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致病性猪蓝耳病免疫技术规范(试行)》
高致病性猪蓝耳病防控

感染猪是PRSS唯一感染并出现临床症状的自然宿主 感染猪和康复猪是PRSS的主要传染源 PRSSV主要传播途径是呼吸水平传播及生殖道垂直传播。 某此禽(鸟)类毒以及病毒经空气传播本病 持续感染是PRSS流行病学的重要特征 原因:(1)一些母猪在PRSS发生早期可免受病毒侵害,但 数月后感染发病并将病毒传给其它健康猪;(2 )育肥猪感 染后其病毒血症持续至少 4周而可成为PRSSV的贮存主,并 向传外排毒;(3)易感初产母猪的存在可能是病毒在猪群 中持续存在的另一个因素。 PRSSV 弱毒苗的使用在 PRRS 的发生、传播及导致持续感染 的可能性 应引起高度重视
2.科学免疫 加强疫病检测和免疫监测,明确猪 群存在的疫病和抗体水平,要根据本猪 场的实际情况,因地、因场、因时、因 猪(群)选择适宜本场的疫苗有的放矢进行 接种疫苗,针对蓝耳病变异株病毒选择 有NVDC-JXA1株制造的灭活疫苗。这种 疫苗既可保护经典蓝耳病毒引起的蓝耳 病,又可保护由变异株病毒引起的蓝耳 病。在疫苗接种过程中,要严格执行操 作规程,正确操作,从而达到保护猪群 的目的。
二、PRSS的危害及流行病学特点
PRSS可引起猪群多系统病症,繁殖母猪感染可导致流产、 早产、死胎、木乃伊胎等严重的繁殖障碍,死胎率可达到 20%-60%,初生及断乳前仔猪呼吸困难及高死亡率(可高达 80%);仔猪发生呼吸系统疾病,并易继发细菌或病毒感染 如为狂犬病毒(PRV)猪流感(PIV)、猪圆环病毒2型 (PCV-2)、猪胸膜肮炎放线菌(APP)、猪链球菌(SS) 多杀性巴氏杆菌(PM)、副猪嗜血杆菌病(HP)等,死亡 率增加,生长缓慢;育肥猪感染多数发病较温和,但可造成 饲料报酬降低,生产性能下降,公猪感染可造成精液品质下 降;猪只一旦感染PRSS,常可导致长期的病毒血症/持续感 染而不断向外排毒,引起本病在猪群中反复爆发而难以根除。
高致病性猪蓝耳病免疫实施方案

高致病性猪蓝耳病免疫实施方案
一、要求
对所有猪进行高致病性猪蓝耳病强制免疫。
为便于鉴别不同制苗毒株,要做到一个县区域内只使用一种高致病性猪蓝耳病活疫苗进行免疫。
二、免疫程序
规模养殖场按推荐免疫程序进行免疫,散养猪在春秋两季各实施一次集中免疫,对新补栏的猪要及时免疫。
1.规模养猪场免疫
商品猪:使用活疫苗于断奶前后初免,4个月后免疫1次;或者,使用灭活苗于断奶后初免,可根据实际情况在初免后一个月加强免疫1次。
种母猪:使用活疫苗或灭活疫苗进行免疫。
150日龄前免疫程序同商品猪,以后每次配种前加强免疫1次。
种公猪:使用灭活疫苗进行免疫。
70日龄前免疫程序同商品猪,以后每隔4~6个月加强免疫1次。
2.散养猪免疫
春、秋两季对所有猪进行一次集中免疫,每月定期补免。
三、紧急免疫
发生疫情时,对疫区、受威胁区域的所有健康猪使用活疫苗进行一次加强免疫。
最近1个月内已免疫的猪可以不进行加强免疫。
四、使用疫苗种类
高致病性猪蓝耳病活疫苗、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灭活疫苗。
五、免疫方法
各种疫苗免疫接种方法及剂量按相关产品说明书规定操作。
六、免疫效果监测
活疫苗免疫28天后,进行免疫效果监测。
高致病性猪蓝耳病ELISA 抗体IRPC值>20判为合格。
存栏猪免疫抗体合格率≥70%判定为合格。
猪蓝耳病

