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科版四年级下册科学第三单元教案
杭州教科版四年级下册科学第三单元《5.岩石、沙和黏土》教案

杭州教科版四年级下册科学第三单元《5.岩石、沙和黏土》教案一. 教材分析《岩石、沙和黏土》是杭州教科版四年级下册科学第三单元的一课。
这一课主要让学生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岩石、沙和黏土的特点和性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能力。
教材内容丰富,既有理论知识,又有实践操作,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和实验能力,对于身边的事物充满了好奇心和探索欲望。
他们对岩石、沙和黏土这些物质有一定的了解,但可能缺乏深入的认识。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和实验,发现岩石、沙和黏土的特点和性质,提高他们的科学素养。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岩石、沙和黏土的特点和性质。
2.培养学生观察和实验的能力,提高他们的科学素养。
3.培养学生合作和交流的能力,提高他们的团队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岩石、沙和黏土的特点和性质。
2.观察和实验的方法。
五.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观察法、实验法、小组合作法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和实验,发现岩石、沙和黏土的特点和性质。
六. 教学准备1.岩石、沙和黏土的样本。
2.实验器材:放大镜、试管、滴管等。
3.教学PPT。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你们对岩石、沙和黏土有什么了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PPT呈现岩石、沙和黏土的图片,让学生观察并说出它们的特点。
引导学生发现岩石、沙和黏土的差异。
3.操练(15分钟)教师分发岩石、沙和黏土的样本,让学生用放大镜观察,并用滴管进行实验,观察它们的性质。
教师引导学生发现岩石、沙和黏土的异同。
4.巩固(5分钟)教师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的观察和实验结果,加深对岩石、沙和黏土的认识。
5.拓展(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岩石、沙和黏土在我们的生活中有什么应用?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
6.小结(5分钟)教师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岩石、沙和黏土的特点和性质,引导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小学科学教科版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岩石与土壤》复习教案(2023春新课标版)

9.《岩石与土壤》单元复习【教材简析】《岩石与土壤》是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对应课标的核心概念是地球系统,10.3岩石和土壤;以及人类活动与环境,11.1自然资源。
本单元教材的设计,着力体现科学概念与科学探究双螺旋共生发展的编写思路,即指导学生充分开展观察、实验、描述、分析、比较、推理、概括等科学实践活动,达到学生建构岩石和土壤相关科学概念的目的,同时采用总-分-总的方式来整体架构。
本单元第1课作为起始课,主要从了解岩石和土壤背后故事的视角,拉开本单元学习的序幕。
2-7课,带领学生们探究岩石和土壤的组成、类别及特征等知识,构建起相关科学概念,培养相应科学探究能力。
其中这一部分的设计又分为三个层次:2-4课是围绕认识岩石展开的;第5课作为过渡课,将岩石和土壤建立关联,指导学生初步认识到土壤是岩石风化而成的;6、7两课指向土壤来展开学习。
第8课作为单元最后一课,是对本单元学习内容的回顾与梳理,认识到岩石、矿物和土壤与我们生活的密切联系,使学生对岩石、矿物和土壤的认识获得整体提升。
【学情分析】通过对本单元内容的学习,学生已经对岩石和土壤相关的内容有了一定的认识,加上第八课对岩石和土壤成分以及之间关系进行简单地回顾后,学生对本单元整体知识间的关联性有了一定的认识,但是由于学习周期较长,部分学生对于前期所学的观察和描述岩石和矿物特征的知识或多或少有所遗忘,以及不同学生掌握程度的不同,掌握得不好的学生对于岩石、土壤和矿物的知识还产生了一些混淆。
【教学目标】[科学观念]通过对单元知识的梳理,知道岩石是由矿物组成以及土壤的主要成分,知道能利用观察、实验、比较等多种方法,描述岩石、矿物和土壤的特征。
[科学思维]能运用分析与推理的方法,基于证据鉴别出不同的岩石;用比较、分类等方法,对单元内容进行梳理。
[探究实践]梳理岩石和土壤的知识,并用思维导图进行整理与交流。
[态度责任]通过对岩石和矿物的鉴别,进一步激发学生收集研究岩石和矿物的兴趣;在跨组研学和组内分享中,认识到合作的重要性,能积极参与交流、讨论和分享。
教科版科学小学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岩石与土壤》复习教案

教科版科学小学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岩石与土壤》复习教案一. 教材分析《岩石与土壤》这一单元主要包括两部分内容:岩石和土壤。
教材通过生动的图片、图表和实例,引导学生了解岩石的形成、分类和特点,以及土壤的组成、性质和作用。
教材内容丰富,贴近学生生活,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具备一定的观察、思考和表达能力,但对于岩石和土壤的认识相对较浅。
在学习本单元之前,学生可能对岩石和土壤有一些简单的了解,但缺乏系统性和深入的认识。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注重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实验等方法,深入探究岩石和土壤的特性,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岩石的分类、特点,掌握土壤的组成、性质和作用;学会观察、分析岩石和土壤的现象,提高观察和思考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实验等方法,探究岩石和土壤的特性,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自然环境的热爱和保护意识,增强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
四. 教学重难点1.岩石的分类和特点2.土壤的组成、性质和作用3.观察、实验方法的运用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生动的图片、实例,创设情境,引导学生了解岩石和土壤的特点。
2.探究教学法:学生进行观察、实验等活动,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岩石和土壤的特性。
3.小组合作学习:鼓励学生相互讨论、交流,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材、课件等教学资源2.岩石和土壤的实物标本或图片3.实验器材(如放大镜、铁铲等)4.教学PPT或其他多媒体设备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岩石和土壤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自然环境中的岩石和土壤。
提问:“你们在哪里见过岩石和土壤?它们有什么特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介绍岩石的分类、特点,以及土壤的组成、性质和作用。
通过PPT 或实物标本,展示不同类型的岩石和土壤,引导学生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
教科版四年级科学下册第三单元岩石与土壤5岩石沙和黏土教学设计教案

