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社会与文化
清末民初的上海都市大众文化
![清末民初的上海都市大众文化](https://img.taocdn.com/s3/m/c69f02c889eb172ded63b7c0.png)
清末民初的上海都市大众文化摘要:清末民初的上海,由于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发展,市民社会产生,在此基础上,上海萌生出都市大众文化,它呈现出娱乐性、通俗性、大众性的特征,并影响到市民的衣食住行等方面。
关键词:上海都市大众文化清末民初上海都市文化不再是精英文化一统天下,由于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发展,商业精神进入文化领域并正在成为文化发展的基本精神,建立在此经济基础和精神之上的文化,呈现出对大众的青睐或者是迎合。
一、清末民初上海都市大众文化产生的原因首先大众文化的主体基础是市民大众。
市民大众与乡民不同,他们生活在城市里,见识和眼界都比较开阔。
尤其是上海,租界、华界各自独立,五方杂处,各种社会现象应有尽有,可谓见多识广。
域外先进的思想和文化,是先驻足上海,然后才传向国内其他地方的,这决定了市民大众本身的素质,对文化的接受和创造都有着较高的水平。
其次市民社会和民主环境是大众文化产生的社会基础。
晚清以降,西方先进的思想不断地被引进中国,在同中国文化的交流融合中,渗透成为颇具中国特色的新文化。
清末民初的上海,都市经济的繁荣,出现了非西方严格意上的市民,以及由他们构成的市民社会。
也正是在这样的环境中,上海的都市大众文化得以产生。
再次商品(市场)经济是大众文化存在的经济基础。
商品经济的社会里,一切都直接、间接转变成为商品,文化自然也不例外,文化参与市场的流通,并以货币的形式体现出来价值,这本身就是对传统价值认定的反叛。
对经济利益的追求,使文化被不断地复制,走进市民生活;同时,商业社会也造就了大量的消费者。
大众文化就在这样的环境中走上历史的舞台,开始展现它的风姿。
〖3〗二、清末民初上海都市大众文化的特点大众文化是市场经济的社会现象,是工业化时代商品(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社会大众日常生活内容的反映。
它的生产者和消费者共同参与,是双向性的互动传播。
另外,由于大众文化面对的是下层市民,加之商业化的操作,因此,它必须讲求娱乐性、通俗性和兼容性。
20世纪上海社会新面貌的史料
![20世纪上海社会新面貌的史料](https://img.taocdn.com/s3/m/c2b6934f4b7302768e9951e79b89680203d86bd2.png)
20世纪上海社会新面貌的史料一、上海开埠史志自19世纪中叶开始,上海逐渐成为中国的贸易、金融和航运中心。
1842年,中英《南京条约》迫使清政府开放上海为通商口岸,从此上海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历史时期。
随着外国资本的进入,上海迅速发展成为世界著名的“东方明珠”。
二、老照片与回忆录老照片和回忆录是了解历史的重要途径。
这些资料记录了上海的街头巷尾、建筑风貌、社会风尚以及人们的生活状态,为我们提供了珍贵的历史见证。
三、文化传承与改革史20世纪的上海,既是传统文化的集大成者,也是新文化的发源地。
这一时期,上海吸引了众多文化名流,如鲁迅、巴金、张爱玲等,他们的作品成为了中国现代文学的经典。
此外,上海还孕育了海派绘画、越剧等一批富有地方特色的文化艺术形式。
同时,上海也是西方文化的传入地,如欧式建筑、西餐等。
四、社会经济发展资料20世纪的上海,经济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这一时期,上海的工业、商业、金融业等得到了迅速发展,成为亚洲乃至世界的重要经济中心。
同时,上海的农业也逐渐实现现代化,粮食、棉花等农产品产量大幅提高。
五、城市建设与规划文献20世纪的上海城市建设经历了从无到有、从落后到先进的历程。
这一时期,上海的城市规划逐渐摆脱了传统的束缚,开始向现代化大都市迈进。
道路建设、公共交通、水电供应等基础设施得到了不断完善。
六、社区建设与地方志社区建设和地方志是了解一个地区历史和文化的重要途径。
这些资料记录了上海各区的历史沿革、地理环境、人口状况、经济社会发展等方面的信息,为我们了解上海的社会生活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七、教育卫生改革记录20世纪的上海在教育卫生方面也取得了长足进步。
这一时期,上海的各级教育得到了普及和发展,卫生保健制度也逐渐完善。
这些资料记录了当时的教育卫生改革历程和社会发展状况。
上海的发展 发展的观点
![上海的发展 发展的观点](https://img.taocdn.com/s3/m/62e4fc5453d380eb6294dd88d0d233d4b14e3f84.png)
上海的发展发展的观点上海的发展是一个多元化和复杂的主题,可以从多个角度和观点来探讨。
以下是一些可能的发展观点:1. 经济观点:上海是中国最重要的经济中心之一,拥有世界领先的工业、商业和金融业。
发展的经济观点强调的是经济增长、创造就业机会和提高生活水平。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上海不断推进改革开放,加强与国际市场的合作,优化营商环境,吸引国内外投资。
2. 城市规划观点:发展的城市规划观点强调的是城市规划和设计,旨在创造一个宜居、可持续和有吸引力的城市。
上海通过制定一系列的城市规划方案,不断推进城市更新和改造,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城市管理和治理水平,打造一个更加现代化和国际化的城市形象。
3. 社会观点:发展的社会观点强调的是社会公平、公正和福利。
