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中考古诗鉴赏精选答案版
最新咸阳中考语文诗歌鉴赏专项训练及详细答案(精选)模拟试题
咸阳中考语文诗歌鉴赏专项训练及详细答案(精选)模拟试题一、诗歌鉴赏1.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题目。
晚春(唐)韩愈草树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
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
(1)这首诗突出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结合诗句具体分析这一手法。
(2)诗歌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答案】(1)拟人修辞手法;把“草树”写得有知觉,知道春天将归去;百花“斗”艳,写出花儿像人一般竞相展示自己的美丽;“无才思”,“惟解”赋予了“杨花榆荚”人一般的情感。
(2)①对春天的喜爱(赞美)之情。
②对春天将尽的留恋之情(或者惜春之情)。
【解析】【分析】⑴此诗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通过描写花草树木得知春天不久就要归去,于是各逞姿色,争芳斗艳,欲将春天留住,就连那本来没有任何姿色的杨花、榆荚也不甘示弱,好像雪花随风飞舞,加入了留春的行列。
把“草树”写得有知觉,知道春天将归去;百花“斗”艳,写出花儿像人一般竞相展示自己的美丽;“无才思”,“惟解”赋予了“杨花榆荚”人一般的情感。
⑵全诗表达了诗人惜春的思想感情,同时也蕴含应抓住时机,乘时而进,创造美好未来之意。
此诗熔景与理于一炉,在景物描写中蕴含着人生哲理:诗人通过“草木”有“知”、惜春争艳的场景描写,反映的其实是自己对春天大好风光的珍惜之情。
面对晚春景象,诗人一反常见的惜春伤感之情,变被动感受为主观参与,情绪乐观向上,很有新意。
故答案为:⑴拟人修辞手法;把“草树”写得有知觉,知道春天将归去;百花“斗”艳,写出花儿像人一般竞相展示自己的美丽;“无才思”,“惟解”赋予了“杨花榆荚”人一般的情感。
⑵ ①对春天的喜爱(赞美)之情。
②对春天将尽的留恋之情(或者惜春之情)。
【点评】⑴本题考查赏析重点句子。
答题时应注意,赏析句子根据句子的内容和语言表达,从修辞或写作手法、情境、情感几个方面来分析精彩巧妙之处。
⑵本题考查体会思想感情。
答题时应注意,在理解诗歌内容的基础上,把握作品的旨趣、作者的情感倾向、诗句的原意,抓住诗词中关键词的用法、含义及作用体会。
2023年中考古诗词赏析各地试题精编(含答案解析)
2023年中考古诗词赏析各地试题精编(含答案解析)(2023·湖北襄阳·统考一模)阅读下面一首词,完成各题。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辛弃疾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
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
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
可怜白发生!1.对这首词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A.这首词中梦境写得酣畅淋漓,将爱国之心、忠君之念及自己的豪情壮志推向顶点。
结句猛然跌落,在梦境与现实的强烈对照中,宣泄了词人壮志难酬的一腔悲愤。
B.“壮词”,即内容、情感、形象、语言诸方面都豪放、壮美的作品。
C.辛弃疾作词多用典故,这首词成功的运用了“八百里”“五十弦”“沙场”“霹雳”等多个典故。
D.“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形象生动地写出了战斗的激烈和顺利。
【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理解诗歌内容。
C.“这首词成功的运用了‘八百里’‘五十弦’‘沙场’‘霹雳’等多个典故”表述错误。
八百里:指牛,这里泛指酒食,《世说新语·汰侈》篇:“王君夫(恺)有牛,名八百里驳,常莹其蹄角。
”故“八百里”是典故;“五十弦”本指瑟,泛指乐器;“沙场”指战场;“霹雳”指特别响的雷声,比喻拉弓时弓弦响如惊雷;故“五十弦”“沙场”“霹雳”不属于历史典故;故选C。
2.请你为这首词中的“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这句名句点赞,请写出你点赞的理由。
【答案】这句词的意思是:他要为朝廷完成北伐金人、收复失地的大业,以赢得生前的功勋,身后的美名,率师北伐,统一南北。
这是作者的最高理想,写到这里已达到这首词的最强音,它充分表达了作者的爱国激情和雄心壮志。
所以我为这句名句点赞。
【解析】本题考查赏析诗句。
结合诗意着重体会句中的关键词语,联系语境和诗人表达的情感分析。
这首词作于作者失意闲居信州之时。
辛弃疾年轻时就有报国之志,极力主张收复中原,后来却遭到排斥打击,长期不得任用,闲居近二十年。
最新咸阳中考语文诗歌鉴赏专项训练及详细答案(精选)模拟试题
咸阳中考语文诗歌鉴赏专项训练及详细答案(精选)模拟试题一、诗歌鉴赏1.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赠别(唐)赵嘏水边秋草暮萋萋,欲驻残阳恨马蹄。
曾是管弦同醉伴,一声歌尽各东西。
(1)请赏析首句中的“萋萋”。
(2)诗人在诗中抒发了哪些情感?【答案】(1)“萋萋”是指草茂盛的样子;首句运用叠词,增强了音韵美,写出了水边草木的繁茂,渲染了离别时悲伤的气氛;这蓬乱的草就像是诗人心中面对离别时的不舍一样蓬勃,烘托出诗人悲戚的心情。
(2)即将于有人各奔东西,表现了使人依依不舍之情;临水送别,残阳暮秋,眼前的荒凉景色勾起了诗人心中的愁思,表达了诗人孤独寂寞之情;曾经一起管弦相伴,而后不知何时能相见,表达了诗人对前途的迷茫与担忧。
【解析】【分析】(1)首先要理解这个词语的本义,然后再结合全诗内容分析其营造的意境或表现作者的感情情等。
