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生物群集行为的无人机集群控制

合集下载

《2024年基于群体智能的无人机集群协同对抗系统的设计与实现》范文

《2024年基于群体智能的无人机集群协同对抗系统的设计与实现》范文

《基于群体智能的无人机集群协同对抗系统的设计与实现》篇一一、引言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无人机技术已广泛应用于军事、民用等多个领域。

其中,基于群体智能的无人机集群协同对抗系统更是成为研究的热点。

该系统利用无人机集群的协同作战能力,通过信息共享和决策协调,实现对复杂环境的快速响应和高效处理。

本文将详细介绍基于群体智能的无人机集群协同对抗系统的设计与实现过程。

二、系统设计1. 总体架构设计系统整体架构包括感知层、决策层和执行层。

感知层负责收集环境信息,包括敌方目标、地形地貌等;决策层根据感知信息,结合算法模型进行决策分析,生成控制指令;执行层则负责将控制指令发送给各无人机,实现协同作战。

2. 群体智能算法设计群体智能算法是本系统的核心,通过模拟生物群体的行为规律,实现无人机集群的协同作战。

算法包括蚁群算法、粒子群算法、人工鱼群算法等。

本系统采用多算法融合的方式,根据实际需求选择合适的算法进行协同作战。

3. 无人机集群设计无人机集群由多个无人机组成,每个无人机具备感知、通信、计算等能力。

为了实现协同作战,需要对无人机进行编号、定位和通信等处理,确保各无人机之间的信息共享和协调。

三、实现过程1. 环境感知与数据采集利用传感器、雷达等设备对环境进行感知,收集敌方目标、地形地貌等信息。

同时,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预处理,提取有用的特征信息,为后续的决策分析提供支持。

2. 决策分析与指令生成根据感知到的环境信息,结合群体智能算法进行决策分析。

通过多算法融合的方式,生成控制指令,包括飞行轨迹、攻击目标等。

3. 指令传输与执行将控制指令通过无线通信方式发送给各无人机。

各无人机接收到指令后,根据自身的编号、定位等信息进行协同作战,实现对敌方目标的快速响应和高效处理。

四、实验与结果分析为了验证本系统的有效性,我们进行了多次实验。

实验结果表明,本系统能够实现对复杂环境的快速响应和高效处理,提高了无人机集群的协同作战能力。

同时,本系统还具备较高的鲁棒性和稳定性,能够在不同环境下实现良好的协同作战效果。

《2024年基于群体智能的无人机集群协同对抗系统的设计与实现》范文

《2024年基于群体智能的无人机集群协同对抗系统的设计与实现》范文

《基于群体智能的无人机集群协同对抗系统的设计与实现》篇一一、引言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无人机技术已经广泛应用于军事、民用等多个领域。

在复杂多变的战场环境中,为了增强无人机对抗系统的应对能力,实现高效率、高准确率的作战任务,我们提出了基于群体智能的无人机集群协同对抗系统。

本文将从系统设计、技术实现及实践应用三个方面详细介绍该系统。

二、系统设计(一)系统架构基于群体智能的无人机集群协同对抗系统架构主要分为三个层次:感知层、决策层和执行层。

感知层负责收集战场环境信息,为决策层提供数据支持;决策层通过算法对感知层数据进行分析,生成作战策略;执行层则根据决策层的指令,指挥无人机集群执行相应的作战任务。

(二)设计原则系统设计遵循实时性、协同性、智能性和可扩展性原则。

实时性要求系统能够快速响应战场变化,实时调整作战策略;协同性保证无人机集群在执行任务过程中能够相互配合,共同完成任务;智能性则要求系统具备自主学习和决策能力,提高作战效率;可扩展性则保证了系统在面对不同战场环境时,能够灵活调整和扩展。

三、技术实现(一)感知层技术感知层主要采用多种传感器和数据处理技术,实现对战场环境的全面感知。

包括雷达、红外、可见光等传感器,以及图像处理、数据融合等技术。

通过这些技术手段,系统能够实时收集战场环境信息,为决策层提供准确的数据支持。

(二)决策层技术决策层采用基于机器学习和人工智能的算法,对感知层数据进行分析和处理,生成作战策略。

包括深度学习、强化学习、遗传算法等多种算法,通过训练和学习,提高系统的智能决策能力。

同时,系统还具备自主学习和自我优化的能力,能够在实战中不断调整和优化作战策略。

(三)执行层技术执行层主要采用无人机控制技术和通信技术,实现无人机集群的协同作战。

包括无人机控制算法、无线通信技术、协同控制等技术。

通过这些技术手段,系统能够实时指挥无人机集群执行作战任务,保证任务的顺利完成。

四、实践应用(一)应用场景基于群体智能的无人机集群协同对抗系统可广泛应用于军事领域的空中对抗、地面侦察、目标打击等任务。

基于仿生智能的无人机集群协同控制研究

基于仿生智能的无人机集群协同控制研究

基于仿生智能的无人机集群协同控制研究无人机集群协同控制是无人机领域中的一个热门研究方向。

基于仿生智能的无人机集群协同控制的目标是通过模仿自然界中生物群体的集体行为,实现多架无人机之间的高效协同与合作。

本文将介绍无人机集群协同控制的背景和意义,探讨基于仿生智能的方法在该领域中的应用,并提出一种基于仿生智能的无人机集群协同控制方法。

随着无人机技术的飞速发展,无人机在军事、民用和商业领域的应用越来越广泛。

然而,单一无人机的应用受限于其有限的载荷和作业能力。

相比之下,无人机集群具有更高的灵活性和作战能力,可以完成更复杂的任务。

因此,无人机集群协同控制成为了智能无人机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

传统的无人机集群协同控制方法主要基于规划和控制策略,需要依靠繁琐的编程和预先设定的路径规划来实现。

然而,这种方法无法适应复杂多变的环境和任务需求。

基于仿生智能的无人机集群协同控制可以通过模仿自然界中生物群体的集体行为来解决这一问题。

生物群体中的个体之间具有自主感知和适应能力,能够根据环境和任务需求进行自主调整和协同合作。

借鉴这些生物群体的特点和行为规律,可以设计出更加灵活、智能和高效的无人机集群协同控制系统。

基于仿生智能的无人机集群协同控制方法主要包括感知、决策和控制三个步骤。

首先,通过传感器和感知算法,无人机集群可以实现对环境和其他无人机的感知能力。

这样,无人机可以实时获取周围环境的信息,并据此进行自主决策。

感知阶段的关键是设计高效可靠的传感器和感知算法,以保证无人机集群能够准确感知周围环境的状态。

在决策阶段,基于仿生智能的无人机集群协同控制系统可以模仿生物群体的集体智能,实现无人机之间的协同和合作。

这需要设计出合适的协同协议和决策算法,以实现无人机间的信息交流和任务分配。

同时,基于仿生智能的方法还能够根据环境的变化和任务的不确定性来进行自适应决策和规划,提高无人机集群的适应能力和鲁棒性。

最后,在控制阶段,基于仿生智能的无人机集群协同控制系统需要设计相应的控制算法和策略,实现无人机之间的协同动作和任务执行。

基于动物集群行为的无人机群目标围捕策略

基于动物集群行为的无人机群目标围捕策略

基于动物集群行为的无人机群目标围捕策略
陈志鹏;李健
【期刊名称】《现代计算机(专业版)》
【年(卷),期】2018(000)006
【摘要】生物集群行为是种普遍的自然现象,自然界的动物为了躲避天敌或者更好地捕食猎物,往往会成群地行动,如狮群的合作捕食,沙丁鱼聚合成群躲避天敌,群体协作往往能提高群体的生存能力.从生物集群和无人机集群直观上的相似性出发,分析生物群体和无人机集群自主控制的映射关系.目前国内无人机群的研究很多,但是多数是关于无人机群的路径规划和编队,对无人机群的围捕行为研究较少.把动物行为学引入无人机群(UAVs),并加入基于势点的围捕策略和基于轨迹预测的目标拦截策略,提高无人机对移动目标的围捕成功率.
【总页数】4页(P11-14)
【作者】陈志鹏;李健
【作者单位】四川大学电子信息学院,成都 610065;四川大学电子信息学院,成都610065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一种基于抽屉原理的无人机群目标分配算法 [J], 邱文灿;胡康
2.多无人机联合自动围捕策略研究 [J], 路月潭
3.基于分布式协同控制的警用无人机群目标追踪控制 [J], 马昱音; 王永兴
4.基于改进鲸鱼优化算法的多无人机围捕 [J], 凌文通;倪建军;陈颜;唐广翼
5.基于一致性协议的多无人机协同围捕控制方法 [J], 符小卫;陈子浩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基于仿生群体协同的集群智能控制研究

