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老舍《茶馆》中的悲剧意识
《茶馆》读后感
《茶馆》读后感
《茶馆》是中国著名作家老舍的代表作之一,通过对茶馆这一特殊场所的描写,展现了中国社会的变迁和人性的弱点。
读完这部小说,我深受触动。
小说中的茶馆是一个充满人情味和生活气息的地方,各种各样的人物在这里相遇、交流、争吵、合作,展现出了社会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茶馆老板王利发和茶客们的对话、争吵、交流,让我感受到了中国传统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矛盾和冲突,以及对生活的无奈和无力感。
在小说中,老舍通过对茶馆中的人物形象的塑造,展现了中国社会的种种弊病和人性的扭曲。
茶馆中的人物有些是贪婪自私的,有些是狡诈阴险的,有些是软弱无能的,有些是善良正直的,这些人物形象让我深刻地感受到了中国社会的种种弊病和人性的扭曲。
同时,茶馆中的人物形象也让我感受到了中国传统社会中人们对于生活的无奈和无力感,以及对于未来的迷茫和焦虑。
通过对茶馆这一特殊场所的描写,老舍展现了中国社会的变迁和人性的弱点,让我深刻地感受到了中国传统社会中人们对于生活
的无奈和无力感,以及对于未来的迷茫和焦虑。
这部小说让我对中国传统社会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也让我更加珍惜当下的生活,努力追求美好的未来。
一曲旧时代的葬歌_浅析_茶馆_的悲剧特征
!""#·$%&’()*!!"+收稿日期,!""!-"!-!$+作者简介,陆朝林./01#-2,男,安徽省凤阳农机校讲师。
一曲旧时代的葬歌———浅析《茶馆》的悲剧特征!陆朝林.安徽省凤阳农机校,安徽凤阳!##/""2【摘要】悲剧能使人的精神品格得到净化。
老舍的《茶馆》悲剧特征表现为时代性与现实性的统一,按照马、恩观点创作出的《茶馆》在背景的选择、环境的设置、人物的安排等三方面煞费苦心并使其具有独特的创造之处。
【关键词】葬歌;美感;悲剧命运;讽刺;缩影【中图分类号】3/"14#【文献标识码】)【文章编号】/15/-6"!%.!""#2"!-""!!-"#!""#年第!期第!卷.总第7期2安徽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8*&9:);*<):=&3>*?)@3*:);?*;;’A’*<’;’?@9*:3?B C 3:<*9D)@3*:@’?=:*;*AE:F4!G !""#AHIHJKL :F47G >FL4!人们坐到剧场去欣赏一部悲剧,并不是为了体验一下悲剧故事是恐惧或悲痛的感情,而是为了得到一种心理的愉悦。
通过艺术升华生活中真、善、美和假、丑、恶的矛盾冲突来认识和肯定真的、善的、美的事物,从而使自己的精神品格得到提高和净化,古今中外的优秀作品无一不具有强烈的伦理道德力量,也无一不引起人们悲剧的美感。
按照马克思、恩格斯的观点,悲剧是向“历史的必然要求和这个要求的实际上不可能实现之间”的矛盾冲突构成的。
提出人活动的成果是个人生命最好的持续,悲剧正是从有限的生命中找到永生的特征,因此从观念和事态的角度来看,悲剧的规律性是死亡向复生过渡,从情感的角度来看,则是悲哀向欢乐过渡,是深刻的悲哀与高度的欢乐相结合。
浅析老舍《茶馆》中的悲剧意识
浅析老舍《茶馆》中的悲剧意识第一篇:浅析老舍《茶馆》中的悲剧意识浅析老舍《茶馆》中的悲剧意识摘要:悲剧意识是一种艺术观念,也是一种人生境界。
源于对现实性悲剧的体验和感知。
主要表现为冲突和悲剧下的情感效果。
《茶馆》代表了老舍话剧创作的最高成就,蕴含着浓厚的悲剧意识。
全剧以以小人物王利发、常四爷、秦仲义的个人命运和国家的命运交织。
演绎出一场历史悲剧。
全剧以“茶馆悲剧”、“人物悲剧”延伸到“社会悲剧”。
《茶馆》是一部悲剧,是老舍戏剧的顶峰之作,是中国当代话剧艺术中的经典,以旧北京城中一个大茶馆--裕泰茶馆的兴哀为背景,通过对茶馆及各类人物变迁的描写,反映了从清末、民初到抗战胜利后三个不同时代的近50年的社会面貌,揭示了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旧中国动荡、黑暗和罪恶。
演绎了中国五十年的历史。
全剧以“茶馆悲剧”、“人物悲剧”延伸到“社会悲剧”。
主要表现为时代性与现实性的统一。
然而以小人物以小人物王利发、常四爷、秦仲义的个人命运的悲剧性质。
茶馆里的人,茶馆的变迁。
社会的现实变化。
一、茶馆悲剧:茶馆,在中国极为常见,但却是一个很特殊的地方,茶馆几乎浓缩了整个社会的各种形态,并随着社会的变革而同步演出了一幕幕的人间话剧。
《茶馆》以旧北京城中一个大茶馆--裕泰茶馆背景,一幅巨大的时代画卷,年代之长,经历的历史事件之多,出场人物之繁杂,涉及的社会面广泛而复杂。
清末时,裕泰茶馆生意兴隆,三教九流,各色人物云集于此。
谈国事被抓进监狱的常四爷,卖女儿给太监。
在此相面骗钱。
主张实业救国的秦仲义和庞太监的对话。
这表明了当时政治的黑暗。
军阀混战时期,茶馆生意艰难,尽管王利发苦心改良,却也只能惨淡经营。
抗战胜利后,国民党特务和美国兵在北京横行。
剧中所有正直的人都陷于一种不可自拔的困境中。
这时的裕泰茶馆更加破败,只有“莫谈国事”的纸条写得更多,字也写得更大。
其中,几个主要人物都已老态龙钟并且有了子孙;老的地痞流氓不见了,代替他们是他们的下一代。
《茶馆》读后感
《茶馆》读后感
《茶馆》是中国著名作家老舍的代表作之一,通过对一个茶馆的生意兴衰和茶馆主人的人生遭遇展开了一幅生动的社会画卷。
读完这部小说,我深受触动,对生活和社会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小说中,茶馆主人王利发经历了中国社会的巨大变迁,从盛极一时到生意日渐式微,最终沦为社会的弃儿。
他的遭遇让我深刻地感受到了时代的变迁对个人命运的影响。
在社会大潮中,一个人的命运往往是微不足道的,而这种无奈和悲剧感让我对生活的脆弱和无常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同时,通过对茶馆中各种人物的刻画,老舍展现了当时中国社会的种种问题,如官商勾结、社会道德沦丧、人情冷暖等。
