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孔子“以人为本”的哲学教育思想与教学XX
浅析孔子的哲学思想
![浅析孔子的哲学思想](https://img.taocdn.com/s3/m/6dc57d0b0812a21614791711cc7931b765ce7b87.png)
浅析孔子的哲学思想孔子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之一,他的哲学思想在当时的社会中产生了巨大影响,对中国的传统文化和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孔子的思想注重实践,努力寻求对人生的智慧,着重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和道德品质。
本文将从孔子的思想体系、人性观和伦理观三个方面浅析孔子的哲学思想。
一、以仁爱为核心的思想体系孔子提出了以仁爱为核心的思想体系,他认为人的本性是善良的,通过不断学习探索,可以让人的善性得以发扬光大。
他强调“仁”是人生的最高境界,是所有道德品质的根源,只有具备了“仁”的品质,才能够理解“礼、义、廉、耻”等要素。
孔子认为,人应该追求完善自身以及和他人的关系,通过学习探索,使自己更加符合“仁”的标准。
他的思想为中国的传统文化贡献了一个人性善良和“仁”为核心的价值观,这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阐述了人性的本质孔子的人性观认为,人是有天赋的善良天性,他认为人性本善,这是孔子思想的核心,这种说法在中国历史上有着深远影响,使很多后来的思想家受益,并推进了这个基本的人伦思想。
孔子认为,教育能够发掘和引导人的善良本性,即人性完全可以受到教育的影响,其实我们的人性更容易转变。
孔子强调,如果社会有良好的教育环境和积极的道德引导,那么人性的善良和卓越品质会得到充分发挥。
三、强调人的伦理观孔子的伦理观以“仁爱”为核心,他认为在人际关系中至关重要的是“仁爱”之心,即一种亲切之情和平等之心。
孔子认为,照顾各种关系是人际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这充分说明了他对社会组织的重视。
他提出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即道德做人的较深原则。
孔子提倡的这种伦理观和政治思想在中国历史上有着深刻的影响,直接照亮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很多伦理、价值和行为规范。
他的伦理观反映了中国古代社会的价值观和道德规范。
总之,孔子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中最为重要的思想家之一,他的哲学思想影响深远,孔子强调“仁”是道德的根本,它是人类文化最高解释资本,还强调要积极进行教育引导,发挥人类善良的本性,推进社会组织和人际关系的优化,人际家庭伦理,这些思想在中国的现代社会中仍然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孔子人本教育哲学思想及具体实践
![孔子人本教育哲学思想及具体实践](https://img.taocdn.com/s3/m/e494d5cae009581b6bd9ebf1.png)
孔子人本教育哲学思想及具体实践作者:卢佳琦来源:《商情》2016年第51期【摘要】孔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他的教育哲学思想,特别是人本教育哲学思想始终关注人的发展,其对现代的教育发展和完善有着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孔子以人为本哲学思想一、人本教育哲学思想的理解人本,即以人为本,“以人为本”是一种价值取向,最根本的在于尊重人,以人为先。
它以充分的发挥人的潜能为己任,以拓展知识、培养健全人格的培养为目的。
孔子,名丘,字仲尼,是我国春秋时期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以人为本”是孔子教育哲学思想在他教育实践中一以贯之的一种思想,并且对于当代的教育有着深远的影响。
作为新课改的教育理念,“以人为本”教育哲学思想的主要内容包括:“人类社会的任何活动都要以满足人的生存和发展为目的,它强调人是自然、社会、自身的主体”。
作为一名基层教育工作者要在教学过程中体现“以生为本”的教育思想理念。
孔子“以人为本”的教育哲学思想为我们的教学研究中提供了思路,指明了方向。
二、孔子人本教育哲学思想的阐释(一)人本哲学思想的教育主体人本哲学思想的教育主体提倡“有教无类”,在春秋以前,只有王公贵族的胄子才有资格学习,有资格接受教育。
梁朝的皇侃认为,不分贵贱种族以及贫富,每个人都可以入学接受教育。
孔子对向他拜师学艺的弟子表示:“自行束修以上,吾未尝诲焉。
”实际上,他的弟子来自各个国家,分布十分广阔。
他的弟子身份复杂,来自于不同的阶层.有平民百姓、商人,还有贵族出身。
弟子颜回,穷居陋巷且箪食瓢饮;子路,卞之野人以黎藿为食;曾参,三天不生火且十年不做衣服;子贡,靠投机贩卖为业,此外,还有孟懿子以及司马牛等人。
当时也有人对此表示不理解,产生了种种疑问。
南郭惠子曾嘲笑子贡,子贡说:“君子正身以俟,欲来者不距(拒),欲去者不止,且夫良医之门多病人?木隐栝之侧多枉木,是以杂也。
”虽然孔子的弟子众多,但是良莠不齐,并且教之成才,这说明孔子作为教育家具有宽广博大的胸怀和高超的教育能力。
浅谈孔子的人本教育思想对现代教学的启示
![浅谈孔子的人本教育思想对现代教学的启示](https://img.taocdn.com/s3/m/71a6f6dd51e2524de518964bcf84b9d528ea2cee.png)
[摘要]孔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他的人本教育思想集中体现在《论语》中。
他实行的“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学以致用”教学原则以及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主张人的和谐全面发展等教育思想,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孔子的这些教育思想对现代教育教学有很大的启示。
[关键词]孔子;人本教育思想;现代教学[中图分类号]G71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2096-0603(2021)35-0014-02浅谈孔子的人本教育思想对现代教学的启示①赵鹏震,郑荣华,吉冰璇,耿建勋*(临汾职业技术学院,山西临汾041000)一、人本主义教育的内涵“人本教育”顾名思义就是“以人为本”的教育,“以人为本”就是要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的发展为宗旨,尊重学生的兴趣爱好,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教学设计要符合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和学习的规律,力求满足不同类型和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使每个学生身心得到健康发展。
