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行政概论 范围整理

公共行政概论

一、单选

1.政府的职责和功能就是为了满足社会公共需要。

2.非政府组织又称第三部门。

3.政府活动的核心是对公共事务的处理。

4.“公民第一”的原则是公共行政的核心原则。

5.亚当.斯密提出“守夜警察”政府理论。

6.界定和保护产权是政府的首要职责。

7.计划职能是其他职能实施的前提条件。

8.在凯恩斯主义理论的影响下,政府的作用范围进一步扩大。

9.行政权力结构是行政体制的核心组成部分。

10.在议会内阁制行政体制的国家,行政机关要对立法机关负责。

11.管理层次与管理幅度呈现出一种反比例的形态。

12.行政领导的首要作用是决策决断。

13.职位的数量是有限的,都要遵循最低数量原则。

14.当代领导活动有一个明显的发展趋势,即软权力的应用越来越多,而硬权力的应用则越来越少。

15.领导特质理论还认为领导者的物质是“先天”的。

16.领导班子要有梯形的年龄结构。

17.在所有制定公共政策的主体中,政府是最核心的力量。

18.公共政策的实质就是政府对全社会的利益所作的有权威的分配。

19.公共政策问题是指基于特定的社会公共问题,由政府列入政策议程,并采取行动,通过公共行为去实现和解决的问题。

20.价值分析——因为什么?为了谁?应优先考虑什么?

21.公共政策分析最本质的方面是利益分析。

22.政策运行过程中所消耗的费用称之为“政策运行成本”。

23.摩擦损失,在各项政策缺乏配合、协调时,各政策之间必然产生摩擦。

24.偶然失效,随着人们对政策逐渐理解与认同,以及政策本身的自我完善,执行过程逐步进入正常状态,尽管失效也存在,但失效率最低。

25.内化是接受政策反应的最高层次。

26.政策环境是决定或影响政策制定与实施的自然条件和社会条件的总和。

27.人事行政是政府对人力资源开发的宏观管理和对国家公务员的直接管理活动。

28.人事行政是立国之根、治国之本、富国之道、强国之基,在政府管理中处于关键和核心的地位。

29.以人为本的原则是现代人事行政的重要理念和原则。

30.职位分类是以工作为中心的分类方法,品位分类是以人为对象进行分类的方法。

31.我国实行多级预算制,即实行一级政府一级预算。

32.经常性预算以各项税收收入和其他一般性收入为来源。建设性预算以国有资产收入和专项建设资金为来源。

33.国务院在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举行会议时,向大会作关于中央和地方预算草案的报告。

34.决算是预算的总结,是年度预算收支执行情况和政府公共活动的财政反映。

35.县级以上的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设立审计机关。

36.法治主义作为一个基本的政治原则和治国原则,其产生和确立是近代民主革命及其以后的事。

37.法治就是确立法在社会生活中的统治地位和政府依法办事。

38.行政法制是一国有关行政的法律制度之简称。

39.行政法治的根本意义在于制约和监督行政权力,国家受法律的约束,这是法治的精髓。

40.在资本主义发展早期,受“议会至上”和“无法律即无政权”原则的影响,强调政府的一切行为均

需要以议会制定的法律为依据。

41.政府完全责任时期,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

42.行政补偿不是因侵权引起的,而是因为合法的行政行为引起的。

43.城镇型建制,有市、市辖区、镇3种。

44.实行联邦制的国家,中央与地方的权限划分比较明确。

45.中央与地方共享收入包括:增值税、资产税、证券交易税。

46.二战结束以后,西方国家地方政府职能呈现出不断扩大的趋势。

47.工业化国家,城市人口一般都占总人口的3/4以上。

48.美国的市政管理体制以其多样化而著称,包括市长议会制、委员会制和委员会经理制三种模式。

49.经济涉及成本与投入之间的关系。效率涉及投入与产出之间的关系。效益涉及产出与效果之间的关系。

50.绩效管理有助于树立“顾客至上”的现代管理意识。

51.在西方国家,以公共组织即政府为对象的大规模绩效评估始于20世纪70年代。

52.对公共服务机构来说,直接用于服务对象的开支为业务开支。服务机构的运营开支则为行政开支。

53.社会服务承诺制度是20世纪90年代公共管理领域出现的新生事物。

54.社会服务承诺诞生于英国。

55.全球化要求政府实现从“官僚理念”向“责任理念”的转变。全球化要求政府实现从“管理行政”向“服务行政”理念的转变。全球化要求政府广泛采用信息技术,建设“电子政府”。全球化要求政府管理从注重投入的理念转向注重产出的理念。

二、辨析

1、公共服务并不一定要由政府机关及公务员亲自提供。

答:对的。公共服务可以采取政府负责,社会与企业提供,或者政府与企业合作提供等多种

方式。公共产品提供的主体有三种:公共部门、非政府组织、私人部门。

2、行政环境是政府职能确立或转变的基本条件。

它决定、影响或制约政府职能的目标、内容及其履行方式。可以说,有什么样的行政环境,就必须有或必定有什么样的政府职能。

3、社会中介组织不是一般的经济和社会组织

答:对的。社会中介组织是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必然产物,是社会组织程度提高、社会自律能力增强的客观反映。社会中介组织作为一种非政府机构,必须符合市场规则依法运作,不依赖于国家财政而独立生存。但它不是一般的经济和社会组织,它不以盈利为主要目的,相反,他要承担起一定社会领域内的自律的职责,负有一定的社会公共责任。

4、建立起政府与社会的合作机制,这种合作机制的基础是社会自主管理的能力。

答:对的。凡是社会有能力自行处理的事务,政府就不再插手干预,凡是社会无法自主解决的事务,政府必须承担起来。从而使政府与社会都能各负其责,既能保证国家和社会的稳定发展,又能保证社会和公众的利益得到充分体现。

5、行政责任主要包括两方面含义:一是指法律上的行政责任,一是指普通的行政责任。

答:对的。法律上的行政责任,是指政府工作人员除了遵守一般公民必须遵守的法律法规外,还必须遵守有关政府工作人员的法律规范。而普通行政责任,则不涉及法律问题,主要包括政治责任、社会责任和道德责任等。

6、公共行政中的政府间关系,是指一个国家内部不同层级政府之间的关系即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之间的关系、地方政府与地方政府间的关系。不是国家对国家。

7、行政领导是整个行政管理系统的中心。

答:也是行政运作的指挥中心。各种信息和要求都是首先由外到内、由下而上地汇聚到行政领导机关,经过分析处理,权衡决策,而后又由内到外、由上至下地下达到下级各个部门去实施的。可见,行政领导是整个行政管理活动的中枢和关键,它决定着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政治安

定、国力强弱和民族兴衰。

8、行政领导的职权必须与行政领导的职位和职责相称。

既不能有职权无职责,也不能有职责无职权,既不能职权大职责小,也不能职权小职责大,既不能职位高职权小,也不能职位低职权大。

9、权变理论认为,领导艺术没有唯一的正确答案。

领导工作的绩效取决于领导者、被领导者和领导环境条件、体制等诸多因素的共同作用。领导者要因人而异,因事而异,因地而异,选择合适的领导行为、领导方法和领导艺术,才能够真正提高领导工作的绩效。

10、一般地说,社会问题均具有公共特征,但它们并不都是公共政策问题

答:对的。政府要解决的问题显然都是社会公共问题,但政府不可能也没有必要去解决一切社会公共问题。政府关心并付诸行动解决的哪些问题,是属于政府管理范围、政府有能力解决且列入工作议程的社会公共问题。

11、政策的导向,是行为的导向,也是观念的导向。

答:公共政策是规范人们行为的准则,它倡导人们应该按照什么原则做什么事而不能做什么事,这必然会对社会观念产生巨大影响,尤其在体制变革的年代或制度创新时期,这种影响会更大。

12、公共政策的调控功能,常常表现出特有的倾斜性

答:对的。因为政府目标在不同时期有不同的侧重点,政策要围绕政府目标的侧重点。政府要在满足整体利益的前提下,优先对某一领域、某一些利益全体施加保护或者采取促进性措施,使之得到充分发展,这些措施往往是倾斜政策的重要内容。

13、政策首先必须具有政治可行性。

政府的政策,是统治阶级意志的表现,反映了整个统治阶级的根本利益。与此同时,作为社会成员行为准则的政策,又必须反映和代表那些具有共同经济地位的绝大多数人的共同要求和愿望。

14、科学分类的方法很多,其中有代表性的有两种:一是以人为对象的品位分类,二是以工作为

对象的职位分类,近年来正呈现相互融合的趋势。

15、有行政法制,并不等于有行政法治。

答:行政法治强调的是依法平等、依法限制、依法负责,这是民主社会和民主制度下治国的方式,而且只有在民主政治和行政体制下方能实现。在专制制度下,个人的意志凌驾于法律之上,言出法随,不可能有真正的法治。

16、控制行政权与保障公民权益是一致的。

答:因为只有行政权的行使限定在宪法和法律的范围内,公民的权益非经正当的法律程序和充足证据不受剥夺,一切非法的侵害都能得到公正、合理的救济,才能真正保护公民权利,才能最终换取公民对政府的信任、认同和支持。

