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哲学中的本体论思想(一)
庄子的哲学思想
庄子的哲学思想庄子是战国时期道家学派的著名代表,是中国古代最卓越的思想家之一。
他的哲学思想,内容深邃,形式独特,极其丰富多彩。
〃他的哲学用诗意盎然的散文写出,充满赏心悦目的寓言,颂扬一种崇高的人生理想,与任何西方哲学不相上下。
下面是本人为大家精心整理的文章,希望能够帮助到你们。
〃游乎四海之外〃--庄子哲学的人生观中国哲学之中心部分是人生论,人生论之中心部分是人生理想论。
庄子哲学被称为道家哲学,虽然从表面上看,完全是一种以〃道〃为核心的宇宙本体论,但实际上其哲学的突出特点是对人的个体精神亦即对理想人格的追求。
这是庄子思想区别于其他任何一种思想体系的主要特征。
庄子以其特有的诗意文笔向我们展示了他对美好理想的无限憧憬,肯定了个体人格的价值和独立,并通过对〃道〃的认识、体悟和追求,以其独特的思想内涵,把无限自由的人生作为其哲学探索的终极目标,《庄子》实质上是一部人生哲学的著作。
《逍遥游》是整部《庄子》的开卷第一篇,是庄子理想人格的集中体现,也是其整个哲学所要达到的最终的目的。
所谓〃逍遥〃,是指一种无为身外之物所累的精神境界,〃逍遥游〃,即指超然物外而无所凭待,从而达到一种无往而不适的无限自由的人生境界。
在庄子的思想中,〃逍遥游〃式的理想境界是一无所待、宁静和谐的自由天地,是人与天地万物合一的情感体验,是人与大自然融合的宽阔情怀。
〃独与天地精神往来而不敖倪于万物〃。
庄子认为人生苦恼和不自由的原因是在于〃有所待〃和〃有己〃。
所谓〃有所待〃是说事物的存在和发展依赖于另外的事物和条件,这些事物和条件则成为对人的自由的限制和束缚;所谓〃有己〃是指意识到〃自我〃即意识到自身和环境的对立。
〃有己〃的意识使人去区分和计较生死、美丑、荣辱、得失,从而引起人生的苦恼。
庄子在《逍遥游》里生动地描绘了大鹏〃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可谓形象及其高大雄伟,而小小的斥^翱翔于蓬篙之间,大小之殊,何其遥远。
庄子生平及其哲学思想
身役役而不见其成功,苶然疲役而不知其所归,可不哀邪!人谓之不死,奚益!其形化,其心与之然,可不谓大哀乎?人之生也,固若是芒乎?其我独芒,而人亦有不芒者乎?‛庄子认为如果能做到‚齐物‛,那么他便能达到‚逍遥‛的境界。
这是庄子哲学中另一个重要概念,这是个体精神解放的境界,即无矛盾地生存于世界之中。
庄子并不否认矛盾,只是强调主观上对矛盾的摆脱。
庄子用‚无为‛来解释这一术语,与老子不同,这里‚无为‛是指心灵不被外物所拖累的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的状态。
这种状态,也被称为‚无待‛,意为没有相对的东西。
这时,人们抛弃了功名利禄,‚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
‛这句被普遍认为《逍遥游》一篇主旨,同时也是《庄子》一书的主旨。
这是一种心与‚道‛合一的境界。
庄子认为一般人很虚伪,‚人心险于山川,难于知天。
天犹有春秋冬夏旦暮之期,人者厚貌深情。
‛[23]。
他批评儒家‚以仁义撄人之心‛,这样会导致‚天下脊脊大乱[24]。
而君主的专制统治和对知识的爱好,只会使人心更加败坏,‚民之于利甚勤,子有杀父,臣有杀君,正昼为盗,日中穴阫。
‛[25]流沙河认为,庄子的为人主要有四点,‚一曰立场,站在环中。
二曰方法,信奉无为。
三曰理想,追慕泽稚。
四曰修养,紧守心斋。
‛[26]所谓环中,就是不持有任何立场。
《内篇〃齐物论》中有‚得其环中,以应无穷‛,《杂篇〃则阳》中有‚得其环中以随成‛。
无为在《庄子》中经常出现,庄子认为无论治国还是做人,都要无为。
但无为颇难解释,流沙河认为是‚伪‛或是‚人为‛的意思。
‚泽雉十步一啄,百步一饮,不蕲畜乎樊中‛[27],是追求自由。
‚若一志,无听之以耳而听之以心,无听之以心而听之以气!听止于耳,心止于符。
气也者,虚而待物者也。
唯道集虚。
虚者,心斋也。
‛[28],所谓心斋就是要排除心中的种种杂念。
[编辑] 哲学思想∙‚逍遥适己‛的思想成为大一统帝国状态下的中国文人保持思想自由和精神独立的重要支柱及理论基础。
论《庄子》哲学之意蕴——庄子哲学本体认知与人生思想探析
c u e yrlt im ,a d a slt re o s i t ulo nl e a sd b eai s v n b ouefe d m pr t k o i . io o f
K e r s:to u k o n; e y wo d a ; n n w f e;u ft rd r net e e
— —
庄 子 哲 学本 体 认 知 与人 生 思 想探 析
冯 军伟
( 郑州大学 公共管理学院 , 河南 郑州 4 00 ) 5 0 1
摘 要 : 庄子的哲学思想,其要本归于老子之言, “ 明老子之术” 。其哲学思想主要体现在 自本自根的道之本体
论, 由相对 主义导致 的不可知论 , 以及绝对精 神 自由的人 生观上 。
第 2 卷 第 1期 1
2 1笠 01
信 阳农 业 高等 专科 学校学 报
Ju n lo n a g A r utr H g o r a fXiy n gi l a Co e e c u
3月
论《 子》 学 之 意 蕴 庄 哲
1 道 之 本 体 论
深 , 天地 生而 不为 久 , 于上 古 而不 为 老 。 这 段 话 先 长 ”
的大概 意思 是 : 道 ” 其 真 实 、 “ 有 可信 验 的 一 面 , 不 但 道论 是庄 子哲学 思想 的核 心 , 庄子 之道需 溯本 说 见 其所 为 , 也不见 其形 迹 ; 以传 道却 不能授 与 , 以 可 可 求源 , 因为 庄子 的道 论基本 上继 承 和发展 了老 子 的思 得 到却 不 可感知 。 自为本根 , 自古 就存 在 。它 神 于鬼 想 。首先 , 同老 子一 样 , 子 的 道论 体 系最 根 本 的范 庄 神 于帝 , 生天 能生 地 。在太 极 之 上不 为 高 远 , 六 能 在 畴是 道 , 认为 道是 万物 的本 源 , 道始 , 都 从 道之 前什 么 合 之下 不 为深邃 , 天 地存 在 而 不 为久 , 于上 古 而 先 长 也没 有 。在老 子看来 , 是 宇宙 的本 源 , 个 世 界都 道 整 不 为老 。 “ ” 道 永恒 存在 , 无始 无终 ¨ 。 是从那 里 派生 出来 的 。老 子 日 :“ 物 混 成 , 天 地 有 先 在庄 子 看来 , 道 ” 时 间 上 讲 , 天 地 之 先 , “ 从 在 自 生 。寂 兮寥 兮 , 立 而不 改 , 行 而 不 殆 。可 以 为天 独 周 古 以来 就是 独立 自存 的 , 而且 道 产 生天 地 万 物 , 天 是 地母 , 吾不 知其 名 , 强字 之 日道 , 为之 名 日大 ” 强 。又 云 : 谷神不 死 , 谓玄 牝 。玄 牝 之 门 , “ 是 是谓 天 地 根 ” 。 他认为 , 所谓 道是 天地 之始 。万 物 由道 生成 的依 据是
