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三多管理学 第三章 全球化与管理

周三多管理学第三章全球化与管理

一、全球化内涵

(一)世界层面上的全球化内涵:指国家日益增长的紧急相互依赖性,反映在商品、服务、资本和信息等方面不断增长的跨国流通上。

(二)国家或地区层面上的全球化内涵:指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与世界其他领域之间的联系程度。衡量某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全球化的一些关键性指标包括:进出口额占GDP得比例、国外直接投资和有价证券的进出流动额等。

(三)产业层面上的全球化内涵:指某一产业在全球化范围内的扩张和活动,以及在全球国家或地区间相互依赖的程度。衡量产业全球化的关键指标包括:该产业跨国贸易额在世界总产值中所占的百分比,该产业跨国投资额在该产业实现的投资额中所占的百分比等。测量公司的全球化程度和测量国家或地区的全球化程度用跨国指数和国际化指数。

(四)企业层面上的全球化内涵:指公司在各国或地区的收入分而和资产扩展的程度,以及与各国家或地区的资本、商品和信息的跨国或地区交流程度

二、国际化经营中的环境

全球化与管理者全球化的管理者主要关心的是不同文化之间的人和对来自不同国家或地区的管理者的管理方式的比较。管理这要了解全球化管理的环境,即一般环境(主要是国家和文化)和任务环境(主要是供应商、竞争对手、销售商、顾客和劳动力市场与工会),以及理解这些环境因素对管理的影响

全球化管理的环境因素:

(一)全球化的一般环境

1、政治与法律环境

(1)国家政治体制:指东道国国家的国体和证券的组织形式及其有关制度。

(2)政治的稳定性:东道国证据的稳定性以及社会的安定状况

(3)政府对外来经营者的态度:通常反映在政府对外资政策上,主要是政府对外国企业的鼓励和限制程度,对国外经营者所提供的便利条件和优惠措施,对外国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干预程度,以及对外国企业的经营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

(4)法律环境:本国和东道国颁布的各项法规,以及各国之间缔结的贸易条约,协定和国际贸易法规等。

2、经济和技术环境。经济体制包括三种类型:自由市场经济、命令经济和混合型经济。(1)经济体制和经济政策。价格与数量由供求关系所决定,资源由市场进行配置。

(2)经济发展水平及发展潜力

(3)市场规模及其准入程度衡量市场规模指标:人口数量及其增长速度、人口分布状况人均国民收入水平等

(4)技术发展水平

(5)社会基础设施:指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交通运输条件、能源供应、通信设施和商业基础设施

3、文化环境。文化因素是指企业所在国家或地区中人们的处事态度、价值取向、道德行为准则等

反映文化环境的指标:

(1)权力距离(2)不确定性的避免(3)个人主义或集体主义

(4)男性化或女性化(5)长期导向或短期导向

(二)全球化的任务环境

1、供应商

2、销售商

3、顾客

4、竞争对手

5、劳动力市场及工会

三、全球化管理者的关键能力

(一)全球化管理者必须具有的四种能力:

国际商务知识、文化适应能力、视角转化能力、创新能力。

(二)管理者如何培养全球化管理的管家能力

从经历中学习,从工作任务中学习,从关系中学习

四、全球化经营的进入方式决策

(一)出口

⑴间接出口:一种与目标市场联系较为松散的进入方式是国际化经营的初级阶段,适合于中小企业和刚刚介入对外贸易活动的企业

⑵直接出口:是出口阶段的高级形式。贸易对象时海外中间商。分销商、和最终消费者(二)非股权安排:是国际化经营的第二阶段,特征:不以股权控制为目标,并且所涉及的财务风险小,包括:

⑴特许:当事人一方将技术、商标、或专利的使用权转让给另一方,由后者按合同规定使

用交易行为

⑵合同制造:指企业利用目标市场和场上现有的设备和条件生产规定产品的经营方式。与许可贸易的区别在于:该企业仍保有合同制造产品的营销权和售后服务权。

⑶管理合同:通过目标市场的某一企业提供管理技术,或负责该企业的经营管理等,介意进入海外市场的一种方式。

(三)国际直接投资:以控股权为目的的国际资本流动,控股权的获得是通过股权的占有来实现的。包括:

⑴合资进入

特点:①共同投资,股权有个方案一定比例拥有②共同经营自负盈亏共担风险

缺点:①银投资这个投资方的动机不同,因而在经营目标、经营战略等难以协调一致

②由于不能独立的掌握对企业完全的经营自主权,因此在整体的经营战略上会受到

一定程度的制约

⑵独资进入

特点:①不存在于其他投资者利益冲突的问题,可享受完全的经营自主权②有利于企业在跨国经营中整体战略的制定有利于企业在资源和生产配置、利益实现方面进行最佳问题调整③有利于母公司对子公司的控制,使母子公司之间协调统一④保证母公司转移给子公司的技术资产不易扩散

⑶新建进入:至国际企业在对外投资过程中,通过建立一个新的企业进入国外市场的行为优势:①有利于与跨国企业整体战略的整合②有利于母公司对子公司的管理和控制缺点:形成生产能力所需要的投入大、周期长。

⑷购并进入:指国际企业通过收购投资所在国的企业的股份或购买企业产权已达到控制被收购企业、进入东道国市场的目的。实施购并战略的基本点是以占有被购并企业的股份份额,获得被购并企业的控股权,从而达到对被购并企业的实际控股。

跨国购并的方式有:①横向购并②纵向并购③混合购并

购并的优势:①有利于企业迅速进入目标市场,购并方式可以省掉建厂时间,从而可以迅速建立起国外的产销体系。②有利于节省企业的资金投入③有利于充分利用被购并企业的现有资源。④有利于降低行业进入障碍

缺点:①无形资产的价值难以准确估价②国际企业对被购并企业的有效控制和管理

五、全球化经营的组织模式

(一)全球化的压力

产品需求的同质性' - '降低成本和全球战略协调的竞争对手的出现

(二)当地化的压力

不同国家的习惯不同,不同国家之间分销渠道和销售方式的差异,东道国政府在经济和政治上的要求

(三)全球化组织模式的选择有四种:

⑴国际组织模式:是一种有母公司开发现有的核心能力并传播到子公司的战略模式。

母公司向世界各地的子公司转移技术和知识,它不能为子公司提供最大程度的自由使它们能够根据当地的情况作出反应,通常不能以规模经济实现低成本。

⑵多国组织模式:特点①对资产与责任都实行分权②在非正式人际协调基础上用简单财务系

统进行的管理思想③将公司海外经营是为相互独立业务所构成的投资组合的主导思想。

优点是允许子公司根据当地市场的情况作出反应,很少需要公司总部来进行协调和指导。缺点是较高的制造成本和重复工作。

⑶全球组织模式:由母公司集中决策,并对海外的大部分业务实行严格的控制。适合低成本全球竞争战略的公司。低成本,规模经济,协调成本比较高。

⑷跨国组织模式:特点:将某些职能集中在最能节约成本的地方,把其他一些职能交给子公司以便更多的适应当地的情况,并促进子公司之间的交流以及技术的转移。职能的集中与分散有机结合,较高的协调成本。