摘要:本文主要阐述了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的病因及该病的流行特征,并详细叙述了不同日龄猪群的表现特点。
对本病的措施做了重点的探讨。
提示猪动脉炎病毒,可引起猪体免疫机能下降引发疾病的主因。
在防控中用免疫方法外,用营养与免疫调控的方法提升机体防疫机能也是重要的防制方法。
关键词:蓝耳病,动脉炎病毒,消毒,免疫预防猪蓝耳病又称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PRRS),是由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PRRSV)引起的一种免疫抑制性病,以成年猪生殖障碍、早产、流产和死胎,以及仔猪呼吸异常为特征的传染病[1]。
高致病性蓝耳病是由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变异株引起的一种急性高致病性传染病。
仔猪发病率可达100%,死亡率可达50%,母猪流产率可达30%,育肥猪也可发病死亡。
一、病因分析及发病特点(一)病毒感染的引起疫病的发生及特点1、病原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病毒是我国目前流行的主要毒株。
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病毒属于动脉炎病毒科(Arteriviri-dae)、动脉炎病毒属(Arterivirus)病毒属,为单股RNA病毒[2]。
该病毒可分为两个血清型:以LV株为代表的欧洲型和以VR-2332为代表的美洲型,这两个型之间的抗原性存在明显的差异,核苷酸序列同源性仅为60%左右。
但其形态结构、复制特点、细胞嗜性、流行传播方式及引发疾病特征等生物学特性完全相同病毒呈球形,二十面体对称,表面相对平滑,核衣壳外绕脂质体双层膜,直径45~65nm之间,包含20~35nm核芯。
其毒株基本上都能在猪原代肺巨噬细胞(PAM)和CL2621、MARC-145等传代细胞系上生长,并产生蚀斑现象,其特征为感染细胞初期折光性增强,出现团缩、集聚,随时间延长细胞固缩,最后溶解脱落[3]。
2、流行特点易感动物猪是家畜中唯一易感的动物,不同年龄的各品种猪均可感染,本病主要侵害繁殖母猪、仔猪和公猪,育肥猪发病相对较温和。
传染源病猪和带毒猪是本病主要传染源,病毒在耐过的猪体内可持续存在2~3个月,在康复猪体内可持续存在6个月之久,并向体外排毒。
DB34T 1389-2011 规模猪场高致病性蓝耳病综合防控技术规范

3.6 动物疫病 animal epidemic disease 动物的传染病和寄生虫病。
3.7 动物防疫 animal epidemic prevention 动物疫病的预防、控制、扑灭和动物、动物产品的检疫。
3.8 废弃物 waste 主要包括粪、尿、污水、病死猪、过期兽药、残余疫苗和疫苗瓶。
4 环境管理
7.2.1.1 宜选用碱类或酸类等消毒药品,按说明书的用法用量使用。 7.2.1.2 消毒药品应交替使用,但更换频率不宜太高,应避免相互间产生化学反应,影响消毒效果。
7.2.2 常用消毒设施
7.2.2.1 消毒池
3
DB34/T 1389—2011 猪场门口及生活区到生产区的门口要设与大门等宽,长 2.5 m,深 0.2 m 的消毒池,内置消毒液;
ICS 11.220 B 41
DB34
安徽省地方标准
DB 34/T 1389—2011
规模猪场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综合防控技术 规范
Technical code of Highly Pathogenic Porcine Reproductive and Respiratory Syndrome synthesis prevention and control for the intensive pig farms
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的免疫技术规范

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的免疫技术规范郑 杨(黑龙江省七台河市畜牧兽医局动物卫生监督所 154600) 高致病性猪蓝耳病是由猪繁殖以及呼吸综合征病毒变异引起的一种疫病,具有发生速度快、死亡率超高的特点。
一般猪仔的发病率是相当高,死亡率也极高。
为了有效的预防和控制这种高致病性猪蓝耳病,对这种病做出了一定的法律规范。
这种法律规范对于这种疾病的有效控制和预防具有积极作用。
文章从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的临床表现以及病情状况,疾病技术规范的适用范围以及疫情控制等方面做了研究和探讨,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1 临床表现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的临床表现:体温明显升高、出现眼结膜炎以及眼脸水肿的情况,同时伴随咳嗽、气喘等呼吸道不畅通的症状,部分患猪后躯无力,不能站立以及出现神经症状。
如果仔猪患病,死亡率会超过一半,母猪患流产,成年的猪患病发病死亡。
除此之外,患猪肾脏呈土黄色,在其表面会出现米粒大的血点斑。
皮下、扁桃体、肝脏和肠道都会出现血点与血斑。
部分患猪还会出现肠胃道出血以及溃疡,甚至坏死。
以上是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的临床表现以及病情状况。
如果得不到有效的预防与控制,会给养殖场带来相当大的灾害。
2 免疫技术规范的适用范围高致病性猪蓝耳病免疫技术的规范是相当重要的,对高患猪的康复与治疗有一定的指导作用,同时也对养殖场防治疫病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但是高致病性猪蓝耳病免疫技术规范并不是适用于所有情况的,有其一定的适用范围。
高致病性猪蓝耳病免疫技术规范的适用范围主要指的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一切与高致病性猪蓝耳病防治活动有关的单位和个人。
高致病性猪蓝耳病免疫技术规范规定了高致病性猪蓝耳病诊断、疫情状况及疫情处置等相关问题,是操作程序与技术标准,更是典范。
3 疫情的处置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疫情的处置主要分为两种情况,第一种是针对疑似疫情的处置,第二种是关于确认疫情的处置。
对于疫情的处置,应该对发病进行隔离或者是监控,而且还应该禁止生猪以及产品和有关的物品进行交换,不仅要对发病场的内部环境进行消毒,还应该对发病场的外部环境进行消毒,严格做好消毒防范措施。
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的诊断及防控技术

