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鄂尔多斯盆地侏罗系直罗组砂岩发育特征

合集下载

鄂尔多斯盆地东胜地区直罗组砂岩的地球化学特征与物源分析

鄂尔多斯盆地东胜地区直罗组砂岩的地球化学特征与物源分析

鄂尔多斯盆地东胜地区直罗组砂岩的地球化学特征与物源分析吴兆剑;韩效忠;易超;祁才吉;惠小朝;王明太【期刊名称】《现代地质》【年(卷),期】2013(027)003【摘要】沉积岩物源分析对揭示盆地砂体展布、物质组成、储集层性质及砂岩型铀矿床铀源等科学问题具有重要的意义.对取自鄂尔多斯盆地东北部8个钻井中的中侏罗统直罗组砂岩进行了详细的岩石学和地球化学研究,试图鉴别岩石的源区和形成的构造环境.研究表明,砂岩以中粗粒杂砂岩为主,其w(SiO2)值及w(Al2O3)/w(SiO2)值中等到较高,w(K2O)值相对较高,Fe2O3、MgO、TiO2含量较低,暗示碎屑物质的富长英质、贫镁铁质特征.Nb、Ta、Ti、P等不活动元素的强烈亏损和K、Rb、Sr、Ba等LILE的富集,共同指示源区具有明显的俯冲带的特征;而w(TFe2O3+ MgO)-w(TiO2)、w(TFe2O3+ MgO)-w(Al2O3)/w(SiO2)、w(Th)-w(Sc)-w(Zr)/10、w(Th)-w(Co)-w(Zr)/10等判别特征则表明砂岩源区岩石可能形成于大陆弧-活动大陆边缘环境.而且,在球粒陨石标准化分配模式中,LREE强烈富集,HREE无明显分异、有着较平坦的曲线,Eu无异常或表现为弱的正、负异常;在PAAS标准化曲线中,轻重稀土均无明显分异,仅Eu表现为明显正异常.本区直罗组砂岩与华北北缘显生宙闪长岩-花岗闪长岩有着很强的亲缘性.%The provenance analysis of sandstones are essential for the distribution and composition of sandbodies,reservoir properties and the sources of uranium,in the uranium deposits exploration.In this paper,detailed petrological and geochemical studies were carried out on the sandstonesof Middle Jurassic Zhiluo Formation from 8 drilling cores in thenortheastern Ordos Basin,in order to determine their provenance and tectonic setting.The samples are coarse greywacke with moderate to high SiO2 content and Al2O3/SiO2 ratio,a high content of K2O and a low content of Fe2O3,MgO and TiO2,which implies that these sandstones are in felsic,lacking of mafic materials.The rocks are enriched in large ion lithophile elements (HIEs,such as K,Rb,Sr and Ba),and depleted in high field strength elements (HFSEs,such as Nb,Ta,Ti and P).These features indicate that the source region have affinity of subduction-related tectonic setting.Similarly,other discrimination diagrams,such as (TFe2O3 +MgO)-TiO2,(WFe2O3 + MgO)-Al2O3/SiO2,Th-Sc-Zr/10,Th-Co-Zr/10,further suggest that the Zhiluo Formation sandstones were deposited as detritus from a continental island arc or active continental margin.Together with other characteristics,such as enrichment LREE,relatively flat HREE patterns,without or slightly Eu anomalies,flat patterns with positive Eu anomalies in the PAAS-normalized rare element plots,allowed us to conclude that the rocks are strongely related to the Phanerozoic granitoids from the northern margin of North China craton.【总页数】11页(P557-567)【作者】吴兆剑;韩效忠;易超;祁才吉;惠小朝;王明太【作者单位】中国地质大学地球科学与资源学院,北京100083;中煤地质工程总公司,北京100037;中煤地质工程总公司,北京100037;核工业北京地质研究院,北京100029;中国地质大学地球科学与资源学院,北京100083;中化地质矿山总局地质研究院,河北涿州072754;核工业北京地质研究院,北京100029;核工业北京地质研究院,北京100029【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588.21+2.3【相关文献】1.鄂尔多斯盆地东胜区直罗组砂岩中烃类流体特征与铀成矿关系 [J], 赵兴齐;李西得;史清平;刘武生;张字龙;易超;郭强2.鄂尔多斯盆地北部砂岩型铀矿直罗组物源分析及其铀成矿意义 [J], 张龙;吴柏林;刘池洋;雷开宇;侯惠群;孙莉;寸小妮;王建强3.鄂尔多斯盆地北部纳岭沟地区直罗组下段下亚段砂岩岩石地球化学特征及对物源的指示 [J], 张宾; 刘红旭; 易超; 丁波; 张艳4.鄂尔多斯盆地西缘石槽村地区直罗组砂岩地球化学特征和碎屑锆石U-Pb年代学特征:对构造背景及物源的启示 [J], 俞礽安;司庆红;王善博;朱强;刘晓雪;王海波;唐永香5.鄂尔多斯盆地乃马岱地区直罗组砂岩元素地球化学特征及其地质意义 [J], 司庆红;俞礽安;蔡洪广;王善博;王道华;张超;朱强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鄂尔多斯盆地延长探区中侏罗统直罗组储层微观特征

鄂尔多斯盆地延长探区中侏罗统直罗组储层微观特征
关 键 词 :鄂 尔 多 斯 盆 地 ;延 长 探 区 ;中 侏 罗 统 ;直 罗 组 ;微 观 特 征 中 图 分 类 号 :P618.130.2 文 献 标 识 码 :A 文 章 编 号 :1006—7981(2019)09—0106—04
储层是控制油气富集和分 布 的重 要 因素,储 层 特 征 研 究 是 进 行 油 气 勘 探 的 重 要 环 节[3],有 必 要 对 该 地 区 岩 石 学 特 征 、物 性 特 征 、微 观 孔 喉 特 征 等 进 行 深入、细致的研 究。 储 层 物 性 一 般 随 着 地 层 埋 深 的 增加而总体变差,但 也 会 在 某 些 深 度 段 或 层 位 存 在 相 对 高 孔 高 渗 带 ,主 要 受 有 机 质 演 化 、粘 土 矿 物 转 化 和碳酸盐矿物溶蚀等因素的影响 。 [4-5]
2019 年 第 9 期 孔 祥 熙 等 鄂 尔 多 斯 盆 地 延 长 探 区 中 侏 罗 统 直 罗 组 储 层 微 观 特 征
107

5.49%,沉 积 岩 岩 屑 含 量 最 低,此 外,还 有 极 少 的 绿 泥石和火山碎屑。该区直罗组填隙物组分总体含量 高,变化较大,最高含 量 为 30%,最 低 含 量 为 2.5%,
针对 储 层 岩 石 学 及 成 岩 作 用 特 征、微 观 孔 喉 特 征 、储 层 物 性 及 其 控 制 因 素 方 面 展 开 储 层 深 入 研 究 , 深入分析储层控制 因 素,进 一 步 明 确 了 研 究 区 直 罗 组储层特征,对盆 地 中 南 部 的 油 气 勘 探 具 有 重 要 的 参考意义。 2 储 层 岩 石 学 特 征
根据 砂 岩 薄 片 鉴 定 分 析 资 料,延 长 探 区 直 罗 组 碎屑岩类型主要为灰色、灰 绿色 长 石 砂 岩(图 1),碎 屑组分主要为石 英、长 石、岩 屑 和 云 母,石 英 平 均 含 量 为 26.01% ,长 石 平 均 含 量 为 51.10% 。 岩 屑 中 以 变质岩岩屑、岩浆 岩 岩 屑 为 主,云 母 含 量 较 高,平 均

鄂尔多斯盆地东北部直罗组砂岩岩石学特征与铀矿化关系研究

鄂尔多斯盆地东北部直罗组砂岩岩石学特征与铀矿化关系研究

鄂尔多斯盆地东北部直罗组砂岩岩石学特征与铀矿化关系研究易超;韩效忠;李西得;张康;陈心路【摘要】该文通过薄片鉴定、扫描电镜等手段,结合分析化验数据,分别对鄂尔多斯盆地纳岭沟地段和大营地段直罗组下段砂岩碎屑及填隙物的成分、含量及微观结构特征进行对比研究,确定微观特征差异并初步探讨差异原因,建立其与铀矿化的关系。

