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五章_区域经济一体化

合集下载

2025届高考地理一轮总复习第三部分区域发展第十五章城市产业与区域发展课时跟踪练36城市的辐射功能

2025届高考地理一轮总复习第三部分区域发展第十五章城市产业与区域发展课时跟踪练36城市的辐射功能

课时跟踪练36资源配置效率指生产资源实现产出效益的有效程度,区域经济一体化是改善资源配置效率的重要方式(如图1)。

作为国家区域一体化发展示范区,上海发挥着中心城市的功能。

图2为上海对长江三角洲各省资源配置效率改善作用示意图。

据此,完成1~2题。

1.长江三角洲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发展基础是( )A.人口素养较高B.城镇体系完备C.农业历史悠久D.工业部门齐全2.关于上海在区域经济一体化中发挥的作用叙述错误的是( )A.统筹解决集聚与疏解的关系问题B.统筹解决国土均衡优化布局问题C.统筹解决城镇体系的合理配置问题D.统筹解决公共服务用同一个标准解析:第1题,人口素养高,影响的是一个城市的人口道德水平和科技发展水平,与经济一体化无关,A错误。

城镇体系完备,并且在距离上很近,有利于城市之间分工协作,促进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B正确。

农业历史悠久影响的是一个地区农业发展的水平和对工业的影响,C错误。

工业部门齐全影响的是产业基础和产业升级,都是一个城市的组成部分,D错误。

故选B。

第2题,区域一体化是区域发展的高级阶段。

区域一体化包括经济、社会、公共服务、基础设施、生态环境等详细领域的一体化规划、建设与治理。

在动力机制上,既有市场力气的驱动,也是政策干预的结果。

从市场角度看,区域经济的集聚与疏解动态演进,在核心城市集聚到肯定程度之后,就会通过级差地租、产业转移、涓滴效应等途径实现要素的空间流淌。

从政策角度看,政府通过空间规划、重大功能与设施布局等手段,统筹解决集聚与疏解的关系问题,国土均衡优化布局问题、城镇体系的合理配置问题、产业分工问题、公共服务的标准对接与共享问题等,对区域的一体化发展产生着重要的引导作用,描述正确,A、B、C不符合题意。

依据一般规律,世界级城市群发展区域通常都会有集聚和辐射实力超强的核心城市起龙头带动作用。

公共服务用同一个标准描述错误,每一个城市都有属于自己的详细状况,应从实际动身,D符合题意。

2015届高考地理总复习 第十五章 第一节区域农业发展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精讲课件

2015届高考地理总复习 第十五章 第一节区域农业发展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精讲课件

A.扩大了粮食播种面积
C.改进了农田水利设施
B.加大了农业科技投入
D.完善了粮食流通体系
2.改革开放以来,下列粮食主要产区在全国商品粮食生 产中的地位下降最为显著的是( )
A.太湖平原
C.江汉平原
B.洞庭湖平原
D.成都平原
3.河南省和黑龙江省都是我国产粮大省。两省相比,黑
龙江省粮食商品率高的主要原因是( A.耕地面积广 C.机械化水平高 )
学以致用 (2013· 广东佛山质检)读图,有关图中各地发展特色农业的描 述,错误的是( )
A.A地区农业发展的优势是水源、光照充足 B.B地区发展绿洲农业,但灌溉不当易产生土壤盐碱化 C.C地区因临近河流,水源丰富,发展河谷农业 D .与 D 地相比, F地农业发展的优势为土壤肥沃,土地资 源丰富 解析:A地为宁夏平原灌溉农业区;C地处于青藏高原,
气 候
热量条件决定了积温和生长期, 从而决定了农作物品种和耕作 南稻北麦,南甘(蔗)北甜(菜); 制度 海南一年三熟,东北一年一熟
降水的多少及分配影响土地利 用状况和生产能力、农业产量 和水利工程投入
华北平原、黄土高原降水少且 变化大,中低产田多,产量不 稳定
地 形
坡度影响土层厚度及水土 平原适合发展种植业,丘 保持状况,从而决定利用 陵适合发展林牧业,山地 类型和耕地面积大小 适合发展林业
人口
技术
生产技术影响产量、品质 和竞争力 农业生产方向的导向,影 响农业生产的积极性
杂交水稻的产量和品质 高 我国农业税取消和农业 补贴增大提高了农民生 产积极性
政策
市场 信息
供求关系影响农业生产类 型和规模
欧洲奶酪市场大,奶酪 产业规模大
3.东北地区农业发展的区位条件。

第三部分 第十五章 第二节 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

第三部分  第十五章 第二节 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

制造业被迁往周边地区,从而促进了周边地区的工业化,
进而推动了周边地区在人口、用地方面的城市化进程。 [答案] S市的产业结构调整,使某些制造业向周边转移, 促进了周边地区工业的发展;周边地区的工业发展,促进 了当地农业人口向非农业人口的转化;周边地区的工业发 展,促进了农业用地向非农业用地的转化。
返回
加快了城市化的进程。下图为珠江三角洲地区工业总产值增
长图,读图回答1~3题。
返回
1.珠江三角洲工业化进程中的阶段Ⅰ、Ⅱ两个发展阶段的 主导产业分别是 A.原料导向型产业、动力导向型产业 ( )
B.劳动密集型产业、市场导向型产业
C.劳动密集型产业、高新技术产业 D.高新技术产业、劳动密集型产业
返回
2.以下属于阶段Ⅰ工业发展特点的是 A.建立了大批日用消费品加工厂 B.外商的投资规模相对较大 C.工业附加值增长较快 D.成为我国最大电子信息产业基地
措施
返回
返回
1.珠江三角洲地区推进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背景和条件 珠江三角洲地区工业化和城市化水平的迅速提高,有
着特定的国际国内背景和有利的地理条件。具体如图
所示:
返回
返回
2.工业化和城市化过程中的两个阶段 (1)第一阶段:
返回
(2)第二阶段:
返回
3.工业化与城市化的关系 工业化与城市化是推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动 力,区域工业化必然带来城市化,城市化反过来促 进工业化。
返回
返回
由点 产业结构、工业化、城市化、劳动密集型产业、高新 忆面 技术产业
由纲 忆知
1.列表比较珠江三角洲工业化推进过程中的两个阶段。 2.结合珠江三角洲工业化和城市化中出现的问题掌握其 对策。
返回

