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民族建筑的地方特点及民族特色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贵州民族建筑的地方特点及民族特色
吴正光
贵州是个多民族的省分,其中苗族、布依族、侗族、水族、仡佬族,或为贵州所独有,或以贵州人数最多,故这几个少数民族明清时期的优秀建筑理应受到重视。
苗族自治县松桃的寨英本称“再荫”,深居武陵山主峰——梵净山东麓,一年四季掩映在竹木葱茏之中,阳光时隐时现,一荫再荫,因以为名。
寨英发迹于明初,昌盛于清末。
早年曾为军需物资转运地,后来成为梵净山区大商埠。
外地客商主要来自湖南和江西,留有湖广会馆“寿佛宫”、江西会馆“万寿宫”作证。
时至今日,寨英古镇还保留着建于明清时代的古城墙、古城门、卡子门、古码头、古街道、古店铺、“桶子屋”及独具特色的自流水防火池。
设计合理、施工精当的东门街、南门街、西门街、北门街、中街以及何家坝子街和巷子口街等等,悉以青石铺墁,街下排水,街上行人,历尽沧桑,光可鉴人,忠实“记载”寨英古镇的似水流年。
分布在湘黔边境武陵山区的苗族同胞是“武陵蛮”、“五溪蛮”的后裔,他们之所以要迁至深山老林中居住,是历史上的种种原因造成的。
位于武陵山主峰梵净山东麓的松桃苗族自治县正大乡薅菜村“德高现”苗寨最为险要。
据《明史》、《明实录》及《贵州通志》等历史文献记载,“德高现”民居、院墙、卡门、寨墙、战壕等古建筑群,大多建于明清时代,最早的建筑物已有500多年历史。
“德高现”古建筑群具有珍贵文物价值,是苗族村民躲避官军追杀的典型范例、历史见证。
鼓楼矗立,花桥横卧,吊脚楼房鳞次栉比,是南部侗族地区的基本特色。
而鼓楼与花桥、戏楼又往往修建在一起,构成侗寨社会、文化活动的中心,诚为侗寨的“心脏”。
一个寨子居住几个房族,往往建有几座鼓楼和相应的戏楼及花桥。
黎平境内的“千家肇洞”肇兴寨住有5个房族,于是建有5座鼓楼,分别称为仁寨鼓楼、义寨鼓楼、礼寨鼓楼、智寨鼓楼、信寨鼓楼。
明清时期修建的干栏式吊脚楼,在竹木掩映处依然完好。
其中某些大房子还是未婚青年“行歌坐月”的场所,谓之“月堂”。
地处北侗地区、清水江畔的天柱县坌处镇三门塘,曾是一个水运极其繁忙的侗族村寨,诚如一块古碑所
云:“诸峰来朝,势若星拱,清河环下,碧浪排空,昼则舟楫上下,夜则渔火辉煌,天地之灵秀,无处不钟矣。
”三门塘原本是侗族聚居地,明末万历年间以来,尤其是清初雍正年间“改土归流”以后,大批汉族木材商人从湖南、江西溯江而上来到清水江畔的三门塘,逐步与侗族融合。
他们带来汉文、汉俗,使三门塘的经济、文化迅速发展,各类工程蓬勃举起。
今村内完好无损地保留有刘氏宗祠、王氏宗祠和众多“印子屋”、吊脚楼、古村路、古码头、古石桥等古建筑。
数百年来,每当工竣,刻碑勒石,从而留下设渡碑、造船碑、架桥碑、铺路碑、建庙碑、修井碑、办学碑、砌墓碑等各式各样的古碑300余通,被人称为“古碑博物馆”。
开阳禾丰马头寨,曾是古代“水东”宋氏土司的统治中心。
元末明初,宋德茂于今马头寨设底窝副总管,旋功升底窝总管府。
文献记载:“宋氏衙署在同知衙,即蛮州治,后移底窝坝。
”底窝坝,原称米窝坝,即今马头寨。
寨内布依族民居具有非常悠久的历史。
底窝总管府建于寨西后部“大朝门”,即今宋光海和宋光超住宅上。
现存数块千斤条石,下有方形屋基。
古称“仲苗”的布依族聚居的马头寨,前有清水河为屏,后有白花山作障,民居绝大多数是明清时代修建的穿斗式木结构建筑物。
村头寨尾,保存若干古树,有的据称是元末明初定居于此的宋氏先祖种植的,已有五六百年的树龄。
寨内民居的朝门、大门,拥有文化内涵极其丰富的外装修。
许多民居,尤其是大户人家的民居,都建有装饰讲究的朝门。
民居堂屋门外加建腰门,门芯镂空,其上或装饰“万”字纹,或装饰“寿”字纹,或装饰蝙蝠纹,极具地方特点和民族特色。
尤其引人注目的是,1935年4月4日至6日,取得“四渡赤水”之战胜利后的中央红军一、三军团长征经过马头寨,宣传员们在一些民居外墙和内壁上用墨笔书写大量标语,使马头寨的古建筑群平添一层革命文物价值。
贵州是个大山区,各族人民因地制宜修建造型各异的山地建筑,黔山大地堪称一座山地建筑博物馆。
只有下层打桩、上层建房的建筑物才是名副其实的干栏建筑。
干栏又称“麻栏”,是我国南方古代民族的住房形式,其特点是:“依树积木,以居其上,名曰干栏”;“茅而不涂,衡板为阁,上以栖人,下畜牛(下转19页)
・ 32 ・
北部,由于“集虚斋”属全园制高点,为了与狭小的湖面相衬,对湖面不致产生压迫感,故而在其前建较低矮的“竹外一枝轩”作为视线由高处落到低处的过渡,而在其间则以竹来释意,既以竹将两个实体建筑虚化,又以竹表达了园主内心的境界与人生追求。
