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心理学中利他行为PPT
合集下载
y心理学PPT 利他行为
![y心理学PPT 利他行为](https://img.taocdn.com/s3/m/d55d8538192e45361066f590.png)
Page 9
当“求助者”返回时,因为他的书不见了,所以,他表现出非 常吃惊的样子,并请求其他人帮助寻找。 不一会儿,“小偷”也回来了,但手里没有那本书。 研究者想知道,坐在附近的那些学生会帮助“求助者”捉住这 个“小偷”吗?
Page 10
研究结果表明:如果“求助者”是女性,会比男性更容易得到 周围人的帮助;如果“求助者”在离开阅览室之前和周围的人聊 过天,哪怕是问问时间,也会提高得到帮助的可能性。
Page 15
(二)对旁观者效应的解释 1、社会抑制作用 2、社16
Page 13
1964年3月,美国纽约一名年轻女孩珍诺维丝遇刺身亡
整个袭击行为持续了35分钟,在这期间女孩大声呼救,公 寓周围共有38人目睹了这一袭击,但是最终只有一人报了警。
Page 14
2011年10月,广东佛山市“小悦悦”事件
小悦悦被撞到之后将近7分钟,还有呼吸的悦悦一直孤零零 的躺在路边,18个路人先后经过,但没有一人伸出援手。而期 间悦悦又被一辆货车碾轧过去。最终悦悦被第19名路人,一个 拾荒的阿婆抱起,随后送往医院急救。
心理学
利他行为
一、利他行为的定义
(一)什么是利他行为 利他行为,就是有利于他人,帮助他人,没有明显自私 动机的自觉自愿的行为。 (二)利他行为的特征 1、以帮助他人为目的 2、不期望物质或精神的回报 3、自愿的
4、利他者可能会有所损失
Page 2
明星对贫困孩子的资助
Page 3
老板与员工在加薪问题上的博弈
这说明,聊天这一短暂的交往使“求助者”与旁观者之间产生 了某种微炒的联系,增加了旁观者提供帮助的责任和愿望。
Page 11
(三)影响利他行为的环境和情景因素
动物行为学——利他行为ppt课件
![动物行为学——利他行为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c2b5928c79563c1ec5da7191.png)
如果个体利他行为对于全群有利,则属于群 体选择(group selection)。
.
10
亲属之间的利他行为
Hoogland(1983)对草原旱獭的报警行为研究。 草原旱獭是一种社会性的啮齿动物,通常是一只成
年雄旱獭与3-4只成年雌旱獭及其子女生活在一起。年轻 的雌旱獭终生都生活在这个群体里,而年轻的雄旱獭则 在出生后的第二年离群外迁。所以,一个群体内的全部 雌旱獭和一龄雄旱獭都有着密切的亲缘关系。 旱獭的自然天敌是獾,Hoogland曾用展示獾的标本的方 法来诱发旱獭的报警鸣叫。
.
4
利他行为的四种假说
(1) 亲缘选择假说:借助于对亲属提供帮助而增加自己 对未来时代的贡献。因为亲缘关系越近,体内共占同一 基因的概率就越高。(基因的自私性)
(2) 互惠假说:双方在合作中都能得到净收益。(合作 关系) (3) 操纵假说:如杜鹃鸟的巢寄生(彻底的利他) (4) 互相依赖假说:如吸血蝠哺血;灵长类的结盟
例如:两个杂色脊蛉在冬季共同占有和保卫一个 取食领域,比之他们各自单独有一个领域更能增加 他们的取食率,这是因为共同保卫领域所带来的好处 超过了他们共同分享食物所带来的不利。
.
17
(二)行为操纵式的利他行为:
关于行为操纵,可以这样说,有些动物的行为看 上去无疑是利他的,但这种行为是受到其他个体操 纵的结果。
幼雏孵出后,群体中未参与繁殖的个体开 始给幼体带来食物(常通过母亲转给幼鸟), 并担任警戒巢区,集体对付捕食者的任务。帮 助减少繁殖个体的能量消耗,有利其成活。
.
31
在蜘蛛和螳螂的婚礼上存在着一种极端自私和极 端利他的行为。雌蜘蛛和雌螳螂仅仅为了获得一 顿美餐,在“新婚之夜”就残忍地将自己的“夫 君”吃掉,而雄蜘蛛和雄螳螂明知道等待自己的 是极端悲惨的命运,却依然“义无反顾”。或许 这是它们期待已久的一次机会,因为它们遇到雌 性的概率很小,错过了也许就终生不能交配。因 此为了“新婚夫人” 有更好的营养将自己的后 代培养长大,这样的牺牲在它们看来也是值得的。
.
10
亲属之间的利他行为
Hoogland(1983)对草原旱獭的报警行为研究。 草原旱獭是一种社会性的啮齿动物,通常是一只成
年雄旱獭与3-4只成年雌旱獭及其子女生活在一起。年轻 的雌旱獭终生都生活在这个群体里,而年轻的雄旱獭则 在出生后的第二年离群外迁。所以,一个群体内的全部 雌旱獭和一龄雄旱獭都有着密切的亲缘关系。 旱獭的自然天敌是獾,Hoogland曾用展示獾的标本的方 法来诱发旱獭的报警鸣叫。
.
