诊疗技术操作规程
中医儿科诊疗技术操作规范
一、毫针刺法技术操作规程【目的】采用不同型号的金属毫针刺激人体一定的腧穴, 以调和气血、疏通经络, 从而达成扶正祛邪、防治疾病的目的。
合用于各种急、慢性疾病。
【用物准备】治疗盘, 毫针盒(内备各种毫针)或一次性使用的毫针, 0.5%碘伏, 棉签, 棉球, 镊子, 弯盘, 必要时备毛毯和屏风等。
【操作方法】1.进针法1.1 指切进针法: 又称爪切进针法。
一般用左手拇指或食指端切按在穴位旁边, 右手持针, 用拇、食、中三指挟持针柄近针根处紧靠左手指甲面将针刺入。
此法适宜于短针的进针。
1.2 夹持进针法: 或称骈指进针法。
即用左手拇、食二指捏消毒干棉球, 夹住针身下端, 将针尖固定在所刺入腧穴皮肤表面位置, 右手捻动针柄, 将针刺入腧穴。
此法合用于肌肉丰满部位及长针的进针。
1.3 舒张进针法: 用左手拇、食二指将所刺腧穴部位的皮肤绷紧, 右手持针, 使针从左手拇、食二指的中间刺入。
此法重要用于皮肤松弛或有皱褶部位的腧穴, 如腹部的穴位。
1.4 提捏进针法:用左手拇、食二指将所刺腧穴部位的皮肤捏起, 右手持针, 从捏起的皮肤顶端将针刺入。
此法重要用于皮肉浅薄部位的腧穴进针。
如印堂穴。
2.进针角度和深度2.1 角度: 是指进针时针身与皮肤表面构成的夹角。
2.1.1 直刺: 是针身与皮肤表面呈90度角左右手垂直刺入。
此法合用于人体大部分腧穴。
2.1.2 斜刺: 是针身与皮肤表面呈45度角左右手倾斜刺入。
此法合用于肌肉较浅薄处或内有重要脏器或不宜于直刺、深刺的腧穴。
2.1.3 平刺: 即横刺, 是针身与皮肤表面呈15度角左右沿皮刺入。
此法合用于皮薄肉少部位的腧穴, 如头部。
2.2 深度: 是指针身刺入皮肉的深度, 一般根据患者体质、年龄、病情及针刺部位而定。
2.2.1 体质:身体瘦弱, 宜浅刺;肌肉丰满者, 宜深刺。
2.2.2 年龄: 小儿及年老体弱者, 宜浅刺;中青年身强体壮者, 宜深刺。
2.2.3 病情: 阳证、新病宜浅刺;阴证、久病宜深刺。
96种中医诊疗技术操作规程
96种中医诊疗技术操作规程1. 引言中医作为中国传统的医学体系,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诊疗经验。
中医诊疗技术是中医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涵盖了多种方法和操作。
本文档将详细介绍96种中医诊疗技术的操作规程,以供临床医生和中医学学习者参考和学习。
2. 中医诊疗技术操作规程2.1 望诊技术望诊是中医诊断的一个重要环节,通过观察患者的外部表现,了解其病情。
具体操作规程如下: - 观察患者的面色、精神状态和眼睛的神态。
- 观察舌质、舌苔的颜色、形态和湿润程度。
- 观察患者的腹部、四肢和舌根等部位。
2.2 闻诊技术闻诊是通过听患者的声音、呼吸、腹部等来了解其体质和病情。
具体操作规程如下: - 听患者的呼吸声、咳嗽声、语音等,了解其声音的音调和节奏。
- 用手掌触摸患者的胸部、腹部等部位,倾听其内部有无腹音。
2.3 问诊技术问诊是通过与患者交谈来了解其主观症状和病史。
具体操作规程如下: - 询问患者的主要症状、病程以及病史等。
- 了解患者的体质、饮食习惯、睡眠状况等。
2.4 切诊技术切诊是中医诊断中一种重要的操作方法,通过触摸患者的脉搏来判断其病情和体质。
具体操作规程如下: - 选择适当的穴位进行脉搏触诊。
- 了解患者脉搏的强弱、频率、节律等。
2.5 摸诊技术摸诊是通过触摸患者的皮肤和组织来判断其病情和身体状况。
具体操作规程如下: - 用手掌轻轻按摩患者的脊柱和关节,观察患者的反应。
- 用手指按压患者的经络和穴位,观察患者的反应和感觉。
2.6 推诊技术推诊是通过触摸患者的肌肉和骨骼来判断其病情和身体状况。
具体操作规程如下: - 用手掌按压患者的肌肉和骨骼,观察患者的反应。
- 用手指推拿患者的穴位和经络,观察患者的反应和感觉。
2.7 祛湿技术祛湿是中医诊疗中常用的一种方法,用于治疗湿邪引起的疾病。
具体操作规程如下: - 针灸祛湿:选择适应的穴位进行针灸治疗,通常可以选择足三里和气海等穴位。
- 中药祛湿:选择适合的中药进行口服或外敷,以达到祛湿的效果。
诊疗技术操作规程
诊疗技术操作规程一、患者信息核对1.接待患者时核对个人信息,包括患者姓名、年龄、性别等。
2.核对患者临床表现和病史信息,与病历进行比对,避免误诊和误治。
二、严格执行感染控制措施1.手术前进行手卫生,佩戴手套、口罩等防护用品。
2.采用无菌操作,在手术区域用无菌酒精消毒。
3.确保使用无菌物品和器械,避免交叉感染。
三、正确诊断和评估1.根据患者病史和体征,进行初步诊断和评估。
2.针对临床需要,进行必要的检查和实验室检验。
四、合理选择治疗方案和药品1.根据诊断结果和患者病情,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
2.合理使用药物,严格按照用药剂量、用药时间和用药途径进行。
1.手术前进行术前准备,包括消毒、无菌操作、手术器械准备等。
2.手术过程中注意手术区域的清洁和无菌操作,避免感染和交叉感染。
3.手术操作结束后,正确处理手术器械和废弃物,并进行手术区域的清理和消毒。
六、注射操作规范1.检查药物有效期和规格,确保药品质量。
2.按照正确的操作顺序和方法进行注射,避免伤及血管和神经。
3.注射后观察患者有无不适反应,并记录。
七、记录和报告1.在病历中准确记录患者信息、诊断、治疗过程和效果等。
2.及时上报患者的病情变化和治疗效果。
近年来,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医患关系的日益紧张,诊疗技术操作规程的重要性越来越突出。
它不仅可以确保医疗诊断和治疗的准确性和安全性,还可以有效的规范临床医生的行为和操作,提高临床医生的责任感和职业道德。