上海在社会领域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包括推进教育、医疗、社保等方面的改革和创新,提高居民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感。
同时,上海也注重加强社会治理,维护社会稳定和安全。
4. 文化观点:发展的文化观点强调的是文化多样性和文化遗产保护。
上海作为中国最具国际化和现代化的城市之一,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和艺术资源。
为了保护和传承这些资源,上海不断加强文化产业发展,推动文化交流和合作,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文化品牌。
5. 生态观点:发展的生态观点强调的是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
上海注重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加强环境治理和保护,推动绿色发展。
通过推广清洁能源、改善空气质量、减少污染物排放等措施,努力打造一个更加宜居和可持续发展的城市。
总之,上海的发展是一个多维度、多层次的过程,需要从多个角度和观点来探讨和实践。
通过推进经济、城市规划、社会、文化和生态等多方面的发展,上海将成为一个更加繁荣、宜居和可持续发展的城市。
将社会核心价值观融入文化建设--以上海市高等教育自学考试为例
![将社会核心价值观融入文化建设--以上海市高等教育自学考试为例](https://img.taocdn.com/s3/m/32ea0caffd0a79563c1e723b.png)
“ 孝 ”、 “ 悌 的社会核 心价值 观在考试文化 中得到 了明显 2 . 正 向引导 的助推器作用 随着招考 事业 发展 ,考试 管理 制度 日臻严 密 ,考 试任 务也越来越重 。考试 机构承担的多为面 向社会 的高利害性考
一
就兴起 了习文 、读书 和诗赋之 风 ;唐朝科举 考诗赋 ,当时的 读书人就勤 习诗文 ;唐科举考试 中有一科为 “ 明字科” ,随
即引发时人研摩书法成风 。唐代通 过尊崇儒 学 ,强调忠君爱 国的价值理念 ;通过统一科考 ,择优选 才 ,引导民众形成积 极进取的生活态度 。唐朝通过考试 文化 大大推进了 “ 忠君爱 国 、积极进取” 的社会核心价值观 的广 泛传 播。显然 ,考试 作 为一 种文 化 ,既受 到 同时代社会 核 心价值 观 的规 定 和影 响 ,又 以精神文化 的表现形式对社会核 心价值 观的推广发挥
当代社会 核心价值观 的价值理念 。考试文化 建设要避免 流 于形 式 ,最重要 的是结合文化 建设的主体特 点 ,以考 生需求 为导
向 ,关 注社会需求 ,积极发挥考试机构的服 务功能。
海派文化发展五个阶段
![海派文化发展五个阶段](https://img.taocdn.com/s3/m/5d6129c3d5bbfd0a795673ad.png)
海派文化变革的五个阶段社会现象最耀眼的部分,无疑是人类活动的结晶——文化现象。
1000年前,上海只是一个具有几户人家的荒僻小漁村;200年前,上海也不过是一个滨海小县。
但在当时的中国版图上,这是一块缺少历史重负、可以重新设计而地理位置又极其优越的文化地带。
19世纪中叶,西方殖民者的尖船利炮轰开了中国的大门,地处东南海角的上海被辟为通商口岸,从此海派文化就在上海滩上中西方文化相互撞击、交汇、渗透、吸引、兼融的土壤中孕育诞生了。
任何一种文化既在时空中流变着,又在流变中保持着自身的基本脉络,保持着某些“遗传特性”的不变性。
海派近海,有学者称之为海洋派文化。
人们指出了它的许多特征,比方说海派文化的实效性、兼容性、多元性、商业性、市民性等等,但是最能够体现海派文化精髓和深层内涵的,我以为是它的开创性。
海派文化是创新的文化,也是富于变革精神的文化,海派文化自生成之日起,经常处在开风气之先的地位,原因就在于它不墨守陈规、能迎合时代潮流、敢于吸纳新事物来变革传统文化,这也正是海派文化的活力之所在。
海派文化是如何一步步演进的?史学界见仁见智,比较多的倾向于将海派文化的演进过程划分为酝酿期、生成期、兴盛期、转折期和更新期五个阶段。
在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海派文化所体现的时代特征和所包含的文化内涵也不尽相同。
一.海派文化的酝酿期。
1843年开埠以前,可以视为海派文化的酝酿期。
上海地处长江三角洲,远在春秋时代的吴越文化作为一种地域文化奠定了海派文化的根基。
尽管上海历经近代一百多年沧海桑田的变幻,历尽了繁华与沉寂,吴越文化的底蕴无论是在明末清初形成的上海老城厢、青浦朱家角镇的水乡街巷,或者松江醉白池经典的江南古典园林中都能寻觅到踪迹。
吴越文化是一种水之文化,水是流动型的,而非静态型的,海派文化传承了吴越文化的亲水性特征,从本质上说是一种动态文化,是以不断地改变自己的内涵和存在方式为前提的,因此变异性也就成了海派文化的一大特征。
上海历史文化从青龙镇出发_兼论上_省略_文化的发展对于构建和谐社会的意义_曹伟明
![上海历史文化从青龙镇出发_兼论上_省略_文化的发展对于构建和谐社会的意义_曹伟明](https://img.taocdn.com/s3/m/241c40ebf705cc17552709e4.png)
兴旺之历史 的见证 " 考察青龙古镇 ! 古港 口的历史文化, 有如下几个鲜明的特征 :
特征之一是先进的造船技术 "
宋元时期, 我国的科学技术得到较快的发展 , 造船工艺和航海技 术都有了很大的进步, 这为海外贸易的开展提供了有力的条件 " 当 时, 海船载重量的增加是宋代造船技术进步的一个重要标 志 " 通常 以一 ! 二千石船居多, 个别大船载重 已达五千至一万石(约 60 0 吨) "
人们 一般 只知道 上海 的母 亲河 是 黄浦 江 , 殊不 知 最早 横 贯上 海