研究表明,纳岭沟地段与大营地段,在碎屑成分和填隙物方面均存在一定的差异。

纳岭沟地段碎屑含量高,而胶结物及粘土含量较低,这一方面表明纳岭沟地段相比大营地段更靠近物源,长石风化程度相对较低;另一方面,由于目的层埋深不同而导致的成岩强度的差异也是造成岩石微观特征差异的重要原因。

基于对含矿砂岩微观特征的研究,笔者认为纳岭沟和大营地段与东胜皂火壕地段经历了基本相同的铀成矿作用,大致可分为早期主成矿和后期再改造两个阶段。

造成绿色调砂岩的主要原因是由于后期油气还原蚀变而形成的绿泥石。

在成矿过程中,方解石与铀矿物的沉淀有着密切的联系。

这为下一阶段东胜西北部地区铀矿勘查预测提供了理论依据。

%In this paper, we examine the composition and content of interstitial material and the microscopic structure characteristics through the microscopic observations, 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y analyses combined with XRD data of the lower member of the Zhiluo Formation in Nalinggou and Daying areas. The microscopic characteristics were identified and preliminary discussion on the differences of sandstones from the two areas were made to establish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microscopic characteristics of ore-hosting sandstone and uranium mineralization. Research results show that there is certain difference between the clastic composition and the interstitial material in Nalinggouand Daying areas. The sandstones in Nalinggou area have higher detrital content and lower cement and clay content as compared to that in Daying area. On one hand, Nalinggou area is located closer to the provenance as compared to Daying area, leading to the disintegration of feldspar. On the other hand, the differences of microscopic characteristics in ore-hosting sandstone resulted from the difference in the intensity of diagenesis that was caused by the depth of the lower member of the Zhiluo Formation. As mentioned above, we consider that Nalinggou and Daying areas experienced the same uranium ore-formation process as Zaohuohao area. The uranium mineralization can be divided into two stages, i.e., the early main mineralization and later reconstruction enrichment. And the green color of the sandstone came from the chlorites formed by the asending reduction fluids. In the process of mineralization, uranium minerals and calcite were precipitated simultaneously. The study results provide a theoretical basis for the uranium exploration in the northwest of Dongsheng area.【期刊名称】《高校地质学报》【年(卷),期】2014(000)002【总页数】13页(P185-197)【关键词】岩石微观特征;直罗组;纳岭沟;大营;鄂尔多斯盆地【作者】易超;韩效忠;李西得;张康;陈心路【作者单位】核工业北京地质研究院,北京100029; 中核集团铀资源勘查与评价技术重点实验室,北京100029;中国煤炭地质总局特种技术勘探中心,北京100073;核工业北京地质研究院,北京100029; 中核集团铀资源勘查与评价技术重点实验室,北京100029;核工业北京地质研究院,北京100029; 中核集团铀资源勘查与评价技术重点实验室,北京100029;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北京100083【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588.21砂岩型铀矿产自沉积盆地中,从60年代起美国和前苏联的地质专家们便开始对其展开大规模的勘探和研究,中国对砂岩型铀矿的勘探开发始于上世纪90年代,近年来其已逐渐成为我国主要开发的铀矿类型之一(王正邦,2002)。

鄂尔多斯盆地北部杭锦地区直罗组下段沉积相特征分析

鄂尔多斯盆地北部杭锦地区直罗组下段沉积相特征分析

鄂尔多斯盆地北部杭锦地区直罗组下段沉积相特征分析作者:杨龙来源:《西部资源》2016年第04期摘要:沉积体系分析在可地浸砂岩型铀矿床的研究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因此,本文对鄂尔多斯盆地北部杭锦地区中侏罗统直罗组沉积体系特征、沉积相的空间展布等方面进行了研究,认为:沉积相的平面分布控制着砂体的空间展布,进而影响着赋铀砂体的空间分布;沉积相和沉积环境的演化创造了良好的岩相及岩性组合条件,有利于层间氧化作用的进行,控制了矿体规模。

关键词:鄂尔多斯盆地;直罗组下段;沉积相1. 地质概况1.1区域地质鄂尔多斯地块是华北克拉通的一部分,也是其中最为稳定的一个块体。

它是在华北克拉通的基础上,自中晚元古代接受沉积以来,在受古亚洲、特提斯和环太平洋三大构造域的作用下,交切、叠加与复合而形成的。

由于其漫长的形成历史,鄂尔多斯盆地的构造面貌和演化较为复杂。

盆地现今四周均被造山带围限,其南北分别为近东西向展布的秦岭构造带及阴山构造带,东西分别为近南北向展布的太行——吕梁构造带及贺兰山构造带,造山带与鄂尔多斯盆地之间以断陷相隔,构成南北向展布的矩形盆地,面积为25×104km2(图1)。

中生代伊盟隆起北邻河套古隆起,向南与伊陕斜坡构成统一的稳定斜坡带,具近物源、构造环境相对稳定的特征,为延安组,尤其是直罗组砂体的发育和稳定展布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构造条件。

受燕山构造运动的影响,主要目的层直罗组沉积时,鄂尔多斯盆地北部古地形主体为北西高、南东低。

燕山运动早期,鄂尔多斯盆地全面抬升,进入风化剥蚀阶段,但沉积间断期短,缺失地层不多,致使直罗组与延安组呈平行不整合接触。

在地壳相对抬升的构造背景下,延安组遭受长期风化剥蚀,直罗期河流发下切侵蚀作用,使直罗组与延安组之间呈微角度不整合。

1.2 盆地沉积盖层特征鄂尔多斯盆地发育的盖层包括中生界的三叠系(T)、侏罗系(J)、下白垩统(K1)和新生界的古近系(E)、新近系(N)、第四系(Q),各地层在横向和纵向上发育差异较大,其中三叠系、侏罗系和下白垩统是盆地沉积主体。

鄂尔多斯盆地沉积演化

鄂尔多斯盆地沉积演化

鄂尔多斯盆地的沉积演化盆地沉积演化阶段:第一阶段:上三叠系延安组。

潮湿型淡水湖泊三角洲沉积阶段晚三叠世的印之运动,盆地开始发育,基地稳定下沉,接受了800-1400m的内陆湖泊三角洲沉积,形成了盆地中主要的生油岩和储集层。

第二阶段:下侏罗系富县组、延安组。

湿暖型湖沼河流相煤系地层沉积阶段延安统沉积后,三叠纪末期的晚印之运动使盆地整体抬升,延长组顶遭受不同程度的风化剥蚀形成了高差达300m的高地和沟谷交织的波状丘陵地形。

细划出了一幅沟谷纵横,丘陵起伏,阶地层叠的古地貌景观。

三叠系延长组与上覆侏罗系富县组地层之间存在一个不稳定的平行不整合面。

因盆地的西南部抬升幅度较其他地区大,使陇东地区延长统遭受了强烈的风化剥蚀。

所以陇东的测井剖面上普遍缺失长1、长2地层,个别井长3甚至长4+5顶都不复存在。

到侏罗纪延长统顶侵蚀完成,盆地再度整体下沉,在此基础上开始了早侏罗世湿暖型湖沼河流相煤系地层沉积。

在延长统顶部的风化剥蚀面上,侏罗纪早期富县、延10期厚0—250米的河流相粗碎屑砂、砾岩,以填平补齐的方式沉积,地层超覆于古残丘周围。

延10期末,侵蚀面基本填平,盆地逐渐准平原化,气候转向温暖潮湿,从而雨量充沛,植被茂盛,出现了广阔的湖沼环境,沉积了延9~延4+5厚度250~300m的煤系地层。