论言论“齐物论”的三层内涵
论言论“齐物论”的三层内涵一、概述《论言论“齐物论”的三层内涵》是一篇旨在深入探讨《庄子齐物论》中“齐物论”思想的文章。
庄子,作为道家学派的杰出代表,其哲学思想影响深远。
在《齐物论》篇中,庄子提出了“齐物”的观点,即万物齐一,无差别、无对立。
本文将从三个层面解析“齐物论”的内涵,分别是哲学层面的本体论思考,方法论层面的认识论探索,以及实践层面的道德伦理观。
通过对这三个层面的分析,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庄子的“齐物论”思想,以及它在古代中国哲学中的重要地位。
在哲学本体论层面,“齐物论”强调万物本源的统一性,即宇宙间的一切事物都源于同一个本体,因此从本质上来说,它们没有高低贵贱之分,也没有是非对错之别。
这种思想体现了庄子对于宇宙万物的整体性认识,以及对于生命本质的深度洞察。
在方法论的认识论层面,“齐物论”提倡一种超越是非、对立的思维方式。
庄子认为,人们常常因为主观偏见和固有观念而产生对事物的错误认识,这种认识往往导致人们无法真正理解事物的本质。
他提倡通过消除偏见和对立来达到对事物的全面认识,这种思维方式具有深刻的启示意义。
在实践层面的道德伦理观上,“齐物论”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平等和尊重。
庄子认为,既然万物本质上都是齐一的,那么人与人之间也应该平等相待,尊重彼此的差异和多样性。
这种道德伦理观具有积极的社会意义,它提醒我们在现实生活中要摒弃偏见和歧视,以平等和包容的心态去对待他人。
通过对“齐物论”三层内涵的深入剖析,我们可以更加全面地理解庄子的哲学思想及其在中国古代哲学中的独特地位。
同时,这种思想对于我们今天认识世界、处理人际关系以及构建和谐社会仍具有重要的启示价值。
1. 简要介绍《论语》及其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
《论语》是中国古代儒家经典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而编成,成书于战国前期。
全书共二十篇四百九十二章,以语录体为主,叙事体为辅,较为集中地体现了孔子及儒家学派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
庄子哲学思想体系
庄子哲学的思想体系张京华(洛阳大学东方文化研究院副教授)一、封闭性和开放性的双重特点道兼有无。
“无”是天地万物的根据,是天地万物之间的普遍联系,是物理学和形而上学的统一,是抽象的绝对的本体论概念。
形而上学本体论在老子中还只是他哲学学说的一部分,在庄子中则成为庄子哲学的唯一逻辑线索。
庄子进一步地丰富和发展了老子的形而上学本体论思想,使道家在形而上学本体论这一重要方面具有了空前绝后的进展。
不过,绝对、抽象的“无”还并不是庄子哲学的顶点,庄子哲学的顶点是“矛盾”。
儒家的思想体系是封闭的思想体系,道家的思想体系既是封闭的,又是开放的,兼有封闭性和开放性的双重特点。
封闭与开放的双重性,即由庄子哲学中内在的、并且又是由庄子自己提出来的矛盾现象表现出来。
庄子在他的哲学体系中不断地提出一系列的矛盾问题。
这些矛盾问题庄子自己没有解决。
庄子的理想和出发点有可能是想找到宇宙万物中统一的、封闭的“道”的所在,但庄子哲学探索的实际结果则带有明显的矛盾和开放的性质。
庄子自己很可能没有识意到他是要表达“道”的封闭和开放的双重性,但在他的哲学探索过程中实际上是确实表现出了“道”的兼有开放性的双重性。
儒家的思想体系是封闭的思想体系,因而也是实用的、现实可行的思想体系。
庄子的思想体系具有封闭和开放性的双重特点,因此就不是实用的和现实可行的思想体系,因此就空前绝后,往而不返,不为后世学者所继承,尤其是“不为王公大人所器”。
但是时过二千数百年之后,从现代哲学和现代科学的角度上看,从现代开放环境的背景上看,庄子哲学以揭示矛盾、表现为开放,而不是以涵括矛盾、表现为封闭作为结束,就并不比儒家的提出一个完备、实用、但却封闭的体系缺少意义。
认识到哲学史上的这一点,是极为重要的。
封闭性,是体系内部不存在内在矛盾,体系对其内部的所有内容都可以涵括、覆盖,体系内部的所有内容都具有内在的逻辑联系。
开放性,是体系内部存在内在矛盾,体系对其内部的所有内容不可以涵括、覆盖,体系内部的所有内容不具有内在的逻辑联系。
庄子哲学中的本体论思想
庄子哲学中的本体论思想【摘要】庄子哲学是中国古代哲学中的重要一派,他在本体论思想方面有着独特的见解。
庄子认为存在是因为人类以自我为中心而产生的,他主张人应该顺应自然,与自然相融合。
庄子强调无为而治的理念,认为过度干涉会破坏自然的平衡。
他提倡自我认知和自我实现,认为每个人都应该找到自己的本真,并实现自己的价值。
庄子的物我一体思想强调人与宇宙的统一性。
庄子哲学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其本体论思想也在当代有着重要的意义。
通过对庄子哲学的深入思考,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人与自然的关系,实现个体与整体的和谐共存。
【关键词】庄子哲学、本体论思想、存在、自然、人、无为而治、自我认知、物我一体、影响、现代意义、思考、总结1. 引言1.1 庄子哲学的重要性庄子哲学作为中国古代哲学的重要流派之一,对于中国传统思想和文化具有重要影响。
庄子在哲学领域的贡献不仅体现在其独特的思想观点上,更体现在对人类思维方式和生活态度的启发。
庄子哲学以其深邃的智慧和超凡的视野,引领着人们探讨生命的真谛,寻求内心的平静与达到心灵的安宁。
庄子哲学的重要性在于其对人类精神世界的深刻思考和对人类生存境遇的透彻洞察,为人们提供了一种新的生活哲学和思维方式。
庄子哲学的普世价值和永恒意义,使其成为中华文明的瑰宝,也为当代社会提供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通过深入研究和探讨庄子哲学的重要性,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人类的本源和生命的意义,从而引领我们走向更加丰富、充实和有意义的人生之路。