萋萋”是指草茂盛的样子,写出了水边草木的繁茂,渲染了离别时悲伤的气氛,从而烘托出出诗人悲戚的心情。
(2)抓住秋草、残阳,渲染了离别时悲伤的气氛,烘托出诗人悲戚的心情。
抒发了使人依依不舍之情,表达了诗人孤独寂寞之情,表达了诗人对前途的迷茫与担忧。
故答案为:⑴“萋萋”是指草茂盛的样子;首句运用叠词,增强了音韵美,写出了水边草木的繁茂,渲染了离别时悲伤的气氛;这蓬乱的草就像是诗人心中面对离别时的不舍一样蓬勃,烘托出诗人悲戚的心情。
⑵即将于有人各奔东西,表现了使人依依不舍之情;临水送别,残阳暮秋,眼前的荒凉景色勾起了诗人心中的愁思,表达了诗人孤独寂寞之情;曾经一起管弦相伴,而后不知何时能相见,表达了诗人对前途的迷茫与担忧。
【点评】⑴本题考查赏析古诗炼字的能力。
品析炼字类题目,一般从以下几方面着手:该字的字义+语境义;该字使用的表达技巧+表达效果;该字所传递的作者的情感、态度。
解答时,需要反复诵读诗歌,整体感知诗意,揣摩字词在诗中的意思,体会该字词在诗中创设的意境,联系整首诗歌,结合具体语境,分析该字词所传达的情感。
陕西中考古诗鉴赏..
雍裕之
尝闻秦地西风雨,为问西风早晚回? 白发老农如鹤立,麦场高处望云开。 问题:第三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有什么 表达效果? 答案:“如鹤立”比喻白发老农持久,执 着的站立姿态,形象的表现了他希望天晴的 迫切心情.
墨 梅
王冕
我家洗砚池头树,朵朵花开淡墨痕。 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
问题:分析诗中使用的表现手法及其作用。
真题回放
(2009陕西中考) 湖 上
写景诗:表达对自然美景的热爱 花开红树乱莺啼,草长平湖白鹭飞。 赞美之情和愉悦快乐的心情。
徐元杰
风日晴和人意好,夕阳箫鼓几船归。 全诗写出了游人怎样的心情?(2分) 【答案】写出了游人愉快的心情。 (2008陕西中考) 吴门道中二首(其一)田园诗:热爱、向往悠闲平静自
(一)鉴赏口诀:
1.从题目认识对象,2。从字面读出感觉,3。从 注释破解难点,4。从作者了解背景,5。从原作找 到根据,6.从题干得到启示,7.从首联找到特点,8. 从尾句参透主旨,9.从景物把握情感,10.从意境洞 察心胸。 (二)评价思想内容方面的: 抒发……的思想感情, 反映……的社会现实 ,表 现……的情趣 , 寄托……的情怀,(如爱慕、愁 绪、惆怅、苦闷等) 表达……的追求 ,流露…… 的倾向 , 发出……的感慨 , 袒露……的心 迹 , 造就……的情致
辞方法),(形象生动地)写出了 特点,表达了诗人 的情感。
练 一 练
(2009陕西中考) 湖 上 徐元杰 花开红树乱莺啼,草长平湖白鹭飞。 风日晴和人意好,夕阳箫鼓几船归。 20.说说诗中使用“乱”字的好处。(2分) (“乱”字不仅形象地描绘出红林深处传出的此起彼伏的鸟鸣声,还表 现出黄莺上下飞舞,穿梭于林间枝头的动感。) (2008陕西中考) 吴门道中二首(其一) 宋 孙 觌 数间茅屋水边村,杨柳依依绿映门。 渡口唤船人独立,一蓑烟雨湿黄昏。 20、说说诗中使用“湿”字的好处。(2分) (诗人通过烟雨打湿黄昏的情景,生动可感地写出了雨中黄昏清幽润泽 的韵味。)
咸阳中考语文诗歌鉴赏专项训练及详细答案(精选)模拟试题
咸阳中考语文诗歌鉴赏专项训练及详细答案(精选)模拟试题一、诗歌鉴赏1.阅读下面两首古诗,完成小题。
重访西湖旧游(宋)武衍西风吹晓凤城开,桂子香中信马来。
十载不行湖上路,知它添了几楼台。
西湖感旧(宋)陈居仁苏公堤畔采莲船,蘸碧楼台动管弦。
山色湖光宛如昔,心情不似十年前。
(1)由诗中的写景内容可知,两位诗人重游西湖的季节不同,《重访西湖旧游》是________季,《西湖感旧》是________季。
(2)同是重游西湖,两位诗人的心情却截然不同。
请结合诗歌内容作简要赏析。
【答案】(1)秋;夏(2)《重访西湖旧游》中说十年没有在西湖边行走,不知道它添了几座楼台,看出诗人对西湖的变化充满了期待,因而怀着一种喜悦的心情。
而《西湖感旧》中说山色湖光依旧和从前一样,自己的心情却不像十年前一样,从诗歌前两句描写的景色可以看出西湖景色依然美丽,那么诗人的心情应该不是快乐而是悲伤的。
【解析】【分析】(1)“西风吹”“桂子香”自然是秋天的景象。
“采莲”自然是夏季的活动。
(2)分析“十载不行湖上路,知它添了几楼台”一句,怀着喜悦的心情充满了对西湖的变化的期待。
而“山色湖光宛如昔,心情不似十年前”一句说明诗人当时心中持有的是悲伤的心情。
一般诗歌的结尾都是直抒胸臆,从结尾的诗句中即可分析出作者的思想感情。
故答案为:⑴秋;夏;⑵《重访西湖旧游》中说十年没有在西湖边行走,不知道它添了几座楼台,看出诗人对西湖的变化充满了期待,因而怀着一种喜悦的心情。
而《西湖感旧》中说山色湖光依旧和从前一样,自己的心情却不像十年前一样,从诗歌前两句描写的景色可以看出西湖景色依然美丽,那么诗人的心情应该不是快乐而是悲伤的。
【点评】⑴本题考查学生对诗词内容的理解。
回答本题时,需要掌握句子翻译,从而理解诗词内容,再进行概括即可;⑵做好本题要根据注释了解诗作的写作背景,阅读全诗理解诗歌内容,从诗人所描写的景物特点来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情感,读懂诗歌。
答题时应注意,分析作者选取了那些意象,有什么特征,渲染了何种气氛或传达了何种情感,情境之间的关系如何等。
(最新)部编人教版语文《陕西近三年中考诗歌鉴赏真题专练》含答案解析
陕西近三年中考诗歌鉴赏真题专练一、(2018陕西21~22题4分)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1~2题。
山行[唐]杜牧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1.这首诗通过哪些意象展现出一幅动人的山林秋色图?(2分)2.诗人喜爱枫林的原因是什么?这体现了诗人怎样的一种精神?(2分)二、(2018陕西副题21~22题4分)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1~2题。
村居[清]高鼎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
