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方剂基础知识

合集下载

方剂的基础知识及分类

方剂的基础知识及分类

一、解表剂辛温解表辛温解表剂,主治外感风寒表证。

外感风寒之邪侵袭人体,肌肤毛窍闭塞,肺气不宣,卫气不得外达,营气为寒邪束缚涩而不畅。

症见恶寒发热,头项强痛,肢体痠痛,口不渴,舌苔薄白,脉浮紧或浮缓等。

临床常用辛温解表药如麻黄、桂枝、荆芥、防风、苏叶等为主组成方剂。

代表方剂:麻黄汤桂枝汤九味羌活汤小青龙汤止嗽散香薷散麻黄汤〖方源〗《伤寒论》“太阳病,头痛发热,身疼腰疼,骨节疼痛,恶风,无汗而喘者,麻黄汤主之”。

〖组成〗麻黄去节,三两[9g]桂枝二两[6g]甘草炙,一两[3g]杏仁七十个,去皮尖[6g]〖用法〗上四味,以水九升,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二升半,去滓,温服八合。

覆取微似汗,不须啜粥,余如桂枝法将息。

〖方歌〗麻黄汤中用桂枝,杏仁甘草四般施,发热恶寒头项痛,喘而无汗服之宜。

〖主治〗外感风寒表实证。

恶寒发热,头疼身痛,无汗而喘,舌苔薄白,脉浮紧。

〖功用〗发汗解表,宣肺平喘。

桂枝汤〖方源〗《伤寒论》“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

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

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

〖组成〗桂枝三两[9g]芍药三两[9g]甘草炙,二两[6g]生姜切,三两[9g]大枣十二枚,擘[3枚]〖用法〗上五味,咀,以水七升,微火煮取三升,适寒温,服一升。

服已须臾,啜热稀粥一升余,以助药力。

温覆令一时许,遍身微似有汗者益佳,不可令如水流漓,病必不除。

若一服汗出病瘥,停后服,不必尽剂;若不汗,更服如前法;又不汗,后服小促其间,半日许,令三服尽。

若病重者,一日一夜服,周时观之,服一剂尽,病证犹在者,更作服;若汗不出,乃服至二三剂。

禁生冷、粘滑、肉、面、五辛、酒酪、臭恶等物。

〖方歌〗桂枝汤治太阳风,芍药甘草姜枣同,解肌发表调营卫,表虚有汗此为功。

〖主治〗外感风寒表虚证。

头痛发热,汗出恶风,鼻鸣干呕,苔白不渴,脉浮缓或浮弱者。

〖功用〗解肌发表,调和营卫。

九味羌活汤〖方源〗《此事难知》作者:元·王好古“易老解利法:经云:有汗不得服麻黄,无汗不得服桂枝,若差服,则其变不可胜数,故立此法,使不犯三阳禁忌,解利神方”。

方剂基础知识(中药学概论)

方剂基础知识(中药学概论)
缺点:不便于加减变化。
是将药物用水或其他溶剂提取,经精制 而成的内服液体制剂。
合剂,口服液
特点:剂量较少,吸收较快,服用方便 ,口感适宜
缺点:不便于加减变化。
1.煎药器具 宜用砂锅、砂罐陶瓷器皿 也可用搪瓷器皿或不锈钢锅; 忌用铜、铁、铝金属器皿。
2.煎药用水
以水质洁净为原则,凡可饮用的水都可用以煎煮中药。
佐药:
1.佐助药,即协助君、臣药以加强治疗作用,或直 接治疗次要的兼证。 2.佐制药,即用以消除或减缓君、臣药的毒性与峻 烈之性。 3.反佐药,即病重邪甚,可能拒药时,用与君药性 味相反而又能在治疗中起相成作用的药物,以防药 病格拒。
使药:
1.引经药,能引方中诸药至特定病所 2.调和药,调和方中诸药作用
有时候可以用性味、功效相似的药物, 替代一些稀有、贵重、缺货的药物。
如:水牛角替代犀角,党参替代人参
以前可能被忽 略了,也要重 视啊!
剂型是按照处方,根据病证的需 要,以及药物的特点,不同给药 途径,将药物制成一定的形态。
不同的剂型各有特点,对疗效具 有很大的影响。
方剂中便于携带、储存、应用的 剂型习惯称为中成药。
能保证组方:
国家体制中的等
主次分明,全面兼顾,扬长避短,提高疗效 级设置,来说明 药物在方中的主
《内经》提出,经过历代医家论述、发挥。 次从属关系。
示例:麻黄汤
组成:麻黄 三两 桂枝 二两 杏仁 去皮尖,七十个 甘草 炙,一两 主治:外感风寒表实证(太阳伤寒证)
证候:
恶寒发热,无汗 头身疼痛 咳喘 舌苔薄白 脉浮紧
包括:传统方法、现代制药工艺制作的 中成药
方剂与中成药的关系
• 方剂的范围包含中成药,方剂是制作中 成药的依据。 • 中成药是方剂中方便携带、便于保存, 或能达到某些特殊目的的剂型。

