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秋人教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教案(全册)
2018年秋部编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教案:9.精神的三间小屋
9*精神的三间小屋【知识与技能】1.理解文章提出的“精神的三间小屋”具体的精神内涵及其给予的生活启示。
2.把握课文多方设喻,综合运用多种修辞手法的语言特点。
【过程与方法】1.课前预习、课堂讨论探究、研读领会“三间小屋”的内涵,延伸探究。
2.品味文章具有的独特美学风范的语言。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关注自身心灵健康,树立正确的职业观。
2.引导学生关注自身心灵,提升精神境界。
1.理解“三间小屋”的深刻内涵。
2.品味文章具有的独特美学风范的语言。
第1课时一、新课导入我们生活的世界,按常规来看,可以被称之为三维空间。
空间如此广阔,时间如此漫长,不是我们这些弱小的生命体能够体会得到的。
但是,我们人类除了拥有空间感之外,还拥有精神,它能够穿越一切空间和时间,造就一种永恒的力量。
那么,人的精神是如何发挥这种作用的呢?那就必须要给人的精神活动以空间。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毕淑敏的《精神的三间小屋》。
二、资料助读毕淑敏,1952年生于新疆伊宁,长在北京,就读于北京外语学院附属学校。
17岁赴西藏高原阿里地区当兵,历任卫生员,军医,1980年转业回北京。
从事医学工作20年后,开始专业写作。
共发表作品200余万字,主要有中、短篇小说集《女人之约》《昆仑殇》《预约死亡》,散文集《素面朝天》《提醒幸福》《保持惊奇》等。
著有《毕淑敏文集》四卷,长篇小说《红处方》。
曾获庄重文文学奖、小说月报第四、五、六届百花奖、当代文学奖、北京文学奖、昆仑文学奖、解放军文艺奖、青年文学奖、台湾第16届中国时报文学奖、台湾第17届联合报文学奖等各种文学奖30余次。
三、朗读课文,积累词语1.学生自读课文。
2.师生共同正音。
宽宥.(yòu)游弋.(yì)轻觑.(qù)麾.下(huī)广袤.(mào) 赘.余(zhuì)窗棂.(líng)坍.塌(tān)要诀.(jué) 困厄.(è) 襟.怀(jīn) 灼.晃(zhuó)自惭形秽.(huì) 憎恶..(zēng wù) 俯拾即.是(jí) 驰骋.(chěng)3.学生积累词语。
人教部编版(2018)九年级上册语文教案论教养
一、教学内容
本节课选自人教部编版(2018)九年级上册语文教材第六单元“论教养”。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部分:
1.理解教养的含义及重要性;
2.掌握课文中所列举的教养的具体表现,如礼貌、尊重、谦让等;
3.分析课文中教养与个人修养、家庭环境、社会风气等方面的关系;
举例:分析课文中教养行为的具体案例,引导学生将其内化为自己的行为准则。
(3)培养正确的教养观念,提高学生的道德品质和人际交往能力;
举例:通过对课文的学习,让学生认识到教养与道德品质、人际关系等方面的密切关系,从而树立正确的教养观念。
2.教学难点
(1)深入理解教养与个人修养、家庭环境、社会风气等方面的相互关系;
其次,在新课讲授环节,我尝试用生动的案例和具体的实例来阐述教养的概念和重要性。从学生的反馈来看,这种方法较为有效,他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接受。但同时,我也注意到对于教养与个人修养、家庭环境和社会风气等方面的关系,部分学生仍然存在理解上的困难。在今后的教学中,我需要更加深入地剖析这些关系,帮助学生全面理解教养的内涵。
4.通过对课文的学习,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教养观念,提高自身修养。
本节课将围绕以上内容展开,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以实用性为导向,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教养的重要性,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
二、核心素养目标
1.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使其理解教养在我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和价值,培养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传承意识;
2.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通过分析课文内容,学会从多角度思考教养问题,形成独立见解;
3.强化学生的道德修养,将课文中的教养观念内化为自身行为准则,提高道德品质;
4.增强学生的社会交往能力,学会在实际生活中运用教养知识,改善人际关系,促进社会和谐;
2018秋人教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教案
2018秋人教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教案简介该教案是根据2018年秋季人民教育出版社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教材编写的,旨在为中学教师提供一份有用的辅助教学工具,以帮助教师更有效地教授九年级语文课程。