17、行政行为的基本规则是:“凡法律未允许的,都是禁止的”。

答:对于行政主体来讲,凡是法律未允许的,都是禁止的,这一规则与民法中“对于公民个人来说,凡是法律未予以禁止的,都是允许的”规则相对应,体现了现代法律对于人民与政府关系的确认和理解。在现代社会,之所以强调这一规则,是因为:政府的权力来源于人民的授予,政府权力的行使应在授权的范围内活动。

18、行政行为可分为两种:一是羁束行为,一是自由裁量行为。

答:羁束行为是指行政机关在行使行政权时,法律与法规对行政权的行使有严格的规定,行政机关必须样遵照执行,不得违反。自由裁量行为是指行政机关在行使行政权时,法律、法规对行为的范围、方式、程度等未作明文规定,或未作严格规定,行政机关可以根据自己的判断,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作适当的选择。

三、简答题

1、公共行政的客体(P13)

公共行政的客体即公共行政的对象是公共事务。公共事务依据其范围的大小可以分为四类:国家事务、地方事务、共同事务和公民事物。国家事务是全国性统一的行政事务。共同事务是涉

及区域较广、涉及利益集团较多、跨行政区域、需要多方面协调的事务。地方事务是指地方性的行政事务。公民事务是涉及公民个人权利的事务。

2、公共行政的范围(P14)

公共行政的范围是指对公共领域的管理。公共领域包括基本公共产品领域和混合公共产品领域。私人领域不属于公共行政的范围。市场机制的作用是覆盖全社会的,是对国民经济的基础性调解,政府机制的作用也是覆盖全社会的,但是,政府权威是对市场机制解决不了的问题的政府调节,社会自治机制则是对市场机制和政府机制的补充,是对政府机制的市场机制都解决不了的问题的一种解决方式。

3、公共行政的原则(P15)

公共行政的原则是法治原则、服务原则、效率原则三者的统一。

(1)法治原则。市场经济是法治经济,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公共政府是依法行政的政府。

(2)服务原则。公共行政必须为公民服务、为纳税人服务。政府是公共的政府,政府公务人员是人民的公仆。公共行政的经费来自于人民群众即纳税人所缴的税费,因而,政府要为人民群众和纳税人提供最佳的服务。

(3)效率原则。公共行政要讲求经济、效能与质量三者的统一。经济,就是用较少的人力、财力与资源取得优质的公共服务。效能,就是行政活动要追求社会效益的最大化,做到行政活动的公平和公正。质量,就是行政活动要做到方便人民群众,办事程序简便公开,让人民满意。4、公共行政的作用(P16)

公共行政的作用主要有如下四个方面:导向作用、管制作用、服务作用、扶助作用。

(1)导向作用是公共行政的核心作用,是政府“领航”和“掌舵”职能的具体体现。

(2)管制作用就是政府发挥其权威性、强制性的公共管理能力,以便协调处理各种社会关系与利益,维持社会的良性运行。

(3)服务作用是政府提供公共产品、兴办公共事业、提供公共设施的作用,其目的是为了

服务于社会,维持社会的正常运行与长远发展。

(4)扶助作用是政府在发展贫困地区、对弱势集团与群体给予帮助方面的功能。

5、政府经济职能的内容(P41)

经济职能是现代国家公共行政的基本职能之一,一般包括几下几方面的内容:

(1)宏观经济调控,保证总需求与总供给的平衡和国民经济总体结构的合理性,促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良性循环。(2)区域性经济调节,搞好区域性生产力布局,保证资源配置的有效性。(3)国有资产管理,通过向国有企业派驻监事会主席和财务总监等手段,对国有资产进行资产管理,保证国有资产的保值和增值。(4)微观管制,通过法律、法规对微观经济主体的经营情况进行监控,防止消极行为的出现与泛滥,保障市场机制的健康运行。(5)组织协调全国的力量办大事,即规划并组织实施国家的大型经济建设项目。

6、公共行政环境的特征(P37)

公共行政环境的特征主要有四个方面:一是广泛性。公共行政环境是行政系统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外部要素的总和。二是复杂性。公共行政环境是一个复杂的开放系统,它对公共行政的影响与作用是广泛而复杂的。三是差异性。构成公共行政环境的综合要素,对行政主体来说没有一个是完全相同的。四是变异性。构成公共行政环境的一切外部要素都处于不断变化之中。

7、行政体制的内涵(P71)

行政体制通常与国家的立法体制、司法体制相对应。行政体制包括广泛的内容,如政府组织机构、行政权力结构、行政区划体制、行政规范等,其核心是政府的机构设置、职权划分以及运行机制等。

8、行政权力的主要种类(P77)

一是立法参与权,指政府参与立法过程的相关权力。二是委任立法权,指立法机关制定一些法律原则,委托行政机关制定具体条文的法律制度。三是行政管理权,政府的基本职责,就是代表国家管理各种公共事务,行使行政管理权。四是司法行政权,指政府依据法律所拥有的司法行

政方面的权力。

9、行政领导特征(P108)

行政领导具有法定性、权威性和协同性三大特点:

(1)法定性,行政领导的职权由宪法和法律所赋予,领导者必须在宪法和法律的范围内行使职权,决不能滥用权力。(2)权威性,行政领导的职权受法律的认可和保障,因而具有强制性。(3)协同性,行政领导有赖于下级和群众的支持和认同,有赖于领导者和被领导者的互动和协作。

10、行政领导者的理事艺术(P137)

行政领导的理事艺术与行政管理的绩效有着最为直接的关系,它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善于把握住工作的中心,善于按照重要性和紧迫性排出工作的轻重缓急,集中主要精力和主要资源去完成事关全局的任务。抓大事、顾全局是行政领导理事艺术的重点。

(2)工作要有计划性、系统性,注重各个阶段各个环节之间的照应和连接,注重上下左右的配合和协作。

(3)抓骨干,让骨干去干。行政领导者要超脱,要善于用人,抓头头,让头头去抓具体工作;抓骨干,让骨干去干业务工作。

(4)解决问题务求实效。行政领导者要狠抓落实,注重监控、评估和考核。

11、公共政策的基本功能(P144)

公共政策具有导向、调控和分配等基本功能。

(1)导向功能。为解决某个政策问题,政府依据特定的目标,通过政策对人们的行为和事物的发展加以引导,使得政策具有导向性。

(2)调控功能。公共政策的调控功能,是指政府运用政策,对社会公共事务中出现的各种利益矛盾进行调节和控制所起的作用。

(3)分配功能。公共政策应具有利益分配功能,将那些满足社会需求的资源向谁分配?如

何分配?什么是最佳分配?

12、公共政策分析的内涵(P146)

答:公共政策分析是指依照政策方案与政策目标之间的关系,及其可能产生的多种结果与相关规则,在各种已知备选方案中确定一个最好的政策方案的过程。公共政策分析的基本框架如下:(1)公共政策问题的认定(2)公共政策方案的制定与通过(3)公共政策内容的实施(4)公共政策效果的评价

13、人事行政的地位与作用(P176)

答:人事行政是立国之根、治国之本、富国之道、强国之基,在政府管理中处于关键和核心的地位。

(1)人事行政是建立和巩固国家政权的保证,不论政体如何,国情怎样,人事行政在政权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都同样重要。

(2)人事行政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改革人事制度、开发人才资源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张的重要动力。

(3)人事行政是民主政治建设的重要内容。人事行政作为民主政治建设的重要内容,对加强民主政治建设具有重要作用。

(4)人事行政是经济全球化条件下激烈竞争的战略制高点。很多国家在大力开发本国人才资源的同时,纷纷采取一系列措施吸引国外人才,导致以人才争夺为焦点的国际竞争日益激烈。

14、人事行政的基本原则(P178)

(1)以人为本的原则。(2)党管干部的原则。(3)任人唯贤的原则。(4)德才兼备的原则。(5)适才适用的原则。(6)科学分类的原则。(7)公正公平的原则。

15、人事行政的运行机制(P181)

(1)竞争机制。建立竞争机制,要把竞争精神体现到人事管理的各个环节,并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竞争办法和措施。

(2)激励机制。建立科学的激励机制,要坚持物质激励和精神激励相结合,并以精神激励为主,在坚持正向激励的同时,注意惩罚等反向激励的作用。

(3)更新机制。更新机制的内容包括制度更新、人员更新、素质更新等方面。

(4)法制机制。法制是人事行政现代化的重要目标。要健全人事法律法规体系,这是实行人事法制的基础和前提。

16、公共财政的含义(P200)

公共财政是指市场经济中政府为满足社会公共需要和纠正市场失灵而进行的经济活动,具体表现为国家行政机关为履行行政职能、开展公务活动而进行的资金收支与管理活动。公共财政主要包括公共选择、公共收入、公共支出、财政体制和财政政策等内容。

17、公共财政的功能(P202)