4
利他行为的四种假说
(1) 亲缘选择假说:借助于对亲属提供帮助而增加自己 对未来时代的贡献。因为亲缘关系越近,体内共占同一 基因的概率就越高。(基因的自私性)
(2) 互惠假说:双方在合作中都能得到净收益。(合作 关系) (3) 操纵假说:如杜鹃鸟的巢寄生(彻底的利他) (4) 互相依赖假说:如吸血蝠哺血;灵长类的结盟
例如:两个杂色脊蛉在冬季共同占有和保卫一个 取食领域,比之他们各自单独有一个领域更能增加 他们的取食率,这是因为共同保卫领域所带来的好处 超过了他们共同分享食物所带来的不利。
.
17
(二)行为操纵式的利他行为:
关于行为操纵,可以这样说,有些动物的行为看 上去无疑是利他的,但这种行为是受到其他个体操 纵的结果。
幼雏孵出后,群体中未参与繁殖的个体开 始给幼体带来食物(常通过母亲转给幼鸟), 并担任警戒巢区,集体对付捕食者的任务。帮 助减少繁殖个体的能量消耗,有利其成活。
.
31
在蜘蛛和螳螂的婚礼上存在着一种极端自私和极 端利他的行为。雌蜘蛛和雌螳螂仅仅为了获得一 顿美餐,在“新婚之夜”就残忍地将自己的“夫 君”吃掉,而雄蜘蛛和雄螳螂明知道等待自己的 是极端悲惨的命运,却依然“义无反顾”。或许 这是它们期待已久的一次机会,因为它们遇到雌 性的概率很小,错过了也许就终生不能交配。因 此为了“新婚夫人” 有更好的营养将自己的后 代培养长大,这样的牺牲在它们看来也是值得的。
社会心理学第七章利他行为PPT课件
![社会心理学第七章利他行为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d793bfb3581b6bd97e19ea31.png)
Copyright 2004-2011 Aspose Pty Ltd.
助
利他行为
人
行
亲 行社 为会
为
第七章 利他行为
亲社会行为 (Prosocial behavior)
v 美国心理学家威斯伯(L.G.Wispe) 《社会行为 的积极形式考察》
§代表所有与攻E击va、lu欺at骗ion、o戕n害ly.等人类的否定性 Created行w为it相h A对s立po的s行e.为Sl,ide如s同fo情r 、.N分E享T 、3.5协C助li、en慈t Pro.
反思:如果人与人的交往只是成本——收益的分析, 那么我们似乎就找不到真正意义上的利他行为了
“只有当我们不能解释别人做好事的原因 时,我们才会E因va此lu而ati信on任on他ly.们”
Created with Aspose.Slides for .NET 3.5 Client Pro.
Copyright 2004-2011 Aspose—P—ty 斯Ltd金. 纳
C善o、py捐ri款gh、t 救20难04、-2自0我11牺A牲sp等o。se Pty Ltd.
§包括任何类型的帮助或想要助人的行为,而不 管助人者的动机是什么。
v 共同的特征:有益于他人、群体乃至社会。
第七章 利他行为
利他行为和助人行为
社会心理学家巴塔尔(Bar-Tal,1976) v 利他主义行为
Create§d亲 为w社 规it会 范h A内行s为化po是为Es个v自ea.体己Slul在的iadte社行iosn会为foo化模rn过式.lNy.程后E中产T ,3生.5将的C这。li种en行t Pro. C•o内py化r的ig过ht程2004-2011 Aspose Pty Ltd.
社会心理学第十章-侵犯与利他行为PPT课件
![社会心理学第十章-侵犯与利他行为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d9592377eefdc8d376ee32bb.png)
动或在想象中实施的侵犯行为,都可以使侵犯性的精神能量得到释放, 从而减少侵犯性冲动,达到减少侵犯行为的目的。
(二)习得的抑制
✿ 1社会规范的抑制 ✿ 2痛苦线索的抑制 ✿ 3对报复的畏惧
Page 15
(三)置换(metathesis)
某人由于另外一个人的阻碍而遭受挫折和烦恼,但又不能还 击他,因为那个人有地位、有权威或其他缘故。在这种情况下, 他会通过另外的方式满足自己的需求,其中之一便是侵犯那些与 制造挫折者相似的人。
该理论最初是由心理学家多拉德、米勒等人于1939年 提出。
J.Dollard:“侵犯是挫折的一种后果,侵犯行为的发生总是 Pag以e 1挫0 折的存在为先决条件。反之,挫折的存在也总是导致某种形式
的侵犯。”
简言之:“侵犯永远是挫折的一种后果”
(二)理论的修正
批评:过去的理论过于简单 1、ler(1941)修正:挫折并不一定引起侵犯
侵犯概念的3要素:伤害行为、伤害意图、社会评价。
✿ 1. 侵犯必须是伤害性的,包括实际的伤害和可能造成
伤害的行为
外显行为
✿ 2. 判断是否是侵犯,必须考虑行为者的动机,即行为
意图
内在动机
✿ 3. 侵犯是社会所不允许的
Page 4
因此在实际生活中,常采用以下标准来鉴别侵犯: ✿1、行为发生的社会情境(家庭里、大街上?) ✿2、行为者的社会角色(父母、外人) ✿3、行为发生前的有关线索(前嫌) ✿4、行为者的身份特性
三 侵犯行为是不是本能 1、S.Freud的精神分析观点 2、K.Lorentz的习性学观点
Page 8
四 侵犯行为的生物学解释
(1)激素 (2)遗传基因 (3)染色体(见图)
Page 9
(二)习得的抑制
