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信息化水平测算与比较研究

合集下载

中国产业数字化程度的测算与分析

中国产业数字化程度的测算与分析

中国产业数字化程度的测算与分析中国产业数字化程度的测算与分析近年来,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与普及,数字化已经成为全球各行各业的大趋势。

中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数字化对于其产业发展至关重要。

本文将从产业数字化的概念、现状、测算方法以及分析结果等方面,对中国产业数字化程度进行测算与分析。

一、产业数字化的概念产业数字化是指运用信息技术和数字化工具,将传统产业中的生产、流通、管理等各个环节数字化,并通过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手段实现产业供应链的全面数字化的过程。

它可以提高产业整体的效益和竞争力,促进经济转型升级。

二、中国产业数字化的现状目前,中国产业数字化整体水平逐步提升,但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一定差距。

一方面,中国制造业数字化程度较高,通过机器人、物联网、云计算等技术的应用,实现了生产过程自动化和柔性化。

另一方面,服务业和农业的数字化程度相对较低,尤其是传统零售、医疗、教育等行业数字化进程相对滞后。

此外,中小微企业数字化程度普遍较低,数字鸿沟突出。

三、产业数字化测算方法产业数字化程度的测算通常可以从三个维度入手:基础设施数字化、行业应用数字化和数字技术加速度三个维度。

基础设施数字化主要考量互联网接入、宽带速度、数据中心等因素;行业应用数字化考察各个行业的数字技术应用水平;数字技术加速度则统计相关政策支持和技术创新情况。

四、中国产业数字化程度的分析结果根据测算结果显示,中国产业数字化整体水平正在逐步提升。

基础设施数字化方面,中国互联网普及率达到了57.7%,超过全球平均水平。

但在宽带速度和数据中心建设等方面,仍存在一定差距。

行业应用数字化方面,制造业处于领先地位,数字技术的应用程度高于其他行业。

服务业和农业数字化程度较低,需要进一步加大推动力度。

数字技术加速度方面,中国出台了一系列相关政策和创新举措,提高了数字化进程的加速度。

然而,中小微企业数字化程度较低,数字鸿沟仍然存在。

五、提升中国产业数字化程度的对策为了进一步提升中国产业数字化程度,需要从多个方面出发。

“十一五”时期中国信息化发展指数(IDI)研究报告——中国信息化发展水平的国际比较与分析

“十一五”时期中国信息化发展指数(IDI)研究报告——中国信息化发展水平的国际比较与分析
了测 算 与 比 较 。
关键 词 : “ 十一五 ”时期 信 息化 发展指 数 国际比较 与分析 用
进 入二 卜一世 纪 以来 ,
界 迈入 信 息社 会 的步 伐加
的数 据 ,选取 了5 个主要样本 国家和地 区测算信息化 发展 7
指数 (DI )。样本选取的原则是 : I
文 组织 ( UNE C )、世 界 银 行 ( B ) 世 界 经 济 论 坛 SO W 和
( )分布于世界各大洲 ,对全球各个地区有代表性。 1 ( 2)具有经济发展程度的代表性 ,包括 世界银行按人
均G  ̄ 分 的高收入国家 、中高收入同 家 、中低收入 罔家 DP I J 和低收入 同家。 ( 3)有信息化发展水平的代表性 ,包括按 国际 电信联 盟信息化发展指数 (DIu) I - 划分 的信息 化高水平 、中高水 平 、中低水平和低水平国家。
6 7
报告与 方案
中国信息界
2 1 年第 1 0 1 期
总第 15 6 期
1 世界信息化发展指数 (I C ) I I 逐年 提高 )N
11 界 信 息 化 发 展 指 数 (Dc 预 计 达 到 06 3 .世 II N) .9
2 世界信息化发展指数 (D c ) I I 增 N
中国信息界
2 1 年第1 01 期
总第1 5 6 期 报告来自方案 “ 十一五’时期中国信息化发展指数( 研究报告 ’ II ) D
— —
中国信 息化 发展 水平 的 国际 比较 与分析
统计科研所 信息化统计评价研究组
摘 要 : 《 国民经济和社会 发展 信息化 “ 十一五”规 划》从 国家信 息化总体 发展 水平确立 了中国 “ 十一五 ” 时期信 息化 发展 的 目标 ,即国家信 息化总水平在 “ 十一五 ”时期 再上新 的 台阶,到2 1 - 中国信 息化 发展指 0 # o- 数 ( i 达到0 7 I)要 D . 以上 。本报告对 “ 十一五 ”时期 中国与世 界主要 国家和地 区的信息化发展指数 ( 】 1 )进行 D

中国企业信息化基本指标构成方案及测算方法

中国企业信息化基本指标构成方案及测算方法

中国企业信息化基本指标构成方案及测算方法null来源:神州数码erp 发布时间:2009-12-17 13:38:37关键词:管理软件,管理信息系统,OA1.目的性企业信息化指标体系的设计,从“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的战略任务出发,旨在引导企业信息化建立在有效益、务实、统筹规划的基础上。

计分方法:管理层非专业IT人员的信息化培训覆盖率(%)X65 指标总分为以上两部分分值之和。

一、中国企业信息化指标体系的设计原则1.目的性企业信息化指标体系的设计,从“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的战略任务出发,旨在引导企业信息化建立在有效益、务实、统筹规划的基础上。

指标体系为政府了解企业信息化应用情况和进行相关决策服务,为企业提高信息化水平服务,从领导、战略、应用、效益、人力资源、信息安全等多个方面,引导中国企业信息化健康发展。

2.筒约性尽量选取较少的指标反映较全面的情况,为此,所选指标要具有一定的综合性,指标之间的逻辑关联要强。

3,可操作性所选取的指标应该尽量与企业现有数据衔接,必要的新指标应定义明确,便于数据采集。

4.可延续性所设计的指标体系不仅可在时间上延续,而且可以在内容上拓展。

二、中国企业信息化基本指标本指标适用于企业信息化状况的客观描述,主要用于社会统计调查和政府监测。

企业自测时,可有助于了解自身信息化基本状况,进行初步的横向行为对比分析;基本指标不独立用于对企业信息化水平的全面评价和认证,得分不向社会公示。

中国企业信息化基本指标见表9—1。

三、中国企业信息化基本指标计算方法企业信息化基本指标可以根据指标加权获得无量纲化总指数,反映企业信息化基本发展状况。

具体权重根据德尔菲法、层次分析法,结合政策导向确定。

1.信息化重视度1)企业信息化工作最高领导者的地位:最高领导者是一把手,得100分;是二把手,得70分;是三把手,得50分;是部门领导,得30分。

2)首席信息官(CIO)职位的级别设置:①正式设置CIO职位,得50分,否则得0分;②CIO的职位级别处于企业最高层,得50分,处于中层,得25分。

中国信息化水平评价研究报告

中国信息化水平评价研究报告

中国信息化水平评价研究报告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中国信息化水平评价研究报告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中国信息化水平逐渐提升,已经成为现代化社会的重要标志。

信息化水平不仅仅是一个国家的技术水平表现,更是国家经济、社会、教育等各领域发展的重要基础。

对中国信息化水平进行评价研究,不仅有利于全面了解国家的技术发展水平,更有助于找出短板,进一步提升中国信息化水平,推动中国经济社会的发展。

一、信息化水平的评价指标体系信息化水平的评价指标体系是评价信息化水平的基础。

根据信息化水平的不同层面和发展阶段,可以从技术、应用、政策等多方面进行评价。

一般可以将信息化水平的评价指标分为以下几个方面:1.信息化基础设施:包括网络基础设施、通信设备、数据中心等。

这些设施是信息化的基础,对于信息化水平的评价具有基础性的意义。

2.信息化技术应用:包括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的应用情况。

信息化技术的应用对于提升效率、降低成本、促进创新具有重要作用。

3.政府信息化水平:包括政府数字化服务、政府信息公开、政务信息化等。

政府信息化的水平与政府管理效率、便民利民程度密切相关。

4.企业信息化水平:包括企业的信息化应用情况、信息系统建设、数字化转型等。

企业信息化的水平关系到企业的竞争力和发展潜力。

5.数字经济发展:包括电子商务、数字支付、数字金融等数字经济的发展情况。

数字经济的兴起对于经济增长、就业创造等方面都有积极意义。

二、中国信息化水平的现状分析1.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中国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取得了显著进展,网络覆盖面广,网速快,数据中心规模大。

123453.政府信息化水平:中国政府信息化水平进一步提升,政府数字服务、政务信息公开等逐步完善。

910114.企业信息化水平:中国企业信息化水平较高,大中型企业信息系统建设完善,数字化转型取得阶段性成果。

1213145.数字经济发展:中国数字经济正在迅速发展,电子商务规模庞大,数字支付、数字金融等行业蓬勃发展。

国际电信联盟的信息化发展指数IDIITU国际比较——《信息化水平的国际比较研究》系列报告之二

国际电信联盟的信息化发展指数IDIITU国际比较——《信息化水平的国际比较研究》系列报告之二

中国信息界2010年第4期总第140期报告与方案国际电信联盟的信息化发展指数(IDI。

Tu)国际比较——《信息化水平的国际比较研究》系列报告之二(国家统计局科研所信息化水平的国际比较研究课题组’)摘要:国际电信联盟(rru)在全球电信和信息通信技术统计数据的收集和传播方面发挥着主导作用。

