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基础理论-病因学说
中医基础理论辅导:病因与病因学说
病因与病因学说的概念 病因,即是⼈体发⽣疾病的原因。
病因学说,就是研究各种致病因素的性质、致病特点及其临床表现的系统理论。
病因⼜称为致病因素、病源、病邪等。
它包括六*、疠⽓、七情、饮⾷、劳逸、外伤等。
另外,在疾病发展过程中,原因和结果有时是相互作⽤的,在某⼀病理阶段是结果的东西,在另⼀阶段则可能成为病因,如痰饮、瘀⾎等,既是脏腑⽓⾎功能失调所形成的病理产物,⼜可成为某些疾病的致病因素。
中医病因学的源流及分类 关于中医病因学的发展源流及分类,远在《内经》理论形成时期,即将病因分为阴阳两类。
如《素问·调经论》说:“夫邪之⽣也,或⽣于阴,或⽣于阳。
其⽣于阳者,得之风⾬寒暑。
其⽣于阴者,得之饮⾷居处,阴阳喜怒。
” 汉代张仲景著《⾦匮要略》指出:“千般疢难,不越三条,⼀者,经络受邪⼊脏腑,为内所因也;⼆者,四肢九窍,⾎脉相传,壅塞不通,为外⽪肤所中也;三者,房室、⾦刃、⾍兽所伤。
以此详之,病由都尽。
”他将病因按其传变概括为三个途径。
宋代陈⽆择著《三因极⼀病证⽅论》,在前⼈病因分类的基础上明确提出了“三因学说”,他说:“六*,天之常⽓,冒之则先⾃经络流⼊,内合于脏腑,为外所因;七情,⼈之常性,动之则先⾃脏腑郁发,外形于肢体,为内所因;其如饮⾷饥饱,叫呼伤⽓,⾦疮踒折,疰忤附着,畏压溺等,有背常理,为不内外因。
”始以六*邪⽓为“外所因”,情志所伤为“内所因”,⽽饮⾷劳倦、跌仆⾦刃,以及⾍兽所伤等则为不内外因。
这种把致病因素与发病途径结合起来进⾏研究的分类⽅法较之以往更为合理、明确,对后世影响很⼤,故延⽤⾄今,即将病因分为外感性致病因素、内伤性致病因素和其他致病因素三⼤类。
中医病因学的特点 中医学认为,⼀切疾病的发⽣都是在致病因素的作⽤下,患病机体所产⽣的病理反应。
由于病因的性质和致病特点不同,故其表现出来的症状和体征也就不同。
因此,中医学认识病因,除了某些直接致病的病因外,即可根据各种病证的临床表现为依据来推求病因,从⽽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
中医基础理论 10-病因学说
火易扰心神。 (5)火易扰心神。 诸躁狂越,皆属于火。” “诸躁狂越,皆属于火。”
病邪
性质和致病特点
风为阳邪,其性轻扬开泄,易袭阳位; (行痹) 风为阳邪,其性轻扬开泄,易袭阳位; 行痹) 风性善行而数变;风为百病之长;风性主动。 风性善行而数变;风为百病之长;风性主动。 寒为阴邪, 伤阳气;寒性凝滞,主痛; 寒为阴邪,易伤阳气;寒性凝滞,主痛; 痛痹)寒性收引。 (痛痹)寒性收引。 暑为阳邪,其性炎热;暑性升散,耗气伤津; 暑为阳邪,其性炎热;暑性升散,耗气伤津; 暑多挟湿。 严格的季节性) 暑多挟湿。 (严格的季节性) 湿为阴邪,易阻遏气机, 伤阳气;湿性重浊; 湿为阴邪,易阻遏气机,损伤阳气;湿性重浊; 着痹)湿性粘滞;湿性趋下,易袭阴位。 (着痹)湿性粘滞;湿性趋下,易袭阴位。 燥性干涩,易伤津液;燥易伤肺。 燥性干涩,易伤津液;燥易伤肺。 火为阳邪,其性炎上;火性急迫,易生风动血; 火为阳邪,其性炎上;火性急迫,易生风动血; 火易耗气伤津 火易致肿疡;火易扰心神。 耗气伤津; 火易耗气伤津;火易致肿疡;火易扰心神。
风 寒 暑 湿 燥 火
二、 疠 气
1、概念:戾气是一类具有强烈传染性的外感 、概念: 病邪。 病邪。
, (1)传染性强, 易于流行; ) ; 2、戾气的 (2)发病急骤, 病情危笃; 、 , ) ; 致病特点 (3)一气一病, 症状相似; , ) ; (4)病后有免疫性。 ) 。
