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民族建筑的地方特点及民族特色

合集下载

贵州传统民族建筑特色

贵州传统民族建筑特色

贵州传统民族建筑特色贵州是中国少数民族的聚居地之一,这其中包括苗族、侗族、土家族、仡佬族等多个民族。

这些民族在长期的生存和发展中,形成了独特的文化和建筑形式,成为了贵州传统民族建筑的特色。

以下是对贵州传统民族建筑特色的一些介绍。

一、苗族建筑苗族建筑是贵州传统民族建筑中最具代表性的一种,风格独特、精美绝伦。

苗族建筑主要是以土木结构为主,常常选用花岗石、青石、板岩等坚硬材料做柱子和基础,屋面则选用茅草、竹子、木头等材料覆盖。

苗族房屋通常分为三层:一层是柴火房,主要用来存放柴火和粮食;二层是居住区,一般是家庭居住和储物的地方,这里通常设有起居室、卧室、过门厅等;三层又称为“鼓楼”,是苗族建筑中最独特的部分。

鼓楼是苗族人用来打鼓、舞蹈、举办仪式的场所,经常也被用来作为家庭活动的地方。

鼓楼的造型常常精美瑰丽,体现苗族优美的艺术风格。

侗族建筑以木结构为主,具有高度的艺术价值。

侗族房屋通常以四合院为主,四面有房屋环绕,中央是小院子。

侗族房屋的门和窗通常都是木雕或石雕,形式美观大方,雕刻内容通常表现吉祥如意的意象。

侗族房屋的房梁多采用冰山石来制作,横屋梁采用大桶木,形成了独特的木构房屋结构。

这种房屋结构在当地不仅具有很高的实用性,而且在抵御地震方面也具有很高的优势。

土家族建筑通常以青石石墙、石头地台为主,建筑在山地上十分适宜。

土家族房屋通常采用“三开间一进深”的屋式,不仅实用而且造型美观。

土家族建筑的主要特色是墙上或地台上的画境和题诗。

画境和题诗通常表现农村生产、生活、文化习俗等,寓意深厚、意蕴丰富。

土家族建筑的这种特色不仅是艺术表现,更是民族文化的表现。

仡佬族建筑是贵州传统民族建筑中最特殊的一种。

仡佬族居住地多在山区,他们的房屋多以竹木为材料,结构独特之处在于其屋顶是用竹帘挂置而成的,再加上细长的木条,形成了独特的造型。

仡佬族房屋并不像其他民族那样分有几层,而是有多个房间,通常在一个大房子里有几户人家居住。

总结:贵州传统民族建筑具有很多特色,这些特色无不体现出这些民族的文化和生活方式。

贵州传统民族建筑特色

贵州传统民族建筑特色

贵州传统民族建筑特色贵州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省份,各民族拥有独特的文化传统和建筑风格。

贵州传统民族建筑特色深受当地气候、地形和文化传统的影响,融合了民族特色和自然环境,形成了独具魅力的建筑风格。

本文将重点介绍贵州传统民族建筑的特色和风格。

一、民族建筑的地域特色贵州地处亚热带,多山丘地貌,气候湿润,雨量充沛,因此贵州的传统民族建筑特色受地域环境的影响很大。

侗族、苗族、土家族等少数民族的建筑最具代表性。

侗族建筑主要分布在贵州省的南部地区,侗族建筑多采用木结构,以三檩两翼式建筑为主,又称“侗族风雨桥”。

这种建筑风格在结构上主要采用木石结构,大量使用硬木,如花椿、沙比欧、黄连木等,这样的建筑不仅具有抗震能力,而且保暖效果好。

侗族建筑还以加强屋檐为特色,屋檐上悬挂着青瓦,不仅美观,而且能够遮阴挡雨。

苗族建筑又称为“吊脚楼”,主要分布在贵州省西南部地区。

苗族建筑利用山地多层台地的地理特点,采用悬挑式建筑,屋子的下面多是空的,整栋楼像是悬于半山颠上,这种独特的建筑风格使得苗族建筑成为贵州地区的一道独特风景线。

土家族建筑也是贵州传统民族建筑的代表之一。

土家族的建筑特色是木石结构的建筑,多用石头垒砌山地,上面再盖木头结构,这种建筑不仅坚固耐用,而且能够在山地中扎根,更好的适应当地的地形和土壤。

二、传统建筑的材料与构造贵州传统民族建筑通常采用当地的天然材料,比如石头、木头、竹子、青瓦等。

这些天然材料不但具有良好的保温、隔热效果,而且在当地环境中具有很好的适应性。

侗族建筑中,建筑的地基常常用石头砌筑而成,以增加房子的稳固性。

屋顶上的瓦片多为青瓦,这种瓦片不仅具有很好的保温隔热效果,而且还能够在大雨天起到很好的防水作用。

在侗族建筑的建造中,木质材料是不可或缺的部分,侗族人通常采用当地的硬木,比如南方杉、杜纳木、糙皮杉等,这些木材不仅美观而且坚固耐用。

苗族建筑主要采用木质结构,木柱用石雕工艺包装,房屋的屋檐边角多为菱角或圆弧形,这种设计不仅美观而且能够避免砍角而导致的漏水问题。

贵州传统民族建筑特色

贵州传统民族建筑特色

贵州传统民族建筑特色贵州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省份,各民族都有其独特的民族建筑,这些建筑风格多姿多彩,构造精巧,体现了不同民族的传统文化和生活方式。