因此,在医疗机构中制定和执行诊疗技术操作规程是非常必要的。
同时,也应该加强对医生的培训和教育,提高其专业能力和操作技术,以保证患者的诊疗质量和安全。
另外,医疗机构应注重和扶持科研工作,不断推动医疗技术的发展和创新,提高医疗诊疗水平和服务质量。
只有在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下,才能实现医疗的科学化、规范化和人性化。
口腔科诊疗常规及技术操作规程
口腔科诊疗常规及技术操作规程1. 简介本规程旨在指导口腔科医务人员进行诊疗工作,确保专业操作规范、安全可靠。
本规程适用于口腔科门诊、口腔科急诊以及口腔科住院患者的诊疗过程。
2. 术前准备在进行口腔科诊疗之前,医务人员需要进行以下的术前准备工作:- 清洁双手,佩戴手套、口罩、帽子和隔离衣;- 检查所需工具和设备的正常运行状态,确保工作区域的整洁和消毒;- 确认患者基本信息,以及过敏史和病史等重要信息;- 与患者进行沟通,了解患者的症状和需求。
3. 诊疗常规流程口腔科诊疗常规流程包括以下步骤:1. 口腔检查:对患者进行全面口腔检查,包括口腔内部的组织、牙齿及牙周组织等的观察和评估。
2. 临床诊断:根据口腔检查的结果,进行病情诊断,并记录在患者病历中。
3. 制定治疗计划:根据病情诊断,制定相应的口腔治疗计划,并与患者进行沟通,明确治疗方案。
4. 手术准备:准备所需的手术工具和材料,确保无菌状态。
5. 手术操作:根据治疗计划进行手术操作,包括牙齿的拔除、根管治疗、修复和口腔外科手术等。
6. 术后处理:对手术区域进行处理,进行止血、缝合等操作,并给予患者必要的术后指导。
4. 技术操作规范口腔科技术操作规范包括以下内容:- 消毒措施:对手术区域、工具和设备进行适当的消毒处理,确保无菌状态。
- 麻醉技术:根据患者需要,选择适当的麻醉技术,确保手术过程的舒适和安全。
- 操作规范:医务人员应遵循标准操作程序,准确使用手术工具和设备,避免操作过程中的错误和意外发生。
- 患者安全:医务人员应确保手术环境的安全,正确使用防护设备,防止传染病的传播和其他意外事故的发生。
- 病历记录:医务人员应及时、准确地记录口腔诊疗过程中的关键信息,包括病情诊断、治疗方案、手术操作等。
5. 总结口腔科诊疗常规及技术操作规程是口腔科医务人员进行诊疗工作的重要指导文件。
遵循规程的要求,能够确保口腔诊疗过程的规范、安全,提高诊疗效果,保障患者的健康。
骨科诊疗常规与技术操作规程
骨科诊疗常规与技术操作规程一、概述本文档旨在规范骨科诊疗的常规和技术操作,以提高医疗质量和病患安全。
以下是骨科诊疗常规和技术操作规程的要点。
二、常规诊疗流程1. 病史采集:详细了解患者的病史,包括疼痛部位、症状、伴随疾病等。
2. 体格检查:全面检查患者的病情,包括观察疼痛部位、活动受限情况等。
3. 影像检查:根据病情选择适当的影像学检查,如X光、CT、MRI等。
4. 诊断及制定治疗方案:根据病史、体格检查和影像结果,进行诊断,并综合考虑患者的特殊情况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
三、技术操作规程1. 手术准备:对手术室、手术器械进行严格消毒和检查。
2. 麻醉管理:选择适当的麻醉方法,并对患者进行全面评估,确保麻醉安全。
3. 手术操作:按照手术方案进行手术操作,操作时注意细节,并随时与团队成员做好沟通配合。
4. 术后护理:手术结束后,给予患者必要的术后护理,包括伤口处理、引流管理、镇痛等。
5. 康复计划:制定个体化的康复计划,并定期跟踪患者的康复情况。
四、安全措施1. 遵循严格的无菌操作规范,确保手术操作的无菌环境。
2. 事前确认患者身份,并进行必要的标识,避免手术患者混淆。
3. 确保手术器械的正确选择和使用,以减少手术操作风险。
4. 注重团队协作和沟通,确保手术过程的顺利进行。
5. 预防术后感染,包括严格控制伤口的护理、使用适当的抗生素等。
以上是骨科诊疗常规与技术操作规程的要点,具体操作应根据实际情况和专业标准进行调整。
在执行过程中,请始终关注医疗质量和患者安全,遵循相关法律法规和伦理要求。
中医诊疗技术操作规程最全
中医诊疗技术操作规程最全一、中医诊疗技术的基本操作规程:1.基本技能要求:中医诊疗技术员应具备洗手、戴口罩、穿工作服等相关操作要求,并掌握相关仪器设备的基本使用方法。
2.诊疗环境要求:中医诊疗技术操作应在干净、整洁、明亮的环境下进行,保持空气流通,保持诊疗区域的卫生。
3.诊疗仪器设备的操作规程:包括中医常用的各种仪器的正确使用方法和操作步骤,以及仪器设备的清洁、消毒、维护等相关要求。
二、中医常用诊疗技术操作规程:1.舌诊操作规程:包括舌苔、舌质、舌体形态等的观察方法和要求,以及舌诊的诊断依据和注意事项。
2.脉诊操作规程:包括脉搏的触诊方法和要求,以及常见脉象的判断标准和相关病症的诊断。
3.体诊操作规程:包括按摩、刮痧、拔罐等中医治疗手段的操作方法、注意事项和疗效评估要求。
4.针灸操作规程:包括针灸穴位的定位和选择、针灸操作的方法和步骤以及针灸治疗的注意事项和疗效评估要求。
5.草药制剂操作规程:包括中草药的煎煮方法、配方调配和草药剂量的计算方法,以及草药的存储、保管和使用的规定。
6.中医康复治疗操作规程:包括针灸推拿、火罐热敷、草药熏蒸等常见的康复治疗操作方法、注意事项和疗效评估要求。
三、中医辅助诊断技术操作规程:1.中医影像技术操作规程:包括中医常用的经络能量系统检测、脑电图、X射线、超声波等影像学检查的操作方法和步骤。
2.中医辅助检测技术操作规程:包括中医常用的血液检测、尿液检测、舌诊仪、脉搏仪等辅助检测仪器的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
3.中医辅助诊断技术的操作规程:包括中医常用的腹诊、临床触诊、伤口观察等辅助诊断技术的操作方法、注意事项和疗效评估要求。
四、中医注意事项和安全防护措施:1.操作前的准备工作:中医诊疗技术员应对患者进行身体检查,了解患者的病情和病史,正确选择和使用仪器设备。