经差异压实作用形成了与延长顶古残丘,古潜山基本一致具继承性的披盖差异压实构造,成为中生界的主要储集层及次要生油层。

第三阶段:中侏罗系直罗组、安定组,干旱型河流浅湖地层沉积阶段延安期末的燕山运动第一幕,盆地又一度上升造成侵蚀,使盆地中部的大部分地区缺失了延1~延3地层,延安组(延4+5)与上覆的直罗层之间存在一平行不整合面。

中侏罗世盆地第三次下沉,沉积了干旱(氧化)气候条件下的直罗组大套红色河流相砂岩,进而又沉积了上部安定组浅湖相杂色泥灰岩,之后盆地又再度上升。

第四阶段:下白垩系志丹统,干旱型湖泊沉积阶段第三阶段安定组杂色泥灰岩沉积之后,燕山运动第二幕开始,盆地再度上升,并在周边发生了强烈的印度板块和太平洋板块的联合作用,褶皱断裂造山运动开始,形成了盆地格局(侏罗纪晚期)。

鄂尔多斯盆地东北部中侏罗世直罗-安定期原始沉积面貌及后期改造的开题报告

鄂尔多斯盆地东北部中侏罗世直罗-安定期原始沉积面貌及后期改造的开题报告

鄂尔多斯盆地东北部中侏罗世直罗-安定期原始沉积面貌及后期改造的开题报告摘要:鄂尔多斯盆地东北部发育了中侏罗世直罗-安定期的原始沉积岩系。

本文通过场地地质调查、室内岩心分析和实验室实验研究,对该区域中侏罗纪直罗-安定期的岩石组合、沉积特征、沉积环境等进行了研究。

研究结果表明,该区域的原始沉积岩系受到了后期的改造,主要表现为构造抬升、深埋、部分热成岩及蚀变作用等。

本研究可能为该地区油气资源勘探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

关键词:鄂尔多斯盆地;直罗-安定期;原始沉积;改造一、研究背景鄂尔多斯盆地是中国大陆沉积岩系最完整和最典型的盆地之一,其沉积时间早于侏罗纪中晚期。

该地区的沉积岩系经历了多次华北克拉通的活动,形成了多层次、多岩性的复杂岩石组合。

其中,中侏罗世直罗-安定期沉积岩系具有重要意义,因为它是该地区最初的沉积层位,对于深入了解整个盆地的形成演化过程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研究对象与方法本研究选取了鄂尔多斯盆地东北部的中侏罗世直罗-安定期岩石作为研究对象。

通过现场地质调查、室内岩心分析和实验室实验研究等方法,对该地区中侏罗纪直罗-安定期的岩石组合、沉积特征、沉积环境等进行了研究。

三、研究结果及讨论研究结果表明,该地区中侏罗纪直罗-安定期的原始沉积岩系主要包括石英砂岩、泥岩、灰岩等岩石类型,其中石英砂岩发育最为广泛。

岩石中含有少量的有机质和碳酸盐。

根据岩心观察和剖面切片分析,该岩系沉积特征明显,主要包括水动力作用下的砂体层理、泥体层理、原生结构等。

该地区的沉积环境为浅海滩潮带环境,水动力能量较强。

然而,该区域的原始沉积岩系受到了后期的改造,主要表现为构造抬升、深埋、部分热成岩及蚀变作用等。

构造作用主要表现为形成了斜坡和沉积盆地,局部形成隆起和断裂。

深埋作用导致岩石结构发生变化,压实程度加大,一部分泥岩被转化为页岩。

部分区域遭受了高温作用,部分石英砂岩被热成岩。

蚀变也参与了该地区岩石的后期改造过程。

四、结论本研究对鄂尔多斯盆地东北部的中侏罗世直罗-安定期原始沉积面貌及后期改造进行了初步研究。

2007-鄂尔多斯盆地侏罗系直罗组砂岩发育特征

2007-鄂尔多斯盆地侏罗系直罗组砂岩发育特征

文章编号:1000 0550(2007)04 0535 10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973)项目(编号:2003CB214607)、长江学者和创新团队发展计划(编号:I RT0559)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批准号:40372096)共同资助长庆油田三分部研究所区域组.灵盐定地区直罗组研究小结.内部科研报告.1973.收稿日期:2006 11 28;收修改稿日期:2007 02 12鄂尔多斯盆地侏罗系直罗组砂岩发育特征赵俊峰 刘池洋 喻 林 黄 雷 刘永涛 高 飞(大陆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西北大学)西北大学含油气盆地研究所 西安 710069)摘 要 根据岩性旋回结构,在全盆地范围将直罗组划分为上、下两段。

分段制图表明,直罗组上、下段地层厚度展布规律与全组厚度展布规律基本一致,均表现为西厚东薄;上段地层较下段厚。

下段砂岩层数少、单层厚度大;而上段砂岩以层多、层薄为特点。

直罗组砂岩总体成熟度较低,区域制图和碎屑组分等反映周缘存在多个源区。

砂岩粒度分布表现为河道和分流河道等沉积特征。

直罗组砂岩发育多种反映陆上河流沉积环境的层面和层理构造。

综合分析认为,在今残留盆地范围内,直罗组下段以辫状河、曲流河沉积为主,东北部可见三角洲平原沉积。

上段以辫状河、曲流河、三角洲和湖泊沉积为主。

直罗组下段辫状河道砂岩具有良好的渗透性、连通性和成层性,是砂岩型铀矿和石油的良好储层。

关键词 鄂尔多斯盆地 侏罗系 直罗组 砂岩第一作者简介 赵俊峰 男 1975年出生 博士研究生 工程师 盆地分析与石油地质 E m a i:l zjf2005@yeah .net中图分类号 T E121.3 文献标识码A砂岩是陆相含油气盆地最主要的储层类型,也是沉积型铀矿成矿流体的运移通道和铀成矿的储集空间[1~4]。

对鄂尔多斯盆地侏罗系直罗组的研究可追溯到20世纪70年代,主要集中在盆地西缘灵(武)盐(池)定(边)和盆地西南等直罗组有油气发现的局部地区。

鄂尔多斯盆地地质特征概述

鄂尔多斯盆地地质特征概述

在地理上,鄂尔多斯盆地是指河套以南,长城以北的内蒙古自治区伊可昭盟地区。

而地质学中的鄂尔多斯盆地范围则广阔,它东起吕梁山,西抵桌子山~贺兰山~六盘山一线,南起秦岭山坡,北达阴山南麓。

包括宁夏东部,甘肃陇东,内蒙古伊可昭盟、巴彦单尔盟南部、阿拉善盟东部,陕北地区,山西河东地区。

面积约37万K㎡。

(长庆油田勘探开发的鄂尔多斯盆地总面积约25万K㎡。

)黄土高原是盆地主要地貌特征,著名的毛乌素沙漠位于盆地北部,周边山系海拔1500~3800m,平均2500m左右。

盆地内部西北高,东南低,海拔800~1800m左右;西北部的银川平原、北部的河套平原、南缘的关中平原,地势相对较低(前二者海拔高度1600m左右,关中平原仅300~600m)。

中华民族的摇篮——黄河沿盆地周缘流过。

盆地内部发育有十几条河流,多数集中在中南部,在东南角汇入黄河,属黄河中游水系;像著名的无定河、延河、洛河、泾河、渭河流域都是我们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之一。

盆地内油气勘探始于上世纪初,1907年在地面油苗出露的陕北地区,用日本技术钻了我国大陆第一口油井。

大规模油气勘探、开发始于1970年。

到目前,不但在石油、天然气开采上取得了辉煌成果,而且在地质理论研究、钻采工艺技术等方面取得了重大突破,为世界特低渗透油田开发提供了成功经验。

第一讲盆地构造特征一、区域构造单元划分地质学上讲的鄂尔多斯盆地是一个周边隆起,中部下陷,内部西低东高,不对称的地史时期的沉积盆地;并非现今的地貌盆地。

按地层的分布形态划分为:(盆地一级构造单元)1 、(北部)伊盟隆起2 、(南部)渭北隆起3 、(西部)西缘断褶带、天环坳陷(天环向斜)4 、(东部)晋西挠褶带5 、(中部)陕北斜坡(西倾单斜构造)陕北斜坡是目前我们研究时间最长、认识比较清楚的一个一级构造单元。