基于仿生群体协同的集群智能控制研究

基于仿生群体协同的集群智能控制研究基于仿生群体协同的集群智能控制是一种通过模拟生物群体的行为和决策机制,来实现多个智能体在一个复杂环境中的协同控制的方法。

在这种方法中,每个智能体都被视为一个仿生机器人,通过与其他智能体的互动和通信来完成任务。

在集群智能控制中,仿生群体的行为和决策机制通常受到生物群体的启发。

例如,蚂蚁和蜜蜂在寻找食物和建立巢穴时通常会通过信息的传递和共享来实现集体智慧。

仿生群体协同的集群智能控制研究的目的是通过设计相应的算法和机制,使得多个智能体能够在一个复杂环境中有效地合作和协同完成任务。

在集群智能控制中,每个智能体通常具有一定的感知能力和决策能力。

感知能力使得智能体能够感知环境中的信息,例如障碍物的位置和其他智能体的位置。

决策能力使得智能体能够根据感知到的信息,做出相应的决策和行动。

集群智能控制研究中的关键问题之一是如何设计有效的感知和决策算法,使得智能体能够在复杂环境中做出正确的决策。

另一个关键问题是如何实现智能体之间的沟通和协作。

在仿生群体中,智能体通常会通过信息的传递和共享来相互合作和协同完成任务。

这种信息的传递和共享可以通过无线通信、传感器网络和云计算等技术实现。

研究者们通常会设计相应的通信和协调算法,使得智能体能够相互交流和合作。

集群智能控制在许多领域都有广泛的应用。

例如,在无人机控制中,可以利用集群智能控制来实现多架无人机的协同飞行和任务完成。

在工业自动化中,可以利用集群智能控制来实现多个机器人在生产线上的协同操作和任务分配。

在物流配送中,可以利用集群智能控制来实现多个配送机器人的协同工作和路径规划。

总之,基于仿生群体协同的集群智能控制是一种通过模拟生物群体的行为和决策机制,来实现多个智能体在一个复杂环境中的协同控制的方法。

该方法可以应用于无人机控制、工业自动化、物流配送等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研究者可以通过设计感知和决策算法,以及通信和协调机制来改进集群智能控制的性能,从而使得智能体能够更加有效地合作和协同完成任务。

《2024年基于群体智能的无人机集群协同对抗系统的设计与实现》范文

《2024年基于群体智能的无人机集群协同对抗系统的设计与实现》范文

《基于群体智能的无人机集群协同对抗系统的设计与实现》篇一一、引言在信息化、智能化高度发展的现代社会,无人系统已成为各类作战与应急行动中的重要角色。

而其中,无人机集群对抗系统作为军事、救援等领域的核心技术,更是成为了研究热点。

本文将着重探讨基于群体智能的无人机集群协同对抗系统的设计与实现,为该领域的研究与应用提供新的思路与方向。

二、系统设计1. 架构设计基于群体智能的无人机集群协同对抗系统主要由三个层次构成:感知层、决策层和执行层。

感知层通过多架无人机的联合感知能力获取战场环境信息;决策层利用先进的算法进行数据融合、威胁评估等操作,制定相应的战术策略;执行层则根据决策层给出的指令,通过多架无人机的协同行动完成对抗任务。

2. 群体智能算法群体智能算法是本系统的核心部分,通过模拟生物群体的行为模式,实现无人机集群的协同行动。

本系统采用基于多智能体系统的协同算法,每架无人机作为一个智能体,通过局部信息交互和全局信息共享,实现整体协同行动。

三、关键技术实现1. 无人机集群感知技术无人机集群感知技术是实现协同对抗的基础。

本系统采用多传感器融合技术,通过多个无人机的联合感知,实现对战场环境的全面覆盖。

同时,采用数据融合算法对感知数据进行处理,提高信息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2. 威胁评估与决策技术威胁评估与决策技术是本系统的核心环节。

本系统采用基于机器学习的威胁评估算法,对战场环境中的威胁进行实时评估。

同时,结合决策树、神经网络等算法,制定相应的战术策略。

在决策过程中,系统充分考虑了无人机的运动学特性、能源消耗等因素,实现了优化决策。

3. 无人机集群协同控制技术无人机集群协同控制技术是实现无人机集群协同行动的关键。

本系统采用基于领导者-跟随者的协同控制策略,通过领导者的指令和跟随者的局部调整,实现整个集群的协同行动。

同时,系统还采用了鲁棒性控制算法,提高了系统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四、系统测试与验证为了验证本系统的性能和可靠性,我们进行了多次仿真测试和实际实验。

一种基于行为树的无人系统集群控制方法

一种基于行为树的无人系统集群控制方法

无人系统集裙控制是指通过集中控制多台无人系统,使它们能够协同完成特定任务。

在现代无人系统应用中,集裙控制技术已经成为了一个重要的研究方向之一。

行为树作为一种用于描述和控制智能系统行为的方法,被广泛应用于无人系统集裙控制领域。

本文旨在介绍一种基于行为树的无人系统集裙控制方法,并对其进行详细的分析和讨论。

1. 行为树简介行为树是一种用于描述和控制智能系统行为的图形化模型,它源于计算机游戏领域。

行为树通过节点和连线的组合表示系统的行为,并且具有可扩展性和灵活性的特点。

行为树通常由三种类型的节点构成:条件节点、顺序节点和并发节点。

通过对这些节点的组合和配置,可以描述出复杂的系统行为,并且具有良好的可读性和可维护性。

2. 无人系统集裙控制概述在无人系统集裙控制中,多台无人系统通过一定的通信和协作手段,共同完成特定的任务。

这种集裙控制方式可以提高系统的可靠性、灵活性和效率,已经在军事、航空航天、海洋和环境监测等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集裙控制技术包括对集裙中各个单元的位置、速度、姿态等状态的监控和控制,以及对集裙整体行为的规划和调度。

