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西方文学思潮评析(第二版) 马工程课件第3章

合集下载

西方马克思主义思潮课件整理

西方马克思主义思潮课件整理

第四讲马克思主义思潮一、马克思主义及其魅力1.千年马克思马克思被评为千年最伟大的思想家和千年伟人,1999年秋,英国广播公司(BBC)通过国际互联网评选过去1000年中最伟大的思想家,马克思当选;路透社通过对政界、商界、艺术和学术领域的名人评选千年伟人,马克思再度当选。

千年伟人--爱因斯坦 E=MC²成功=艰苦的劳动+正确的方法+少说空话。

--爱因斯坦千年伟人--甘地 First they ignore you. Then they laugh at you. Then they fight you. Then you win .千年马克思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

——马克思见《关于费尔巴哈》第十一条2.当代西方最著名的学者走向马克思当代西方四大思想家共同走向马克思(1)德里达:法国哲学家、解构理论、《马克思的幽灵》、批判福山(2)詹姆逊:美国哲学家与文艺理论家、《论现实存在的马克思主义》、“庆贺马克思主义的死亡是不合逻辑的”(3)哈贝马斯:德国哲学家、法兰克福学派的重要代表、我仍然是马克思主义者(4)吉登斯:英国社会学家、“第三条道路”、改变了原先那种鲜明的反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虽然不再时髦,但我仍看重马克思”、“唯有马克思对资本主义进行了最为深刻的分析”思考与分析千年马克思现象与当代西方著名学者走向马克思说明了什么?马克思主义没有过时,更没有终结,它依然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马克思主义理论实现了科学性与价值性的有机统一:一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真理性(科学合理性);二是马克思主义的人文性(价值合理性)。

马克思本人的人格魅力:梅林的《马克思传》、《回忆马克思》二、马克思主义的人文关怀人文关怀——是对人的生存与发展状况的关怀和对人类解放与自由的追求,表现为对符合人性的生活条件的肯定,对个人的独立、尊严与价值的肯定。

人文关怀是社会文明进步的标志,是人类自觉意识提高的反映。

马工程新闻学概论(第二版)课件-第三章新闻价值

马工程新闻学概论(第二版)课件-第三章新闻价值

赛事和运动员。
第三节 新闻价值取向
二、坚持正确的新闻价值取向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我国社会价值体系中最基础、最核心、最重要的部 分。坚持正确的新闻价值取向,必须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传统媒体发挥主力军作用 ·新媒体发挥自身优势
课后思考题:
1. 如何从事实包含的要素及社会与公众需要两方面理解新闻价值的内涵? 2. 新闻价值的一般要素包括哪些具体内容?如何在实践中辨析和运用? 3. 结合新闻工作实际,谈谈如何敏锐地发现新闻价值、准确地呈现新闻价 值。 4. 检验新闻价值的根本标准是什么?影响新闻价值取向的因素有哪些? 5. 举例说明媒体报道如何坚持正确的新闻价值取向。
由于新闻报道中的新闻价值是预测性的,它产生的效果可能因人因 地而异。
第三节 新闻价值取向
一、影响新闻价值取向的因素 (一)社会政治制度是决定新闻价值取向的根本因素 不同社会政治制度下新闻事业在新闻价值取向上有很大差异。
(二)社会核心价值体系对新闻价值取向的重要影响 新闻价值取向从表面上看是新闻工作者对新闻价值的选择,实际上是社会核 心价值体系在新闻价值上的反映。
情等性质。
第一节 新闻价值的内涵
三、新闻价值的客观性
•新闻事实及价值要素是客观的。 •社会与受众的新闻需要具有客观性。 •社会与公众对新闻价值的检验是客观的 *过度强调主观价值可能也会违背新闻价时,新闻价值判断可能会出现较大差异,有时甚 至相反。
案例: 2015年巴黎气候大会的报道《人民日报》侧重展示中国作为
案例: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
第一节 新闻价值的内涵
(三)显著性 显著性指事实能引起大多数人关注的程度。显著性同新闻事实涉及人物、社 会组织、地区等的知名度有关。

高教社马工程《当代西方哲学思潮评析》第8章 存在主义

高教社马工程《当代西方哲学思潮评析》第8章  存在主义

二、对反思的区分
第二反思的对象是与我联结在一起的对象; 主要范围不是我与物的关系,而是人与人 的关系。 在第二反思中,“我”通过“我-你”的 关系而与上帝相遇。 爱上帝与爱他人是牢不可分的两个方面。 人更进一步通过人际关系,体验到 “爱”“希望”“创造性的忠诚”等情感 交流的真谛。
三、存在与存有
三、历史人学理论
萨特在二战后开始关注历史问题,并在60年代的 著作《辩证理性批判》中完成了历史转向,思想 也从现象学存在主义转向存在主义的马克思主义。 在历史问题上,萨特相信,马克思的“历史唯物 主义对历史做出了唯一合理的解释”。 萨特也指出,马克思主义在某些方面存在着“人 学的空场”,萨特的修正方案就是用“人学辩证 法”来完成这种补充。
总的来看,作为萨特存在主义理论基础的现象学存在论,突出存在的重要性, 这种思想倾向对反思和批判西方哲学唯心主义的困境具有一定的启发性。 但是,由于萨特实际上把意识作为存在论的基础,否认了外部世界的客观规律性, 所以,他没有在根本上脱离唯心主义的思想误区。
思考题:
1. 存在主义哲学兴起的历史根源与思想渊源有哪些? 2. 马塞尔如何区分存在与存有的概念? 3. 雅斯贝尔斯关于世界哲学体系的构想是什么? 4. 如何理解萨特对存在概念的区分? 5. 萨特关于绝对自由与存在的关系是怎样论述的?
第一,意识是虚无与存在的统一。 第二,意识是对自在存在的不断否定和超越。 第三,自为存在的时间性。
虚无对于人来说可以变成现实,人的存在中有真正意义上的创造和生成。 人使虚无来到了世界。
二、人的绝对自由
自由是萨特哲学的核心问题和根本旨趣。 存在论意义的意识自由为哲学人类学意义上人的自由奠定了基础。
作为存在论意义上的自由,主要体现于萨特关于意识存在本性的分析中。 主观性是萨特存在主义哲学的第一原则或根本原则。