(1)财政收入功能。政府要向社会提供公共服务,必须从社会取得一定的收入,这种收入的主要形式是税收。

(2)财政支出功能。财政支出功能主要是确保政府履行政治、经济和社会各项职能,满足社会公共需要。

(3)财政调控功能。国家可综合运用预算、税收、国债、转移支付、补贴等财政手段,发挥财政政策见效快、作用强的特点,对经济运行实行宏观调控。调解经济运行,促进经济的稳定增长。优化资源配置,促进经济结构的合理调整。调节分配关系,保持社会的公平和稳定。

18、法治行政的内涵(P229)

包括三个要点:(1)依法平等。法律在政府和公民之间无所偏袒,政府不能享有不必要之特权,政府和公民一样负有相同的法律义务和责任。(2)依法限制。政府之一切行为必须遵守法律,不得违法逾越。(3)依法负责。政府机关或公务员如有不当行政行为,侵害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应承担违法的法律责任。

19、行政法治的作用(P230)

答:厉行法治,依法行政,是现代社会公共行政的普遍原则,是人类文明进步的表现。行政法治的作用在于维护行政秩序,保障公民权益和制约政府。

(1)维护行政秩序。法治意味着一种良好的社会法律秩序。

(2)保障公民权益。行政法治的最终目标在于尊重和保障人权,保障公共利益。在民主社会,行政权本身不具备特殊利益,其目的在于保障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

(3)制约行政权力。行政法治的根本意义在于制约和监督行政权力,国家受法律的约束,这是法治的精髓。

20、公民对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监督,其形式是多样的,主要包括?(P256)

(1)批评和建议。公民对于国家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确点、错误或违法、失职行为,有权以书面或口头形式,或直接或间接向其提出批评,并要求其改正;对其工作中的缺陷、问题、不足,有权提出改进或改善的建议。

(2)控告。控告是公民的一项民主权力。

(3)检举和举报。公民可通过向国家有关机关或部门检举、揭发、举报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违反党纪、政纪,以及违反国家法律、法规等违法犯罪行为,依法进行监督。

(4)申诉。公民对于行政机关所作出的影响其权益的处分、处理决定不服,可以向有关部门提出申诉,要求重新处理。

(5)信访。信访监督是人民群众通过来信、来访等形式向有关党政机关就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职位行为和非职务行为提出意见、建议、要求、批评、控告、申诉、检举、举报,从而间接监督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一种制度。

四、论述

1、结合实际,谈谈中国行政体制改革的成效和基本经验(P100、101)

改革开放以来,为适应经济体制改革的需要,中国行政体制改革不断深化,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也积累了宝贵的经验,成效主要有:

行政体制改革推进了民主政治建设的进程。

行政体制改革促进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改革开放以来的二十多年里,中国国内生产总值(GDP)的增长率始终保持在7%以上,平均增长率为9.8%,创造了世界经济中一个大国持续发展的奇迹。

行政体制改革提高了政府管理水平和行政效率,政府从过去不讲成本到讲成本,从不讲效率到讲效率,从不讲服务到服务型政府。

行政体制改革提高了公务员素质,密切了政府与人们群众的关系。

基本经验包括:

中国的行政体制改革要体现中国特色。

行政体制改革要服从和服务于国家经济建设的大局。

行政体制改革要与经济体制改革和其他各项改革配套进行。

行政体制改革要加强领导,上下联动。行政体制改革牵涉面广,矛盾多,难度大,必须有坚强的领导,自上而下,上下联动,依靠群众,分步实施;既要有明确的指导思想、目标和原则,又要步子稳妥,措施得力,不断取得阶段性的成果。

2、论述公务员职业道德与行为规范(P195-199)

公务员职业道德是指同执行公务的活动紧密相联的,具有公务员职业特征的道德规范的总和。它是公务员在统治阶级思想指导下,经过共同工作和职业训练所形成的职业心理、习惯、行为方式和群际关系的准则。

公务员职业道德建设的内容十分丰富,通常包括职业理想、职业精神、职业责任、职业作风、职业品德、职业荣誉感和职业纪律等。搞好我国公务员职业道德建设,应做到如下方面:1.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树立职业理想和职业精神

2.以让人民满意为原则,建立职业道德责任感和职业作风

3.弘扬传统美德,吸取先进文明,不断提到职业品德水准

4.创新道德建设方法,增强道德的约束力,提高遵守道德的自觉性

公务员行为规范

公务员的行为规范是指国家各项规章制度中关于公务员行为的规定,是对公务员行为的外在约束形式

1.政治行为规范

2.工作行为规范,即公务员在执行公务活动中的行为准则和要求

3.廉政行为规范,即公务员廉洁行政方面的准则要求

4.社会公德规范,社会公德规范体现在工作和个人生活的各个方面

3、论述行政监督的意义(400-500字)P242-244

加强行政监督,已经成为保障人民权益,促进民主政治,防止与遏制行政腐败的一个重要措施。

1.完善宪政体制

我国《宪法》明确规定:“一切国家机关和武装力量、各政党和社会团体、各企业单位都必须遵守宪法和法律。一切违反宪法和法律的行为,必须予以追究”实现这一规定就需要有一套相应的、切实可行的制度,其中之一就是进一步明确各国家机构的职责权限及其相互关系,建立一套适合我国国情的制约监督机制。因此,在现代社会,全力监督与制约制度和民主选举制度,是构成民主宪法制度的两大基石。

2.制约行政权力

权力的负效应一旦出现,就会给社会带来极大的危害:一方面直接破坏经济秩序,导致经济损失;另一方面容易引起社会动荡和政治的不稳定。所以,任何时代、任何国家的政府都试图尽量防止和减少权力的负效应的发生,其中最主要的方式就是加强对行政权力的制约和监督。因此,加强行政监督是制约行政权力膨胀和使行政权力行使规范化的一个重要途径和方法。

3.遏制腐败现象

我国行政官员中存在的腐败现象,如贪污受贿、谋取私利、以权谋私、走私贩私、执法犯法等,这些腐败行为和腐败现象极大地损害了党和政府在人民群众中的威信和形象,动摇了人民群众对和政府的信心,因此,通过行政监督揭露行政官员的腐败行为,严惩腐败行为,才能真正维护政府的廉洁,改善和加强政府与人民群众的关系。因此,加强和强化行政监督,是铲除腐败、使政府清正廉洁的重要保证。

4.落实民主行政

行政监督是民主制度的有机组成部分,是民主政治发展的必然要求。没有监督,任何民主制度的实现都是根本不可能的。监督对于民主制度的稳定、健康发展起着保证和促进作用。所谓民主行政亦即依民意的行政,为民服务的行政,公民参与的行政。

5.提高行政效率

监督是提高行政效率的一个有效办法,通过行政监督,可以使行政人员提高其工作的责任心,促使他们努力工作,奋发向上,提高工作效率;通过监督,对行政人员工作中存在的官僚主义、拖拉作风等行为进行批评或惩戒,促使其从根本上改变工作作风,提高办事效率。

4、论述中国行政改革与行政发展的成就(P342-345)

经过改革开放以来二十余年的探索,我国的行政改革与行政发展无论是理论上还是实践上都取得了重大突破:

1.以邓小平行政理论为知道,对我国行政改革与行政发展的内容、目标、原则、途径等有了清

醒的认识和正确的选择。

2.对传统认识制度进行了根本性的变革,初步建立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国家公务员制度,在建立

高素质专业化的行政管理干部队伍方面迈出了重要一步。

3.对传统的政府职能体系进行了实质性的调整,形成了崭新的职能体系,政府职能设置趋于科

学、合理。

4.政府管理由“人治”走向“法治”,逐步实现了以行政手段为主向经济手段与法律手段相结合的根

本性转变。

5.从严治政力度不断加大,行政监督机制不断健全和完善,反腐倡廉取得重大成就。

6.对传统的低效高价政府进行行政观念、行政技术和管理方法的改造,在行政管理民主化、科

学化方面迈出了可喜的步伐。

公共政策概论(整理版)

事务而制定的政策。 公共政策的强制性经常与处罚性措施相联系,若缺乏这种措施公共政策将失去权威性。 政策的向导是行为和观念的向导。 政府主体是公共政策主体中最核心,并发挥独特作用的部分。 公共政策主体应包括政府主体、准公共政策主体和社会公众。 核对主体分为政府主体(立法机关、行政机关、司法机关)和执政党。 公共政策主体包括立法机关、政府、第三部门等。 公共政策主体体系包括核心主体(分为立法机关、行政机关、司法机关、执政党)、准公共政策主体、公众参与与公共政策。 政策主体能力是各政策主体的能力与整个公共政策体系内部的互动及整合能力的综合体;从整体上来说公共政策主体的能力主要包括:1、规制社会成员行为的能力;2、引导公众观念、行为的能力;3、调控各种利益关系的能力;4、公平分配社会资源的能力;5、公共政策体系内部的整合能力。 公共决策体制的类型:层级结构中的集权制与分权制、个人决策模式和集体决策模式。 提升政策主体能力的必要性:1、从实践来看,公共政策主体能力不足; 2、公共政策主体能力现状不能满足日益增加和多样化的公共需求; 3、“入世“新环境和经济全球化挑战公共政策主体能力; 4、知识经济要求公共政策主体能力的提升。 新型的公共政策理论视政策对象——公共为伙伴。 提供政策主体的能力应从两方面着手:1、公共政策主体本身提升自己的公共政策能力;2、借助外部因素如先进的科学技术(通讯和网络等)、举行听证会来鼓励和吸纳公民参与,失去公共管理的社会化。 公共政策系统主要由信息系统、智囊系统、决断系统及监控系统构成。 智囊系统在公共政策中的作用主要在于填补当代领导职责与其能力之间的差距,为领导服务;具体来说,这种作用大致包括:1、参与公共决策,提高决策的科学性;2、为政策主体提供咨询服务,开阔政策主体的视野和思路;3、对政策问题进行“会诊”,找出问题的症结。 智囊系统的构成:1、官方智囊机构;2、非官方的政策研究机构。 非官方的政策研究机构主要有三类:一是由政府资助和管理的专门研究 机构;二是各种独立的、民间的研究机构;三是大学。 公共政策的决断系统是整个公共政策体制的核心和中枢系统。决断系统不仅拥有决定权,而且还统帅其他子系统的活动。 对政策过程的监控,即有助于公共政策的合法化,也有助于政策方案的贯彻实施与评估,是实现既定目标的有力

