咏史怀古诗鉴赏及训练讲解学习

合集下载

诗歌鉴赏_咏史怀古诗鉴赏指导

诗歌鉴赏_咏史怀古诗鉴赏指导

诗歌鉴赏·咏史怀古诗鉴赏指导概念余秋雨先生说过,中国传统文学中最大的抒情主题,不是爱,不是死,而是怀古之情、兴亡之叹。

咏史诗就是以吟咏或评论历史故事或人物为题材,借此抒发情怀、讽刺时事的诗歌。

怀古诗则是由作者身临旧地凭吊古迹而产生联想、想象,引起感慨而抒发情怀抱负。

千古兴亡多少事,叹人叹己叹人生。

这类作品内容与思想大都比较沉重,感情基调一般都比较苍劲悲凉。

诗人们对历史的处理往往是“攻其一点,不及其余”,使诗作文短意长、含蓄蕴藉,令人回味再三。

如杜甫的《蜀相》、刘禹锡的《乌衣巷》都遗响千古。

(怀古咏史诗,主要是以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陈迹为题材,借登高望远、咏叹史实、怀念古迹来表达感慨兴衰、寄托哀思、托古讽今等目的的诗歌。

怀古咏史类作品,严格地说,应该有“怀古”和“咏史”两个小类。

“怀古”是指登临游览,触景生情,由于历史遗迹的诱发,而抒发感慨——长于情景交融“咏史”是翻阅古书,捡点旧说,针对特定的人和事,而陈述自己的独到见地。

——长于议论精辟。

)类别:1.咏古迹2.怀古人3.忆古事归纳思想内容:1.感慨盛衰无常2.感慨壮志难酬3.感慨国运衰微4.抒发爱国情怀5.揭露统治者的昏庸腐朽、奢侈淫逸。

咏史怀古诗的主题:1.抒发感慨,感伤兴衰既然是怀古咏史,现实的不尽人意就难免使诗人触景生情,抒发盛衰之感伤,独抒思古之幽情。

抒发对物换星移、物是人非的悲哀之情。

尤其是做为六朝古都、曾经繁华一时的金陵更是成为古代诗人们感情的集射地,不知触发了多少人的怀古之情,金陵怀古几乎成为咏诗的一个专题。

如刘禹锡的《石头城》: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

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

全诗通篇写景,群山仍在,潮水依旧,月光依然,所变者已是“故国”、“空城”、“旧时月”,昔日繁华已化为乌有,全诗基调凄凉不堪,句句都融合着诗人的故国萧条之感,令人不胜伤感。

2.怀古咏史,别有寓意:这些诗作大多是作者在怀古咏史的同时,融进了的自己切实的生活感受和独特的生活体验,具有强烈个人意识。

《咏史怀古诗鉴赏》

《咏史怀古诗鉴赏》
11.封狼居胥:汉代霍去病追击匈奴至狼居胥山,封山(筑
土为坛以祭山神,纪念胜利)而还。后常来形容建功立业。
12.塞上长城空自许:《南史》载,宋文帝要杀名将檀道齐
,檀大怒道:“乃坏汝万里长城!”。此处比喻能守边的将 领。
13.燕然勒石:燕然是指今蒙古境内的杭爱山。勒,指刻石
记功。公元89年,东汉窦宪追击匈奴,出塞三千余里,至燕 然山勒石记功而归。燕然未精选勒课是件 说没有建立破敌的大功。 8
• “诗”与“史”的结合:用典,双关 • “咏史”与“言志”的结合:借古讽今,
借景抒情 • “古”与“今”的结合:虚实结合,对比
、反衬 • 此外还有直抒胸臆、象征、拟人、对偶等
手法也常用于咏史怀古诗。
精选课件
30
鉴赏咏史怀古诗的三部曲
• (1)写了什么:弄清史实(怀什么“古”咏什么 “史”:何地、何人、何事)
南唐后蜀等。 E、常见的历史人物:屈原、贾谊、范蠡、诸葛亮、
王昭君、孙权、周瑜、荆轲、项羽等
精选课件
5
F、自然景物:
堤柳堆烟(能触发往事如烟,常被用来抒发兴亡之感);
明月、江水、归燕(永恒不变的事物,见证历史沧桑); 地上的青苔、孤寂的残垣、无名的断碑、荒松、古墓、
落日、悲风、巢鸟(标示着昔日的繁华与今日的衰败, 充满悲秋的色彩)
精选课件
3
三、咏史怀古诗的结构
《咏怀古迹·其三》
临古地—— 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思古人——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忆其事—— 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月夜魂。 抒己志—— 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精选课件
4
四、常见意象
A.前代的都城:咸阳、长安、金陵(石头城/石城/南

