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中医书籍大全

合集下载

百年珍藏中医古籍大全高清彩色版820种131G

百年珍藏中医古籍大全高清彩色版820种131G

百年珍藏中医古籍大全高清彩色版820种131GEA0001万氏痘疹奇书清咸丰5年EA0002不药良方王站柱编EA0003伤寒论三注周扬俊注EA0004伤寒论旁训赵雄驹辑注EA0005便元集刘兼汇梓EA0006便用良方罗本立编辑EA0007保赤汇编朱之榛辑清光緖戊寅EA0008傅氏眼科审视瑶函傅仁宇纂辑EA0009元汇医镜敲诈道人EA0010刘河间伤寒三书刘守真撰集;吴继宗校刊EA0011医学心镜录唐见编辑;唐孙华校EA0012医家心法高鼓峯说;胡珏评EA0013医药集览杨世照清康熙38年EA0014医述程文囿辑EA0015医镜蒋仪较EA0016外科心法薛己撰EA0017外科真诠邹岳说EA0018外科记者张景颜编辑EA0019天花精言袁句着EA0020妇婴至宝拜松居士增订EA0021妙一斋医学正印种子编岳甫嘉着EA0022异授眼科清咸丰5年EA0023意解山房瘟疫析疑唐毓厚着EA0024慈航集王于圣纂着EA0025抱乙子幼科指掌遗稿叶其蓁编辑;叶大本述EA0026推拿秘书骆子庵说EA0027新刊明医秘传济世奇方万疴必愈沈应阳编辑何爌参订EA0028新刻伤寒六书纂要辩疑新刻伤寒活人指掌补注辩疑童养学纂辑周亮节较阅EA0029新刻医衡洪正立编纂上官铉鉴定EA0030新锲云林神龙龚廷贤编着EA0031新镌云林神龙龚廷贤编号EA0032新镌药性会元梅得春编集EA0033本草万方针线;本草药品总目蔡烈先辑EA0034洪芳洲先生摘稿邹梦桂校正;华复诚编次EA0035活动新书曾世荣EA0036济世全书汪启贤汪启圣选注EA0037温热暑疫全书周扬俊辑EA0038申斗垣校正外科启选申斗垣撰EA0039痘疹传心录朱惠明着EA0040痘疹经验集韩文博辑;韩云绮校字EA0041痧证汇要孙EA0042纂修医学入门系屯子着;卢拱辰编辑EA0043经络汇编林起龙鉴定;翟良纂EA0044聂氏痘门方旨聂尚恒着;邱生华重校;酆承迨重刊EA0045肺病问答石神亨撰;沙僧杂译EA0046脉度运行考EA0047脉药联珠药性食物考龙柏着;龙炳龙焕较;吴兆初参军EA0048脉诀汇编说统林起龙鉴定;翟良纂EA0049脉语吴崐述EA0050脚气类方源养德辑EA0051良朋汇集经验神方孙伟较辑;吴化善梓钉EA0052袖珍小儿方徐用宣编辑EA0053订补明医指掌滑寿编纂;邵从皐校订EA0054辨证冰监陈士铎着HFN0862(鸿文堂详校)医宗必读十卷李中梓鸿文堂校刊清乾隆44 HFN0887伤寒论后条辩十五卷王式钰校刊清康熙10年HFN0902六醴斋医书另一本程永培苏台程氏修敬堂乾隆间HFN0903六醴斋医书程永培苏台程氏修敬堂乾隆间HFN0927医学六要十九卷张三锡明万历HFN0928医学纲目楼英1565HFN0929医门法律六卷喻昌蔡锦堂,1658HFN0954古今医统大全100卷朱希忠明隆庆HFN0955古今医统正脉全书44种206卷吴勉学明万历291601 HFN0963合并脉诀难经太素评林闽书林安正堂刘朝琯明万历己亥1599HFN0964合并脉诀难经太素评林闽书林安正堂刘朝琯明万历己亥1599HFN0971图像本草蒙筌12卷首一卷总论一卷陈嘉谟金陵书林万卷楼周如泉明崇祯元年1628HFN1022太医院校注妇人良方大全24卷金陵书林唐氏富春堂明HFN1023妙一斋医学正印种子编男科二卷女科三卷岳甫嘉绣谷三乐斋明崇祯9年HFN1075御纂医宗金监90卷内府清乾隆42个文件HFN1103新刊仁斋直指附遗方论26卷小儿附遗方论五卷医脉真经二卷伤寒类书活人总括七卷杨士瀛新安歙西虬川黄镀明嘉靖HFN1107新刋方脉主意二卷吴球明嘉靖4HFN1113新刻京陵原板参补针医牛经大全二卷书林宝善堂明HFN1131新刻针医参补马经大全4卷书林宝善堂明末HFN1165本校正大字医学正传八卷虞抟金陵三山书社吴江书林安正堂刘元初明万历丁丑HFN1166本草原始12卷李中立永怀堂明崇祯HFN1167本草纲目52卷卷首二卷张朝璘淸顺治15年HFN1219神农本草经疏30卷缪希雍海虞毛氏绿君亭明天啓5年HFN1254脉经十卷人元脉影归指图说二卷金阊龚绍山明天啓6 HFN1283订补明医指掌十卷金阊传万堂明天啓HFN1285证治准绳3个文件HFN1292赤水选珠30卷医案五卷医旨緖余二卷孙一奎明万历24年HFN1304重修政和经史证类备用本草30卷目录唐慎微金陵唐氏富春堂明万历9年HFN1315镌郑先生痘经会成保婴慈录九卷首一卷郑大忠榕城郑氏明万历27年HFN1338食物本草22卷首一卷李杲南城翁少麓明崇祯-清HFN1339食物本草七卷日用本草三卷世庆堂万历48HFN1340食物本草三卷夷白堂明HFN1350鼎刻京板太医院校正增补青囊医方捷径二卷闽书林余庆堂黄灿宇明BOOKTW00031本草纲目52卷,图3卷,(明)李时珍撰,清顺治12年(1655)钱塘吴毓昌刻本,48册BOOKTW00032本草纲目汇言20卷,(明)倪朱谟撰,清顺治间重刻巾箱本,16册BOOKTW00033本草纲目拾遗十卷正误一卷,钞本,20册BOOKTW00034本草纲目五十二卷附图二卷,明程国祥序明王世贞序明程陞序程嘉祥序,明崇祯间印本,20册BOOKTW00035本草纲目五十二卷脉学一卷奇经八脉孜一卷,清吴太冲序清吴毓昌序明钱蔚起小引明李建元疏,清顺治乙未刊本,52册BOOKTW00036本草汇言二十卷存五卷,明倪朱谟,钞本,3册BOOKTW00125丹溪先生心法,元朱震亨撰,明万历二十九年新安吴氏刊《古今医统正脉全书》零本。

中医十大经典丛书

中医十大经典丛书

中医十大经典丛书各经典医书简介1.《黄帝内经》是中国传统医学四大经典著作之一(《黄帝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是我国医学宝库中现存成书最早的一部医学典籍。

它是研究人的生理学、病理学、诊断学、治疗原则和药物学的医学巨著。

在理论上建立了中医学上的“阴阳五行学说”、“脉象学说”“藏象学说”、“经络学说”、“病因学说”“病机学说”、“病症”、“诊法”、论治及“养生学”、“运气学”等学说。