3. 基于行为树的无人系统集裙控制方法基于行为树的无人系统集裙控制方法是指利用行为树描述和控制无人系统集裙的行为。

设计行为树的节点结构,包括条件节点、顺序节点和并发节点等。

根据集裙中各个单元的功能和任务,配置并连接行为树的节点,形成整个集裙的控制逻辑。

将形成的行为树转化为代码,并集成到无人系统的控制系统中。

该方法具有以下特点:4. 灵活性基于行为树的无人系统集裙控制方法具有较强的灵活性。

通过调整和修改行为树的节点和连接关系,可以对集裙的行为进行精细的控制和调整,满足不同任务和环境的需求。

5. 可扩展性行为树的节点和连接关系可以根据实际需求进行扩展和修改,因此基于行为树的无人系统集裙控制方法具有较强的可扩展性。

在集裙规模扩大或任务复杂度增加时,可以通过简单的修改和扩展行为树来适应新的需求。

《2024年基于群体智能的无人机集群协同对抗系统的设计与实现》范文

《2024年基于群体智能的无人机集群协同对抗系统的设计与实现》范文

《基于群体智能的无人机集群协同对抗系统的设计与实现》篇一一、引言在科技不断发展的时代,无人机技术在各个领域得到广泛应用,包括但不限于侦察、军事打击和物资配送等。

为满足复杂的实战需求,如何确保无人机集群的高效协同以及智能对抗能力变得至关重要。

因此,基于群体智能的无人机集群协同对抗系统的设计与实现成为本文的关注焦点。

二、系统设计1. 系统架构本系统设计为模块化架构,主要包括数据感知模块、决策模块、控制模块和执行模块。

其中,数据感知模块负责收集战场环境信息;决策模块根据收集到的信息制定策略;控制模块负责将策略转化为飞行指令;执行模块则控制无人机执行指令。

2. 群体智能设计本系统利用群体智能技术,使无人机集群能够协同工作。

在决策阶段,通过分布式算法,使每架无人机根据自身获取的信息进行决策,并通过信息共享和协同机制,达到整体最优决策。

在执行阶段,采用多机协同控制技术,确保无人机集群的协同行动。

三、关键技术与实现1. 数据感知技术数据感知是系统的基础。

本系统采用多种传感器技术,包括雷达、红外、视觉等,实时获取战场环境信息。

同时,通过数据融合技术,将不同传感器获取的信息进行整合,为决策提供准确的数据支持。

2. 分布式决策算法分布式决策算法是本系统的核心。

通过设计合理的算法,使每架无人机能够根据自身获取的信息进行决策,并通过信息共享和协同机制,达到整体最优决策。

此外,算法应具有较好的鲁棒性和自适应性,以应对复杂多变的战场环境。

3. 多机协同控制技术为实现无人机集群的协同行动,本系统采用多机协同控制技术。

通过设计合理的协同控制策略和算法,使多架无人机能够在复杂的战场环境中协同完成各项任务。

同时,该技术还具有较好的容错能力和自我修复能力,以确保系统在面对故障或异常情况时仍能保持稳定运行。

四、实验与结果分析为验证本系统的性能和效果,我们进行了多组实验。

实验结果表明,本系统在数据感知、分布式决策和多机协同控制等方面均表现出较好的性能。

基于集群智能的无人机协同控制系统分析

基于集群智能的无人机协同控制系统分析

基于集群智能的无人机协同控制系统分析无人机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广泛应用已经成为当前科技领域的热点之一。

作为一种重要的无人机应用技术,集群智能无人机协同控制系统在军事、航空航天和物流等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本文将对基于集群智能的无人机协同控制系统进行分析,并探讨其在实际应用中的优势和挑战。

一、无人机协同控制系统的背景和定义无人机协同控制系统是指通过集群智能技术将多架无人机进行协同操作和控制的一种系统。

该系统通过互相之间的协作和信息共享,实现无人机之间的协同工作,从而提高任务效率和完成能力。

无人机协同控制系统的基本架构包括传感器、数据处理和决策控制三大模块。

二、集群智能在无人机协同控制系统中的应用1. 分布式感知与信息共享:集群智能技术通过传感器和数据处理模块,实现了多个无人机之间的感知信息共享,实时更新感知数据和任务状态。

通过分布式感知,可以有效提高任务执行的准确性和效率。

2. 分工协作与任务分配:在无人机协同控制系统中,集群智能可以通过任务分组、资源分配和任务分配算法,实现多机器协同操作。

无人机通过任务分配和分工协作,能够高效地完成各自的任务,并实现整体目标的最优化。

3. 自主协同决策与控制:无人机集群智能控制系统通过集成决策与控制算法,实现了多机器的自主协同决策与控制。

无人机可以通过协同学习和自适应控制算法,在任务执行的过程中实时调整决策和控制策略,提高整体系统的鲁棒性和性能。

三、集群智能无人机协同控制系统的优势1. 提高任务执行效率:通过集群智能无人机协同控制系统,可以实现多机器的高效协同工作,提高任务执行速度和准确性。

相比单一无人机操作,集群智能系统可以同时执行多个子任务,从而提高整体执行效率。

2. 提高系统鲁棒性:集群智能无人机协同控制系统具有冗余性和容错性,当系统中的某一无人机故障或失效时,其他无人机可以实时调整策略和任务分配,保证任务的顺利完成,并提高整体系统的鲁棒性。

3. 扩展系统的应用范围:集群智能无人机协同控制系统可以通过增加无人机数量,进一步扩大系统的应用范围。

基于仿生学的无人飞行器群体行为控制算法

基于仿生学的无人飞行器群体行为控制算法

基于仿生学的无人飞行器群体行为控制算法无人飞行器的群体行为控制是无人飞行器技术领域中的重要课题之一。

群体行为控制算法是指控制多台无人飞行器实现集体行为的算法,仿生学则是指从生物系统中汲取灵感和启发,将生物学原理应用于工程技术的学科。

基于仿生学的无人飞行器群体行为控制算法便是将生物学中群体行为的原理与方法应用于无人飞行器之上,以实现无人飞行器的高效协同行动。

在仿生学的无人飞行器群体行为控制算法中,可以采用蚁群算法、鸟群算法、鱼群算法等群体智能算法实现飞行器的集体行为控制。

这些算法可以模拟生物在群体中表现出的智能协同行为,从而使得飞行器们在飞行过程中能够具备类似于生物群体的协调能力。

在蚁群算法中,无人飞行器可以作为虚拟蚂蚁,通过沟通和相互合作,在不同的环境中寻找最优解。

这种算法可以用于无人飞行器的路径规划问题,使得飞行器在复杂环境中能够寻找到最短路径或者避开障碍物。

鸟群算法则是根据鸟类在群体中表现出的协同行为原理进行设计的。

无人飞行器可以模拟鸟类在迁徙过程中的协同飞行行为,通过相互之间的沟通和同步动作,实现飞行器的集体优化飞行。

鸟群算法可以用于无人飞行器的搜索和救援任务等活动中,通过集体行动,提高搜索效率和成功率。

鱼群算法则是模拟鱼群在水中的集体行为进行设计的。

无人飞行器可以模拟鱼群在海洋中的迁徙行为,通过相互之间的沟通和信息共享,实现飞行器的集体感知和路径规划。

鱼群算法可以用于无人飞行器的群体搜索和目标追踪等任务中,通过群体智能行为,提高搜索和追踪的效果。

除了以上三种常见的群体智能算法,还可以借鉴其他的生物学原理,如蜜蜂的觅食行为、白蚁的分工合作等,设计更加复杂和高效的无人飞行器群体行为控制算法。

在基于仿生学的无人飞行器群体行为控制算法中,还需要考虑到飞行器之间的信息交流和协同控制。

通过无线通信技术,无人飞行器之间可以进行信息传递和共享,从而实现集体行为的协同控制。

同时,还需要考虑到无人飞行器之间的碰撞避免和安全性等问题,以确保群体行为的稳定可靠。

一种基于行为控制的无人机集群编队飞行方法[发明专利]

一种基于行为控制的无人机集群编队飞行方法[发明专利]

专利名称:一种基于行为控制的无人机集群编队飞行方法专利类型:发明专利
发明人:张平,周宇亮,陈明轩,谈佳,李方
申请号:CN201910820037.1
申请日:20190831
公开号:CN110502032A
公开日:
20191126
专利内容由知识产权出版社提供
摘要:本发明提出了一种基于行为控制的无人机集群编队飞行方法,属于智能控制领域。

所述飞行方法包括以下步骤:S1、在无人机集群中,根据无人机的运动模型,对无人机进行编号;S2、利用编队控制器对无人机集群进行编队控制;所述编队控制器包括信息感知模块、信息融合模块、行为决策模块和飞行控制模块;S3、基于行为的编队控制策略,选择无人机集群的编队飞行行为;所述无人机集群的编队飞行行为主要包括:向任务目标运动行为、队形保持行为、碰撞避免行为和离群保持行为。

采用本发明可以使多无人机系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应对异常状态、避开障碍物、到达任务目标点,实现多无人机的实时编队控制,从而完成需要多无人机协同的编队飞行任务。

申请人:华南理工大学
地址:510640 广东省广州市天河区五山路381号
国籍:CN
代理机构:广州粤高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更多信息请下载全文后查看。