刘禹锡咏史怀古诗(词)鉴赏

刘禹锡咏史怀古诗(词)鉴赏

为什么要写这些人与事?
从西晋灭吴角度:警告重新抬头的割 据势力,不要违背历史潮流。
从东吴覆灭角度:提醒骄奢腐败的唐 王朝要吸取教训。“兴废由人事,山 川空地形”(刘禹锡《金陵怀古》)
用什么手法来表现主旨? 借古讽今 寓情于景
刘禹锡咏史怀古诗拓展阅读 《乌衣巷》刘禹锡
朱雀桥边野草花, 乌衣巷口夕阳斜。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怀人伤己 分

怀古伤今
怀 人 伤 己
对比失落型
古人能一展抱负,建功立业,得遂心愿,自己 却因为某种原因被朝廷冷落或不能才尽其用,从 而有了郁郁寡欢乃至消极遁世之心。
同病相怜型
自己和古人的遭遇相同,追思古人更体现 自己的不得意,感慨身世,关照自我,抒发 自己渴望建功立业或怀才不遇的感伤。
注意:抓住历史人物或事件和诗人自
湘妃祠、乌江亭、陈琳墓、李白坟 • D.特定的历史朝代:六朝、吴国、隋代、
安史之乱、南唐后蜀等。
• 骊山风景秀丽,相传周幽王在此建骊宫,秦始皇 时改为“骊山汤”,汉武帝时扩建为离宫,唐太 宗营建宫殿取名“汤泉宫”,唐玄宗再次扩建取 名华清宫,因以温泉为特征,又称华清池。
• 新亭对泣:过江诸人,每至美日,辄相邀新亭, 藉卉(同“借”凭借、依靠;卉,花草的总称) 饮宴。周侯中坐而叹曰:“风景不殊,正自有山 河之异!”皆相视流泪。唯王丞相愀然变色曰: “当共戮力王室,克复神州,何至作楚囚相对!”
乌衣巷:东晋高门大族的居住区。 朱雀桥:横跨南京秦淮河上,是由市中 心通往乌衣巷的必经之路。鼎盛时代的 朱雀桥上衣冠往来车水马龙繁华一时。 王谢:东晋的开国元勋王导、谢安。
对世事沧桑、盛衰变化的慨叹。
《蜀先主庙》 刘禹锡 刘禹锡咏史怀
刘备

整理咏史怀古诗的鉴赏演示文稿

整理咏史怀古诗的鉴赏演示文稿
古人前冠以“咏”,或在古迹、古人后 加“怀古”、“咏怀”等。
三、结构: 临古地——思古人——忆其事——
抒己志
四、常见意象: 古迹:乌衣巷、赤壁 古代都城:咸阳、金陵、长安、姑苏、 洛阳、汴京 发生重大事件地方:骊山、新亭、隋堤、 马嵬、华清宫、汴河、淮水、柳营
名人故居、陵墓:乌江亭、陈琳 (“建安七子”之一)墓、李白坟、 湘妃祠。 古代历史:六朝、吴国、隋代、安史 之乱、南宋史、南唐后蜀; 重要人物:周瑜、诸葛亮、廉颇等。
烈个人意识。 3、考试设题角度: (1)写景、用典意图 (2)分析评价思想感情(抒发怎样的 感慨?) (3)分析艺术手法
4、咏史怀古诗的解题步骤和方法 1)弄清史实,疏通文意。 读懂咏史怀古诗,对作品所涉及的
史实和人物一定要有所了解,这就要求 要积累一定的历史知识(如果不是常识, 诗下注释会有)。如果不了解这些历史 知识,就很难深入的理解蕴涵其中的诗 意。
D、借古讽今: 讽喻统治者要吸取古人教训(荒淫
误国;大兴土木,劳民伤财,穷兵黩武; 不图收复,怯懦无能……)
同情下层劳动人民。 感慨国运衰微,忧国伤时,担忧国 家民族命运。
七、手法:
借古讽今、借古伤今、用典、对比、触景生情、借景抒情、 以景衬情、寓情于景、比喻、欲扬先抑、即事议论、衬托 等。 吊古伤今:凭吊古迹,追忆往昔,对现今状况有所感伤; 借古讽今:借评论古代的人和事来影射讽刺(评论)现实; 借古抒怀:借古人古事抒发情怀; 以景衬情:通过对景物的描写来渲染或铺垫主人公的心情 或者思想; 即事议论:就一件事情发表一议论。
整理咏史怀古诗的鉴赏演示文稿
定义: 咏史怀古诗:一般以古代历史事件
或古代人物为题材,或借古讽今,或寄 寓个人怀才不遇的感伤,或表达昔盛今 衰的兴替之感。