由于它的存在,盆地内同一个时期的地层(同一套储层),在西部埋藏深度大,东部埋藏浅。

例如:马岭油田主力含油层延10在庆阳埋深1400m左右,在延安出露地表,西峰油田的长8油层在陇东埋深2200多米,在陕北延河入黄河口处则高悬在山崖上。

鄂尔多斯盆地东胜地区直罗组砂岩的地球化学特征与物源分析

鄂尔多斯盆地东胜地区直罗组砂岩的地球化学特征与物源分析

鄂尔多斯盆地东胜地区直罗组砂岩的地球化学特征与物源分析
鄂尔多斯盆地东胜地区直罗组砂岩是研究该地区古环境和古地理的重要依据。

该地区的地球化学特征和物源分析表明,直罗组砂岩主要来自于粉砂岩、石英灰岩和角砾岩的风化破碎物质。

在地球化学特征方面,直罗组砂岩中SiO2、Al2O3、Fe2O3和TiO2等元素的平均含量分别为64.68%、17.93%、4.57%和
0.73%。

主要元素富集指数(EF)表明,Si、Al、Fe和Ti元
素相对富集,Mg、Ca、Na和K元素相对亏损。

稀土元素总
量(RE)为39.38×10-6,其中HREE(重稀土元素)较
LREE(轻稀土元素)略高,Eu元素呈现明显的负异常。

总烧
失含量(LOI)为4.2%左右,是成岩过程中有机质分解和水分
脱失的结果。

这些特征表明,直罗组砂岩具有典型的沉积岩地球化学特征。

物源分析表明,直罗组砂岩的物源来自于盆地中部和西部的山地地区。

前寒武纪花岗岩雨、极粗糙砾岩和角砾岩是直罗组砂岩中的重要物源。

这些物源的壳源特征与整个鄂尔多斯盆地的晚元古代岩石相似,与北部的冈底斯地区则有较大的区别。

此外,直罗组砂岩的沉积环境主要为冷湖泊、寒冷海湾和陆地水系三种类型,表明该地区地质时代为寒武纪晚期至志留纪早期之间的寒冷气候条件下的沉积历史。

总而言之,鄂尔多斯盆地东胜地区直罗组砂岩具有典型的成岩沉积特征,物源主要来自于盆地中部和西部的山地地区。

通过地球化学特征和物源分析,我们可以了解该地区寒武纪晚期至志留纪早期之间的寒冷气候条件下的地质历史和成因演化。

鄂尔多斯盆地古生界岩性特点

鄂尔多斯盆地古生界岩性特点

纸坊组(T2Z)300米,上部灰绿色、浅灰色粉-细粒长石砂岩与暗棕色、一般厚度为280~~灰绿色泥岩间互。

下部为灰绿色含砾中粒长石砂岩。

和尚沟组(T1h)稳定厚度为90-120米,暗棕、灰紫、灰绿色泥岩夹浅灰色、肉红色粉-细粒长石砂岩。

本组地层一般没有取芯。

刘家沟组(T11)厚度一般为220-320米,浅灰色、灰紫色中粒长石砂岩夹暗棕、紫红色泥岩。

下部为一套成熟度低的紫灰色含砾中粒长石砂岩。

刘家沟组下部紫灰色含砾中粒长石砂岩,其泥质及岩块含量高,颜色陈旧,以灰为主。

在电性上所反映的特征是自然伽玛、电阻率曲线呈现中高值且幅度差异小,声速曲线呈低峰锯齿状。

卡准刘家沟组底部是正确划分上古生界各组地层界面和卡取上古生界气层的关键所在。

石千峰(P3q)厚度一般为250-300米,上部棕红、紫红色、紫灰色泥岩加紫红、暗紫红、浅灰色中-细粒长石砂岩,下部桔红、紫红色、浅灰色不等粒长石砂岩、底部砾状长石砂岩。

进入石千峰组后,为大段紫红色泥岩加紫红色中-细粒长石砂岩,泥岩质纯,色泽鲜艳醒目,以红为主。

在电性上自然伽玛、电阻率曲线幅度差异极为明显,声速曲线在泥岩段呈高峰锯齿状,与上覆刘家沟组在岩电上均形成鲜明对比。

该标志层在全盆地范围内均可对比,为一区域性标志层。

底部砾状长石砂岩长石含量达28-50%,酸性斜长石具清晰的钠长石双晶。

正长石颗粒破碎,大小不均,形状不规则,轮廓模糊。

砂岩孔隙主要为复合型粒间孔,中东部天然气勘探中有气显示。

下石盒子组(P2h)下石盒子组属半氧化环境下的内陆河流相沉积。

总厚120-160m左右,跟据砂泥岩组成的沉积地层旋回可分为盒5、盒6、盒7、盒8四个岩性段。

下石盒子组砂岩岩性为:绿灰色岩屑质石英砂岩、不等粒石英砂岩、浅灰色含粒粗粒石英砂岩,砂岩泥质含量少,粘土平均含量6-12%,以高岭石、伊利石、绿泥石为主,胶结类型为再生-孔隙式,其中高岭石晶间孔普遍存在,次生加大的石英起到了骨架支撑作用,使其成为最普遍的储集空间,层理构造发育,常见的有大型板状斜层理和交错层理,由于物性普遍较好而成为找气的主要目的层。

鄂尔多斯盆地地层划分及岩性简述

鄂尔多斯盆地地层划分及岩性简述

T1l 260~280 海西期(无明
灰色、灰白色块状砂岩夹同色泥岩及砂砾岩。
显的构造运
P3s 250~280
动)
下部紫红色砂岩与泥岩互层,上部为棕红色含钙质结核。
P2sh 140~160
红色泥岩及砂质泥岩互层,夹薄层砂岩及粉砂岩,上部夹 有1~3层硅质层。

盒5
中统
盒 子
下 石
盒6
组盒 子
盒7
二叠系
灰色、灰白色含砾中粗粒岩屑砂岩、石英砂岩夹薄粉砂岩
、黑色泥岩及煤层(底部为北岔沟砂岩),主要含气层系
古生界
太原组
太1
太2
石炭系 上统 本溪组
本1
本2
马六
马五11
马 马五12
五 1
马五13
马五14
马 马五21
奥陶系 下统
马家沟
五 2
马五22
P1t1
P1t2 C2b1 C2b2 O1m6 O1m511 O1m512 O1m513


系统
新生界 第四系 第三系
白垩系 下统
中统
侏罗系
中生界
下统
上统 三叠系 中统
下统 上统
层 组
洛河组 宜君组 安定组 直罗组 延安组 富县组
延长组
纸坊组 和尚沟组 家沟组 石千峰组
上石盒子组
鄂尔多斯盆地地层划分
符号 Q
R K1l K1y J2a
厚度 (m)
主要运动
主要岩性
10~200 喜马拉雅运动 0~10 晚期燕山运动
J1f
厚层块状砂砾岩夹杂色泥岩。
T3y
1000~ 1100
印支运动
上部为泥岩夹粉细砂岩、碳质页岩及煤层,中部以厚层块 状砂岩为主夹砂质泥岩、炭质页岩,下部为长石砂岩夹紫