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的诊断及防控技术摘要介绍高致病性猪蓝耳病(PRRS)的发生特点、诊断方法,提出预防和控制技术,以为该病的防治提供参考。
关键词高致病性猪蓝耳病;诊断;控制;预防高致病性猪蓝耳病(PRRS)是由猪繁殖与呼吸综合症病毒(PRRSV)变异株引起的一种猪急性高致死性传染病[1]。
2007年春季以前被称作“猪高热病”。
“三高”(高发病率、高烧、高死亡率)是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的显著特点。
2007年在全国多数地区暴发流行,几年就在全国扩散发生,对养猪业危害很大,属国家一类动物传染病,为国家强制免疫病种。
1病原体猪蓝耳病病毒(PRRSV)为单股正链RNA病毒,该病毒属新设立的动脉炎病毒科动脉炎病毒属。
为一种有囊膜的病毒,呈球形或卵圆形。
作为RNA病毒,PRRSV的基因在合成时容易出现内在性错误,可出现点突变、删除、添加和毒株间基因重组。
因此,PRRSV的基因容易发生变异,不同分离株之间基因组存在广泛变异。
我国发现的高致病性猪蓝耳病就是由nsp2缺失30个氨基酸的变异株引起的。
PRRSV感染后,首先在局部的易感巨噬细胞中复制,然后迅速向全身淋巴组织和肺扩散,有时也向其他组织扩散。
PRRSV感染多种组织的巨噬细胞后,造成组织出现显微病变,其炎症的类型和严重程度取决于毒株、猪的年龄、继发其他细菌或病毒的感染情况。
PRRSV造成的组织病变包括间质性肺炎、脑炎、心肌炎、淋巴结病变和动脉炎,全身疾病的严重程度,决定PRRSV感染的临床表现。
PRRSV毒株的毒力越强、猪的日龄越小、存在其他病原混合感染时,临床出现的蓝耳病病征就越严重。
蓝耳病病毒可侵害猪的免疫系统,导致猪的免疫机能下降,造成其他疫苗免疫失败,容易继发和并发猪瘟、伪狂犬病、细小病毒病、圆环病毒病、大肠菌病、附红细胞体病、巴氏杆菌病、猪链球菌病、猪传染性胸膜肺炎、沙门氏菌病等。
因此,可从猪的病料中分离到多种病原。
2流行病学高致病性蓝耳病仅传染猪,传播迅速,感染猪体的途径很多,包括口腔、鼻腔、肌肉、腹腔和生殖道[2]。
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的净化措施与计划免疫试验

猪 蓝 耳病 的侵 袭 有显 著 保护 作用 ,且 免 疫高 致病 性 蓝耳 病 后 的猪
群 抗体 保护 率均 可达 到9 5 %以上 ,可 以有效地 保 护猪群 的健 康 。
1 . 3 检 测方 法
根据 《 猪 蓝耳 病诊 断技 术G B  ̄1 8 0 9 0— 2 0 0 8 》提供 的方 法 ,使 用 北 京天 之 泰 生物 科 技 有 限公 司 的L S I 猪 繁殖 和 呼 吸综 合 征抗 体
检测 试 剂盒进 行 E L I S A 试 验 。当 阳性对 照 的平 均值 O D 4 5 0 > 0 . 6 ,阳 3 结 论 性 对照 平均 值/ 阴性 对照 平均 值> 4 . 0 时 ,试验 成立 。结 果用 I R P C 表 通 过 两 次 对 非 免 疫 猪 的 高 致 病 性 猪 蓝 耳 病感 染 抗 体 检 测 , 示 ,通 过计 算 公式 得 出结 果 ,以I R P C 大于 2 0 . 0 时 为 阳性 ,说 明 达 筛 查 出 的阳性 猪及 时 淘 汰 ,阴性 猪群 隔离 饲 养后 阳性 猪 的再 次 淘 到 了疫苗 免疫 的效果 ;I R P C d x 于 或等 于2 0 . 0 时为 阴性 。 汰 ,保 证 了疫 苗 免疫 前 的猪 群为 健康 猪 群 。再通 过 程序 化疫 苗 免 1 . 4 疫 苗 疫 后 检测 免疫 抗 体水 平 发 现 ,各 阶段 猪群 的抗体 均 可 达 ̄ q 9 5 %以 高致 病性 蓝耳 病活疫 苗 ( J X A 1 一 R 株) 上 的保 护 率 。因 此 ,这 种先 净化 淘 汰再 免疫 的方 法 对高 致病 性 猪 1 . 5 试 验 动 物 蓝 耳病 的侵 袭有显 著保 护作 用 。 大 兴 区某 规模 猪场 ( A)的猪群 ,其 饲养情 况详 见表 1 。
猪高致病性蓝耳病持续反弹的原因及防控对策