①分别用药匙取适量沙和黏土放在手心,用滴管滴少量水
润湿,试着团成小球,观察现象。
②用手指分别蘸少量潮湿的沙和黏土,在白纸上涂痕,过一会儿,把白纸竖起抖一抖,观察痕迹。
1 .组内合作,有序观察,并及时将观察到的现象记录在活动手册上。
1 .全班交流探究过程中观察到的现象。
(预设:黏土容易团成小球,沙不容易团成小球;黏土的痕迹一直在,沙干燥后掉落下来,痕迹不明显)
5.提问:为什么沙不容易团成小球,黏土容易团成小球?
(引导学生从颗粒大小、颗粒间隙回答)
预设:黏土颗粒小,颗粒间隙小,容易团成小球;沙颗粒较大,颗粒间隙大,不容易团成小球。
2021新教科版四年级科学下册第三单元《岩石与土壤》教案

2021新教科版四年级科学下册第三单元《岩石与土壤》教案一. 教材分析《岩石与土壤》是2021新教科版四年级科学下册第三单元的一课。
本课的主要内容是让学生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岩石和土壤的性质和特点,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课之前,已经学习了三年级下册的《地球与天空》和《水与土地》,对地球的基本概念和土地有一定的了解。
但四年级的学生对岩石和土壤的认知还比较模糊,需要通过实验和观察来加深理解。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说出岩石和土壤的名称,了解它们的性质和特点,能够正确地进行观察和实验。
2.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观察和实验,培养观察能力和实验能力,提高科学素养。
3.情感态度价值观:学生通过学习,对自然科学产生浓厚的兴趣,树立环保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学生能够说出岩石和土壤的名称,了解它们的性质和特点。
2.难点:学生能够正确地进行观察和实验,培养观察能力和实验能力。
五. 教学方法1.讲授法:教师通过讲解,让学生了解岩石和土壤的基本知识。
2.观察法:学生通过观察岩石和土壤的样本,了解它们的性质和特点。
3.实验法:学生通过实验,培养观察能力和实验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岩石和土壤的样本,以及实验器材。
2.学生准备笔记本和笔。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三年级下册的《地球与天空》和《水与土地》的内容,让学生对地球的基本概念和土地有一定的回忆。
2.呈现(5分钟)教师向学生介绍岩石和土壤的名称,让学生初步了解它们。
3.操练(15分钟)学生分组进行观察实验,观察岩石和土壤的样本,记录它们的性质和特点。
4.巩固(5分钟)教师通过提问方式检查学生的观察结果,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5.拓展(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岩石和土壤在生活中的应用,让学生对自然科学产生兴趣。
6.小结(5分钟)教师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岩石和土壤的性质和特点。
小学科学教科版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5课《岩石、沙和黏土》教案(2021新版)

小学科学教科版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5课《岩石、沙和黏土》教案(2021新版)一. 教材分析本课是小学科学教科版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第5课《岩石、沙和黏土》。
本课主要让学生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岩石、沙和黏土的特点和性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能力。
教科书提供了丰富的图片和实验材料,引导学生通过探究活动,发现岩石、沙和黏土的差异和联系。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和实验能力,对于简单的科学实验能够按照步骤进行,并能观察到一些明显的现象。
但是对于岩石、沙和黏土的深入理解还需要通过实验和探究来加深。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实验和探究,通过实际操作来理解和掌握知识。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岩石、沙和黏土的特点和性质。
2.培养学生观察和实验的能力。
3.培养学生合作和交流的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岩石、沙和黏土的特点和性质。
2.实验操作的技巧和观察现象的能力。
五. 教学方法1.观察法:通过观察岩石、沙和黏土的形态和性质,引导学生发现它们的差异和联系。
2.实验法:通过实验让学生亲身体验和探究岩石、沙和黏土的特点。
3.小组合作:让学生在小组内进行实验和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和交流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科书和实验材料。
2.实验仪器和工具。
3.教学多媒体设备。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上一课的内容,激发学生对本课的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教科书和多媒体设备展示岩石、沙和黏土的图片和实物,引导学生观察和描述它们的特点。
3.操练(1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让学生亲身体验和探究岩石、沙和黏土的特点。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4.巩固(10分钟)教师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实验结果和感受,加深对岩石、沙和黏土的理解。
5.拓展(10分钟)教师通过提问和讲解,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岩石、沙和黏土的用途和价值,激发学生对科学的热爱和好奇心。
小学科学教科版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5课《岩石、沙和黏土》教案(2023春新课标版)

小学科学教科版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5课《岩石、沙和黏土》教案(2023春新课标版)一. 教材分析本课是小学科学教科版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第5课《岩石、沙和黏土》。
本课的主要内容是让学生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岩石、沙和黏土的特点和性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能力,提高学生对自然科学的兴趣和探究欲望。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和实验能力,对自然科学有较强的兴趣和好奇心。
但是,学生对岩石、沙和黏土的特点和性质了解不多,需要通过实验和观察来加深理解。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岩石、沙和黏土的特点和性质。
2.培养学生观察和实验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3.激发学生对自然科学的兴趣和探究欲望。
四. 教学重难点1.岩石、沙和黏土的特点和性质。
2.观察和实验的方法。
五. 教学方法1.观察法:让学生通过观察岩石、沙和黏土的外观特点,了解它们的性质。
2.实验法:让学生通过实验,观察岩石、沙和黏土的物理变化,进一步了解它们的性质。
3.讨论法:让学生通过讨论,分享自己的观察和实验结果,加深对岩石、沙和黏土的理解。
六. 教学准备1.岩石、沙和黏土的样品。
2.实验器材:放大镜、镊子、玻璃杯、水等。
3.教学课件。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出示岩石、沙和黏土的样品,引导学生观察它们的外观特点,激发学生的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课件呈现岩石、沙和黏土的图片,让学生观察它们的形状、颜色等外观特点,并引导学生思考它们之间的区别。
3.操练(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用手触摸岩石、沙和黏土,观察它们的手感特点,并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出来。
4.巩固(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用实验器材进行实验,观察岩石、沙和黏土的物理变化,进一步了解它们的性质。
学生通过实验,观察岩石、沙和黏土在水中的溶解情况,总结它们的溶解性特点。
5.拓展(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通过讨论,分享自己的观察和实验结果,加深对岩石、沙和黏土的理解。
2024年教科版小学四年级《科学》下册全册教案