周三多《管理学》教案

周三多《管理学》教案 周三多《管理学》第四版教案 第一章管理活动与管理理论 教学目的:明确管理的定义及职能,并了解管理者的角色与职能;了解中外早期的管理思想以及管理理论的形成与发展。 教学重点:管理的定于与职能;管理者的角色与技能;西方的主要管理理论。 教学难点:管理的艺术性理解;西方主要的管理理论的发展。 教学方法与手段: 1)借助多媒体手段,进行课堂理论教学; 2)以理论知识点为主线,以现实问题讨论(可以为实习中的问题)和案例分析相结合的方式,以加深学生管理原理的理解。 计划课时:4课时。 课程导入 1 通过政治、经济、文化领域的典型代表人物的介绍,引入管理、管理者的概念,给大一新生初步的管理学的印象。通过日常生活中典型事例的介绍,引入“管理无处不在”的理念,激发学生的兴趣。 2 介绍课程大纲:总共包括六篇十八章的内容。 第一节管理活动 1、管理的定义:介绍对福莱特、罗宾斯、刘易斯等人对管理学的定义以及本书对管理学的定义。

2、管理的职能:决策与计划、组织、领导、控制、创新 3 管理者的角色:根据明茨伯格的研究,管理者扮演者十种角色,可以归入三大类: 人际角色、信息角色和决策角色; 4管理者的技能:包括概念技能、技术技能、人际技能。 第二节中外早期的管理思想 1、中国早期管理思想:孙子兵法、周礼、田忌赛马等。 2、外国早期管理思想: (1)亚当・斯密:劳动分工与经济人观点(2)小瓦特和博尔顿:科学管理制度 (3)马萨诸塞车祸与所有权和管理权的分离(4)欧文的人事管理制度 (5)巴贝奇、亨利汤、哈尔西等人对工资报酬的研究 3、管理理论的形成 (1)管理活动、管理思想、管理理论的关系 (2)古典管理理论:分为科学管理理论和组织管理理论(3)行为管理理论:梅奥 的霍桑实验、行为科学(4)数量管理理论:运筹学、系统分析、决策科学化 (5)系统管理理论:运用系统理论思考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6)权变管理 理论:产生于20C70年代,强调组织与环境相适应(7)全面质量管理:20C 八九十年代,应用于日本,形成理论与美国 4、 20C 90年代管理理论的新发展 (1)学习型组织:指具有持续不断学习,适应和变革能力的组织。彼得圣吉的《第 五项修炼――学习型组织的艺术与务实》(2)精益思想(3)业务流程再造 (4) 核心 能力理论 第二章管理道德与企业社会责任

第三章全球化与管理

第三章全球化与管理 习题 一、填充题 1.我们生活在一个日益全球化的世界里。 2.全球化既是一个事实又是一个过程。 3.在世界层面上,全球化是指国家之间日益增长的经济相互依赖性, 反映在商务、服务、资本、和信息等方面不断增长的跨国流通上。 4.衡量某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全球化的一些关键性指标包括:进出 口额占GDP的比例、国外直接投资和有价证券的进出流动额等。 5.那些只局限于一国或地区范围内的业务正在逐步的减少,如今的 管理者都必须要具有全球化视角。 6.管理者需要理解和掌握一些全球化所必须的关键能力有国际商务 知识、文化适应能力、换位思考能力和创新能力 7.在全球范围内,经济体制主要包括三大类型:自由市场经济、命 令经济、混合型经济。 8.文化因素是指企业所在国家或地区中人们的处事态度、价值取向、 道德行为准则和教育程度等构成的环境因素。 9. 文化因素于与政治因素不同,政治因素一般都带有强制性,而文化因素则带有习惯性。 10.霍夫斯泰德把文化因素分为权力距离、不确定性避免、个人主义或集体主义、男性化或女性化、长期导向或短期导向等几大因素。 11.一个地区或国家的全球化程度依赖于该国或地区的经济发展水

平、开放程度、关税保护政策、习俗、惯例等。 12.为了成为有效的全球化管理者,必须具备四种关键知识与能力,即国际商务知识、文化适应能力、视角转换能力和创新能力 13.企业应该在外部环境评估和内部条件分析的基础上,首先考虑如何进行国际经营。 14.国际化经营的进入方式主要有:出口、非股权安排、国际直接投资。 15间接出口是一种与目标市场联系较松的进入方式,一般也是国际化经营的初级阶段。 16直接出口是出口阶段的高级形式。 17.非股权安排又被称为合同安排 18.非股权安排的种类很多,主要包括特许、合同制造、管理合同等。 19.特许是当事人一方将其技术、商标、专利的使用权、转让给另一方,由后者按照合同规定使用的交易行为。 20.国际直接投资是指以控制权为目的的国际资本流动控制权的获得是通过股权的占有来实现的。 21.国际直接投资进入主要包括合资进入和独资进入,新建进入和购并进入等多种方式。 22.横向购并是指隶属于同一产业部门、其产业属于同一产品市场的企业购并。 23.横向购并是指对与国际企业母子公司在产品经营中有着前后生 产过程,销售与生产之间联系的企业的购并。

周三多管理学 第三章 全球化与管理

周三多管理学第三章全球化与管理 一、全球化内涵 (一)世界层面上的全球化内涵:指国家日益增长的紧急相互依赖性,反映在商品、服务、资本和信息等方面不断增长的跨国流通上。 (二)国家或地区层面上的全球化内涵:指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与世界其他领域之间的联系程度。衡量某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全球化的一些关键性指标包括:进出口额占GDP得比例、国外直接投资和有价证券的进出流动额等。 (三)产业层面上的全球化内涵:指某一产业在全球化范围内的扩张和活动,以及在全球国家或地区间相互依赖的程度。衡量产业全球化的关键指标包括:该产业跨国贸易额在世界总产值中所占的百分比,该产业跨国投资额在该产业实现的投资额中所占的百分比等。测量公司的全球化程度和测量国家或地区的全球化程度用跨国指数和国际化指数。 (四)企业层面上的全球化内涵:指公司在各国或地区的收入分而和资产扩展的程度,以及与各国家或地区的资本、商品和信息的跨国或地区交流程度 二、国际化经营中的环境 全球化与管理者全球化的管理者主要关心的是不同文化之间的人和对来自不同国家或地区的管理者的管理方式的比较。管理这要了解全球化管理的环境,即一般环境(主要是国家和文化)和任务环境(主要是供应商、竞争对手、销售商、顾客和劳动力市场与工会),以及理解这些环境因素对管理的影响 全球化管理的环境因素: (一)全球化的一般环境 1、政治与法律环境 (1)国家政治体制:指东道国国家的国体和证券的组织形式及其有关制度。 (2)政治的稳定性:东道国证据的稳定性以及社会的安定状况 (3)政府对外来经营者的态度:通常反映在政府对外资政策上,主要是政府对外国企业的鼓励和限制程度,对国外经营者所提供的便利条件和优惠措施,对外国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干预程度,以及对外国企业的经营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 (4)法律环境:本国和东道国颁布的各项法规,以及各国之间缔结的贸易条约,协定和国际贸易法规等。 2、经济和技术环境。经济体制包括三种类型:自由市场经济、命令经济和混合型经济。(1)经济体制和经济政策。价格与数量由供求关系所决定,资源由市场进行配置。