公共行政学概述

第一章绪论 第一节公共行政学概述 一、公共行政学的涵义 公共行政学,亦称行政学、行政管理学,相近的学术称谓另有公共事务管理学、公务管理学、政府管理、公共管理等。英文名称为Public Administration 早期的公共行政学 1911年弗雷德里克·泰罗(Frederick Taylor)《科学管理原理》 20世纪初期弗兰克·古德诺政治与行政的“两分法” 60年代以后,赫伯特·西蒙(Herbert Simon)为代表的全新决策理论的提出及其应用,不仅从理论上对提出了挑战,而且拓宽了行政研究的领域,提高和强化了“管理”在行政研究中的重要性。 关于公共行政制度或行政体制及其运行机制的合法性、合理性、有效性、发展性的比较系统的思想、理论、逻辑、知识和方法的体系。 在一般情况下,它主要反映政府(国家行政机关)管理国家事务、社会事务和自身事务的活动,并通过对这些活动的本质与现象、主体与客体、观念与技术、内容与形式、制度与过程、历史与未来的研究,开掘公共行政管理的规律性,帮助和推动这些活动的科学化、法治化、规范化、合理化、效率化和时代化的进程。 值得强调的是,政府公共行政管理在宪法意义上具有明确无误的公共属性和公共服务的职能,与此相一致,“合法性”和“有效性”构成了政府一切行政管理思想和行政行为的基本价值标准。 二、公共行政学的研究对象与学科目的 第一,研究关于建立和完善国家行政制度的理念、理论和方法,根本目的在于如何确保政府的行政宗旨,确保政府及其官员依法行政,防止政府及其官员侵权、越权甚至实行行政专横,同时确保政府及其官员积极而有效地履行宪法和法律赋予的公共行政职能。 第二,研究关于提升政府公共行政管理的水准和行政效率的思想、途径和方式。其基本任务集中在4个方面,即如何不断地提升政府公共政策的质量,不断地提升政府社会管理的水准,不断地强化政府公共服务的功能,不断地提升政府的“与时俱进”和自律的能力。 第三,在不断提高行政学术水准的同时,为政府公共行政管理提供系统的理论依据、论证方法和实证技术,为国家行政发展和发展行政提供专业性意见。 第四,全面培养政府公务员,尤其是行政通才。其综合性的学科优势有助于弥补技术专家的不足。其独特的学科体系既可以对现现职人员进行业务培训,也可以对未来人员进行基础教育。因此说,公共行政学是一门作用独到的学科。 三、公共行政学的研究范畴与研究方法 1. 公共行政学的研究范畴 伦纳德?怀特将公共行政学的范畴归纳为四大部分,即组织原理、人事行政、财务行政、行政法规。 卢瑟·古立克(Luther Gulick)和林达尔·厄威克(Lyndall Urwick)提出了著名的“七环节”理论。 台湾学者张金鉴试图用更细致的分类来表述公共行政学的研究范畴,提出了“15M”理论。 一般说来,公共行政学的基本研究范畴主要有以下各个方面:行政原理、行政职能、行政权力(授权)、行政组织、人事行政(公务员制度)、行政领导、行政决策、行政计划、行政程序、行政执行、行政技术、行政行为、行政效率(绩效)、机关管理、公共财政(财务行政)、物材行政、行政责任、行政监督、行政道德、法制(治)行政、行政改革、行政能力、行政发展等范畴。

公共事业管理概论知识点整理

1.公共需要的特征:(P2-3) (1)公共需要是社会成员在生产、工作、生活和发展过程中的共同需要; (2)公共需要是主观性和客观性的统一; (3)公共需要是发展变化的; (4)公共需要具有复杂性和多样性。 2.公共事业的特征:(P6-7) (1)公共性; (2)非营利性; (3)专业性; (4)基础性。 3.公共事业管理的内容:(P8-9) (1)教育事业; (2)科技事业; (3)文化事业; (4)卫生事业; (5)体育事业。 4.公共事业管理的特征:(P9-11) (1)基本目标是为了更好地满足社会的各种公共需要; (2)具有一定的强制性; (3)非营利性;

(4)服务型。 5.公共事业管理的职能:(P12-13) (1)计划职能; (2)组织职能; (3)协调职能; (4)控制职能。 6.公共事业管理的手段:(P13-17) (1)法律手段: 是指通过制定和实施法律法规及类似法律性质的各种社会规范调整社会关系,对社会各方面事务进行控制、指导和监督的管理方法。(局限性:a.缺少灵活性与弹性;b.强制性) (2)行政手段: ①特点:a.权威性;b.强制性;c.垂直性;d.直接性 ②局限性: a.管理效果受领导水平的限制; b.不便于分权管理,易产生滥用职权、个人专断的弊病; c.不利于发挥子系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d.不利于横向沟通,协调发展; e.受行政层级繁复和管理部门及其管理者主客观因素的影 响,信息传递迟缓,失真严重。 ③原则: a.集中管理,统一指挥原则; b.系统原则;

c.权责一致原则; d.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民主原则。 (3)经济手段: ①特点:利益性、调节性、间接性和非强制性 ②主要内容:财政政策、货币政策、产业政策、区域政策和 收入分配政策。 (4)宣传教育手段 特点:明确的目的性和鲜明的阶级性、启发性和间接性、广泛性和多样性、长期性和反复性。 (5)技术手段 缺点:①信息技术必然导致传统的国家主权弱化; ②互联网是现实社会的延伸,它在给人们带来便利的 同时,也使人们受到各种不良现象的污染。 7.研究公共事业管理的意义(P18-20) (1)有助于增进人类的福祉; (2)有助于推进社会的整体发展和进步; (3)有助于促进公共事业的健康发展; (4)有助于减轻财政压力。 8.政府组织的特征:(P23) (1)公共性;(2)强制性;(3)普遍性;(4)执行性; (5)规模性;(6)法定性。 *9.政府体制的职能优势:(P24-25)

公共行政学复习资料 完整版

第一章绪论 一、公共行政学涵义:又称行政学、行政管理学,是指关于公共行政制度或行政体制及其运行机制的合法性、合理性、有效性、发展性的比较系统的思想、理论、逻辑、知识、方法的体系。 二、行政国家 在行政制度充分发展的国家,行政事务、政府职能、官员制度都相当发达,以自由裁量权、委任立法权和行政司法权为主要内涵的行政权力扩张,使得国家活动几乎遍及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对于这种情况,英美法学家形象地将其概括为“行政国家”,美国行政学家沃尔多又对此进行了专门的系统描述。 三、国家公共行政管理的主要方式 1.行政立法、行政司法、行政管理法规。 行政立法是行政国家兴起以后比较常见的一种行政现象。它是指政府依据立法机关授权而自行制定的行政法规,其效力等同于立法,具体包括两种情况:一是委任立法,即立法机关委托政府制定和发布具有法律效力的行政法规。委任立法是行政职能扩展的主要标志之一;二是管辖立法,主要指依据政府职权而订立的规章制度。 行政司法则是指行政机关兼掌一部分审判事务的行政现象,所涉及的内容,主要是一些行政法规适用、行政机关熟悉的专业性、技术性的纠纷或事件。 行政管理法规简称行政法规,是国家行政机关依法制定的具有行政法规范性的文件的总称。具体说来,又可以分为三种类型:(1)自主性行政管理法规;(2)执行性行政法规;(3)补充性行政管理法规。三种情况都不得与宪法和法律相抵触。 2.行政决策、行政决定、行政政策。 所谓行政决策,是指行政行为主体即政府运用行政权力,发挥行政管理的职能,为解决行政管辖范围内诸种公共事务而做出的价值选择或行动对策。行政决定在本质上等同于行政决策,但在裁处对象、适用范围和层次上存在着差别。