猪高致病性蓝耳病持续反弹的原因及防控对策作者:罗朝胜来源:《乡村科技》 2017年第27期[摘要]猪高致病性蓝耳病的发生对猪只的健康和品质有着直接的影响,基于此,本文深入分析猪高致病性蓝耳病持续反弹的原因,并提出合理的防控对策,为确保猪只的健康和品质,提高养殖户的经济效益提供技术支持。
[关键词]猪高致病性蓝耳病;持续反弹;原因;防控对策[中图分类号] S858.28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7909(2017)27-65-2猪高致病性蓝耳病是一种急性高致死性疫病,该疫病传播速度快、流行面积广、死亡率高,给养猪生产带来巨大的影响和损失。
在该疫病的防治中,时常会出现持续反弹的情况,无法短时间内有效根治,降低了养猪户的养殖信心。
因此,必须加强该疫病的防控工作,促进养猪业的持续健康发展。
1 猪高致病性蓝耳病概述1.1 病原体猪高致病性蓝耳病是一种由猪繁殖和呼吸综合征病毒变异株导致的急性、高致死性疫病[1]。
该病毒似球状,是一种由囊膜的病毒,其直径在45~65 nm,该病毒囊膜的表面存在纤突,相对来说比较平滑。
1.2 流行性通常,一旦猪场感染该病,就会导致整个猪群在3~5 d 内全部感染,之后还会影响到临近猪场。
每个年龄段的猪群都会感染此病,幼小仔猪的发病率能够达到100 %,死亡率能够达到一般以上,母猪感染此病后流产率达30%以上,成年猪感染此病后也可能会致死。
该病通常发生在春末夏初的高温季节,尤其是饲养环境比较差,猪舍环境潮湿炎热,通风效果不佳,加之养殖密度大,很容易感染该病。
猪感染该病后会出现高热、食欲下降、皮肤变红、精神变差、眼睑水肿、便秘及咳嗽等一系列症状[2]。
2 猪高致病性蓝耳病持续反弹的原因2.1 气候和环境原因在夏季高温天气下,如果猪舍环境潮湿,就会导致各种细菌及寄生虫迅速繁殖,加上蚊虫和苍蝇等媒介的作用,导致本身免疫力低下的猪群很容易感染该病。
此外,在高温潮湿的情况下,猪饲料可能会滋生霉菌,如果猪群长时间食用具有霉菌的饲料,就会对其免疫系统产生影响,无法抵抗各类病原体的侵害。
高致病性猪蓝耳病ppt课件

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的流行
► 2:农业部《高致病性猪蓝耳病防治技术规范》 ► 仔猪发病率可达100%、死亡率可达50%以
上 ► 母猪流产率可达30%以上 ► 育肥猪也可发病死亡是其特征 ► 3:用常规的方法治疗病猪效果不佳 ► 4:本病一旦在保育猪群中流行之后,一时难 以消灭
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的流行
► 5:带来灾难性的损失,严重地打击了养猪的
Mhyo
SIV/PRV
2o = App, A. suis, Pm, Bb, Hp, A. pyogenes, S. cholerasuis, Strep. suis
App Pm A. suis Bb
Hp A. p
S. Chsuis Strep
PRDC
蓝耳病(PRRS)病原
► PRRS的病原是一种动脉炎病毒 ► PRRS病毒有许多种不同的毒株 ► 在各个猪场所致临床症状有很大的差别
► 4:多数呼吸困难,有的腹泻,有的四肢关节肿胀
► 5:皮肤发红,后期耳尖、臀部皮肤发紫 ► 6:结膜炎、有泪斑,迅速消瘦,多数死亡或成僵
猪,少数康复
►
我们观察到的病症
PRRS在仔猪上的主要病症
仔猪表现为体温升高,拒食,嗜睡,被毛粗乱, 震颤 呼吸困难,“腹式呼吸”,日龄越小猪呼吸道症 状越严重,在呼吸困难中见到呃逆现象 流涕,咳嗽 有些仔猪发生腹泻,采食量降低 断奶前仔猪死亡率可达80% 断奶后腹泻、急性死亡和易继发感染 断奶后仔猪的增重降低,生长迟缓,日增重可下 降50%~75%,死亡率升高(10%~25%)
► 支原体 ► 副嗜血杆菌 ► 胸膜肺炎放线杆菌 ► 大肠杆菌 ► 链球菌 ► 巴氏杆菌 ► 波氏杆菌 ► 葡萄球菌 ► 沙门氏菌
规模猪场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综合防控技术规范

前言本标准由安徽省畜牧兽医局提出。
本标准起草单位:安徽省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
规模猪场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综合防控技术规范1 范围本标准规定了规模猪场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综合防控中环境控制、管理措施、免疫接种、疫病监测、消毒措施、动物福利、废弃物处理、疫情报告等技术要求。
本标准适用于安徽省规模猪场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的预防和控制。
2 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
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本均不适用于本标准,然而,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
GB 7959 粪便无害化卫生标准GB 16548 畜禽病害肉尸及其产品无害化处理规程GB/T 18935-2003高致病性猪蓝耳病诊断技术NY 5027 无公害食品畜禽饮用水水质农业部《高致病性猪蓝耳病防治技术规范》3 环境控制3.1 猪场应距离居民区1000 m以上,距离其它饲养场1500 m以上,距离屠宰厂2000 m以上。
3.2猪场应有围墙或防疫沟,围墙外建立绿化隔离带,场门口设警示标志。
3.3场内布局符合动物防疫要求,生产区与生活区分开,在生产区的下风向建隔离区,猪舍间距不少于7 m。
3.4净道与污道分开,互不交叉。
3.5具有完善的采光、通风、保温、隔热、防蚊蝇、防鼠和污物无害化处理设施设备。
3.6 猪场的展示厅和装猪台应设在生产区边,有专用出口。
4 管理措施4.1 制定并严格执行人员管理、饲养管理、卫生消毒、无害化处理等制度。
4.2 对所有猪只建立防疫档案等。
4.3 建立完整的投入品使用记录、免疫记录、疫病诊疗和用药记录,并能整理归档。
4.4 场外人员及车辆不得随意进入生产区。
工作人员进入生产区须严格消毒,更衣换鞋。
4.5 场区内不应饲养其它易感动物,不应开展对外诊疗和配种工作,不应带入可能染疫的其它畜产品。
高致病性猪蓝耳病防控知识问答