3、影响疠气发生和流行的因素 、 气候因素; 环境、饮食因素; (1)气候因素; (2)环境、饮食因素; 预防隔离措施;( ;(4 社会因素。 (3) 预防隔离措施;(4)社会因素。
急迫--发病急,传变快;动血--灼伤脉络,迫血妄行; --发病急 --灼伤脉络 急迫--发病急,传变快;动血--灼伤脉络,迫血妄行; 生风--劫伤阴液,使筋失所养;且易引动肝阳。 --劫伤阴液 生风--劫伤阴液,使筋失所养;且易引动肝阳。
病因--中医执业医师考试辅导《中医基础理论》第十单元讲义1
正保远程教育旗下品牌网站美国纽交所上市公司(NYSE:DL)上医学教育网做成功医学人中医执业医师考试辅导《中医基础理论》第十单元讲义1病因病因,指破坏人体相对平衡导致疾病发生的原因,又称致病因素。
病因学说,是研究各种致病因素的概念、形成、性质、致病特点及其病证临床表现的理论。
导致疾病发生的原因主要有六淫、疠气、七情内伤、饮食所伤、劳逸损伤、痰饮、瘀血、结石,以及外伤和虫兽伤等。
中医学认识病因,除了解可能作为致病因素的客观条件外,主要是以病证的临床表现为依据,通过分析疾病的症状、体征来推求病因,为治疗用药提供依据,即“辨证求因”。
一、六淫(一)六淫的概念六淫,即风、寒、暑、湿、燥、火六种外感病邪的统称。
风、寒、暑、湿、燥、火,在正常情况下称为“六气”,是自然界六种不同的气候变化。
“六气”是万物生长的条件,对于人体是无害的,而且,人们在生活实践中逐步认识了它们的变化特点,并产生了一定的适应能力,所以,正常的六气不易使人致病。
只有当气候变化发生异常,如六气发生太过或不及,或非其时而有其气(如春天应温而反寒;秋天应凉而反热等),或气候变化过于急骤(如暴冷、暴热等);同时人体的正气不足、抵抗力下降之时,六气才能成为致病因素,侵犯人体发生疾病。
此种情况下的六气,称为“六淫”。
(二)六淫共同的致病特点主要表现为外感性、季节性、地域性、相兼性和某种性质的转化等方面。
如:1.六淫为病,其发病途径多侵犯肌表,或从口鼻而入,或两者同时受邪。
2.六淫致病多与季节气候、地区方域、居处环境有关,如春季多风病、夏季多暑病、久居湿地多湿病、高温环境作业多燥热或火热为病等。
3.六淫邪气既可单独侵袭人体而致病,亦可两种以上兼邪侵袭而致病。
4.六淫在发病过程中,不仅可以互相影响,又可在一定的条件下相互转化,如寒邪入里可以化热;暑湿日久可以化燥伤阴等。
(三)风邪的概念、性质及致病特点风邪,是指其致病具有善动而不居、轻扬开泄等特性的外邪。
中医基础理论病因发病课件
人体的正气不足,抵抗力下降,不 能适应气候变化。
•中医基础理论病因发病
•15
六淫
六淫的致病的共同特点
• • • •
• 转化性
•中医基础理论病因发病
•16
风邪
风邪,凡致病具有善动不居、 轻扬开泄等特性的外邪,称为 风邪。 风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
病因 发病
•中医基础理论病因发病
•1
病因
概说 外感性致病因素 内伤性致病因素 病理产物类致病因素 其他病因
•中医基础理论病因发病
•2
概说
•中医基础理论病因发病
•3
概说
病因,是指引起人体发生疾病的 原因,亦称致病因素、病源、病 邪等。
如:六淫、疠气、七情、饮食、劳 逸、外伤及病理产物形成的病因 (痰饮、瘀血、结石)等。
暑为盛夏火热之气所化,故属阳邪。 “阳胜则热”,故暑邪致病,常见壮热、 面赤、心烦、脉象洪大。
•中医基础理论病因发病
•38
暑邪
2.暑性升散,扰神伤津耗气
暑与心相通,易上扰心神。 暑为火热之气,主升主散,可致腠理开泄 而伤津耗气。 临床表现 心胸烦闷不宁,或突然昏倒。
汗多,口渴喜饮、小便短赤,气短乏力 等。
寒邪之中少阴,可见恶寒蜷卧、手足厥 冷、下利清谷、小便清长、精神萎靡、脉 微细等。
•中医基础理论病因发病
•23
寒邪
2.