高中语文【古诗鉴赏专练】咏史怀古诗

高中语文【古诗鉴赏专练】咏史怀古诗

【古诗鉴赏专练】咏史怀古诗【经典精析】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

西塞山怀古刘禹锡王濬楼船下益州,金陵王气黯然收。

千寻铁锁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头。

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

今逢四海为家日,故垒萧萧芦荻秋。

[注]西塞山,曾是东吴著名的军事要塞。

太康元年(公元280年)晋武帝命王濬率水军顺江而下,讨伐东吴。

1.首联中哪两个字用得好请简要分析。

答案:① “下”和“收”字用得好。

② “下”:一有符合地理形式,由上游向下游进军,符合历史事实的意思;又有西晋攻下了东吴的意思;“收”字,写出了东吴的望风披靡。

③ 益州金陵,相距遥遥,一“下”即“收”,何其速也!两字对举就渲染出一方是声势赫赫,一方是闻风丧胆。

2.本诗主要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①借景抒情(情景交融)。

山形依旧、寒江流淌,抒发了诗人对朝代更迭、人世变化的兴亡之感。

②对比的手法。

一“下”一“收”,一“沉”一“出”,写出了吴国的“金陵王气”在王濬大军摧枯拉朽般的攻势之下不堪一击的这一段历史。

③借用典故,怀古慨今,暗示江山一统、四海一家是历史的必然这样的主题思想。

赏析:“王濬楼船下益州,金陵王气黯然收”,这两句是对当年历史的回顾。

公元279年(西晋咸宁五年),司马炎完成统一的大业,下令伐吴。

在东起滁州西至益州的辽阔战线上,组织了数路大军,向东吴发动了全面进攻。

当时身为龙骧将军的王濬,在益州造战船,“以木为城,起楼橹,开四处门,其上皆得驰马往来”(《晋书•王濬传》),此即诗中所言之“楼船”。

船造好后的第二年,王濬带兵从益州出发,沿江东下,很快攻破金陵,接受了吴主孙皓的投降,从此东吴灭亡。

“千寻铁锁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头”,是承上联具体地写出金陵政权“黯然收”的景况和原因。

“千寻铁锁”是东吴在西塞山下江险碛要处的设防。

它包含有两层意思:一是表明孙皓政权尽管腐败,但还是不愿轻易失国,而进行拚死抵抗的;二是渲染王濬的足智多谋,英勇善战。

当时的东吴,为防御晋武帝的讨代,曾在西塞山一带筑营垒,设江防,并用铁锁链横截长江,以阻挡王濬的楼船。

咏史怀古诗鉴赏练习题及参考答案

咏史怀古诗鉴赏练习题及参考答案

咏史怀古诗鉴赏练习题及参考答案咏史怀古诗鉴赏练习题及参考答案咏史怀古诗,主要是以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陈迹为题材,借登高望远、咏叹史实、怀念古迹来达到感慨兴衰、寄托哀思、托古讽今等目的。

