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现手法知识点总结
高中语文小说的知识点总结
![高中语文小说的知识点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ed8f251f312b3169a451a49c.png)
表达技巧1、2、联想、乐景衬哀情、渲染、虚实结合、正面描写、侧面描写、直接抒情、间接抒情、顺叙、倒叙、插叙、用典、欲扬先抑、欲抑先扬、借古讽今、以小见大、以动写静、烘托、对比等3、4、5、小说3 .白描:纯用线条勾画,不加渲染烘托。
以小见大,寥寥几笔勾勒出画面,表现了性格、主题。
D、表达技巧1、修辞手法(比喻、借代、夸张、比拟、排比、设问、反问、对偶、引用……)2、表现手法(烘托、象征、衬托、对比、铺垫、欲抑先扬、先抑后扬……)3、结构方式(前后照应、创造悬念、埋下伏笔、总结上文、点题)小说阅读之情节情节的作用①交代人物活动的环境。
②刻画人物性格。
③为后面的情节发展作铺垫或埋下伏笔。
④表现主旨或深化主题。
⑤设置悬念,引起读者阅读的兴趣。
⑥照应前文或总结上文。
⑦线索或推动情节发展。
3、情节安排评价的解题技巧①就全文来说有一波三折式。
作用是引人入胜,扣人心弦,增强故事的戏剧性、可读性。
②就开头结尾来说有首尾呼应式。
作用是使结构紧密、完整。
③就开头来说有倒叙式(把结局放到开头来写)④就结尾来说有戛然而止,留下空白式。
⑤贯穿情节的线索,4、情节安排顺序的解题技巧①顺叙:按时间(空间)顺序来写,情节发展脉络分明,层次清晰。
②倒叙:不按时间先后顺序,而是把某些发生在后的情节或结局先行提出,然后再按顺序叙述下去的一种方法。
作用是使文章结构富于变化,避免平铺直叙;造成悬念,引人入胜。
③插叙:在叙述中心事件的过程中,为了帮助开展情节或刻画人物,暂时中断叙述的线索,插入一段与主要情节相关的回忆或故事的叙述方法。
作用是对主要情节或中心事件做必要补充说明,使情节更加完整,文章脉络清晰,结构更加严密、紧凑,内容更加充实丰满。
标题的作用通常有以下几种:①.设置了悬念。
②.标题就是小说的线索。
③.为塑造和突出人物形象服务。
④.推动情节的发展或推动了故事情节的转折,化解了人物矛盾冲突。
⑤.突出主题,一语双关,对主题的表现起画龙点睛的作用。
(完整版)高中语文小说的知识点总结
![(完整版)高中语文小说的知识点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0b89e47be009581b6ad9eb65.png)
表达技巧1、2、联想、乐景衬哀情、渲染、虚实结合、正面描写、侧面描写、直接抒情、间接抒情、顺叙、倒叙、插叙、用典、欲扬先抑、欲抑先扬、借古讽今、以小见大、以动写静、烘托、对比等3、4、5、小说3 .白描:纯用线条勾画,不加渲染烘托。
以小见大,寥寥几笔勾勒出画面,表现了性格、主题。
D、表达技巧1、修辞手法(比喻、借代、夸张、比拟、排比、设问、反问、对偶、引用……)2、表现手法(烘托、象征、衬托、对比、铺垫、欲抑先扬、先抑后扬……)3、结构方式(前后照应、创造悬念、埋下伏笔、总结上文、点题)小说阅读之情节情节的作用①交代人物活动的环境。
②刻画人物性格。
③为后面的情节发展作铺垫或埋下伏笔。
④表现主旨或深化主题。
⑤设置悬念,引起读者阅读的兴趣。
⑥照应前文或总结上文。
⑦线索或推动情节发展。
3、情节安排评价的解题技巧①就全文来说有一波三折式。
作用是引人入胜,扣人心弦,增强故事的戏剧性、可读性。
②就开头结尾来说有首尾呼应式。
作用是使结构紧密、完整。
③就开头来说有倒叙式(把结局放到开头来写)④就结尾来说有戛然而止,留下空白式。
⑤贯穿情节的线索,4、情节安排顺序的解题技巧①顺叙:按时间(空间)顺序来写,情节发展脉络分明,层次清晰。
②倒叙:不按时间先后顺序,而是把某些发生在后的情节或结局先行提出,然后再按顺序叙述下去的一种方法。
作用是使文章结构富于变化,避免平铺直叙;造成悬念,引人入胜。
③插叙:在叙述中心事件的过程中,为了帮助开展情节或刻画人物,暂时中断叙述的线索,插入一段与主要情节相关的回忆或故事的叙述方法。
作用是对主要情节或中心事件做必要补充说明,使情节更加完整,文章脉络清晰,结构更加严密、紧凑,内容更加充实丰满。
标题的作用通常有以下几种:①.设置了悬念。
②.标题就是小说的线索。
③.为塑造和突出人物形象服务。
④.推动情节的发展或推动了故事情节的转折,化解了人物矛盾冲突。
⑤.突出主题,一语双关,对主题的表现起画龙点睛的作用。
现代文常用表现手法及作用2
![现代文常用表现手法及作用2](https://img.taocdn.com/s3/m/c09a654ff46527d3240ce0b4.png)
现代文常用表现手法及作用(二)一、课前导入(作业评讲)二、知识点讲解★一、表现手法及作用1.托物言志(喻意、寄情、喻人):把特定的意义寄托在所描写的事物上,表达了……的情感,增强了文章的表现力。
2.联想和想象:丰富文章的内容,使人物形象更丰满,性格更鲜明突出,情节更感人。
3.开门见山与卒章显志(篇末点题):前者使文章简洁明快,让人一目了然;后者可以增加作品的深刻性、感染力和构思美,给读者以“画龙点睛“式的艺术享受。
4.以小见大:由平凡细微的事情反映重大的主题,突出表现中心,更有震撼力。
5.借景抒情(寓情于景):做到情景交融,使文章充满诗情画意。
6.象征:利用事物之间的某种联系,用具体的事物表现某种特殊的意义,作用,使主旨含而不露,立意高远、含蓄深刻。
二、答题格式:1.托物言志(喻意、寄情、喻人):本文巧妙地运用了托物言志(喻意、寄情、喻人)的写法,作者紧紧抓住XX的XX特点,精心刻画,从而含蓄地表达了作者XX的理想(或人生观或生活态度或精神品质)。
2.以小见大:本文从我们所熟知的XX入手,抓住XX的XX特点,让我们从平常小事中领悟到深刻的生活道理。
(或从平常小事中体现出了崇高的思想境界;或从平常小事中表现出美好的精神品质。
)3.象征:本文运用了象征的写作手法,抓住了XX与XX之间的相似的特点,通过对XX准确的描写刻画,更好地达到了表现XX的目的。
4.巧合:本文巧妙地运用了巧合,XX,既在读者的意料之外,却又在生活的情理之中,很好地表现了主题,令人读后不免点头赞许。
4.卒章显志:本文运用了卒章显志的写作手法,层层铺叙,直到最后才突然揭开谜底,XX,令人有恍然大悟之感,然后又转入深深的思考。
三、例题分析白蝴蝶花多年不见的一位朋友嫣到家中作客,看到一个精美镜框。
她惊奇地发现,里面不是斑斓的油画,不是天然贝壳,也不是脉络清晰的树叶或须爪皆全的昆虫标本,而是一个简简单单的白蝴蝶结,像是医用纱布结成,这显然与他见过的所有饰品都不同。
表现手法和作用
![表现手法和作用](https://img.taocdn.com/s3/m/838cdab3a1116c175f0e7cd184254b35eefd1ac5.png)