世界经济考试重点整理

世界经济考试重点整理

第一章国际分工:国际分工是各国社会社会分工的延伸和发展,是超越国界的专业化分工,是一国国民经济内部分工向国际领域扩展的结果,国际分工的产生和发展有其一定的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

世界市场:世界市场是各国商品生产的社会分工发展为国际分工的产物,是商品交换关系突破国家和地区界限而扩展到整个世界的结果。

因此。

它是一个与空间和地理相联系的经济范畴。

从狭义上说,世界市场是世界各国相互间进行商品交换的场所获领域,从广义上说,世界市场是指国际流通领域包括商品,资本,技术,劳务等各种交换关系的总和国际分工的影响因素自然条件,自然条件是人类进行经济活动的基础,同时也对国际分工产生重要的影响,特别是对社会经济落后,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的国家影响更大。

不过。

自然条件的差别虽是国际分工产生的重要条件,但不是决定性条件。

社会经济条件,特别是生产力的发展,是产生国际分工的决定性因素,在生产力低下的社会经济条件下,有利的自然资源无法利用,只有生产力的到一定程度的发展,这些资源才有可能被开发出来,变成可供人们消费和出口的产品才有可能形成把各国不同生产领域练习起来的媒介。

世界市场形成和发展的条件1.机器大工业的发展,通过产业革命建立起来的机器大工业生产从对商品销售市场和原料供应两个方面的需求将商品交换关系推向整个世界市场2.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确立推动了世界市场的形成3.交通运输和通讯业的发展,交通运输和通信业是商品国际流通的载体和信息传播的媒介。

19世纪交通工具的变革,为国际分工领域的扩大及世界市场的初步形成提供了物质手段。

4.世界货币的出现,19世纪黄金逐渐演变为单一的世界货币,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相继过渡到金本位制,是世界市场初步形成的标志。

世界市场的基本特征(当今世界市场发展的主要特征也就是二战后的)<一)世界市场的规模大大增加战后由于一系列殖民地国家独立,它们不再由宗主国来安排进入世界市场,而以独立主权国家的身份进入世界市场,世界市场的参加主体大大增多了。

国际贸易法学课件第十五章区域性贸易协定

国际贸易法学课件第十五章区域性贸易协定
例》(TRB)
第四节 北美自由贸易协定NAFTA
一、NAFTA概述 (一)NAFTA的产生 (二)NAFTA的特点 (三)NAFTA与其他协议的关系 1、NAFTA与GATT的关系 2、NAFTA与FTA的关系 (四)NAFTA的基本结构 二、货物贸易规则 (一)关税措施 (二)国民待遇和非关税措施 (三)原产地规则 (四)敏感商品贸易和政府采购规则 三、投资措施 (一)投资及外国投资者 (二)投资待遇 (三)实绩要求 (四)资金转移 (五)保留现存的不符措施
四、服务贸易措施 (一)范围 (二)国民待遇和最惠国待遇 (三)市场准入及其限制 (四)职业服务与商务人员暂时入境 (五)部门服务业开放 五、NAFTA争端解决机制 (一)NAFTA第20章一般争议解决程序 1、范围 2、协商、斡旋、调解、调停 3、仲裁小组裁决 4、采取报复措施 5、国内实施程序 (二)投资争议解决程序:国际仲裁 1、提出仲裁请求 2、仲裁规则的选择 3、仲裁庭的组成 4、仲裁裁决
第一节 概述
一、区域性为成立关税联盟或自由贸 易区而订立的临时协议的安排。 二、多边贸易体制与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关 系
第二节 亚洲及太平洋经济合作组织文件
一、概述 二、贸易与投资自由化基本原则:全面性、与WTO一致性、可比性、
(三)反倾销与反补贴税事项的审查与争议解决 1、审查的性质和审查事项 2、专家小组的建立及审查范围 3、专家小组 4、特别异议程序 5、专家小组审查保障制度 六、北美自由贸易区环境和劳工保护措施及其争议解决 (一)《北美环境合作协议》 1、基本义务 2、机构安排 3、争议解决和报复 (二)《北美劳工合作协议》 1、目标 2、主要义务 3、机构设立 4、协商、争议解决
非歧视性、透明度、维持现状、自由化时间表、灵活性、合作原则 三、单边承诺与集体行动计划 (一)单边行动计划 (二)集体行动计划 1、服务贸易 2、投资 3、产品的标准化 4、通关手续 四、经济和技术合作 五、评价

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的定义

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的定义

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的定义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是指某一特定地理区域内的经济实体之间,在政策、法律、经济体系等方面进行合作与整合,以达到共同发展的目标。

这一概念强调了地理区域内的经济互动与合作,通过优化资源配置、促进经济增长、提升竞争力等方式,实现经济整体的协同发展。

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的核心目标是通过建立和发展区域内各个经济实体之间的紧密联系和合作,实现经济资源的共享和优化配置。

这种合作可以包括政府间的政策协调、企业间的合作交流、市场间的贸易往来等多种形式。

通过加强合作与交流,不同经济实体可以共同面对挑战、分享机遇,实现经济发展的良性循环。

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的主要动力源于经济全球化和区域一体化的趋势。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速,各个国家和地区的经济联系日益紧密。

跨国公司的兴起、信息技术的发展、贸易壁垒的降低等因素,使得不同地区的经济联系更加紧密,也为区域经济一体化提供了条件和机遇。

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的意义在于促进经济效益的最大化和社会福利的提升。

通过合作与整合,可以实现资源的高效配置,提高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推动经济增长。

同时,区域经济一体化也可以促进就业机会的增加、技术创新的加速以及人才交流的深化,从而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和幸福感。