《2024年基于群体智能的无人机集群协同对抗系统的设计与实现》范文

《2024年基于群体智能的无人机集群协同对抗系统的设计与实现》范文

《基于群体智能的无人机集群协同对抗系统的设计与实现》篇一一、引言随着无人机技术的飞速发展,无人机集群在军事、民用等多个领域展现出强大的应用潜力。

基于群体智能的无人机集群协同对抗系统,利用多无人机间的协同与对抗能力,可以有效地提升作战效能和智能化水平。

本文将详细阐述基于群体智能的无人机集群协同对抗系统的设计与实现过程。

二、系统设计1. 总体架构设计本系统采用分层设计思想,整体架构包括感知层、决策层、执行层和通信层。

感知层负责获取环境信息;决策层根据感知信息制定协同策略;执行层负责控制无人机的行为;通信层保障各层级之间的信息传输。

2. 群体智能算法设计群体智能算法是本系统的核心,采用基于蚁群算法和粒子群算法的混合算法。

蚁群算法用于无人机间的信息交互和协同决策,粒子群算法用于优化协同策略。

通过混合算法,实现无人机集群的智能协同与对抗。

3. 协同对抗策略设计协同对抗策略包括侦察、攻击、防御等多个方面。

通过分析敌方目标的特点和行动规律,制定相应的协同策略,实现多无人机间的协同作战。

三、系统实现1. 硬件平台搭建硬件平台包括无人机、传感器、控制器等。

无人机采用高性能飞行控制模块和通信模块,传感器用于获取环境信息,控制器负责控制无人机的行为。

2. 软件系统开发软件系统包括感知模块、决策模块、执行模块和通信模块。

感知模块负责获取环境信息,决策模块根据感知信息制定协同策略,执行模块控制无人机的行为,通信模块保障各模块之间的信息传输。

3. 群体智能算法实现采用混合算法实现群体智能,通过仿真实验验证算法的有效性和可行性。

在仿真环境中,多无人机根据算法进行协同决策和行为调整,实现对抗目标的高效侦察和攻击。

四、实验与结果分析1. 实验设置在仿真环境中设置不同场景和敌方目标,对系统进行实验验证。

比较不同算法和策略下的系统性能,分析协同作战的优点和局限性。

2. 结果分析通过实验数据和分析结果,评估系统的性能和效果。

结果表明,基于群体智能的无人机集群协同对抗系统能够有效地提高作战效能和智能化水平,实现多无人机间的协同侦察、攻击和防御。

多无人机三维群集算法的适用性研究与改进

多无人机三维群集算法的适用性研究与改进
关 键 词 :三 维 群 集 控 制 ; 群 体 智 能 ; 人 工 势 场 ; 无 人 机
犚犲狊犲犪狉犮犺犪狀犱犐犿狆狉狅狏犲犿犲狀狋狅犳犉犾狅犮犽犻狀犵犆狅狀狋狉狅犾犳狅狉 犜犺狉犲犲-犱犻犿犲狀狊犻狅狀犪犾犝犃犞犛狑犪狉犿狊
Luo Wanzhen,XiaoLihong,ZhaoZhifang,WangGuanghui
0 引 言
现代战争中,无人机因其无伤亡、作战准备时间短、高过 载、效费比高等特点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1]。而随着作 战 环境复杂化、作战任务多样化,无人机群协同作战相对于单个 无人机具有灵活、高效、可靠的优势。无人机群的协同控制成 为新兴的研究热点,而群体智能的控制思想是其中重要的研究 方向,具有突出的优点。
多无人机三维群集算法的适用性研究与改进
罗宛臻,肖利红,赵志芳,王光辉
(北京航天自动控制研究所,北京 00854 )
摘要:针对多无人机群三维空间运动的复杂群集控制问题,提 出 了 基 于 生 物 群 集 行 为、 依 据 Reynolds规 则 描 述 的 三 维 群 集 控 制 算 法;已有的研究多将无人机群集运动简化为二维平面运动,但这不符合实际控制需求;为此,将群集控制算法和人工势场算法推广到三 维无人机群集控制中,建立了三维无人机群空间运动模型,通过多种不同条件下的仿真,研究了两种算法在三维群集控制中的有效性; 结果显示两种算法用于三维群集控制均具有一定效果,但相对二维所需要的条件更为苛刻;同时,注意到智能算法具有更好的群体聚集 效果,而人工势场算法则避碰效果更迅速明显;据此,对人工势场算法和智能算法进行了改进,通过在距离大于平衡点时采用智能算法 聚集,在距离小于平衡点时采用人工势场算法避碰,得到能同时获得更好的聚集、避碰效果的新的群集控制算法。