高致病性猪蓝耳病防控知识问答一、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的概念1. 什么是蓝耳病?什么是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答: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又称蓝耳病)(PRRS)是由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PRRSV)引起的猪的一种高度接触性传染病,不同年龄、品种和性别的猪均能感染,但以妊娠母猪和1月龄以内的仔猪最易感;该病以母猪流产、死胎、弱胎、木乃伊胎以及仔猪呼吸困难、败血症、高死亡率等为主要特征。
高致病性猪蓝耳病是由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变异株引起的一种急性高致死性传染病。
仔猪发病率可达100%、死亡率可达50%以上,母猪流产率可达30%以上,育肥猪也可发病死亡是其特征。
2. 猪蓝耳病是一种新病吗?它的历史及危害如何?答:猪蓝耳病已发现30余年了,最早于1987年在美国的北卡罗来纳州首次爆发。
最初人们不能确定其病因,故此一度被称为“神秘病”。
1991年荷兰分离到该病的病原“LV”病毒株,欧盟提议将此病命名为“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PRRS)”,1992年国际兽医组织将其定为B类传染病。
PRRS病毒分为欧洲型和美洲型两种,分别以1991荷兰分离的LV和1992年美国分离的VR-2332为代表毒株。
1996年郭宝清等专家首次从国内发病猪群中分离出PRRSV,从而证实我国存在本病。
此后,该病蔓延至全国各省市,先后有十余省市报道过本病的发生和流行,并且分离和鉴定了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
目前该病在我国广泛存在,是我国流行的主要猪病之一,主要造成母猪繁殖障碍和大量仔猪死亡,给养猪业造成严重经济损失。
3. 猪蓝耳病病毒是一种什么样的病毒,为什么容易发生变异?答:猪蓝耳病病毒为单股正链RNA病毒,在第10次国际病毒大会上将该病毒归属于新设立的动脉炎病毒科、动脉炎病毒属。
PRRSV为一种有囊膜的病毒,呈球形或卵圆形,直径约为45~65nm,呈20面体对称,囊膜表面有较小的纤突,表面相对平滑,核衣壳为立方形,核心直径25~35nm。
作为RNA病毒,PRRSV的基因在合成时容易出现内在性错误,可出现点突变、删除、添加和毒株间基因重组,因此PRRSV的基因容易发生变异,不同分离株之间基因组存在广泛变异。
猪蓝耳病技术规范

猪蓝耳病的防控与诊断技术一:简介蓝耳病(PRRS)是猪的传染性疾病,自1988年在美国和加拿大发现到现在几乎在所有养猪业的国家流行。
蓝耳病的病原是蓝耳病病毒,属动脉炎病毒科,动脉炎病毒属。
在2006年6月我国各地相继出现以高热为主要症状的“高热病”。
经农业部兽医诊断中心系统的工作,证明引起“高热病”的原因为“变异株蓝耳病病毒”。
目前该病在全国主要养殖区均有不同程度的流行。
给养猪生产造成了较大的经济损失。
二:流行特点本病呈区域性流行,流行季节明显,主要发生于高温、高湿季节,发病急、发病率高、治疗效果差、死亡率较高。
不同日龄、不同品种的猪均可发生;本病流行期长,传染性强,常规治疗无效。
主要以饲养管理和卫生条件差的散养户和中、小型养猪场多发;免疫不到位、免疫程序和用药不合理的猪场尤为明显。
三:临床主要症状及主要病理变化本病临床主要症状是猪群突然发病,体温升高至40℃以上,精神沉郁,咳嗽、喘;后躯无力、不能站立或摇摆、圆圈运动、抽搐等神经症状。
采食量下降或食欲废绝,有部分猪有结膜炎症状.喜伏卧,患猪皮肤发红,耳部发绀。
腹下和四肢末梢等身体多处皮肤呈紫红色斑块状。
部分猪呈顽固性腹泻。
发病猪群死亡率较高,一般为10%-30%,高的可达50%以上,部分母猪在怀孕后期出现流产,产死胎、弱仔和木乃伊。
另一个明显症状是所有年龄的猪都会出现呼吸困难,与非特异性单核淋巴细胞的间质肺炎有关系。
蓝耳病往往易与PCV(猪圆环病毒)、PRV(猪伪狂犬病毒)、HCV(猪瘟病毒)等病毒并发感染,临床须作鉴别诊断;继发细菌感染引发败血症时,常见急性出血性病变,病猪发烧,死亡迅速,剖检见全身性出血性病变(类似猪瘟);并发弓形体感染时,常引起病猪高烧及呼吸、消化、神经系统征候群。
在临床上表现为用磺胺药治疗效果不明显或有缓解停药后仍复发;并发附红细胞体引起出血、贫血、黄疸等。
病死猪剖检病变呈多样性,胸腔、腹腔内有大量黄色积液和纤维性渗出物,呈现多发性浆液纤维素胸膜炎和腹膜炎。
高致病性猪蓝耳病防控知识问答

