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60章全文及译文解析
道德经全81章原文及译文(思维导图)
![道德经全81章原文及译文(思维导图)](https://img.taocdn.com/s3/m/b5695173326c1eb91a37f111f18583d049640f1d.png)
道德经1~30【第一章】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jiào)。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1【第二章】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较,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
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2【第三章】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xiàn)可欲,使民心不乱。
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
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fú)智者不敢为也。
为无为,则无不治。
3【第四章】道冲而用之或不盈,渊兮似万物之宗。
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
湛兮似或存,吾不知谁之子,象帝之先。
4【第五章】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天地之间,其犹橐龠(tuóyuè)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
多言数(shuò)穷,不如守中。
5【第六章】谷神不死,是谓玄牝(pìn),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
绵绵若存,用之不勤。
6【第七章】天长地久。
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
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
非以其无私邪(yé)?故能成其私。
7【第八章】上善若水。
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
夫唯不争,故无尤。
8【第九章】持而盈之,不如其已。
揣(chuǎi)而锐之,不可长保。
金玉满堂,莫之能守。
富贵而骄,自遗其咎。
功成身退,天之道。
9【第十章】载(zài)营魄抱一,能无离乎?专气致柔,能婴儿乎?涤除玄览,能无疵乎?爱民治国,能无知(zhì)乎?天门开阖,能无雌乎?明白四达,能无为乎?生之、畜(xù)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zhǎng)而不宰,是谓玄德。
道德经全文及白话译文
![道德经全文及白话译文](https://img.taocdn.com/s3/m/83af80423069a45177232f60ddccda38366be10b.png)
《道德经》全文第一章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jiào)。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
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译文]“道”如果可以用言语来表述,那它就是常“道”(“道”是可以用言语来表述的,它并非一般的“道”);“名”如果可以用文辞去命名,那它就是常“名”(“名”也是可以说明的,它并非普通的“名”)。
“无”可以用来表述天地浑沌未开之际的状况;而“有”,则是宇宙万物产生之本原的命名。
因此,要常从“无”中去观察领悟“道”的奥妙;要常从“有”中去观察体会“道”的端倪。
无与有这两者,来源相同而名称相异,都可以称之为玄妙、深远。
它不是一般的玄妙、深奥,而是玄妙又玄妙、深远又深远,是宇宙天地万物之奥妙的总门(从“有名”的奥妙到达无形的奥妙,“道”是洞悉一切奥妙变化的门径)。
第二章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
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
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译文]天下人都知道美之所以为美,那是由于有丑陋的存在。
都知道善之所以为善,那是因为有恶的存在。
所以有和无互相转化,难和易互相形成,长和短互相显现,高和下互相充实,音与声互相谐和,前和后互相接随——这是永恒的。
因此圣人用无为的观点对待世事,用不言的方式施行教化:听任万物自然兴起而不为其创始,有所施为,但不加自己的倾向,功成业就而不自居。
正由于不居功,就无所谓失去。
第三章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
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
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知者不敢为也。
为无为,则无不治。
[译文]不推崇有才德的人,导使老百姓不互相争夺;不珍爱难得的财物,导使老百姓不去偷窃;不显耀足以引起贪心的事物,导使民心不被迷乱。
《道德经》全文原版及译文
![《道德经》全文原版及译文](https://img.taocdn.com/s3/m/3d9833e4e109581b6bd97f19227916888486b9bf.png)
《道德经》全⽂原版及译⽂《道德经》原版第⼀章[原⽂]道可道也①,⾮恒道也②。
名可名也③,⾮恒名也。
⽆名④,万物之始也;有名⑤,万物之母也⑥。
故恒⽆欲也⑦,以观其眇⑧;恒有欲也,以观其所徼⑨。
两者同出,异名同谓⑩。
⽞之⼜⽞⑾,众眇之门⑿。