✿ 1社会规范的抑制 ✿ 2痛苦线索的抑制 ✿ 3对报复的畏惧
Page 15
(三)置换(metathesis)
某人由于另外一个人的阻碍而遭受挫折和烦恼,但又不能还 击他,因为那个人有地位、有权威或其他缘故。在这种情况下, 他会通过另外的方式满足自己的需求,其中之一便是侵犯那些与 制造挫折者相似的人。
该理论最初是由心理学家多拉德、米勒等人于1939年 提出。
J.Dollard:“侵犯是挫折的一种后果,侵犯行为的发生总是 Pag以e 1挫0 折的存在为先决条件。反之,挫折的存在也总是导致某种形式
的侵犯。”
简言之:“侵犯永远是挫折的一种后果”
(二)理论的修正
批评:过去的理论过于简单 1、ler(1941)修正:挫折并不一定引起侵犯
侵犯概念的3要素:伤害行为、伤害意图、社会评价。
✿ 1. 侵犯必须是伤害性的,包括实际的伤害和可能造成
伤害的行为
外显行为
✿ 2. 判断是否是侵犯,必须考虑行为者的动机,即行为
意图
内在动机
✿ 3. 侵犯是社会所不允许的
Page 4
因此在实际生活中,常采用以下标准来鉴别侵犯: ✿1、行为发生的社会情境(家庭里、大街上?) ✿2、行为者的社会角色(父母、外人) ✿3、行为发生前的有关线索(前嫌) ✿4、行为者的身份特性
三 侵犯行为是不是本能 1、S.Freud的精神分析观点 2、K.Lorentz的习性学观点
Page 8
四 侵犯行为的生物学解释
(1)激素 (2)遗传基因 (3)染色体(见图)
Page 9
第二讲 利他行为
![第二讲 利他行为](https://img.taocdn.com/s3/m/6a92177df242336c1eb95ecd.png)
(四)社会文化因素:
价值观
文化背景
(五)被助者的特点:
年龄
性别
仪表
能力
是否受他人喜爱 是否与助人者相似 对困境 应承担的责任。
求助者特点
我们的帮助也取决于对方的特点
受他人喜欢吗? 人们常常愿意去帮助那些漂亮的、诚实 的可爱的人。
是否值得帮助?
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是人的社会责任
四、简短的评价
放 映 结 束 , 再 见 !
பைடு நூலகம்
社会进化论
在人类文化与文明的历史发展中,人类 将选择性地进化本身的技能、信念和技术。 因为助人与利他行为是遍布于整个社会的行 为,因此它们也在进化中得到了提高,并已 成为社会规范的一部分。社会进化论认为有 三种规范对亲社会行为很重要:社会责任规 范,相互性规范和社会公平规范。
社会进化论认为有三种规范对亲社会行 为很重要: 社会责任规范 相互性规范 社会公平规范
学习理论
儿童在成长的过程中有关助人行为的规 范的掌握是学习的结果。在学习过程中强化 和模仿很重要,儿童会模仿父母或他人的助 人行为,并把它融入自己的生活中,而在这 个过程中,父母的教养方式对孩子助人行为 也有较大的影响。
(二)两类情境的利他行为 一类是非紧急情境下的利他行为 另一类是紧急情境下的利他行为
性别因素
人们更愿意帮助女性
第二节
紧急状态下的冷漠行为
一. 冷漠行为概述 二. 冷漠行为的旁观者效应 三. 产生冷漠行为的原因分析
一. 冷漠行为概述
冷漠行为是指在紧急、危险的情况下, 个人明知他人受到生命和财产的威胁而需 要得到自己帮助时,却持坐视不救、袖手 旁观的态度。
社会心理学--第十一章 利他行为和侵犯行为
![社会心理学--第十一章 利他行为和侵犯行为](https://img.taocdn.com/s3/m/f2e3f71c0912a216147929ac.png)
第十一章 利他行为和侵犯行为
[案例]吉诺维斯事件
1964年的一天, 美国纽约,
凌晨三点。一位名叫吉诺维 斯(Kitty Genovese)的姑娘 返回她的公寓,被一歹徒持 刀杀害 。案件的特别之处在 于,遇害者的38个邻居在整 个案发的35分钟内听到了呼 救声,其中许多人还走到窗 前看了很长时间。然而,在 遇害者与歹徒搏斗的30多分 钟里,居然没有一个人去援 助她,甚至没有人行举手之 劳,打电话及时报警,致使 一件不该发生的惨剧成为现 实。
第一节 利他行为
一、什么是利他行为 1、定义: 利他行为是对别人有好处,没有 明显自私动机的自觉自愿的行为。 2、利他行为的特点 以帮助他人为目的 不期望有精神或物质的奖励(主要特征) 自愿的 利他者本身可能会有所损失
二、影响利他行为的因素 利他行为的唤起因素 助人的得与失 求助者特点 助人者特点和当时的心境 环境和情境因素
1、利他行为的唤起
紧急度:紧急情况是利他行为唤起决定因素
之一。如果人们将事件判断为紧急的,就有 可能给予帮助,事件被认定的紧急程度决定 了旁观者给予帮助的可能性大小。 求助者的需要特性及助人者的能力也会影响 他助人与否的决策。
2、助人的得与失
利他者本身有损失,帮助他人的
行为可能会带来麻烦和损失。
5、环境和情境因素
自然环境: 晴朗天气有利于利他行为发生; 噪音会减少利他行为。 社会环境 旁观者人数 (P263) “责任扩散”——指当发生了某种紧急事件时, 如果有其他人在场,那么,在场者提供帮助的责 任就会减小,也就是说提供帮助的责任扩散到其 他人身上。 “集体淡漠”现象
3、社会学习理论
(1)侵犯可以通过观察学习而获得
