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语言解读《金陵十三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电影语言解读《金陵十三钗》
作者:丁雅雪
来源:《文存阅刊》2018年第02期
摘要:电影《金陵十三钗》改编自严歌苓的同名小说,由张艺谋执导。
电影一方面对女性形象的塑造进行突破,在悲壮的史诗中凸显女性的光辉,另一方面在电影语言把握上不乏亮点。
很多网友评论说这部片子商业化太浓,镜头的肆意堆砌让人难以接受。
但拨开浮华的表层,镜头下的美感依然存在。
其电影语言的运用,彰显出影片的魅力。
关键词:电影语言;金陵十三钗;镜头;美感
一、运用自如的蒙太奇
影片讲述的是抗日战争战火纷飞环境中的南京,为表现这样的局势,影片采用蒙太奇的组合。
首先,在叙事中,影片大量使用平行蒙太奇,使多条线索清晰明了。
例如:中日双方交战与女学生们在战火中逃离的镜头剪辑在一起,交替进行,一边表现我军战士的勇猛,一边表现柔弱女学生的无助,再如:秦淮河的妓女们来到教堂,女学生们透过窗纸的孔看着她们,双方的行为、表情交替剪辑,表现各自的心理。
其次,在表现层面上,采用大量的描写蒙太奇。
对环境的描写、景物的描写、人的表情的描写,有机配合组接起来,达到单个镜头不具有的效果。
例如:战火硝烟漫天飞舞的镜头描写,与战士们拿枪对准敌人时的英勇姿态,还有倒下的建筑、电杆,等等有机配合。
另外,影片在蒙太奇运用上的又一大亮点是声音与画面的蒙太奇组合,这几乎贯穿整部片子。
敌我双方交战,我军第一个战士中枪倒下,接着后面跟着的战士一个接一个中枪倒下,这时,音乐声起,渲染了一种悲哀的气氛,同时战士们的怒吼声没有停止,还在不断向前。
当教堂女学生透过窗纸看见秦淮河妓女们走进教堂大门时,背景音乐琵琶声响起,似乎烘托出她们的身份。
在影片的中间部分,日军试图强暴女学生,将约翰打伤在地,一个女学生被日军从楼上推下摔死,约翰望着她,音乐又起,似乎是对约翰此时此刻心痛的暗示。
再如,豆蔻和香兰躲避日军,在逃跑过程中,轻缓地音乐与急促的画面相配合,形成鲜明的对比,是对紧张局势的一种揭示。
玉墨告诉约翰想代替女学生去参加日军的舞会,音乐声又起,与玉墨的脸部特写相结合,突出表现玉墨的决心与本质的善良。
影片中,这样的声音与画面的蒙太奇组合非常多,渲染气氛,展现情节,在叙事上更加凸显主题。
二、镜头特写的渲染
本片运用了大量的特写镜头进行叙事和抒情。
例如:李教官的脸部特写镜头。
一双包含泪水的眼睛,表现出他对牺牲战友们的无比难受的心情。
秦淮河妓女们第一次到教堂门前敲门时,对玉墨脸部的特写镜头。
以她的“静”与其他女子的“吵闹”形成鲜明的对比。
约翰寻到被杀的香兰和豆蔻,在豆蔻的血里找到的一串琵琶琴弦。
被血液染红的琴弦的特写,暗示出日军的惨绝人寰,也暗示出豆蔻为了寻找琴弦给受伤的小浦生弹琴的那分真诚与善良。
秦淮河女子们为了替女学生参加舞会,扯下窗帘床单做衣服裹身上的特写。
画面给了白色窗帘、床单飘舞在空中的特写,也给了女子们洁白的身体的特写,表现出她们的美丽,同时也暗含着对她们高尚心灵的赞美。
约翰带着女学生们逃离时,对于插在车前的日本国旗和地上铺着的白布红十字架的特写。
这两个特写形成鲜明对比,都是白色与红色组成,意义却完全不同。
一个代表着日帝国主义的残暴,一个则象征着美好的期盼。
两个特写并在一起,是对比蒙太奇的手法,象征着美好与邪恶。
影片的末尾部分。
约翰驾着奔驰的车带女学生们逃离出去,在细窄的路上,夕阳余晖的特写,转向约翰饱含泪水的脸部特写。
表现出约翰完成使命时的复杂心情,既有喜悦,也有悲伤。
影片中的特写镜头突出叙事效果,深化内涵。
这也是这部电影能够打动观众的一方面。
三、细节的美感传递。
电影中的细节对于情节的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影片开始不久,教堂女学生们在战乱中逃跑,一个女孩子的鞋子掉了一只,这只鞋子后面出现在李教官的手中,最后李教官将这只鞋子放到了女学生的门前。
这个细节暗示着李教官与女学生的心连在了一起。
第二个深刻的细节是那块白布红十字架。
在日军进入教堂,侮辱女学生的时候,约翰把那块白布红十字架从楼上往下展开,向日军宣扬教堂是一个神圣的地方。
“十三钗”走出教会门去舞会的时候,踩着它走到来接她们的车上,此时这块布是对“十三钗”神圣形象的赞美。
第三个经典细节是剧中反复出现的贴着漂亮窗纸的窗户孔。
透过这个孔看到了太多的情节,女学生们从这个孔看到秦淮河女人们进来,秦淮河女人们透过这个孔看到被杀的女学生。
日军枪子穿过这个孔打死女学生,李教官的枪子透过这个孔打死欺负女学生的日军。
窗户孔是一个很重要的细节,它是叙事的一部分,从不同人物的各个角度,展开叙事,使剧情一目了然。
还有一个细节是李教官手中的枪口。
摄影机经常以这个枪口的视点进行拍摄,把人物框在这个圆形径口里,这个枪口就好像是一个叙事工具,把要叙事的内容尽收眼底,同时,反映出李教官对教堂女学生包括秦淮河女人们的保护。
总的说来,《金陵十三钗》的电影语言是比较成功的,它完成了叙事的系统,也成就的电影的结构框架和情节发展,塑造了“十三钗”生动光辉的形象,谱写了一曲女性的悲壮史歌。
参考文献:
[1]严歌苓.金陵十三钗.[M].南京;江西文化出版社,2011.
[2]张磊.从小说《金陵十三钗》到电影《金陵十三钗》[J].载《宁波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年9月,第7卷第3期.
[3]李楠.浅谈《金陵十三钗》的叙事动力.[J].载《广播影视评论》,2013年第1期
作者简介:
丁雅雪(1990年—),女,重庆渝武人,广播电视艺术学硕士研究生,江西现代职业技术学院教师,研究方向:电视编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