05
表现手法在社交媒体中的应用
提高社交媒体营销效果
运用多媒体素材
使用图片、视频、音频等多媒 体素材,丰富营销内容,吸引
用户的注意力。
故事化表达
用故事化的手法呈现产品或服务 ,让用户产生情感共鸣和代入感 ,提高用户参与度。
运用数据和图表
利用数据和图表来呈现产品的特点 和优势,增加可信度和说服力。
与用户进行互动和沟通
表现手法是一种工具和手段,它服务于作品内容和主题的表 达,帮助作家刻画人物形象、构建情节结构、创造典型环境 等。
表现手法的类型
按表现方式分
直接表现、间接表现、象征、 比喻、拟人、夸张等。
按文学体裁分
小说表现手法、诗歌表现手法、 散文表现手法、戏剧表现手法等 。
按创作风格分
现实主义表现手法、浪漫主义表现 手法、现代主义表现手法等。
雕塑
01
02
03
写实雕塑
通过逼真的雕刻技艺,表 现人物或物体的真实形态 和质感。
抽象雕塑
运用几何、形态等元素, 表现创作者的想象和感受 ,传达特定的意义和情感 。
纪念性雕塑
为纪念历史人物或事件而 创作,表现特定的主题和 意义,弘扬历史价值和文 化传承。
摄影
写实摄影
通过精确的拍摄技巧和后 期制作,再现现实生活中 的景象和人物。
拟人
将非人类的事物赋予人的特征,使读者更容易产 生情感共鸣。
反问
通过反向提问的方式,强调所要表达的观点或情 感。
03
表现手法在艺术创作中的应用
绘画
写实主义
通过细致入微的观察和表现, 将现实生活和自然景象再现于
画布之上。
抽象绘画
运用点、线、面、色彩等元素, 表现创作者的想象和感受,打破 传统绘画的具象限制。
联想的表现手法知识点汇总 有什么作用 有哪些好处
![联想的表现手法知识点汇总 有什么作用 有哪些好处](https://img.taocdn.com/s3/m/8128479b58fafab068dc022e.png)
联想的表现手法知识点汇总有什么作用有哪些好处联想想象:所谓联想,就是由一事物想到另一事物的心理过程;所谓想象,就是在原有感性形象的基础上创造出新形象的过程。
联想的表现手法有什么作用作用:联想想象经常在一起使用,可以使文章内容更为丰富,形象更丰满、生动,增添文章的艺术表现力。
视觉、听觉、味觉、触觉的综合运用:让读者对所描绘的事物有更真切形象的感受。
联想,是指人们根据事物之间的某种联系由甲事物想到乙事物的一种思维活动。
它是一种由此及彼的心理思维过程。
联想是联系眼前的事物与以往曾接触过的相似、相反或相关的事物之间的纽带和桥梁。
通过联想,可以从眼前的事物生发开去,由一点发散到另一点。
联想的内容都是已知的、客观存在的,它是一种由此及彼的思维过程;想象通过思维产生新的,是从无到有的过程。
不过,二者有很多共同点,一是联想和想象都不是凭空产生的,都要有一定的知识作为基础。
二是都要抓住事物的特征。
把两件事物联想在一起,主要看它们有没有共同特征。
三是最好得有创造性,想得新鲜、独特。
联想的表达效果是什么作用有哪些使人身临其境,便具有诗情画意。
作用:使事物生动化。
例如:太阳出来了,地上好像上了火。
升华主题,点明中心,例如:河中的水流动着,城中的爱也流动着。
联想的表达效果是什么1联想的作用是什么联想这是由当前的某一事物想到另一事物,或由甲观念想起乙观念的心理过程。
在写作中培养联想力是十分重要的。
联想力首先有助于解决作文的材料问题。
因为由此事联想到彼事,可以丰富材料;由进步的联想到落后的,可以加深思索;由表层的联想到内在本质的,可以深化理念;由可见的联想到不可见的,可以拓宽思路。
联想还有助于提炼和深化主题,有助于运用托物言志、比喻论证和类比论证、借景抒情等构思和表达技巧。
作文能力的提高,在很大程度上要依靠联想能力的提高。
2想象的表达效果想象是人在头脑里对已储存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形成新形象的心理过程。
它是一种特殊的思维形式。
诗歌的表现手法
![诗歌的表现手法](https://img.taocdn.com/s3/m/f0b0388d58f5f61fb73666a0.png)
示例:①烘托,江上秋风烘托了寒凉的气氛和 作者客居的孤寂情怀; ②以乐景写哀情,用“儿童挑促织”的欢乐反 衬作者客居的孤独和愁思; ③首句运用叠词,“萧萧”一词表现了秋夜的 寒凉与萧索; ④以动衬静,用秋风瑟瑟反衬出秋夜的寂静。
送友人 (唐)薛涛 水国蒹葭夜有霜,月寒山色共苍苍。 谁言千里自今夕,离梦杳如关塞长。 【注释】 杳:远得看不见踪影。 思考:结合诗歌内容,对这首诗运用的表 相识, 欲别频啼四五声”。
这两句运用了拟人的手法,移情于物,表 达了诗人依依惜别之情。
城东早春 杨巨源 诗家①清景在新春,绿柳才黄半未匀。 若待上林②花似锦,出门俱是看花人 【注释】 ①诗家:诗人。②上林:即上林苑 ,古代宫苑名。 思考:结合诗歌内容,对这首诗运用的表现 手法作简要赏析。
示例:①烘托,前两句写送别地点的秋景,渲染 了凄清的氛围,烘托了送别时悲凉的心境,表达 了惜别之情。 ②运用叠词,秋色“苍苍”,凄清苍茫,烘托出 离别的悲凉心境,运用叠词,具有音韵之美。 ③比喻,离愁别绪如千里关塞一样绵长,生动地 表现了离别苦痛的深沉和对友人别后的思念之情。
山雨 翁卷 一夜满林星月白,亦无云气亦无雷。 平明忽见溪流急,知是他山落雨来。 思考:有关雨的诗很多,而这首诗写雨比较 独特,试结合诗句作简要分析。
知识点拨
诗歌的表现手法 1.常用修辞格:比喻、借代、拟人、对偶、 夸张、反问、双关、用典、对比等。
2.表达方式 叙事 议论 描写 抒情
3.表现手法
夜书所见(南宋)叶绍翁 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 知有儿童挑①促织②,夜深篱落③一灯明 。 【注释】 ①挑:逗趣。②促织:蟋蟀。 思考:结合③诗篱歌落内:容篱,笆对。这首诗运用的表现 手法作简要赏析。
示例1:这首诗独特在诗人采用侧面描写的手法 (或烘托、虚写、联想想象),通过写见到“ 溪流急”,来表现他山之雨的急和猛。 示例2:写山雨,而在前三句却不着一个“雨” 字,只在最后一句点出“他山落雨来”,构思 精巧,出人意料。
初二语文各种表现手法解析
![初二语文各种表现手法解析](https://img.taocdn.com/s3/m/234c8da51b37f111f18583d049649b6648d7096d.png)
初二语文各种表现手法解析初二语文各种表现手法解析今天店铺为大家整理了有关初二语文知识点归纳之各种表现手法详细解析的相关内容,以供大家阅读。
一、表现手法类型:烘托(衬托)、对比、对照、借景(物)抒情、托物言志、欲扬先抑。
(联想、想象)寓情于景、融情入景、讽刺、象征、联想、想象、以小见大、类比象征是通过特定的容易引起联想的具体形象,表现某种概念、思想和感情的艺术手法。
象征体和本体之间存在着某种相似的特点,可以借助读者的想象和联想把它们联系起来。