[译⽂]“道”如果可以⽤⾔语来表述,那它就是常“道”(“道”是可以⽤⾔语来表述的,它并⾮⼀般的“道”);“名”如果可以⽤⽂辞去命名,那它就是常“名”(“名”也是可以说明的,它并⾮普通的“名”)。
“⽆”可以⽤来表述天地浑沌未开之际的状况;⽽“有”,则是宇宙万物产⽣之本原的命名。
因此,要常从“⽆”中去观察领悟“道”的奥妙;要常从“有”中去观察体会“道”的端倪。
⽆与有这两者,来源相同⽽名称相异,都可以称之为⽞妙、深远。
它不是⼀般的⽞妙、深奥,⽽是⽞妙⼜⽞妙、深远⼜深远,是宇宙天地万物之奥妙的总门(从“有名”的奥妙到达⽆形的奥妙,“道”是洞悉⼀切奥妙变化的门径)。
[注释]①第⼀个“道”是名词,指的是宇宙的本原和实质,引申为原理、原则、真理、规律等。
第⼆个“道”是动词。
指解说、表述的意思,犹⾔“说得出”。
②恒:⼀般的,普通的。
③第⼀个“名”是名词,指“道”的形态。
第⼆个“名”是动词,说明的意思。
④⽆名:指⽆形。
⑤有名:指有形。
⑥母:母体,根源。
⑦恒:经常。
⑧眇(miao):通妙,微妙的意思。
⑨徼(jiao):边际、边界。
引申端倪的意思。
⑩谓:称谓。
此为“指称”。
⑾⽞:深⿊⾊,⽞妙深远的含义。
⑿门:之门,⼀切奥妙变化的总门径,此⽤来⽐喻宇宙万物的唯⼀原“道”的门径。
第⼆章[原⽂]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恶已①;皆知善,斯不善矣②。
有⽆之相⽣也③,难易之相成也,长短之相刑也④,⾼下之相盈也⑤,⾳声之相和也⑥,先后之相随,恒也。
是以圣⼈居⽆为之事⑦,⾏不⾔之教,万物作⽽弗始也⑧,为⽽弗志也⑨,成功⽽弗居也。
夫唯弗居,是以弗去。
[译⽂]天下⼈都知道美之所以为美,那是由于有丑陋的存在。
都知道善之所以为善,那是因为有恶的存在。
《道德经》注解版
![《道德经》注解版](https://img.taocdn.com/s3/m/04972bfa185f312b3169a45177232f60ddcce7e9.png)
《道德经》注解版【第一章】道可道,非常道。
名可名,非常名。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
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翻译】:道可以说,但不是通常所说的道。
名可以起,但不是通常所起的名。
可以说他是无,因为他在天地创始之前;也可以说他是有,因为他是万物的母亲。
所以,从虚无的角度,可以揣摩他的奥妙。
从实有的角度,可以看到他的踪迹。
实有与虚无只是说法不同,两者实际上同出一源。
这种同一,就叫做玄秘。
玄秘而又玄秘啊!宇宙间万般奥妙的源头。
【第二章】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
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恒也。
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而弗始,生而弗有,为而弗恃,功成而不居。
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翻译】:1 天下的人都知道以美为美,这就是丑了。
都知道以善为善,这就是恶了。
2 有和无是相互依存的,难和易是相互促成的,长和短互为比较,高和下互为方向,声响和回音相呼应,前边与后边相伴随。
3 所以,圣人从事的事业,是排除一切人为努力的事业;圣人施行的教化,是超乎一切言语之外的教化。
他兴起万物却不自以为大,生养而不据为己有,施予而不自恃其能,成了也不自居其功。
他不自居其功,其功却永恒不灭。
【第三章】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
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
常使民无知无欲。
使夫智者不敢为也。
为无为,则无不治。
【翻译】:不崇尚贤能之辈,方能使世人停止争斗。
不看重珍奇财宝,方能使世人不去偷窃。
不诱发邪情私欲,方能使世人平静安稳。
所以,圣人掌管万民,是使他们心里谦卑,腹里饱足,血气淡化,筋骨强壮。
人们常常处于不求知、无所欲的状态,那么,即使有卖弄智慧的人,也不能胡作非为了。
遵从无为之道,则没有不太平之理。
【第四章】道冲,而用之或不盈。
渊兮,似万物之宗;湛兮,似或存。
《道德经》全文及释译(全81章)
![《道德经》全文及释译(全81章)](https://img.taocdn.com/s3/m/aad9823a6d85ec3a87c24028915f804d2a168771.png)
《道德经》全文及释译(全81章)老子1.道可道,非常道。
名可名,非常名。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
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解释】道,可以说出来的,就不是永恒的道;名,可以叫出来的就不是永恒的名。
无,是天地原始的名字;有,是产生万物的名字所以常从“无”中,去观察道的奥妙。
常从“有”中,去观察道的运行。
这两者是同一个来源,只是名称不同。
都可说是含义深远。
深远再深远,就是一切奥妙的总门。
2.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
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恒也。
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而弗始,生而弗有为而弗恃,功成而不居。
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解释】天下都知道美的就是美的,就是因为有丑的了。
都知道善的就是善的,就是因为有恶的了。
所以,有和无互助产生,难和易互相形成,长和短互相包容,高和下互相包容,音和声互助谐和,前和后互助跟从。
因此,圣人以无为处理事务,实行无言的教导,万物自己发生变化而不为它开头儿。
生长了万物,而不据为己有,抚育了万物而不自恃己能,成功了而不居功。
正是因为不居功,所以功绩不会失去。
3.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
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
常使民无知无欲。
