识是两个重要的概念,它们在心理解读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无意识指的是我们意识范围之外的心理活动,而潜意识则是我们意识之下但能够被唤起的心理过程。

本文将探讨无意识与潜意识在心理解读中的关键作用。

无意识是一个神秘而引人入胜的领域。

虽然我们不能直接接触或观察到它,但无意识的活动却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弗洛伊德是最早对无意识进行深入研究的心理学家之一,他认为无意识是我们内心深处的驱动力和欲望的来源。

无意识对于心理解读的关键在于它包含了我们无法直接识别或意识到的个体心理过程。

它是我们经验、感知和思维的底层基础,决定着我们的行为和情感。

例如,在做出决策时,我们可能并不清楚决策的真正原因,但无意识中的某些心理因素可能在背后起着重要作用。

除了无意识,潜意识在心理解读中也占据着重要地位。

潜意识是我们意识之下但能够被唤起的心理过程,它包含了我们不经意间积累的知识、记忆和经验。

潜意识在决策、学习和问题解决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潜意识的运作方式可以通过以下实例来说明。

当我们在学习新的知识时,我们可能会感到困惑和无助,但当我们放松下来并给予大脑一些休息的时间时,无意识中的潜意识过程会开始在背后工作。

这时,我们可能会不知不觉地获得一种直觉或“灵感”,帮助我们解决困难或产生新的想法。

无意识和潜意识的作用不仅仅局限于个人层面,它们也在集体心理中发挥着关键作用。

集体无意识和集体潜意识是指一个群体或社会所共有的无意识和潜意识内容。

它们通过共享的文化价值观、符号系统和传统在集体中形成,并影响着集体的行为和思维方式。

心理解读的过程中,无意识和潜意识的关键作用可通过以下步骤总结:1. 意识的局限性:意识只能同时处理有限的信息,无法涵盖所有的心理活动。

因此,无意识和潜意识扮演着填补信息缺失的角色。

2. 内省和自我分析:通过内省和自我分析,我们可以尝试了解无意识和潜意识中隐藏的心理过程。

人的意识与无意识的关系

人的意识与无意识的关系

人的意识与无意识的关系在人类的思维活动中,或许没有比人的意识与无意识的关系更为深奥而又神秘的了。

意识是人的自我意识、自我感知以及自我思考所组成的心理现象,而无意识则通过梦境、情绪、直觉等方式来影响人的行为和思维。

人的意识与无意识之间的相互关系可以说是一个令人着迷的领域,本文将从不同角度探讨这个主题。

一、意识的局限性和无意识的潜力意识是人类思维活动中的表层,但它的作用却经常被无意识所左右。

无意识的存在和作用使得人类能够从意识之外的领域中汲取灵感与智慧。

许多伟大的创意和发明都是源于无意识,比如康德在清晨醒来时,思考了“纯粹理性批判”的框架;弗洛伊德的心理学理论则源于对梦境的分析。

这些例子告诉我们,无意识是意识的一个重要补充和延伸,它潜藏着巨大的创造潜能。

二、无意识与情绪的关系情绪是人类内心世界的一种反应,通常是在无意识的作用下产生的。

无意识可以影响我们的情绪,在某些时刻我们会发现我们的情绪在意识之外被操纵着。

比如,当我们在遭遇压力或困难时,无意识中的某些信息会引发我们的恐惧或愤怒等情绪,而我们却往往不能准确地理解或控制这些情绪的源头。

这表明情感的产生在很大程度上来自我们的无意识。

三、无意识与潜意识的区别无意识和潜意识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潜意识是指那些被压抑、被忽视或被遗忘的心理内容,而无意识则更广泛地涵盖了人类心灵中的各种信息和现象。

潜意识往往包含了我们曾经经历过的事情、承受过的创伤等。

它可以影响我们的行为、偏好和决策。

无意识则是一种更为广泛的心理现象,集合了潜意识和其他一些无法被意识察觉的心理过程。

四、从无意识中汲取智慧无意识并不只是一个不可控制的因素,我们也可以通过一些方法来从中汲取智慧和力量。

梦境是无意识的一种重要表现形式,通过对梦境的分析和解读,我们可以了解更多隐藏在无意识深处的信息。

此外,冥想、艺术创作等也是一种触及无意识的方式。

通过减少外界干扰,我们可以让无意识更容易地涌现出来,从而获得内心的宁静和智慧。

意识四态

意识四态

意识四态人类的意识活动是非常复杂的,虽然现代科学高度发达,检测手段日益先进,然对于意识的深层机制仍旧难以彻底了解。

特别是对一些特殊的意识状态,如气功修习中的定境(禅境)的研究更乏深入。

根据我在功中的体验基本上可以把人类意识活动分为四种状态,其中有些是与现代医学研究成果相吻合的,有些则在观念上有所不同。

由于是自己在功态中的体验,是否其有普遍意义,尚待科学进一步验证.然在传统的师承讲述中,历代前辈的经验大体是类同的,这个问题希望气功同道与学练本功者共同研究探讨,也希望能协助我,提供此类经验的材料,以进一步研究。

