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生物地史学》复习思考题及参考答案.doc

合集下载

《古生物地史学》复习思考题及参考答案.doc

《古生物地史学》复习思考题及参考答案.doc

《古生物地史学》复习思考题与参考答案化石:保存在岩层中地质历史时期的生物遗体和生命活动痕迹。

标准化石:少数特有的生物化石,它们的延限短,仅限于某段地层层位,而且有广泛的地理分布,这些化石叫标准化石。

遗迹化石:保存在岩层中古代生物活动留下的痕迹和遗物。

群落:指生活在一定生态领域内所有物种的总和。

指相化石:能反映某种特定环境条件的化石。

沉积环境:一个具有独特的物理、化学和生物特征的自然地理单元。

沉积相:反映沉积环境和沉积作用的岩石特征和生物特征的综合。

岩相:反映沉积环境和沉积作用的岩石特征。

生物相:反映沉积环境和沉积作用的生物特征。

壳相(底栖相):发育正常浅三叶虫,腕足等底栖生物,典型的浅海相灰岩、泥灰岩,分布于正常浅海台地区。

混合相:以正常浅海底栖生物为主,也有漂浮、游泳生物,岩石类型包括浅海相灰岩、泥灰岩、 页岩,分布区属于正常浅海与半深水或深水海槽区过渡区。

礁相:发育底栖固着的造礁生物及附礁生物,岩性为纯净的生物灰岩,属于温暖、清澈的浅海沉积环境,条带状分布于台地边缘。

笔石相:含丰富的笔石而很少底栖生物为特征的生物相,反映滞留还原环境。

相变:沉积相在空间(横向)和时间(纵向)上的变化。

瓦尔特相(定)律:只有那些目前可以观察到是彼此毗邻的相和相区,才能原生地重叠在一起, 、名词解释 Z HU即相邻沉积相在纵向上的依次变化与横向上的依次变化是一致的。

相标志:反映沉积环境和沉积作用的物理、化学和生物特征。

超覆:海侵作用使得沉积范围不断地扩大,后期形成的沉积岩层超越下伏的沉积岩层而直接覆盖在更老的地层之上的现象。

其超出的部分即超覆区。

海进(侵)序列:由持续海侵超覆形成的沉积物纵l,J上的下粗上细的沉积序列。

退覆:由海退造成的地层分布范围不断缩小的现象。

海退序列:由持续海退形成的沉积物纵向上的下细上粗的沉积序列。

复理石:常把巨厚的由深海浊积岩及其它重力流沉积组成的综合体称为夏理石沉积。

地层学是研究层状岩石(包括所有的沉积岩、部分火成岩和变质岩)形成的先后顺序、地质年代、时空分布规律(狭义)和形成环境条件及其物理、化学性质的地质学分支学科。

古生物地史学复习题

古生物地史学复习题

复习思考题古生物学部分第一章古生物学的基本概念•古生物学•什么叫化石•化学(分子)化石•生物层序律•化石形成的条件有哪些?•石化作用•化石的石化作用有哪些类型?•矿质充填作用•置换作用•碳化作用•如何区分原地埋藏和异地埋藏?•概述“ 化石记录不完备性” 的原因影响化石记录的因素有哪些?•化石的主要类型有哪些?•实体化石•模铸化石•印痕化石•印模化石•外模•内模•核化石•内核•外核•铸型化石•遗迹化石第二章第二章古生物的分类•古生物分类的主要方法有哪些?•古生物的分类系统•双命名法•优先律第三章古无脊椎动物一 . 珊瑚动物•珊瑚的隔壁•鳞板•横板•泡沫板•中轴•联接孔•联接管•联接板•四射珊瑚有哪四种构造组合带型?每种类型包括哪些构造?•在什么情况下横切面上见不到横板,而在什么情况下横切面又可以见到横板呢?•比较四射珊瑚与横板珊瑚的不同点二软体动物•软体动物主要分哪几个纲?•双壳类的新月面•双壳类的盾纹面•外套湾•外套线•如何确定双壳纲的前后?•头足类的住室•头足类的缝合线•头足纲体管类型及其特征•头足纲缝合线类型及其特征三 . 三叶虫动物•三叶虫的头鞍•三叶虫的头盖•三叶虫的固定颊•三叶虫的活动颊•三叶虫的面线•三叶虫的面线类型及其特征•根据头甲与尾甲的大小关系,可以分为几种尾甲类型?四 . 腕足动物、腕足动物的铰齿在哪一个壳瓣上?比较腕足动物与软体动物双壳纲在硬体上的不同点?五 . 笔石动物•树形笔石有几种胞管?•判断笔石枝生长方向是向上还是向下的依据是什么?第五章古植物•茎的分枝方式主要有哪些?•叶序•植物界分哪些主要门类?蕨类植物和裸子包括哪些门类,各有什么特点?•试述植物界演化的主要阶段及各阶段的特点。

、第六章微体古生物学•有孔虫壳壁成分及其特点•蜓壳的旋壁有哪些组合类型,每种组合有哪些构造?•牙形石的主要类型•牙形石的地史分布地史学部分鲍马序列地史学地史学的研究内容和方法有哪些?地层层序律复理石什么叫相、相变、相分析?垂向加积作用标准化石层面构造暴露标志非补偿、补偿、超补偿历史构造分析地缝合线被动大陆边缘和主动大陆边缘地层划分对比有哪些方法,每个方法的原理是什么?简述古板块的识别标志岩石地层单位和年代地层单位及其关系试述沉积环境的识别标志论述岩石地层单位系统补偿与非补偿沉积组合组与阶构造旋回与构造阶段地层划分和地层对比海侵超覆和海退退覆什么是年代地层单位,可划分为哪几个等级?并写出与其相对应的地质年代单位。

《古生物地史学》考试答案

《古生物地史学》考试答案

《古⽣物地史学》考试答案<<古⽣物地史学>>考试参考资料——————国调1002班刘亚辉⼀、名词解释1、标准化⽯:在⼀个地层单位中,选择少数特有的⽣物化⽯,它们在该地层上下层位中基本上没有,该种化⽯只在该段地层⾥出现,它们是特定地质时代的产物,这些化⽯就叫作标准化⽯。

2、地槽:地壳上垂直沉降接受巨厚海相沉积,最后⼜回返褶皱并上升成⼭系的巨型槽状凹陷带。

3、沉积相:能够反映沉积环境的岩⽯及古⽣物特征的综合。

4、沉积旋回:地层中沉积物成分、粒度、化⽯等特征有规律的镜像对称分布现象,这种现象称为沉积旋回5、化⽯:保存在岩⽯中的古⽣物的遗体或遗迹6、相变:沉积相在空间上的横向变化7、五台运动:太古宙末期,⼤约在25亿年左右,发⽣了⼀次较普遍的地壳构造运动及其伴⽣的岩浆活动,这次运动使得太古宙的地层发⽣褶皱和变质,并扩⼤了古太古代结晶及底的范围,从⽽形成⼀些稳定地块—-太古宙“陆核”。

8、吕梁运动:古元古代后期发⽣了强烈的地壳运动—-吕梁运动,滹沱系遭受低级变质作⽤:早期变质年龄在18.5亿年左右(吕梁运动主幕);晚期变质年龄在17.5亿左右(吕梁运动次幕)。