在贵州的山区和乡村,你会看到一些独特的建筑风格,比如侗族的吊脚楼、苗族的木楼、布依族的鼓楼等,这些建筑不仅是民族文化的载体,也是中国传统建筑的瑰宝。

侗族的吊脚楼是贵州传统民族建筑中最具代表性的建筑之一。

侗族吊脚楼建筑高大宏伟,具有浓厚的民族特色。

吊脚楼通常建在山坡上,靠着山坡的斜坡,一边是斜坡上的天井,一边是吊脚。

整个建筑结构坚固,外观宏伟壮观,同时还起到了水土保持的作用。

侗族吊脚楼的建筑结构层次分明,层层叠叠,非常适合山区的地形。

吊脚楼还具有丰富的装饰和彩绘,尤以木雕、石雕为主,这些雕刻精美的作品展现了侗族文化的独特魅力。

苗族的木楼也是贵州传统民族建筑的代表之一。

苗族的木楼均为木质结构,采用无钉结构工艺,具有极高的建筑工艺价值和观赏价值。

苗族木楼多为二层或者三层建筑,均为石砌的地面空档与上层的木质房屋组成。

苗族木楼以家族为单位,共同住在一起,由于木楼层高,可容纳多人,所以苗族人均喜欢多子多孙。

木楼房子不用一颗钉子,全部凭半千年的木工技术传承下来。

苗族木楼是苗族智慧的结晶,反映了苗族人的劳动智慧和生活情趣。

布依族的鼓楼是布依族传统民族建筑的典型代表,是布依族聚居地区的标志性建筑,其建筑形式独特,富有当地特色。

鼓楼一般为方形或者多边形,建筑高大宏伟,外观华丽精美。

鼓楼内部由多层回廊构成,周围围有木栅栏,上有回廊,方便人们登高远望,可谓是一座通天之塔。

鼓楼还有作为布依族民间文化活动场所的功能,经常举办节庆、表演等活动,是布依族生活、宗教和文化活动的中心,具有极高的历史、艺术和民族价值。

随着时代的变迁,贵州传统民族建筑的建筑风格也在不断演变。

现代建筑技术的应用和传统技艺的传承相结合,使得贵州传统民族建筑呈现出一种新的面貌。

传统民族建筑的保护和传承也成为了当地政府和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

贵州的少数民族建筑

贵州的少数民族建筑

贵州的少数民族建筑(一)贵州的少数民族建筑,无论是民居建筑,还是公共建筑物物,都具有十分鲜明的特点。

苗族的吊脚楼依山而建,后半边靠岩着地,前半边以木柱支撑,楼屋用当地盛产的木材建成。

木楼一般分为三层,上层储谷,中层住人,下层围棚立圈,堆放杂物和关牲畜。

住人的一层除卧室、厨房外,还有接待客人的中堂,中堂的前檐下装有靠背栏杆,形成一个木制阳台,既可凭高远眺,又可休息聚会。

在著名的"千户苗寨"─雷山县西江,千百栋吊脚楼顺山势而展延,与花木共掩映,层层叠叠,无论远看近看,都觉气象万千,每年都有大批游客前来观光。

水族的吊脚楼也是一种传统的民居建筑,多采用木质的干栏式建筑形式,材料为松、杉。

分上下两层,上层住人,下层喂养牲畜和堆放农具。

房屋四周的檐柱到楼层处均伸出"挑手",铺上木板,安装栏杆作走廊。

此外,还有一种特殊形式的"楼上楼",即在干栏式房屋的基础上,再装点上一间楼房房,颇似上海的"亭子间"。

既是盛夏纳凉、摆家常的地方,又是一个很好的贮藏室。

(二)布依族的民居建筑,多为干栏式砖木结构。

但居住在镇宁扁担山区的布依族人家,则是建造"石头房"。

其主要特点是,除了横檩是用木头外,其余全都是用方块石或者条石垒砌而成,房顶上面全盖的是石板,连房屋的窗棂也是用石头雕花装饰起来的。

人们到黄果树大瀑布游览,就可以见到这些石头房成片地耸立在白水河上游的布依族山寨。

侗寨的鼓楼、花桥都是公共建筑。

鼓楼是侗家房族的标志,一般一个村寨有多少个房族就有多少座鼓楼,它是全族议事、集会、娱乐、休息的场所。

鼓楼是杉木结构的塔形建筑物,底为四方形,上面为多角形,楼层均为单数,最高的是从江县的高千寨鼓楼,有15层,整个建筑不用一钉一铆,全部用桦槽衔接。

建于河溪之上的花桥也是侗寨的特有建筑物,与鼓楼有异曲同工之妙,除了石砌墩以外,都是用杉或其他木材作建筑材料。

贵州传统民族建筑特色

贵州传统民族建筑特色

贵州传统民族建筑特色
贵州位于中国西南部,是一个多民族的省份,拥有丰富的传统民族建筑。

这些建筑体
现了当地民族文化的独特特色和风格,是贵州民族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

贵州的传统民族建筑包括各个民族的传统村落、寺庙、庙宇、城楼等,这些建筑大多
数都是以木结构为主体,独具地方特色。

贵州的传统村落以侗族、苗族、仡佬族的村寨最为著名。

村寨一般由若干个木质建筑
组成,由于地理环境的限制,往往是从山脚向山顶逐渐延伸,形成了“倒梯式”的布局。

村寨中的建筑主要采用木结构,屋顶多为抬檐式,向外翘起,形状独特,屋脊上安装有独
特的尖顶,被当地人称为“牛头”。

侗寨的建筑风格独特,多以花木屋为主,采用高脚土屋,在山坡上分层布局,形成了
错落有致的景观。

苗寨的建筑则注重坡地的利用,将寨子分为多个层次,形成一种宛如蜂
巢的形态。

仡佬族的村寨也是依山傍水而建,以坡地利用灵活多样为特点。

除了传统村落,贵州还有许多寺庙、清真寺等建筑,代表了贵州佛教、道教、伊斯兰
教的传统民族建筑风格。

这些建筑多为多层建筑,屋顶上有独特的尖顶,立面装饰繁复,
彩画绘制精美。

贵州还有许多城楼和牌坊等建筑,代表了贵州的古代城市建筑风格。

这些建筑多为砖
木结构,有着精美的雕刻和彩画,体现了古代贵州城市的繁荣和独特的文化底蕴。

贵州的传统民族建筑体现了当地多民族文化的独特特色和风格。

这些建筑反映了贵州
人民智慧的结晶,也是贵州历史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保护和传承这些传统建筑,可以更好地弘扬贵州的民族文化,推动旅游事业的发展。

贵州土家族民族民俗文化

贵州土家族民族民俗文化

贵州土家族民族民俗文化
贵州土家族是贵州省的主要民族之一,其民俗文化丰富多样,具有独特的特点。

1. 居住建筑:土家族的居住建筑多为木结构的三层或四层土楼,土楼是土家族建筑的代表性建筑物,具有防御功能和聚族而居的特点。

2. 饮食文化:土家族饮食以米饭为主,尤以米酒和酸辣口味的菜肴为特色。

土家族有“米攒主食,辣办佐餐”之说,米酒是土家族最重要的饮品之一,制作工艺独特。

3. 舞蹈音乐:土家族舞蹈以“鼓舞”为主,其舞蹈形式独特,舞者身着传统服装,手持鼓棒,伴随着鼓乐和歌声,展示出土家族豪放的舞姿和民族精神。

4. 头饰文化:土家族女性婚礼时戴有特色的头饰,如“鸡冠帽”、“英雄帽”等,这些头饰多由精美的花朵、蝴蝶等装饰品组成,
体现了土家族女性的美丽和独特性格。

5. 节日活动:土家族有许多传统节日,如芦笙节、朝阳节、马拉龙节等。

其中,芦笙节是土家族最为知名的节日之一,节日期间有芦笙演奏、民俗表演等活动,吸引了众多游客。

6. 绣花文化:土家族女性擅长绣花,土家绣以其别致的纹样和绣工技法而闻名,多用于装饰服饰、床品等。

7. 婚俗习惯:土家族的婚礼活动独特丰富,其中最有特色的是婚礼“抢亲”环节,新郎要在众人对新娘提出质疑后表演武艺,征服众人,才能娶到新娘。

贵州土家族的民俗文化是贵州地区独有的文化宝藏,反映了土家族人民的生活方式、审美情趣和精神追求。

浅谈贵州传统民居村落的特点及发展

浅谈贵州传统民居村落的特点及发展

浅谈贵州传统民居村落的特点及发展摘要:贵州传统民居村落在自然环境、社会经济、历史文化的影响下,各民族建筑文化相互交融,形成了自身独有的特色。

受自然条件影响,贵州传统民居就地取材,因地制宜,实用功能至今仍大量使用。

同时各民族融合表现出传统的文化内涵,而且,贵州传统民居具有高度的美学价值。

在现当代,应该充分继承传统,并将其同现代建筑相融合,这有利于延续可持续发展历史文脉和地方特色。

同时结合旅游开发可促进传统民居村落的经济发展。

关键词:贵州;传统民居;特点;发展1674-3954(2013)09-0027-021 引言随着世界现代化进程的逐渐加快,传统文化同现代文化的交流撞击日趋激烈。

现代建筑在带给人们舒适和卫生的同时,也给人们在精神上带来了贫乏、无人情味以及建筑物的千篇一律,而且许多地区建筑的地域特色也不同程度地存在缺失。

贵州的传统民居历经过长时间的发展,具有属于自己独特的建筑特色,是自然条件、民族渊源、宗教文化及美学意识等多方面的融合体。

贵州地处多民族聚集地,传统民居建筑构思巧妙,造型轻巧,结构精湛,使用材料因地制宜,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