近年来该机构一直在积极研究建立新的统计工具进行信息化发展水平测算,探索和制定信息化综合评价指数的统计方法和指标体系,使得各国能够在全球和区域范围内评估和定位各自信息社会的进程。

国际电信联盟单独或与其他国际组织合作推出了五个主要的信息化综合评价指数:02003年国际电信联盟发布数字接入指数(DAI);②2005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发布数字鸿沟指数(DDIX);③2005年国际电信联盟发布信息化机遇指数(IcT—OI);@2005年国际电信联盟发布数字机遇指数(D01);@2007年国际电信联盟在日内瓦举行的第6届世界电信和信息通信技术指标会议(w丁lM)上推出信息化发展指数(吼。

)。

关键词:全球电信信息通信技术信息化综合评价指数一燃暑’旧三墓“敷淼署’zoosgrl'u发布l数字鸿沟指赣(DDIX)1信息化发展指数(IDI。

TU)的构建及指标体系信息化发展指数(InformationDevelopmentIndex,简称IDI。

TU)是国际电信联盟(ITu)将两个重要的信息化评价指数综合而成:一个是ITu在2005年推出的数字机遇指数(DOI),另—个是ITL雇2005年改进而成的信息化机遇指数(ICT-OI)(ICT-OI指数在本系列报告之三介绍)。

1.1数字机遇指数(DOI)2005年国际电信联盟为响应信息社会全球峰会日内瓦行动计划的要求,创建了数字机遇指数(DigitalOpportunityIndex,简称DOI)。

该指数的初稿在2005年信息社会全球峰会上发布,其完整版本于2006年发布,其更新版本于2007年发布。

国家和地区信息化水平测度方法评述

国家和地区信息化水平测度方法评述

业发展政策、 加快我国信息化建设 , 提高我 国的综 合 国力和 国家竞 争力具 有重要 意义 。
信息 化水平 是指 一个 国家或 地 区在 一 定 时期
的主要有两个分支 : 一个是从经济学 范畴出发 的
信息化发展所达 到的水平或实现程度 , 是信 息化 发展程度的一种定量指标。从具体 内容上主要包
外最 有代 表 性 的是 E本 提 出 的信 息 化 指 数 法 , t 我
括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水平 、 信息技术应用水平 、 信
息资源利用水平 、 息产业发展水平 和信 息人力 信 资源水平等。从反 映对象 的层次上 , 应包 括企业 信息化水平 、 产业信息化水平 、 国家和地 区信息化
水平等。信息化水平测 度的具体 内容随着测度层 次的不同而有很大差别。近几年来 , 国有关 部 我
门和专家 学者分 别从 不 同角 度 运用 各 种 可行 方 法
平 已经成为衡量国家和地区综合 实力与 国际竞争 力的重要标志。我 国政府也从战略发展的高度 , 提出了加快信息产业的发展 , 提高 国家信息化发
内外用于国家和地区信息化 水平测度的主要方法 进 行评 价研 究 , 望 从 测 度 方 法 上 为 我 国信 息 化 期 水平测度工作的不断改进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信息化水平测度 方法的分 类
近 年来 , 内外 对 国家 和地 区信 息 经 济规 模 国 和信息 化水平 的测 度研 究 中 , 响 较大 、 用 较广 影 应
[ 收稿 日期 ]20 0 5—1 —0 2 5 [ 金项 目]国家社会科 学基金 ( 3 T0 0 基 0B J1)
[ 作者简 介]王忠辉 , 6 年生 , , 1 4 9 男 河南信 阳人 , 山东工商学院副教授 , 研究方 向为经济统计学与统计调查方法 ,电子信 (

信息化测算方法概述

信息化测算方法概述

陈凯杨培芳(电信研究院政策研究室)张盈唐胡寻峰(中国电信经济中心)如今,世界正在从农业和工业经济向知识经济大步迈进,知识经济的最大特点是信息化。

信息产业的发展正在改变人类的生活方式、工作方式、管理方式以及社会特征、企业形态、资产形式……。

21 世纪是信息的世纪,通信、微电子、软件、计算机、消费电子将成为信息产业的重点。

信息革命是我们正在亲身感受、经历和参预的使世界发生根本性变革的革命。

自然,对信息化的度量和测算也越来越受到广泛的关注和各国政府的重视。

随着人类向信息社会迈进步伐的加快,界定信息产业和测算信息化水平的方法也越来越多,主要方法及测算手段如下:波拉特法是最早的信息化测算方法,它从经济角度考察社会信息化程度,选择信息产业增加值在国民生产总值中所占比率和信息劳动者在总劳动力中所占比率作为测度信息化水平的具体指标。

其中,国民生产总值代表直接提供给社会最终消费及使用的商品及劳务的总量,增加值是指在生产商品和提供劳务的过程中所增加的价值,包括固定资产折旧,不包括中间消耗的物质产品和服务价值。

信息化指数法是日本学者于 1965 年提出的。

它由四个类别共 12 个指标组成(详见表1 ),将这些指标与某一基准年相比,得到的就是信息化指数。

这种方法既可以从时间序列角度研究其发展趋势,也可以考察不同国家信息化发展的程度差别。

1995 年,我们用日本的信息化指标比较了中国与美国的信息化水平,结果是中国的信息化指数为 44.55 。

以日本 1991 年为基准,测算的 1985 年与 1995 年中国信息化指数分别为31.42 和 56.72 。

表 1 信息化指数指标体系指标项目信息量指标名称人均年使用函件数国际电信联盟把信息产业界定为以下范畴:电信服务和设备;计算机服务和设备;声音与电视广播和设备;声像娱乐。

根据这一界定,国际电信联盟估计的 1994 年全球信息产业规模已达到 14250 亿美元,其中上面所列的各行业对信息产业的贡献可用图 1 表述。

国际电信联盟的信息化机遇指数(ICT-0I)国际比较——《信息化水平的国际比较研究》系列报告之三

国际电信联盟的信息化机遇指数(ICT-0I)国际比较——《信息化水平的国际比较研究》系列报告之三
、 、
本例 中,2 0 年香港 的DAI 03 指数为07 。 . 9
2 0年 Iu发布IAI 03 T ) 测评研究报告 。根据信息化发展水 平 ,将世界 1 1 国家 ( 区 )划分为高水平 、较信息界
2 1 年第5 00 期
总第1 1 4 期
国际 电信 联 盟 的信 息 化 机 遇 指 数 ( - IT O )国际 比较 C I
— —
《 信息 化水 平的 国际 比较研究 》系列报告 之三
信息化水平的国际比较研 究课题组 )
( 国家统计局科研所
摘 要 : 信 息化 机 遇指 数 (frai omnai Tc o g— p r ny Ie , I o t n Cm uctn e noy Op t i n x 简称 l ~ 1 是 由 国际 电信联 盟 n m o i o hl o ut d c 0 T ) (u I )在 2 0 年 公布 的 信 息 化 综 合指 数 。 该 指 数 不 仅 可 以衡 量 一 个 国 家或 地 区信 息通 信 技 术 发展 程 度 ,也 可 T 07
以作 为跟踪 数字鸿 沟的一项 重要工具 。信息化机遇指数 ( T O)可以全 面衡量个人和 家庭 的l 获得和使 用 I-I C c T 的情 况,其 目标是解 读在全球 信 息社会环境下获得和使 用l 的概念 ,从 而确认信 息化机遇是社会 发展 的重要 c T 部 分。信 息化机遇指数 ( T O)的主要 目标是 发现 数字鸿 沟,并 帮助人 们 了解 它 自本世 纪初 以来 的演 变情 1 —I c 况。但是 ,为准确衡量 与信 息化水平 高度 发达经济体 的差距,需要选取 更为精确的定性指标 。
表220 年中国香港地 区D 指数合成的方法与过程 03 AI