方剂的基本知识

方剂的基本知识
第九章方剂

【目的要求】
了解方剂配伍原则和制剂。

重点掌握20个常用方剂的组成及
临床运用。其余方剂了解。
第一节、方剂基本知识
方剂,即是在中医理论指导下,在辨 识临床病证基础上,依据相应治法和组方 原则,确定适当的药物、剂量、用法,以 防治疾病的一种用药形式。 方剂是祖国医学中理、法、方、药的 重要组成部分,它蕴含着辨证论治的思想 精髓,是中医药物疗法的主要形式。
温里散寒 使在里之寒邪得以消散 清热、泻火、使在里之热邪得以解除 凉血
补法
补益
恢复人体正气
虚证
(二)方剂的组成及变化
1.组方原则——君、臣、佐、使
君药:方剂中针对主病或主证,起主要治疗作
用的药物,它是方剂中所必须具有的药物, 药力居方中之首。
臣药:意义有二,一是辅助君药加强治疗主病
或主证的药物;二是针对兼病或兼证起治疗 作用的药物,其药力次于君药。
(一)方剂与治法

辨证、治法与方剂有着密切的关系,辨 证是治法的前提,治法是组方的依据,方剂 是治法的体现,即“法随证立”,“方从法 出”。方药与证候相符,才能取得预期的疗 效。
法随证立 方从法出
辨证
论治
治法
方剂
八法
汗法 吐法




适应证
外感表证 病情急迫而又 急需吐出之证 内有积滞的病证
发汗解表, 宣肺散邪 涌吐
2.组成变化 方剂的组成既有严格的原则性,又有极大 的灵活性。由于疾病变化的复杂性,决定了 临证组方必须根据具体病情灵活化裁,加减 运用,做到“师其法而不泥其方”。 其中,方剂中药味增减、各药用量及方剂 剂型的变化对全方功效的影响尤为突出。

中药方剂基础知识ppt课件

中药方剂基础知识ppt课件

利水渗湿 补气利水
脾虚水肿
提高疗效
-
23
相畏
一药的毒副作用被另一药抑制 或消除。
如:半夏(有毒)
半夏畏生姜
生 生姜杀半夏 姜
相杀
一药能减轻或消除另一药 的毒副作用。
-
24
相恶
一药能破坏另一种药的功效,
使其作用减弱甚至消失的配伍
如:
莱菔子
减弱
人参
人参恶莱菔子
-
25
Hale Waihona Puke 相反两药合用产生毒性反应或副作用
由于其来源以植物药材居多,使用也最普 遍,所以古来相沿把中药称为“本草”。
-
3
-
4
全棵入药
-
5
-
6
一、中药性能
-
7
13.2.1 四气
四气,又称四性,是指寒、热、温、凉四种药性。 温热性属阳,寒凉性属阴
能够减轻或消除热证的药物,其药性属于寒性或凉性,如板 蓝根、蒲公英、黄连等。
能够减轻或消除寒证的药物,其药性属于温性或热性,如附 子、干姜、肉桂等。
厚朴三物汤
大黄:厚朴 1:2
功用:泻火通便 主治:热结便秘
功用:行气除满 主治:气滞腹胀
-
40
二、方剂剂型
中药的给药途径:
口服、皮肤给药、吸入、舌下给药、粘膜表面给药、直肠 给药、皮下注射、穴位注射、静脉注射等。
如:
贝母反乌头,甘草反甘遂等。 属用药禁忌中的“十八反”、“十九
畏”
-
26
配伍
七情
单行:单味药治疗
相须:性能功效相同或相近药物合用
增效的结果,临床提倡使用
相使:主辅相配,辅药提高主药功效

方剂学知识点总结

方剂学知识点总结

方剂学知识点总结一、方剂的定义和分类1. 方剂的定义方剂是中医药学中的一种应用形式,是中药成方的技术总成。

方剂是中药成方的基本形式,是将若干种中药按照一定的比例组合在一起,用特定的制法加工成的药物剂型。

2. 方剂的分类方剂可以根据其应用范围、性质特点等不同进行分类。

根据应用范围可以分为内服方剂和外用方剂。

根据性质特点可以分为解表剂、清热剂、利湿剂、化痰剂、理气剂、调经剂、安神剂、养血剂、养阴剂、壮阳剂等不同类型的方剂。

二、方剂的基本内容1. 方剂的组成方剂的组成包括主药、辅药、味辅、引药等几个方面。

主药是方剂中起主要治疗作用的药物,是方剂的核心成分;辅药是为了加强或改善主药的药性,起着强化作用;味辅是为了增加方剂的药味,改善方剂的口感;引药是为了增强方剂的疗效,引导药性。