寒性凝滞,指寒邪致病,易使经脉气血津 液凝结、经脉阻滞。
寒客肌表经络,气血凝滞不通,则见头身 肢体关节疼痛。
痛痹,以关节冷痛为主。
寒邪直中胃肠,脘腹冷痛。
寒客肝脉,见少腹、阴部冷痛。
• 风为阳邪,轻扬开泄,易袭阳位 • 风性善行而数变 • 风性主动 • 风为百病之长
中医基础理论知识之病因病机学说
中医基础理论知识之病因病机学说中医中药是医疗事业单位考试的重要考查内容,本文带着大家梳理相关知识。
病因,就是破坏人体相对平衡状态而引起疾病的原因。
古代中医病因学将致病因素分为三种:即外因(如六淫、疠气等),内因(如七情)和不内外因(包括饮食不节、劳逸损伤、外伤、寄生虫等)。
痰饮和瘀血是人体受某种致病因素作用后在疾病过程中形成的病理产物,又能直接或间接作用于人体某一脏腑组织,发生多种病证,故又属致病因素。
其实,中医的所谓“不内外因”,有的即是外因,如外伤等;有的则是内因为主,但常结合外因而致病的,如饮食不节、劳逸损伤等皆属此类。
没有一种致病因素既不属于内因,又不属于外因的,充其量是某一致病因素,可能由内因与外因的协同作用形成,因而严格说来,中医所认识的病因是内因与外因两大类。
中医经典著作《黄帝内经》对病因有非常全面、深入的论述。
《灵枢·顺气一日分为四时》提到:“夫百病之所生者,必起于燥湿、寒暑、风雨、阴阳、喜怒、饮食、居处。
”这也许是目前有文字记载的关于天文、气候对人体影响的最早记录,大致意思是说环境中的干燥、潮湿、大寒、大暑、刮风、下雨、阴阳不调、过喜、过怒、饮食、居住环境都可以导致人体发病。
也就是说,《内经》所论述的病因内容主要有天气因素(风、寒、暑、湿、燥、火)、情志因素(怒、喜、忧、思、悲、恐、惊)和饮食起居(饮食、劳逸、房事、起居等)三大方面。
病机,是指疾病发生、发展、变化及其结局的机理。
以阴阳五行、气血津液、藏象、经络、病因和发病等基础理论,探讨和阐述疾病发生、发展、变化和结局的机理及其基本规律,即病机学说。
具体内容:1.从整体上探讨疾病的发生、发展、变化和结局的基本规律。
如邪正盛衰、阴阳失调、气血失常、津液代谢失常等。
2.从脏腑、经络等某一系统研究疾病的发生、发展、变化和结局的基本规律。
如脏腑病机、经络病机等。
3.探讨某一类疾病的发生、发展、变化和结局的基本规律,如六经传变病机、卫气营血传变病机和三焦传变病机等。
中医基础理论病因PPT课件
望诊
脉诊
固不 定移
刺固拒
血夹
定 不
青紫 癥 色 有 肿胀 积 紫 血
痛移按
暗块
色 紫 暗
脉不 涩畅
面口爪舌 色唇甲质
涩迟 弦结 代
三结 石
结石,是指体内某些部位形成并停滞为 病的沙石样病理产物或结块。
(一)
结 石 的 形 成
饮食不当 情志内伤 用药不当 体质差异
(二) 结石的致病特点
➢ 1、多发于肝、肾、胆、胃、膀胱等脏腑 ➢ 2、病程较长,病情轻重不一。 ➢ 3、阻滞气机,损伤脉络。
2
寒邪 的性 质和 致病 特点
寒为阴邪,易伤阳气 寒性凝滞 寒性收引
寒为阴邪,易伤阳气 致病特点
寒证、伤阳证 主要病症
伤寒:恶寒、无汗
中寒:脘腹冷痛、呕吐腹泻 伴有形寒怕冷,四肢不温
寒性凝滞
致病特点
气血运行迟滞甚则 凝结不通产生疼痛
主要病症
伤寒:头身疼痛 寒痹:关节冷痛
中寒:脘腹冷痛
性质
寒性收引
二 七情与内脏精气的关系
一方面, 情志活动由脏腑精气应答在外在环境 因素的作用所产生,脏腑精气是内脏活动产生的 内在生理学基础。