2024年教科版小学四年级《科学》下册全册教案一、教学内容1. 第一章生活中的水1.1 水的用途1.2 水的组成1.3 水的资源与保护2. 第二章动物与人类2.1 常见的家畜2.2 动物的运动方式2.3 动物与人类的关系3. 第三章植物的生活3.1 植物的器官3.2 植物的生长3.3 植物与人类的关系4. 第四章玩具中的科学4.1 简单机械4.2 力与运动4.3 玩具的设计与制作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和掌握水的用途、水的组成、动物的运动方式、植物的器官等基本科学知识。
2. 培养学生运用科学方法观察、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生命观念和创新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水的组成、动物的运动方式、简单机械的原理。
2. 教学重点:水的用途与保护、动物与人类的关系、植物的生长。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PPT、实物模型、实验器材等。
2. 学具:笔记本、彩笔、实验器材等。
五、教学过程1. 课前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生活中水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水的重要性。
提问:“你们知道水有哪些用途吗?”引发学生思考。
2. 新课导入(10分钟)介绍本章内容,引导学生学习水的用途、水的组成等知识。
结合教材,讲解相关概念。
3. 实践情景引入(10分钟)安排学生进行水的实验,观察水的三态变化。
引导学生通过观察、讨论,了解水的组成。
4. 例题讲解(15分钟)通过例题讲解,让学生掌握水的用途、动物的运动方式、植物的器官等知识。
结合教材,解答学生疑问。
5. 随堂练习(10分钟)布置随堂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引导学生互评、讨论,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提问:“你们还知道哪些关于水、动物、植物的知识?”引导学生拓展思维。
六、板书设计1. 板书2024年教科版小学四年级《科学》下册全册教案2. 板书内容:第一章生活中的水第二章动物与人类第三章植物的生活第四章玩具中的科学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1 请列举水的三种用途,并说明原因。
教科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比较不同的土壤》教学设计

教科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比较不同的土壤》教学设计【教学目标】一、科学概念目标1. 土壤按成分含量不同可分为沙质土、黏质土和壤土。
2. 不同的土壤适合种植不同的植物。
二、科学探究目标1. 能够运用观察和实验的方法对三种土壤的特性进行细致地观察、比较。
2. 能够观察、描述、记录三种土壤的特性。
3. 能通过查阅资料的方法,了解不同植物的生长与土壤类型的关系。
三、科学态度目标1. 认识到认真、细致的观察、比较、记录、描述是十分重要的。
2. 认识到土壤对人类的重要作用。
四、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1. 认识到人类生活的许多需求都来源于土壤。
【教学重点】运用观察和实验的方法对三种土壤的特性进行细致地观察、比较。
【教学准备】三种不同类型的土壤、白纸、放大镜、空塑料瓶、白纱布、学生手册、教学课件等。
【教学过程】一、聚焦(1)教师引导学生回顾:土壤里都有什么?学生(预设):土壤里面有沙砾、沙、黏土、腐殖质、水和空气。
(2)教师课件展示三张不同类型土壤的照片,提问:我们周围有哪些土壤?这些土壤有什么不同?二、探索1.思考与讨论教师出示三种成分含量不同、已编号的土壤,提问:我们用什么方法来研究这些土壤呢?学生交流。
2.观察土壤的外面特征(1)教师发放实验材料:三种土壤以及放大镜。
(2)教师提示学生观察方法:我们可以用先用眼看、鼻闻、手摸的方法进行观察,用肉眼观察,对于细小的颗粒借助放大镜观察;用鼻子闻,一定要用扇闻的方式;用手摸时,可以采取用手指捻摸的方式,并注重手指的感觉。
哪个摸起来感觉粗糙、硌手?哪个摸起来细腻、柔滑?哪个介于二者之间?(3)学生观察并把结果记录在实验记录表内。
(4)组织学生进行汇报。
3.比较三种土壤的黏性(1)教师提问:怎样比较土壤的粘性?师生共同研讨,得到比较三种土壤黏性的方法(用手分别揉搓潮湿的三种土壤,看哪一个能搓成球)。
(2)学生实验,用手分别取少量三种土壤进行揉搓,并将观察到的现象填写实验记录单。
小学科学教科版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8课《岩石、土壤和我们》教案

小学科学教科版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8课《岩石、土壤和我们》教案一. 教材分析《岩石、土壤和我们》这一课主要让学生了解岩石和土壤的性质、分类以及它们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通过学习,学生能理解岩石和土壤的重要性,增强爱护环境的意识。
本节课的内容与学生的日常生活紧密相连,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在生活中已经对岩石和土壤有了初步的认知,但对岩石和土壤的深入了解还不够。
学生具备一定的观察、实验能力,但在团队合作、表达交流方面还需加强。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引导他们积极参与课堂活动,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岩石和土壤的性质、分类及形成过程,知道土壤的三个主要层次;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实验等方法,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保护环境的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岩石和土壤的性质、分类及形成过程;2.难点:土壤的三个主要层次。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创设生活情境,引导学生了解岩石和土壤的性质;2.实验教学法:学生进行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3.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岩石和土壤的图片、实物标本、实验器材等;2.学生准备:笔记本、彩笔、实验器材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岩石和土壤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岩石和土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然后,提问:“你们在生活中见过岩石和土壤吗?它们对我们的生活有什么作用?”2.呈现(10分钟)教师简要介绍岩石和土壤的性质、分类及形成过程,重点讲解土壤的三个主要层次。
同时,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实物标本,加深对岩石和土壤的认识。
3.操练(10分钟)教师学生进行实验,观察岩石和土壤的性质。
实验内容包括:岩石的硬度、土壤的湿度、土壤的肥力等。
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培养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2024年新版教科版四年级下册科学全册教案