这些问题在当今社会依然存在,使我对社会的现状产生了深深的反思。
通过小说,我意识到社会的种种问题需要我们每个人共同努力去改变和解决。
总的来说,读完《茶馆》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通过对茶馆主人命运的描绘和对社会现实的反映,让我对生活和社会有了更加
深刻的认识。
这部小说不仅是一部文学作品,更是对人性和社会的深刻思考,让我对生活有了更多的感悟和思考。
细读老舍《茶馆》的语言之恨、传统之殇
细读老舍《茶馆》的语言之恨、传统之殇《茶馆》是中国现代作家老舍的代表作之一,通过对茶馆中的各个角色的生活故事和命运的叙述,展示了中国晚清到民国时期社会的深刻变革和传统文化的消失。
在这部作品中,老舍通过丰富的语言和对传统的描摹,传达了对社会不公和现代化进程中所带来的痛苦和恐惧。
首先,可以注意到《茶馆》中弥漫着一种浓厚的悲情氛围和对命运的无奈。
这种悲情和无奈是由作品中的人物遭遇和命运所决定的。
无论是贾桂的风花雪月的遗憾,还是茶馆的老板王四爷因自身愚昧而白白失去财富,每个角色都经历着悲欢离合和命运的摆布。
他们生活在一个充满矛盾和残酷的社会中,面对着传统的束缚和现实的现代化浪潮,无法摆脱命运的纠缠和折磨。
其次,老舍在《茶馆》中对传统社会的描绘给人一种极为真实的感觉。
茶馆是中国传统社会的一个重要地方,象征着社交和文化交流的中心,也是贫富悬殊的地方。
老舍巧妙地通过茶馆这个背景设定,展现了中国传统社会的各个阶层和人物的形象,以及其中的矛盾和痛苦。
例如,作品中的茶客杨九娘就是一个典型的小说人物,她深受封建礼教的束缚,被迫守寡,最终沦为卖艺女子。
这些形象的描绘和人物的命运凸显了中国传统社会的压抑和残酷。
同时,在语言运用方面,《茶馆》也展现了老舍的独特才华和对现实问题的敏锐洞察。
老舍运用了大量描写细节和对话语言的技巧来丰富故事情节和角色形象。
他巧妙地利用北京方言和白话相结合的方式,使得作品更加贴近生活和真实的情感。
例如,茶馆老板王四爷的口头禅“生意兴隆”的重复描写以及其他角色的对话,使得故事更加生动有趣,同时也传递了一个千疮百孔的社会背景下普通人的生活状态。
此外,老舍在《茶馆》中也探讨了现代化对传统文化的冲击和传统文化的衰败。
作品中茶馆的衰落和王四爷地位的下降,以及杨九娘和贾桂等人物的遭遇,都可以视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破碎和消失的象征。
封建文化、封建义理在社会的变革中不断瓦解,人们命运的无常和痛苦在揭露着封建社会的丑陋。
《茶馆》读后感反映社会现实的残酷与人生的沉浮起落
《茶馆》读后感反映社会现实的残酷与人生的沉浮起落茶馆是中国著名作家老舍所著的一部长篇小说,它真实地反映了上个世纪初期时中国社会的现实。
小说描绘了茶馆里的各种人物,他们代表了不同的社会阶层和人生境遇,展示了社会现实的残酷以及人生的沉浮起落。
这篇文章将会从小说中的角色们、社会背景、文化反映等方面进行分析,探讨《茶馆》读后感反映社会现实的残酷与人生的沉浮起落。
首先,茶馆中的各种人物塑造得非常人性化,他们的性格和思想也各具特点。
茶馆老板王利发是一个寡妇,他经营茶馆以维持家计;茶客鲁光头为了挣钱,日夜间在船上工作,奔波劳碌;农民桑保是一个真诚善良的人,他只好在茶馆里尽力安抚自己的疯妻子。
这些人物形象非常鲜活,让人仿佛身临其境。
小说通过这些人物塑造,展示出了社会不同阶层人们的生活状况。
他们的遭遇反映出当时中国社会的困境。
其次,茶馆的故事背景发生在清朝末年,这是一个动荡的时期。
小说中阐述了这个时期的社会状况,便于读者了解这个时期的历史。
在一些细节上,小说描绘了一个喜欢赌博、劫富济贫、江湖险恶的社会现象。
这个时期的物质欠缺和各种社会问题,反映出当时中国人民的生活水平和社会状况。
这种社会状况形成了每个小人物独立生命中的支配,而文化和艺术也随之产生了变化,这些紧密联系着社会状况,我们通过阅读小说能更好地认识这个时期。
最后,通过茶馆之门的不断开合、客人的来来往往,小说表现了一种时代传统的陈旧和文化的沉积。
茶馆中一些对白具有浓郁的京音和本土化的特色,同时小说中也反映出了当时社会的种种弊端。
例如,客人印象最深的是一个跨国老鬼教会的女卖淫,但小说中并没有嫖妓,却只有解放前夕由共产党开展的消灭卖淫的以铲除旧社会黑暗消极面貌。
这种表现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深层次文化内在。
老舍透过茶馆的景象,通过叙述重要人物的命途,也表现了人性的沉浮和生命的时代悲剧,表达了他对现实社会的无奈与批判。
综上所述,茶馆是一部反映社会现实的小说,它反映了那个时代不同人物的生活状态以及不同社会阶层的矛盾。
浅谈老舍《茶馆》的悲剧效果
悲剧 ”延伸 到 “ 社会 悲剧 ” ,主要表 现为时
代性与现实性 的统一 ,以小人物王利发 、常
四爷 、 秦 仲义 的个人命 运的悲剧性质 , 来表
份 ,秦仲义 和常 四爷独特的人物性格 , 在全 剧 中从始至终多次 出现 , 他们和茶馆一样有 着相 同的命运 ,第一 幕展现 了他们 青年 的
稼” 。他个性刚强耿直 ,富有强烈 的正义感 和爱 国心 。他不善于做 “ 点头哈腰”之类的 事 ,一辈子不求人 , 一辈子不服软 ,敢做敢 当, 专打抱不平。 他一生只盼国家像个样儿 , 不 受外 国欺侮 ,然而 , 他满怀爱 国热忱 , 在 那个 可诅咒 的世道里硬是救 国无门, 壮志难 酬, 饮恨终生。 他在全剧末尾悲愤地说 :“ 我
生境界 ,源于对现实性悲剧的体验和感知 , 主要表现为 冲突和悲剧下的情感效果 。《 茶 馆 》是一部 悲剧 , 《 茶 馆 》代表 了老舍话剧 创作的最高成就,是老舍戏剧的顶峰之作 , 是 中国当代话 剧艺术 中的经典 , 以 旧北京城 中一个大茶馆——裕泰茶馆的兴哀 为背景 , 通过对茶馆及各类人物变迁的描写 , 反映了 从清末 、民初到抗战胜利后三个不 同时代的 近 5 O年 的社会面貌 。 揭示 了半封建半殖 民 地 的旧中国动荡、黑暗和罪恶。演绎 了中国
茶馆 的掌柜 , 是全剧的中心人物 。他精 明干 练 、善于经 营,但胆小怕事 、逆来顺受 。善 于见风使 舵 , 是一个 “ 做 了一辈子顺民 , 见 谁都请安、鞠躬 、作揖”的生意人 。但是 , 到 了第三幕 , 他这样的顺民 “ 小老板”却 找 不到立足生存之地 ,被逼上吊 自尽。 秦仲义是茶馆 的房东 , 人称秦二爷 。 第