使夫智者不敢为也。
为无为,则无不治。
【解释】不推崇有才能的人,免得人民竞争,不诊视难得的货物,不让看到人民去当盗贼。
不让看到可以引起贪欲的事物,使民心不被扰乱。
因此圣人治理天下,使天下人心里空空的,吃得饱饱的,没有争强逞能的志向,身体棒棒的,经常使人民没有心智和欲望使那些有心智的人也不敢妄为。
用无为的原则办事,就没有办不成的事。
修改版:不标榜贤才异能,使民众不争功名;不珍贵难得的财货,使民众不起窃盗;不显耀可贪的事物,使民众不被惑乱。
所以有道的人治理政事,要使人心灵开阔,生活安饱,意志柔韧,体魄强健。
【道德经】第五十一章---第六十章原文及译文
![【道德经】第五十一章---第六十章原文及译文](https://img.taocdn.com/s3/m/f6590770ff4733687e21af45b307e87101f6f8d7.png)
【道德经】第五十一章---第六十章全文及译文第五十一章原文: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势成之。
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
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命而常自然。
故道生之,德畜之,长之育之,亭之毒之,养之覆之。
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
译文:道使万物得以产生,德使万物得以畜养并繁殖,物质使万物得以成形,环境使万物得以成长成熟。
因此万物没有不尊重道而珍贵德的。
道的尊崇,德的高贵,是因为没有谁去命令而天下万物常常自然形成。
所以道生成万物,德养育万物;使万物成长和发育,使万物壮大和成熟,使万物生养和颠覆。
道和德生养了万物却不占有它们,帮助了万物却不依赖它们,成就了万物却不做它们的主宰,这就是最玄妙的德。
第五十二章原文:天下有始,以为天下母。
既得其母,以知其子。
既知其子,复守其母,没身不殆。
塞其兑,闭其门,终身不勤。
启其兑,济其事,终身不救。
见小曰明,守柔曰强。
用其光,复归其明,无遗身殃,是为习常。
译文:天下万物都有一个起源始点,可以把这个起源看做万物的母体。
既然掌握了根源,就能了解万物的属性。
既然认识了万物的属性,再坚守万物的根本,就终生没有危险。
堵塞感官之窍,封闭欲望之门,终生不会遭受辛苦。
开启感官之窍,增添纷扰之事,终身不可救治。
能洞察细微叫做明,能保持柔弱叫做强。
用它的光亮返照内在的明,不给自己招致灾祸,这就是遵循了大道。
第五十三章原文:使我介然有知,行于大道,唯施是畏。
大道甚夷,而民好径。
朝甚除,田甚芜,仓甚虚。
服文彩,带利剑,厌饮食,财货有馀,是为盗竽。
非道也哉!译文:假如我多少掌握一些常识的话,我就沿着大道行走,最畏惧的就是走上邪道。
大路非常平坦而宽阔,而大家却喜欢找捷径。
朝政极为衰败,农田十分荒芜,仓库十分空虚。
而统治者却身穿华丽服装,腰佩锋利长剑,吃厌了精美饮食,占有过多的财富,这就叫做强盗头子。
这是违背道义的呀!第五十四章原文:善建者不拔,善抱者不脱,子孙以祭祀不辍。
修之于身,其德乃真;修之于家,其德乃馀;修之于乡,其德乃长;修之于邦,其德乃丰;修之于天下,其德乃普。
《道德经第41-60章》原文、译文及注释
![《道德经第41-60章》原文、译文及注释](https://img.taocdn.com/s3/m/2da377c99a89680203d8ce2f0066f5335a816739.png)
《道德经第41-60章》原文、译文及注释原文:道德经第41-60章先秦-老子第41章:上士闻道,仅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
不笑不足以为道。
故建言有之:明道若昧;进道若退;夷道若颣;上德若谷;大白若辱;广德若不足;建德若偷;质真若渝;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道隐无名。
夫唯道,善始且善成。
第42章:道生一①,一生二②,二生三③,三生万物。
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④。
人之所恶⑤,唯孤、寡、不榖,而王公以为称。
故物或损之而益,或益之而损。
人之所教,我亦教之,强梁者不得其死,吾将以为教父。
第43章: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
无有人无间,吾是以知无为之有益。
不言之教,无为之益,天下希及之。
第44章: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得与亡孰病?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
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
第45章:大成若缺,其用不弊。
大盈若冲,其用不穷。
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
静胜躁,寒胜热。
清静为天下正。
第46章:天下有道,却走马以粪。
天下无道,戎马生于郊。
罪莫大于可欲;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
故知足之足,常足矣。
第47章: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见天道。
其出弥远,其知弥少。
是以圣人不行而知,不见而明,不为而成。
第48章:为学日益,为道日损。
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
无为而无不为。
取天下常以无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
第49章:圣人常无心,以百姓心为心。
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
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德信。
圣人在天下,歙歙焉,为天下浑其心,百姓皆注其耳目,圣人皆孩之。
第50章:出生入死。
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而民生生,动皆之于死地,亦十有三。