2024年新版教科版四年级下册科学全册教案一、教学内容1. 第一章生活中的科学1.1 植物的生长1.2 动物的运动2. 第二章电路的奥秘2.1 电路的组成2.2 电路的原理3. 第三章声音与光3.1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3.2 光的反射与折射4. 第四章地球与宇宙4.1 地球的自转与公转4.2 宇宙的探索二、教学目标1. 理解并掌握各章节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2. 培养观察、思考、实践和创新能力,提高科学素养。
3. 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提高表达和交流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电路的原理、光的反射与折射、地球的自转与公转。
2. 教学重点:植物的生长、动物的运动、声音的产生与传播、宇宙的探索。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植物生长观察箱、动物运动演示器、电路实验箱、声音实验器材、光学实验器材、地球仪、宇宙探索图片等。
2. 学具:显微镜、望远镜、实验记录本、画图工具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实践情景引入,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例如:观察植物的生长过程,让学生思考植物是如何长大的。
2. 新课导入:详细讲解各章节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例如:讲解电路的组成和原理,配合实验演示,让学生理解电流的作用。
3. 例题讲解:精选典型例题,引导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
例如:讲解光的反射现象,通过实验和例题,让学生掌握光的反射定律。
4. 随堂练习:设计具有针对性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例如:让学生动手搭建简单电路,观察并分析电路现象。
六、板书设计1. 板书内容:各章节的核心概念、原理、公式等。
2. 板书形式:采用图表、流程图、思维导图等形式,简洁明了。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植物的生长:观察并记录身边植物的生长过程。
动物的运动:分析并描述动物的运动方式。
电路的奥秘:设计并搭建一个简单电路,观察电路现象。
声音与光:探索声音和光的传播原理。
地球与宇宙:绘制地球自转与公转示意图。
2. 答案:根据教材和课堂讲解,给出详细答案。
新教科版科学小学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岩石与土壤》教案

新教科版科学小学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岩石与土壤》教案一. 教材分析《岩石与土壤》是新教科版科学小学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一课。
本课主要让学生通过观察和实验等方法,了解岩石和土壤的性质,探究它们之间的差异和联系。
教材以学生的生活经验为基础,设计了一系列富有探究性的活动,旨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和实验能力,对于身边的环境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对于岩石和土壤的性质,他们可能还缺乏深入的认识。
因此,在教学中,教师需要通过生动的实例和直观的实验,帮助学生建立起对岩石和土壤的基本概念,引导学生探究它们之间的差异和联系。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说出岩石和土壤的名称,了解它们的基本性质,通过实验探究,认识岩石和土壤之间的差异和联系。
2.过程与方法:学生能够通过观察、实验等方法,探究岩石和土壤的性质,培养科学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学生能够认识到自然环境中各种因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增强环保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重点:岩石和土壤的性质,岩石和土壤之间的差异和联系。
难点:岩石和土壤的成因,实验探究方法的运用。
五.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观察法、实验法、小组合作法等,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掌握岩石和土壤的相关知识,熟悉教材内容,准备实验材料和仪器。
2.学生准备:提前了解岩石和土壤的基本概念,预习教材内容。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已学过的知识,如地球的构成、地壳等,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展示岩石和土壤的实物标本,让学生观察并描述它们的外观特征,初步认识岩石和土壤。
3.操练(1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实验,观察岩石和土壤的性质,如硬度、颜色、密度等。
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记录实验结果。
小学科学教科版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6课《观察土壤》教案(2021新版)

小学科学教科版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6课《观察土壤》教案(2021新版)一. 教材分析《小学科学教科书》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6课《观察土壤》主要让学生通过观察土壤的组成和特性,了解土壤的多样性和重要性。
教科书通过引导学生进行观察、实验等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科学思维。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和实验能力,对于土壤有一定的认知。
但是,对于土壤的组成和特性还需要进一步的学习。
此外,学生对于实验的兴趣较高,可以通过实验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土壤的组成和特性,知道土壤的重要性。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实验等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科学思维。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增强学生对环境的保护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土壤的组成和特性。
2.难点:如何通过实验观察土壤的组成和特性。
五. 教学方法1.观察法:引导学生观察土壤的形态、颜色等特征。
2.实验法:通过实验活动,让学生直观地了解土壤的组成和特性。
3.讨论法: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观察和实验的结果。
六. 教学准备1.准备土壤样本,用于观察和实验。
2.准备实验器材,如放大镜、铁铲、玻璃杯等。
3.准备实验材料,如水、棉花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你们知道土壤是什么吗?土壤有什么作用?从而引出本课的主题。
2.呈现(5分钟)教师向学生展示准备好的土壤样本,引导学生观察土壤的形态、颜色等特征。
3.操练(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实验活动,观察土壤的组成和特性。
实验步骤如下:a.用手触摸土壤,感受土壤的质地。
b.用放大镜观察土壤颗粒,了解土壤的细腻程度。
c.将土壤放入玻璃杯中,加入适量的水,观察土壤的溶解性。
d.将土壤放入棉花中,观察土壤的吸水性。
4.巩固(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观察和实验的结果,加深学生对土壤的认识。
小学科学教科版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6课《观察土壤》教案(2023春新课标版)