观察榜样的侵犯行为+合理的+相似的情境 (2)大众传媒的影响 Phillips (1986)美国谋杀率 重量级拳击赛第2周上升 原因: 麻木 不同情 他们可以,我也可以 降低约束力 他们是这样做的呀!模仿手段
[案例]吉诺维斯事件
1964年的一天, 美国纽约,
凌晨三点。一位名叫吉诺维 斯(Kitty Genovese)的姑娘 返回她的公寓,被一歹徒持 刀杀害 。案件的特别之处在 于,遇害者的38个邻居在整 个案发的35分钟内听到了呼 救声,其中许多人还走到窗 前看了很长时间。然而,在 遇害者与歹徒搏斗的30多分 钟里,居然没有一个人去援 助她,甚至没有人行举手之 劳,打电话及时报警,致使 一件不该发生的惨剧成为现 实。
第一节 利他行为
一、什么是利他行为 1、定义: 利他行为是对别人有好处,没有 明显自私动机的自觉自愿的行为。 2、利他行为的特点 以帮助他人为目的 不期望有精神或物质的奖励(主要特征) 自愿的 利他者本身可能会有所损失
二、影响利他行为的因素 利他行为的唤起因素 助人的得与失 求助者特点 助人者特点和当时的心境 环境和情境因素
1、利他行为的唤起
紧急度:紧急情况是利他行为唤起决定因素
之一。如果人们将事件判断为紧急的,就有 可能给予帮助,事件被认定的紧急程度决定 了旁观者给予帮助的可能性大小。 求助者的需要特性及助人者的能力也会影响 他助人与否的决策。
2、助人的得与失
利他者本身有损失,帮助他人的
行为可能会带来麻烦和损失。
5、环境和情境因素
自然环境: 晴朗天气有利于利他行为发生; 噪音会减少利他行为。 社会环境 旁观者人数 (P263) “责任扩散”——指当发生了某种紧急事件时, 如果有其他人在场,那么,在场者提供帮助的责 任就会减小,也就是说提供帮助的责任扩散到其 他人身上。 “集体淡漠”现象
3、社会学习理论
(1)侵犯可以通过观察学习而获得
观察榜样的侵犯行为+合理的+相似的情境 (2)大众传媒的影响 Phillips (1986)美国谋杀率 重量级拳击赛第2周上升 原因: 麻木 不同情 他们可以,我也可以 降低约束力 他们是这样做的呀!模仿手段
人格心理学攻击与利他行为PPT教案
![人格心理学攻击与利他行为PPT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a68027cecc7931b764ce15dd.png)
1、情景的模糊性,情景清楚 情 景模糊
单独 (30%)
(100%)
两人小组 (20%)
(100%)
五人小组 (40%)
(100%) 第8页/共13页
(二)利他行为的认知 因素
1、他人需要帮助的推断 2、助人合适性的推断 3、值得性推断 4、责任的自我归因 5、自我意识和自我归因
第9页/共13页
威胁,骂人,推,2分; 攻
击 口头
非言语
第2页/共13页
2、社会学习与攻击
(1)观察学习,网络对孩子的影响
(2)童年的经历,父母的放任与粗 暴的体罚;
(3)影视的影响,
男
30
女
岁
罪
行 程
第3页/共13页
三、攻击的情景与人格 (一)攻击的情因景素因素
1、高温 2、拥挤 3、责任分散,去个性化 4、服从权威 5、暴力年代:在70年中,50个国家
第12页/共13页
四、预防和控制第5页攻/共13击页
(一)提高生活质量(二)惩罚攻
第二节利他行为
一、概述(一)定义:只想有益他 人的行为;
亲社会行为:亲社会行为的助人纯 属以外或者行为者为了达到个人的 私利而不得不助人。
利他行为三个层次:把人的利益都 视为同等重要;
把利人放在利己第6页之/共13上页 ;牺牲自己以 利他人。
四、利他行为的情绪与 人格
(一)利他行为的情绪因素
1、移情 2、爱心:慈爱、友爱、情爱、博爱; 3、心境 4、内疚 (二)利他行为的人格
1、促进利他行为的人格特质:移情 特质、内控、亲第10页社/共1会3页 取向
2、利他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格
利他行为的多阶段决策 过程
社会心理学--第七讲攻击行为与利他行为PPT课件
![社会心理学--第七讲攻击行为与利他行为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e9be395ca76e58fafab0038d.png)
7
酒精: 酒精能使人变得易于被激怒及好斗,许多研究支持这种假 设。过量饮酒的人易于被激怒,从而表现出高的侵犯倾向。 为什么喝酒能使人们变得好斗呢?一些研究者认为是酒精 给侵犯行为提供了直接的生化刺激,使得喝酒的人的激起 增加:“酒壮人胆”。大多数的研究人员则认为酒精降低 了人们对侵犯行为的控制,Hull等人称之为“去抑制” 。
16
兴奋转移: 敌意性的侵犯行为总是伴随着情绪的激起,所以心理学家 想知道由于其他刺激所引发的生理激起是否会转移到侵犯 性冲动之上。Zillmann等人在研究爱情行为时发现,由其 他刺激诱发的情绪性激起会转移到爱的对象之上,他称这 一心理过程为兴奋转移。他认为兴奋转移不仅发生于爱情 中,也可以解释侵犯行为的发生。 启示:不要惩罚那些已经愤怒的人
17
(三)控制攻击行为
• 1.攻击行为的影响因素
• 厌恶事件:疼痛、炎热、攻击 • 唤醒 • 攻击线索:情境中与侵犯相关的一些线索,如刀、枪、棍等器械
往往会成为侵犯行为产生的起因,这种现象称为武器效应。比赛中应 该穿什么颜色的衣服?