另一方面,外在环境的变化过于强烈,情志过 激或持续不解,又可导致脏腑阴阳的功能失常, 气血运行失调。
三 七情内伤的致病特点
直接伤及内脏
致
影响脏腑气机
病
特
多发为情志病证
点
致病特点
临床症状
重
沉重感
浊
分泌物排泄 物秽浊不清
头重身困,四 肢发沉,关节 重着疼痛
小便混浊 , 大便溏泻、下 痢粘液脓血、 面垢眵多
致病特点
《中医基础理论》笔记【精华版】
《中医基础理论》笔记【精华版】一、阴阳五行学说阴阳五行学说是中医理论体系的核心,它将宇宙间的事物和现象归纳为阴阳两种相对的属性,并通过五行(木、火、土、金、水)的生克关系来解释事物的变化和相互关系。
1. 阴阳学说阴阳学说认为,一切事物都包含着阴阳两个方面,阴阳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相互转化。
阴阳平衡是人体健康的标志,阴阳失调则会导致疾病。
2. 五行学说五行学说将事物归纳为木、火、土、金、水五种基本元素,它们之间存在着相生相克的关系。
相生关系表示事物之间的促进作用,相克关系表示事物之间的制约作用。
五行学说在中医诊断和治疗中具有重要作用,通过调整五行之间的关系,以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二、脏腑经络学说脏腑经络学说是中医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包括脏腑学说和经络学说。
1. 脏腑学说脏腑学说将人体分为五脏(心、肝、脾、肺、肾)和六腑(胆、胃、大肠、小肠、膀胱、三焦),并详细描述了它们的生理功能和相互关系。
脏腑学说在中医诊断和治疗中具有重要作用,通过调整脏腑之间的关系,以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2. 经络学说经络学说将人体分为十二经脉和奇经八脉,它们是人体气血运行的通道。
经络学说在中医诊断和治疗中具有重要作用,通过调整经络之间的关系,以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三、病因病机学说病因病机学说是中医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包括病因学说和病机学说。
1. 病因学说病因学说认为,疾病的发生和发展与内外因素密切相关。
内因包括七情(喜、怒、忧、思、悲、恐、惊)和脏腑功能失调,外因包括六淫(风、寒、暑、湿、燥、火)和疫疠。
病因学说在中医诊断和治疗中具有重要作用,通过调整病因,以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2. 病机学说病机学说认为,疾病的发生和发展是由于人体气血运行失常、脏腑功能失调、经络阻滞等原因引起的。
病机学说在中医诊断和治疗中具有重要作用,通过调整病机,以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四、辨证论治辨证论治是中医诊断和治疗的核心方法,它包括辨证和论治两个环节。
《中医基础理论》课程练习题-病因学说
《中医基础理论》课程练习题-病因学说中医基础理论课程练题 - 病因学说1. 病因学说的概念和作用是什么?病因学说是中医学中的重要理论之一,用于研究疾病的发生原因和机制。
