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苏轼的务实精神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试论苏轼的务实精神
作者:yming 文章来源:转载点击数:760 更新时间:2009-4-12
【摘要】对于一代文豪苏轼,常读常新,也会有多种解读。笔者看来,最值得今人借鉴和学习的是其求真务实的精神。这是苏轼精神的内核。他的这种精神,主要表现在勤政爱民、善待自己、实事求是和创
作思想以及与屈原、陶渊明、李白不同的处世态度上。
【关键词】苏轼务实精神
“人似秋鸿来有信”(《正月二十日,与潘、郭二生出郊游春,忽记去年是日同至女王城作诗,乃和前韵》),但苏氏不会再生,只能让人仰天浩叹,“明月几时有?”(《水调歌头·丙辰中秋》)
但苏轼这样的人物决不会“大江东去”,他是永垂不朽的。他的精神将营养一代又一代胸怀抱负、热爱
生活、善待生命的人。
钟灵毓秀的苏轼,忠正倔强的苏轼,洒脱超然的苏轼……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苏轼!但不论哪一个苏轼,他的根是务实,因务实而心安理得,因务实而超然物外。
苏轼的一生,是务实的一生;他的务实,在今天仍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苏轼的务实,表现在勤政爱民,务求实效上。
“奋厉有当世志”(《苏子瞻墓志铭》)的苏轼,忠君爱国恤民是他一生的主导思想,而且他对症下药,
务求实效。
面对现实,苏轼为强国富民思考了很多。仁宗朝,他劝仁宗“励精庶政,督察百姓,果断而力行”。神宗朝,他又“劝神宗忠恕仁厚,含垢纳污,屈己以裕人”。哲宗朝,他又为哲宗提出“六事”;一是慈,二是俭,三是勤,四是慎,五是诚,六是明。在《教战守策》中,他警以居安思危,提出教民习武,以备外患。在《思治论》中,他提出“丰财、强兵、择吏”的问题。苏轼精血诚聚为君国出谋划策,既高瞻远瞩,又对症下药,一心想改变“有治平之名、无治平之实”的社会现状。
苏轼始终关心国家、民族命运。青年时代,他就表示了“与虏试周旋”(《和子由苦寒见寄》)的决心,以后他又经常表示愿意效命疆场:“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雪,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祭常山回小猎》)即使在贬官黄州期间,在政治极不得意的时候,也还念念不忘“臂弓腰箭何时去,直上阴山取可汗。”(《谢陈季常惠一揞巾》)。一旦来到边地重镇,他就加强边备。如来到定州时即上《乞增修弓箭社条约状》,派人补修营房,整饬军纪,增修弓箭社。
苏轼是把政治理想随时付诸实践的实干家。他每到一地,都有显著政绩。
抗旱、抗涝、治蝗、抑盗、赈灾、济民、兴修水利,解决百姓饮水问题,几乎都是事必躬亲,务见实效。有些地方官讳言灾情,无意恤民,唯恐影响政绩,专事献媚,而苏轼总是及时真实地向朝廷反映灾情,并且瞻前顾后,未雨绸缪,不仅避免了百姓流亡,而且减少了死亡,安定了民心,发展了生产。
苏轼坚决主张减免民间积欠。他说:“放之,则损虚名而收实惠;不放,则存虚数而受灾祸,利害较然”
(《应诏论四事状》)。同时,他主张“以官榷与民”,使百姓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生财有道。
作开封推官期间,“有旨市浙灯,公密疏旧例无有,不宜以玩好示人,即有旨罢”(《东坡先生墓志铭》)。通判杭州期间,“常因法以便民,民赖以少安”。知密州时暂缓执行手实法,后朝廷亦知其害而罢之,“密人私以为幸”。在徐州,河决危城时,率先组织护城,“不避涂潦”。到扬州,他首先停止了万花会,以去民害。在惠州,写了堪称“诗史”的《荔枝叹》。诗中揭示了由于皇帝的穷奢极欲,官吏媚上取宠,各地名产都得进贡的弊政。同时对宋代的进茶、进花也作了深刻地批判。“官中美人一破颜,惊尘溅血流千载……至今欲食林甫肉,无人举杯酹伯游。我愿天公怜赤子,莫生尤物为疮痏。”又如《吴中田妇叹》中写道:“霜风来时雨如泻,杷头出菌镰生衣。眼枯泪尽雨不尽,忍见黄穗卧青泥!”在政治上累遭打击的苏轼,总以一颗赤子之心体会着人民的疾苦,“伫立望原野,悲歌为黎元”(《蔡州道上遇雪》)指陈弊害,慷慨切实。
“遇事有尊主泽民者,便忘躯为之。”真真如是。
从《喜雨亭记》中可以看出,苏轼向往的就是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人民安居乐业的境界。
从《超然台记》可以看到,苏轼与百姓一同粗食陋居,相安为治的情景。他的超然来自与民同乐,来自
务实出成果。
有人对苏氏作了这样的总结评价:
苏轼一生,忧患备尝,在新旧党夹攻的困境中,在备极艰辛的人生旅途中,他胸怀坦荡,泰然处之,对君国一颗忠心,始终未泯,忧国忧民之意境愈蹙而志愈坚,表现了一个封建社会正直士大夫的高风亮节。
我以为这是公允的评论。但需要补充一点,支撑苏轼高风亮节的底座,便是花岗岩一般的务实。
作为一个富有社会责任感的士大夫,始终把自己与君国百姓联系在一起,毫不懈怠,不计谪迁,多么难
能可贵!
