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心理学“个体社会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个体的社会化及其影响因素
心理121班吴楚楚1208300045
【摘要】人和动物的不同之处在于人的社会性。一个人如果仅仅是拥有人类的一个身体,而不与整个社会发生一定的联系,那他就和动物没有什么本质上的区别,也就不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人。所以说,每个人必须通过一定的社会学习和实践才能真正适应整个社会的生活,即都需要经历社会化的过程,才能成为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人。所以,我将浅谈一下我对个体社会化的理解和对影响个体社会化因素的分析。
【关键词】个体社会化影响因素社会心理学
社会化是指个体在社会影响下,通过社会知识的学习和社会经验的获得,形成一定社会所认可的心理和行为模式,成为合格的社会成员的过程。它也是每个人都必须经历的一个过程。人并不是一出生就属于一个社会化的人,我们知道狼孩的故事,狼孩从小与狼群生活在一起,他不和人类社会发生任何联系,虽然本质上是一个人,但却没有人应该具备的一些社会本能和社会技能,狼孩是无法适应社会生活,不管狼孩在被救后,如何去努力的学习一些社会知识和经验,都无法达到社会要求的标准,最终只能被社会所淘汰。所以我们每个人都需要进行从自然人到社会人的一个转变,把社会的规范准则内化成自己的行为标准,才能够进行社会的沟通与交往,才能够称为是一个真正的人。这眼的社会化过程是人类独有的行为,只会在人类社会中才会发生和实现。个人社会化的目标是使个人适应社会生活,成功的履行一个人与社会角色有关的知识,态度,情感,行为方式与思想
观念,生活技能等,使个人懂得并掌握一定的生活技能,遵从一定的社会规范,扮演一定的社会角色。
人的社会化可以按发展阶段来划分成不同的类型,有基本社会化,预期社会化,发展社会化。每个时期人们需要学习和掌握的内容也是不同的。基本社会化指个体在童年期发生的社会化,主要内容有学习生活知识,语言,培养认识能力,掌握行为规范,建立情感联系,确立道德和价值判断的标准。预期社会化指个体在学校里进行的社会化,学习并承担社会角色责任,为进入社会做好准备。发展社会化是个体在成年期进入社会以后的社会化,社会生活是不断发展变化的,个体要随着环境和自身状况的变化而变化,接受新的社会期待和要求,承担新的责任,义务和角色。还有一种特殊的社会化形式是再社会化,由于社会环境的急剧变化,个体要舍弃过去,重新接受一套新的社会规范和价值标准,重新进行社会化的过程。会发生在监狱,军队和移民等情况中。
社会化的内容可以分为政治社会化,民族社会化,法律社会化,道德社会化,语言社会化和性别角色的社会化等方面。政治社会化是让个体学会接受和采用现时的社会政治制度的规范,有相应的态度和行为。目的是将个体培养成一个合格公民,使之效力于本国的社会制度,即公民教育。还有要培养公民的爱国意识,可以通过履行公民的社会责任与义务,享有公民权利,参与政治活动等途径去培养。民族的社会化是指让个体把本民族所固有的风俗和传统加以内化,成为一名具有民族意识的人。把本民族的内在精神融入自己的血液之中,使自己的心有所属。法律社会化是指个体要学习国家的国家的法律制度和规范,使自己的行为符合法律制度的规
定,不触犯法律,做过遵纪守法的合格公民。道德社会化是指个体将社会道德规范逐渐内化,形成合乎社会要求的道德行为的过程。形成道德观念,提高道德判断,体验道德情感,养成道德习惯,履行道德行为。语言社会化是指个体掌握和学习一种语言的过程。语言是人们相互理解和交流的工具,是个体联系社会的纽带。语言还蕴含着知识、规范与观念等,所以必须掌握一门语言。语言社会化在个体社会化中占据特别重要的地位。性别角色社会化是个体在社会生活中,学会按自己的性别角色的规范行事的过程。由于男女的生理结构不同社会的性别角色期待也不同,所以要求男性须按男性角色来行事,女性须按女性角色要求来行事。每个人都要去经历这些社会化内容,才能实现个体的社会化。
以上是我对个体社会化的形式,阶段和内容的一些简单概括,接下来我们分析一下影响个体社会化的因素有哪些。
影响个体社会化的因素有很多,如社会与文化环境的影响,家庭和学校教育的影响,同辈群体之间的影响,参照群体之间的影响,大众传播媒介的影响等等。由于人类有一段较长的生活依赖期,即每个人都有一个不能独立生活的童年时期,这也是个体接受社会化的关键时期。上述因素对个体社会化而言都是十分重要的。
首先,个体出生在一个家庭中,家庭对个体社会化的影响作用突出。父母的处事态度、生活方式,家庭中的亲子关系,家庭氛围, 家长的言传身教,对孩子的语言、情感、角色、经验、知识、技能与规范方面的习得都起潜移默化的作用。比如团结和谐、相亲相爱的家庭中,往往使个体形成
谦虚、礼貌、随和、诚恳、乐观、大方等良好的人格特征。反之,家庭成员之间如果经常吵闹、打骂,则易使个体形成粗暴、蛮横、孤僻、冷漠等不良的人格特征。还有不少家长把孩子视为掌上明珠,过分溺爱孩子,也容易使他们产生不良的心理品质。
其次,在学校中,个体有组织、有计划、有目的接受系统的社会规范、价值观念、知识与技能的学习,学校是个体社会化的一个重要场所。学校的人才培养模式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心理社会化的进程和方向。学校的目标是使学生的个性化与社会化协调统一。但在目前在教育过程中,学校往往比较注重强调社会取向、他人取向,不重视学生的个性的发展,会一定程度上影响个体的身心和谐发展。
还有,同辈群体也是影响个体社会化的重要因素,有着特殊性。首先是群体归属感。即个体自觉地归属于所参加群体的一种情感。因为同辈群体在年龄和社会特征上具有相似性,相对父母、老师而言,个体更愿与同伴交流,心理上会产生满足感和归属感。然后是群体认同感。即群体内的成员对事物的认知与评价具有一致性。即使有时群体的认识是错误的,其成员也会保持一致,。最后是群体支持感。当个体的行为符合群体规范和期待时,群体会赞扬和支持个体的行为。众多的相似性促成了同辈群体之间的相互理解,相互支持。个体在同辈群体中的思想行为表现,在很大程度上属于从众现象。在学校中,同辈群体之间的交往为我们提供了一个互相交流和学习的机会,激发了我们的成就动机,参与到更多的社会互动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