它的教学观念是:着眼于学生和谐、健康、可持续发展,提倡教学应以“学生为主体”“以学论教”,重视培养学生独立自主的思维能力、学习能力、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处理人与社会、自然关系的能力,以及适应未来社会需求的能力等。
二、人本教育的教育理念(一)全面发展的教育质量观教育是为了人的终身发展,人是具有社会属性的,因此教育应该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以及人对教育的需要。
为了更好地适应社会,教育要培养具有健全的人格、独立思想的人。
为防止急功近利式的短期教育行为的发生,人本教育观中更加重视全面、全程、和谐发展的教育质量观。
更加注重学生和谐、健康、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其特征是:保证教学适度统一与差异的结合与均衡;保证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在目标制定过程中的相融与开放;保证目标的预设性与生成性的统一与选择,从而较好地实现预定的教学目标。
(二)启发式的课程观在课程的实施过程中,人本主义教育理论注重培养学生的直接经验,鼓励学生独立思考与操作,在课程的编制以及实施过程中,以点拨、启发、为基本手段,重视培养学生独立自主的思维能力、学习能力、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处理人与社会、自然关系的能力,以及适应未来社会需求的能力等,让学生的潜能得到充分的释放,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孔子以人为本的教育观与当代中小学德育教育
![孔子以人为本的教育观与当代中小学德育教育](https://img.taocdn.com/s3/m/8e10ecf5eff9aef8951e061f.png)
孔子以人为本的教育观与当代中小学德育教育孔子是我国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我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
他的许多教育思想,对当今中国的教育仍有借鉴价值甚至指导意义。
在孔子的教育思想中,做人做事是最根本的东西,是真正的学问。
南怀瑾先生在《论语别裁》一书中讲到《论语》第一句“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时特别指出,此句的重点在于“时”与“习”,学问在孔子的思想上,不是文学,不是知识,文章好是这个人的文学好;水平高是这个人的知识渊博;至于学问,哪怕不认识一个字,也有可能有学问――做人好,做事对,绝对的好,绝对的对,这就是学问。
因此,这句话不能理解为:学到了新知识,时时练习就是很高兴的事,而应是学到了做人做事的道理,随时随地见习,随时随地体验,随时随地反省,慢慢有了进步,自有会心的微笑。
《论语》开篇就讲做人做事之道,可见孔门弟子对孔子思想的整理时就认为:做人做事的学问是孔子对学生的首要要求,是最基础的与最根本的教育。
上述说法是否正确,我们再来看孔子自己是怎样说的。
《论语・学而第一》:“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
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孔子要求学生:在家里孝敬父母,在外面友爱同事,处事谨慎,言而有信,爱人如己,亲近有道德学问的人;做到以后,还有剩余的精力,然后学习知识文化。
在孔子对学生的教育中,做人与做事是第一位的,我们将之总结为以人为本的教育观。
孔子的学生子夏是孔子杰出弟子之一,小孔子44岁,孔子死后,他讲学河西,在战国时期一般对时代有影响的大学者,蒙受他的影响很大。
他对孔子这一思想有深刻的理解。
《论语・学而第一》:“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子夏的观点,看到有道德学问的人,马上跟他学习,尽心尽力地孝敬父母,为同事办事能尽力而为,与朋友交往言而有信,尽管这个人没有读过一天书,一定可以说这个人很有学问。
子夏作为孔子的亲传弟子,他的这一段话无疑是对孔子以人为本的教育观的阐释与证明。
浅析孔子的哲学思想
![浅析孔子的哲学思想](https://img.taocdn.com/s3/m/9a5e8591370cba1aa8114431b90d6c85ec3a8825.png)
浅析孔子的哲学思想孔子(公元前551年-公元前479年),名丘,字仲尼,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和政治家,被尊称为“至圣先师”。
他所倡导的儒家思想对中国社会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被视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之一。
孔子的哲学思想以“仁”为核心,主张“仁者爱人”,提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仁”道伦理观,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孔子的哲学思想中,还包含了关于教育、政治、道德、人性等方面的重要理论。
本文将试图从这些方面对孔子的哲学思想进行浅析。
孔子的哲学思想着重强调“仁”的重要性。
在孔子看来,“仁”是人类的最高境界,是一种丰富人格的心灵品质,是一种慈爱之心。
孔子认为,一个人如果能够做到“仁者爱人”,就能够真正成为一个有道德修养的人。
他提倡“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认为“仁”是一种具有普遍性的伦理道德规范,是人与人之间相互尊重、相互理解的关键。
孔子提出的“仁”道伦理观,一方面反映了他对人性的深刻洞察,另一方面也影响了后世的道德观念和行为准则。
孔子的哲学思想还体现在他对教育的重视上。
孔子提出了“教育无所不在”的观念,认为教育是一种全方位的修养,应该贯穿于整个人的一生。
他主张“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强调通过不断的学习和实践来完善自己的人格和修养。
孔子还强调“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倡导“以德教人”,认为教育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品德和人格,而不只是灌输知识。
孔子的这些教育理念影响了中国几千年的教育实践,成为了中国教育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孔子的哲学思想还体现在他对政治的思考和建议上。