轻巧优美的体型组合,精湛的结构和构造,因地制宜,材料巧用,极具民族文化的内涵。

因此,对贵州传统民居村落的特点进行分析并将其同现代建筑相融合有利于延续可持续发展历史文脉和地方特点,有利于构建现代精神和传统建筑文化和相结合的建筑风格,因而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2 贵州传统民居特点2.1独特的自然条件造就贵州民居具有鲜明的科学价值(1)传统民居形成的先决条件一独特的亚热带高原季风气候。

贵州地处我国西南云贵高原东部,气候属于亚热带高原季风气候区。

据大多数地区雨水充沛,年平均降水量为1100~1300mm的地区占80%。

因此,传统民居房屋顶部基本采用坡屋顶形式,砾瓦盖房,以利排水;另外,贵州终年受暖湿气流影响,造成阴雨天气较多,日照率低,尤其是铜仁、锦屏一带的黔东边缘以及遵义以北的黔北地区,每年日照率仅为25%,因此,建造房屋必须充分考虑防潮效果,贵州传统民居多采用木架结构的“干栏”式建筑,在上层住人可以有效避免湿气和暖湿地区的虫蛇侵袭。

贵州传统民族建筑特色

贵州传统民族建筑特色

贵州传统民族建筑特色贵州是中国西南地区的一个多民族聚居的省份,境内有多个少数民族,其中布依、苗、侗等民族是比较有代表性的,他们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了独特的传统民族建筑文化。

贵州传统民族建筑特色鲜明,具有独特的民族特点和地域特色,展现着不同民族的风情和文化,吸引着世人的目光。

一、贵州传统民族建筑的特点1. 山地民族建筑风格贵州地处西南山地地区,多山的地理环境影响了当地民族的建筑风格。

在山地民族的建筑中,人们一般选址高地或者山脊上作为建房地,采用悬挑建筑形式,木结构建筑为主。

这种建筑形式不仅能够有效利用土地资源,还可以有效避免泥石流等自然灾害的侵袭。

2. 原生态材料的广泛应用贵州传统民族建筑多采用当地原生态材料,如竹子、木头、石块、泥土等,这些材料不仅取材方便,而且在一定程度上节约了建筑成本,同时还能够营造出贴近自然的原生态建筑效果。

3. 彩绘装饰艺术贵州传统民族建筑在外观装饰上非常讲究,多采用彩绘和雕刻工艺,将当地的山水风景、动植物以及民族传统文化等各种元素融入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彩绘装饰艺术。

4. 象征寓意的建筑构造在建筑构造上,贵州传统民族建筑经常运用丰富的象征寓意,例如在屋顶、门窗、柱梁等部位常常雕刻或彩绘有寓意的图案,用以表达人们对美好生活、吉祥祝福等的希冀。

二、贵州传统民族建筑的代表性建筑1. 西江千户苗寨西江千户苗寨位于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雷山县西南部的雷公山麓,是中国最大的苗族聚居地之一,也是贵州省内苗族建筑的代表性景观之一。

苗寨是苗族同胞们世世代代的家园,也是苗族文化的代表性建筑群。

苗族房屋建筑,以木结构为主,以竹子为墙,用粪土为外墙装饰。

寨子内外的修建、栽植、布局等都体现了苗族对自然的依恋和智慧。

2. 侗寨风雨桥侗族风雨桥是侗族民间建筑的代表作之一,主要分布在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

风雨桥是侗族文化的象征,始建于元末明初,以石木结构为主,全长40多米,因大部分在小溪,桥下有一条小溪终年不枯,所以称风雨桥。

贵州建筑方案布局特点

贵州建筑方案布局特点

贵州建筑方案布局特点贵州地处中国的西南边陲,地质条件复杂且地形起伏,有着丰富的自然资源和独特的生态环境。

这些特点对贵州的建筑方案布局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以下是贵州建筑方案布局的特点。