当代西方文学思潮评析(第二版) 马工程课件绪论

当代西方文学思潮评析(第二版) 马工程课件绪论

第一节 何谓当代西方文学思潮
最早对西方文学思潮作专门研究的勃兰兑斯在 《十九世纪文学主流》 第一分册开始论述时就说:“本书的目的是通过对欧洲文学中某些 主要作家集团和运动的探讨,勾画出 19 世纪上半叶的心理轮廓。 暴风雨的一八四八年是一个历史转折点,因而也是一个分界线。”
“从世纪初到世纪中这段时间,出现了许多分散的、似乎互不关联 的文学活动。但只要细心观察文学主流,就不难看出这些活动都为 一个巨大的有起有伏的主导运动所左右,这就是前一世纪思想感情 的减弱和消失,和进步思想在新的日益高涨的浪潮中重新抬头。”
当代西方文学思潮是从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特别是从20世纪 60年代后期直到今天在包括俄罗斯在内的欧洲、北美洲、大洋洲以 及拉丁美洲兴起的文学思潮。
第一节 何谓当代西方文学思潮
二、当代西方文学思潮的兴起与发展
当代西方文学思潮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包括整个欧洲、北美 洲、大洋洲以及拉丁美洲文学在内的西方文学,在时代社会重大转 折性事件的推动下,社会意识、审美观念、艺术手法发生演变的表 现。当代西方文学思潮一直与标志社会转折的重大事件存在较为直 接的联系,验证了马克思阐明的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
第一节 何谓当代西方文学思潮
历史时期的分期往往以影响历史进程发展方向的重大社会文化事件 作为依据。
以1945年作为“当代西方”的时间起点,所依据的社会重大事件就 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结束。1945年以后当代西方资本主义社会、文 化的发展又在20世纪60年代遭遇到一个转折点,对既有秩序的质疑 推动了后现代主义文学思潮的强劲发展。
第一节 何谓当代西方文学思潮
美国学者韦勒克在 《文学理论》中提出: “至少西方文学是一个统一的整体。我们不可能怀疑古希腊文学

当代西方文学思潮

当代西方文学思潮

在这张全家福(这是过去留下的唯一的照片)上,奥 雷连诺穿着黑色丝绒衣服,站在阿玛兰塔和雷贝卡之间, 他的神情倦怠,目光明澈,多年以后,他就是这副神态站
在行刑队面前的。可是,照片上的青年当时还没听到命运
的召唤,他只是一个能干的首饰匠,由于工作认真,在整 个沼泽地带都受到尊重。 --《百年孤独》
二、当代西方文学思潮的艺术共性
理论武装:理论--批评--创作--读者。 主题先行:作品阐释观念。 艺术自觉 形式与内容统一 多元艺术门类的共振 社会现实的反映(事实主义)
地狱原来就是这个样。我从来都没有
想到……提起地狱,你们便会想到硫磺、
火刑、烤架……啊,真是莫大的玩笑!何
必用烤架呢,他人就是地狱。
--《禁闭》
反戏剧,纯戏剧,剧场性
由,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不能拒绝。不过,他似乎不大高兴。我甚至跟他说:“这可不是我的
错作。”他没有理我。我想我不应该跟他说这句话。反正,我没有什么可请 求原谅的,倒是他应该向我表示哀悼。不过,后天他看见我戴孝的时候,一 定会安慰我的。现在有点像是妈妈还没有死似的,不过一下葬,那可就是一 桩已经了结的事了,一切又该公事公办了。 --《局外人》
多年之后,奥雷连诺上校站在行刑队面前,准会想起父亲带他去 参观冰块的那个遥远的下午。那时,马孔多是个二十户人家的村庄, 一座座土坯房都盖在河岸上,河水清澈,沿着遍布石头的河床流去, 河里的石头光滑、洁白,活像史前的巨蛋。这块天地还是新开辟的, 许多东西都叫不出名字,不得不用手指指点点。每年三月,衣衫褴褛 的吉卜赛人都要在村边搭起帐篷,在笛鼓的喧嚣声中,向马孔多的居 民介绍科学家的最新发明。他们首先带来的是磁铁。 --《百年孤独》
--《等待戈多》
马丁太太:我能为我兄弟买一把小折刀,你们不能为你们的祖父买下爱尔兰。 史密斯先生:人们走路用脚,但是人们取暖用电或煤。

