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术切口感染目标性监测方案(试行)
外科手术部位感染目标性监测方案
手术部位感染目标性监测方案一、监测目的:外科手术部位感染监测是通过对手术后病人感染的监测,发现感染病例,计算出外科手术医生感染专率并反馈给手术医生,使医生们知道他们手术后病人感染的情况,从各方面寻找造成感染的原因,并设法解决,有效地降低手术病人医院感染率。
手术后切口感染的监测不但监测在医院住院的病人,同时对手术后出院的病人也进行跟踪观察,了解手术切口的愈合情况。
二、参加监测科室根据《医院感染管理办法》要求开展目标性监测。
根据我院实际情况,外一科、外二科为医院感染监测科室。
三、监测手术种类手术类型的所有择期和急诊手术病人的手术部位。
四、监测方法(一)外科手术切口的定义外科手术是指病人进入手术室,外科医生必须在病人的皮肤或粘膜上切一个切口,而此病人在离开手术室时又被缝上,此时病人至少接受了一次手术操作。
(二)手术切口分级国内现将手术切口分为4级,即0类切口、Ⅰ类切口、Ⅱ类切口中、Ⅲ类切口。
NNIS手术部位感染监测将手术切口分为4级:清洁切口、清洁-污染切口、污染切口、污秽(感染)切口。
为了将监测资料便于比较,手术切口分类参照NNIS的分类方法。
(三)外科切口感染的定义与说明按原卫生部2001年颁布的《医院感染诊断标准(试行)》中将手术部位感染分为3类:表浅切口感染、深部切口感染、器官腔隙感染。
1、外科表浅切口感染:感染发生在外科手术30天内,感染只涉及切口处的皮肤和皮下组织,并具有下列其中一项者:①表浅切口有脓液流出,有或没有实验室证据;②通过无菌操作从表浅切口处留取体液或组织标本培养并分离出病原体;③至少具备以下一项:疼痛或触痛、局限性胀痛、发红或发热且切口被外科医生有目的地打开,如培养阴性则除外;④临床医生诊断的外科感染。
2、外科深部切口感染:无植入物的手术30天内,有植入物(如人工关节、人工心瓣膜、人造血管等)的手术术后一年内发生的与手术有关的感染,并且感染涉及切口的深部软组织(筋膜和肌肉层),并具有下列其中一项者:①脓液从切口深部引流出,但不是来自手术部位的器官/腔隙部位;②自然裂开或由外科医生有目的地开放的切口,病人至少有下列中的一项:发热(>38℃)并排除其他原因或局限性疼痛、压痛,除非切口培养阴性;③直接检查、再次手术检查或通过组织病理检查或影象学检查发现涉及深部切口脓肿或其它感染迹象;④临床医生诊断的深部切口感染,并有相应的临床症状和体征支持。
手术部位感染监测方案
以我给的标题写文档,最低1503字,要求以Markdown文本格式输出,不要带图片,标题为:手术部位感染监测方案# 手术部位感染监测方案## 1. 引言手术部位感染是手术过程中常见的并发症之一,严重影响手术患者的康复和生活质量。
为了及时发现和控制手术部位感染,提高手术安全性和质量,制定一个有效的手术部位感染监测方案是非常重要的。
## 2. 监测目标手术部位感染监测方案的主要目标是及时发现手术部位感染并采取必要的控制措施,从而降低手术部位感染的发生率和严重性。
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监测目标:- 及时发现手术部位感染的早期症状和体征;- 监测手术部位感染的发生率和分布情况;- 评估手术部位感染的风险因素;- 监测手术部位感染的治疗效果。
## 3. 监测内容和方法### 3.1 监测内容手术部位感染监测的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指标:- 手术部位感染的发生率;- 手术切口愈合情况;- 手术部位感染的细菌病原学分布;- 手术部位感染的症状和体征;- 手术部位感染的相关危险因素。
### 3.2 监测方法针对以上监测内容,可以采取以下监测方法:- 收集手术部位感染的相关信息,包括手术记录、病历资料等;- 对手术切口进行定期观察和评估,记录手术切口的愈合情况;- 采集手术部位分泌物进行细菌培养和药敏试验,确定感染的病原菌和药物敏感性;- 定期进行手术部位感染的症状和体征的评估,比如红肿、疼痛等;- 统计手术部位感染的发生率和分布情况,分析危险因素。
## 4. 监测频率和方式### 4.1 监测频率手术部位感染监测应根据手术类型、患者情况和感染风险等进行评估,制定相应的监测频率。
一般可以按以下原则进行:- 高风险手术患者:每日对手术部位进行观察和评估,直至手术切口完全愈合;- 中风险手术患者:每周对手术部位进行观察和评估,直至手术切口完全愈合;- 低风险手术患者:每月对手术部位进行观察和评估,直至手术切口完全愈合。
手术切口感染目标性监测分析
手术切口感染目标性监测分析手术切口感染是指手术过程中切口周围组织发生感染的一种并发症。
它是医疗机构中最常见的院内感染之一,严重影响患者的术后效果,并可能导致更严重的并发症,甚至危及患者的生命。
为了及时发现和处理手术切口感染,目标性监测分析是一种常用的方法。