行政管理学概论复习资料

新公共管理:是指将多种学科知识融合到公共管理研究之中,提出了不同于政府有限论和以市场解救“政府失灵”的一种公共管理模式。 新公共服务:是指强调“顾客导向”的观念,认为政府应该扮演掌舵者而非划桨者的角色,政府应当放松管制,应当对员工授权,并在组织文化中引入企业精神。 2、简述行政管理的“公共性”。 (1).行政管理的权力基础是公共权力,(2).行政管理的基本职能主要是管理社会公共事务,(3).行政管理的宗旨是为公共利益服务,(4).行政管理必须承担社会公共责任,(5).行政管理必须坚持公开、公正、公平的原则。 3、简述西方行政管理学在各个发和展阶段的特点。 (1).传统理论发展阶段:具有强调标准化、计划化、协调化和效率化。(2).行为理论发展阶段:同时重视组织中人员意见的沟通、个人需要的满足,非正式组织作用。 (3).系统理论发展阶段:运用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管理科学的新成果来研究行政管理。特别是运用了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来研究行政管理科学化问题,重视以系统观念研究组织与管理的各种问题。 (4).多元理论发展阶段:发展方向的多样化,研究方法的多样化,研究内容的多样化 第二章行政主体与行政职能 1、行政权力行政职能 行政权力:是指以行政机关为主体,以执行国家意志为目的,以强制性政令为手段,对社会进行管理的公共权力。 行政职能:是指政府为了维护阶级统治和促进社会发展,在社会各个领域中所承担的职责所发挥的功能,他反映政府活动的范围、内容、过程和方式等。 2、简述行政权力的特征。 内在特征:①.行政权力的阶级性;②.行政权力的社会性;③.行政权力的渗透性; ④.行政权力的有限性。

公共行政学

公共行政学整理 第一章公共行政与公共行政学 一、“行政”的涵义:(Administration ) 国外学者观点: 1、从政府的组织结构及其分工上理解行政。 法国启蒙思想家孟德斯鸠在《论法的精神》一书中把管理国家的活动分为立法、行政,司法三类,主张这三种权力由三个独立的部门掌握,三权之间既相互对立,又相互制约从而达到平衡。西方学者根据分权制衡原理,从资本主义国家组织分工关系上界定了行政的内涵。 2、从政治与行政的分离和不同功能来解释行政。 古德诺在《政治与行政》指出:“在所有的政府体制中都存在着两种主要的或基本的政府功能,即国家意志的表达功能和国家意志的执行功能,前者谓之政治,后者谓之行政”。即“政治是国家意志的表达”,“行政是国家意志的执行”。3、从管理职能角度考察行政。 有代表性的观点如美国学者怀特在《行政学导论》(1926)一书中认为,行政是“为完成或为实现某种目的对许多人所做的指挥、协调与控制”;美国行政学者古利克提出,“从工作着眼,行政就是POSDCORB,即计划、组织、人事、指挥、协调、报告、预算七种职能。”这就是著名的七功能说。 二、公共行政的涵义:是指国家行政组织和其他履行公共行政职能的公共部门依法行使公共权力,对国家事务和社会公共事务进行管理的活动。 三、公共行政特征 1、公共性。公共性是公共行政的本质特征。 2、权威性。公共行政活动是以国家名义进行的,代表国家并以国家强制力为后盾的。 3、规范性。公共行政的规范性就是要求政府必须在法律的规范内行使其公共行政的职能,政府没有理由凌驾于法律之上。 4、民主性。主要表现在公民对政府决策的影响、通过立法或司法机构对政府行为的约束以及通过各种渠道对政府活动的舆论监督等各个方面。 5、效率性。即以最少的经费投入,换取最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四、公共行政学的研究对象 1、公共行政学研究公共行政的主体,即公共行政组织,主要是国家的行政机关。 2、公共行政学研究公共行政的客体,即国家事务、社会公共事务和行政机关的内部事务。 3、公共行政学研究公共行政活动的根本原则,即依法管理。依法行政是现代公共行政的本质特征。公共行政必须以法律为根本的活动准则,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实施管理。 4、公共行政学研究公共行政活动的规律性。探讨和发现公共行政活动的规律是公共行政学的重要任务。 五、公共行政学与公共管理学的差异 1、研究对象与范围不同:公共行政学仅将研究领域局限在政府行政机关方面;而公共管理学则将研究视野扩展到立法机关、司法机关、非政府组织、社会团体甚至私人机构。 2、学科基础不同:公共行政学主要的学科基础是政治学,特别是以官僚体制理

《公共行政学概论》教学大纲

北京大学《公共行政学概论》教学大纲 一、课程教学目标 本课程既是政府管理学院通选的专业基础课程,也是法学院、社会学系等院、系的选修课程。本课程全面系统地讲授政府(国家行政机关)管理国家事务、社会事务和自身事务等活动的知识,通过对这些活动的本质与现象、主体与客体、观念与技术、内容与形式、制度与过程、历史与未来的学习与研究,使学生认识公共行政管理的规律性,以及推动这些活动科学化、法制化、规范化、合理化、效率化和现代化进程的行政理论与行政方法。通过该课程的系统学习和研究,培植学生行政管理方面的理论功底,强化学生的专业意识,拓展学生的学术视野,扩大学生的理论知识面。在全面系统掌握行政管理学知识的基础上,本课程以理论联系实际的方式提升学生了解和把握当前行政管理实践问题的能力,尤其是对当代中国公共行政问题的理解和分析能力,促使学生逐步形成观察、思考、分析和解决有关行政管理领域问题的能力,同时也为学习公共管理其他课程创造良好的条件和奠定扎实的专业理论基础。 本课程的学习力图使学生系统、完整、准确地掌握《公共行政学》教材的基本原理和基础知识,理解政府在国家社会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认识中外行政改革的动态和行政管理的发展趋势,以全新的视角和开放的视野,将中国传统的行政管理思想、国外前沿的行政管理理论与中国行政管理实践紧密结合,提升关注现实、运用所学理论知识分析和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本课程的学习可以为学生今后继续学习当代中国政府管理、公共政策和公共经济学等专业课程奠定良好的知识基础,有利于学生树立依法行政、民主行政、责任行政的意识,提高行政管理技能。 二、课程授课内容 第一讲绪论张国庆(第一周3学时) 1、公共行政学概述 2、公共行政学的演进

公共事业管理概论(娄成武版)各章知识点归纳

第一章绪论 1、公共需要的特点:客观性、社会性、多样性 2、通常人们把具有非排他性、不具有非竞争性的产品称为公共资源,将具有非竞争性、不具有非 排他性的产品称为俱乐部产品。 3、公共物品分为:纯公共物品、准公共物品——拥挤性公共物品(道路、桥梁)、价格排他性 公共物品(公园、文化遗产) 4、公共物品:是指完全是为了满足社会共同需要的物品,或者说是满足全体社会成员需要的物 品。 5、准公共物品:指具备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两个特点中的一个,另一个不具备或不完全具备, 或者虽然两个特点都不完全具备但却具有较大外部收益的产品。 6、准公共产品的特点:①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特点的不充分性;②外部性 7、准公共产品的分类:①拥挤性准公共物品;②价格排他性准公共物品 8、公共事务:是生产公共物品的活动,是指涉及全体社会公众整体的生活质量和共同利益的一 系列活动,其产品具有完全的“非排他性”,可以直接满足社会公共需要。 9、准公共事务的特点:公益性中介性、非营利中介性 10、公共事业:是指由特定的社会组织及其成员以满足社会群体需要和社会公共需要为目的, 向社会提供准公共物品和某些公共物品,为经济发展、社会管理和公众生活创造有利条件而进行的活动或事物。 11、公共事业的特点:公众性、公用性、公益性、非营利性 12、社会公共事业:指涉及社会公众整体的生活质量和共同利益的那些社会事务。 13、社会公共事业的特征:公共性、劳务性、非营利性、阶级性 14、公共事业管理与企业管理的区别: ①管理目的不同(公益性/盈利性); ②管理的运行轨道不同(整个过程受到法律的限制/主要在利益轨道上进行); ③物质资源来源不同(收入及政府补助/所获取的利益); ④绩效评估不同(社会效益/经济效益)。 15、公共事业管理与行政管理的区别: ①管理主体不同(公共事业组织/政府机关); ②管理方式不同(在国家政策应倒下提供技术和辅助性服务/等级制); ③管理的直接性和间接性不同(直接性管理/间接性管理); ④阶级性不同(反映长期历史发展对社会管理的客观要求/反映特定阶段统治阶级的特殊要求)。 第二章公共事业组织 1、组织:是特定的群体为了共同的目标,按照特定原则,通过组织设计,使得相关资源有机整 合、并以特定结构运行的结合体。 2、公共组织:是指不以盈利为目的,而是致力于协调社会公共利益关系,服务大众,提高公共 利益为宗旨的组织。 3、公共组织包括:政府组织、非政府组织、准政府组织 4、公共组织的特点:

行政管理学概论

行政管理学概论 1. 简介 行政管理学是一门研究公共组织行为和管理过程的学科,主要关注政府和其他公共组织的运作和管理。本文将介绍行政管理学的基本概念、重要理论和研究领域。 2. 行政管理学的起源和发展 行政管理学的起源可以追溯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当时政府机构的规模和复杂性不断增加,需要更有效地管理公共资源。该学科随后在不同国家发展出不同的研究方向和方法论。 3. 行政管理学的基本概念 行政管理学研究的核心概念包括行政机关、行政过程、行政组织、行政决策等。行政机关是指政府的执行机构,行政过程是指政府在实施政策和提供公共服务时的活动,行政组织是指政府机构的结构和职能。行政决策则是指政府在制定政策和解决问题时所做出的决策。