吕梁运动对华北地区岩⽯圈构造的发展有重⼤意义,它把古元古代初期分裂的陆核重新“焊接”起来,形成了华北地台的原型—-原地台。

从此华北地区进⼊了⼀个相对稳定发展的新阶段,华北稳定的⼤陆板块基本定型。

9、晋宁运动:新元古代后期(850~800Ma),晋宁运动使东西两⾯的⼤洋板块向川中“微⼤陆”俯冲、碰撞,其结果导致了川滇地槽带和雪峰—九岭地槽带转化为元古宙褶皱带。

它们和川中古陆核⼀起,构成巨⼤的稳定地块—-扬⼦板块。

10、印⽀运动:晚三叠世海退继续,华南海区逐步上升为陆,秦岭海槽东段也同时封闭,使华南⼤陆与中国北⽅⼤陆连成⼀体。

这⼀阶段的地壳运动在中南半岛最为显著,并主要表现为褶皱运动,⼀般被称为印⽀运动。

11、燕⼭运动:侏罗纪的中、晚期的地壳运动在冀北燕⼭地区⼗分显著,使本区发⽣断裂和强烈的⽕⼭喷发,并多次发⽣局部的沉积间断和不整合,因此这⼀运动成为“燕⼭运动”。

古生物地层学思考题答案.docx

古生物地层学思考题答案.docx

《古生物地层学思考题》第1・2章1.什么是化石,标准化石,化石的保存类型有哪儿种?化右:保存在岩层屮地质历史时期的生物遗体、工物活动痕迹及工物成因的残留有机物分子。

标准化石:具有在地质历史屮演化快、延续时间短、特征显著、数量多、分布广等特点的化石。

化石保存类型有:实体化石、模铸化石、遗迹化石、化学化石。

2.生物进化的总体趋势为(结构构造由简单到复杂)、(生物类型由低筹到高等)、(生活环境由海洋到陆地、空屮和海洋)。

3.就控制物种形成的三个主要因索而言,(遗传、变异)提供物质基础,(隔离)提供条件, (自然选择)决定物种形成方向。

4.生物绝灭的方式有多种,恐龙的绝灭属(集群灭绝人5.如何区分原地埋藏的化石与异地埋藏的化石?答:原地埋藏的化石保存相对较完整,不具分选性和定向性,生活于相同环境中的生物常伴生在一起;而异地埋藏的化石会出现不同程度破碎,且分选较好,不同生活环境、不同地质时期的生物混杂,具有一定的定向性6.石化作用过程可以有(矿质充填作用)、(宜换作用)和(碳化作用)三种形式。

7.海洋生物的生活方式可分为(底栖)、(游泳)和(浮游)三种类型。

&概述“化石记录不完备性”的原因化石的形成和保存取决于生物类别、遗体堆积环境、埋藏条件、时间因索、成岩作用条件。

并非所有的生物都能形成化石。

古生物已记录13万多种,人量未知。

现今我们能够在地层中观察到的化石仅是各地史时期生存过的生物群中极小的一部分。

9.什么是重演律?什么是化学(分子)化石?重演律一个体发育是系统发生的简短而快速重演化学(分子)化右:分解后的古生物有机组分(如脂肪酸、氨基酸等)残留在地层屮形成的化石。

10.印模化石与印痕化石如何区别印模化石:生物硬体在FBI岩表而上的卬模。

(包括:外模、内模、复合模。

)外膜反映原来生物换体外表形态及结构,内膜反映换体内部的构造。

印痕化石:生物软体陷落在细粒的碎屑物或化学沉积物种,在沉积物屮留下的卬痕经过成岩作用以厉,遗体消失,印痕保存下來。

古生物复习题及参考答案

古生物复习题及参考答案

古生物地史学复习纲要一、名词解说1地史学:研究层状岩石形成的先后次序、地质年月、时空散布规律(狭义)和形成环境条件及其物理、化学性质的地质学分支学科.她的中心目标就是成立地球科学的时间坐标。

2岩石地层单位:是由岩性、岩相或变质程度均一的岩石组成的三度空间岩层体。

其成立精心整理在岩石特点在纵、横两个方向详细延长的基础之上,而不考虑其年纪。

其地层单位可分四级:群、组、段、层,此中组为最基本的单位。

地层对照:地层对照在地层学意义上是表示特点和地层地点的相当,所重申的现象不一样,对照的种类也不一样。

穿时性:在连续地海侵海退的状况下,其地质时代因地而异的一个岩石地层体及其界限精心整理与地质时间面或化石带斜交的现象或关系。

5前寒武纪和前寒武系:无脊椎动物的双侧对称体系进一步发展,出现很多带壳的较高等门类(寒武纪);神经系统进一步发展,中枢神经系统集中化,产生了原始脊索动物和脊椎动物(无颌纲)(寒武纪)地层叠覆律:地层在未经过激烈结构改动而发生倒转的状况下,地层的次序老是上新下精心整理老。

7瓦尔特相律:只有在地理(空间)上相互有横向毗邻关系的那些相和相区才能在原生的垂向层序上挨次叠覆。

8威尔逊旋回:Therelationshipbetweenmountainbuildingandtheopeningandclosingofoceanbasin加拿大学者威尔逊提出的大洋盆地从生成到循环的演化过程。

精心整理9层型:指一个已经命名的地层单位或其界限的原始(或以后厘定的)典型剖面。

在一个特定的岩层层序内,它们代表一个特定的间隔,或一个特定的界限。

这个特定的间隔和界限就是这些地层单位的单位层型和地层界限的界限层型。

旋回堆积作用:当海退序列紧接着一个海退序列时,编形成地层中堆积物成分、粒度、化石的特点有规律的镜像对称精心整理散布现象。

11非赔偿盆地:非赔偿堆积:因为结构活动激烈造成同堆积断裂背景下的可容纳空间高速增加,或物源不充足所形成的盆地内堆积物供应相对不足的现象。

古生物地层学思考题8 11章思考题

古生物地层学思考题8 11章思考题

古生物地层学思考题8 11章思考题古生物地层学思考题8-11章思考题第8章-前寒武纪1。

前寒武纪的主要特征。

2.地球早期水圈是如何形成的?3.地球早期的大气层是如何演化的?4.前寒武纪生物界面的特征是什么?5.简要描述前寒武纪华北板块的成因历史。

6.我国古太古界~新太古界的分布主要局限于_____地区,岩性以_____为主。

7.伊迪卡拉裸露动物群出现于_____时期。

8.宜昌峡以东南华期(冰原期)至震旦纪(埃迪卡拉纪)地层发育,自下而上依次为地层、地层、地层和地层。

9.什么是雪球?第9章----寒武纪1.张夏组为层序,常山组为层序。

2.术语解释:小型贝壳动物化石3.结合华南地区早寒武世不同类型的沉积特征、生物组合及构造古地理环境,说明补偿与非补偿的概念。

4.从沉积组合、生物组合、岩浆活动和构造古地理等方面总结比较了华北、扬子和东南活动区的地质历史特征。

第9章奥陶纪1.奥陶纪最重要的生物化石类型包括_____、_____和_____等。

2.华北唐山奥陶系剖面自下而上发育有_____组、_____组、_____组和_____组的地层。

3.中国南方奥陶系自西向东划分为扬子型地区。

与江南地区和东南地区的类型相比,该海域的性质是从西向东。

4.以湖北宜昌剖面为例,简述扬子区奥陶纪地层发育及岩相古地理特征。

5.比较华北、扬子和东南活动区奥陶系地壳的构造变化、沉积组合类型和沉积厚度?第9章-志留纪1.简述我国华南地区志留纪的地理面貌及沉积特征2.志留系扬子地台与中国东南部及寒武系和奥陶系的沉积组合类型有什么显著差异?3.志留纪末华南构造格局的主要变化是什么?4.试用沉积相―厚度分析法(补偿与非补偿的概念)分析宜昌志留系剖面的地质发展史。