它主要探讨疾病的根本原因、发病机制及其与人体之间的关系。
病因学说的作用在于帮助医生了解疾病的来源,指导临床诊断和治疗,以及预防疾病的发生。
2. 中医传统病因学说的分类有哪些?中医传统病因学说主要包括外因和内因两大类。
其中外因包括六淫(风、寒、暑、湿、燥、火)和七情(喜、怒、忧、思、悲、恐、恼);内因则包括情志、饮食、劳倦和不良生活惯等。
外因和内因的相互作用会导致人体的阴阳失衡而出现疾病。
3. 中医病因学说与现代医学病因学有何区别?中医病因学说与现代医学病因学在研究方法和思维方式上存在一定的差异。
传统中医病因学注重观察病人的整体情况,以个体为研究对象,强调疾病的发生与人体整体的阴阳平衡失调有关;而现代医学病因学则偏向于分子生物学和遗传学等微观层面的研究,更加注重发现和解释疾病的具体病因。
4. 病因学说在中医临床中的应用有哪些?病因学说在中医临床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它可以指导医生进行疾病诊断和辨证施治,及时发现和治疗疾病的根本原因。
此外,病因学说还可以帮助医生制定预防疾病的措施,提高人体的自身免疫力,防止疾病的复发和扩散。
5. 举例说明病因学说在特定疾病治疗中的应用。
以感冒为例,传统中医病因学说认为感冒是由外邪入侵人体而引起的。
根据具体症状和体质,医生可以辨证施治,采用不同的中药治疗方法。
如果主要表现为风寒感冒,可选用辛温解表的药物,如麻黄、桂枝等;如果主要表现为风热感冒,可选用清热解毒的药物,如连翘、金银花等。
通过针对病因的针灸和草药治疗,可以加速病程恢复,减轻症状。
6. 病因学说的深入研究对中医学的发展有何意义?病因学说的深入研究对中医学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对病因的深入了解,可以推动中医理论的进一步完善和发展,为中医临床提供更科学有效的治疗方法。
中医基础理论——第六章-病因
风
• 风邪为外邪致病的先导,它邪多依附于 风邪而致病。如风寒、风热、风湿、风寒
湿、风燥、风痰等。
邪
• 风邪致病广泛
侵犯部位较广,引起多种疾病。如伤风、漏 风、肠风、白殿风、油风
病案1
男,13岁。2002-10-07初诊。
初诊:全身浮肿10d,发热2d,抽搐3次。患儿10d
前因受凉出现发热,咳嗽,咽痛,此后患儿自颜面开始
六气太过或不及
六
或非其时而有其气
淫
b.气候变化过于急骤
如:暴寒暴热
c.人体正气虚弱,不能适应气候 变化
导致发病 即为六淫
六淫的共同致病特点:
1.外感性
六
2.季节性
3.地域性
淫
4.相兼性 ①依风相合 ②同类相兼
5.转化性
概念
凡致病具有善动不居、轻扬开 泄等特性的外邪,称为风邪。
风
邪
性质及致病特点
2、病程的缠绵性——如湿温、湿疹、湿痹 等反复发作,缠绵难愈。
性质及致病特点
四、湿性趋下,易袭阴位
湿
湿邪为病,多侵袭人体的下部。如水肿、湿疹等 病以下肢多见。另常见二便异常,女子带下异常。
邪
“伤于湿者,下先受之。” 《素问·太阴阳明论》
湿邪性质
致病特征
阻遏气机 气机运行阻滞,升降失常,表现为身困胸闷,
燥 便干结等。
邪
性质及致病特点
《素问·至真要大论》:“燥胜则干”
艽 12g,木瓜 15g,五加皮 15g,忍冬
藤 15g,土茯苓20g,防己 10g,萆薢
15g,7剂。
病案2
主症:大便脓血、肛门灼热。次症:身热腹痛、