2. 方剂的制备方剂的制备主要包括研磨、调和、制丸、制散、煎煮、蒸化等过程。

研磨是将中药研磨成粉末;调和是将各种药物按一定的比例组合在一起;制丸是将调和好的药材用一定的方法制成丸剂;制散是将调和好的药材用一定的方法制成散剂;煎煮是将药材放入特定的容器中,经过一定的时间和温度进行煎煮;蒸化是将药材放入特定的容器中,通过蒸汽进行加工。

3. 方剂的性能方剂的性能包括形态、色泽、气味、口感等方面的性质。

方剂的形态包括丸、散、膏、糖浆、煎剂、化剂等形式;色泽包括药材的颜色、方剂的颜色等,气味包括药材的气味、方剂的气味等;口感包括方剂的苦、辣、甜、酸、涩等口味。

4. 方剂的功效方剂的功效是指方剂对疾病的治疗作用。

方剂的功效包括清热解毒、祛风除湿、化痰止咳、理气止痛、活血化瘀、养阴清热、养血生津、安神止痛等不同方面的功效。

5. 方剂的应用方剂的应用包括内服方剂和外用方剂。

内服方剂是指将方剂用口服的方式进行应用,主要适用于治疗内脏疾病;外用方剂是指将方剂用于外敷或涂抹的方式进行应用,主要适用于治疗皮肤病和外伤。

三、方剂学的研究方法1. 方剂的研究方法方剂的研究方法主要包括文献研究、实验研究和临床研究。

方剂的基本知识

方剂的基本知识

方剂的基本知识方剂的基本知识(一)、方剂是理、法、方、药的一个组成部分,是在辩证方法基础上选药配伍组成的,所以,首先要理解方剂与治法的关系,才能准确而缜密的遣药用方。

从祖国医学的形成和发展来看,治法是在积累了相当医疗经验的基础上总结出来的,是后于方药的一种理论。

但是当治法已由经验总结上升为理论之后,就成为指导遣药组方和运用成方的指导原则。

例如一个感冒病人,经过四诊合参,审证求因,确定为外感风寒表实证时,根据表证当用汗法,寒者热之的原则,决定用辛温解表法治疗,并且按法选用相应的有效成方,或自行选药组成辛温解表剂,如法煎服,便能汗出表解,邪去人安。

否则,治法与辩证不符,组方与治法脱节,必然治疗无效,甚至反使病情恶化。

,由此可见,治法是指导遣药组方的原则,方剂是体现和完成治法的主要手段。

所以我们常说“方以药成”,却又首先是“方从法出,法随证之”,二者之间的关系是互相为用,密不可分的。

(二)、方剂的组成原则方剂的组成不是单纯药物的堆积,而是有一定的原则和规律。

古人用“君、臣、佐、使”四个部分加以概括,用以说明药物配伍的主从关系。

一个疗效确实的方剂,必须是针对性强,组方严谨、方义明确、重点突出、少而精悍。

现将“君、臣、佐、使”的含义分述如下:1.君药是针对病因或主证起主要治疗作用的药物,一般效力较强,药量较大。

2.臣药是指方中能够协助和加强主药作用的药物。

3.佐药是指方中另一种性质的辅药。

它又分:(1)正佐:协助主药治疗兼证。

(2)反佐:对主药起抑制作用,减轻或消除主药的副作用。

4.使药有两种意义(1)引经药,既能引方中诸药至病所的药物。

(2)调和药,既具有调和方中诸药作用的药物。

例如一病人恶寒发热、无汗而喘、头痛、脉浮紧。

其辩证是风寒表实证。

择用麻黄汤治疗,方中之麻黄,辛温,发汗解表,以除其病因(风寒)而治主证为主药;桂枝,辛甘温,温经解肌,协助麻黄增强发汗解表之功,为辅药;杏仁,甘苦温,助麻黄宣肺平喘,以治咳喘之兼证为佐药;甘草,甘温,调和诸药为使药。