其医学理论是建立在我国古代道家理论的基础之上的,反映了我国古代天人合一思想。

2.《神农本草经》是现存最早的药物学专著,为我国早期临床用药经验的第一次系统总结,历代被誉为中药学经典著作。

全书分三卷,载药365种(植物药252种,动物药67种,矿物药46种),分上、中、下三品,文字简练古朴,成为中药理论精髓。

书中对每一味药的产地、性质、采集时间、入药部位和主治病症都有详细记载。

对各种药物怎样相互配合应用,以及简单的制剂,都做了概述。

更可贵的是早在两千年前,我们的祖先通过大量的治疗实践,已经发现了许多特效药物,如麻黄可以治疗哮喘,大黄可以泻火,常山可以治疗疟疾等等。

这些都已用现代科学分析的方法得到证实。

3.《难经》原名《黄帝八十一难经》,3卷。

原题秦越人撰。

“难”是“问难”之义,或作“疑难”解。

“经”乃指《内经》,即问难《内经》。

作者把自己认为难点和疑点提出,然后逐一解释阐发,部分问题做出了发挥性阐解。

全书共分八十一难,对人体腑脏功能形态、诊法脉象、经脉针法等诸多问题逐一论述。

但据考证,该书是一部托名之作。

约成书于东汉以前(一说在秦汉之际)。

该书以问难的形式,亦即假设问答,解释疑难的体例予以编纂,故名为《难经》。

内容包括脉诊、经络、脏腑、阴阳、病因、病理、营卫、俞穴,针刺等基础理论,同时也列述了一些病证。

该书以基础理论为主,结合部分临床医学,在基础理论中更以脉诊、脏腑、经脉、俞穴为重点。

其中1~22难论脉;23~29难论经络;30~47难论脏腑,48~61难论病;62~68难论俞穴;69~81难论针法。

中医古籍书目汇编

中医古籍书目汇编

中医古籍书目汇编■内经、难经类:一、《黄帝内经》:(《黄帝内经素问》,《灵枢经》二书)(公元前 722 ~前 221 年? )共十八卷。

二、《黄帝内经太素》(公元 605 ~ 617 年)隋.杨上善编注。

原三十卷。

已残缺,现存国内本为二十三卷。

是《黄帝内经》的一种早期传本的注本。

关于本书的成书年代,有人根据卷首原题杨上善的头衔系唐代官职,以及书中个别字避唐讳,因疑杨为唐人,为唐代着作。

但此说也有人表示不同意见。

三、《重广补注黄帝内经素问》(公元 762 年)唐.王冰次注。

王冰把《黄帝内经素问》传本整理校注,因旧本残缺,又补入《天元纪大论》等七篇,重新编次为二十四卷。

王氏注有不少卓越的见解。

现存本经宋.林亿等校订。

四、《素问玄机原病式》(公元 1188 年)金.刘完素(守真、河间)。

根据《黄帝内经素问》中有关五运六气,病机方面的原文及王冰注加以发挥而成。

着重于治火证用寒凉法。

五、《黄帝内经素问?灵枢注证发微》(公元 1586 年)明.马莳(仲化、玄台)注。

各九卷。

对《黄帝内经素问》、《灵枢经》的全文进行了注解。

后附补遗一卷。

六、《类经》(公元 1624 年)明.张介宾(景岳)注。

三十九卷。

把《黄帝内经素问》、《灵枢经》分类编次为 12 类,390 条,条理分明。

附图翼十一卷、附翼四卷。

注解每有独到之见。

七、《内经知要》(公元 1642 年)明.李中梓(士材,念莪)编。

二卷。

摘录《黄帝内经素问》、《灵枢经》原文,分为道生、阴阳、色诊、脉诊、脏象、经络、治则和病能等八类。

注解简明。

八、《黄帝内经素问灵枢集注》(公元 1672 年)清.张志聪(隐庵)注。

各九卷。

注文中有一些较好的见解。

九、《素问灵枢类纂约注》(公元 1689 )清.汪昂(訒庵)注。

二卷。

分为脏象、经络、病机,脉要、诊侯、运气、审治、生死和杂论九篇。

采用唐.王冰、明.马蔚、吴崑和清.张志聪的注解,删繁辨误。

十、《难经》(公元前五世纪? )原题战国时秦越人撰。

治疗五脏的古代医书

治疗五脏的古代医书

治疗五脏的古代医书
古代医学中,关于治疗五脏的医书有很多。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古代医书:
1.《黄帝内经》:又称《内经》,是中医学的经典之一,包括《素问》和《灵枢》两部分。

其中,《素问》主要讨论了五脏的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灵枢》则关注五脏与经络之间的关系。

2.《伤寒杂病论》:是东汉末年张仲景所著的医书,主要讨论了外感病及杂病的治疗方法,并包括了对五脏病变的描述和治疗原则。

3.《金匮要略》:由东晋时期的张仲景编纂,该书着重讨论了内科病症的治疗方法,其中包括了对五脏疾病的治疗原则和方剂。

4.《丹溪心法》:是唐代张景岳所著的医书,其中包括了针灸疗法和药物治疗等方面的内容,其中也有关于五脏疾病的论述。

5.《神农本草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草药学著作,其中记载了大量的中草药对五脏疾病的治疗作用。

这只是一小部分古代医书中关于治疗五脏的内容,还有其
他医书也有相关的讨论和治疗方法。

需要注意的是,这些医书是在古代的医学理论和实践基础上编著的,现代医学已经有了很多新的发现和进展,因此在治疗五脏疾病时应当结合现代医学知识和方法进行综合治疗。

好的中医书籍

好的中医书籍

好的中医书籍
中医作为一门传统医学,其理论体系和治疗方法在国内外都备受关注。

在学习和应用中医知识时,书籍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以下是一些好的中医书籍,供读者参考。

1.《黄帝内经》:是中医的经典之作,包括《素问》和《灵枢》,是中医理论的基础。

2.《金匮要略》:是中医的另一部经典之作,主要介绍了诊断和治疗方面的知识。

3.《本草纲目》:是中国古代药物学的著作,包含大量的中药材的信息,对中医治疗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4.《针灸大成》:是中医经典之一,主要介绍了针灸的理论和实践。

5.《临证指南医案精选》:是现代中医临床实践的指南书,包含了大量的治疗案例和经验。

6.《中医基础理论》:是中医学习的入门教材,详细介绍了中医的基本理论和诊断方法。

7.《中医临床诊断学》:是中医诊断的重要参考书,包含了各种疾病的诊断方法和治疗方案。

8.《中药学》:是中药学的教科书,包含了中药的基本知识和药物成分、药理等方面的内容。

以上是一些好的中医书籍,读者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选择适合的参考书。

同时,也可以通过阅读这些经典著作,深入了解中医的理论
和实践,提高自己的中医知识水平。

中医古籍大全

中医古籍大全
食鉴本草
食疗本草
汤液本草
吴普本草
新修本草
药鉴
饮食须知
增广和剂局方药性总论
证类本草
3、方论
备急千金要方
洪氏集验方
华佗神方
急救便方
集验方
奇方类编
奇效简便良方
千金翼方
仁术便览
三因极一病证方论
删补名医方论
圣济总录
苏沈良方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汤头歌诀
退思集类方歌注
外台秘要
卫生易简方
文堂集验方
仙传外科集验方
小品方
医方考
证治准绳·类方
肘后备急方
4、伤寒、金匮
敖氏伤寒金镜录
订正仲景全书金匮要略注
高注金匮要略
金匮要略
金匮要略浅注
金匮要略心典
金匮翼
金匮玉函经二注
金匮玉函要略辑义
金匮玉函要略述义
类证活人书
伤寒标本心法类萃
伤寒补例
伤寒大白
伤寒发微论
伤寒贯珠集
伤寒捷诀
伤寒九十论
伤寒六书
伤寒论
伤寒明理论
伤寒寻源
伤寒医诀串解
伤寒总病论
本草本草备要本草便读本草崇原本草从新本草分经本草害利本草经解本草蒙筌本草求真本草思辨录本草新编本草衍义本草易读本草择要纲目本经逢原得配本草滇南本草海药本草雷公炮制药性解雷公炮炙论名医别录神农本草经神农本草经百种录食鉴本草食疗本草汤液本草吴普本草新修本草药鉴饮食须知增广和剂局方药性总论证类本草3
中医古籍大全
仲景伤寒补亡论
5、医案
曹仁伯医案论
程杏轩医案
丛桂草堂医案
丁甘仁医案
仿寓意草
古今医案按
湖岳村叟医案

中医十大名著以及四小经典简介

中医十大名著以及四小经典简介

中医经典著作共有十部这十部经典,是中国医药学的理论基础,自古至今,对中医临床、教学、研究都起到重要的指导作用。

这十部经典著作是:《素问》、《灵枢》、《难经》《神农本草经》、《伤寒论》、《金匮要略》、《中藏经》、《脉经》、《针灸甲乙经》、《黄帝内经太素》。

一、《素问》与《灵枢》合称《黄帝内经》,它列“四大经典”之首,为学习中医者的必读之书,也是世界各国研究我国古代文明史、医学史的重著作。

《黄帝内经》记述了大量中国古代天文、气象、物候等学科的知识,为各有关学科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史料。

《素问》和《灵枢》各九卷、八十一篇。

《素问》内容包括人体藏象(解剖生理)、经络等中医理论及病历病机、诊断、辩证、治疗、预防、养生以及人与自然、阴阳五行学说在医学中的运用、运气学说等多方面内容。

《灵枢》与《素问》内容相近,尤详于经络俞穴、针灸等。

二《难经》原名《黄帝八十一难经》,对人体生理作了重要阐释;全书以阐明《内经》的要旨为主,在《内经》的基础上,提出了八十一个问题进行讨论,内容涉及到生理、病理、诊断和治疗等各个方面。