例如蜡烛,光明磊落,焚烧自己,照亮别人的具体形象,可以使我们联想到舍己为人的崇高精神。
因此蜡烛是舍己为人的象征。
二、什么是象征手法?它和比喻手法有什么区别?象征是通过特定的容易引起联想的形象表现与之相似或相近特点的概念、思想或感情的艺术手法。
只用于表示有关人类品质或人类组织的性质,一般适用于抒情作品。
比喻可以用于表示任何事物的性质,一般的比喻,其喻体分散在全篇文章中什么是以小见大的方法?就是采用小的事情来表现大的主题的写作方法,将抽象的事物具体化。
比方说,要你写一个以生命为话题的文章,如果你总是谈什么生命的意义之类的,这就很难去写好。
而采用以小见大的方法却可以绕过这些说教,给人以更生动可感的形象,如写与病魔作斗争的中学生,如写时时刻刻给予你关心的父母,如写下岗工人的努力等等,你可以借助具体的形象来给生命着色,象语文课文《敬畏生命》,就是以柳絮这样细小的生物;《白蝴喋之恋》就是以一只小小的蝴蝶来对生命进行探讨。
采用这种以小见大的办法,这样在你的笔下,就会有五彩的生命了。
再比方写爱国,你可以写一个小学生对红旗的爱护,看到别人对红旗不尊重就要加以指正等等。
那一般在什么情况下采用这种方法呢?一般是些很抽象的概念的话题时就可以采用(就是当你感觉到你要写的观点和你政治书上的观点相同),如"人生观""价值"等等啊。
采用这种办法应注意的是:一是要注意你所选择的小的材料和你的大的观点有相似性,能统一起来。
高考高中语文诗歌语言风格及表现手法知识点梳理
![高考高中语文诗歌语言风格及表现手法知识点梳理](https://img.taocdn.com/s3/m/e9eef5d3c9d376eeaeaad1f34693daef5ff71358.png)
古诗词语言风格知识点梳理【语言风格分类1】古诗词语言风格一般有清新、明快、凝练、含蓄、华丽、质朴、简洁、工丽、隽永、晦涩等类型。
1.清新:主要指语言浅显而有新意。
2.明快:主要指直接的、明朗的、爽快的、泼辣的,往往是斩钉截铁,一语破的的语言风格。
3.凝练(精练):主要指语言简洁而含意丰富。
4.含蓄:有时也称蕴藉,其特点是意在言外,常常不是直接叙述,而是曲曲折折地倾诉,言在此而意在彼,或引而不发,或欲说还休,让读者去体味。
5.华丽(绚丽):主要指有富丽的词藻,绚丽的文采,奇幻的情思。
6.质朴(平淡、自然):主要指选用确切的字眼直接叙述,全用白描,不加修饰,显得真切深刻、平易近人。
7.简洁:特点是干净利落,言简意赅。
8.工丽:既讲究辞藻华丽,又讲究对仗工整。
9.隽永:语意深长,耐人咀嚼。
10.晦涩:主要指语言艰涩、冷僻、难懂。
【语言风格分类2】1.豪迈雄奇:此种风格的诗,多用具有气势和节奏奔放的语言来塑造博大新奇的形象,营造恢弘阔远的意境,表现积极向上的思想感情。
如李白《庐山谣寄卢侍御虚舟》:“登高壮观天地间,大江茫茫去不还。
黄云万里动风色,白波九道流雪山。
”2.沉郁顿挫:沉郁就是深沉蕴藉。
沉郁的诗作者似乎有千言万语积压在胸,而后沉吟再三,勃发于笔端。
如杜甫《登高》“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3.慷慨悲壮:此风格的作品,含思悲壮,出语高昂,充满着对时代的感慨,或雄才不得志于时,或感时伤乱,忧国忧民,心中郁结,愤慨不平。
如陈子昂《登幽州台歌》“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4.朴素自然:其语言力求平淡,不追求词藻的华丽,显现出质朴无华的特点,但于平淡中蕴含着深意。
如陶渊明《饮酒》:“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5.婉约细腻:这种风格往往体现出“曲、细、柔”的特点,曲径通幽,情调缠绵,表达感情细如抽丝。
如李清照《武陵春》:“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
诗歌鉴赏常见表现手法归纳
![诗歌鉴赏常见表现手法归纳](https://img.taocdn.com/s3/m/76f8d00b10661ed9ac51f311.png)
古代诗歌常用表现手法表现手法,也称表达技巧、艺术手法,包括修辞手法、抒情手法、描写方法等。
知识点一、修辞手法▲1.比喻。
比喻就是把一种事物或情景比作另一种事物或情景,有突出事物特征,把抽象的事物形象化的作用。
如刘禹锡的《望洞庭》:“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
”诗歌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将洞庭湖比作白银盘,将君山比作青螺,生动形象,耐人寻味。
▲2.拟人。
如刘攽的《新晴》:“青苔满地初晴后,绿树无人昼梦余。
唯有南风旧相识,偷开门户又翻书。
”诗中将“南风”人格化,通过一系列动作描写,表现了久雨初晴后作者宁静恬适的心情,以及对南风“恶作剧”的亲切喜爱之情。
▲3.夸张。
如孟浩然的《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气蒸”“波撼”是夸张的写法,突出了洞庭湖的雄伟气势。
又如李白的《秋浦歌》:“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白发因愁而长,长达三千丈,该是多么深重的愁思!以此写愁,奇特至极。
4. 借代。
借用相关的事物来代替所要表达的事物,使语言简练、含蓄、别致。
如李清照的《如梦令》:“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词人用“绿肥”“红瘦”指代绿叶、红花。
5.象征。
借助某人某物的具体形象(象征体),以表现某种抽象的概念、思想和情感。
它可以使文章立意高远,含蓄深刻。
如以松柏象征坚贞。
松枝傲骨峥嵘,柏树庄重肃穆,且四季长青,历严冬而不衰。
《论语》赞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又如以兰花象征高尚。
兰花风姿素雅,花容端庄,幽香清远,历来作为高尚人格的象征。
诗人屈原极爱兰花,在他不朽之作《离骚》中,多处出现咏兰的佳句。
6.双关表面是一个事物,实际上还暗指另外的含义。
古人送别折柳就是希望对方留下来,就是双关修辞。
刘禹锡《竹枝词》:“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
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晴”与“情”同音,是谐音双关。
7.设问。
如阿鲁威的《双调,蟾宫曲》:“问人间谁是英雄?有酾酒临江,横槊曹公。
初中语文表现手法知识点精细汇编(附例句+易错点区别技巧)
![初中语文表现手法知识点精细汇编(附例句+易错点区别技巧)](https://img.taocdn.com/s3/m/51b194724531b90d6c85ec3a87c24028905f855e.png)
