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医药发展的现状及前景1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中医药发展的现状及前景
成都中医药大学
2009级中药学(基地班)甘彦雄
摘要:中医药的发展面临着诸多挑战,同时也拥有巨大的机遇。在世界快速一体化的大背景下,要解决中医药的困境,实质就是要解决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矛盾。我们要时刻怀揣着危机感,处理好中西医之间的关系,充分利用现代科技挖掘传统中医药的精华,不断完善、创新,抓住机遇,发扬光大,使中医药走向世界发展的前沿,那么中医药的前景就是光明的。
关键词:中医药发展现状前景危机感
中医药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中华民族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经过《黄帝内经》《神农本草经》的归纳总结,中医药学便以一个系统的独立的学科展现在世人面前。经过历朝历代的发展,终于成为现在看到的以阴阳五行藏象病因病机为理论基础,四诊八纲为诊断手法,以针灸推拿等为治疗方法的自成体系的学科。但是在这璀璨的光环下,我们也应清楚地认识的,中医药还有很多不足,我们时刻要怀揣着危机感,在飞速发展的当代,中医药必须加快发展的脚步,才能保持强大的生命力,才能在世界医学上占有一席之地。
1.中医药的发展面临诸多挑战,只有战胜了这些困难,中医药才能发扬光大。
1.1就中医药的基础理论而言,它还没有脱离自然哲学性质,有较弱的现实相关性。实验科学的西医是靠实验依据来说明现象间联系的,而经验科学不能不依靠某种理论建立的结构来说明。因而对中医的质疑便接踵而来。在近代列强的坚船利炮轰开国门后,以《天演论》(阐述进化论的著作)为代表的西方思潮席卷华夏。受过西式教育的人对中医药的抨击更加激烈。如孙中山晚年肝癌期间,北京协和医院宣告束手无策时,他仍然坚持不服中药;鲁迅、郭沫若等一生不愿找中医。其实这与当时人们认为西洋文化一切都好而中华文化一切都坏的心理密不可分。但中医药确有其观的疗效,他们便认为是中药的功劳,于是提出“废医存药”。殊不知皮之不存毛将焉附,没有中医的指导,中药怎么充分发挥其功效?在1929年“废止中医案”“民国元年教育系统漏列中医”事件与新中国建立初期中央卫生部副部长王斌的“中医是封建医,应该随着封建社会消失而消失”言论以及前几年网上签名要求将中医排除在医改计划外的行为等活动高潮后,中医仍
然坚强地生存下来了,胜利了。因为中医药的疗效是大家看得见的,尤其是在非典等疾病面前展现的强大疗效,使反对中医的声音自然消失了。
1.2刚刚提到抨击中医的人多是受到西方思想影响。究其原因,是中医药的话语是不同于西医的。这些争论从根本上说是东西文化碰撞的结果。在西方思想进化论的冲击下,中医得到了“落后”的价值评价,在现实中给予了批评中医论者道德上的正当性。中医表达自身的话语权也逐渐发生了转移,丧失了自我主体地位,造成了中医的“失语”。中医自身本有一套理论,如今却为自己的生存找依据,费力地去求助于另一种话语系统,来证明自己的合法性与真实性。有人竟然为带上一点“科学”的皮毛而沾沾自喜[1]。
其实我们应当反思进化论的负面作用:它还不成熟不完善。斯宾塞的进化论是为早期资本主义而构建的,不能为中国的社会发展提供正确的意见[2]。西医在征服疾病和增进健康方面取得了重大进展,但其负面影响也不可忽视,特别是医学科学主义和技术主义对人文的排斥,医学人文精神失落了。医学高科技表现出对人的异化:医学中病与人的分离,技术实体和病人客体的分离;脱离人性全面要求而形成的医患关系简单化,医学非人格化等。也就是说,医生们往往完全依赖仪器,所作诊断全凭仪器检查的结果,而不是鲜活的客观认识。医疗仪器不仅不考虑人与人之间的差异,还经常发生故障,所导致的误诊率也不会低。还有西医抗生素的滥用,正使越来越多的耐药菌产生,而实验研究却未证明抗生素的疗程应为多长[3]。这里我并非否认西医,而是想表明凡事都有长短,不能因为中医的某些不足而废止它。
