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 优秀教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
【教学目标】
1.激发学生阅读和欣赏古诗词的兴趣
2.理解词作意思,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了解词中的表现手法,培养学生整体感悟作品的能力。
【教学重点】
领会作品的思想感情,理解背诵。
【教学难点】
表现手法及语言欣赏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历史上词最繁盛的时期出现在那个朝代?你知道最有名的两大流派吗?它的代表人物有那些?
二、学习《如梦令》
1.解题、介绍出处
《如梦令》—词牌名,选自《漱玉词》
2.作者简介
李清照,南宋女词人,号易安居士,济南人。她出生于书香门第,早期生活优裕。与丈夫赵明诚共同致力于金石书画的搜集整理,生活美满。金兵入侵中原后,流落南方,赵明诚病死,李清照境遇孤苦。她的词分前期和后期。前期多写其悠闲生活,后期多悲叹身世,情调感伤,有时也流露出对中原的怀念。形式上善用白描手法,自辟途径,语言清丽,是婉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现存的后人辑本有《漱玉词》和《李清照集》。
3.教师范读,学生朗读
4.抽查学生对内容的理解
(1)重点词语解释:
雨疏风骤:雨点疏落,风势猛烈。残酒:昨夜残留的醉意。
卷帘人:指侍女绿肥红瘦:绿叶繁茂,花儿凋零。
(2)译文
昨夜雨点雨点疏落风势猛烈,浓浓地睡了一觉也消不了残留的醉意。试着问问那卷帘的侍女:海棠花怎么样了?她却说海棠花依旧鲜嫩。知道不知道哇?知道不知道哇?应是绿叶繁茂,花儿凋零。
5.赏析
(1)“雨疏风骤”是哪个季节的特点?“浓睡不消残酒”表现了词人怎样的生活?
昨夜:雨疏风骤
今晨:不消残酒
(2)“试问”是谁在问?它属于有疑而问,还是明知故问?表现出女主人什么特点?
女主人明知故问—性格活泼,关切美好事物
(3)“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用了哪些修辞?
“知否?知否?”(反复)——女主人活泼多情
绿—叶红—花(借代)
肥—繁茂瘦—凋零(拟人)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设问)
6.小结
这首词用寥寥数语,表现了词人憧憬美好生活,关切美好事物的闲情雅趣。语言清新,词意隽永,令人玩味不已。
昨夜:雨疏风骤
今晨:不消残酒
问花:海棠依旧
对曰:绿肥红瘦
7.学生朗读,指导背诵
三、学习《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
1.解题、介绍出处:
菩萨蛮—词牌名书江西造口壁—题目
2.作者及背景简介
辛弃疾,南宋词人,字幼安,号稼轩,历城(今山东济南)人。他的词艺术风格多样,而以豪放为主,热情洋溢。词的内容主要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对南宋统治集团的屈辱投降进行了揭露和批判。也有不少吟咏祖国山河之作。著有《稼轩长短句》。
这首词写于宋孝宗淳熙三年(1176)当时作者在江西为官,曾多次上书,陈述抗金复国方略,都未被采纳。他来造口登临时,联想起四十年前中原沦陷,百姓涂炭的史实,抚今追昔,写下了这首即景明志、表现对中原的怀念和壮志未酬的苦闷的词。
3.教师范读学生朗读
4.抽查学生对内容的理解
(1)重点词语解释
行人:指逃避战乱的难民。
长安:这里借指宋的故都汴京。
可怜:可惜。
愁余:使我感到忧愁。
鹧鸪:鸟名,传说它的叫声是“行不得也哥哥”,啼声异常凄苦。
(2)译文
郁孤台下清江长流水,中间有多少百姓的血和泪。
向西北遥望故都汴京,可惜被群山遮住了视线。
青山隔不住百姓的心,江水毕竟仍然向东流。
黄昏的江边我正满怀愁绪满怀,却听到深山传来声声鹧鸪的叫声。
5.赏析
(1)为什么说清江水充满了历史的血泪?
感慨、控诉,极写侵略战争给人民带来的深重苦难
(2)“望”和“可怜”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望”—追思故都,怀念故土
“可怜”—可惜
(3)“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用了什么修辞?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志向?
“东流去”—喻军民收复失地之心不可阻挡
作者志向—抵抗外敌,光复山河
(4)作者“愁”什么?“鹧鸪”有何寓意?
愁国破家亡忧国忧民
直接表明心迹:要向鹧鸪那样投奔南宋,不向金人屈服。
6.小结
词人借江水抒发了抚今追昔的悲愤之情,表现了恢复中原不可阻挡的意志和信心。对北宋盛世的追念和对它的失去感到惋惜。
清江水行人泪
望长安叹家园
抗敌意志不断
报国志向坚定
7.学生朗读,指导背诵
四、中考演练
1.解释下列词语
残酒雨疏风骤
行人绿肥红瘦
指出下列句子含义
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
3.判断下列说法的正误,对的打“√”错的打“Χ”
A.这首词转入到一问一答,然后是设问和慨叹,层层拓展深入()
B.作者采用直抒胸臆的手法,表述对春光留念和惜别的一种伤感情绪()
C.作者用“东流去”的赣江水喻军民抗敌收复失地之心不可阻挡,当然也是诗人之志。()
D.“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这是作者间接表露自己的心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