基于生物智能的无人集群协同控制

基于生物智能的无人集群协同控制

第7卷第1期2021年3月Vol. 7, No. 1March, 2021扌旨挥与控制学报JOURNAL OF COMMAND AND CONTROL 基于生物智能的无人集群协同控制郭褚冰'■2张错1张永平1收稿日期2021-01-15Manuscript received January 15, 2021陕西省重点研发计划(2021ZDLGY07-03)资助 .Supported by Province Key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Program of Shaanxi (2021ZDLGY07-03)1.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二十研究所数据链技术重点实验室陕西西 安7100682.西安电子科技大学人工智能学院陕西西安710071 .1. Key Laboratory of Data Link Technology, The 20th Research Institute of China Electronics Technology Group Corporation, Xi'an Shaanxi 710068, China 2. School of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Xidian University, Xi'an Shaanxi 710071, China摘 要 通过研究生物集群分布式、自适应、鲁棒性的特征,以群体生物的行为特征和无人智能数据链应用为岀发点,提岀了 一种改进型Vicesk 模型,通过仿真验证了其信息共享和同步收敛的效率,基于改进型Vicesk 模型参数设计编队协同控制器和 无人机数据链协议MAVLmk 的集群消息帧扩展方案,结合无人集群突防攻击的典型作战场景和上述模型策略,设计有效的控 制协议和信息收发流程,提升无人机群在拒止环境下的协同作战能力.关键词 协同控制,群体智能,Vicesk,消息协议,无人机数据链引用格式 郭褚冰,张错,张永平.基于生物智能的无人集群协同控制[J].指挥与控制学报,2021, 7(1): 76-82DOI 10.3969/j.issn.2096-0204.2021.01.0076Unmanned Swarm Cooperative Control Based on Biological IntelligenceGUO Chu-Bing 12ZHANG Kai 1 ZHANG Yong-Ping 1Abstract By studying the distributed, adaptive and robust characteristics of biological swarm, taking the behavioral characteristics of group organisms and applications of unmanned intelligent data link as the starting point, an improved Vicesk model is proposed, and its information sharing and synchronous convergence efficiency are verified by simulation. Based on the improved Vicesk model parameters, the cooperative controller and the swarm message frame expansion program of the UAV data link protocol (MAVLink) are designed, combing with the typical combat scenarios of unmanned swarm penetration attacks and the above model strategies. The control protocol and information sending and receiving process of the UAV can enhance the ability of UAV group to cooperate in the denial environment.Key words cooperative control, swarm intelligence, Vicsek, message protocol, UAV data linkCitation GUO Chu-Bing, ZHANG Kai, ZHANG Yong-Ping. gence[J]. Journal of Command and Control, 2021, 7(1): 76-8221世纪以来,无人机在载荷小型化、续航时间、 超视距测控通信等方面取得了长足进展;同时,复杂 环境感知技术、精准推理决策技术、多机协同技术等 智能化技术,正推动着无人机从单平台地面测控执 行简单任务到无人集群自主协同实现“侦-控-打- 评”全作战流程.在可以预见的未来,无人集群自主 协同作战将生成多种新质作战能力,成为信息化战 争的重要形式.由于无人集群需要在高度动态化、不确定性、强 对抗的场景下执行复杂任务,所以也决定了无人集 群需要具备较高的自主性和自适应性,而无人集群 的自主协同控制是其中的关键技术.无人集群自主 协同首先是时空的一致统一、信息的一致表达和态 势的一致理解;从而实现任务的协同,再通过智能化 的处理协议实现对任务的分解与交互;支撑跨平台Unmanned swarm cooperative control based on biological intelli-异构传感器要素级协同.无人集群自主协同能力的 提升可以有效地解决信息不完备、不确定条件下异 构无人平台态势信息一致性有效建模,作战资源的 动态分配与统一调度和面向任务需求的多平台协同 路径规划等关键问题.美军从2000年率先提出自主作战概念,并打造 无人机自主集群,在全球范围内保持无人系统技术 的领先地位.其中,美国国防部在2005年8月份发 布《无人机系统路线图2005-2030》将无人机的自主 等级划分为1 ~ 10级,预计在2025年后无人机将具 备全自主能力*[1]. 2016年5月,美国空军发布了《小 型无人机系统飞行规划2016-2036》,从战略层面肯 定了小型无人机系统的应用前景和价值[2],并对“蜂 群”、“编组”和“忠诚僚机”作战概念进行了阐述. 2018年8月,美国国防部发布了《无人系统综合路线 图2017-2042》的新版路线图,再次强调了自主性与 协同性对于加速无人系统领域进步的重要性,在理 论研究的同时,加速推进典型无人集群自主协同试 验验证项目.1期郭褚冰等:基于生物智能的无人集群协同控制771基于簇头通信的Vicsek模型实现集群协同控制的一个首要条件就是个体间的同步运动,包括速度和方向,生物集群在个体行为简单,交互有限的条件下快速实现同步运动,具有很好的借鉴意义[3T.生物集群建模的研究开始于20世纪80年代对鱼群和鸟群的运动计算仿真⑸,在生物集群运动机理方面较为突出的代表人物有Reynolds>Vicesk以及Couzin.Reynolds等提出分离、聚集、速度一致3个基本规则,这3个基本规则对群体模型的建立具有基础意义,Vicesk模型从统计力学的角度建立了一个逼近生物集群运动本质的模型.Couzin模型将个体的感知区域由内而外依次分为排斥区域、对齐区域和吸引区域3个不重叠的区域,分别对应群体中分离、速度一致和聚集规则.Vicsek模型A®具备了复杂集群运动的关键特征,N个自治个体组成的离散时间系统,用集合Z={1,2,…,N}表示所有个体构成的集合,初始位置和初始运动方向都是随机分布,所有个体都在一个L x L的区域内自由移动,个体的运动速度是恒定的,运动方向则是按照所有邻居运动角度的矢量平均进行更新,在更新的过程中还会受到一个高斯白噪声的干扰.首先,个体i的邻居由以个体自身当前位置为中心与该个体的欧式距离小于感知范围R(R>0)的个体组成,II•II为向量的欧式距离,Xi⑴为感知范围内以R为半径的圆形区域的所有个体(如图1所示),用S i(t)表示个体i在时刻t的邻居组成的集合,因此,公式为:S i(t)=帆⑴-X i(t)||<R,i,j=1,2…,N(1)图1Vicsek模型感知范围示意图Fig.1Schematic diagram of Vicsek model perception range每个个体具有相同的速度V0,个体i在t时刻的运动方向0i(t)G(-n,n],因此,速度的运动矢量v(t)=[*o cos0i(t),V0sin E(t)]T个体i在t+1时刻的位置和运动方向更新公式,即x i(t+1)=x i(t)+^(t)⑵®(t+1)=0i(t)+§(t)⑶式⑶中,d(t)为均匀分布的高斯白噪声,其中3i(t)的计算公式如下:arctan仿⑴=为j G S i(t)sin0</)务S i(t)cos0-(t)(4)可将Vicsek模型转化至复平面上,则位置和运动方向更新为:x i(t+1)=x i(t)+v0尹(t)(5)e i0i(t+1)严"(t)吃J"凸⑴II(6)在基本Vicsek模型中,每个个体仅与感知半径范围内的邻居进行通信,但在实际的无人集群作战体系中平台的载荷、任务不尽相同,通常会对集群进行分簇归类,把具有相同作战能力和任务的同构平台进行整合,每个簇中都会有承担簇间通信和簇内指挥控制角色的簇头平台,将该簇头平台在基本Vic­sek模型中建模,在N个自治个体中存在M(M<N)个簇头个体p(t),簇头个体的感知半径为该簇的最长半径R m,且R m>R,R m区域不重叠.中心个体p(t)间可互相通信感知,节点的集合公式为:咖(t)={j-H(t)II<L,i,j=1,2…M}(7)个体的感知范围由R扩展至M x R,因此,会提高集群一致性运动的收敛效率,接下来将通过仿真进一步得到验证.为了描述集群所有个体运动一致性程度,这里定义序参量⑺,也称有序度,是集群内所有个体归一化的平均速度,序参量越大表示同步程度越高,即1NV=廿工v(t)(8)收敛时间一般定义为序参量达到0.99时所用最短的仿真时间作为收敛时间,即T C=min v a(t)>0.991(9)基本Vicsek算法与改进型Vicsek算法设计流程对比,如图2所示.基本Vicsek算法的设计主要包含了参数设置,个体位置与角度初始化,邻居个体的计算和平均运动方向计算等步骤;基于簇头通信的Vicsek算法78指挥与控制学报7卷基本Vicsek算法流程改进Vicsek算法流程开始[「增加部分J图2基本Vicsek算法与改进型Vicsek算法设计流程Fig.2Basic Vicsek algorithm and improved Vicsek algorithm design process设计在此基础上增加了集群内簇头确定,簇头感知半径计算,簇头间位置与角度的共享等步骤,针对两种模型进行建模仿真.设置初始化参数,迭代次数T=50,集群总数量N=1000,运动范围L=10,噪声大小Noise=0.2,感知半径R=1,速度的模值V=0.08,簇头数量M=10,集群初始状态如图3所示,是一个随机运动状态.在迭代50次之后,基本Vicsek集群状态与改进型Vicsek集群的状态如图4和图5所示.可以明显地观察到,改进型Vicsek集群在迭代50次后已经达到一致性运动,而基本Vicsek集群则还未收敛.接下来计算两种模型收敛所需的时间T c,它们在不同条件下的收敛时间如图6所示.从收敛时间T c的对比中可以得出,改进型Vic­sek随着簇头数量M的增加可以有效地提高集群的同步效率.U----------------------------------------------------------0246810图3集群初始状态Fig.3Initial state of theswarm1期郭褚冰等:基于生物智能的无人集群协同控制791087654321924 6 81010987654321图4基本Vicsek 集群状态Fig. 4 Basic Vicsek swarm status2局部通信条件下的PID 协同控制器设计生物集群在局部感知、个体行为简单的条件下 实现了复杂的行为模式,包括稳定的编队形成和重 构,而且具有较强的鲁棒性和“自愈”能力.生物集群 的这些行为模式和控制策略可以为无人集群的协同 控制提供研究思路.无人集群在协同感知、协同决策的基础上实现 协同控制[8],尤其是集群在实现高机动性的规避和执 行复杂任务的过程中,仅仅依靠单个无人平台的能 力是无法实现的.多平台的协同控制器将从平台动 力学模型出发,基于生物集群的协同控制策略设计 高效的感知与决策交互协议和协同控制器参数.无人机平台实现稳定的飞行和姿态的变换主要 由飞行控制器实现,飞行控制器通过输出PWM 波信 号对电机的转速进行控制实现相应的动作.在最优 化控制领域有诸多算法和理论,但在工程应用方面, 基于经典的PID 控制算法仍然是最有效的实现方案. 当无人集群进行编队飞行时,不仅要考虑单平台的 稳定控制,还要考虑编队中长机和僚机的相对位置, 僚机的航向、速度、高度的变化要能适应长机的动 态变化,因此,要设计适用于无人集群自主协同的控 制器及其策略具有重要意义.PID 控制器是一种线性控制器,它主要根据给 定值和实际输出值构成控制偏差,然后利用偏差给 出合理的控制量[9].几款开源飞控中,无一例外地都 是采用PID 控制算法来实现无人机的姿态和轨迹控 制.PID 里的P 为比例因子,I 为积分因子,D 为微分 因子,P 和I 提咼系统稳态精度,D 提咼系统稳定性, PID 控制原理图如图7所示.图5改进型Vicsek 集群状态Fig. 5 Improved Vicsek swarm status图6基本Vicsek 和改进型Vicsek 在不同条件下的收敛时间Fig. 6 Convergence time of the basic Vicsek and the improvedVicsek under different conditions(S L U )2 K -f e s图7 PID 控制原理图Fig. 