当代西方文学思潮评析(第二版) 马工程课件第8章

当代西方文学思潮评析(第二版) 马工程课件第8章
的主流成分对自然和文学的态度:艺术美高于自然美,艺术美是弥补自 然缺陷的一种努力,只有艺术美才能接近完美,因此美在本质上是人类 精神崇高性的体现。 生态主义绿色诗学认为,勇于清理文学给自然环境留下的累累创伤,检 讨文学话语中的人类中心主义色彩,是生态批评的应尽义务。
第二节 自然书写与生态中心思想
第一节 西方生态主义与文学思潮的兴起
生态诗学坚持的基本原则:坚持生态整体原则。地球上所有存在体 缺一不可地相互依存,将包括大地在内的地球上的全部存在视为一 个“生命共同体”,在人类和周围环境之间形成一种对话关系。生 态整体观在认识论和伦理学层面动摇人类中心主义的同时,也为重 购伦理和审美价值体系提供新的可能,让主体间交融关系成为美感 的重要表现和产生美感的必要条件。
美国著名生态主义作家温德尔·贝里的《美国再定居》阐述了绿色农 业文明对于恢复美国理想的活力的重要意义。
生态主义作家对田园生活的向往不仅是某种情感的表达,而且是在 政治哲学的层面对美国立国精神的重新确认。
生态主义文学批评家马断在《花园里的机器》(1964)中对此作了 明确的呼应:“自从大发现时代以来,人们就一直用田园理想来界 定美国的涵义,时至今日,它仍然影响着国人的想象。”确实,如 果说在前现代社会,田园理想更多表达了象征意义,那么在工业时 代,尤其是生态主义时代,则具有直接的现实意义。
第一节 西方生态主义与文学思潮的兴起
(二)二者的相异之处: 主要体现在浪漫主义的自然情怀与生态主义文学思潮的自然观之间
存在明显不同。 浪漫主义作家笔下的自然是一个工具性的客体,成为对照和批判机
器社会种种恶疾的样板,文学的真正指向仍然是城市和社会,或者 说,自然并未获得独立自主的存在。生活在现代早期的浪漫主义作 家,很难摆脱人本主义话语的制约。 生态主义文学,则是从认识论上拆解人类的唯一主体地位,在伦理 上主张所有存在体价值平等,敬畏自然。

马工程文学理论全套PPT课件26773全

马工程文学理论全套PPT课件26773全
链》、《一生》、《漂亮朋友》 他擅长从平凡琐屑的事物中截取
富有典型意义的片断,以小见大 地概括出生活的真实。
莫泊桑Maupassant
1850—1893
车尔尼雪夫斯基 1828—1889
俄国革命家、哲学家、作家和 批评家。
主要著作:《艺术对现实的审 美关系》、《怎么办?》
向黑格尔的唯心主义美学进行 了大胆的挑战,提出了“美是 生活”的定义,系统探讨了俄 国文学批评思想的发展,并宣 传革命思想。
➢ 科学性的体现:观察、研究与感悟——概念、 判断、推理和理论概括——揭示特征和规律。
➢ 文学理论作为一种人文学科,它的科学性不同 于自然科学的要求,即需要主体做出价值判断。
(三)文学理论的研究方法和研究 分支
文艺哲学 文艺社会学 文学心理学 文学语言学 文学价值学 文学信息学 文学文化学
文艺哲学
文学活动中有哲学(包括美 学)问题 ➢ 主观与客观、现象与本质、 个别与一般、偶然与必然、 形式与内容、美与丑、真与 假等范畴
柏拉图
文艺社会学
文学中有社会学问题 ➢ 文学与社会、文学与自然、文学
与时代、文学与政治、文学与环 境、文学与社会心理等
卢那察尔斯基
文学心理学
文学涉及许多心理学问 题 ➢ 文学与情感、文学与体 验、文学与联想、文学 与想象、文学与回忆、 文学与意识、无意识等
1 .文学艺术的特点
➢ 建构性:是劳动分工后人们所建构的观念体系, 是人们与现实的一种想象性关系。
➢ 倾向性:直接或间接地表达一定利益集团的心声, 具有明显的倾向性。
➢ 异质性:不同意识形态之间乃至同一意识形态内 部存在着矛盾因素,且并存于同一社会阶段。
案例: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性——阿·布洛夫的观点。

西方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 PPT课件

西方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 PPT课件
21
b,他认为现代资本主义社会,文化工业不仅 成为整个资本主义商品生产的一个组成部 分,同时还履行着现代资产阶级意识形态 的职能。对消费者来说,大众文化妨碍了 人们自主作出评判和与意识地决策的个体 的发展。如电视节目的主题几乎一律是反 极权主义的,这种表面的、公开的信息系 统使观众相信这个制度的自由性,而在同 时却用来指导受众接受隐藏的极权主义的 寓意,接受这个制度的客观性、合法化。
入理智之年。 (2)西方马克思主义者大都出身于中产阶级家庭 • 双重幻灭”的境遇促使他们选择马克思主义 • 一重幻灭:对资本主义本身的幻灭。两次世界大
战的恶果带来了思考 • 二重幻灭:对苏联的幻灭。
6
• 西马发展的三个阶段 • (1)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形成阶段:20世纪
20-30年代,在社会主义国家和西方资本主 义国家的共产党内产生了一些与前苏联和 共产国际的“正统的马克思主义”有着很 大思想分歧的观点、理论和思潮。西方马 克思主义趋于形成。卢卡契、葛兰西、布 莱希特等是其代表人物。
24
马尔库塞对艺术的认识
• 艺术的特质 • 他认为艺术这个词不能用单纯的语言技巧来说
明,也不能用单纯的意识形态来说明,而应当 用永恒的审美品质来说明(也就是用美学的标 准)。他认为美学的标准就是审美形式的标准 (例如红楼梦之所以是艺术就是作者将现实的 社会内容转化成了审美形式。而这个审美形式 不仅指语言更重要的是指整个艺术作品。这样 整部艺术作品是以现实为基础,又是这个现实 的“对立物”。
28
• 他承认大众文化使文化享受退化为了文化 消费;大众文化的“商品偶像的风格”表 明了文化为集权服务的性质。但是他进一 步强调大众文化的价值评价主要取决于大 众传媒作为交往的积极意义和消极意义, 而不仅仅是市场规律。