1、泊秦淮杜牧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注:①秦淮,是一条河的名称。

(江苏省)秦淮河由城中穿过,流入长江,两岸酒家繁多,是当时豪门贵族、官僚士大夫享乐游宴的地方。

②《后庭花》据传是南朝陈后主所作,由于陈后主整日寻欢作乐,不理朝政,最终丢失了江山,因此他所作的《后庭花》也就成为了亡国之音。

(1)该诗连用两个“笼”字,试谈谈其表达效果。

两个“笼”字,既突出水边夜色的迷蒙冷寂,又寄予了诗人的忧愁和伤感。

(2)谈谈你对三、四两句的理解。

表面上,诗人是谴责歌女不懂亡国之恨,其实,在场听歌的应是达官显贵,所以这句实乃对那些达官显贵不以国事为重而贪图一时享乐的抨击。

2、过华清宫杜牧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

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

注:①华清宫:故址在今陕西临潼县骊山,是唐明皇与杨贵妃游乐之地。

此诗以“一骑红尘”与“妃子笑”之间的戏剧性冲突为中心组织全诗,构思、布局之妙,令人叹服。

请简要说说你对这一句的理解。

一方面,是以卷起“红尘”的高速日夜奔驰,送来荔枝的“一骑”,挥汗如雨,苦不堪言;另一方面,则是得到新鲜荔枝的贵妃,嫣然一笑,乐不可支。

两相对照,蕴含着对骄奢淫逸生活的无言谴责。

周幽王的烽火台也在骊山顶上。

作者让杨贵妃在骊山“山顶”望见“一骑红尘”,并且特意用“妃子笑”三字,是有意使读者产生联想,想起“褒妃一笑倾周”的历史教训的。

3、赤壁杜牧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注:大乔、小乔为江东著名美女,大乔为孙策之妻,小乔为周瑜之妻。

相传曹操建铜雀台,命曹植撰《铜雀台赋》,有云:“揽‘二乔’于东南兮,东朝夕之与共。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咏史怀古诗鉴赏

咏史怀古诗鉴赏
城 外长江浩荡东去的景色,暗指六朝 帝王被历史无情地淘汰,他们荒淫豪 奢的生活一去不复返。
“空有”明写六朝繁华已去,只剩 月亮高挂,暗寓警示后人不要重蹈覆 辙之意。
练习: 1、读下面的唐诗,完成题目
山房春事( 岑参)
梁园日暮乱飞鸦, 极目萧条三两家。 庭树不知人去尽, 春来还发旧时花。
请简析本诗的构思之妙。
(1)这是一首凭吊六朝古迹的诗,迹时流露出浓 重的对时事的感伤情绪,你是否同意这 种说法?为什么?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答案:
(1)因为虽然六朝的繁华已如梦远逝,而台城柳 却依旧逢春即枝繁叶茂,不管人世沧桑,人间兴亡, 总是给人以欣欣向荣之感。以它的繁荣茂盛和台城 的荒凉破败,以它的终古如斯和六朝繁华如梦转瞬
怀古诗一般是怀念古代的人物和事迹。
咏史怀古诗往往将史实与现实扭结到
一起,或感慨个人遭遇,或抨击社会现实。如 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辛弃疾《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也有的咏史怀古诗只是 对历史作冷静的理性思考与评价,或仅是客观 的叙述,诗人自身的遭遇不在其中,诗人的感 慨只是画外之音而已。如刘禹锡的《乌衣巷》, 今昔对比,表达了诗人的历史沧桑之感。
讽汉文实刺唐帝 怜贾生实亦自悯
(三) 别有寓意,启迪后人
题乌江亭
乌江亭
杜牧
王安石
胜败兵家事不期, 百战疲劳壮士哀,
包羞忍耻是男儿。 中原一败势难回。
江东子弟多才俊, 江东子弟今虽在,
卷土重来未可知。 肯与君王卷土来?
鉴赏示例 (2004年青海卷)
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江城子 (五代•欧阳炯 )
其次,要领悟感情。诗家怀古咏史,大致有 两种情况,一种是对历史作理性的冷静的剖析, 一种是感慨个人的身世,抓住的只是历史的一

咏史怀古诗赏析

咏史怀古诗赏析

咏史怀古诗的主题 二、 怀古迹
古代以寒士为主流的诗人,在心怀济天下拯黎民的念头下而去关注 国家政治、社会生活时,常借写古迹、古事来表达对现实的关切、 热情、不满或是警戒的一类诗歌。怀古尽管触点在古,但实际上表 现了对现实的强烈关注。
1、古盛今衰型:繁华远去,只留荒芜,物换星移,世 事沧桑。表达了作者对昔盛今衰的世事沧桑之感。
千古兴亡多少事
咏史诗即咏史怀古诗,就是诗人以历史 事件、历史人物寄托哀思、托古讽今等目的诗歌。
1、标题中有古迹、古人名,或在古迹、古人前冠 以“咏”,或在古迹、古人后加“怀古”、“咏 怀”等。标题中有古迹、古人名,如《乌江亭》; 或在古迹、古人前冠以“咏”,如《咏荆轲》;或在 古迹、古人后加“怀古”、“咏怀”等,如《金陵怀 古》。 2.结构上: 结构一般是临古地,思古人,忆其事,抒己志。
2、作者跳出来,站在历史的高度,独抒机杼,表达自己对历史 事实的独特观点,启迪世人。
题乌江亭 杜牧 胜败兵家事不期, 包羞忍耻是男儿。 江东子弟多才俊, 卷土重来未可知。
乌江亭 王安石 百战疲劳壮士哀, 中原一败势难回。 江东子弟今虽在, 肯与君王卷土来?
山坡羊· 潼关怀古 张养浩 元代 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 望西都,意踌躇,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 都做了土。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运用典故表情达意
11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① 辛弃疾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②。舞榭 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 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③。想当年④, 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元嘉草草⑤,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 四十三年⑥,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 回首,佛狸祠下⑦,一片神鸦社鼓⑧!凭 谁问:廉颇老矣⑨,尚能饭否?
一、怀古人 2.同病相怜型 自己和古人的遭遇相同,追思古人更体现自己的不得意,感慨身世,关照自我, 抒发自己渴望建功立业或怀才不遇的感伤。