《管理学》第三章全球化与管理

《管理学》第三章全球化与管理 第三章全球化与管理 1.什么是国际化经营?国际化经营经历了哪些发展阶段 ? 答:国际化经营是指企业的资源转化活动超越了一国国界,即进行商品、劳务、资本、技术等形式的经济资源的跨国传递和转化。 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看,国际化经营经历以下阶段: (1)初始发展阶段:从 19 世纪至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前。当时企业国际化经营活动的主要特点是,活动方式主要以进出口贸易为主,跨国投资的方式较少且所涉及的国家和行业也十分有限,此时的跨国投资主要是被当作各发达国家企业保卫各自海外市场的防卫手段。 (2)高速发展阶段: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到 20 世纪 80 年代。随着科技的迅猛发展、国际分工的不断深化以及世界市场的不断扩大,各国企业纷纷以主动的姿态开展国际化经营这一阶段突出的特征在于,国际化经营的产物——跨国公司逐渐成为世界经济的核心组织者和最主要的经济活动主体。对外直接投资成为企业国际化经营的主导方式,其发展速度远远超过了国际贸易。在这一阶段里,虽然发达国家的现代公司在国际化经营中继续保持领先地位,但一些新兴工业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跨国公司也纷纷崛起,并成为国际化经营中的一支重要的新兴力量。 (3)全球竞争阶段: 20 世纪 80 年代,尤其是 90 年代以来,随着经济一体化步伐的加快,各国经济相互联系与相互依赖的程度不断加深,几乎所有的国家都被纳入到国际分工体系中;同时,由于信息技术革命和各国市场日趋开放,国家间、企业问的竞争日益激烈。跨国公司已经成为当今国际化经营活动中最主要的载体。利用国际直接投资,跨国公司实施全球战略构建并形成全球一体化的生产体系,在世界范围内开展经营活动。 从企业发展的角度看,国际化经营经历以下阶段: (1)出口阶段。出口贸易通常是一个企业“走向世界”的最初方式,也是企业尝试国际化经营的初始阶段。一般来说,企业的出口活动开始是偶尔的,然后才是主动和大规模的。如卡乌斯基尔就曾指出,企业出口活动的展开是由不规则的行为为起点,然后再逐步走向间接出口方式为主的试

周三多管理学(第七版)课后习题参考答案(答案版)

第一章:P26管理与管理学 第一题:人类活动的特点是什么?为什么管理实践与人类历史同样悠久? 答案:1.目的性:人类正是在为实现预期目的的活动中,在不断地劳动,思考,谋划,设计和组织管理的过程中,逐步进化的。2.依存性:人类的目的性来源于对外部环境和人类自身的相互依存关系。3.知识性:人类能从过去的实践中学习,从前人的经验中学习,并能把学到的知识加以记忆,积累,分析和推理,从而形成人类独有的知识体系。人类活动的上述三个特点为人类的管理实践提供了客观条件,也回答了为什么管理实践与人类历史同样悠久的原因。 第二题:何谓管理?管理的基本特征的什么? 答案:管理是为了实现组织目标,以人为中心进行的协调活动。管理的最基本的特征是:1.实现组织目标是评价管理成败的唯一标准2.特定的时空背景是管理的条件3.管理的核心是人的行动4.管理的本质是协调。 第三题:管理活动具有哪些基本职能?它们之间的关系是什么? 答案:许多新的管理论和管理学实践已一再证明:计划、组织、领导、控制、创新这五种管理职能是一切管理活动最基本的职能。 每一项管理工作都是从计划开始,经过组织、领导到控制结束。各职能之间同时相互交叉渗透,控制的结果可能又导致新的计划,开始了新一轮的管理循环。创新在管理循环中处于轴心的地位,成为推动管理循环的原动力第四题:分析管理二重性的基本内容。 答案:管理的二重性包括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自然属性的内容:(1)管理的出现是由人类社会实践活动的特点决定的;(2)管理也是社会劳动中的一项职能;(3)管理也是生产力。管理的社会属性内容:管理是一定社会关系的反映。 第五题:一个有效的管理者需要扮演哪些角色?需要具备哪些技能? 答案:管理者扮演着十种角色,这十种角色可归入三类。人际角色:代表人角色、领导人角色、联络者角色;信息角色:监督者、发言人、传播人;决策角色:企业家、干扰对付者、资源分配者、谈判者角色。管理者需要具备三种技能:技术技能、人际技能、概念技能。 第六题:分析管理学的研究对象以及方法。 答案:管理学的研究对象:各种管理工作中普遍适用的原理与方法。管理学的研究方法:归纳法、试验法、演绎法第二章:P78管理思想的发展 第一题:理解中国古代管理思想要点的主要内容,并思考对现在企业经营有何启示。 答案:中国传统的管理思想分为 1.宏观管理的治国学——(财政赋税、人口管理、货币管理等) 2.微观管理的治生学——(农副业、手工业、运输、建筑工程等)。 顺道——顺应宏观的治国理论和客观的经济规律。 重人——1.重人心向背2.重人才归离。 求和——调整人际关系,讲团结、上下和、左右和。 守信——信誉是人类社会人们之间建立稳定关系的基础。