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的过程中面临着一些挑战和难题。

例如,不同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和产业结构存在差异,资源禀赋和竞争优势也不尽相同,这给合作与整合带来了一定的困难。

此外,政策协调和法律制度的不完善以及文化差异等因素,也可能对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进程造成阻碍。

为了推动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发展,需要政府、企业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

政府应加强政策协调和法律制度建设,为区域一体化提供良好的政策环境和法律保障。

企业应加强合作与交流,提高创新能力和竞争力,积极参与区域合作。

社会各界应加强宣传和推动,增强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认识和意识,形成共同推动发展的合力。

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是推动地理区域内经济实体合作与整合的重要手段,具有促进经济增长、提高生活水平和社会福利的潜力。

国际贸易第五版薛荣久重点

国际贸易第五版薛荣久重点

国际贸易第一章导论●对外贸易或国际贸易:是指世界各国之间商品、效劳和生产要素的互换的活动。

●对外贸易产生的条件:有可供互换的剩余产品,显现了政治实体。

●今世国际贸易进展态势:一、国际贸易进展速度超过历史水平;二、发达国家一直是国际贸易的主体;3、国际分工向纵深进展;4、国际贸易结构向高科技、效劳业进展;五、对外贸易依存度在不断提高;六、跨国公司成为国际贸易的重要角色;7、科学技术在国际贸易中的作用日趋增强;八、世界贸易体制增强,贸易自由化成为贸易政策的主流;九、世界市场竞争向综合化、集团化和有序化进展;10、显现国际物流“革命”;1一、中国贸易地位崛起。

●对外贸易的分类:一、按交易内容:货物贸易,效劳贸易,国际技术贸易。

二、按商品的移动方向:出口贸易,入口贸易,过境贸易,复出口与复入口,净出口与净入口。

3、按交易对象:直接贸易,间接贸易,转口贸易。

4、按运输方式:海运贸易,陆运贸易,空运贸易,多式联运贸易,邮购贸易。

●总贸易体系:是以国境作为统计货物进出口的方式。

●专门贸易体系:是以关境作为统计进出口货物的方式。

●总对外贸易额:是指以金额表示的一国对外货物贸易值与效劳贸易值相加上和。

●对外贸易量:按不变价钱计算的贸易额。

●对外贸易差额:是一按时期内一国出口总额与入口总额之间的差额,用来讲明一国对外贸易的收支情形。

出口>入口,贸易顺差;出口<入口,贸易逆差。

出口=出口,贸易平稳。

(当显现贸易顺差时,本币会升值,从而致使拉动内需,国内企业产业调整,减少出口,就业压力,外汇贬值等)●对外贸易地理方向:说明一国出口货物和效劳的去向地和入口货物和效劳的来源地。

计算公式:(对某国的出口或入口贸易额/对世界出口或入口贸易额)*100%。

●对外贸易地域散布:是指世界各洲、各国或地域在国际贸易中所占的比重。

计算公式:(对世界出口或入口/整个世界贸易额)*100%。

●对外贸易依存度:指一国对外贸易额占国内生产总值(GDP)或国民生产总值(GNP)的比重。

《世界经济概论》 教学大纲 及 教案全套

《世界经济概论》   教学大纲 及 教案全套

《世界经济概论》教学大纲及教案全套第一章:世界经济导论1.1 世界经济的基本概念1.2 世界经济的发展历程1.3 世界经济的组成部分1.4 世界经济的研究方法第二章:国际分工与贸易2.1 国际分工的定义与形式2.2 国际贸易的理论与实证2.3 贸易政策与国际贸易2.4 贸易自由化与保护主义第三章:国际金融市场3.1 国际金融市场的概述3.2 国际货币体系3.3 外汇市场与汇率决定3.4 国际资本流动与金融监管第四章:国际经济组织4.1 国际经济组织的概述4.2 世界贸易组织(WTO)4.3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4.4 世界银行集团(WBG)第五章:区域经济一体化5.1 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概念与类型5.2 欧洲联盟(EU)5.3 北美自由贸易区(NAFTA)5.4 亚洲太平洋经济合作组织(APEC)第六章:全球产业分布与跨国公司6.1 全球产业分布的特点与趋势6.2 跨国公司的角色与影响6.3 跨国公司的组织结构与经营策略6.4 跨国公司与全球经济一体化第七章:国际转移定价与税收7.1 转移定价的概念与方法7.2 跨国公司转移定价的策略7.3 国际税收体系与税收协定7.4 转移定价对国家税收的影响及应对措施第八章:国际政治经济关系8.1 国际政治经济关系的基本理论8.2 国家利益与国际合作8.3 国际冲突与经济制裁8.4 发展中国家在国际政治经济中的地位与作用第九章:全球环境问题与可持续发展9.1 全球环境问题的现状与挑战9.2 可持续发展理论及其内涵9.3 国际环境治理与合作9.4 绿色经济和低碳发展第十章:世界经济前景与挑战10.1 世界经济发展趋势分析10.2 全球经济面临的挑战与风险10.3 全球化进程中的政策选择10.4 我国应对全球经济挑战的策略与展望第十一章:国际金融市场与衍生品11.1 国际金融市场的基本构成11.2 金融衍生品市场概述11.3 利率、汇率和股票市场的衍生品11.4 金融衍生品的风险与管理第十二章:国际能源市场12.1 世界能源资源分布与消费12.2 国际能源市场的基本机制12.3 能源价格的决定因素12.4 能源政策与国际合作第十三章:国际劳动力流动13.1 国际劳动力流动的类型与原因13.2 劳动力流动对迁入国和迁出国的影响13.3 国际移民政策与管理13.4 全球化背景下的国际劳动力市场第十四章:国际旅游产业14.1 国际旅游产业的基本特征14.2 旅游需求、供给与国际旅游市场14.3 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14.4 旅游政策与国际合作第十五章:世界经济与中国15.1 中国经济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15.2 中国参与国际经济合作与竞争15.3 中国对外经济政策与发展战略15.4 中国与世界经济未来的展望重点和难点解析第一章:世界经济导论重点:理解世界经济的基本概念、发展历程和组成部分。