1.2 本体论思想的定义本体论思想是哲学中一个重要的概念,它探讨的是存在的本质和实质。
本体论思想要解答的问题包括实体的本质是什么,事物的存在方式是怎样的,以及事物之间的关系是如何建立的。
在庄子哲学中,本体论思想是一种对世界观的探讨,也是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思考。
庄子通过他的哲学观点,试图揭示万物的本质和联系,指引人们认识世界和自我。
本体论思想在庄子哲学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影响了庄子对世界的看法和对自我的认知。
庄子的主要文论思想
庄子的主要文论思想庄子(公元前369年-前286年)是古代中国哲学家,他是春秋时期思考非常深远的经典哲学家。
他秉承道家,老子的思想,对天地之间的联系,以及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提出了一系列极具深度的思想。
他的思想也被称为“庄子学说”,也有不少学者将其称为“庄子思想”。
在庄子的著作中,他提出了一些文论思想,因此,不妨从这几个思想来讨论庄子的文论思想。
首先是庄子的“说天说地”思想。
庄子认为,天地构成宇宙的基本单元,这两个大物,无论大小,互有着密切的联系。
因此,人们应该尊重天地,把自己融入其中。
庄子认为,人们应该将天地视为一体,而不是单独的两个实体,并且尊重它们,要尊重自然,不能违背自然的规律,具体表现为不违反“天道”,而是应当遵守“天道”,让天地永远统一。
其次,庄子的“自然法”思想。
庄子认为,自然是“法”,并且是“法”的普遍规律,所有存在都有着自然规律,因此,万物有一定的规律,这种规律叫做“自然法”。
庄子认为,人们要根据这种自然法进行行动,以符合自然的规律,从而使生活发生变化,人们应当调节社会秩序,有益于社会的发展。
此外,庄子还提出了“感悟”思想。
庄子认为,人的智慧不仅表现在理性思维之中,更应该表现在感性思维上。
他主张要用心去体会万物,从而获取它们的真理。
庄子强调,在思考时,我们要用心去感悟,从而获得最终的解决方法,它不仅可以使人们更加靠近真理,而且可以使人们真正理解万物的真谛。
最后,庄子的“刚柔并济”思想。
庄子认为,“刚柔”以及“并济”是相互补充的,应该互相结合。
“刚柔”代表静态的状态,而“并济”代表动态的状态,应该建立完善的刚柔并济体系,使之成为完整而和谐的社会秩序,只有如此,才能使社会发展与自然保持良性循环。
综上所述,庄子提出的文论思想可以归纳为“说天说地”、“自然法”、“感悟”以及“刚柔并济”。
庄子认为,尊重天地,遵守自然,感悟万物,以及建立完善的刚柔并济的社会秩序等,是他的文论思想的核心内容。
论庄子的哲学思想
论庄子的哲学思想摘要:强调自然的性命之情,包容了宏大壮丽的生命境界,庄子对待情感的态度是开放的、想象无穷的、超功利的,故而其散文想象奇异、宏伟开放,给人以审美的愉悦;庄子的认识论态度是怀疑主义和直觉主义相结合,由此决定其散文常借用寓言、象征来克服语言的局限性,给人留下极广阔的想象空间.道兼有无。
“无”是天地万物的根据,是天地万物之间的普遍联系,是物理学和形而上学的统一,是抽象的绝对的本体论概念。
形而上学本体论在老子中还只是他哲学学说的一部分,在庄子中则成为庄子哲学的唯一逻辑线索。
庄子进一步地丰富和发展了老子的形而上学本体论思想,使道家在形而上学本体论这一重要方面具有了空前绝后的进展。
关键词哲学思想道认识论正文庄子和他的时代(一)庄子其人庄子(公元前约369一前约286年),姓庄,名周,可算是先秦的最大的道家。
他的生平,我们知之甚少。
只知道他是很小的蒙国(位于今山东省、河南省交界)人,曾作过“漆园吏”,在职不久就隐居起来,可是他的思想和著作当时就很出名。
《史记》上说:“楚威王闻庄周贤,使使厚币迎之,许以为相。
庄周笑谓楚使者曰:……子函去!无污我。
……我宁游戏污渎之中自快,无为有国者所羁,终身不仕,以快吾志。
”[1]庄子与孟子同时,是惠施的朋友。
庄周主要继承老子的“以道为体”的形上学,使道家走向精神逍遥之路。
庄子的师承不清[2],一生主要过着隐居的生活。
庄周的学术思想主要保存在《庄子》一书中。
《汉书·艺文志》着录庄子五十二篇,现存的三十三篇是晋人郭象所编,计内篇七、外篇十五,杂篇十一。
内篇十庄子所作,外、杂篇是其后学所作。
(二)庄子的时代任何人都不能完全的超越或者脱离自己的时代,庄子的时代恰逢“美好的”旧社会彻底瓦解,残酷的新制度已经来临的时代。
就是说,保持着氏族传统的经济政治体制的早期宗法社会已经崩溃。
物质文明在迅速发展,历史在大踏步的前进,生产、消费在大规模的扩大,文明所带来的罪恶和苦难从未曾有。
庄子的思想知识点总结
庄子的思想知识点总结一、庄子的宇宙观庄子的宇宙观可以概括为“自然主义”和“唯灵论”。
他认为宇宙是一个和谐自然的整体,万物相互依存,彼此联系,相互转化。
在庄子看来,宇宙是由“道”构成的,这个“道”具有无穷无尽的变化和流动,无所不在,包罗万象。
庄子提出了“道”的思想,认为“道”是宇宙的本源、根基和规律,是一切存在的根本原理。
他认为宇宙的一切事物都是由“道”生生不息地变化而来的,而且每个事物都有其自身的“道”。
庄子还认为,宇宙中的万物都是有生命的,都有其独特的属性和功能。
他以“鱼游于水,人游于道”来比喻人们在宇宙中生活,认为人类应当像鱼在水中一样,自然而然地适应宇宙的规律和变化。
庄子的宇宙观是一种整体的、统一的观念,把宇宙看做一个无限变化的整体,而人只是其中的一部分,应当顺应自然的变化。
二、庄子的人性观庄子的人性观主要包括对人的本性和人的生活态度的思考。
他认为人的本性具有善良、自由、和谐的特点,而且人的本性和自然界是一致的。
在《庄子》中,他以“大宗师”、“墨家三子”等人物形象,来说明人的本性应该是善良柔和的。
他提出了“天人合一”的观念,认为人应当顺应自然的规律,尽可能地使自己与自然界保持和谐。
同时,他还认为,人是自由的,人应当追求自由,而非被外部条件所限制。
他以蝴蝶梦为比喻,表达了对自由的追求和向往。
在庄子看来,人的本性是和谐的,善良的,但是在社会生活中,人们往往受到各种外部条件的限制和压迫,因此忘记了自己的本性,造成了对待、烦恼、挣扎等不愉快的情绪和经历。
他主张应当返璞归真,回归自然,追求内心的平和与和谐,尽可能地保持自己的本性。
因此,从庄子的人性观可以看出,他主张人应当追求心灵的宁静和和谐,而不是被外部的条件所左右和束缚。
三、庄子的伦理观庄子的伦理观主要包括对道德和人生观的思考。
他认为道德应当建立在对自然的尊重和顺应之上,和伦理观,尤其强调了对自然的崇敬和顺应。