东西 的 主要 水道 , 乃是 吴淞 江 (苏州 河 ) " 吴淞 江 是唐 宋元 时 期上 海 地 区流量最 大 的河流 和通海 的航 道 "历 史上 的吴淞 江作 为太湖下 游 沟通 湖海 的 主要 干 流 , 其 历 史 远 比黄 浦 江 悠 远 " 沧 海 桑 田, 几 经 变
最早对外贸易港口, 是上海以港兴市 !因商兴旺之源 " 史书记载 日
本! 新罗等国的船舶经常驶道青龙港 , 卸货付税 , 进行频繁贸易交往 "
为适 应对外 贸易发展 的需 要 , 北 宋 致 和年 间 (公元 1113 年 ) , 朝 廷 在 此设 立了管理 司 , 设 监官 征税 , 并 派有 专职财政 官员 " 当时青龙市 舶 司在 两浙提举 市舶所 属 的 7 个 商务机 构 中, 税 收额仅 次于 秀州府 , 列 第二位 "宋代 大书 画家米 莆就 曾担任 过青龙镇 镇监 " 镇上 还设有 水 陆巡 检 司, 驻 有镇将 和副将 , 负 责稽查巡 逻 " 一个市镇 的建 置如此 显 赫 , 在 当时是不多见 的 " 地方 志 称青 龙 镇烟 火 万家 , 街 市繁 盛 , 人 文
上海社会与历史变迁
![上海社会与历史变迁](https://img.taocdn.com/s3/m/d67712be58f5f61fb6366612.png)
生化/轻工学院包装142141410054张乐乐从我的角度看上海社会与历史变迁"两千年历史看西安,一千年历史看北京,一百年历史看上海。
"近代上海在短短一百年的时间迅速崛起,在中国城市发展史上可谓是一奇迹。
文化是城市的生命,城市有了文化就有了生命,那上海的生命便是它独特的海派文化。
海派文化所代表的即是海纳百川,兼容并包,和融会贯通的文化。
上海的文化是双向的,既有由外而内的灌注,也有由内而外的吸收。
正因为有这样注入和吸收是的上海呈现出中外文化交相辉映,相互融合的特点,这也成为了上海勃勃生气和活力的源泉。
追溯上海的文明渊源,可以发现在上古时期其文明已有相当水平。
据考古资料表明,上海文化的滥觞时期始于据今5900-4900年的"崧泽"文化。
崧泽文化属于新石器时期母系氏族社会过渡的阶段。
在崧泽文化的古遗址中,发现了捕渔的网坠,织网用的靴形器、捻线的陶纺轮以及狩猎用的剑簇、石刀、骨锥、牙刀等与渔猎有关的遗物,上古时期上海的物质文明程度据此可以略窥一斑。
1843年开埠以前,上海文化从属于中国古代的江南文化,而渊源于长江流域江浙的古吴越文化。
吴越文化是一种水文化,水是流动型的,而非静态型的,上海文化传承了吴越文化的亲水性特征,从本质上说是一种动态文化;其次,上海的文化还继承了吴越文化的敏感和细腻,对异质文化体现出一种宽容的姿态,善于接受新鲜文化因子,形成上海文化多元性的特点;另外,大量自南而来的浙江人和自北而来的江苏人,构成上海主要的"移民"群。
江浙人是古代吴越人的后裔,吴越文化大胆开放的冒险性格及雄健恢宏的拓边精神,构成了上海文化的开创性特征。
海派画家任伯年的商业画、刘海粟率先使用人体模特、开创机关布景等等,俱是"敢为天下先"的行为。
19世纪中叶,西方殖民者的尖船利炮轰开了中国的大门,地处东南海角的上海被辟为通商口岸,从此上海文化就在上海滩上中西方文化相互撞击、交汇、渗透、吸引、兼融的土壤中孕育诞生了。
近代上海市民文化消费空间的形成及其社会功能
![近代上海市民文化消费空间的形成及其社会功能](https://img.taocdn.com/s3/m/9d33034d33687e21af45a982.png)
维普资讯
20 0 6年第 4 期
近代上海市 民文化消费空 间的形成及其社会功能
1 9
这时期最能代表 四马路文化消费特征 的, 依然是中国历史悠久 的休 闲场所——茶楼。沿
四马路 由西 向东 , 名 的大 茶楼 有群芳 花萼 楼 、 著 四海 心平楼 、 波玉 泉楼 、 露 春 、 元 品春楼 、 金 碧 乾 西园、 三万 昌、 园 、 仪 顺风楼 、 留园 、 四海 升平 楼 、 莲 阁 、 层楼 、 青 五 万华 楼 、 沪江第 一楼 、 乐也 逍遥
维普资讯
第 8卷 8月 2 0 第 4期 0 6年
上海财经大学学报 J u l f h n h i i  ̄i f i n eadE o o c o ma o ag a Unv t o n c n cn mi S e y F a s
Vo. . I8No 4
Au . 0 6 g 20
中图分类号 : 2 G1 4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 :0 90 5 (0 60  ̄0 80 1 0—1 0 2 0 )4 1—8
近代上海市民文化消费空间的形成及其社会功能
叶 中强
( 上海社会科学院 文学研 究所 , 上海 20 3 ) 0 2 5
在 1 世纪 6 年代的上海 , 由洋泾浜弃舟登租界, 9 0 若 首先踏进的是被称为夷场“ 华人街” 的
宝善街 ( 广东 路上 自河南 路西 至福建 路东 一段 )沿街设 有栈房 、 园 、 楼 、 今 , 戏 茶 酒肆 、 院 、 窟 妓 赌
等, 都是些纯“ 老中 国” 的休 闲娱乐场所, 四马路 的崛起 , 式 但 很快取代了宝善街 的位置。在 17 年 , 8 6 还有人称“ 沪上热闹之区独称宝善街为巨擘” 。但至 18 年 , 8 3 时人已称“ 英界为沪上
城市景观视野下的上海棚户区变迁及社会文化心态
![城市景观视野下的上海棚户区变迁及社会文化心态](https://img.taocdn.com/s3/m/b96712ff9e3143323968931a.png)
上海市外来人口的文化适应及其社会融入
![上海市外来人口的文化适应及其社会融入](https://img.taocdn.com/s3/m/532c6d4a3a3567ec102de2bd960590c69ec3d82c.png)
上海市外来人口的文化适应及其社会融入摘要:随着城市不同程度的发展,愈加明显的呈现出经济差异。
在此情况下,越来越多的人选择进入到发达城市谋生,期望改变命运。
本文运用问卷调查以及访谈的方法对Y 社区的外来人口的文化适应及其社会融入进行研究调查。
以不同的角度(经济、文化、社会制度等)掌握与分析外来人口在进入上海后的社会融入现状、存在困境、影响因素。