整理:咏史怀古诗的鉴赏

整理:咏史怀古诗的鉴赏

迁移训练
金陵怀古 许浑
玉树歌残王气终,景阳兵合戍楼空。 松楸远近千官冢,禾黍高低六代宫。 石燕拂云晴亦雨,江豚吹浪夜还风。 英雄一去豪华尽,惟有青山似洛中。
特征关键词:金陵,怀古,玉树,景阳 兵,千官冢,六代宫
主题: 这首诗通过描写陈亡之后金陵城一
片没落不堪的景象,抒写金陵繁华一去 不返、人间权势终归于尽的慨叹。
死得其所,对其表示敬意。 第三首《乌江亭》是从民心向背角度来 评价的,王安石认为民心和形势决定了 战争的胜负,历史的规律不可 违背。一针见血地指出人心向背是胜败 的关键,项羽败势难回,过江也无法东 山再起,不死也没用。
归纳三: 前两类诗歌,作者都身置
其中,抒发一己之感慨;此一种,作 者跳出来,站在历史的高度,独抒机 杼,表达自己对历史事实的独特观点, 启迪世人。这些诗作大多是作者在怀 古咏史的同时,融进了的自己切实的 生活感受和独特的生活体验,具有强
(1)诗人反思了六朝相继灭亡的历史 原因:奢侈豪华,荒淫误国。
(2)诗人借用《玉树后庭花》的典故, 用听觉形象来代替议论,无边野草凄凉 中,《玉树后庭花》的乐曲在空中回荡, 使人联想起当年翠袖曼舞的场面,让严 肃的历史教训化作可听可感的具体形象。
阅读下面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登金陵凤凰台(李白)
问:这三首诗咏的都是西楚霸王项羽, 但对项羽评价的角度并不一样
第一首《题乌江亭》是从兵家用兵的角 度来评价的,杜牧通过这首诗,表达了 对胜败得失、历史兴衰的看法,即胜败 乃兵家常事,只要忍辱负重、重整旗鼓, 定能东山再起。 第二首《夏日绝句》是从节操(气节) 的角度来评价的,李清照认为项羽是有 傲气,宁死不屈、铮铮铁骨的一条汉子,
2)了解作者的有关情况,做到知人然 后论诗。诗家怀古咏史,抓往的只是历 史的一些影子。如果是感慨个人的身世 一类的,感情成分较浓。此时,我们只 要知道一些作者的情况(在诗下注释中 一般会有),然后与诗歌所用典故比对, 就不难理解了。

咏史怀古诗鉴赏和解析-咏史怀古诗鉴赏教案

咏史怀古诗鉴赏和解析-咏史怀古诗鉴赏教案

咏史怀古诗鉴赏和解析|咏史怀古诗鉴赏教案【--高考祝福语】咏史怀古诗鉴赏教案【教学设想】如何指导学生进行诗歌赏析,解答诗歌鉴赏题?各类资料习惯采用以考点为训练点,分形象、语言、技巧、思想内容和观点态度等几点组织复习,效果并不理想。

如果以诗歌内容为标准进行分类训练,使学生掌握各类诗词的特点,再辅之以考点训练,其效果将会如何?系列教案分知识梳理课、诗词助读课、考点训练课、分类训练课、综合训练课等课型。

其它课型教例较多,因而,本系列教案侧重分类鉴赏训练。

教学思路:课本复习→特点归纳→考题精选→解题指导→迁移训练。

【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掌握咏史怀古诗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2、学习咏史怀古诗的解题方法与技巧。

(二)能力培养目标1.探究把握此类诗歌主旨的一般方法。

2.培养学生准确鉴赏咏史怀古诗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目标1.感受我国古代文人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意识,继承其优秀的文化传统,增强为民族振兴而努力的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