高校论坛 2 0 1 3年 1 0期 ( 中)
老舍《茶馆》读后感范文(2篇)
老舍《茶馆》读后感范文可以说《茶馆》是老舍先生的一部传世经典之作,我们从这个小小茶馆的兴衰也可以侧面看出中国半个世纪的兴衰。
小说里面每一个人物都各具特色充满了个性,简单的一个茶馆我们看到了朝代的更替,看到了社会的各个阶层人物的生活状态。
文中茶馆的老板王利发,其实算是一个处事比较圆滑的人,他要求的不多只要他的小茶馆可以好好地经营,但是在故事的结尾他也是落得一个悲剧收尾。
其实这是关于一个时代的悲剧,不管是面对清朝的灭亡前那些封建制度的压迫,还是民国初年社会的动荡不安,还有解放初期的内战,茶馆都是坚强的存在着经营着,可是终究还是敌不过现实的残酷打击,悲剧是注定的结局。
关于茶馆最大的感触就是社会最底层人民的悲惨生活,无论怎么说受伤害最大的还是这些底层的人民群众们,里面也有冲有爱国的旗人常四爷和一心想着实业救国的秦二爷,可是他们都被悲剧的打压了,就是大多数人的愚昧无知麻木不仁才导致了清朝的灭亡,让当时的中国被列强欺辱。
还有文章中的各种小人物的各种性格的描写也是十分的传神,可以反映出当时黑暗的社会背景下人们的思想状况。
没有充满民族正义感的国民的话中国这个泱泱大国是不能真正的站起来,老舍的描写让我们看到了那个时代的悲哀,只有记住那个时代的痛苦才可以走好现在的发展之路。
老舍《茶馆》读后感范文(2)《茶馆》是中国现代作家老舍的代表作之一,通过描绘民国时期北京一家茶馆内发生的故事,展现了封建社会的种种弊端和中国人民苦难的现状。
这部作品以鲜明的社会意识和独特的表现手法,使读者深入了解了那个时代的社会风貌和人们的生活状态。
本文将从主题、人物塑造和表现手法等方面对《茶馆》进行深入评析。
首先,主题是《茶馆》的重要组成部分。
老舍通过展现茶馆中不同人物的命运与人生遭遇,揭示了封建社会的黑暗和肮脏。
茶馆是社会的一个缩影,不同阶层、不同身份的人聚集在一起,彼此之间的交流交融也给予了作品更多的张力和内涵。
主题围绕着封建制度下人民的疾苦和命运的悲剧,呈现出了人性的贪婪、欺骗和残酷。
《茶馆》的悲剧主题意蕴
南风论坛ANFENGLUNTAN N 146 May. 2016 May老舍的《茶馆》是中国戏剧史上的杰出力作,其中虽然不乏幽默搞笑的桥段,但在看似引人发笑的喜剧情节背后却是发人深省的悲剧意蕴。
本文旨在通过对文本的细致剖析,来揭示文本所蕴含的三个悲剧主题:社会悲剧、民生悲剧,以及由这两个因素所造成的民族悲剧。
一、社会悲剧《茶馆》展现了由清末到抗战后国民党统治时期,北京老字号裕泰茶馆由盛而衰的历史演变过程,通过茶馆这个“小社会”,可以从侧面反映当时社会的整体风貌,在茶馆逐渐衰败的同时,不同社会阶层的不同人物的悲剧命运也在一幕幕上演。
裕泰茶馆的悲剧正是由外在社会大环境的变革所造成的,是一种社会悲剧,从第一幕到第三幕中茶馆陈设的变化便可以看出市民公共空间的日渐萎缩。
第一幕中,茶馆的“屋子非常高大”,“摆着长桌与方桌,长凳与小凳,都是茶座儿”,后院还有高搭着的凉棚,“棚下也有茶座儿”,“屋里和凉棚下都有挂鸟笼的地方”,这表明,茶馆既是市民喝茶吃点心的消费场所,也是他们遛鸟闲聊的休闲之处。
然而时隔十余年,袁世凯死后,中国在帝国主义的干政之下陷入了军阀混战的局面,内战时时爆发,茶馆作为市民生活的活动领域已然遭到破坏,茶馆看似经过改良后获得了新的发展,实则已经逐渐走向没落的边缘,悲剧氛围已经显现。
而到了第三幕,抗战胜利后,日本人被驱除出了中国的土地,但随之而来的不是幸福的生活,而是国民党特务和美国兵在北京横行的境况,茶馆此时早已不复从前的热闹沸腾,而是萧索冷清,“藤椅已不见,代以小凳与条凳。
自房屋至家具都显着暗淡无光。
改良了一辈子的茶馆掌柜王利发为了维持生存费尽心血,最后却使得茶馆真的变成了“改良,改良,越改越凉”的结果,至此,市民生活公共空间已彻底萎缩,茶馆的悲剧正是社会悲剧的一个缩影。
存在主义认为,世界是荒诞的,人生是痛苦的,生活是没有意义的。
《茶馆》为我们呈现的世界无疑是荒谬的,这样的荒谬体现在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细读老舍《茶馆》的语言之恨、传统之殇
细读老舍《茶馆》的语言之恨、传统之殇【摘要】老舍的《茶馆》通过描绘北京胡同里的茶馆,展现了当时社会风貌。
作品中对北京话的批判体现了语言之恨,反映了时代背景下的文化矛盾和变迁。
封建礼教下的人生困境也是作品的重要主题,揭示了传统文化对个体生活的束缚和困扰。
通过对这些现象的深入剖析,不仅引发对传统与现代的对比思考,也使读者对人性、文化的内在冲突和挣扎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茶馆》语言之恨悲哀,传统之殇折射出悲苦的人情,挑战读者思考传统文化对现代社会的影响,并对社会的发展和人性的追求提出了深刻思考。
【关键词】老舍、《茶馆》、语言之恨、传统之殇、北京话、批判、封建礼教、人生困境、传统、现代、思考。
1. 引言1.1 老舍《茶馆》的背景介绍老舍的经典之作《茶馆》,是一部描写民国末期社会底层人民生活的话剧。
该剧首演于1957年,被誉为老舍的代表作之一,也是中国现代话剧的代表之一。
《茶馆》以一个老茶馆为背景,通过茶馆的经营和周围来往的人物,展现了当时社会的风貌和人们的生存状态。
老舍运用了大量的北京方言,为作品赋予了浓厚的地方特色和时代氛围。
通过茶馆这个微观的场景,老舍向人们展现了民国时期中国社会的种种现象,引发了观众对传统与现代社会的深刻思考。
《茶馆》不仅在中国取得了巨大成功,也在国际上广受好评,被誉为中国话剧史上的珍宝之一。
老舍通过《茶馆》这部作品,将自己独特的观察和思考注入通过细腻的描写和生动的人物形象,展现了一个丰富而辽阔的社会画卷。
2. 正文2.1 语言之恨:对北京话的批判老舍《茶馆》通过对北京话的批判,揭露了在当时社会中存在的语言之恨。
在剧中,北京话被视为低俗粗鄙的方言,被认为是不文明的代表。
茶馆老板王利发经常责备顾客们说话不像个样子,让他感觉没尊严。
这种对北京话的歧视反映了当时社会上层对本地方言的歧视和排斥态度。
这种歧视不仅表现在言语交流上,也体现在社会地位和身份的认同中。