第9章----加里东构造阶段地史特征概述1.地质历史上的冈瓦纳大陆南部包括现在、现在和现在。

2.加里东构造阶段,华北、塔里木板块与扬子板块以_____洋相隔。

第9章----泥盆纪1.泥盆纪生物界面的出现发生了显著变化,陆生植物和大量淡水鱼类的出现,反映了生物进化过程。

古生物地史学思考题by2005级【重要】

古生物地史学思考题by2005级【重要】

古生物地史学思考题一、古生物学基本概念1.化石的定义,化石保存的条件如何?化石保存的类型有哪几种?化石:指保存在地质历史时期形成的岩层中的生物遗体和遗迹化石保存的条件:生物本身的条件:生物最好具硬体,如贝壳、骨骼、牙齿等。

硬体矿物质成分不同,保存成化石的可能性也不同。

软体易腐烂,除非有特殊条件,如极寒冷条件。

生物死后的环境条件:高能水动力条件下,生物尸体易被破坏,低能条件易保存;酸性环境中(ph〈7.8),碳酸硬体易溶解,中性至弱碱性易保存;氧化环境中有机质易腐烂,还原条件下有机质易保存。

埋藏条件被化学沉积物和细粒沉积物埋藏,硬体较易保存下来时间条件被埋藏的生物遗体必须经过长时间的石化作用后才能成为化石。

成岩条件沉积物在固结成岩作用过程中,压实和结晶作用都会影响到化石保存。

只有压实作用较小、未经重结晶作用的情况下,才能保存完好的化石。

化石保存的类型实体化石:未变实体化石,变化实体化石模铸化石:印痕化石,印模化石,模核化石,铸型化石遗迹化石化学化石2.研究化石有何意义?化石为什么能确定地层时代及进行地层化分与对比?意义:(了解生物化石的形态、结构构造、分类系统、生物的生态和生活环境、时空分布及生命的起源与演化,为地球科学研究、矿产资源勘探开发和地球生态环境保护提供信息,而且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服务于科学的理论研究和实践应用。

Why:由于生物进化的不可逆性,不同时代的地层中含有不同的化石,相同时代的地层含有相同或相似的化石,生物层序律。

3.生命的起源经历了哪几个阶段?(各阶段的特征,时代,化石证据。

)生命起源三阶段①原始海洋中的N、H等元素和水、CO、CO2、 H2S、HCl、CO4等化合物,在紫外线、电离辐射、高温高压等条件下,形成氨基酸、核苷酸及单糖等有机化合物。

②有机化合物在原始海洋中聚合成复杂的生物大分子,如蛋白质和核酸。

③生物大分子聚集成以蛋白质和核酸为基础的多分子体系,呈现生命现象,构成有生命的原生体。

古生物复习题

古生物复习题

《古生物地史学》综合复习资料一古生物学部分一、填空1、石化作用的方式有充填作用、交替作用,升馏碳化作用三种方式。

2、化石的保存类型有实体化石、模铸化石和遗迹化石、化学化石。

3、生物进化的总体趋势是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等到高等和由海洋到陆地、空中。

4、生物进化的特征为:进步性阶段性不可逆性和适应性。

5、生物适应环境的方式有趋同、趋异和并行6、判断几个物种是否为同一物种的标志是是否存在生殖隔离7、就控制物种形成的因素而言遗传变异提供物质基础,隔离提供条件,自然选择决定物种形成的方向。

9、就物种的绝灭方式而言,类人猿的绝灭属于背景绝灭,,恐龙的绝灭属于集群绝灭。

10、海洋生物的生活方式有游泳、浮游和底栖11、树形笔石的生存时代中寒武世至早石炭世12、有孔虫的分类地位是原生动物门肉足虫纲有孔虫目13、构造分析法中,升降运动的分析标志是水深、沉积厚度和平行不整合;褶皱运动的分析标志是角度不整。

14、“虫筳”的分类地位:原生动物门肉足虫纲有孔虫目“虫筳”亚目15、依据“虫筳”的轴率可以将其分为:短轴型、等轴型和长轴型16、“虫筳”的繁盛时代是:C、P17、腔肠动物的体形有:水螅型和水母型。

18、珊瑚的横向构造包括:横板、鳞板和泡沫板。

19、按照四射珊瑚骨骼的组合类型可以将其分为:单带型、双带型、三带型和泡沫型。

21、横板珊瑚的连接构造包括:连接孔、连接管和连接板。

22、在二叠纪末期绝灭的生物包括虫筳、横板珊瑚、四射珊瑚和三叶虫等。

23、虫筳的旋壁的微细构造的类型有原始层、致密层、疏松层、透明层和蜂巢层。

24、三叶虫头鞍的演化趋势是由前窄后宽到前宽后窄,头鞍沟的演化趋势是由多到少。

25、根据三叶虫头甲和尾甲的相对大小可以将其分为小尾型、异尾型、等尾型和大尾型。

按上述分类莱得利基虫属于小尾型。

26、三叶虫生活在浅海环境中,是寒武纪、奥陶纪时期的标准化石。

鹦鹉螺27、筳生活在温暖的浅海环境中,是石炭纪、二叠纪时期的标准化石。

古生物地史学复习总结题

古生物地史学复习总结题

古生物地史学复习题一、名词解释(共20分)1、化石(4分)答:化石是指保存在岩层中地质历史时期的生物的遗体和遗迹。

2、沉积相(4分)答:沉积相是指沉积环境及在该沉积环境中形成的沉积岩(沉积物)特征的综合。

3、地层(4分)答:地层是指具有某种共同特征或属性的岩石体,能以岩石界面或经研究后推论的某种解释界面与相邻岩层和岩体相区分。

4、小壳动物群(4分)答:小壳动物群是指个体微小(1~2mm),具有外壳的多门类海生无脊椎动物,包括软舌螺、单板类、腹足类、腕足类等。

5、超覆和退覆(4分)超覆是海进过程中地层形成向大陆方向的上超;退覆是在海退过程中地层向海洋方向的退却或下超。

二、填空题(每空0.5分,共10分)1、古生物学的研究对象是化石2、化石化作用是指埋藏在沉积物中的生物体在成岩作用中经过物理化学作用的改造而成为化石的过程。

化石化作用可以分为矿质充填作用、置换作用和炭化作用。

3、化石可以根据其保存特点,分为实体化石、模铸化石、遗迹化石和化学化石四类。

4、古生物学的研究意义在于:通过古生物学的研究,对了解生命的起源、生物进化、阐明生物界的发展史、充实生物进化理论、解决地层时代划分和对比、恢复古地理、古气候和指导找矿等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5、生物地层对比的理论依据是生物层序律。