《当代社会思潮评析》课件

《当代社会思潮评析》课件

《当代社会思潮评析》课件说在《当代社会思潮评析》课前的话学习研究代表当今时代精神和文化特点的若干社会思潮~可以了解世界、了解中国~开拓知识视野、提高理论素质。

本课程在内容上具有时代性、前沿性、现实性和热点性的特点~它与哲学、逻辑学、伦理学、美学、经济学、法学、政治学、社会学、管理学、文学、历史学、教育学、心理学以及自然科学等等都有不同程度的联系。

主要参考《马恩选集》、《非理性》、《后工业社会的来临》、《第三次浪潮》等。

2引论社会思潮与时代精神一、社会思潮的特点社会思潮是时代精神的一种特殊表现。

它具有综合性、流动性、广泛性的特点。

——它是社会理性因素和心理因素高度交融的综合意识现象,——它以动态的形式反映时代精神~通过它的演变可以迅速找出时代、历史和社会发展的轨迹,——它是覆盖面相当宽泛的社会群体意识。

社会思潮是以理论观念为指导~以对社会的评价性认识为内容~以广大社会群众为载体的流行思想。

它的指向对象是现实社会~直接表达人们对于社会现实的认识、要求与评价。

它的思想载体是社会群体。

它的表现形式是社会流行思想。

社会思潮的基础或核心指导是哲学~它表现为具体科学中的理论或流派~它根植于广大民众社会心理的土壤之中。

3二、社会思潮的产生不是任何时期都能出现众多的社会思潮~也不是任何思想都能转化为流行的社会思潮~社会思潮的出现与活跃是一定社会机遇下的产物:一是理论能够满足社会的需要。

只有适应时代之潮流~合乎人群之需要的理论才能转化为社会思潮。

二是社会为理论的活跃提供适宜的环境。

社会思潮的出现总要有适宜的社会条件和机遇。

社会思潮通常不是发生在社会平缓的进化时期~而是发生在社会的动荡或变革时期,社会思潮不是发生在思想封闭、文化专制时期~而是发生在思想开放、文化繁荣时期。

社会思潮产生之后~一般地要经过启蒙期、全盛期、蜕变期和衰落期这几个不同的发展时期。

4三、社会思潮的作用社会思潮对于社会发展的推动和影响作用是不可低估的。

当代西方文学思潮评析(第二版) 马工程课件第1章

当代西方文学思潮评析(第二版) 马工程课件第1章
海德格尔思想中有一种在之前的克尔凯郭尔那里 以及在此后的萨特那里能够看到的紧张感,即对 现代社会越来越外向的生存取向,对于他们更为 珍视或视其为根本的内心生活的威胁甚至瓦解的 危机意识。
第一节 存在主义及其文学思潮
克尔凯郭尔和海德格尔都是极富原创性的哲学家,但让·保罗·萨特才 是存在主义影响最大的人物,堪称存在主义明星级的哲学家和作家。
萨特与加缪两人既是存在主义哲学家,各自拥有自己的存在主义理 论,同时也是存在主义文学理念的实践者,创造了不少思想深刻的 小说和戏剧作品。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以法国为中心的荒诞派戏剧、德国“四七 社”“砍光伐尽”诗歌与“废墟文学”,以及美国黑色幽默文学等 都具有鲜明的存在主义思想特色,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当时人们的 生活态度和创作思想,并对当代西方文学的艺术创新做出了贡献。
加缪认为,荒诞本质上是一种分裂,它不 是产生于对立的两种因素的任何一方,而 是产生于它们的对立。荒诞不在于人,也 不在于世界,而在于两者的共存,在于它 们之间无休止的斗争。荒诞是本质的,是 绝对的。
加缪的中篇小说 《局外人》(1942)堪 称荒诞主题最为经典的文学表达。
第一节 存在主义及其文学思潮
《死无葬身之地》等,长篇小说 《自由之路》,以及政论文 《存在主 义是一种人道主义》等。
第一节 存在主义及其文学思潮
《恶心》(1938)是一部日记 体小说,其浓郁的思辨色彩充 分显示了萨特作为一个哲学家 型作家的气质,并且萨特也视 之为自己最好的文学作品。
第一节 存在主义及其文学思潮
萨特于1943年发表了其哲学巨著 《存在与虚无》,在该著第三卷 第三章 “与他人的具体关系”中,对于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作了相当 悲观的描述。这一思想在1944年发表的独幕剧《禁闭》中得到了极 其形象的表达。

当代西方文化思潮研究课件

当代西方文化思潮研究课件

展望
未来文化的发展将更加注重多样性和包容性, 人们将更加关注本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同 时积极推动世界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跨学科研究方法
跨学科研究方法是一种综合运用多种学科理论、方法和知识来研究文化思潮的方法。这种方法能够突 破单一学科的限制,更全面地理解文化思潮的内涵和影响。
跨学科研究方法能够整合不同学科的知识资源,提供更丰富的理论支撑和实证材料,有助于深入挖掘文 化思潮的本质和规律。
实验与探索
鼓励艺术家和创作者进行实验和探索,挑战传统艺 术形式和审美观念,开拓新的艺术表达方式和观众 体验。
批判与反思
对文化艺术进行深入的批判和反思,挖掘文 化现象背后的社会问题和价值取向,推动文 化艺术的进步和发展。
对教育领域的启示
培养创造力与批判思维
01
当代西方文化思潮启示教育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批判思
特点
多元化、跨学科性、反思性、批判性、 全球化视野等。
主要流派与代表人物
现代主义
代表人物包括萨特、卡缪等,主 张通过个人选择和行动来改变世界。
后现代主义
代表人物包括德里达、福柯等,强 调对现代主义的批判和解构,主张 多元性和相对主义。
后殖民主义
代表人物包括赛义德、霍米·巴巴等, 关注文化帝国主义和民族认同问题, 主张对西方中心主义的批判。
形成背景与发展历程
形成背景
当代西方文化思潮的形成与西方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多方面因素密切相关,如资本主义的危机、冷战格局 的形成、民族独立运动的发展等。
发展历程
当代西方文化思潮的发展经历了多个阶段,从现代主义的兴起,到后现代主义的盛行,再到后殖民主义的崛起, 这些思潮在相互影响和演变中形成了多元化的格局。