孔子提出了“仁政”的理念,认为一个政府应该以仁为本,实行仁政,使百姓得到温饱、和平和安宁。
他主张“有政在上,令不欲,则民不敢不敬”,提出了教化人民的观念,认为政府应该以德服人,而不是以权力压制人民。
孔子还在《论语》中提出“君子之道,淡而行”的治国理念,主张执政者应该“淡泊名利,宽厚德政”,以身作则,使百姓自然而然地服从。
浅析孔子的哲学思想
![浅析孔子的哲学思想](https://img.taocdn.com/s3/m/2141ed5054270722192e453610661ed9ad5155da.png)
浅析孔子的哲学思想孔子(公元前551年-公元前479年),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和教育家,被后人尊称为“大成至圣”,他的思想对中国乃至世界的哲学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孔子的思想主要体现在《论语》和其他经典中,深入浅出地阐述了他的哲学思想,包括仁、礼、义、礼道等。
本文将从仁、礼、教育等方面浅析孔子的哲学思想。
孔子的哲学思想中,最核心的概念是“仁”。
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理念,是他的理想境界和行为准则。
孔子认为,仁是人类最高贵的品德和行为方式,是治理国家的基本原则。
在《论语》中,孔子曾经说:“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
”这句话表达了孔子的思想核心,即“仁”是理想境界,是追求道德实践的原点。
在孔子看来,一个具有仁德的人应该具备仁爱、恻隐之心,能够感同身受、体恤他人,从而平等对待他人,崇尚和谐、宽容的生活方式。
对于礼的看法,孔子认为,礼是维持社会秩序和规范人际关系的重要手段。
他认为礼仪是一种对人心进行的教化和教育,礼节之中,体现了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的相互尊重和认同,是文明社会中重要的道德规范。
孔子主张恪守礼仪,从而使人们相互尊重、相互理解,实现和谐共处,保持社会秩序。
在孔子看来,礼是一种文明的重要形式,涉及到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和社会秩序,是道德和行为的准则。
关于教育的理念,孔子主张“教无类”。
他认为,人的品行和人格形成有赖于教育,而不是天生的。
孔子提出了“三纲”和“五常”作为教育的基本原则。
三纲指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五常指仁、义、礼、智、信。
他主张,通过严格的教育培养学生的品德和修养,引导青年,使之德智体美全面发展。
孔子的教育理念是全面的,他主张注重德育、智育、体育的全面教育。
孔子的哲学思想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贡献,他提出的思想,对中国古代的政治、道德和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的思想不仅影响了当时的社会,也对后世的影响深远。
随着时代的变迁,孔子的思想也在不断演化、变革,为当代社会带来了一定启远的意义。
浅析孔子的人本思想对教育的启示
![浅析孔子的人本思想对教育的启示](https://img.taocdn.com/s3/m/3f9eae186edb6f1aff001fb3.png)
切 工作 ,都应该 以人为本 。 “ 人为 本 ”就 要 求在 教 育 工作 中首先 把 学 生 当人 以
看 。但是 ,在现实 生活 中 ,学 生遭 污辱 、体 罚的事件 时有 所 见 ,时 有所 闻。尽管教育部 三令 五申强调 要减轻学 生课
标 。所 以 ,我们必 须站在学 生 的立 场上思考 、理解 学生 ,
才能真 正做到关心 、尊 重 、爱护学生 。 4信任学 生 。孔子认 为 ,人 具有 不 同并 且优 于动 物 的 . 潜 能 。心 理 学 的研 究告 诉 我们 ,儿 童生 来 具有 好 奇 、好 动 、好 问 的倾 向 ,他们 喜欢 自动 自主 ,厌恶强 制束缚 ;他 们追求 获得成 功 ,避免 遭到失 败 。每一 个学 生都是可 以信 任 的 ,在教师或 家长 的指导下 ,他们都 是愿 意把事情 干好 的 ,而 且只要 经过一定 的努力 ,也确实 能够把事 情办好 。 同时 ,心理学 的研 究告诉 我们 ,每一个 学生都 急欲得 到教
话 ,则 能吸收9 %以上 ,即使 出现失 误 ,也应启 发他 们发 0
现错误 ,并及时改 正。 综上所 述 , “ 以人为本 ”是基 础 ,尊重 、关 心 、理解
重要 的是应关 心其精神 生活 ,了解他们 需要什 么?兴 趣在
哪里? 意志和性格 有哪些 特点 ?…… 因此 ,对学 生的 真正 关心 、爱护 ,并不 是只 给孩子吃 好 、穿好 ,把他 们养成 弱 不禁风 的纤花 细草 ,而是 应该 “ 苦其心 志 ,劳其 筋骨 ”磨 练他们 的意志 ,从 小养成 吃苦耐 劳的习惯 ,把他 们培养成 能经受严寒风雪 的松柏 。 3理解 学生 。孔子指 出 : “ . 性相 近 ,习相 远也 。 ”他
孔子的教育哲学
![孔子的教育哲学](https://img.taocdn.com/s3/m/44a03059fbd6195f312b3169a45177232f60e4cd.png)
孔子的教育哲学孔子,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他的教育哲学对中国乃至世界的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孔子的教育思想融合了道德、伦理和人文主义的理念,注重培养君子和提高个体的道德素质。
本文将探讨孔子的教育哲学,阐述其核心思想和现代教育的启示。
一、以仁为核心的教育理念孔子的教育理念的核心是以仁为中心。
他认为,仁者爱人,亲民为本,培养一个人的仁爱之心,才能构建和谐的社会。
在孔子看来,教育的目标不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具备高尚的品德。
他教导学生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行为准则,注重培养学生的感恩之心、关心他人以及奉献精神。
孔子强调对学生的个别差异性认知,要求因材施教,注重发展学生个人特长,使每个学生都能全面发展。
二、教学方法:言传身教与案例讲授孔子提倡的教学方法包括言传身教和案例讲授。
他自己是一个榜样,通过自身的表率影响学生。
孔子教学的核心是提问,鼓励学生思考和讨论,通过互动的方式引导学生掌握知识和培养逻辑思维能力。
他善于利用富有教育意义的实例和故事,将抽象的道德准则具象化,使学生能够通过具体案例理解和运用道德观念。
三、敬天、爱人的教育目标孔子的教育目标是培养学生敬天爱人的品德。
他强调个体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关系,教导学生崇尚天道,顺应自然规律。
他认为,爱人应该包括对家人、朋友以及社会他人的爱。
孔子强调孝敬父母、尊重长辈、谦虚礼让、公正易辞等品德的培养,旨在使学生具备全面的人际沟通和社会交往能力。
四、扎根于社会实践的教育孔子强调教育要扎根于社会实践。