鄂尔多斯盆地西南部中侏罗统直罗组储集砂体特征及聚砂成藏模式

鄂尔多斯盆地西南部中侏罗统直罗组储集砂体特征及聚砂成藏模式

鄂尔多斯盆地西南部中侏罗统直罗组储集砂体特征及聚砂成藏模式陈安清;张晓星;密文天;康永梅;刘一仓;王联国;杜佳宁;侯明才;缪宗利【摘要】鄂尔多斯盆地西南部中侏罗统直罗组是潜在的新勘探层系,勘探研究程度极低.在野外露头观测、岩芯观察、测井数据解释和显微薄片鉴定的基础上,通过古流向分析和古地貌恢复,确定古水系分布;在古地貌和古水系的约束下,基于500余口钻井的测井解释结果,确定8个亚段的砂体宏观分散体系和沉积相分布.结果表明:鄂尔多斯盆地西南部中侏罗统直罗组物源主要来自西南侧的西秦岭造山带;早期物源较强,沉积环境为辫状河-辫状河三角洲,形成了灰色厚层砂岩夹泥岩;晚期物源较弱,沉积环境转变为曲流河三角洲,以发育紫红色泥岩与砂岩互层为特征;直罗组砂岩储层以原生粒间孔为主,溶蚀孔次之,孔隙度为0.87%~31.20%(平均值为16.34%),渗透率为(0.13~53.70)×10-3μm2(平均值为17.83×10-3μm2),有效储层的孔隙度下限高于15%;直罗组沉积初期古地貌既控制了砂体的发育分布,又制约了有利储集砂体发育的优势部位及后来的油气运移的有利指向;潜在的油藏勘探目标包括古河道上游高地、中游汇水坡咀和下游河间丘等3种古地貌聚砂成藏模式.【期刊名称】《地球科学与环境学报》【年(卷),期】2019(041)005【总页数】12页(P517-528)【关键词】源汇系统;古地貌;物源;沉积相;储层;油气成藏;直罗组;鄂尔多斯盆地【作者】陈安清;张晓星;密文天;康永梅;刘一仓;王联国;杜佳宁;侯明才;缪宗利【作者单位】成都理工大学油气藏地质及开发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四川成都610059;成都理工大学油气藏地质及开发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四川成都 610059;内蒙古工业大学矿业学院,内蒙古呼和浩特 010051;中国石油长庆油田分公司第十一采油厂,甘肃庆阳 745000;中国石油长庆油田分公司第十一采油厂,甘肃庆阳745000;中国石油长庆油田分公司第十一采油厂,甘肃庆阳 745000;中国石油长庆油田分公司第十一采油厂,甘肃庆阳 745000;成都理工大学油气藏地质及开发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四川成都 610059;成都理工大学油气藏地质及开发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四川成都 610059【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618.130 引言鄂尔多斯盆地地处中国华北板块西部,是一个大型含油气盆地,其内部构造相对简单,蕴含资源丰富,集油气、煤、铀共存一盆,是中国重要的能源盆地[1-3]。

鄂尔多斯盆地南部直罗-店头地区侏罗系直罗组沉积特征及铀成矿

鄂尔多斯盆地南部直罗-店头地区侏罗系直罗组沉积特征及铀成矿
鄂尔多斯盆地南部直罗店头地区侏罗系直罗组沉积特征及铀成矿图6鄂尔多斯盆地南部直罗店头地区直罗组上段滨浅湖相沉积露头特征fig6outcropcharacteristicsofcoastalshallowlacustrinesedimentationoftheuppermemberofzhiluoformationofzhiluodiantouareasouthernordosbasin图7鄂尔多斯盆地南部直罗店头地区直罗组沉积连井剖面图fig7sedimentaryfaciesofconnectingwellprofileofthezhiluoformationofzhiluodiantouearasouthernordosbasin103cmyk古地理学报2020年4月图8鄂尔多斯盆地南部直罗店头地区直罗组下段砂体厚度等值线图a及沉积相图bfig8isogramofthicknessofsandstoneaandsedimentaryfaciesdistributionbofthelowermemberofzhiluoformationofzhiluodiantouareasouthernordosbasin相图编制时选取砂体厚度大于50m砂地比值大于07作为辫状河河道相
收 稿 日 期 : 2019-07-14 改 回 日 期 : 2019-11-18
CMYK
296
古 地 理 学 报
2020年 4月
velandsandybraidedriverdeposit.IntheuppermemberoftheJurassicZhiluoFormation,thethicknessof thesandbodyis10-38m,andthesandratiois015-045andisameanderingriverdeposit.Thestudy areaislocatedatthecenterofthelakebasinandsedimentaryfaciesiscoastalshallowlacustrineintheup permemberoftheJurassicZhiluoFormation.Sedimentaryenvironment,sedimentaryfacies,theintersec tionofbraidedriverchannels,sandbodythickness,sedimentparticlesizeandmudstoneinterlayerplayan importantroleincontrollinguranium mineralization.Theexplorationofuranium depositsinthenorthern partofthedepositshouldfocusontheintersectionorbifurcationofthebraidedriverchannelinthelower partoftheZhiluoFormation.Thecharcoalandpyritebearingsandstoneofchannelbarcanbeusedasa prospectingindicatorforuranium mineralization.

鄂尔多斯盆地三叠系延长组、侏罗系延安组内部层段划分

鄂尔多斯盆地三叠系延长组、侏罗系延安组内部层段划分

三叠系延长组、侏罗系延安组内部层段划分一、三叠系上统延长组地层划分延长组是鄂尔多斯盆地中生界石油勘探的主要目的层之一,研究较为详细。

它以延长地区发育最为标准而得名,厚度一般1000m以上,西缘坳陷中心地区最厚可达3200m以上。

本组岩性总体上为一套灰绿色砂岩与灰黑色、兰灰色泥岩的互层,自下而上由3个粗—细正旋回组成,是印支晚期最后一次构造旋回的沉积产物。

其沉积发育过程经历了早期的平原河流环境—中期的湖泊—三角洲环境—晚期的泛滥平原环境。

地表根据其岩性自下而上划分为五个岩性段,即:T3Y1长石砂岩段,T3Y2油页岩段,T3Y3含油段,T3Y4黄铁矿结核段和T3Y5瓦窑堡煤系。

T3Y1(长石砂岩段)是一套以河流相为主的沉积,南厚北薄甚至缺失。

南细北粗,盆地西缘沉积一套砂砾岩,应为山前洪积的产物。

本段砂岩富含长石,沸石胶结,普遍能见到麻斑状构造。

T3Y2(油页岩段)是一套以湖相为主的较细沉积,尤以其顶部泥页岩相对集中,而其下部相对较粗(陇东地区尤为明显),故在盆地南部陇东地区成为一个重要的储油层。

在油页岩、黑页岩发育的井段,电阻率呈明显的高阻特征,成为地层划分对比的区域标志层。

一般厚250~350米。

T3Y3(含油段)除在盆地西南部的局部地区,后期遭受剥蚀缺失外,盆地广大地区均有出露和保存,沉积上仍表现为南厚北薄、南细北粗的特点。

总体上为一套砂泥岩互层的沉积,夹灰黑色页岩及煤线,总厚一般在250~360米之间,其内部可细分为多个次一级旋回。

T3Y4(黄铁矿结核段)岩性较为单调,全盆地基本一致,主要为一套灰白色、灰绿色、黄绿色中—细粒砂岩夹长石砂岩,夹灰黑色、蓝灰色粉砂质泥岩及煤线,砂岩巨厚块状,具微细层理,泥质、灰质胶结,含黄铁矿结核。

厚140~200米。

总体上仍表现为北粗南细,以华池地区沉积最细,泥质岩夹层增多,沉积最厚。

T3Y5(瓦窑堡煤系)由于后期剥蚀的结果,在盆地的北、西、南部,该段均受到不同程度的剥蚀,其中以盆地南部为最甚。

鄂尔多斯盆地侏罗系地层地质描述

鄂尔多斯盆地侏罗系地层地质描述

鄂尔多斯盆地侏罗系地层地质描述作者:鞠志勇洪涛吕宇来源:《中外企业家·下半月》 2011年第2期鞠志勇,洪涛,吕宇(中国矿业大学江苏徐州 221116)摘要:鄂尔多斯盆地是中国第二大沉积盆地,总面积占国土4%,包括甘肃东部、宁夏大部、陕西北部、内蒙古和山西部分地区,面积37万平方公里。