中医常识-方剂学习笔记

中医常识-方剂学习笔记

我学习了中医常识-方剂,收获颇丰。

感觉在专业上及常识上均有明显提高,特意整理笔记20个知识点如下:
1 . 方剂中针对兼病或兼证起主要治疗作用的药物是臣药。

2. 组方原则:君,臣,佐,使。

3. 君药的涵义正确的说法为:针对主病或主证起主要治疗作用的药物。

4. 一个方剂中必不可少的药物为君药。

5. 方剂组成的目的是综合多药效。

6. 临床使用最广的中药剂型是汤剂。

7. 剂量准确,药效迅速,给药方便,能进行穴位注射的是注射剂的特点。

8. 片剂的特点是剂量准确,质量稳定,携带及服用方便。

9. 可掩盖药物的不适气味,适宜于儿童服用的是糖浆剂。

10. 既具有丸剂、片剂的剂量准确,质量稳定,贮存及携带方便的特点,也具有汤剂作用迅速的特点的是颗粒剂。

11. 具有宣肺散寒,止咳祛痰功效的中成药是杏苏止咳颗粒。

12. 双黄连口服液的功效是疏风解表,清热解毒。

13. 逍遥丸的功效是疏肝解郁,养血健脾。

14. 患者,女,47岁,时有两胁作痛,头痛目眩,口燥咽干,神疲食少,月经不调,乳房胀痛,舌淡红苔薄白脉弦,根据以上症状判断可予以药物:逍遥丸。

15. 用于中焦虚寒,胃脘凉痛,受寒痛甚的中成药是藿香正气口服液。

16. 属于补气剂的是:四君子丸,参苓白术颗粒,补中益气丸,玉屏风颗粒。

17. 可用于肾虚所致的小便频数、夜间遗尿的是缩泉胶囊。

18. 多用于治疗心火偏亢,夜寐不安,口舌生疮的中成药是:交泰丸。

19. 小青龙合剂的功效是:解表化饮,止咳平喘。

20. 复方丹参片多用于胸中憋闷,心绞痛。

方剂的基本知识

方剂的基本知识
藿香正气散—解表化湿,理气和中 藿香正气大腹苏,甘桔陈苓术朴俱, 夏曲白芷加姜枣,感伤岚瘴并能驱。
主治
风寒霍乱
病机 外感风寒,内伤湿滞,脾胃不和
症状
上吐下泻,恶寒发热,头痛,脘腹疼 痛,舌苔白腻,以及山岚瘴疟等
方解
外散风寒,内化湿浊 , 藿香三两( 15g) 君 理气和中,升清降浊 半夏二两( 10g)
苍术一钱( 10g) 臣
苦参一钱( 10g)
疏风止痒
祛风燥湿 清热燥湿
木通五分( 5g) 佐 渗利湿热 知母一钱( 10g)
佐 清热泻火 石膏一钱( 10g) 当归一钱( 10g) 生地一钱( 10g) 佐 养血活血 胡麻仁一钱( 10g) 甘草五分( 5g) 使 调药和中
功用
疏风养血,清热除湿
藿香正气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二是佐制药,即用以消除或减弱方中某 些药物的毒性,或能制约方中某些药物 峻烈之性的药物;
三是反佐药,即病重邪甚,可能拒药时, 配用与君药性味相反而又能在治疗中起 相成作用的药物。
使药:含义有三。
一是引经药,即能引方中诸药至病所 的药物;
二是调和药,即具有协调方中诸药作 用的药物;
三是矫味药,即矫正药物味道,便于 服用的药物。
表虚自汗。汗出恶风,面色晃
主治 白,舌淡苔薄白,脉浮虚。亦治虚
人腠理不固,易于感冒。
病机
卫气虚弱,腠理不密,则易 为风邪所袭,卫虚失固,营阴不能
内守,津液外泄,则自汗恶风。
治法 益气扶正,固表止汗。
黄芪二两(30g) 君 大补脾肺之气,固表止汗 白术二两(30g) 臣 健脾益气 防风一两(10g) 佐 祛风邪
①一个方中的君药,是该方功 用的具体体现,如黄连解毒汤。

第一节 方剂的基本知识 PPT课件

第一节 方剂的基本知识 PPT课件

(四)、膏剂 1、制法:将药物用水或植物油煎熬去渣而制 成的剂型。有内服和外用两种,内服膏剂有流 浸膏、浸膏、煎膏三种;外用膏剂分软膏、硬 膏两种。其中流浸膏与浸膏多数用于调配其他 制剂使用,如合剂、糖浆剂、冲剂、片剂等。 2、煎膏与外用膏剂: (1)煎膏 又称膏滋,是将药物加水反复煎煮, 去渣浓缩后,加炼蜜或炼糖制成的半液体剂型。 其特点是体积小,含量高,便于服用,口味甜 美,有滋润补益作用,一般用于慢性虚弱病人, 有利于较长时间用药。