他主张知行合一,将知识运用于实践中,通过实践培养学生的能力和素质。
孔子主张学以致用,注重培养学生实际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他强调学生应在社会实践中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从而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五、现代教育的启示孔子的教育哲学给现代教育带来了很多启示。
首先,教育应以培养道德为核心,注重培养学生的品德和道德观念。
其次,教育方法应灵活多样,注重学生参与,发扬学生主体性和自主学习能力。
孔子的教育哲学思想及其当代价值探究-2019年精选作文
![孔子的教育哲学思想及其当代价值探究-2019年精选作文](https://img.taocdn.com/s3/m/2a187d3af8c75fbfc77db2dd.png)
孔子的教育哲学思想及其当代价值探究随着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进入到了一个社会转型期。
经济领域方面某些“急功近利”的思想也慢慢地渗透到了教育领域。
随着近年来社会教育问题频频出现,如用教育以权谋私,师生关系恶劣,学生精神危机等,人们开始重新认识到古代教育思想尤其是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教育思想的价值。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鲁昌陬邑人。
孔子创立的儒家学说内涵丰富,以“仁”和“义”为核心,始终贯穿着仁、义、礼、智、信等儒家特有的精神特质。
他的教育哲学思想如教育内容、教学方法、道德教育观等都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一、孔子的教育理念(一)孔子的教育目的和对象1.孔子的教育目的春秋时期,礼乐崩坏,孔子在忧国忧民中思考着出路。
他提出“为政以德,辟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
”他认为只有实行仁政、才能挽救国家。
所以孔子的教育目的就是培养“仕” 和“君子”。
怎么才算是君子?“子曰:‘修己以敬。
'曰:‘如斯而已乎?'曰:‘修己以安人。
'”修己指的是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是“德”,安人指的是你有治理国家和百姓的能力,是“才”,所以君子要德才兼备,以德为主。
他还指出君子不仅能修身养性,还应该面对现实,改革时局。
2.孔子的教育对象有教无类是孔子的教育对象观。
它的基本含义是不论贵族与平民,不分国界与华夷,只要有心向学,都可以入学受教。
孔子认为教育甚至不能仅仅局限在有潜力有培养价值的人,而应推广至所有国民。
所以,他积极推广私学,认为这样可以使任何愿意学习的人获得受教育的机会。
子曰:自行束修以上,吾未尝无诲焉!孔子弟子三千来自鲁、齐、晋、宋、陈、秦、楚等不同国度,这不仅打破了当时的国界,也打破了当时的夷夏之分。
孔子弟子有来自贵族阶层的,如南宫敬叔、司马牛、; 也有很多的是来自平民家庭,如颜回、曾参等。
而平民教育更能体现孔子“有教无类”的精神实质。
(二)孔子的教育内容孔子在继承了西周教育内容的基础上,加以丰富和改造。
浅谈孔子的教育思想及对当前教育改革的启示
![浅谈孔子的教育思想及对当前教育改革的启示](https://img.taocdn.com/s3/m/0036fce2db38376baf1ffc4ffe4733687e21fcd5.png)
浅谈孔子的教育思想及对当前教育改革的启示第一篇:浅谈孔子的教育思想及对当前教育改革的启示由电影《孔子》引发对当前教育的思考在课后我们观看了电影《孔子》,感触颇深。
首先通过这部影片我们从各方面了解了孔子,以前我们对孔子的了解仅限于《论语》,可是这部影片通过对孔子如何从政以及在政治方面的才能,让我们了解了一个不一样的孔子。
最重要的是从电影《孔子》中引发了我们对当今教育的思考。
孔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是师德高尚的一代宗师。
他一生的大部分时间是从事传道、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培养了一大批博学多才的学生,积累了丰富的教学经验,创造了卓有成效的教育教学方法,总结、倡导了一整套正确的学习原则,提出并形成了一系列比较完整的、有深远影响的教育思想,比如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启发诱导、学思结合等等,这些理论不仅在当时行之有效,对于今天教育改革仍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值得我们研究、学习和借鉴。
一、有教无类的教育思想孔子首倡“有教无类”,他主张不分贫富、贵贱、地域和民族等条件,每个人都可以接受教育,是中国教育史上主张教育平等的第一人。
“有教无类”思想的实施,打破了学在官府的钳制,扩大了教育的社会基础和人才来源,使得文化下移,加快知识流动,对于全体社会成员素质的提高无疑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有教无类”,即教育公平,是顺应历史发展的潮流,促进中华民族的繁荣和安定,推动和谐社会建设的一个关键环节。
古代孔子的“有教无类”主张的提出后,培养了大批人才,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百家争鸣的新局面,表现了鲜明的人民性、开放性,具划时代意义,孔子之后的孟子又沈“夫子之设科也,往者不追,来者不拒,苟以是心志,斯受之而已矣(《孟子·尽心下》)唐宋以后兴起的书院制度,在教学中实行“门户开放”政策,若有名师来书院讲学,其他书院或外地书院的师生都可来听讲,而不受地域,贫富,年龄、学派的限制,也体现出儒家教育强想的“大教育观”在我国,满足了一部分对象接受良好教育需求的同时,还应该及时向处于不利地位的“弱势群体”进行必要的教育补偿。
浅谈孔子的教育思想
![浅谈孔子的教育思想](https://img.taocdn.com/s3/m/f21038d1ce2f0066f533221e.png)
浅谈孔子的教育思想毫无疑问,孔子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教育家。
中国教育史上许多问题的历史渊源及发展递嬗关系都与其有着莫大关系。
今天,我们有责任对孔子思想尤其是教育思想进行学习与研究。
孔子在教育上的贡献众多,主要表现在教育范围、教育目的、教育内容、教育方法、教师工作道德观等方面。
这些教育思想对今天的教育工作仍有指导和借鉴意义。
一、教育范围:首创私学,扩大教育对象的范围,促进文化学术下移。
在春秋后期之前,我国古代文化教育一直掌握在大奴隶主贵族手里,即“学在官府”。
广大自由民、奴隶,甚至中、小奴隶主都没有资格受教育。
但到春秋末年,旧的奴隶制经济破坏,旧贵族没落,新兴势力兴起。
私学应运而生,孔子创办的私学无论规模还是内容等其他方在当时都是前列的。
实行“有教无类”,子曰:“自行束修以上者,吾未尝无诲焉。