国家和地区信息化水平测度方法评述

国家和地区信息化水平测度方法评述
( 一 )马克卢普 ) 波拉特方法的优点 从测算信息经济规模的 角度看, 马克卢普 ) 波拉特方法从理论上 发展较为成熟, 并广为各个 国家所接受, 从 1981年 OECD九国的测算评估开 始, 全世界已有四十多个国家运用该方法对本国 信息产业进行了评估,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曾出版 5新型信息技术和发展 6专辑推广波拉特的理论, 可见波拉特的理论在国际上的权威地位。 1. 马克卢普 ) 波拉特方法是一项重要的科学 创造, 因为: ( 1) 它将社会基本产业结构从克拉克 的三分法发展到四分 法, 把信息产业从服务业中 分离出来, 能及时反映社会经济的演化过程; ( 2) 创造了第一、第二信息部门的概念, 是一种以特殊 方法解决特殊问题的范例; ( 3) 对非信息部门、职 业混合等复杂问题, 波拉特采用具体分析、典型调 查、按比例计算的方法进行解决。 2. 马克卢 普 ) 波 拉特方法的优 秀之处在于: ( 1) 出色的方法论, 它能使经济领域里的信息活动 得以计量化; ( 2) 创造性地提出第二信息部门的构 想, 从而阐明了非信息产业与信息活动的相关性; ( 3)将产业结构分为四个部门来分析, 即农业、工 业、服务业和信息业, 从而更准确地把握就业结构 的变化情况。 ( 二 )马克卢普 ) 波拉特方法的局限性 与其它 方法相比, 马克卢普 ) ) ) 波 拉特方法 是比较早期的信息化 测量方法, 曾被许多国家和 国际组织用来测算信 息化的程度, 但由于受当时 信息经济发展水平的 限制, 它也存在相当多的问 题: ( 1) 信息产业的定义和划分不够合理, 影响方 法测算的可信度和准确度。定义的信息产业范围
法 ) ) ) / 信息化综合指数法 ( C IIC) 0。该指标体系 包括五大类 18个指标 [ 2] , 具体内容见表 1所示。

我国农业信息化水平的测度及分析

我国农业信息化水平的测度及分析
数 法 ( IC ” 钟 义 信 ,0 4 。 虽 然 以 上 两 种 方 法 CI ) ( 20)
供 信息 产 品和信 息 服务 的部 门 , 二 信 息 部 门 主 第
要指 为 内部 消费 而创造 信息 服务 的政府 或 非信息 企业 。然后根 据 当年第 一和第 二信 息 部门 产值之 和 占当年农业 总产 值 的 比重来 确定 农业 信 息部 门
通信业 中只将为农 业 服务 的那部 分产 值归 人第 一
信息 部 门, 些产 业 中归 人农 业 第 一 信 息 部 们 的 这
产 值 为总产 值乘 国
且 考 虑到 指标 选 取 的科 学 性 和 数据 的可 获性 , 笔
内生产 总值 ( D ) 比重 。见 表 1 G P的 :
现 阶段 , 我 国有 关 农 业 信 息化 测 算 指标 和 在
方 法 研 究 这 一 方 面 , 继 鹏 ( 9 3 在 波 拉 特 法 的 诤 19 )
民经 济 中分离 出来 , 将 其 分 为第 一 信 息 部 门 和 并
第二 信息部 门 , 中第 一 信 息 部 门是 指 向市 场提 其
和 现实 价值 , 是 他们 都 只是 提供 了整 体 上 的社 但 会 综合 产业 的 信息 化 水 平 测度 方 法 , 对 于 我 国 而
农 业信 息化水 平 的度 量 则 过 于宽 泛 , 量 方法 缺 度 少 农业 特色 , 于现 实数据 的可 得性 , 鉴 因此很 难运 用 于农业 信 息 化 水 平 的测 量 。因此 可 以看 出 , 现 阶段 , 于我 国农业 信 息 化 水 平 的测 量 还 是 以波 关 拉特 的产值法 为 主要理 论基 础和 方法 。笔者 也主
者 以波拉特 法 为理 论 依 据 , 农 业信 息部 门从 国 将