只有说着标准普通话的人才能得到更好的社会地位和尊重,而说着方言的人则被认为是庸俗和低贱的。
现代散文解析茶馆中的社会冲突和人性悲剧反思
现代散文解析茶馆中的社会冲突和人性悲剧反思茶馆是人们闲暇时光中常去的地方,这里不仅有茶水供应,还是交流、纳凉、观赏、休憩之所。
茶馆中蕴藏着许多社会冲突和人性悲剧,我们通过对现代散文《茶馆》的解析,探讨其中的社会现象和人性之殇。
《茶馆》是由郭小军所创作的一篇现代散文,以茶馆为背景,通过描写茶馆中不同人物的命运,生动展现了当时社会发展中的诸多问题。
作品以人物形象的塑造为基础,以社会冲突和人性悲剧为线索,深刻揭示了人们在不同历史时期所面临的困境,以及人性在特定环境下的极限。
茶馆中的社会冲突主要体现在人与人之间的矛盾和矛盾的进一步激化。
茶馆作为一个公共场所,吸引了各个社会阶层的人们,不同阶层、身份和背景的人们在此交汇,必然会产生冲突。
在《茶馆》中,郭师傅与庄主的矛盾体现了劳资之间的矛盾。
郭师傅作为劳动者,苦苦经营茶馆,但庄主却占据了更多的利益,使得他陷入了经济困境。
这种劳资矛盾在茶馆中得以衍生,折射了社会中更大的劳资纠纷。
另一方面,人性悲剧在茶馆中也有所体现。
人性悲剧包含了对人性黑暗面的揭示与探讨。
在《茶馆》中,茶馆内部的纷争和矛盾不断升级,最终演变成一场人性的悲剧。
无论是大地主、土豪劣绅,还是无产阶级革命者,他们在茶馆内的行为和言辞中都显露出了人性的丑陋和狭隘。
这些人物面对生活的压迫和现实的困境,逐渐失去尊严和人性,最终走向了悲剧的彼岸。
通过对《茶馆》的解析,我们不难看出茶馆中的社会冲突和人性悲剧的根源。
一方面,茶馆作为一个公共场所,吸引了各个社会阶层的人们,不同身份和背景的人们在此相遇,必然会产生矛盾。
另一方面,茶馆时代背景下的社会压迫和生存困境,使人们逐渐失去人性,走向了悲剧的绝路。
这些冲突和悲剧,既是当时社会现象的真实写照,也是人性在特定环境下的反思。
茶馆中的社会冲突和人性悲剧给我们带来了许多启示和反思。
首先,我们应当关注社会冲突的产生和激化,以及其对社会发展的影响。
劳资矛盾、阶级对立等问题需要得到重视和解决,以推动社会的和谐发展。
一曲悲歌的艺术之魂——论老舍《茶馆》的悲剧性
中 小人物 命运, 结合作者的思想 感情和时代现实性分析 其悲 剧性的内 涵与原因。 由此 体味 《 茶馆》 挂特艺术风格的和 精巧的艺术 构思即 作品的 艺术之魂。
关键词 :老舍 ; < 茶馆 》 ;悲剧性
《 茶馆 》 从第一幕 的晚清戊戌变法 到第 二幕 的民国初的军 阀混战 , 一直写到第三幕 的抗战结束 , 历经半个世纪 , 茶 馆作为人们 喝茶和闲聊的地方, 在老舍 的笔下 , 却成 了诅 咒 了给人 民带来灾难的黑 暗年代 , 控诉吃人 的旧社会舞 台, 成为了我国当代具有世界性 深远影响的优秀剧作之一 , 故曹 禺先生晚年 评 价说 I“《 茶馆 》是中国戏剧史上空前 的 范例” 。 《 茶馆 》 对旧时代大众精神危 机的刻 画 主要 借助于剧 中的三个关键 人物… 一 王利 发、 秦 仲义和常四爷来完成的。老舍通过对 三个善 良、 质朴、 正直人物命运悲剧的凭吊 。 痛诉了那个时代的怪异和丑陋 , 而在这部作 品中 , 喜剧风格无疑是鲜明与突 出的, 在 老 舍温婉的笑脸之后 , 人们还是不难窥探出他 对忧 患人生的独特 的悲剧感悟。作品如实呈 现 了人的生存状况 , 表现出对人的命运 的执 着关注和对病态人性 、 人格 的深刻思考 , 蕴 涵着作者老舍他那深沉而博大 、 灼痛而悲凉 的悲剧意识。本文拟从 《 茶馆 》 作 品中主要 内容 小人 物命运结合作 者 的思 想感情 和时 代现实性分析其悲剧性的内涵与原因。
的清朝士兵 家庭之 中, 自 幼丧父, 他 出生 的年 代正是 《 茶馆 》 第 一幕所写 的时代 。他少年 时代居住 的小胡 同口, 就有一座茶馆 ,正在 他 上小学的必经 的路上 , 放学后, 他 常常到茶
身份, 他们的身份虽不同, 但悲剧性的命运
却十分 相似 , 其 悲剧主要是 由他们各 自所负 载的文化与 时代 历史的不谐凋所造成 的。 如“ 被旧文 化管辖而死的悲剧” 、“ 反抗旧文 化 而死 的悲剧 ” 、“ 受 劣质文 化浸染 而死 的 悲剧 ”0 等 ,这些文化悲剧虽不 悲壮激烈 , 却也深沉凝重 , 令人警醒反恩 ,老舍的创 作 集中表现出一个作家对于底层百姓尤其是 普通人命 运的严肃思考 。 二、 “ 悲喜交织”的现实主义悲剧观 胡洁青先生曾说: “ 写《 茶馆 》这样 的 戏, 老舍有 自己的生活基 础 , 他 出身在贫苦
浅析老舍《茶馆》中的悲剧意识
浅析老舍《茶馆》中的悲剧意识1000字《茶馆》是老舍先生创作的一部话剧,以清朝末年北京的一家传统茶馆为背景,讲述了茶馆老板王四爷和他周围日渐衰落的人生命运,展现了社会阴暗、政治腐败、封建道德的种种弊病,以及普通人群体的生存境遇。
悲剧意识在全剧中得到了很好的体现。
首先,就是茶馆所处的历史背景。
清朝末年,国家政治不稳,经济落后,人民的生活条件十分艰苦,前途未卜。
从这个层面来看,《茶馆》所呈现的场景是一幅反映时代背景的画卷,让人不禁为此感到悲哀。
其次,老舍通过王四爷和其他人物的命运走向,表达了一种人生的绝望感和无奈感。
王四爷本来是个勇敢、顽强的人,但岁月的巨轮把他碾成了一个迟钝、古怪的老头。
他曾经的努力,换来的却是家庭的破碎、贫穷的生活;而随着时代的变迁,他的传统观念和生活方式也显得苍白无力。
他的无奈和绝望,表现得淋漓尽致。
其三,剧中的人物形象也呈现出一种悲剧感。
如鲁小姐,她虽然参与了新文化运动,但落脚于茶馆中却不得不为生活所迫,被迫放弃自我和理想;又如满文,他坚信先生的道德原则,但面对现实的利益和权力,他却也不得不妥协。
这些人物都是一种“被动的悲剧人物”,他们在各自追求的理想和现实之间焦灼,最终却都带着悲伤离去。
综上所述,《茶馆》中的悲剧意识主要体现在对历史背景、人物命运、人性深度的描写中。
作为一部反映时代和社会的话剧,老舍在《茶馆》中严肃地探讨了人们在艰难境遇中的处境,对物质和精神上的渴求和挣扎,以及面对困难和命运无奈时所表现出来的低落和颓废。
这种悲剧意识,为我们展现了一个不大美好的现实,然而却也把人性的美妙之处,留给了读者的思考。
老舍《茶馆》:最悲的悲剧,充满了无耻的笑声”
老舍《茶馆》:最悲的悲剧,充满了无耻的笑声”《茶馆》1957年7月发表于《收获》创刊号,后经过两次修改在1959年9月收入《老舍剧作选》时定稿。