目标性监测分析是通过定期对手术切口感染进行监测和分析,以确定感染的发生率和相关因素,并采取相应的控制措施,以减少感染的发生。
下面将重点介绍目标性监测分析的步骤和方法。
第一步是确定监测指标。
手术切口感染的定义、分类和分级是进行目标性监测的前提。
根据医学界的共识和标准,可以确定监测的指标包括感染发生率、感染部位、感染细菌、感染的严重程度、手术切口的清洁程度等。
第二步是确定监测的时间和范围。
监测的时间通常可以按照日、周、月、季度或年来划分,具体的监测时间可以根据医院的规模和实际情况来确定。
而监测的范围包括手术切口感染的种类、手术切口的特征、手术切口感染的发生率等。
第三步是确定监测的方法和工具。
有多种方法可以用于手术切口感染的监测,例如主动监测、被动监测、问卷调查等。
具体的选择要根据医院的具体情况和资源来决定。
同时,还需要建立相应的数据收集和分析工具,以便能够方便地收集和分析监测数据。
第四步是采集数据和进行分析。
采集数据可以通过现场观察、调查问卷、病历记录等方式进行。
而数据的分析则可以采用统计学方法,例如计算感染发生率、比较不同组别的感染率、根据感染的严重程度制定相应的等级等。
第五步是制定控制措施并进行实施。
根据监测分析的结果,可以制定相应的控制措施,如加强手术切口的清洁和消毒、提高医务人员的手术操作技能和洗手率、加强对病区环境的清洁与消毒等。
这些措施需要与相关部门、医务人员和患者进行沟通和培训,并进行跟踪和评估。
最后一步是监测和评价效果。
在实施控制措施一段时间后,需要对手术切口感染的情况进行再次监测和评价,以确定措施的有效性和可行性。
如果控制措施有效,可以继续实施和改进;如果控制措施无效,则需要重新制定新的措施。
手术切口感染目标性监测分析
手术切口感染目标性监测分析手术切口感染是指手术后切口出现的感染,是手术并发症中最常见的一种。
感染严重影响手术切口愈合,甚至可能导致手术失败、延长住院时间、增加医疗费用,并带来患者的痛苦。
因此,进行手术切口感染的目标性监测分析十分重要。
目标性监测是指对特定指标进行定期监测和分析,以评估和改进手术切口感染的控制策略的有效性。
通过收集和分析切口感染的相关数据,可以了解感染的发生率、致病菌类型、手术过程中的风险因素等信息,从而有针对性地制定预防措施,提高手术切口感染的控制水平。
目标性监测分析的步骤如下:1.确定监测的指标:根据手术切口感染的特点,确定监测的指标包括切口感染发生率、感染致病菌的类型、感染的相关风险因素等。
2.收集数据:收集相关的手术切口感染数据,包括手术时间、手术类型、手术人员、手术器械、手术切口等信息,并将其录入电子数据库或纸质记录表中。
3.数据分析:对收集的数据进行统计和分析,计算切口感染的发生率,并比较不同手术项目、切口类型、手术人员等之间的差异。
通过统计学方法,找出可能存在的风险因素和潜在的影响因素。
4.结果解读:根据数据分析结果,对手术切口感染的主要问题进行分析和解读。
确定感染发生的主要原因,如手术操作不规范、污染手术器械、手术切口护理等。
进一步分析感染致病菌的类型和耐药性,为合理使用抗生素提供依据。
5.制定干预措施:根据分析结果制定相应的干预措施,如完善手术操作规范、强化手术切口护理、优化手术环境和器械消毒等。
同时,加强医务人员的培训,提高操作技能和手卫生水平。
6.实施和评估干预措施:将制定的干预措施落实到临床实践中,并定期进行评估和监测。
根据实施效果,及时进行调整和改进,确保干预措施的有效性和可持续性。
手术切口感染的目标性监测分析是提高手术质量和安全的重要手段之一、通过定期监测和分析手术切口感染的发生情况,可以及时采取措施,降低感染的风险,提高手术成功率和患者的生活质量。
同时,还可以为相关研究提供数据支持,促进手术切口感染的预防和控制研究的深入发展。
手术部位切口感染监测方案
手术部位切口感染监测方案一、监测目的1、监测手术操作的手术部位感染率及手术医生感染专率2、建立手术部位感染监测数据的比较体系3、评价院感控制效果,有效降低手术部位感染二、包括全院所有手术科室的手术病人手术类型包括所有择期和急诊手术三、按卫生部2010年颁布的《外科手术部位感染预防与控制技术指南(试行)》中将外科手术部位感染分为切口浅部组织感染、切口深部组织感染、器官/腔隙感染。
(一)切口浅部组织感染:手术后30天以内发生的公累及切口皮肤或者皮下组织的感染,并符合下列条件之一:1、切口浅部组织有化脓性液体。
2、从切口浅部组织的液体或者组织中培养出病原体.3、具有感染的症状或者体征,包括局部发红、肿胀、发热、疼痛和触痛,外科医师开放的切口浅层组织。
下列情形不属于切口浅部组织感染:1、针眼处脓点(公限于缝线通过处的轻微炎症和少许分泌物)。
2、外阴切开术或包皮环切术部位或肛门周围手术部位感染。
3、感染的烧伤创面,及溶痂的II、III度烧伤创面。
(二)切口深部组织感染:无植入物者手术后30天以内、有植入物者手术后1年以内发生的累及深部软组织(如筋膜和肌层)的感染,并符合下列条件之一:1、从切口深部引流或穿刺出脓液,但脓液不是来自器官/腔隙部分.2、切口深部组织自行裂开或者由外科医师开放的切口。