2.操作过程中的安全措施:中医诊疗技术员应严格遵守操作规程,确保操作过程中的安全性,保证患者的隐私和权益。
3.操作后的清洁和消毒:中医诊疗技术员应及时清洁和消毒仪器设备,保证操作区域的清洁和卫生,防止交叉感染的发生。
骨科诊疗常规及技术操作规程
骨科诊疗常规及技术操作规程1. 介绍本文档旨在规范骨科诊疗的常规流程和技术操作,以提高骨科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效果,确保患者安全和医疗质量。
2. 诊疗常规- 2.1 病史采集:详细询问患者病史,包括疾病发作时间、症状表现、既往治疗情况等。
- 2.2 体格检查:仔细观察和检查患者的相关部位,包括肿胀、疼痛、畸形等情况。
- 2.3 辅助检查: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辅助检查方法,如X射线、CT、MRI等,以获取更全面的信息。
- 2.4 诊断判断:通过综合分析患者的病史、体格检查和辅助检查结果,确立准确的诊断。
3. 技术操作规程- 3.1 骨折复位:采用手法或手术的方式将骨折的骨片重新复位,恢复骨骼正常形态。
- 3.2 骨折固定:选用合适的固定方法,如石膏固定、内固定或外固定等,稳定骨折断端,促进骨折愈合。
- 3.3 关节镜检查:通过关节镜检查术,观察和诊断关节疾病,如滑膜炎、半月板损伤等。
- 3.4 手术操作:对于一些严重的骨科疾病,需要进行手术治疗,操作时需遵循操作规程和消毒防护措施,确保手术安全。
- 3.5 康复护理:对于手术或创伤后的患者,要进行康复护理,包括恢复锻炼、功能训练等,帮助患者尽快康复。
4. 注意事项- 4.1 患者安全第一,操作时需谨慎,避免操作失误和意外发生。
- 4.2 严格按照卫生要求进行消毒和隔离,以预防感染的发生。
- 4.3 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和药物,避免不当使用。
- 4.4 定期进行学术交流和培训,更新骨科诊疗技术和知识。
以上是骨科诊疗常规及技术操作规程的简要介绍,希望能对骨科医生们在日常工作中有所帮助。
实际操作中,应结合具体疾病和患者情况,以医生的专业判断为准。
门诊医生诊疗操作规程
门诊医生诊疗操作规程第一章总则第一条目的和依据本规程的目的是规范门诊医生的诊疗操作,保障患者的权益,提高医疗服务质量。
本规程依据国家相关法律法规、职业道德规范和医院管理制度进行订立。
第二条适用范围本规程适用于医院内全部门诊医生的诊疗操作。
第二章门诊医生诊疗操作程序第三条门诊医生接诊流程1.患者到达门诊后,由接诊护士完成初步登记。
2.接诊医生依照门诊医疗服务流程,依据患者主诉和病情进行认真询问和体格检查。
3.依据患者病情,医生选择相应的检查项目,并解释检查目的和意义。
4.诊断明确后,医生订立治疗方案,并与患者进行沟通和讨论,征得患者的同意。
5.医生依据治疗方案开具医嘱,包含用药、检查、治疗等,并如实记录在病历中。
6.医生将患者转至相关科室进行进一步检查和治疗,同时向相关科室医生做好交接工作。
第四条门诊医生用药操作规程1.医生依据患者病情和诊断结果,选择合适的药物进行治疗。
2.医生应认真了解所使用药物的适应症、剂量、用法、不良反应等信息,并向患者进行告知。
3.医生开药时应填写规范的电子处方,标明药物的名称、剂量、频次、疗程等信息,并在患者病历上进行记录。
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5.医生应定期进行药物治疗效果的评估,并与患者进行沟通和讨论。
第五条门诊医生检查操作规程1.门诊医生依据患者病情需要,选择相应的检查项目。
2.医生应向患者解释检查目的、过程、注意事项等,并征得患者的同意。
3.医生应引导患者依照检查要求进行准备和搭配。
4.检查结果出来后,医生应与患者认真解读检查结果,并依据结果订立相应的治疗方案。
5.医生应将检查结果及解读记录在患者病历中,并向患者进行讲解和交代。
第六条门诊医生治疗操作规程1.医生应依据诊断结果,订立合理的治疗方案,并向患者进行沟通和讨论。
2.医生应具备专业的操作技能,依照规范的操作流程进行治疗。
3.医生应重视治疗过程的卫生和消毒,确保治疗操作的安全性。
4.医生在治疗过程中应注意患者的生命体征和治疗效果,并及时记录在患者病历中。
诊疗护理常规及技术操作规程
诊疗护理常规及技术操作规程一、内科急症护理常规⒈⒈内科急症一般护理常规1.急诊患者根据病情分别送至抢救室、监护室或观察室,并立即通知医师。
2.对意识清醒的患者,首先有进展精神抚慰,解除患者的恐惧不安、焦虑等不良情绪,使之积极配合抢救。
想患者及家属介绍急诊室有关制度及环境。
3.保持室内环境安静、整洁、空气流通。
并根据病证性质,调节温湿度。
每日定时空气消毒。
4.建立急诊病历、测体温、脉搏、呼吸,每日4次,连续3日。
体温在℃以上者,每4小时测一次。
体温正常后改为每日测2次。
5.亲密观察神志、瞳孔、面色、脉象、舌象、皮肤、汗出、四肢活动、二便、治疗效果、副反响等情况,做好记录。
发现病情突变时,立即给予应急对症处理,同时报告医师,并做好抢救的准备工作。
6.建立有效的静脉通道,做好输液、给药、配血、输血及相应准备。
7.在配合抢救过程中,必须严肃、认真、迅速、及时、准确,各项操作按正规要求执行,做好记录,注明执行时间。
8.随时检查各种导管是否畅通,发现异常,及时处理,并注意观察引流物的量、色、味和性质,做好记录。
9.根据病情,给予正确卧位。
对烦躁不安者宜加床栏或约束带妥善固定,防止发生意外。
10对疑似服毒、诊断不明的昏迷患者,按病情及时搜集各类标本〔如呕吐物、尿液等〕送检。
11.对诊断未明的腹痛患者禁用止痛剂。
12.发现传染病应及时做好隔离消毒和传染病报告。
13.凡涉及法律、刑事纠纷的患者,在抢救的同时,应及时向有关部门报告。