首先,贵州的建筑方案布局注重融入自然环境。

贵州地势复杂多样,山峦起伏,河流纵横,盆地和高山随处可见。

在建筑方案布局中,贵州的建筑师努力保持自然地形的完整性,尊重自然地势的发展趋势,以便更好地与周围的风景融为一体。

例如,在贵州的山区,建筑师通常会选择山腰或山坡作为建筑的基地,将建筑融入山体,以减少人工破坏的程度,并形成与周围自然环境相和谐的景观。

其次,贵州的建筑方案布局注重与民族文化的融合。

贵州是中国的少数民族聚居地区,有着丰富多样的民族文化。

在建筑方案布局中,贵州的建筑师注重保护和传承民族特色建筑的精髓。

他们会在建筑设计中融入当地的传统建筑元素和民族文化符号,以强调地方特色,增强建筑的文化内涵。

例如,在黔东南地区的建筑中,常见的土木结构、插秧式石柱等都是传统的建筑元素,这些元素不仅具有独特的美感,还能体现当地的历史和文化。

第三,贵州的建筑方案布局注重生态环境保护。

贵州拥有得天独厚的生态环境,有着丰富的森林、山脉、溪流等自然资源。

在建筑方案布局中,贵州的建筑师努力减少土地的开发和环境破坏,尽量保护和保留原有的自然景观和生态系统。

他们会选择合适的建筑材料和建造技术,以减少对环境的负面影响。

同时,他们还会在建筑周围设置绿化带、水体和景观空间,以改善生态环境,提高建筑的舒适度和可持续性。

最后,贵州的建筑方案布局注重地域特点和功能需求。

贵州是一个多样化的地区,不同地区有着不同的地域特点和功能需求。

在建筑方案布局中,贵州的建筑师将充分考虑当地的地质条件、气候特点、人口分布、交通状况等,以确保建筑的稳固性、安全性和实用性。

例如,在贵阳市中心的建筑中,多采用现代风格的建筑,以适应现代化的城市环境和功能需求。

而在农村地区或山区,建筑师则更注重传统与现代的结合,不仅保留了当地的地域特色,也满足了农村居民的功能需求。

贵州吊脚楼赏析

贵州吊脚楼赏析

贵州吊脚楼赏析贵州是一个充满神秘和魅力的地方,这里有着壮丽的自然风光和丰富的人文历史。

而在贵州的一些山区和乡村,有一种独特的建筑风格,那就是吊脚楼。

吊脚楼是贵州少数民族居住的传统建筑,它们独特的建筑风格和丰富的文化内涵吸引着无数游客前来观赏。

吊脚楼,顾名思义,就是悬挑在空中的楼房。

它们通常建在山坡上或者悬崖边,用木柱搭建而成,整体悬空在半山腰上,给人一种悬空飘渺的感觉。

吊脚楼的建筑结构非常独特,一般都是三层或四层,底层用来养猪、养鸡等家禽,中间一层是起居室,顶层是卧室。

整个建筑风格简约而不失美感,给人一种原始而又神秘的感觉。

吊脚楼的建筑风格融合了少数民族的传统文化和生活方式,它们不仅是一种建筑形式,更是一种文化的传承。

在吊脚楼里,可以感受到少数民族淳朴的生活方式和丰富的民俗文化。

在这里,你可以看到当地人穿着传统的民族服饰,品尝到地道的少数民族美食,还可以欣赏到当地的传统歌舞表演。

吊脚楼不仅是一种建筑形式,更是少数民族文化的一种载体。

除了建筑风格和文化内涵,吊脚楼所处的地理环境也是其独特魅力的一部分。

贵州的山区和乡村风景秀丽,空气清新,四季如春。

在吊脚楼里,可以俯瞰整个村庄的风光,远处的山峦和田野尽收眼底,让人心旷神怡。

尤其是在清晨和黄昏时分,站在吊脚楼上眺望远方,感受到大自然的美妙和宁静,让人忘却了都市的喧嚣和繁杂。

走进吊脚楼,就像走进了一个时光隧道,可以感受到少数民族的传统生活方式和文化内涵。

在这里,你可以看到当地人用传统的手工艺制作工艺品,可以参与到他们的日常生活中,体验到原始而又丰富的生活方式。

吊脚楼不仅是一种建筑形式,更是一种文化的传承和展示。

在当今社会,随着城市化的进程,吊脚楼所代表的少数民族文化也在逐渐消失。

因此,保护和传承吊脚楼文化显得尤为重要。

政府和社会应该加大对吊脚楼的保护力度,挖掘和传承其丰富的文化内涵,让更多的人了解和欣赏到这种独特的建筑风格和文化传统。

总的来说,贵州的吊脚楼是一种独特的建筑形式,融合了少数民族的传统文化和生活方式,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独特的魅力。

贵州传统民族建筑特色

贵州传统民族建筑特色

贵州传统民族建筑特色
贵州作为中国西南地区的一个重要省份,拥有丰富的民族文化资源,其中民族建筑是贵州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贵州的传统民族建筑特色独具魅力,体现了当地民族文化的精髓和智慧。

这些建筑不仅是生活的载体,更是艺术的表现,它们融合了地域特色、民族习俗和自然环境,展现出了独特的魅力。

贵州的传统民族建筑主要包括侗族风雨桥、苗族吊脚楼、布依族风雨廊桥等,这些建筑都体现了当地民族对自然环境的深刻理解和对生活智慧的传承。

下面就让我们来一一了解贵州传统民族建筑的特色和魅力。

一、侗族风雨桥
侗族风雨桥是侗族人民智慧的结晶,它是侗族文化的象征之一,也是侗族建筑中的瑰宝。

侗族风雨桥主要分布在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贵阳、遵义等地。

这些风雨桥以木结构为主,利用榫卯相扣的原理建造而成,没有使用一颗铁钉和一根铁索,被誉为“活節工程”和“木构建筑的明珠”。

侗族风雨桥的建造既解决了民族移民活动的交通问题,又为当地人民提供了休憩、庇护的场所。

桥上设有亭台楼阁,让人在桥上行走既能避雨防晒,又能观赏风景。

这些风雨桥不仅是交通的便利工程,更是当地人们行走、聚会、娱乐、竞技的场所,是侗族社会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侗族风雨桥还承载着侗族人民的历史文化和风俗习惯,体现了侗族人民对自然环境的敬畏和对生活智慧的传承。

这些风雨桥优雅的外形、巧妙的结构和丰富的文化内涵,使其成为贵州传统民族建筑的瑰宝。

二、苗族吊脚楼
苗族吊脚楼的建造充分考虑了山区气候、地质和民族生活习惯,为当地人民提供了理想的居住环境。

这些吊脚楼不仅能防潮防潦、防火防兽,还能隔冷遮阳,是苗族人民居住的理想之所。

贵州布依族传统聚落与建筑研究

贵州布依族传统聚落与建筑研究

3、文献研究:搜集相关文献资料,梳理布依族传统聚落与建筑的历史演变 过程,分析其文化内涵和价值。
结果与讨论
1、开阳马头寨:该村落传统聚落以干栏式建筑为主,具有典型的山地特色。 建筑材料以木材、石材为主,注重就地取材。然而,由于年代久远,许多传统建 筑出现了不同程度的破损。当地政府已采取措施进行保护和修缮,但仍有部分建 筑处于无人维护
为保护和传承这一独特的文化遗产提供科学依据。
二、概述
贵州喀斯特山区民族传统乡村聚落形态具有鲜明的特点,其布局紧凑,形态 自然,与山水环境和谐共生。这些聚落主要由石板房、夯土房等传统建筑组成, 依山势,错落有致。同时,这些聚落中还保留了许多古老的民族文化习俗和传 统手工艺,
如苗族剪纸、侗族鼓楼建造等,成为了当地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4、文化传承:通过举办各类文化活动、技艺比赛等,让布依族传统建筑和 文化在年轻人中得到传承和发扬。
五、结论
贵州布依族传统聚落与建筑是中国民族建筑的一颗璀璨明珠,具有深厚的文 化底蕴和极高的艺术价值。在现代化进程中,我们应该充分认识到其重要性和紧 迫性,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对其进行保护和传承。只有这样,我们才能让这些宝 贵的文化遗产在
研究方法
本次演示采用问卷调查、实地调研和文献研究相结合的方法,对贵州布依族 传统聚落与建筑进行研究。
1、问卷调查:对开阳马头寨、兴义南龙古寨和花溪镇山村的居民进行问卷 调查,了解他们对本地传统聚落与建筑的认知和态度。
2、实地调研:对上述三个布依族村落进行实地调研,深入了解其传统聚落 与建筑的布局、结构、材料等特点,以及现状和保护利用情况。
2、结合现代科技手段,对贵州喀斯特山区民族传统乡村聚落进行动态监测 和管理,及时发现和解决保护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贵州彝族建筑介绍

贵州彝族建筑介绍

贵州彝族建筑介绍贵州彝族建筑是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彝族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

彝族建筑以其独特的风格和特点,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观赏和学习。

彝族建筑的特点彝族建筑以木结构为主,采用石、土、竹等材料,建筑形式多样,有木结构楼房、土木结构楼房、竹木结构楼房等。

彝族建筑的特点是“三檐四跳”,即每层楼房都有三个檐,四个跳,檐下有雕刻精美的木雕,跳上有彩绘图案,形式独特,富有民族特色。

彝族建筑的种类彝族建筑种类繁多,主要有三种:木结构楼房、土木结构楼房和竹木结构楼房。

木结构楼房是彝族建筑中最为常见的一种,它以木材为主要材料,采用榫卯结构,檐下有雕刻精美的木雕,跳上有彩绘图案,形式独特,富有民族特色。

土木结构楼房是彝族建筑中的一种特殊形式,它采用土坯和木材结合的方式建造,外墙用土坯夯实,内部结构用木材支撑,形式简单朴素,但富有民族特色。

竹木结构楼房是彝族建筑中的一种特殊形式,它采用竹子和木材结合的方式建造,外墙用竹子编织,内部结构用木材支撑,形式简单朴素,但富有民族特色。

彝族建筑的文化内涵彝族建筑是彝族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它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彝族建筑的檐下雕刻和跳上彩绘,都是彝族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它们反映了彝族人民的生活方式、信仰和价值观念。