同时,患者具有感染的症状或者体征,包括局部发热、肿胀及疼痛。
3、经直接检查、再次手术探查、病理学或者影像学检查,发现切口学问组织脓肿或者其他感染证据,同时累及切口浅部组织和深部组织的感染归为切口深部组织感染;经切口引流所致器官/腔隙感染,无须再次手术归为深部组织感染.(三)器官/腔隙感染:无植入物者手术后30天以内、有植入物者手术后1年以内发生的累及解剖部位(如器官或者腔隙)的感染,并符合下列条件之一:1器官或者腔隙穿刺引流穿刺出脓液。
2、从器官或者腔隙的分泌物或组织中培养分离出致病菌.3、经直接检查、再次手术、病理学或者影像学检查,发现器官或者腔隙脓肿或者其他器官或者腔隙感染的证据。
手术切口感染目标性监测方案
手术切口感染目标性监测方案一、目的了解手术病人的切口感染率、危险因素,及时发现问题,以便及时采取措施,达到有效控制感染的目的。
二、监测方法和内容术后第一天开始每天按照调查表(表1)进行登记,月末进行汇总分析。
主要登记调查科室手术病人的一般情况(如姓名、性别、年龄等)危险因素(如手术种类、手术时间、麻醉方式、切口类型、手术医生等),并详细记录手术切口的变化情况(如分泌物的性状、颜色和量等)。
病人出院后电话随访观察一个月。
监测,自2014年1月1日开始至2014年12月31日,调查结束。
表1 手术切口目标性监测调查表医院名称:医院代码:病人姓名:性别:男女年龄:(岁月天)住院号:入院日期:手术名称:手术类型:急症择期手术日期:手术持续时间:分手术切口:手术医生:手术医生职称:正高副高中级初级切口类型:清洁切口清洁污染切口污染切口麻醉方式:全麻局麻危险因素评分(ASA评分):0分 1分 2分3分 4分 5分失血: ml. 输血: ml.术前外周WBC计数:。
手术前使用抗菌药物:是否手术前抗菌药物使用情况:一联二联三联及以上抗菌药物名称:剂量:途径时间天抗菌药物名称:剂量:途径时间天围术期使用抗菌药物:是否围术期抗菌药物使用情况:一联二联三联及以上抗菌药物名称:剂量:途径时间天抗菌药物名称:剂量:途径时间天手术切口感染:是否若是:表浅切口深部切口器官腔隙手术部位出现:红肿热疼手术切口渗出物:脓性血性脂肪液化其它外科引流:是否瘘管:是否脓液病原微生物名称:。
手术后使用抗菌药物:是否术后抗菌药物使用情况:一联二联三联及以上抗菌药物名称:剂量:时间天抗菌药物名称:剂量:时间天抗菌药物名称:剂量:时间天抗菌药物名称:剂量:时间天出院后随访感染情况:有无若感染,部位名称:表浅切口深部切口器官腔隙三、资料分析㈠感染率:即指定时间内每100例某种手术病人手术切口感染(SSI)例数。
指定时间内某种手术病人的SSI数感染率(%)= ───────────────────────×100指定时间内某种手术病人数㈡计算感染危险因素指数:对于外科术后病人,选择具有普遍意义的危险因素即手术时间、切口污染程度、麻醉方式和是否为急症手术来计算感染危险因素指数,详见表2。
外科手术部位感染目标性监测方案
手术部位感染目标性监测方案一、监测目的:外科手术部位感染监测是通过对手术后病人感染的监测,发现感染病例,计算出外科手术医生感染专率并反馈给手术医生,使医生们知道他们手术后病人感染的情况,从各方面寻找造成感染的原因,并设法解决,有效地降低手术病人医院感染率。
手术后切口感染的监测不但监测在医院住院的病人,同时对手术后出院的病人也进行跟踪观察,了解手术切口的愈合情况。
二、参加监测科室根据《医院感染管理办法》要求开展目标性监测。
根据我院实际情况,外一科、外二科为医院感染监测科室。
三、监测手术种类手术类型的所有择期和急诊手术病人的手术部位。
四、监测方法(一)外科手术切口的定义外科手术是指病人进入手术室,外科医生必须在病人的皮肤或粘膜上切一个切口,而此病人在离开手术室时又被缝上,此时病人至少接受了一次手术操作。
(二)手术切口分级国内现将手术切口分为4级,即0类切口、Ⅰ类切口、Ⅱ类切口中、Ⅲ类切口。
NNIS手术部位感染监测将手术切口分为4级:清洁切口、清洁-污染切口、污染切口、污秽(感染)切口。
为了将监测资料便于比较,手术切口分类参照NNIS的分类方法。
(三)外科切口感染的定义与说明按原卫生部2001年颁布的《医院感染诊断标准(试行)》中将手术部位感染分为3类:表浅切口感染、深部切口感染、器官腔隙感染。
1、外科表浅切口感染:感染发生在外科手术30天内,感染只涉及切口处的皮肤和皮下组织,并具有下列其中一项者:①表浅切口有脓液流出,有或没有实验室证据;②通过无菌操作从表浅切口处留取体液或组织标本培养并分离出病原体;③至少具备以下一项:疼痛或触痛、局限性胀痛、发红或发热且切口被外科医生有目的地打开,如培养阴性则除外;④临床医生诊断的外科感染。