本文认为,外来人口影响外来人员社会融入的因素包括内在、外在两部分。
外在主要是由于国家政策的制定,人为的控制了外来人员的流入,使其福利待遇、社会保障与本地居民存在差异。
而内在因素则主要是由于外来人员自身的态度和心理上的感知。
针对以上问题,本文从户籍制度改革、积极推进社区服务、建立健全社会保障制度、加强法律意识四个方面对外来人口社会融入提出措施。
29747毕业论文关键词:外来人口;文化适应;社会融入The Cultural Adaptation and Social Iintegration of Migrant Popultion in ShangHai : Take Y community as an exampleAbstract: With the different development among the cities, the economic gap is increasingly widen .In this case, more and more people choose to make a living inthe developed city and dream to change their life. This article aims at investigating cultural adaptation and social integration of migrant population in Y community by the questionnaire and the interview and analyzing the social integration status、dilemma that face migrant population after they choose to live in Shanghai and the influencing factors of social integration.In this article ,there are two aspects, internal and external, which can affect social integration .The external reasons are mainly due to the formulation of national policies, which control the inflow of migrant population and cause the difference in social welfare and security between migrant population and local residents. And the internal reasons are mainly due to the attitudes and the psychological perceptions of migrant population .Finally , there are some measures will be put forward in the thesis such as the reform of the household registration system,promotion of community service, establishment and improvement of the social security system and enhancement of the he legal consciousness etc. 源自网.加7位QQ3249`114Key words: Migrant population; Cultural adaptation; Social integration目录一、研究背景与问题的提出 1(一)研究的背景 1(二)研究的问题 1(三)研究的意义 2二、文献探讨与研究切入 4(一)文献综述 4(二)已有研究的不足 4(三)研究的切入点 5三、外来人口文化适应的状况描述:上海Y社区的观察经验 6四、上海外来人口文化适应的因素分析:Y社区呈现的上海图像 7(一)文化融合 7(二)经济融入 8(三)社会认同 9(四)社会保障制度的差异 11(五)上海本地人对外来人员的影响 11五、上海外来人口社会适应中的文化困境 13(一)交流的隔阂 13(二)观念的差异 13(三)行为习惯的不同 13(四)社会歧视 14六、促进上海外来人口社会融入的文化适应策略与配套措施 15(一)户籍制度改革 15(二)积极推进社区服务 15(三)建立健全社会保障制度 15(四)加强法律意识 16 :(五)社会组织的参与 16(六)社会工作者的介入 16七、研究结论与进一步的讨论 18致谢 19参考文献 20附录1 访谈对象基本情况 21附录2 上海市Y社区外来人口文化适应及其社会融入调查问卷 23一、研究背景与问题的提出(一)研究的背景伴随着上海的城市发展需求,上海市人口政策从严控至放宽经过了大幅的波动。
21世纪上海城市的发展历程
![21世纪上海城市的发展历程](https://img.taocdn.com/s3/m/61feb660302b3169a45177232f60ddccda38e639.png)
21世纪上海城市的发展历程一、引言上海是中国最大的经济中心城市之一,也是国际金融、航运和贸易中心。
21世纪以来,上海经历了快速发展和城市化的进程,成为全球瞩目的现代大都市。
本文将从不同的角度探讨21世纪上海城市的发展历程。
二、经济发展21世纪初,上海通过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加大创新驱动力度,逐渐从传统的制造业城市转变为以服务业为主导的现代化经济体系。
上海自贸区的设立和金融改革的推进,吸引了大量国内外投资和金融机构的入驻,推动了上海金融业的发展。
此外,上海还积极发展科技创新和文化产业,提升了城市的综合竞争力。
三、城市建设21世纪,上海进行了大规模的城市建设,包括基础设施建设、城市更新和环境治理等方面。