(2)软膏 又称药膏,是将药物细粉与适宜的基质制成 具有适当稠度的半固体外用制剂。其中用乳剂型基 质的亦称乳膏剂。多用于皮肤、粘膜或疮面。软膏 具有一定的粘稠性,外涂后渐渐软化或溶化,使药 物慢慢吸收,持久发挥疗效,适用于外科疮疡疖肿、 烧烫伤等。 (3)硬膏 又称膏药,古称薄贴。是以植物油将药物煎 至一定程度,去渣,煎至滴水成珠,加入黄丹等搅 匀、冷却制成的硬膏。用时加温摊涂在布或纸上, 软化后贴于患处或穴位上,可治疗局部疾病和全身 性疾病,如疮疡肿毒、跌打损伤、风湿痹证以及腰 痛、腹痛等。
第九章

方剂
第一节 方剂的基本知识
方剂:是在中医理法的指导下,辨证论 治确定治法之后,选择合适的药物,酌 定用量,按照组成结构的要求,妥善配 伍而成的制剂形式。亦称处方。 方剂学:是研究和阐明治法与方剂的理 论及其临床运用的一门学科,是中医学 主要的基础学科之一。
治法:是在辨清证候,审明病因、病机之后, 有针对性地采取的治疗法则。 常用治法:“八法”(程钟龄《医学心悟· 医 门八法》——汗、和、下、消、吐、清、温、 补 方剂与治法的关系 1、治法源于方剂 2、治法是用方或组方的依据 3、方剂是体现并验证治法的主要手段 “法随证立”,“方从法出”

方剂学知识点总结资料

方剂学知识点总结资料

方剂学知识点总结资料方剂学是中医药学中的重要学科,主要研究中药方剂的组成、配伍规律、功效与应用。

方剂学知识点涉及方剂的分类、组方原则、药物配伍禁忌、方剂的制备与应用等方面。

下面将详细介绍方剂学的相关知识点。

一、方剂的分类方剂可以根据不同的分类标准进行分类,常见的分类包括以下几种:1.按用途分类:分为治疗疾病的方剂、保健养生的方剂和预防疾病的方剂等。

2.按制剂形式分类:分为汤剂、丸剂、散剂、片剂、膏剂等。

3.按病机分类:分为表里虚实方、寒热方、气血津液方、痰湿方等。

4.按组方原则分类:分为单味药方、复方、方剂等。

二、组方原则组方原则是方剂学中的重要内容,它指导着方剂的合理搭配和配伍。

以下是常见的组方原则:1.同治同药:指同种病证可用相同的方剂治疗。

2.异治异药:指不同的病证需要用不同的方剂治疗。

3.攻补兼施:指在方剂中既有攻的成分,又有补的成分,以达到平衡的效果。

4.辩证施用:指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和体质特点,选择相应的方剂进行治疗。

5.药物配伍禁忌:指一些药物之间不宜同时使用,以免产生不良反应或相互影响疗效。

三、方剂的制备与应用方剂的制备过程包括药材的采集、加工、炮制和煎煮等。

制备过程中需要注意药材的质量、比例和炮制方法等。

方剂的应用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和体质特点进行合理选择。

应用方剂时,需要了解方剂的功效、适应症、用法用量和注意事项等。

四、方剂学的研究意义方剂学的研究对于提高中药方剂的疗效和安全性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研究方剂的组方原则和药物配伍禁忌,可以合理搭配方剂,提高治疗效果。

同时,方剂学的研究还可以为新方剂的开发提供理论依据。

方剂学的研究也有助于深入理解中药的药理作用和药物相互作用机制。

通过研究方剂的制备过程和药物配伍规律,可以揭示中药的药物活性成分和药效物质的变化规律,为中药的质量控制和药物研发提供依据。

总结:方剂学是中医药学中的重要学科,研究方剂的组成、配伍规律、功效与应用。

方剂的分类、组方原则、药物配伍禁忌、制备与应用等是方剂学的核心知识点。

方剂基本知识

方剂基本知识

方剂的基本知识方剂:方剂是在辨证审因决定治法之后,选择合适的药物,酌定用量,按照组成原则,妥善配伍而成,是辨证论治的主要工具之一。

方剂学,是研究并阐明治法和方剂的理论及其运用的一门学科。

方剂学在中医学中,既是一门重要的基础课,又与临床各科紧密相连,起着沟通基础与临床的桥梁作用。

一、方剂与治法的关系所谓八法,是程钟龄根据历代医家对于治法的归类总结而来的。

他说:“论病之源,从内伤外感四字括之。

论病之情,则以寒热虚实表里阴阳八字统之。

而治病之方,则又以汗、和、下、消、吐、清、温、补八法尽之”。

方剂是理、法、方、药中的一个组成部分,是在辨证立法的基础上选药组成的,治法是治疗疾病的方法,它是根据临床证候,辨证求因,审因论治而制定出来的,当治法确定之后,即成为指导制方、用方的主要原则。