区域性贸易协定

区域性贸易协定
中央政府集权应该建立在地方政府分权的基础之上, 无论是中央政府集权还是地方政府分权都是有限的。
中央与地方政府的权力划分关系
(四) 地方经济行政系统的框架设计
我国地方经济行政系统的传统框架 重构地方经济管理系统的框架
14
第三节 市 场 主 体
一、 市场主体的法律地位 二、 市场主体的权利义务配置 三、 市场主体分类的原则 四、 投资者 五、 经营者 六、 劳动者 七、 消费者
关于框架 (二) “政府—社会中间层—市场”框架
8
三、 经济法主体的资格
经济法主体资格,又称经济法人格,即一定社 会实体依法能够成为经济法主体的法律资格。
对不同的社会实体或经济法主体而言,取得经 济法主体资格的方式不尽相同。
经济法主体较之民法、行政法的主体,具有如下 特征:
第一,主体外延的广泛性。 第二,主体资格的重叠性。 第三,主体形态的多样性。 第四,主体能力的差异性。
7
二、 经济法主体的体系
经济法主体的体系,依存和受制于所在的 经济体制,以经济法主体的分类为基础, 表明各种经济法主体之间的组合关系,综 合展示各种经济法主体的法律地位。
(二) 市场主体与政府主体和社会中间层主 体之间的权利义务配置
17
三、 市场主体分类的原则
(一) 市场主体类型法定原则 (二) 符合国家协调经济运行目的原则 (三) 多标准并存原则
18
四、 投资者
(一) 投资者的界定 投资者一般是指将其拥有的货币、实物或无形财
产投入企业,取得出资者所有权,以追求保值增 值目标并承担一定风险的市场主体。 (二) 投资者的资格 (三) 投资者的类型 法人投资者与个人投资者 国有投资者与非国有投资者 内资投资者与外资投资者

2015届高考地理总复习 第十五章 第二节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以我国珠江三角洲地区为例精讲课件

2015届高考地理总复习 第十五章 第二节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以我国珠江三角洲地区为例精讲课件

(3)石油危机;日本、德国等国家汽车工业的冲击;房
地产崩溃;产业结构单一;新技术革命冲击(任答三点)
(4)要及时调整产业结构,大力发展新兴产业;发展科 技,提高产品质量和生产效率,增强竞争力。
做综合题应注意的问题 高考地理综合题是高考区分度较大的题目, 能否答好综 合题已成为地理高考成败的一个关键。答好综合题要重视如下 三个步骤: 一审题。认真审题,特别要把握好题中的关键词和图中的 有关信息,这是答好综合题的前提。注意审题的时间往往要比 动笔写题的时间多。
【例】 (2013· 江苏卷)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底特律建于1701年,1830年后工业稳步成长,1903年 世界第一家汽车公司建立,此后底特律迅速发展成为世界著名 的“汽车城市”。20世纪70年代受到石油危机重创,加上受日 本、德国等国汽车生产的冲击,开始走向衰落。20世纪90年代 以后发展了赌场等第三产业,但未能扭转经济衰退趋势。2007 年房地产市场崩溃,2013年2月19日底特律市宣布已经陷入财
政危机。
材料二 图Ⅰ是北美五大湖地区主要工业城市分布图,图Ⅱ是 底特律人口数量变化图。
(1)18 世 纪 五 大 湖 区 许 多 工 业 城 市 迅 速 发 展 的 主 要 条 件 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底特律人口迅速增长时期的主导产业是 ________,该产业
有所出现。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是两股相互促进的力量,区域
工业化必然带动城市化,城市化反过来又会促进工业化。 从考查形式上看,多通过区域分布图,要求考生运用地理 知识分析区域经济发展的地理条件、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措施, 突出考查考生运用基本原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 结合时政热点,考查考生的知识迁移能力和创新能力。

第十五章金融监管ppt课件

第十五章金融监管ppt课件
4. 作为监管制度的制定和实施者,金融监管机关处 于独特的地位,它们几乎受不到来自于市场的竞 争和约束,从而也就没有改进监管效率的压力和 动机。这会导致监管的低效率。
第二节 金融监管体制
12
经营者提供商品或者服务有欺诈行为 的,应 当按照 消费者 的要求 增加赔 偿其受 到的损 失,增 加赔偿 的金额 为消费 者购买 商品的 价款或 接受服 务的费 用
此外,金融监管的内容、方式、手段等要适 时调整。
经营者提供商品或者服务有欺诈行为 的,应 当按照 消费者 的要求 增加赔 偿其受 到的损 失,增 加赔偿 的金额 为消费 者购买 商品的 价款或 接受服 务的费 用
金融监管的理论依据
金融监管理论,是在政府管制理论的基础上, 结合对金融业特殊性的分析,发展和完善起来的。
2. 促进国际化的因素: ⑴最基本的是生产和资本的国际化,这又突
出地表现为跨国公司的全球扩张。 ⑵大银行面对国内的激烈竞争和政策的某些
限制,寻求向外扩张的空间。 ⑶一些国家相继放松金融管制,形成自由化
浪潮,敞开了金融业国际化的大门。
经营者提供商品或者服务有欺诈行为 的,应 当按照 消费者 的要求 增加赔 偿其受 到的损 失,增 加赔偿 的金额 为消费 者购买 商品的 价款或 接受服 务的费 用
⑵ 金融风险论:金融业是特殊的高风险行业; 金融业有发生支付危机的连锁效应;金融体系的风 险直接影响着货币制度和宏观经济的稳定。金融风 险的内在特性,决定了必须有一个权威机构对金融 业实施监管,以确保整个金融体系的安全与稳定。
⑶ 投资者利益保护论:信息不对称的大量存在, 会导致交易的不公平。这就有必要对信息优势方 (主要是金融机构)的行为加以规范和约束,以为 投资者创造公平、公正的投资环境。