夫何故也?以其生生之也。
盖闻善摄生者,陆行不辟兕虎,人军不被甲兵;兕无所投其角,虎无所用其爪,兵无所容其刃。
夫何故?以其无死地焉。
第51章: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势成之。
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
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命而常自然。
老子《道德经》完整原文及译文
![老子《道德经》完整原文及译文](https://img.taocdn.com/s3/m/effd6df427fff705cc1755270722192e44365855.png)
老子《道德经》完整原文及译文老子道德经译文《老子》第一章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
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译文】取道于寻常可取之道,其道非恒久之道;取名于寻常可取之名,其名非恒久之名。
取名于无名,就好比天地未判之初始;取名于有名,乃是万物化生之根本。
所以,通常要无所趋求,以便观想那无以名状的微妙;时常又要有所趋求,以便观想那成名化物的极限。
这两方面是同一行为体的不同显现,同样深及于行为体的幽深内殿。
在这同样深及幽深的两者之间作不断深入的循环运行,就是一切行为运作的微妙法门。
《老子》第二章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矣。
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居。
夫唯不居,是以不去。
【译文】天下人都知道美之所以为美,于是就有了令人嫌恶的丑;都知道善之所以为善,于是就有了反面的不善。
所以,"有"与"无"相互突显,"难"与"易"相互促成,"长"与"短"相互显现,"高"与"下"相依而存,"音"与"声"相互陪衬,"前"与"后"相互照应——这些"名"相反而相成,迁延不居而不独立自足。
因此,圣人从事于无所成名的事务,施行无须仗名立言的劝教,坦荡迎候万物的涌现与流变而不抵触畏避,生养了一切并不拘系自有,做成了什么并不执为仗恃,成就了事业并不矜居功名。
就是因为他不矜居功名,所以他不会消逝。
《老子》第三章不尚賢,使民不爭;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為盜;不見可欲,使民心不亂。
治大国若烹小鲜原文解释
![治大国若烹小鲜原文解释](https://img.taocdn.com/s3/m/a0fc1c46a7c30c22590102020740be1e640ecc76.png)
治大国若烹小鲜原文解释
“治大国若烹小鲜”出自《道德经》第60章,其原文和解释如下:
原文:治大国,若烹小鲜。
以道莅天下,其鬼不神;非其鬼不神,其神不伤人;非其神不伤人,圣人亦不伤人。
夫两不相伤,故德交归焉。
解释:治理大国要像烹煎小鱼。
用“道”来领导天下人,鬼就失去神妙作用;不但鬼失去神妙作用,神也不会干扰人;不但神不会干扰人,圣人也不会干扰人。
神与圣人都不干扰人,所有的禀赋都得以保存了。
解读:这是一个极其形象的比喻。
烹煎小鱼,必须小心翼翼,而且不能经常翻动,用刀铲乱翻、乱搅鱼就碎了。
统治者治理国家也是一样,要懂得为政的关键在于安静无为,要小心谨慎,节俭、爱惜民力,不能乱发政令扰乱大众。
如果朝令夕改、朝三暮四、犹豫不决,老百姓就会无所适从,国家就会动荡不安。
以上信息仅供参考,如果还有疑问,建议查阅《道德经》原文或咨询专业人士。
道德经(全文及译文)
![道德经(全文及译文)](https://img.taocdn.com/s3/m/d8f605c271fe910ef12df8da.png)
《道德经》全文【第一章】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jiào)。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译文:可以言说的道,便不是恒常的道;可以定义命名的名,也不是恒常的名。
天地开始的时候,把它叫做“无”;万物的母亲,把它叫做“有”。
所以常处于无,从无的角度来观察它的妙处;常处于有,从有的角度来观察它的边界。
有和无是任何事物都具有的两个方面,来源相同但名称不同,幽暗深远,叫做“玄”。
玄而又玄,是一切奥妙的根本门径。
【第二章】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wù)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较,高下相倾,音声相和(hè),前后相随。
是以圣人处(chù)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jiào),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
夫(fú)唯弗居,是以不去。
译文:天下都知道美是什么,丑自然就存在了;都知道什么是善,一定也知道什么是不善。
所以,有和无相待而生,难和易相待而成,长和短相待而显,高和下相待而倾倚,音和声相待而和谐,前和后相待而顺序相随。
所以圣人行事,顺乎自然,崇尚无为,实行不言的教诲。
顺应万物自然的生长而不加干预,创造万物而不占有,施泽万物而不将这当成是倚仗、凭借的手段,有了功劳而不居功自傲。
正因为他不居功自傲,所以他的功德永存不灭。
【第三章】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xiàn)可欲,使民心不乱。
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
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fú)智者不敢为也。
为无为,则无不治。
译文:不崇尚标榜贤才,使民众不起争心;不炒作炫耀难得的货物,使民众不去做盗贼;不展现能引起人私欲的东西,使民众心不受惑乱。
所以圣人的治理,使民众虚心、饱腹;减弱民众的欲望,强壮民众的身体。
《道德经》全文及注解(收藏)
![《道德经》全文及注解(收藏)](https://img.taocdn.com/s3/m/2cf284c5f71fb7360b4c2e3f5727a5e9856a2737.png)