管理学第五版_周三多_笔记

管理学—原理与方法(第五版)周三多 第一篇总论(主要介绍管理学的形成历史、基本原理、管理道德、管理基本方法) 第一章管理与管理学 一、管理的职能与性质(管理是干什么的) 决策、组织、领导、控制、创新这是管理学的几大模块,按此顺序分模块复习 二、管理的二重性自然属性与社会属性要能分辨出这两种属性 三、管理者的角色和技能 人际角色、信息角色、决策角色要记住,案例分析中能分辨出是什么角色,并解释 1、人际:在组织之外是礼仪角色,相当于外交官,代表组织整体的利益和形象;在组织之内是领导者的角色;在 内外之间是联络者的角色,是个桥梁. 2、信息角色:监督工作,向上边汇报情况;向下边传递、发布信息;对外边当发言人,代表组织的整体声音。 3、决策角色:企业家,保证组织的更好发展;处理冲突,内部外部;资源分配 四、管理者的技能 技术、人际、概念概念都要记住 五、21世纪管理者面临的挑战及如何应对标题要记住,内容要会用自己的话来答 信息网络化、经济全球化、知识资源化、管理人本化 一)挑战:1、网络使信息变的透明,好事坏事都是一夜天下闻。所以管理者将不能像过去那样轻松地保守一些秘密。比如对于顾客,产品的好坏,产品出现质量问题,都会迅速地形成舆论,并在瞬间决定企业竞争的成败,如三鹿的例子,对于企业而言,应该考虑如何加快对市场突发事件的处理,如何利用网络打造自己的品牌价值,以及如何与消费者沟通、反馈等等。此外,在企业内部也应通过网络打造沟通的环境,信息的渠道。 2、经济全球化。宽容、博大、高瞻远瞩。把握机遇、应对挑战。双赢。对金融危机的处理。体制改革、学习。 3、对知识的管理。技术、理念、制度、品牌、产权、人才,学习型组织。 4、人本。现代文明的标志。重视人尊重人全面发展人。80年代日本与美国管理的比较。 二)应对:1、管理指导思想的创新。首先也是首要的要从思想上来一次大的变革,以知识的无限性和投资规律的递增规律为指导思想和依据。知识成为更重要的资本,掌握知识的员工很牛逼。他们将得到索取剩余价值的权利,从而颠覆过去的雇佣关系。知识的重要体现于知识产权、品牌价值、技术核心等等。 2、管理原则,就是怎么做,实际工作的时候的做法。对等的知识网络,就是知识、信息共享;集成的过程;对 话式的工作,就是多沟通,了解全局,而不是自己的那一个方面;人类的时间与计时;虚拟组织与动态团队。 3、经营目标创新.以前追求利润最大,现在求可持续发展,包括对员工、社会的责任、影响,业务效率等等. 以前追求市场份额,现在求市场价值。个人理解,市场价值高了,就代表这个公司名声更好,更被社会认可,长远地看,更有发展前途,而市场份额只是中短期战略的结果,不是绝对的. 4、经营战略创新。以前你死我活,现在双赢。 5、生产系统创新.四大系统:(设计与开发、生产自动化、质量控制、管理) 6、企业组织创新。扁平化;学习型;两级化;虚拟公司,即动态联盟。 第二章管理思想的发展 主要介绍西方管理学的发展,由科学管理,到经营管理,到行为管理,到人本管理。 一、科学管理 (一)、泰罗的科学管理是重点,泰勒的这一套内容按照课本都要熟记 1、主要观点: 目的、手段、核心 目的是谋求高工效。手段是科学的管理方法、操作流程、制度。核心是大家来一次思想彻底转变,不能凭过去的经验 2、制度

管理学知识点 第三章 全球化与管理

管理学知识点第三章全球化与管理 1.全球化管理的环境因素 (1) 一般环境:政治与法律环境,经济和技术环境,文化环境 (2) 任务环境:供应商,销售商,顾客,竞争对手,劳动力市场及工会 ※细节题 (1) 政治与法律环境:国家的政治体制,政治的稳定性,政府对外来经营者的态度,法律环境 (2) 经济与技术环境:自由市场经济,命令经济和混合型经济 (3) 文化环境:霍夫斯泰德的文化维度理论:权力距离,不确定性的避免,个人主义或集体主义,男性化或女性化,长期导向或短期导向。 2. 全球化管理者的关键能力 国际商务知识;文化适应能力;视角转换能力;创新能力。 3. 全球化经营的进入方式 (1) 出口:间接出口,直接出口(高级) (2) 非股权安排:特许;合同制造;管理合同。

(3) 国际直接投资:合资进入方式;独资进入方式;新建进入;购并进入。 ※细节题 (1) 出口是指企业将国内生产和加工的产品输往海外目标市场的活动 (2) 非股权安排又称为合同安排,该种方式的主要特征是不以股权控制为目标,并且所涉及的财务风险比较小 (3) 国际直接投资是以控制权为目的的国际资本流动,控制权的获得是通过股权的占有来实现的。 (4) 特许是当事人一方将其技术,商标或专利的使用权转让给另一方,由后者按合同规定使用的交易行为。 (5) 合同制造是介于许可贸易与直接投资之间的一种市场进入方式 (6) 管理合同是通过目标市场国的某一企业提供管理技术,借以进入海外市场的一种方式 (7) 所有权优势+内部化优势→出口 (8) 所有权优势→非股权安排 (9) 所有权优势+内部化优势+区位优势→直接投资 4. 全球化经营的组织模式

周三多管理学内容

周三多管理学内容 第一篇总论 1.管理的定义是指组织为了达到个人无法实现的目标,通过各项职能活动,合理分配、协调相关资源的过程。 2.职能——决策、计划、组织、领导、控制和创新 3.管理的二重性:自然属性——管理与生产力、社会化大生产相联系,具有自然属性。 社会属性——管理与生产关系、社会制度相联系,具有社会属性。 4.管理者的角色:人际角色,信息角色,决策角色 5.管理者的技能:技术技能、人际技能、概念技能 6.古典管理理论 7.行为管理理论 第二章道德与社会责任 1.四种道德观:功利观、权利观、公平观、综合观 2.崇尚道德的管理的特征:(1)把遵守道德规范看作责任(2)以社会利益为重 (3)重视利益相关者的利益 (4). 视人为目的(5).超越法律(6).自律(7).以组织的价值观为行为导向 3.管理者道德行为的影响因素:一、道德发展阶段二、个人特征 三、结构变量四、组织文化 五、问题强度 4.提高员工道德修养的途径:一、招聘高道德素质的员工二、建立道德准则三、设定工作目标四、对员工进 行道德教育五、对绩效进行全面评价六、建立正式的保护机制 5.两种社会责任观:1、古典观(纯经济观):认为企业只应对股东负责,只要使股东的利益得到满足就是具有社会责任的表现,至其他人的利益则不是企业所要管的和所能管的. 2、社会经济观:认为企业必须承担社会责任,要对包括股东在内的所有利益相关者负责.