其中一至二十难为脉学,二十三至二十九难为经络,三十至四十七难为脏腑,四十八至六十一难为疾病,六十二至六十八为喻穴,六十九至八十一难为针法。

三、《神农本草经》简称《本草经》或《本经》,是中国现存最早的药物学专著。

《神农本草经》成书于东汉,并非出自一时一人之手,而是秦汉时期众多医学家总结、搜集、整理当时药物学经验成果的专著,是对中国中草药的第一次系统总结。

其中规定的大部分药物学理论和配伍规则以及提出的“七情合和”原则在几千年的用药实践中发挥了巨大作用,被誉为中药学经典著作“开本草学先端”。

全书分三卷,载药365种(植物药252种,动物药67种,矿物药46种)分上、中、下三品,文字简练古朴,成为中药理论精髓。

书中对每一味药的产地、性质、采集时间、入药部位和主治病症都有详细记载。

对各种药物怎样相互配合应用,以及简单的制剂,都做了概述。

学中医你读了几本书暨中国历代主要医家现存著作大系表

学中医你读了几本书暨中国历代主要医家现存著作大系表

学中医你读了几本书暨中国历代主要医家现存著作大系表春秋战国(公元前770—249年)(著作2部)1.无名氏:《黄帝内经》2.秦越人:《黄帝八十一难经》汉(公元前206—公元220年)(著作3部)1.无名氏:《神农本草经》2.张机:《伤寒杂病论》3.华佗:《中藏经》晋(公元265—420年)(著作3部)1.王叔和:《脉经》2.皇甫谧:《针灸甲乙经》3.葛洪:《肘后备急方》南北朝(公元420—589年)(著作3部)1.雷敩:《雷公炮灸论》2.龚庆宣:《刘涓子鬼遗方》3.陶景弘:《本草经集注》隋(公元581——618年)(著作2部)1.巢元方:《诸病源候论》2.杨上善:《黄帝内经太素》唐(公元618——907年)(著作12部)1.苏静:《新修本草》2.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千金翼方》《银海精微》3.孟诜:《食疗本草》4.陈藏器:《本草拾遗》5.王焘:《外台秘要》6.王冰:《重广补注黄帝内经素问》《玄珠密语》7.蔺道人:《仙授理伤续断秘方》8.昝殷:《经效产宝》9.无名氏:《颅囟经》五代(公元907—960年)(著作1部)1.和凝:《疑狱集》宋(公元960—1279年)(著作34部)1.王怀隐:《太平圣惠方》2.王惟一:《铜人腧穴针灸图经》3.唐慎微:《经史证类备急本草》4.韩祗和:《伤寒微旨》5.董汲:《小儿痘疹备急方论》《脚气治法总要》《旅舍备要方》6.刘温舒:《黄帝内经素问遗篇》《素问入式运气论奥》《运气论奥疏钞》7.庞安时:《伤寒总病论》8.陈师文:《太平惠民和剂局方》9.朱肱:《伤寒类证活人书》10.钱乙:《小儿药证直诀》11.太医院:《圣济总录》12.寇宗奭:《本草衍义》13.许叔微:《伤寒发微论》《伤寒百证歌》《伤寒九十论》《普济本事方》14.刘昉:《幼幼新书》15.陈言:《三因极一病证方论》16.郭雍:《伤寒补亡论》17.张杲:《医说》18.无名氏:《小儿卫生总微论方》19.王执中:《针灸资生经》20.陈自明:《妇人大全良方》《外科精要》21.施发:《察病指南》22.宋慈:《洗冤录》23.严用和:《济生方》24.陈文中:《小儿痘疹方论》25.宋异僧:《咽喉脉证通论》26.骆龙吉:《内经拾遗方论》金(公元1115—1234年)(著作18部)1.成无己:《注解伤寒论》《伤寒明理论》2.刘完素:《素问玄机原病式》《黄帝素问宣明论方》《素问病机气宣保命集》《伤寒标本心法类萃》《三消论》《伤寒直格》《脉因证治》3.张元素:《珍珠囊》《医学起源》《洁古家珍》4.张从正:《儒门事亲》5.李杲:《脾胃论》《内外伤辨惑论》《兰室秘藏》《医学发明》《脉诀指掌病式图说》元(公元1271—1368年)(著作22部)1.王好古:《汤液本草》《阴证略例》《医垒元戎》《此事难知》《斑论萃英》2.齐德之:《外科精义》3.滑寿:《读素问钞》《难经本义》《诊家枢要》《十四经发挥》《麻疹全书》4.杜本:《敖氏伤寒金镜录》5.危亦林:《世医得效方》6.罗天益:《卫生宝鉴》7.朱震亨:《格致余论》《丹溪心法》《金匮钩玄》《本草衍义补遗》《局方发挥》8.葛乾孙:《十药神书》9.王履:《医经溯洄集》10.倪维德:《原机启微》明(公元1368—1644年)(著作85部)1.刘纯:《伤寒治例》《玉机微义》2.朱橚:《普济方》《救荒本草》3.戴思恭:《证治要诀》4.王纶:《本草集要》《明医杂著》《医论问答》5.王九思:《难经集注》6.李濂:《医史》7.虞搏:《医学正传》8.汪机:《石山医案》《续素问钞》《脉诀刊误集解》《针灸问对》《医学原理》《外科理例》《痘治理辨》《运气易览》9.薛己:《本草约言》《明医杂著注》《内科摘要》《校注陈氏小儿痘疹方论》《保婴金镜录》《保婴撮要》《校注妇人良方》《女科撮要》《外科发挥》《外科心法》《外科经验方》《正体类要》《外科精要注》《外科枢要》《口齿类要》《疠疡机要》10.高武:《针灸聚英》11.江瓘:《名医类案》12.万全:《万氏女科》《幼科发挥》《痘疹心法》13.沈之问:《解围元薮》14.徐春圃:《古今医统大全》15.李?梃:《医学入门》16.李时珍:《本草纲目》《濒湖脉学》《奇经八脉考》17.楼英:《医学纲目》18.孙一奎:《赤水玄珠》《医旨绪余》19.马莳:《黄帝内经素问注证发微》《黄帝内经灵枢注证发微》20.吴崑:《黄帝内经素问吴注》《脉语》《医方考》《针方六集》21.方有执:《伤寒论条辨》22.杨继洲:《针灸大战》23.王肯堂:《证治准绳》《古今医统正脉全书》24.申斗垣:《外科启玄》25.龚云林:《小儿推拿秘旨》26.龚廷贤:《寿世保元》27.刘裕德:《重订骆龙吉内经拾遗方论》28.缪希雍:《神农本草经疏》《先醒斋医学广笔记》《炮制大法》29.陈实功:《外科正宗》30.赵献可:《医贯》31.武之望:《济阴纲目》32.张介宾:《类经》《类经图翼》《类经附翼》《景岳全书》《质疑录》33.陈司成:《霉疮秘录》34.胡慎柔:《慎柔五书》35.孙文胤:《丹台玉案》36.吴有性:《瘟疫论》37.李中梓:《内经知要》《本草通玄》《伤寒括要》《删补颐生微论》《医宗必读》《病机沙篆》《诊家正眼》清(公元1644—1911年)(著作191部)1.喻昌:《寓意草》《尚论张仲景伤寒论重编三百九十七法》《伤寒尚论后篇》《医门法律》2.傅允科:《审视瑶函》3.张遂辰:《伤寒论参注》4.汪绮石:《理虚元鉴》5.祁坤:《外科大成》6.张璐:《伤寒缵论》《伤寒绪论》《千金方衍义》《本经逢源》《诊宗三昧》《张氏医通》7.张倬:《金针开内障论》8.张登:《伤寒舌鉴》9.程知:《伤寒经注》《医经理解》10.柯琴:《伤寒来苏集》11.程应旄:《医经句侧》《伤寒论后条辨》12.张志聪:《黄帝内经素问集注》《黄帝内经灵枢经集注》《本草崇原》《伤寒论印宗》《金匮要略注》《吕山堂类辨》13.罗美:《古今名医汇粹》《古今名医方论》14.熊应雄:《小儿推拿广意》15.汪昂:《医方集解》《本草备要》《汤头歌诀》《素问灵枢类纂约注》《经络歌诀》《本草易读》16.周扬俊:《伤寒论三注》《温热暑疫全书》17.李用粹:《证治汇补》18.吕留良:《东庄医案》19.肖壎:《女科经论》20.高士宗:《素问直解》21.王宏翰:《古今医史》22.张睿:《修事指南》23.钱潢:《重编张仲景伤寒论证治发明溯源集》24.张锡驹:《伤寒论直解》25.沈颋:《病机汇论》26.马俶:《印机草》27.函斋居士:《达生篇》28.魏荔彤:《金匮要略方论本义》29.戴天章:《广温疫论》30.林之翰:《四诊抉微》31.高鼓峰:《医家心法》《四明医案》32.陈梦雷:《古今图书集成医部全录》33.尤怡:《金匮要略心典》《伤寒贯珠集》《医学读书记》《医学续记》《金匮翼》《静香楼医案》34.姜礼:《风痨臌膈四大证治》35.程国彭:《医学心语》36.王惟德:《外科证治全生集》37.吴谦:《医宗金鉴》《订正金匮要略注》38.叶桂:《温热论》《临证指南医案》《未刊本叶氏医案》《叶氏医案存真》《幼科要略》39.陈复正:《幼幼集成》40.黄元御:《素灵微蕴》《素问悬解》《灵枢悬解》《难经悬解》《伤寒悬解》《金匮悬解》《伤寒说意》《长沙要解》《玉楸药解》《四圣心源》《四圣悬枢》41.薛雪:《温热条辨》《医经原旨》42.吴仪洛:《本草从新》《成方切用》《伤寒分经》43.张宗良:《喉科指掌》44.徐大椿:《难经经释》《神农本草经百种录》《伤寒论类方》《医学源流论》《医贯砭》《洄溪医案》《兰台轨范》《内经诠释》《脉诀启悟注释》《伤寒约编》《洄溪脉学》《六经病解》45.沈又彭:《医经读》《伤寒杂病论读》《女科辑要》46.赵学敏:《本草纲目拾遗》《串雅内编》《串雅外编》47.魏之琇:《续名医类案》《柳州医话》48.沈金鳌:《杂病源流犀浊》《伤寒论纲目》《妇科玉尺》《幼科释谜》《要药分剂》49.余震:《古今医案按》50.余霖:《疫疹一得》51.吴瑭:《温病条辨》52.陈念祖:《神农本草经读》《灵素集注节要》《伤寒论浅注》《长沙方歌诀》《金匮要略浅注》《金匮方歌括》《伤寒医诀串解》《伤寒真方歌括》《景岳新方砭》《时方歌括》《时方妙用》《医学从众录》《医学实在易》《医学三字经》《女科要旨》《十药神书注解》53.陈耕道:《疫痧草》54.朱翔宇:《喉证全科紫珍集》55.钱秀昌:《伤科补要》56.王学权:《重庆堂随笔》57.顾锡:《银海指南》58.胡廷光:《伤寒汇纂》59.章楠:《医论》《伤寒论本旨》60.傅山:《傅青主女科》61.张琦:《素问释义》62.王清任:《医林改错》63.郑梅涧:《重楼玉钥》64.林佩琴:《类证治裁》65.陈定泰:《医谈传真》66.鲍相璈:《验方新编》67.吴其浚:《植物名实图考》《植物名实图考长编》68.王泰林:《医学刍言》《西溪书屋夜话录》《医方证治汇编》69.王士雄:《温热经纬》《潜斋医学丛书十四种》70.陆定圃:《冷庐医话》71.石寿棠:《医原》72.费伯雄:《医醇賸义》《医方论》73.吴师机:《理瀹骈文》74.包诚:《伤寒审证表》75.夏春农:《疫喉浅论》76.赵彦辉:《存存斋医话稿》77.李纪方:《白喉全生集》78.雷丰:《时病论》79.唐宗海:《中西汇通医经经义》《血证论》《本草问答》《医易通说》《伤寒论浅注补正》《金匮要略浅注补正》《医学一见能》80.张振鋆:《厘正按摩要术》《痧喉正义》81.董废翁:《西塘感证》82.朱沛文:《华洋脏象约纂》83.马培元:《外科传薪集》84.余景和:《外科医案汇编》85.陈葆善:《白喉条辨》86.周学海:《脉义简摩》《脉简补义》《诊家直诀》《辨脉平脉章句》《读医随笔》《伤寒补例》《行色外诊简摩》《重订诊家直诀》《内经评文》87.柳宝诒:《温热逢源》88.郑肖岩:《鼠疫约编》89.陈根儒:《喉科要旨》中华民国(公元1912—1949年)(著作26部)1.丁泽周:《脉学辑要》《医经辑要》《丁甘仁医案》《喉痧证治概要》2.陈无咎:《医轨》《脏府通诠》《妇科难题》《明教方》《黄溪大案》《医量》3.恽树珏:《药庵医学丛书》4.张锡纯:《医学衷中参西录》5.何廉臣:《全国名医验案类编》6.曹炳章:《增订伪药条辨》7.曹家达:《伤寒发微》《金匮发微》《经方实验录》8.吴櫂仙:《子午流注说难》《灵枢经解》9.陆彭年:《伤寒论今释》《金匮要略今释》《生理补正》《病理补正》《细菌学补正》《诊断治疗》《陆氏论医案》注:(人社部中医养生、理疗职业资格认证-健康管理师单昌永整理)1.资料取自《中国医学史》、《中国医学史略》、《中医各家学说》、《中国医籍考》、《中医图书联合目录》等书籍。