从广义上来讲,表现手法也就是作者在行文措辞和表达思想感情时所使用的特殊语句组织方式。
又因现代的语文已不太注重表现手法与表达技巧的区分,可认为二者是统一的,但要严格区分,表现手法从属于表达技巧。
1. 从结构上分:开门见山承上启下卒章显志点面结合悬念伏笔呼应线索(1)开门见山:文章开头就入正题,不拐弯抹角。
切入点独特,视角新颖,总领全文,提纲挈领,引出下文或引出话题;交代要素,营造气氛,奠定感情基调。
如:朱自清的《背影》我与父亲不相见已有二年余了,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
开篇点题,表明了作者最难忘的是父亲的背影。
(2)承上启下:用词语,句子或段落衔接过渡。
表达效果:结构严谨,浑然一体,前后呼应,转移话题,连接事件,转换场景,衔接紧密,上下连贯。
(3)卒章显志:在文章结尾时,用一两句话点明中心、主题的手法就叫卒章显志,也叫“篇末点题”,“志”就是指文章的主题、中心。
“卒”为完毕。
恰当运用这种手法可以增加文章的深刻性、感染力和结构美,有“画龙点睛”的艺术效果。
亦作“卒章见志”,很常见的一种写作方法,一般地说,几乎在所有文体中均有应用,在散文中使用较多,卒章显志是立意手法之一。
(4)伏笔、照应:a伏笔,实际上是一种交待,对将要出现的事件作暗示,为情节发展做铺垫。
它的好处是交待含蓄,使文章结构严密、紧凑,读者读到下文内容时,不至于产生突兀怀疑之感。
埋下伏笔后,后边一定要有照应。
如《故乡》中,“我”刚回到故乡时,母亲说“还有闰土,他每到我家来时,总问起你,很想见你一面。
我已经将你到家的大约日期通知他,他也许就要来了。
”这是一处伏笔,它不仅点明了闰土和“我”的关系,而且暗示“我”将要与闰土见面,使后面闰土的出场十分自然。
b照应,是文章前后内容上的关照呼应。
方式主要有与伏笔照应、与开头或题目照应、反复照应等。
照应得好,可使文章结构严谨细密,主题更加鲜明。
如《背影》一文中四次写“背影”,三次写“流泪”,反复照应,感情抒发一次次更加强烈,滚滚热泪既表达了儿子的情感,又衬托出背影形象的感人,这篇文章是情与泪的结晶。
中学语文表现手法答题作用万能公式
![中学语文表现手法答题作用万能公式](https://img.taocdn.com/s3/m/a835c47c5627a5e9856a561252d380eb629423ec.png)
中学语文表现手法答题作用万能公式一、引言在中学语文学习中,表现手法是一个重要的知识点,它涉及到文本的表达方式、修辞手法、描写手法等多个方面。
为了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这些表现手法,我们总结出了一套答题作用万能公式,帮助学生在考试中快速准确地回答相关问题。
二、答题作用万能公式1. 表现手法分类在中学语文中,表现手法包括但不限于表达方式、修辞手法、描写手法等。
为了更好地理解和运用这些表现手法,我们需要首先了解它们的分类。
表达方式:叙述、描写、说明、抒情等。
修辞手法: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对偶、反复等。
描写手法:动静结合、虚实结合、点面结合、细节描写等。
2. 答题作用万能公式应用在回答有关表现手法的题目时,我们可以使用以下答题作用万能公式:(1) 描述该手法在文中的具体运用;(2) 分析该手法对表达文章主旨和情感的作用;(3) 结合文章内容和主题,谈谈你的理解或感悟。
三、实例分析以朱自清的《荷塘月色》为例,文章中运用了比喻和通感的修辞手法,通过描述“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将嗅觉转化为听觉,进一步增强了月下荷香的清淡缥缈。
通过使用答题作用万能公式,我们可以这样回答:(1) 文章中作者运用了比喻修辞手法,将荷香比作歌声,生动形象地描绘了荷香的缥缈之美;(2) 这一修辞手法深化了月下荷塘的意境,增强了作品的艺术感染力;(3) 结合文章主题,作者通过描绘荷香的清淡缥缈,表达了对宁静、淡泊情怀的向往,同时也体现了作者在当时社会环境下内心的苦闷和彷徨。
四、总结与展望通过上述分析,我们可以看到答题作用万能公式在中学语文表现手法学习中的重要作用。
它不仅能够帮助我们快速准确地回答相关问题,还能加深对表现手法的理解和运用。
然而,值得注意的是,表现手法的运用并非孤立的,它与文章的主题、情感、结构等方面密切相关。
因此,在未来的学习中,我们需要更加全面地理解和运用表现手法,不断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
初中语文知识点总结汇总
![初中语文知识点总结汇总](https://img.taocdn.com/s3/m/08a49821bb1aa8114431b90d6c85ec3a87c28bce.png)
初中语文知识点总结汇总初中语文的基础知识点1.表达方式:记叙、描写、抒情、说明、议论。
2.表现手法:象征、对比、烘托、设置悬念、前后呼应、欲扬先抑、托物言志、借物抒情、联想、想象、衬托(正衬、反衬)。
3.修辞手法: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对偶、引用、设问、反问、反复、互文、对比、借代、反语。
4.记叙文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
5.记叙顺序:顺叙、倒叙、插叙。
6.描写角度:正面描写、侧面描写。
7.描写人物的方法:语言、动作、神态、心理、外貌。
8.描写景物的角度:视觉、听觉、味觉、触觉。
9.描写景物的方法:动静结合(以动写静)、概括与具体相结合、由远到近(或由近到远)。
10.描写(或抒情)方式:正面(又叫直接)、反面(又叫间接)。
11.叙述方式:概括叙述、细节描写。
12.说明顺序: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
13.说明方法:举例子、列数字、打比方、作比较、下定义、分类别、作诠释、摹状貌、引用。
14.小说情节四部分: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15.小说三要素:人物形象、故事情节、具体环境。
16.环境描写分为:自然环境、社会环境。
17.议论文三要素:论点、论据、论证。
18.论据分类为:事实论据、道理论据。
19.论证方法:举例(或事实)论证、道理论证(有时也叫引用论证)、对比(或正反对比)论证、比喻论证。
20.论证方式:立论、驳论(可反驳论点、论据、论证)。
21.议论文的文章的结构:总分总、总分、分总;分的部分常常有并列式、递进式。
22.引号的作用:引用;强调;特定称谓;否定、讽刺、反语。