教学目标本教案旨在使学生:1.掌握与课程相关的重要词汇,如比喻、排比、修辞等。
2.提高独立思考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理解和表达能力。
3.熟悉九年级语文课程的核心要点和教学方法。
教学内容该教案根据2018年秋季人民教育出版社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教材的教学大纲编写,包括以下内容:第一课:写作需要积累本课介绍写作思维、积累和练习的方法,概述了写作的要点和步骤,并引导学生通过阅读和实践来逐步提高写作技巧。
第二课:形式与意义本课通过分析不同文体和形式之间的关系,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形式”和“意义”的概念,并提高学生对语文的把握能力。
第三课:记叙文与描写文本课介绍了记叙文和描写文的特点和写作技巧,并引导学生通过分析范文和练习来熟悉这两种文体。
第四课:说明文本课讲解说明文的特点和写作技巧,并通过分析实例和练习来使学生掌握基础写作能力。
第五课:议论文本课介绍了议论文的概念和特点,并通过分析实例和练习来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和思考能力。
第六课:修辞格和修辞方法本课介绍了修辞格和修辞方法的概念和特点,通过分析例句和练习来强化学生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第七课:网络与身份本课介绍了网络和身份之间的关系,讲解了网络身份的概念和涉及到的安全问题,并提供了一些网上安全的建议和技巧。
第八课:关于“幽默”本课探讨幽默的概念和特点,通过分析范文和练习来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和理解能力。
第九课:造句要求通透本课介绍了造句的常见问题和写作技巧,通过分析范文和练习来提高学生的造句和表达能力。
第十课:一等一的人本课通过选取范文和实例来介绍优秀人物的特点和成功的要点,并提供一些实践和练习来帮助学生更好地发展自己的价值观和人格。
教学方法本教案采用以下教学方法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九年级语文课程:1.阅读和理解范文;2.分析和解析例句;3.练习和演绎写作技巧;4.小组和同伴合作交流讨论;5.教师引导和照顾,适当互动。
2018秋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教案(全册)
2018秋人教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教案沁园春雪【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理解、积累“妖娆、风骚、红装素裹、一代天骄”等词语。
2.感知词中的形象,理解诗人的思路和全词的主旨。
过程与方法1.联系词作的创作背景,创设情境,理解词作的思想内容,揣摩雪景描写的艺术特色。
2.品味凝练贴切的诗歌语言,领悟深层意蕴,培养欣赏诗词的能力。
3.学习比较阅渎的方法,了解景中藏情,借景抒情,写景议论抒情相结合的写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领会词中赞美祖国山河和无产阶级革命英雄的思想感情,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
【重点难点】教学重点吟诵、品味诗歌。
感悟、体察词作的意蕴和情境。
教学难点丰富想象,领略词作的诗情画意。
认识诗人对历代帝王的评论。
【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新课导入北方冬天的雪,纷纷扬扬地飘落,它覆盖着原野、山村、村庄、道路。
漫天皆白,玉龙飞舞,引得古往今来无数文人墨客诗兴大发。
而在不同的人的眼中,雪又有着不同的形象。
如在出使边塞的岑参看来是“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的奇丽,在陷身长安对战况和亲人消息不可知的杜甫看来是“乱云低薄暮,急雪舞回风”的愁绪满怀,在写景如画的王维看来是“隔牖风惊竹,开门雪满山”的闲静……那么,在一代伟人毛泽东的眼中,北国茫茫的冰雪又是怎样的?让我们一起走进《沁园春·雪》!二、自主预习1.背景资料《沁园春雪》写于1936年2月,当时遵义会议确立了毛泽东在全党全军的领导地位。
毛泽东率长征部队胜利到达陕北后,领导全党展开了反抗日本帝国主义的伟大斗争。
在陕北清涧县,毛泽东同志曾于一场大雪之后攀登到海拔千米、白雪覆盖的塬上视察地形,观赏风光,面对苍茫大地,胸中豪情激荡,过后写下这首词。
1945年8月,抗战胜利后,毛泽东同志亲赴重庆与国民党谈判。
其间,柳亚子先生请他写诗,毛泽东同志就把这首《沁园春雪》抄给他,随后《新民晚报》公开发表,迅速在人民当中广为传颂,极大地鼓舞了全国人民的革命斗志和胜利的信心。
2018年秋部编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教案:14
14故乡【知识与技能】1. 理清小说线索, 把握小说内容, 提炼小说要素, 感悟小说主题。
2. 学习运用对比的写法来刻画人物、表现主题。
【过程与方法】1. 理解对比和景物描写在小说中对刻画人物形象、表现小说主题的作用。
2.引导学生运用圈点勾画、比较鉴赏的方法, 品读文章丰富而有表现力的语言。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懂得要开拓进取才能创造未来的道理, 教育学生要勇敢地开创属于自己的新天地和新生活。