可以说,没有哪个时代不需要苏氏的这种务实精神。这种精神是永恒的!
二、苏轼的务实表现在善待自己、认真生活上。
苏轼也是“忠而被谤,信而见疑”,差不多在贬谪迁徒中度过半生,但他没有“凄凄惨惨戚戚”,给人的感觉是他的生活充实而充满阳光,他的生命坚韧而优美。
“生存还是毁灭,这是个问题。”(哈姆雷特)苏轼给我们的回答是:人还是要活的,而且要好好生活。
“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和子由渑池怀旧》)诗人似乎在说:人生就是一次既不轻
飘又不胶着的翱翔。
“知其不可而为之”吗?不。
“宁溘死以流亡兮”吗?也不。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吗?也不尽然。
“停杯投箸不能食,拨剑四顾心茫然”吗?也似不必。
处困厄何必折磨自己?历贬徒不妨坦然以对。“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我足”。不要幻想,不要牢骚,不要无聊,不要玩世不恭,不要落拓不羁,不要怨天尤人,而是真真实实,老
老实实,踏踏实实,充充实实。
《超然台记》中写道:“凡物皆有可观。苟有可观,皆有可乐,非必怪奇伟丽者也。餔糟啜醨,皆可以醉;果蔬草木,皆可以饱,推此类也,吾安往而不乐?”正是:“天涯何处无芳草”,切不可“多情却被无
情恼”(《蝶恋花》)。
“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惠祟春江晚景》)
“长江绕郭知鱼美,好竹连山觉笋香。”(《初到黄州》)
“日啖荔支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惠州一绝》)并非苏轼的日常生活中常有山珍海味,而是他拥有感受美的心灵,总能在逆境中寻找生活的乐趣,使生命充满诱人的滋味,这似乎在说,幸福就在身边,幸福就在心里,可要细心体会。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饮湖上初晴后雨》)
“未许牛羊伤至洁,且看鸦雀弄新晴。”(《雨后到干明寺,逐宿》)对至清至洁的景物的热爱、呵护和欣赏,显示了诗人的生活品位,仿佛诗人的生命正如雪莲一般绽放,
而且是那么滋润,又听得见鸟语花香。
“也知造物有深意,故遣佳人在空谷。”(《咏定惠院海棠》)诗人被谪迁于“空谷”,自意倒是上天别有深意,怎能不好好珍惜!于是,他“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海棠》)。当“廪入既绝,人口不少”,“先生年来穷到骨,向人乞米何曾得”时,他不仅开荒躬耕、种粮种菜树桑树竹,还“痛自节俭”。《苏轼评传》里写道:他给自己定了一条规矩,每天的用费不得超过一百五十钱。每月初,取四千五百钱分为三十串,挂在屋梁上。每天用叉挑取一串,就把叉藏起来。这一百五十钱若未用完,就另外放在一个竹筒中,以待宾客往来之需。也许,再没有人比苏氏更深刻感受到人生之须臾,因而更精心的料理生活,珍惜生活,善待生命。
“雨洗东坡月色清,市人行尽野人行。
莫嫌荦确坡头路,自爱铿然曳杖声。”(《东坡》)
诗人将对生活和生命的珍爱转化为以险为乐、视险如夷的豪迈精神。
“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浣溪纱》)
“万里春随逐客来,十年花送佳人老。”(《和秦太虚梅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