第三章全球化管理 1.国际化经营的内涵:如果一个企业的资源转化活动超越了一国国界,即进行商品、劳务、资本、技术等形式的经济资源的跨国传和转化,那么这个企业就是在开展国际化经营。 特征: A.跨国界经营 B.多元化经营 C. 资源共享 D. 全球战略和一体化管理 动机:(一)利用优势能力(二)为了占领日益增长的世界商品和服务市场(三)获取关键性战略资源(四)抵御和分散风险(五对竞争对手进行反击 2.国际化经营的竞争战略:跨国经营者需要在全球一体化压力和当地化反应间进行权衡,选择最佳的竞争战略。 3.全球战略的选择:国际模式多国模式全球模式跨国模式 第四章信息与信息化管理 1.信息的定义:数据经过加工后得到的结果 2.有用信息的特征:高质量、及时、完全 3.信息系统的要素:输入,处理,输出,反馈和控制 4.企业信息化管理的发展:(1)20世纪60年代开环的物料需求计划1.基本任务:⑴从最终产品的生产计划(独立需求)导出相物料(原材料、零部件等)的需求量和需求时间(相关需求);⑵根据物料的需求时间和生产(订货)周期来确定其开始生产(订货)的时间(二)20世纪70年代闭环的物料需求计划:1.闭环MRP系统除了物料需求计划外,还将生产能力需求计划、车间作业计划和采购作业划纳入MRP,形成一个封闭的系统。2.闭环MRP则成为一个完整的生产计划与控制系统 5.MRPⅡ的主要成就:集成企业经营的主要信息其一,在物流需求计划的基础上向物料管理延伸,实施对物料的采购管理,包括购计划、进货计划、供应商账务和档案管理、库存账务管理等;其二,由于系统已经记录了大量的制造信息,可在此基础上扩展到产成本核算、成本分析;其三,主要生产计划和生产计划大纲的依据是客户订单,因此向前可以扩展到销售管理业务。 6.ERP:1、功能介绍A超越MRPⅡ范围的集成功能B 支持混合

周三多管理学最全总结!考试必备

第一单元总论 第一章管理活动与管理理论 第一节管理活动 一、管理的定义 1、管理是指组织为了达到个人无法实现的目标,通过各项职能活动,合理分配、协调相关资源的过程。 2、对定义的进一步解释: 1)管理的载体是组织 2)管理的本质是合理分配和协调各种资源的过程 3)管理的对象是包括人力资源在内的相关资源 4)管理的职能活动包括信息、决策、计划、组织、领导、控制和创新 5)管理的目的是为了实现既定的目标 二、管理的职能 信息决策计划组织领导控制创新 三、管理者的角色(明茨伯格) 1、人际角色 A、代表人角色:管理者代表一个组织参与各种社会活动。 B、领导者角色:管理者在实现组织目标的过程中所起到的指挥和协调作用。 C、联络者角色:管理者为了建立和协调组织内部和外部的各种关系所起的联络作用。 2、信息角色 为了保证工作的顺利完成,管理者必须保证有足够的信息。管理者在组织中是信息传递中心和信息传递渠道。管理者所处的管理层次越高,信息需要量越大。 A、监督者角色:监控环境变化的相关信息,并从中识别出对组织有用的信息。环境变化对组织会产生两方面的影响。监督包括收集和整理(处理)信息。 B、传播者角色:就是作好信息的内部传递工作。 C、发言人角色:就是作好组织信息的外部传递工作。 3、决策角色 决策角色是管理者处理信息并得出结论。 A、企业家角色:发现内外环境变化给组织带来的机会并及时抓住,比如投资方向决策等。 B、冲突管理者角色:解决组织内外部的冲突和问题。 C、资源分配者:解决组织资源在不同项目上的分配。 D、谈判者角色:包括员工、供应商、客户等,主要目的是保证组织目标得实现。 四、管理者的技能(卡茨) 1.技术技能掌握和熟悉特定领域中的过程、惯例、技术和工具的能力。 2.人际技能成功地与别人打交道并与别人沟通的能力。 3.概念技能产生新想法并加以处理,以及将关系抽象化的思维能力。 第三节管理理论的形成与发展 管理理论概述 早期的管理思想实际上是管理理论的萌芽。现代管理理论最早出现在西方,按出现的先后顺序可以划分为如下分支:古典管理理论、行为管理理论、数量管理理论、系统管理理论、权变管理理论、质量管理理论。

《管理学》第六版周三多第三章思考题

《管理学》第六版周三多第三章思考题 《管理学》第三章复习思考题 1、什么是系统?系统有哪些基本特征?管理者可从系统原理中得到哪些启示? 答:系统是指若干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部分组成,在一定环境中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就其本质来说,系统是“过程的复合体” 系统的特征: 1)集合性。这是系统最基本的特征。一个系统至少由两个及两个以上的子系统构成。2)层次性。系统的结构是有层次的,构成一个系统的子系统和子子系统分别处于不同的地位 3)相关性。系统内各要素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关系,就是系统的相关性;。 管理者可从系统原理中得到的启示:在实际工作中运用系统理论进行管理工作1:整体性原理,实际上就是从整体着眼,部分着手,统筹考虑,各方协调,达到整体的最优化2:动态性原理:运动是系统的生命,企业系统就是在不断变化的动态过程中生存和发展的,因此企业的产品结构、工艺过程,生产组织,管理机构,规章制度,经营方针,管理方法等都具有很强的时限性3:开放性原理:对外开放是系统的生命。4:环境适应性原理:作为管理者既要有勇气看到能动的改变环境的可能,又要冷静地看到自己的局限,才能实事求是地作出科学的决策,保证组织的可持续发展5:综合性原理:管理者既要学会把许多普普通通的东西综合为新的构思、新的产品、创造出新的系统,又要善于把复杂的系统分解为最简单的单元去解决。 2、如何理解责任原理?责任原理的本质是什么?管理者可从责任原理中得到哪些启 示? 答:一、明确每个人的职责,挖掘人的潜能的最好的办法是明确每个人的职责1)职责的界限要清楚2)职责中要包括横向联系的内容3)职责一定要落实到每个人

二、职位设计和权限委授要合理。一定的人对所管的一定的工作是否能做到完全负责基 本上取决于三个因素1)权限;实行任何管理都要借助于一定的权力。2)利益;完全负责意味着责任者要承担全部风险,而任何的管理者在承担风险时,都自觉不自觉地要对风险和收益进行权衡,然后才决定是否值得去承担这种风险。3)能力,这是完全负责的关键因素。管理者既要有生产,技术,经济,社会,管理,心理等各方面的科学知识,又需要处理人际关系的组织才能,还要有一定的实践经验。 三、奖惩要分明,公正而及时。及时而公正的惩罚是必不可缺的,惩罚是利用令人不喜 欢的东西或取消某些为人所喜爱的东西,改变人们的工作行为,以免给企业造成更大的损失。 3、何谓“以人为主体的管理”?又如何实现“以人为主体的管理”? 答:人本原理——以人为主体的管理思想。 企业的人本管理主要包括下述主要观点: 一、职工是企业的主体;二、职工参与是有效管理的关键。三、使人性得到最完美的发 展是现代管理的核心。四、服务于人是管理的根本目的。 企业要想做到为用户服务,满足用户的需要,实现企业的社会存在应该要: 1)企业要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研究市场需求的特点及发展趋势,据此确定企业的经营和产品发展的方向。 2)企业要从用户的角度出发,努力提高设备和材料的使用效率,加速资金周转,以减少资金占用和材料消耗,降低生产成本,从而降低产品的销售价格 3)企业还要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研究销售者使用本企业产品要求得到的满足的实现条件。为用户服务,还要求企业在提供的产品品种对路,功能完善,质量优异,价格合理的前提下,提供使用方法培训和指导,使用过程中的维护和修理等售后服务。