4. 行政管理学的重要理论 4.1 经济学理论:行政管理学借鉴了经济学理论,研究如何在有限资源下有效地分配和利用公共资源。 4.2 组织理论:行政管理学借鉴了组织理论,研究如何设计和管理行政组织,以实现组织目标。 4.3 决策理论:行政管理学借鉴了决策理论,研究政府决策的过程和方法,以提高决策质量和效率。 5. 行政管理学的研究领域 5.1 公共政策研究:行政管理学研究政府的决策制定过程,以及政策如何影响公众和社会。 5.2 组织行为研究:行政管理学研究组织内部的行为和人力资源管理,以提高组织绩效和员工满意度。 5.3 行政改革研究:行政管理学研究如何改善和改革政府的管理和运作,以提高公共服务的质量和效率。 6. 行政管理学的实践应用 行政管理学的研究成果在实践中有广泛的应用,包括政府改革、组织设计、政策评估等。行政管理学的目标是提供决策者和管理者关于公共管理的理论和实证研究,帮助他们更好地管理公共组织和资源。

公共行政学范围

公共行政学 一:名词解释 1:公共行政:泛指各级国家行政机关以公共利益为目的,依据宪法及法律的规定,通过科学,及时地制定和准确,有效地执行公共政策,管理公共事务,维护公共秩序,保证公共安全,提供公共产品,实施公共服务的活动。P6 2:政治与行政的二分法:政治是在重大而且带普遍性的事项方面的国家活动,行政管理则是国家在个别和细微事项方面的活动,政治史政治家的特殊活动范围,而行政则是技术性职员的事情。P24 3:行政职能:是狭义政府即国家行政机关承担的国家职能,是相关政治权利主体按照一定的规则,经由一定的过程,通过多种表达形式实现彼此价值观念和利益关系的契合,从而赋予的国家行政机关在广泛的国家政治生活,社会生活过程中的各种任务的总称。P69 4:层级制与职能制:政府组织结构的基本形式。政府组织纵向分做若干层级,每个层级所管辖的业务性质相同,各对其上层负责;各级的管辖范围随层级下降而缩小的为层级制。职能制又称机能制,是把一个行政机关平行划分为若干单位,每一单位所管的业务性质与其他单位完全不同,但范围大小完全一样。采取层级制,各级首长负责的业务性质相同,便于事权集中,统一指挥。但不同时采取职能制,则各级首长管辖过多,责重事繁,难以胜任。而职能制的优点在于合理分工,相互配合,使行政首长不致独任其劳,工作效率可以提高。但是,职能制不能离开机关而独立存在,所以,政府组织一般实行层级制与职能制相结合的混合制。它以层级制为基础,在每一层级,又设若干职能部门,又由分管各种事务的若干单位组成混合参用制。 5:政策过程模型:其核心是将公共政策看做是一种政治行为或政治行动,通过政治与公共政策的关系对公共政策的政治行为进行阶段性或程序化研究。公共政策的过程大致如下:(1)社会问题的出现。(2)社会问题的确认。(3)政策议程的建立。(4)政策规划。(5)政策方案的执行。(6)执行效果的评估。(7)政策调整与改变。(8)政策的终结。 P277 6:行政决策:具有行政决策权的组织或个人为了有效地实现行政目标从多种可能的行政方案中作出选择或决定测过程。P232 7:治理:指在一个特定的范围内运用权威维持秩序,满足公众的需要。从政治学来看,治理是指政治管理的过程,包括政治权威的规范基础,处理政治事务的方式和对公共资源的管理。P598 8:第三条道路:西方国家面对新世纪的挑战所选择的一套理论和政策的体系。寻求经济发展和社会公平的平衡点,是第三条道路的核心问题,既能保持经济的可持续性发展又能逐步改善中下阶层的社会福利,是第三条道路的目标。P590 9:公务员:一般是指通过非选举程序,主要是竞争性考试而被任命担任政府公职的国家工

公共政策概论教学大纲

教学大纲〔1〕李桂芳 11秋学年度?公共政策概论?课程教学大纲 第一局部课程说明及教学要求 一、课程的性质 公共政策概论是中央播送电视大学行政管理专业开放教育本科的一门必修课。 本课程72学时,4学分,开设一个学期。 二、课程的目的和任务 公共政策概论是一门边缘性、交叉性学科,具有很强的综合性,涉及到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两大领域中很多内容。在兼顾理论体系完整性的根底上,该课程有目的地从系统科学的角度,介绍公共政策的根本知识和开展前景,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公共政策概论运用马克思主义政治学根本立场、观点和方法,尤其是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和决策的理论和方法,从公共政策现实出发,对于公共政策的本质及其开展规律展开深入的分析和探讨,并对公共政策的过程进行理论性探究,在此根底上概括归纳、凝练上升为理论。 通过公共政策学的学习和训练,使学生切实掌握认识和分析公共政策的根本方法从而具备分析现实公共政策的根本能力,为进一步掌握从事政策分析和实际政策工作的系统化理论和完备的技术手段打下根底。理解并掌握公共政策学的根本内容,逐渐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政策理论水平。 引导学生运用理论分析和实证分析相结合的研究方法,从探讨转轨时期我国假设干政策问题出发,深入实质性的公共政策领域,从而培养和提高学生应对政策问题的务实能力。 第二局部各章授课重点及课时安排 第一章导论〔建议8课时〕 一、教学目的与要求: 1、了解公共政策的根本内涵;2、理解公共政策的特征与功能; 3、掌握政策科学的历史沿革 二、教学知识点1、公共政策的根本内涵2、中外学者对公共政策的界定3、利益分配的动态同学们要从中外学者对公共政策的界定来分析公共政策的本质内涵,从案例出发来分析利益分配的动态性。

《公共政策概论》考试大纲

浙江广播电视大学 行政管理专业(开放本科) 《公共政策概论》考试大纲 第一部分期末考试说明 一、期末考试要求 《公共政策概论》主要考核对公共政策概论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的理解和掌握程度。考核要求分为了解、理解、掌握三个层次,每一层次都有具体的考核要求。了解要求学生对所给的问题有全面和一般的认识;理解要求学生在了解的基础上对所给定的问题有完整的理解;掌握要求学生领会的基础上对给定的问题能够准确地记忆,并针对考题做到灵活运用。 二、组卷原则 《公共政策概论》试卷由基本概念、基本理论知识、实用技能知识等内容组成,各占一定比例。 三、试题类型 试题类型包括: 1.名词解释; 2.单项选择题; 3.多项选择题; 4.简答题; 5.论述题(含案例分析); 四、考核形式 该课程采用闭卷方式。 五、答题时限 考试答题时限为90分钟。具体考试时间详见有关通知。 六、其它说明 《公共政策概论》是中央广播电视大学行政管理专业开放本科的一门必修课,实行全国统一考试。试卷分为较难、适中、较易三个等级,分别占卷面总成绩的25%、35%、40%。学生可参考使用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制作的《公共政策概论》录像教材、IP课件等其他教学媒体讲授的内容进行复习。 第二部分考核的内容和要求 第一章导论 1、考核目的:了解中外学者对公共政策概念的界定;政策科学的发展历程;

理解公共政策的基本内涵和本质,公共政策的基本特征、主要功能;掌握利益分配的动态性及其公共政策的分析要素; 2、考核的知识点: (1)中外学者对公共政策的界定; (2)利益分配的动态性、公共政策的本质理解; (3)公共政策的基本特征、主要功能; (4)公共政策分析要素; (5)公共政策研究产生的历史背景; (6)政策科学的诞生与发展; (7)后工业社会的政策分析; 3、考核要求: 了解:中外学者对公共政策的界定;公共政策研究产生的历史背景; 理解:公共政策的基本特征、主要功能;政策科学的诞生与发展; 掌握:利益分配的动态性;公共政策的分析要素;后工业社会的政策分析;第二章公共政策主体 1、考核目的:理解公共政策的核心主体、准公共政策主体及其公众参与;掌握公共政策主体能力的涵义与内容;提升政策主体能力的必要性和途径; 2、考核的知识点: (1)公共政策核心主体; (2)准公共政策主体; (3)公众参与与公共政策; (4)公共政策主体能力的涵义和内容; (5)提升公共政策主体能力的必要性和途径; 3、考核要求: 理解:公共政策核心主体;准公共政策主体;公众参与与公共政策;公共政策主体的能力的涵义与内容; 掌握:提升政策主体能力的必要性和途径; 第三章公共政策系统与决策体制 1、考核目的:理解公共政策系统的构成、内部关系;决策权力;公共决策体制的结构、类型、特征;掌握政府、执政党在公共决策中的地位;其它社会组织对公共决策的影响; 2、考核的知识点: (1)公共政策系统的构成; (2)公共政策系统的内部关系;