1. 理解小说运用对比来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
2.体会富有哲理味道和深刻意蕴的语言, 培养学生的语言感悟能力。
3.感悟小说主题, 领会鲁迅先生的写作意图。
第1课时一、导语设计“日暮乡关何处是, 烟波江上使人愁。
”“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
”关于故乡的话题, 历代文人骚客唱出了许多凄婉的心声。
然而, 处于变革时代的思想家鲁迅先生, 凭着满腔爱国热情, 以其敏锐的感觉, 深沉的思索, 写下了《故乡》这篇小说。
辛亥革命推翻了统治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 但是辛亥革命后, 广大的中国农村、受苦受难的农民并没有得到真正的翻身、解放;人民生活、社会经济反而日趋衰落。
怎样才能使人民得到真正幸福?中国农村的贫困、农民的不幸是由什么造成的?这些都是鲁迅先生探索、思考的问题。
二、速读知“文”1. 学生速读课文, 给自然段标序号, 在阅读过程中圈画出生僻字词和容易混淆的字词, 排除阅读障碍, 掌握字音、字形, 熟悉字义。
2. 屏幕显示:(提示学生要关注有特点的词汇)多音字: 五行缺土易错字: 恣睢脚踝嗤笑3.学生活动:思考老师提出的问题, 在文章中作相应的勾画和批注。
三、研读通“变”1. 学生交流问题: “我”是怀着怎样的心情回故乡的?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心情呢?心情: 作者是怀着伤感、悲凉的心情回故乡的。
原因:看到了故乡的景物和人都变了模样, 让作者无法接受。
2. 学生探究: “物非人非事事休”的故乡嬗变。
(1)走近旧景, 感受“物非”文章中哪些地方形象地写出了故乡的衰败?写这些有怎样的用意?(让学生从文章中找到答案的依据)①第2段中“横”“萧索”等词语形象地展现了故乡衰败的景象, 渲染了萧条、肃杀的气氛, 与后面作者回忆中美丽的童年画面形成鲜明的对比, 衬托出作者初到故乡的悲凉的心情, 奠定了全文的感情基调。
人教版语文九上(2018部编版)《我看》教案
a.课文中的写作方法及其运用。
b.学生对文章观点的理解和把握。
本教案以《我看》一文为载体,旨在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思维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
二、核心素养目标
1.阅读与鉴赏:通过分析《我看》一文,培养学生对现代文学作品的理解和鉴赏能力,提升文学素养,激发学生对文学的兴趣和热爱。
-学生能够理解并评价课文的语言特色、艺术手法和结构布局。
-学生能够感悟课文所表达的思想情感,体会作者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2.思维发展:引导学生通过课文学习,锻炼逻辑思维和批判性思维,提高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生能够针对课文内容提出自己的见解和思考。
-学生能够运用课文中的论据和论证方法,进行合理的推理和论证。
b.学生通过朗读、复述、讨论等方式,提高口语表达和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a.学生能从课文中感受到作者对事物的独特见解,激发学生对生活的观察和思考。
b.学生通过学习课文,培养正确的价值观,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4.教学重点:
a.课文中的重点词汇、短语和句式。
b.文章的主旨大意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3.重点难点解析:在讲授过程中,我会特别强调文章结构、观点表达和写作方法这三个重点。对于难点部分,我会通过举例和比较来帮助大家理解。
(三)实践活动(用时10分钟)
1.分组讨论:学生们将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一个与观察和思考相关的实际问题。
2.实验操作:为了加深理解,我们将进行一个简单的写作练习。这个练习将演示如何运用观察和思考来表达自己的观点。
3.文化传承与理解:通过课文学习,增强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的认识,促进文化传承和理解。
-学生能够了解课文中所涉及的传统文化元素,并认识到文化传承的重要性。
2018年新人教部编本九年级上册语文乡愁教案Word版
2018新人教版部编本九年级上册语文《乡愁》教学设计一、设计思路:现代诗歌具有强烈的抒情性、丰富的想象性、高度的凝练性与鲜明的节奏性,是一种适合学生朗读的文学体裁。
诗歌“三美”(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可以通过一种手段直观表现出来,那就是朗读。
《乡愁》诗句匀称、音韵和谐,是一首非常适合朗读的诗歌。
同时诗歌选取的意象十分独特,和以往固定的一些意象(如柳、月等)相比,显得十分新颖。
构思精巧,全诗以时间为序构架诗篇,层层铺垫,将感情推向高潮。
二、教学目标基于上面的设计思路,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设为如下: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诵《乡愁》,读出节奏、重音和韵律。
2、能找出诗中的四组意象,自觉使用联想和想象的方法想象诗境,并体会创设意象对表达主题的作用:使抽象的情绪变得具体可感。