14.手术患者做好术前皮肤准备及药物过敏试验,做好记录,通知手术室。
15.凡转科、转院的垂危患者应做好护送及交接工作。
16.做好晨晚间护理,保持床单位整洁、舒适。
做好口腔、皮肤护理,预防并发症。
17.出院患者应予以出院指导,床单位做好终末护理。
⒈⒉高热高热多由于外感六淫、疫疠之毒邪、饮食不节或不洁等所致。
临床上以体温升高在39℃以上为主证。
病位表里均可,临床可分为表热证、半表半里证、里热证。
常用中医诊疗技术操作规范最新版本
一、毫针刺法技术操作规程【目的】采用不同型号的金属毫针刺激人体一定的腧穴,以调和气血、疏通经络,从而达到扶正祛邪、防治疾病的目的。
适用于各种急、慢性疾病。
【用物准备】治疗盘,毫针盒(内备各种毫针)或一次性使用的毫针,0.5%碘伏,棉签,棉球,镊子,弯盘,必要时备毛毯和屏风等。
【操作方法】1. 进针法1.1 指切进针法:又称爪切进针法。
一般用左手拇指或食指端切按在穴位旁边,右手持针,用拇、食、中三指挟持针柄近针根处紧靠左手指甲面将针刺入。
此法适宜于短针的进针。
1.2 夹持进针法:或称骈指进针法。
即用左手拇、食二指捏消毒干棉球,夹住针身下端,将针尖固定在所刺入腧穴皮肤表面位置,右手捻动针柄,将针刺入腧穴。
此法适用于肌肉丰满部位及长针的进针。
1.3 舒张进针法:用左手拇、食二指将所刺腧穴部位的皮肤绷紧,右手持针,使针从左手拇、食二指的中间刺入。
此法主要用于皮肤松弛或有皱褶部位的腧穴,如腹部的穴位。
1.4 提捏进针法:用左手拇、食二指将所刺腧穴部位的皮肤捏起,右手持针,从捏起的皮肤顶端将针刺入。
此法主要用于皮肉浅薄部位的腧穴进针。
如印堂穴。
2. 进针角度和深度2.1 角度:是指进针时针身与皮肤表面构成的夹角。
2.1.1 直刺:是针身与皮肤表面呈90度角左右手垂直刺入。
此法适用于人体大部分腧穴。
2.1.2 斜刺:是针身与皮肤表面呈45度角左右手倾斜刺入。
此法适用于肌肉较浅薄处或内有重要脏器或不宜于直刺、深刺的腧穴。
2.1.3 平刺:即横刺,是针身与皮肤表面呈15度角左右沿皮刺入。
此法适用于皮薄肉少部位的腧穴,如头部。
2.2 深度:是指针身刺入皮肉的深度,一般根据患者体质、年龄、病情及针刺部位而定。
2.2.1 体质:身体瘦弱,宜浅刺;肌肉丰满者,宜深刺。
2.2.2 年龄:小儿及年老体弱者,宜浅刺;中青年身强体壮者,宜深刺。
2.2.3 病情:阳证、新病宜浅刺;阴证、久病宜深刺。
2.2.4 部位:头面和胸背及皮薄肉少处的腧穴,宜浅刺;四肢、臀、腹及肌肉丰满处的腧穴,宜深刺。
诊疗技术规范与医疗操作规程
诊疗技术规范与医疗操作规程篇一:医疗技术操作规程医疗技术操作规程一、一般诊疗技术操作注意事项诊疗操作规则一切诊疗操作,都要从有利于患者的诊断、治疗出发,严格掌握适应症与禁忌症。
对有创性检查,应慎重考虑,由主治医师决定后方可进行。
新开展的诊疗操作,应经过必要的试验,做好充分的准备并报请上级批准后方可进行。
操作前必须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1除急症及特殊情况外,操作应安排在适当时间进行,医师应事先开出医嘱,以便准备必要的用物及配备助手(医师或护士)。
2操作者及助手,必须熟悉患者的具体情况,明确操作目的,掌握操作方法、步骤及注意事项。
对该项操作生疏或初次进行者,应有上级医师在场指导。
3操作前必须认真核对医嘱与患者床位、姓名、操作种类、部位。
4向患者说明操作目的、意义,以消除思想顾虑。
有明显危险或新开展的操作,应事先向家属或单位负责人说明,以取得合作。
精神紧张患者或儿童患者,必要时,可给予小剂量镇静药。
5某些操作应预先选择适当部位(如胸腔穿刺术等),必要时可用1%甲紫做标记,并做好发生意外时的抢救准备工作。
操作前术者应戴好口罩。
6清洁盘的准备:搪瓷盘一只,内盛20%碘酊及75%乙醇各一小瓶(约10—20ml,敷料罐一只(内盛小纱布、棉球)、短镊一把(浸于01%苯扎溴铵即新洁尔灭及05%亚硝酸钠溶液瓶内)弯盘一只,胶布、棉签一包,必要时另加治疗巾及橡皮巾各一条,无菌手套一副,酒精灯、火柴。
操作要求1患者体位:助手应根据操作目的、要求及患者的情况,安排适当体位,既要方便操作,又要注意患者的舒适。
操作中应固定好操作部位,必要时适当约束患者,但不可强制或强迫患者,以防意外。
2常规皮肤消毒:(1)操作部位必要时先用肥皂水洗净,剃净毛发。
(2)用2%碘酊以穿刺(或注射、切开)点为中心,由内向外作环形涂擦,待完全干后,用75%乙醇以同样方式拭去碘酊,即可开始操作,消毒面积按操作要求决定,消毒后如有污染,应依上法重新消毒。
3某些操作必须戴无菌手套,铺盖无菌洞巾或治疗巾,以保证操作部位不受污染。
护理院诊疗技术操作规程(3篇)
第1篇一、总则为规范护理院诊疗技术操作,保障患者安全,提高护理质量,特制定本规程。
本规程适用于护理院全体医护人员,以及其他相关人员。
二、诊疗技术操作的基本要求1. 诊疗技术操作必须遵循科学、规范、安全、有效的原则。
2. 诊疗技术操作前,医护人员应详细了解患者的病情、病史、过敏史,评估患者的病情和承受能力。
3. 诊疗技术操作过程中,医护人员应严格执行无菌操作规程,确保操作过程无菌。
4. 诊疗技术操作后,医护人员应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及时处理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
5. 诊疗技术操作过程中,医护人员应保持良好的沟通,确保患者知情同意。
三、诊疗技术操作规程1. 诊断技术操作规程(1)问诊:详细询问患者的症状、病史、过敏史等,了解患者的病情。
(2)查体:对患者的生命体征、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等进行全面评估。
(3)辅助检查:根据患者的病情,合理选择辅助检查项目,如血液检查、尿液化验、影像学检查等。