2、外科深部切口感染:无植入物的手术30天内,有植入物(如人工关节、人工心瓣膜、人造血管等)的手术术后一年内发生的与手术有关的感染,并且感染涉及切口的深部软组织(筋膜和肌肉层),并具有下列其中一项者:①脓液从切口深部引流出,但不是来自手术部位的器官/腔隙部位;②自然裂开或由外科医生有目的地开放的切口,病人至少有下列中的一项:发热(>38℃)并排除其他原因或局限性疼痛、压痛,除非切口培养阴性;③直接检查、再次手术检查或通过组织病理检查或影象学检查发现涉及深部切口脓肿或其它感染迹象;④临床医生诊断的深部切口感染,并有相应的临床症状和体征支持。
2024年手术部位感染目标性监测分析实施报告
一、引言手术部位感染是医院感染控制中的关键问题之一,对患者的生活质量和健康状况产生重要影响。
为了提高手术部位感染的控制效果,我院自2024年开始开展手术部位感染目标性监测,并对监测结果进行了分析,本报告主要对2024年手术部位感染目标性监测的实施情况和分析结果进行总结。
二、监测方法1.监测对象本次监测的对象为在我院进行手术的所有患者,包括急诊手术和择期手术。
2.监测指标监测指标主要包括手术切口感染发生率和手术切口感染细菌感染类型。
3.监测周期监测周期为患者手术后的术后第三天和第七天。
4.监测方法采用纸质调查表的方式进行监测,监测对象包括麻醉科、手术室、护士长和手术患者本人。
三、实施情况1.监测范围我院共有10个手术科室,涉及的手术类型包括神经外科、心脏外科、骨科、泌尿外科等。
2.监测人员培训在实施监测前,我们组织了相关人员的培训,包括监测调查表的填写方法、监测指标的解释等。
3.监测数据收集监测数据通过纸质调查表进行收集,监测者会定期收集数据,并进行核实和整理。
4.监测结果分享每个月,我们会召开会议对监测结果进行分享和讨论,以便更好地改进感染控制工作。
四、分析结果1.手术切口感染发生率在2024年的监测结果中,手术切口感染发生率为3.5%,较2024年的5.2%有所下降。
这表明我院在手术切口感染控制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2.手术切口感染细菌感染类型在感染细菌的种类中,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大肠杆菌是最常见的感染病原体。
同时,感染细菌的耐药性也成为了我们关注的焦点,其中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菌株的感染占比明显较高。
五、改进措施1.提高医务人员的手术操作技巧,加强手卫生和切口处理的培训,减少手术切口污染的可能性。
2.规范抗生素使用,避免滥用抗生素,以减少细菌耐药性的发生。
3.加强感染控制意识,定期组织感染控制知识的培训,提高医务人员对手术部位感染控制的重视程度。
4.优化手术环境,加强手术室的清洁消毒工作,减少手术器械和物品的交叉污染。
剖宫产手术部位感染目标性监测计划及实施方案
剖宫产手术部位感染目标性监测计划及实施方案一、目标性监测计划目标性监测计划的目的是早期发现剖宫产手术部位感染的趋势和风险因素,以便及时采取措施进行治疗和预防。
目标性监测计划应包括以下内容:1.建立监测指标:制定剖宫产手术部位感染的定义和诊断标准,明确监测的指标和标准。
2.确定监测对象:监测所有接受剖宫产手术的孕妇,包括急诊和择期剖宫产。
3.确定监测的时间点:监测应在术后的不同时间点进行,如术后24小时、72小时、7天和术后30天等。
根据感染的严重程度和部位进行不同时间点的监测。
4.制定监测的方法和工具:可以采用临床观察、实验室检查和问卷调查等方法进行监测,如观察手术切口的红肿、渗液等情况,采集分泌物进行细菌培养和药敏试验,询问孕妇术后的症状和体征等。
5.设立监测机构和团队:负责监测工作的机构和团队应包括感染科专家、妇产科医生、临床护士等多学科成员,确保监测工作的专业性和准确性。
6.建立监测数据库:将监测结果记录和分析,形成数据库,以便对剖宫产手术部位感染进行统计和分析,并及时总结经验,提出改进措施。
二、实施方案实施方案是指根据目标性监测计划中制定的指标和方法,实际进行监测和控制的具体步骤和措施,包括以下内容:1.预防措施:制定剖宫产手术部位感染的预防措施,包括术前和术后的准备工作,对器械和手术环境的消毒和洁净等。
2.监测工作的执行:负责监测工作的机构和团队应按照监测计划中的要求,全面进行监测和记录。
3.监测结果的分析和评估:对监测结果进行定期分析和评估,比较不同时间点和不同患者的感染率,及时发现问题和风险因素。
4.措施的调整和改进:根据监测结果和评估,及时调整和改进预防措施,提高剖宫产手术部位感染的控制效果。
5.经验总结和培训:总结监测工作的经验,提炼有效的预防和控制措施,开展专题培训,提高团队成员的专业能力。
6.宣传与教育:对孕妇和家属进行剖宫产手术部位感染的宣传和教育,普及己的预防知识和方法,提高其自我保护意识。
医院感染目标性监测计划
医院感染目标性监测计划一、监测目的医院感染目标性监测是医院感染防控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目的在于通过对特定目标的监测,获得准确、可靠的感染数据,及时发现感染的危险因素和流行趋势,采取有效的干预措施,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的发生,保障患者和医务人员的安全。