6.观察土壤【教材简析】岩石与土壤是地球的重要资源,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第2-4课对岩石进行了细致的研究,第5课观察比较岩石、沙和黏土,为本课对土壤的观察、研究做了必要的准备。
本课主要研究“土壤中有什么?”分别从土壤的组成、颗粒的形态以及土壤成分三个方面,从宏观到微观对土壤进行细致观察。
本课内容主要分成三部分,第一部分是对新鲜的土壤展开观察,初步了解土壤的成分。
第二部分对土壤颗粒进行观察与描述,为土壤分类做铺垫。
第三部分是土壤沉积实验,观察土壤在水中会根据颗粒大小的不同出现分层,进一步认识到土壤的成分。
同时也为五年级学习《地球表面的变化》单元奠定基础。
本课的重点是通过实验观察分析土壤有哪些物质组成,了解土壤成分。
知道土壤是地球上的重要资源,树立保护土壤资源的意识。
【学情分析】土壤对于学生来说是既熟悉又陌生的,我们周围到处都有土壤,但是他们从来没有从科学研究的角度去观察土壤,对土壤的组成并不了解,特别是对土壤颗粒的认识比较陌生。
学生在前面几课已经利用了各种方法对岩石、矿物进行观察,对一些常用的方法比较熟悉,所以本课的第一部分和第三部分用看、闻、摸等方法观察土壤对学生来说比较简单。
但是,第二部分观察土壤颗粒的大小对学生有些难度,不同的学生认知水平不同,分类的结果也会出现差距,这里就需要教师的引导。
【教学目标】[科学观念]通过观察土壤,知道土壤的主要成分是岩石风化而成的大小不同的颗粒(沙砾、沙、粉沙、黏土)、腐殖质、水和空气等。
[科学思维]用分类、分析、画示意图等方法归纳土壤的特征。
[探究实践]通过观察实验、沉积实验了解土壤的组成成分。
[态度责任]通过观察、实验等活动,产生进一步探究土壤的兴趣和培养学生保护土壤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重点]通过实验观察分析土壤有哪些物质组成,了解土壤成分。
[难点]感知土壤颗粒大小、沉积顺序。
【教学准备】[教师]1.教学课件;[学生]1.每组提供1份新鲜的土壤和1份干燥的土壤、白纸、牙签、放大镜、搅拌棒、镊子、一次性手套、尺子、一杯水;2.实验记录单。
小学科学教科版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2课《认识几种常见的岩石》教案(2023春新课标版)

2.认识几种常见的岩石【教材简析】第2-4课为本单元的第二部分,主要围绕岩石展开。
本课是研究岩石的第一课,在这之前,学生已经了解岩石和土壤背后的故事,知道了岩石和土壤对我们认识地球历史的变迁具有重大意义,从本课开始将对岩石和土壤进行更细致、科学的观察研究。
岩石种类繁多,它们的性质也多种多样。
本课将指导学生用科学的方法观察几种常见的岩石——花岗岩、砂岩、大理岩,共有三个活动:1.引导学生分别用肉眼和放大镜去观察三种岩石的外部特征;2.学习科学家们常用的研究方法,通过观察和使用简单工具,比较不同岩石的颜色、坚硬程度、颗粒粗细等特征,同时学会用比较的方法观察事物,知道比较是一种重要的学习科学的方法;3.根据探究中记录的表格,总结归纳出三种岩石的特征,学会观察岩石的视角和方法,完成对知识的迁移。
【学情分析】四年级学生对观察物体有一定的研究基础,对岩石的结构特征有着浓厚的兴趣,也能熟练运用自己的感官去观察岩石。
在上一课的学习后,学生理解了研究岩石和土壤的重要意义。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了解到观察岩石还有一些更细致、科学的方法,这些方法相对比较陌生,但也正是本节课学生要学习和掌握的重点。
在完成本课的学习后,相信学生已经能区分几种常见岩石的特性,进一步提高科学探究能力,更重要的是学会用科学家的视角和方法去研究岩石,但对于完成岩石特征知识的迁移,还有一定的难度,需要在日后的学习生活中不断实践巩固。
【教学目标】[科学观念]通过观察,知道花岗岩、砂岩、大理岩等常见岩石具有不同的特征。
[科学思维]借助参照物,采用比较的方法对花岗岩、砂岩、大理岩的特征进行观察,并能用科学词汇描述、记录岩石的特征。
[探究实践]借助感官和简单工具,由浅入深地对花岗岩、砂岩、大理岩的特征进行细致、科学的观察,如实记录观察结果。
[态度责任]在观察岩石的过程中,保持对岩石的探究热情,意识到认真细致地观察、比较、描述和记录是十分重要的。
【教学重难点】[重点]在观察比较中掌握科学的观察方法。
小学科学教科版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岩石与土壤》教案(2021新版)

小学科学教科版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岩石与土壤》教案(2021新版)一. 教材分析《岩石与土壤》这一课时主要让学生了解岩石和土壤的性质、分类及形成过程。
通过学习,使学生认识各种不同的岩石和土壤,知道它们的特点和形成原因,从而培养学生对自然科学的兴趣和探究能力。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和思考能力,他们对周围的自然环境有一定的认识。
但在岩石和土壤方面,可能还存在着一些模糊的认识。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实验等方法,自己去发现岩石和土壤的特性,从而加深对它们的认识。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岩石和土壤的性质、分类及形成过程。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实验等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自然科学的兴趣和探究能力,增强学生保护环境的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岩石和土壤的性质、分类及形成过程。
2.难点:岩石和土壤的形成过程。
五.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观察法、实验法等,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合作学习。
六. 教学准备1.学生准备:课前收集有关岩石和土壤的图片、资料。
2.教师准备:准备岩石和土壤的实物标本、实验器材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岩石和土壤的实物标本,引导学生观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提问:“你们见过这些石头和土壤吗?它们有什么特点?”2.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多媒体展示各种岩石和土壤的图片,引导学生认识它们,并简单介绍岩石和土壤的分类及形成过程。
3.操练(10分钟)教师学生进行实验,观察岩石和土壤的性质。
如:硬度、颜色、颗粒大小等。
学生分组进行观察,并记录实验结果。
4.巩固(10分钟)教师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巩固学生对岩石和土壤的认识。
如:“岩石和土壤有什么区别?”“它们对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影响?”5.拓展(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如何保护我们的土壤和岩石资源?学生分组讨论,并提出保护措施。
小学科学教科版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1课《岩石与土壤的故事》教案(2023春新课标版)