信息经济学参考文献目录.-参考文献

信息经济学参考文献目录.-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1]阿罗 K J. 信息经济学[M]. 北京: 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89.[2]白云峰,靖继鹏. 信息商品价格理论与实证研究[J]. 情报学报,2003,22(5): 626-631.[3]波拉特范式/baike/x29376/.[4]蔡建峰. 信息成本预算评价方法研究[J]. 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4,(12):139-141.[5]曹玉贵,杨忠直. 基于非对称信息的第三方物流最优激励问题研究[J]. 工业工程,2006,9(3): 19-27.[6]曹玉贵. 不对称信息下第三方物流中的委托代理分析[J]. 管理工程学报,2007,(2):74-76.[7]查先进. 信息经济学[M]. 北京: 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8]陈景艳. 信息经济学[M]. 北京: 中国铁道出版社,1995.[9]陈静. 过度信息市场环境下的品牌竞争策略[J]. 经营与管理,2009,(3): 65-66.[10]陈昆玉. 社会信息化水平测度模型及其应用[J]. 情报科学,2001,(1): 14-17.[11]陈昆玉. 信息经济学评述[J]. 情报理论与实践. 2001,(3): 175-177.[12]陈兰杰,高冰洁,项琳. 浅议网络环境对信息商品价格的影响[J]. 信息技术与信息化,2006,(2): 16-17.[13]陈宁. 信息价值度量方法的比较研究[D]. 大连: 大连理工大学,2001.[14]陈瑞华. 信息经济学[M]. 天津: 南开大学出版社,2003.[15]陈燕. 数据挖掘技术及应用[M]. 大连: 大连海事大学出版社,2006.[16]陈禹,谢康. 马克卢普知识产业论及其影响[J]. 图书情报工作,1997(7): 9-13.[17]陈禹. 信息经济学[M]. 北京: 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5.[18]陈禹. 信息经济学教程[M]. 北京: 清华大学出版社,1998.[19]陈钊. 信息与激励经济学[M]. 上海: 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20]董保民. 信息经济学讲义[M]. 北京: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21]董长瑞,周宁. 微观经济学(第三版)[M]. 北京: 经济科学出版社,2009.[22]范飞龙. 非对称信息下中小企业融资信用信号传递模型研究[J]. 重庆大学学报,2002,8(6): 59-60.[23]弗里兹·马克卢普/view/1253498.htm.[24]伏明兰,曾黄麟. 一种不一致不完备信息系统的最优选择及规则约简方法研究[J]. 计算机科学,2007,(10): 208-211.[25]付兵荣. 信息化测度理论研究综述[J]. 图书情报工作,2003,(3): 49-52.[26]付红桥,蔡淑琴. 信息不对称度及其变化规律研究[J].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2004,32(4): 41-43.[27]付红桥. 营销信息不对称度变化与控制研究[D]. 武汉: 华中科技大学,2004.[28]国家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R]. 北京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2000-2006.[29]国家统计信息中心. 中国各地区信息化水平测算与比较研究[J]. 统计研究,2001,(2):3-11.[30]韩兆洲,邓勇. 从诺贝尔经济学奖看经济学研究的数学化趋势[J]. 南方经济,2004(2).[31]何耀琴. 管理经济学(第4版)[M]. 北京: 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32]洪剑峭. 信息经济学的革命性突破[M]. 北京: 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33]胡昌平,杨曼. 论网络信息资源的组织与配置[J]. 情报方法,2003,(3): 52-54.[34]黄梯云,李一军. 管理信息系统[M].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35]黄晓卫. 信息机制与企业专业化战略模式分析[J]. 中国管理信息化,2006,9(6): 5-7.[36]激励约束机制的内容[EB/OL].[2009-01-18]./view/2142710.htm.[37]贾君枝. 市场环境中网络信息资源配置的影响因素[J]. 中国图书馆学报,2003,29(144): 48-51.[38]经济学_百度百科. /view/31551.htm. 2008.[39]经济学的定义. /article.asp?articleid=9483. 2008.[40]靖继鹏,马哲明. 信息经济测度方法分析与评价[J]. 情报科学,2003,(8).[41]靖继鹏,张向先,李北伟. 信息经济学(第二版)[M]. 北京: 科学出版社,2007.[42]靖继鹏. 应用信息经济学[M]. 北京: 科学出版社,2002.[43]科技中国 .[44]赖茂生,王芳. 信息经济学[M].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45]李东进. 消费者搜寻信息努力的影响因素及其成果与满意的实证研究[J]. 管理世界,2002,(11): 100-107.[46]李贵孚,柳青. 特征价格模型在信息商品定价中的运用[J]. 情报科学,2006,24(11):1641-1645.[47]李善民. 新编西方经济学原理[M]. 广州: 中山大学出版社,2003.[48]李武. 二分群体决策规则的序性质研究[J]. 管理科学学报,2005,(5): 10-14.[49]梁海丽,于洪彬. 我国信息化水平指数测度研究[J]. 情报资料工作,1999.[50]廖貅武. 不完全信息下的多属性决策理论、方法与应用研究[D]. 大连: 大连理工大学,2002.[51]刘灿姣,陈能华. 信息资源测度指标体系之构建[J]. 湘潭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3,(3).[52]刘灿姣,陈能华. 中国信息资源丰裕指数测度分析[J]. 情报杂志,2006,(6): 40-44.[53]刘辉. 信息资源配置方式的理论模式分析[J]. 中国图书馆学报,2005,31(156): 68-70.[54]刘希印. 信息经济学[M]. 大连: 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1996.[55]刘志学,许泽勇. 基于非对称信息理论的第三方物流合作博弈分析[J]. 中国管理科学,2003,(5): 85-88.[56]娄策群,徐水尚. 我国信息经济学研究综述[J]. 现代情报,2006,7(7): 7-10.[57]娄勤俭.中国软件产业四大进步和五大差距[EB/OL].(2005-07-08)/it/2005-07-08/0851657554.shtml.[58]骆正山. 信息经济学[M]. 北京: 机械工业出版社,2007.[59]马崇明. 国内外信息化测度理论评述[J]. 统计与决策,2002,(6).[60]马费成,李纲,査先进. 信息资源管理[M]. 武汉: 武汉大学出版社,2001.[61]马费成,龙鹙. 信息经济学(七)不完全信息与非对称信息[J]. 情报理论与实践,2003,(1): 93-96.[62]马可-斯达德勒,佩雷斯-卡斯特里罗. 信息经济学引论: 激励与合约[M]. 管毅平,译.上海: 上海财经大学,2004.[63]曼昆. Principles of Economics. South-western College Pub[M]. 梁小民,梁砾,译.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64]孟昌. 信息瀑与协调失灵——一个基于网络外部性的经济理论的产生及其进展[J].北京工商大学学报,2006,21(5): 93-99.[65]聂艳晖. 我国经济信息化水平测度研究[D]. 长沙: 中南大学,2003.[66]牛肉面老板的绩效考核难题/user1/834/5636.html.[67]欧瑞秋,王则柯. 图解信息经济学[M]. 北京: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68]彭本红,罗明. 第三方物流企业的道德风险及防范研究[J]. 中国市场,2007,(2):20-21.[69]彭凤. 信息资源丰裕系数测度模型评析及优化[J]. 情报杂志,2006,(6): 56-60.[70]彭文平. 信贷市场结构与效率: 一个信息经济学视角的研究[M]. 北京: 经济科学出版社,2009.[71]彭志忠. 管理信息经济学[M]. 济南: 山东大学出版社,2006.[72]濮小金,司志刚,濮琼. 新编网络经济学[M]. 北京: 机械工业出版社,2007.[73]让·雅克·拉丰,大卫·马赫蒂摩. 激励理论(第一卷)委托代理模型[M]. 陈志俊等,译. 北京: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74]上海统计网 /.[75]施锡铨. 博弈论[M]. 上海: 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0.[76]司辉,许炜. 信息商品定价策略分析[J]. 图书情报工作,2006,5(3).[77]斯蒂格利茨(Stiglitz,J E). 信息经济学: 基本原理(上)(下)[M]. 纪沫,陈工文,??[78]宋秉芳,吕胜利. 日本信息化指数模型指标间信息重叠分析[J]. 情报理论与实践,1998,(6): 326-330.[79]宋周,何燕. 第三方物流中委托代理的经济分析[J]. 商业研究,2004,291(7): 139-140.[80]孙立武,杨荣刚. 我国信息经济学研究的反思[J]. 情报科学,2004,22(9): 1025-1029.[81]孙曙迎,徐青. 消费者网上信息搜寻努力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J]. 重庆大学学报,2007,(2): 32-37.[82]谭祥金,党跃武. 信息管理导论[M].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83]汤坚玉,王磊. 论电子商务环境下的信息搜寻模型[J]. 管理科学文摘,2006,(6):12-13.[84]陶长琪,沈波. 信息经济学概论[M]. 机械工业出版社,2009.[85]陶长琪. 信息经济学(第二版)[M]. 北京: 经济科学出版社,2009.[86]汪波,刘凤霞. 基于价格的消费者信息搜寻过程研究[J]. 天津大学学报,2005,(3):172-175.[87]王芳. 近十年我国经济学研究述评[J]. 情报理论与实践,1999,22(4): 299-301.[88]王健聪. 信息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及内容之我见[J]. 企业家天地,2007,(7): 219-220.[89]王庆国,淑琴,汤云飞. 基于质量信息不对称度的消费者效用与企业利润研究[J]. 中国管理科学,2006,14(1): 88-93.[90]王庆国. 基于信息不对称控制的制造——分销型企业客户服务运作研究[D]. 武汉:华中科技大学,2005.[91]王勇. 概率论与数理统计[M].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92]王则柯,李杰. 博弈论教程[M]. 北京: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93]王则柯. 对付欺诈的学问——信息经济学平话[M]. 北京: 中信出版社,2001.[94]委托代理理论_百度百科. /view/1509057.htm.[95]乌家培,康静华. 信息经济学(第二版)[M].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96]乌家培. 信息经济学与信息管理[M]. 北京: 方志出版社,2004.[97]夏业良. 论信息经济学的形成、发展及研究对象[J]. 世界经济文汇,1997,(4): 20-23.[98]肖勇. 中国信息经济学二十年研究综述[J]. 荆州师范学院学报,2001,(3): 66-69.[99]谢康. 国外信息经济学研究[J]. 科学决策,2004,(4): 41-45.[100]谢康. 微观信息经济学[M]. 广州: 中山大学出版社,1995.[101]信息_百度百科. /view/1527.htm.[102]信息科学_百度百科. /view/71603.htm.[103]信息商品_百度百科/view/266372.htm.[104]邢志强,宋淑凤. 我国社会信息化指数测度研究述评[J]. 情报理论与实践,2000,(4): 307-311.[105]熊焰. 网络购物市场“价格离散”现象剖析及经营策略选择[J]. 价格理论与实践,2007,(1): 68-69.[106]徐彬荣. 网络信息资源有效配置[J]. 图书情报工作,2007,51: 43-53.[107]许春芳. 网络经济发展规律与网络信息商品和服务定价理论研究[D]. 吉林: 吉林大学,2007.[108]许明金. 市场机制下信息资源共享的经济学分析[J]. 情报杂志,2008,(7): 155-157. [109]薛瑞,江志宇,申海成. 企业招聘中的信息不对称问题分析及对策[J]. 华东经济管理,2007,21(4): 118-120.[110]杨浩雄,刘仲英. 整车物流中委托代理问题的研究[J]. 工业工程与管理,2004,(6): 58-60.[111]因内思·马可-斯达德勒(Ines Macho-Stadler). 信息经济学引论:激励与合约[M]. 管毅平,译. 上海: 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4.[112]殷瑜,徐希贤,杨微波. 由“柠檬市场”诞生的现代信息经济学[J]. 特区经济,2005,(9): 350-351.[113]岳剑波. 信息管理基础[M]. 北京: 清华大学出版社,1999.[114]张海英,陈刚. 浅析网络环境下信息资源的开发与利用[J]. 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6,(10).[115]张维迎. 博弈论与信息经济学[M]. 上海: 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116]张维迎. 企业的企业家—契约理论[M]. 上海: 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117]张怡. 信息经济学研究的有关问题[J]. 情报科学,2000,18(9): 779-781.[118]张宇,唐小我. 在线信息产品定价策略综述[J]. 管理学报,2006,3(2): 239-252. [119]张志强. 基于信息经济学的企业信息化过程信息不对称研究[J]. 山东大学学报,2005. [120]赵冬梅. 电子商务市场价格离散问题研究[D]. 北京: 中国农业大学,2005.[121]赵国忻,杨永民,刘东苏. 信息搜寻的序贯决策模型[J].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学报,2000,(5): 611-615.[122]郑海磊,蒲勇健. 非对称信息下私人信息的揭示博弈分析[J]. 重庆大学学报,2004,27(12): 149-151.[123]郑建明,王育红. 信息测度方法模型分析[J]. 情报学报,2000,(6): 546-552. [124]中国信息产业报告(1999-2006)[R].[125]中国信息服务业发展研究年度总报告(2008年~2009年)[R].2009.2 .[126]中宏数据库 /macro_data/.[127]钟守真. 信息资源管理概论[M]. 天津: 南开大学出版社,2000.[128]钟义信. 信息科学原理(第三版)[M]. 北京: 北京邮电学院出版社,2002.[129]周毅. 信息资源宏观配置管理研究[J]. 档案学通讯,2004,(3): 50-53.[130]朱珍. 信息成本及其现实意义[J]. 现代情报,2003,(5): 23-25.[131]Agrella P J,Lindroth R,Andreas N. Risk,Information and Incentives in Telecom Supply Chains[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roduction Economics,2004: 1-16.[132]Arnold U. New Dimension of Outsourcing: a Combination of Transaction Cost Economicsand Core Competencies Concept[J]. European Journal of Purchasing & Supply Management,2000,6: 23-29.[133]Banuls V A,Salmeron J L. Benchmarking the Information Society in the Long Range[J].Futures,2007,39(1): 83-95.[134]Boden M,Miles I. Services and the Knowledge-based Economy[M],London: Continuum,2000.[135]Castells M. The Rise of the Network Society (The Information Age: Economy,Society and Culture,V olume 1)[M]. New Jersey: Wiley-Blackwell,2000.[136]Chang H H,Huang W C. Application of a Quantification SWOT Analytical Method[J].Mathematical and Computer Modeling,2006,(43): 158-169.[137]Chen Y,Yang M,Qu L L. A New Method to Measure the Information Society in China [C].Proceedings of 2008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Management Science & Engineering,2008(1): 44-49.[138]Cobb C W,Douglas P H. A Theory of Production[J].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1928,(918): 139-165.[139]Cooper R,Ross T. Prices,Product Qualities and Asymmetric Information: The competitive case[J]. Review of Economic Studies,1984,51(2): 197-208.[140]Crowston K,Myers M D. Information Technology and the Transformation of Industries: three Research Perspectives[J]. Journal of Strategic Information Systems,2004,(13): 5-28. [141]Dewan S,Kraemer K L. Information Technology and Productivity: evidence from Country-level Data[J]. Management Science,2000,(46): 548-562.[142]Dincer O. Strategy Management and Organization Policy[M]. Istanbul: Beta Publication,2004.[143]Grossman S J,Hart O D. An Analysis of Principal-agent Problem[J]. Econometrica,1983,51(1): 7-46.[144]Ho W. Integrated 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 and Its Applications–A Literature Review[J].European Journal of Operational Research,2008,(186): 211-228.[145]Holmstrom B,Milgrom P. Multi-task Principal Agent Analysis: Incentive Contracts,Asset to Ownership and Job Design[J]. The Journal of Law,Economics and Organization,1991,(7): 24-52.[146]Houben G,Lenie K,Vanhoof K. Knowledge-based SWOT-analysis System as an Instrument for Strategic Planning in Small and Medium Sized Enterprises[J]. Decision Support Systems,1999,(26): 125-135.[147]Houghton W,Pucar M,Knox C. Mapping information Technology[J]. Futures,1996,28(10): 903-917.[148]Jalava J,Pohjola M. Economic Growth in the New Economy: evidence from Advanced Economies[J]. Information Economics and Policy,2002,(14): 189-210.[149]Kissan J,Ales T. Monitoring and Incentives in Sales Organizations: an Agency Theoretic Perspective[J]. Marketing Science,1998,17(2): 107-123.[150]Kraemer K L,Dedrick J. Information Technology and Productivity: results and Policy Implications of Cross-country Studies,In: Pohjola M (ed). Information Technology,Productivity,and Economic Growth[M].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1. [151]Levin J. Information and the Market for Lemons[J]. RAND Journal of Economics,2001,32(4): 657-666.[152]Lin W T,Shao B B M. The Business Value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and Inputs Substitution: The Productivity Paradox Revisited[J]. Decision Support Systems,2006,(42): 493-507.[153]Liu S H. Study on the Method for Evaluation on Rural Informatisation in China[J]. New Zealand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Research,2007,50(5): 749-755.[154]Machlup F. The Production and Distribution of Knowledge in the United States[M]. New Jersey: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1962.[155]Makridakis S. The Forthcoming Information Revolution - Its Impact in Society and Firms[J]. Futures,1995,27(8): 799-882.[156]McDonald M H B. The Marketing Planner[M]. Oxford: Butterworth-Heinemann,1993. [157]Melody W. Toward a Framework for Designing Information Society Policies[J].Telecommunications Policy,1996,20(4): 243-259.[158]Mendelson H,Kraemer K L. The Information Industries: introduction to the Special Issue[J]. Information Systems Research,1998,(9): 298-301.[159]Meng Q,Li M. New Economy and ICT Development in China[J]. Information Economics and Policy,2002,(14): 275-295.[160]MII Document No.[2001]434[R]. The Guideline of the Formation of National Informationization,2001.[161]Morse P M,Kimball G E. Methods of Operations Research[M]. New York: Dover Publications,2003.[162]Nayyar P R. Performance Effects of Information Asymmetry and Economies of Scope in Diversified Service Firms[J]. 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1993,36(1): 28-57. [163]No[2001]2836. Document: National Software Industry Base Management Approach[S]//The State Development Planning Commission and the Ministry of Information Industry of China.[164]OECD. Employment and Growth in the Knowledge-based Economy[M]. Paris: Organization for Economic Cooperation & Devel,1996.[165]OECD. The Knowledge-based Economy[C]. Meeting of the Committee for Scientific & Technological Policy at Ministerial Level,1999.[166]Qu L L,Chen Y. An Interactive Integrated MCDM Based on FANN and Application in the Selection of Logistic Center Location[C]. The 14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Management Science & Engineering,2007,(1): 162-167.[167]Qu L L,ChenY. Evaluating the Selection of Logistics Center Location Using Fuzzy MCDM Model Based on Entropy Weight[C]. The 6th World Congress on Intelligent control Automation,2006,(2): 7128-7132.[168]Rai L P,Lal K. Indicators of the Information Revolution[J]. Technology in Society,2000,22(2): 221-235.[169]Rasiah R.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and GDP Per Capita[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Internet and Enterprise Management,2006,(4): 202-214. [170]Rooney D. Knowledge,Economy,Technology and Society: The Politics of Discourse[J].Telematics and Informatics,2005,22(4): 405-422.[171]Selhofer H,Mayringer H. Benchmarking the Information Society Development in European Countries[J]. Communications & Strategies,2001,43(3): 17-55.[172]Shao B B M,Lin W T. Examining the Determinants of Productive Efficiency with IT as aProduction Factor [J]. Journal of Computer Information Systems,2000,(41): 25-30. [173]Smith K. Federal Information Policy: Putting It All Together[J]. Information Services & Use,2004.[174]Terrado J,Almonacid G,Hontoria L. Regional Energy Planning Through SWOT Analysis and Strategic Planning Tools,Impact on Renewables Development[J]. Renewable and Sustainable Energy Reviews,2007,(11): 1275-1287.[175]The 2006-2020 Development Strategies of National Informationization of China./ newscenter/2006-05/08/content_4522878.htm.[176]Tripathi M. Transforming india into a Knowledge Economy Through Information Communication Technologies-current Developments[J]. The International Information & Library Review,2006,38(3): 139-146.[177]Webster F. Theories of the Information Society[M]. London: Routledge,2006.。