3、在朗读的基础上,能体会诗歌的构思巧、形式美。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根据诗中的四组意象,自觉使用联想和想象的方法想象诗境。
四、教学时数:2课时五、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简介背景1、导入语乡愁,是深切思念家乡的心情,是中国诗歌当中一个历久常新的主题,古代诗歌中就有许多描写乡愁的诗篇,同学们能背诵一些吗?例如: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李白)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王维)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
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王维)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杜甫)每个日落的黄昏,每个月圆的夜晚,都会牵动游子的离愁别绪,都会勾起对故乡的眷恋。
今天,我们一起走进《乡愁》,看看台湾作家余光中先生又是如何来倾吐心中的乡愁的!2、简介背景(插入背景)70年代初创作《乡愁》时,(《乡愁》写于1972年,)余光中时而低首沉思,时而抬头远眺。
他说:“随着日子的流失愈多,我的怀乡之情便日重,在离开大陆整整20年的时候,我在台北厦门街的旧居内一挥而就,仅用了20分钟便写出了《乡愁》。
”二、朗读诗歌,感受音韵美指导学生达到诗歌朗读的第一个层次:读准字音、读出音韵、节奏和重音。
2018秋初三部编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4你是人间的四月天教案
4你是人间的四月天——一句爱的颂扬1.领会诗人为表现浓烈的“爱的颂扬”,而选用的清爽的、富裕情义的意象,初步领悟诗歌特有的内在美感,学习新诗的鉴赏方法。
2.推测词语和要点语句的表现力,赏析作者奇异的艺术手法,感觉语言魅力。
3.学会赏识诗歌的音乐美,经过对诗歌的朗读和赏析,品尝其语言特点和写作风格。
一、导入新课有这样一种漂亮,超越漫长的时空,忧如定格在回眸的瞬时;有这样一种聪颖,绕过激荡的暗流,徜徉在光阴的长河。
她不单有漂亮的相貌,更有风趣机智的辞吐和优雅迷人的气质。
她是一位力透纸背的议论家,也是一位卓有成就的建筑家,更是一位才干横溢的诗人。
她就是中国现代历史上集美谈、传奇、才艺、美貌于一身的林徽因。
亲爱的同学们,今日我们来学习林徽因的一首轻灵飞舞、清馨唯美的诗歌——《你是人间的四月天》。
【教课提示】导入时可播放有关的朗诵视频,让诗歌自己的音韵美惹起学生对诗歌的关注。
朗诵视频素材见光盘。
二、教课新课目标导学一:初读课文,感知诗意1.作者介绍、诗歌特点。
(1) 林徽因是中国有名的建筑学家和作家,为中国第一位女性建筑学家,被胡适誉为“中国一代才女” 。
她和丈夫梁思成为中国古代建筑研究确立了坚固的科学基础。
文学方面,她在诗歌、小说、散文、戏剧、绘画、翻译等领域成就斐然,代表作有诗歌《你是人间的四月天》、小说《九十九度中》等。
新中国建立后,林徽因参加了天安门人民英豪纪念碑的设计。
(2)“ 新月派” 是中国现代新诗史上的重要派别,倡导新格律诗,主张诗的形式格律化和“ 理性克制感情” 的美学原则。
林徽因是新月派的重要成员之一,她的诗歌在艺术表现形式上,着重感觉的奇妙、比喻的奇特、意象的衬着及情绪的盘旋。
她以其优雅芳香、柔美细腻的写作特点显示了诗作独到的审美价值。
2.指导学生朗诵课文。
朗诵指导: (1) 停留要适合; (2) 朗诵的节奏要缓急适合; (3)注意朗诵的语气、语调; (4) 注意重读的词语; (5) 读准字音,读出感情。
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上(2018部编版)《敬业与乐业》教案
(三)实践活动(用时10分钟)
1.分组讨论:学生们将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一个与敬业与乐业相关的实际问题。
2.实验操作:为了加深理解,我们将进行一个简单的写作练习,运用课文中的论证方法来表达自己的观点。
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上(2018部编版)《敬业与乐业》教案
一、教学内容
本节课选自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上(2018部编版)第四单元《敬业与乐业》。教学内容主要包括:
1.理解课文的主旨,探讨敬业与乐业的含义及其在生活中的重要性。
2.分析课文中使用的论证方法,如举例论证、对比论证等,学习如何运用这些方法进行论述。
(二)新课讲授(用时10分钟)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敬业与乐业的基本概念。敬业指对工作充满热情,全力以赴的态度;乐业则是指在工作中找到乐趣,享受工作带来的成就感。这两者是相辅相成的,是个人成长和社会发展的关键因素。
2.案例分析:接下来,我们来看一个具体的案例。这个案例展示了敬业与乐业在实际中的应用,以及它如何帮助我们解决问题。
举例解释:在讲解文章主旨时,教师可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敬业与乐业的现实意义,如“为什么说敬业与乐业是一个人成功的基石?”在论证方法的学习中,教师可挑选课文中的典型例子,如作者用历史人物为例,阐述敬业的重要性,让学生分析这种论证方法的效果。
2.教学难点
-深入理解敬业与乐业的内涵:学生可能对这两个概念的理解仅停留在表面,难以把握其深层次的意义。
3.成果展示:每个小组将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和写作练习的结果。