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1.第二句中的“醉”字有什么表达效果?(2分)2.第一二句与三四句之间有什么关系?(2分)三、(2017陕西21~22题4分)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1~2题。
望岳[唐]杜甫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1.请用“/”划出下面这句诗的朗读节奏。
(1分)阴阳割昏晓。
2.有诗评说,读《望岳》可见“杜子心胸气魄”。
请你结合对《望岳》和《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的理解,解读杜甫的“心胸气魄”。
(3分)四、(2017陕西副题21~22题4分)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1~2题。
芙蓉楼送辛渐[唐]王昌龄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1.“________”和“________”两个字,写出了吴地夜晚雨势的平稳连绵。
(2分)2.请谈谈你对后两句诗的理解。
(2分)五、(2016陕西21~22题4分)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1~2题。
春望[唐]杜甫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1.诗题是《春望》,那么诗人“望”到了哪些春景?(2分) 2.说说你对诗歌尾联的理解。
(2分)六、(2016陕西副题21~22题4分)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1~2题。
江上[宋]葛天民连天芳草雨漫漫,赢得鸥边野水宽。
花欲尽时风扑起,柳绵无力护春寒。
1.“漫漫”二字,写出了春雨的什么特点?(2分)2.诗的后两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参考答案一、1. (2分)寒山、石径、白云、人家、枫林(霜叶)2. (2分)诗人喜爱枫林的原因是:深秋枫林红叶要比江南二月的春花还要火红,使秋天更富有生机。
2023年陕西省中考文学试卷及答案解析
2023年陕西省中考文学试卷及答案解析一、诗歌欣赏 (20分)题目1:下面是一首古诗,请根据诗意,选择正确的填空部分。
秦川雄帝宅,函谷壮皇居。
中有沉舟侧畔千人弱,孤舰弯月中。
A. 银炬盏华光B. 玉箫金管震宏C. 绿柳红花映浅D. 铁锁横江海尽萧瑟解析:此题考查对古诗的理解和鉴赏能力。
根据诗意可知,描绘的是秦川雄伟的皇宫景色,其中包括有一座船在弯曲的月光下,周围可能站着一些人。
所以答案选D. 铁锁横江海尽萧瑟,形象地反映了景色的幽寂和静谧。
二、文学知识运用 (40分)题目2:下面是一段古文,请根据文意,判断下列句子正误。
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写道:“夫苟非鉴史明于事理者,无以豁达其道,无以正其行。
”A. 司马光是《资治通鉴》的作者。
B. 司马光认为研究历史对豁达和行为的修正很重要。
C. 司马光的观点认为不需要研究历史。
D. 此句表达了司马光对历史观点的否定态度。
解析:此题考查对古文的理解和推理能力。
根据句子内容可知,司马光是《资治通鉴》的作者,他认为研究历史对于豁达和行为的修正是重要的,因此选项A和B是正确的。
选项C和D与句子表达的意思相反,所以是错误的。
三、作文 (40分)请根据以下提示,写一篇不少于200字的作文。
假如你是一只小鸟,能够飞越高山流水,游历世界各地。
请你根据你的所见所闻,选择一个国家或地区进行描写,并谈谈你对该国家或地区的印象。
作文示例:作文省略四、附加题 (5分)请你写出下面成语的含义和使用场景。
A. 画蛇添足B. 对牛弹琴解析:此题考查对成语的理解和灵活运用能力。
A. 画蛇添足:做了多余的事情,弄巧成拙。
使用场景:形容做事多此一举或者不顾实际需要,反而起到反作用。
B. 对牛弹琴:对不懂的人讲解,白费口舌。
使用场景:形容对没有目标或者没有理解能力的人解释某个问题,徒劳无益。
【word文档可编辑】陕西省西安市新中考语文100诗歌鉴赏冲刺训练含解析
【word文档可编辑】陕西省西安市新中考语文100诗歌鉴赏冲刺训练精选中考语文100题诗歌鉴赏有答案含解析1.简析李商隐《夜雨寄北》“巴山夜雨涨秋池”中“涨”字的妙处。
2.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下列小题。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刘禹锡(唐)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1.有人评价此诗“起伏跌宕,沉郁中见豪放”,请结合全诗四联的内容简要分析。
2.这首诗的颔联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请简要分析。
3.春雨陆游细雨吞平野,余寒勒早春。
未增豪饮兴,先著苦吟身。
幽径萱芽短,方桥柳色新。
闭门非为老,半世是闲人。
1.发挥想象,描绘颈联所展现的画面。
2.请说说最后两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4.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列小题。
天净沙·秋思马致远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1.与这首元曲所表达的情感一致的一项是()A.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B.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C.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D.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2.有人对这首元曲所配插图提出了质疑,认为与本曲内容不符。