视线往“看书读画轩”偏移,高大威武的黑松、白松屹立于轩前,挡住了轩的左侧部分,同时将轩与右侧的“集虚斋”、“竹外一枝轩”形成景观组织的过渡,从而使大体量的建筑通过植物的掩映更显含蓄深远。
又如“小山丛桂轩”是待客之地较吵闹,体量又偏大,如果直接与湖面相连,既会造成与湖面体量上的不均衡,又会破坏了水面的“宁静”之美,还会影响“看书读画轩”、“集虚斋”、“五峰书屋”里人的冥思苦读,故采取将“小山丛桂轩”退后,而将“云岗”石山置前的手法,山上以桂花为主体,配植具有“丛桂”之意的多种植物景观来体现轩的寓意,高耸的山体与水相连,极大地软化了周围的建筑实体之形[5]。
再如从“月到风来亭”观对岸的“射鸭廊”及“万卷堂”、“撷秀楼”粉墙,因“射鸭廊”体型较小,粉墙比例过大而显单调,故而在墙前立置石与小株植物,置石与植株的自然形态与廊、墙的有机形态形成了有益的补充。
4、结语
在狭小的空间内,利用建筑的隐退、水流的延伸、植物的掩映等来巧妙处理建筑与各自然要素的关系。
合理规划路线与视线,动静结合,通过静观形成系列最佳观赏点,动观形成各种形式的景观视廊,达到空间的无限深远。
网师园造园的匠心在今天仍具有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1] 王晓俊编著,风景园林设计[M].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
[2] 韦克威,林家奕.留园、拙政园景观规划中的视觉控制浅析[J],中国园林,2002(5):59 ̄61
[3] 陈丛周.说园[M].同济大学出版社.1984
[4] 彭一刚.中国古典园林分析[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6:43
[5] 杨鸿勋著.江南园林论[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290-291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上接32页)羊猪犬,谓之麻栏。
” 干栏也好, 麻栏也罢,都是由树居或巢居方式演变而来的。
吊脚木楼,屡见不鲜,此乃地势使然。
而修建干栏建筑则不同了。
水族民居是修在平地上的,但依然“人居楼,梯而上”,“上以自处,下居鸡豚”。
水族同胞在平地建房的工艺是:先用粗大的木柱和厚实的木板,构筑一个一人多高的平台,然后再于其上修建木结构的一层平房或二层楼房。
底层立柱与上层立柱互不连通,断然两个建筑体,这是与吊脚楼的最大区别,亦是真正干栏建筑与干栏式建筑的本质区别。
贵州古代干栏建筑没有保存下来,但在出土文物中可窥见其身影。
省博物馆收藏有赫章出土东汉干栏建筑陶质模型,将其与水族干栏建筑相比对,可看出它们之间的传承关系,两者都不失为建筑文化史的珍贵实物资料。
对于贵州少数民族的居住环境,流传这样一句谚语:“高山苗,水仲家,仡佬住在岩旮旯。
”地处黔东北的务川仡佬族苗族自治县具有非常悠久的历史,早在北宋年间即建立了务川县。
龙潭村位于务川县东北,其他民居,因地制宜,见缝插针,建于石头丛中。
一般一正两厢,中铺石院坝,外砌石垣墙,形成封闭式四合院。
四合院的石垣墙,大多以片毛石垒砌,间或以方整石砌筑。
前者有平砌、斜砌及随意垒砌等多种工艺。
斜砌中,又有上下两层反向垒砌者,形成条条“麦穗纹”,当地又称“鱼骨头”。
麦穗和鱼骨,皆为吉祥物,一向
受青睐。
建有石垣墙的民居,必建朝门。
朝门由木质垂
花门和石质八字墙组成。
垂花门的垂柱雕刻莲蒂、南瓜,寓意清廉、多子。
门簪或刻南瓜,或刻福寿,寓意
多子多福。
连楹雕刻水波纹,意在于镇火。
正房多为四
榀三间。
房子较多,吞口较深,出檐较远。
最引人注目
的是门窗雕刻丰富多彩。
明间门窗,均为六扇,称“六
合门”意为“完整”、“圆满”。
次间门窗,也是六扇,但窗子只雕刻四扇。
不少人家,于次间辟门,上部饰以
圆形挂落,人称“月亮门”。
在龙潭村仡佬族民居的木
质门窗上,遍饰造型各异的吉祥图案,诸如福禄寿禧、耕读渔樵、二龙抢宝、双凤朝阳、野鹿含芝、喜鹊闹梅、吉祥牡丹、麒麟望日、岁寒三友、连年有余等等。
众多
图案,雕刻动物,或者植物,取其谐音,以为吉利。
特
别有趣的是,许多吉祥图案,采用组合手法,造成特别
效果。
如单看似游鱼,组合为蝙蝠;单看是南瓜,组合
成莲花;单看似两只桃,组合为两尾鱼;单看是个喜字,组合为二龙抢宝,等等。
总之,龙潭村仡佬族民居,拥有丰富多彩的文化内涵,堪称具有悠久历史的仡佬
族建筑的典型代表。
・ 1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