2. 治疗技术操作规程(1)药物治疗:根据患者的病情,合理选择药物种类、剂量、给药途径,确保药物疗效。
(2)物理治疗:根据患者的病情,合理选择物理治疗方法,如电疗、光疗、超声波治疗等。
(3)中医治疗:根据患者的病情,合理选择中医治疗方法,如针灸、拔罐、推拿等。
(4)护理操作:严格执行无菌操作规程,对患者进行静脉输液、注射、换药等护理操作。
3. 急诊诊疗技术操作规程(1)迅速评估患者病情,确定诊疗方案。
(2)立即进行急救处理,如心肺复苏、止血、包扎等。
(3)通知相关科室,协同救治。
四、诊疗技术操作的质量控制1. 建立诊疗技术操作质量控制体系,定期对诊疗技术操作进行评估和改进。
2. 加强医护人员培训,提高诊疗技术操作水平。
3. 完善诊疗技术操作记录,确保诊疗过程可追溯。
4. 加强对诊疗技术操作的监督检查,及时发现和纠正问题。
五、附则1. 本规程自发布之日起施行。
2. 本规程由护理院医务科负责解释。
3. 本规程如有未尽事宜,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修订。
诊疗技术操作规程
诊疗技术操作规程
《诊疗技术操作规程》
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诊疗过程中的操作规程显得尤为重要。
操作规程的制定是为了保障患者的安全和诊疗过程的顺利进行,同时也是对医务人员的一种约束和规范。
下面将介绍一些诊疗技术操作规程的内容和要求。
首先,在诊疗技术操作规程中,要明确各项操作的标准流程和步骤。
无论是抽血、制备药物、医疗器械的使用还是手术操作等,都需要按照标准的流程和步骤来执行,以确保操作的准确性和安全性。
同时,对于一些特殊情况或应急处理也要有相应的规定。
其次,操作规程要求医务人员具备相应的专业知识和技能。
医务人员需要接受系统的培训和考核,具备一定的临床经验和能力,才能胜任相关的操作工作。
此外,还需要定期进行技能培训和考核,以保持自己处于一个良好的状态。
另外,操作规程还要求医务人员保持良好的工作态度和沟通技巧。
在与患者交流和沟通的过程中,需要保持礼貌和耐心,并及时解答患者的疑问。
对于患者的信息和隐私也需要进行保护和保密。
总之,诊疗技术操作规程对医务人员的素质和能力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同时也对诊疗过程提出了严格的要求。
只有严格遵守操作规程,才能保障患者的利益和医疗质量的提高。
皮肤科诊疗常规及技术操作规程
皮肤科诊疗常规及技术操作规程1. 引言本文档旨在提供关于皮肤科诊疗的常规和技术操作规程。
皮肤科是一门专注于皮肤疾病的医学领域,为了确保我们提供高质量且安全有效的诊疗服务,本文档将指导临床人员的日常操作和流程。
2. 诊疗常规2.1 临床评估- 患者接诊前,临床医生应进行全面的皮肤评估,包括观察皮肤病变和症状、询问病史和家族史等。
- 根据临床评估结果,医生应制定相应的诊疗方案,并向患者解释诊断结果和治疗计划。
2.2 实验室检查- 在某些情况下,可能需要进行实验室检查以帮助确定诊断或指导治疗。
具体的实验室检查项目应根据患者的病情和需要进行决定。
2.3 特殊处理- 对于某些病情,可能需要进行特殊处理或特殊技术操作,如切除肿瘤、激光治疗、光动力疗法等。
这些操作应由专业的皮肤科医生或经过相关培训的人员执行。
3. 技术操作规程3.1 皮肤活检- 皮肤活检是一种常用的技术操作,用于确定皮肤病的病理类型和确诊。
在进行皮肤活检前,医生应充分告知患者相关风险和注意事项,并取得患者的知情同意。
- 皮肤活检需要使用适当的麻醉和消毒方法,并按照规范的操作程序进行。
活检标本应被妥善保存并送往病理科进行分析和诊断。
3.2 皮肤病治疗- 皮肤病治疗可以包括药物治疗、物理治疗和手术治疗等。
治疗方案应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和需求进行定制,同时医生应向患者解释治疗目标、用药方法和可能的副作用等。
- 在进行外用药物治疗时,医生应指导患者正确使用药物,并告知使用注意事项和可能的不良反应。
4. 医疗安全与质量控制4.1 感染控制- 皮肤科诊疗涉及直接接触患者的操作,医生和护士在诊疗过程中应严格遵守感染控制的相关规定和操作,包括正确佩戴手套、洗手和消毒等。
4.2 医疗废物处理- 医疗废物应按照相关规定进行分类、收集和处理,以确保环境卫生和防止交叉感染。
4.3 质量控制和质量评估- 临床人员应积极参与质量控制活动,包括定期参加培训、规范操作程序、记录和分析医疗错误和意外事件等。
诊疗常规及技术操作规程(3篇)
第1篇一、引言诊疗常规及技术操作规程是医疗机构在临床诊疗过程中,依据国家相关法律法规、诊疗规范和临床实践,为保障医疗质量和患者安全而制定的一系列规章制度和操作规范。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对诊疗常规及技术操作规程进行阐述。
一、诊疗常规1. 诊疗原则(1)以人为本:以患者为中心,尊重患者意愿,关注患者需求。
(2)科学规范:遵循医学科学规律,严格执行诊疗规范。
(3)严谨求实:严谨对待诊疗过程,确保诊疗质量。
(4)持续改进:不断总结经验,优化诊疗流程,提高诊疗水平。
2. 诊疗流程(1)接诊:患者就诊时,医务人员应热情接待,详细询问病史,进行必要的体格检查。
(2)诊断:根据病史、体格检查和辅助检查结果,对患者进行诊断。
(3)治疗:根据诊断结果,制定治疗方案,包括药物治疗、手术治疗、物理治疗等。
(4)康复:治疗过程中,关注患者康复情况,调整治疗方案。
(5)随访:治疗结束后,定期对患者进行随访,了解病情变化,评估治疗效果。
二、技术操作规程1. 诊疗设备操作规程(1)设备使用前,应检查设备性能,确保设备正常运行。
(2)操作人员应熟悉设备操作规程,严格按照规程进行操作。
(3)操作过程中,注意安全,防止设备故障和意外伤害。