请根据你的理解,谈谈看法并说明理由。
5.苏轼的《江城子密州出猎》和他的《水调歌头》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是否一致?为什么。
6.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回答问题。
孤桐王安石天质自森森,孤高几百寻。
凌霄不屈己,得地本虚心。
岁老根弥壮,阳骄叶更阴明时思解愠,愿斫五弦琴。
①明时,政治清明的时代;愠,疾苦、怨愤。
②桐木是造琴的上好材料。
据《孔子家语》记载:帝舜曾一面弹着五弦琴,一面唱“南风之熏兮,可以懈吾民之愠兮”。
前三联写出了孤桐哪些特点?分析作者借托“孤桐”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7.从唐朝诗人王维的这首诗里选一个词语作为诗的题目,并简述理由。
言入黄花川,每逐清溪水。
随山将万转,趣途无百里。
声喧乱石中,色静深松里。
【word文档可编辑】陕西省西安市新中考语文100诗歌鉴赏冲刺训练含解析
【word文档可编辑】陕西省西安市新中考语文100诗歌鉴赏冲刺训练精选中考语文100题诗歌鉴赏有答案含解析1.简析李商隐《夜雨寄北》“巴山夜雨涨秋池”中“涨”字的妙处。
2.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下列小题。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刘禹锡(唐)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1.有人评价此诗“起伏跌宕,沉郁中见豪放”,请结合全诗四联的内容简要分析。
2.这首诗的颔联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请简要分析。
3.春雨陆游细雨吞平野,余寒勒早春。
未增豪饮兴,先著苦吟身。
幽径萱芽短,方桥柳色新。
闭门非为老,半世是闲人。
1.发挥想象,描绘颈联所展现的画面。
2.请说说最后两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4.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列小题。
天净沙·秋思马致远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1.与这首元曲所表达的情感一致的一项是()A.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B.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C.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D.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2.有人对这首元曲所配插图提出了质疑,认为与本曲内容不符。
请根据你的理解,谈谈看法并说明理由。
5.苏轼的《江城子密州出猎》和他的《水调歌头》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是否一致?为什么。
6.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回答问题。
孤桐王安石天质自森森,孤高几百寻。
凌霄不屈己,得地本虚心。
岁老根弥壮,阳骄叶更阴明时思解愠,愿斫五弦琴。
①明时,政治清明的时代;愠,疾苦、怨愤。
②桐木是造琴的上好材料。
据《孔子家语》记载:帝舜曾一面弹着五弦琴,一面唱“南风之熏兮,可以懈吾民之愠兮”。
前三联写出了孤桐哪些特点?分析作者借托“孤桐”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7.从唐朝诗人王维的这首诗里选一个词语作为诗的题目,并简述理由。
言入黄花川,每逐清溪水。
随山将万转,趣途无百里。
声喧乱石中,色静深松里。
2022年(有答案)陕西中考语文大题加练专题一古诗词曲鉴赏
2022年(有答案)陕西中考语文大题加练专题一古诗词曲鉴赏一、古诗词曲鉴赏1.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唐]王勃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1)本诗首联中的“辅”字或“望”二字用得好,请对此二字进行赏析。
(2)颈联两句为千古名句,请分析颈联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2.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唐]李白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1)请赏析诗歌首句“杨花”“子规”的作用。
(2)本诗运用了想象遥寄深情,请结合具体诗句加以说明。
3.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送元二使安西[唐]王维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1)请赏析首句中“浥”字的表达效果。
(2)“故人”指的是什么人?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4.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赠汪伦[唐]李白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1)请赏析第二句中“忽闻”二字的表达效果。
(2)请简要赏析“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5.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黄鹤楼[唐]崔颢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1)前四句中的两个“空”字有什么作用?(2)有诗评说“结二语蕴含无穷,千秋第一绝唱”结合全诗,分析尾联蕴含了诗人哪些思想感情。