联合国贸发会议信息化扩散指数(ICT-DI)的国际比较——《信息化水平的国际比较研究》系列报告之四

联合国贸发会议信息化扩散指数(ICT-DI)的国际比较——《信息化水平的国际比较研究》系列报告之四
及 率。
连接指 数被狭义地 定义为一个国 家的基础设施建设状
信息化扩散指数 (C - I 的指标体系包含 四个分类 况 ,它代表 了一 个国家或地区获取和 利用信息通信技术 的 IT D ) 基本 “ 限制 因素”——缺少基本 的硬 件设施 ,信息通信 技 指数 : 术是无法使 用的。为 了简便有效 , 合国贸发会议选取 了 联 ( )连 接分 类指数 反映 一个 国家 的基础 设施建 设状 1
报告与方案
中国信息界
2 1 年第6 00 期 总第 1 4 4 期
联 合 国 贸发会 议信 息 化 扩散指数 ( - I IT I )的国际比较 C )
— —
《 信息 化水 平的 国 际比较研究 》系列报告 之 四
( 国家统计局科研所 信 息化水平 的国际比较研究课题组 )
摘 要 :2 0 年联 合 国贸 发会 议 (N T D 05 U C A )推 出 了信 息化 扩 散 指 数 (i uo Ie , D f i n x 简称 I - I 。该 指 数 可 用 f sn d C D) T
来衡量和评价 国家或地 区信息通信技 术应 用发展状 况。2 0 年联合 国贸发会议 发布I — I 数测算研 究报告 , 05 C D T 指
对 全球 1 0 国 家 ( 区) 信 息 化 水平 进 行 了测 算和 分 析 ,结论 指 出 :收 入 因素 对 信 息化 发展 影 响 最 大 , 中 国 个 8 地
7 8
在第三代移 动通 信技术(G 和无线应用通讯协 议( Y 3) WA )
中国信息界
2 1 年第6 00 期 总第1 4 4 期
报告与方案
手机上 网被广泛应用 前 ,电话线和 个人计算机是 互联 网接 被 认 为是 互联 刚接入 的 最普 遍 的障 碍 。然 而 ,其他 语 言 入 的关键 组成部分 ,是 信息通信 技术的重要 衡量标志 。因

国际电信联盟的信息化发展指数(IDI_(ITU))国际比较——《信息化水平的国际比较研究》系列报告之二

国际电信联盟的信息化发展指数(IDI_(ITU))国际比较——《信息化水平的国际比较研究》系列报告之二


三 、使 用指 数
g 使用互联 网的人 口比例 、 1 、 固定 宽带 用户 占总互联 网用户数 的比重 0 I 、移动 宽带 用户 占总互联 网用户数 的比重 1
评 估体系 ( 指标体系见表 1 )。
1 . 息化发展指数 (DI )指标体 系 .1 1信 I
2 0 年 国际 电 信 联 盟 为 响 应 信 息社 会 全 球 峰 会 日 05
取 于 L 佰 甄 l L , l 堪 Ju