大便臭垢、里急后重、口苦口臭、纳呆胃
中医基础理论中的病因病机学说
中医基础理论中的病因病机学说中医学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积累的经验总结,其中病因病机学说是中医理论的核心内容之一。
病因病机学说是指中医对疾病发生发展的原因和机理的认识与解释。
了解病因病机学说对于准确判断疾病的性质以及制定有效的治疗方案至关重要。
1. 概述在中医理论中,病因是指导致疾病发生的原因和条件,而病机则是疾病发生、发展和转归的过程与规律。
中医学认为,疾病的发生是由于人体与外界环境的相互作用所导致的。
病因主要包括外感、内伤、情志、饮食等方面,而病机则包括邪正斗争、脏腑功能紊乱等方面的内容。
2. 病因学说2.1 外感病因外感病因是指来自外界的各种病邪侵袭人体所引起的疾病。
中医将外邪分为六种:风、寒、暑、湿、燥、火。
不同的外邪入侵人体会导致不同的病症,这与人体体质和处于的环境有关。
2.2 内伤病因内伤病因是指人体内脏器官功能失调或损伤导致的疾病。
内伤的原因可以有多种,如长期的不良饮食习惯、情志不畅、生活作息不规律等。
内伤导致的疾病多属于慢性病,发展缓慢但危害较大。
2.3 情志病因情志病因是指由于人的情绪变化所导致的疾病。
中医认为气机运行受情志的刺激而变化,情志不畅可能导致气机紊乱,从而引发或加重疾病。
常见的情志病因有喜、怒、忧、思、悲、恐等。
2.4 饮食病因饮食病因是指人体摄入的食物与饮品对于健康所产生的影响。
中医将食物分为五味,即酸、甘、苦、辛、咸。
不同的饮食习惯和不合理的食物搭配可能影响人体的健康状况,甚至导致疾病的发生。
3. 病机学说3.1 邪正斗争邪正斗争是指人体对外邪的抗争过程。
中医认为,人体内有正气和邪气两种力量,正气指人体的自身防御能力,保持正常生理功能;邪气指外邪侵袭人体所引起的病理变化。
当外邪入侵人体时,正气会与之斗争,帮助身体恢复健康。
3.2 脏腑功能紊乱脏腑功能紊乱是指人体脏腑功能失调所导致的疾病。
中医将人体内脏器官分为五脏六腑,每个脏腑有不同的功能。
当人体内某个脏腑功能失调时,就会引发疾病。
中医基础理论病因与发病
后世影响很大
“不内外因” 饮食劳
倦、跌仆金刃以及虫
兽所伤
4目前主要根据病邪的来源及致病特点, 内伤性致病因素(七情过激、饮食所 伤、劳逸)
将病因分为 外感性致病因素(六淫、疠气) 其他致病因素(外伤、痰饮、瘀血)
三、中医病因学的特点
“辨证求因”是中医病因学的主要特点。
“辨证求因”:中医学根据各种病证的 临床表现(症状和体征)为依据来推求 病因的方法。
善行:指风邪致病具有病位游移,行无定处的特征——行痹(风痹)
数变:指风邪致病具有变幻无常和发病迅速的特性而言——风疹块
③风性主动 (“风胜则动”)
“动”指风邪致病具有动摇不定的特点——眩晕,震颤,四肢抽搐, 颈项强直,角弓反张
感受风邪 致颜面神经麻痹——面部肌肉抽搐,口眼歪斜
破伤风病证之风毒侵入人体——角弓反张、四肢抽搐或挛缩
③暑多夹湿
①暑为阳邪,其性炎热
暑为夏季火热之邪,火热属阳,故暑亦为阳邪 暑邪伤人,致人体阳热亢盛——壮热、汗出、烦渴、脉洪大等阳热症状。
②暑性升散,易伤津耗气:
所谓升散,即上升发散之意。暑为阳邪,阳性升散——腠理开泄而多汗 伤津:汗出过多则伤津,津液亏损不足—口渴喜饮、唇干舌燥、尿赤短 少 耗气:大量汗出,气随津泄 气虚—— 气短乏力、懒言