在叙述意识活动的四种状态之前,我们先来分析一下两类意识。

一类是表层意识。

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意识、思想、思维、意念等。

它是一种在表象、概念的基础上通过分析、判断、推理进行的一种认识活动。

传统气功中所谓的后天意识的概念与此较接近,但不完全一样,表层意识相当于佛家功中所说的前六识。

这类意识不是生下来有的,而是在后天的认识过程中产生的,它是借助于表象和概念形成的。

什么是表象?比方说,我们面前有一张方木桌。

通过双眼,我们先后见它的外形,是方的,有四条腿,大小、颜色等,这就是表象。

那么这些表象在脑子里反映出来,变成了概念:咦,这是桌子。

这就是一个表层意识的认识过程。

刚生下的婴儿,就不知道什么叫桌子,他必须通过后天的学习,由父母或外人反复教导,才能学会。

另外一类叫潜层意识。

这部分意识理藏在表层意识之下,在人类清醒状态下,它往住处于抑制状态,只有当睡觉或进入气功态时,表层意识减弱,才能部分显现出来。

潜层意识又分两个层次,一个层次叫潜意识、一个层次叫无意识(这里与心理学中精神分析学派的同一名词内涵上有所不同)。

潜意识里藏伏着很多东西。

比如,关于过去的所有事件的记忆。

一般人认为,发生过的事,有的记住了,有的根本没有去记,或记过又忘掉了。

现代科学上讲有短期记忆和长期记忆。

但这些都是从表层意识的层次上来研究的。

事实上,根据我功态的体验,潜意识具有惊人的贮藏信息的作用,它甚至可以贮存千万年、亿万年甚至更广阔、更长远时空中的记忆信息。

心理学:意识无意识潜意识是什么?

心理学:意识无意识潜意识是什么?

心理学:意识无意识潜意识是什么?意识:意识是人脑对大脑内外表象的觉察。

生理学上,意识脑区指可以获得其它各脑区信息的意识脑区(在前额叶周边)。

意识脑区最重要的功能就是辨识真伪,即它可以辨识自己脑区中的表象是来自于外部感官的还是来自于想像或回忆的。

此种辨别真伪的能力,任何其它脑区都没有。

当人在睡眠时,意识脑区的兴奋度降至最低,此时无法辨别脑中意像的真伪,大脑进而采取了全部信以为真的方式,这就是所谓的“梦境”。

意识脑区没有自己的记忆,它的存储区域称作“暂存区”,如同计算机的内存一样,只能暂时保存所察觉的信息。

意识还是“永动”的,你可以试一下使脑中的意像停止下来,即会发现这种尝试的徒劳。

有研究认为,意识脑区其实没有思维能力,真正的思维都发生在潜意识的诸脑区中,我们所感知到的思维,其实是潜意识将其思维呈现于意识脑区的结果。

人的意识,因其物理感知系统的特殊性,使其有能力掌握语言和文字。

这就意味人们的经验和科学可以通过语言和文字得到传承,并积累到社会意识中去。

在这样的积累之下,人类的科学进步日益发达,从而使人的意识极大程度地领先于地球上的其它生命体。

通常人类特有的意识被称之为:思想。

一般认为意识中最重要的是自我意识。

自我意识就是个人对外界刺激总体性的、独特的反应。

自我意识并不是生来就有的,而是人在成长过程中从具体的反应事件中综合出来的,用于调控自我内部和与外界关系。

无意识:无意识并不是心理学所特有的概念,而是为哲学、精神病学、心理病理学、法学、文艺、历史学等学科所共有。

它作为心理学概念有着悠久的历史,以无意识为基本概念的佛洛依德精神分析(包括新精神分析)学说,现在在美国已不再是一般的关于心理学的理论,它已渗透到文学、哲学、艺术和其他社会科学领域,西方知识界就像讲述自己的心脏和胃的活动一样讲述着无意识现象。

人的心理活动按有意识和无意识分类.有意识比较容易理解,比如,有意识地去看,去听,去注意,去思考,去想象,这是人们在学习,生活中无时无刻不存在的心理活动.人还有一种无意识的心理活动.比如,小时候爸妈常带着你上街玩,总会耐心地教你怎么记住回家的路,你自己也会用忙碌地去记住沿途的一些标志性的东西,如电线杆,商店,招牌,十字路口的样子情况.可是等到你稍大一点的时候,不论是去学校还是回家,你再也不会边走边用心去记沿途的标志,两条腿仿佛长上了眼睛似的,到了该拐弯时便拐弯,不知不觉就到了学校或家里了.这种不知不觉识别回家或到学校路线的心理学活动,就是一种无意识的心理活动.它的另一个名字就叫"下意识"或"潜意识".无意识的心理活动普遍存在于我们的日常生活之中,因为人们不必为它作出努力,所以能缓解心理活动而带来的疲劳,使人们的心理活动变得轻松.潜意识:潜意识,心理学术语。

意识与无意识

意识与无意识

意识与无意识人类的心灵是一个复杂而神秘的存在,其中最基本的元素之一是意识和无意识。

这两种状态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影响着我们的思维和行为方式。

然而,意识和无意识之间的联系和相互作用仍然是一个备受争议和研究的领域。

意识是指我们对外界事物的直接体验和知觉。

在意识状态下,我们能够感知、思考和理解自己以及周围的环境。

它是我们思维和行为的驱动力,使我们能够做出决策和选择。

然而,意识只是我们心灵中的一小部分。

无意识则是指我们没有意识到的心理活动和过程。

虽然我们无法直接观察和感知无意识,但它对我们的生活和个人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无意识包含了我们的潜意识和潜意识的内容,这些内容在我们的心智中储存和处理着各种信息。