《道德经》全文及注解(收藏)《道德经》是春秋时期老子(李耳)的哲学作品,又称《道德真经》、《老子》、《五千言》、《老子五千文》,是中国古代先秦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是道家哲学思想的重要来源。
道德经分上下两篇,原文上篇《德经》、下篇《道经》,不分章,后改为《道经》37章在前,第38章之后为《德经》,并分为81章。
文本以哲学意义之“道德”为纲宗,论述修身、治国、用兵、养生之道,而多以政治为旨归,乃所谓“内圣外王”之学,文意深奥,包涵广博。
据文献记载,老子静思好学,知识渊博。
他的老师商容教授知识过程中,老子总是寻根问底,对知识非常的渴望。
为了解开自己的疑惑,他经常仰头观日月星辰,思考天上之天为何物,以至于经常睡不着觉。
后来,商容老师“实乃老夫之学有尽。
”推荐老子入周都深造。
文献记载:”老子入周,拜见博士,入太学,天文、地理、人伦,无所不学,《诗》《书》《易》《历》《礼》《乐》无所不览,文物、典章、史书无所不习,学业大有长进。
博士又荐其入守藏室为吏。
守藏室是周朝典籍收藏之所,集天下之文,收天下之书,汗牛充栋,无所不有。
”通过这段经历,老子积累了丰富的学识,也使他远近闻名。
函谷关令尹喜对《道德经》的成书也起了巨大作用,他少时即好观天文、爱读古籍,修养深厚。
司马迁在《史记老子传》中记载老子“居周久之,见周之衰,乃遂去。
至关,关(令)尹喜曰:子将隐矣,强为我著书,于是老子言道德五千言而去,莫知始终”,尹喜感动了老子,老子遂以自己的生活体验和以王朝兴衰成败、百姓安危祸福为鉴,溯其源,著上、下两篇,共五千言,即《道德经》。
《道德经》主要论述“道”与“德”“道”不仅是宇宙之道、自然之道,也是个体修行即修道的方法;“德”不是通常以为的道德或德行,而是修道者所应必备的特殊的世界观、方法论以及为人处世之方法。
老子的本意,是要教给人修道的方法,德是基础,道是德的升华。
没有德的基础,为人处世、治家、治国,很可能都失败,就没有能力去“修道”。
老子《道德经》全文解析及通俗译文
![老子《道德经》全文解析及通俗译文](https://img.taocdn.com/s3/m/f97d4c63e55c3b3567ec102de2bd960590c6d96d.png)
老子《道德经》全文解析及通俗译文上篇:《道经》1.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jiao:四声)。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
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解读〗2.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恒也。
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而弗始,生而弗有,为而弗恃(shi:四声),功成而弗居。
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解读〗3.不尚贤,使民不争。
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
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
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
为无为,则无不治。
〖解读〗4.道冲,而用之或不盈。
渊兮,似万物之宗;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湛兮,似或存。
吾不知谁之子,象帝之先。
〖解读〗5.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chu:二声)狗。
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天地之间,其犹橐(tuo:二声)龠(yue:四声)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
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解读〗6.谷神不死,是谓玄牝(pin:四声)。
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
绵绵若存,用之不勤。
〖解读〗7.天长地久。
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
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
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
〖解读〗8.上善若水。
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
夫唯不争,故无尤。
〖解读〗9.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锐之,不可长保。
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
功遂身退,天之道也。
〖解读〗10.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专气致柔,能如婴儿乎?涤除玄鉴,能无疵(ci:一声)乎?爱民治国,能无为乎?天门开阖(he:二声),能为雌乎?明白四达,能无知乎?生之畜之。
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
〖解读〗11.三十辐,共一毂(gu:三声),当其无,有车之用。
老子《道德经》全文译文及翻译讲解
![老子《道德经》全文译文及翻译讲解](https://img.taocdn.com/s3/m/750343c8fbb069dc5022aaea998fcc22bcd143ce.png)
老子《道德经》全文译文及翻译讲解《老子》,又称《道德真经》《道德经》《五千言》《老子五千文》,是中国古代先秦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为其时诸子所共仰,传说是春秋时期的老子李耳(似是作者、注释者、传抄者的集合体)所撰写,是道家哲学思想的重要来源。