• 媒体影响:文学、电视、电子游戏 • 群体影响
18
媒体与侵犯行为
Lore 和 Schultz(1993)指出:动物中普遍的侵犯现象之所 以在进化过程中被保留下来,乃因为其具有使动物存活的价值。 同时,几乎所有的动物似乎都已演化出一种有力的抑制机制, 使他们在最有利的情况下,抑制他们的攻击。
11
2.攻击行为的挫折——攻击理论
挫折总会导致某种形式的攻击行为。
挫折是指任何阻碍我们实现目标的事物。
挫折侵犯理论认为人们在追求目标的过程中遇到障碍时,会 增加一个人作出侵犯行为的可能性。挫是侵犯行为产生的 原因,侵犯是挫折的必然结果,二者之间是一种因果关系。 但随着研究的深入,心理学家指出二者之间的关系受对意 图的认知的影响,当人们认为别人有意给自己造成挫折的 时候,人们才侵犯他人。
酒精: 酒精能使人变得易于被激怒及好斗,许多研究支持这种假 设。过量饮酒的人易于被激怒,从而表现出高的侵犯倾向。 为什么喝酒能使人们变得好斗呢?一些研究者认为是酒精 给侵犯行为提供了直接的生化刺激,使得喝酒的人的激起 增加:“酒壮人胆”。大多数的研究人员则认为酒精降低 了人们对侵犯行为的控制,Hull等人称之为“去抑制” 。
16
兴奋转移: 敌意性的侵犯行为总是伴随着情绪的激起,所以心理学家 想知道由于其他刺激所引发的生理激起是否会转移到侵犯 性冲动之上。Zillmann等人在研究爱情行为时发现,由其 他刺激诱发的情绪性激起会转移到爱的对象之上,他称这 一心理过程为兴奋转移。他认为兴奋转移不仅发生于爱情 中,也可以解释侵犯行为的发生。 启示:不要惩罚那些已经愤怒的人
17
(三)控制攻击行为
• 1.攻击行为的影响因素
• 厌恶事件:疼痛、炎热、攻击 • 唤醒 • 攻击线索:情境中与侵犯相关的一些线索,如刀、枪、棍等器械
往往会成为侵犯行为产生的起因,这种现象称为武器效应。比赛中应 该穿什么颜色的衣服?
• 媒体影响:文学、电视、电子游戏 • 群体影响
18
媒体与侵犯行为
Lore 和 Schultz(1993)指出:动物中普遍的侵犯现象之所 以在进化过程中被保留下来,乃因为其具有使动物存活的价值。 同时,几乎所有的动物似乎都已演化出一种有力的抑制机制, 使他们在最有利的情况下,抑制他们的攻击。
11
2.攻击行为的挫折——攻击理论
挫折总会导致某种形式的攻击行为。
挫折是指任何阻碍我们实现目标的事物。
挫折侵犯理论认为人们在追求目标的过程中遇到障碍时,会 增加一个人作出侵犯行为的可能性。挫是侵犯行为产生的 原因,侵犯是挫折的必然结果,二者之间是一种因果关系。 但随着研究的深入,心理学家指出二者之间的关系受对意 图的认知的影响,当人们认为别人有意给自己造成挫折的 时候,人们才侵犯他人。
《利他行为》课件
![《利他行为》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10c45d8188eb172ded630b1c59eef8c75ebf9564.png)
儒家价值观
儒家价值观强调仁慈、同情和尊重他 人,这些价值观可以促进利他行为。
宗教信仰
许多宗教信仰都强调爱和慈善,因此 有宗教信仰的个体更可能表现出利他 行为。
道德教育
文化中的道德教育会影响个体的道德 观念和行为,从而影响其利他行为。
情境因素
01
02
03
04
紧急情况
在紧急情况下,个体更可 能表现出利他行为,因为 紧急情况需要个体快速做 出反应。
子的社会责任感。
健康与心理援助
心理健康
关注心理健康,提供心理援助和支持,帮助有需要的人缓解心理 压力和焦虑情绪。
健康促进
推广健康生活方式,如合理饮食、适量运动等,提高公众健康水平 。
紧急救援
在自然灾害、事故等紧急情况下,提供紧急救援和医疗援助,保障 受灾群众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
感谢您的观看
THANKS
为。
家庭教养方式
家庭教养方式对个体的利他行 为有显著影响,例如,父母的 温暖和支持可以促进孩子的利 他行为。
社会支持
感受到社会支持的个体更可能 表现出利他行为,因为社会支 持可以提高个体的自尊和归属 感。
社区环境
社区环境的安全、和谐和友善 程度等都会影响个体的利他行
为。
文化因素
集体主义与个人主义
集体主义文化强调个体对群体的责任 和义务,因此集体主义文化中的个体 更可能表现出利他行为。
指个体为了亲属的利益而 付出的行为,通常发生在 家庭成员之间。
互惠利他
指个体为了获得未来的回 报而付出的行为,这种行 为通常是基于相互之间的 利益交换。
纯粹利他
指个体出于对他人的关心 和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情而付出的行为,不 寻求任何形式的回报。
社会心理学第七章利他行为
![社会心理学第七章利他行为](https://img.taocdn.com/s3/m/6aeeb2288e9951e79b8927fe.png)
社会交换理论:成本与报酬
• 霍曼斯社会交换理论 • 基本假设:只有当报酬超过成本时,人们才会去助人。 • 报酬有外部的也有内部的 • 外部:金钱物品等,知识、友情等提升自我价值感 • 内部:减轻内疚感,缓解消极情绪 • 在社会交换过程中自我价值的实现,精神上、心理上的满足,其本身就是受益 • 偿还:人人为我,我为人人 • 社会交换论者吉尔德纳提出的互惠性规范,即交往双方互相帮助、互相受益 。
进化理论:本能与基因
• 生物进化论 • 达尔文(C. Darwin)的进化论:经过自然选择的过程,有利他天性的生物更有可能使 它们的物种留存下来;
• 社会生物学( Sociobiology ) • 利他在遗传上具有高生存价值 • 威尔逊(Wilson E.O.,1975) :人的利他行为是由先天的基因遗传决定的,是本能行 为。
• 儿童实验——利他是不是一种本能?