6、豫西地区石炭系上统本溪组赋存的主要矿产资源是山西式铁矿和铝土矿,其中也赋存有陶瓷粘土矿。

7、豫西地区太华岩群中的沉积变质铁矿的工业类型是鞍山式铁矿,具有重要的工业意义。

8、板块边界的直接证据是地缝合线。

沿地缝合线线断续分布有蛇绿岩套、混杂堆积、双变质带、深断裂等特殊的地质记录。

9、古生界自下而上可分为寒武系、自留系、泥盆系、石炭系、二叠系,均属年代地层单位。

10、根据四射珊瑚纵列构造、横列构造及轴部构造组合,从简单到复杂的演化过程可分为单带型、双带型、三带型和泡沫型四种构造类型。

其中三带型四射珊瑚地史分布为自留纪至泥盆纪。

11、乳房贝Acrothele,属无绞纲。

古生物地史学复习题(含答案)

古生物地史学复习题(含答案)

石化作用地史时期的生物遗体和遗迹在被沉积物埋藏后,经历了漫长的地质年代,随着沉积物的成岩作用,埋藏在沉积物中的生物体在成岩作用中经过物理化学作用的改造,即化石作用,形成化石。

遗传:遗传物质是基因,基因具有自身复制的能力,能使种在各个世代中保持自身的特性。

变异:同种个体的基因类型有不同程度的变化,所以各个个体之间都有差异,基因的突变和重组是个体发生变异的重要原因。

地理隔离:由于水体,沙漠,山脉的阻挡或遥远的地理距离等原因造成的隔离生殖隔离:居群间由于基因型差异使基因交换不能进行自然选择:“适者生存,不适者淘汰”性态变异是自然选择的原料,通过遗传积累加强适应环境的差异,促使居群的基因库发生重大变化,为形成新种准备了条件微进化:由线性分支(如种族分支或新种形成)或种系转换引起的发生在种内乃至新种形成的各种变化宏进化:自然选择和基因突变作用下引起的大尺度的基因型和表现型的变化成种方式:渐变式,突变式,种的形成方式种的代谢:在阶段性进化过程中,新种总在旧种的基础上产生,许多旧种被其子种所代替而衰退灭亡集群灭亡:在一些地质时期,许多门类的生物近乎同时灭绝,使生物界灭绝率突然升高背景灭绝:地史上任何时期都有一些生物灭绝,使总的平均灭绝率维持在一个低的水平上生物复苏:大灭绝后的生物群和生态系通过生物的自组织作用和对环境的不断适应,逐步回复到其正常发展水平的过程地缝合线:板块相互之间的碰撞和俯冲消减能留下其拼合碰撞的标志。

蛇绿岩套:由代表洋壳组分的超基性—基性岩(橄榄岩、蛇纹岩、辉长岩),枕状玄武岩和远洋沉积(放射虫硅质岩,软泥)组成的“三位一体”共生综合体。

磨拉石沉积:随着褶皱山系的逐步形成,在山前凹陷和山间盆地中形成厚度巨大的山麓堆积,以大量的砂,砾岩(红色的)为主,即为磨拉石沉积。

复理石建造:沉积建造的一种类型。

形成于一个地槽演化的晚期阶段,造山作用主幕发生之前,由毗邻隆升山区快速侵蚀提供物源,而在槽地内沉积的具有明显韵律层的沉积岩系。

古生物地史学复习资料

古生物地史学复习资料

古生物及地层学复习答案古生物部分化石:是指保存在各地史时期岩层中的生物遗体和遗迹。

化石的类型及定义:A、实体化石:泛指生物遗体和遗体的模铸化石。

包括:1、未变实体,古代生物的遗体近乎全部保存,未经过明显变化的化石。

此种化石不多,只有在密封、冰冻和干燥等特殊条件下才有可能。

例如我国抚顺第三纪煤田中保存的大量琥珀内的昆虫,个体完整、栩栩如生。

2、变化实体,绝大多数古生物遗体的软体部分均已腐烂毁坏,仅有硬体部分,经过不同程度的石化作用,才能形成变化实体化石。

3、模铸化石:是生物遗体在底质或围岩中留下的各种印痕和复铸物。

虽然并非实体本身,但却能反映生物体的主要特征。

(例如双壳)B、遗迹化石:是指古代生物生活活动时存留在沉积层表面或内部的痕迹和遗物。

遗迹化石都与生态习性有关C、化学化石:指组成生物体的一些有机物,如氨基酸、脂肪酸、蛋白质等,能未经变化或轻微变化地保存在各时代岩层中,具有一定的化学分子结构,能证明古代生物的存在,称为化学化石或分子化石。

D、模核化石:生物遗体在底质或围岩中留下各种印痕和复铸物实体化石的石化作用:1、过矿化作用,或称矿质填充作用。

指矿物质填充于疏松多孔的硬体组织中,其原有的组织结构未变,但硬体却变的更加致密坚实,且增加了重量。

2、置换作用,亦称交替作用,指生物硬体的原有成分逐渐被地下水溶解,同时又为其他矿物质填充置换。

若溶解和填充速度相等,并以分子相互交换,则可保存原来硬体的微细结构。

常见的置换物有二氧化硅、方解石、白云石、黄铁矿、赤铁矿等。

3、碳化作用,亦称生馏作用。

具几丁质、几丁-蛋白质或蛋白质骨骼的动物,以及主要为碳水化合物的植物叶片,其所含的不稳定成分氮、氢、氧等往往易挥发逃逸,仅留下较稳定的碳质薄膜保存为化石,如笔石和某些节肢动物等。

A、化石的分类:与现代生物的分类相同。

一般仍然分为动物界和植物界。

界下单位依次为门(Phylum)、纲(Class)、目(Order)、科(Family)、属(Genus)、种(species)。

《古生物地史学》复习思考题.doc

《古生物地史学》复习思考题.doc

《古生物地史学》复习思考题资勘专业2006-1、2、3班考试时间:2007.11.25上午9:00〜11:00,地点:9301教室一、名词解竹(共18分,每题3化石外模内模遗迹化石头足壳缝合线广栖生物狭栖生物窄盐性生物广盐性生物群落小生境(生态)指相化石形态功能分析法沉积环境沉积相岩相生物相浮游相壳相(底栖相)混合相礁相相变瓦尔特相(定)律相分析现实主义原理或“将今论古” 相标志纵(垂)向加积作用横(侧)向加积作用生物筑积作用超覆海进(侵)序列退覆海退序列补偿盆地复理石旋回沉积作用非旋回沉积作用地层学地层层序律化石层序律阶地层划分地层对比穿时历史构造分析沉积组合(建造)分析地槽地台板块构造威尔逊旋【门I埃迪卡拉动物群震旦系小壳动物群澄江动物群二、填空题(共32分,每空1分)1.鲍马序列自下而上包括:层理、层理、层理、层理和层理。

2.化石按体积大小分为:、、、°3.化石的形成条件包括:、、、4.化石的保存类型:、、、o5.化石的分类:、、、、、、o6.蜓类属于动物门、珊瑚属于动物门、菊石属于动物门、三叶虫属于动物门、笔石属于动物门、恐龙属于动物门、鲸鱼属于动物门、叠层石属于植物门。

7.蜓类化石看到初房、旋圈、旋脊或拟旋脊的叫;看到初房、隔壁、房室、壳圈数的叫。

8.四射珊瑚的构造组合类型有:、、、。

9.横板珊瑚的复体类型有:复体、复体、复体。

10.分左右壳的为动物,它双瓣壳,单瓣壳两侧:分背腹壳的为动物,它双瓣壳,单瓣壳两侧;11.双壳动物的耐盐性;造礁珊瑚、部分腕足动物的耐盐性。

12.菊石化石根据旋卷壳旋卷程度分为四种:卷、卷、卷、卷。

13.缝合线根据其复杂程度,可分为以下一五种类型:、、14.三叶虫根据头甲与尾甲的大小关系可分为:15.腕足动物的腕螺分三种类型:螺顶指向主端的为,螺顶指向背方的为,蝶顶指向两侧的为。