”(《述而》)孔子招收生源广泛,弟子三千,《史记·仲尼弟子列传》载有名字者七十七人。
清人朱彝尊作《孔子弟子考》,共收集到九十八人。
他们来自不同的地方,年龄、水平、性格各不相同,在出身和社会地位上也各有差异。
如颜回居陋巷,过着一箪食一瓢饮的生活;曾参耘瓜,其母织布;子路食藜藿,亲自负米养亲......唯子贡是“家累千金”的大商人,但也不是贵族。
据人考证,孔子的学生真正是贵族的,只有南宫敬叔和司马牛,或者在加上一个孟懿子。
教育对象由贵族推广到平民,适应“士”阶层的兴起,文化下移,扩大了教育的社会基础和人才来源,在教育发展史上划时代的影响。
二、教育目的:修身从政孔子是奴隶主阶级改良派,维护贵族世袭制,指出“学而优则仕”。
子夏曰:“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
”(《子张》)他的政治思想的主导是“复礼”,实际含义即恢复西周的社会政治制度。
创办教育的主要目的是培养治理国家的贤才,子曰:“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善人为邦百年,亦可以以胜残去杀矣。
诚哉是言也!”孔子主张“仁政”、“为政以德”,因而注重道德教育。
哲学大师孔子的思想与教育
![哲学大师孔子的思想与教育](https://img.taocdn.com/s3/m/b80848af162ded630b1c59eef8c75fbfc67d9445.png)
哲学大师孔子的思想与教育孔子,中国古代伟大的哲学家、教育家,被后世称为“至圣先师”。
他的思想和教育理念对中国历代影响深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本文将探讨孔子的思想与教育,并分析其对中国文化和教育的重要意义。
一、孔子的思想1. 人性观:孔子认为人性本善。
他相信每个人都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潜力,只要经过正确的教育引导,人们就可以追求道德和精神上的完善。
他强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重视个人修养和道德行为。
2. 仁爱与仁政:孔子主张人们应该互相关怀和帮助,强调仁爱的重要性。
他提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原则,倡导以仁爱的态度对待他人。
他也强调公平正义和良好的政治道德,主张君子执政,用仁政治理国家。
3. 尊重传统:孔子强调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传承。
他认为传统礼法是维系社会秩序和道德规范的重要基石,主张通过学习、研究经典来传承和继承中国古代的智慧和哲学思想。
二、孔子的教育理念1. 以“学”为核心:孔子强调知识的重要性,倡导广泛学习,追求博学多才。
他认为学习是提高自身素质和教育他人的最有效途径。
2. 学以致用:孔子强调实践和应用知识,重视实际能力的培养。
他提倡学以致用,将所学知识和道德原则应用于实际生活中,以造福个人和社会。
3. 做一个君子:孔子重视人的品德修养,强调君子的修养和言行举止。
他认为君子应该有高尚的品质和道德准则,做到言行一致,以身作则。
4. 规范的教育方法:孔子注重教育方法的规范性和循序渐进性。
他主张因材施教,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和潜力,采用不同的教育方式和方法。
三、孔子思想与教育的意义1. 价值观引领:孔子的思想与教育理念奠定了中国传统价值观的基础,对中国人民的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的仁爱、正义和道德观念是中国文化核心价值的重要组成部分。
2. 教育传统的延续:自孔子以来,中国的教育一直强调道德教育和人的全面发展。
孔子的教育理念和方法对中国传统教育产生了深远影响,并延续至今。
孔子的儒家文化学说
![孔子的儒家文化学说](https://img.taocdn.com/s3/m/186cb50ac950ad02de80d4d8d15abe23492f035c.png)
孔子的儒家文化学说是一种以人为本的哲学思想,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和道德伦理。
其核心思想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仁爱思想:孔子认为,“仁者爱人”,即人类应该具备慈爱、关怀、尊重和宽容的心态。
人们应该以爱己之心爱人,以责人之心责己,实行互爱互利、互帮互助的人际关系,以达到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礼治思想:孔子认为,“礼之用,和为贵”。
礼治思想主张以礼治国,以礼治民。
通过礼仪规范和道德准则,建立起良好的社会秩序和社会风尚,促进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相处。
德治思想:孔子认为,“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德治思想主张以道德教化治国,通过提高人民的道德素质,实现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中庸思想:孔子认为,“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
中庸思想主张折中、平衡、适度,不偏不倚,不过不及。
在处理人际关系和治理社会时,应该遵循中庸之道,避免走极端或偏激。
教育思想:孔子认为,“教育者,其为人之本也”。
教育思想主张通过教育培养人的品德和能力,实现个人的自我完善和社会的进步。
孔子的儒家文化学说在历史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被视
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之一。
它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与互助,追求个人与社会的统一和协调。
在现代社会中,孔子的儒家文化学说仍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被广泛应用于社会各个领域,如教育、管理、伦理等。
浅谈孔子立身致教思想和对教育人的启示
![浅谈孔子立身致教思想和对教育人的启示](https://img.taocdn.com/s3/m/3515c8c0453610661fd9f423.png)
浅谈孔子的立身处世主和兴学致教思想对名师成长的启示一、孔子的立身处世主我们探讨和学习孔子的立身处世主,目的是扫除自己思想上的雾霾。
为此,我想跟大家交流以下几个方面的容:第一,关于孔子对中国人文文化的影响。
孔子在中国是个闻名遐迩、妇孺皆知的人物,老百姓叫他孔圣人,读书人称他为孔夫子。
他不仅是代表中国文化的10个符号之一(代表中国文化的10个符号有:汉字、孔子、书法、长城、五星红旗、中医、故宫、兵马俑、、),也是名列世界10大文化名人之冠(世界文化名人:孔子、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哥白尼、牛顿、达尔文、培根、阿奎拿、伏尔泰、康德)。