7 PID control principle diagramu(t) = K P e(t) + K e(x )d x +K d (10)在PID 控制器中g (t )为给定值,e(t)为偏差量,u (t )为控制变量,尹(t )为当前状态,Process 为执行器. 借鉴生物集群领航编队的原理,PID 协同控制器将当 前的态势信息、任务指令经过处理后产生对应的编 队几何形状、拓扑结构、跟随策略等控制指令和PID 控制参数,控制架构如图8所示.80指挥与控制学报7卷图8协同控制器框架Fig. 8 Cooperative controller framework这里PID 协同控制器的距离参数调整式[10-11], 当长机与僚机之间的距离偏差为A 厶速度偏差为e v , 因此,综合控制偏差为:e = k L A L + k y e y(11)这里k L 距离偏差控制增益,k y 为速度偏差控制 增益,采用PID 控制律收到速度的控制指令,即V = K p e + K iedL+K d 卑(12)0 d t根据当前期望的速度值和PID 控制参数,实现 长机与僚机的速度一致,集群内部可共享PID 控制 参数实现快速的编队重构.基于PID 的协同控制器 将与作战任务、感知数据结合,实现从感知、决策到 控制的闭环.3基于MAVLink 的消息帧扩展方案无人机与地面站、有人机的信息共享、情报分 发、遥感测控主要是通过数据链实现,因此,数据链也被称为无人机系统的“神经网络”.军用无人机数 据链研发与应用要早于民用领域,美军在该领域一 直处于领先地位,并为装备的各类型无人机设计了 与之匹配的数据链,其中,数字数据链DDL 是一种基 于IP 的战术数据链,配备在美军的RQ-11B “乌鸦” 无人机,而战术通用数据链TCDL 是基于CDL 专门 为无人机开发的抗干扰、全双工通信链路.可以看 出,数据链主要用于战场态势信息共享、情报分发和 战术协同,在平台及要素协同控制方面尚未开展相 关工作[12].数据链的优势在于频带宽、频谱利用率 高、抗干扰能力强、传输距离远,但也存在功耗高、 体积大、可扩展性差、成本高等劣势,因此,在无人集 群协同控制方面,可借鉴民用数据链测控协议开源、 可扩展、环境易构建等优势.在民用数据链领域,MAVLink 开源协议[13-14]在 各类型无人机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MAVLink 协议 最早由瑞士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计算机视觉与几 何实验组于2009年发布,并遵循LGPL 开源协议. MAVLink 协议是在串口通讯基础上的一种更高层的 开源通讯协议,主要应用在微型飞行器(Micro Aerial Vehicle, MAV)的通讯上.协议以消息库的形式定义 了参数传输的规则,支持无人固定翼飞行器、无人旋 翼飞行器、无人车辆等多种类型的无人机.MAVLink 协议帧结构如表1所示.在MAVLink 协议帧中,定义了新消息起始位、 负载长度、数据包丢失检测、发送数据的系统ID 和组件ID 、消息负载和CRC 校验;其中负载PAY- LOAD 中的数据最为重要,包含了心跳包、飞行器类 型、飞控类型、基本模式等信息,以及航路添加、巡 航、返航、转向等功能.在当前MAVLink 协议中,飞行控制器与地面控 制站点通过MAVLink 协议交互任务信息与控制信 息.针对无人集群的典型应用场景以及本文研究结表1 MAVLink 协议帧结构Table 1 MAVLink protocol frame structure索引名称内容值含义0STX 数据包起始标志位0xFE标识新消息开始1LEN有效载荷长度0-255标识该消息包中负载的长度2SEQ 数据包序列号0-255消息发送序列号,检测丢失包3SYS系统ID0-255发送该包的系统ID,区分网络中的不同平台4COMP 组件ID 0-255发送该包的组件ID,区分系统的不同设备5MSG消息ID0-255定义了有效负载的含义和正确的解码6 至 n + 6PAYLOAD 消息载荷0-255 Bytes负载信息n + 7CKA 校验位(低8位)CRC 校验码n + 8CKB校验位(高8位)CRC 校验码1期郭褚冰等:基于生物智能的无人集群协同控制81果,MAVLink 协议需要进行如下扩展:1) 由点对点通信协议扩展至多点分布式的通信 协议.2) 针对集群Vicsek 模型,协议中需要共享集群 成员数量、感知半径、运动速度和运动角度等参数.3) 针对PID 协同控制器,需要实时共享平台的 PID 参数、速度、位置、编队队形结构、跟随策略等 信息.4) 增加传感器数据与控制数据的深度交联,提 升平台的协同控制能力.5) 针对拒止环境,需要增加相对导航和相对定 位功能(参考link-16).4无人集群突防攻击下的协同控制信息流程无人集群突防攻击是综合运用参战的各类型无 人平台,根据作战方案和当前的敌我态势信息,通过 诱骗和电子压制突破敌方火力拦截,在线实时分析 与决策实施对敌方高价值目标的选择和高精度的协 同控制打击,具体流程如图9所示.无人集群突防攻击的特征:1)作战单元均是无 人平台.2)平台异构特征明显.3)无人平台自主 协同能力差异较大.4)多平台要素级协同控制.5) 感知-决策-控制的深度耦合.6)无人集群的协调一致性.无人集群突防攻击作战概念视图如图10所示.无人集群突防攻击首先根据作战需求形成静态 任务规划,确定需要参战的无人平台类型、载荷配 置、网络及传输要求,形成一个动态无中心的信息系 统.利用PID 协同控制器和扩展版本MAVLink 协议 实现传感器、武器、飞行控制系统的交联,支撑编队 快速变换、态势感知、联合探测、目标监视、攻击引 导等作战功能.作战平台包含侦察型无人机、攻击型无人机、地 面无人指挥车、地面攻击战车、水下潜航器,传感器 包含了测控链路、雷达、导弹、协同控制器等,同时 与地面有人指挥所共享前方态势信息.协同信息交换矩阵卩一⑹的内容包括作战过程 中各平台和传感器交互的信息、信息的流向及作用 等,如表2所示.5结论通过对生物集群的运动机理与模型研究,提出 并设计了改进型Vicsek 模型和PID 协同控制器,并 将研究的结果应用到MAVLink 的消息帧扩展中,用 于提升无人集群的协同控制能力,同时结合典型的图9无人机群突防攻击信息流程Fig. 9 UAV swarm penetration attack information process图10无人集群突防攻击作战概念视图Fig. 10 Conceptual view of unmanned swarm penetration attackoperations82指挥与控制学报7卷表2作战信息交换矩阵Table2Combat information exchange matrix协同任务名称事件/行动信息内容发送平台接收平台格式态势共享空中态势共享、地面态空中PPLI、地面PPLI、水态势获取平台、中心编队内其他平台态势共享数据链、测势共享、海面态势共享面PPLI、传感器信息管理平台控数据链编队、协同变换侦查编队变换、诱骗编队形拓扑结构、跟随/领航中心平台、地面指挥编队内其他平台要素协同、控制数据队变换、突防编队变换规则、感知半径、中心节点数量、协同PID参数中心链、测控数据链选择攻击目标传感器状态、选择攻击任务分配、目标监视中心平台、地面指挥携带攻击武器平台要素协同控制数据平台中心链、跨域协同数据链协同火力打击战斗协同、导弹引导目标指示、精确引导、协中心平台、地面指挥携带攻击武器平台要素协同控制数据同攻击中心链、跨域协同数据链作战场景,细化了控制协议与控制策略.未来将会结合特定无人机平台,在典型应用场景下,对协同控制器和改进MAVLink协议的协同控制能力进行实验验证.随着无人集群系统的复杂性不断提高,包括成员数量的倍增和平台差异性的不断增大,以及作战场景的需求不但提升,未来无人集群的发展有如下趋势:1)人工智能技术提升集群自主感知、决策的水平["I.2)协同层次与协同深度不断地扩展,形成有人/无人、无人/无人的混合发展模式.3)互操作能力扩展至不同的维度,要素级协同能力不断提升.References1陈宗基,魏金钟,王英勋,等.无人机自主控制等级及其系统结构研究[J].航空学报,2011,32(6):1075-1083.CHEN Z J,WEI J Z,WANG Y X,et al.UAV autonomous control levels and system structure[J].Journal of Aeronautics,2011,32(6):1075-1083.2GODSIL C D,ROYLE G.Algebraic graph theory[M].New York:Spring­Verlag,2001.3VICSEK T,ZAFEIRIS A.Collective motion[J].Physics Reports,2012, 517(3-4):71-140.4段海滨.从群体智能到多无人机自主控制[J].系统与控制纵横,2014, 1(2):76-78.DUAN H B.From swarm intelligence to autonomous control of multiple drones[J].All About Systems and Control,2014,1(2):76-78.5REYNOLDS C W.Flocks,herds and schools:a distributed behavioral model[J].ACM SIGGRAPH Computer Graphics,1987,21(4):25-34.6段海滨,李沛.基于生物群集行为的无人机集群控制[J].科技导报, 2017,35(7):17-25.DUAN H B,LI P.Autonomous control for unmanned aerial vehicle swarms based on biological collective behaviors[J].Science&Technol­ogy Review,2017,35(7):17-25.7DUAN H B,ZHANG X Y.Phase transition of vortexlike self-propelled particles induced by a hostile particle[J].Physical Review E,2015,92(1): 012701.8PRATAP T,DAVID M.Sensor planning for a symbiotic UAV and UGV system for precision agriculture[J].IEEE Transactions on Robotics,2016, 32(6):1498-1511.9吴成富,刘小齐.四旋翼无人机建模及其PID控制律设计[J].电子设计工程,2014,20(16):68-70.WU C F,LIU X Q.Modeling and PID control for a quadrotor[J].Elec­tronic Design Engineering,2014,20(16):68-70.10SU H S,WANG X F,LIN Z L.Flocking of multi-agents with a vir­tual leader[J].IEEE Transactions on Automatic Control,2009,54(2): 293-307.11RUANO S,CUEVAS C,GALLEGO G.Augmented reality tool for the situational awareness improvement of UAV operators[J].Sensors,2017, 17(2):25-30.12李桂花.外军无人机数据链的发展现状与趋势[J].电讯技术,2014, 54(6):851-856.LI G H.Status and trend of foreign military data link for unmanned aerial vehicles[J].Telecommunication Engineering,2014,54(6):851-856..13MONDEK M.Onboard wind prediction system[J].American Institute of Aeronautics and Astronautics,2015(1):3-5.14SIMON T,MITSCHELE-THIEL A.Micro aerial disaster communication system[C]//GI-Jahrestagung,2012:165-174.15李强,王飞跃.马赛克战概念分析和未来陆战场网信体系及其智能对抗研究[J].指挥与控制学报,2020,6(2):87-93.LI Q,WANG F Y Conceptual analysis of mosaic warfare and systems of network-information systems for intelligent countermeasures and future land battles[J].Journal of Command and Control,2020,6(2):87-93.16霍元杰.网电空间下的数据链对抗技术及其发展趋势[J].电讯技术, 2013,53(9):1243-1246.HUO Y J.Technology and developing trend of d atalink countermeasure in cyberspace[J].Telecommunication Engineeing,2013,53(9):1243-1246.17陈赤联,唐政,胡军锋.数据链2.0:智能化战争的制胜利器[J].指挥与控制学报,2020,6(1):5-12.CHEN C L,TANG Z,HU J F.Data link2.0:The victory maker of intel­ligent war[J].Journal of Command and Control,2020,6(1):5-12.郭褚冰(1987-),男,博士,高级工程师,主要研究方向为群体智能和协同控制.本文通信作者.E-mail:****************张错(1983-),男,博士,高级工程师,主要研究方向为协同控制.张永平(1987-),男,博士,工程师,主要研究方向为协同控制.。