所以,在辨证论治过程中,方是从属于法的,治法则是用方的根据,方可以不定,而法必须确定。

治疗疾病时,往往有定法而无定方,即法定之后,再行拟方,以期与证相符二、方剂的组成推荐(二)方剂的组成原则方剂的组成不单纯药物的堆积而有一定的原则和规律古人用“君臣佐使”四部分加概括用说明药物配伍的主从关系一疗效确实的方剂必须针对性强组方严谨方义明确重点突出少而精悍将“君臣佐使”的含义分述如下1.君药针对病因或主证起主要治疗作用的药物一般效力较强药量较大2.臣药指方中够协助和加强主药作用的药物3.佐药指方中另一种性质的辅药它又分(1)正佐协助主药治疗兼证(2)反佐对主药起抑制作用减轻或消除主药的副作用4.使药有两种意义(1)引经药既引方中诸药至病所的药物(2)调和药既具有调和方中诸药作用的药物三、方剂的应用变化方剂的组成既有严格的原则性又有极大的灵活性1.药味加减的变化2.药量加减变化3.剂型更换的变化四、常用剂型(制剂)膏、丹、丸、散、、片、颗粒剂、茶剂、锭剂、条剂、线剂、灸剂、糖浆剂常用中药解表药(发散风寒药、发散风热药)清热药清热泻火药、清热燥湿药、清热解毒药、清热凉血药、清虚热药泻下药攻下药、润下药、峻下逐水药祛风湿药祛风湿强筋骨、药祛风湿散寒药、祛风湿清热药化湿药利水渗水湿药、利水消肿药、利尿通淋药、利湿退黄药温里药、理气药、消食药、驱虫药止血药凉血止血药、收敛止血药、温经止血药活血化瘀药活血调经药、活血止痛药、化瘀止血药、活血疗伤药、破血消癥药化痰止咳平喘药温化寒痰药、清化热痰药、止咳平喘药安神药重镇安神药、养心安神药补虚药补气药、补阳药、补血药、补阴药平肝息风药平抑肝阳药、息风止痉药、开窍药收涩药固表止汗药、敛肺涩肠药、固精缩尿止带药涌吐药拔毒化腐生肌药攻毒杀虫止痒药我院现有中成药310种。

中药方剂基础知识PPT

中药方剂基础知识PPT

(三)中药的用量
一般药物汤剂常用量:10克左右。加 减根据以下情况: (1)药物性质: (2)药物配伍: (3)年龄、体质、病情: (4)季节、地域:
第二节 方剂基础知识
• 一、方剂的组成原则与变化 • 二、方剂剂型
君药 :针对主病主症起主要作用
组 成
臣药
辅君加强治疗主病主症 对兼病兼症起主要作用
• “十八反歌”: 本草明言十八反, 半蒌贝蔹及攻乌, 藻戟遂芫俱战草, 诸参辛芍叛藜芦。
十八反
• 共载相反中药18种,即: 乌头反贝母、瓜蒌、半夏、白及、白蔹 甘草反甘遂、大戟、海藻、芫花 藜芦反人参、丹参、玄参、沙参、细辛、芍药
十九畏
• 歌诀首见于明·刘纯《医经小学》 硫黄原是火中精,朴硝一见便相争, 水银莫与砒霜见,狼毒最怕密陀僧, 巴豆性烈最为上,偏与牵牛不顺情, 丁香莫与郁金见,牙硝难合京三棱, 川乌草乌不顺犀,人参最怕五灵脂, 官桂善能调冷气,若逢石脂便相欺, 大凡修合看顺逆,炮槛炙博莫相依。
一药的毒副作用被另一药抑制 或消除。
如:半夏(有毒)
半夏畏生姜
生 生姜杀半夏 姜
相杀
一药能减轻或消除另一药 的毒副作用。
相恶
一药能破坏另一种药的功效,
使其作用减弱甚至消失的配伍
如:
莱菔子
减弱
人参
人参恶莱菔子
相反
两药合用产生毒性反应或副作用
如:
贝母反乌头,甘草反甘遂等。 属用药禁忌中的“十八反”、“十九
原 则
佐药 佐助药:协君臣,治兼证 佐药 佐制药:除或减毒、烈性
使药 反佐药:药性相反而治疗相成
使药 引经药:引方中诸药直达病所
调和药:调和诸药
如:
君药:麻黄

《方剂学》方剂基础知识(组方原则、组成变化、方剂剂型)

《方剂学》方剂基础知识(组方原则、组成变化、方剂剂型)

《方剂学》方剂基础知识(组方原则、组成变化、方剂剂型)一、方剂的组成及其变化方剂是由药物组成的,而药物的功用各不相同,只有通过合理的配伍,增强其原有功用,调其偏性,制其毒性,使各具特性的药物发挥综合作用。