上海建设了一系列现代化的交通设施,如地铁、高速公路和机场,提高了城市的交通便捷度。
此外,上海还加大了对老旧城区的改造力度,通过拆违建新和历史文化保护,提升了城市的形象和品质。
同时,上海也注重环境保护,推动节能减排和生态建设,打造宜居的城市环境。
四、文化交流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上海成为了国际文化交流的重要平台。
上海举办了一系列国际性的活动和展览,如世博会、艺术节和文化论坛等,吸引了世界各地的人们前来参观和交流。
这些活动不仅提升了上海的国际知名度,也促进了中外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同时,上海还加大了对本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通过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展示了上海的独特魅力。
五、城市管理为了适应快速发展的城市需求,上海加强了城市管理和公共服务。
上海建立了现代化的城市管理系统,提高了城市的治理能力和效率。
通过数字化和智能化手段,上海实现了城市信息的集中管理和智能化调度,提供了更便捷和高效的公共服务。
此外,上海还加强了社会治安和环境卫生管理,提升了城市的安全和整洁程度。
六、社会福利随着城市的发展,上海注重改善民生和提高社会福利。
上海加大了对教育、医疗和社会保障的投入,提供了更优质和普惠的公共服务。
此外,上海还积极推进社会公益事业,加强了对弱势群体的关爱和帮助。
社会认识简单的地域和文化特点
![社会认识简单的地域和文化特点](https://img.taocdn.com/s3/m/e20d7c5f53d380eb6294dd88d0d233d4b14e3fe5.png)
社会认识简单的地域和文化特点中国是一个拥有丰富地域和文化特点的国家。
从北方到南方,从东方到西方,每个地区都有其独特的风土人情和文化传统。
本文将简要介绍中国的一些地域特点和文化特点。
一、地域特点1. 北方地区北方地区主要包括东北、华北和西北地区。
这些地区气候寒冷,冬季漫长,夏季短暂。
人们的生活方式和饮食习惯受到气候的影响,如东北地区以辛辣、油腻的食物为主,华北地区以面食和烤肉为主,西北地区则以肉类和面食为主。
2. 华东地区华东地区包括山东、江苏、浙江、安徽、上海等地。
这些地区地势平坦,气候温和,四季分明。
华东地区的文化特点主要体现在其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遗产上,如山东的孔庙和孔府,上海的外滩和城隍庙等。
3. 华南地区华南地区包括广东、广西、福建和海南等地。
这些地区气候湿热,植被繁茂。
华南地区的饮食以海鲜和热辣口味为主,如广东的粤菜和福建的闽菜。
华南地区还有丰富的民间文化,如广东的粤剧和广西的壮族歌舞等。
4. 西南地区西南地区包括四川、云南、贵州和重庆等地。
这些地区地势复杂多样,气候多变。
西南地区的饮食以辣味和酸味为主,如四川的川菜和云南的过桥米线。
西南地区还有丰富多样的民族文化,如云南的民族服饰和四川的川剧等。
二、文化特点1. 历史悠久中国拥有悠久的历史,丰富的文化积淀。
从古代的夏、商、周三代到秦、汉、唐等朝代,每个历史时期都有独特的文化特点和造诣。
例如,古代的儒家思想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2. 丰富多样的民间艺术中国有着丰富多样的民间艺术,如京剧、豫剧、粤剧、川剧等剧种,还有各地的民间舞蹈、民间音乐等表演形式。
这些艺术形式在传承中体现了地方特色和民族风情。
3. 节日和习俗中国有许多重要的传统节日,如春节、中秋节、端午节等。
每个节日都有独特的庆祝方式和传统习俗,如春节期间的舞龙舞狮和红包、中秋节的赏月和吃月饼等。
这些节日和习俗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人们表达情感、增进团结和共享喜悦的方式。
晚清沪地移民社会与海派文化的发轫
![晚清沪地移民社会与海派文化的发轫](https://img.taocdn.com/s3/m/55904cc928ea81c758f57834.png)
,
以 至 于 竞 相攀 比
”
“
虽 中 人 以下 之 人
,
茶 馆 酒
无 不 有 其踪 迹
。
④
。
“
吃 仔 L 海饭
,
,
赛 过赅百 万
。
( 沪谚 )
以 衣 饰取 人
趋炎 附势渐
,
长成恶 俗
,
“
身 上 着得 绸 披披
”
。
家 中没有 夜饭 米
。 、
甚远
“
婚嫁 丧葬
,
专 尚外 观
”
,
多 喜虚 礼
甚至
,
、 、
,
”
确可 谓
“
俗
尚繁 华 移民
,
民 风 轻薄 ”
。
升 斗小 民并 非 为 了 跻 身富贵
,
涉 足上 层 住
他 们大 都是 来 自农村 的 下 层
,
从 自产 自给
衣 食 自周 变 为 按劳 取值
。
衣
食
行 样样 须 出 资付 款
,
。
他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们 对 金钱
。
,
贵 余
,
为 了 掩 盖 和 弥补 这 一 缺憾 他 们穿戴 豪 华 挥 金如 土 全 忘 法条
”
,
,
,
,
与传统 富贵 仲伯 相 争
,
,
“
仆隶偶盈
,
,
艳 服华冠
,
,
” 绅 官 同行 走 ②
。
在新 富 们 披 金挂 银 的 内 里 隐藏 着对传 统 等级观
衣 服僧 移
。 ,
的不 满 和 示 威 之 心 为 尤甚 甚 长物
城市形态与社会变迁——上海的历史
![城市形态与社会变迁——上海的历史](https://img.taocdn.com/s3/m/6681991e814d2b160b4e767f5acfa1c7aa0082bb.png)
城市形态与社会变迁——上海的历史上海是一个典型的城市,其历史可以反映出城市形态与社会变迁之间的相互作用。