05
相关法律法规与技术规范
与高致病性猪蓝耳病防控相关的法律法规有哪些?
《高致病性动物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条例》 《动物检疫管理办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动物防疫法》 《生猪屠宰管理条例》
与高致病性猪蓝耳病防控相关的主要技术规范有哪些?
《高致病性猪蓝耳病防治技术 规范》
《高致病性猪蓝耳病诊断标准 》
02
临床症状与诊断
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的主要临床症状是什么?
急性高热
高致病性猪蓝耳病发病突然,体温急 剧升高至41℃左右,持续时间较长, 可达1-3周。
01
02
呼吸窘迫
病猪咳嗽、喘气,呼吸加快,严重时 呼吸困难,口鼻流出泡沫。
03
食欲减退
病猪食欲明显下降,甚至完全废绝。
眼结膜炎
病猪眼睛发红、肿胀,分泌物增多。
高致病性猪蓝耳病主要发生于育成猪和 繁殖母猪,仔猪也可感染。
感染PRRSV的猪是主要传染源,病毒血 症期长达7天左右,病毒可经胎盘垂直传 播给胎儿。
该病可引起母猪繁殖障碍,导致流产、 死胎和弱胎。
该病传播迅速,可经空气传播,感染率 高达100%,死亡率高达80%以上。
气候变化、饲养环境不良、应激等因素 均可诱发该病。
发现病猪应及时隔离、治疗,防止病毒传播 。
04
疫情处理与报告
发现疑似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疫情后应如何处理?
立即隔离疑似患病猪只,防止病毒传 播。
禁止疑似患病猪只移动,等待专业部 门采样检测。
对猪舍进行全面消毒,防止病毒存活 。
及时上报疫情,并配合相关部门开展 疫情调查和防控工作。
疫情报告的程序和时限有何规定?
高致病性猪蓝耳病防控知识 问答
2023-11-08Fra bibliotek目录• 疾病概述 • 临床症状与诊断 • 防控措施 • 疫情处理与报告 • 相关法律法规与技术规范
高致病性猪蓝耳病防治技术规范

高致病性猪蓝耳病防治技术规范高致病性猪蓝耳病是由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俗称蓝耳病)病毒变异株引起的一种急性高致死性疫病。
仔猪发病率可达100%、死亡率可达50%以上,母猪流产率可达30%以上,育肥猪也可发病死亡是其特征。
为及时、有效地预防、控制和扑灭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疫情,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动物防疫法》、《重大动物疫情应急条例》和《国家突发重大动物疫情应急预案》及有关的法律法规,制定本规范。
1适用范围本规范规定了高致病性猪蓝耳病诊断、疫情报告、疫情处置、预防控制、检疫监督的操作程序与技术标准。
本规范适用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一切与高致病性猪蓝耳病防治活动有关的单位和个人。
2诊断2.1诊断指标2.1.1临床指标体温明显升高,可达41℃以上;眼结膜炎、眼睑水肿;咳嗽、气喘等呼吸道症状;部分猪后躯无力、不能站立或共济失调等神经症状;仔猪发病率可达100%、死亡率可达50%以上,母猪流产率可达30%以上,成年猪也可发病死亡。
2.1.2病理指标可见脾脏边缘或表面出现梗死灶,显微镜下见出血性梗死;肾脏呈土黄色,表面可见针尖至小米粒大出血点斑,皮下、扁桃体、心脏、膀胱、肝脏和肠道均可见出血点和出血斑。
显微镜下见肾间质性炎,心脏、肝脏和膀胱出血性、渗出性炎等病变;部分病例可见胃肠道出血、溃疡、坏死。
2.1.3病原学指标2.1.3.1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病毒分离鉴定阳性。
2.1.3.2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病毒反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RT-PCR)检测阳性。
2.2结果判定2.2.1疑似结果符合2.1.1和2.1.2,判定为疑似高致病性猪蓝耳病。
2.2.2确诊符合2.2.1,且符合2.1.3.1和2.1.3.2之一的,判定为高致病性猪蓝耳病。
3疫情报告3.1任何单位和个人发现猪出现急性发病死亡情况,应及时向当地动物疫控机构报告。
3.2当地动物疫控机构在接到报告或了解临床怀疑疫情后,应立即派员到现场进行初步调查核实,符合2.2.1规定的,判定为疑似疫情。
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的防控技术_瞿佳铭