它以掌柜王利发的视角,通过三个时代的横切面描绘裕泰大茶馆的人来人往,展示了从戊戌维新到20世纪40年代半个世纪的中国社会风云。
《茶馆》第一幕,王利发是个年轻气盛、踌躇满志的掌柜,虽然大清朝气数已尽,裕泰大茶馆却是一派热闹红火,欣欣向荣。
经过第一幕清廷没落的惶恐岁月、第二幕军阀混战的混乱年景,到第三幕,抗战虽然胜利,民生却日益凋敝,裕泰大茶馆成为衰朽的民国政府的一个具体而微的缩影,王利发也成为一个垂垂老者,被各种恶势力压榨得无法喘息,终于用一根上吊绳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满族人常四爷、松二爷,怀着实业救国之心的秦二爷是王利发的朋友,他们在时代的驱策中,沿着各自命运的轨迹,走向各自的悲剧命运。
刘麻子、二德子、唐铁嘴、吴祥子、宋恩子,这些坑蒙拐骗、无恶不作的地痞流氓,却是如鱼得水,越活越滋润,到了第三幕,老一代恶人消隐,新一代恶人又崛起,他们的儿子小刘麻子、小二德子、小唐铁嘴、小吴祥子、小宋恩子完美继承了他们爸爸胡作非为的“事业”,在作恶这一点上比老子们有过之而无不及。
茶馆因为他们的存在更加没有亮光。
沈处长出现在《茶馆》第三幕。
一开始,他只是在小刘麻子、小唐铁嘴的讲述中出现——“这儿属沈处长管。
知道沈处长吧?市党部的委员,宪兵司令部的处长!你愿意收他的电费吗?”“沈处长作董事长,我当总经理!”“您的四侄子海顺呀,是三皇道的大坛主,国民党的大党员,又是沈处长的把兄弟,快做皇上啦……”“沈处长批准了我的计划!……处长也批准修理这个茶馆!我一说,处长说好!他呀老把'好’说成'蒿’,特别有个洋味儿!”恶人中的恶人沈处长就这样在恶人们的幕后推波助澜,为恶人们营造了为非作歹的水土,终于逼死了王掌柜。
《茶馆》落幕之前,王掌柜凄惨死去,沈处长堂皇亮相,八声“蒿”(“好”)宣告了这个官僚的空洞和冷血,展示了这个官僚秩序的无情、冷酷、不可救药。
现代散文解析茶馆中的社会冲突和人性悲剧
现代散文解析茶馆中的社会冲突和人性悲剧茶馆是一部具有深刻社会意义的现代散文作品。
通过对茶馆中发生的一系列故事和人物形象的描绘,作者人性悲剧和社会冲突的主题得以清晰呈现。
该散文通过展示茶馆中各色人物的生活遭遇和精神挣扎,不仅对大时代背景下的社会问题进行了深刻剖析,还昭示了人性的脆弱与勇敢。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对茶馆中的社会冲突和人性悲剧进行深入解析。
1. 社会冲突的折射茶馆作为一个特定的场景,集结了来自不同社会阶层的人们。
这些人物身上所展示的各种冲突与矛盾,实际上折射了当时社会的方方面面。
比如,老板王春花与职工王利发之间的权益纷争代表了雇主与员工之间的矛盾;县令、宋长寿和茶馆里的客人们之间的阶级矛盾则是现代社会阶层固化问题的投射。
这些社会冲突的群像使得茶馆成为一个社会微缩镜,引发了读者对当时社会问题的深入思考。
2. 人性的悲剧与反思茶馆中的人物形象充满了悲剧色彩,他们所经历的苦难和命运的无情让人不禁产生对人性的反思。
譬如,店长贾三灾的悲剧如同一块惨烈的尘埃,暴露出自私和贪婪的本质;茶馆中的大娘陈岩石质朴忠厚的形象则表达出对于时代的无奈和迷茫。
通过对这些人物形象的塑造与描绘,茶馆呈现了人性的复杂与矛盾,使读者不得不对人性的弱点进行反思。
3. 社会冲突和人性悲剧的交织社会冲突和人性悲剧在茶馆中交织在一起,共同构成了故事的主线。
茶馆的变迁与被拆迁的命运象征了社会变革与人性折磨的交织;而茶馆中的各个小故事也延伸出了更多关于人性悲剧的细节,如恋爱、婚姻、友情等。
社会冲突和人性悲剧在茶馆中彼此交错,互为因果,丰富了故事的层次与内涵。
综上所述,茶馆这部现代散文作品以其深刻的社会意义和对人性悲剧的揭示而备受瞩目。
通过对茶馆中的社会冲突和人性悲剧的解析,我们深入思考了当时社会问题和人性的复杂性。
茶馆的故事不仅是以一个场景为载体,更是通过这些冲突和悲剧与读者展开了一次心灵的对话。
它提醒我们关注社会,思索人性,并为我们铺就了更加深入的文学探索之路。
从情感体验谈《茶馆》悲剧的构成
从情感体验谈《茶馆》悲剧的构成《茶馆》是中国戏剧史上的经典之作,被誉为“新中国戏剧的丰碑”,它将一幕幕矛盾冲突、生活百态交织在一起,展现了晚清民初至解放初期中国社会的百态人生。
在该剧中,悲剧元素被深刻地构建,引发了观众深切的情感体验。
那么,我们从情感体验的角度来探讨《茶馆》悲剧的构成。
首先,悲剧的构成要从人物的塑造入手。
在《茶馆》中,每个人物都有其独特的性格特点和命运轨迹,从老板王利发到刘铁石,再到其他各色人物,都展现了他们的喜怒哀乐、悲欢离合。
令人印象深刻的是,这些人物的命运多是不幸的,被社会环境和历史背景所束缚,在无奈中挣扎、在绝望中迷茫。
观众在看到这些人物的遭遇时,不禁会产生对他们的同情和悲悯之情,这种情感的共鸣使得悲剧更具穿透力和感染力。
其次,在情感体验上,《茶馆》通过剧情的安排和冲突的发展,渲染了一种深沉的悲剧氛围。
从开场的热闹喧嚣到后来的冷清落寞,从人物之间的矛盾纠葛到命运的无情捉弄,每一个情节都在无声中传递着悲剧的悲伤和无奈。
观众在观看的过程中,往往会被剧情的发展所牵动,跟随着人物的命运起伏,共同体验其中的沉重和苦涩,引发内心深处的共鸣和震撼。
再者,音乐在悲剧中的作用也不容忽视。
在《茶馆》中,音乐作为一种重要的表现手段,通过旋律的起伏和曲调的变化,烘托了剧情的氛围和人物的内心世界。
当音乐响起时,观众往往会感受到一种悲怆和凄凉,仿佛置身于那个风云变幻的时代,感受到那些被命运所摆布的人们的悲欢离合,悲哀和绝望在心头弥漫。
综上所述,从情感体验的角度来看,《茶馆》的悲剧构成包含了人物塑造、剧情安排和音乐的运用等多个方面,通过对这些元素的有机结合,使得悲剧更加真实、感人。
通过观看《茶馆》,观众不仅可以感受到那个特殊历史时期的风云变幻和人心沉浮,更能够在其中汲取到生命的深层价值和人性的深刻体验。
在悲剧的构成中,情感体验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唤起人们内心最深处的共鸣和震撼,引发对人生、对社会的深刻思考和反思。
《茶馆》:反映中国社会的喜剧悲剧
《茶馆》:反映中国社会的喜剧悲剧
《茶馆》是中国作家老舍的代表作品之一,该剧于1957年首次上演,通过对北京一个小茶馆的生活场景的描写,反映了中国传统社会的种种悲剧和喜剧。