6.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夜雨寄北[唐]李商隐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1)首句中用了两个“期”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2)三、四两句明明是写今日的离情,却设想未来的相逢,相逢之日再诉今日离情,这样写有什么表达效果?7.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早发白帝城[唐]李白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2010年陕西省中考语文诗歌鉴赏试题及答案
2010年陕西省中考语文诗歌鉴赏试题及答案农家望睛 [唐]雍裕之尝闻秦地西风雨,为问西风早晚回?白发老农如鹤立,麦场高处望云开。
21.第三句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有什么表达效果?(2分)22.在《农家望晴》和白居易的《观刈麦》中,两位诗人抒发的思想感情有什么相同点?(2分)诗中描写的场景是,正当农民打麦晒场的时候,忽然变了风云。
一时风声紧,雨意浓。
秦地(今陕西一带)西风则雨,大约出自当时的农谚。
这样的农谚与天气变化有关。
“尝闻”二字,写人们对天气变化的关切。
这样,开篇一反绝句平直叙起的常法,入手就造成紧迫感,有烘托气氛的作用。
在这个节骨眼上,天气好坏关系到一年收成。
一场大雨,将会使很多人家的希望化作泡影。
所以诗人恳切地默祷苍天不要下雨。
这层意思在诗中没有直说,而用了形象化的语言,赋西风以人格,盼其早早回去,仿佛它操有予夺的权柄似的。
“为问西风早晚回?”早晚回,即何时回,这怯生生的一问,表现的心情是焦灼的。
后二句是从生活中直接选取一个动人的形象来描绘:“白发老农如鹤立,麦场高处望云开。
”给人以深刻的印象。
首先,这样的人物最能集中体现古代农民的性格:他们默默地为社会创造财富,饱经磨难与打击,经常挣扎在生死线上,却顽强地生活着,永不绝望。
其次,“如鹤立”三字描绘老人“望云开”的姿态极富表现力。
“如鹤”的比喻,与白发有关,“鹤立”的姿态给人一种持久、执着的感觉。
这一形体姿态,能恰当表现出人物的内心活动。
最后是“麦场高处”这一背景细节处理对突出人物形象起到不容忽视的作用。
“麦场”,对于季节和“农家望晴”的原因是极形象的说明。
而“高处”,对于老人“望云开”的迫切心情则更是具体微妙的一个暗示。
通过用近似于绘画的语言来表述,较之直接的叙写,更为含蓄,有力透纸背之感。
这首诗选取收割时节西风已至大雨将来时的一个农家生活片断,集中刻画一个老农望云的情节,通过这一“望”,可以使读者联想到农家一年半载的辛勤,如同白居易《观刈麦》所描写过的那种劳动情景;也可以使读者想到嗷嗷待哺的农家儿孙和等着收割者的无情的“收租院”等等,诗的潜在含义是很深的。
陕西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分校中考语文诗歌鉴赏专题练习及详细答案模拟试题
陕西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分校中考语文诗歌鉴赏专题练习及详细答案模拟试题一、诗歌鉴赏1.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小题。
使至塞上王维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1)下列对这首诗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 首联叙事,交代了作者出使塞上时轻车简从、路途遥远的情况和出使的目的。
B. 颔联以景喻人,诗人以“蓬”“雁”自比,含蓄地表达了自己内心的激愤和抑郁。
C. 颈联写塞外奇观,其正确的朗读节奏应该是: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D. 尾联写作者到了边塞却未遇到将官,表达了作者对都护没有前来拜见自己的不满。
(2)《而庵说唐诗》评价本诗时说:“‘大漠’‘长河’联,独绝千古。
”请仔细品读颈联,完成下面的题目。
①请用自己的话简要描述该联的画面。
②请从语言和表现手法两个方面赏析其“独特”之处。
【答案】(1)D(2)①浩瀚无边的沙漠上,一缕孤烟扶摇直上,直插云霄;苍茫暮霭中,滔滔河水绵延千里,一轮红日在水天相接的地平线上缓缓下沉。
②赏析语言:“直”表现孤烟之高,于荒凉孤独中透着挺拔雄伟,写出了塞上景色苍凉雄浑的特点;“圆”表现落日之低、之圆,写出景色壮阔、温暖的特点。
表现手法:寓情于景(情景交融),诗人以传神的笔墨刻画出了神奇的塞外风光,表现了诗人苍凉孤寂的情感。
【解析】【分析】(1)ABC解说正确。
D 尾联写到了边塞,却没有遇到将官,侦察兵告诉使臣:首将正在燕然前线,并没有表达作者对都护没有前来拜见自己的不满。
(2)①颈联“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描写的景物有:大漠、孤烟、长河、落日,把这几种景物在头脑中想象出一幅画面,并用优美、富有诗意的语言进行描述。
②结合诗歌内容分析,边塞荒凉,没有什么奇观异景,烽火台燃起的那一股浓烟就显得格外醒目,因此称作“孤烟”。
一个“孤”字写出了景物的单调,紧接一个“直”字,却又表现了它的劲拔、坚毅之美。
沙漠上没有山峦林木,那横贯其间的黄河,就非用一个“长”字不能表达诗人的感觉。
2023西安市语文初三中考诗歌鉴赏试卷
2023西安市语文初三中考诗歌鉴赏试卷一、九年级下册诗歌鉴赏1.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渔家傲·秋思范仲淹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
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燕然未勒归无计。