1.岩石与土壤的故事【教材简析】本单元以“岩石与土壤”为探究主题,引导学生细致观察并初步建构岩石与土壤在特征、组成、类别等方面的科学观念,并通过探究岩石与土壤本身的价值来增强学生对岩石和土壤的好奇心和探究热情。
本课是单元起始课,主要安排了4个活动:观察并描述采集到的岩石和土壤、交流岩石和土壤的来源地及用途、了解岩石和土壤背后的故事、整理我们知道的岩石和土壤的知识。
其中“了解岩石和土壤背后的故事”是本课的重点,通过“岩石和土壤背后的故事”让学生了解到岩石和土壤不但是地球系统的基本要素,更是人类研究地球历史的重要资源,因为它们很好地记录了地球形成和演化的历史,具有重大的研究价值,这也为本单元后续的学习提供了认知铺垫。
【学情分析】岩石和土壤随处可见,山坡上、溪沟里、小路边到处都有它们的身影,所以学生对它们并不陌生,也知道岩石中会有动植物的痕迹,以及化石的存在,但他们并没有意识到这是岩石和土壤在形成过程中记录下的地球形成与演变的历史。
本节课对学生采集来的岩石和土壤的来源、特征、用途进行简单观察讨论后,再带领学生深入了解岩石和土壤背后的故事,从而帮助他们认识到岩石和土壤不仅仅是地球重要的物质组成,更是地球变迁的重要研究资源。
【教学目标】[科学观念]通过观察实物、图片和观看视频,知道岩石和土壤是自然界中天然存在的物质,是地球上的重要资源,用途广泛,认识到它们的形成过程记录了地球形成与演化的故事,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
[科学思维]用分析、推理等思维方式学习感悟岩石和土壤的意义与价值。
[探究实践]用气泡图等方式记录岩石和土壤的特征、用途及相关的故事。
[态度责任]在展示交流中,产生对岩石和土壤的好奇心和探究热情,意识到自然环境为人类的生活和生产提供了丰富的资源。
【教学重难点】[重点]了解岩石和土壤背后的故事。
[难点]根据视频、图文资料了解岩石和土壤背后的故事,分析、推理出它们记录下地球形成演变的历史。
【教学准备】[教师]教学课件。
小学科学教科版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6课《观察土壤》教案(2023春新课标版)

小学科学教科版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6课《观察土壤》教案(2023春新课标版)一. 教材分析《小学科学教科版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6课《观察土壤》主要让学生通过观察和实验来了解土壤的性质和组成。
教科书通过详细的实验步骤和观察方法,引导学生掌握科学的探究技能,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考能力。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和实验能力,对于简单的实验操作和观察方法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
但是,对于土壤的组成和性质还需要进一步的学习和探究。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实验,认真观察和记录实验结果,从而加深对土壤的认识。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土壤的组成和性质,学会使用放大镜观察土壤。
2.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验和观察,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考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增强学生对自然环境的关注。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了解土壤的组成和性质,学会使用放大镜观察土壤。
2.难点:对于土壤的微观结构的理解和观察。
五. 教学方法1.实验法:通过实验让学生直观地了解土壤的性质和组成。
2.观察法:培养学生用放大镜观察土壤的微观结构。
3.讨论法:引导学生通过讨论,深入思考土壤的作用和价值。
六. 教学准备1.实验材料:土壤、放大镜、玻璃片等。
2.教学工具:PPT、黑板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向学生展示一幅土壤图片,引导学生关注土壤,激发学生对土壤的好奇心。
然后提出问题:“你们知道土壤是什么样子的吗?它有什么特点?”从而引出本课的主题。
2.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PPT展示土壤的微观结构图片,让学生对土壤的微观世界有一个初步的认识。
同时,向学生介绍放大镜的使用方法,为学生观察土壤做好准备。
3.操练(15分钟)教师带领学生进行实验,观察土壤的性质和组成。
学生分组进行实验,用放大镜观察土壤,记录观察到的现象。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问题。
4.巩固(5分钟)教师学生进行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的观察结果,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土壤的组成和性质。
科学教科版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1课《岩石和土壤的故事》教学设计(新版)