(四)学生小组讨论(用时10分钟)
1.讨论主题:学生将围绕“敬业与乐业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这一主题展开讨论。他们将被鼓励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并与其他小组成员进行交流。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2018部编版)第17课《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教案[共五篇]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2018部编版)第17课《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教案[共五篇]第一篇: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2018部编版)第17课《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教案新部编人教版九年级上册语文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教案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阅读课文,梳理课文的论述层次。
2、学习品味内涵丰富的杂文语言。
能力目标1、会鉴赏文学作品,提高鉴赏能力。
2、通过品味语言,领会作者的思想情感,进而探究作品的思想意义。
情意目标感受作者运用犀利、讽刺的语言所表达的爱憎情感和严正立场。
教学设想1、通过反复阅读和有感情的朗读,品味作品犀利、辛辣、具有强烈讽刺意味的语言。
2、课前组织学生搜集有关背景资料和有关本篇文章的资料与课堂点拨、品读一词一句相结合,激发学生理解课文,走进鲁迅的兴趣和热情。
3、拟采用多媒体的方式辅助教学。
4、课型:品读鉴赏课重难点简析:1、本文结构严谨,层次清晰,论证缜密。
先驳后立,明确、有利地表达了自己的态度、立场。
因此我确立本课教学重点为:把握课文的层次结构和思想内容。
2、作者说:“现在是多么切迫的时候,作者的任务是对于有害的事物立刻给予反响或抗争……”这就告诉我们鲁迅写作杂文完全是时代的要求,斗争的需要。
从理解文章,理解鲁迅的角度,我将教学难点确定为:品味杂文语言,领会作者思想感情,探究作品思想意义。
教学流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导语】1934年,正是“九一八”事变三周年之际,日本帝国主义加紧着侵略中国的步伐。
“九一八”事变后,国民党政府多次向国联申诉,要求制止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但国联采取了袒护日本的立场,居然承认日本在中国东北的特殊利益,对日本的侵略不采取任何制裁的措施。
哀求国联无效后,一些国民党官僚和“社会名流”以祈祷“解救国难”为名,多次在一些大城市举办“时轮金刚法会”等,“一味求神拜佛,怀古伤今”。
因此,在当时有些人便散布对抗日前途的悲观论调,指责中国人失掉了自信力。
而作为有良知、不自欺的中国知识分子代表——鲁迅先生针对上述情况,颇有感触,奋笔写下了这篇文章,今天我们有机会走近它。
2018年秋部编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教案:16.孤独之旅
16* 孤独之旅【知识与技能】1.理解并积累“一落千丈、置之不理、歇斯底里”等词语。
2.理解小说内容,体会标题的含义。
【过程与方法】1.理清故事情节,把握课文主题。
2.体会小说中环境描写和细节描写对表现人物性格的作用,品味小说精美传神的语言。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悟人物的成长历程,扩展视野,丰富情感体验,树立坚定信念,培养战胜困难的勇气。
1.体验成长的感受。
2.理解细节描写对表现人物的作用。
3.理解环境描写的作用。
一、导语设计有一句话:“不经历风雨,怎么见彩虹。
”它告诉我们在人生旅途中,并非时时一帆风顺,往往充满辛酸,饱含痛楚与泪水,其实生命也就是在这样的锻造中成熟丰满的。
如果说这是成长需要付出的代价的话,那么“孤独”也应是我们无法回避的人生题目。
今天,我们一起走进曹文轩的《孤独之旅》,去体验少年杜小康在放鸭生活中所经历的一段孤独生活。
二、朗读课文,感知“孤独” 1.速读课文,理清故事情节。
(1)学生速读全文,初步感知课文内容,掌握屏幕上显示的字词:轩.(xuān) 嬉.闹(xī) 凹.地(āo) 掺.杂(chān) 胆怯.(qiè) 撅.(juē) 给予..(jǐ yǔ) 一落千丈 置之不理 歇斯底里(2)学生理清小说的故事情节。
家道中落,随父放鸭―→撑船赶鸭,初到苇荡―→苇荡遇雨,经受考验―→与鸭共成长(开端) (发展) (高潮) (结局)2.自读课文,概括内容谈感受。
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读课文,谈谈阅读课文后的感受,教师点评。
学生可能会有的说法:(1)小说告诉我们:人除了要战胜大自然外,更重要的是要战胜自我。
(2)我知道了:勇敢地面对困难,克服困难,胜利时,你会获得一种自豪感和成就感。
(3)我从课文中学 到了:困难和挫折往往是人成长的催化剂,使人成熟,催人奋进。
(4)我明白了:懂得如何面对孤独,享受孤独,你才能真正地成长。