盆地周围被山系包围,北起阴山、大青山,南抵秦岭,西至贺兰山、六盘山,东达吕梁山、太行山。

山脉海拔一般在2000米左右;盆地内部海拔较低,一般在800-1400米。

以长城为界,北部为干旱沙漠草原区,南部为半干旱黄土高原区,黄土广布,地形复杂。

关键词:鄂尔多斯盆地;侏罗系;古生物;古地理;资源中图分类号:K928.3文献识别码: A文章编号:1000-8772(2011)04-0187-011、鄂尔多斯侏罗系地层分布特征鄂尔多斯地层区侏罗系十分发育,分布广泛,其下、中、上三统发育齐全。

由于受印支运动末期抬升的影响,早侏罗世早期鄂尔多斯沉积区处在剥蚀阶段,至晚期仅在盆地的东北部、中东部及南部局部地区接受沉积。

到中侏罗世早期沉积以后,受燕山运动影响盆地上升,使大部分地区延安组上部遭受剥蚀,地层缺失。

中侏罗世晚期,在燕山运动早幕的影响下,盆地又被抬升,使盆地西部平凉——盐池——鄂托克旗一线为一近南北向展布的沉降带,出现了明显的东西分异。

晚侏罗世早期由于地壳的再次下降,形成大面积的内陆湖泊。

并且在中侏罗世晚期和玩侏罗世早期出现了沉积中心从西部到东部的变化。

到了晚侏罗世晚期燕山运动第二幕的影响,使盆地周边断裂褶皱作用进一步加强,仅在盆地西缘盐池马坊沟-千阳坊河一带形成一条近东西走向的沉降带,接受沉积。

2、鄂尔多斯侏罗系地层内古生物在本地区的古生物主要是有丰富的孢粉、植物和少量的动物化石组成。

其中孢粉在全区分布广泛且种类繁多,只是在巴彦浩特盆地、贺兰山地区分布较少。

通过研究在鄂尔多斯盆地侏罗系建立了五个孢粉组合,作为不同组的指示相。

鄂尔多斯盆地中南部侏罗系直罗组流体包裹体特征

鄂尔多斯盆地中南部侏罗系直罗组流体包裹体特征

第33卷第6期2021年12月岩性油气藏LITHOLOGIC RESERVOIRSV ol.33No.6Dec.2021收稿日期:2021-04-20;修回日期:2021-07-07;网络发表日期:2021-07-22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盐度响应型水包稠油乳状液的构建及其在多孔介质中的运移行为研究”(编号:51804036)资助作者简介:杨水胜(1993—),男,硕士,主要从事油田地质与开发工作。

地址:(716000)陕西省延安市宝塔区李渠镇崖里坪延长油田研究中心。

Email :*****************。

文章编号:1673-8926(2021)06-0039-09DOI :10.12108/yxyqc.20210605引用:杨水胜,王汇智,闫骁龙,等.鄂尔多斯盆地中南部侏罗系直罗组流体包裹体特征.岩性油气藏,2021,33(6):39-47.Cite :YANG S S ,WANG H Z ,YAN X L ,et al.Characteristics and indication of fluid inclusions of Jurassic Zhiluo Formation insouth-central Ordos Basin.Lithologic Reservoirs ,2021,33(6):39-47.鄂尔多斯盆地中南部侏罗系直罗组流体包裹体特征杨水胜1,王汇智1,闫骁龙1,付国民2(1.延长油田股份有限公司勘探开发技术研究中心,陕西延安716000;2.长安大学地球科学与资源学院,西安710045)摘要:为了明确鄂尔多斯盆地中南部侏罗系直罗组流体包裹体特征及其指示意义,利用包裹体显微测温、显微荧光,结合埋藏史和热演化史模拟进行分析。

结果表明:研究区直罗组主要发育2期油气包裹体,早期油气包裹体主要分布在石英颗粒表面溶蚀孔、石英早期裂隙,成熟度低,发橘黄色—黄绿色荧光,同期盐水包裹体均一温度为250~320℃;晚期油气包裹体主要分布在石英晚期裂隙中,成熟度高,发暗绿色荧光,测得同期盐水包裹体均一温度为120~180℃。

鄂尔多斯盆地北东部直罗组下段砂体物质来源及沉积环境

鄂尔多斯盆地北东部直罗组下段砂体物质来源及沉积环境

鄂尔多斯盆地北东部直罗组下段砂体物质来源及沉积环境张康;李子颖;易超;李西得;陈心路;胡立飞【摘要】通过对鄂尔多斯盆地北东部直罗组砂岩组分、碎屑物成分进行分析研究,进而确定其物源方向。

结果表明,研究区砂岩主要为近源沉积产物,物质来源主要为北面的狼山、大青山以及乌拉山。

直罗组上、下亚段沉积时期,物源方向基本没有变化。

在岩心及野外露头观察的基础上,结合对直罗组砂岩粒度分析、单孔相及剖面相、砂体空间展布特征的研究,表明直罗组下段下亚段为辫状河沉积;上亚段主要为曲流河沉积,部分地区发育辫状河亚相。

%Rock component,clastic composition was used to study the provenance of sediments inthe northeastern Ordos basin.The compositions of sandstone and fragments of Zhiluo formation suggest that Langshan,Daqingshan and Wulashan mountains are the main provenance of Zhiluo formation and the provenance direction is stable with near a NS direction during the early Zhiluo stage.Study of core,field outcrops,sandstone grains,sedimentary faces shew that lower subdivision is braided river faces;upper subdivision is mainly meandering river faces,in some area is braided river faces.【期刊名称】《铀矿地质》【年(卷),期】2015(000)0z1【总页数】10页(P258-266,282)【关键词】直罗组下段;物源;沉积环境【作者】张康;李子颖;易超;李西得;陈心路;胡立飞【作者单位】核工业北京地质研究院,中核集团铀资源勘查与评价技术重点实验室,北京 100029;核工业北京地质研究院,中核集团铀资源勘查与评价技术重点实验室,北京 100029;核工业北京地质研究院,中核集团铀资源勘查与评价技术重点实验室,北京 100029;核工业北京地质研究院,中核集团铀资源勘查与评价技术重点实验室,北京 100029;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北京 100083;核工业 208 大队,内蒙古包头 01401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512.2鄂尔多斯盆地位于我国中部偏北,大地构造位置属于我国东、西部构造区域的结合区,为一个多构造体制、多演化阶段、多沉积体系、多原形盆地叠加的复合克拉通盆地[1]。

鄂尔多斯盆地地质特征认识

鄂尔多斯盆地地质特征认识

256鄂尔多斯盆地属于延长油田勘探开发的区块,盆地内部西北高,东南低。

盆地内的油气勘探属于上个世纪初期,经过勘探开发后期,油气的产能逐渐下降,需要重新对盆地进行精细的地质研究,寻找剩余油的分布规律,不断扩大油气勘探的范围,获得更多的油气产量。

1 鄂尔多斯盆地概述鄂尔多斯盆地是一个中间下陷,边缘隆起的沉积盆地,陕北斜坡是一级构造单元,盆地的西部埋藏深度大,东部埋藏深度浅,开发的过程中采取的技术措施也存在差别。

盆地内有大小一百多个小的油田,除个别油田处于西部边缘的褶皱带上,其余均分布在陕北斜坡上。

鄂尔多斯盆地作为一个长期沉积的凹陷区域,经历完整的地质构造的演化历史,形成特殊的沉积模式,得到油气聚集的圈闭,为合理勘探开发鄂尔多斯盆地,提供地质资料信息。

形成了三叠系的内陆湖泊三角洲油藏、侏罗系的古地貌油藏等,对其进行详细的地质分析,应用现代化的勘探开发技术措施,获得最佳的油气产量,满足鄂尔多斯盆地的勘探开发的需要。

2 鄂尔多斯盆地地质特征认识针对鄂尔多斯盆地的实际情况,进行地质特征的分析,重新认识盆地的地质特征,为提高盆地的勘探开发效率,实施精细的地质研究,掌握剩余油的分布规律,采取最佳的开采技术措施,获得最佳的油气产能,满足盆地开发的技术要求。