彝族建筑的建造方式和结构,也反映了彝族人民的智慧和勤劳。

彝族建筑的保护与传承彝族建筑是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彝族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

为了保护和传承彝族建筑文化,我们应该采取以下措施:一是加强彝族建筑的保护工作,对于已经破损的彝族建筑进行修缮和保护,保持其原有的风貌和特色。

二是加强彝族建筑的传承工作,通过各种形式的文化活动和教育,让更多的人了解和认识彝族建筑文化,传承和发扬彝族建筑文化。

三是加强彝族建筑的研究工作,通过对彝族建筑的研究和探索,深入了解彝族建筑的历史、文化和艺术价值,为彝族建筑的保护和传承提供理论支持和指导。

结语彝族建筑是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彝族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

贵州传统民族建筑特色

贵州传统民族建筑特色

贵州传统民族建筑特色贵州位于中国西南部,是一个拥有丰富多彩民族建筑文化的地方。

贵州传统民族建筑在历史长河中形成独特的风格和特色,受到了自然环境、民族风俗以及地域特点的影响,形成了具有浓厚地方特色的建筑风貌。

以下将介绍贵州传统民族建筑的特色和风貌。

一、建筑材料贵州传统民族建筑以石头和木材为主要建筑材料。

由于贵州地处喀斯特地貌,石头资源非常丰富,因此大多数传统建筑都是用石材搭建而成。

石头建筑既坚固耐用,同时也给人一种朴实和古朴的感觉。

而在一些山区,人们使用原木搭建房屋,这些木屋也具有特殊的浓厚风土人情和生活气息。

二、建筑结构贵州传统民族建筑的结构多为木质搭建,采用斗拱和榫卯结构。

斗拱是贵州传统建筑的一大特色,它是把木条制成的曲线形构造物,用来支撑房屋的屋顶和地面,使建筑物在地震灾害时更加稳固。

而榫卯结构是指在构建建筑时不使用钉子和铁件,而是利用榫头和槽口来连接木件,这种结构使建筑更加牢固,也给人一种朴素和优雅的美感。

三、建筑风格贵州传统民族建筑在建筑风格上也具有明显的特色。

不同民族地区的建筑有不同的特色,如侗族的吊脚楼,苗族的板楼等等,各有其独特的民族文化和建筑特色。

侗族吊脚楼将房屋搭建在水面上方,以避免受水淹的影响,而苗族的板楼则以坡屋顶和木楼板为主要特点。

这些不同的建筑风格都展现了各民族特有的文化底蕴和时代气息。

四、装饰艺术贵州传统民族建筑在外观装饰上注重线条和色彩,采用各种吉祥图案和装饰元素,如龙凤、花鸟、云纹等,这些图案既能增添建筑物的美感,也传达了当地人民的信仰和愿望。

民族建筑的门窗、庭院等处都布满了各种木雕和石雕,这些工艺品都是民族文化的精髓所在,也是民族传承的重要标志。

五、环境生态贵州传统民族建筑除了在建筑形式上具有特色之外,还注重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和相互融合。

如侗族吊脚楼就建在水乡之上,利用水资源和当地气候,使居民生活更加便利和舒适。

稻田、竹林、丛林等自然景观与民族建筑融为一体,共同构成了美丽的乡村风景线。

贵州特色建筑调研报告

贵州特色建筑调研报告

贵州特色建筑调研报告一、调研目的和背景贵州是中国西南地区的一个省份,拥有丰富多样的自然风光和独具特色的建筑。

为了更好地了解贵州的特色建筑,本次调研旨在对贵州特色建筑进行深入探究,包括其特点、历史背景以及保护现状等方面的内容。

二、调研方法本次调研采用了文献资料收集和实地考察相结合的方法。

首先通过查阅相关著作和研究报告,获取对贵州特色建筑的基本了解,然后选择贵州省内具代表性的特色建筑进行实地考察,与建筑师、文化专家以及当地居民进行交流和访谈,以获得更多的第一手资料。

三、贵州特色建筑的分类根据调研和实地考察的情况,我们将贵州特色建筑大致分为以下几类:1. 传统民居:这是贵州特色建筑中最具代表性的一类,通常采用木结构和石墙结构,建筑风格独特。

在不同的地区,传统民居的建筑形式有所差异,其中包括侗族风格、苗族风格、布依族风格等等。

2. 宗教建筑:贵州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地区,各民族的宗教信仰习俗也是贵州特色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调研中发现,佛教寺庙、道教宫观和民间宗教建筑等在贵州都有所体现,对于贵州的宗教文化有着重要的意义。

3. 城市建筑:随着贵州经济的发展,各地城市建筑也在不断建设和更新。

调研中我们关注了贵阳、遵义等城市的特色建筑,包括现代化的高楼大厦和古老的历史建筑,展现了城市文明和历史文化的交融。

四、贵州特色建筑的保护现状在调研过程中,我们也关注到贵州特色建筑的保护现状。

虽然贵州的特色建筑得到了一定程度的保护和传承,但随着城市化的进程,一些特色建筑遭到了破坏和改造,部分传统建筑技艺也面临失传的风险。

因此,我们呼吁加强对贵州特色建筑的保护工作,注重传统建筑技艺的传承和传统文化的弘扬。

五、结论和建议通过本次调研,我们对贵州特色建筑有了更为深入的了解。

贵州特色建筑作为贵州独特的文化遗产,是贵州地区民族文化和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我们建议加强对贵州特色建筑的保护和传承工作,制定相关政策和法规,提高公众的文化保护意识。