道德经分上下两篇,原文上篇《德经》、下篇《道经》,不分章,后改为《道经》37章在前,第38章之后为《德经》,并分为81章。
是中国历史上首部完整的哲学著作。
【国学经典】老子道德经全文翻译(全81章)【老子·第一章】道可道,非常道。
名可名,非常名[1]。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
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注释】:[1]通常译为"可以说出来的道,就不是永恒不变的道",强调道是不可言说的。
但这样的翻译,等于一开始就剥夺了老子言说真道的可能性和可靠性。
其实"常"字在《老子》中多为"通常"之意。
另一方面,"道"字,到老子之时,已经用得很泛:有"道路"之意,如《易经》"履道坦坦,幽人贞吉";有"王道"之意,如《尚书》"无有作好,遵王之道" ;有"方法"之意,如《尚书》"我道惟宁王德延";又有"言说"之意,如《诗经》"中之言,不可道也"。
《尚书序》(相传为孔子所作)说:"伏牺、神农、黄帝之书,谓之三坟,言大道也。
少昊、颛乙、高辛、唐、虞之书,谓之五典,言常道也"。
这里用了"常道"一词,指一般的道理。
又有冯友兰先生考证说,古时所谓道,均为人道,到了老子才赋与道形而上学的意义。
可见,老子要宣示上天大道,必须一开始就澄清概念,强调他下面要讲的道,绝非人们一般常指的道,不是一般的道理,即非"常道",而是……是什么呢?就要听老子娓娓道来了。
道德经六十章原文译文和注释及感想总结
![道德经六十章原文译文和注释及感想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fefd673526284b73f242336c1eb91a37f011324d.png)
道德经六十章原文译文和注释及感想总结
《道德经》第六十章原文如下:
治大国,若烹小鲜。
以道莅天下,其鬼不神;非其鬼不神,其神不伤人;非其神不伤人,圣人亦不伤人。
夫两不相伤,故德交归焉。
注释如下:
小鲜:小鱼。
莅:临,治理。
神:显灵。
非:不唯,不仅。
两不相伤:神和圣人都不干扰人。
德交归焉:自然的禀赋全都得以回归。
交,双双、先后、全都之意。
译文如下:
治理大国,就像煎烹小鱼一样。
用大道来领导天下,那些鬼怪就不能显灵了。
不仅鬼怪不能显灵,神也不能干扰人了。
不仅神不会干扰人,圣人也不会干扰人。
神和圣人都不干扰人,因此自然的禀赋就都回到人民身上了。
感想总结:
这一章主要讲治国的道理。
“治大国,若烹小鲜”的比喻十分生动形象,它提醒执政者,治理国家也要像煎小鱼那样,切莫常常折腾。
这既是对执政者的警告,也反映了老子“无为而治”的思想。
老子的无为并非真的无所作为,而是让万物自然发展,不施加过多的人为干预。
“以道莅天下”强调了用“道”来治理天下,即用“无为”的原则来治理国家,这样鬼神和圣人就不会干扰人民,人民就能安居乐业。
总的来说,《道德经》第六十章强调了无为而治的重要性,认为这是实现国家安定、人民幸福的必要条件。
老子《道德经》全文翻译(全81章)
![老子《道德经》全文翻译(全81章)](https://img.taocdn.com/s3/m/026c70c79f3143323968011ca300a6c30c22f11e.png)
老子《道德经》全文翻译(全81章)《道德经》是春秋时期老子(李耳)的哲学作品,又称《道德真经》、《老子》、《五千言》、《老子五千文》,是中国古代先秦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是道家哲学思想的重要来源。
道德经分上下两篇,原文上篇《德经》、下篇《道经》,不分章,后改为《道经》37章在前,第38章之后为《德经》,并分为81章。
《道德经》文本以哲学意义之“道德”为纲宗,论述修身、治国、用兵、养生之道,而多以政治为旨归,乃所谓“内圣外王”之学,文意深奥,包涵广博,被誉为万经之王。
《道德经》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名著之一,对传统哲学、科学、政治、宗教等产生了深刻影响。
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统计,《道德经》是除了《圣经》以外被译成外国文字发布量最多的文化名著。
1【解释】道,可以说出来的,就不是永恒的道;名,可以叫出来的,就不是永恒的名。
无,是天地原始的名字;有,是产生万物的名字。
所以常从“无”中,去观察道的奥妙。
常从“有”中,去观察道的运行。
这两者是同一个来源,只是名称不同。
都可说是含义深远。
深远再深远,就是一切奥妙的总门。
2【解释】天下都知道美的就是美的,就是因为有丑的了。
都知道善的就是善的,就是因为有恶的了。
所以,有和无互助产生,难和易互相形成,长和短互相包容,高和下互相包容,音和声互助谐和,前和后互助跟从。
因此,圣人以无为处理事务,实行无言的教导,万物自己发生变化而不为它开头。
生长了万物,而不据为己有,抚育了万物而不自恃己能,成功了而不居功。
正是因为不居功,所以功绩不会失去。
3【解释】不推崇有才能的人,免得人民竞争,不珍视难得的货物,不让看到人民去当盗贼。
不让看到可以引起贪欲的事物,使民心不被扰乱。
因此圣人治理天下,使天下人心里空空的,吃得饱饱的,没有争强逞能的志向,身体棒棒的,经常使人民没有心智和欲望使那些有心智的人也不敢妄为。
用无为的原则办事,就没有办不成的事。
4【解释】不推崇有才能的人,免得人民竞争,不珍视难得的货物,不让看到人民去当盗贼。
老子《道德经》全文及释译(全81章) 曾仕强
![老子《道德经》全文及释译(全81章) 曾仕强](https://img.taocdn.com/s3/m/ea2a692d3069a45177232f60ddccda38376be12d.png)
曾仕强.第一章道可道,非常道。
名可名,非常名。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
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解释】道,可以说出来的,就不是永恒的道;名,可以叫出来的,就不是永恒的名。
无,是天地原始的名字;有,是产生万物的名字。
所以常从 “ 无 ”中,去观察道的奥妙。
常从 “ 有 ”中,去观察道的运行。
这两者是同一个来源,只是名称不同。