2.感受诗歌的魅力,接受文学艺术的熏陶,培养良好的审美情趣。

重点:探究把握此类诗歌主旨的一般方法。

难点:掌握咏史怀古诗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一.导入:中国传统文学中最大的抒情主题,不是爱,不是死,而是怀古之情、兴亡之叹。

但凡怀古之作,千百年来所抒发的情感大同小异,所不同的是作者的历史观、选材与写作手法。

自古以来,世俗的朝廷总把冷眼抛向那些热心热肠的古代诗人们,而这些仕途总是不顺的诗人就不自觉地转而徜徉于瞻仰凭吊古迹、咏评历史人物中,感慨岁月沧海桑田,喟叹人生万古悲风。

抒难酬之壮志,浇心中之块垒。

怀古诗常触及诗人心灵的最深处,具有很高的鉴赏价值。

近年来高考也常涉及此类诗歌。

二.点击概念怀古咏史诗是诗人在阅读史书或游览古迹时,有感于历史人物或事件的是非,以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陈迹为题材,借登高望远、咏叹史实、怀念古迹引发出对时局或自己身世的共鸣,或借古以喻今,或借古以讽今,达到感慨兴衰、寄托哀思、托古讽今等目的。

怀古咏史诗的鉴赏方法

怀古咏史诗的鉴赏方法

怀古咏史诗的鉴赏方法古诗词的鉴赏是高中语文学习的重点内容,不同的类型的古诗词的鉴赏是不一样的,下面店铺的小编将为大家带来关于怀古咏史诗的鉴赏方法,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怀古咏史诗的鉴赏方法(怀古诗、咏怀诗)怀古咏史诗:我国有数千年的悠久历史,江山胜迹,人物风流。

尽管历史如大浪淘沙,但无数前人在历史舞台上叱咤风云,留下多少辉煌业绩,令人钦佩仰慕;留下多少经验教训,让人唏嘘感慨。

于是以历史故事、古人事迹为题材的怀古咏史之作在魏晋甚至更早一些时候便已产生,到了唐代蔚然成风,甚至出现了像刘禹锡、杜牧等卓有成就的咏史大家。

(一)咏史诗多以简洁的文字、精选的意象,融合对自然、社会、历史的感触,或喟叹朝代兴亡的变化,或感慨岁月倏忽变幻,或讽刺当政者的荒淫无耻,从而表现作者阅尽沧桑之后的沉思,蕴涵了深沉的伤今怀古的忧患意识。

(二)咏史诗的代表人物主要有刘禹锡、杜牧等。

刘禹锡的咏史诗名篇有《乌衣巷》、《石头城》等;杜牧的咏史绝句被人称为“二十八字史论”,艺术造诣之深,其咏史诗名篇有《泊秦淮》、《过华清宫绝句》、《赤壁》等。

怀古诗一般是怀念古代的人物和事迹,融合对自然、社会、历史的感触,一般以古代遗迹为生发点,以地名或“览古”“怀古”为标题的一类诗歌。

(三)诗人怀古咏古,大致有这样几种情况:1、对历史作冷静的理性思考,诗人自己不置身其中。

如杜牧和王安石都写过《题乌江亭》诗。

杜牧为项羽自刎而惋惜:“江东弟子多俊才,卷土重来未可知。

”然而王安石却感到项羽的失败历史的必然:“江东弟子今虽在,肯为君王卷土来?”2、把史实和现实扭和在一起,或是感慨个人遭遇,或是抨击社会现实。

两首宋词《念奴娇·赤壁怀古》和《京口北固亭怀古》,便是如此。

3、只抓住历史的影子,故意借题发挥,如李商隐的《贾生》就是这么一首借古讽今和杰作。

(四)鉴赏训练: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蜀先主庙(刘禹锡)天下英雄气,千秋尚凛然。

势分三足鼎,业复五铢钱①。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咏史怀古诗鉴赏及训

咏史怀古诗鉴赏及训练
一、概念
咏史诗就是以吟咏或评论历史故事或人物为题材,借此抒发情怀、讽刺时事的诗歌。

怀古诗则是由作者身临旧地凭吊古迹而产生联想、想象,引起感慨而抒发情怀抱负。

这类作品内容与思想大都比较沉重,感情基调一般都比较苍劲悲凉。

二、类别:1.咏古迹2.怀古人3.忆古事
三、咏史怀古诗的主题:
1.抒发感慨,感伤兴衰
既然是怀古咏史,现实的不尽人意就难免使诗人触景生情,抒发盛衰之感伤,独抒思古之幽情。