23.破折号用法:提示、注释、总结、递进、话题转换、插说。
初中语文必备知识点第一部分二种语言类型:口语、书面语。
二种论证方式:立论、驳论。
二种说明语言:平实、生动。
二种说明文类型:事理说明文、事物说明文。
二种环境描写:自然环境描写--烘托人物心情,渲染气氛。
社会环境描写--交代时代背景。
二种论据形式:事实论据、道理论据。
古代诗歌鉴赏之修辞手法、表现手法、表达方式 知识点总结及训练 (教师版)
![古代诗歌鉴赏之修辞手法、表现手法、表达方式 知识点总结及训练 (教师版)](https://img.taocdn.com/s3/m/c36cc0a30975f46526d3e14c.png)
古代诗歌鉴赏之修辞手法、表现手法、表达方式总结性资料,请妥善保存修辞手法【知识卡片】修辞手法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对偶排比反问设问反复对比引用双关反语顶真通感用典互文叠字呼告讳饰(婉曲)仿词飞白回文列锦判断下面句子所用的修辞手法1、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
(刘禹锡《望洞庭》)比喻2、草木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
(韩愈《晚春》)拟人3、陶尽门前土,屋上无片瓦。
十指不沾泥,鳞鳞居大厦。
对比比喻4、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
(秦观《浣溪纱》)比喻对偶5、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用典6、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比喻对偶7、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夸张8、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
互文9、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
互文10、一雨池塘水面平,淡磨明镜照檐楹。
比喻11、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
拟人12、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比喻13、返咸阳,过宫墙;过宫墙,绕回廊;绕回廊,近椒房;近椒房,月昏黄;月昏黄,夜生凉。
顶针14、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
拟人比喻通感15、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互文16、问人间谁是英雄?有酾酒临江,横槊曹公。
设问17、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拟人18、凉月如眉挂柳湾,越中山色镜中看。
比喻19、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夸张20、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
借代21、江东弟子今虽在,肯为君王卷土来?反问22、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设问23、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比喻对偶夸张24、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借代25、马跑得越快,离楚国不是越远吗?反问26、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夸张借代27、举酒欲饮无管弦。
借代28、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比喻29、淡月梨花曲槛傍,清露苍苔罗袜凉。
恨他愁断肠,为他烧夜香。
——《凭栏人·春思》反语30、我失骄杨君失柳,杨柳轻飏直上重霄九。
初中语文写作手法26个知识点整理
![初中语文写作手法26个知识点整理](https://img.taocdn.com/s3/m/63a1c411182e453610661ed9ad51f01dc28157e8.png)
初中语文写作手法26个知识点整理一、表达方式:记叙、描写、抒情、说明、议论二、表现手法:象征、对比、烘托、设置悬念、前后呼应、欲扬先抑、托物言志、借物抒情、联想、想象、衬托(正衬、反衬)三、修辞手法: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对偶、引用、设问、反问、反复、互文、对比、借代、反语四、记叙文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五、记叙顺序:顺叙、倒叙、插叙六、描写角度:正面描写、侧面描写七、描写人物的方法:语言、动作、神态、心理、外貌八、描写景物的角度:视觉、听觉、味觉、触觉九、描写景物的方法:动静结合(以动写静)、概括与具体相结合、由远到近(或由近到远)十、描写(或抒情)方式:正面(又叫直接)、反面(又叫间接)十一、叙述方式:概括叙述、细节描写十二、说明顺序: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十三、说明方法:举例子、列数字、打比方、作比较、下定义、分类别、作诠释、摹状貌、引用十四、小说情节四部分: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十五、小说三要素:人物形象、故事情节、具体环境十六、环境描写分为: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十七、议论文三要素:论点、论据、论证十八、论据分类为:事实论据、道理论据十九、论证方法:举例(或事实)论证、道理论证(有时也叫引用论证)、对比(或正反对比)论证、比喻论证二十、论证方式:立论、驳论(可反驳论点、论据、论证)二十一、议论文的文章的结构:总分总、总分、分总;分的部分常常有并列式、递进式。
二十二、引号的作用:引用;强调;特定称谓;否定、讽刺、反语二十三、破折号用法:提示、注释、总结、递进、话题转换、插说。