意识和无意识之间的相互作用可以通过许多例子来展示。

例如,在做出决策时,我们的意识会以一种明确的方式来分析和评估可用的选项。

然而,无意识在背后也起着重要的作用。

它会从我们的记忆中提取以前的经验和信息,并在我们不知不觉中影响着我们的决策。

这种情况在日常生活中尤为常见,比如我们不知不觉地对某些事物感到喜欢或厌恶。

此外,无意识还与我们的情绪和行为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

我们的情绪和情感往往受到无意识的影响。

有时我们可能会出现一些情绪反应,我们无法准确地解释或理解。

这些情绪可能源于我们无意识中的某些感觉或经历,而我们的意识无法完全认知和理解。

对于许多心理学家和研究者来说,了解意识和无意识之间的关系是一项重要的研究任务。

他们试图揭示这两者之间的神秘联系,并通过实验证据和研究数据来解释这种联系的本质。

到目前为止,我们已经了解到意识和无意识之间的互动不仅仅存在于个体层面,它们还与群体心态和文化价值观息息相关。

我们的思维方式、信念和行为往往受到无意识的影响,而这种影响往往是深层且隐蔽的。

了解意识和无意识的作用对我们的个人成长和发展来说也是至关重要的。

通过更深入地了解我们内心的冲突、动机和需求,我们可以更好地认识自己,并在生活中做出更明智的决策。

关于意识、下意识、潜意识、前意识及无意识

关于意识、下意识、潜意识、前意识及无意识

1、下意识与人类意识人类意识是像洋葱一样具有层状结构的。

表层是我们的有意识的意识状态,这种状态依照现实规则进行日常生活中决策工作,是智能的,现实的,符合逻辑的,特别是在新环境中,需要我们以理性思考方式决定要做什么,如何去做的时候。

然而,这种状态同时只能处理五到九件事情,并且非常容易“过载”。

下意识或者说“洋葱”的主要内层部分是依靠“自动导航系统”工作的,比如说按照快乐原则做出反应,尽量回避痛苦,获得快乐,而不管外界环境如何。

考虑到我们自动控制内在器官的感情,幻想,记忆及本体感受神经系统,这四种主要功能系统是紧密联系的-换句话说,意识作用于肉体,肉体也反作用于意识。

在同一时间处理很多复杂的指令可以说是功能强大的,甚至聪明的,但不是“智能”的。

现在越来越多的证据显示,正如普遍接受的,有意识的意识部分位于大脑的左半球,下意识位于右半球。

两个半球有着不同的作用和功能。

大脑有意识状态左脑右脑下意识状态逻辑重识别推理韵律数学虚拟阅读幻想写作创造力语言合成分析符号自我感情司令部:所有逻辑性,理性,工厂:对于肉体,精神,真实有计划的想法处理的地方,虚幻或记忆中的事件做出快速同时只能处理7件事,缓慢反应,并不总是理性和适当的。

且易“过载”。

2、潜意识到底是什么?作者:廖阅鹏文章来源:《催眠圣经》第28页弗罗伊德把心灵比喻为一座冰山,浮出水面的是少部分,代表意识,而埋藏在水面之下的大部份,则是潜意识。

他认为人的言行举止,只有少部分是意识在控制的,其它大部分都是由潜意识所主宰,而且是主动地运作,人却没有觉察到。

当一个人处于正常的状态下,比较难以窥见潜意识的运作,这时,梦是最好的观察潜意识活动的管道。

但是在罹患精神疾病者身上,我们可以看到潜意识的作用非常地尖锐,例如无法解释的焦虑、违反理性的欲望、超越常情的恐惧、无法控制的强迫性冲动,明显地看见意识的力量如此微弱,潜意识的力量像台风一般横扫一切。

然而潜意识并非如此负面,只是在病人的身上较容易观察而已。

意识和无意识的区别

意识和无意识的区别
当然,我们说应该把“无意识”这个过去通用的心理学、哲学术语改为“潜意识”,并不是说在任何情况下
都不能用“无意识”来表述特定的学术思想。如果用“无意识”概念,能把所要表达的学术思想明白无误地传
达给受众,而又不至于引起误解,那么,采用大家通用的术语是完全可以的。改与不改,全在于是否能够准确
地表达所要表达的学术思想,避免不应有的误解。因此,我们在论述有关学术思想和学术问题时,应根据情
况来选用它们。
心理学家们通常把意识阈以下的意识称为“无意识”,这就很容易被人们误解为“无意识”就是没有意
识。其实,无意识并不是没有意识,它是认识主体客观存在的一种精神活动、一种潜在的认识过程,是未被
主体自觉意识到的意识。原苏联心理学家B ·C·列坚别尔格认为,只有高度发展的意识,才能有无意识
的心理现象。他说:“无意识心理现象并不只是一个否定性的定义(即在心理反应过程中没有意识,动物和
潜意识或无意识是人们认识客观事物的一种不可缺少的形式,也是主体对客体的一种特殊的反映形式。
它是人们对认识对象不自觉的、未加注意的、不由自主的、不知不觉的、模糊不清的认识。约言之,潜意识或
无意识,是一种未被意识到的认识,或认识阈之下的认识。从这个意义上说,潜意识或无意识不等于无(没
有)意识,它在认识中能起到很重要的作用。
为“潜意识”[ 5 ] 。
刘奎林教授则认为,“人的意识是一个系统,这个意识系统是由三个意识层次构成的,即显意识层次,潜
意识层次和下意识层次。其中,显意识层次属于社会意识,具有鲜明的社会属性;下意识层次属于生物意识,
它是有条件反射与无条件反射,以及属于第一信号系统的生物性功能意识的有机集合体。除有条件反射的
但对弗洛伊德的意识和无意识理论,各家的解释又不尽相同。