西方马克思主义思潮 PPT

西方马克思主义思潮 PPT
西方马克思主义思潮
“地球上所有的人.所有的男人和女人,不管他们愿意与否, 知道与否,他们今天在某种程度上说都是马克思和马克思主 义的继承人”,“不能没有马克恩,没有马克思,没有对村 马克思的记忆,没有马克思的遗产,也就没名将来:无论如 何得有某个马克思,得有他的才华,至少得有他的某种精 种”。
德里达
卢卡奇的主要观点
卢卡奇认为,资本主义商品经济的发展导致了物化现象, 人与人的关系变成了物的关系。这种物化现象无所不在,不断 加深,使得物化结构内化到了人的意识之中,形成了认同资本 主义现状的物化意识。这种物化现实和物化意识,最终使社会 现实和社会进程支离破碎,丧失了历史总体性,这是影响无产 阶级革命的主要因素。他的结论是:要扬弃物化,就要依赖于 历史总体性的生成,而历史总体性的生成又依赖于无产阶级的 阶级意识的觉醒。于是,他就把意识革命提到了无产阶级革命 的核心地位,对传统的无产阶级革命观做了很大的修正。
正是在青年马克思思想的影响下,出现了著名的“法兰克福学派”。 该学派强调自己的宗旨是通过讨论来认识真正的、纯粹的马克思主义, 强调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方法,主张“不是在政党—政治的意义上, 而是在严格的科学的意义上理解马克思主义”。它创立了一种自称是 “新型的唯物主义”或“批判的唯物主义”的批判理论。其中的一部分 还吸收了主要是弗洛伊德主义的一些新的思想,试图将之“综合”进马 克思主义之中,并得出新的结论,由此引发了长期而激烈的争论。
2、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德意志意识形态》等早期著 作在1932年正式出版,进一步激发人们对马克思本人的哲学思想展开深入研 究,也推动了西方马克思主义思潮的发展。青年马克思的思想,尤其是他的 人道主义和实践唯物主义思想,对西方马克思主义发生了深刻的影响。至此, “两个马克思”和马克思与恩格斯思想的差异开始为西马所坚持。

当代西方文学思潮评析(第二版) 马工程课件第6章

当代西方文学思潮评析(第二版) 马工程课件第6章
➢ 联邦德国文学批评家彼得·比格尔(1936—)出版 《先锋派理论》(1974)。
➢ “欧洲先锋主义运动可以说是一种对资产阶级社会 中艺术地位的打击。它所否定的不是一种早期的艺术形 式(一种风格),而是艺术作为一种与人的生活实践无 关的体制。当先锋主义者们要求艺术再次与实践联系在 一起时,它们不再指艺术作品的内容应具有社会意义。 对艺术的要求不是在单个作品的层次提出来的。相反, 它所指的是艺术在社会中起作用的方式。这种方式与作 品的具体内容一样,对作品的效果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第一节 西方文化变革与法国新小说
➢ 第二部小说《日程表》(1956):作者探索时间问题,试 图寻找新的时空叙述结构。全书分五部分,与主人公逗留 的不同时间相对应,但时间顺序被打乱,且用三分之一的 篇幅来描写城市的街道和公共汽车分布情况。
➢ 第三部小说《变》(1957)继续探 索时间和空间问题。小说呈现主人 公在火车上的反复思考,杂夹着回 忆片段和对车厢里人、事、物的观 察。故事在小说开始之前就开始, 在小说结束时并未结束,这是布托 尔小说有别于传统小说的特色之一。
第一节 西方文化变革与法国新小说
克洛德·西蒙 代表作:《春祭》《草》《弗兰德公路》《家史》 《三折画》
学过绘画,受塞尚影响 《弗兰德公路》(1960): “绘画文学”、“文学画” 获1985年诺贝尔文学奖。
第一节 西方文化变革与法国新小说
➢ 《弗兰德公路》讲述二战后的一夜,法国骑兵乔治与堂嫂在一家低级 旅馆里幽会的故事。小说叙述在主人公乔治的现实生活与战争回忆这两个 维度上展开。 ➢ 小说讲述在战争灾难和大自然美景的对比中人的处境和感受。西蒙注 重描写人物的心理,以战争给人物内心带来的伤痛来反思战争、控诉战乱。 ➢ 西蒙力求文字艺术与绘画艺术一样呈现同时性和多面性,以绘画的笔 法刻画生活画幅,以绘画的空间性代替传统小说的时间性。 ➢ 《弗兰德公路》充分运用绘画的原理和技巧,以相似性联想组织长短不