贵州民居建筑

贵州民居建筑

贵州民居建筑贵州,这片神奇的土地,孕育了丰富多样的文化和建筑风格。

贵州民居建筑以其独特的形态和富有民族特色的装饰而闻名于世。

在这个千山万水的地方,民居建筑是人们的家园,也是他们的精神寄托。

贵州民居建筑以木结构为主,借鉴了苗族、侗族、土家族等少数民族的建筑特色。

这些少数民族的居住环境通常多山多水,人们普遍生活在山区和盆地里,因此他们的居住方式也有所不同。

苗族的屋顶一般呈四角形,上覆舒服的茅草,而土家族的房屋则多为平房,采用悬空式结构。

这些特色的建筑方式,不仅能适应山区的气候和环境,更展现了这些民族独特的审美观和生活方式。

走进贵州的一个山村,可以看到一幢幢古朴的民居建筑,它们宛如画卷中的景致。

整个建筑群通常是由多幢房屋按照一定的规划布局而成,形成与周围山川水田相协调的整体风景。

这些建筑以其天然的材料和传统的工艺,与自然环境融为一体。

土坯墙、石块和木材是最常见的建筑材料。

这些材料不仅环保,更展现了人们对大自然的尊重与崇敬。

民居建筑的内部布局也很有趣,有些甚至有迷宫般的设计。

进入一座贵州的民居,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个宽敞的天井。

这个天井是家庭生活和休闲娱乐的场所,也是人们与自然交流的桥梁。

在天井的四周,是宽敞的客厅和卧室。

这些房间分布得很密集,是为了更好地利用空间和保持家庭的私密性。

房间之间的连接多用走廊或小桥来完成,犹如一座迷宫,给人一种与世隔绝的感觉。

贵州民居建筑的装饰也是独具特色。

精美的雕刻和彩绘是贵州建筑的亮点之一。

无论是屋顶上的彩绘,还是门窗上的雕刻,都富有浓厚的民族风格。

这些装饰不仅体现了人们的审美追求,更传递着民族文化和历史的印记。

除了建筑的形态和装饰,贵州民居建筑还融入了当地的传统风水观念。

在选择建造房屋的位置、朝向和布局时,人们常常会考虑风水的影响。

他们相信房屋与自然之间的和谐联系,通过精心的布局和装饰来获得吉祥和幸福。

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速,贵州的传统民居建筑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贵州传统民族建筑特色

贵州传统民族建筑特色

贵州传统民族建筑特色贵州是一个拥有丰富多样的民族文化的省份,这里有多个民族,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和传统民族建筑。

以下是对贵州传统民族建筑特色的简要描述。

苗族建筑:苗族是贵州的主要民族之一,他们的传统建筑被称为“苗寨”。

苗寨多位于山区,通常建在山顶或山腰上。

苗寨的建筑特点是木质结构,以修建在高坡顶端为主,一般分为上层、中层和下层。

上层是土司的居住区,中层是居民的居住区,下层是谷仓和畜栏。

苗族建筑的屋顶呈尖顶形状,富有特色的装饰有雕花窗、回廊和彩绘壁画等。

侗族建筑:侗族是贵州的另一个重要民族,他们的传统建筑是“侗寨”。

侗寨一般分为上寨和下寨两个部分,上寨是侗族村寨的重要组成部分,多位于山顶,作为村民日常生活和聚会的场所;而下寨是居民们的居住区,多位于山脚或山谷地带。

侗寨的建筑特点是“三瓦一檐”,指的是屋顶有三层瓦片,形成独特的风貌。

侗族建筑还有石板、木梁和竹筒等特色。

布依族建筑:布依族是贵州的少数民族之一,他们的传统建筑是“堡寨”。

布依族堡寨多建在山顶或陡峭的山坡上,用木材、竹木和石料等修建而成。

堡寨通常由城墙和多层建筑组成,城墙用石板或土坯砌筑,建筑则以木质结构为主。

布依族建筑的特点是坚固耐用,结构紧凑,能适应山地复杂地形的要求。

壮族建筑:壮族是贵州的又一个重要民族,他们的传统建筑是“木楼”。

木楼一般是由多层木结构组成,多有三层以上。

楼层之间通过木质楼梯相连,并设有过道和走廊。

木楼的屋面多为青瓦覆盖,屋檐上装饰着雕花和画像。

木楼的建筑风格独特,体现了壮族人民的建筑智慧和审美理念。

贵州彝族建筑介绍

贵州彝族建筑介绍

贵州彝族建筑介绍一、引言贵州彝族建筑是中国传统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独特的民族特色和地方特色。

本文将从彝族建筑的历史背景、建筑结构、装饰艺术等方面进行详细介绍。

二、历史背景彝族是中国少数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云南、四川、贵州等省份。

彝族建筑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唐代,当时彝族已经开始使用木结构房屋。

宋代时期,随着农业生产和手工业的发展,彝族建筑也逐渐发展壮大。

明清时期,随着交通的发达和商贸活动的增加,彝族建筑更加丰富多样。

三、建筑结构1. 彝族土楼土楼是彝族传统建筑中最为著名的一种,主要分布在贵州黔东南地区。

土楼是由石头、土坯和木材等材料组成的多层圆形或方形建筑物。

它们通常有三个或五个圆形或方形层次,并用石头或木头修饰外观。

2. 木结构房屋彝族木结构房屋主要分布在云南、四川等地。

这种建筑物采用木材作为主要结构材料,通常建造在山坡上。

它们的特点是结构牢固、耐久性强,可以经受住地震和风雨的考验。

四、装饰艺术1. 彝族织锦彝族织锦是一种传统的手工艺品,通常用于装饰彝族建筑。

织锦具有丰富多彩的图案和色彩,反映了彝族人民的文化和信仰。

2. 彝族壁画彝族壁画是一种独特的装饰艺术形式,通常出现在土楼内部或外部墙壁上。

它们通常描绘了生活场景、神话故事和历史事件等。

五、现代发展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变革,彝族建筑也面临着新的挑战。

一些传统的土楼和木结构房屋已经被现代化建筑所取代。

然而,在许多地方,人们仍然保留着传统建筑,并努力将其保护下来。

六、结论彝族建筑是中国传统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独特的民族特色和地方特色。

它们不仅仅是一种建筑形式,更是彝族文化和历史的重要载体。

我们应该珍惜和保护这些传统建筑,以便让后人也能够了解和欣赏它们的美丽。

贵州少数民族建筑-文档资料

贵州少数民族建筑-文档资料
与鼓楼侗族大歌并称侗家三宝48风雨桥在侗乡纵横交错的溪河上都建有风雨桥人们根据自己的爱好和河床的宽度大小设计出各式各样的风雨桥不过在众多的风雨桥中以亭楼式的风雨桥居多这种风雨桥于长廊顶部竖起多个宝塔式楼阁楼阁飞檐重叠少的有三层多的达五层
1
2
3
4
5
内涵丰富的苗族村寨
苗族历史悠久,我省苗族人口占全国苗族人口 的49.8%。但住地分散和山水阻隔,村寨也有 差异。 主要分三类
79
68级跌水瀑布
80
68级跌水瀑布
81
铜鼓桥
82
该桥位于小七孔景区东大门处,横跨樟江河,始建于 1993年,重建于2001年(2000年荔波境内遭遇特大 洪水将原铜鼓桥冲毁)。铜鼓桥长126米,净跨60米, 宽2.4米,高25米,桥身两端采用瑶山铜鼓造型,故称此桥 为“铜鼓桥”。
瑶山瑶族将铜鼓视为神赐之物,镇寨之宝,是权力的 象征。桥头设立的图腾柱象征着瑶族的尊严,对祖先、 神灵的崇敬,征服自然的信心和力量,柱身上的浮雕 图案展示了瑶族传统、独特而古老的民族文化,具有 浓郁的地方民族特色。
48
三江风雨桥(广西)
三江风雨桥位于广西柳州三江侗族自治县浔江 河上,由钢筋混凝土月牙形单桥拱和集侗族特 色木构建筑技艺精华于一体,全桥长368米, 宽16米,最高处为18米,有7个桥亭,其长度 和规模均为世界之最,堪称世界第一风雨桥。
49
50
51
52
53
贵州黎平县地坪乡风雨桥
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地坪风雨桥驰名中外。地坪风雨桥(也称花桥), 位于地坪乡所在地(地坪乡上寨村),横跨于南江河上,桥身全乡57.61米, 桥宽5.2米,高7米,距正常水位10.75米,始建于光绪八年(即公元1882年), 距今有123年的历史,是侗族风雨桥建筑中的精品,是侗族建筑文化的经典体 现。桥中有楼、楼中有廊、廊中有画,整座风雨桥不用一钉一铆,没有钢筋 水泥,没有设计图纸,全凭几位侗族民间巧妙分工,建造而成。它是中国古 代建筑的一个经典范例,是目前贵州最古老、最有特点的风雨桥,1982年, 被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01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 单位。具有重要的历史,科学和艺术价值。它不仅是地坪人民的骄傲,也是 侗族人民的骄傲,每年慕名而来参观考察、旅游观赏的国内外游客达5000人 次以上。它已经成为地坪乡发展旅游产业的龙头和支柱品牌,是地坪乡经济 发展和带动地坪人民脱贫的重要载体,同时,也是地坪乡侗族风情旅游不可 缺少的景点;并且侗族的鼓楼、吊角楼建筑也得到了世人关注。