当代西方文艺理论-真题整理(七)

当代西方文艺理论-真题整理(七)

当代西方文艺理论-真题整理(七)31.无意识(潜意识)理论:(1)无意识是弗洛伊德学说的一个基本概念。

(2)他认为人的心理包含三部分:即意识、前意识与无意识。

(3)意识处于表层,是指一个人所直接感知到的内容,是人有目的的自觉心理活动,可以通过语言表达并受到社会道德的约束;前意识处于中层,是指那些此刻并不在一个人的意识之中,但可以通过集中注意力或在没有干扰的情况下回忆起来的过去经验,在意识与无意识之间从事警戒作用,组织无意识本能欲望进入意识之中;无意识处于大脑底层,是一种本能,主要是性本能冲动,毫无理性,个人无法意识到却影响人的行为。

(4)冰山理论:弗洛伊德将人的大脑比作海上冰山,意识部分只是露出海面的一小部分,前意识相当于处于海平面的那一部分随海水波动时而露出海面时而没入海下,无意识则像没入海水中的硕大无比的主体部分。

(5)意识与无意识:①意识与无意识是相互对立的,意识压抑无意识本能冲动,使之只能得到伪装的象征的满足,而无意识则是心理活动的基本动力,暗中支配意识。

②意识是清醒理性的却又是无力的,无意识是混乱盲目的却又是有力而起决定作用的,是决定人的行为和愿望的内在动力。

因此,无意识是占据主导地位、起支配作用的。

(6)评价:①无意识理论是弗洛伊德的原创、精神分析学说的核心,也成为了区分是否是精神分析学派的标志。

②无意识理论的贡献在于它展示了人心理的复杂性和层次性,去探讨无意识心理对人的行为的影响,这对20世纪的作家批评家有着巨大的启迪作用。

③无意识理论为文学艺术开辟了一个更为广阔的表现领域,拓展了表现人物内心世界的空间,把文学作品中的心理分析手法提高到了一个新的层次。

④不足:弗洛伊德过分夸大了无意识的作用,把它当作决定人的一切精神活动和行为的动力,从而贬低了意识和理性的作用,这对文艺创作和批评也产生了不少负面影响。

32.简述三重人格结构:(1)弗洛伊德在20世纪20年代对早期的无意识理论进行了修正,提出三重人格结构:本我,自我,超我。

《红楼梦》之真假秦可卿

《红楼梦》之真假秦可卿

《红楼梦》之真假秦可卿摘要:谁人不识《红楼梦》,世事洞明皆其中;冷眼旁观非你我,熟识文本深意究。

《石头记》从一开始就富有自身的超现实主义色彩与氛围。

甄士隐、贾雨村,真真假假,假假真真,假作真时真亦假,真作假时假亦真,无为有处有还无,有为无处无还有。

是是非非,真真假假,谁能深明?正道是,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作为一部金典名著,《红楼梦》自有他的永恒,且非三言两语能评说道尽其中滋味,本文将就《红楼梦》其中秦可卿一人的相关故事进行简要分析。

关键词:精神分析意识超现实面具梦境封建家族家宴秦可卿者,贾宝玉之侄蓉之媳妇也。

贾珍及其夫人尤氏率儿、媳贾蓉、秦氏邀荣府亲戚们客座在家。

席间,媳秦氏可卿者安排宝二叔午睡之时,即以室内富丽堂皇之陈设展现了封建贵族家庭中的奢靡与豪华,亦将贾宝玉之性情如幅山水画般慢慢展开。

虽说在近代以后,西方国家的文学创作表现手法才逐渐走向本土。

谁又能说秦氏闺房中宝玉的睡梦不是超现实主义手法对梦境世界的游历,一种潜意识的表现?贾宝玉之梦跟随秦氏进入,梦中的太虚幻境中警幻仙姑一角,出现在秦氏消失之时,仿佛是可卿氏之化身,而其中乳名兼美表字可卿者似乎也是秦氏之另一化身。

这一人分饰多角的手法,在现代电影电视中常见。

而曹雪芹似乎早已将其运用自如。

此处充满矛盾——秦可卿怎会变成两个人,难道还有正版和盗版,真假悟空之分?超现实的神魔鬼怪的想象,《红楼梦》自然不比《西游记》来的强烈与直露,那自然只能是梦中才可现之境。