(4)设备使用后,及时进行清洁、保养,延长设备使用寿命。
2. 诊疗技术操作规程(1)注射技术:注射前,检查药物、注射器等物品,确保质量。
注射过程中,注意注射部位、注射深度和注射速度,避免注射部位损伤。
(2)输液技术:输液前,检查输液器、输液瓶等物品,确保质量。
输液过程中,注意输液速度、输液量和患者病情变化,防止输液反应。
(3)手术治疗:术前,对患者进行全面检查,评估手术风险。
术中,严格执行无菌操作规程,确保手术安全。
术后,密切观察患者病情,预防并发症。
(4)物理治疗:根据患者病情,选择合适的物理治疗方法。
操作过程中,注意患者感受,防止操作不当造成损伤。
3. 辅助检查操作规程(1)实验室检查:严格按照实验室操作规程进行标本采集、送检、检测和分析。
中医诊疗技术操作规程最全
中医诊疗技术操作规程最全第一部分:基本技术操作一、望诊1.望舌:患者应咬紧牙齿,伸出舌头,医生应清晰地观察舌质、舌苔、舌体形态等。
2.望面色:医生应观察患者面部肌肉的松紧程度、肤色的变化等。
3.望痰涎:医生应观察患者的痰涎颜色、量、质地等。
二、闻诊1.闻气味:医生应通过闻气味判断患者体味的变化,如恶臭、香甜等。
2.闻呼吸音:医生应通过听呼吸音判断患者的呼吸是否规律、宽畅等。
3.闻气息:医生应通过闻患者的气息来判断患者身体的状况,如腥臭味等。
三、问诊1.详细询问:医生应向患者询问病情的详细情况,包括症状的发生时间、程度、频率等。
2.综合判断:医生应在听取患者的回答后,结合望诊、闻诊的结果,综合判断患者的病情。
四、切诊1.按压脉搏:医生应按压患者的脉搏,判断患者的脉搏是否规律、有力等。
2.扪诊:医生应用手按摩患者的表面,判断患者的皮肤是否湿润、温度是否正常等。
第二部分:操作注意事项一、环境卫生1.诊室卫生:医生在诊室内应保持干净整洁,避免交叉感染的发生。
2.消毒操作:医生在进行诊疗技术操作前,应做好手部消毒,并对医疗器材进行消毒处理。
二、技术操作1.病历记录:医生应详细记录患者病历,包括病情描述、诊断结果、治疗方案等。
2.患者安全:医生应保证患者在操作过程中的安全,避免过度刺激和损伤。
3.沟通交流:医生应与患者进行沟通和交流,告知操作过程和注意事项,提高患者的配合度。
三、操作规范1.操作正确:医生应按照规定的流程和方法进行操作,避免不必要的失误。
2.耐心细致:医生应在操作过程中保持耐心和细致,确保操作的准确性和有效性。
第三部分:常见中医诊疗技术操作规程一、针灸1.穴位定位:医生应准确定位患者的穴位,避免误刺和损伤。
2.针刺操作:医生应使用消毒的针具进行针刺,注意穴位和深度的把握。
3.针灸时间:医生应根据患者的病情和体质,确定针灸的时间,一般为15-30分钟。
二、中药煎煮1.中药选择:医生应根据患者的病情选择适当的中药配方。
妇产科诊疗常规和技术操作规程完整
妇产科诊疗常规和技术操作规程完整妇产科是专门负责妇女生殖健康和妊娠、分娩等相关问题的医学科目。
妇产科诊疗常规和技术操作规程是指医务人员在妇产科诊疗工作中遵循的一系列标准和操作规范,旨在确保诊疗工作的安全、高效和可靠性。
以下是妇产科诊疗常规和技术操作规程的详细介绍。
一、诊疗常规1.病史采集:医务人员应详细了解患者的个人信息、家族史、病史等相关信息,为后续诊断和治疗提供依据。
2.体格检查:医务人员应进行全面的体格检查,包括妇科检查、生殖器检查、腹部检查等,以帮助了解疾病的性质和范围。
3.辅助检查:根据病情需要,医务人员应进行必要的辅助检查,如血液检查、尿液检查、影像学检查等,以供诊断和治疗参考。
4.诊断:医务人员根据病史、体格检查和辅助检查的结果,对患者进行疾病诊断,并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
5.治疗:根据病情和诊断结果,医务人员进行相应的治疗操作,包括药物治疗、手术治疗、物理治疗等。
二、技术操作规程1.妇科检查:主要包括采集阴道分泌物、宫颈涂片、阴道镜检查等,用于了解妇科疾病的性质和范围。
2.生殖器检查:主要包括子宫大小和位置、附件检查、阴道检查等,用于了解生殖器疾病的性质和范围。
3.腹部检查:主要包括腹部触诊、胎儿听诊等,用于了解胎儿的发育情况和妊娠的进展。
4.血液检查:主要包括血常规、血型、凝血功能、血生化等,用于了解患者的体质状况和疾病的进展。
5.尿液检查:主要包括尿常规、尿培养、尿妊娠试验等,用于了解患者的泌尿系统功能和妊娠情况。
6.影像学检查:主要包括B超、彩超、核磁共振等,用于了解患者的内部器官结构和病变情况。
7.胎儿监护:主要采用胎儿听诊器、心电图等技术,用于了解胎儿的心跳情况和宫内环境的变化。
8.手术操作:根据病情需要,医务人员进行相应的妇产科手术,如剖宫产、子宫肌瘤切除、子宫腔镜检查等,确保手术的安全和有效性。
以上是妇产科诊疗常规和技术操作规程的简要介绍,具体操作要根据相关的医疗标准和规范进行。
常用中医诊疗技术操作规范
一、毫针刺法技术操作规程【目的】采用不同型号的金属毫针刺激人体一定的腧穴,以调和气血、疏通经络,从而达到扶正祛邪、防治疾病的目的。
适用于各种急、慢性疾病。
【用物准备】治疗盘,毫针盒(内备各种毫针)或一次性使用的毫针,0.5%碘伏,棉签,棉球,镊子,弯盘,必要时备毛毯和屏风等。
【操作方法】1. 进针法1.1 指切进针法:又称爪切进针法。
一般用左手拇指或食指端切按在穴位旁边,右手持针,用拇、食、中三指挟持针柄近针根处紧靠左手指甲面将针刺入。
此法适宜于短针的进针。
1.2 夹持进针法:或称骈指进针法。
即用左手拇、食二指捏消毒干棉球,夹住针身下端,将针尖固定在所刺入腧穴皮肤表面位置,右手捻动针柄,将针刺入腧穴。
此法适用于肌肉丰满部位及长针的进针。
1.3 舒张进针法:用左手拇、食二指将所刺腧穴部位的皮肤绷紧,右手持针,使针从左手拇、食二指的中间刺入。
此法主要用于皮肤松弛或有皱褶部位的腧穴,如腹部的穴位。
1.4 提捏进针法:用左手拇、食二指将所刺腧穴部位的皮肤捏起,右手持针,从捏起的皮肤顶端将针刺入。