作品通过描绘茶馆中的各种人物,展现了中国社会各个阶层的人物形象和生活状态。
这些人物涵盖了许多社会问题,如土地改革、家庭矛盾、商业繁荣、社会不公等。
这些问题被生动地呈现出来,让观众可以深入地了解中国社会的多元面貌。
通过茶馆中各种人物之间的互动和交流,老舍生动地展现了中国社会中的阶层和权力关系。
其中,茶馆老板王四爷是一个代表小商贩阶层的人物,而茶馆客人们则代表了不同的社会阶层,如地主、知识分子、工人、商人等。
这些角色的冲突和对抗揭示了社会中的不公和阶级斗争,让观众更好地了解了当时中国社会的现状。
此外,作品也展现了中国传统社会中的喜剧元素。
例如,茶馆中的一些顾客们的生活经历和态度,描绘了一些滑稽可笑的场景,让观众在悲剧中感受到了一些欢笑和轻松。
总的来说,《茶馆》是一部非常有价值的文艺作品。
通过对中国传统社会的生动描写和对社会问题的深入探讨,它呈现了一个真实的中国社会形象。
在作品中,喜剧和悲剧相互交织,生动地展现了社会的多样性和矛盾,值得人们深入
思考和探究。
【赏析】《茶馆》老舍
【赏析】《茶馆》老舍《茶馆》老舍主题思想全剧三幕戏,分别写了三个时代。
第一幕以1898年戊戌政变失败为背景;第二幕以袁世凯死后的军阀混战为背景;第三幕则以抗日战争胜利后,国民党政府加紧黑暗统治为背景;通过裕泰茶馆这个“窗口”。
截取一系列生活横断面,以高度的艺术概括力,从侧面反映了近50年社会历史的风云变幻,展现出一幅幅社会历史风俗画,深刻揭露了三个时代的黑暗腐朽,从而达到了作者“葬送三个时代”的艺术目的。
《茶馆》全剧没有统一连贯的故事情节,而是采取了独特的人像展览式的戏剧结构,将众多的人物速写组成几十幅时代剪影,形成一个戏剧片断,经过作者的巧妙编织既展现了多种多样的戏剧冲突,又塑造了鲜明生动的人物形象,还广泛地反映了时代环境和社会心理。
怎样塑造人物形象在《茶馆》众多人物中,裕泰茶馆的掌柜王利发是贯穿全剧的中心人物。
第一幕时,他才20岁,他的处世哲学是:“我按着我父亲遗留下的老办法,多说好话,多请安,讨人人的喜欢就不会出大岔子!”因此,他从不敢得罪有钱有势的人,但总免不了被敲诈勒索;为了能让茶馆经营下去,他也顺应时世的变迁,不断改变茶馆的经营方式,目的是求得一家人的生存。
这样一个精明、干练、善于经商的小商人,最后也逃脱不了破产的命运。
到国民党统治时期,苦心经营几十年的茶馆终于被霸占,自己则在绝望悲愤中上吊自杀。
剧中另外两个贯穿全剧的人物秦仲义和常四爷的结局也是悲惨的。
秦仲义是维新变法后出现的民族资本家,他企图走“实业救国”道路,但由于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和国民党的统治,他惨淡经营了几十年的工厂却被当作“逆产”没收。
常四爷性格耿直,有爱国心和正义感,只因说了一句“大清国要完”,就坐牢一年多。
到第三幕时,七十多岁的他以卖菜卖花生米为生。
“我爱咱们的国家,可是谁爱我呢?”这是他对自己的一生发出的凄凉的呼号。
剧本通过这三个人物的悲剧结局,形象地说明了旧社会的黑暗冷酷和必然灭亡。
艺术特色作品语言简洁明快,含蓄风趣生动,极富个性色彩;同时有浓厚的北京地方特色。
浅谈《茶馆》中人物形象的悲剧性
摘要《茶馆》是老舍在新中国成立之后创作的精品,它用三幕戏再现了戊戌变法、军阀混战和新中国成立前夕三个不同时代的世事变化,这是老舍戏剧小说化呈现给观众戏剧认识的全新感受。
在那个风云变幻的年代,人命危浅,不能自控,身如浮萍飘摇不定。
在茶馆上演了一幕幕悲观离合、盛衰交替的人生百态。
本文旨从三个部分来探讨《茶馆》中人物形象的悲剧性。
第一部分,分析主要人物王利发、常四爷、秦仲义的悲剧命运特征;第二部分揭示人物悲剧命运的根源;第三部分探究人物形象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茶馆》人物形象悲剧性悲剧根源Abstract"Teahouse" is Lao She's creation after the founding of New China, it uses three acts to reproduce the transformation of Cheng Cheng, warlord melee and the establishment of New China on the eve of three different times of the world changes, this is Lao She drama fiction presented to the audience drama understanding of the new feelings. In that changing era, life is shallow, can not control, like duckweed fluttering. In the teahouse staged a scene of pessimism clutch, ups and downs alternate life. The purpose of this paper is to explore the tragic characters in Teahouse from three parts. The first part analyze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tragic fate of the main characters Wang Lifa, Chang Siye and Qin Zhongyi; the second part reveals the root of the tragic fate of the characters; the third part explores the practical significance of the characters' images.Keywords: "Teahouse";character image;tragic;the tragic roots目录引言 (1)一、《茶馆》中人物形象的悲剧命运特征 (1)(一)一心一意学改良的王利发 (1)(二)自强不息求自立的常四爷 (3)(三)苦心孤诣办实业的秦仲义 (5)二、《茶馆》中人物形象悲剧的根源 (6)(一)性格原因 (6)(二)社会原因 (9)三、《茶馆》中人物形象塑造的现实意义 (9)(一)爱国情怀 (10)(二)善良圆融 (10)(三)自立自强 (11)四、结语 (11)参考文献 (13)致谢 (14)浅谈《茶馆》中人物形象的悲剧性战火纷飞的那个年代,风云变幻的那个年代,不屈抗争的那个年代,老舍先生的《茶馆》作为记录那个时代的史书,是半个世纪以来,中国话剧舞台上出现的第一流作品,其成就被誉为“带着中国民族风味的艺术,是东方话剧的奇迹”。