16.笔石枝按生长方向分为7类:、、、、17.植物开始登陆的是以为主,地质时代是;脊椎动物首次成功登上陆地的是,但它不能远离,只能在边的陆地上生活;18.最早的原始两栖类是,其地质年代是:爬行类与两栖类的过渡型化石为,其地质年代是,现归属:鸟纲的过渡型化石国外为、国内为>19.泥盆纪也称为的时代;石炭-二叠纪也称为的时代;中生代也称为的时代;新生代也称为的时代。

《古生物地史学》综合复习资料

《古生物地史学》综合复习资料

化石是指保存在各地质历史时期岩层中的生物遗体或遗迹化石的保存条件:(1)自身条件需要有能够保存下来的硬体,以矿质硬体为佳。

软体不利于保存(2)埋藏条件需要有利的环境,能迅速地将生物埋藏起来,并且不遭受其他因素(如地下水)破坏。

(3)时间因素需要一定的时间,使生物进行石化作用过程(4)成岩作用的条件沉积物在固结成岩过程中的压实作用和结晶作用都会影响化石的保存条件石化作用即形成变质实体化石的地质作用,主要有如下三种类型:a充填作用生物硬体内部的各种空隙被地下水中的矿物质所充填的一种作用。

能使硬体变得更加致密。

这种石化作用没有改变生物体原来的组织结构,但增加了重量和成分。

如龙骨(中新生代脊椎动物化石)。

b交代作用(交替作用)生物硬体被埋藏后,不断被地下水所溶解,同时又被地下水所携带的矿物质所交代。

这种石化作用保持了生物硬体的形态大小和结构构造(有时可以以分子进行交代,因此可以看清其细胞结构),但它改变了生物硬体的成分。

c升溜作用这些有机质中的易挥发成分(氧、氢、氮)在地下的高温高压作用下,往往被遗失掉,留下比较稳定的炭质形成薄膜。

如:植物的叶子、笔石和某些节肢动物。

化石的保存类型(1)实体化石古生物遗体本身(特别是硬体)保存下来的化石①未变质实体这是在特殊条件下,避开了空气的氧化和细菌的腐蚀,原来的生物硬体和软体完整的保存下来成为岩石。

②变质实体一一生物遗体经不同程度的石化作用,全部硬体或部分硬体保存为化石。

(2)模铸化石生物遗体在岩层中留下的印模和铸型等总称①印痕化石生物体印在岩层中的顶底层面上的痕迹,一般是扁平的生物或不太硬的生物所形成。

②印模化石具凸凹壳的生物体印在围岩上的痕迹a.外模一一生物体的外凸部分印在围岩上的凹形,相反地体现了生物壳外表的大小形态和纹饰。

b.内模生物壳的凹面印在围岩上的痕迹,它相反地为凸形,反映了壳内表面的大小、形态和构造c.复合模一内模和外模重叠在一起的化石③核化石反映生物壳内外空间形态的整体,这样的复铸物称为核。

古生物综合习题共18页word资料

古生物综合习题共18页word资料

《古生物地史学》综合复习资料一、填空题(40分,共40个空,每个空1分)1. 由于生物具有阶段性,因此,可以利用地层中的阶段性表现,来划分地层的。

2. 生物进化的不可逆性表明,各种生物在地球上只能出现,以后,决不会重新出现,因此,不同时代地层中的是不会完全相同的。

3. 由于大多数遗迹化石是的,因此是分析的极好样品。

4. 原地埋藏的化石保存相对较完整,不具性和性,生活于环境中的生物常伴生在一起。

5. 异地埋藏的化石不同程度破碎,较好,不同生活环境、不同地质时期的生物,且具有一定的性。

6. 生物绝灭的方式有多种,恐龙的绝灭属绝灭。

7. 依据多房室有孔虫房室排列的形式,可分为、、、和混合壳几种类型。

8. 有孔虫的壳质成分可分为、、三大类。

9. “虫筳”繁盛于时期的海洋环境中,是该时期的标准化石。

10. 四射珊瑚的地史分布时期为:。

11. 横板珊瑚的连接构造主要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

12. 四射珊瑚的隔壁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三种类型13. 双壳类是通过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来完成和控制壳体的开合14. 依据头足类隔壁颈的长短、弯曲程度以及连接环是否发育等特征,可将头足类的体管分为_______ 、、______ 和______ 四种类型15. 依据三叶虫头甲及尾甲的大小比较,可将三叶虫划分为、、和______ 四种类型。

16. 莱德利基虫属动物门纲,其繁盛于时代。

17. 奥陶纪最重要的生物化石类型包括、和等。

18. 腕足类的肉茎主要用于。

a. 运动 b. 生殖 c. 开、闭壳 d. 固着19. 依据腕足类腹匙形台的形态和结构差异,可分为、、和四种类型。

20. 长身贝类的繁盛时代为____________ ,石燕贝类的繁盛时代为____________ 。

21. 笔石动物生活于海洋环境中,是地史时期的标准化石。

古生物各章思考题及答案整理(完整).

古生物各章思考题及答案整理(完整).
的残留有机分子。 ① 自身条件:矿物组成的硬体、有机硬体、特殊条件下的软体 ② 环境条件:水动力条件、水体PH值、氧化还原条件、动物的吞食和细菌
的腐蚀 ③ 埋藏条件 :化学沉积物、生物成因的沉积物、 粗碎屑物埋藏、 特殊的
沉积物 ④ 时间因素 : 迅速掩埋、 长期石化作用 ⑤ 成岩条件 :压实作用重结晶作用
6.生物分的五界分类系统是如何划分的,有何特点?
植物界
真菌界
动物界
多细胞
原生生物界
真核生物 大部分为单细胞
原核生物界 原核生物 单细胞
生物分的五界分类系统有何特点?
1.原核生物界:单细胞,无细胞核和细胞器。古细菌、真细菌、蓝细菌。 2.原生生物界:最简单的真核生物,一般为单细胞,含核膜和细胞器。
年的生命进化史。 经历了原核生物的发展、真核生物的起源和演化、后生动物和后生植物的
起源和演化等重要进化事件。
1、约35亿年前(原核生物):最原始的生命形式、生存时间最长35-33亿年 以前就存在、区 域分布最广叠层石 。 2、约20亿年前(真核生物):大气圈氧含量的增加、大型球状疑源类化石。 3、约6亿年前(后生生物):多细胞生物、新元古代陡山沱期“瓮安生物群” (多细胞藻类、动物胚胎化石)
Panthera Oken, 1861
属名:斜体、首字母大写 姓氏,年号 属以上的单名发命名时,首字母大写,正体
Panthera tigris Linnaeus, 17பைடு நூலகம்8
属名:均小写,属名首字母大写;均斜体
种本名
姓氏,年号
第二章-生命起源与生物演化
1.早期生命历史经历了哪三个次重要的事件? 早期生命历史指生命起源到“寒武纪生命大爆发”这段距今5.4亿年至38亿