三、跳读课文,理解“孤独”1.教师:小说题目是“孤独之旅”,文中哪些地方体现出了“孤独”呢?请同学们用横线标记出体现“孤独”的句子,圈画出关键词语,并把文 中所有的“杜小康”以及指代杜小康的“他”都读作“我”,把“杜雍和”读作“爸爸”或是“父亲”。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2018部编版)第1单元《我爱这土地》教案
4.诗歌鉴赏方法:学习如何从诗歌的形式、内容、意境等方面进行鉴赏,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
5.创作背景了解:了解诗人艾青及其创作背景,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的内涵。
二、核心素养目标
4.情感素养:体会诗人对祖国的热爱之情,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培养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5.审美素养:感受现代诗歌的审美特点,提高学生的艺术鉴赏力,培养审美情趣。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诗歌朗读与感悟:通过多种方式的朗读,让学生掌握诗歌的节奏、韵律,体会诗人的情感,理解诗歌的主题。
-例如:指导学生正确划分诗句的停顿,感受抑扬顿挫的韵律美。
3.成果分享:每个小组将选择一名代表来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和创作体验。
(五)总结回顾(用时5分钟)
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现代诗歌的基本概念、情感表达方式以及如何通过诗歌传递爱国情怀。同时,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我们也加深了对诗歌艺术的理解。我希望大家能够掌握这些知识点,并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学会用诗歌表达自己的情感。最后,如果有任何疑问或不明白的地方,请随时向我提问。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2018部编版)第1单元《我爱这土地》教案
一、教学内容
《我爱这土地》为人教版九年级上册(2018部编版)第1单元的内容。本节课主要围绕以下内容展开:
1.诗歌的朗读与感悟:通过朗读艾青的《我爱这土地》,让学生感受诗歌的韵律美和意境美,了解现代诗的基本特点。
2.词语解析:学习并掌握课文中出现的生词、短语,如“激昂”、“奔腾”等,理解其在诗歌中的含义。
值得一提的是,小组讨论环节学生们表现得非常踊跃,大家积极分享自己的观点和感受。但在讨论过程中,我也发现部分学生过于依赖他人意见,缺乏独立思考。因此,我需要在讨论环节加强引导,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
2018部编人教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上册教案
沁园春·雪学习目标:1、了解文章的写作背景以及诗歌的基本特点。
2、感受诗词中北国壮丽的雪景,体会革命领袖所具有的伟大抱负和坚定信念。
3、品味准确、精练的语言魅力,体会词熔写景、抒情、议论于一炉的艺术特色。
4、领会词赞美祖国壮丽河山和无产阶级革命英雄主义的情感。
学习重点:吟诵、品味诗歌。
感悟、体察词作的意蕴和情境。
学习难点:丰富想象,领略词作的诗情画意。
认识诗人对历代帝王的评论。
课时安排:二课时学习过程:第一课时一、新课导入“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雪是一种能够令人产生多种情绪的精灵……当窗外那像柳絮、像芦花般的雪花,纷纷扬扬地从天而降的时候,当郊野大地被雪花装饰得像铺上白色的地毯一样的时候,望望它们,会有许许多多的感觉……当一代伟人毛泽东看到北国茫茫的冰雪时,他会有怎样的感受?让我们一起走进《沁园春·雪》!二、前置作业1、查找“词”的文体知识及本课的写作背景。
2、熟读诗歌,分析词的上下阕各写了些什么,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3、下阕“引”出了哪些英雄人物?“惜”字包含着作者的什么感情?4、词的下阕又是如何评论历史英雄的?表达了作者怎样的伟大政治抱负?三、小组交流讨论四、课堂展示五、点拨示例:1、了解有关文体知识及写作背景词,又称长短句。
最初称为“曲子词”,是配乐而填写的歌诗。
后来逐渐跟音乐分离,成为诗的一种。
一首词称为一阕;词若有上下两段,就称为上下阕。
词可以没有题目,如果有,写在词牌的后面,比如今天学习的课文,“沁园春”是词牌名,雪,就是这首词的题目。
“沁园春”,词牌名。
相传沁园是东汉明帝的女儿沁水公主的园林,后来被外戚窦宪仗势夺取,有人作诗咏其事。
这个词牌名因此而得名。
“雪”是这首词的题目,内容与“沁园春”无关。
1936年2月,抗日战争爆发前,在陕北的清涧县,毛泽东同志登上海拔千米、白雪覆盖的塬上视察地形,观赏风光。
面对苍茫大地,胸中豪情激荡,过后写下了这首词。
1945年8月,抗战胜利后,毛泽东同志亲赴重庆与国民党谈判。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8秋人教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教案沁园春雪【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理解、积累“妖娆、风骚、红装素裹、一代天骄”等词语。
2.感知词中的形象,理解诗人的思路和全词的主旨。
过程与方法1.联系词作的创作背景,创设情境,理解词作的思想内容,揣摩雪景描写的艺术特色。