他提出了“至命如深”的伦理观念,认为人们应当顺应天的规律,在自然界中找到自己的位置,以此为生活的准则和依据。
庄子的主要思想
庄子的主要思想我们以《庄子》这部书为主要依据,来看看道家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庄子,他的主要思想。
这是我们在《庄子》中,在他生平事迹了解的基础之上,对庄子做进一步的分析。
司马迁说庄子的思想,其要本归于老子之言。
这个"要本"实际上就是最根本的思想,也就是他的世界观,是关于世界的最根本的看法。
关于世界最根本的看法,道家学派一个代表人物,老子,在他的《道德经》中开篇就提出,这个世界是由道构成的。
道是这个世界的本源本体。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这个是带有机械观念的宇宙生成论。
在这里,也就是说,世界的万物万事,最根本的就是来源于道。
这是老子的世界观,也是关于这个世界的最根本的看法。
在《老子》的21章中,老子说,孔德之容惟道是从,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
恍兮惚兮,其中有物。
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
再次说明道是世界的本源,这个道是看不见摸不着的,和我们现实世界中看得见、摸得着的具体事物不一样。
这就用《周易》的话来说,就是形而上的。
而我们看得见,摸得着的那些事物是形而下的。
道是道家哲学的最根本的思想。
在这点上,庄子和老子的观点基本上是一致的,。
所以在《大宗师篇》中,庄子这样说道,道非常的神圣,是这个世界万事万物产生的根源。
用庄子自己的话来说,是这样的,夫道,有情有信。
无为无形可传而不可受,可得而不可见,自本自根。
未有天地自古以固存。
神鬼神帝生天生地。
在太极之先而不为高,在六极之下而不为深。
先天地生而不为久。
长于上古而不为老。
这个里面的"鬼神"实际上是"生"的意思,就是说那些看不见摸不着的鬼神,都是有道所决定的,更不要说世间的我们可以感知的事物,也是由道构成的。
从这个角度来看,庄子和老子在世界观上没有多大的不同。
但不然。
在世界本体论这个问题上,庄子对道的阐述也有他自己的智慧所在。
我们看下面一个场景,可以看到庄子的智慧所在。
论庄子的哲学思想
论庄子的哲学思想摘要:强调自然的性命之情,包容了宏大壮丽的生命境界,庄子对待情感的态度是开放的、想象无穷的、超功利的,故而其散文想象奇异、宏伟开放,给人以审美的愉悦;庄子的认识论态度是怀疑主义和直觉主义相结合,由此决定其散文常借用寓言、象征来克服语言的局限性,给人留下极广阔的想象空间.道兼有无。
“无”是天地万物的根据,是天地万物之间的普遍联系,是物理学和形而上学的统一,是抽象的绝对的本体论概念。
形而上学本体论在老子中还只是他哲学学说的一部分,在庄子中则成为庄子哲学的唯一逻辑线索。
庄子进一步地丰富和发展了老子的形而上学本体论思想,使道家在形而上学本体论这一重要方面具有了空前绝后的进展。
关键词哲学思想道认识论正文庄子和他的时代(一)庄子其人庄子(公元前约369一前约286年),姓庄,名周,可算是先秦的最大的道家。
他的生平,我们知之甚少。
只知道他是很小的蒙国(位于今山东省、河南省交界)人,曾作过“漆园吏”,在职不久就隐居起来,可是他的思想和著作当时就很出名。
《史记》上说:“楚威王闻庄周贤,使使厚币迎之,许以为相。
庄周笑谓楚使者曰:……子函去!无污我。
……我宁游戏污渎之中自快,无为有国者所羁,终身不仕,以快吾志。
”[1]庄子与孟子同时,是惠施的朋友。
庄周主要继承老子的“以道为体”的形上学,使道家走向精神逍遥之路。
庄子的师承不清[2],一生主要过着隐居的生活。
庄周的学术思想主要保存在《庄子》一书中。
《汉书·艺文志》着录庄子五十二篇,现存的三十三篇是晋人郭象所编,计内篇七、外篇十五,杂篇十一。
内篇十庄子所作,外、杂篇是其后学所作。
(二)庄子的时代任何人都不能完全的超越或者脱离自己的时代,庄子的时代恰逢“美好的”旧社会彻底瓦解,残酷的新制度已经来临的时代。
就是说,保持着氏族传统的经济政治体制的早期宗法社会已经崩溃。
物质文明在迅速发展,历史在大踏步的前进,生产、消费在大规模的扩大,文明所带来的罪恶和苦难从未曾有。
庄子哲学思想解析
庄子哲学思想解析庄子,中国古代哲学家,道家学派的代表之一。
他的哲学思想深受儒家和道家的影响,对于人生、自然、道德等方面都有独特的见解与思考。
本文将对庄子的哲学思想进行解析,旨在帮助读者全面了解他的观点与思维方式。
一、自由释放的追求庄子的哲学思想强调自由与自我解放。
他认为人不应受限于社会规范和道德约束,而应该追求内心的自由与解放。
庄子有一句名言:“逍遥游”,意指在自由而无拘束的状态下游玩人生。
他主张超越功利心和功利行为,认为真正的幸福来自于内心的自在和安宁。
庄子以“无为而治”来表达他对于自由的追求。
他认为世界本身就是自然运行的,人们不应该过度干预和控制,而是应顺应自然。
这种“无为而治”的思想,也体现了庄子对于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的追求。
二、相对主义与变化观庄子的思想强调相对主义,即一件事物的存在和意义都是与其他事物相对而言的。
他认为世界是多元的、相对的,并不存在绝对的标准。
人们的价值观和行为都是基于不同的文化和环境背景,因此没有一个“正确”的观点。
庄子对于变化的观点也非常独特。
他认为一切事物都是处于永恒的变化之中,没有什么是固定不变的。
他用“大梦”来比喻人生,即人生如同一场梦境,一切都是虚幻的而又短暂的,人们应该超越对于世俗的执着,追求更高层次的境界。
三、修身养性与自然无为庄子对于人的修身养性也有独到的见解。
他认为人应该追求真我,而非被社会和外在世界所左右。
他主张通过内心的修炼与体悟,达到一种无为而治的境界。
只有心无旁骛,方能真正与自然相融合,达到心灵的宁静和平衡。
庄子还提出了自然无为的思想。
他认为自然是万物的本源,宇宙的根本。
自然的运行是无为而治的,不经意间自然达到万物的和谐。
他倡导人们学习自然,以达到真正的自在和自由。
四、虚静与自由境界虚静是庄子哲学思想的核心概念之一。
他提倡虚静的思维和生活状态,认为虚静可以使人超越物质世界和尘俗之喧嚣,达到一种超然的境界。
在虚静中,人们能够洞悉自身与世界的本质,超越对物质和名利的追求。
庄子的哲学思想
庄子的哲学思想先秦诸子中的许多人都有天棗人的表述,把“天”和“人”作为同一组互相对称的概念。
郑子产首先提出了“天道远,人道迩”的思想。
儒家一派中,孔子说:“不怨天,不尤人。
”(《论语·宪问》)孟子说:“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