此法主要用于皮肉浅薄部位的腧穴进针。
如印堂穴。
2. 进针角度和深度2.1 角度:是指进针时针身与皮肤表面构成的夹角。
2.1.1 直刺:是针身与皮肤表面呈90度角左右手垂直刺入。
此法适用于人体大部分腧穴。
2.1.2 斜刺:是针身与皮肤表面呈45度角左右手倾斜刺入。
此法适用于肌肉较浅薄处或内有重要脏器或不宜于直刺、深刺的腧穴。
2.1.3 平刺:即横刺,是针身与皮肤表面呈15度角左右沿皮刺入。
此法适用于皮薄肉少部位的腧穴,如头部。
2.2 深度:是指针身刺入皮肉的深度,一般根据患者体质、年龄、病情及针刺部位而定。
2.2.1 体质:身体瘦弱,宜浅刺;肌肉丰满者,宜深刺。
2.2.2 年龄:小儿及年老体弱者,宜浅刺;中青年身强体壮者,宜深刺。
2.2.3 病情:阳证、新病宜浅刺;阴证、久病宜深刺。
2.2.4 部位:头面和胸背及皮薄肉少处的腧穴,宜浅刺;四肢、臀、腹及肌肉丰满处的腧穴,宜深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诊疗技术操作规程皮内注射法(一)目的1.作各种药物过敏试验,以观察局部反应。
2.预防接种。
3.用于局部麻醉的先驱步骤。
(二)准备质量标准1.着装整洁。
洗手带口罩。
2.用物准备:治疗盘内盛:无菌注射器(1毫升)及针头(4-5号)、无菌持物钳、75%酒精、棉签、弯盘、纱布、药物、污物缸、急救药盒(注射器1副,肾上腺素1支,砂轮1个)。
3.稀释好皮试药物。
(三)操作流程质量标准1.携用物至床旁,对床号、姓名,向病员解释,询问过敏史,以取得合作。
2.吸药:用酒精棉签消毒瓶塞,待干。
往瓶内注入和所需药液等量的空气,倒转药瓶与注射器,使针头在液面以下,左手食、拇指握住瓶颈,中、无名指和小指与大鱼际肌握住针筒,右手拇指、食指和中指持注射器活塞柄,吸药液至所需量,再以右手食指固定针栓,拔出针头。
13.消毒皮肤:左手食指夹住注射器,拇、中和无名指揭开棉签缸盖,右手持镊取一棉签蘸酒精消毒前臂掌侧皮肤(直径大于5厘米)。
4.排气:将针头垂直向上,轻拉活塞使针头药液流入注射器内,并使气泡聚集在乳头口,左手拇指固定针栓,右手稍推活塞,驱出气体。
5.左手在前臂背侧绷紧皮肤,右手持注射器,使针头斜面在上,和皮肤呈5度角刺入皮内,,待针头斜面进入皮内后,放平注射器,左手拇指固定针栓,注入药液0。
1毫升。
6.注射完毕,迅速拔出针头,切勿按压。
7.清理用物,归还原处。
20分钟后观察结果。
(四)终末质量标准1.操作熟练,坚持三查七对,皮试液剂量准确。
一次注射成功。
2.口述结果判断及对照试验法。
3.口述过敏反应的应急处理措施。
(五)注意事项1.皮试前详细询问有无过敏史,如对所需注射药物有过敏者不可做过敏试验。
2.配制皮试药液必须用生理盐水,用于不同药物的注射器及针头禁止交叉使用。
3.皮试后观察时间不能少于20分钟,阳性者禁用,并在医嘱单或门诊病历上注明过敏。
4.青霉素皮试液要求现配现用。
(六)皮试结果判断阴性:皮试20分钟后皮丘消失或无红肿,全身也无反应。
阳性:局部皮肤出现红晕,硬块,皮丘直径大于1cm,也可出现寻麻疹。
强阳性:试验处皮肤出现明显突起的风团或大丘疹,周围充血或不充血,部分病人伴有痒、麻、热等感觉或全身反应,个别青霉素病人可出现过敏性休克。
(七)操作流程图→衣帽、口罩整齐,洗净双手准备工作→准备注射盘、药物→询问用药及过敏史。
配药→消毒瓶盖→取注射器→稀释药液注射→于前臂掌侧下端→消毒皮肤(由内向外直径大于5cm)→排气。
20分钟后观察结果刺入皮内(针尖与皮肤呈5度角)左拇指轻压针栓推药液0.1ml拔针整理用物九肌肉注射法(一)目的1.需达到药效和不能或不宜经口服给药时采用;注射刺激性较强或药量较大的药物。
2.不能或不宜作静脉注射,要求比皮下注射更迅速发生疗效者。
(二)准备质量标准1.着装整洁,洗手戴口罩。
2.用物准备:治疗盘内:无菌注射器和针头,无菌持物钳,注射药物(根据需要还需备急救药品),砂轮、皮肤消毒剂(0.5%碘酊)棉签、弯盘污物缸、注射卡。
3.口述目的。
4.检查好药品质量,查对注射卡。
(三)操作流程质量标准1.携用物至床旁,进行三查七对,向病员作好解释,解除顾虑,以取得合作。
2.准备好注射器,抽吸药液(同皮内注射法)。
从安瓿内吸药液法:将安瓿尖端药液弹至体部,用砂轮在安瓿颈部划一痕,用0.5%碘酊棉签消毒颈部,折断安瓿,用注射器将针头斜面向下放入安瓿内的液面下,左手食、中指增值住安瓿,拇、无名和小指握住针筒,右手拇、食和中指持活塞,吸净药液。
3.消毒皮肤:同皮内注射法。
从棉签缸或棉签纸袋内取出棉签两根,夹于左手小指,再从小指里取出一根蘸碘酊消毒皮肤(直径大于5厘米)后,夹于左手无名指。
4.左手拇、食指分开皮肤,右手持针,以中指固定针栓,针头和注射部位呈直角,快速刺入肌肉内,进针约为2.5-3cm,消瘦者和病儿酌减。
5.松开左手,抽动活塞,如无回血,缓慢注入药液。
注射完毕,以左手小指中的干棉签按压针眼处的同时快速拔针。
6.观察反应。
清理用物,归还原处。
(四)终末质量标准1.无菌观念强,坚持三查七对。
2.操作熟练、准确,能按无痛注射法进行操作。
3.口述肌肉注射部位及定位方法。
(五)注意事项1.切勿把针梗全部刺入,以防针梗从根部衔接处折断。
万一针头折断,应保持局部与肢体不动,速用血管钳夹住断端拔出,如全部埋入肌肉,需请外科医生手术取出。
2.长期作肌肉注射的病员,注射部位应交替更换,以减少硬结的发生。
3.两种药液同量注射时,要注意配伍禁忌,在不同部位注射。
4.根据药液的量、粘稠度和刺激性的强弱选择合适的注射器和针头。
5.2岁以下的婴幼儿不宜选用后臀注射,因有损伤坐骨神经的危险,可选用臀中肌、臀小肌注射。
6.避免在瘢痕、硬结、发炎、皮肤病及旧针眼处注射。
淤血及血肿部位亦进行注射。
(六)肌肉注射部位定位法及体位1.臀大肌注射法定位:(1)十字法:从臀裂顶点向左或右划一水平线,然后从髂脊最高点上作一垂直平分线,在外上方四分之一处为注射部位(避开内角)。