进化理论:本能与基因
• 亲缘选择假设 • 自然选择偏好那些帮助近亲的行为 • 人们不仅可以通过自己的孩子,还可以通过保全他们血亲的孩子来增加基因 遗传的机会。 • 越是确保近亲们的生存,他/她的基因在未来留传下去的可能性就越大。
• 互惠利他假设 • 社会生物学家特雷沃斯(R.Trivers,1971) • 利他行为动机是期望帮助他人后能增加他们将来帮助我们的可能性。 • 自私不利生存
利他行为的三层次 •把人的利益都视为同 等重要 •把利人放在利己之上 •牺牲自己以利他人
内容提要
1
利他行为概述
2 关于利他行为的理论解 释
3 利他行为的影响因素
4 利他的社会情境因素与旁观 者效应
• 为什么一个利他的人即使在无利可图或不 期待任何回报的情况下,也会关心和帮助 他人呢?
授课人刘志红PPT文档共31页
![授课人刘志红PPT文档共31页](https://img.taocdn.com/s3/m/d90a1ec4b4daa58da1114a11.png)
社会文化对利他行为的规范
• 我们先看看Oseola McCarty的案例。Oseola 是一个在美国密西西比长大的黑人女孩,六年 级时,她退学做了一名洗衣女工。时间飞逝, 她一直没有结婚,也没有孩子。她生活得很节 省,将不多得工资(大多数是美圆硬币和零钱) 都存进了银行里。在她87岁这一年,她将自 己得全部积蓄,15万美元都捐给了南密西西比 大学,作为黑人学生得奖学金。她解释说:我 希望能和孩子们分享我得财富……我不介意工 作……但是,也许我可以让这些孩子们不会像 我那样得工作。(引自Bragg
• 社会公平规范(norms of social justice) 指关于公正和资源公平分配的规则。根 据此原则,两个人对任务贡献相等的话, 应该得到一样的报酬。如果一个人得到 的报酬多于另外一个人,那么人们就会 有压力,重新分配后达到两个均等。
学习理论
• 强化作用。根据传统的学习理论,利它行 为(与其他行为一样)是通过强化而建立 的.研究表明儿童将重复那些已经得到过 奖励的利他行为,并驱除那些自私的行为 以避免受到指责和惩罚,这就是强化作用.
助人者:谁最有可能提供帮助
• 个人分因素:个体的性别、年龄、角色 也会对利他行为产生影响。
• 人格特征:影响利他行为产生的人格因 素是指社会正义感和社会责任感。社会 心理学家的研究发现,社会责任感与利 他行为有正相关系、社会责任感强,越 关心他人的利 益和感受,重视他人的物 质与精神利益,从而作出更多的利他行 为。
进化理论
• 例如:斑鸠母亲在看到一只狼或者其他的食肉 动物接近它的孩子时,它就会假装受伤,一瘸 一拐的逃离穴窝,好象翅膀折断了似得。这样, 食肉动物就会跟踪它,希望进行一次比较容易 得扑食。一旦老斑鸠将敌人进到安全距离之外, 它就会一飞而走,斑鸠母亲得策略常常成功, 但有时候也会失败,失败得话就会被敌人吃掉, 它虽然牺牲了自己,却保护了它得物种,使小 斑鸠有可能或到成年,繁殖后代。
专题五_利他行为
![专题五_利他行为](https://img.taocdn.com/s3/m/e30218739b6648d7c1c746ec.png)
值得帮助的人
• 我们更容易帮助那些我们认为他们自己 没有解决问题的能力,必须求得帮助才 能摆脱困境的人。 • 老人和孩子获得帮助的机会较多。
相似性
• 人们更愿意帮助那些和他们相似的人, 因为我们会更多地对那些跟我们相似的 人产生共情。
• 旁观者效应
• 在紧急情况下,由于其他人在场, 不仅不会使个体的利他行为增强,反而 会抑制个体的利他行为,从而产生了集 体坐视不救的冷漠行为,被称为“旁观 者效应”。
• 由于亲社会行为通常对社会有益,它就 成了社会习俗或规范的一部分。一旦这 种规范内化,即使没有外来的奖赏,人 们也会自觉地尊从这种规范,并从中得 到满足。相反,如果违反这种规范就会 产生罪恶感和内疚感。
三、利他行为的影响因素
• (一)谁最可能提供帮助——利他者因 素
– 性别 –பைடு நூலகம்人格特征 – 助人者的心境
• (二)决策理论 • 拉塔内(Latane)和达利(Darler)认 为,在任何情境中,给予帮助的决定都 包含了复杂的社会认知和理性决策过程。
对紧急事态 的注意
第一步:此人注意到此事件 了吗?