坠落其中,将“迷津”深陷。

警幻仙原身负荣宁二祖之托,剖腹深嘱,不忍宝玉独为闺阁增光而见弃于世道,令其领略仙闺幻境之风光尚然如此,何况凡世?望其从今后万万解释,改悟前情,留意于孔孟之间,委身于经济之道。

不曾想,贾宝玉竟真入“迷津”,深负警幻仙从前谆谆警戒之语。

“迷津”本为尘世,贾宝玉不可能在此处一睡不醒,其“梦醒”是必然的,因此,坠“迷津”也成必然,所谓的“深负警幻此前谆谆警戒之言”自然亦将成为必然。

意识与无意识的认知

意识与无意识的认知

意识与无意识的认知----郑昭明教授师大心辅系演讲札记我们人类的心智活动,可粗略分成意识(consciousness)∕无意识(unconsciousness,又称潜意识)两个层次,这已经是人人所熟知概念了,然而在心理学当中,关于这方面的课题,受到心理治疗以及人格理论的影响,多半是关心它们对于心智活动中的情感、动机等方面会产生哪些影响?从这个角度切入探讨意识∕无意识层面的现象。

而对于学习、认知、、、等,一般我们称之为「智慧」的心智活动,则较少注意到它们在「无意识」状态下的现象与活动(注1);这些智慧活动,以往在心理学中所探讨的,多半是我们可以意识得到的部份,而对于那些我们「知道却又不知道」(注2)的部份则少有探讨。

因此,要想了解无意识层次中所进行的心智活动及现象,还有一大段空白有待认知心理学家去填补。

日前,国内著名的认知心理学者郑昭明教授,应邀到师大心辅系演讲,讲题即为:「意识与无意识的认知」(注3)。

笔者因对这个题目有兴趣,加以有地利之便,因此便前往听讲,以下笔者便根据在郑教授演讲中所做的笔记,夹杂一些个人的感想(注4),向各位报告此次演讲的内容,与大家分享个人从演讲中获得的收获。

◎ 楔子在演讲的开场白当中,郑教授首先说明了「认知科学」研究的重要性,以及其在国内势必会愈受重视的原因。

在台湾地小人稠缺乏自然资源的环境之下,我们所拥有的最大资源,就是「人力」,因此如何提高「人的素质」变成了国家发展的关键,而认知科学研究对于人类心智的探索,将有助于我们开发人民的脑力,提升人民的素质;另一方面,「科技立国」是当前国家既定的发展目标之一,而要达到这样的目标,脑力的开发」是必须得重视的基础工作,认知科学的研究成果,将在这方面占有很大的贡献。

◎ 研究必须兼顾意识与无意识两个层面接着,郑教授说明了何以认知心理学要探究意识∕无意识的问题。

人类的心智活动,包含了意识与无意识两个层面。

而最迟在九0年代以降,认知心理学以及认知科学(注5)界开始明确地主张:欲了解人类的各种认知活动,必须同时探讨意识与无意识两个层面;具体地说,就是要在各种认知历程中,区分出哪些是属于意识而哪些是属于无意识层次运作的部份。

潜意识

潜意识

Sigmund Freud弗洛伊德•Austrian 奥地利•physician•neurologist神经病学家•father ofpsychoanalysis精神分析法his theories •consciousness意识•preconsciousness下意识•unconsciousness潜意识Consciousness •consciousness is the psychological activity that can be perceived by your ownself,and belonging to the surface structure of our psychological activities. it can perceive the iritate of the outside world and use langue to express and summary the matters it comes across.•意识(conscious)即自觉,凡是自己能察觉的心理活动是意识,它属于人的心理结构的表层,它感知着外界现实环境和刺激,用语言来反映和概括事物的理性内容。

preconsciousness •preconsciousness is the intermediary to adjust the consciousness and the unconsciousness,it can berecalled and remembered to our awakeningconsciousness,so it is the connection between theconsciousness and the unconsciousness and makepossbile the transition from the unconsciousness toconsciousness•前意识(preconscious)又称下意识,是调节意识和无意识的中介机制。

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心理学——理论篇

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心理学——理论篇

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心理学——理论篇精神层次理论(潜意识理论)该理论是阐述人的精神活动,包括欲望、冲动、思维,幻想、判断、决定、情感等等、会在不同的意识层次里发生和进行。

不同的意识层次包括意识,前意识和潜意识三个层次,好象深浅不同的地壳层次而存在,故称之为精神层次。

意识(conscious)即自觉,凡是自己能察觉的心理活动是意识,它属于人的心理结构的表层,它感知着外界现实环境和刺激,用语言来反映和概括事物的理性内容。

前意识(preconscious)又称下意识,是调节意识和无意识的中介机制。

前意识是一种可以被回忆起来的、能被召唤到清醒意识中的潜意识,因此,它既联系着意识,又联系着潜意识,使潜意识向意识转化成为可能。

但是,它的作用更体现在阻止潜意识进入意识,它起着“检查”作用,绝大部分充满本能冲动的潜意识被它控制,不可能变成前意识,更不可能进入意识。

潜意识(unconscious)又称无意识,则是在意识和前意识之下受到压抑的没有被意识到的心理活动,代表着人类更深层、更隐秘、更原始、更根本的心理能量。

“潜意识”是人类一切行为的内驱力,它包括人的原始冲动和各种本能(主要是性本能)以及同本能有关的各种欲望。

由于潜意识具有原始性、动物性和野蛮性,不见容于社会理性,所以被压抑在意识阈下,但并未被消灭。

它无时不在暗中活动,要求直接或间接的满足。

正是这些东西从深层支配着人的整个心理和行为,成为人的一切动机和意图的源泉。

人格结构理论1923年,弗洛伊德发表《自我与本我》一书,进一步完善了他的潜意识理论,早期的意识、前意识、潜意识的心理结构被表述为本我、自我、超我组成的人格结构:人格结构的最基本的层次是本我(id),相当于他早期提出的潜意识。