15_第15章_区域经济一体化

15_第15章_区域经济一体化
成员国仍保持自己对非成员国的贸易壁垒。

如 NAFTA 、欧洲自由贸易协会、拉丁美洲自由 贸易协会和未来的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
(三)关税同盟(Customs Union)

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国家完全取消关税或其他壁垒,实 现内部的自由贸易,并对非同盟国家实行统一的关税税 率而结成的同盟。

其目的在于使参加国的商品在统一关税内的市场上处于 有利的竞争地位,排除非同盟国家商品的竞争
的区域政治、经济集团组织,其前身是欧洲共同体。欧洲 共同体是欧洲煤钢共同体、欧洲经济共同体和欧洲原子能 共同体的统称。
1957 年 3 月由法国、前联邦德国、意大利、 荷兰、比利时和卢森堡 6 国签订《罗马条约》, 并于1958年1月1日正式生效标志着欧洲经济共 同体正式成立。其发展可分为三个阶段:



03
Part Three 第三节 区域经济一体化理论
一、关税同盟理论
静 态 效 果
贸易创造效果(Trade Creating Effect) 贸易转移效果(Trade Diverting Effect)
资源配置效果
动 态 效 果
规模经济效果 刺激投资效果 技术进步效果 要素流动效果 经济成长效果
组织特征
1 、是一个开放的、非排他性的地区经济合作 组织,成员均为环太平洋的国家或地区经济 实体。 2 、既有像美国、日本那样的经济发达国家, 又有新兴的工业化国家和地区,也有像中国 这样的发展中大国,经济互补性强。 3、区域性经济合作圈发展蓬勃。
APEC的产生与发展

APEC于1989年11月在澳大利亚首都堪培拉成 立,并举行第一届部长级会议。 APEC 现在已经拥有 21 个成员,这些经济体是: 日本、韩国、泰国、菲律宾、新加坡、马来西 亚、文莱、印尼、澳大利亚、新西兰、美国、 加拿大、中国、中国台北、中国香港、墨西哥、 巴布亚新几内亚、智利、俄罗斯、越南、秘鲁

《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各章内容概览

《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各章内容概览

第三章 原产地规则
本章确定了RCEP项下有资格享受优惠关税待遇的原产货物的 认定规则。在确保适用实质性改变原则的同时,突出了技术可 行性、贸易便利性和商业友好性,以使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 易于理解和使用RCEP协定。在本章节第一节中,第二条(原 产货物)和第三条(完全获得或者完全生产的货物)以及附件 一《产品特定原产地规则》(PSR)列明了授予货物“原产地 位”的标准。协定还允许在确定货物是否适用RCEP关税优惠 时,将来自RCEP任何缔约方的价值成分都考虑在内,实行原 产成分累积规则。在第二节中,规定了相关操作认证程序,包 括申请RCEP原产地证明、申请优惠关税待遇以及核实货物 “原产地位”的详细程序。本章节有两个附件:(1)产品特定 原产地规则,涵盖约5,205条6位税目产品;(2)最低信息要 求,列明了原产地证书或原产地声明所要求的信息。
第十一章 知识产权
本章为本区域知识产权的保护和促进提供了平衡、包容的方案。 内容涵盖著作权、商标、地理标志、专利、外观设计、遗传资 源、传统知识和民间文艺、反不正当竞争、知识产权执法、合 作、透明度、技术援助等广泛领域,其整体保护水平较《与贸 易有关的知识产权协定》有所加强。
第十二章 电子商务
本章旨在促进缔约方之间电子商务的使用与合作,列出了鼓励 缔约方通过电子方式改善贸易管理与程序的条款;要求缔约方 为电子商务创造有利环境,保护电子商务用户的个人信息,为 在线消费者提供保护,并针对非应邀商业电子信息加强监管和 合作;对计算机设施位置、通过电子方式跨境传输信息提出相 关措施方向,并设立了监管政策空间。缔约方还同意根据WTO 部长级会议的决定,维持当前不对电子商务征收关税的做法。
第六章 标准、技术法规和合格评定程序
本章加强了缔约方对WTO《技术性贸易壁垒协定》的履行,并 认可缔约方就标准、技术法规和合格评定程序达成的谅解。同 时,推动缔约方在承认标准、技术法规和合格评定程序中减少 不必要的技术性贸易壁垒,确保标准、技术法规以及合格评定 程序符合WTO《技术性贸易壁垒协定》规定等方面的信息交流 与合作。

国际贸易学重点概念归纳

国际贸易学重点概念归纳

国际贸易学概念归纳第一章国际贸易:是世界各国或地区之间跨越国境的货物和服务的交换活动以及生产要素的国际间流动。

对外贸易:是指一国与其他国家(地区)跨越国境的货物、服务交换活动及生产要素的国际间流动。

对外贸易额:是一定时期内,以金额表示的一国向其他国家(地区)进出口的货物、服务的交换总额。

贸易顺差:出口贸易总额超过进口贸易总额,也可称为出超贸易逆差:出口贸易总额小于进口贸易总额,也可称为入超贸易平衡:出口贸易总额等于进口贸易总额第二章第三章国际分工:指世界各国之间的劳动分工。

垂直型的国际分工:经济发展水平不同的国家之间的纵向分工,主要指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制造业与农、矿业的分工。

水平型的国际分工:经济发展水平基本相同的国家之间的横向分工,主要指发达国家之间在工业部门上的分工。

国际分工理论:亚当斯密的绝对成本学说:认为如果一国由于其绝对有利的生产条件,无论是自然禀赋,还是后天获取的,使其生产某种商品的绝对成本低于其它国家,则该国应集中资源,专业化生产这种产品,然后参与国际贸易,则从国际贸易中获利。

大卫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在两国都能生产两种产品的条件下,其中一国在两种产品的生产上都处于优势地位,而另一国均处于劣势地位,则处于优势地位的国家应专门生产相对优势最大的那种产品,处于劣势地位的国家应专门生产相对劣势最小的那种产品,然后参与国际贸易,双方均可以获得利益。