高教社马工程《当代西方哲学思潮评析》第9章 哲学解释学

高教社马工程《当代西方哲学思潮评析》第9章  哲学解释学

一、真理与方法
伽达默尔继承了海德格尔本体论的研究方向, 关注的不是解释学的技术或方法论的传统。
伽达默尔认为,解释学追问的仍然是一个康德 式的问题,即理解何以可能的问题。 理解和解释属于人存在的方式。 理解过程中超越人的主观意愿而发生的东西。
一、真理与方法
伽达默尔继承了海德格尔本体论的研究方向,关注的不是解释学的技术或方法论的传 统。
二、文本的理论
利科的文本理论又可被称为文本解释学。
利科的文本理论涉及对“文本”“间距化” 和“理解”三者之间联系的考察。
利科尤其看重文本解释,他明确地将解释学 定义为与文本解释相关联的理解运作的理论。
二、文本的理论
(一)文本
利科给“文本”(text)下过这样一个定义: 文本是由书写确定下来的话语。 它有四个特征: (1)意义的固定化; (2)意义与作者意图分离; (3)非表面指称的出现; (4)接受者普遍化。 “作者之死”,对话也只能是读者与文本的对话。
不是对理解的事实, 而是对理解何以可能
解释学之父
(1)解释学是正确理解话语,尤其是书面话语的艺术;
(2)解释学是避免误解的艺术。 “哪里有误解,那里就有解释学。”
一、施莱尔马赫 的普遍解释学
我们应当像作者一样去理 解,而且我们能够做到比 作者更好地理解作者。
他的普遍解释学着重谈了 两个方面:语法解释和心 理解释。
三、文本理论的扩大:从文本到行动
“文化间距”。 利科区分了“含义”(sense)和“意义”(meaning),前者对应的是结构的说明, 后者对应的是读者的理解(解释),“含义”与符号学有关,而“意义”与语义学有关。
“解释学之拱”。 利科谈到了文本有自己的“指令”,强调解释就是沿着文本打开的思想之路,朝着文本 的方向,将读者自己置于这一路径上。他反对主观性的解释,强调解释的客观性或客观 过程。

高教社马工程《当代西方哲学思潮评析》第7章 现象学

高教社马工程《当代西方哲学思潮评析》第7章  现象学

四、生活世界现象学
在某种意义上,生活世界现象学是一种历史的还原。
生活世界就是我们每一个人生活于其中、经历和体验的 人的经验世界的总体。 胡塞尔强调生活世界的主体性特征。 每一个人所从事的特定的职业密切相关。 有各种不同的生活世界。 生活世界又是一个主体间性的世界。
四、生活世界现象学
另一个重要特征:生活世界是人的原初的经验世界。 生活世界本身具有在先性、明证性和给定性。 生活世界是人们所直观、所经验的事物的总体, 是为我的存在之物的总体。 成为前科学的、非课题性的世界。
三、价值现象学
质料的价值伦理学——首要任务就是要回到价值的“实事本身”。 价值之为价值的本质在于,它是在我们的情感感受中被给予,又在具体的事物或行为中呈现 出来,同时又独立于价值主体和价值载体的先验事实。 价值就是一种“功能性的”存在。
价值具有先天的价值等级秩序:感性价值、生命价值、精神价值、宗教价值。 区分价值的高低主要是根据:持久性、不可分性、独立性、满意度、相对性。
二、意向性分析
在胡塞尔看来,意向性活动最基本的功能就是“对象化”,也就是,意识具 有一种能力,能够把那些意识流中的实际材料归于一个意向对象。 意向的关联性功能。 在胡塞尔看来,意向对象在根本上是意向行为的实际构成物。 意向对象不是某种预先存在的、现成给定的东西,而是经由一系列先验主观 性的功能性意向活动所构造起来的。 在先验的主观性能力的基础上形成对象、构成事物,这是一切经验得以可能 的必要基础和前提,因而也是一切认识得以可能的前提条件。
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点教材
当代西方哲学思潮评析 Analysis of Contemporary Western Philosophical Trends
第七章 现象学

西方文化思潮课件

西方文化思潮课件

一、绵延与直觉


1.绵延:法语la duree,意思是持续、延续、持久。 伯格森所谓的绵延,是指自我意识的本质特征, 实际上就是生命的一种“实在”,就是世界的本 质。对于与“绵延”相关联的“生命冲动”有两 重含义,一是一种非理性的、不断运动着的心理 体验和主体感受;二是一种创造世界万物的本源 力量。 2.直觉:伯格森称之为“理智的体验”,“所谓 直觉就是指那种理智的体验,它使我们置身于对 象的内部,以便与对象中那个独一无二、不可言 传的东西相契合。”
断 臂 的 维 纳 斯