科学教科版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1课《岩石和土壤的故事》教学设计(新版)一. 教材分析《岩石和土壤的故事》这一课主要让学生了解岩石和土壤的形成、种类和特点,以及它们在地球表面的作用。
教材通过生动的图片、实例和简单的实验,引导学生认识并理解岩石和土壤的概念,培养学生对地球科学的兴趣。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科学知识基础,对自然界的探索充满好奇。
但他们对于岩石和土壤的认知可能较为模糊,对于一些专业术语和概念可能较难理解。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将抽象的知识具体化,结合实际生活,让学生在实践中理解和掌握知识。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岩石和土壤的定义、种类和特点。
2.让学生知道岩石和土壤在地球表面的作用。
3.培养学生对地球科学的兴趣和探究精神。
四. 教学重难点1.岩石和土壤的定义、种类和特点。
2.岩石和土壤在地球表面的作用。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情境,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和体验。
2.直观教学法:利用图片、模型等直观教具,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知识。
3.实验教学法:通过简单的实验,让学生亲身参与,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观察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学课件:包括图片、视频、实验动画等。
2.实验材料:岩石和土壤样本、放大镜、铁锤等。
3.作业纸:用于学生记录和总结。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地球表面的岩石和土壤,引导学生思考:你们知道什么是岩石和土壤吗?它们有什么特点?2.呈现(10分钟)介绍岩石和土壤的定义、种类和特点,以及它们在地球表面的作用。
通过图片、视频和实验动画,让学生直观地了解岩石和土壤的形成过程。
3.操练(15分钟)分组进行实验,让学生观察和分析岩石和土壤样本。
使用放大镜观察岩石的结晶结构,用铁锤敲击岩石,观察岩石的硬度。
通过实验,让学生掌握岩石和土壤的特点。
4.巩固(10分钟)学生总结实验结果,回答问题:我们身边的岩石和土壤有哪些种类?它们有什么特点?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实际问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单元食物(目录)1 一天的食物2 食物中的营养3 营养要均衡4 生的食物和熟的食物5 面包发霉了6 减慢食物变质的速度7 食物包装上的信息第三单元食物1、一天的食物【教学目标】科学概念:我们一天要吃很多不同的食物来保持身体的健康;食物可以分成不同的类别。
过程与方法:使用多种方法对食物进行分类,并通过记录的方式将分类的结果进行整理和描述;通过简单的统计分析,发现一天中所吃的食物是非常丰富的。
情感、态度、价值观:在对食物的分类活动中细致地进行思考、筛分,将区分难度大的“混合类”食物拆分为多个食物种类;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积极参与集体的研究讨论活动,并表述自己的想法。
【教学重点】通过记录一天的食物,发现问题和规律。
【教学难点】会给多种的食物进行分类。
【教学准备】学生准备:进行食物记录的卡片纸(每人20张)教师准备:食物分类记录单(每组1份)【教学过程】一、引入俗话说:“民以食为天”,食物对于我们人的生长发育来说十分需要。
米饭、馒头、苹果、西瓜、土豆、牛奶、鸡肉……这些都是我们常吃的食物。
我们的各项生命活动都与食物有关,可是我们真的了解食物吗?从这个单元我们将集中研究食物,了解食物与我们健康之间的关系。
让我们从调查“一天的食物”来开始对食物的研究吧! (板书:一天的食物)二、探究过程1、记录一天中吃的食物。
以昨天为例:我们都吃些什么?学生汇报。
(1)讨论活动:这么多食物我们该怎么来记录呢?讨论记录的一些方法:如按餐别进行记录;按荤素记录等……讨论记录过程中要注意的问题:如“炒三丝”算几种食物?零食是否要记录?喝过的水要不要记录等;(2)小组记录:要求学生对一天的食物按餐别进行记录。
注意:把每种食物的名称写在卡片上,每张卡片只记录一种食物。
重复吃的食物要分多次记录。
要求:每样食物写在一张卡片上(每人20张,每一个人有自己的编号,便于区分)。
小组汇报,师记录(或统计表)。
(3)思考:从这些汇报中,我们可以看出些什么?一天中,我们要吃多少种食物?吃的最多的是什么食物?每餐都吃的食物有哪些?学生将昨天吃的食物在组内交流,然后全班同学汇总。
谈话:看了我们的统计,你们有什么想法?(我们每天要吃很多种食物)2、给食物分类把小组内的记录卡片混合,看看可以分成几类食物,分别是什么。
要求:(1)把认为是同一类食物的卡片摆成一竖行贴在展板上。
(2)在这竖行的排头位置,用另一种颜色的纸写上这一竖行食物的类别。
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汇报。
(配合学生在黑板上贴纸条)对于这样的分类,你们认同吗?(配合学生调整黑板上的卡片)(3) 你们还有怎么划分类别的方法?(展示不同分类方法的贴板)按喜欢吃的分类;按味道分类;按生活习惯分类;按食物结构分类;按食物来源分类;……讲解食物可以分成动物类食物和植物类食物,以及分类标准。
整理卡片把动物类和植物类食物分别贴在贴板的两侧。
对照贴板数一数自己吃的食物是动物类食物多还是植物类食物多。
(4)举例说说荤食、素食还可以分为哪几种?三、小结在对一天中食物的统计中会发现,我们一天中吃的食物是很丰富的,这里面有着不同类别的食物,摄取种类丰富的食物是我们人类进食的特点。
当我们吃下这样丰富的食物后,食物会给我们提供些什么营养呢?同学们可以查阅一些资料,解答这个问题。
2、食物中的营养【教学目标】科学概念人体所需要的营养是从食物中得到的。
人体保持健康需要的营养成分包括蛋白质、糖类、脂肪、维生素、矿物质和水。
蛋白质是构成我们身体的主要成分之一。
糖类和脂肪能提供身体需要的能量。
维生素和矿物质有调节身体机能的作用。
没有一种食物会含有所有的营养成分,所以我们要吃各种不同的食物。
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资料获取信息,丰富对食物中的营养成分、营养的类别等方面的认识,并扩充到记录中,完善对一天中的食物的统计活动。
通过实验的方法辨别食物中的脂肪和淀粉。
情感态度价值观在对食物营养成分的认识中,感受各种营养与支撑人体生命活动的关系,激发学生继续探究的兴趣。