2.品味凝练贴切的诗歌语言,领悟深层意蕴,培养欣赏诗词的能力。
3.学习比较阅渎的方法,了解景中藏情,借景抒情,写景议论抒情相结合的写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领会词中赞美祖国山河和无产阶级革命英雄的思想感情,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
【重点难点】教学重点吟诵、品味诗歌。
感悟、体察词作的意蕴和情境。
教学难点丰富想象,领略词作的诗情画意。
认识诗人对历代帝王的评论。
【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新课导入北方冬天的雪,纷纷扬扬地飘落,它覆盖着原野、山村、村庄、道路。
漫天皆白,玉龙飞舞,引得古往今来无数文人墨客诗兴大发。
而在不同的人的眼中,雪又有着不同的形象。
如在出使边塞的岑参看来是“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的奇丽,在陷身长安对战况和亲人消息不可知的杜甫看来是“乱云低薄暮,急雪舞回风”的愁绪满怀,在写景如画的王维看来是“隔牖风惊竹,开门雪满山”的闲静……那么,在一代伟人毛泽东的眼中,北国茫茫的冰雪又是怎样的?让我们一起走进《沁园春·雪》!二、自主预习1.背景资料《沁园春雪》写于1936年2月,当时遵义会议确立了毛泽东在全党全军的领导地位。
毛泽东率长征部队胜利到达陕北后,领导全党展开了反抗日本帝国主义的伟大斗争。
在陕北清涧县,毛泽东同志曾于一场大雪之后攀登到海拔千米、白雪覆盖的塬上视察地形,观赏风光,面对苍茫大地,胸中豪情激荡,过后写下这首词。
1945年8月,抗战胜利后,毛泽东同志亲赴重庆与国民党谈判。
其间,柳亚子先生请他写诗,毛泽东同志就把这首《沁园春雪》抄给他,随后《新民晚报》公开发表,迅速在人民当中广为传颂,极大地鼓舞了全国人民的革命斗志和胜利的信心。
2.知识链接词,又称长短句。
一首的字数、句数、段数、韵律、平仄,都有固定的格式,这就是词谱,词人依照词谱填词,词谱的名称叫词牌,比如“沁园春”“虞美人”“水调歌头”等。
一首词的一段称为一“阕”。
若词有上下两段,就称为上、下阕。
本课中,“沁园春”是词牌名,“雪”是词的题目。
3.检查预习(1)订正字音莽.莽(mǎng) 妖娆.(ráo)折.腰(zhé)成吉思汗.(hán) 稍逊.风骚(xùn)分.外(fèn) 数.风流人物(shǔ) 今朝.(zhāo)分.别(fēn)数.目(shù) 朝.代(cháo)(2)词语释义莽莽:形容原野辽阔,无边无际。
妖娆:娇艳美好。
折腰:表示敬慕、倾倒的意思。
风骚:原指《诗经》里的《国风》和《楚辞》里的《离骚》,后来泛指文学,有时也用来指代文学才华,如:“李杜诗篇万口传,至今已觉不新鲜。
江山代有人才出,各领风骚数百年。
”三、朗读指导1.学生齐读,要求读准字音,读出感情。
2.指名学生朗读,教师点评后,播放朗读音频。
[停顿与重音指导]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
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妖娆。
...。
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江山/如此...。
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
..,引/无数英雄/竞折腰../多娇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
俱往矣,数/风流人物..。
....,还看/今朝3.学生齐读,要求读准字音,读出感情。
四、合作探究(一)整体感知1.学生自读课文,并思考:这首词的上阙和下阕分别写了什么?并结合朗读音频和自己的感受,说出你所体会到的情感?答案示例:上阙描写北国雪景,展现祖国山河的壮丽;下阕由祖国山河的壮丽引出英雄人物,纵论历代英雄。
情感是高昂的、豪迈的。
2.词的上阙中哪些句子总写北国雪景?答案示例:“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总写北国雪景,其中“北国风光”总领上片内容。
3.作者以哪个字统领上阕后面的内容?都写到了什么?答案示例:用“望”字统领上阕后面的内容,写到了长城、黄河、山脉、高原。
4.上阕末尾三句写的是实景还是虚景?从哪个词可以看出?答案示例:虚景。
“须”字表明雪后初晴之景出自作者的想象。
5.“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在结构上起什么作用?答案示例:承上启下。
“江山如此多娇”总结上阕写景,“娇”字表现女性美,与上文“红装素裹,分外妖娆”相照应;“引”字引出下面评古内容,展开对历代英雄的评论,抒发诗人抱负。
(二)研读分析1.突破重难(1)“望”有登高远眺的意思,但所见内容却远远超过目光所及,这是为什么?淡淡你的感受。
答案示例:“望”字之下,展现了长城、黄河、山脉、高原这些最能反映北国风貌的雄伟景观,这些景观也正是伟大祖国的形象。
诗人视野在想象之中延伸扩展,所见内容超过目光所及,显示了诗人博大的胸怀,雄伟的气魄,使人感受到作为革命领袖的诗人的豪迈意兴。
其中“望长城内外”四句用视觉形象赋予冰封雪飘的风光以更为具体丰富的直觉,更显气象的奇伟雄浑。
(2)“山舞银蛇,原驰蜡象”,山、原都是静物,却写它们“舞”和“驰”,为什么这样写?答案示例:“山”“原”都是静物,写它们“舞”和“驰”,用了化静为动的写法和比喻、拟人手法,形象地展现了群山起伏、丘陵绵延的壮观景致,极富动感,使人眼中的大自然显得生机勃勃、灵动活跃。
“山舞银蛇,原驰蜡象”化静为动,有三方面因素:视觉因素。
作者站得高、看得远,山丘连绵起伏,远看确有“山舞原驰”的动感。