近代上海是一个从渔村发展成都市的典型代表,其悠久的历史、别样的文化与世界级的经济实力,让上海成为了中国最耀眼的城市之一。
在其繁华的“金色年代”中,上海几乎成为了亚洲的纽约,而由于历史原因,上海不仅有着不同寻常的文化底蕴,也反映了中国城市发展的现状。
一、城市发展的历史及其背景上海历史悠久,最早的文献记载可以追溯到“春秋”时期,当时上海是吴王许由所辖的管辖范畴里。
唐代后期,上海发展成为一座渔村,但经济逐渐发展壮大。
到清代初期,上海渔村已经成为了一座有数十万居民的城市。
外商纷纷进入了上海,城市的发展也得到了大大的促进。
而在20世纪初,上海已经成为中国最大、最发达的城市。
在上海的发展过程中,由于历史原因,其城市建设总是跟进不上社会发展的步伐。
社会变革不断,上海城市的问题日益突出。
同时,在全球化的趋势下,上海也受到了更广泛的影响,而在独特的背景下,上海城市的形态也逐渐发生变化。
二、对城市形态的影响从城市形态来看,上海既有东方风格的市容,也有西方建筑的风格,因此上海也有着独特的文化融合和特定的气质。
在上海的城市设计中,建筑的细节显示了上海的历史和文化特征,例如那些非常具有特色的“弄堂”地区和旧式的“四合弄堂”,这些区域反映了上海城市发展的某些方面。
要想真正了解上海城市景观,必须要先了解上海的历史和文化。
上海市区现在有许多现代化的建筑,但是很多城市老旧的建筑也基本上都得以保留,包括一些民居和梧桐树。
这给上海市中心带来了很好的特色,也存在一定的难度,这需要付出更高的代价并打破传统的建筑规则和惯例。
但这一次勇敢的尝试是值得的,因为它能够吸引更多的人来到上海。
除了建筑风格的影响,上海的城市形态还有其他的问题。
城市化进程对上海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尤其是城市内涵的扩容。
当城市继续扩张时,往往会损失一些自然景观和历史景观,这也影响到了城市的形态。
面试题目上海热点(3篇)
![面试题目上海热点(3篇)](https://img.taocdn.com/s3/m/18b9daa0ba4cf7ec4afe04a1b0717fd5360cb2be.png)
第1篇一、引言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上海作为国际化大都市,其热点问题日益凸显。
本次面试题目围绕上海热点展开,旨在考察考生对上海发展现状的了解、对问题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以下将从经济、社会、文化等多个角度,对上海热点问题进行探讨。
二、上海热点问题分析1. 经济发展(1)上海自贸区建设上海自贸区是我国首个自贸区,自2013年成立以来,对上海乃至全国经济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考生应了解自贸区在制度创新、贸易便利化、投资自由化等方面取得的成果,以及未来发展方向。
(2)长三角一体化长三角地区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上海作为长三角的核心城市,在一体化进程中发挥着关键作用。
考生应了解长三角一体化的战略意义、主要任务和实施效果。
2. 社会问题(1)人口老龄化上海人口老龄化问题日益突出,考生应关注老龄化带来的社会、经济、医疗等方面的问题,以及政府采取的应对措施。
(2)住房问题上海房价持续上涨,住房问题成为市民关注的焦点。
考生应了解政府调控政策、保障性住房建设情况以及市民购房需求。
3. 文化问题(1)城市文化建设上海作为国际化大都市,文化底蕴丰富。
考生应关注上海城市文化建设成果,如世博会、国际电影节等,以及如何传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
(2)教育问题上海教育资源丰富,但教育不均衡问题依然存在。
考生应了解政府如何推进教育公平,提高教育质量。
三、面试题目及解答1. 面试题目一:请谈谈你对上海自贸区建设的看法。
解答:上海自贸区建设是我国对外开放的重要举措,为上海乃至全国经济发展注入了新动力。
我认为,上海自贸区建设具有以下特点:(1)制度创新:自贸区在投资、贸易、金融等领域进行制度创新,为全国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
(2)贸易便利化:自贸区简化了贸易流程,提高了贸易效率,降低了企业成本。
(3)投资自由化:自贸区放宽了投资限制,吸引了大量外资进入。
未来,上海自贸区应继续深化改革开放,发挥示范引领作用,推动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
城市社会与城市文化
![城市社会与城市文化](https://img.taocdn.com/s3/m/23fbe5b64793daef5ef7ba0d4a7302768e996fc7.png)
城市社会与城市文化一、城市社会的定义与特点城市社会是指以城市为核心、以城市为载体的社会现象和社会关系的总和。
城市社会与农村社会相比,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1. 人口密集:城市是人口聚集的地方,相较于农村,城市的人口密度更高,人口数量更多。
2. 资源集聚:城市聚集了大量的物质、人力和财力资源,各种经济、文化、教育、医疗等资源更加丰富。
3. 多样性和包容性:城市社会由于人口和资源多样性更大,有着更加多元化和包容性的社会结构和文化氛围。
4. 分工与互动:城市社会的人们分工明确,各种职业和行业的专业人才相互配合,形成复杂的社会网络。
二、城市社会与城市文化的互动关系城市社会与城市文化之间存在着紧密的互动关系。
城市文化是城市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反过来,城市社会的特点和结构也对城市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产生着深远的影响。