公共政策概论1-6章

一、名词解释 1、公共关系——政府依据特定时期的目标,在对社会公共利益进行 选择、综合、分配和落实的过程中所指定的行为准则。 2、公共政策主体——参与、影响公共政策全过程,对公共政策有直 接或者间接的决定作用的组织或个人。 3、公共政策主体能力——指政策主体能否成功地适应环境的挑战及 其程度,即在环境的挑战下,政策主体能否应付或适应这些挑战,以及取得成功的程度。 4、决策权力——是一种法律权力,或者是在一系列可能行动中做出 选择的权利,或者是影响政策主体、推动他去选择自己所偏好的某一行动的权力。 5、集权制——指权力集中于上级决策组织,上级组织包揽较多的决 策事物,下级只能依照上级指令行事的决策机制。 6、分权制——指各级决策组织在各自管辖的范围内享有决策权,上 级无权干预下级决策活动的决策机制。 7、监控系统——指政策系统之外的人员和机构,对政策行为、政策 方案的内容和执行,进行监督和控制的机构。 8、行动理论——认为政策执行是指对某一项公共政策所要采取的广 泛行动。 9、组织理论——认为政策执行者需要组织,没有组织就没有执行。 10、因果理论——它包括两类内容:第一,把政策决定看成一种假设, 一张“指导人们从以前情况导出设计目标的地图”。政策执行是按地图指引的方向到达目的地;第二,把政策中的潜在因果假设分为两个因素:贯彻影响力,主要涉及到政策过程中按既定目标实现政策输出的能力;技术能力,是政策输出导致所希望的结果产生的能力。 11、管理理论——认为主要负责政策执行的行政机构,不仅受其合法 委任权的影响,而且还有受到与之相关的利益集团的影响,政策系统中立法机关干预的影响,以及特定的政治环境中其他各种因素的影响。 12、交易理论——认为政策执行是一个政治上讨价还价的过程。 13、系统理论——认为政策执行过程的分析可以理解为外界环境对政 策系统进行物质、能量、信息的输入,系统产生了政策输出,由政策结果和反馈提供了政策的评价与再输入过程。 14、演化理论——认为在提出政策问题、制定政策目标、拟定政策方 案的过程中,都存在者许多不确定性和模糊性,多重目标实际上会产生矛盾和冲突。 15、政策协调——政策执行中的协调,最基本的是解决利益冲突。 16、追踪决策——指当原有决策的实施表明将危及决策目标的实现时, 对目标或决策方案所进行的一种根本性的修正。 17、公共关系评价——依据一定的标准和程序,对公共政策的效益、 效率、效果及价值进行判断的一种政治行为,目的在于取得有关这些方面的信息,作为决定政策变化,政策改进和制定新政策的依据。 18、正式评价和非正式评价——正式评价指事先制定完整的评价方 案,并严格按规定的程序和内容执行,并由确定的评价者进行评价。非正式评价指对评价者、评价方式、评价内容没有严格规定,对评价的最后结论也没有严格要求,人们根据自己掌握的情况对公共关系作出评价。 二、单项选择题 1公共政策是(B )为管理社会公共事务制定的政策。 A企业B政府C个人D社会组织2、公共政策的强制性经常与(B)措施相联系,若缺乏这种措施公共政策将是其权威性。A奖励性B惩罚性C温和性D权威性3、政策的调控功能常常表现出特有的(A),即鲜明地强调政府工作的侧重点。A倾斜性B合法性C系统性D规制性 4“政策科学”的概念是由美国政治学家(A)最早提出来的。 A 拉斯维尔B西蒙 C 伊斯顿D史密斯 5、(A)是公共政策主体中最核心,并发挥独特作用的部分。 A政府主体B非盈利组织C非政府组织D社会公众 6.、新型的公共政策理念视政策对象——公众为(A)。 A伙伴B对立者C被统治者D被管理者 7、决策权力角逐的核心问题是(),因为政治权力是实现经济利益的手段。A利益B关系C制度D权力 8、个人决策模式包括个人专断式和(A)两种形式。A个人负责制 B个人不负责制C个人与集体共同负责制 D 集权制 9、决策中的各种智囊组织经常被称为决策者的(A)。 A外脑B助手C秘书D领导者 10、决策权力的横向分化反映为政治结构中立法、司法、(A)权力的分化和行政部门的分化。A行政B社会团体C利益群体D压力集团11、决策过程中的第一步是诊断问题所在,确定决策(A)。 A目标B方案C手段D结果 11、决策过程中的第二步是探索和(A)各种可能的备择方案。 A拟定B研究C调查 D 审查 12、西蒙把决策过程分为三步,分别称为情报活动、(A)和抉择活动。 A设计活动B反馈活动C执行活动D信息活动 13、西蒙认为,决策的基本程序中应包括审查活动,即决策过程中的(D)A争论B开放C反馈D选择 14、在政策方案设计过程中,必须注意不同的政策方案之间的互相(A)。 A 协调B补充C排斥 D 一致 15、政策目标的有效性取决于不同的参与者对他的(A)。 A理解 B 选择C共识D互动 16、在政策方案执行过程中,偶然失效是指执行过程进入(A)时的失效。A正常状态B特殊状态C终结状态D起始状态 17、(A)提出了著名的政策执行过程模型。 A史密斯B拉斯维尔C西蒙D克朗 19、人们把描述政策执行过程中失败的曲线成为(A)。 A浴盆模型B对策模型C系统模型D互动模型 20、史密斯认为,政策执行中有(B)个基本要素是必须认真考虑的。 A 四 B 三 C 二D五 21、人们把对政策接受的反应,分为三个不同的层次:服从、认同与 (A)。A内化B深入C反应D响应 22、政策效果评价从本质上看是一种(A)判断。 A利益B价值C事实D可行性 23、在公共政策的评价标准中,应坚持加以突出的是()原则。 技术可行性政治可行性经济可行性资源可行性 25、政策评估是对政策(A)所做的分析。 A问题B结论C方案D目标 26、政策评估是对政策(A)所做的判断。 A效果 B 结果C结论D方案 27、在任何决策过程中,(B)因素和超理性因素总是混合在一起的。 A有限理性 B 理性C理智D情感

公共政策概论

6.3作业(第六单元)(7分,考勤活动) 为了测试是否全面掌握本单元所学内容,请在阅读本单元电子学材的基础上,分析以下案例: 案例分析:停车泊位证明,是北京市自1998年3月1日开始,对城八区机动车 新车上牌施行的一项制度。实施停车泊位证明的初衷是为了加强本市交通需求管理,调整机动车总量的增长速度,以缓解交通需求与交通供给之间日益突出的矛盾。 据了解,在该政策刚出台时,管理十分严格。按照规定,个人办理停车泊 位证明时,除了要带个人的相关证件外,住宅小区内有条件停车的,要带上房产证明或房屋租赁证明;没有停车条件的还须出示附近停车场开具的停车场地证明或《机动车停车场地证》及有关材料。当时,在社会停车场办理一个停车泊位证 明的费用是1 700元左右。 但很快,一些中介机构和停车场就加以“开发”,把“停车泊位证明”制度当成了牟利的工具。检测场、交通支队的办公大厅、停车场等地,都出现了兜售停车泊位证明的“贩子”,他们开价在400元至1 000元不等,而车主只需提供身份证和行驶本,还有“定金”,几个小时即可办好。 泊位证明是规范停车管理的措施,可是,交管部门此后又连续出台了16 个规范性文件,以加强对停车泊位证明的管理,解决停车泊位证明制度实施过程中的种种问题,还不断派人明察暗访,惩治违规的停车场和非法中介等,付出了高昂的管理成本。 随着本市经济的飞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停车泊位证明不仅没能使北京进入“汽车时代”的脚步放慢,反而给有车族带来诸多不便。 对此,市交管局新闻发言人宣布:从2004年元旦起,本市停止在机动车年检时 查验停车泊位证明。这意味着停车泊位证明制度将正式取消。取消停车泊位证明后,交管部门表示将进一步规范停车秩序,对违章停车坚持严格管理、严格执法。 问题:结合材料分析进行政策终结的依据及意义。 要求:写一篇600字以上的文章。

公共行政概论 范围整理

公共行政概论范围整理

公共行政概论 一、单选 1.政府的职责和功能就是为了满足社会公共需要。 2.非政府组织又称第三部门。 3.政府活动的核心是对公共事务的处理。 4.“公民第一”的原则是公共行政的核心原则。 5.亚当.斯密提出“守夜警察”政府理论。 6.界定和保护产权是政府的首要职责。 7.计划职能是其他职能实施的前提条件。 8.在凯恩斯主义理论的影响下,政府的作用范围进一步扩大。 9.行政权力结构是行政体制的核心组成部分。 10.在议会内阁制行政体制的国家,行政机关要对立法机关负责。 11.管理层次与管理幅度呈现出一种反比例的形态。 12.行政领导的首要作用是决策决断。 13.职位的数量是有限的,都要遵循最低数量原则。 14.当代领导活动有一个明显的发展趋势,即软权力的应用越来越多,而硬权力的应用则越来越少。 15.领导特质理论还认为领导者的物质是“先天”的。 16.领导班子要有梯形的年龄结构。 17.在所有制定公共政策的主体中,政府是最核心的力量。 18.公共政策的实质就是政府对全社会的利益所作的有权威的分配。 19.公共政策问题是指基于特定的社会公共问题,由政府列入政策议程,并采取行动,通过公共行为去实现和解决的问题。