赫克歇尔—俄林的要素禀赋学说:不同国家拥有的生产要素禀赋和不同商品使用生产要素的比例存在差异。

一国应该出口丰裕要素密集型产品,进口稀缺要素密集型产品,从而获得贸易利益。

第四章世界市场:是世界各国进行货物、服务和生产要素交换的领域。

世界市场的构成:国家与地区;贸易厂商;交易商品;市场链体;市场管体开拓世界市场方法:产品出口;国外生产;跨国经营第五章劳动生产率:是指劳动者在一定时期内创造的劳动成果与其相适应的劳动消耗量的比值劳动强度:是指劳动的紧张程度,也就是指同一时间内劳动力消耗的程度。

中央电大金融学第十五章自测题目解析

中央电大金融学第十五章自测题目解析

单选题(每题6分,共5道)题目1未回答满分6.00未标记标记题目题干经济货币化与经济商品化成( )。

选择一项:A. 波动变化B. 无法预知C. 正比D. 反比反馈知识点提示:经济货币化与经济商品化的关系。

参见教材本章第四节。

正确答案是:正比题目2未回答满分6.00未标记标记题目题干金融创新增强了货币供给的()。

选择一项:A. 内生性B. 可控性C. 可测性D. 外生性反馈知识点提示:金融创新对货币供求的影响。

参见教材本章第二节。

正确答案是:内生性题目3未回答满分6.00未标记标记题目题干金融创新对金融发展和经济发展的作用是()。

选择一项:A. 利弊均衡B. 有利无弊C. 利小于弊D. 利大于弊反馈知识点提示:金融创新对经济的作用。

参见教材本章第二节正确答案是:利大于弊题目4未回答满分6.00未标记标记题目题干金融深化表现为金融与经济发展形成一种()状态。

选择一项:A. 频繁变动B. 良性循环C. 恶性循环D. 无序反馈知识点提示:金融发展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参见教材本章第一节。

正确答案是:良性循环未回答满分6.00未标记标记题目题干新型金融市场不断形成属于()创新。

选择一项:A. 金融业务创新B. 金融制度创新C. 金融机构创新D. 金融组织结构创新反馈知识点提示:金融创新的分类。

参见教材本章第二节。

正确答案是:金融业务创新未标记标记题目信息文本多选题(每题8分,共5道)题目6未回答未标记标记题目题干形成一个国家或地区金融结构的基础性条件主要有()。

选择一项或多项:A. 经济发展的商品化和货币化程度B. 商品经济的发展程度C. 信用关系的发展程度D. 经济主体行为的理性化程度E. 文化、传统、习俗与偏好反馈知识点提示:形成金融结构的基础性条件。

参见教材本章第三节The correct answers are: 经济发展的商品化和货币化程度, 商品经济的发展程度, 信用关系的发展程度, 经济主体行为的理性化程度, 文化、传统、习俗与偏好题目7未回答满分8.00未标记标记题目题干金融创新对金融和经济发展的推动,是通过以下()途径来实现的。

国开金融学 第十五章 题库

国开金融学 第十五章 题库

金融学第十五章1、区域性货币一体化趋势的出现属于()创新。

A. 金融工具创新B. 国际金融监管制度的创新C. 金融业务创新D. 国际货币制度的创新正确答案是:国际货币制度的创新2、金融深化表现为金融与经济发展形成一种()状态。

A. 频繁变动B. 良性循环C. 无序D. 恶性循环正确答案是:良性循环3、金融创新增强了货币供给的()。

A. 外生性B. 可控性C. 可测性D. 内生性正确答案是:内生性4、经济发展对金融起( )作用。

A. 不确定B. 一定的C. 决定性D. 推动知识点提示:金融发展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参见教材本章第一节。

正确答案是:决定性5、金融创新对金融发展和经济发展的作用是()。

A. 利弊均衡B. 利小于弊C. 利大于弊D. 有利无弊知识点提示:金融创新对经济的作用。

参见教材本章第二节正确答案是:利大于弊6、金融创新主要通过( )方面从总体上提高了金融作用力。

A. 提高了金融资源的开发利用与再配置效率B. 社会投融资的满足度和便利度上升C. 金融业产值的迅速增长D. 增强了货币作用效率E. 政府允许利率、汇率机制自由运行知识点提示:金融创新对金融和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

参见教材本章第二节正确答案是:提高了金融资源的开发利用与再配置效率, 社会投融资的满足度和便利度上升, 金融业产值的迅速增长, 增强了货币作用效率7、金融全球化的主要表现()。

A. 金融机构全球化B. 金融业务全球化C. 金融市场全球化D. 金融监管与协调全球化E. 金融制度全球化知识点提示:金融全球化的表现。

参见教材本章第四节正确答案是:金融机构全球化, 金融业务全球化, 金融市场全球化, 金融监管与协调全球化8、金融创新对金融和经济发展的推动,是通过以下()途径来实现的。

A. 提高金融机构的运作效率B. 绕过法律C. 提高金融市场的运作效率D. 增强金融产业的发展能力E. 增强金融作用力知识点提示:金融创新对金融与经济发展的影响。

章末质量评估(十五) 区域经济发展

章末质量评估(十五) 区域经济发展

章末质量评估(十五)区域经济发展(时间:90分钟,总分:100分)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50分)1.下列关于东北地形的叙述,正确的是()A.山地高峻,坡度陡峭B.平原破碎,地块小C.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D.山环水绕,地貌格局呈半环状答案:D2.我国面积最大的沼泽区是()A.三江平原B.松嫩平原C.松辽平原D.华北平原答案:A3.下列地区与农作物搭配,正确的是()A.大兴安岭北部——春小麦、棉花、马铃薯B.呼伦贝尔草原——春小麦、亚麻、苹果C.松嫩平原——冬小麦、大豆、甜菜D.辽宁南部——冬小麦、棉花、苹果答案:D解析:大兴安岭北部属寒温带,不能满足棉花的种植。