(2)联线法:取髂前上棘和尾骨联线的外上三分之一处为注射部位。
2.臀小肌注射法体位:(1)侧卧位:上腿伸直,下腿稍弯曲。
(2)俯卧位:足尖相对,足跟分开。
(3)仰卧位:注射时,嘱病员肌肉放松,勿紧张。
(4)坐位:嘱坐好,放松局部肌肉。
3.臀中肌、臀小肌注射法定位:(1)以食指尖和中指尖分别置于髂前上棘和髂脊下缘处,髂脊、食指、中指便构成一个三角形,注射部位在食指和中指构成的角内。
(2)以髂前上棘外侧三横指处(病儿以自己手指宽度为标准)。
4、股外侧肌注射法定位:部位为大腿中段外侧,大约7.5厘米宽,位于膝上10厘米,髋关节下10厘米左右.5.上臂三角肌注射法定位:部位为上臂外侧,自肩峰下2-3横指。
(七)操作流程图备用物→治疗盘、药物备病人→病人部位:三角肌臀大肌(十字法、连线法)、臀中、臀小肌吸药→消毒瓶塞及安瓿→取注射器→正确吸药液消毒→取棉签蘸消毒液→由内向外直径大于5cm排气→左手食指固定针栓→排尽空气→防止药液浪费进针→皮下:针尖与皮肤呈30-40度角迅速刺入针梗2/3→肌肉:针尖与皮肤呈垂直角迅速刺入针梗2/3抽回血→有回血者拔出,重新进针推药→根据药物性质、决定深度、掌握速度拔针→快而稳按压→干棉签按压针眼部→助病人卧好→整理。
整理用物十静脉输液法(密闭式)(一)目的1.纠正水和电解质失调,维持酸碱平衡。
2.补充营养、维持热量。
3.输入药物,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4.抢救休克,增加循环血量,维持血压。
5.输入脱水剂,提高血液渗透压,以达到减轻脑水肿,降低颅内压,改善中枢神经系统功能的目的。
同时借高渗作用,回收组织水分进入血管内通过肾脏排出,达到利尿消肿的目的。
(二)准备质量标准1.着装整洁。
2.用物:(1)治疗盘内盛:一次性输液器、无菌持物钳,皮肤消毒剂(2.5%碘酊,75%酒精)输液溶液,无菌棉签,止血钳,调节夹、网套、胶布、弯盘、止血带、输液下卡、污物缸、剪刀或其它。
(2)输液架,根据需要务夹板及绷带。
(3)查对输液卡及药物,检查好药品质量及配伍禁忌。
(4 )口述目的。
(三)操作流程质量标准1.持输液卡并携输液架于床旁,对床号、姓名,向病员说明目的,嘱病人大小便。
2.治疗室操作:(1)洗手戴口罩,用一潮湿的纱布擦干净灰尘,再次校对、检查药液(药名、剂量、浓度、有效期),检查药品有无裂缝,将瓶上下摇动,对光检查药物有否变混,沉淀或有无絮状物出现。
(2)将铝盖中心部分打开,套上网套,消毒皮塞,如需加药即可加入,将输液管及通气管同时插入瓶塞至针头根部。
(3)备胶布三条(分别三、五、七厘米),贴于治疗盘上。
3.病床旁操作:(1)挂输液瓶于输液架上,一手折叠茂菲氏管下段输液管,另一手挤压茂菲氏管,使产生负压,随即放松折叠输液管并横持茂菲氏管,待液体进入茂菲氏管1/3时,直立茂菲氏管,排尽输液管内气体,夹紧调节器。
(2)选择静脉,在预定穿刺点上部约6厘米处扎止血带,然后放松止血带,用2.5%碘酊消毒穿刺部位皮肤待干,扎止血带,75%酒精脱碘,并嘱病人握拳.(3)取下针头帽,使针尖向下,再次排净气体,进行穿刺,见血后平行推进少许,然后三松(松拳、松止血带、止血钳).(4)胶布固定:三厘米的固定针柄,五厘米在针柄上方交叉固定,七厘米盘缠硅胶管后固定,盖无菌纱布于针眼处。
(5)根据病情调节好速度后,遮盖好病员,使病员卧于舒适部位。
(6)在输液卡上打勾,签时间、姓名后挂于输液架上。
(7)整理用物回治疗室。
(8)随时观察输液进程及输液反应,及时处理故障。
(9)输液完毕,拔针时用干棉签按压,嘱病人按压5分钟左右,将输液瓶及输液器撤回治疗室,将针头与输液器分离,分别浸泡在消毒液内。
(四)终末质量标准1.无菌观念强,坚持三查七对。
2.掌握好排气要领,能一次成功。
3.操作熟练,穿刺能一针见血,遇故障能迅速排除。
4.难口述输液目的及注意事项。
5.遇输液反应能积极配合医生进行处理。
(五)注意事项1.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及查对制度。
2.注意药物的配伍禁忌,刺激性强及特殊药物,应在确知针头已进入血管内时再加药。
3.根据病情需要,应有计划地按排输液顺序,使尽快达到治疗效果。
4.输液瓶内加入药物时,应根据治疗原则,按急、缓和药物在血液中维持的有效浓度、时间等情况,进行合理按排。
5.长期输液者,注意保护和合理使用静脉,一般从远端小静脉开始。
6.对小儿及昏迷等不合作病员可选用头皮静脉针进行输液,局部肢体需要用夹板固定,加强巡视。
7.输液过程中,要严密观察输液情况及病员主诉,观察针头及橡胶管有无漏水,针头有无脱出、阻塞或移位,橡胶管有无扭曲受压,局部皮肤有无肿胀,疼痛等,度注意有无药液漏出。
8.输液前,输液管内空气要排尽,输液过程中,及时更换输液瓶,溶液滴尽前要及时拔针,严防空气进入,造成空气栓塞。
9.持续输液24小时者,需每天更换输液器和输液瓶。
(六)输液反应的处理及输液故障的排除输液反应的处理:(1)发热反应症状:病人发冷、寒战和发热,轻者发热在38℃左右,严重者可达40℃以上,伴有事业心、呕吐、头痛、脉速等症状。
处理:减慢滴速或停止输液,报告医生;高热患者给予物理降温,按医嘱给予抗过敏药物或激素治疗;必要时将剩余溶液和输液器送检验室佬细菌培养。
(2)循环负荷过重(肺水肿)症状:患者突然出现呼吸困难、气促、咳嗽、咳泡沫痰或血性泡沫痰。
处理:立即停止输液,报告医生,给患者于端坐卧位两面三刀腿下垂,以减少静脉回流;加压给氧并使氧气经过20%-30%酒精湿化吸入,改善肺部气体交换;用止血带在四肢轮流结扎(5-10分钟轮流放松一个肢体上的止血带);按医嘱给予镇静剂、扩血管药及洋地黄等强心剂。
(3)静脉炎症状:沿静脉走向出现条索状红线,局部红、肿、热、痛,有时伴有畏寒、发热等全身症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