抒发对物换星移、物是人非的悲哀之情。

代表作:唐代韦庄的《金陵图》,刘禹锡的《石头城》、《乌衣巷》:
2.怀古咏史,别有寓意:
这些诗作大多是作者在怀古咏史的同时,融进了的自己切实的生活感受和独特的生活体验,具有强烈个人意识。

或是借古讽今,别有寄托,如王安石金陵怀古词《桂枝香》,唐代杜牧的《赤壁》:3.感慨身世,关照自我
有的怀古咏史诗着眼于个人境遇变化,借古人古事抒发自己的感慨。

在鉴赏这类诗词时还要抓住历史人物或事件和诗人自己身世之间的连接点,找出二者的共通之处,就能很好的理解作品的深刻寓意。

代表作: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刘长卿的《长沙过贾谊宅》:
四、鉴赏步骤
(解读要求:(1)基础:明了诗人所咏的人和事(2)关键:把握诗人在吟咏古人时寄托了自己怎样的感情。

解读时应思考,对于诗中提到的历史人物,作者态度是什么?诗人对此事别出新意的见解表现在何处? )
1.要弄清史实。

对于作品所涉及的史实和人物一定要有所了解。

2.要体会意图。

后代作家对尘封的往事发思古之幽情,一定有现实的原因或者是触发感慨的媒介。

3.要领悟感情。

诗家怀古咏史,大致上有这么几种情况:一种是对历史作冷静的理性的思考,诗人自己并不置身其中;另一种情况是把史实与现实扭结在一起,或是感慨个人遭遇,或是抨击社会现实。

4.要分析写法。

在构思上,有以景衬情的;有议论引发的。

在章法上,或作正反对比,或是侧面烘托,不一而足还有一点必须提醒,作为咏史怀古诗,不少篇章在吟咏的主要人和事之外,还会引用一些其它的典故。

对于这些典故,一定要有所了解,并且要很好地体会作者用典的目的。

五、归纳咏史怀古诗的特点
方若虚云:“怀古者,见古迹,思古人。

其事无他,兴亡贤愚而己。


1、结构:临古地-思古人-忆其事-抒己志
2、意象:历史人物、乌衣巷、吴钩、淮水、《后庭花》、六朝、华清宫……
3、内容:国家-国运衰微、统治者-荒淫奢侈、古地-昔盛今衰、古人-壮志难酬
4、表现手法:对比、触情入景、寓情于景、借景抒情、情景交融、虚实结合、拟人、借古讽今、吊古伤今、用典
5、思想感情:叹朝代兴亡变化,感慨盛衰无常;感慨岁月流逝、壮志难酬;感慨国运衰微;抒发爱国情怀;讽刺统治者的昏庸腐朽、奢侈淫逸。

6、语言:含蓄
7、风格:或雄浑壮阔、或含蓄沉郁
8、艺术特色:借古讽今、对比刘禹锡的《乌衣巷》李白的《越中览古》、用典、寓情于景、以景衬情、侧面烘托(刘禹锡的《石头城》)
六、鉴赏方法
1、懂得怀古诗词与史书和史论之间的区别。

一是不要把怀古诗词看成是历史。

2、抓住历史人物或事件与时局和诗人自己身世之间的连接点。

3、要学会比较鉴赏。

4、掌握区分怀古诗词艺术水准高下的要诀。

七、训练题
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下面问题。

春日秦国怀古周朴①
荒郊一望欲消魂②,泾水萦纡傍远村。

牛马放多春草尽,原田耕破古碑存。

云和积雪苍山晚,烟伴残阳绿树昏。

数里黄沙行客路,不堪回首思秦原。

[注]①周朴(?~878):字太朴,吴兴(今属浙江)人。

②消魂;这里形容极其哀愁。

③泾水:渭水支流,在今陕西省中部,古属秦国。

萦纡:旋绕曲折。

1. 这首诗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5分)
2、你认为这首诗在写作上是如何处理情景关系的?(6分)
2、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6分)
江城子五代欧阳炯
晚日金陵异草平,落霞明,水无情。