管理学(周三多版)笔记整理

管理学(周三多版)笔记整理 一、什么是管理? 1、管理(management):我们将管理定义为一个协调工作活动的过程,以便能够有效率和有效果地同别人一起或通过别人实现组织的目标。 2、效率(efficiency):是指以尽可能少的投入获得尽可能多的产出。通常指的是“做正确的事”,即不浪费资源。涉及做事的方式。 3、效果(effectiveness):通常是指“做正确的事”,即所从事的工作和活动有助于组织达到其目标,涉及结果,或者说达到组织的目标。 两者关系:管理不仅关系到使活动达到目标,而且要做得尽可能有效率。低水平管理绝大多数是由于无效率和无效果,或者是通过牺牲效率来取得效果。 二、管理者作什么? 1、管理职能和过程 (1)基本职能 a、法约尔五种职能:计划、组织、指挥、协调、控制 (管理学之父——法约尔) b、基本职能:计划、组织、领导、控制 (计划:确定目标,制定目标,制定战略,以及开发分计划以协调活动。 组织:决定需要做什么,怎么做,由谁去做。 领导:指导和激励所有参与者以及解决冲突。 控制:对活动进行监控以确保其按计划完成。) (2)管理过程:是一组进行中的决策和工作活动,在这个过程中管理者从事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 2、管理角色 明茨伯格:10种角色。可组成三方面:人际关系(挂名首脑、领导者、联络者)、信息传递(监听者、传播者、发言者)、决策制定

(企业家、混乱驾御者、资源分配者、谈判者)3、管理技能(1)卡茨:管理者需要三种基本技能或者素质:技术技能、人际技能概念技能(对复杂情况进行抽象和概念化的技能) (2)管理者角色与传统管理职能理论的关系: ①职能方法仍然代表着将管理者的工作概念化的最有效方法。 ②管理者角色实质上与四种职能是一致的。 4、管理系统观念 系统观点可用来描述管理者做什么,因为组织是一个开放系统,由相互关联和相互依赖的部分组成,在系统中,管理者协调各种工作活动以便实现组织的目标。 5、在不同的变化的环境中管理 权变观(情境方式):因为组织不同,他们所面对的情境不同,因此可能要求不同的管理方式 6、关于管理工作的多种观点的总结 职能观、角色观、技能观、系统观、权变观 7、有效的管理者与成功的管理者(弗雷德·卢森斯) ①成功的管理者(提升最快的管理者)强调网络关系活动; 而有效的管理者(绩效最佳的管理者)强调沟通。 ②两者关系的意义:这个结果指出社交和政治技巧对于在组织中晋升是重要的[从传统管理、沟通、人力资源管理、网络联系活动者]随着层次的晋升,从事更多计划、组织、控制、而从事更少领导。 8、管理者工作的普遍性 (1)管理具有某些一般的性质: ①无论在组织的哪一个层次上,所有管理者都履行着四种职能,区别仅在于对每种职能强调的程度随管理者在等级结构的位置而变化。 ②无论在何种类型的组织,在大多数情况下,管理者的工作是相同的。 ③管理者在小型组织和大型组织中从事着基本规模上相同的工作,区别仅在于程度和侧重不同,以及具体做法和花费的时间不同。营利性组织:有明确的一般指标衡量-利润等。非营利性:没有明确的一

管理学周三多第三版重点知识

第一章 管理的定义:1福莱特:“通过其他人来完成工作的艺术。"2罗宾斯和库尔塔:“管理这一术语是指和其他人一起并通过其他人来有效完成工作的过程。”这一定义把管理视作过程,它既强调了人的因素又强调了管理的双重目标-—既要完成工作,又要讲究效率.3本书对管理的定义:管理是指组织为了达到个人无法实现的目标,通过各项职能活动,合理分配,协调相关资源的过程。管理的职能:决策与计划、组织、领导、控制、创新 管理者的角色:人际角色、信息角色和决策角色(1企业家角色2冲突管理者3资源分配者4谈判者角色) 管理者的技能:1技术技能2人际技能3概念技能 外国早期管理思想:1亚当.斯密的劳动分工观点和经济人观点2小瓦特的科学管理制度3马萨诸塞车祸与所有权与管理权的分离1)管理成为一种职业2)横向的管理分工开始出现提高了管理效率也为组织形式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3)具有管理才能的雇用人员掌握了管理权,为科学管理理论的产生创造了条件4欧文的人事管理5巴贝奇的作业研究和报酬制度(贡献1)对工作方法的研究2)对报酬制度的研究工人收入分为①固定工资②利润③奖金)6亨利。汤的收益分享制度1)每个职工享有“保证工资”2)每个部门按科学的方法制定工作标准,并确定生产成本,该部门超过定额时,由该部门职工和管理阶层各得一半3)定额应在3~5年内维持不变以免降低工资7哈尔西的奖金方案 管理活动、管理思想和管理理论之间的关系:管理活动是管理思想的根基,管理思想来自管理活动中的经验;管理思想是管理理论的基础,管理理论是管理思想的提炼、概括和升华,是较成熟、系统化程度较高的管理思想,但并非所以管理思想都是管理理论;管理理论对管理活动有指导意义的同时又要经受管理活动的检验 古典管理理论分为科学管理理论和组织管理理论 泰罗的科学管理理论:1工作定额2标准化3能力与工作相适应4差别计件工资制5计划职能与执行职能相分离 组织管理理论: 1企业的六种基本活动:1)技术活动,指生产、制造和加工2)商业活动,指采购、销售和交换3)财务活动,指资金的筹措、运用和控制4)安全活动,指设备的维护和人员的保护5)会计活动,指货物盘点、成本统计和核算6)管理活动,指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 2管理的14条原则:⑴分工⑵权力与责任⑶纪律⑷统一指挥⑸统一领导⑹个人利益服从集体利益⑺报酬合理⑻集权与分权⑼等级链与跳板⑽秩序⑾公平⑿人员稳定⒀首创精神⒁集体精神 3经理人员的职能:①建立并维护一个信息系统②使组织中每个人都能做出贡献③明确组织的目标 正式组织存在及发展的三个条件:明确的目标、协作的意愿和良好的沟通 人际关系学说(梅奥的霍桑试验)①工人是社会人,而不是经济人②企业中存在着非正式组织③生产率主要取决于工人的工作态度以及他和周围人的关系 行为科学:马斯洛的需要理论、麦格雷戈的XY理论、麦克利兰、赫茨伯格的双因素理论、弗鲁姆的期望理论等 数量管理理论:1运筹学2系统分析3决策科学化 全面质量管理的本质是顾客需求和期望驱动企业持续不断改善的管理理念,包括①关注顾客② 注重持续改善③关注流程④精确测量⑤授权于员工 20世纪90年代的管理理论新发展:1学习型组织①在对待变革的态度上(若不变革就不管用了)②在对待新观点的态度上(如果是产生于此时此刻就拒接它)③在关于谁对创新负责上(创新组织中每位成员的事)④主要担心不学习不适应⑤学习能力、知识和专门技术是组织的竞争优势⑥管理者的职责是调动别人、授权别人2精益思想3业务流程再造4核心能力理论企业核心能力