它处于心灵最底层,是一种与生俱来的动物性的本能冲动,特别是性冲动。

它是混乱的、毫无理性的,只知按照快乐原则(pleasure principle)行事,盲目地追求满足。

中间一层是自我(ego),它是从本我中分化出来是受现实陶冶而渐识时务的一部分。

意识与非意识的关系

意识与非意识的关系

意识与非意识的关系在人类的思维和认识过程中,意识和非意识是两个不可忽视的要素。

它们相互作用并共同构成了我们的内心世界。

本文将探讨意识与非意识的关系,以及它们在我们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和影响。

意识是指我们能够主动感知和思考的心理过程。

它包括我们在清醒状态下觉察到的外界环境和内心体验,以及我们主动选择的思考和决策。

意识可以被看作是一种主动的、有限的心理状态,它使我们能够有意识地与世界进行交互和反思。

与意识相对应的是非意识,也被称为潜意识或无意识。

非意识是指那些我们不容易察觉和控制的心理过程。

它包含了我们无法立即意识到的思绪、情感和记忆。

非意识是一种自动和无意识的心理运作,它在我们不自觉地影响着我们的态度、行为和情绪。

意识和非意识是紧密相连的。

虽然它们在功能和表现上有所不同,但彼此之间存在着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

意识和非意识的关系可以类比冰山的一角。

冰山上露出水面的部分代表着我们的意识,而潜藏在水下的部分则是非意识。

尽管我们只看到了部分冰山,但其庞大而复杂的结构在我们无意识中影响着我们的行为和经验。

非意识对我们的行为和经验有着深远的影响。

它承载了我们的潜在动机、自我形象和未解决的心理冲突。

非意识通过影响我们的潜意识决策和行动来塑造我们的行为和偏好。

举个例子,当我们对某个选择感到犹豫不决时,非意识可能会帮助我们提供一种无需深思熟虑的决策。

这是因为非意识中存在着大量的先前经验和知识,它能够快速提供一种直觉的答案。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可以感受到非意识对我们的影响。

比如,我们可能会突然感到某个陌生场景或声音让我们产生强烈的情绪反应,而我们并不明白这些情绪的来源。

这些情绪可能与我们的潜在经历和记忆有关,而这些记忆在我们的意识之外潜藏起来。

此外,当我们做梦或进行冥想时,我们也能够更加直接地接触到非意识的活动,从而获得一种超越日常思维的体验。

了解意识和非意识之间的关系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自己和他人的行为。

它帮助我们认识到人的思维和行为并不完全受控于意识,而非意识也在我们的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咨询心理学理论

咨询心理学理论
认知的理论与方法
认知的理论与方法
功能失调性假设分三类: 成就(需要成功、高的表现标准) 接纳(被人喜欢、被人爱) 控制(要左右事物的发展,成为强者等) 这种功能失调性假设(潜在的)是人评价生活事件,主宰人们处理事情方式的基础。 抑郁症患者早期形成的这种潜在的认知结构,已不再经过意识思考,存在于潜意识之中,使他人倾向于对自己作消极评价,构成了抑郁症的易患倾向,在抑郁症发生中起决定作用。
04
添加标题
对靶行为进行矫正,建立新行为
05
添加标题
记录评估靶行为和治疗过程
06
添加标题
行为分析与观察评估:
07
添加标题
行为分析是注意情境、动机、靶行为发生过程等
08
添加标题
行为观察评估:频数、分类、间隔、时间等
行为主义的理论与方法
放松训练:冥想和自我催眠
1
添加标题
准备:男左手手心贴肚脐眼,右手心帖左手心。女反之,双目微闭,自然呼吸,意思关注自己的呼吸,5-10分钟。
精神分析的理论与方法
精神分析的理论与方法
精神分析的理论与方法
潜伏期(5、6-12岁) 相对稳定阶段,心里性欲倾向受到压抑,快感主要是对外部世界的兴趣。 生殖期(发生在青春期,可持续很长时期) 异性吸引、社会化、团体活动、结婚成家 幼年时对异性双亲的眷念是人的普遍存在特征。 “情结”是被压抑的欲望在无意思中的固着,是一种心理损伤。
行为主义的理论与方法
新行为主义者 斯金纳(1904——1990) 操作性条件反射: 强化作用:正负强化、正负惩罚 去掉正强化和给予负强化, 作用相同。
行为主义的理论与方法
01
02
新行为主义者
03
班杜拉(1925——)