1. 城市社会塑造城市文化:城市的社会结构和文化氛围共同塑造了城市的文化特征,包括城市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艺术表达等。
2. 城市文化促进城市社会发展:城市的文化活动和创意产业不仅丰富了城市社会生活,也促进了城市的发展和繁荣。
3. 城市社会为城市文化提供土壤:城市社会的多样性和包容性为城市文化的多样性和丰富性提供了土壤,不同文化的碰撞和融合使城市文化更加富有魅力。
三、城市社会对城市文化的影响城市社会对城市文化的影响会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文化市场的发展:城市社会的市场经济模式促进了文化产业发展,文化艺术市场的繁荣为城市文化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
2. 身份认同与文化表达:城市社会多元化的人群和社会结构使个体能够更加自由地表达自己的身份认同,城市文化因此变得更加多元而丰富。
3. 文化交流与融合:城市社会中的不同文化群体相互交流、融合,从而促进了城市文化的交流和创新。
四、城市文化对城市社会的影响城市文化对城市社会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社会凝聚力的提升:城市文化活动和文化场所的丰富多样性,增强了城市居民的社会凝聚力和归属感。
上海的形成
![上海的形成](https://img.taocdn.com/s3/m/0bf5724830b765ce0508763231126edb6e1a7644.png)
上海的形成上海的形成上海陆地形成于地质史的近期。
6000多年前,上海市域内只有西部的青浦、松江、金山三地基本成陆。
这些陆域都属于古太湖淤浅后形成的湖沼(特别是青浦、松江一带)与湖滨平原。
从那时一直到中原的西周时代中后期,期间的陆地都形成得非常缓慢,距今3000年前,嘉定、闵行、奉贤三地的西部大部或局部形成。
此时,包括市中心区在内其他区域仍处在海平面之下。
史前时期主要依靠考古发掘来了解当时的人类生活与文明发展。
根据现有的考古成果,上海最早的文明是马家浜文化(距今6000年)。
接着是嵩泽文化(据今5500年),2004年春季的青浦嵩泽文化墓葬考古发掘中[1],发现了上海最早的人类遗骸。
然后是良渚文化(距今4200年),它的晚期已经相当发达,以玉器最为著名。
马家浜-嵩泽-良渚文化,有着传承的关系。
良渚文化已经到了原始社会的晚期。
良渚文化衰亡得很快,衰落原因假说目前主要有:1.洪水说;2.发展受阻或遭受入侵说。
最后是马桥文化(距今3200年)。
这种文化的出土文物较良渚文化相比,数量和质量都下降了,而且文化风格上更加受到闽江流域考古文化以和山东岳石文化(东夷)的影响。
值得注意的是,1999年,专家在松江的考古中发现了广富林文化,据近期研究[2]这是一个来自中原的人群,大约在距今4000年前到达了太湖流域,并在随后的几百年内渐渐融入当地而消失。
上海早期成陆地区的文明,作为江南地区文明有机整体的一部分,具有着一定的发展水平。
由后来春秋时期的历史情况推测,在史前时期的末期,这些文明很可能已经逐渐地纳入南面的越或西面的吴这两个地区强权的势力范围,甚至某种程度的统治之下。
相关年代参考:夏(距今约4100年-3700年);商:(距今约3700年-3150年);西周:(距今约3150年-2850年)。
大光明电影院与近代上海社会文化
![大光明电影院与近代上海社会文化](https://img.taocdn.com/s3/m/41dc5ec5ed3a87c24028915f804d2b160a4e8643.png)
大光明电影院与近代上海社会文化大光明电影院与近代上海社会文化大光明电影院是上海历史悠久的电影院之一,也是上海旧时光影文化的集中体现。
自1930年代建成以来,大光明电影院见证了上海社会文化的变迁,为人们提供了娱乐、交流和思考的平台。
在大光明电影院的历史长河中,我们可以窥见上海近代社会文化的点滴变迁。
上世纪30年代,大光明电影院的建成引起了上海社会的巨大轰动和热潮。
当时,上海作为当时亚洲最大的国际都市,吸引了大量的外国电影进口。
这也使得大光明电影院成为了上海观影的热门场所之一。
大光明电影院的出现代表了上海社会对电影文化的追求和渴望。
大光明电影院不仅播放了当时的好莱坞电影,还放映了许多中国的电影作品。
这为中国电影开拓了一个广阔的市场。
大光明电影院成为了许多中国电影人展示才能的舞台,吸引了许多电影工作者前来创作。
例如,著名导演徐克在大光明电影院拍摄了《血手印》和《蓝宇》,这些作品奠定了他在中国电影界的地位。
大光明电影院还与上海的社会文化环境密切相关。
上世纪30年代,电影成为了上海社交活动的一部分。
人们在大光明电影院观影后,往往会在周围茶楼或餐厅继续交流。
电影院的出现也拉近了社会群体之间的距离,促进了人们的交流和对话。
大光明电影院在上世纪40年代至50年代经历了一个黄金时期。
当时,电影院的座位总是爆满,人们为了观影往往需要提前排队。
与此同时,大光明电影院成为了许多社会事件和政治运动的集会场所。
例如,当时的上海电影界举办了许多政治宣传活动,通过影片宣传特定的意识形态和主义信仰。
然而,大光明电影院也经历了一些动荡的时期。
上世纪60年代初,文化大革命的爆发让大光明电影院陷入停工和关闭的困境中。
电影院的设施被破坏,许多经典影片被损毁或遗失。
直到1978年改革开放的政策推动了电影产业的复苏,大光明电影院才重启并恢复了正常运营。
如今,大光明电影院已经成为了上海的文化地标,也是观众们感受上海近代社会文化的重要场所。
虽然大光明电影院的建筑和设施发生了许多变化,但它依然保留着上个世纪初的历史痕迹。
《围城》的社会风貌与文化冲突
![《围城》的社会风貌与文化冲突](https://img.taocdn.com/s3/m/38ecb660cdbff121dd36a32d7375a417866fc1df.png)
围城的社会风貌与文化冲突引言《围城》是中国现代作家钱钟书创作的一部长篇小说,通过对上海虚拟乌金城内外人物和事件的描写,展现了20世纪30年代中国社会风貌以及当时存在的文化冲突。