2.1 鄂尔多斯盆地的含油气特征区域构造形成的鼻隆带,燕山运动使盆地四周持续上升,中间下沉,斜坡受到挤压应力的作用和拉伸应力的作用,使其发生变形,导致地层波浪起伏,形成了鼻状的隆起带,具有非常大的聚集空间,也是油气聚集的场所。

差异性压实作用引起的局部隆起,地质历史时期的沉积物,因为沉积环境不同,沉积作用的不均匀特性,形成了不同的粒径、岩石类型及成分的差异。

相同沉积厚度的岩石,砂岩的沉积厚度大些,而泥岩的沉积厚度小些。

复合鼻状构造,是由区域构造和差异压实作用组合而成的一种地质构造类型。

也是鄂尔多斯盆地油气聚集的最佳场所。

2.2 鄂尔多斯盆地构造的研究方法为了更好地勘探开发鄂尔多斯盆地,结合油层顶部的标志层特征,研究区域的分布规律。

鄂尔多斯盆地塔然高勒地区直罗组上、下段的岩性-岩相特征及对铀成矿的差异性控制作用

鄂尔多斯盆地塔然高勒地区直罗组上、下段的岩性-岩相特征及对铀成矿的差异性控制作用

鄂尔多斯盆地塔然高勒地区直罗组上、下段的岩性-岩相特征及对铀成矿的差异性控制作用朱强;李建国;俞礽安;司马献章;文思博;李光耀;司庆红【摘要】为查明鄂尔多斯盆地塔然高勒地区直罗组上段、下段的岩性-岩相特征以及参与蚀变作用的流体强度差异,开展了系统的岩心观察、剖面对比,并结合黏土矿物、碳氧同位素和U、Th元素等手段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研究区南部直罗组上段主要由灰绿色、红色泥岩夹透镜状红色、黄色、灰绿色砂岩组成,北部主要由红色泥岩与灰绿色砂岩构成,南北部下段均由灰白色、灰绿色砂岩或砂砾岩夹薄层泥岩组成.直罗组红色砂岩为原生沉积,灰绿色砂岩为后生改造类型;上段受含氧含铀水和深部还原性流体作用强度较下段变弱,且由北向南作用程度降低,北部还原蚀变岩石与原生岩石共存,南部基本保留原生岩石;下段则受流体改造更为充分,主体为后生蚀变岩石.直罗组不同类型砂体的展布兼受沉积相和后期流体双重作用,但强弱差异性明显,限制了铀矿化产出在直罗组下段砂体中的定位,因此,上、下段应作为不同的成矿体系讨论.【期刊名称】《地球学报》【年(卷),期】2019(040)003【总页数】13页(P456-468)【关键词】岩性特征;沉积环境;砂岩型铀矿;差异性控矿;直罗组上段;直罗组下段;塔然高勒【作者】朱强;李建国;俞礽安;司马献章;文思博;李光耀;司庆红【作者单位】中国地质调查局天津地质调查中心,天津 300170;中国地质调查局天津地质调查中心非化石能源矿产实验室,天津 30017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586;P611砂岩型铀矿含铀岩系的结构和规模因成因的不同而异, 它们对铀成矿贡献的差别很大, 因此岩性-岩相特征研究是砂岩型铀矿研究领域中一个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 寻找砂岩型铀矿的有利产出部位时, 必须研究有利相带展布, 我国中、新生代砂岩型铀矿有利成矿环境集中在河流相(辫状河或曲流河)及三角洲相(三角洲平原、三角洲前缘), 少数在冲积扇前缘相中(陈戴生等, 2006; 张字龙等,2010), 前人在鄂尔多斯盆地东北缘地区开展了大量工作, 在沉积体系(吴仁贵等, 2003; 焦养泉等,2005)、蚀变作用(Cai et al., 2007; 李西得等, 2017;Zhang et al., 2017)、地球化学分析(朱西养等, 2003)等方面取得了大量成果, 但不足的是, 众多学者主要围绕典型铀矿床, 如东胜、纳岭沟矿床下段目的层开展工作, 对直罗组上、下段的对比研究相对不足, 前人普遍认为直罗组上段和下段同步经受了氧化流体和还原流体的改造, 现今的红色砂岩均为地表水流经后氧化形成, 但鲜有提出令人信服的直接证据。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章编号:1000 0550(2007)04 0535 10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973)项目(编号:2003CB214607)、长江学者和创新团队发展计划(编号:I RT0559)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批准号:40372096)共同资助长庆油田三分部研究所区域组.灵盐定地区直罗组研究小结.内部科研报告.1973.收稿日期:2006 11 28;收修改稿日期:2007 02 12鄂尔多斯盆地侏罗系直罗组砂岩发育特征赵俊峰 刘池洋 喻 林 黄 雷 刘永涛 高 飞(大陆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西北大学)西北大学含油气盆地研究所 西安 710069)摘 要 根据岩性旋回结构,在全盆地范围将直罗组划分为上、下两段。

分段制图表明,直罗组上、下段地层厚度展布规律与全组厚度展布规律基本一致,均表现为西厚东薄;上段地层较下段厚。

下段砂岩层数少、单层厚度大;而上段砂岩以层多、层薄为特点。

直罗组砂岩总体成熟度较低,区域制图和碎屑组分等反映周缘存在多个源区。

砂岩粒度分布表现为河道和分流河道等沉积特征。

直罗组砂岩发育多种反映陆上河流沉积环境的层面和层理构造。

综合分析认为,在今残留盆地范围内,直罗组下段以辫状河、曲流河沉积为主,东北部可见三角洲平原沉积。

上段以辫状河、曲流河、三角洲和湖泊沉积为主。

直罗组下段辫状河道砂岩具有良好的渗透性、连通性和成层性,是砂岩型铀矿和石油的良好储层。

关键词 鄂尔多斯盆地 侏罗系 直罗组 砂岩第一作者简介 赵俊峰 男 1975年出生 博士研究生 工程师 盆地分析与石油地质 E m a i:l zjf2005@yeah .net中图分类号 T E121.3 文献标识码A砂岩是陆相含油气盆地最主要的储层类型,也是沉积型铀矿成矿流体的运移通道和铀成矿的储集空间[1~4]。

对鄂尔多斯盆地侏罗系直罗组的研究可追溯到20世纪70年代,主要集中在盆地西缘灵(武)盐(池)定(边)和盆地西南等直罗组有油气发现的局部地区。

此后随着勘探重心的转移,直罗组很少受到关注,故研究程度十分薄弱。

近年来,在盆地东北、东南和西部等直罗组中发现特大型砂岩型铀矿床和多处铀矿(异常)点;同时随着石油勘探领域的扩大,盆地西缘、渭北等直罗组有油气产出的地区亦被重新审视和重视,故有必要深入研究该套地层特别是其中砂岩的发育特征与分布规律。

本文以石油、煤炭和核工业部门的大量钻井、测井资料统计解释和10余处剖面观测及薄片鉴定、粒度分析等为基础,结合前人研究成果,在全盆地范围对直罗组进行了分段对比,在此基础上探讨了直罗组砂岩的空间展布规律、沉积特征及其成因类型等。

1 直罗组地层划分与对比直罗组在今盆地呈大范围整体分布,总体西厚东薄。

厚度一般在150~400m 之间,仅在鄂托克前旗与苏里格庙间的小范围内厚度可达500m 。

自乌海向南经鄂托克前旗东、大水坑至镇原一线为厚度400m 左右的较厚带,构成近南北向的堆积中心。

在此带以西或东,厚度均依次减薄,至东部残留边界一般为100m 左右[5,6]。

前人曾对盆地部分地区的直罗组进行过地层划分对比,如在盆地西缘某些地区可划分为4个油层组;东部据岩性可分为2个旋回[9];东北部东胜地区可分为下、中、上3段[2,10,11];但针对全盆地范围的分段对比未曾开展。

在今残留盆地范围,直罗组底部普遍发育一套厚层含砾粗!中粒砂岩,与下伏延安组煤系地层呈平行不整合接触;上覆主要为安定组黑色页岩或紫红色厚层砂岩,在盆地南部和东北部可直接与下白垩统砾岩层不整合接触,故其顶底界线较易确定。