是
否
对紧急事态 的判断
第二步:此人是否将该情景 解释为需要帮助的情景?
是
否
个人责任程度 的决定
第三步:此人是否承担起个 人责任?
• (四)社会交换理论
• 霍曼斯用社会交换理论来解释人类的全部社 会行为。人们不仅交换物质性的商品和金钱, 而且还交换非物质性的知识、友情、信息、 爱、满足等等。在助人行为上,社会交换理 论认为施予者和接受者同样受益。对于接受 者而言,得到了帮助,而施予者得到的报偿 既有外部的,也有内部的。
• (五)社会规范理论
助人者的心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只有当我们不能解释别人做好事的原因 时,我们才会因此而信任他们” ——斯金纳
社会规范理论:个体的认知和主动 社会交换理论:人与人之间的互动
第七章 利他行为
学习理论:强化和观察学习
强化 利他行为是通过强化(在赞扬和批评中)建立起 来的。
• 对儿童行为的奖励和惩罚 • 规范和习俗的最好学习者具有生存优势,学会了这些 规则,更容易适应社会。
第七章 利他行为
决策理论
决定如何给予帮助 在紧急情况下做出的急迫决定,要顶住巨大的 压力,有时甚至会有个人危险。直接给予助人 的干预并不总是很有效,有时可能会出错。 人们不提供帮助的原因 认识到帮助的需要,但不认为自己有提供帮助 的责任; 可能认为利他的损失大过于行动之后的酬赏; 可能是想提供帮助但缺乏相应的能力; 也可能是正在犹豫不绝。
–内在酬赏:由于责任的实现而产生的满足感和精神愉 悦,减少负罪感和内疚
第七章 利他行为
社会规范理论:责任、互惠与公平 与亲社会行为有关的特别重要的社会规范有社 会责任规范、互惠规范和社会公平规范。 社会责任规范(社会角色的作用)
• 帮助需要或依赖我们的人
互惠规范:
• 我们应当帮助那些曾经帮助过自己的人
第七章 利他行为
内容提要
1 2 3 4
利他行为概述 关于利他行为的理论解释 利他行为的影响因素 利他的社会情境因素与旁观者效应
第七章
利他行为
为什么一个利他的人即使在无利可图或不 期待任何回报的情况下,也会关心和帮助 他人呢? 会真正存在纯粹的利他主义吗?
第七章
利他行为
进化理论:本能与基因
生物进化论 达尔文(C. Darwin)的进化论:经过自然选择的 过程,有利他天性的生物更有可能使它们的物 种留存下来; 社会生物学( Sociobiology ) 利他在遗传上具有高生存价值 威尔逊(Wilson E.O.,1975) :人的利他行为 是由先天的基因遗传决定的,是本能行为。 儿童实验——利他是不是一种本能?
第七章
利他行为
个体因素 受助者:谁最可能获得帮助
是否受他人喜欢 人们更愿意帮助自己喜欢的人,在大多数情况 下,外貌上有吸引力的人更可能获得他人的帮 助。
在社会交换过程中自我价值的实现,精神上、 心理上的满足,其本身就是受益 偿还:人人为我,我为人人
• 社会交换论者吉尔德纳提出的互惠性规范,即交往 双方互相帮助、互相受益。
第七章 利他行为
社会交换理论:成本与报酬
反思:如果人与人的交往只是成本——收益的分析, 那么我们似乎就找不到真正意义上的利他行为了
第七章 利他行为
利他行为和助人行为
社会心理学家巴塔尔(Bar-Tal,1976) 利他主义行为 不期待外来酬赏,帮助别人是惟一目的; 助人行为(偿还行为) 以利他为目的,但动机是出于一定的功利目的
•回报性行为:为了回报曾经得到过他人的好处而助人 •补偿性行为:补偿自己曾使他人蒙受损失而助人。
• 利他行为动机是期望帮助他人后能增加他们将来帮 助我们的可能性。 • 自私不利生存
第七章 利他行为
马丁·尼莫拉
在德国,起初他们追杀共产主义者,我没有说话 ——因为我不是共产主义者; 接着他们追杀犹太人,我没有说话——因为我不 是犹太人; 后来他们追杀工会成员,我没有说话——因为我 不是工会成员;此后他们追杀天主教徒,我没有 说话——因为我是新教教徒; 最后他们奔我而来,却再也没有人站出来为我说 话了。
坏情绪若使得人们更多关注自身和自己的需要, 就会降低对他人提供帮助的可能。也可能带来对 自疚的补偿。
第七章 利他行为
个体因素 助人者:谁最可能提供帮助
助人动机:个人困扰与移情 个人困扰(personal distress)是指当我们自 身对于他人困境所产生的情感反应,如震惊、恐 惧、焦虑、无助等。 移情(empathy)指的是个体在关注到不幸者的 需要和情感时,体会他人痛苦的感受或见解,分 担他人的痛苦,产生对他人的同情和关心的感受 。 个人困扰会使人们感受到焦虑和恐惧,移情则让 人们感受到对他人的同情和悲悯,这是两种不同 类型的情感。
决定如何帮助
我有能力提供帮助吗?