六代繁华,暗逐逝波声。

空有姑苏台上月,如西子镜照江城。

[注]姑苏台:吴王夫差与宠妃西施长夜作乐之地,原址在苏州市西南姑苏山上。

这首词明写眼前实景,暗寓历史沧桑。

词中“水无情”、“空有姑苏台上月”两句含有深意。

试结合全诗加以赏析。

3.阅读下面的诗和对联,完成第(1)~(3)题。

(8分)
赤壁杜庠①
水军东下本雄图,千里长江隘舳舻②。

诸葛心中空有汉,曹瞒③眼里已无吴,
兵销炬影东风猛,梦断箫声夜月孤。

过此不堪回首处,荒矾鸥鸟满烟芜。

[注]①杜庠:明朝诗人,曾任知县,不久罢归;不得志,放情诗酒。

②舳舻;船只首尾相接非常多
的样子。

③曹瞒:即曹操。

客到黄州,或从夏口西来,武昌东去天生赤壁,不过周郎一炬,苏子两游
——郭朝祚题湖北黄冈东坡赤壁门楼
(1)对联在语言形式上的最大特点是,律诗中的颔联和颈联也具有这样的特点。

(1分)
(2)对联中的“周郎一炬”与上面诗歌中的“___________”一句同说一事;“苏子两游”与上面诗
歌中的“_________”一句同说—事。

(2分)
(3)就诗歌中画线的句子,结合全诗,从—个角度(如景和情的关系)写一段鉴赏文字(80字左右)。

(5分)
4. 阅读下面二首怀古咏史诗,完成以下题目。

过华清宫绝句杜牧
[甲]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

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

[乙]新丰绿树起黄埃②,数骑渔阳探使回③。

霓裳一曲千峰上④,舞破中原始下来。

注:①华清宫:建在骊山上(今陕西临溪县南)的唐代行宫,唐玄宗和杨贵妃的游乐之地。

②新
丰:唐县名,在陕西临津东北,离华清宫不远。

⑧渔阳:唐郡名,是范阳节度使所统辖的八个郡之
一。

唐天宝十四年(公元755年)安禄山在范阳起兵叛乱,这里用渔阳指代安禄山反叛之地。

④霓裳一
曲:《霓裳羽衣曲》,唐代著名舞曲。

(1) 两首诗均有炼字精确而语义深沉的特点,试分析第一首的“笑”字和第二首的“破”字有何深
意。

(2)“无人知是荔枝来”中的“无人知”三字曲折地表达作者的感情,试作分析。

5.阅读下面两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8分)
华清宫吴融
四郊飞雪暗云端,唯此宫中落旋干。

绿树碧檐相掩映,无人知道外边寒。

过华清宫李约
君王游乐万机轻,一曲霓裳四海兵。

玉辇升天人已尽,故宫惟有树长生。

(1)两首诗描写了不同时期的华清宫,请指出二者主要运用了哪种相同的表现手法,并作简要说明。

(4分)
(2)两首诗各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4分)
6、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后面的问题
蜀先主庙刘禹锡
天下英雄气,千秋尚凛然。

势分三足鼎,业复五铢钱①。

得相能开国,生儿不象贤。

凄凉蜀故妓,来舞魏宫前③。

注:①五铢钱:汉武帝元狩五年铸行的一种钱币。

后来王莽将它罢废,东汉初年,光武帝刘秀又恢复。

②典出《汉晋春秋》:“司马文王(昭)与禅宴,为之作故蜀伎。

旁人皆为之感怆,而禅喜笑自若。


(1)作者在尾联使用的典故有什么含义?
(2)全诗除了使用典故之外,还用什么手法阐明了什么道理?
7.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台城韦庄
江雨霏霏江草齐,六朝如梦鸟空啼。

无情最是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

【注释】韦庄(836——910),晚唐京兆杜陵(今陕西西安)人。

(1)这是一首凭吊六朝古迹的诗。

诗人为什么说“台城柳”“无情”?
(2)有人说诗人在凭吊古迹时流露出浓重的对时事的感伤情绪,你是否同意这种说法?为什么?8、阅读下面一首元诗,然后回答问题。

昭君出塞图王思廉①
黄沙堆雪暗龙庭②,马上琵琶掩泪听。

汉室御戎无上策,错教红粉怨丹青③。

【注】①王思廉:元朝初年诗人,历经宋、金灭亡等历史事件。

②龙庭:指匈奴集会祭天的地方。

③葛洪《西京杂记》中记载:“元帝后宫既多,不得常见,乃使画工图形,案图召幸之。

诸宫人赂画工,多者十万,少者亦不减五万。

独王嫱不肯,遂不得见。

”将王昭君的悲剧归为画工之责,故有“怨丹青”的说法。

(1)这首诗在描写人物方面,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请结合本诗简要分析。

(2)与《西京杂记》的记述相比,这首诗在主题思想上具有怎样的进步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