长夏(农历六月)多湿病
有关,形成季节性多发病
秋季多燥病、冬季多寒病等
不绝对
夏季虽多暑热病,但也有寒、湿病的发生
(3)地方性:六淫致病还与工作或
久处潮湿环境,常有湿邪为病;
居住环境密切相关
高温环境作业,则又常感受火热之邪为病等
是指一种邪气单独侵袭人体,如寒邪袭表。
(4)相兼性:六淫之邪既可单独使人致病,又可兼杂致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疠气的致病特点 (一)发病急骤,病情危笃 (二)传染性强,易于流行 (三)一气一病,症状相似 三、影响疠气产生的因素
气候因素 环境因素 预防措施不当 社会因素
第三节 七情内伤
一、七情的基本概念 二、七情与内脏精气的关系 三、七情内伤的致病特点
一、七情的基本概念
七情:七情,是指喜、怒、忧、思、悲、恐、 惊七种正常的情志活动,是人体的生理和心 理活动对外界环境刺激的不同反应,属人人 皆有的情绪体验,一般情况下不会导致或诱 发疾病。
①通过空气传染,经口鼻侵人致病;
②可随饮食、蚊虫叮咬、虫兽咬伤、皮肤 接触等途径传染而发病。
疠气所致疾病:瘟疫病。
如痄腮(腮腺炎)、猩红热(烂喉丹痧)、 疫毒痢、白喉、天花、肠伤寒、霍乱、鼠疫, 以及疫黄(急性传染性肝炎)、流行性出血 热、爱滋病(AIDS)、非典型性肺炎 (SARS)、禽流感等。
2.火热之邪的性质和致病特征 (1)火热为阳邪,其性燔灼趋上 (2)火热易扰心神 (3)火热易伤津耗气
(热盛→津亏→阴气虚) (4)火热易生风动血
(热极生风,热迫血妄行) (5)火邪易致疮痈
(火邪结聚,热盛肉腐→化脓)
(六)暑邪 1.暑邪的基本概念 凡夏至之后,立秋以前,致病具有炎热、
升散、兼湿特性的外邪,称为暑邪。
2.季节性:如春季多风病,夏季多暑病,长 夏多湿病,秋季多燥病,冬季多寒病。
3.地域性:西北多燥病,东北多寒病,江南 多湿热为病;久居潮湿环境多湿病。
4.相兼性:“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 也。”
二、六淫各自的性质和致病特征
(一)风邪 1.风邪的基本概念
凡致病具有善动不居、轻扬和致病特征 (1)风为阳邪,轻扬开泄,易袭阳位 (2)风性善行而数变 (3)风性主动 (4)风为百病之长
暑邪致病,有明显的季节性。 暑邪致病,有伤暑(香薷饮)和中暑(白
虎加人参汤)之别。 2.暑邪的性质和致病特征 (1)暑为阳邪,其性炎热 (2)暑性升散,扰神伤津耗气
(3)暑多挟湿(湿去热孤—藿香正气散)
第二节 疠气
一、疠气的基本概念 疠气,指一类具有强烈致病性和传染性的
外感病邪。
疠气的传染途径:
四、辨症求因(审症求因)
以临床表现为依据,通过分析病证的症状、 体征来推求病因,为治疗用药提供依据。
既是中医探究病因的主要方法,也是中医 病因学的主要特点。
第一节 六 淫
一、六淫的概念及共同致病特点 (一)六淫的基本概念 六淫:即风、寒、暑、湿、燥、火(热)
六种外感病邪的统称。 六气:指风、寒、暑、湿、燥、火六种不
七情 内伤
七情
二、七情与内脏精气的关系
1. 情志活动产生于五脏精气 人有五脏化五气,以生喜怒悲忧恐。
2 .情志过激又伤五脏精气
七情内伤:只有强烈持久的情志刺激,超越 了人体的生理和心理适应能力,损伤机体脏 腑精气,导致功能失调,或人体正气虚弱, 脏腑精气虚衰,对情志刺激的适应调节能力 低下,因而导致疾病发生或诱发时,七情则 称之为“七情内伤”。