”(《孟子·尽心》)荀子说:“明于天人之分,则可谓至人矣”(《荀子·天论》),“善言天者必有征于人”(《荀子·性善》),“庄子蔽于天而不知人”(《荀子·解蔽》)。
《礼记·中庸》也说:“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
”道家一派尤其注重于用天棗人的概念阐述道家道论,老子说:“人法地,地法天”(《老子·二十五章》),“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老子·七十七章》)。
《庄子·大宗师》:“知天之所为,知人之所为。
”《秋水》:“知天人之行。
”《在宥》:“何谓道?有天道,有人道。
”《人间世》:“与天为徒”、“与古为徒”、“与人为徒。
”汉以后,尤其是汉武帝时期先秦诸子学说在“儒”的名义下混揉为一以后,天棗人概念成为经常和普遍使用的概念。
最有代表性的比如司马迁《报任安书》:“凡百三十篇,亦欲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董仲舒《天人三策》:“由此言之,天人之征,古今之道也。
”等等。
不过,儒、道各家对天、人概念的态度和解释并不相同。
孔子和孟子基本上持郑子产的观点,承认有天道,有人道,但是认为天道和人道有一个比较远的距离,人难以把握天道,天道也不怎样干涉人道,所以孔子和孟子的态度就基本上是务求人道,而对天道不甚过问。
孔子和孟子偶尔也讲“天”,但这个“天”就不是天道的天,而是现实、必然的“天”,是与人道相关的“天”,因而这个“天”又常常称作“命”,称作“性”,称作“理”。
荀子的天棗人思想即总结、发展了郑子产、孔子和孟子的这一思想,将“天道远,人道迩”重新概括为“天人相参”和“天人之分”。
数之始而物之极--论庄子哲学体系中的“一”
数之始而物之极--论庄子哲学体系中的“一”李晓宇【摘要】From the meaning of“One”in Laozi and Zhuangzi to the importance of“One”in Zhuangzi’s philosophical system, and the concept of“everything is the same according to Tao”. It can be said that from the"one"concept, Zhuangzi tried to prove the process from the equality of things to peripateticism. The inheriting relationship between Laozi and Zhuangzi is also found from the process, together with the unique theory of Zhuang Zi’s Tao.%从“一”在《老子》和《庄子》的不同含义及地位出发,探讨“一”在庄子哲学体系中的重要地位,以及庄子将“道通为一”作为自己重要哲学论断的意义所在。
以“一”这个概念为介,庄子论证了从齐物到逍遥的得道过程,可以看出老庄道论之间的承继关系以及庄子道论的独特性。
【期刊名称】《唐山师范学院学报》【年(卷),期】2013(000)003【总页数】4页(P97-100)【关键词】一;老子;道;庄子;道通为一【作者】李晓宇【作者单位】山东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山东济南 2501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B223.5在中国古代,“一”最早是作为一个数字概念而出现的。
随着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发展,“一”作为一个哲学概念开始进入到先秦诸子的视野中,钱穆曾经就“一”的涵义串联先秦诸子的思想。
在道家典籍《老子》和《庄子》中,多次提及“一”。
庄子思想
在先秦诸子中,庄子是一位个性鲜明、独具特色的思想家。
在庄子看来,不仅一般的生活是无意义的,即使南面为君或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宰相及各级官吏,其生活也是无意义的,对超越生死、超越时空的自由精神境界的追求才是他的最高理想。
一、追求生命自由的最基本的范畴“道”是《庄子》的基本概念,是追求生命自由的最基本的范畴。
《庄子》基本继承了《老子》中“道”的思想,庄子说:“夫道,有情有信,无为无形;可传而不可受,可得而不可见;自本自根,未有天地,自古以固存;神鬼神帝,生天生地;在太极之上而不为高,在极之下而不为深,先天地生而不为久,长于上古而不为老。
”老子的道重客观的意义,庄子的道从主体上升为一种宇宙的精神。
庄子把道和人紧密结合,使道成为人生所要达到的最高境界。
庄子认为,道是世界万物的本源、宇宙万物运动的法则,“道”是无形相的,在时空上是无生灭的。
“道”的特点,具有绝对性、创造性、永存性、普遍性、无为性。
“道”的存在是元条件的,“夫道,有情有信,无为无形”,“无为”形容道的幽隐寂静,“无形”形容道的超乎名相。
道虽然幽隐寂静,却在作用上可取得信验(“有信”),所以具有绝对性;道具有创造性,“神鬼神地,生天生地”,在品位上与时秩上都先于天地鬼神,是产生万物的最后根源,也是一切存在的始源;道“自古以固存”、“先天地生而不为久,长出上古而不为老”,在时间和空间上是无限的,故具有永存性;“道”遍及六合四方,“在太极之先而不为高,在六极之下而不为深”,又具有普遍性;“道”还具有无为性,道无为而万物白化,“杀生者不死,彼为本末非本末,彼为积散非积散。
生生者不生”,万物常因特殊的际遇而兴起而消失,道运作万物而自身却永不消失。
庄子阐述的“道”,向世人宣告自己体悟的宇宙观、世界观,这也正是他追求生命自由的逍游境界的思想基础,要达到生命的绝对自由,就必须深刻体悟“道”这个基本的范畴。
二、追求生命自由的理想手段在庄子看来,人生最高的境界就是道的境界。
《庄子》思想的三大本原及其自然之义
《庄子》思想的三大本原及其自然之义一、引言与问题的提出《庄子》是中国哲学、思想与文化的基本经典,近百年来学者对其展开了大量研究,论著众多,数量庞大。
尽管大部分论著缺乏学术研究上的“递进”意义,属于所谓的陈词滥调,但其中仍不乏真知灼见,值得重视。
本文所谓“庄子思想”,泛指庄子及其学派的思想,《庄子》其书在较大程度上被看作是一个有着密切联系的思想整体。
庄子其人与《庄子》其书的关系,特别是内篇、外杂篇与庄子本人的著作关系,是近一个世纪以来相关学术考证工作的重点,但从总体上来看,成绩并不理想,其相关研究工作早已陷入了困境。