基于生物群集行为的无人机集群控制

基于生物群集行为的无人机集群控制

基于生物群集行为的无人机集群控制生物群集行为是一种普遍存在的自然现象,群体中的个体利用简单的规则、局部的交互,形成了鲁棒性强、自适应度高、可扩展性好的自组织行为,在系统层面体现为智能的涌现。

本文首先简要叙述了蚁群、蜂群、鸽群、鱼群等典型的生物群集,并从组织结构的分布式、行为主体的简单性、作用模式的灵活性、系统整体的智能性等方面分析了生物群体智能的特点。

然后,介绍了部分具有代表性的无人机集群项目,总结了无人机集群的关键技术,包括集群态势感知、自主编队控制、智能协同决策。

最后,从生物群集和无人机集群在直观上的相似性出发,分析了生物群体和无人机集群自主控制的映射关系,并探讨了仿生物群集的无人机集群自主控制中的核心问题。

无人机起源于军事领域,经过几十年的发展,目前已经进入了快速发展期,种类越来越多,应用领域不断拓展,任务类型越来越广泛。

“平台无人,系统有人”是无人机系统的基本特征,与有人飞机相比,无人机可有效避免人员伤亡,具有持续工作能力强、全寿命周期成本低等特点,在尺寸、速度和机动性等方面也具有独特的优势。

在军事领域,无人机可以执行情报、侦察、监视、干扰和打击等任务,在民用方面,可用于农业植保、森林防火、电力(管道)巡检和地质勘探。

随着无人机的自主能力和智能化水平不断提高,其控制方式逐步从简单的遥控、程控方式向人机智能融合交互控制,甚至是全自主控制方向发展,其任务空域也逐步从执行情报、监视与侦察任务的安全性空域向干扰、打击等对抗性空域发展。

由于单架无人机所能携带的任务载荷相对单一,执行任务能力有限,而通过多架无人机的能力互补和行动协调,可实现整个系统效能的提升,无人机的应用样式逐步从单平台向多平台“集群”方向发展。

生物群集行为是一种普遍存在的自然现象,从成群迁移的角马、集体飞行的鸽子、结队巡游的鱼类,到觅食的蚂蚁、采蜜的蜜蜂,乃至细菌等微生物、细胞和蛋白质,不同尺度的生命体都存在着复杂的群体行为。

在生物群体中,个体的感知/行动能力有限,遵循简单的行为规则,却能够通过相互协作完成迁徙、觅食、筑巢、御敌等复杂的团队活动,在群体层面上呈现出有序的自组织协调行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基于生物群集行为的无人机集群控制生物群集行为是一种普遍存在的自然现象,群体中的个体利用简单的规则、局部的交互,形成了鲁棒性强、自适应度高、可扩展性好的自组织行为,在系统层面体现为智能的涌现。

本文首先简要叙述了蚁群、蜂群、鸽群、鱼群等典型的生物群集,并从组织结构的分布式、行为主体的简单性、作用模式的灵活性、系统整体的智能性等方面分析了生物群体智能的特点。

然后,介绍了部分具有代表性的无人机集群项目,总结了无人机集群的关键技术,包括集群态势感知、自主编队控制、智能协同决策。

最后,从生物群集和无人机集群在直观上的相似性出发,分析了生物群体和无人机集群自主控制的映射关系,并探讨了仿生物群集的无人机集群自主控制中的核心问题。

无人机起源于军事领域,经过几十年的发展,目前已经进入了快速发展期,种类越来越多,应用领域不断拓展,任务类型越来越广泛。

“平台无人,系统有人”是无人机系统的基本特征,与有人飞机相比,无人机可有效避免人员伤亡,具有持续工作能力强、全寿命周期成本低等特点,在尺寸、速度和机动性等方面也具有独特的优势。

在军事领域,无人机可以执行情报、侦察、监视、干扰和打击等任务,在民用方面,可用于农业植保、森林防火、电力(管道)巡检和地质勘探。

随着无人机的自主能力和智能化水平不断提高,其控制方式逐步从简单的遥控、程控方式向人机智能融合交互控制,甚至是全自主控制方向发展,其任务空域也逐步从执行情报、监视与侦察任务的安全性空域向干扰、打击等对抗性空域发展。

由于单架无人机所能携带的任务载荷相对单一,执行任务能力有限,而通过多架无人机的能力互补和行动协调,可实现整个系统效能的提升,无人机的应用样式逐步从单平台向多平台“集群”方向发展。

生物群集行为是一种普遍存在的自然现象,从成群迁移的角马、集体飞行的鸽子、结队巡游的鱼类,到觅食的蚂蚁、采蜜的蜜蜂,乃至细菌等微生物、细胞和蛋白质,不同尺度的生命体都存在着复杂的群体行为。

在生物群体中,个体的感知/行动能力有限,遵循简单的行为规则,却能够通过相互协作完成迁徙、觅食、筑巢、御敌等复杂的团队活动,在群体层面上呈现出有序的自组织协调行为。

生物群体既能形成协调有序的集体运动模式,又能快速、一致地应对外界刺激,表现出分布式、自组织、协作性、稳定性等特点以及对环境的适应能力。

这种高效灵活的运动模式的内在机理和作用规律,长期以来一直是生物群集研究的核心问题。

若缺乏科学、高效的决策方法与控制策略,无人机集群将难以发挥协同的优势,无人机之间可能会在时间、空间和任务层面上存在矛盾,发生冲突、碰撞的危险,导致既定任务无法完成。

因此,建立一种高效的无人机集群管理和控制体系,对于应对复杂、动态、不确定的战场环境,最大化地发挥无人机自身性能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而生物群体行为中所体现的分布式、自适应、鲁棒性等特点,与实现无人机集群协调自主控制的要求相符合。