(一)组方原则1.君药是方剂中针对主病或主证起主要治疗作用的药物。

其药力居方中之首,是方剂中必须具有的药物。

2.臣药意义有二,一是辅助君药加强治疗主病或主证的药物;二是针对兼病或兼证起主要治疗作用的药物,其药力次于君药。

3.佐药意义有三,一是佐助药,即协助君、臣药以加强治疗作用,或直接治疗次要的兼证;二是佐制药,即用以消除或减缓君、臣药的毒性与烈性;三是反佐药,即根据病情需要,用与君药性味相反而又能在治疗中起相成作用的药物。

4.使药意义有二,一是引经药,即能引方中诸药直达病所的药物;二是调和药,即具有调和诸药作用的药物。

临床应用时,方剂中药味的多少,以及君、臣、佐、使的关系,应视病情与治法的需要来确定。

只有适合病情,用药适宜,配伍严谨,主次分明,才能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

(二)组成变化方剂的组成既有严格的原则性,又有极大的灵活性,临证组方时必须根据具体病情而灵活化裁。

1.增减药味药味增减有两种情况,一种是佐使药的加减,适用于主证未变而次要兼证不同的病例,这种加减变化不致于引起全方功效的根本改变。

如银翘散是治疗风热表证的常用方剂,若兼见口渴者,是热伤津液,可加天花粉以生津。

另一种是臣药的加减,由于改变了方剂的配伍关系,则会使全方的功效发生根本变化。

如麻黄汤去臣药桂枝,则发汗力弱,而变为治疗风寒犯肺咳喘的基础方;麻黄汤加白术为臣药后,则变成发汗祛风寒湿邪之方。

2.增减药量方剂的药物组成虽然相同,但其用量各异,致使方剂的配伍关系及功用、主治亦不相同。

如小承气汤与厚朴三物汤药物组成相同,但前方重用大黄四两为君,为攻下热结之剂,主治阳明腑实证;后方重用厚朴八两为君,为行气消满之方,主治气滞大便不通之证。

二、方剂的剂型剂型是指方剂组成后,根据病情与药物的特点制成一定的形态。

方剂笔记知识点总结

方剂笔记知识点总结

方剂笔记知识点总结一、方剂的定义和分类方剂是指用中药药材经过某种比例、方法制成的一种具有特定药效和剂型的药物。

根据制剂方法和使用特点,方剂可分为汤剂、丸剂、散剂、丹剂、糖浆、膏剂、胶囊剂、注射剂和酒剂等多种类型。

1. 汤剂汤剂是将药材加水煎煮后去渣而成的液体制剂,常见的有桂枝汤、麻黄汤、逍遥散等。

2. 丸剂丸剂是将药材研成粉末后,加入辅料后制成丸状的制剂。

比较常见的有四君子丸、六味地黄丸等。

3. 散剂散剂是将药材研成细粉后直接服用的制剂,如葛根散、三七散等。

4. 丹剂丹剂是将药材研成粉末后,加入辅料,再用黄酒炒制干燥而成的制剂,如逍遥丸、归脾丸等。

5. 糖浆糖浆是将药材煎煮后加入糖、蜜等成分制成的浓稠液体制剂,如川贝糖浆、桔梗糖浆等。

6. 膏剂膏剂是将药物研成细末后,加入油脂或凝胶类物质混合制成的半固体制剂,如逍遥膏、乌梅丸等。

7. 胶囊剂胶囊剂是将药物研成粉末填充于胶囊中,便于服用和吸收,如当归胶囊、灵芝胶囊等。

8. 注射剂注射剂是将药物溶解或悬浮于溶剂中,通过注射器注入体内的制剂,如益母草注射液、清热解毒注射液等。

9. 酒剂酒剂是将药材研成粉末后,加入白酒或米酒浸泡一段时间制成的制剂,如当归酒、蛇胆酒等。

二、方剂的基本概念和特点1. 方剂的基本概念方剂是指中药治疗的配伍规律,是中医临床实践经验的总结和提炼。

方剂的配伍要根据药物的性味、功能特点、病证的不同而灵活运用,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2. 方剂的特点(1)多味配伍:方剂常常由多味中药组成,具有综合调理的作用。

(2)疏泄解酸:方剂的配伍要有通窍利气、疏泄解酸的作用,达到疏窍、利气、解郁的效果。

(3)标本兼治:方剂的配伍要针对病因和表里的虚实缺陷,思考病证的病位,辨证斟酌,标本兼治。

(4)用药对应:方剂的用药要有对应关系,按辩证斟酌,根据病情和患者体质选用合适的中药。

三、方剂的配伍原则1. 辩证求因配伍原则要根据辨证斟酌,辩证求因,从疾病的致病原因出发,选用具有相应功能的中药。

中医方剂学知识点归纳,课堂笔记

中医方剂学知识点归纳,课堂笔记

第一单元总论(一)方剂与治法1.方剂与治法的关系方从法出,法随证立2.常用治法(1)汗法:汗法是通过开泄腠理、调畅营卫、宣发肺气等作用,使在表的外感六淫之邪随汗而解的一种治法。