适合普通人阅读的中医药古籍

适合普通人阅读的中医药古籍

适合普通人阅读的中医药古籍中医药古籍是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对于普通人来说,虽然其中的理论和术语可能有些晦涩难懂,但是其中蕴含的宝贵经验和知识对于人们的健康非常有益。

以下是一些适合普通人阅读的中医药古籍的相关参考内容。

1. 《黄帝内经》《黄帝内经》是中医药领域最重要的古籍之一,被誉为中医的圣经。

这部古籍记录了中医的理论体系、诊断方法以及治疗原则。

普通人可以从中学习到中医的基础理论,如阴阳五行学说、经络系统、病因病机等。

另外,书中还包含了一些养生方法,如饮食调理、运动保健等,对于普通人的健康养生有很大的参考价值。

2. 《本草纲目》《本草纲目》是明代著名药物学家李时中所著,是中医药领域的重要著作之一。

这部古籍详细地记载了上千种药物的性味功效、应用方法等。

普通人可以通过阅读《本草纲目》,了解到一些常用药物的基本信息和使用方法,如枸杞子、人参、黄芪等。

此外,书中还包含了一些常见病症的药方,对于一些日常的小病小痛的自我调理有很大的帮助。

3. 《千金方》《千金方》是唐代名医孙思邈所著,是中医临床实践的重要参考书。

这部古籍记载了大量的药方和治疗方法,涉及到多种疾病的治疗。

普通人可以通过阅读《千金方》,了解到一些常见病症的治疗方法,如感冒、消化不良等。

同时,书中还包含了一些草药的煎煮和使用方法,对于一些常见的中药使用有很大的帮助。

4. 《温病条辨》《温病条辨》是明代医学家吴鞠通所著,是中医温病学的经典之作。

这部古籍系统地记录了众多温病的临床表现、病因病机以及治疗方法等。

普通人可以通过阅读《温病条辨》,了解到一些常见疾病的症状和治疗方法,如发热、咳嗽等。

此外,书中还包含了一些养生保健的方法,对于提高免疫力和预防疾病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总而言之,中医药古籍虽然难以理解,但是其中蕴含的宝贵经验和知识对于普通人的健康非常有益。

通过阅读中医药古籍,普通人可以了解中医的基本理论、药物的基本知识以及常见疾病的治疗方法。

此外,古籍中还包含了一些养生保健的方法,对于普通人的健康养生有很大的参考价值。

中医经典著作解读

中医经典著作解读

中医经典著作解读中医经典著作是中医学习的重要基础,历代医家的智慧和经验在其中得以传承。

今天我们就来深入解读一些经典著作,探索其中蕴含的医学思想和治疗方法。

1.《黄帝内经》《黄帝内经》是中医学的经典之作,分为《素问》和《灵枢》两部分。

其中,《素问》主要介绍了中医的基本理论,如阴阳五行、气血津液等;而《灵枢》则详细阐述了针灸、推拿、药物治疗等具体方法。

通过研读《黄帝内经》,我们可以了解古代医家对于人体生理病理的理解,以及他们的诊断治疗方法。

2.《伤寒杂病论》《伤寒杂病论》是汉代医家张仲景的代表作,是中医诊断治疗方面的经典之一。

这部著作系统地介绍了中医对于伤寒、杂病的认识和治疗方法,包括望、闻、问、切等四诊法。

张仲景以其丰富的临床经验和精湛的医术,为后人树立了典范。

3.《金匮要略》《金匮要略》是东晋医家张仲景所著,也是中医治疗方面的重要著作之一。

此书详细记载了各种疾病的治疗方法,包括针灸、药物、饮食调理等。

张仲景在书中提出了“ 一医调和宜宜变药而随机”的医治原则,这对后世中医的临床实践产生了深远影响。

4.《本草纲目》《本草纲目》是明代著名药学家李时珍所著,是中医药学领域中的重要著作。

这部巨著详细介绍了动植物矿物药物的性味功效,为中医药的研究提供了重要资料。

李时珍在书中强调了药物的品质和使用方法,为中医药的发展贡献了巨大力量。

5.《景岳全书》《景岳全书》是清代医学家吴鞠通所著,是中医学的又一部重要著作。

这部书总结了各家医学之长,对诊断、治疗方法进行了系统整理和归纳。

吴鞠通在书中强调了医家应该尊重医学经验,注重临床实践,这为中医学习提供了宝贵的借鉴。

通过对这些中医经典著作的解读,我们不仅可以了解古代医家的医学思想和经验,还可以为今后的中医学习和临床实践提供指导。

只有不断学习、领悟经典,才能更好地传承和发展中医这一宝贵的医学遗产。

愿我们共同努力,将中医的光芒继续发扬下去!。

中医典籍

中医典籍

1、《五十二病方》战国时期,我国现存最早的医方著作,填补了《内经》以来我国未有的临床医学著作的空白。

2、《黄帝内经》分为《灵枢》和《素问》两部分,各十八卷、各八十一篇。

春秋战国至秦汉时期,是中医理论体系形成的标志。

3、《神农本草经》又称《本草经》或《本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中药学著作,约起源于神农氏。

全书分为三卷,载药三百六十五种。

4、《伤寒杂病论》现分为《伤寒论》和《金匮要略》。

成书于东汉末年,作者张机(字仲景),是我国第一部临床学专著。

创立了辨证论治的诊治理论,为中医临床医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5、《难经》又名《皇帝八十一难经》,是对《黄帝内经》中81个疑难问题的解答,相传作者为秦越人(扁鹊)。

魏晋隋唐时期:6、《脉经》晋代王叔和,是我国第一部脉学专著。

提倡“寸口诊脉法”,奠定了脉学理论与方法的系统化和规范化基础。

7、《针灸甲乙经》晋代皇甫谧,是我国现存最早的针灸学专著。

8、《诸病源候论》隋代巢元方,是我国第一部病因病机症候学专著。

9、《备急千金要方》、《千金翼方》唐代孙思邈,是我国最早的方剂学专著,又堪称我国第一部医学百科全书。

宋金元时期:10、《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宋太医局著,第一部由官方主持编撰的成药标准,为方剂学专著。