2013年8月下旬刊经验交流誗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的防控技术瞿佳铭江苏省常熟市尚湖动物防疫站(215500)摘要:笔者介绍了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的发生、流行病学、临床症状以及危害,阐述了综合防控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的措施。
关键词:防控措施,猪蓝耳病毒,高致病性2006年夏秋之季,我国部分地区爆发了猪“无名高热病”的疫情,先后波及多个省份。
由于发病原因不明,生猪感染率、发病率、死亡率比较高,对养殖户造成了较大的经济损失。
通过对病原的分离、鉴定,2007年1月,最终确定变异猪蓝耳病病毒是猪“高热病”的主要病原,并定名为高致病性猪蓝耳病[1]。
目前尚无特效治疗药物,因此做好本病的防控十分必要。
猪蓝耳病又称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PRRS),是以母猪繁殖障碍、各日龄猪呼吸困难、耳朵蓝紫、并发或继发其他传染病为主要特征的一种高度接触性传染病。
高致病性猪蓝耳病是由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变异株引起的一种急性高致死性传染病。
仔猪发病率可达100%、死亡率可达50%以上,母猪流产率可达30%以上,育肥猪也可发病死亡是其特征[2]。
猪蓝耳病属于免疫抑制性传染病,因此易继发感染多杀性巴氏杆菌、链球菌、猪副嗜血杆菌、放线杆菌、支原体、圆环病毒等。
本病多与病毒、细菌、寄生虫混合或继发感染是死亡率较高的主要原因。
高温、高湿的气候条件,以及免疫不规范、滥用抗生素、环境卫生差是本病的诱因[3]。
1流行特点1.1传染源猪蓝耳病的主要传染源是病猪和隐性带毒猪。
病猪、康复猪、隐性带毒猪的排泄物均可成为猪蓝耳病的传染源。
老鼠可能是猪蓝耳病病原的携带者和传播者[4]。
1.2传播途径猪蓝耳病的主要感染途径为呼吸道,以空气传播、接触传播、垂直传播为主要的传播方式[5]。
猪场卫生条件差、气候恶劣及饲养密度大等原因都可促使猪蓝耳病的流行。
患病猪场持续感染或隐性感染非常普遍,很难彻底清除。
2临床症状猪群中开始有个别猪发烧,食量减少甚至不吃食物。
使用抗生素等相关药后,症状有所缓解,一旦停药很容易复发。
高致病性猪蓝耳病免疫技术规范

高致病性猪蓝耳病免疫技术规范1 范围本规范规定了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灭活疫苗使用过程中有关运输、贮藏、免疫接种等方面的立术要求。
本规范适用于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灭活疫苗。
2 术语和定义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规范。
2. 1批号疫苗瓶签上表示产品批次的代码2. 2剂量标签上标定的特定年龄猪,经肌肉1次接种疫苗的使用量。
3免疫接种3. 1根据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疫情流行情况,对猪群进行预防接种。
3. 2对同一猪群接种时,尽量使用同一厂家、同一批号的疫苗。
3. 3疫苗的运输和贮藏3. 3. 1疫苗应采用冷藏运输;冬季运输应注意防冻。
3. 3. 2疫苗应在2°C-8°C避光贮藏。
3. 4疫苗使用要求3. 4. 1接种动物疫苗仅用于健康猪群;高致病性猪蓝耳病发病猪禁用; 屠宰前21日内禁用。
3. 4. 2疫苗的检查疫苗使用前应仔细检查,同时详细记录生产企业、疫苗批号和有效期。
如发生包装破损、破乳分层、颜色改变等现象的疫苗不得使用。
3. 4. 3疫苗的准备疫苗使用前,应恢复至室温(从冰箱取出后放臵2小时-3小时),注射前充分摇匀;疫苗启封后,限当日内用完。
3. 4. 4接种器具及针头的要求接种用器具应无菌;接种时一般应使用12号针头;一猪一针头,避免交叉污染。
3. 4. 5接种部位的选择与消毒耳后部肌肉注射,注射部位应采用碘酊或75%酒精严格消毒。
3. 5接种记录疫苗接种时应做好记录。
记录内容包括:猪的品种、日龄、性别,如为怀孕母猪还应包括孕期:疫苗的来源、批号、接种时间等。
3. 6接种后观察3. 6. 1接种后,应仔细观察猪只反应。
个别猪可能出现过敏,重者可注射肾上腺素,并采取辅助治疗措施。
3. 6. 2接种后少数猪可能出现一过性的体温升高、减食等反应,一般在2日内可自行恢复。
3. 7接种器具及废弃物的处理接种结束后,接种器具及所有废弃物应按有关规定进行无害化处理。
4 接种程序4. 1商品仔猪仔猪断奶后首次免疫,剂量为2 mL。
2024动物检疫试题库含答案解析全套

2024动物检疫试题库含答案解析动物卫生监督错题集1.炭疽病死畜不能剖检的主要原因是(B)。
A.炭疽杆菌需氧B.炭疽杆菌能形成芽胞C.炭疽杆菌能形成荚膜D.炭疽杆菌传染性强2 .某生猪定点屠宰场(单位)拒绝监督检查,由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农业农村主管部门责令改正,可以处();拒不改正的,处(B)。
A.一万元以下罚款;一千元以上一万元以下罚款B.一万元以下罚款;一万元以上五万元以下罚款C.两万元以下罚款;五万元以下罚款D.五千元以下罚款;一万元以上五万元以下罚款3 .腐败梭菌经羊的消化道感染可致(B)的发生。
A.恶性水肿B.羊快疫C.羊猝疽D.羊肠毒血症E.羊黑疫F.羔羊痢疾引羊快疫主要发生于绵羊,是由腐败梭菌(革兰氏阳性的厌氧大杆菌)引起的一种急性传染病。
羊突然发病,病程极短,其特征为真胃粘膜呈出血性炎性损害。
羊猝疽是C型荚膜梭菌所引起成年绵羊的一种非接触传染性、急性毒血症。
本病发生于成年羊,以1〜2岁绵羊发病较多,特别是当饲料丰富时易感染,常见于低洼、沼泽地区,多发生于冬季,常呈地方性流行。
本病经消化道感染,主要侵害绵羊,也感染山羊。
被C型荚膜梭菌污染的牧草、饲料和饮水都是传染源。
病菌随着动物采食和饮水经口进入消化道,在肠道中生长繁殖并产生毒素,致使动物形成毒血症而死亡。
不同年龄、品种、性别均可感染。
但6个月至2岁的羊比其他年龄的羊发病率高。
羊肠毒血症是D型产气荚膜梭菌在羊肠道内大量繁殖并产生毒素所引起的绵羊急性传染病。
该病以发病急,死亡快,死后肾脏多见软化为特征。
又称软肾病、类快疫。
羊黑疫又称“传染性坏死性肝炎”,是由B型诺维氏梭菌引起的绵羊、山羊的一种急性高度致死性毒血症。
本病以肝实质发生坏死性病灶为特征。
羔羊梭菌性痢疾习惯上称为羔羊痢疾,俗名红肠子病,是新生羔羊的一种毒血症,其特征为持续性下痢和小肠发生溃疡,死亡率很高。
由于小肠有急性发炎变化,有些放牧员称之为红肠子病。
本病一般发生于出生后l~3d的羔羊,较大的羔羊比较少见。
高致病性猪蓝耳病免疫技术规范(试行)