苹果为暖温带水果,东北只有辽宁南部才有种植。

松嫩平原为中温带,小麦的品种为春小麦。

4.关于东北耕地适于大规模机械化耕作的主要原因,以下分析正确的是()A.地广人稀,地势平坦广阔B.土壤肥沃C.工业发达,提供大量农业机械D.农业机械化程度高答案:A解析:东北耕地适于大规模机械化耕作的主要原因是地广人稀,需要机械化操作来弥补劳动力不足的问题,地势平坦广阔,为大规模机械化耕作提供了方便,C项为东北农业机械化程度高提供了有利条件,但不是东北耕地适于大规模机械化耕作的主要原因。

D项与题设没有因果关系。

5.东北地区自然条件南北向地域分异的主导因素是()A.水分B.热量C.海拔D.水源条件答案:B解析:东北地区自然条件南北向地域的分异是太阳辐射由赤道向两极递减造成的,这种变化是以热量为基础的。

6.将来东北地区实现粮食增产的根本途径是()A.开垦宜农荒地B.提高粮食单产C.实现农业机械化D.多建商品粮基地答案:B解析:东北原有的大量荒地、湿地被开垦为耕地,在很大程度上破坏了环境。

目前,为了东北农业的可持续发展,要保护湿地,退耕还林、还草、还湿地,所以A项不可选。

C、D两项已经是东北目前的现状,所以将来提高粮食产量,关键是发展科技,提高单产。

7.我国东北平原的农业地域类型属于()A.商品谷物农业B.水稻种植业C.大牧场放牧业D.混合农业答案:A解析:东北地区是我国最大的商品粮基地,地广人稀,机械化程度高,商品率高,属于商品谷物农业。

高考地理总复习 第十五章 区域经济发展 第一节 区域农业发展——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含解析)

高考地理总复习 第十五章 区域经济发展 第一节 区域农业发展——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含解析)

第一节 区域农业发展——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考纲呈现考点解读考情分析1.区域农业生产的条件、布局特点2.区域农业发展问题及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方法与途径1.区域农业生产条件分析与评价(重点)2.区域农业布局特点及存在的问题(重点)3.区域农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农业持续发展的方向(难点) 1.以区域图、示意图等为背景,考查农业生产条件及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措施,考查频率较高2.以某区域地理特征为背景,结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考查区域农业发展的条件、特点、问题及整治措施学生用书P196一、东北地区地理条件1.范围:黑龙江、吉林、辽宁三省和内蒙古自治区东部。

2.地位⎩⎪⎨⎪⎧①商品粮基地林业生产基地畜牧业生产基地3.自然条件 (1)气候大部分属于②温带湿润、半湿润季风气候利雨热同期,水热条件可满足③一年一熟作物的需求弊易受④低温冻害影响(2)地形:包括高原、⑤平原和山地,利于农业多种经营。

(3)土壤:⑥黑土、黑钙土广布,有机质含量高,利于农业生产。

4.社会、经济条件:工业基础良好,⑦交通发达,人口密度较低。

“开发晚,人口密度低”一方面使得东北地区人均耕地面积大,经营规模大;另一方面相对较好的生态环境和资源条件有利于绿色农业和大农业的发展。

微探究1 我国东北地区生产的大米吃起来口感要好于南方大米,为什么?答案 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农作物生长时间长,有利于营养物质积累,农产品的品质较佳。

二、农业布局特点1.农业生产区域的划分依据 (1)农业生产自然条件的差异。

(2)⑧农业生产方式的不同。

2.主要农业生产区域 (1)耕作农业区(2)D 大兴安岭,E ⑫小兴安岭,F ⑬长白山。

(3)畜牧业区⑭西部高原、松嫩平原西部及部分林区草地。

三、大规模专业化生产——商品粮基地建设1.地位:东北地区是全国最大的商品粮基地,⑮三江平原是我国粮食商品率最高的商品粮生产基地。

2.生产的突出特点⎩⎪⎨⎪⎧⑯大规模机械化生产地区⑰专业化生产四、农业发展方向 1.存在的问题⑱人口激增、高强度的农林开发,造成土地的不合理利用,导致农业生态环境退化。

2025年高考地理一轮复习61第十五章答题规范产业转移的分析思路

2025年高考地理一轮复习61第十五章答题规范产业转移的分析思路

1.产业转移的分析思路(1)分析转入区和转出区的地区差异。

要明确两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同属于发达地区,还是欠发达地区,或者一个是发达地区,一个是欠发达地区。

地区差异不同,则分析影响产业转移因素的角度不同。

(2)把握影响产业转移的主要工业区位因素。

①发达国家到发展中国家投资建厂,主要是利用发展中国家廉价劳动力和便宜的地价占领市场。

②发展中国家到发达国家投资建厂,主要是利用发达国家技术、信息优势、避开关税壁垒等。

注意分析产业转移原因时要结合转出区、转入区、工业本身特点三方面去分析。

③明确分析影响产业转移区位因素的思路:分析影响产业布局的区位因素,找出主导因素→对比分析产业转入地和转出地的区位条件→综合分析,确定影响产业转移的区位因素。

(3)把握转移方向规律。

①资源密集型(如钢铁工业)由接近能源地向原料地转移,再向市场和交通优势地转移。

②劳动密集型工业转向劳动力工资较少、数量较多的地区。

③严重污染工业由发达国家或地区转向发展中国家或欠发达地区。

(4)分析转移影响。

产业转移的影响从产业结构、区域合作、就业、环境变化等方面分析,注意区域对转出地和转入地的影响,区分有利影响和不利影响。

2.国际产业园建设与产业转移国际产业园建分析思路与方法设相关问题建设条件自然条件:位置、土地、水源。

社会经济条件:交通、基础设施、劳动力、技术、政策入驻产业从产业园性质分析,如高新技术产业园,入驻产业应当为高新技术产业;从产业园设置目的分析;从产业园附近的资源优势分析建设措施加强交通、通信、能源等基础设施建设;提供廉价土地、税收等优惠政策;维护良好的经济、社会秩序等建设意义从互惠互利、共赢的角度分析;从促进区域经济发展、提供就业、促进文化交流、增进国际友谊等方面分析(2021·浙江1月卷)随着“中部崛起”发展战略的实施,中部地区承接东部产业转移的能力不断提高。