信化展 ( ) 2年U _ 字3数D) 息 指I L 发 数D J 0 r 布 l j 2年u布 I o r : I 接指发 5 发 广数0 r(I 入 I 0r A
20年r 发布 07 r U l } 信 化机 指 ( r 1f f 息 遇 数 i o) c
( T O ;④2 0 年 国际 电信联盟 发布数字机遇指数 (0 I- I C ) 05 D1 );⑤2 0 年 国际电信联 盟在 日内瓦举行的 第6 07 届世
界 电信和信 息通信技术指标会议 (T )上推 出信息化 发展指数 ( I WI M I D )。
关键 词 :全球 电信 信 息通信技 术 信息化综合评价指数
内 瓦 行 动 计 划 的 要 求 ,创 建 了数 字 机 遇 指数 ( gtl Di ia
随着 国际电信联盟的信息化机遇 指数 (C - ) IT OI 和数
O pr nt I e, D )。该 指数的初稿在 20年 信 p ot i dx u y n 简称 OI 05 新版本 于20年发布 。 07 遇 ”或者 说是衡量一个 国家通 过吸收 信息通信技术 而受益
1 、每 百居 民 固 定 电话 缦 长 2 、每 百居 民移 动电话 用户数 5 、每 用户国际互联 网带宽 (t s b/ ) 4 、家庭 计算机拥 有率 5 、家庭接 八互联 网比重

四川省信息化水平测度及发展对策研究

四川省信息化水平测度及发展对策研究

就 如 何 提 高 四 川 省信 息 化 水 平提 出 了 相关对策建议 。 关 键词 :四川 信 息化 水 平 测 度 对

四 川 省 信 息 化 水 平 测 度 模 型
2信息装备率 ,由于近年黑 白电视逐 . 步 淘汰 ,故 将
“ 百 人 电 视 每
建 立 及 测 度
图 1信息化 指数 改进模型
消 居 费 民
占 人
的 均
比 消
将结合四川省情运 用改进 的信息指数模型 对四川省信息化水平进行测度及分析 。
信 息 化 指 数 法 是 从 信 息 量 、信 息 装 备 率、 通信 主体 水 平 、 息 系数 4 主 要 要 素 信 个
例费

2信息 化水 平各 指标 指数值测算。计
算信 息 化 指 数 ,需 要 将不 同质 的 1 种 要 素 3 的数 值 转 换 成 指 数 后 再 求 算 术平 均 数 。 其 方法 有 两 种 :一 步 算 术 平 均 法 ;分 步 算 术 平 均 法 。 由于 四类 指 标 对 最 终信 息 化 指 数 以及 各 类 中的 指 标 对 相 应 指数 的贡 献 率 都 不 同 ,但 在 实 际 测 算 中 ,无 法分 别 求出 它
型如图 1 。与原 始 模 型 相 比 , 过 改 进 后 的 经 新 的信 息 化 指 数 模 型 ,对 指 标 进 行 了 以 下 几方 面 的修 正 : 1信 息 量 采 用 四项 次 级 指 标 ,准 确 反 .
1信 息 化 水 平 各 指 标 绝 对 值 测 算 。 本 模 型 中 的 各项 指 标 原 始 数 据 来 源于 1 9 — 98
映了现代社会的信息资源储备能力及信 息 量水平。删 除 “ 每平方公里人 口密度 ” ,在

我国农业信息化水平指数测度研究

我国农业信息化水平指数测度研究

资源建设 C , 全国网站数量 P i . , 万个
科技成果登记数量 P 。 / 项
农村 中专及以上学历人数 比例 尸 u / % 农业信息 化人才 c 4 电信和其他信息服务业从业人员数 P I , 万人 农 民技术培训学校毕业人数 P / 3 . 农 民互联网应用人数 . P l , 万人 农业信息化 技术应用 C 农产 品电子商务交易额 P 1 , f 乙 元

县级农业部 门电子政务普及 率 ^ P I 。 / %
层次结构 , 通 常形成 目标层 、 准则层 和方案层 3级层次结 构 , 并
年鉴》 《 中国农村统计年鉴》 《 中国互联 网报告》 《 中国信 息年鉴》 等 权威年鉴 和报告的信息化统计指标 , 确保 数据来源 的权威性和可
靠性。表 1 为农业信息化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统计表 。
国当前农业信息化 面临的发展形势进行了分析。
农业信息
农业科学类图书出版种数 P 1 。 / %
1 我 国农 业信 息化水 平评 价指标 体 系的构 建
农业信息化水平指数的测度 , 首先要建立农业信息化水平评 价指标体系。 根据我国农业信息化的特点 、 信息经济 的测度理论及 相关专家意见 , 在注重科学性 、 系统性 、 可操作性 、 实用性等原则 的 基础上 , 我们从农业信息化发展环境 、 农业信息化基础设施 、 农业 信息资源建设 、 农业信息化人才 、 农业信息化技术应用 5 个方面 , 选取了 1 8 个具体的评价指标 。指标的选取充分结合了《 中国统计
此 ,笔 者在专家 咨询 的基础上采用层次分析法确 定评 价指标权
重, 具体步骤如下 : 其一 , 建立多级递 阶层次结构。将评价指标体 系中各 项指标按 支配关 系 、从属关 系分组形 成有 序的多级递 阶 基金项 目: 国家软科 学研 究计划 : 国家农村 农业信息化示

信息化调研报告5篇

信息化调研报告5篇

信息化调研报告5篇信息化调研报告篇1煤炭是我国的主要能源,分别占一次能源生产和消费总量的76%和69%,在未来相当长的时期内,我国仍将是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

党的报告指出要发展现代产业体系,大力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

信息化已经成为我国一个重要的发展战略。

一、煤炭企业信息化概念与内涵1、煤炭企业信息化概念目前关于企业信息化的概念有很多,但对于煤炭企业信息化的概念还不是很多,本文旨在根据相关学者对煤炭企业信息化的理解,总结出煤炭企业信息化的概念。

煤炭企业信息化是将煤炭企业的产品开发、生产、成本、库存、销售、运输、财务、事务处理、现金流动、客户交互、人力资源等各个业务过程数字化,通过各种网络化信息系统加工生成企业所需的各项信息资源并提供给各层管理者。

使管理者能够及时掌握业务中的一切信息,从而做出有利于生产要素组合优化的决策;使企业资源更加合理配置,从而取得更大的经济效益,煤炭企业信息化是指煤炭企业在生产经营、管理决策、研究开发、市场销售等方面应用信息技术,建设应用系统和网络,通过对信息和知识资源的有效开发利用,调整或重构企业组织和业务模式,服务企业发展目标,提高企业竞争力的过程。

煤炭企业信息化是煤炭企业根据煤炭企业的实际情况,有选择的应用信息技术,有效开发信息资源,充分调动人力资源,运用合理的管理方法,建立与之相适应的组织模式和业务流程,并应用到企业生产、管理、安全的各个环节,从而提高煤炭企业的决策力、安全生产能力、竞争力和经济效益的一个系统工程。

2、煤炭企业信息化的内涵煤炭企业的实际情况是信息化的前提。

要根据煤炭企业的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信息化发展规划,有选择、有步骤的实施信息化。

煤炭企业是信息化的主体。

煤炭企业要至始至终把握实施信息化的主动权。

煤炭企业的管理方法、组织模式和业务流程是煤炭企业信息化的基础。

应用信息技术和开发信息资源是煤炭企业信息化手段。

现代信息技术和信息资源是企业信息化的物质和资源基础。

浅析我国区域信息化水平差异分析及对策建议

浅析我国区域信息化水平差异分析及对策建议

浅析我国区域信息化水平差异分析及对策建议一、中国区域信息化水平现状及状况分析随着信息化技术的飞速发展,区域之间的信息化水平差异也变得更加明显。

目前,我国的信息化水平整体较高,但各个区域之间的差距依然很大。

本部分将通过对中国区域信息化水平现状及状况的分析进行论述。

首先,从整体水平来看,我国的信息化水平已经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根据中国信息化发展报告数据显示,截至2020年末,我国的信息化普及率已经达到了53.9%,信息产业总收入超过5万亿人民币,其中互联网行业收入超过1.6万亿元人民币。

这在世界范围内都是非常优秀的成绩。

但是,同时也存在部分地区信息化水平滞后的现象,主要是西部地区。

因为其经济和基础设施相对较弱,信息化建设和应用程度较低。

除了发展滞后,不同区域之间的信息化发展也面临不同的问题。

比如说,在东部发达地区,不同城市之间信息化发展水平差距不大,但是在中西部以及一些沿海农村地区,信息化发展水平的差异非常明显。

此外,目前信息化的应用领域也面临许多挑战。

虽然移动互联网和新兴技术衍生的新型业态在市场中崛起,但一些传统领域却还停留在较为初级的阶段,这降低了信息化整体水平的有效性,也间接制约着区域之间差异的缩小。

二、区域信息化水平差距形成原因分析了解了目前我国区域信息化水平现状后,我们有必要探究一下其差距形成的原因。

常见的原因有以下两个方面:1.区域经济发展水平不同经济发展水平是影响区域信息化水平的重要因素。

经济较为发达地区,包括东部以及沿海城市的信息化水平明显较高。

一方面,当地政府可以提供更多的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另一方面,由于高收入和强大的商业氛围的影响,信息化应用场景和模式更加成熟,因此区域信息化水平更加稳定和健康。