不禁有人会问:孔子为什么会成为中国和世界文化的第一标志符号呢?主要因素在于:一是孔子是中国文化的首席缔造者。
中国的《诗》、《书》、《礼》、《乐》、《易》、《春秋》这六大文化精品,全都是孔子以一己之力整理出来的,可以绝对地说,如果没有这六经,中国整个文化和文明的形态都完全是另外一种面貌,甚至可以绝对地说,如果没有这六经,我们整个华夏民族用语的结构都完全不一样,至少不能很从容、很高雅、很文明地进行交流。
孔子以说经设教,开启了文脉百家,他不是百家之一,而是百家之首。
这里有两个问题需要附带跟大家探讨:一个是大家都常称“四书五经”,我为什么要说“四书六经”呢?据我所知,“四书”是指《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五经”是指《诗经》、《尚书》、《仪礼》、《周易》、《春秋》。
说有“六经”,那就还有一经是《乐经》。
哪里去了呢?据说,在始皇“焚书坑儒”的时候,《乐经》被付之一炬,从此失传。
这应该算作中国文化的一个未解之谜,其实中国文化还有很多未解之谜。
比如说,中华民族为什么叫“华夏民族”这也是一个谜。
我曾经专门查阅过一些资料,主要有以下两种传说。
一种传说认为,我们汉族的形成和发展,是以华夏族为主体,融合其他族不断发展壮大起来的。
在中华五千年文明的漫漫发展历程中,随着各民族经济文化上的互相交流,互相渗透,就形成了统一的中华民族,也就是华夏民族。
孔子的教育思想和教学方法-5页word资料
![孔子的教育思想和教学方法-5页word资料](https://img.taocdn.com/s3/m/df167ba431126edb6f1a10b1.png)
孔子的教育思想和教学方法《论语》带给人的启示是多层面的,单从教育教学这一方面的贡献与成就来看,它都足以成为经典。
孔子的教育思想深刻、教学经验丰富、教学方法灵活,他的一些认识和做法在二十一世纪的今天看来仍十分科学,有很强的指导意义和启发性。
本文将就此谈谈自己的认识。
在教学方针上,孔子主张“有教无类”。
主张给予不同的人以同等的受教育权。
孔子门徒众多,但在他看来,他们只有心性资质上的不同,无论是贵族还是寒士,只要成心求进步,孔子都会尽量予其受教育的机会。
而曾接受过孔子教诲指点的人也不仅仅只是他的门徒。
《论语?述而篇?第二十九章》写到孔子曾接见一个互乡人的事情,据说当时互乡那个地方的人很怪,人们觉得很难同他们讲道理,但孔子却接见了一个互乡人,学生们对此表示不理解,孔子说道:“与其进也,不与其退也,唯为甚?人洁已以进,与其洁也,不保其往也。
”“不保其往”的宽容,显示出了孔子作为师者的胸襟。
子曰:“爱之,能勿劳乎?忠焉,能勿诲乎?”由爱出发,孔子对待学生总是尽心尽责。
在教学态度上,孔子主张“循循善诱”“诲人不倦”。
《论语?子罕篇?第十一章》记录了颜渊的一段话,颜渊深怀感激之情地说道:“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孔子用自己的真诚和耐心赢得了弟子们的尊重与敬爱,而他的真诚和耐心也促使其弟子们不断自我鞭策,成为驱使弟子们在求学路途中不断奋进的力量。
孔子自己也说:“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於我哉?”对于他来说,诲人不倦早已成为他的德行的一部分。
宋代朱熹说:“孔子施教,各因其材。
”孔子对自己的学生十分熟悉,能够准确的评价他们,并根据他们各自的特点有针对性的进行教育。
他的弟子中,有的人德行突出,如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有的人擅长言辞,如宰我、子贡;有的人擅长政事,如冉有、季路;有的人通晓文献,如子游、子夏;有的人憨直,如高柴;有的人迟钝,如曾参;有的人偏执,如颛孙师;有的人鲁莽,如仲由……孔子善于针对他们的不同特点用不同的方式去教导他们,帮助学生认识自我、扬长避短。
孔子思想对现代教育的启示
![孔子思想对现代教育的启示](https://img.taocdn.com/s3/m/c04f54ee27fff705cc1755270722192e453658fd.png)
孔子思想对现代教育的启示孔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政治家和思想家,他提出的教育思想对于现代教育仍然具有深远的启示和指导意义。
以下是孔子思想对现代教育的启示的一些主要内容:一、强调教育的价值观培养。
孔子提出“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认为教育的目标是培养人的全面发展和道德修养。
他强调要“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认为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为了使人成为一个有道德修养、有责任心、有社会责任感的人。
这对现代教育具有重要的启示,即教育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价值观,使他们具备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成为有社会责任感的人。
二、注重个体差异与因材施教。
孔子提出了“因材施教”的教育原则,认为每个人都有不同的特点和潜力,教育应该根据个体的差异采取不同的教育方式和方法,以便更好地发挥每个人的潜力。
这对现代教育也具有深刻的启示,即教育应该关注个体差异,注重个性化教育,不同学生应该有不同的学习方式和方法,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最好的发展。
三、强调师生关系的重要性。
孔子提出了“三人行必有我师”的观点,他认为师生关系是教育中最重要的因素之一,老师要以榜样的力量来影响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力。
这对现代教育也具有重要的启示,即师生关系应该建立在尊重、信任和互动的基础上,老师应该成为学生学习和成长的引导者和榜样,通过个人的言传身教来对学生进行教育,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力。
四、提倡学以致用的教育方法。
孔子提出了“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的教育理念,他认为教育应该注重实际应用,要将所学的知识和技能应用到实际生活中。
这对现代教育也具有重要的启示,即教育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使他们能够将所学的知识和技能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发挥出最大的效益。
五、强调“礼”教育的重要性。
孔子非常重视“礼”教育,认为礼是社会秩序和道德规范的重要内容,通过对学生进行礼仪教育,可以培养他们的道德修养和行为规范。
这对现代教育也具有重要的启示,即教育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行为规范,通过对学生进行道德和礼仪教育,使他们具备正确的行为方式和社会交往能力。
2024年浅析儒家以人为本的人本思想