下表为2019年中部四个省级行政区域发展状况部分数据。

据此完成(1)~(2)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十五章 区域经济一体化
2020/7/20
第一节 区域经济一体化概述
2020/7/20
一、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含义
区域内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国家和地区, 通过制定共同的经济贸易政策等措施, 消除相互之间阻碍要素流动的壁垒, 实现成员国的产品甚至生产要素在本 地区内自由流动,从而达到资源优化 配置,促进经济贸易发展,最终形成 一个超国家的和经济贸易高度协调统 一的整体。



三、区域一体化的主要特点【传统特点】
1.成员资格的区域性。但近年来出现了 “跨区域经济集团”和“跨区域双边自 由贸易区”,使这个特征不太鲜明了。
2.内部的开放性。 3.对外的排斥性。 4.利益的放大性。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根
本出发点是谋求使每一个成员方能获得 比单独一方更大的利益。
2020/7/20
2020/7/20
(二)自由贸易区(Free Trade Area)
指签订有自由贸易协定的国家所组成的经 济贸易集团,在成员国之间废除关税与数 量限制,使区域内各成员国间的商品可自 由流动,每个成员国仍保持自己对非成员 国的贸易壁垒。
如NAFTA(North American Free Trade Agreement )、欧洲自由贸易协会、拉丁美洲 自由贸易协会和未来的中国-东盟自由贸易 区
四、当代区域经济一体化的特点 【P369-370】
五、世界主要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
(一)欧洲联盟(EU)
欧洲联盟(简称“欧盟”)是当今世 界一体化程度最高的区域政治、经济集 团组织,其前身是欧洲共同体。欧洲共 同体是欧洲煤钢共同体、欧洲经济共同 体和欧洲原子能共同体的统称。
2020/7/20
1957年3月由法国、前联邦德国、意 大利、荷兰、比利时和卢森堡6国签订 《罗马条约》,并于1958年1月1日正 式生效标志着欧洲经济共同体正式成 立。其发展可分为三个阶段:
2020/7/20
第二阶段(1968—1992年):
实现关税同盟和建立共同市场阶%,高于同期美国的 2.5%,对成员国的经济合作是一种鼓舞。 1985年6月,发表了“白皮书”,提出进一步 取消内部障碍,建立包括商品、服务、资本和 劳动力完全流动的共同市场的具体建议。 其目标是于1992年底建立欧洲共同市场。期 间增加了新的成员国如英国、爱尔兰、丹麦、 希腊、西班牙和葡萄牙国家。欧共体变为12 个国家。
中瑞自贸协定 2020/7/20
(三)关税同盟(Customs Union)
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国家完全取消关税 或其他壁垒,实现内部的自由贸易,并 对非同盟国家实行统一的关税税率而结 成的同盟。
其目的在于使参加国的商品在统一关税 内的市场上处于有利的竞争地位,排除 非同盟国家商品的竞争
如1826年成立的北德意志关税同盟,第 二次世界大战后的比荷卢经济联盟、欧 洲经济共同体等。
2020/7/20
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形式与层次
优惠贸易安排(Preferential Trade Arrangements)
自由贸易区(Free Trade Area) 关税同盟(Customs Union) 共同市场(Common Market) 经济同盟(Economic Union) 完全经济一体化(Complete Economic
Integration)
2020/7/20
(一)优惠贸易安排 (Preferential Trade Arrangements)
优惠贸易安排是经济一体化较低级和松散的一 种形式
是指在实行优惠贸易安排的成员国间,通过协 定或其他形式,对全部商品或部分商品规定特 别的关税优惠
1932年英国与其成员国建立的“大英帝国特惠 制”,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建立的“东南亚国家 联盟”、“非洲木材组织”等就属此类。
关税同盟 Customs Union



共同市场 Common Market

经济同盟 Economic Union

完全经济一 体化 complete economic integration

设立共 同壁垒
取消要素 流动限制












统一经济 政策
统一政治 政策









的马斯特里赫特城召开, 会议通过了《经济与 货币联盟条约》和《政治联盟条约》统称为 《欧洲联盟条约》(简称《马约》),并从1993 年11月1日起生效。)
2020/7/20
一体化特征 取消关税
区域经济一体化形式与特征一览表
优惠贸易安 排
Preferential Trade
Arrangements
自由贸易区 Free Trade Area
2020/7/20
第一阶段(1958—1968年):建立关税同盟阶段
欧共体成立的初衷是加强欧洲大陆各国的 经济合作,为恢复战后的欧洲经济,减少在欧 洲再次发生世界大战的悲剧的可能性,也为了 在东西方冷战中奠定必要的物质基础。根据 《罗马条约》,共同体实现内部自由贸易,相 互取消关税,撤消相互间贸易壁垒,对外实行 统一的贸易政策。但这一目标的真正实现是在 1968年以后。
2020/7/20
(四)共同市场(Common Market)
两个或两个以上国家在完全取消关税与 数量限制,建立对非成员国的统一关税, 实现商品自由流动的基础上,进一步实 现要素自由移动的一体化形式
如欧洲共同市场、
2020/7/20
(五)经济联盟(Economic Union)
实行经济联盟的国家不仅实现商品、生 产要素的自由流动,建立共同对外的关 税,并且在一定程度上制定和执行统一 对外的共同经济政策和社会政策,逐步 减少政策差异,使一体化从商品交换扩 展到生产、分配乃至整个国民经济,形 成一个有机的经济体。
如欧盟
2020/7/20
(六)完全经济一体化 (complete economic integration)
是经济一体化的最终阶段,在实现经济 联盟的目标的基础上, 进一步实现经济 制度, 政治制度和法律制度等方面的协 调乃至统一。
欧盟已经迈向完全经济一体化的道路。 (1991年12月,第46届欧共体首脑会议在荷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