中国传统建筑中的贵州民居与黔东南建筑

中国传统建筑中的贵州民居与黔东南建筑

中国传统建筑中的贵州民居与黔东南建筑中国传统建筑自古以来就以其独特的风格和建筑技艺闻名于世。

贵州省作为中国的一个多民族地区,拥有丰富的传统建筑文化。

其中,贵州民居和黔东南建筑是两个独具特色的代表,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与文化意义。

本文将对贵州民居和黔东南建筑进行介绍与比较,以展示其独特之处。

贵州民居是贵州地区特有的建筑形式,它体现了贵州地域特点和民族文化。

贵州民居通常以山石为基础,结构独特,建筑材料多样,具有一定的抗震性能。

在建筑形式上,贵州民居以方形或长方形为主,并多采用多层结构,以适应复杂的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

同时,贵州民居的外观装饰非常精美,常常使用木雕、石雕、砖雕等传统手艺进行装饰,以展示贵州传统工艺的精湛技艺。

相比之下,黔东南建筑在建筑风格上更趋向于宗教与宫殿建筑形式。

黔东南建筑通常以面阔厅深的形式为主,建筑材料以木材和石材为主,建筑结构稳固耐用。

同时,黔东南建筑中的屋顶常常采用特殊的形状,如卷角、黄带角等,以突显其独特之处。

黔东南建筑在外观装饰上也十分精细,常常使用彩绘、雕花等技术,以展示黔东南地区的文化内涵和艺术价值。

贵州民居与黔东南建筑在内部布局上也有所不同。

贵州民居通常以炕为主要设施,炕是贵州传统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一方面可以用来取暖,另一方面也是人们休息、睡觉的地方。

而黔东南建筑中的布局则更多地考虑到空间的适用性和功能性,通常会设置有多个房间、门厅和庭院,以适应不同的居住需求。

此外,贵州民居与黔东南建筑在建筑材料和装饰方面也有所差异。

贵州民居常常使用砖、石等天然材料,楼梯、窗户等部分则常常使用木材进行装饰。

而黔东南建筑则更加注重细节的雕刻和彩绘,常常使用木雕、石雕、彩画等工艺品进行装饰,给人一种繁复而精美的感觉。

总的来说,贵州民居与黔东南建筑是中国传统建筑中的两个重要代表,它们各自具有独特的风格和特点。

贵州民居注重实用性和耐用性,以及对地域特色的体现;黔东南建筑则更加注重宗教与宫殿建筑的风格和装饰,以及对文化内涵和艺术价值的展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贵州民族建筑的地方特点及民族特色
吴正光
贵州是个多民族的省分,其中苗族、布依族、侗族、水族、仡佬族,或为贵州所独有,或以贵州人数最多,故这几个少数民族明清时期的优秀建筑理应受到重视。

苗族自治县松桃的寨英本称“再荫”,深居武陵山主峰——梵净山东麓,一年四季掩映在竹木葱茏之中,阳光时隐时现,一荫再荫,因以为名。

寨英发迹于明初,昌盛于清末。

早年曾为军需物资转运地,后来成为梵净山区大商埠。

外地客商主要来自湖南和江西,留有湖广会馆“寿佛宫”、江西会馆“万寿宫”作证。

时至今日,寨英古镇还保留着建于明清时代的古城墙、古城门、卡子门、古码头、古街道、古店铺、“桶子屋”及独具特色的自流水防火池。

设计合理、施工精当的东门街、南门街、西门街、北门街、中街以及何家坝子街和巷子口街等等,悉以青石铺墁,街下排水,街上行人,历尽沧桑,光可鉴人,忠实“记载”寨英古镇的似水流年。

分布在湘黔边境武陵山区的苗族同胞是“武陵蛮”、“五溪蛮”的后裔,他们之所以要迁至深山老林中居住,是历史上的种种原因造成的。

位于武陵山主峰梵净山东麓的松桃苗族自治县正大乡薅菜村“德高现”苗寨最为险要。

据《明史》、《明实录》及《贵州通志》等历史文献记载,“德高现”民居、院墙、卡门、寨墙、战壕等古建筑群,大多建于明清时代,最早的建筑物已有500多年历史。

“德高现”古建筑群具有珍贵文物价值,是苗族村民躲避官军追杀的典型范例、历史见证。

鼓楼矗立,花桥横卧,吊脚楼房鳞次栉比,是南部侗族地区的基本特色。

而鼓楼与花桥、戏楼又往往修建在一起,构成侗寨社会、文化活动的中心,诚为侗寨的“心脏”。

一个寨子居住几个房族,往往建有几座鼓楼和相应的戏楼及花桥。

黎平境内的“千家肇洞”肇兴寨住有5个房族,于是建有5座鼓楼,分别称为仁寨鼓楼、义寨鼓楼、礼寨鼓楼、智寨鼓楼、信寨鼓楼。

明清时期修建的干栏式吊脚楼,在竹木掩映处依然完好。

其中某些大房子还是未婚青年“行歌坐月”的场所,谓之“月堂”。

地处北侗地区、清水江畔的天柱县坌处镇三门塘,曾是一个水运极其繁忙的侗族村寨,诚如一块古碑所
云:“诸峰来朝,势若星拱,清河环下,碧浪排空,昼则舟楫上下,夜则渔火辉煌,天地之灵秀,无处不钟矣。