二、监测对象(一)重点科室1、重症监护病房(ICU):包括综合 ICU、新生儿 ICU 等。
2、手术室:包括洁净手术室和普通手术室。
3、血液透析室:包括血液透析中心和病房内的血液透析单元。
(二)重点人群1、免疫功能低下患者:如接受化疗、放疗、免疫抑制剂治疗的患者。
2、手术患者:特别是清洁手术、清洁污染手术和污染手术患者。
3、新生儿:尤其是早产儿和低体重儿。
(三)重点部位1、手术部位:包括切口感染和器官/腔隙感染。
2、导管相关感染:如中心静脉导管相关血流感染、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呼吸机相关肺炎等。
三、监测内容(一)医院感染发病率监测定期收集监测对象的感染病例数据,计算医院感染发病率。
发病率计算公式为:医院感染发病率=(一定时期内医院感染新发病例数 ÷同期住院患者总数)× 100% 。
(二)病原体监测对感染患者的病原体进行培养和鉴定,了解病原体的种类、分布和耐药情况,为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提供依据。
(三)危险因素监测1、手术相关危险因素:手术时间、手术切口类型、围手术期抗菌药物使用等。
2、导管相关危险因素:导管留置时间、导管维护情况、置管操作的无菌程度等。
3、患者自身危险因素:基础疾病、免疫功能状态、住院时间等。
四、监测方法(一)主动监测1、专职人员定期到监测科室收集感染病例资料,查看病历、护理记录等。
2、与医务人员沟通,了解感染防控措施的执行情况。
(二)被动监测依靠临床医生和护士的报告,发现感染病例。
同时,建立有效的报告激励机制,提高报告的准确性和及时性。
(三)实验室监测加强微生物实验室的管理,规范标本采集、送检和检测流程,确保病原体检测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手术部位感染目标性监测计划及实施方案
平舆县中心医院手术部位感染目标性监测实施方案为了解我院手术部位感染情况,根据《河南省二级医院评审标准》要求, 2012年感染管理科继续在全院范围内开展手术部位感染目标性监测。
一、监测目的1.1监测所有手术病人的切口感染率、危险因素;1.2及时发现问题,以便及时采取措施,达到有效控制感染的目的;1.3建立手术部位感染监测数据的比较体系;1.4评价控制效果,有效降低外科手术部位感染。
二、监测对象所有进行手术的患者。
三、监测时间2012年1月1日开始四、监测方法:对所有外科术后病人进行监测。
4.1每周不低于3次去病房了解、登记被监测手术患者的情况,自术后第一天开始由感染办专职人员按照手术部位感染监测登记表进行登记,月末进行汇总分析。
4.2与手术医生确定换药时间,查看手术切口愈合情况,督促医生对异常切口分泌物送检,及时追查送检结果并要求医生合理应用抗菌药物。
4.3核对每位手术患者的联系方式,对手术患者宣传解释调查的目的和方式,电话联系出院后的患者以确定是否发生感染。
4.4对手术患者监测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分析原因以便进行改进。
五、资料分析5.1外科术后病人医院感染的监测可分析不同手术类型和不同切口类型的医院感染发病率;同时还可分析不同外科医师手术病人术后感染专率。
例如同为清洁手术, A、B两医师的医院感染发病率分别为5%和8%,不可简单地得出A医师比B医师感染控制工作做得好的结论,因为他们的手术种类、手术时间、病人病情、麻醉方式等可能不同。
要进行比较,必须对计算出的各种医院感染发病率进行调整。
5.2计算感染危险因素指数:对于外科术后病人,选择具有普遍意义的4项危险因素即手术时间、切口类型、麻醉方式以及是否急诊手术来计算其感染危险因素指数。
(1) 外科术后病人感染危险因素评分标准手术时间(小时) 切口类型 麻醉方式 急诊手术危险因素≤2 >2 清洁 非清洁 局麻 全麻 否 是 评分 0 1 0 0 0 1 0 1 如某病人手术>2小时,为急诊非全麻手术,切口为非清洁切口,则其危险因素指数为1+1+0+1=3。
手术部位感染目标性检测SOP
手术部位感染目标性检测SOP一、监测目的l.监测外科手术部位感染率及外科手术医生感染专率;2.建立外科手术部位感染监测数据的比较体系;3.评价控制效果,有效降低外科手术部位感染。
二、监测对象及手术类型的选择外科各类择期和急诊手术。
各医院可根据本单位情况选择,实际床位数小于500、500~999、大于999的医院,每月监测的手术台数建议分别达到50台、100台、200台以上,如医院所做手术的台数未达到以上数目时,可对以上手术操作全部进行监测。
三、监测指标手术部位感染率,各类手术切口感染专率,不同危险指数手术部位感染率,外科手术医生感染专率和外科手术医生调整感染专率。