11、《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宋代陈言著,提出“三因学说”,是对宋代以前病因理论的总结。

12、《素问原机原病式》金元刘完素,发展了亢害承制理论,提出六气化火及玄府气液诸说。

13、《宣明论方》又名《皇帝素问宣明论方》《医方精要宣明论》金元刘完素,中医方剂著作。

14、《儒门事亲》金元张从正,秉承张氏“为儒者能明事理,而事亲者当知医”之思想。

该书注重阐发邪实为病的理论,提倡攻下三法治疗诸病。

15、《脾胃论》元李杲(字东恒),引用大量《内经》原文以阐述其脾胃论的主要观点和治疗方药。

明清时期:16、《温疫论》明代吴又可,是中医温病学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标志性著作,是中医理论原创思维与临证实用新法的杰出体现。

古代中医典籍目录

古代中医典籍目录

参考文献一、古代典籍《苏沈》:《苏沈良方》宋苏轼、沈括(公元1075年)人民卫生出版社影印(1956年)《旅舍》:《旅舍备要方》宋董汲(公元1086年)木刻单行本《史载》:《史载之方》宋史堪(公元1085年)商务印书馆重印本(1956年)《脚气》:《脚气治法总要》宋董汲(公元1093年)商务印书馆影印(文渊阁藏本)《总病论》:《伤寒总病论》宋庞安时(公元1100年)千顷堂石印本(道光癸未仲春)《药证》:《小儿药证直决》宋钱乙(公元1ll4年)人民卫生出版社影印(195s年)《活人书》:《类证后人书》宋朱肱(公元1108年)商务印书馆铅印(1955年)《证类》:《重修政和经史证类备用本草》宋唐慎微(公元1ll6年)人民卫生出版社影印(据扬州季范董氏藏金泰和存晦明轩本,1957年)《衍义》:《本草衍义》宋寇宗(公元1116年)大东书局铅印本(1936年)《总录》:《圣济总录》宋太医院编(公元1117年)人民卫生出版社(据现存善本与残存元刻珍本进行互相增补加句排印,1962年)《指迷》:《全生指迷方》宋王贶(公元1125年?)商务印书馆重印本(1956年)《产育》:《产育宝庆集》宋李师圣、郭稽中(公元1131年)湖北崇文书局刻本(清同治十年辛未)《普本》:《普济本事方》许叔微(公元1132年?)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59年)《鸡峰》:《鸡峰普济方》宋张锐(公元1133年)清道光八年戊子(1828年)汪士钟复南宋刻本艺芸书舍藏扳道光戊子仲夏重刊《局方》:《太平惠民和剂局方》陈师文等(公元1151年)人民卫生出版社(据元建安宗文书堂郑天泽刊本排印)《总微》:《小儿卫生总微方论》宋撰人未祥(公元1156年)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据黄波萧氏重校本排印)《卫济》:《卫济定书》宋东轩居士(公元1170年)人民卫生出版社影印(19S6年)《洪氏》:〈洪氏集验方〉宋洪遵辑(公元1170年)商务印书馆(1955一1956年)重印本《三因》:(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宋陈言(无择)(公元1174年)人民卫生出版社(据宋刊配补元麻覆刻本排印,1957年)《传信》:《传信适用方》宋吴彦夔(公元1180年)人民卫生出版社影印(1956年)《宝产》:《卫生家宝产科备要》宋朱瑞章(公元1184年)十万卷楼丛书本、连史纸印宋李迅(公元1196年)上海国医书局铅印国医小丛书单行本(1930年)《妇人》:《校注妇人良方》宋陈自明(公元1237年)人民卫生出版社(1956年)《济生》:《济生方》宋严用和(公元1253年)人民卫生出版社影印(1956-1957年)《痘疹方》:《陈氏小儿痘疹方论》宋陈文中(公元1254年?)商务印书馆铅印(1958年)《病源方》:《陈氏小儿病源方论》宋陈文中(公元1254年?)商务印书馆铅印(1958年)《精要》:《外科精要》宋陈自明(公元1263年)日本津轻氏藏本《朱氏》:《类编朱氏集验医方》宋朱佐(公元1265年)商务印书馆选印委别藏的单行本《急救》:《急救仙方》宋不著撰人(公元1278年?)清道光8年戊子(1828年)鲍氏校医书四种单行本《产宝》:《产宝杂录》宋齐仲甫(公元1279?年)抄本《百门》:《女科百问》宋齐仲市(公元1279年)疑是慎贻堂藏版《扁鹊》:《扁鹊心书》宋窦材重集光绪22年上海图书集成印书局林指月本《保命》:《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金刘完素(公元1186年)人民卫生出版社(1959年)《儒门》:《儒门事亲》金张子和(公元1228年?)上海卫生出版社(1958年,原大东版)《世医》:《世医得效方》元危亦林(公元1277~1347年)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64年)《脾胃论》:《脾胃论》元李?(公元1249年)由《李东垣医书十种》搞出,上海受古书店、中一书局印行《活幼》:《活幼心书》元曾世荣(公元1294年)清宣统二年(1910年)武昌医馆据艺风堂藏至元刻本重校刊《汤液》:《汤液本草》元王好古(公元1298年)人民卫生出版社影印(1956年)《珍珠囊》:《珍珠囊》金张元素(公元1315年) 1938年涵芬楼影元刻本元社思敬辑《济生拔粹》第五卷《瑞竹》:《瑞竹堂经验方》元沙图穆苏(公元1326年)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据当归草堂本校印,1959年)《精义》:《外科精义》元齐德之(公元1335年)人民卫生出版社影印(1956年)《宝鉴》:《卫生宝鉴》元罗天益(公元1343年)商务印书馆排印(1959年)《丹溪》:《丹溪心法》元朱震亨(公元1347年)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据医统正脉本重校印,1959年)《十药》:《十药神书》元葛可久(公元1348年)人民卫生出版社影印(1956年)《原机》:《原机启微》元倪维德(公元1370年)上海卫生出版社(根据薛氏医案本校印,1958年)《疮疡》:《疮疡经验全书》宋窦汉卿辑其裔孙窦梦麟续增(公元1569年?)清康熙五十六年(1717年)浩然楼依王桂堂本重镌《发挥》:《本草发挥》明徐彦纯(公元1368年)据1922年上海大成书局《薛氏医案》石印本辑录《普济方》:《普济方》明朱?等(公元1406年)人民卫生出版社(据四库抄本印,1959年)《要诀》:《秘传证治要诀及类方》明戴元礼(公元1443年)商务印书馆(1955年)《奇效》:《奇效良方》明方贤著(公元1449年?)商务印书馆(依明成化六年原刊本黑口版印,1959年)《滇南》:《滇南本草》明兰茂著(公元1476年)云南卫生厅整理,云南人民出版社(1959年)《品汇》:《本草品汇精要》明刘文泰等纂(公元1505年)人民卫生出版社(1964年)《理例》:《外科理例》明汪机(公元1519年)人民卫生出版社(按商务印书馆19S7年初版原型重版本,据明嘉靖辛卯年刊本)《蒙筌》:《本草蒙筌》明陈嘉谟(公元1525年)文茂堂藏版《婴童》:《婴童百问》明鲁伯嗣(公元1526年)人民卫生出版社(1961年)《撮要》:《女科撮要》明薛己(公元1548年)据1922年上海大成书局《薛氏医案》石印本辑录《明医》:《明医杂录》明王节斋集,薛已注(公元1549年)据1922年上海大成书局《薛氏医案》石印本辑录《万氏》:《万氏女科》明万全(公元1549年)康熙甲午西昌裘琅玉声氏重刊木刻本《保婴》:《保婴撮要》明薛铠集,薛已增补(公元1555年)据1932年上海大成书局《薛氏医案》石印本辑录《医学》:《医学纲目》明楼英(公元1565年)世界书局铅印本(1937年)《入门》:《医学入门》明李?(公元1575年)锦章书局石印本(1941年)《纲目》:《本草纲目》明李时珍(公元1578年)人民卫生出版社影印本(据张刻本,1957年)《仁术》:《仁术便览》(卷四:炮制药法)明张浩(公元1585年)商务印书馆铅印本(1957年)《回春》:《增补万病回春》(卷上:药性歌240味) 明龚廷贤(公元1587年)上海扫叶山房石印本《原始》:《本草原始》明李中立(公元1593年)清乾隆安雅堂藏本《禁方》:《鲁府禁方》明龚廷贤(公元1594年)世界书局印行《准绳》:《证治准绳》明王肯堂(公元1602年)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影印(1959年)《启玄》:《外科启玄》明申斗垣(公元1604年)人民卫生出版社(按明版本缩印,1955年)《宋氏》:《宋氏女科秘书》明宋林皋(公元1612年)上海中医书局铅印本(1954年)《粹言》:《医宗粹言》(卷四:药性论)明罗周彦(公元1612年)明万历四十年壬子(1612年)常群何敬塘梓本《保元》:《寿世保元》(卷一:药性歌400味)明龚廷贤(公元1615年)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59年)《景岳》:《景岳全书》明张景岳(公元1624年)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据岳峙楼本影印,1959年)《正宗》:《外科正宗》明陈实功(公元1617年)人民卫生出版社(据明崇祯四年本影印,1956年)《济阴》:《济阴纲目》明武之望(公元1620年)科技卫生出版社校印(康熙四年?寄刊本,1958年)《大法》:《炮炙大法》明缪希雍(公元1622年)人民卫生出版社影印(1956年)《醒斋》:《先醒斋广笔记》(附炮炙大法一卷)明缪希雍(公元1622年)清道光辛卯年武林涵古堂木刻本《本草正》:《本草正》明张景岳(公元1624年)清光绪33年(丁未1907年)刊景岳全书单行本《必读》:《医家必读》明李中梓(公元1637年)上海卫生出版社《通玄》:《本草通玄》明李中梓(公元1637年?)