二十四、其他:(一)某句话在文中的作用:1.文首:开篇点题;渲染气氛(记叙文、小说),埋下伏笔(记叙文、小说),设置悬念(小说),为下文作辅垫;总领下文;2.文中:承上启下;总领下文;总结上文;3.照应开头(议论文、记叙文、小说)(二)修辞手法的作用:它本身的作用;结合句子语境。
1.比喻、拟人:生动形象;答题格式: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对象+特性。
现代文表现手法专题
![现代文表现手法专题](https://img.taocdn.com/s3/m/4868c80ce87101f69e31953c.png)
修辞方法包括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对偶、 排比、反复、设问、反问等; 抒情手法包括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直抒胸臆、 托物言志、用典抒情、借古讽今、叙事抒情等;
描写手法包括象征、虚实结合、联想想象、动 静结合、白描等;
“表现手法”题型命题的一般规律
1.有的命题使用的是狭义的概念,有时会明确的指 出某一种具体的表现手法,让考生就此手法作出 赏析。 2.有的命题使用的是广义的概念,在题干中常用 “哪些表现手法”或“什么写法”或“哪些艺术 手法”等词语,此时就要求考生还得从修辞等其 他角度来答题。 3.此类题型分值至少是每题4分,多数情况是6分, 需要分成2—3个得分点来做答。
参考答案:
第一问: 作者采用对比、排比、比拟和想象来写 克拉2号气井。 第二问:①通过对克拉2号气井所在的雅丹地貌和 荒漠地貌的对比,表现了石油工人充满激情,不 畏艰险,克服困难的精神;②通过对不同劳动情 景的排比,表现了石油工人坚定的决心和一往无 前的气势;③通过对管道天然气声音的比拟,表 现了石油工人对西气东送所做的巨大贡献;④通 过对远方亲人的召唤和想象,表达了作者对石油 工人的敬佩和感激之情。
3、展开要深入
遇到问这样写有什么好处、效果的题型,一定要把思想内容与艺术形式结 合起来回答。因为任何手法的运用都是为表达内容,揭示主题服务的。
四、例题解析
例一:2009年全国一卷第17题:在文章最后,作者 是采用哪些方法来写克拉2号气井的?表达了什么 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6分)(文本:雷 抒雁《彩色的沙漠》)
表现手法总结知识点
![表现手法总结知识点](https://img.taocdn.com/s3/m/1d6b3811bf23482fb4daa58da0116c175f0e1eae.png)
表现手法总结知识点第一种表现手法是比喻,比喻是指借用一种事物来说明另一种事物的手法。
比喻的作用是通过生动的对比,加深对事物的理解,同时也美化了文学作品的语言。
比喻又分为直接比喻和隐喻两种。
直接比喻是指用一个名词或形容词来说明另一个名词或形容词的手法,如“他就像一只饥饿的狼一样,一路奔跑”。
而隐喻是指不显露出来的比喻,读者需要通过上下文的暗示来理解,如“城市的灯光是一幅流动的画,把傍晚的街道点亮”。
比喻是生活中常见的修辞手法,在文学作品中也得到了广泛的运用。
通过比喻,作品的形象更加生动,情感更加丰富,读者也更容易产生共鸣。
第二种表现手法是意象,意象是指通过对感觉、情感、思想等深层次的描绘来营造作品的氛围和情感体验,把读者带入到作者所创造的世界中。
常见的意象有视觉意象、听觉意象、触觉意象等。
视觉意象是指通过对物体、景色、色彩等视觉形象的描绘来营造作品的氛围,如“远处的山峰在夕阳的照射下,仿佛笼罩在一层金色的光晕之中”。
听觉意象是指通过声音、音乐、自然声响等听觉形象的描绘来产生作品的氛围,如“远处传来了阵阵风声,嘹亮的鸟叫声悠扬动听”。
触觉意象是通过对触感、温度等触觉形象的描绘来产生作品的氛围,如“湖水清凉到手指触及之处,仿佛带着一丝丝冰凉”。
通过意象的描绘,作品的情感更加深刻,读者也更容易与作品产生共鸣。
同时,意象也是文学作品中的重要元素,能够丰富作品的形象和氛围。
第三种表现手法是对比,对比是指通过对不同事物、情感、感觉等的对比来突出作品中的主题或情感。
对比可以通过事物的对比,时空的对比,情感的对比等方式展现出来。
事物的对比是指通过对不同事物的对比来透露出作品的主题和情感,如“冬日的天空下着大雪,白茫茫的一片,与寂静的森林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时空的对比是指通过对不同时间、空间的对比来突出作品中的情感和主题,如“夜幕降临,城市的霓虹灯熠熠生辉,与古老的寺庙形成鲜明的时空对比”。
情感的对比是指通过对不同情感的对比来突出作品中的情感,如“白天的活泼与夜晚的宁静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让人感受到了生活的多样性”。
语文句子的表现手法有哪些方面
![语文句子的表现手法有哪些方面](https://img.taocdn.com/s3/m/ef870d7c842458fb770bf78a6529647d272834d7.png)
语文句子的表现手法有哪些方面语文句子是语言表达的基本单元,其表现形式有许多种。
句子的表现手法能够对文章的意境和视觉效果起到关键性作用。
本文将为您介绍关于语文句子的表现手法,其中涉及的五个知识点分别是排比句、倒装句、对称句、反问句和借代句。
一、排比句排比句是指一种使用同样的句式和句型,呈现相似或相同内容的表现手法。
它通常使用平行结构或者相似结构的形式来表达同一观点或情感,同时也能够营造出鲜明的语言节奏与美感。
例如著名的“黄山秀水奇峰异石”。
二、倒装句倒装句是一种将主语和谓语的位置倒置的句子结构。
倒装句可以使原本平淡的语言更具有感染力和表现力,常常运用在修辞和复杂的语法语境中。
例如“天上星海沉寂,地下山河万物繁盛。
”三、对称句对称句是指使用句型或语言结构的方式来表现出对称或平衡的效果。
其中,同音句是一种最常见的对称句表现形式,如“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它通过音韵、语义、结构等多种方面的对称性来有效地表达出文章的主题和情感。
四、反问句反问句是一种询问句式,通常用于回答自问自答的问题。
它能够通过反向提出质疑或者疑问的方式实现强调。
同时,反问句也能引导读者主动思考,增强文章的教育意义和文学特色。
例如:“这是一个成功的人吗?他曾经失败过多少次?”五、借代句借代句是指在表达某个概念或意思时使用隐喻、象征或比喻等手法,来展现出思维的深度和文学的美感。
借代句能够通过比较和概括的方式,传达出具体事物所难以表达的哲学思考和人生感悟。
例如,“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通过死亡和离别的借代表现出深情的思考和对生命的珍视。
综上所述,语文句子的表现手法有着多种形式,如排比句、倒装句、对称句、反问句和借代句等。