一个无可奈何的悲剧
一个无可奈何的悲剧一、《茶馆》所反映的时代以及矛盾冲突二、《茶馆》的结构三、主要人物形象王利发是裕泰茶馆的掌柜,也是贯穿全剧的人物。
他从父亲手里继承了裕泰茶馆,也继承了他的处世哲学,即多说好话,多作揖。
他胆小、自私,又精明、干练,善于应酬,对不同的人采取不同的态度。
在黑暗的旧中国,尽管王利发善于应酬,善于经营,不断改良,却无法抵御各种反动势力的欺压。
他对此也抱有强烈的不满,但表达得十分含蓄。
比如当唐铁嘴说“感谢这个年月”时,他说:“这个年月还值得感谢!”蕴含着他的不满、愁苦和愤恨。
就是这样一个精于处世的小商人,最终仍然没能逃脱破产的命运。
王利发的悲劇,是旧中国广大市民命运的真实写照。
常四爷是旗人,在满清时吃皇粮。
但是他对腐败的清王朝不满,对洋人更加痛恨。
第一幕中因一句“大清国要完”被抓起来,坐了一年的监狱。
出狱后参加义和团,以后又凭力气靠卖菜为生。
他正直,善良,敢作敢为,富于正义感。
他不讳言他的不满,对抓过他的特务仍然很强硬,对正在发愁的王利发则雪中送炭。
就是这样一个人,最后也穷困潦倒,绝望地喊出:“我爱咱们的国呀,可是谁爱我呢?”这个形象代表了不甘受奴役的中国人,反映出旧中国人民的反抗情绪。
松二爷也是个旗人,心眼好,但胆小怕事,懒散而无能。
清朝灭亡前,他游手好闲,整日喝茶玩鸟。
清亡后,“铁杆庄稼”没有了,但他仍然留恋过去的生活,不愿自食其力。
他宁愿自己挨饿,也不让鸟儿饿着,一提到鸟就有了精神,最后终于饿死。
这是一个没有谋生能力的旗人的典型,反映了中国封建社会的腐朽。
刘麻子、唐铁嘴等,是一群地痞无赖,一个说媒拉纤、拐卖人口,一个是麻衣相士,算命骗人。
这样一类人物形象,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畸形和病态。
四、《茶馆》的语言特色人物语言个性化是本剧的一大特色。
老舍善于从人物的身份、思想、性格出发,让他们说出符合自己个性的语言。
每个人物的语言都是自己的,表达着自己的思想,显示着自己的性格。
如王利发谦恭、周到,善于与各种人物打交道,对不同的人说不同的话,与他的掌柜身份非常吻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老舍《茶馆》中的悲剧意识摘要:悲剧意识是一种艺术观念,也是一种人生境界。
源于对现实性悲剧的体验和感知。
主要表现为冲突和悲剧下的情感效果。
《茶馆》代表了老舍话剧创作的最高成就,蕴含着浓厚的悲剧意识。
全剧以以小人物王利发、常四爷、秦仲义的个人命运和国家的命运交织。
演绎出一场历史悲剧。
全剧以“茶馆悲剧”、“人物悲剧”延伸到“社会悲剧”。
《茶馆》是一部悲剧,是老舍戏剧的顶峰之作,是中国当代话剧艺术中的经典,以旧北京城中一个大茶馆--裕泰茶馆的兴哀为背景,通过对茶馆及各类人物变迁的描写,反映了从清末、民初到抗战胜利后三个不同时代的近50年的社会面貌,揭示了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旧中国动荡、黑暗和罪恶。
演绎了中国五十年的历史。
全剧以“茶馆悲剧”、“人物悲剧”延伸到“社会悲剧”。
主要表现为时代性与现实性的统一。
然而以小人物以小人物王利发、常四爷、秦仲义的个人命运的悲剧性质。
茶馆里的人,茶馆的变迁。
社会的现实变化。
一、茶馆悲剧:茶馆,在中国极为常见,但却是一个很特殊的地方,茶馆几乎浓缩了整个社会的各种形态,并随着社会的变革而同步演出了一幕幕的人间话剧。
《茶馆》以旧北京城中一个大茶馆--裕泰茶馆背景,一幅巨大的时代画卷,年代之长,经历的历史事件之多,出场人物之繁杂,涉及的社会面广泛而复杂。
清末时,裕泰茶馆生意兴隆,三教九流,各色人物云集于此。
谈国事被抓进监狱的常四爷,卖女儿给太监。
在此相面骗钱。
主张实业救国的秦仲义和庞太监的对话。
这表明了当时政治的黑暗。
军阀混战时期,茶馆生意艰难,尽管王利发苦心改良,却也只能惨淡经营。
抗战胜利后,国民党特务和美国兵在北京横行。
剧中所有正直的人都陷于一种不可自拔的困境中。
这时的裕泰茶馆更加破败,只有“莫谈国事”的纸条写得更多,字也写得更大。
其中,几个主要人物都已老态龙钟并且有了子孙;老的地痞流氓不见了,代替他们是他们的下一代。
这些小辈干起坏事来,比他们的父辈更加无耻。
这个时候,黑暗势力更加猖獗,百姓生活更加困苦。
出名的评书艺人一次挣不上三个杂合面饼子钱,常四爷的生活更加艰苦,秦仲义的工厂被人霸占。
已失去生活的信心的王利发,让儿子、儿媳、孙女都跟着康妈妈到西山去逃命。
这一切的一切都在茶馆中发生。
茶馆成为了一个见证。
茶馆本身是一个休闲的地方,带给人身心的愉悦和欢乐。
现实中却成为了一个污浊不堪的场所。
不得不说这是场馆本身的悲哀,也是社会的悲哀。
二、人物悲剧:全剧以以小人物王利发、常四爷、秦仲义的个人命运和国家的命运交织。
演绎出一场历史悲剧。
在老舍对这些小人物的悲剧性格与悲剧命运的表现中 ,有“含泪的笑”、同情的关注、悲怆的泪和愤懑的控诉。
1、王利发--------在-希望中苦苦挣扎,踽踽前行。
王利发是一个悲剧人物。
一个在希望中苦苦挣扎,拥有幻想的是市民。
裕泰茶馆的掌柜,也是贯穿全剧的人物。
他从父亲手里继承了裕泰茶馆,怀抱希望。
希望茶馆生意兴隆。
也继承了他的处世哲学,即多说好话,多作揖。
如:“在街面上混饭吃,人缘儿顶要紧。
我按着我父亲遗留下来的老办法,多说好话,多请安,讨人人的喜欢,就不会出大岔子!”圆滑世故下折射出人性的扭曲。
他胆小、自私,如在茶馆门口挂着“莫谈国事”。
对不同的人采取不同的态度。
如对难民、李三等人:“别耽误工夫!”“咱们的事,有功夫再研究!”他对难民强硬、冷漠,对李三虽同情,却有限度。
对大兵、警察、特务:“您圣明。
”“你多给美言几句,我感恩不尽!”“老总们,实在对不起,还没开张,要不然,诸位住在这儿,一定欢迎!”没有人性的自主性,一味地顺从。