研究生物群集行为的内部作用机理,并将其映射到无人机集群协调自主控制中,可以提高无人机在复杂环境条件下的智能决策和规划能力。

1生物群体智能对于群集运动现象的观察和思考最早可追溯到两千年前对成群椋鸟的观察,近年来生物群集的研究吸引了越来越多的科研人员的兴趣,从生物学家、物理学家、数学家到控制工程师等科研人员均试图解释鱼群、鸟群及其他群集生物在没有统一控制的情况下如何达到飞行或游行方向一致,从而进行各种各样的群体活动。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以全球定位系统(GPS)定位跟踪、视频分析(单/双/多目)、声呐成像为代表的经济、高质量的观测技术,使得人们对生物群集行为的观测更加便捷,对于群集中个体的空间聚集性、运动的有序性有了更加深入的理解。

本节首先概述蚁群、蜂群、鸟群、鱼群这几种群集行为的特点(图1),然后对生物群体智能的概念和内涵进行分析。

图1 典型的生物群集行为典型生物群集行为蚂蚁群体是一种广为人知的高度结构化的社会组织,其觅食行为是一种典型的群集行为。

蚂蚁在活动过程中会释放出信息素,其他蚂蚁可以检测出信息素的浓度,并确定自身前进的方向。

信息素会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挥发,蚂蚁走过的路径上信息素浓度会得到加强,从而促使更多蚂蚁选择该路径,形成正反馈过程。

蚁群通过这种简单的信息交流,实现正反馈的信息学习机制,从而找出食物源和巢穴之间的最短路径。

蜂群中的蜜蜂只能完成单一的任务,但是蜜蜂通过摇摆舞、气味等多种信息交流方式,进而使得整个蜂群能够协同完成多种工作,如收集花粉、构建蜂巢等,实现自组织行为。

在蜂群采集花粉的过程中,负责寻找蜜源的工蜂通过探索寻找合适的食物源。

当发现蜜源后,会返回蜂巢通过“摇摆舞”交互蜜源信息,其舞蹈动作及幅度与蜜源到蜂巢的距离,花蜜的数量、品种以及质量等相关。

其他采蜜蜂根据舞姿的不同决定自身觅食的蜜源,从而逐步形成在较优蜜源处的聚集。

鸽群是大量自治个体的集合,通过个体之间的交互,使得整个鸽群呈现出复杂的宏观涌现行为。

鸽群中的个体遵循一种拓扑距离交互的方式,即鸽子自身仅与周围一定数量的个体进行信息交互。

研究者指出,鸽群在飞行过程中呈现出一定的层级作用网络,高等级个体起到引领作用,低等级个体的行为会受到高等级个体的影响,这种网络结构使得群体在应对外界刺激或躲避障碍时反应迅速。

当飞行轨迹平滑时,个体尽力与其周围邻居的平均方向保持一致,而当出现突然急转弯变向时,个体迅速与高等级个体保持一致。

水中成群游动的鱼群,会随着洋流和食物而进行整齐划一的游动,在遇到捕食者攻击时,鱼群边缘的个体会产生快速躲避的行为,并带动整个鱼群做出迅疾的反应。

鱼是通过观察同伴身体两侧的侧线调节自己的游向和速度,维持相互之间的适当距离,进而形成整个鱼群特定的自组织方式。

涡旋运动在鱼群中极为常见,这种运动形式具有局部稳定特性,可以达到干扰和分散捕食者注意力的效果。

在遇到突发情况时,鱼群的涡旋可能会出现相变行为,从涡旋运动转换为水平迁徙运动。

群体系统这种从涡旋运动到水平迁徙运动的相变行为的产生依赖于敌对个体的运动速度和威胁范围。

概念和内涵生物群体所呈现出的各种协调有序的集体运动模式,由个体之间相对简单的局部自组织交互作用产生,在环境中表现出分布式、自适应、鲁棒性等智能特性,使系统在整体层面上涌现出单个个体不可能达成的智能现象。

随着计算机的发展,Reynolds 在1987 年提出了BOID 模型,该模型遵循聚集、分离、速度匹配3个原则,实现了对鸟群行为的模拟。

群体智能这个叫法,最早由Beni 等在关于细胞机器人系统的论述中引入,该概念形成的一个显著标志是1999年由牛津大学出版社出版的Bonabeau 等编写的一本专著《Swarm intelligence: From natural to artificial systems》。

大多数现有的研究认为群集行为体现出了五大基本原则:邻近原则,即群集中的成员能够进行简单的空间和时间计算;品质原则,即能够响应环境中的品质因子;多样性反应原则,要求群集行动范围不应该太窄;稳定性原则,要求群集不应在每次环境变化时都改变自身的行为;适应性原则,群集在所需代价不太高的情况下,能够在适当的时候改变自身的行为。

生物群集行为具有以下特点。

1)组织结构的分布式。

生物群体中不存在中心节点,个体遵循简单的行为规则,仅具备局部的感知、规划和通信能力,通过与环境和邻近同伴进行信息交互从而适时地改变自身的行为模式以适应动态环境。

群集系统具有较强的鲁棒性,不会由于某一个体或部分个体出现故障而对系统整体造成影响,表现出一定自愈能力。

2)行为主体的简单性。

群体中个体的能力或遵循的行为规则非常简单,每个个体仅执行一项或者有限的几项动作,并针对外部情况做出简单的几种反应,这种看似笨拙的个体行为却使它们组成的群体极其高效,体现出智能的涌现。

但生物群集系统不是个体的简单加和,而是通过个体之间的组织、协调、合作,实现能力的倍增。

以蚂蚁为例,尽管蚂蚁个体比较简单,但整个蚂蚁群体却表现为一个高度机构化的社会组织,在许多情况下能完成远远超过蚂蚁个体能力的复杂任务,如通过信息素的作用找到食物源和巢穴之间的最短路径。

3)作用模式的灵活性。

灵活性主要体现在群体对于环境的适应性。

在遇到环境变化时,群集中的个体通过改变自身行为适应环境的变化。

如鸟群在遇到捕食者时能迅速做出集体逃避动作,鱼群在受到鲨鱼攻击时会改变自身旋涡运动,以获得更强的生存能力。

这些群体中表现出的灵活性,与系统群集运动的稳定性是相矛盾的,而自然界中的生物群体,往往兼具稳定性和灵活性,这种奇妙的特性的内部作用机制,是群集行为研究的一项重要内容。

物理学家提出一种假设,生物群集工作在系统相变的临界点附近,使得系统在保持稳定性同时又具备灵活性,这也是生物群集体现智能的一个重要方面。

4)系统整体的智能性。

在生物群体中,个体通过感知周围的环境信息,进行信息的交换和共享,按照一定的行为规则,对外部刺激做出响应,通过调整自身状态来增强群体的生存能力,这个过程即为学习和进化的过程。

群体中的个体通过环境反馈的状态适应性地改变自身行为,实现策略、经验的学习,以获取自身对外部环境的最佳适应性。

群体的学习和进化包含时间、空间两个方面,在时间上表现为个体对自身历史经验的学习,在空间上表现为与其他个体、外部环境间的交互学习。

2无人机集群系统无人机集群控制关键技术在未来信息化、网络化、体系对抗作战环境下,无人机集群相对单无人机系统,利用其规模优势,能够完成更加复杂的任务,具有更好地鲁棒性,更强的生存能力,同时也具有巨大的成本优势,是无人机重要发展方向。

目前对于无人机集群的研究多处于概念研究和初步验证阶段,如何将自组织机制引入无人机平台,真正实现复杂、动态、不确定环境下的无人机集群还面临一系列问题,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包括:集群感知与态势共享、多无人机自主编队飞行、集群智能协同决策等。

1)集群协同态势感知和共享。

多无人机协同态势感知是无人机集群控制和决策的基础。

在无人机集群中,多架无人机可配备不同的传感器,通过相互协同工作,获得更大的范围、更高的精度及更强的鲁棒性。

要实现态势的协同感知,需要进行协同目标探测、目标识别和融合估计、协同态势理解和共享,以获取完整、清晰、准确的信息,为决策提供支持。

在集群信息共享的过程中,如何将感知到的目标、平台状态信息传递到其他个体,使得整个系统既能满足可用带宽限制以减小被侦测到的概率,又能满足协同控制和决策的需要,是非常重要的问题。

因此,有必要面向集群飞行进行通信系统设计,以应对强电磁干扰环境下通信的延迟、丢包、异步等情况,克服由于分布式的应用环境、平台计算能力差异导致的空间、时间不确定性。

此外,在无人机集群自组织系统中,无人机作为通信网络节点,其空间的分布决定了网络的拓扑结构,而不同的网络拓扑结构有着不同的通信性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