这些手法可以在文章中起到丰富和强化意境的作用,同时也展现了语文的无限魅力和文学的深度。
对于学生而言,良好的语文表达能够极大提升写作能力和表达能力,因此多多练习,不断掌握各种表现手法,是学习语文的重要方法之一。
语文知识点诗歌的艺术表现手法
![语文知识点诗歌的艺术表现手法](https://img.taocdn.com/s3/m/dbf1076db5daa58da0116c175f0e7cd185251845.png)
语文知识点诗歌的艺术表现手法诗歌的艺术表现手法诗歌是一种具有高度艺术性的文学形式,它通过运用各种艺术表现手法,以感人、优美的语言形式,传达诗人的情感、思想和意境。
本文将对一些常见的语文知识点中诗歌的艺术表现手法进行阐述和分析。
一、意象的绚烂意象是诗歌的基本元素之一,它是通过形象化的语言描述来展现诗人的思绪和情感。
诗歌中的意象可以是视觉上的、听觉上的、嗅觉上的,或者其他感官上的,以此来创造出生动鲜活的形象,使读者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
比如,李白的《静夜思》中,“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通过“明月光”和“地上霜”这两个意象,将读者带入到一个静谧、寂寥的夜晚,产生出秋夜的冷寂和幽静。
二、比喻的奇妙比喻是一种常见的修辞手法,在诗歌中被广泛应用。
通过将一个事物与另一个事物进行类比,诗人可以巧妙地传达出自己的情感和想法。
比如,苏轼的《赤壁赋》中有一句:“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这里的“羽扇纶巾”就是对诸葛亮的形象进行的比喻,既展示了他智慧超群,又强调了他高尚的品德。
三、抒情的激情抒情是诗歌的一种常见形式,它通过表达诗人内心深处的情感,引起读者的共鸣与感动。
抒情诗可以表达人对爱情、友情、亲情等的情感,也可以表达对自然、社会、生活等的感悟。
诗人通过对抒情诗的写作,展示自己内心世界的感受和思考。
在杨万里的《临江仙·滚滚长江东逝水》中,诗人通过对长江东逝水的描写,表达了对兴盛过去的怀念之情,抒发了自己的郁愁和无奈。
四、声调的和谐声调是诗歌的重要一环,它是指诗句中的音韵节奏,对于营造诗歌的音乐性和美感起到重要作用。
通过采用各种不同的音韵结构、韵律和节奏,诗人能够使诗歌更加优美和动听。
比如,在杜牧的《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题》中,“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通过运用押韵和节奏感,使整首诗产生一种流畅、悦耳的韵律美。
五、意境的凝练意境是诗歌的灵魂所在,它通过精炼、简练的语言表达,传达诗人的情感和思想,使读者在阅读时能产生深刻的感悟和感受。
语文高考知识点——表现手法
![语文高考知识点——表现手法](https://img.taocdn.com/s3/m/fab5267d76232f60ddccda38376baf1ffd4fe358.png)
诗歌鉴赏专题——表达技巧类诗歌的表达技巧往往表现在三大方面:表达方式、表现手法、修辞手法。
一、表达方式:记叙、议论、描写、抒情。
诗词中主要运用叙述、描写、议论、抒情四种表达方式,这其中描写、抒情是考查的重点。
1、情与景关系:诗人写诗来表达他的思想情感。
为了达到这侧目的,他需要写景来引起情,把情感传达给读者。
情与景的处理很重要,如果处理得恰当,他就会激起读者的感情,使读者与他发生共鸣。
这样的诗就写得好,能动人。
2、抒情手法分为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两种。
①直接抒情(直抒胸臆)——就是诗人在其诗作中袒露襟怀,不假掩饰地抒发激情、快意或愁绪。
这种方式比较直观。
②间接抒情——诗人们往往借助多种修辞艺术,委婉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
分为借景抒情、托物言志,情景交融。
a借景抒情:诗人对某种景象或某种客观事物有所感触时,把自身所要抒发的感情、表达的思想寄寓在此景此物中,通过描写此景此物予以抒发,这种抒情方式叫借景或借物抒情。
b托物言志:是作者借助物的象征义来表达个人胸怀心志的一种艺术手法,又叫感物抒怀。
托物言志诗,又叫写物诗。
如:王冕的《墨梅》我家洗砚池头树,朵朵花开淡墨痕。
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
此诗运用了托物言志的手法,抒发了作者要像梅花那样的高洁、淡雅,不向世俗献媚的坚贞、纯洁的操守。
托物言志和借景抒情区别:借景抒情是通过对景物的描写,抒发的是情感,表现的是情绪,诗人在诗中表达的是含蓄的感受,所以它有乐、哀、愁,但我们绝不会把这种情绪看成是一种思想。
借景抒情的“情”专指热爱、憎恶、赞美、快乐、悲伤等感情。
托物言志,更重要的是诗人要通过描写的物来表明心迹,以及人生的态度和对人生的感悟。
托物言志常常借助于某物的一些特性,托物言志的“志”可以指感情、志向、情操、爱好、愿望、要求等。
c情景交融:这种方式将感情融汇在特定的自然景物或生活场景中,借对这些自然景物或场景的描摹刻画抒发感情,是一种间接而含蓄的抒情方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表现手法知识点总结
1.对比:
概念:是一种把两种相反的事物或者一种事物相对立的两个方面作比较的写作手法。
它相反、相对的两个方面是并列的。
作用:常见用对比手法描写人物,刻画性格。
用对比手法,描摹景物,抒发感情。
通过对比使所表现的事物特征或所阐述的观点更鲜明更突出。
常见问题:文中用了什么写法,起到什么作用?文中用了对比手法,有什么作用?对比作为本文重要表现手法之一,请简要分析作者将什么与什么进行对比,作用是什么?
答题格式:本文运用了对比,把___和____作对比,突出(强调了)_____(结合作者的写作意图来回答)
例题:在《变色龙》中,作者把奥楚蔑洛夫在处理狗咬伤赫留金时,前后不同态度作对比,鲜明的刻画出奥楚蔑洛夫“变色龙”的性格特点。
例题:在《范进中举》中,把范进中举前后,胡屠户对他的前倨后恭、前嫌后捧的不同态度作对比,强烈讽刺了胡屠夫这个欺贫爱富的“势利眼”。
2.象征:
概念:即托义于物,指凭借具体的物象来表现与之相似或相近的概念、思想、感情等,把抽象的事物具体化、形象化。
(象征体与本体之间没有固定的联系)
作用:引申事理,使抽象事物具体化,激发联想,感染力强。
常见问题:某物的象征意义是什么?本文运用了象征的表现手法,有什么作用?本文作者用一物象征另一物,原因是什么?本文你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作用是什么?