直罗组岩性总体较单调,以砂岩广泛发育为特征,内部缺乏区域上稳定分布的标志层,仅在伊盟隆起和华池、庆阳一带下部零星发育1~5层褐煤级的煤线或薄煤层,可供局部地区分段对比参考。

大量钻井和露头分析表明,直罗组旋回结构明显,不论在地层较厚的盆地西部还是较薄的东部,分别以2层较厚砂岩为底界(大致对应东部露头的∀七里镇砂岩#和第25卷 第4期2007年8月沉积学报ACTA SED I M ENTO LOG ICA SI N I CA V o.l 25 N o 4A ug.2007∀高桥砂岩#),一般都可划分为2个由粗变细的正旋回(图1,2,7,8),在盆地边部某些露头或钻井剖面(如镇4、华探10、天深1、盟6井及神山沟剖面等),上旋回也可包含2个次级正旋回或岩性段(图1)。

但从全盆地来讲,顶部岩性段受安定组沉积前抬升剥蚀的影响,保留不完整,不便进行区域对比。

部分钻井资料显示,上旋回的底部为厚层含砾砂岩,暗示该界面代表直罗期内较大的一次构造转折,可作为分段优选界线。

故本文采用∀旋回控制,厚度检验,区域闭合#的原则,以∀七里镇砂岩#和∀高桥砂岩#及与其大致对应的较厚层砂岩为旋回底界标志,结合地区性标志层(薄煤层及泥岩)和岩性、颜色变化特征,提出全盆地直罗组二分的方案。

首先选择全盆地范围具控制性的146口钻井和东部8处直罗组露头资料点,将全盆地分为8个地层对比小区,在小区总结对比的基础上建立4纵4横共8条对比剖面,经区域闭合确定上、下段的划分方案(图1,2)。

分段制图表明,直罗组上、下段厚度展布规律与全组展布规律基本一致,均表现为西厚东薄。

下段地层厚度一般为60~160m,自北部伊8井!伊5井!鄂托克前旗与苏里格庙之间,向南到大水坑!平凉一线,为厚度160~300m 的较厚带。

上段地层较下段厚,一般为60~200m,厚度较大带与下段分布一致,最厚处在鄂托克前旗与苏里格庙之间,达340m 以上。

2 砂岩空间分布特征通过对控制性钻井和露头资料的解释统计,编制了直罗组上、下段砂岩累计厚度、层数分布(图3,4)和直罗组顶面埋深图,据此探讨其空间分布特征。

总图1 直罗组分段对比东西向剖面图F i g .1 C ross secti on show i ng the partiti on and compar i son o f Zh il uo F or m ation i n W E directi on536沉 积 学 报 第25卷图2直罗组分段对比南北向剖面图F i g.2C ross secti on show i ng the partiti on and compar i son of Zh il uo F or m ation i n N S directi on体来看,分段砂岩厚度与层数反映的变化趋势与全组地层厚度变化特征具一致性,地层厚处砂岩累计厚度大、层数多。

直罗组顶面埋深反映了东浅西深的西倾单斜格局,东部伊金霍洛旗西!陕244!陕79!华38一线以东顶面埋深小于500m;西部盐池、环县以西埋深大于1200m。

2.1下段砂岩分布特征下段砂岩厚度一般为30~100m。

东部露头区为30m左右,向西厚度渐增。

在伊金霍洛旗之西、乌海!苏里格庙南!靖边、大水坑!华池、镇原!庆阳东等地显示4~5个近北西!南东向条带状展布的厚度大于50~70m的较厚带,其间为厚度30~40m的较薄带分隔。

在乌海、大水坑及镇原西,砂岩厚度可增至120~150m左右。

下段砂岩层数与厚度呈明显的正相关,展布规律一致,一般为4~10层,在盆地西北部可增至20层。

2.2上段砂岩分布特征与下段砂岩较厚带与较薄带交错分布的格局不同,上段砂岩的较厚带与较薄带发生东西分异。

庆阳!华池!安边!乌审旗以东广大地区砂岩厚度一般小于30m,为较薄带。

此带以西的中北部、西南部构成两个较厚带。

在盐池之南和苏里格庙之西南厚度最大,可达80~90m。

下段砂岩层数与厚度亦呈较好的正相关性,在东部砂岩较薄带一般为3~6层,在盆地西部砂岩较厚带为8~14层。

综合分析上、下段地层厚度、砂岩累计厚度和层数分布发现,下段地层厚度较小,砂岩层数较少,但砂岩累计厚度较大,表明下段含砂率较高,且以厚层砂岩发育为特征;相反,上段地层厚度较大,砂岩层数较多,但砂岩累计厚度较小,表明上段含砂率有所降低,且砂岩以层薄、层多为特点。

统计显示,各控制点下段单层砂岩平均厚度8~18m;而上段单层砂岩平均厚度一般小于8m。

3沉积学特征3.1岩石学特征通过对野外露头、岩心观察和盆地5个地区500个(其中东北部21个为本文鉴定)砂岩(主要为下段)薄片样品的鉴定统计,总结直罗组砂岩的岩石学特征(图5)。

537第4期赵俊峰等:鄂尔多斯盆地侏罗系直罗组砂岩发育特征图3直罗组下段砂岩厚度与层数等值线图F i g.3Isogra m of thickness and layer nu m ber of sandstoneo f the l owe r m e mber o f Zh il uo F or mation图4直罗组上段砂岩厚度与层数等值线图F i g.4Isog ram of t h ickness and l ayer nu m be r o f sandstoneo f the upper m ember of Zhil uo Fo r m ati on直罗组砂岩岩石类型多样,总体成熟度较低。

盆地西缘古峰庄!候家河地区为长石砂岩(186个样品石英平均含量46%,长石47%,岩屑7%);西南部庆阳!马岭!华池地区主要为长石石英砂岩、长石砂岩(256个样品石英平均含量61%,长石31%,岩屑8%);东部露头区为长石砂岩、岩屑长石砂岩(34个样品石英平均含量59%,长石35%,岩屑6%);东北部东胜地区以长石岩屑砂岩为主(21个样品石英平均含量37%,长石25%,岩屑38%);西北部伊8井为岩屑长石砂岩(3个样品石英平均含量37%,长石45%,岩屑18%)。

由盆地西缘、东北、西北向盆地南部,石英含量升高,长石和岩屑含量降低,表明盆地西部和东北部更靠近物源。

由于统计样品主要集中在直罗组下段,故骨架组分的垂向变化不甚明显。

直罗组砂岩岩屑类型在不同地区有明显差别,结合前文2.1,2.2砂岩空间分布特征,应是源区性质不同的反映。

古峰庄!候家河地区的岩屑以变质岩为主;庆阳!华池地区的岩屑兼有千枚岩、石英岩及变质砂岩等变质岩屑和粉砂岩、泥岩等沉积岩屑。

盆地东北部岩屑为花岗岩、花岗质片麻岩、云母石英片岩、炭质板岩屑及炭屑等为主;其源岩可能为乌拉山群、色尔腾群等太古代高级变质岩和印支期的侵入岩[7]。

盆地直罗组砂岩碎屑颗粒的磨圆度以次圆!次棱角状为主。

胶结物类型较为丰富,以方解石、白538沉积学报第25卷云石、粘土质和粘土重结晶而成的长石胶结物等,伊8井还出现沸石。

胶结物含量一般为5%~20%。

颗粒间以点!线接触为主。

受成岩后生作用的影响,直罗组砂岩蚀变强烈,胶结疏松,多层姜黄色的砂岩有∀豆腐渣砂岩#之称,成为该组野外识别标志之一。

图5 直罗组砂岩岩石类型三角图(据Fo l k ,1974)F i g .5 T riangu lar p l o t of sandstone type o f Zh iluoFor m a tion(afte r Fo l k ,1974)3.2 粒度特征沉积岩的粒度受控于搬运介质、搬运方式及沉积场所等因素,因此粒度分布特征也可作为确定沉积环境的依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