《古生物地史学》综合复习资料[1]

《古生物地史学》综合复习资料[1]

古生物地层学测验试卷一、填空1、石化作用的方式有、、和四种方式。

2、化石的保留类型有、和。

3、生物进化的总体趋势是、和。

4、生物进化的特征为、、和。

5、生物适应环境的方式有、和。

6、判断几个物种是否为同一物种的标记是。

7、就控制物种形成的因素而言提供物质根底,提供条件,决定物种形成的标的目的。

8、物种的形成方式有、和。

9、就物种的绝灭方式而言,类人猿的绝灭属于,,恐龙的绝灭属于。

10、海洋生物的生活方式有、和。

11、影响海洋生物的环境因素有、、、和。

12、有孔虫的分类地位:13、多房室有孔虫的摆列方式可以分为:、、、和14、“虫筳〞的分类地位:15、依据“虫筳〞的轴率可以将其分为:、和16、“虫筳〞的繁盛时代是:17、腔肠动物的体形有:和。

18、珊瑚的横向构造包罗:、和。

19、按照四射珊瑚骨骼的组合类型可以将其分为:、、和。

20、依据头足纲隔壁颈的长短、弯曲程度以及连接环是否发育等特征,可将体管分为如下类型:、、和。

21、横板珊瑚的连接构造包罗:、和。

22、在二叠纪末期绝灭的生物包罗、、和等。

23、虫筳的旋壁的维系壳层包罗、、、和。

24、三叶虫头鞍的演化趋势是由到,头鞍沟的演化趋势是由到。

25、按照三叶虫头甲和尾甲的相对大小可以将其分为、、和。

按上述分类莱得利基虫属于。

26、三叶虫生活在环境中,是时期的尺度化石。

27、虫筳生活在环境中,是时期的尺度化石。

28、腕足动物的匙形台按照其支撑方式可分为、、和。

29、树形笔石的生活方式主要为,正笔石的生活方式主要是。

30、树形笔石的胞管可分为、和。

31、按照牙形石的形态可以将其分为、和。

32、孢子的萌发器官为,花粉的萌发器官为、和。

33、古生代介形虫的背缘,腹缘,铰合构造多为;中、新生代介形虫背缘,腹缘中部呈,中、新生代陆相介形虫的铰合构造多为,海相的多为34、按照腕足动物腕螺螺尖所指的位置可以将其分为、和。

35、笔石的分支方式有和。

36、按照线管是否形成中轴,可以将正笔石分为、和。

古生物地史学复习思考题与参考答案概要

古生物地史学复习思考题与参考答案概要

《古生物地史学》复习思考题与参考答案2012.7.3 09:00~11:00(打“√”者需要重点掌握)一、名词解释(共18~21分,每题3分)√化石:保存在岩层中地质历史时期的生物遗体和生命活动痕迹。

外模:是印模化石的一种,指生物硬体外表面印在围岩上留下的印模,反映了生物体的外表形态和构造特征,其文饰和构造凹凸与原生物体实际相反。

内模:是印模化石的一种,指生物硬体内表面印在围岩上留下的印模,反映了生物体的内部形态和构造特征,其文饰和构造凹凸与原生物体实际相反。

√遗迹化石:保存在岩层中古代生物活动留下的痕迹和遗物。

广栖生物:能在较宽环境范围内生活的生物。

狭栖生物:只能在特定环境范围内生活的生物。

√窄盐性生物:只能适应正常盐度海水的生物,如造礁珊瑚、头足类、棘皮动物、部分腕足类。

√广盐性生物:能够适应较广范围盐度变化的生物,如双壳类、腹足类、苔藓虫、介形虫等。

群落:指生活在一定生态领域内所有物种的总和。

小生境(生态):对应于群落的生存环境单位。

√指相化石:能反映某种特定环境条件的化石。

形态功能分析法:深入研究化石的器官构造,分析阐明这些构造的功能,重塑其生活方式。

√沉积环境:一个具有独特的物理、化学和生物特征的自然地理单元。

√沉积相:反映沉积环境和沉积作用的岩石特征和生物特征的综合。

√岩相:反映沉积环境和沉积作用的岩石特征。

√生物相:反映沉积环境和沉积作用的生物特征。

√浮游相:发育笔石、菊石等漂浮、游泳生物,代表深水或静水环境的黑色页岩、硅质岩及复理石沉积,分布于局限浅海、台盆、半深水或深水海槽区。

√壳相(底栖相):发育正常浅三叶虫,腕足等底栖生物,典型的浅海相灰岩、泥灰岩,分布于正常浅海台地区。

√混合相:以正常浅海底栖生物为主,也有漂浮、游泳生物,岩石类型包括浅海相灰岩、泥灰岩、页岩,分布区属于正常浅海与半深水或深水海槽区过渡区。

√礁相:发育底栖固着的造礁生物及附礁生物,岩性为纯净的生物灰岩,属于温暖、清澈的浅海沉积环境,条带状分布于台地边缘。

古生物复习题及答案

古生物复习题及答案

古生物复习题及答案 Last updated on the afternoon of January 3, 2021古生物地史学复习提纲一、名词解释1地史学:研究层状岩石形成的先后顺序、地质年代、时空分布规律(狭义)和形成环境条件及其物理、化学性质的地质学分支学科.她的核心目标就是建立地球科学的时间坐标。

2 岩石地层单位: 是由岩性、岩相或变质程度均一的岩石构成的三度空间岩层体。

其建立在岩石特征在纵、横两个方向具体延伸的基础之上,而不考虑其年龄。

其地层单位可分四级:群、组、段、层,其中组为最基本的单位。

3 地层对比:地层对比在地层学意义上是表示特征和地层位置的相当,所强调的现象不同,对比的种类也不同。

4 穿时性:在持续地海侵海退的情况下,其地质时代因地而异的一个岩石地层体及其界线与地质时间面或化石带斜交的现象或关系。

5 前寒武纪和前寒武系:无脊椎动物的两侧对称体制进一步发展,出现许多带壳的较高等门类(寒武纪);神经系统进一步发展,中枢神经系统集中化,产生了原始脊索动物和脊椎动物(无颌纲)(寒武纪)6 地层叠覆律:地层在未经过强烈构造变动而发生倒转的情况下,地层的顺序总是上新下老。

7 瓦尔特相律:只有在地理(空间)上彼此有横向毗邻关系的那些相和相区才能在原生的垂向层序上依次叠覆。

8 威尔逊旋回: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mountain building and the opening and closing of ocean basin 加拿大学者威尔逊提出的大洋盆地从生成到循环的演化过程。

9 层型: 指一个已经命名的地层单位或其界线的原始(或后来厘定的)典型剖面。

在一个特定的岩层层序内,它们代表一个特定的间隔,或一个特定的界线。

这个特定的间隔和界线就是这些地层单位的单位层型和地层界线的界线层型。

10 旋回沉积作用:当海退序列紧接着一个海退序列时,编形成地层中沉积物成分、粒度、化石的特征有规律的镜像对称分布现象。

古生物地史学复习题

古生物地史学复习题

古⽣物地史学复习题《古⽣物地史学》复习题第⼆章1、什么是⽯化作⽤?有⼏种主要形式?地史时期的⽣物遗体及其⽣命活动的痕迹在被沉积物埋藏后,经历了漫长的地质年代,随着沉积物的成岩作⽤,经过物理化学作⽤的改造⽽形成化⽯。