![2024年浅析儒家以人为本的人本思想](https://img.taocdn.com/s3/m/80fde959eef9aef8941ea76e58fafab068dc4478.png)
2024年浅析儒家以人为本的人本思想一、人本思想的起源儒家思想起源于周代,其核心概念“仁”即是“以人为本”的初步体现。
儒家认为,人是社会的核心,是一切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
这种思想的形成,既受到当时农耕文明下人们对土地和自然的依赖,也反映了古代统治者对于社会稳定和谐的追求。
儒家经典《论语》中,孔子多次强调“人”的重要性,如“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体现了儒家对于个体尊重和人性关怀的人本精神。
二、人本思想的核心观念儒家人本思想的核心观念在于“仁”与“礼”。
仁,即爱心与善意,强调人与人之间的情感联系和相互关爱;礼,则是社会规范和行为准则,旨在维护社会秩序和人与人之间的和谐。
仁与礼的结合,既关注个体内心的修养,也重视社会整体的和谐稳定。
三、人与自然的关系儒家思想认为,人与自然应该和谐相处,遵循自然规律,保护生态环境。
人作为自然的一部分,应当尊重自然、顺应自然,而非过度开发和破坏。
儒家强调“天人合一”的哲学观念,倡导人们应该与自然保持一种亲近而和谐的关系。
四、人与社会的和谐在儒家看来,社会的和谐稳定离不开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尊重和合作。
儒家提倡“和为贵”,主张通过道德教化来减少社会冲突,促进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相处。
同时,儒家也强调个体在社会中的责任和担当,认为每个人都应该为社会的和谐稳定做出贡献。
五、人的道德修养儒家思想非常注重个体的道德修养,认为一个人的人格完善和社会和谐息息相关。
儒家提倡“内圣外王”的理念,即通过内心的修炼达到道德的完善,进而在社会中发挥积极的影响。
道德修养包括诚信、仁爱、忠诚、正义等方面,这些品质被认为是构成理想人格的基础。
六、人本思想的教育观儒家思想认为,教育应该以培养人的品德为核心,而非仅仅传授知识和技能。
教育的目的在于引导人们追求真善美,塑造健全的人格。
儒家提倡“有教无类”,即教育应当面向所有人,不分贵贱贫富。
同时,儒家也强调“因材施教”,即教育应该根据个人的特点和需要来进行。
七、人本思想在政治中的应用在儒家看来,政治的核心在于“仁政”,即以人民的福祉为出发点的政治理念。
浅析孔子的哲学思想
![浅析孔子的哲学思想](https://img.taocdn.com/s3/m/de449c7568eae009581b6bd97f1922791688be2a.png)
浅析孔子的哲学思想孔子是中国古代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被誉为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他所代表的哲学思想,对中国历史、文化、政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下面从孔子的人性论、仁爱观、教育思想、政治思想等方面,对孔子的哲学思想进行浅析。
一、孔子的人性论孔子的人性观念是儒家思想的核心之一。
他认为人性本善,重视人的道德观念的培养和提高。
他主张要通过教育来引导人们的行为,把人性中的善良发扬光大。
孔子用“恻隐之心”来表达对人性的看法,认为每个人都有一颗与他人相连的心,能够感受到别人的痛苦,而不是只关心自己的利益。
他认为,这种“恻隐之心”是人性本具的。
在孔子看来,人性的问题不在于本质,而在于教育。
他强调道德教育的重要性,认为通过教育,能够引导人们从良知出发,最终实现人性的本真,达到“仁”的境界。
二、仁爱观仁是孔子思想中最重要的概念之一。
在孔子的教育思想和道德观念中,仁是一种最高境界的道德品质。
他认为仁是道德的核心和灵魂,是一种优秀的人格特质,是凝聚社会的根本原则。
孔子把仁视为“爱人”的体现,即把别人的利益放在自己前面,为他人着想,帮助他人,化解矛盾,维护社会和谐。
他认为仁是一种人类共同的道德观念,既是行为准则,也是思想指南。
孔子强调,仁是可以通过教育培养的,同时也是一种积极的精神状态。
三、教育思想孔子提出的“教育为先”、“不问出身,只问品行”的思想,极大地推动了中国古代教育的发展。
他认为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人,帮助人们了解天下大义,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从而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孔子认为,教育不仅是一种传递知识的活动,更是一种培养人的品行和人格的过程。
他提出了“三种笏下士”的教育理念,重视学生的品德、智慧和文化修为的综合培养,注重学生的自由发展,通过启发内心的善良,培养出君子精神。
孔子强调,教育要以德育为先,注重教学生道德和礼仪,通过观察上进的榜样和批评下降的现象,改变学生的态度和行为。
四、政治思想孔子的政治思想与他的人性论和仁爱观息息相关。
解读中国古代哲学家孔子的思想与教育观念
![解读中国古代哲学家孔子的思想与教育观念](https://img.taocdn.com/s3/m/a5893a6b2e60ddccda38376baf1ffc4fff47e271.png)
解读中国古代哲学家孔子的思想与教育观念孔子(551年-479年),中国古代伟大的哲学家、教育家,被尊奉为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的思想和教育观念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孔子的思想包含了道德伦理、政治治理、教育实践等多个方面,其中的核心观点包括仁爱、中庸、敬老尊师等。
本文将对孔子的思想和教育观念进行解读,以便更好地理解和传承他的伟大思想。
一、仁爱孔子的仁爱思想是他整个哲学体系的核心。
他认为仁者爱人,以仁为己任,具体体现在对待他人的态度和行为中。
孔子提出了“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的观点,意思是要通过自己的修养和努力来帮助他人实现他们的理想和抱负。
他还提出了“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的观点,主张通过了解和体谅他人的需求和感受来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二、中庸中庸是孔子思想中的重要概念,指的是追求和谐平衡的态度和行为方式。
孔子认为中庸是一种道德和行为的标准,也是治理国家和社会的原则之一。
他主张人们应该避免极端、偏激和过度的行为,而要追求中等、适度和平衡。
中庸的理念贯穿于孔子的政治主张、家庭伦理和人际关系等各个方面。
三、敬老尊师孔子强调敬老尊师的重要性,他认为尊重和孝敬长辈是人们应该遵守的道德规范之一。
他提出了“五十而知天命”的观点,倡导人们在年过五十后应该明白自己的社会责任和使命,并为之努力奋斗。