周三多管理学第三版课后思考题题答案

欢迎阅读??????????第一章? 管理活动与管理概论? 1.何谓管理?如何理解管理的具体含义??P5 管理是指组织为了达到个人无法实现的目标,通过各项职能活动,合理分配、协调相关资源的过程。其理解要点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1管理的载体是组织。组织包括企事业单位、国家机关、政治党派、社会团体以及宗教组织等。 领导:通过领导者和被领导者的关系表现出来。 ④控制:通过对偏差的识别和纠正表现出来。 ⑤创新:通过组织提供的服务或产品的更新和完善以及其他管理职能的变革和改进来表现其存在的。对一个活力的组织来说,创新无处不在、无时不在。 (3)以上五种管理职能不是孤立的,其中: ①决策是计划的前提,计划是决策的逻辑延续。管理者在行使其他管理职能的过程中总会面临决策和计划的问题,决策和计划是其他管理职能的依据。

②组织、领导和控制旨在保证决策的顺利实施。 ③创新贯穿于各种管理职能和各个组织层次之中。 3.根据明茨伯格的研究,管理者应扮演哪些角色??P6-8 根据明茨伯格的研究,管理者应该扮演三类角色,即人际角色、信息角色和决策角色。 (1)人际角色:归因于管理者的正式权力。管理者所扮演的三种人际角色是代表人角色、领导者角色和联络者角色。①作为所在单位的领导,管理者必须行使 扮演的第三种决策角色是资源分配者。作为资源分配者,管理者决定组织资源用于哪些项目。尽管我们一想起资源,就会想起财务资源或设备,但这里的组织资源还包括其他类型的重要资源。例如,当管理者选择把时间花在这个项目而不是那个项目上时,他实际上是在分配时间这一种资源,除时间以外,信息也是一种重要资源。管理者是否在信息获取上为他人提供便利通常决定着项目的成败。④管理者所扮演的最后一种决策角色是谈判者角色。管理者把大量的时间花在谈判上,谈判对象包括员工、供应商、客户和其他组织。无论是何种类型的组织,其管理者为确保组织目标的实现都必然要进行谈判工作。

周三多管理学第三版复习重点 Microsoft Word 文档

第一章 管理的定义: 1 福莱特:“通过其他人来完成工作的艺术。” 2罗宾斯和库尔塔:“管理这一术语是指和其他人一起并通过其他人来有效完成工作的过程。”这一定义把管理视作过程,它既强调了人的因素又强调了管理的双重目标——既要完成工作,又要讲究效率。 3本书对管理的定义:管理是指组织为了达到个人无法实现的目标,通过各项职能活动,合理分配,协调相关资源的过程。管理的职能:决策与计划、组织、领导、控制、创新管理者的角色:人际角色、信息角色和决策角色(1企业家角色2冲突管理者3资源分配者4谈判者角色)管理者的技能:1技术技能2人际技能3概念技能外国早期管理思想:1亚当.斯密的劳动分工观点和经济人观点2小瓦特的科学管理制度3马萨诸塞车祸与所有权与管理权的分离1)管理成为一种职业2)横向的管理分工开始出现提高了管理效率也为组织形式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3)具有管理才能的雇用人员掌握了管理权,为科学管理理论的产生创造了条件 4欧文的人事管理 5巴贝奇的作业研究和报酬制度(贡献1)对工作方法的研究2)对报酬制度的研究工人收入分为①固定工资②利润③奖金) 6亨利.汤的收益分享制度1)每个职工享有“保证工资”2)每个部门按科学的方法制定工作标准,并确定生产成本,该部门超过定额时,由该部门职工和管理阶层各得一半3)定额应在3~5年内维持不变以免降低工资 7哈尔西的奖金方案管理活动、管理思想和管理理论之间的关系:管理活动是管理思想的根基,管理思想来自管理活动中的经验;管理思想是管理理论的基础,管理理论是管理思想的提炼、概括和升华,是较成熟、系统化程度较高的管理思想,但并非所以管理思想都是管理理论;管理理论对管理活动有指导意义的同时又要经受管理活动的检验 古典管理理论分为科学管理理论和组织管理理论 泰罗的科学管理理论:1工作定额2标准化3能力与工作相适应4差别计件工资制5计划职能与执行职能相分离 组织管理理论: 1企业的六种基本活动:1)技术活动,指生产、制造和加工2)商业活动,指采购、销售和交换3)财务活动,指资金的筹措、运用和控制4)安全活动,指设备的维护和人员的保护5)会计活动,指货物盘点、成本统计和核算6)管理活动,指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 2管理的14条原则: ⑴分工⑵权力与责任⑶纪律⑷统一指挥⑸统一领导⑹个人利益服从集体利益⑺报酬合理⑻集权与分权⑼等级链与跳板⑽秩序⑾公平⑿人员稳定⒀首创精神⒁集体精神 3经理人员的职能:①建立并维护一个信息系统②使组织中每个人都能做出贡献③明确组织的目标正式组织存在及发展的三个条件:明确的目标、协作的意愿和良好的沟通 人际关系学说(梅奥的霍桑试验)①工人是社会人,而不是经济人②企业中存在着非正式组他和周围人的关系行为科学:马斯洛的需要理论、麦格雷戈的XY理论、麦克利兰、赫茨伯格的双因素理论、弗鲁姆的期望理论等 数量管理理论:1运筹学2系统分析3决策科学化全面质量管理的本质是顾客需求和期望驱动企业持续不断改善的管理理念,包括①关注顾客②注重持续改善③关注流程④精确测量⑤授权于员工 20世纪90年代的管理理论新发展:1学习型组织①在对待变革的态度上(若不变革就不管