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1)词的题目是“秋思”,词中哪些景物点明了季节?(2)“浊酒一杯家,燕然未勒归无计”抒发了词人怎样的感情?2.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临江仙·夜登小阁·忆洛中旧游陈与义忆昔午桥桥上饮,坐中多是豪杰。
长沟流月去无声。
杏花疏影里,吹笛到天明。
二十余年如一梦,此身虽在堪惊。
闲登小阁看新晴。
古今多少事,渔唱起三更。
【注】陈与义:宋代爱国词人。
这首词是国家遭受兵乱时节,作者流寓在湖南、湖北一带时所作。
(1)请赏析这首词的思路。
(2)试分析下阕中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3.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题。
潭上作张乔竹岛残阳映翠微①,雪翎禽过碧潭飞。
人间未有关身事,每到渔家不欲归。
【注】①翠微:青山。
(1)联系全诗,说说前两句的作用。
(2)后两句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4.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题。
无题①陈毅生为革命死不哭,莽莽神州叹沉陆。
魂兮归来大地红,小住人间三十六②。
【注】①此诗为陈毅同志在梅山所作。
②三十六:指36年(即36岁),因为陈毅1901年生,1936年被围梅山,他做好了牺牲的准备。
(1)联系全诗,解释“大地红”的意思。
(2)这首诗表现出陈毅同志怎样的革命精神?(3)这首诗与《梅岭三章》中哪首诗所表达的信念一致?是什么信念?5.阅读下面古诗,完成下列小题。
初晴游沧浪亭①苏舜钦(宋)夜雨连明②春水生,娇云浓暖弄阴晴。
帘虚日薄花竹静,时有鸠相对鸣。
(注释)①沧浪亭:苏州园林之一。
②连明:直至天明。
(1)请用自己的语言描绘诗歌前两句的画面,合理想象,30字左右。
(2)三、四两句诗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试分析其作用。
6.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2021年陕西中考语文古诗词鉴赏题
【2021年陕西,21.22】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问题。
木兰诗(节选)
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
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
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
(1)有同学将前四句的意思理解为,“到东市买了骏马,去西市买了鞍鞯,往南市买了轡头,从北市买了长鞭。
”大家都说他的理解不对。
请你说服他。
(2)有评论说,“不闻爷娘唤女声”一句点出了木兰当时的处境和身份。
请对此做简要分析。
5.答案:(1)这四句使用了互文的手法意思相互交错补充应该理解为,“到各处街市备办鞍马等战具。
”不是一处地方买一样东西。
(2)①借“不闻”点出木兰替父从军奔赴战场的处境;②借“唤女声”点出木兰的女子身份。
或借木兰对父母的依恋思念,点出她替父从军、奔赴战场的处境和她的女子身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诗歌鉴赏阅读精练1.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后面的问题。
长歌行汉乐府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晞。
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
常恐秋节至,焜黄华叶衰。
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1)诗歌前四句描写了一幅怎样的画面?园子中的葵菜郁郁葱葱,晶莹的朝露在阳光的照耀下干涸。
春天把希望洒满了大地,万物都呈现出一派繁荣的景象。
描写了一幅春天生机勃勃的景色。
(2)“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这句话运用了什么抒情方式?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运用了直抒胸臆的抒情方式,发生了时光易逝、生命短暂的感叹,鼓励人们珍惜青春年华,奋发努力,有所作为。
2.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后面的问题。
咏柳【唐】贺知章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1)诗歌一二两句运用了什么手法?写出了柳枝怎样的特点?运用了设问和比喻的手法,把春风比作剪刀,赞美她剪裁出了春天。
表达了诗人逢早春的欣喜之情和对春天的赞美。
3.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后面的问题。
回乡偶书【唐】贺知章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1)“儿童”这一意象在诗歌中有什么作用?从“笑问”一词写出了儿童的天真烂漫,与诗人的现实境遇形成了强烈的对比,反衬出诗人的无奈和辛酸。
(2)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表达了诗人久居异地,回到家乡后对人生易老、物是人非的感慨和伤感。
4.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后面的问题。