早期的圣母偏重于平民气息,自从来到罗马后,他的圣母 像也开始发生气质的变 化,人间的母性转变为女王式的圣 母了。这一幅《西斯庭圣母》却兼具两种秉赋,她 既象一 位善良的民间女性,又具有女王式的严肃性。圣母抱着圣 子降落人间是为了献 出自己的儿子。拉斐尔在这里创造了 一个具有崇高牺牲精神的母性形象。为了拯救人 类,圣母 将儿子送向人间。他采用了较为稳定的金字塔形构图,来 铺陈这一场面:绿 色帷幕刚刚揭开,圣洁而美貌的圣母赤 着双脚,怀抱耶稣,显现在光辉普照的天上, 正徐徐下落 来到人间。又似乎正在挪动轻盈的步子,从云端里走下来, 但又好象凝滞 不动,露出期望的表情。一对晶莹的目光, 注视着苦难的人间。由于圣母还在云中, 身上的衣服被细 微的和风飘拂着。被母亲搂得紧紧的耶稣,瞪着两只小眼 睛,似乎等 待圣母给他决断未来的命运。这个云中的圣母 头上既没有表示神的光环,也不戴宝冠。 连圣母身上的绿 色斗篷、红色上衣和褐色头巾也是十分平易近人的,另外 毫无华贵的 装饰。作为画面背景的是隐约透现在天光云气 中的无数小天使头像。稍不注意,这些 小天使好象是一朵 朵团云。画家用这种表现手法为圣母的神圣贡献谱写赞歌。 其构思 确实是新颖独到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它抨击一切僵化的、教条的、机械的、既成的体制性的东西,反思 传统的、古旧的东西,热衷于变革和创造,因此在本质上具有革命 性。 ( 二 ) “新左派”的主要力量往往是富有活力和朝气蓬勃的年轻一 代,他们思想敏锐,勇于破旧立新,善于发现与创造,他们对现代 社会的发展变化敏感而富有适应能力。
第一节 西方现代性与反文化、反体制思潮的形成
第一节 西方现代性与反文化、反体制思潮的形成
(二)物质丰裕的西方现代社会迅速向消费型社会转型。 消费品生产的突出发展大大刺激了人们特别是青年一代的消费心 理,导致大众消费文化的形成,年轻人对时装、发式、美食、化妆品、 流行音乐、电影电视、情色杂志等表现出格外的热情。 消费文化的形成使无数贫困青年无法满足自身消费欲求 。 他 们 深 感社会不公的痼疾难以容忍,同时沉湎于纵情声色的生活,又使有志 青年对人生意义的失落甚为惶惑不安。西方消费社会为五六十年代社 会的反文化、反体制的思潮准备了文化氛围。
从 40 年代中期到 70 年代早期这一西方不少社会学家常说的“黄 金时期”,资本主义固有的社会矛盾并没有消失,却以各种新的形 式表现了出来。
第一节 西方现代性与反文化、反体制思潮的形成
(一)各国碰到的问题是经济发展与教育滞后的矛盾。 教育领域的问题不仅导致大量缺乏教育的青少年充斥社会,极大 地增加了社会压力,而且加剧了阶级之间、阶层之间的矛盾。从一定 意义上讲,50 年代到 60 年代游荡在社会上的这支青年大军为 1968 年发生在巴黎的 “五月风暴”以及这一时段欧洲各国的反文化、反体 制运动准备了基本队伍。
第一节 西方现代性与反文化、反体制思潮的形成
70 年代之后,青年亚文化研究的重心从美国转到了英国。 英国新左派核心人物之一的斯图亚特·霍尔(1932—2014)于1964
年加入伯明翰大学刚建立的当代文化研究中心 (CCCS),和那里 的团队一起,建构了所谓的伯明翰学派。 伯明翰学派关于青年亚文化研究最有影响的理论成果之一是斯图亚 特·霍尔和托尼·杰弗逊编选的文集 《通过仪式抵抗:战后英国的青 年亚文化》(1976)。 战后英国青年亚文化现象的出现是社会变化的缩影、时代精神的体 现,它绝非仅仅是一种表面的现象或者媒体的建构,而是一种深层 次的文化建构,它揭示了战后青年一代基本生活方式、思维方式和 价值观的变化。
( 三 ) 在教育、就业、分配等许多关乎大众切身利益的领域仍然存 在大量的歧视和不公。 虽 然 人们一方面获得了社会变革带来的某些 利益,对美好社会和幸福生活表现出更大的渴望,但另一方面,又 对社会的种种不公正、非正义产生了更大的幻灭感和不满情绪。
第二节 文学书写的青少年化与社会文化批判
“愤怒的青年”一代作家及其笔下的人物虽然是一个社会阶层的总 称,但其主体来自下层社会和工人阶级家庭。他们虽然与来自中上 层的那些愤怒的青年不无共同之处,但有属于自己的独特性。
第一节 西方现代性与反文化、反体制思潮的形成
芝加哥学派的研究范围尽管是现代化中的城市及其社会问题,但切 入点是亚文化。
外来移民的大量涌入,带来了不同族群和不同文化,打破了原先传 统的生活方式和社会组织结构,形成了种种不同的族裔聚居区、新 的社会职业及边缘群体,同时也产生了大量暴力、吸毒、卖淫嫖娼、 青少年越轨与犯罪行为。
他们虽然大都没有经历过父辈的苦难,也不能完全认同父辈的观念, 在福利社会和消费社会观念俘获下,他们的阶级意识虽然已经相当 淡薄,但他们毕竟不能彻底抹去阶级的烙印,泯灭阶级的良知。
第二节 文学书写的青少年化与社会文化批判
“愤怒的青年”一代作家以其独特的反叛式写作轰动了20世纪50— 60年代的英国文坛,到 60 年代后期就逐渐式微了,但他们创造的 总是闷闷不乐,怒气冲冲,见什么烦什么,见什么骂什么的一代 “愤青”形象对既有体制的无形挑战,已经深深印在了现代西方社 会一代又一代人的集体无意识中。
第二节 文学书写的青少年化与社会文化批判
一、英国 “愤怒的青年”与文学反叛意识
“愤怒的青年”是批评界给予 20 世纪 50 年代在英国文坛异军突 起的一代青年作家群体及其笔下人物的戏称。尽管这个群体中不少 人并不接受这一标签,且各自的立场观点也不尽相同,但由于媒体 与学术界的大力推动,这个标签却不胫而走,从英国流传到欧陆及 北美,从文学拓展到电影、音乐、哲学等其他文艺门类和整个文化 领域,成了英国乃至西方文学史上一个特定阶段的作家群体和文艺 现象松散的雅号。
理解了战后西方现代化的社会存在给不同年龄层次人们带来的这些 生存处境的特殊变化,也就容易理解这一时期反文化、反体制的文 化思潮了。
第一节 西方现代性与反文化、反体制思潮的形成