精神因素。
作者意气风发,因而在他心目中,大自然也生气勃勃。
时代因素。
中国革命正在蓬勃发展,中国人民正在奋起抗日,赋予群山、高原以顽强的性格,可以体现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精神。
教师点拨:化静为动是将本来是静止的景物加以刻画,使之具有动态感,从而使作品富有生气,充满活力,情趣盎然。
五、课堂小结这首词的上阕先用“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总写北国雪景,再由“望”字总领,展现了长城、黄河、山脉、高原这些最能反映北国风貌和伟大祖国形象的雄伟景观,化静为动,虚实结合,展现了祖国江山的广阔博大。
第二课时一、课前复习将词的上阕分为三个层次,并写出各层大意。
答案示例:第一层(第1句)概括描写北国的壮丽雪景。
第二层(第2、3句)具体描写北国风光。
第三层(最后一句)写雪后晴天的美丽景色。
二、新课导入本首词是一首咏雪词,通过对上阕的学习,我们从作者对雪后北国风光的描绘中,看到了祖国的广阔博大、奇伟雄浑,也感受到了作者的豪迈气概。
在下阕中,作者便由壮丽江山转入到对历代英雄的纵论,抒发自己的抱负。
三、合作探究(一)研读分析1.突破重难(1)作者对秦皇汉武、唐宗宋祖、成吉思汗的评价有区别吗?从哪里可以看出来?答案示例:有区别,“稍逊”“略输”二词表现作者对秦皇汉武和唐宗宋祖在文治方面的不足只是略有批评,而“只识”一词则表现出对成吉思汗的一种近乎嘲讽了。
(2)试品味“惜秦皇汉武”中“惜”字的丰富含义。
答案示例:“惜”字定下批评的基调,意味丰富:“惜”中含褒,肯定他们是中国历史上的英雄,而且是无数英雄之中的杰出者,他们具有雄才大略,对历史的发展有过巨大的影响;“惜”中有贬,委婉批评他们的不足,他们不擅“文治”,在政治、思想、文化方面建树不多,个人的文学才华也欠缺;“惜”中寓志,蕴含后来居上的气概,以及超越历代英雄人物的自信。
(3)作者认为谁才是真正的风流人物?答案示例:“风流人物”指英俊的、杰出的、对一个时代有很大影响的人物,今朝的风流人物,是新时代在文治和武功方面都有更杰出的才能更伟大的抱负的人,应该是人民群众,也应该是领导人民群众进行斗争的无产阶级革命家,还应该是诗人的自况。
这是诗人的自信和自励,是他们决心登上历史舞台的威武雄壮的宣言。
这是全词的主旨所在。
2.品味赏析(1)“千里冰封,万里雪飘”这句创造了一个怎样的意境?答案示例:“千里”“万里”互文见义,即千万里冰封,千万里雪飘,表现祖国幅员的广大。
也反映诗人视野的辽阔。
总写句把读者引入一个冰天雪地、广袤无垠的银色世界。
(2)说说“惟余”“顿失”两个词语的表达效果。
答案示例:两词分别照应前文的“雪飘”“冰封”。
“惟余”强化了白茫茫的壮阔景象,“顿失”则写出了变化之速、寒威之烈,又使人联想到未冰封时大河滔滔滚滚的雄壮气势。
(3)这首词表现了词人自信豪迈的情怀,请从上、下两阕中分别找出依据说明词人是如何展示这份情怀的(可以从修辞、写作手法、用词、内容意象等任意角度去分析)。
答案示例:①修辞:夸张(大河上下,顿失滔滔);比喻(山舞银蛇,原驰蜡象);对偶(千里冰封,万里雪飘;山舞银蛇,原驰蜡象)。
②写作手法:动静结合(大河上下,顿失滔滔。
山舞银蛇,原驰蜡象);对比(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
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
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欲抑先扬(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想象(须晴日,看红妆素裹,分外妖娆)。
③用词:千里、万里、望(写出了视野的广阔,体现了诗人豪迈的胸怀气魄);舞、驰(化静为动,写出了雪景的壮美);竞(意为竞相争胜,写出了历代英雄对祖国河山的倾倒,赞美了祖国山河的壮美多娇);惜、只。
④内容意象:冰封、雪飘、长城、大河、山、天公、红妆素裹(通过大气、壮观的景象来抒发豪情,表达对祖国壮美山河的赞美);与“今朝”人物相比较的是秦皇汉武、唐宗宋祖、成吉思汗,表现了无产阶级一定会建功立业的豪情壮志。
3.写法探究这首词是怎样把写景抒情和议论相结合的?答案示例:上片写景大气磅礴,气象雄浑而又寓情于景,句句洋溢着热爱祖国山河的豪情;下片议论,由上片之景而产生感情,由有祖国的壮丽山河想到无数英雄为之倾倒,并对历代英雄人物加以评说而寓情于议,蕴涵诗人对祖国的深情以及充满自信的情怀,最后一句由评论落到赞扬,点明主题,抒发了诗人的豪情壮志。
(二)拓展延伸试就课文与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进行比较,思考:(1)两首诗词所写的雪景有什么不同?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有什么不同?答案示例:《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开始描绘的是一幅塞外将士所不堪忍受的冰天雪地的景色;饯别时更是”愁云惨淡”“风掣红旗冻不翻”令人惆怅的景色。
《沁园春·雪》描写的北国风景,生机勃勃,境界壮阔,气势雄伟。
既描绘眼前冰封雪飘的壮丽景色。
又通过想象,描写雪停天晴。
红日与白雪交相辉映、绚丽多姿的景象。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诗人岑参对塞北冰天雪地的奇寒,满眼“愁云惨淡”,流露出怨怅之情,全诗显示了诗人思想感情上的矛盾:一方面他热爱边塞,戍守边疆,希望建功立业;一方面又因友人归京牵动他的乡土之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