矿质填充作⽤:⽣物硬体组织中的⼀些空隙,通过⽯化作⽤被⼀些矿物质沉淀充填,使⽣物硬体变得致密和坚实。

置换作⽤:⽯化作⽤过程中,原来⽣物体的组成物质被溶解,并逐渐被外来矿物质填充。

常见置换作⽤有硅化、钙化、⽩云⽯化、黄铁矿化。

碳化作⽤:⽯化作⽤过程中⽣物遗体中不稳定的成分经分解和升馏作⽤⽽挥发和消失,仅留下较稳定的碳质薄膜⽽保存成为化⽯。

2、化⽯形成和保存的主要条件是什么?⽣物本⾝条件最好具有硬体⽣物死后的环境条件低能、碱性、还原等埋藏条件化学、⽣物成因的沉积物时间条件迅速、长期埋藏成岩条件压实⼩和重结晶作⽤微弱3、化⽯的分类等级是什么?界(kingdom)、门(phylum)、纲(class)、⽬(order)、科(family)、属(genus)、种(species)4、化⽯命名的优先律、单名法、双名法、三名法是什么意思?单名法:属(各亚属)及其以上单位的学名⽤⼀个词位来表⽰,第⼀个字母⼤写。

双名法:种的命名⽤⽤两个词表⽰,在种名前加上它所属的属名才能构成⼀个完整的种名。

种名第⼀个字母⼩写,属名第⼀个字母⼤写。

三名法:亚种的命名在属和种名之后,加上亚种名。

亚种名第⼀个字母仍⼩写。

优先律:⽣物的有效学名是符合国际动物、植物和菌类学命名法规所规定的最早正式刊出的名称。

第三章1、什么是⽣物进化的不可逆性?已演变的⽣物类型不可能恢复祖型,已灭亡的类型不可能重新出现。

⽣物器官⼀经退化,就不会在其后代中恢复原状,已经退化消失了的器官也不会再度出现。

2、什么是相关律和重演律?环境条件变化使⽣物的某种器官发⽣变异⽽产⽣新的适应时,必然会有其他的器官随之变异,同时产⽣新的适应。

⽣物总是在其个体发育的早期体现其祖先的特征,然后才体现其本⾝较进步的特征,个体发育是系统发⽣的简单重演。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生物地史学》复习思考题与参考答案化石:保存在岩层中地质历史时期的生物遗体和生命活动痕迹。

标准化石:少数特有的生物化石,它们的延限短,仅限于某段地层层位,而且有广泛的地理分布,这些化石叫标准化石。

遗迹化石:保存在岩层中古代生物活动留下的痕迹和遗物。

群落:指生活在一定生态领域内所有物种的总和。

指相化石:能反映某种特定环境条件的化石。

沉积环境:一个具有独特的物理、化学和生物特征的自然地理单元。

沉积相:反映沉积环境和沉积作用的岩石特征和生物特征的综合。

岩相:反映沉积环境和沉积作用的岩石特征。

生物相:反映沉积环境和沉积作用的生物特征。

壳相(底栖相):发育正常浅三叶虫,腕足等底栖生物,典型的浅海相灰岩、泥灰岩,分布于正常浅海台地区。

混合相:以正常浅海底栖生物为主,也有漂浮、游泳生物,岩石类型包括浅海相灰岩、泥灰岩、 页岩,分布区属于正常浅海与半深水或深水海槽区过渡区。

礁相:发育底栖固着的造礁生物及附礁生物,岩性为纯净的生物灰岩,属于温暖、清澈的浅海沉积环境,条带状分布于台地边缘。

笔石相:含丰富的笔石而很少底栖生物为特征的生物相,反映滞留还原环境。

相变:沉积相在空间(横向)和时间(纵向)上的变化。

瓦尔特相(定)律:只有那些目前可以观察到是彼此毗邻的相和相区,才能原生地重叠在一起, 、名词解释 Z HU即相邻沉积相在纵向上的依次变化与横向上的依次变化是一致的。

相标志:反映沉积环境和沉积作用的物理、化学和生物特征。

超覆:海侵作用使得沉积范围不断地扩大,后期形成的沉积岩层超越下伏的沉积岩层而直接覆盖在更老的地层之上的现象。

其超出的部分即超覆区。

海进(侵)序列:由持续海侵超覆形成的沉积物纵l,J上的下粗上细的沉积序列。

退覆:由海退造成的地层分布范围不断缩小的现象。

海退序列:由持续海退形成的沉积物纵向上的下细上粗的沉积序列。

复理石:常把巨厚的由深海浊积岩及其它重力流沉积组成的综合体称为夏理石沉积。

地层学是研究层状岩石(包括所有的沉积岩、部分火成岩和变质岩)形成的先后顺序、地质年代、时空分布规律(狭义)和形成环境条件及其物理、化学性质的地质学分支学科。

地层层序律:正常层序下(岩层未发生倒转),上覆地层年代新于下伏地层,即“下老上新”。

化石层序律:不同时代地层含右•不同的化石,含相同化石的地层其时代相同。

阶:是年代地层单位的最基木单位,指在“期”时间内形成的地层。

地层划分:根据岩层具有的不同特征和属性(如岩性、化石和不整合面等)将岩层组织成不同的地层单位。

地层对比:根据不同地区、不同剖面地层的各种属性比较,确定地层单位的地层时代或地层层位及特征的对应关系。

穿时:多数岩石地层单位和年代地层单位的界线是不一致的或是斜交的。

威尔逊旋回:从板块构造观点综合归纳出的主要阐述大洋从开裂到闭含碰撞造山演化过程的发展模式。

二、填空题1、化石按体积大小分为:大化石、微体化石、超微化石、分了化石。

2、化石的形成条件包括:生物木身条件、环境条件、埋.藏条件、时间条件、成岩石化条件。

3、化石的保存类型:实体化石、模铸化石、遗迹化石、化学化石。

4、蜓类届于原生动物门、珊瑚属于腔肠动物门、菊石届于软体动物门、三叶虫属于节肢动物门、笔石属于半索动物门、恐龙届于爬行动物门、鲸鱼属于顼乳动物门、叠层石届于蓝藻植物门。

5、四射珊瑚的构造组合类型有:单带型、双带型、泡沫型、三带型。

6、横板珊瑚的复体类型有:块状复体、丛状复体、蔓延状复体。

7、分左右壳的为双壳动物,它双瓣壳一对等,单瓣壳两侧的对称:分背腹壳的为腕足动物,它双瓣壳大小不等,单瓣壳两侧对称;8、菊石化石的缝企线根据复杂程度,可分为以下五.种类型:鹦鹉螺型、无棱菊化型、棱■石型、齿菊石型、菊石型°9、腕足动物的腕螺分三种类型:螺顶指向主端的为石燕贝型,螺顶指向背方的为无三贝型,螺顶指向两侧的为无窗贝型。

10、植物开始登陆的是以原蕨植物为主,地质时代是时;脊椎动物首次成功登上陆地的是一两栖类,但它不能远离水,只能在wU边的陆地上生活;11、最早的原始两栖类是鱼石螺,其地质年代是晚泥盆是-早石炭世(D厂CD ;爬行类与两栖类的过渡型化石为顼虹,其地质年代是一早二型世,现归与两栖纲;鸟纲的过渡型化石国外为始祖鸟、国内为中华龙鸟°12、泥盆纪也称为顼岂的时代;石炭-二叠纪也称为两栖类的时代;中生代也称为』行动物的时代;新生代也称为哺乳动物的时代。