都可说是含义深远。
深远再深远,就是一切奥妙的总门。
第二章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
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恒也。
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而弗始,生而弗有,为而弗恃,功成而不居。
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解释】天下都知道美的就是美的,就是因为有丑的了。
都知道善的就是善的,就是因为有恶的了。
所以,有和无互助产生,难和易互相形成,长和短互相包容,高和下互相包容,音和声互助谐和,前和后互助跟从。
因此,圣人以无为处理事务,实行无言的教导,万物自己发生变化而不为它开头儿。
生长了万物,而不据为己有,抚育了万物而不自恃己能,成功了而不居功。
正是因为不居功,所以功绩不会失去。
第三章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
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
常使民无知无欲。
使夫智者不敢为也。
为无为,则无不治。
【解释】不推崇有才能的人,免得人民竞争,不诊视难得的货物,不让看到人民去当盗贼。
不让看到可以引起贪欲的事物,使民心不被扰乱。
因此圣人治理天下,使天下人心里空空的,吃得饱饱的,没有争强逞能的志向,身体棒棒的,经常使人民没有心智和欲望使那些有心智的人也不敢妄为。
用无为的原则办事,就没有办不成的事。
第四章道冲而用之或不盈。
渊兮,似万物之宗;湛兮,似或存。
吾不知谁之子,象帝之先。
【解释】道是空虚的,而作用却是没有穷尽的。
深远的很哪,好象是万物的宗主。
老子《道德经》全文译文及翻译
![老子《道德经》全文译文及翻译](https://img.taocdn.com/s3/m/69f3b53f4a73f242336c1eb91a37f111f1850df4.png)
老子《道德经》全文译文及翻译【第一章】道可道,非常道。
名可名,非常名[1]。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
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翻译】:道可以说,但不是通常所说的道。
名可以起,但不是通常所起的名。
可以说他是无,因为他在天地创始之前;也可以说他是有,因为他是万物的母亲。
所以,从虚无的角度,可以揣摩他的奥妙。
从实有的角度,可以看到他的踪迹。
实有与虚无只是说法不同,两者实际上同出一源。
这种同一,就叫做玄秘。
玄秘而又玄秘啊!宇宙间万般奥妙的源头。
【第二章】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
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恒也。
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而弗始,生而弗有,为而弗恃,功成而不居。
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翻译】:1 天下的人都知道以美为美,这就是丑了。
都知道以善为善,这就是恶了。
2 有和无是相互依存的,难和易是相互促成的,长和短互为比较,高和下互为方向,声响和回音相呼应,前边与后边相伴随。
3 所以,圣人从事的事业,是排除一切人为努力的事业;圣人施行的教化,是超乎一切言语之外的教化。
他兴起万物却不自以为大,生养而不据为己有,施予而不自恃其能,成了也不自居其功。
他不自居其功,其功却永恒不灭。
【第三章】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
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
常使民无知无欲。
使夫智者不敢为也。
为无为,则无不治。
【翻译】:不崇尚贤能之辈,方能使世人停止争斗。
不看重珍奇财宝,方能使世人不去偷窃。
不诱发邪情私欲,方能使世人平静安稳。
所以,圣人掌管万民,是使他们心里谦卑,腹里饱足,血气淡化,筋骨强壮。
人们常常处于不求知、无所欲的状态,那么,即使有卖弄智慧的人,也不能胡作非为了。
遵从无为之道,则没有不太平之理。
【老子·第四章】道冲,而用之或不盈。
夫两不相伤,故德交归焉
![夫两不相伤,故德交归焉](https://img.taocdn.com/s3/m/b481c8c15122aaea998fcc22bcd126fff7055d1f.png)
夫两不相伤,故德交归焉
《老子.公刘版》上卷
第四篇,道德经
第十八章,互不伤害的道德交往
以道莅天下,其鬼不神,
非其鬼不神,其神亦不伤人,
非其神不伤人,圣人亦不伤人,
夫两不相伤,故德交归焉。
说明
1,整篇全部经文在通行本的《德经》部的第六十章中。
2,在此经文的前面多出一句:治大国若烹小鲜,把此句经文提取出去作为第六篇的篇名。
通行本《道德经》第六十章[原文]
治大国,若烹小鲜,
以道莅天下,其鬼不神。
非其鬼不神,其神不伤人。
非其神不伤人,圣人亦不伤人。
夫两不相伤,故德交归焉。
通行本主流译文为:
治理大国,好像煎烹小鱼。
用“道”治理天下,鬼神起不了作用,不仅鬼不起作用,而是鬼怪的作用伤不了人。
不但鬼的作用伤害不了人,圣人有道也不会伤害人。
这样,鬼神和有道的圣人都不伤害人,所以,就可以让人民享受到德的恩泽。
公刘本经文注解:
以道莅1天下,其鬼2不神3,非其鬼不神,其神亦不伤人,非其神不伤人,圣人4亦不伤人,夫两不相伤,故德交归焉5。
1,莅:莅临指导。
2,鬼:妖魔鬼怪。
3,神:神通。
4,圣人:这里指智慧高的人。
5,故德交归焉:故归德交焉的捯置,德,道德。
交,交往。
焉,语气助词,用于句末,补足语气。
公刘本译文:
用大道莅临指导治理天下,那些妖魔鬼怪没有了神通,
不但妖魔鬼怪失去了神通,凶神恶煞也不会伤害人,
非但凶神恶煞不会伤害人,智慧极高的人也不会伤害人,
这样彼此双方都不互相伤害,所以天下从此归属道德交往了。
老子《道德经》居位第60(原文+译文)
![老子《道德经》居位第60(原文+译文)](https://img.taocdn.com/s3/m/f0107a696294dd88d1d26b43.png)
所以人们就能彼此相安无事了。
-1-