清康熙十七年戊午(1678年)吴三桂称帝时刊于云南《征要》:《本草征要》明李中梓(公元1637年) 1917年铅印本《瑶函》:《审视瑶函》明博仁宇(公元1644年)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一草亭》:《一草亭目科全书》(与异授眼科)明邓苑(公元1644年?)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59年)《乘雅》:《本草乘雅半偈》明卢之颐(公元1647年)清初卢氏月枢阁刊本《握灵》:《握灵本草》清王?(公元1638年)清康熙二十二年序,乾隆五年(1740年)朱钟勋补刻本《本草汇》:《本草汇》清郭佩兰(公元1655年)清梅花屿刊本(1666年)《法律》:《医门法律》清喻嘉言(公元1658年)上海卫生出版社(1957年)《崇原》:《本草崇原》清张志聪(公元1663年)医林指月单行本《说约》:《医宗说约》(卷首;药性炮炙歌)清蒋仲方(公元1663年)清木刻本《大成》:《外科大成》清祁坤(公元1665年)科技卫生出版社(1958年)《本草述》:《本草述》清刘若金(公元1666年)清肖兰陵堂刊本《钩元》:《本草述钩元》清扬时泰(公元1666年?)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58年)《玉衡》:《痧胀玉衡》清郭志邃(公元1675年)上海卫生出版社(1957年)《暑疫》:《温热暑疫全书》清周杨俊(公元1679年)科技工生出版社(1959年)《集解》:《医方集解》清江昂(公元1682年)科技卫生出版社(1957年)《新编》:《本草新编》清陈士铎(公元1687年)日本宽政元年(1789年)东园松田义厚翻刻本(卷一:刻本,卷二、三、四、五均抄本)《备要》:《本草备要》清江昂(公元1694年)商务印书馆铅印(1954年)《辨义》:《药品辨义》(明贾所学撰)清尤乘增辑(公元1691年)清康熙三十年林屋绣梓本《食物》:《食物本草会纂》清沈季龙(公元1691年)清镌本(乾隆癸卵金阁书业堂版)《奥旨》:《洞天奥旨》清陈士铎(公元1694年)上海扫叶山房石印本《逢原》:《本经逢原》清张璐(公元1695年)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59年)《尊生》:《嵩崖尊生全书》清景冬阳(公元1696年)扫叶山房木版刊本《指南》:《修事指南》清张仲岩(公元1704年)杭州抱经堂书局印行《良朋》:《良朋汇集》清孙望林(公元1711年)善成堂木刻本《必用》:《本草必用》(顾松国医镜六种)清顾靖远(公元1722年?)河南人民出版社(1961年)《解要》:《本草经解要》清叶天士(公元 1724年)卫生堂刊本(1781年)《全生集》:《外科证治全生集》清王维德(公元1740年)人民卫生出版社影印(乾隆五年刻本,1965年)《金鉴》:《医宗金鉴》清吴谦等(公元1742年)人民卫生出版社影印(1957年)《幼幼》:《幼幼集成》清陈复正(公元1750年)上海卫生出版社(1956年)《长沙》:《长沙药解》(黄氏医书八种)清黄元御(公元1753年)宣统六年上海江左书林石印《玉楸》:《玉楸药解》(黄氏医书八种)清黄元御(公元1754年)宣统六年江左书林石印《从新》:《本草从新》清吴仪洛(公元1757年)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58年)《串雅内》:《串雅内编》清赵学敏(公元1759年)人民卫生出版社影印(1956年)《串准外》:《串雅外编》清赵学敏(公元1759年)人民卫生出版社(1960年)《串雅补》:《串雅补》清鲁照(公元1759年?)扫叶山房印行《得配》:《得配水草》清严西亭等(公元1761年)上海卫生出版社(19S7年)《切用》:《成方切用》清吴仪洛(公元1761年)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63年)《笺正》:《沈氏女科辑要笺正》清沈尧封辑,张山雷笺正(公元1764年?)上海卫生出版社(1959年)《拾遗》:《本草纲目拾遗》清赵学敏(公元1765年)人民卫生出版社影印(1957年)《求真》:《本草求真》清黄宫锈(公元1769年)广益书局石印本《释进》:《幼科释谜》清沈金鳌(公元1773年)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59年)《玉尺》:《妇科玉尺》清沈金鳌(公元1773年)上海卫生出版社(1958年)《大全》:《叶天士秘方大全》清叶天士(公元1775年?)上海中央书店铅行(19S4年)《医案》:《还吴鞠通医案》清吴鞠通(公元1789年)人民卫生出版社(1960年)《辑要》:《本草辑要》清林玉友(公元1790年)道光辛卯年刊本,寸耕堂藏版《条辨》:《温病条辨》清吴鞠通(公元1798年)人民卫生出版社(1955年)《时方》:《时方妙用》《时方歌括》清陈修园(公元1803年)人民卫生出版社影印(1956年)《要旨》:《女科要旨》清陈修园(公元1820年)人民卫生出版社(1959年)《从众录》:《医学从众录》清陈修园(公元1820年)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58年)《傅青主》:《傅青主女科》清傅山(公元1826年)上海卫生出版社(1958年)《正义》:《本草正义》清张德裕(公元1828年)清道光八年戊子(1828年)刊本《治全》:《外科证治全书》清许克昌、毕法(公元1831年)人民卫生出版社(1961年)《霍乱》:《霍乱论》清王士雄(公元1838年)上海科技卫生出版社(1958年《重楼》:《重楼玉钥》清郑梅涧(公元1838年)人民卫生出版社影印(1956年)《治裁》:《类证治裁》清林佩琴(公元1839年)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据光绪重刊本校印)《分经》:《本草分经》清姚澜(1840年)成都昌福公司铅印本《增广》:《增广验方新编》清鲍相璈(公元1846年)上海锦章书局石印(1940年)《经纬》:《温热经纬》清王孟英(公元185Z年)人民卫生出版社影印(1956年)《害利》:《本草害利》清凌晓五著(公元1862年)手稿本《医醇》:《校注医醇縢义》清费伯雄(公元1863年)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63年)《汇纂》:《本草汇纂》清屠道和(公元1863年)王宗喆校刊国医砥柱社印版(1936年《笔花》:《笔花医镜》清江笔花(公元1871年)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据同治十年扬州文富堂刊本重校排,1963年)《时病》:《时病论》清雷丰(公元1882年)人民卫生出版社(根据光绪甲申雷慎修堂本校仇排印,1964年)《四要》:《医家四要》清程曦、江城、雷大震同籑(公元1884年)上海卫生出版社(1957年)《从话》:《医方从话》清徐士銮(公元1886年)清光绪十五年已丑(1889年)律问徐氏蝶国雕版《便读》:《本草便读》清张秉成(公元1887年)上海科技卫生出版社(1957年)《问答》:《本草问答》清唐宗海(公元1893年)清光绪间善成裕记刊本二、现代书籍文献1.徐楚江等中药炮制学1985,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中国药典2000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化学工业出版社;3.卫生部政管理局全国中药炮制规范1988,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4.王孝涛等历代中药炮制法汇典 .古代部分1989,南昌:江西科学技术出版社;5.王孝涛等历代中药炮制法汇典. 现代部分1989,南昌:江西科学技术出版社;6.张世臣等中药炮制学1991,贵阳:贵阳人民出版社;7.叶定江等中药临床的生用与制用1991,南昌:江西科学技术出版社8.李大经等中国矿物药1988,北京:地质出版社;9.郭晓庄等有毒中草药大词典1992,天津:天津科学技术翻译出版公司;10.叶定江等中药炮制学1996,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1.龚千锋等樟树中药炮制全书1990,南昌:江西科学技术出版社;12.叶定江等中药炮制学1999,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3.王正益等中药炮制学2001,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14.胡熙明等中华本草1998,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5.各省市中药炮制规范三、相关杂志报刊1.《中国中药杂志》2.《中成药》3.《中草药》4.《中药材》5.《江西中医药》(其他类似杂志,如福建中医药、上海中医药等)6.《江西中医学院学报》(其他类似杂志,如湖南中医学院学报、长春中医学院学报等)7.《基层中药杂志》8.《中成药研究》9.《时珍国医国药》10.《中国中医药报》11.《中医药导报》等。

中医十大丛书

中医十大丛书

中医十大丛书 The document was prepared on January 2, 2021中医十大经典丛书各经典医书简介1.《黄帝内经》是四大经典着作之一(《黄帝内经》、《难经》、《》、《》),是我国医学宝库中现存成书最早的一部医学典籍。