综合素养教育平常作业答案

综合素养教育平常作业答案

综合素养教育平常作业答案第一次平常作业一、填空题(共 10 分,每空1分)1.心理学家以为意识一样是指自觉的心理活动,即人对客观现实的自觉的反映;唯心主义哲学家把意识当做了物质世界的起源;唯物主义哲学家强调从物质对意识的角度对意识进行熟悉,也即咱们常说的意识。

2.生理学研究说明,意识产生的核心器官是丘脑。

3.依照达尔文的进化理论,一切有生命的物质都是由非生命物质进化而来。

4. 边缘意识是指对注意范围边缘刺激所取得的模糊不清的意识体会。

5.人类意识是在与其衍化环境中敌对的力量——自然和劳动对象中锻造的。

6.人类区别于动物的认知功能在于人类的学习是有明确的目的、以概念为基础的认知能力上。

7.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强调等价互换、公平竞争;强调个人自由、人人平等;强调各尽其力、各显其能。

二、名词辨析题(共24分,每题6分)1. 潜意识与前意识潜意思:是指隐藏在意识层面下的情感、欲望、恐惧等复杂体会,因受意识的操纵和压抑,致使个体不自觉的意识。

前意识:是指位于意识与潜意识之间的意识层面,人们只有在需要对这些信息进行检索时,才会对它们产生觉知。

2. 法制与法治法制:是指当权者依照法律治理国家,但这些法律不必然是由一般公民组成的立法部门制定的。

法制偏重在法律的适用上。

法治:其目的是在于为人们提供一个寻求公正的平台和框架,其实施必需成立在法制上。

3. 伦理与道德伦理:是一种实体性的特定的社会关系,它包括社会生活的全数进程,是一种包括着道德与法同时又高于道德与法的一类社会现象。

道德:道德确实是人类社会生活中所特有的,由经济关系决定的,依托人们的内心信念和特殊手腕维系的,并以善恶进行评判的原那么标准、心理意识和行为活动的总和。

4. 平等意识与公正意识平等意识:平等是公正首要的、大体的含义,强调全部公民在法律上、人格上都是平等的。

公正意识:公正是实现平等的制度和环境保障,没有公正的制度和环境作为保障,平等很难实现,没有平等作为价值导向,公正又会迷失方向。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潜意识与无意识的是是非非
张洪家
(淮北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安徽淮北235000)
意识(conscious)在心理学的领域中是一个很重要又极具争议的概念。

说它重要一点都不为过,因为自大心理学家冯特开始,就开宗明义地提到,心理学应该研究人们的主观经验即意识;说它极具争议是因为它的概念太宽泛,所涉及的东西太多,我们无法给出一个精确的定义。

不过,如果我们细细研究,我们就会发现,意识是在觉醒状态下的觉知,既包括对外界的觉知,也包括对自身内部状态的觉知,它既涉及觉知时的各种经验,也包括我们对这些内容和自身行为的评价。

意识可以是名词,指我们觉知到的内容,比如我们走在海边,我们看到波涛汹涌的大海和在海面上飞翔的海鸥都是我们的意识;意识也可以是动词,指我们觉知的行为;意识也可以指心理状态的不同水平,比如清醒,警觉,注意力集中等。

除去行为主义学派,行为主义强调心理学研究的客观性,以人的外部可观察的行为作为研究的对象,把意识完全排除在心理学研究范围之外,其他的各心理学流派无一不把意识作为研究的一部分。

一、潜意识与无意识在日常生活中的混淆
据资料可查,莱布尼茨(Gottfriend Wilhelm von Leibniz;1646~1716)就曾在他的单子论中第一次把统觉与微觉对立起来,统觉是一种清晰的对自身内部的反省与意识[1],或许是意识这一概念最早提出的人。

如果我们承认意识的存在,那么和意识相关的一些概念,像无意识,潜意识,前意识等的出现就顺理成章了。

然而国人对这些概念的解读并非像认识其它概念那样深刻,尤其是对无意识和潜意识的区别,就更加迷惑和不解了。

北京师范大学基础心理学的彭聃龄教授在其《普通心理学(第三版)》中并没有给出潜意识的概念,只提到了无意识,她认为,无意识是相对于意识而言的,是个体不曾觉察到的心理活动和过程,常见的无意识现象大致包括三种,无意识行为,对刺激的无意识,和盲视。

[2]研究人员让盲人被试区分在纸上画有三角形和正方形的材料,得到的结果是被试答对的几率远远大于它的概率水平,说明尽管被试“看”不到刺激,却可以对刺激进行一定程度的加工,我们把这种现象称为盲视(blindsight)。

在南京师范大学叶浩生教授主编的《心理学史》中提到了潜意识的概念,他认为潜意识概念是精神分析的核心,包括原始的本能冲动及与本能冲动有关的欲望,特别是性的欲望。

[3]虽然这些冲动和欲望不被社会风俗、道德、习惯所容纳,被排挤到意识阈限之下,但并没有消失,而是在潜意识中积极活动,正常人的举止言谈,日思夜梦,偶然失误,神经病患者的各种症状以及宗教、科学、艺术等的活动都受到它的支配和影响。

书中也提到了荣格的个体潜意识和集体潜意识,弗洛姆的社会潜意识。

而这些概念在暨南大学郑雪教授主编的《人格心理学》中却不能得到解释,比如用了“以无意识本我为核心的人格结构论”、“无意识、前意识、意识”[4]这样的短语词组,所有以我们平常思维所能理解的“潜意识”的概念在这本书中全部替换成了“无意识”。