20.价值分析——因为什么?为了谁?应优先考虑什么? 21.公共政策分析最本质的方面是利益分析。 22.政策运行过程中所消耗的费用称之为“政策运行成本”。 23.摩擦损失,在各项政策缺乏配合、协调时,各政策之间必然产生摩擦。 24.偶然失效,随着人们对政策逐渐理解与认同,以及政策本身的自我完善,执行过程逐步进入正常状态,尽管失效也存在,但失效率最低。 25.内化是接受政策反应的最高层次。 26.政策环境是决定或影响政策制定与实施的自然条件和社会条件的总和。 27.人事行政是政府对人力资源开发的宏观管理和对国家公务员的直接管理活动。 28.人事行政是立国之根、治国之本、富国之道、强国之基,在政府管理中处于关键和核心的地位。 29.以人为本的原则是现代人事行政的重要理念和原则。 30.职位分类是以工作为中心的分类方法,品位分类是以人为对象进行分类的方法。 31.我国实行多级预算制,即实行一级政府一级预算。 32.经常性预算以各项税收收入和其他一般性收入为来源。建设性预算以国有资产收入和专项建设资金为来源。 33.国务院在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举行会议时,向大会作关于中央和地方预算草案的报告。 34.决算是预算的总结,是年度预算收支执行情况和政府公共活动的财政反映。 35.县级以上的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设立审计机关。 36.法治主义作为一个基本的政治原则和治国原则,其产生和确立是近代民主革命及其以后的事。 37.法治就是确立法在社会生活中的统治地位和政府依法办事。 38.行政法制是一国有关行政的法律制度之简称。 39.行政法治的根本意义在于制约和监督行政权力,国家受法律的约束,这是法治的精髓。 40.在资本主义发展早期,受“议会至上”和“无法律即无政权”原则的影响,强调政府的一切行为均

公共事业管理概论各章主要内容

公共事业管理概论各章主要内容 第一章导论 第一节公共事业的内涵的特征 一、公共性、公共需要、公共问题、公共事务及特征 公共性、公共需要、公共问题与公共事务的基本内涵和特点。 公共性是一定的社会或地区的公有、公用、共供和共享的。 公共需要是社会共同体具有的共同性、共享性的需要。 公共事务具有公共性、劳务性、非营利性和阶级(阶层)性四个特征 二、我国传统的“事业"及其发展 我国传统“事业"的基本含义 事业,是我国特有的与全体人民整体利益有关的以科、教、文、卫、体等为基本内容的行业或部门,及其相应的管理体系。事业在本质上属于一种社会公共事务的范畴,而且是非政治、非经济的事务,即狭义的社会事务,反映的是一定条件下我国社会公共事务的发展水平。公共事业,是关系到社会全体公众基本生活质量和共同利益的、不以营利为目的的社会管理活动。 三、公共产品理论 公共产品理论是经济学理论。公共产品理论与公共事务理论所描述的对象是一致的,但其研究和阐述问题的角度不同,现代公共产品理论主要是通过公共产品、准公共产品和私人产品等概念和范畴对社会中不同属性的产品进行把握,从而明确公共事务范畴的。 (一)公共产品理论的几个基本内容 l.公共产品的基本概念 公共产品也称为公共商品、公共物品或公共品就是用于满足社会公共消费需要的物品或劳务。什么是公共消费需要呢?人的活动具有两重性,即个体性和社会性。前者是指作为个体的人,需要一定的产品来满足其私人需要,如衣、食、住、行等,而后者则是指作为社会的人,他的生存依赖于社会环境,如国防、治安、城市道路、卫生等,这是人们生活中不能缺少的。这种与每个人的利益密切相关,但每个人又不能享受其消费独占权的,且是作为一定社会所共有的保证居民基本生活的需要就是公共需要。 一般来说,我们可以根据满足需要的不同,把整个产品世界分为两类:一类是私人产品,即满足私人需要或私人消费需要的产品,另一类是公共产品,即用于满足公共需要的产品。在一个社会中,公共产品的范围十分广泛,如政治、法律。国防、治安、政府行政管理、大中型水利设施、城市规划。公共道路、环境保护和治理、环境卫生、天气预报、科学研究,以及铁路、城市公共交通设施、广播、电视、教育、电讯等,乃至抗旱、防洪等,都属于公共产品的范畴。公共产品直接或间接地为企业的生产和个人家庭生活提供服务,是社会总产品中重要的不可缺少的部分,而且,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经济的发展,社会公共产品总体上呈

公共政策概论

公共政策概论 1、公共政策是〔政府〕管理社会公共事务所制定的政策。 2、公共政策的强制性经常与〔惩罚性〕措施相联系,若缺乏 这种措施就将失去权威性。 3、政策的调控功能常常表现出特有的〔倾斜性〕,即鲜明地强 调政府工作的侧重点。 4、“政策科学”的概念是美国政治学家〔拉斯韦尔〕最早提 出的。 5、〔政府主体〕是公共政策主体中最核心、并发挥独特作用 的部分。 6、新型的公共政策理念视政策对象-公众为〔伙伴〕。 7、决策权力角逐的核心问题是〔权力〕,因为政治权力是实现 经济利益的手段。 8、个人决策模式包括个人专断式和〔个人负责制〕两种具体 形式。 9、决策中的各种智囊组织经常被称为决策者的〔外脑〕。 10、决策权力的横向分化反映在政治结构中立法、司法、〔行政〕 权力的分化,以与行政部门的分化。 11、在拟定公共决策方案时,要求各备选方案之间互相〔排斥〕。 12、政策目标的有效性取决于不同的参与者对它的〔共识〕。 13、在政策方案执行过程中,偶尔失效是指执行过程进入〔正 常状态〕的失效。

14、〔史密斯〕提出了著名的政策执行模型。 15、人们把分析政策执行过程中失效现象所描述的曲线称为 〔浴盆模型〕。 16、史密斯认为,政策执行中有〔四〕个基本要素是必须要认 真考虑的。 17、人们把政策接受的反应,分为三个不同的层次,服从、认 同与〔内化〕。 18、政策效果评价从本质上看是一种〔价值〕判断。 19、在任何决策过程中,〔理性〕因素和超理性因素总是混合在 一起的。 20、政策评估是对政策〔效果〕所做的判断。 21、思维就是有意识的头脑对客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性关系所 作的〔自觉性、概括性与间接性〕。而思维方法则是指人们 依据事物的客观规律而形成的思维规则和手段。 22、对于利益不相关的决策类型,一般来说应当强调〔“公事公 办”,〕这是一种十分恰当的“职业行为”思维类型,无论 是在利益相关决策还是利益无关决策中,我们都需要提倡。 23、在某些认识媒介的诱导、启迪下,思维者突然豁然开朗的 思维过程指的是〔灵感思维〕。 24、完全理性思维中存在一个基本的假定是〔人类的行动是或 者应当合乎理性的,或者能够从实用主义的观点把人类的 行动解释为合乎理性的〕。

公共行政学

公共行政学

公共行政学 第一章绪论 公共行政的概念 指国家与其他履行公共行政职能的公共部门,依法行使公共权力,对社会公共事务进行组织和管理的活动。公共行政学概念 研究公共组织进行公共行政活动的一门学问。是研究公共行政组织依法管理社会事务的规律和特征的理论体系。 公共行政学的学科特点 1.综合性,即它是交叉的、丰富的、广泛的。 2.实践性,即它是实际的、应用的、具体的。 3.系统性,即它是整体的、有序的、相互关联的。 4.技术性,即它是方法的、工具的、手段的。 5.发展性,即它是动态的、进步的、创新的。 西方公共行政学的发展

1.早期研究时期: (1)1887 年托马斯·伍德罗·威尔逊《行政学之研究》是行政学的发端和标志。 (2)1893 年古德诺《政治与行政:对政府的研究》全面、系统地论述了政治与行政二分法理论。 2.传统研究时期: (1)马克斯·韦伯以“合理性”和“合法性”为中心概念的官僚制或官僚科层组织理论,即以“官僚模型”为主体的“理想的行政组织体系”;“组织理论之父”,提出“官僚科层制”。 官僚集权组织的特征: ①官僚组织形态是根据完整的法规制度设立的一种组织形式。 ②这种组织是井然有序的权责体系,组织内部根据需要实现劳动分工,同时明确规定每一个成员的权责并使之

(一)统治、管理和服务职能 1. 统治职能:政府为了维护统治阶级的统治,实施统治阶级阶级利益的职能 2. 管理职能:政府管理社会公共事务的职能,是政府的基本职能之一 3. 服务职能:公共行政组织服务于社会的职能(二)政治、经济、文化、社会职能 1.政治职能:外交、民主、军事、治安 2.阶级职能:为弥补市场失灵、市场不能、市场体制不健全而担负的职能 3.文化职能:支持科学发展、发展教育、发展文艺事业、其他职能 4.社会职能:社会福利、社会救助、社会保障、社会优抚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