它是研究人的生理学、、诊断学、治疗原则和药物学的医学巨着。

在理论上建立了中医学上的“”、“脉象学说”“藏象学说”、“经络学说”、“病因学说”“”、“病症”、“诊法”、论治及“”、“运气学”等学说。

其医学理论是建立在我国古代理论的基础之上的,反映了我国古代天人合一思想。

2.《神农本草经》是现存最早的药物学专着,为我国早期临床用药经验的第一次系统总结,历代被誉为经典着作。

全书分三卷,载药365种(植物药252种,动物药67种,矿物药46种),分上、中、下三品,文字简练古朴,成为中药理论精髓。

书中对每一味药的产地、性质、采集时间、入药部位和主治病症都有详细记载。

对各种药物怎样相互配合应用,以及简单的制剂,都做了概述。

更可贵的是早在两千年前,我们的祖先通过大量的治疗实践,已经发现了许多特效药物,如可以治疗,大黄可以泻火,可以治疗等等。

这些都已用现代科学分析的方法得到证实。

3.《难经》原名《》,3卷。

原题秦越人撰。

“难”是“问难”之义,或作“疑难”解。

“经”乃指《内经》,即问难《内经》。

作者把自己认为难点和疑点提出,然后逐一解释阐发,部分问题做出了发挥性阐解。

全书共分八十一难,对人体腑脏功能形态、诊法脉象、经脉针法等诸多问题逐一论述。

但据考证,该书是一部托名之作。

约成书于以前(一说在秦汉之际)。

该书以问难的形式,亦即假设问答,解释疑难的体例予以编纂,故名为《难经》。

内容包括、、、阴阳、病因、病理、营卫、俞穴,针刺等基础理论,同时也列述了一些病证。

该书以基础理论为主,结合部分临床医学,在基础理论中更以脉诊、脏腑、经脉、俞穴为重点。

其中1~22难论脉;23~29难论经络;30~47难论脏腑,48~61难论病;62~68难论俞穴;69~81难论针法。

药方的中医古籍

药方的中医古籍

药方的中医古籍
中医古籍中有很多关于药方的内容,以下是一些比较著名的中医古籍,其中包含了一些药方的内容:
1.《黄帝内经》:这是中医学的经典之作,包括《素问》和《灵枢》两部分。

《素问》主要论述了中医的基本理论和诊断方法,其中也涉及了一些药方。

《灵枢》则进一步探讨了人体的结构和功能,其中也包含了一些药物的使用方法。

2.《伤寒杂病论》:这是东汉末年张仲景所著的一部重要的中医古籍,主要论述了热病与寒病的治疗方法,其中包含了大量的药方。

3.《本草纲目》:明代李时中所著的医药学著作,系统整理了大量的药物和药方,进行了归类和描述,被誉为中医药学的百科全书。

4.《医学衷中参西录》:明代吴鞠通所著的医学著作,将中医与西医结合起来,整理归纳了许多药方和治疗方法。

5.《千金方》:唐代孙思邈所著的药物治疗书,介绍了很多药方和方剂,对于药物的药性和配伍也做了很详细的描述。

这些古籍中的药方经过了历代医家的实践和总结,具有一定的临床经验和疗效,对于中医药的研究和应用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但需要注意的是,古籍中的药方需要在专业医师的指导下使用,因为药物的使用需要考虑个体差异和疾病情况等因素。

学中医必看的六本

学中医必看的六本

学中医必看的六本以学中医必看的六本为标题,这里将介绍六本非常值得阅读的中医相关书籍,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和学习中医知识。

1. 《黄帝内经》:《黄帝内经》是中医学经典著作之一,被誉为中医学的圣经。

它是中国古代医学理论的总结和发展,包括了中医的理论体系、病因病机、诊断和治疗等方面的内容。

通过阅读《黄帝内经》,可以深入了解中医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2. 《伤寒论》:《伤寒论》是中医临床经典之一,由张仲景所著。

它记录了伤寒病的病因、病机、诊断和治疗等方面的内容,是中医学临床实践的重要参考书。

阅读《伤寒论》,可以帮助学习者掌握中医辨证论治的方法和技巧。

3. 《本草纲目》:《本草纲目》是明代李时中所著的药物学著作,被誉为中医药的百科全书。

它系统地收集和整理了中药的来源、性味归经、功效等方面的知识,并对中药进行了分类和归纳。

阅读《本草纲目》,可以帮助学习者了解中药的性能和应用,提高中药的运用能力。

4. 《针灸大成》:《针灸大成》是中国古代针灸学经典之一,由明代华陀所著。

它系统地介绍了针灸的原理、穴位、操作方法和常见病症的治疗等内容。

阅读《针灸大成》,可以帮助学习者掌握针灸的基本理论和技术,提高临床应用的水平。

5. 《医学入门》:《医学入门》是一本面向初学者的中医学入门教材,由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出版。

它详细介绍了中医学的基本理论、诊断方法、治疗原则和常见病症的治疗等内容。

阅读《医学入门》,可以帮助初学者快速了解中医学的基本知识,打下坚实的学习基础。

6. 《中医诊断学》:《中医诊断学》是中医学重要的临床学科之一,由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出版。

它系统地介绍了中医诊断的理论和方法,包括四诊合参、望闻问切等诊断技术。

阅读《中医诊断学》,可以帮助学习者掌握中医诊断的要点和技巧,提高诊断准确性。

通过阅读以上六本书籍,可以帮助读者全面了解中医学的基本理论、诊断和治疗方法,提高中医学的理论水平和临床实践能力。

这些书籍是中医学习者和从业者的必备工具书,也是研究中医学的重要参考资料。

中医学专业书籍

中医学专业书籍

中医学专业书籍中医学专业书籍是中医学学习的重要工具和参考资料,通过阅读这些书籍可以系统地了解中医学的理论和实践,进一步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和能力。

下面将介绍几本经典的中医学专业书籍。

1.《黄帝内经》《黄帝内经》是中医学的经典之作,可以说是中医学的基础和根本。

它由《素问》和《灵枢》两部分组成,记录了古代医学家对于人体结构、病理、诊断、治疗等方面的理论和经验,并提出了阴阳五行学说等重要观点。

阅读《黄帝内经》可以帮助学习者深入了解中医学的基本原理和治疗方法。

2.《本草纲目》《本草纲目》是明代著名医学家李时中编写的药物学专著,收录了大量的药物信息,包括草木、动物、矿物等各类药物的性味、功效、用法等。

阅读《本草纲目》可以帮助学习者了解各种药物的特点和应用,为中医药治疗提供参考。

3.《针灸大成》《针灸大成》是明代针灸学家杨继洲所著的针灸学专著,系统地介绍了针灸的原理、方法和应用。

这本书详细地记录了各种针灸手法和穴位的操作方法和治疗应用,对于学习和掌握针灸技术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4.《医学入门》《医学入门》是一本综合性的中医学教材,内容包括中医基础理论、诊断、治疗、预防等方面的知识。

这本书通俗易懂,适合初学者阅读,可以帮助初学者系统地了解中医学的基本概念和方法。

5.《中药学》《中药学》是一本系统介绍中药学理论和实践的专业书籍,内容包括中药的来源、性味归经、药效、配伍、炮制等方面的知识。

阅读这本书可以帮助学习者了解中药的基本概念和分类,掌握中药的选择和应用。

以上是几本经典的中医学专业书籍,它们对于学习和研究中医学都有重要的意义。

通过阅读这些书籍,学习者可以系统地了解中医学的理论和实践,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和能力。

同时,这些书籍也是中医学研究和传承的宝贵资料,对于推动中医药事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

中医书籍大全

中医书籍大全

中医书籍大全
中医是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源远流长,积淀深厚。

中医书籍作为
中医理论和实践经验的载体,对于学习和传承中医知识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为大家介绍一些中医书籍的大全,希望能够帮助大家更好地了解中医文化,学习中医知识。

《黄帝内经》是中医的经典之作,被誉为中医圣典。

该书是中国古代医学著作
中的巅峰之作,包括《素问》和《灵枢》两部分,系统地总结了古代医学的理论和实践经验,对中医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伤寒杂病论》是张仲景的代表作,也是中医临床的重要经典之一。

该书系统
地总结了古代医学对于伤寒杂病的认识和治疗经验,为后世医家提供了宝贵的临床经验。

《本草纲目》是明代李时珍编写的一部草药学著作,对中草药的分类、性味、
功能等进行了系统的总结和归纳,成为中国古代药物学的重要参考书。

《针灸甲乙经》是古代针灸学的重要著作,对于针灸的原理、方法和应用进行
了系统的总结和阐述,对于中医临床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外科正宗》是古代外科学的重要著作,系统地总结了古代外科手术的技术和
经验,对于外科医学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除了上述经典之作外,还有许多其他中医书籍,如《医学心悟》、《医学源流》等,都对中医理论和实践经验进行了系统的总结和阐述,为中医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总的来说,中医书籍作为中医理论和实践经验的重要载体,对于学习和传承中
医知识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阅读中医书籍,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中医文化,学习中
医知识,为中医学的发展和传承做出贡献。