本人查阅了大量期刊论文,其中大部分对潜意识和无意识没有做出区分,出现了“集体无意识”“社会无意识”等词语[1][5],甚至有的人干脆在硕士论文的题目中用了“潜(无)意识”这样的词语,本人认为我们完全有必
要对这一问题进行澄清,正确地合理地运用“无意识”、“潜意识”这两个词语。

二、意识、无意识之分
在整个普通心理学章节安排的框架下,意识和注意是单独作为一章来讲的。

(以彭聃龄普通心理学为例)。

这里就涉及到教材中心理学各个领域章节的安排问题,一般我们常把人的心理分为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过程又分“知”“情”“意”三部分,而个性又分个性倾向性和个性心理特征两部分。

心理过程指人脑能动地反映客观事物的过程,它表现为认知、情感和意志三种形式。

而意识则属于心理过程的一部分。

我们知道“潜意识、前意识”都是人格心理学中的概念,分属人格结构的一部分,它们并不属于心理过程,所以如果我们理解了这一点,就不难对“潜意识”和“无意识”做出诠释和区分。

三、潜意识、前意识、意识之分
潜意识、前意识、意识这三个概念如果我们把它们连在一起用,那么它们则是指人格心理学中的精神分析流派的人格理论中的概念。

这里的“意识”确切的含义并非指我们通常意义上的一种觉知或者一种心理状态,而是指“人格”。

潜意识、前意识、意识三个概念是作为人格结构的三个部分。

意识是人格的表层部分,它由人能随意注意到、清楚觉察到的主观经验所组成。

前意识是指人们能够从无意识中回忆起来的经验,处于潜意识和意识之间。

潜意识则指很难或根本不能进入到意识中去,永远不可能回忆起的内容,包括性本能,生本能,死本能等。

我们通常举冰山的例子,如果我们在精神分析的人格理论下讨论问题,那么露出水面的冰山一角指意识部分,紧挨着水面之下的那部分是中间层,属于前意识领域,最下层占了冰山的大部分,他支撑着整个冰山,我们无法看到,代表潜意识。

在弗洛伊德(Sigmund Freud;1856~1939)看来,意识和前意识两者虽然有所区别,但并没有不可逾越的鸿沟,前意识的东西可以通过注意的努力或者回忆进入意识中来,而意识的东西当没有被注意时,则转入前意识中。

因此弗洛伊德把他们看成同一个系统,与潜意识相对应。

弗洛伊德曾说:“人格中有两大系统,一个是潜意识系统,另一个是前意识系统(包括意识)”。

[4]在弗洛伊德看来,潜意识观念的能量远比前意识或意识中观念的能量大,它是人格结构中最大、最有力的部分。

另外需要指出的是,在潜意识作为人格结构来讲时,我们常常用“无意识”来代替“潜意识”。

如果我们是在普通心理学心理过程的框架下讨论问题,我们也常常提起冰山,而这里的冰山一角通常仅仅指意识部分,而冰山下的广大区域属于无意识的范围。

另外,我们还可以从这几个词的英文表达形式来做一番探讨。

意识,无论我们做何种解释,均翻译为“conscious”,无意识,我们也没有异议,翻译为“unconscious”,前意识译为“preconscious”。

最令人不解的是,潜意识,我们通常翻译为“subconscious”,不过也可以译为“unconscious”,因为“潜意识”可用“无意识”来代替,所以在英文书写时,也常把“潜意识”译为“unconscious”了,这一点在某些硕士论文或者博士论文中可以得到验证[6]。

四、潜意识与无意识的区分
通过上面的分析,我们可以得出以下几点:
第一,“意识、无意识”和“意识、前意识、潜意识”属于两个截然不同的理论体系,前者是心理过程中的两种意识状态,后者是人格心理学中精神分析学派人格理论的三种人格结构。

第二,在“意识、无意识”之分中,意识和无意识作为冰山在水面上和下的两部分截然不同,而在“意识、前意识、潜意识”之分中,意识和前意识通常作为一个整体的系统,下面的潜意识(无意识)作为对应的系统。

第三,“潜意识”仅仅指一种特定的人格结构,而“无意识”既可以指属于潜意识的那部分人格结构,也可以指一种心理活动或过程。

在平时的学习中,如果把握了上面三点,我们就不难对“无意识”、“潜意识”这样的词做出区分,对彭聃龄、郑雪、叶浩生等人的书籍以及众多期刊论文中涉及的部分做出合理的解释,同时对精神分析学派的人格理论的理解也更进了一步。

参考文献:
[1]赵晓燕.论弗洛姆社会性格与社会无意识理论[J].湘潭大学硕士论文,2008:7-8.
[2]彭聃龄.普通心理学(第3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173-178.
[3]叶浩生.心理学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167-225.
[4]郑雪.人格心理学[M].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07:53-59.
[5]许静.与自由背离----浅析大众文化中的“集体潜意识”[J].青春岁月,2010(8).
[6]陈永愉.潜意识、情绪劳动与服务质量关系的研究[J].南开大学博士论文,2010:14-20
2011年9月18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