是
否。我不知道该做什么。
提供帮助
第七章
利他行为
决策理论
知觉到需要 三种方式来知觉到有人需要帮助
• 由被助者本人主动、直接地提出,如向人借钱; • 由助人者自己发现,如发现有人病倒在路边; • 由被助者做出被动的求助要求,如公路上的一个司 机站在破了轮胎的汽车旁。
第七章 利他行为
个体因素 助人者:谁最可能提供帮助
助人动机:个人困扰与移情
第七章
利他行为
个体因素 受助者:谁最可能获得帮助
性别和年龄 女性被助的机会多于男性。 当发生危险时,男性比女性表现出更高的助 人倾向,但这仅仅针对女性求助者,尤其是 漂亮的女性求助者,而不是男性求助者。 女性助人者则不会受到求助者性别的影响, 而且女性也会表现出较高的助人倾向。 老人和孩子获得帮助的机会较多。
第七章 利他行为
进化理论:本能与基因
非互惠利他主义的基础 唐纳德·坎贝尔(Donald Campbell,1975) 人类社会形成的伦理和宗教规则,它们能阻止 指向自私的生物性偏好。 耶稣:“如果你只爱那些爱你的人,那么你 有什么权力去要求任何信任呢?„„我告诉你, 爱你的敌人吧。”
第七章
第七章 利他行为
第七章
利他行为
进化理论:本能与基因
亲缘选择假设 自然选择偏好那些帮助近亲的行为
• 人们不仅可以通过自己的孩子,还可以通过保全他 们血亲的孩子来增加基因遗传的机会。 • 越是确保近亲们的生存,他/她的基因在未来留传下 去的可能性就越大。
互惠利他假设 社会生物学家特雷沃斯(R.Trivers,1971)
亲社会行为 (Prosocial behavior)
美国心理学家威斯伯(L.G.Wispe) 《社会行为 的积极形式考察》 代表所有与攻击、欺骗、戕害等人类的否定性 行为相对立的行为,如同情、分享、协助、慈 善、捐款、救难、自我牺牲等。 包括任何类型的帮助或想要助人的行为,而不 管助人者的动机是什么。 共同的特征:有益于他人、群体乃至社会。
紧急情况是利他行为唤起的决定性因素之一。
第七章 利他行为个体因素 助人:谁最可能提供帮助 人格特征 在一些特定的情境中,助人者的一些特定人格特 质和能力可以使其更愿意帮助他人(Knight, Johnson,Carlo,&Eisenberg)。 当时心境 心境是指一种弥漫性的微弱的情绪状态。 积极的情绪和消极的情绪会对利他行为产生不同 的影响。
利他行为是亲社会行为的一种,亲社会行为包括 利他行为,但不等于就是利他行为。
第七章 利他行为
利他行为(Altruism)
一种自发形成的、把帮助他人当作惟一的目的 ,且不期望任何外在酬赏的社会行为。(可以 有内在酬赏) 利他行为的三层次 •把人的利益都视为同 四种特征: 等重要 •把利人放在利己之上 以帮助他人为目的; 是完全出于自愿的行为; •牺牲自己以利他人 不应该带有外在酬赏的期望; 利他者本身可能会有损失。 助人者的意图是判断利他的重要标准。
米尔斯等人(Mills & Grusec,1989)实验P178
• 人格倾向的赞扬比一般性的赞扬更有效。
–你真是个爱帮助人的好孩子 –你愿意把筹码分给其他小朋友,这是非常好的帮助他人的行 为
第七章 利他行为
学习理论:强化和观察学习
观察学习 榜样的力量 当个体仅仅是观察到他人表现出利他行为,即 使没有物质奖励或表扬,他们也会在类似的情 景中表现出利他行为。
• 关于献血的研究(Rushton & Campbell,1977)
第七章
利他行为
决策理论
拉坦内和达利(Latane,Darler) 利他行为的决定过程模式
知觉到需要
有人需要帮助吗?
是
否。这里没什么问题。
个人的责任
我有责任吗?
是
否。这不是我的责任。
权衡损失和酬赏
是否值得提供帮助
是
否。太冒险了,太浪费时间, 让人不愉快,等等。
利他行为
社会规范理论:责任、互惠与公平 影响亲社会行为的社会因素比生物学基础更重要 亲社会行为对社会有益,成为社会习俗或规范 的一部分。 亲社会行为是个体在社会化过程中,将这种行 为规范内化为自己的行为模式后产生的。
• 内化的过程
–遵守得到肯定、赞扬 –违背遭到社会排斥或其他惩罚。
• 内化后的结果:
第一种方式对助人者的知觉影响最鲜明,后两 种则容易被人忽略。
第七章
利他行为
决策理论
个体责任归属判断 当人们明显感觉到他们存在个人责任时,他们 显然更可能提供帮助。 影响责任知觉的另一个因素是能力。如果我们 有能力提供有效的帮助,我们就会感到更多的 责任。
第七章
利他行为
决策理论
权衡损失和酬赏 损失即采取一项利他行为所付出的代价,是指 时间的损失与精力的消耗。 酬赏即采取利他行为后所获得的内在酬赏,指 的是诸如光荣感、自尊的提高、精神舒畅等个 人主观感觉。 格罗斯实验:助人行为会因代价的提高而减少 人们若预期从利他的行为中获得较大的内在酬 赏,会激励人们多做利他行为。 同时考虑不助人时的损失与酬赏
第七章
利他行为
时间因素
事件的紧急性 对紧急事件的评定
• 肖特兰德和哈斯顿(Shotland & Huston ,1979)
紧急事件的特点
• 突然或出乎意料地发生; • 当事人可能要受到伤害或已经受到伤害; • 随着时间的延续,情况越来越严重和危险; • 没有其他人可以帮助当事人; • 旁观者有能力给予当事人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