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课 西学东渐教学设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五单元近现代中国的先进思想
第20课西学东渐
一、课程标准:了解鸦片战争后中国人学习西方、寻求变革的思想历程,理解维新变法思想在近代中国社会发展进程中所起的作用。
二、教材分析
(一)教材地位:本课是第五单元的第一课,在本单元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有助于学生了解转型期中国文明的初步走向,对下一课“新文化运动”中“思想文化层面”的思想解放运动有更好的把握。教学内容包括“开眼看世界”、“体用之争”和“维新思潮”三个部分。三者之间依次递进,不断深入,“西学东渐”贯穿始终。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知道“开眼看世界”的代表人物及其主要思想观点;
认识洋务派及其思想主张;掌握维新思想代表人物的基本主张;
2、过程与方法:通过分组合作探究的学习过程,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意识,掌握比较学习的方法、解读材料的方法,分析问题的方法。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学习新思想的代表人物敢于面对现实、放眼世界、探索救国之路的爱国精神与创新精神,培养学生对国家、民族的历史责任感和爱国主义情感。
(三) 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从开眼看世界到维新思想的思想变化历程。
2、教学难点:认识维新思想对近代中国社会发展所起的作用。
三、学情分析
本课的授课对象是高二的学生,经过高一政治史和经济史的学习,学生对鸦片战争后至19世纪九十年代末的相关政治、经济状况有了印象,并且在平时的生活中,通过影视、杂志等媒介对课文中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较为熟悉,具有一定知识储备,因此,在此基础上,重点培养学生阅读分析课本、归纳概括和综合解题的能力,引导学生理解向西方学习是一个不断渐进的艰难过程。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以“林则徐星”引入新课,激发学生兴趣。
(二)讲授新课
一、开眼看世界(19世纪40——50年代)
1、历史背景和目的
探究1:“开眼看世界”的历史背景是什么?目的又是什么?
(引导学生阅读课本P83页第一、二段,简要概括)
背景:(1)鸦片战争前,清政府长期实行闭关锁国政策,妄自尊大,愚昧无知;
(2)鸦片战争后,中国与西方世界的联系扩大;
目的:了解西方,抵御外来侵略,维护清朝的封建统治。
2、代表人物
(1)林则徐——“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
探究2:为什么能得到这个肯定?做了哪些贡献?
(引导学生看课本P83页第三段并简要归纳)
(2)魏源——《海国图志》——“师夷长技以制夷”
探究3:开眼看世界给中国带来哪些影响?
(引导学生从进步性和局限性两方面分析,学习全面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3、影响
局限性:只停留在思想领域,没大规模实践;只停留在学造器物(军事技术)的层面上;进步性:起到先导的作用,使“开眼看世界”的思想发展成为一股社会思潮;
(情感态度教育)
二、体用之争( 19世纪60―90年代)
想一想:体用之争的背景是什么?
(引导学生从时间入手,回顾必修一内容,并给图片提示,从而得出结论)
1、历史背景
①清政府内忧外患: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列强对华侵略加剧,国内爆发了太平天国运动;
②西学进一步在中国传播;
找一找:洋务派和顽固派的各自观点是什么?
(引导学生阅读课本P83--84页并简要归纳)
2、各自观点
洋务派——主张“中学为体、西学为用”(解释概念)
顽固派——反对”西学为用”
议一议:洋务派和顽固派体用之争的争论焦点是什么?二者的异同点在哪?
(课本P84页思考题)
争论的焦点在于是否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
不同点在于二者对待西学的态度不同:洋务派认为可以学习西学,顽固派则贬低并完全排斥;共同点在于都代表地主阶级的利益,目的都是为了维护清朝的封建统治(实质)。
论一轮:体用之争带来什么影响?
(引导学生看课本P84页倒数第三段)
3、影响
局限性:仍然局限于学习西方物质文化的层面;
进步性:冲击传统保守观念,为西学传播创造条件;
三、维新思潮
(一)早期资产阶级维新派
1、代表人物:王韬、郑观应
第一阶段:支持洋务派
过渡:中法战争和甲午中日战争中国的战败,宣告了洋务运动的破产,也证明了地主阶级的救国道路行不通,早期维新派开始进行反思(不是技术不如别人)。
探究一:早期资产阶级维新派反思的结果是什么?
第二阶段:改良政治,实行君主立宪制
2、影响
(引导学生看课本P84页倒数第二段)
进步性:转移了知识分子的思想注意力:工商科技—→政治制度(启蒙作用);
局限性:只是提出一些改革主张,没有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也没有付诸实践;
(二)维新派(19世纪90年代)
探究二: 19世纪90年代,维新思想进一步发展的条件?(历史背景)
(出示《时局图》等图片,引导学生回顾必修一、必修二所学内容从而得出结论)
1、历史背景
政治上:民族危机加深;
经济上:民族工业的初步发展;
阶级上:民族资产阶级的壮大;
思想上:西学进一步在中国传播;早期维新思想打下基础;
2、代表人物
(引导学生分组讨论,最后派代表得出结论)
探究三:如何评价康有为的这种“移花接木”的手法?
策略的考虑:减少阻力;
思想根源:康有为出生于封建官僚家庭,自身有保守性;
阶级局限性: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
探究四:维新变法思想在近代中国社会发展进程中起到了哪些作用?
(引导学生回顾从政治、经济、思想上分析)
3、影响
政治上:维新变法思想有力推动了维新变法运动的开展;(1898年百日维新或戊戌变法)
经济上:使资产阶级大受鼓舞,推动了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思想上:形成深远的思想解放运动,使一部分知识分子摆脱封建思想的束缚,尤其是进化论和资产阶级民权平等的思想进一步在中国传播开来,起到巨大启蒙作用;
(三)维新派与顽固派(包括洋务派)的论战
(引导学生看课本P85页最后一段)
①、内容:(三要三不要)
要不要—a、维新变法;b、兴民权,实行君主立宪;c、废八股,提倡西学,改革教育制度。
②、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