(1)对于此一问题,笔者的观点是:大体说来,《庄子》内七篇出自庄子手笔,但不尽为其所自著,个别章段,如《逍遥游》《德充符》篇末的庄惠对话就很可能出自庄子弟子的附益;外杂篇不尽出自庄子后学的手笔,它们在总体上体现了庄子学派的丰富性和复杂性,不过从现有资料来看,其中仍应有不少篇章由庄子自著。
在此基础上,本文将考察和分析构成庄子思想的本原(源头)问题。
“本原”“始源”和“本根”,这三个词语的含义很相近,可以换用。
“源”即“原”的派生字,字本作“原”。
对“本原”的理解,中国古人大体上有本体论和宇宙论(宇宙生成论)两种模式,而且这两种理解模式所导致的概念内涵在中国古代常常是交织在一起的。
“本根”作为哲学上的“始源”概念,首见于《庄子·大宗师》篇和同书《知北游》篇,庄子学派用它来喻指“道”。
本文所说“始源”,首先是从构成《庄子》思想之理论框架来说的;其次是从其所关涉到的世界本源来说的。
目前,关于衍生庄子思想的本原是一个、两个还是三个的问题,学者的意见很笼统,有待于阐明。
而且,从始源的角度看,学者要么对“天”的概念重视不够,要么弱化了它在构造庄子思想中的重要意义。
通常,学者们习惯于沿用所谓“老庄一贯”论。
在此前提下,学者或认为《庄子》的思想就像《老子》一样以“道”为其唯一源头。
由此,学者或认为老子的“道”属于客观实有形态,而庄子的“道”则属于主观境界形态,或认为主观境界形态和客观实有形态兼而有之。
哲学:中国哲学史试题及答案
哲学:中国哲学史试题及答案1、问答题简述老子与庄子道论的异同正确答案:老子首先从抽象的哲学意义把“道”规定为万物的本体。
庄子继承发挥老子思想,以“道”为宇宙的本体。
“道”的特征在于自自然然,毫不造作。
所以它在(江南博哥)一切之上又在一切之中,这正是人所应该崇拜学习的。
一切事物都是生死始终的,都局限在一定具体的时空范围内。
只有这个“道”是超越这一切的。
它无始终,无生死,无喜怒,无爱恶。
它表现为万物的自生自化,它自身也就在这万物之中。
这一点双方一致。
;老子讲“反者,道之动”,“无为”,庄子的“道”论,即庄子的本体论哲学。
庄子讲的“道”并不是自然本体,而是人的本体。
他把人作为本体提到宇宙高度来论说,也就是说,它提出的是人的本体存在与宇宙自然存在的同一性。
在庄子看来,这个人的本体存在,由于摆脱了一切“物役”从而获得了绝对自由,所以它是无限的。
庄子要求人必须仿效自然事物,既无知识又无愿欲、任凭那无目的而又合规律的客观过程运行,庄子认为这样才合乎“道”。
表面上庄老并称,老子讲权术、重理智,确乎不动情感;庄子则道是无情却有情,外表上讲了许多超冷酷的话,实际上却深深地透露出对人生、生命、感情的眷恋和爱护。
这正是庄子的特色之一,他似乎看透了人生和生死,但终于并没有舍弃和否定它。
2、名词解释万法唯识正确答案:亦称一切唯识。
古印度大乘佛教瑜伽行派和中国唯识宗的主要教义之一。
唯识宗认为,宇宙间的一切万物,都非独立存在,而是由“识”变现出来。
离心识外,世界上没有任何独立存在的客体。
《成唯识论》卷一:“由假说我法,有种种相转,彼依识所变。
”由识变出见分和相分,亦即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才有宇宙间一切万物。
故说:“三界唯心,万法唯识。
”3、名词解释志功正确答案:志即动机,功指效果。
《墨子•鲁问》:“合其志功而观焉”,强调动机与效果的结合。
孟子虽辨名利,但也兼重志功:“子何以其志为哉?其有功于子,可食而食之矣。
且子食志乎?食功乎?”《孟子•滕文公下》后朱熹与陈亮之争,朱尚志,陈崇功。
庄子的思想知识总结图
庄子的思想知识总结图庄子(公元前369年-公元前286年)是中国古代哲学家、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他的思想涉及伦理、政治、宇宙观等多个领域,具有极高的学术价值和哲学深度。
庄子的思想主要集中在《庄子》一书中,他通过寓言故事和哲学对话的形式,用幽默而深刻的语言揭示了人生的本质和人类与自然的关系,提出了自由、无为而治、人与自然的和谐等重要思想。
以下是庄子思想知识总结图:一、庄子的哲学思想体系庄子的思想体系可以分为“天”、“道”、“圣人”、“人”四个层次。
1. 天:- 概念:天是宇宙的本原,也是无形无物的至高存在。
- 角色:执掌宇宙的大自然力量,是万物存在和运转的源头。
- 作用:引导万物的变化和发展。
2. 道:- 概念:道是无形无物的本体,是无所不在、无所不通的绝对存在。
- 角色:贯穿宇宙的原则和规律,是天地自然间一切事物的根本原理。
- 作用:引导着人类和自然之间的和谐关系,是人们能够追求的最高境界。
3. 圣人:- 概念:圣人是能够与道相通,达到无我境地的理想人物。
- 角色:具备智慧、道德和领导力的典范人物。
- 作用:通过实践道德、正直的行为,引导人们追求自由和无为而治的境界。
4. 人:- 概念:人是存在于世界上的个体,是具有思维和意识的动物。
- 角色:人类是自然界中独特的生物,具有自由意志和道德责任。
- 作用:充分发挥智慧和道德,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二、庄子的核心思想1. 自由思想庄子强调人的自由思想和自主选择,认为人应该独立思考、摆脱旧有的观念和束缚,追求自己真正的内心需求和价值。
他主张“以触于无物,常在无穷”、“心自得无所施”等思想,对人的自由意志和人生追求提供了理论基础。
2. 无为而治庄子认为宇宙万物自然而然地存在和运行,因此人类应该顺应自然的变化和规律,不要过度干预和主动干涉。
他提出了“无为而治”的思想,强调不要逆天而行,不做无用的努力,以达到“无事之事”、“无用之用”的境界。
3. 人与自然的和谐庄子认为人类和自然是相互依存、相互关联的存在,人应该尊重自然、顺应自然,通过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和绿色发展,达到人类和自然的和谐共生。
庄子美学的本体论意义
is alsO the same meaning of‘Tao’.He points out tIlat the naturc a11d tlle human being unitc
together as long as we take the attitude 0f extra—utility and the human being would be the
philosophy are showed thmugll the concrete study of the aesthetics of ChuaⅡg TSu.