高致病性猪蓝耳病免疫技术规范(试行)
无
【期刊名称】《农村养殖技术:新兽医》
【年(卷),期】2007(000)007
【摘要】一、范围本规范规定了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灭活疫苗使用过程中有关运输、贮藏、免疫接种等方面的技术要求。
本规范适用于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灭活疟苗。
【总页数】1页(P4)
【作者】无
【作者单位】中国动物保健品协会农业部发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S858.28
【相关文献】
1.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的免疫技术规范 [J], 郑杨;
2.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的免疫技术规范 [J], 郑杨
3.高致病性猪蓝耳病免疫技术规范(试行) [J],
4.农业部发布今年猪病防控工作方案——要求各地要按照农业部组织制定的《高致病性猪蓝耳病防治技术规范》和《猪病免疫推荐方案(试行)》要求,制定本地猪病诊断、免疫和消毒程序及治疗方案 [J], 无
5.高致病性猪蓝耳病免疫技术规范(试行) [J],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致病性猪蓝耳病免疫技术规范(试行)》
1范围本规范规定了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灭活疫苗使用过程中有关运输、贮藏、免疫接种等方面的技术要求。
本规范适用于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灭活疫苗。
2术语和定义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规范。
2.1批号疫苗瓶签上表示产品批次的代码。
2.2剂量标签上标定的特定年龄猪,经肌肉1次接种疫苗的使用量。
3免疫接种
3.1根据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疫情流行情况,对猪群进行预防接种。
3.2对同一猪群接种时,尽量使用同一厂家、同一批号的疫苗。
3.3疫苗的运输和贮藏
3.3.1疫苗应采用冷藏运输;冬季运输应注意防冻。
3.3.2疫苗应在2℃-8℃避光贮藏。
3.4疫苗使用要求
3.4.1接种动物疫苗仅用于健康猪群;高致病性猪蓝耳病发病猪禁用;屠宰前21日内禁用。
3.4.2疫苗的检查疫苗使用前应仔细检查,同时详细记录生产企业、疫苗批号和有效期。
如发生包装破损、破乳分层、颜色改变等现象的疫苗不得使用。
3.4.3疫苗的准备疫苗使用前,应恢复至室温(从冰箱取出后放置2小时-3小时),注射前充分摇匀;疫苗启封后,限当日内用完。
3.4.4接种器具及针头的要求接种用器具应无菌;接种时一般应使用12号针头;一猪一针头,避免交叉污染。
3.4.5接种部位的选择与消毒耳后部肌肉注射,注射部位应采用碘酊或75%酒精严格消毒。
3.5接种记录
疫苗接种时应做好记录。
记录内容包括:猪的品种、日龄、性别,如为怀孕母猪还应包括孕期;疫苗的来源、批号、接种时间等。
3.6接种后观察
3.6.1接种后,应仔细观察猪只反应。
个别猪可能出现过敏,重者可注射肾上腺素,并采取辅助治疗措施。
3.6.2接种后少数猪可能出现一过性的体温升高、减食等反应,一般在2日内可自行恢复。
3.7接种器具及废弃物的处理
接种结束后,接种器具及所有废弃物应按有关规定进行无害化处理。
4接种程序
4.1商品仔猪
仔猪断奶后首次免疫,剂量为2mL。
在高致病性猪蓝耳病流行地区,可根据实际情况在首免后一个月采用相同剂量加强免疫1次。
4.2母猪
后备母猪70日龄前接种程序同商品仔猪;以后每次于怀孕母猪分娩1个月前进行1次加强免疫,剂量为4mL。
4.3种公猪
70日龄前接种程序同商品仔猪;以后每隔6个月加强免疫1次,剂量为4mL。
5其他
5.1必须使用国家批准的定点企业生产的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灭活疫苗,该疫苗粘贴有“中国兽药质量监督”标识的“二合一”疫苗防伪标签。
5.2各级兽医行政管理部门要加强对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灭活疫苗的使用监管,确保疫苗免疫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