凉州词【唐】王之涣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1)诗歌一二两句描写了一幅怎样的画面?出塞【唐】王昌龄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龙城飞将”用典,实指名将卫青和李广,流露了对朝廷不能选贤任能的不满,希望朝廷选用贤能之人,巩固边防的愿望和保卫国家的壮志。
6.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后面的问题。
芙蓉楼送辛渐【唐】王昌龄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1)请赏析“入”“孤”两词的妙处。
“入”这一动词,采用拟人的手法,写出了雨势的到来,江雨悄然而来的的动态能被人分明的感知;“孤”字,情寓景中,孤峙的楚山,不仅烘托出诗人送别时凄寒孤寂之情,更展现了诗人开朗的胸怀和坚强的性格。
(2)全诗刻画了诗人什么样的形象?采用比喻的修辞,诗人屹立在江天之中的孤山,自比冰心置于玉壶,刻画了诗人孤介傲岸、冰清玉洁的形象。
7.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后面的问题。
鹿柴【唐】王维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1)本诗写了山林什么特点?是采用什么手法表现的?幽静,采用了以动衬静的表现手法。
(2)请描绘诗歌三、四展现的画面。
忽见路过的一抹余晖射入幽暗的深林,将那斑斑驳驳的树影照映在树下青苔之上。
8.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后面的问题。
送元二使安西【唐】王维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1)诗歌的一、二句描绘一幅怎样的画面?“浥”是打湿的意思,“柳”谐音“留”,借景抒情,清晨的微雨打湿了渭城地面的灰尘,盖有青瓦的旅店映衬柳树的枝条显得格外新鲜。
表现了作者与友人依依惜别之情。
(2)全诗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表达了作者与朋友之间的浓浓深情,表达了对友人的分别不舍之情和相见不知期的惆怅,及对朋友前途的担忧。
9.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后面的问题。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唐】王维独自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2)全诗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表现了作者独自在他乡的孤独之情,也表现了作者思念家乡思念亲人的情感。
10.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后面的问题。
望庐山瀑布【唐】李白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1)请描绘诗歌一、二句展现的画面。
香炉峰在阳光的照射下升起紫色烟霞,远远望见瀑布似白色绢绸悬挂在山前。
(2)请赏析诗歌的三、四句。
采用比喻、夸张的修辞,展开丰富的想象,“挂”字形象地写出了瀑布从上而下,高崖上飞腾直落的瀑布好像有几千尺,让人恍惚以为银河从天上泻落到人间。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11.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后面的问题。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唐】李白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1)试赏析诗歌的前两句。
以乐景衬悲情,老朋友离开西边黄鹤楼,在明媚的春天里去往扬州,“烟花”两字点染出柳如烟、花似锦的一派春光,诗人送别友人时惆怅的情绪淡淡地流露了出来。
(2)诗歌的三、四句采用什么手法,体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诗歌的三、四句采用融情于景的手法,只写作者远望友人的孤帆远去最终消失在水天尽头,之间长江向天边奔流。
无一字写离愁别思,但字里行间却分明流露出对友人远去的惆怅与留恋。
12.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后面的问题。
早发白帝城【唐】李白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1)诗的前两句郦道元在《三峡》中写的“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有异曲同工之妙,都写出了三峡水流______湍急(迅疾)_________的特点。
(2分)(2)“轻舟已过万重山”中“轻”字用得极妙,请做简要赏析。
(2分)“轻”字既写出了船的轻快,也写出了诗人的轻松和喜悦。
13.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后面的问题。
望天门山【唐】李白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1)前人评价这首诗时说:“天门中断楚江开”的“开”字看似平淡,其实很妙,请赏析“开”字妙在何处?这一“开”字,描写一泻千里的长江,势如破竹,撞开“天门”,表现出大自然雄伟壮丽的景观。
(2)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抒发了诗人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
14.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后面的问题。
绝句【唐】杜甫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1)第一、二句用了什么艺术手法?请结合诗句加以说明。
视听结合,黄鹂在鸣叫,是听觉,白鹭飞上青天,是视觉。