同时,王利发又精明、干练,善于经营、不断改良。
’语言上的改良。
“西直门的泰德,……全先后脚的关了门,只有咱们裕泰还开着,……”(王淑芬)“大茶馆全关了,就是你有心路,能随机应变的改良!”(常四爷),王淑芬、常四爷的话则侧面表现出王利发善于经营,不断改良,是茶馆业中的佼佼者。
但他也胆小怕事,虽对现实抱有不满,却表达得很含蓄。
如他和唐铁嘴的对话:“这年月还值得感谢!”;与报童的对话:“有不打仗的新闻没有?”一直处在夹缝中生存和经营。
煞费苦心。
匍匐前行。
在黑暗的旧中国,尽管王利发善于应酬,善于经营,不断改良,却无法抵御各种反动势力的欺压。
他对此也抱有强烈的不满,但表达得十分含蓄。
就是这样一个精于处世的小商人,最终仍然没能逃脱破产的命运。
王利发无可奈何地走到了人生尽头,才明白,自己几十年的小心谨慎、苦撑苦熬,全是徒劳,迎着死的诱惑,他发出了从来没敢说出口的质问:“人总得活着吧?我变尽了方法,不过是为了活下去!施压,该贿赂的,我就递包袱。
我可没做过缺德的事,为什么就不叫我活着呢?王利发的悲剧,是旧中国广大市民生活命运的真实写照。
2、常四爷:-------旗人的痛苦反思常四爷有着自己的骄傲。
性格中正直善良,乐于助人。
敢作敢为,对抓过他的特务依然强硬,对正在发愁的王利发则雪中送炭。
常四爷是旗人,在满清时吃皇粮。
但是他对腐败的清王朝不满,仍然坚守不移的爱国情操。
对洋人更加痛恨。
末年他还吃得起钱粮、坐得起茶馆的时候,就从心里瞧不起“吃洋教”的马五爷在人前颐气指使的派头。
他因一句“大清国要完”被抓起来,出狱后参加义和团,以后又凭力气靠卖菜为生。
他自食其力,乐于助人。
如“我卖菜呢!自食其力,不含糊!”“听说你明天开张,也许用得着,特意给你送来了!”他爱国、敢作敢为。
如“什么时候洋人敢再动兵,我姓常的还准备跟他们打打呢!……”“我爱大清国。
”他正直、倔强。
如“要是洋人给饭吃呢?”“盼着你们快快升官发财!”“该亡!我是旗人,可是我得说句公道话!”就是这样一个人,最后也穷困潦倒,绝望地喊出“我爱咱们的中国呀,可是谁爱我呢?”常四爷的形象,代表了不甘受奴役的中国人,反映出旧中国人民的反抗情绪。
常四爷,一个多么希望依靠奋斗来换取国家和个人好前途的中国人,他的悲剧不是来自胆怯、懒惰,而是来自其特定的身份和个性下落伍了的观念。
属于旧时代也属于满族传统的人生观,叫他总以为凭着一身正气和不服输的精神,就可以在铺天盖地的社会黑暗间闯开一条生路,这样天真的愿望根本没法实现,邪恶社会永远张着毫不留情地吞食着贫寒的个体的市民小人物,即使你再豪横再不肯屈服也罢。
常四爷的失败,除了社会的责任之外,也因为他的人生哲学已然不合时宜。
个性与时代的背离。
就这一点说来,他与终于跌进厄运的王利发是殊途同归。
3、秦仲义希望幻灭后以生命为代价做出无力的控诉秦仲义作为一个家道殷实的资本家,主张实业救国的维新派。
戊戌变法失败之后国势衰微、哀鸿遍野,他凭着一颗殷切的报国之心,毅然变卖祖业,创建工厂,走上实业救国的人生之路。
他倾尽了40年的心血,办起了不小的企业,总觉得自己的这些成就是可以“富国裕民”的。
所以,他把一切人都不放在眼里,来到茶馆,有一种居高临下、咄咄逼人的气势。
他财大气粗、自命不凡,对穷苦人民很少有同情,他考虑着多赚钱,想搞实业救国。
对王利发摆出主子的态度;对常四爷给贫困的乡妇买了两碗烂肉面,表示不屑一顾,不以为然,他一口咬定,国家能否得到挽救,“并不在于有人给穷人一碗面吃没有”。
他对清王朝的统治存在着阶级本能上的对立,在与庞太监的对话中,软中有硬、绵里藏针,表现出了新兴阶级的一种挑战和锐气,从而真正的揭示了资产阶级的本质特征。
然而,他的人生轨迹,和王利发一样,也没有能够摆脱时代的规定性。
半封建、半殖民地的社会制度,帝国主义、封建官僚买办沆瀣一气总制全局的经济形势,没有给他的追求留下一丁点儿施展的空间。
他的产业被政府蛮横的算作“逆产”,全部没收,当局非但没有好好的接着办厂,反而把机器全当废铜烂铁给卖了。
眼看着工厂的废墟,秦仲义痛心疾首,牢骚冲天:“全世界,全世界找得到这样的政府找不到?”最终他的人生结论比王利发的还可悲。
秦仲义有过比王利发大得多的生存能力,他立志变革中国现实,可是,他的人生也没能逃脱世道的钳制,半封建半殖民地的制度,帝国主义、封建寡头和官僚买办共同控制的国家经济形势,没给他留下一丁点儿施展的空间。
何况,他自视高人一头,跟大众无法沟通感情。
他在黑暗岁月里单挑独斗了一辈子,终于惨败下来,也是必然的。
三、社会悲剧茶馆中所涉及的三个历史时代,每幕戏的背景都发生在每次大的政治事件之后。
第一幕是在戊戌变法失败之后,第二幕是在袁世凯死了之后,第三幕是在抗日战争胜利之后。
这样不直接描写政治斗争,通过茶馆的社会现实折射出社会现实。
并点出了任何的反动统治阶段每次改朝换代都换汤不换药。
通过王利发苦心经营茶馆,最终破产。
常四爷正直,爱国却最终不合潮流。
秦仲义办厂,最终也破产,只留下一些小东西的怀念。
表现为现实性与个性的统一。
这些人物的悲惨遭遇,从而造成他们的精神创伤,加深悲剧色调,充分表现主题思想。
生动地揭示出旧中国的苦难和生活在旧时代的人们的血泪心酸,也表现了旧时代的罪恶统治是多么不得人心。
作家用多个人的悲剧命运折射社会悲剧。
《茶馆》既带有浓厚的悲剧色彩,又是一曲葬歌。
剧中安排了这样一个悲惨而又寓意深刻的场面:王利发、秦仲义、常四爷三位老人的饱经沧桑之后,在茶馆里最后一次会面,他们怀着对旧时代的满腔激愤,用撒纸钱来祭奠自己,这是全剧的点题之笔,象征着给旧时代送葬,其社会悲剧意义尤为突出。
从《茶馆》这部剧中我们可以看出老舍对旧中国、旧社会认识得深,对王利发等生活在社会底层的贫苦人民的悲惨命运理解得深。
老舍在对旧社会认识理解深入的基础上,融进了正确的悲剧观念构思了王利发等主要悲剧角色的悲剧发展史,写他们与时代的不合拍性,写他们与反面人物的“彼此不相容”,从而增强了悲剧的美感力量。
因此从悲剧特征去认识这部悲剧所表现的时代或现实性,可以提高认识该剧的思想意义和审美价值。
1.关纪新《老舍评传》,重庆出版社,20032.刘雄平.文化的悲剧 --老舍小说中人物的悲剧实质[期刊论文]-大连民族学院学报20053.许明 .浅谈老舍剧本《茶馆》中的人物--王利法[期刊论文]-中州大学学报20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