孔子自身也是一个很好的榜样,他对待老师非常恭敬,对待学生也给予了极大的关怀和教导。
四、教育观念孔子被誉为古代中国教育的奠基人,他的教育观念对于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孔子主张教育的最高目标是培养人的德才兼备,他提出“教学相长”的观点,强调教师和学生之间相互学习、相互影响的重要性。
孔子还提出了“百工均圣”的观点,认为任何职业都可以成为人才培养的途径,强调职业教育对于社会的重要性。
五、孔子的影响在中国古代,孔子的思想和教育观念对于社会的影响非常深远,他的儒家思想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孔子的教育思想对于后世的教育体系建设产生了重要影响,儒家的学习方法、人才培养理念仍然在中国的教育领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孔子“以人为本”的哲学教育思想与教学-
一、人的是教育的
孔子认为,教育对于人的的重要作用主要体现在一下几方面:第一,他认为,教育的作用在于启发人的智力,以实现后天的长足。
《季氏》篇记载: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这里的孔子把人的智能素质分为上,次,又次,下四等。
却从普遍意义上说明了一个十分深刻的道理:人的聪明才智都是通过学习,通过接受教育而获得的。
先天的赋其实不是最要紧的,关键在于后天的学习.第二,教育的作用在于塑造品格,帮助人全面提高自身素质,以健全的人格。
孔子与子路的对话:由(子路)也!女闻六言六蔽矣乎?子路曰:未也。
孔子曰:居,吾语女乎。
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学,其蔽也荡;好信不好学,其蔽也贼;好直不好学,其蔽也绞;好勇不好学,其蔽也乱;好刚不好学,其蔽也狂.孔子通过对人的认真分析,归纳出人的六种优秀品质特征,这就是仁,知,信直,勇,刚,孔子称之为六言。
他着重强调,无论是什么人,即使具备了这些优秀品质,但是如果不接受教育,这六种优秀品质也很有可能成为六种与之相对应的误区,即愚,荡,贼,绞,乱,狂,孔子把这六种误区称之为六蔽。
《(阳货》)第三,教育的作用还在于训练技能,帮助人们掌握一定的知识和技能,提高人的适应能力。
ﻭ
《季氏》篇记载:有一次,孔子独自站在庭院中,他的儿子伯鱼从他面前走过,孔子就问他说:你学《诗》了吗?你学礼了吗?伯鱼回答说,没有。
孔子说,不学《诗》无以言,不学礼无以立。
孔子关注的《诗》,礼的学习情况,突出强调出了二者的知识性,实用性,以及这些知识对于人的的具体指导意义。
ﻭ我们看到,孔子肯定教育在人的中的积极意义,他把教育的取向定位在促进人的上,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ﻭ
二、有教无类,一视同仁ﻭ
孔子在教育战线首倡有教无类。
他认为不应该在教育问题上划分不同的种类,人人都应接受教育,且都应该接受公平的教育.孔子努力摆脱学在府的XX 面,承认并尊重广大劳动人民子弟享有受教育的权利,充分体现出了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首先,在教育对象的招收,孔子主张无论贫富贵贱,人人都应接受教育.《述而》记载:自行束修以上,吾未尝无诲焉。
孔子不管他们的家庭出身,治地位,甚至不管他们的个人素养与知识基础,只要他们能够自我约束且富有进取精神的。
一律接受为自己的学生。
其次,孔子主张所有的学生都应接受到公平的教育。
因此,在教育教学的中,他平等地对待每一位学生,不分亲疏,不分好恶,一视同仁。
《季氏》篇记载:陈亢问于伯鱼曰:子亦有异闻乎?对曰:未也。
尝.鲤趋而过庭。
曰:学《诗》乎?对曰:未也.不学《诗》,无以言.鲤退而学《诗》.他日又,鲤趋而过庭.曰:学《礼》乎?对曰:未也。
不学《礼》,无以立。
鲤退而学《礼》。
闻斯二者.陈亢退而喜曰:问一的三:闻《诗》,闻《礼》,又闻君子远其子也。
从此文中,君子远其子,说明孔子教其子,无异于教其他学生,并没有特殊关照.最后,孔子坚持教育公平,一视同仁,还表现在他对后进学生的正确的态度上。
《子路》篇记载:樊迟请学稼,子曰:吾不如老农;请学圃,曰:吾不如老圃。
樊迟出,子曰:小人哉,樊须也!可见,孔子在对待学生请教上,并不是训斥,而是耐心的及其负责任的给予回答,说吾不如老农,老圃。
虽然樊迟的学习志趣确实与孔子的培养目标相去甚远。
所以,等到樊迟走后,孔子说樊迟是没有志向抱负的人,并没有给予樊迟当面难堪。
ﻭ
孔子首倡有教无类,这对于今天的我们来说,坚持教育的公众性,公平性和公益性原则,仍然具有十分重要的借鉴意义.同时,孔子以人为本的这种教民,,主张,推动了春秋时期文化下移运动,这对于刚刚从转变过来的广大劳动人民来说,无疑带来了一缕灿烂的阳光.ﻭ
三、教育重要功能:传承人类文明ﻭ
在把握教育与文化关系的问题上,他把发掘,继承和弘扬古代优秀的民族文化传统,作为自己创办儒家私学的重要目标之一.孔子希望通过自己的教授与传播,使这些文明成果一代代地传承下去.ﻭ
在治文化方面,孔子十分推**的文化。
春秋以前是礼不下庶人,孔子则主张大力普及礼的规范,主张齐之以礼向大众普及礼的知识.孔子认为,礼制文化能够促进生态的优化;促进生活的有序化。
因此,礼,,被孔子列为其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
在道德文化方面。
孔子主张把孝佛最为最基础,最根本的道德规范。
《学而》中记载说: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
孝佛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就是说,如果基本的道德规范不确立,做人处世也就没了规矩。
同时,在道德方面,他崇尚传统的中庸观念,提倡不偏不倚,与人为善.《雍也》中记载:中庸之为德也,甚至矣乎!民鲜久矣。
意思是说,中庸作为一种道德,应该是至善至美了,已经是长久的缺乏这种道德了。
在文学艺术文明成果的方面,孔子认为,古代的,音乐等文学艺术形式,都应该是实施教化,,的重要工具,这类优秀的文化遗产也必须传承下去。
ﻭ在文化方面,孔子并没有列其为教学内容,这对于我国基础教育传统的非性特征给予了重大影响,进而也使我国汉民族中的比例明显低于世界其他民族.在生产知识技能传播方面,尽管孔子承认生产劳动方面也确实有一个知识,技能的问题.但是,孔子一概视之为鄙事是小人之为.这也就造成了我国基础教育传统中,教育与生产劳动相脱离的错误倾向。
孔子的这种重视文化传承的态度使文明成果得到了卓有成效的挖掘和保护,使我国灿烂的民族文化得以延续和,为推动文明与进步做出了十分重要的贡献。
值得一提的是,孔子在继承与弘扬民族优秀文化的时候,十分注意从人
的本性出发,寻找客观需要与主观需要的最佳平衡点。
结语:在教育史上,孔子的教育贡献是第一人。
今天,我们仍需借鉴孔子的教育经验。
以人为本的教育价值理念对弘扬传统文化,推进文化创新,建立教育的体系具有重要理论推动作用.今天,我们深化教育教学,倡导素质教育,就是要坚持教育的公平,公益性特征。
要知道,的可持续,首先应该是人的可持续。
今天,我们要从根本上克服倾向的种种弊端,好需要教育真正回归到以人为本,提高人的综合素质这一正确轨道上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