而一些经济相对落后的中西部以及农村地区,因为地理和经济条件所限,政府资源的投入相对较少,弱化了信息化的建设和应用程度,同时也因此无法使得相关产业发展起来。

2.区域文化、教育和人口素质水平不同区域文化和教育水平也是影响信息化水平的重要因素。

中国信息化发展水平国际指数排名与比较研究

中国信息化发展水平国际指数排名与比较研究

中国信息化发展水平国际指数排名与比较研究信息通信技术的快速发展和演进,已经对全球经济社会产生了日益显著的影响,信息化发展水平也已成为衡量国家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重要标志。

国际电信联盟(ITU)自2009年开始发布《衡量全球信息社会发展水平报告》(Measuring the Information Society)以来,主要采用了两个基础工具来监测全球信息社会的发展,分别是“信息通信技术发展指数”(ICT Development Index,IDI)和“信息通信技术综合价格指数”(即ICT综合价格指数,ICT Price Basket,IPB)。

为了更好地评估ICT技术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影响作用,2012年,世界经济论坛发布的《2012全球信息技术报告》对“NRI指数”进行了修订完善,另外还开发了一套评估各国数字化发展阶段的方法。

2012年,《中国信息化发展评测指数国际排名下滑分析》一文通过分析近十年我国在全球信息通信技术发展指数(IDI)、全球电子政务发展指数(EGDI)和全球网络化准备指数(NRI)中排名的变化,发现与国外宽带发展差距持续扩大等成为我国信息化发展的短板。

[1]为了持续跟踪我国信息化发展水平与国际上主要国家之间的横向比较情况,深入研究分析推动我国信息化取得更大、更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的方法、重点和路径,缩小与发达经济体之间的数字鸿沟,本文主要依据“数字化发展阶段评估”、修订版“NRI指数”、“IPB指数”开展国际对比研究。

一数字化发展阶段及其对经济社会的促进作用世界经济论坛《2012年全球信息技术报告》(The Global Information Technology Report 2012)中称,ICT技术的应用范围比先前人们所预想的还要广泛:和使用电力的人数相比,有更多的人使用移动电话,并由此产生了全球数据的大爆炸。

随着ICT接入方式的无处不在,政策制定者面临的下一个挑战是,如何保证民众个人、企业和政府能够更好地应用网络和ICT技术。

社会信息化水平测定综述论文

社会信息化水平测定综述论文

社会信息化水平测定综述论文论文摘要:介绍了波拉特测算方法,分析了河北省发展信息产业的条件与优势,对河北省信息化水平剥定结果进行了分析,井通过分析和论证,提出了应着重解虞’的有关问题。

论文关键词:信息信息产业;信息管理;信息测度;河北省从生产力发展方式的角度来考察社会进步:工业化是农业社会逐步进入工业社会的过程,与此相似、信息化则是工业社会进人信息社会的过程。

在信息社会中,虽然信息是无法感知的客观存在。

但信息本身是可以计量和测度的。

基于信息的能测度和可计量性,本报告以科学的理论为指导,切实的数据作后盾.经过周密的数学计算,对河北省,(下称“我省”)的社会信息化程序予以测定,将对我省的社会发展和经济腾飞产生不可估量的影响。

信息的测度涉及到客观和微观在理论上互相对立的两种情况:(l)信息的宏观测度.又可称为信息的社会测度,它是从总体上对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信息环境的优劣进行测定,一般只包括信息经济的宏观测度。

(2)信息的微观测度,它是以每一份信息作为对象进行量的各种测度。

从普遍意义上讲,信息的宏观测度是衡量和评估社会信息的重要手段,对于完善信息管理、开发信息产业、制定信息政策等诸多方面是不可离之须臾的。

可以说.信息的宏观测度既是一个基础性的理论问题,也是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的工作。

河北省环京津、环渤海,毗邻中国经济、政治、文化中心,受京津的辐射作用,具有一定的信息产业规模,但对其规模究竟如何.从事信息活动的劳动究竟如何分布以及社会信息化程度是什么状况,并没有详细可靠的定量研究。

本报告正欲从这几个方面着手对我省的社会信息化程度进行综合分析,以供各有关部门在制定政策、进行宏观调控时参考。

国际上,信息测度的方法各有千秋,根据我省的条件和优势,本报告的信息测定宜采用波拉特测算方法。

本报告的数字就是要估算出我省的社会信息化程度,并将所得数量进行比较、分析.以期明确我们存在的差距和发展方向。

一、波拉特测算方法介绍波拉特测算方法是由美国学者马克卢普首开先河。

国家信息化水平现状与分析(二)

国家信息化水平现状与分析(二)
中 国 工业 化 的 面貌 。2 0 0 0年前 l O个 月 ,电子 及 通 信产 品产 值 、销 售总 规模 以及 生产 增 长速 度 位 居工业 行 业 之 首 。去年 ,这 一 产业 占全 国工 业 的 比重 已上 升 到 8 %。近 l O年 ,这一 产业 年增 速 已 突破 3 %,高于 同期全部 工业 年均 增速 近 l 2 8个百
大 。信 息 化 已 改 变 国 家 工 业 化 面 貌
实践证 明 ,我们 可 以从 发展 信 息 产业 实 现 突 破. 跨越 某 些发 展 阶段 , 现两 个 根本 性 转 变 , 实 落实 可持续 发展 战 略 ,实 现现 代 化发 展第 三 步 战 略 目
标。
盖 全 国 、联通 世 界 的服 务 网络 体系 。电 子信息 产 品制 造业 产业 规模 已跻 身世 界前 列 .部分 产 品 已
末的 2 %增 加 到 “ 九五 “ 的 4 末 %;作 为基 础产 业
变 国 家的 工 业化 面貌 ,“ 以信 息 化 带动 工 业 化 ”战略 正在得 到 实践检 验
中 国改革 开 放二 十 多 年来 ,在 国家 的高 度重 视 和 支持 下 ,信 息通 信 业实 现 了跨 越 式发 展 ,取 得 了举 世瞩 目的成就 。9 O年 代 来通 信业 高 出 国民经 济 二三 十个 百 分点 的速度 增 长 ,通信 网实
研究 开发 了一批具 有 9 0年代 先 进水平 的 信息通 信 技 术 和设 备 ,并 大 量 装备 通信 网 ,网络 新增 加 的 交 换 机 已基本 实 现 国产 化 ,移 动 通 信 、光通 信等 技 术 领域 取得 了重 大 突破 , 自行研 制 的一 些 重要
网络 经 济 是 否 还 有 生 命 力 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信息化水平测算与比较研究121世纪,信息产业将成为全球的主导产业。

目前,世界上发达国家都在竞相发展和提高信息技术水平,大力发展信息产业,以尽快提高国家信息能力,从而提高国家综合国力,以便在21世纪的竞争中处于领先地位。

美国、日本等国家的经济总量中,已有50%以上的增加值是由信息产业创造的,信息产业劳动力已占全社会劳动力的50%以上,信息产业已成为发达国家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和经济发展的强大动力,因此,信息能力已成为衡量国家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重要标志。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近十年来,中国政府也提出了加快信息产业发展的战略,中国信息产业有了较快的发展。

然而,与世界发达国家相比,我们还仅仅处在起步阶段,还有许多工作要做,其中一个很基础性的工作就是摸清我国信息产业发展水平在国际上的地位,摸清我国各地区信息化的发展水平,即进行评价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信息化水平的研究。

本课题的设立和研究,就是为了寻找一个合理的评价指标体系和比较评价方法,并根据这套体系和方法对中国各地区间的信息化水平进行测算和评价,以便为中国政府制定信息产业的宏观发展战略提供科学的量化依据。

由于工作的探索性和资料、时间等的限制,我们的研究仅是初步的,随着信息化的发展,我们将继续探讨与深入进行该问题的研究。

一、开展中国信息化水平测算工作的意义及框架(一)、开展中国信息化水平测算工作的意义在世界信息化水平迅速提高、发达国家以信息产业为核心的新经济体系不断完善与壮大的背景下,中国信息化建设也在加快发展, 正在成为经济增长的新动力。

但目前,中国信息化发展的状况与问题如何?中国信息化发展的前景怎样?各地区信息化水平与结构对整个国民经济发展的影响如何?对这些问题,如今尚未有科学与完整的量化的数据来反映与评价。