1.3除了外界想要取消中医,最令人担忧的是中医内部也在渐渐瓦解。最重要的原因就是中医赖以生存的传统文化正在渐渐消融。中医基础理论是阴阳五行等传统哲学思想,与传统文化息息相关。古人云“秀才学医,笼中抓鸡”就是说具有扎实的传统文化底蕴的人学医相对容易。如黄甫谧42岁研究医学而成《针灸甲乙经》;张元素、李东垣、朱丹溪等皆学医很晚,然而转入医学后短短几年后医术就传诵当时。在经历了清末留学运动开始、废除科举、实行白话文、简化汉字等一系列运动后,传统文化流失得所剩无几。现在我们学生中小学灌输着西方思维,数学英语等课时是语文的数倍,而语文课中的文言文又屈指可数,这样到了大学学习中医药在思维上非常吃力,还要学英语、计算机,以至于到了博士研究生时仍然不能独立以中医思维应诊。原卫生部中医局局长吕炳奎曾说,不少毕业生根本不信中医,反而成为“掘墓人”。不得不反思,中医教育中传统文化的缺失造成了极大的损失。加强传统文化的学习刻不容缓。多背古文,对传统文化的理解便会在日积月累中循序渐进,然后直接背诵《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本草纲目》等医药经典原文,结合实际临床经验,不难成为一名优秀的中医。如果老是用批判的眼光来学,觉得经典这也不科学那也不科学,你比经典都高明了,那你还学什么呢?怎么学得进呢?态度很重要,必须完全相信它,接受它,然后再思考怎么按照经典的思路去奉行,经典经过了那么长时间的考验,那么多人依靠经典成为了名医,你有什么担心呢?在整体掌握了后再回头考虑,很多曾经疑惑的东西就是有道理的了。
1.4面对诸多批评性意见,中医应该有一个开放的心态。不要一听到别人批评的声音,就斥为数典忘祖,这样会把自己封闭起来。中医的很多内容是思辨性的,它们是大脑构建的东西,用科学的方法来研究这些东西是不会有什么结果的。如五行本身是有漏洞的,曾受过战国时代一些诸子的批判,结果都被秦始皇焚了,
而五行随着医书保存了下来。所以秦汉时阴阳五行非常流行,成为了中医药发展的第一个高潮。可以想象,正是有了诸子的批判,五行学说才得以不断发展完善。现在面对这些批评,我们应该做的是针对自己的不足去不断发展完善。
1.5中药学方面已取得了较大的发展进步。藿香正气液、速效救心丸等500多种中成药以其显著的疗效受到世人的瞩目。药厂通过现代技术,提取出药材的有效成分,制成现代化的中成药,这样不仅仅只是方便了服药,更加重要的意义是解决了中药定量的问题。这样标准化生产出来的中成药具有更高的可靠性。但问题也随之而来了:中医是讲究辨证论治的,这也是中医的特色所在,但那么多病人吃着统一标准的药物,那么辨证论治就失去了意义。由此也可以反过来思考,中药到底要不要标准化生产。中医给不同病人开不同剂量的药,抓药时也不太精确,熬药时熬出的分量也不尽相同,结果病人的摄入量很难保证。但如果不标准化生产,又怎么去实现中医药的现代化?这个问题太复杂了,正等待着我们去解决。如果不能解决好这个问题,那么生产再多品种的中成药也只能是“中药西用”,不能真正实现中医的进步。
2中医药的发展前景取决于他能否融入现代社会。只有为世人所接受,才能谈得上发展。要被世人接受,就要从理论、方法、技术、话语等方面让人们理解。不妨尝试从以下几方面去做。
2.1中医的发展不妨借鉴一下西医。西医曾经是远远比不上中医的。中世纪几次大瘟疫几乎毁灭了欧洲;中国也是有瘟疫的,但由于中医,疫情很快抑制,也没有大面积的死亡,保证了中华文明的延续。直到十八世纪抗生素的发现,西医才在疾病控制方面取得较大进展。而西医这些年之所以快速发展到如此程度,是它紧密结合了人类科学活动的重要成就。例如X光与计算机技术结合就成了CT,磁共振与计算机结合就制成了核磁共振技术MRI,理论方面结合生理学生物学药理学。西药开发投入了大量资金,也是因为西药开发应用结合了最先进技术,吸引了资本家企业家重视,取得了丰厚经济效益。要发展中医,还要吸收社会资本的流向转到中医药来。这个产业如果不能让资本升值,不能让企业家赚钱,让资本大量流到这个领域,它的发展是滞后的。政府输血式的投入,生命力是短暂的,如果跟不上时代的进步,中医药就没有出路[4]。不仅技术层面大可借鉴西医,理论层面也一定要做到知道那么多经验的原理,而不能认为一个方子有效就一直用下去而不管它为什么有效。假如在古代一个门廊上安装一声控灯,一个人叩门时灯亮了,另一个人跺脚时灯亮了,还有一个人拍手时灯亮了。由于三人间缺乏交流,不同经验就形成了叩门灯亮、跺脚灯亮、拍手灯亮三个理论。如果我们对不同经验经过严格实验检验,就会得出结论:在一定范围内,超过一定分贝的声响使灯亮。如果我们再深究其所以然,找到电源开关等,就会进一步得出结论:在声控开关打开、光线暗、电源连接、灯完好的情况下,在一定范围内,超过一定分贝的声响使灯亮[5]。现在中医师在不清楚药物化学成分情况下开出药方(多为复方)。弄清患者服用的药物到底是什么,产生了什么作用,是医学必须回答的问题,中医获取信息应该超越感官的生理极限,并且使中医的诊断经验成为可以量化和复制的方法。需要我们做的就是找出2000年临床经验的原因,做到知其所以然。
2.2除了我们自身努力外,还得开展中医有效性传播,使国人使世界认识到中医药的重要性。这样不仅可以消除外界的不少误解,还可以吸引外界的力量来发展中医。例如人们往往认为中医没有外科,没有解剖。其实早在先秦时期,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