答题格式:本文运用了象征的写作手法,用_____(象征物)象征______(被象征物),通过对______(象征物)准确的描写刻画,更好的达到了表现______的目的。
例题:茅盾的《白杨礼赞》运用了象征的写作手法,用白杨树象征了北方军民,通过对黄土高原上白杨树枝干笔直、叶子片片向上的形象的细致描写,表现了它的倔强、挺立、不屈不挠,更好的达到了表现北方军民质朴、严肃、坚强不屈、力求上进的精神和意志的目的。
3.衬托:
概念:利用事物间近似或对立的关系,以次要事物为陪衬来突出某一主要事物的手法叫衬托,常与对比一起使用。
就是所谓的“万绿从中一点红”、“众星捧月”。
衬托有正衬、反衬之分。
以同类或相似的事物作陪衬,称正衬;以相反或相对的事物作衬托,称反衬。
大致分为三类:用次要人物衬托主要人物,用环境描写衬托人物的性格或事件的意义,以虚幻的情景衬托现实社会。
作用:突出所要表现的事物特点,强化思想感情;使主要形象更加鲜明,使文章曲折含蓄。
常见问题:本文写的主要人物是某人,为什么还要写其他人?本文用了哪种形式的衬托手法?请具体分析。
本文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请说明其作用。
答题格式:本文用用了衬托手法,用____的______衬托了(反衬了)_______的______,使作者的表达意图更明确的呈现在读者面前,增强了文章的表现力。
例题:用次要人物衬托主要人物。
莫泊桑的《我的叔叔于勒》,本文用若瑟夫对叔叔的深切同情反衬了若瑟夫极端势力的父母对若瑟夫的叔叔于勒的冷酷无情,增强了文章的表现力。
《藤野先生》中用日本“爱国青年”的无理挑衅来反衬藤野先生的政治热忱、毫无民族偏见。
例题:用环境描写衬托人物的性格或事件的意义。
《故乡》的开头渲染了深冬季节隐晦、严寒、沉寂的气氛,描绘了荒凉萧索、“没有一些活气”的村景,十分贴切地衬托了“我”的悲凉心情。
例题:以虚幻的情景衬托现实社会。
《西游记》以鬼怪社会中的情景来衬托现实社会的黑暗。
4.抑扬(先抑后扬、先扬后抑):
概念:文似观山不喜平,抑扬,“抑”就是按下、抑制,“扬”就是抬高、扬起。
作用:引发好奇,使文章曲折有波澜;感情铺垫,突出喜欢赞美或批评讽刺的情感。
抑扬手法有两种形式:欲扬先抑、欲抑先扬。
所“欲”是目的,所“先”是手段,主从关系十分明确,切不可等同,更不能颠倒,否则效果将适得其反。
常见问题: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什么作用?
答题格式:将_____与_____作对比,用了欲扬先抑(欲抑先扬)的表现手法,突出了___________。
例:《白杨礼赞》第七段:“它没有婆娑的姿态……它是树中的伟丈夫!”两个“没有……”和“算不得树中的好女子”似乎是要否定白杨树的美,运用的是欲扬先抑法,突出了白杨树的xx精神品质。
5.铺垫:
概念:在主要人物、事件高潮出现之前,对环境、情绪、气氛等所做的描写,借以营造一种“山雨欲来风满楼”的艺术效果。
作用:为即将来临的事物的衬托,通过铺垫,渲染气氛,促使读者产生期待、盼望的急迫心情,这样就大大增强了作品的吸引力。
常见问题:开篇极端叙述对后文情节发展有什么作用?文章开篇侧重描写了xx,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答题格式:这部分写了____(内容),表现了作者____写作意图,为后文的______作铺垫。
例:鲁迅的《孔乙己》中写道:“中秋过后,秋风是一天凉比一天,看看将近初冬;我整天的靠着火,也须穿上棉袄了……”
答:文中通过对自然环境的描写,暗示了当时天气已经很冷了,为下文写孔乙己的悲惨遭遇作了铺垫。
6.伏笔:
概念:在写文章的过程中有意地穿插些情节,为后文出现的情节做前兆,让人看到后面的内容时,能恍然大悟,原来是这样,这些有意穿插的情节就是伏笔。
也就是说伏笔其实是一种交代,对将要出现的事件做暗示。
埋下伏笔,后边一定要有照应。
作用:交代含蓄,使文章结构严密、紧凑,为下文作了必要的铺垫,使行文不突兀,或者使文章情节更自然合理、严密,有波澜。
或为下文情节发展设下悬念,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
常见问题:文章多次为某内容埋下伏笔,请找出来,并做简要分析。
文章用了什么表现手法,作用是什么?
答题格式:文中某句话(埋伏笔的句子)_______,表明(暗示)了___________。
或,文中某句这样写使后文的__________情节(与伏笔相照应的地方)更自然合理,同时使文章情节严密,也有波澜。
例:在《故乡》中,“我”刚回到故乡时,母亲说“还有闰土,他每到我家来时,总问起你,很想见你一面。
我已经将你到家的大约日期通知他,他也许就要来了。
”这句话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答:这是一处伏笔,它不仅点明了闰土和“我”的关系,而且暗示“我”将要与闰土见面,使后面闰土的出场十分自然,文章情节严密。
7.照应:
概念:阅读文章时,文中为了使材料的组织、使用、安排得体,前后某些内容之间或明或暗地相互关照和呼应。
方式主要有与伏笔的照应、与开头或题目的照应、反复照应、前后照应等。
首尾照应:文章的开头和结尾之间的相互关照和呼应。
前后照应:前面的内容和后面的内容相互照应。
文题照应:文章的内容与题目照应。
反复照应:有的细节,在文中多次出现,作者对其进行了反复渲染,使文章前后照应。
作用:前有伏笔,后有交代,使文章前后(首尾)一体,融会贯通。
常见问题:文章中出现多次照应,请找出来。
从某段中找出与某句相照应的句子,并谈谈这种写法的作用。
文中某段和某段,都提到了某词,有什么作用?
答题格式:(反复)紧扣主题,反反复复地强调了以______(物像)寄托____(情感)的中心。
(前后、首尾)前文交代了___,后文_____与之呼应,使文章结构严谨,同时也表现了(突出了)________。
(文题)照应题目,强调了_______,突出了________。
例:《背影》中四次写“背影”,四次写“流泪”,反复照应,感情抒发的一次比一次更强烈,滚滚热泪,既表达了儿子的情感,又衬托背影形象的感人。
悬念:为了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作者常常在作品的开端提出尖锐的矛盾或设置疑团,又不立即予以解答。
托物言志:在对事物的描绘过程中寄托作者的个人情感和理念。
借景抒情:通过景物的描写,来衬托作者或喜或悲的情感。
虚实结合:突出事物的本质特征,刻画人物性格更鲜明,凸显事物景物的特点,更集中的揭示主旨。
动静结合:以静衬动或以动衬静,起烘托作用。
以小见大:由平凡细微的事情反映重大的主题,突出表现中心,更具震撼力。
渲染烘托:使主要形象更加鲜明。
联想想象:丰富文章内容;使形象更为生动形象;增添文章艺术表现力。
反语(反讽):表现人与人之间的亲昵情感或讽刺语气;辛辣讽刺,幽默有趣,使文章富有战斗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