”三门塘原本是侗族聚居地,明末万历年间以来,尤其是清初雍正年间“改土归流”以后,大批汉族木材商人从湖南、江西溯江而上来到清水江畔的三门塘,逐步与侗族融合。

他们带来汉文、汉俗,使三门塘的经济、文化迅速发展,各类工程蓬勃举起。

今村内完好无损地保留有刘氏宗祠、王氏宗祠和众多“印子屋”、吊脚楼、古村路、古码头、古石桥等古建筑。

数百年来,每当工竣,刻碑勒石,从而留下设渡碑、造船碑、架桥碑、铺路碑、建庙碑、修井碑、办学碑、砌墓碑等各式各样的古碑300余通,被人称为“古碑博物馆”。

开阳禾丰马头寨,曾是古代“水东”宋氏土司的统治中心。

元末明初,宋德茂于今马头寨设底窝副总管,旋功升底窝总管府。

文献记载:“宋氏衙署在同知衙,即蛮州治,后移底窝坝。

”底窝坝,原称米窝坝,即今马头寨。

寨内布依族民居具有非常悠久的历史。

底窝总管府建于寨西后部“大朝门”,即今宋光海和宋光超住宅上。

现存数块千斤条石,下有方形屋基。

古称“仲苗”的布依族聚居的马头寨,前有清水河为屏,后有白花山作障,民居绝大多数是明清时代修建的穿斗式木结构建筑物。

村头寨尾,保存若干古树,有的据称是元末明初定居于此的宋氏先祖种植的,已有五六百年的树龄。

寨内民居的朝门、大门,拥有文化内涵极其丰富的外装修。

许多民居,尤其是大户人家的民居,都建有装饰讲究的朝门。

民居堂屋门外加建腰门,门芯镂空,其上或装饰“万”字纹,或装饰“寿”字纹,或装饰蝙蝠纹,极具地方特点和民族特色。

尤其引人注目的是,1935年4月4日至6日,取得“四渡赤水”之战胜利后的中央红军一、三军团长征经过马头寨,宣传员们在一些民居外墙和内壁上用墨笔书写大量标语,使马头寨的古建筑群平添一层革命文物价值。

贵州是个大山区,各族人民因地制宜修建造型各异的山地建筑,黔山大地堪称一座山地建筑博物馆。

只有下层打桩、上层建房的建筑物才是名副其实的干栏建筑。

干栏又称“麻栏”,是我国南方古代民族的住房形式,其特点是:“依树积木,以居其上,名曰干栏”;“茅而不涂,衡板为阁,上以栖人,下畜牛(下转19页)
・ 32 ・
北部,由于“集虚斋”属全园制高点,为了与狭小的湖面相衬,对湖面不致产生压迫感,故而在其前建较低矮的“竹外一枝轩”作为视线由高处落到低处的过渡,而在其间则以竹来释意,既以竹将两个实体建筑虚化,又以竹表达了园主内心的境界与人生追求。

视线往“看书读画轩”偏移,高大威武的黑松、白松屹立于轩前,挡住了轩的左侧部分,同时将轩与右侧的“集虚斋”、“竹外一枝轩”形成景观组织的过渡,从而使大体量的建筑通过植物的掩映更显含蓄深远。

又如“小山丛桂轩”是待客之地较吵闹,体量又偏大,如果直接与湖面相连,既会造成与湖面体量上的不均衡,又会破坏了水面的“宁静”之美,还会影响“看书读画轩”、“集虚斋”、“五峰书屋”里人的冥思苦读,故采取将“小山丛桂轩”退后,而将“云岗”石山置前的手法,山上以桂花为主体,配植具有“丛桂”之意的多种植物景观来体现轩的寓意,高耸的山体与水相连,极大地软化了周围的建筑实体之形[5]。

再如从“月到风来亭”观对岸的“射鸭廊”及“万卷堂”、“撷秀楼”粉墙,因“射鸭廊”体型较小,粉墙比例过大而显单调,故而在墙前立置石与小株植物,置石与植株的自然形态与廊、墙的有机形态形成了有益的补充。

4、结语
在狭小的空间内,利用建筑的隐退、水流的延伸、植物的掩映等来巧妙处理建筑与各自然要素的关系。

合理规划路线与视线,动静结合,通过静观形成系列最佳观赏点,动观形成各种形式的景观视廊,达到空间的无限深远。

网师园造园的匠心在今天仍具有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1] 王晓俊编著,风景园林设计[M].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
[2] 韦克威,林家奕.留园、拙政园景观规划中的视觉控制浅析[J],中国园林,2002(5):59 ̄61
[3] 陈丛周.说园[M].同济大学出版社.1984
[4] 彭一刚.中国古典园林分析[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6:43
[5] 杨鸿勋著.江南园林论[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290-291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上接32页)羊猪犬,谓之麻栏。

” 干栏也好, 麻栏也罢,都是由树居或巢居方式演变而来的。

吊脚木楼,屡见不鲜,此乃地势使然。

而修建干栏建筑则不同了。

水族民居是修在平地上的,但依然“人居楼,梯而上”,“上以自处,下居鸡豚”。

水族同胞在平地建房的工艺是:先用粗大的木柱和厚实的木板,构筑一个一人多高的平台,然后再于其上修建木结构的一层平房或二层楼房。

底层立柱与上层立柱互不连通,断然两个建筑体,这是与吊脚楼的最大区别,亦是真正干栏建筑与干栏式建筑的本质区别。

贵州古代干栏建筑没有保存下来,但在出土文物中可窥见其身影。

省博物馆收藏有赫章出土东汉干栏建筑陶质模型,将其与水族干栏建筑相比对,可看出它们之间的传承关系,两者都不失为建筑文化史的珍贵实物资料。

对于贵州少数民族的居住环境,流传这样一句谚语:“高山苗,水仲家,仡佬住在岩旮旯。

”地处黔东北的务川仡佬族苗族自治县具有非常悠久的历史,早在北宋年间即建立了务川县。

龙潭村位于务川县东北,其他民居,因地制宜,见缝插针,建于石头丛中。

一般一正两厢,中铺石院坝,外砌石垣墙,形成封闭式四合院。

四合院的石垣墙,大多以片毛石垒砌,间或以方整石砌筑。

前者有平砌、斜砌及随意垒砌等多种工艺。

斜砌中,又有上下两层反向垒砌者,形成条条“麦穗纹”,当地又称“鱼骨头”。

麦穗和鱼骨,皆为吉祥物,一向
受青睐。

建有石垣墙的民居,必建朝门。

朝门由木质垂
花门和石质八字墙组成。

垂花门的垂柱雕刻莲蒂、南瓜,寓意清廉、多子。

门簪或刻南瓜,或刻福寿,寓意
多子多福。

连楹雕刻水波纹,意在于镇火。

正房多为四
榀三间。

房子较多,吞口较深,出檐较远。

最引人注目
的是门窗雕刻丰富多彩。

明间门窗,均为六扇,称“六
合门”意为“完整”、“圆满”。

次间门窗,也是六扇,但窗子只雕刻四扇。

不少人家,于次间辟门,上部饰以
圆形挂落,人称“月亮门”。

在龙潭村仡佬族民居的木
质门窗上,遍饰造型各异的吉祥图案,诸如福禄寿禧、耕读渔樵、二龙抢宝、双凤朝阳、野鹿含芝、喜鹊闹梅、吉祥牡丹、麒麟望日、岁寒三友、连年有余等等。

众多
图案,雕刻动物,或者植物,取其谐音,以为吉利。


别有趣的是,许多吉祥图案,采用组合手法,造成特别
效果。

如单看似游鱼,组合为蝙蝠;单看是南瓜,组合
成莲花;单看似两只桃,组合为两尾鱼;单看是个喜字,组合为二龙抢宝,等等。

总之,龙潭村仡佬族民居,拥有丰富多彩的文化内涵,堪称具有悠久历史的仡佬
族建筑的典型代表。

・ 19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