因此迫切需要建立适合中本课题为国家信息化办公室委托研究课题课题组顾问:贺铿沈青华课题组组长:郑京平课题组副组长:陈泉根杨京英课题组主要成员:王强铁兵周江陈胜春等国国情的评价与比较信息化水平及发展的指标体系,迫切需要研究测算中国信息化水平与发展状况的计算方法,以对中国及各省(区、市)信息化水平、发展进程、存在的问题进行量化的反映与评价,以促进全国及各地区信息化健康、快速地发展,从而促进中国经济乃至中国现代化的发展。

(二)、中国国家信息化的定义和信息化体系的构成本课题进行测算与比较研究所依据的中国国家信息化的定义和信息化体系的框架,主要是由国务院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提出的。

国务院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在1997年全国信息化工作会议上,提出了国家信息化的定义: 国家信息化就是在国家统一规划和组织下, 在农业、工业、科学技术、国防及社会生活各个方面应用现代信息技术, 深入开发、广泛利用信息资源, 加速国家实现现代化的进程。

这个定义体现了要实现农业、工业、科学技术、国防四个现代化离不开信息化, 信息化服务于四个现代化的辩证关系, 强调了必须有统一的规划和组织, 突出了各个领域要广泛应用现代信息技术、深入开发利用信息资源, 表明了信息化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

根据上述定义, 全国信息化工作会议还确定了国家信息化体系框架, 包括: 信息资源、国家信息网络、信息技术应用、信息技术与产业、信息化人才、信息化政策法规和标准等六个方面。

信息资源开发利用:这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战略资源, 它的开发和利用是国家信息化的核心任务, 是国家信息化建设取得实效的关键。

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的程度是衡量国家信息化水平的一个重要标志。

国家信息网络建设:这是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和信息技术应用的基础。

国家信息网络是信息传输、交换和资源共享的必要手段。

只有建设先进的国家信息网络, 才能充分发挥信息化的整体效益。

信息技术应用:这是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和信息网络建设的技术保障。

信息技术应用工作量大、涉及面广, 关系国家信息化建设的速度与质量, 集中体现了国家信息化建设的效益。

信息产业发展:这是国家信息化的支柱。

要通过信息产业的发展促进国家信息技术研究的发展和提高,促进国家信息化的实现。

信息化人才队伍建设:这是国家信息化成功之本, 对其它各个要素的发展速度和质量有着决定性的影响。

信息化政策法规和标准:这是国家信息化快速、有序、健康发展的保障。

从管理、法制和技术等方面规范和协调各要素之间的关系。

二、制定中国信息化水平测算指标体系的原则制定国家信息化水平测算与评价的指标体系,要符合中国国情,符合国家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提出的信息化建设24字方针,还要与国家信息化体系六个要素相一致,同时也要兼顾能与国际信息化水平测算指标体系相衔接。

其基本原则为:1、符合国家信息化建设的方针政策建立国家信息化指标体系,按照国务院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已经确定的国家信息化体系及信息化六个要素来制定。

同时按照国家信息化建设的方针政策,以信息化六个要素与信息化水平总指数做为一个有机整体,来构造反映中国信息化水平与发展程度的完整的信息化指标体系。

2、符合国情并适合国际间的比较世界各国信息化飞速发展,信息化程度成为国家竞争力高低的重要标志。

一些国家和国际组织开展了国家间信息化程度和信息化水平的比较研究工作。

因此,中国信息化水平测算与评价的指标体系的确定,既要符合中国国情,能反映中国信息化发展的实际,也要考虑能与国家间信息化水平的比较相接轨的因素。

3、要具有综合性和可操作性目前,在测算中国信息化水平及进行地区间比较的任务很急的情况下,我们建立信息化水平测算与评价的指标体系时,在考虑具有科学性的基础上,还要遵循两个主要原则:一方面指标体系要具有综合性,以尽量少的指标完成综合评价的任务;另一方面要具有可操作性,使设计的指标不仅能客观地反映问题,而且能取得较为准确的数据,完成测算的任务,以真正做到为政府宏观决策提供量化的依据。

4、要具有导向性任何一种指标体系的设置,在实施中都将起到引导和导向作用。

为了推动信息化的发展,信息化水平测算与评价指标体系将从促进信息技术应用、信息人才培养、信息产业发展、信息资源开发利用、提高信息化在国民经济发展中主导作用的效果等方面加以引导,使中国信息化水平的测算与评价指标体系建立在科学、可靠和可行的基础之上,建立在促进中国信息化水平的快速提高、尽快缩小与国际间信息化发展差距的基础之上。

三、国家信息化水平测算与评价的指标体系指标体系的设置一般可以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是建立基础、详细的统计指标体系,使之成为了解信息化情况的基础数据库;二是建立综合、概括性的指标体系,进行综合评价、比较与分析。

目前,由于信息产业发展及信息化进程很快,信息产业、信息技术及信息化发展方面尚未建立系统、规范和全面的统计体系;同时,由于国家信息化体系中的信息技术应用、信息资源、标准规范、安全等方面的内容和指标还不十分规范,马上进入统计报表有一定困难;再加上统计报表本身具有一定滞后性,因此,中国在信息产业、信息技术及信息化发展方面也尚未有系统、规范和全面的统计数据。

信息化方面的统计指标体系是一个需要根据国家信息化发展和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变化而建立与不断完善、调整的新体系。

根据中国信息化发展的现实水平、国家信息化指标体系研究和统计体系的现状,根据上述确定的原则,本课题设置了一套信息化水平总指数的指标体系,用于计算国家及各地区的信息化水平。

这套指标体系设置了六个大类,共25个指标。

该体系主要用于国家信息化发展水平地区间横向比较,并在此基础上拓展到纵向比较。

指标的数据绝大部分在现有的统计数据中可以获得,个别没有的,做特定调查也比较容易获得,基本上可以反映一个国家、地区或部门的信息化水平与发展态势。

中国信息化水平综合指数测算与评价的指标体系见表1。

四、中国信息化水平指数的测算方法根据上述中国信息化水平测算与评价的指标体系,我们采用综合评分分析法和主成分分析法,对全国及各地区的信息化水平指标进行了初步的测算。

(一)、综合评分分析法1、信息化水平指数的测算方法综合评分分析法的基本评价模型,通常多采用简单线性加权方法:上式中,Pi为第i个评价指标无量纲化处理后的值,Wi为Pi的权重,II(Informatization Index)为信息化水平总指数值。

我们采用综合评分分析法的具体测算过程为:第一、对选择的指标进行相关分析,筛掉相关性极高的指标,以避免相同因素在计算中占有过大的份额,以保证评价结果的合理性;第二、对指标进行标准化处理以进行规范,使量纲不同的各类指标值转化为可以直接进行计算的数值。

第三、权重的确定采用德尔菲法,即专家评价与打分法。

这个方法一般用问卷方式,请研究该问题的有关专家进行打分,将专家打的分数综合平均后做为权重。

在信息化水平测算中,国家信息化体系六个要素的权重分别为:信息资源开发利用15%, 信息网络建设16%, 信息技术应用18%, 信息产业发展15%, 信息化人才20%, 信息化发展政策和效果16%。

在这里,权重分为四个等级:第一级为“信息化人才”,体现人才是信息化时代知识经济发展的核心;第二级为“信息技术应用”,体现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是知识经济发展的推动力;第三级为“信息网络建设”与“信息化发展政策”,体现信息化发展的物质基础和国家支持力度;第四级为“信息产业发展”,体现信息化发展的产业形态和结果。

国家信息化水平测算的计算方法是:从具体的指标开始,逐项分层加权计算,最后汇总得出结果。

其具体计算公式可表示为:其中,I I代表全国及各地区信息化水平总指数的得分,n为信息化水平构成的要素个数, m 表示信息化水平第i个构成要素的指标个数,Pij为第i个构成要素的第j项指标标准化后的值,W ij为第i个构成要素的第j个指标在其中的权重。

2、信息化水平指数增长速度的计算综合评分法适用于测算某一年度全国及各省区市信息化水平指数(总指数与分类的六要素指数),测算出他们的基本水平与位次。

但是,要考察信息化水平发展状况,由于各年度指标数据的区间范围不可能完全一致,就会造成计算结果不可比,因此我们采用物量指标增长速度加权平均计算方法,来计算信息化水平指数的增长速度,即以选定的一年(基准年)为基期,计算信息化水平指数报告期与基期的增长速度,加权平均后逐层计算,得出比较年份信息化指数的增长速度。

并以基准年为基础,计算出其他有关年份信息化水平总指数。

在测算中,基准年份的选择和调整,可根据国家宏观决策的需要以及进行国际比较等需要来确定,并通过换算使按两个基准年份计算的指数可以进行比较。

(二)、主成分分析法为了客观、准确地测算和比较全国各地区信息化水平,我们选用多元统计分析法中的主成分分析法对综合评分分析法计算的结果进行检验。

1、测算方法主成分分析法的具体计算方法和过程为:第一、利用SPSS统计软件的因子分析法来处理数据。

在对统计指标进行分析时,我们注意到选定的指标之间具有一定的相关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