四、监测方法(一)监测开始前对手术室及相关科室的负责人说明该项目的意义和方法,取得支持和配合。
对参与项目监测科室的医护人员进行培训,明确各级人员的职责和任务,正确掌握外科手术部位感染的定义以及正确采集手术部位感染标本的方法。
(二)调查与登记1.医院感染监控专职人员每天到病房了解患者实施手术情况,每个手术患者均需填写“手术切口调查表”。
2.监测表格信息来源手术患者的信息可从手术预约单或病室护士交班报告本获取;患者一般情况根据入院记录和体温单、手术信息根据麻醉记录单和手术记录单,抗菌药物使用情况根据医嘱单获得的信息,以及专职人员现场和追踪调查所得的信息。
3.巡视手术患者,与医生约定换药时间,或参与科室查房了解切口愈合情况及医院感染发生的情况。
4.医院感染病例发现方法同医院感染发病率调查,在调查中要特别注意手术患妻术后发热是否>38℃,切口是否发红、有无分泌物,切口敷料变化,应用抗菌药物的情况,是否提前拆线引流,切口分泌物流出情况。
5.填写手术部位感染监测表。
手术部位感染监测表见附表l;手术操作名称及代码见附表2;根据ASA(美国麻醉医生协会)病情分级可将病情分为I、II、III、Iv、V级,ASA评分见附表3。
(备注:各医院可根据实际使用的统计软件决定监测登记表内容) 6.每个手术患者需建立出院后追踪档案。
手术部位感染目标性监测
手术部位感染目标性监测手术部位感染目标性监测1 监测对象阑尾炎手术、手术病人(包括所有择期和急诊手术)。
2 监测监测方法3(1 采用主动的监测方法,住院监测与出院监测相结合。
3(2 每例监测对象应填写手术部位感染监测登记表(包括感染病人和无感染病人)。
表1 危险因素评分标准表2 ASA评分表4 资料分析4(1 手术部位感染发病率手术部位感染发病率=指定时间内某种手术患者的手术部位感染数×100%指定时间不同危险指数等级的外科医师感染发病专率某医师不同危险指数感染发病专率=该医师不同危险指数等级患者的手术部位感染例数×100% 某医师不同危险指数等级患者手术例数4(3(3 平均危险指数平均危险指数=?(危险指数等级×手术例数) 手术例数总和4(3(4 医师调正感染发病专率医师调正感染发病专率= 某医师的感染专率×100%某医师的平均危险指数等级5 总结和反馈对全年资料进行总结分析,提出监测中发现问题,可对本院监测数据进行统计分析,报告医院感染管理委员会,并向临床科室反馈监测结果和建议。
手术部位感染监测登记表科室名称手术部位感染监测登记表编号:一、基本情况:性别: 男年龄: 岁姓名: 女月天联系电话出院日期年月日住院号: 床号 : 入院日期年月日二、手术情况:诊断: 手术类别: 1.阑尾炎手术 2.甲状腺手术 3.疝气手术手术名称: 手术日期: 年月日手术类型: [ 择期急诊 ]麻醉类型:全麻硬膜腰麻静脉局麻其他( )手术者: 第一助手: 手术时间:开始时分结束时分切口分类 :[ 1 2 3 4 ] ASA评分:[ ? ? ? ? ?] 危险因素:[ 0 1 ]三、抗菌药物使用情况: 术前、术中用药术后用药四、医院感染记录:手术部位感染: 有无感染部位:切口器官腔隙感染日期: 年月日诊断依据:五、细菌学检验:细菌培养: 有无标本名称: 送检日期: 年月日涂片结果:培养结果及药敏:病原菌1: 敏感S 耐药R 病原菌2:敏感S 耐药R 病原菌3: 敏感S耐药R调查者登记日期年月日填表说明:表中所有内容均需认真填写,不得有空缺。
外科手术部位感染监测方案
外科手术部位感染监测方案外科手术部位感染是临床常见的并发症之一,严重时可能导致病情恶化、延长住院时间甚至死亡。
为了及时发现和控制外科手术部位感染,制定科学合理的监测方案非常重要。
本篇文章将介绍一种外科手术部位感染监测方案,并进行详细的解析。
一、目的和原则1.目的:早期发现外科手术部位感染,采取有效的措施进行治疗,减少感染的发生率,提高患者术后生活质量和存活率。
2.原则:-根据外科手术部位感染发生的特点,制定合适的监测方案。
-严格按照监测方案实施,严防漏检和误诊。
-责任明确,明确各个环节的责任主体。
-结果及时反馈,针对异常情况及时采取措施。
二、监测流程和指标1.监测流程:-术前:评估患者感染风险,包括患者的年龄、基础疾病、手术切口等因素。
-术中:采取无菌操作措施,确保手术切口处的无菌环境。
-术后:定期观察手术切口的情况,及时发现异常改变并采取相应措施。
2.指标:-渗出液的性状:注意观察手术切口的渗出液性状,包括颜色、气味等,出现黄绿色、脓性或臭味的渗出液可能提示感染。
-渗出液的量:注意管道式引流系统的引流情况,出现异常的引流量可能提示感染。
-体温变化:术后每日测量患者的体温,持续超过37.5℃可能提示感染。
三、监测方案的实施1.监测责任主体:-外科医生:术前评估患者感染风险,确保无菌操作。
-护士:术后定期观察手术切口的情况,及时记录异常情况。
-微生物实验室:对异常情况进行细菌培养和药敏试验。
2.监测时机:-术后24小时:观察手术切口的渗出液性状和引流情况。