二、“新左派”的崛起及其文化政治学
“新左派”是 二 战 后在英国和欧陆出现的一股激进的 社会文化思潮,是 上 世纪五六十年代及其后西方与世 界政治格局、社会变革的产物,此后几十年间,在北 美和全球各地流传、演化,对 上 世纪后半叶和当今的 世界社会秩序、政治格局产生了很大影响。
第一节 西方现代性与反文化、反体制思潮的形成
激进观念的形成则是这一时期反文化、反体制运动发生的最重要的 条件。
标新立异是青年人的天性,战后游荡在社会上的青年大军不仅在数 量上与他们的父辈形成巨大反差,而且在思想观念上也显得格格不 入。两代人之间在观念行为上的冲突到 60 年代中期已经足够大,为 即将到来的那场激进文化革命准备了充分的思想条件。
学界又将这类亚文化称为 “反文化”,因此在某些情况下,“亚文 化”与 “反文化”异名同实。然而,不论亚文化还是反文化,都主 要体现在一代代青年身上。
第一节 西方现代性与反文化、反体制思潮的形成
对“青年亚文化”研究做出重大理论贡献的是伯明翰学派的“新左派” 思想家,以及他们的前辈、芝加哥学派的社会学家们。
第二节 文学书写的青少年化与社会文化批判
( 二 ) 社会实现了全就业,教育体制改善,福利保障有所增加。然 而,社会的种种矛盾并未因此缓和,特别是贫富悬殊的程度并未因 此缩小,反而进一步扩大。据估算,1959—1960 年,纳税人中最 富有的 7%占有私人财产的 84%,而 88%的下层只占有 3.7%。
第一节 西方现代性与反文化、反体制思潮的形成
三、青年亚文化与现代资本主义社会文化的解构
“亚文化”自 20 世纪 40 年代中后期以来 开始出现在欧美社会学及辞书中,逐渐成为 社会学、人类学和文化研究等领域的一个重 要概念,它指称那种大的、主流文化之外或 之下的文化形态及体现这种文化形态的群体 或阶层,当然在特定时期或地域,亚文化也 可以上升到主导地位。
由于 《新左派评论》联系世界各国作者与读者,加上一些理论家的 刻意倡导与传播,“新左派”概念在欧美各国不胫而走,为那些具 有激进政治思想观点的青年学生与左派人士所认同,产生了形形色 色的政治与文化运动。
第一节 西方现代性与反文化、反体制思潮的形成
“新左派”作为一种思潮,有以下总体上的特点: ( 一 ) “新左派”是一股激进的思潮,始终具有求新、求变的倾向,
第一节 西方现代性与反文化、反体制思潮的形成
“新左派”的名称最先是《法国观察家》主编克劳德·布尔代提出的, 布尔代以“新左派”指称那种寻求第三条道路的努力,即既不同于 追随苏联的社会主义模式,又不同于国际政治的冷战模式的一种新 思维、新势力,1960年被英国《新左派评论》借来指称他们这份新 生的左派杂志。
( 三 ) “新左派”中,特别是英国早期的“新左派”中,有许多人 来自下层或前殖民地国家,有些人长期从事成人教育工作,他们与 中下层,特别是工人阶级有紧密联系,他们对大众有着深厚的感情, 他们熟悉大众,了解他们的诉求与渴望,愿意为大众的事业而奋斗。
( 四 ) “新左派”凝聚了一大批理论家、历史学家、科学家和文学 艺术家,有着明显的精英倾向。他们不少人信仰马克思主义,既反 对教条主义马克思主义中某些机械、教条、僵化、顽固倾向,又对 资本主义造成的种种社会弊端、帝国主义对殖民地的掠夺有十分清 醒的认识。
第二节 文学书写的青少年化与社会文化批判
“愤怒的青年”一代新人的最大共同点是他们的 “愤怒”。他们的 这种“愤怒”无疑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那个特定时代与特定社会的 产物,是社会矛盾加剧的一种本质反映。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英国 社会的变化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生产力每年以 40%的速度增长,人们的收入每年以 30%的 速度增长,物质极大丰富,各种商品充斥市场,社会进入了一个物 质丰裕和消费的时代。
第二节 文学书写的青少年化与社会文化批判
概述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欧美,随着资本主义社会结构、阶级结构与文 化结构的巨大变化,文学领域也表现出与传统的巨大差异。在反文 化、反体制思想大潮的冲刷下,一批青年一代的文学作品以更加激 进、更加光怪陆离的面貌登上文坛,产生轰动性效应。其中典型的 有英国的 “愤怒的青年”、美国的 “垮掉一代”以及形形色色的 所谓 “亚文化”样式。
20 世纪 50 年代中后期出现的 “新左派”及其文化政治观念既是 这一时期反文化、反体制思潮的具体化,也是这一时期各种激进的 文学、文化现象和社会行为发生的一个重要动因。
第一节 西方现代性与反文化、反体制思潮的形成
一、现代性与资本主义文化体制演进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西方社会进入了一个特别的发展阶段,即现代 化开始迅捷向后现代化转变。
第一节 西方现代性与反文化、反体制思潮的形成
“青年亚文化”展示了一代又一代青年迥异于他们父辈的独特生活 方式与思想观念。自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来 , 如 “朋克”“嬉皮 士”、追星族、网络亚文化、“××后一代”等名目繁多的亚文化群 体或族类充斥世界,他们中的极端部分对于传统与主流文化不仅是 一般意义上的反叛,而是具有较大的颠覆、破坏作用,有着十分明 显的无政府或制思潮的形成
赫伯迪格 (1951— )转向了种族与文化关系的 视角,而且将研究的领域从亚文化的深层结构转 向了其表层的风格意义领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