七情与七情内伤的关系 (如同六气与六淫的关系)
情志 刺激
人体 正气
发病 不病
2.湿邪的性质和致病特征 (1)湿为阴邪,易损伤阳气,阻遏气机
(重浊有质,损伤脾阳,阻滞脾气) (2)湿性重浊(沉重,秽浊) (3)湿性黏滞(症状,病程) (4)湿性趋下,易袭阴位
(清湿袭虚,病起于下)
(四)燥邪
1.燥邪的基本概念
凡致病具有干燥、收敛等特性的外邪,称为 燥邪。
初秋尚有夏末之余热,燥与热合,侵犯人体, 发为温燥;深秋近冬之寒气与燥相合,侵犯 人体,则发为凉燥。
3. 三部分类(灵枢·百病始生:喜怒伤脏; 风雨伤上;寒湿伤下)
4. 按发病途径分三类(金匮要略:入脏腑; 外皮肤所中;房室、金刃所伤)
5. 三因分类(宋·陈言 三因方:六淫为外 所因;七情所伤为内所因;其他为不内外 因。)
6.目前的病因分类:外感病因,内伤病 因,病理产物性病因,其他病因四类。
7.本教材的分类: ①六淫 ②疠气 ③七情内伤 ④饮食失宜 ⑤劳逸失度 ⑥病理产物 ⑦其他病因
病因学说的主要内容
概述 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 第四节 第五节 第六节 第七节
六淫 疠气 七情内伤 饮食失宜 劳逸失度 病理产物 其他病因
病因学说概述
病因学说:是研究各种致病因素的概念、形 成、性质、致病特点及其所致病证临床表现 的理论,是中医学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病因:凡能导致疾病发生的原因,即是病因, 又称致病因素。
六气异常、疠气传染、七情内伤、饮食失宜、 劳逸失度、持重努伤、跌仆金刃、外伤及虫 兽所伤等,均可成为病因而导致发病。另外, 病理产物、医源因素、药物因素等,皆可成 为病因。
病因分类
1. 六气病源说(秦国医和 左传·昭公元年)
2. 邪分阴阳(素问·调经论:风雨寒暑属 阳伤体表;饮食居处、阴阳喜怒属阴伤内脏)
同的正常气候变化,是万物生长化收藏和 人类赖以生存的必要条件。
六气变为六淫的条件:
①自然界气候异常变化,超过了人体的 适应能力;
②或人体的正气不足,抵抗力下降,不 能适应气候变化而发病时,六气则成为病 因,称为六淫。
气候 变化
(六气)
人体 正气
发病
六淫
不病
六气
(二)六淫的共同致病特点
1.外感性:多从肌表、口鼻而入,或两者同 时受邪。六淫所致疾病为外感病。
2.燥邪的性质和致病特征 (1)燥性干涩,易伤津液 (2)燥易伤肺
(五)火(热)邪
1.火(热)邪的基本概念 凡致病具有炎热升腾等特性的外邪,称为
火热之邪。 火邪与热邪的主要区别是:热邪致病,临
床多表现为全身性弥漫性发热征象;火邪 致病,临床多表现为某些局部症状,如肌 肤局部红、肿、热、痛,或口舌生疮,或 目赤肿痛等。
(二)寒邪
1.寒邪的基本概念
凡致病具有寒冷、凝结、收引特性的外邪, 称为寒邪。
寒邪侵人所致病证,称为外寒病证。寒客肌 表,郁遏卫阳者,称为“伤寒”;寒邪直中 于里,伤及脏腑阳气者,称为“中寒”。
2.寒邪的性质和致病特征
(1)寒为阴邪,易伤阳气
(2)寒性凝滞
(3)寒性收引
(三)湿邪
1.湿邪的基本概念 凡致病具有重浊、黏滞、趋下特性的外邪, 称为湿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