ne cofe of the philosophy of chu卸g Bu is lheⅡatIlml‘Tao’.He aFgIles that the‘b髓uty’ is mOted in the nature of‘Ta0’.‘1’ao’is the philosophical fo聃dation of‘beauty’.Chu柚g Tsu
一、“美”的本体论依据 1.“道”的自然性
庄子哲学的核心是“自然”之“道”。他认为“美”根源于“道”的自然性。“天在 内,人在外”,但他不同意儒家的“以天合人”,而要求“以天合天”,(《达生》)强调了 ‘0然的原则和和美的自在性。天地的无限之美、美和丑的相对、天籁之音等都从不同的 侧面反对对美的统一性的破坏,注重美的合规律的特点。可以说,庄子在中国传统的天 人之际的视域中以审美的自然维度体现了更高的天人合一。
庄子美学包涵其文辞的形式之美和思想的内容之美。一般可以说前者源于后者。本 文论及的不是庄子的语言风格和文学构思,而是在其哲学之恩中蕴涵的美学意义。庄子 的哲学富有个性,其美学也有自己的特点。他的美不是某一外在的对象,也不是主体单 一的审美意识,而是天地之“大美”。“原天地之美”,即对“美”的本源性的追寻,意 味着从审美之维展示其“自然”之“道”的存在形态。本文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探 讨在庄子眼中本然世晁呈观的丰富多样的存在形态,从“道”的自然性、超越性与整体 完满性以及它们与“美”的内在特殊性之间的相互关联确证“美”的本体论依据;第二 部分则力图从本然世界走进人自身的存在境域,论述“美”由于并非隔绝于人之在的外 在形象,而表现为对理想人格的向往和对自由逍遥之境的追求;在更深层的意义上揭示 出庄子之“道”中隐含的人的因素,因而较为清晰地展现庄子独特的审美境界向具体, 真实的人自身之在的回归。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庄子哲学中的本体论思想(一)〔论文摘要〕先秦儒家与道家相比,孔孟荀是以人为中心、为出发点、为根据,承认存在,立足现实,注重人生和社会实践,务求建立一完备、自恰的秩序体系。
道家之庄子则是以自然为中心、为出发点、为根据,关于人生和社会的思想是从其本体论核心中逻辑推导出来的。
荀子批评庄子“蔽于天而不知人”,庄子则批评儒家“中国之君子明乎礼义而陋于知人心”,意犹批评儒家“蔽于人而不知天”,由“天人”关系方面看,儒道二家虽都讲“天人”,但儒家实际上是侧重于“人”的一极,庄子实际上是侧重于“天”的一极。
由本体论角度看,“蔽于天而不知人”,实为庄子对于绝对真理的一种“往而不返”的追求,庄子由此而对于“天”、对于“物”、对于人类感性认识的极限,都有充分的论述,较之先秦儒家甚至于道家之老子,都更为深入系统。
先秦诸子百家之于整个中国文化的影响,或可称之为“轴心”,或可称之为“元典”,总之是为后来的人文发展确定了一种不变的格式。
这不变格式的出现有一个背景。
古语说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先秦诸子百家出现的背景是分,不是合,即是说中国文化的初始条件是分,是开放。
“开放”一语是当代人最为熟知的,但鲜有确诂。
热力学中称与外界没有热力和质量交换的系统为封闭系统,称与外界有热、功和质量交换的系统为开放系统。
而先秦社会的开放性质用最简单的概念界定,或许可以解释作无序:政治上的无序与价值观念上的无序。
如刘向所说:“晚世益甚,万乘之国七,千乘之国五,敌俟争权,盖为战国。
贪饕无耻,竞进无厌,国异政教,各自制断,上无天子,下无方伯,力功争强,胜者为右。
”“上无天子,下无方伯”,是为上下失序。
开放或者无序的压力是沉重的,栖栖惶惶的绝不只是孔子一人,儒、道、墨、法诸家莫不如此。
司马谈《六家要指》引《易传》说:“天下一致而百虑,同归而殊途。
”虽然诸子百家都是探求真理,以期重建有序,但是百家所认定的道路却是不一样的。
司马谈又说:“夫阴阳、儒、墨、名、法、道德,此务为治者也,直所从言之异路,有省不省耳。
”这个见解是极其重要的。
所谓“务为治”,就是说他们都是希图通过政治手段,来重建秩序。
所谓“异路”,是说各家的主张有仁政与刑罚、王道与霸道等等区别。
但各家都是归结于政治、落实于人文的。
今观先秦儒家,与其将孔子尊崇为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不如将孔子理解为一个终生为政治理想而奋斗却最终未获成功的政治家,庶几更切合孔子的本意。
由《孔子世家》所见,孔子及其弟子实际上就是一个要求以文化推进政治的政治集团。
但是庄子却又有所不同。
在儒、道、墨、法诸家及各后学支脉中,庄子明显地既不同于儒家,也不同于道家中的老子,更不同于魏晋时期的玄学。
与先秦儒家相比:孔孟荀以人为中心、为出发点、为根据,承认存在,立足现实,注重人生和社会实践,以相对现象为绝对依据,务求建立完备、封闭、多元支撑的秩序体系。
庄子则是以自然为中心、为出发点、为根据,关于人生和社会的思想是从其本体论核心中逻辑推导出来的。
中国古代文化不是讲主观与客观的对立、精神与物质的对立,而是强调天与人的关系。
在由儒道二家所共同构成的中国传统文化的天人关系坐标中,儒家正是侧重于人的一极,庄子则是倾向于天的一极。
庄子与孔孟荀以其相互对立的思想体系各自沿着天人的两极发展,同时又共同构成了天人关系的完整体系。
与老子相比:庄子称老子为“古之博大真人”,书中引述老子之处甚多,在本体论和方法论的许多方面老庄都是相近的。
但是在最后的推论上,在社会观方面,二者却有很大的不同。
庄子认为生死齐一,无就是有,有就是无,实则无所谓有,无所谓无,本已超出有无之上。
及其末流,以天下沉浊为不可与庄语,故称独与天地精神往来,因而有与世同波、安时处顺一说。
老子认为天道无为,实则无为无不为并重。
“夫唯弗居,是以不去”,其心乃在不去。
庄子在社会观上只是一种消极的处世哲学,所谓“周将处乎材与不材之间”,“恢恢乎其以无厚入有间游刃有余”,“莫不中音,合于桑林之舞”,其精义援引为艺术论。
老子在社会观方面是一种独特的治世哲学,所谓“反者道之动”,“负阴而抱阳,知雄而守雌”,“以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其精义合于兵法。
由此可知,庄子哲学是一贯到底的对于抽象思辩的本体论的追求,而老子则本质上是致用的。
老庄自称其学说是“洸洋自恣”、“正言若反”。
所谓“正言若反”说得较为通俗就是:话语严肃的时候他的心意可能是随便的,话语荒唐的时候他可能是最用心的。