13、地层的接触关系包括:整合接触、♦度不整接、平行不整合、沉积接触和I侵入接触。

14、上下地层产状一致,其间有古风化壳存在,地层接触关系为平行不整合,它系下陆运动所致;上下地层产状不一致,其间有古风化壳存在,地层接劫关系为角度不整合,它系造山运动所致。

15、年轻的沉的盖层直接覆盖在较在老的岩浆岩或深变质岩上,称为沉积接触,盖层的底部常含成分为下伏下石的砾石;年轻的岩浆岩侵入到较古老的地层中,称为侵入接触,岩体的边缘常含来源于顼层—的捕虏体。

16、地层划分的依据包括:岩石学特征、生物学特征、地层结构特征、地层的厚度和体态、地层的接触关系和其他属性。

17、地层对比的主要依据和方法包括:岩石地层对比、生物地层对比、构造运动而对比、同位素方法、磁性地层对比、旋I门I地层对比。

18、岩石地层单位的名称及级别依序分别是一群、组、段、层,其中组是岩石地层单位的最基本单位。

19、常用的生物带有:延限带、顶峰带、组常带、间隔带、哑带。

20、主要的层型类型包括单位庆型和界线层型。

21、古生代由老到新包括寒武纪,奥陶纪,志留纪,泥盆纪,石炭纪,二叠纪。

22、中生代由老到新包括三叠纪,侏罗纪,白垩纪,23、志留纪分四世,石炭纪分二世,二叠系分二统,白垩系分二统。

24、华夏板块板扬了板块拼合于于古生代生(时间)的加里东运动,拼合后形成更大规模的华南板块。

三、简答题1、简述遗迹化石概念及其意义保存在岩层中古代生物活动留下的痕迹和遗物称为遗迹化石,它对研究生物的生活习性、生活方式及生活环境具有重要意义。

2、简述生物与环境的关系(1)环境的制约性——环境从根木上决定生物的分布和生活习性。

(2)生物的适应性——生物可通过自身生理机能的调整、改变生活方式,以适应环境的变化,从而获得适应环境的能力和潜力,某种程度上还能改造环境。

(3)生物与环境的关系:相互作用、相互制约、密切相关。

(4)生物适应环境的能力很强,但也不是无限的。

3、简述影响生物生存的主要环境因素(1)非生物因素,包括温度、水深(海拔)、光线、盐度、底质及其他因素如含氧量、有害气体、水体流动性和海拔等,它们是相互影响的,比如:随着水深加大,则压力和盐分也增加,而温度、含氧量和光线均下降;(2)生物因素,指共同生活的生物之间的相互关系,包括: 共生、共栖、寄生和食物链等。

4、简述地层层序律地层层序律包括三个方面:(1)原始水平律:地层沉积时是近于水平的,而且所有的地层都是平行于这个水平面的(水平摆放)。

(2)原始侧向连续律:地层在大区域甚至全球范围内是连续的,或者延仲到-•定的距离逐渐尖火(侧向连续)。

(3)地层叠覆律:原始地层日下而上是从老到新的(上新-卜老)O5、简述建组的条件1)岩性相对一致(均一、夹层、互层、成因相关或特别复杂);2)内部结构较一致;3)顶底界线明显,E以是不整合界线或明显的整合界线,组内不能有不整合界线;4)一定厚度和分布范围(一般要求能在1/5万-1/20万区域地质图上表达)。

6、简述震旦系特征为我国特有的地层单位,即新元古界中上部部分,主要特征:1)大型稳定板块己形成,发有稳定成熟的盖层沉积,与寒武系之间无大的构造运动,因而与古生界接近(无机界)。

2)发育半•富、高级的裸露动物群。

3)冰川沉积发仃(低纬度大陆冰盖)。

7门类蜓四射珊瑚腕足菊石三叶虫正笔石生态浅海底栖海生底栖海生底栖海生游泳海生,底栖为主、少数半游泳和浮游海生浮游地史分布C-P02-P€-Rec D-K€-P0,-Di8、简述地层接触关系类型(1)整合接触:地层连续、没有明显缺失,岩层产状-•致。

包括:地层间连续:沉积作用没有中断,地层没有缺失,地层特征相同。

地层间间断:沉积作用有中断,但是没有明显的剥蚀作用,常表现为岩性的截然变化。

(2)不整合接触:地层不连续、存在明显缺失。

包括:角度不整合:上下地层产状不一致,其间有古风化壳存在。

平行不整合(假整合):上下地层产状一致,其间有古风化壳存在。

沉积接触:年轻的沉积盖层直接覆盖在较古老的岩浆岩或深变质岩上,沉积盖层底部常含下伏岩石的砾石。

侵入接触:年轻的岩浆岩侵入到较古老的地层中,岩体边缘常含来源于地层的捕虏体,地层与岩体的交界部位常受到不同程度的烘烤。

9、简述沉积环境的主要识别标志沉积环境的主要识别标志包括:(1)生物标志,通过指相化石、形态功能分析法和群落古生态分析法进行生态环境恢复;(2)物理标志,利用宕性的颜色、成分和结构、原生沉积构造、准同生变形构造和化学及生物成因构造进行岩相分析;(3)化学标志,10、新生代的基本特征:1沉积物固结较差,E己基本固结成岩,N (即ND尚未完全同结,Q (即M)为未固结的松散物质;2生物界:哺乳动物和被了植物的时代;3地球构造巨大变革期,特别是古近纪,Tethys仅残留下地中海,Alps山和喜马拉雅山形成,环太平洋沟一弧一盆体系形成,大陆裂谷活动发育。

U !、论述题1.试述化石形成的过程及保存条件1. 生物本身条件:具有硬体的生物保存为化石的可能性较大,如无有椎动物中的各种贝壳,脊椎动物的骨骼等。

因为硬体主要是由矿物质组成,抵御各种破坏作用的能力较强。

2. 生物遗体的保存条件:在高能的水动力环境下,生物遗体容易磨损。

PH值小于7.8时,瑚酸钙组成的硬体容易遭溶解。

氧化条件下有机质易腐烂,在还原条件下容易保存下来。

此外,还会受到生活着的动物吞食、细菌腐蚀等因素的影响。

3. 时间因素:生物死后迅速埋藏才有可能保存为化石。

长期埋藏并发生石化作用才能保存为化石。

4. 埋藏条件:生物死后因被不同的沉积物质所掩埋,保存为化石的可能性会有差别。

如果生物遗体被化学沉积物、生物成因的沉积物所掩埋,硬体部分易保存。

但若被粗碎屑物质埋藏,由于机械作用容易被破坏。

在特殊条件下,松脂的包裹或冻土的埋藏,可以保存完好的化石。

5. 成岩作用的条件:沉积物在固结成岩过程中,压实作用和结晶作用都会影响石化作用和化石的保存。

在碎屑岩中的化石很少能保持原始的立体形态,而化学沉积物在成岩中的重结晶作用,常使生物遗体的细微结构遭受破坏。

2.试述我国华北板块晚生代地史特征(以山西太原剖面为例)华北板块日奥陶纪中晚期上升为陆遭受风化剥蚀,一直到晚石炭世才重新下降接受沉积,故,泥盆纪及早石炭世华北板块主体为古陆剥蚀区,没有沉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