管理学原理_周三多

周三多<<管理学原理>> 第一章管理与管理学第一节人类的管理活动 一:人类活动的特点1:目的性:人类正是在为实现预期目的的活动中,在不断地劳动,思考,谋划,设计和组织管理的过程中,逐步进化的。2:依存性:人类的目的性来源于对外部环境和人类自身的相互依存关系。3:知识性:人类能从过去的实践中学习,从前人的经验中学习,并能把学到的知识加以记忆,积累,分析和推理,从而形成人类独有的知识体系。二:管理的必要性1:资源短缺将是一种长期的经济现象,如何将有限的资源进行合理的利用,则是管理必须解决的问题。2:科学技术是阻碍生产力的原因之一,实践证明只有通过有效的发展,才能使科学技术真正转化为生产力。3:高度专业划的社会分工是现代化国家和现代企业的的基础,协调各种关系需要管理。4:实现社会企业的长期发展,需要靠全体成员的共同努力。5:近几年来,以计算机技术为基础,信息网络,互联网等在中国各行各业中得到了空前迅速的应用和普及。三:管理的概念几种代表性的观点1:管理是由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及控制等只能为要素组成的活动过程。——法约尔1916年提出2:管理是指通过计划工作,组织工作,领导工作和控制工作的诸过程来协调所有的资源,以使达到既定的目标。3:管理是在某一组织中,为完成目标而从事的对人与物质资源的协调活动。4:管理就是由一个或更多的人来协调他人活动,以便收到个人单独活动所不能收到的效果而进行的各种活动。5:管理就是协调人际关系,激发人的积极性,以达到共同目标的一种活动。这种表述突出了人际关系和人的行为。6:管理也是社会主义教育——毛泽东1964年提出7:管理就是决策。——1978赫伯特。西蒙综合前人的研究,管理的概念可以概括为a:管理的目的是为了实现预期的目标b:管理的本质就是协调c:协调必定产生在社会组织当中d:协调的中心是人e:协调的方法是多样的,需要定性的理论和经验,也需要定量的专门技术。 第二节管理的职能与性质 一:管理的职能。许多新的管理论和管理学实践已一再证明:计划、组织、领导、控制、创新这五种管理职能是一切管理活动最基本的职能。(一)计划.计划:制定目标并确实为达成这些目标所必需的行动。组织中所有的管理者都必须从事计划活动。(二)组织.根据工作的要求与人员的特点,设计岗位,通过授权和分工,将适当的人员安排在适当的岗位上,用制度规定各个岗位的职责和上下左右的相互关系,形成一个有机的组织结构,使整个组织协调运转——这就是组织的职能组织目标决定着组织的具体形式和特点(三)领导:指导人们的行为,通过沟通增强人们的相互理解,统一人们的思想和行动,激励每个成员自觉地为实现组织目标而共同努力。(四)控制:控制地实质就是使实践活动符合与计划,计划就是控制地标准。(五)创新:创新职能与上述各种管理职能不同,他本身并没有某种特有的表现形式,他总是在与其他管理职能的结合中表现自身的存在与价值。二:管理的自然属性.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也不因社会制度形态的不同而有所改变,这完全是一种客观存在。——管理的自然属性。三:管理的社会属性1:科学技术的进步,经济的快速发展,企业规模扩大,职能经理人出现,企业经营权和所有权分离2:部分职工持有股票,企业所有权的人数增多。3:西方发达国家的政府对本国经济采取不同形式不同程度的干预4:企业管理需要考虑消费者利益和社会生态环境的保护 第三节管理者的角色与职能 一:管理者的角色.根据亨利。明茨伯格的一项广为引用的研究,管理者扮演着十种角色,这十种角色可归入三类。人际角色:代表人角色、领导人角色、联络者角色.信息角色:监督者、发言人、传播人.决策角色:企业家、干扰对付者、资源分配者、谈判者二:管理者的职能 罗伯特。卡次的研究,管理者必须具备三种技能(一)技术技能:运用管理者所监督的专业

山东专升本管理学(周三多第三版)

《管理学知识点》周三多版 第一章总论 一、管理与管理学 1、管理:是指组织为了达到个人无法实现的目标,通过各类职能活动,合理分配,协调相关资源的过程。 必要性:生产过程中的固有属性;式组织劳动所必须的 目的: 补充:时对组织所拥有的资源进行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以实现组织目标。 (1)管理的载体是组织。 (2)管理的本质是合理分配和协调各种资源的过程。 (3)管理的对象是包括人力资源在内的相关资源,要以人为中心。 (4)基本职能是计划、组织、领导与控制。 (5)二重性: ①内涵 自然:管理与生产力、社会化大生产想联系而体现出的性质; 社会:管理与生产关系,社会制度相联系而体现的 2、管理的基本特征: (1)管理是一种文化现象和社会现象,具有社会性; (2)管理具有较强的创造性; (3)管理的主体是管理者。 ①管理的任务:设计和维持一种环境,使在这一环境中工作的人们能够用尽可能少的支出,实现既定的目标。 ②管理的基本职能: 1)决策与计划,2)组织,3)领导,4)控制,5)创新 3、管理者的角色 (1)人际角色(代表人、领导者和联络者) (2)信息角色(监督者、传播者和发言人) (3)决策角色(企业家、冲突管理者、资源分配者和谈判者) 4、管理者的技能 (1)技术技能(对于基层管理最重要,对于中层管理较重要,对于高层管理较不重要)(2)人际技能(对所有层次的管理的重要性大体相同) (3)概念技能(对于高层管理最重要,对于中层管理较重要,对于基层管理较不重要) 基层管理——作业管理中层管理——执行管理高层管理——战略管理 5、管理学:是一门系统的研究管理过程的普遍规律、基本原理和一般方法的科学。 6、管理学的特点:①一般性,②多科性,③历史性,④实践性

管理学要点笔记__周三多_第五版

管理学原理与方法(周三多第五版) (加◆◇符号为重点知识) 第一篇总论 第一章管理与管理学 第一节人类的管理活动 一:◆◇人类活动的特点◆◇ 1:目的性2:依存性3:知识性 二:◆◇管理的必要性◆◇ 1:资源短缺 2 科学技术是阻碍生产力的原因之一 3:高度专业划的社会分工 4:实现社会企业的长期发展,需要靠全体成员的共同努力。 5:近几年来,以计算机技术为基础,信息网络,互联网等在中国各行各业中得到了空前迅速的应用和普及。三:管理的概念 几种代表性的观点 1:管理是由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及控制等只能为要素组成的活动过程。--法约尔1916年提出 2:管理是指通过计划工作,组织工作,领导工作和控制工作的诸过程来协调所有的资源,以使达到既定的目标。3: 管理是在某一组织中,为完成目标而从事的对人与物质资源的协调活动。 4:管理就是由一个或更多的人来协调他人活动,以便收到个人单独活动所不能收到的效果而进行的各种活动。5:管理就是协调人际关系,激发人的积极性,以达到共同目标的一种活动。这种表述突出了人际关系和人的行为。 6:管理也是社会主义教育--毛泽东1964年提出 7:管理就是决策。--1978赫伯特。西蒙 ◆◇管理的概念◆◇ a:管理的目的是为了实现预期的目标 b:管理的本质就是协调 c:协调必定产生在社会组织当中 d:协调的中心是人 e:协调的方法是多样的,需要定性的理论和经验,业需要定量的专门技术 第二节管理的职能与性质 一:◆◇管理的职能◆◇ 计划、组织、领导、控制、创新这五种管理职能是一切管理活动最基本的职能。 二:◆◇管理二重性◆◇ 管理的自然属性 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也不因社会制度形态的不同而有所改变,这完全是一种客观存在。--管理的自然属性。 管理的社会属性 为统治阶级服务 第三节管理者的角色与职能 一:◆◇管理者的角色◆◇ 明茨伯格这十种角色可归入三类。 人际角色:代表人角色、领导人角色、联络者角色 信息角色:监督者、发言人、传播人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