希望大家能够重视中医书籍的学习和研究,为中医学的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明清名医全书大成(武之望医学全书 ).pdf
明清名医全书大成(徐灵胎医学全书 ).pdf
明清名医全书大成(薛立斋医学全书 ).pdf
明清名医全书大成(叶天士医学全书 ).pdf
明清名医全书大成(尤在泾医学全书 ).pdf
明清名医全书大成(喻嘉言医学全书 ).pdf
明清名医全书大成(张景岳医学全书 ).pdf
活人书-朱耾.pdf
金匮方百家医案评议.pdf
金元四大家医学全书.pdf
经方实验录.pdf
景景室医稿杂存.pdf
鲙残篇.pdf
冷庐医话.pdf
临证指南医案.pdf
灵枢经.pdf
柳洲医话.pdf
马王堆医书.pdf
脉经.pdf
内经知要浅解.pdf
难经.pdf
难经本义.pdf
中国医药百科全书.pdf
中华道家修炼学 上、下.pdf
中医大辞典.pdf
中医妇科临证备要.pdf
中医十大类方.pdf
中医外感三部六经说——《伤寒论》医理探源.pdf
仲景方与临床.pdf
朱南孙医案选.pdf
滋阴论-章真如.pdf
虫类药的应用.pdf
附子的研究.pdf
临证用药经验-龚士澄.pdf
痎疟论疏.pdf
金匮钩玄-朱丹溪.pdf
金匮要略注解-徐彬.pdf
局方发挥-朱丹溪.pdf
兰室秘藏-李东垣.pdf
兰台轨范-徐灵胎.pdf
类经附翼-张景岳.pdf
类经图翼-张景岳.pdf
灵枢-王冰,史菘.pdf
颅囟经.pdf
旅舍备要方.pdf
脉诀刊误.pdf
名医类案.pdf
铜人针灸经.pdf
推求师意.pdf
外科精义.pdf
外科理例-汪石山.pdf
外台秘要-王焘.pdf
汪石山医案.pdf
卫济宝书.pdf
瘟疫论.pdf
先醒斋广笔记-缪希雍.pdf
小儿卫生总微论方.pdf
续名医类案.pdf
宣明方论-刘完素.pdf
薛氏医案.pdf
医经溯洄集.pdf
中药学(上下册).pdf
《伤寒论》疑难解读-李心机.pdf
标本中气.pdf
传世藏书.pdf
串雅内外编.pdf
存存斋医话稿.pdf
读过伤寒论.pdf
桂林孤本伤寒杂病论.pdf
何仲皋《脏腑通》解说.pdf
红炉点雪-龚居中.pdf
黄帝内经灵枢注证发微.pdf
黄帝内经素问注证发微.pdf
明清名医全书大成(张璐医学全书 ).pdf
明清名医全书大成(张志聪医学全书 ).pdf
明清名医全书大成(周学海医学全书 ).pdf
普济方-010.pdf 至 普济方-426.pdf
普济方-附录.pdf
钦定四库全书
本草乘雅半偈.pdf
扁鹊神应针灸玉龙经.pdf
病机气宜保命集-张元素.pdf
明清名医全书大成(李中梓医学全书 ).pdf
明清名医全书大成(刘纯医学全书 ).pdf
明清名医全书大成(陆懋修医学全书 ).pdf
明清名医全书大成(缪希雍医学全书 ).pdf
明清名医全书大成(沈金鳌医学全书 ).pdf
明清名医全书大成(孙一奎医学全书 ).pdf
明清名医全书大成(唐容川医学全书 ).pdf
经方验.pdf
临床辩证施治备要.pdf
临证秘验录-朱晓鸣.pdf
六经辨证与方技新析.pdf
脉学心悟.pdf
名老中医之路(二).pdf
名老中医之路(三).pdf
名老中医之路(一).pdf
命门学说应用荟萃.pdf
内经气学概论.pdf
临床中医 欧阳锜.pdf
伤寒赋.pdf
伤寒论方歌歌括.pdf
伤寒标本心法类萃-刘完素.pdf
伤寒兼证析义.pdf
伤寒类方-徐灵胎.pdf
伤寒论条辨.pdf
伤寒论注解-成无己.pdf
伤寒明理论-成无己.pdf
伤寒明理药方论-成无己.pdf
伤寒舌鉴.pdf
伤寒微旨论.pdf
伤寒直格方-刘完素.pdf
伤寒总病论.pdf
尚论篇-喻昌.pdf
神农本草经百种录-徐灵胎.pdf
名医类案(正续).pdf
黄帝内经研究大成.pdf
清宫医案研究.pdf
《伤寒论》陈亦人.pdf
《伤寒论》中三阴病之我见.pdf
当代医家论经方.pdf
读书析疑与临证得失-何绍奇.pdf
海峰验方集.pdf
几种中医简易诊断法.pdf
金针梅花诗抄.pdf
经方临证集要.pdf
经方使用标准.pdf
明清名医全书大成(万密斋医学全书 ).pdf
明清名医全书大成(汪昂医学全书 ).pdf
明清名医全书大成(汪石山医学全书 ).pdf
明清名医全书大成(王肯堂医学全书 ).pdf
明清名医全书大成(王孟英医学全书 ).pdf
明清名医全书大成(吴鞠通医学全书 ).pdf
明清名医全书大成(吴昆医学全书 ).pd.pdf
明清名医全书大成(陈修园医学全书 ).pdf
明清名医全书大成(冯兆张医学全书 ).pdf
明清名医全书大成(龚庭贤医学全书 ).pdf
明清名医全书大成(黄元御医学全书 ).pdf
明清名医全书大成(李时珍医学全书 ).pdf
博济方-王衮.pdf
产宝诸方.pdf
产育宝庆方.pdf
褚氏遗书.pdf
传信试用方.pdf
此事难知-王海藏.pdf
妇人大全良方.pdf
格致余论-朱丹溪.pdf
急救仙方.pdf
集验背疽方.pdf
济生方.pdf
嘉佑补注政类本草-唐慎微.pdf
绛雪园古方选注.pdf
脚气治法总要.pdf
诸病原候论-巢元方.pdf
温病条辨全文.pdf
温热经纬.pdf
温热论.pdf
五运六气-任应秋.pdf
象山语录阳明传习录.pdf
玄珠密语.pdf
薛氏湿热论歌诀.pdf
研经言.pdf
叶天士诊治大全——叶天士医案研究.pdf
医贯.pdf
医经秘旨.pdf
医经原旨-薛雪.pdf
医理衡正-丁伯荪.pdf
医学传心录.pdf
伤寒论方证证治准绳.pdf
伤寒论类药注疏.pdf
伤寒论临床实验录.pdf
伤寒论十四讲.pdf
伤寒论汤证论治.pdf
伤寒论通俗讲话.pdf
伤寒论与临证.pdf
伤寒名案选新注.pdf
伤寒名医验案精选.pdf
伤寒心悟,t88t88.pdf
伤寒质难.pdf
麝火疗法.pdf
手相手纹手诊.pdf
常用中药名与别名手册.pdf
中华本草 1.pdf
实用中药炮制学.pdf
现代本草纲目(上下卷).PDF
小柴胡汤证研究-林伯良.pdf
张仲景对药集.pdf
中国中草药配伍大全.pdf
百药效用奇观.pdf
本草纲目.pdf
本草三家合注.pdf
中国中草药配伍大全正文.pdf
中药彩色图集.pdf
明堂灸经.pdf
内外伤寒辨惑论-李东垣.pdf
难经本义-滑寿.pdf
脾胃论-李东垣.pdf
频湖脉学.pdf
奇经八脉考.pdf
千金方-孙思邈.pdf
全生指迷方.pdf
仁端录.pdf
仁斋伤寒类书.pdf
仁斋直指.pdf
儒门事亲-张子和.pdf
瑞竹堂经验方.pdf
三因极一病证方论.pdf
神农本草经疏-缪希雍.pdf
圣济总录篹要.pdf
世医得效方.pdf
寿亲养老新书.pdf
苏沈良方.pdf
素问入式运气论奥.pdf
素问-王冰.pdf
素问玄机原病式-刘完素.pdf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pdf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指南总论.pdf
太医局诸科程文格.pdf
汤液本草-王海藏.pdf
思考中医.pdf
孙秉严治疗肿瘤临床经验.pdf
胎病论浅谈.pdf
太素脉秘诀.pdf
王鹏飞儿科临床经验选.pdf
温病三字经.pdf
温病医方撮要.pdf
新编耳穴望诊彩色图谱.pdf
颜德馨临床经验辑要.pdf
医宝秘囊-王成德.pdf
赵绍琴临证验案精选.pdf
治验回忆录.pdf
中国膏药学.pdf
难经集注.pdf
脾胃论.pdf
破蟞斋医草-龚士澄.pdf
七家诊治伏邪方案.pdf
齐氏医案.pdf
清宫药引精华.pdf
伤寒论方医案选编.pdf
伤寒名医验案精选.pdf
伤寒瘟疫条辨.pdf
伤寒医诀串解-陈修园.pdf
伤寒真方歌括-陈修园.pdf
神农本草经.pdf
素问灵枢类纂约注.pdf
医学心悟.pdf
医学真传-高士宗.pdf
医学衷中参西录.pdf
怡堂散记.pdf
阴证略例.pdf
杂病源.pdf
增评医家心法.pdf
章太炎医论.pdf
折肱漫录.pdf
郑钦安医术阐释.pdf
中医妇科临证备要.pdf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