传承国学文化 弘扬民族精神 品读圣贤经典 开启智慧人生
lǎo zǐ dào dé jīng jū wèi dì liùshí 居 位 第 六 十
老 子《道 德 经 》居 位 第六十
zhì dà guó ruò pēng xiǎo xiān
治 大 国,若 烹 小 鲜 ,
治理一个很大的国家,要像烹煎很小的鱼那样,不能
非 其 神 不 伤 人,
不仅鬼怪起不了作用, 神祗也不伤害人。 不仅神祗不伤害人,
shèng rén yì bù shāng rén
圣 人 亦 不 伤 人。来自圣人也不侵越人。fú liǎng bù xiāng shāng
夫 两 不 相 伤,
这样,鬼神和有道的人都不伤害人,
gù dé jiāo guī yān
yǐ dào lì tiān xià qí guǐ bù shén 时常翻动导致破碎。
以 道 莅 天 下,其 鬼 不 神 。
fēi qí guǐ bù shén
运用“道”的原则去治理天下,那些鬼怪就起不了作
非 其 鬼 不 神,
用了。
qí shén bù shāng rén
其 神 不 伤 人。
fēi qí shén bù shāng rén
《道德经》 第60章 治国烹鲜 原文释义解读
![《道德经》 第60章 治国烹鲜 原文释义解读](https://img.taocdn.com/s3/m/1039ac535ef7ba0d4b733b63.png)
第60章治国烹鲜【原文】治大国,若烹小鲜①,以道莅②天下,其鬼不神③。
非④其鬼不神,其神不伤人。
非其神不伤人,圣人亦不伤人。
夫两不相伤⑤,故德交归焉⑥。
【注释】1、小鲜:小鱼。
2、莅:临。
3、其鬼不神:鬼不起作用。
4、非:不唯、不仅。
5、两不相伤:鬼神和圣人不侵越人。
6、故德交归焉:让人民享受德的恩泽。
【译文】治理大国,好像煎烹小鱼。
用“道”治理天下,鬼神起不了作用,不仅鬼不起作用,而是鬼怪的作用伤不了人。
不但鬼的作用伤害不了人,圣人有道也不会伤害人。
这样,鬼神和有道的圣人都不伤害人,所以,就可以让人民享受到德的恩泽。
【导读】本章讲的是治国的道理,“治大国,若烹小鲜”是老子所说的一句传颂很广的名言。
这是个比喻,“烹小鲜”就是煎烹小鱼。
这是用烹鱼比治国。
小鱼很鲜嫩,用刀乱切或在锅里频频搅动,肉就碎了。
国家的统治者治理国家,要像煎小鱼那样,不要常常翻弄。
此外,老子是无神论者,他并不相信鬼神,但这一章一再讲到鬼神,这里是说,鬼神都不伤害人,治理国家的统治者,就更不能够伤害、烦扰人民了。
并不表明老子是有神论者。
【解读】“治大国,若烹小鲜”是一个极其形象的比喻。
烹煎小鱼,必须小心翼翼,而且不能经常翻动,用刀铲乱翻、乱搅鱼就碎了。
统治者治理国家也是一样,要懂得为政的关键在于安静无为,要小心谨慎,节俭、爱惜民力,不能乱发政令扰乱人们。
如果以个人的主观愿望去改变社会,朝令夕改、朝三暮四、忽左忽右,老百姓就会无所适从,国家就会动乱不安。
“以道莅天下,其鬼不神。
非其鬼不神,其神不伤人。
非其神不伤人,圣人亦不伤人"。
老子并不是一个有神论者,他认为世间万物都是由自然规律也就是“道”来产生、支配的。
春秋之时,天下混乱,礼崩乐乱,人们的思想也陷入了极度的混乱之中。
一些巫师、术士借着鬼神的幌子愚昧民众,欺骗百姓,比如西门豹治理邺时提到的那些巫师、乡绅们;一些统治者也借着天命、神授的旗号肆起干戈。
老子看穿了他们愚民、欺民的本质,于是呼吁要采用“无为清净”之法治理天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道德经60章全文及译文解析
一、全文概览
《道德经》是中国古代哲学经典之一,其第60章主要探讨了“守柔”的道理。
本章强调了柔弱胜刚强的思想,认为柔弱是生命之本质,而刚强则容易遭受挫折和毁灭。
本章提出了以柔克刚的策略,即通过守柔来达到不战而胜的效果。
二、译文解析
以下是对《道德经》第60章的译文:
【原文】
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
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莫能行。
是以圣人言:受国之垢,是谓社稷主;受国不祥,是为天下王。
正言若反。
【译文】
天下没有什么东西比水更柔弱了,但是在攻克坚强的东西方面没有什么能胜过水。
这是因为它没有其他东西可以替代。
弱者能够战胜强者,柔软能够战胜刚强,天下没有人不知道这个道理,但没有人能够实行。
所以圣人说:能够承受全国的屈辱,才能称为国家的君主;能够承受全国的灾难,才能够称王于天下。
正面的话听起来好象是反话一样。
【解析】
本章主要阐述了“守柔”的道理。
水是世界上最柔弱的东西之一,但它在滴水穿石、穿透坚强的东西方面却有着无可替代的作用。
这与“弱之胜强,柔之胜刚”的道理相呼应。
通过水的比喻,老子强调了守柔的重要性,认为只有承受全国的屈辱和灾难,才能成为国家的君主和天下的王者。
这种思想体现了老子的哲学思想中重视柔中带刚、守柔以攻的思想,与“物壮则老”、“反者道之动”等思想相一致。
三、思想主题
《道德经》第60章所探讨的主题是“守柔”,即保持柔弱的态度和状态。
本章强调了柔弱胜刚强的思想,认为只有保持柔弱才能够获得更强的力量和更大的胜利。
这种思想主题与老子其他章节中的思想相互呼应,如“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天下莫柔弱于水”等。
同时,这种思想主题也是老子思想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体现了老子对于人生、社会和宇宙的理解和思考。
四、章节结构
《道德经》第60章的结构较为清晰,主要分为两个部分。
第一部分是开头到“是以圣人言”,主要阐述了水是天下最柔弱的东西之一,但也是攻克坚强东西的最好替代品。
第二部分是“受国之垢”到最后,主要通过圣人的话强调了能够承受全国的屈辱和灾难才能够成为国家和天下的王者。
整体而言,本章的结构紧凑、逻辑清晰,通过水的比喻和圣人的话语来阐述“守柔”的道理。
五、历史背景
《道德经》第60章的历史背景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
当时的社会动荡不安,各国之间频繁发生战争和政治斗争。
在这个背景下,老子提出了“守柔”的思想主题,强调了保持柔弱、不争不抢的态度和行为方式。
这种思想主题与当时的社会现实密切相关,也可以说是老子对于当时社会的思考和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