在完善一天中食物统计的记录活动中,帮助学生建立严谨细致的研究态度。
【教学重点】知道食物含有哪些营养成分。
【教学难点】能辨别食物中的营养成分。
【教学准备】学生准备:上节课使用的“一天的食物”记录卡。
教师准备:食物中的营养成分、营养的分类等相关资料。
脂肪的辨别实验器材:食用油、肥肉、棉签、白纸。
淀粉的辨别实验器材:淀粉、水、碘酒、滴管、小碗、含有淀粉的食物(馒头、米饭等)。
食物包装盒上的标签……【教学过程】一、引入:身体成长、发育都需要哪些营养?我们能从种类丰富的食物中获得什么呢?二、探究过程:1、食物含有哪些营养成分(1)讲述:人体的生命活动,需要多种营养的支持。
食物所含的营养成分非常丰富,通常分为:蛋白质、糖类、脂肪、维生素和矿物质以及水。
下面我们分组探讨一下,每一小组选定一种来进行具体研究。
(2)分小组探讨交流(可根据生活经验知识谈谈,也可阅读课本介绍了解,还可通过查阅资料解释;交流时做好记录,选定一人代表小组在全班汇报交流。
)(3)汇报交流A.蛋白质组:蛋白质是人体肌肉、皮肤、内脏、头发、指甲和血液的主要成分;它是构成身体细胞的基本材料,用于机体生长发育、衰老组织更新、损伤组织修补,以及各种生理功能的需要。
生命的产生、存在与消亡,无一不与蛋白质有关。
所以说,蛋白质是生命物质。
含有丰富蛋白质的食物举例:粮食、肉、乳、蛋、豆制品、蔬菜、花生……B.糖类组:糖类的主要功能是供给生命活动所需要的能量。
一般来说,人体所需要的能量70%以上是由糖类氧化分解提供的。
在我们每天吃的食物中,糖类常常占80%以上,其中主要是淀粉。
糖类也是细胞的组成部分,例如细胞核中染色体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核糖和脱氧核糖。
淀粉也是糖类。
我们吃的粮食,如米、麦、玉米、高粱、甘薯等,其主要成分都是淀粉。
C.脂肪组:脂肪俗称油脂。
按来源可分动物油脂和植物油脂两大类。
脂肪是人体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含热量最高的营养物质。
脂肪是由碳、氢、氧元素所组成的一种很重要的化合物。
有的脂肪中还含有磷和氮元素,是机体细胞建成、转化和生长必不可少的物质。
脂肪的主要功能是供给热量,其提供的热量较相同质量的蛋白质和碳水化合物(糖类)多一倍。
此外,脂肪还提供人体所需的“必需脂肪酸”。
脂肪酸的种类很多,可分为饱和、单不饱和与多不饱和脂肪酸三大类。
脂肪在人体营养中具有重要地位,人体所需总能量的1000^40%是由脂肪所提供的。
富含脂肪的食物有植物油、动物油、肥肉……D.维生素组:维生素也称维他命,是人体不可缺少的一种营养素,是人体维持正常代谢和机能所必须的一类低分子化合物。
它是人体六大营养要素(糖、脂肪、蛋白质、盐类、维生素和水)之一,大多数必须从食物中获得,仅少数可在人体内合成或由肠道细菌产生。
人体每日对维生素的需要量甚微,但如果缺乏,则可引起一类特殊的疾病,称为“维生素缺乏症”。
因为维生素跟酶类一起参与肌体的新陈代谢,能使肌体的机能得到有效的调节。
各种蔬菜、水果中含有丰富的维生素。
E.矿物质组:矿物质有调节身体机能的作用。
人体其实是由各种元素(大量元素和微量元素)组成的。
其中很多矿物质元素为酶的必需组分,可调节多种生理功能(如维持渗透压、氧气转运、肌肉收缩、神经系统完整性),也是身体组织和骨骼生长及维持所必需的。
有些矿物质(如钙、磷、钠、镁、硫、氯化物)含量较大,有些则仅含微量。
人类必需的微量元素有钻、铜、氟、碘、铁、锌、铬、硒、锰、钥。
大多数矿物质(锌除外)都广泛分布于各种食品中,可以在平衡和多样化的膳食中得到充分补充。
食盐、各种蔬菜、水果中含有丰富的矿物质。
F.水组水是人体不可缺少的重要物质,成年人体内的水约占体重的6000^7000,少年儿童体内的水约占体重的8000。
水是细胞的主要组成部分。
人体的各种生理活动都不能离开水。
例如:营养成分经过消化后分解成的各种物质,都需要溶解在水里才能够被吸收;绝大部分废物都要溶解在水里,才能够被排出体外。
水一方面不断地随着食物和饮料进人人体,一方面又不断地随着废物排出体外,身体里的水常常要保持一定的平衡,如果失去平衡,各种生理活动就会发生障碍,甚至危及生命。
2、在一天的食物中,我们能获得哪些营养(1)引导:通过探讨交流我们已经对食物的营养成分有了一定的了解,现在请大家拿出我们上节课调查食物时填写的卡片,将每种食物含有的主要营养成分补充记录在卡片上(卡片的背面或者食物名称的旁边);然后按照不同的营养成分,将食物再次分类,并作好记录。
(3)展示交流(投影仪展示小组统计表)。
(4)小结:我们吃的食物中,有的一种食物可能会含有多种营养成分,但没有一种食物会具有所有的营养,因此我们应该均衡膳食。
3、找出食物中的营养成分(1)过渡:我们还可以通过实验和查阅资料的方法,亲自来找一找这些食物所含有的营养成分,那就更有趣了。
教科书中设计了两个简单的实验,教我们检验脂肪和糖类;还告诉了我们寻找食物中蛋白质、维生素和矿物质的方法。
请同学们认真阅读教材,亲自动手做一做吧!(2)分组活动注意:检验糖类,滴碘酒时,要离开食物一段距离,然后滴一滴或几滴;检验脂肪实验时,不要弄在检验纸以外,以免污染衣服、书包、桌子等;看食物包装袋上的标签时,应仔细找找不同食物的蛋白质、维生素、矿物质含量。
3、营养要均衡【教学目标】科学概念没有一种食物含有人体所需的所有营养成分,所以我们需要搭配膳食,保证营养的充足。
搭配膳食营养要做到品种多样,并保持合理数量。
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资料的方式,获取有用的信息,并通过自己的分析以及集体的研讨,形成认识。
情感态度价值观在理解均衡膳食的基础上,建立健康生活的意识。
通过对均衡膳食的分析与研究,感受到理性思考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理解并研究如何才能均衡膳食。
【教学难点】学会合理配搭膳食营养,建立健康生活意识。
一、引入:我们从食物中获取各种营养,这些营养必须合理搭配,才能保证我们正常生活和成长,这就是营养的均衡。
(板书课题)怎样搭配膳食才能获取均衡的营养呢?二、探究过程:1、营养均衡的标准(1)首先请同学们阅读教科书上的均衡膳食“宝塔”图,它可以为我们选择食物、获取均衡营养提供参考。
(2)小组阅读探讨:“宝塔”中为我们提供能量的是哪类食物?支持我们生长发育的是哪类食物?能使我们保持健康的是哪类食物?“宝塔”中不同种类食物食用量的多少,又告诉了我们什么?(3)全班交流各小组代表交流发言,相互补充师小结:均衡膳食宝塔共分五层,包含我们每天应吃的主要食物种类。
宝塔各层位置和面积不同,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各类食物在膳食中的地位和应占的比重。
谷类:含淀粉质,少量维生素B及植物性蛋白质;全麦食物含纤维素。
供应热能,补充消耗,保持体温。
作为主食,自然总摄取量远高于其它类食物。
蔬菜、水果类:含丰富维生素A和C,各种矿物质及纤维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