写出了早春的生机勃发的景象。
(衬托,一横一纵,“两”和“一”相对;一横一纵,以“黄”衬“翠”,以“白”衬“青”,色彩鲜明,更衬托出早春的生机初发的气息。
)(2)整首诗歌营造了一种什么样的氛围?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整首诗歌先写草堂春色,再写雪山江船,有动有静,色彩鲜明,营造了一种清新、欢快的氛围。
表达了作者无比欢快的心情。
15.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后面的问题。
春夜喜雨【唐】杜甫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绝句【唐】杜甫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1)诗的前两句用了哪些意象描画了春天什么样的景象?“迟日”、“江山”、“春风”、““花草”。
前两句写出了春天日光和煦、万物欣欣向荣的特点,构成一幅明丽和谐的春色图。
(2)后两句中的“泥融”、“沙暖”呼应了前面哪两个字?一“飞”一“睡”有着怎样不同的情态?呼应“迟日”,这是工笔细描的特定画面,既有燕子翩飞的动态描绘,又有鸳鸯慵睡的静态写照。
飞燕的繁忙蕴含着春天的勃勃生机,鸳鸯的闲适则透出温柔的春意,一动一静,相映成趣。
17.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后面的问题。
江畔独步寻花【唐】杜甫黄师塔前江水东,春光懒困倚微风。
桃花一簇开无主,可爱深红爱浅红。
(1)结合诗歌,说一说作者为什么会“懒困”?因为春光融融,春风和煦,鸟语花香让人感到无比惬意舒适。
(2)尾联“可爱深红爱浅红”一句自古以来为人们所称道,试加以品析。
“可爱深红爱浅红”一句,通过描写视觉上艳丽的色彩,不仅写出了桃花争妍斗艳的景象,为画面增添了亮丽的色彩,而且透过诗句,我们好像看到了诗人在桃花丛中欣赏玩味、目不暇接的神态。
18.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后面的问题。
枫桥夜泊【唐】张继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1)请用自己的话描述诗歌首联所写画面?明月已经落下,几声乌鸦的啼叫,满天的寒霜,江边的枫树,点点的渔火,这清冷的水乡秋夜,陪伴着舟中包含忧愁的游子,伴他入眠。
(2)结合诗歌说说,本诗说说作者为什么会“对愁眠”?一方面,作者漂泊在外,羁旅孤寂冷清,令他思家思亲;另一方面,眼前“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等凄清环境加重了她的羁旅孤寂。
19.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后面的问题。
滁州西涧【唐】韦应物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
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1)“独怜”一词是什么意思?有何作用?“独怜”是“只喜爱”。
形象写出了作者对生长在涧边的幽草的喜爱,侧面突出了作者惬意恬淡的心境。
(2)人们历来称赞“野渡无人舟自横”中的“舟自横”三字,请结合整首诗歌加以品析。
“舟自横”三字与“野渡无人”相接相对,表面写小舟独自漂在水面上。
实写作者的悠闲和自得。
两句巧妙以景衬托出作者闲淡宁静之景,可谓诗中有画,景中寓情。
20.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后面的问题。
《望洞庭湖》【唐】刘禹锡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
(1)请用优美的文字描述诗歌首联描绘的画面。
水光月色的交融不分,湖面的开阔廖远,夜晚湖面的平静如未磨之镜般光泽暗淡。
(2)全诗在手法上最大的特点是什么?有什么妙处?诗歌两处巧妙运用比喻手法,将湖面比做未磨的镜子,将浮在水中的君山比作搁在白银盘子里的青螺。
生动形象,读来饶有趣味。
21.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后面的问题。
池上【唐】白居易小娃撑小艇,偷采白莲回。
不解藏踪迹,浮萍一道开。
(1)试赏析首联“偷采白莲回”一句中的“偷”字。
“偷”此处贬义褒用,始终是“悄悄的”的意思传神写出了小娃不告诉他人,自己悄悄采摘白莲的机灵,突出了孩子的可爱与天真。
(2)尾联运用了什么手法?有什么作用。
侧面描写手法,通过描写水面的浮萍被冲开的痕迹,巧妙表现出孩子悄悄划船经过浮萍的样子,与“偷”字呼应,写出了小娃的童真。
22.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后面的问题。
蜂【唐】罗隐不论平地与山尖,无限风光尽被占。
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1)诗中作者运用“不论”、“无限”、“尽”等词语,称赞蜜蜂“占尽风光”,这是正言欲反、欲夺故予的手法。
(2)作者通过对“蜂”的描写,想要表达什么情感?请从两个角度回答。
歌颂辛勤的劳动者;讽刺不劳而获的剥削者。
23.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后面的问题。
泊船瓜洲【宋】王安石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1)结句“明月何时照我还”,诗人眺望已久,不觉皓月初上,诗人用疑问的句式,想象出一幅“明月”“照我还”的画面,进一步表现诗人_______思念家乡或急切归乡____的感情。
(2)传说王安石为用好“绿”这个字改动了十多次,从“到”“过”“入”“满”等十多个动词中最后选定了“绿”字。
请你赏析“绿”字好在哪里?因为其他文字只表达春风的到来,却没表现春天到来后千里江岸一片新绿的景物变化,(1分)诗中“绿”字将无形的春风化为鲜明的形象,既有色彩又有动感,极其传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