-术后48小时:测量患者的体温,记录异常情况。
3.异常处理:-渗出液异常:及时收集渗出液样本进行细菌培养和药敏试验,针对感染情况进行相应处理。
-体温异常:及时通知医生进行进一步评估,并采取适当的降温措施。
四、监测结果的分析与改进1.监测结果:-每月统计手术切口感染的发生率和感染类型,制成报表进行分析和比较。
-对于持续高发的手术切口感染,进行深入调查分析,寻找潜在的影响因素。
手术部位感染目标性监测标准操作规程
文件名称:手术部位感染目标性监测SOP
文件编号:
持有部门:医院感染管理科护理部重症监护病房临床科室
制订者:
审核者:
核准者:
制订日期:年月日
审核日期:
核准日期:
执行日期:
版次:Ver 01
文件页数:共2页
文件性质:普通限制
1.收集数据:针对所要监测的外科手术种类,医院感染监控专职人员每天到病房了解被监测手术病人的情况,按调查表内容进行登记填写。
外科手术部位感染(SSI)监测流程
2.信息来源:手术病人的信息可从护士交班报告本获取;患者一般情况根据入院记录及体温单;手术信息根据麻醉记录单及手术记录单;抗菌药物使用情况根据医嘱单。
3.巡视病人:与医生约定换药时间,了解手术切口愈合情况,督促医生对异常切口分泌物正确送检,及时追查送检结果。要求医生对病人合理预防应用抗生素及按药敏用药。
7.反馈临床:监测结果反馈给临床科室。但医生专率不宜公布,可向有关人员汇报或向各医生通报其本人的感染专率,促使其寻找发生感染的原因。
8.比较与评价:各医院可与全国或全省医院监测网数据进行比较,评价自己的工作成效,并根据结果采取有效干扰措施,降低手术部位试行)
4.交流沟通:与诊治医师进行交流,随时干预监测中存在问题。
5.追踪调查:每个手术病人建立出院追踪档案,并告知病人出院后如手术切口出现红肿、发热、化脓等情况及时与主诊医师或感染控制小组联系。随访观察至术后一个月,有植入物的随访一年。
6.汇总统计:专人输入手术病人数据,每月进行统计,分析感染发生的相关因素及感染率的变化趋势。同时每季度将原始调查表集中上报江苏省医院感染管理委员会办公室,时间为每季度的下一个月20日前。
外科手术切口感染预防与控制规程指南(试行)
外科手术切口感染预防与控制规程指南(试行)为了预防和控制外科手术切口感染,提高手术安全和患者康复质量,制定了以下指南。
本规程适用于所有外科手术切口感染的防控工作。
1. 规范手卫生操作:- 手术人员应在手术前和手术过程中正确执行手卫生操作,包括洗手和使用消毒剂。
- 如发现手部有伤口、患者有传染性疾病等情况,应戴手套并及时报告。
2. 管理手术刀具和刀片:- 手术刀具应存放在干燥、清洁的环境中,避免接触有害物质。
- 使用前应检查手术刀具和刀片的完整性和锋利度。
- 手术后应立即将使用过的刀具和刀片进行正确的处理和消毒。
3. 切口消毒:- 手术切口应在手术操作前进行消毒,以减少感染风险。
- 选择适当的消毒剂和方法,根据手术切口的不同进行处理。
4. 术前准备和创面覆盖:- 手术前需确保手术器械和材料的准备完整,并按要求进行消毒和灭菌。
- 在手术过程中,应妥善覆盖手术切口,避免受到污染。
5. 感染控制监测:- 建立感染监测系统,定期对手术切口感染进行监测和评估,及时采取措施预防和控制感染的发生。
6. 培训和教育:- 手术人员应接受相关培训,了解手术切口感染的预防和控制措施,并及时更新知识。
- 开展定期培训和教育活动,提高手术团队的意识和技能。
本指南的目标是通过严格遵守规程,预防和控制外科手术切口感染的发生。
它提供了清晰的操作指南,帮助医务人员系统地实施感染防控措施,确保手术安全和患者康复的顺利进行。
> 注意:本指南为试行版本,将根据实际效果进行调整和完善。
以上为《外科手术切口感染预防与控制规程指南(试行)》的内容概述,旨在提供一份简洁而有效的指南,帮助医务人员预防外科手术切口感染的发生。
外科手术部位感染监测方案
外科手术部位感染监测方案1.监测目标和指标:-目标:监测外科手术部位感染的发生率,及时发现感染病例,及时采取措施进行干预。
-指标:按照国家外科手术感染监测指南,采用感染发生率(感染例数除以手术例数)、感染总数、手术部位感染细菌分布等指标进行监测。
2.监测对象:-手术患者:对于每一个接受外科手术的患者,都应进行感染监测。
-医务人员:对于手术过程中可能感染的医务人员,也应进行定期的监测。
3.监测方法和步骤:-患者信息采集:在手术台上,在手术前、手术中和手术后,记录患者的基本信息、手术过程、切口情况等。
-细菌培养和分离:对于手术部位感染的患者,采集相关样本进行细菌培养和分离隔离。
-统计和分析:根据患者信息和细菌培养结果,统计感染发生率和感染细菌分布。
4.监测措施和干预:-手术操作规范化:对手术操作进行规范化管理,确保手术操作的质量和安全性。
-术前准备和术后护理:加强术前准备,包括患者的皮肤消毒、手术区域的遮盖等;术后进行切口的清洁护理。
-感染病例的隔离和治疗:对于发现感染的患者,及时进行隔离和正确的治疗,防止感染的传播和扩散。