古人著书不易,庄子之所以这样做,是有深意的,也是说明问题的,实际上这种局面本来就是终极探索中所必定要出现的。
今观庄子,在其书中随意可以见到一些由日常经验看来颇感莫名其妙的话。
《老子》第一章开篇中的“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一句话,读来极其辩证,由是颇具盛名,而《庄子》书中的一些段落,实际上更要“辩证”得多,因此也十分的宝贵。
譬如说:“恶乎然?然于然。
恶乎不然?不然于不然。
恶乎可?可乎可。
恶乎不可?不可于不可。
物固有所然,物固有所可。
无物不然,无物不可。
”又说:“有始也者,有未始有始也者,有未始有夫未始有始也者。
有有也者,有无也者,有未始有无也者,有未始有夫未始有无也者。
”(11)这些话不仅在庄子的同时代人中,而且在古今中外的大思想家中,都是极少见到的。
实际上,庄子作为一个为追求绝对真理“往而不返”(12)的思想家,对于天、对于物、对于人类感性认识的极限,都有充分的论述。
据统计,《庄子》一书中用“物”字共计202次,“万物”一词共计100次,其他“物化”、“物累”、“物物”、“物物者”等词又有多次(13)。
可知庄子于天人之际都有极认真的探讨,甚至于较以往被认为是具有唯物主义倾向的一些古代思想家更加“唯物”。
然而以往对于庄子这种探索的路径太缺乏冷静的理会,致使许多应该发掘的思想久沉泥沙。
以下仅就庄子哲学本体论中的道、无、有三个概念做一阐述。
一、形而上之“道”《易传·系辞上》:“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
”形而上学这一概念有三种不同而又易于混淆的含义:一指哲学本体论;二指形式逻辑,是与辩证的认识论相对称的思维方式;三是一般形容词,指孤立、静止、片面的主观倾向。
本文使用的是它的第一个含义,也是它的本义。
“形而上学”,西方哲学中指关于宇宙存在的终极根据的知识。
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首先使用了“物理学”(Physics〔英〕)这一名词。
亚里士多德另有一部十四卷的著作,以论事物的本质、研究抽象范畴为内容。
公元前一世纪安得罗尼柯在编纂亚里士多德遗著时,把此书编排在了《物理学》之后,题名为“在物理学之后”(Metaphy sics〔英〕)。
“物理学”和“在物理学之后”后来都延用为专有名词。
中译据《易传·系辞上》将“在物理学之后”这一名词译作“形而上学”。
物理学研究自然现象,形而上学研究抽象范畴,二者是在不同层次上的前后篇。
无论在内容的关联上,还是在“上下”、“前后”的命名上,“物理学”和“在物理学之后”都与《易传·系辞上》中的“形而下”、“形而上”的表述相一致,可谓心有灵犀。
“形而上者谓之道”,意思是:超出在有形的事物之上的,就是“道”。
因此实际上“在物理学之后”更直接的译法,应是“道学”。
因为在“形而上者谓之道”一句中,“形而上”只是“道”所体现、概括的对象和“道”所具有的范围层次,它本身并不是一个名词,这就如同物理学(Physics)也没有被译成“形而下学”一样。
总之,无论是东方传统还是西方传统,“形而上学”这一名词概念的本义都是指纯粹抽象思辨的本体论。
在此方面,庄子有专门和系统的探讨,其最主要的概念就是“道”、“无”、“有”。
二、形上与形下统一之“道”庄子所说的道是指宇宙万物的共同的物质本质,以及物质世界无限运动的整体过程,即:从“无”到“有”,从万物生成到各复其根,“无”生“有”,“有”复归于“无”,“有”“无”相生,“无为首,生为脊,死为尻,死生存亡之一体”(14),这样一个统一于物质性的无限运动的整体过程。
这个整体过程就是“道”。
道有两个含义:其一指世界万物的终极原因和最终根据,即“无”;其二指世界万物的存在法则,即物质世界从“无”到“有”,又从“有”到“无”的整体运动过程。
“道”或“无”作为宇宙万物的终极原因和最终根据,是一个形而上的概念。
“道”或“有”作为宇宙万物的本原和存在法则,又有其形而下的含义。
三、道的性质:“道”无所不在,又复归于一道并不是一个空洞的概念,不是一个抽象了一切属性的主体,正相反,道具有最大范围的包罗和概括。
道的属性,延用《庄子》的原句,可归结为两个方面。
一、道的性质:道无所不在,又复归于一;二、道的特点:道有情有信,无为无形。
《知北游》:“东郭子问于庄子曰:‘所谓道,恶乎在?’庄子曰:‘无所不在。
’东郭子曰:‘期而后可。
’庄子曰:‘在蝼蚁。
’曰:‘何其下邪?’曰:‘在稊稗。
’曰:‘何其愈下邪?’曰:‘在瓦甓。
’曰:‘何其愈甚邪?’曰:‘在屎溺’。
”道是普遍存在的,道的普遍性同时也就是道的统一性,因为普遍存在的也就是要共同依循的。
同时,道的普遍性又是抽象的道以“行不知所之,居不知所为,与物委蛇,而同其波”(15)的形式存在于事物的个性之中。
道在蝼蚁,在稊稗,在瓦甓,在屎尿,道不仅承认具体事物的存在,而且承认位置微贱的具体事物的存在。
合于个性,即合于天,即合于道。
道既无所不在,又复归于一。
普遍性和统一性是统一的,个性和道是统一的,物质存在的“有”与抽象概念的“无”也是统一的。
四、“道”的特点:“道”有情有信,无为无形《大宗师》:“夫道有情有信,无为无形”。
道有情。
庄子所讲的“情”有人情、天情两种。
人情是现实中与道相背离的人的情欲和作为,天情则是在“泰初”演化的序列中与“德”相吻合而对称的概念。
情者性之动,“情”本来是用来描述人的一个概念。
《天地》篇说:“泰初有无,无有无名。
一之所起,有一而未形。
物得以生,谓之德。
留动而生物,物成生理,谓之形。
形体保神,各有仪则,谓之性。
性修反德,德至同于初。
”在这一段“泰初”的完整序列中,从生生之“德”,到保神的“性”,之后再没有其他概念,由“性”就又直接回归到“德”,回归到物得以生的初始状况,而没有经过“情”的展现阶段。
但是在人世和现实中就不同。
《庚桑楚》:“性者,生之质也。
性之动,谓之为。
为之伪,谓之失。
”性之动,叫做“为”,失其真,叫做“伪”。
为就是伪,这与荀子性伪之说中的伪含义相同。
成玄英《庚桑楚疏》:“矫性伪情,分外有为,谓之道也。
”为,就是情。
庄子认为,人是大自然的产物,是“道与之貌,天与之形”,而人情则不是本来就有的。
所谓“人情”就是人有好恶是非。
有好恶是非则“内伤其身”,违背生命的原则,不符合天性。
因此,“人情”在庄子哲学中是被否定的一个概念。
物得以生,谓之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