上海的社会风貌上海作为当时中国最重要的都市之一,呈现出了独特的社会风貌。
这座国际化大都市吸引了大量外国人和移民涌入,导致社会形态多样、文化背景复杂。
在《围城》中,可以看到作者通过真实生动的描写展示了上海独特的街道景观、市井生活以及各式各样的人物类型。
文化冲突的背景20世纪30年代是中国历史上动荡不安、充满转型与变革的时期。
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都出现着明显分歧与冲突。
其中一个重要因素就是西方文化与传统礼教之间存在着巨大差异和碰撞。
文化冲突在小说中的体现1. 梁思成与方鸿渐的教育观念冲突梁思成是一个具有西方教育背景的建筑师,他倡导现代科学教育和城市规划,对传统礼教持批评态度。
而方鸿渐则受传统家庭观念和文化束缚,为了面子过多牺牲个人追求。
两位主角的巨大差异引发了一系列矛盾和冲突。
2. 文化冲突在男女关系中的体现小说中描写了许多男女关系,包括梁山与晓红、苏小姐与三毛等。
这些关系都反映了传统礼教观念与自由婚姻观念之间的冲突。
尤其是女性地位提升和婚姻自主权意识逐渐增强,引起了社会舆论和家庭压力。
3. 中西医学的碰撞小说中涉及到方鸿渐学习西医的情节,可见中西医学不同的理念和方法也存在着冲突。
作者通过将医学融入故事情节中,展示了当时中西医在中国社会中的角力。
结论《围城》通过对上海社会风貌和文化冲突的描写,反映了20世纪30年代中国社会风貌多元化、传统与现代之间存在冲突的特点。
小说以独特的视角展现了当时社会局势和人物命运,为读者提供了对历史和文化的思考与理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1949年前的上海是个典型的移民城市。
请结合课程视频,举例说明移民对近代上海城市的经济、社会、文化方面的贡献?分析近代“上海人”身份认同形成的过程并谈谈你对当代“新上海人”现象的看法。
近代上海是一个移民城市,近代移民对上海的发展产生了非常重要的影响。
首先,在经济方面。
近代上海移民中有相当一部分是从广东福建宁波三地来的。
纵观中国近代史,我们都知道这三地是中国当时经济发展比较突出的。
他们移民到上海的一个很重要的目的也是利用上海的独特的地理优势进行经商活动。
所以他们的到来为上海的经济注入的强大的活力。
为上海的经济发展做出了很重要的贡献。
其次,在社会方面。
由于上海是一个移民城市,人群错综复杂。
这也导致近代上海具有极强的包容性,和社会的多元化。
比如小刀会和苏北帮在上海的兴起。
虽然他们都具有黑社会的性质,但是他们在上海的社会发展史上的却是不容忽视的一笔。
最后,在文化方面。
由于上海是个移民城市,全国各地的区域文化在这里融合交汇,形成独特的上海文化。
上海文化最大的特点也就莫过于多元化了。
上海文化的多元化从上海的建筑以及饮食习惯和语言可见一斑。
如,近代上海最具有代表性的石库门建筑就是一个很好地例子。
它吸收了江南建筑的很多优点以及结合当时社会实际需要做了很多改变,使其变得简约实用。
这种中西合璧式的建筑充分反映了上海社会的多元性。
此外饮食上我们可以看到,如今的沪菜自成体系。
但是究其根源则是明显吸收了其他菜系的元素,淮扬菜是其最重要的渊源。
方言方面我们也可以看出,上海话主要来源于宁波话等等。
这一切都显示上海作为一个近代的商业帝都,移民对其城市文化的行成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近代上海人身份认同的过程:我们都知道上海是个移民城市,早期移民经历了几代之后也都融入了上海自认为上海人了。
上海人身份的认同也经历了几个过程。
早期移民以宁波人为例,他们在上海都是以宁波人自居,但是回到宁波又以上海人自居。
在上海生活时,在家里说宁波话,在外面则说上海话。
这也说明上海人身份的认同不是一蹴而就的•2、近代以来,海派文化一直被认为是源于上海、兴于上海、带有上海城市精神特征的文化类型。
简述海派文化形成、演变和繁荣的历史过程。
谈谈你是如何认识和理解海派文化的?它对当代上海文化和上海城市发展有何正面和负面影响?
海派文化肇始于中国画,亦起源于京剧,作为艺术流派滥觞后,很快漫开至电影、小说、美术、教育等领域,乃至社会生活诸多方面,便形成了海派文化这个概念。
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上海的移民众多,各种文化融合交汇促进了海派文化的演变与发展。
文化大革命时期,海派文化遭受到了严重的打击,直到文革结束后,海派文化才有重新迎来春天并走向繁荣,在文学方面,现代作家王安忆是海派文化的代表人物。
海派文化在我看来,它是上海多元文化交融的产物。
它是开放性、多样性与复杂性的杂合体。
海派文化可以看作是上海这座城市的性格,开放包容但内部各要素又矛盾冲突不断。
海派文化有优点但也有不足。
不足的根源就在于海派文化的多元性,正因为多远,所以雅与俗,洋与土,阳春白雪与下里巴人,以致先进与落后,甚至低级、庸俗、黄色、反动文化也有可能混杂其间,特别需要清醒地区别对待。
•3、世界上许多名城都有象征城市形象和城市精神的雕塑:新加坡的狮头鱼身像、纽约的自由女神像、哥本哈根的美人鱼像。
上海如
果要塑造一组城市雕塑,你认为应该选择哪些文化元素?结合课程内容简述。
每个城市都有其各自的特点,上海也不例外。
正如苏教授所说,上海是个海。
那么面对这一片无际的东海,上海要发展就需要乘舟破浪闯出去。
所以船是上海发展的一个很重要的载体。
其次,上海面向的是广阔的富饶的内陆腹地,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名称叫做龙的传人。
上海作为中国经济发展的引擎,是当之无愧的龙头。
所以一个龙舟的形象就跃然而起了。
同时上海是个移民城市,各地的人相聚在上海,为上海的经济发展注入了强大的动力,他们就是龙舟上的队员,在队员们的齐心协力之下,上海这艘龙舟才能劈波斩浪,成为世界的领头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