5.监测结果的分析和报告:-根据监测结果,定期进行数据分析和报告,及时发现问题,进行改进和干预。
-对于感染发生率高的科室或医生,进行跟踪和个体化的干预,提高手术操作质量。
-将监测结果向医务人员、患者和相关部门进行通报,提高对手术部位感染的重视程度。
6.质量评估和改进:-对于监测方案的实施效果进行定期评估,通过患者满意度调查、感染总数的变化等指标对方案进行改进和优化。
-引进新的监测技术和设备,提高监测精度和效率。
总结:外科手术部位感染是一种严重的医疗问题,建立一套全面的感染监测方案对于降低感染发生率、提高手术安全性至关重要。
方案的实施包括监测目标和指标的设定、监测对象的明确、监测方法和步骤的具体操作、监测措施和干预的规范实施、结果分析和报告的有效交流以及质量评估和改进的持续推进。
只有通过科学规范的监测方案才能提高手术部位感染的防控水平,为患者提供更加安全有效的医疗服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手术切口感染目标性监测方案(试行)
一、目的
了解手术病人的切口感染率、危险因素,及时发现问题,以便及时采取措施,达到有效控制感染的目的。
二、监测方法和内容
术后第一天开始每天按照调查表(表1)进行登记,月末进行汇总分析。
主要登记调查科室手术病人的一般情况(如姓名、性别、年龄等)危险因素(如手术种类、手术时间、麻醉方式、切口类型、手术医生等),并详细记录手术切口的变化情况(如分泌物的性状、颜色和量等)。
病人出院后电话随访观察一个月。
监测周期为三个月,自2007年9月1日开始至2007年12月1日。
调查结束后将调查原始资料上报山东省医院感染监控办公室。
表1 手术切口目标性监测调查表
医院名称:医院代码:
病人姓名:性别:男女
年龄:(岁月天)住院号:
入院日期:手术名称:
手术类型:急症择期手术日期:
手术持续时间:分手术切口:
手术医生:手术医生职称:正高副高中级初级切口类型:清洁切口清洁污染切口污染切口
麻醉方式:全麻局麻
危险因素评分(ASA评分):0分1分2分3分4分5分失血:ml. 输血:ml.
术前外周WBC计数:。
手术前使用抗菌药物:是否
手术前抗菌药物使用情况:一联二联三联及以上
抗菌药物名称:剂量:途径时间天抗菌药物名称:剂量:途径时间天围术期使用抗菌药物:是否
围术期抗菌药物使用情况:一联二联三联及以上
抗菌药物名称:剂量:途径时间天抗菌药物名称:剂量:途径时间天
手术切口感染:是否若是:表浅切口深部切口器官腔隙手术部位出现:红肿热疼
手术切口渗出物:脓性血性脂肪液化其它
外科引流:是否瘘管:是否
脓液病原微生物名称:。
手术后使用抗菌药物:是否
术后抗菌药物使用情况:一联二联三联及以上
抗菌药物名称:剂量:时间天抗菌药物名称:剂量:时间天抗菌药物名称:剂量:时间天抗菌药物名称:剂量:时间天出院后随访感染情况:有无
若感染,部位名称:表浅切口深部切口器官腔隙
三、资料分析
㈠感染率:即指定时间内每100例某种手术病人手术切口感染(SSI)例数。
指定时间内某种手术病人的SSI数
感染率(%)= ───────────────────────×100
指定时间内某种手术病人数
㈡计算感染危险因素指数:
对于外科术后病人,选择具有普遍意义的危险因素即手术时间、切口污染程度、麻醉方式和是否为急症手术来计算感染危险因素指数,详见表2。
表2 危险因素(ASA评分)的评分标准
危险因素手术时间(h)切口清洁度麻醉方式急诊手术
≤2>2清洁非清洁全麻非全麻是否评分标准01011010㈢计算不同危险指数手术部位感染率:
指定手术一定危险指数病人的SSI数
感染率(%)──────────────────────────×100
指定手术一定危险指数病人的手术数
㈣计算平均危险因素指数等级(ARIC)
危险因素指数等级不同,则不能直接比较感染率的高低,需对手术病人的危险因素指数等级进行调整。
∑(危险指数等级×手术例数)
平均危险因素指数=──────────────
手术例数总和
㈤外科手术医师感染专率
某医师在该时期手术后病例的感染病例数
外科手术医师感染专率=───────────────────×100%
某医师在某时期进行的手术病例数
㈥不同危险指数等级的外科医生感染专率
某医师不同危险指数等级病人手术的感染例数某医师不同危险指数感染专率=─────────────────────
某医师对不同危险指数等级病人手术例数㈦医师调正感染专率
某医生的感染专率
医生调正感染专率=────────────
某医生的平均危险指数等级
四、资料反馈
各医院每月对监测资料进行汇总,分析感染发生的可能因素以及感染率的变动趋势,同时监测结果反馈给临床科室,但外科手术医师感染专率或手术部位感染专率不宜公布,可通知有关人员,如科主任再由科主任分别向各医生通报其本
人的感染专率。
[此文档可自行编辑修改,如有侵权请告知删除,感谢您的支持,我们会努力把内容做得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