汗法不以汗出为目的,主要是通过出汗,使腠理开、营卫和、肺气畅、血脉通,从而能祛邪外出,正气调和。

汗法主要治疗外感六淫之邪所致的表证,凡是腠理闭塞,营卫郁滞的寒热无汗,或腠理疏松,虽有汗但寒热不解的病证,皆可使用汗法治疗。

由于病情有寒热,邪气有兼夹,体质有强弱,故汗法又可分为辛温发汗、辛凉发汗,或与补法、下法、消法等配合使用。

使用汗法要注意:辨清病邪的性质;中病即止,慎勿过量;兼顾兼夹病证;不宜久煎。

(2)吐法吐法是通过涌吐的方法,使停留在咽喉、胸膈、胃脘的痰涎、宿食以及毒物等从口中吐出的一种治法。

适用于中风痰壅,宿食壅阻胃脘,毒物尚在胃中,痰涎壅盛的癫狂、喉痹,以及干霍乱吐泻不得等,属于病位居上,病势急暴,内蓄实邪,体质壮实之证。

使用吐法要注意:因吐法易伤胃气,体虚气弱、妇人新产、孕妇等均应慎用;吐后应调养脾胃。

(3)下法:下法是通过泻下、荡涤、攻逐等作用,使停留于胃肠的宿食、燥屎、冷积、瘀血、结痰、停水等从下窍而出,以祛邪除病的一类治法。

凡邪在肠胃而致大便不通,燥屎内结,或热结旁流,以及停痰留饮、瘀血积水等形症俱实之证,均可使用。

由于病情有寒热,正气有虚实,病邪有兼夹,所以下法又有寒下、温下、润下、逐水、攻补兼施之别,并可与其他治法结合运用。

使用下法要注意:辨清病情之属性;中病即止,顾护正气。

(4)和法:和法是通过和解与调和的方法,使半表半里之邪,或脏腑阴阳,表里失和之证得以解除的一种治法。

和法既能祛除病邪,又能调整脏腑功能,且无明显寒热补泻之偏,性质平和,全面兼顾,适用于邪犯少阳、肝脾不和、肠寒胃热、气血营卫失和等证。

和法的分类较多,其中主要有和解少阳、透达膜原、调和肝脾、疏肝和胃、分消上下、调和肠胃等。

(5)温法:温法是通过温里祛寒的作用,以治疗里寒证的一类治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复方丹参滴丸:活血化瘀,理气止痛。
速效救心丸:增加冠脉血流量,缓解心绞 痛。 牛黄解毒丸:清热解毒。 乌鸡白凤丸:补养气血,调经止带。 痛经灵冲剂:活血化瘀,温经止痛。
常见中成药
益母草:活血调经,祛瘀生新。 补中益气丸:补中益气,升阳举陷。 保和丸:消食,导滞,和胃。 龙牡壮骨颗粒:健脾益气,强筋健骨。 云南白药:祛瘀生新,止痛止血。 正红花油:止血止痛,消炎消肿。
常见中成药
生脉饮:气阴两虚,心悸气短,自汗脉微。 六味地黄丸:滋补肝肾。 知柏地黄丸:滋养肝肾。 柴胡口服液:退热解表。 元胡止痛片:理气,活血,止痛。
龙胆泻肝丸:清肝胆,利湿热。 四神丸:温肾暖脾,涩组成原则 君药:针对主病或主证起治疗作用的药物。 臣药:辅助君药加强疗效,并对鉴病或兼 症起治疗作用的药物。 佐药:协助加强治疗效果。 消除或减缓毒性与烈性。 反佐。 使药:引经药,调和药性。
(二)组成变化 1.药物加减 随证加减 药物配伍加减变化 2.药量增减 3.剂型变化
方剂的剂型
汤药 散剂 丸剂 膏剂 丹剂 酒剂 冲剂 片剂
常见中成药
三黄片:清热解毒,泻火通便。 保济丸:四时感冒,发热头痛,腹痛腹泻, 消化不良。 藿香正气液:发散风寒,化湿和中。 板蓝根:清热解毒,凉血利咽,消肿。 双黄连:辛凉解表,清热解毒。
常见中成药
清开灵:清热解毒,化痰通络,醒神开 窍。 急支糖浆:清热消炎,祛痰止咳。 香砂养胃丸:化湿理气。 木香顺气丸:顺气止痛,健胃化滞。 附子理中丸:温中散寒。(慢性肠胃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