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与文化的有机结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建筑与文化的有机结合
------北川新县城建筑中的文化现象考察
当走到一个陌生的地方时,我们总会希望能够看到一些新鲜别致事物以开阔视野,增长见识。看看这里的山山水水,看看这里的生活习性,看看这里的服饰建筑,看看这里的社会风貌,从其外在所存在点点滴滴来了解这个地方的风土人情。
一个地方,若要能吸引人的目光,就必须要有其特色。能够以其出众不凡之处,来吸引人的眼球。
人的生活,不外乎衣、食、住、行。这些与生活息息相关的、平凡物事,最能反映一个地方的风土人情。其中,建筑在很大程度上,能够表现其地域特色及其风貌气息。因此,有特色的建筑风格,是能够反映一方水土的重要标志。
但是当我们走在大部分的中国城市中时,我们能够明显地感受到当地的风貌特色吗?事实上,很难。在十八世纪以前,包括建筑文化在内的中国文化是世界文化的重要支柱,当时的中国建筑文化可以说是极具代表性。但是,现今代表中国的建筑文化特色已经大大减弱了。中国建筑随波逐流,以为的追求现代性、先进性,没有确立自己的主体性,而是混入了世界建筑浑浊的气流中,城市风貌千篇一律,很少有自己的文化特色。
因此,评价一群建筑,最重要的因素不是看其外壳,而是看其建所筑适合的内容。因此,评价一群建筑是否有其特色,是否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其地域特色,就要看这些建筑是否贴近当地
的生活习性,是否符合当地的风土人情。
我们去了北川羌族自治县的新县城游览。
一、北川新县城的建设
北川羌族自治县是重要的羌族聚居地,山川形胜,人杰地灵,更兼民风淳朴,典型丰富的人文景观和优美奇特的自然景观和谐的融为一体,雅趣天成。羌族是一个极有特色的少数民族,其地域特色与山川美景相融,着实是极为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然而,2008年的汶川大地震带给北川县毁灭性的打击,很多极具代表性的特色建筑在地震中坍塌损毁,不复存在,造成极其严重的物质损失,财产损失和文化损失。
地震之后,北川县按照“安全、宜居、特色、繁荣、文明、和谐”的十二字标准展开重建工作,要将将北川县建成“汶川特大地震灾后重建工程的标志、抗震救灾伟大精神的标志和羌族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的标志”。
通过援建者与当地民众的共同努力,如今的北川新县城已建成,整洁美观,舒适宜居,更是融入了浓厚的羌族文化和地域特色,令人耳目一新。
二、羌族与羌族文化
羌族,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民族。北川古羌族以游牧为主,畜牧以羊为主,久而久之,北川羌族逐渐形成了对羊的崇拜,因而以羊为其图腾。同时,羌族自称为白云上的民族,喜欢将白云图
案融入生活。此外,羌族自古以来信封万物幽灵和多深崇拜,多神信仰中独尊白石,白石成为一切信仰神的代表和象征,这就是羌族的白石崇拜。
因为羌族独特的生活习惯与其地域特色相融合,羌族也有着风格独特的建筑。羌族建筑以碉楼、石砌房、索桥、栈道和水利筑堰等最为著名。从这些建筑中,我们可以窥探到羌族人民生活的一角。
三、北川新县城的特色建筑
北川新县城将羌族的民族信仰和建筑特色充分的体现了出来。从北川新县城的建筑中,可以清楚地看出羌族的一些民族风貌。我们可以先了解一下羌族的建筑特色。
碉楼是羌族建筑中最具代表性的一笔。在羌族的文化里,碉楼是族群的象征,更是权力的象征。
羌语称碉楼为“邓笼”。早在两千年前《后汉书.西南夷传》就有羌族人“依山居止,垒石为屋,高者至十余丈”的记载。碉楼多建于村寨住房旁,高度在十米至三十米之间,用于御敌和贮存粮食柴草。碉楼有四角、六角、八角几形式。有的高达十三四层。建筑材料是石片和黄泥土。墙基很深,以石片砌成。石墙内侧与地面垂直,外侧由下而上向内稍倾斜。修建时不绘图、吊线、柱架支撑,全凭高超技艺与经验。建筑稳固牢靠经久不衰。碉楼记录了羌族人民勤劳、辛苦、淳朴的历史,也展示了他们独特精湛
的建筑艺术,使他们在中国建筑史上独树一帜。
碉楼远远高于一般民居,便于居高临下的防御;碉楼的墙体比普通的民居厚实坚固,不怕匪盗凿墙或火攻;碉楼的窗户比居民开口小,可设有铁栅和窗扇,外设铁板窗门。碉楼上部的四角一般建有突出悬挑的全封闭或半封闭的角堡,角堡开设了先前或向下的射击孔,可以居高临下的还击进村之敌人;同时,碉堡各层墙上开设有射击孔,增强了楼内居民的攻击点。碉楼通常设于要塞之地,对保卫村寨安全有重要意义。
比如,图1所示是位于北川县吉娜寨的一座四角碉楼,就是一个很典型的例子。它处于进寨的路口,正对着通往村寨的大桥,占据要塞,居高临下,地理位置十分优越。这座碉楼应该是新建的,高大坚固,雄伟壮观。共有十一层,每一层都开有小小的窗户,两侧开有射击孔;第十层是一座角堡,在顶层有缺口,可便于巡逻放哨,把碉楼防御的功能体现得很充分。此外,如图2所示,在进寨的大路两边,距离碉楼不远处,还有两座小小的圆形碉房与之呼应。虽然这两座小碉房不够高大,但依然坚固,也有小窗户和射击口,显然也是防御所用。这样一来,就牢牢控制住了进寨要道,将安全防御做得很好。
图1
图2
羌族民居为石片砌成的平顶房,呈方形,多数为三层,每层高三米余。房顶平台的最下面是木板或石板,伸出墙外成屋檐。木板或石板上密覆树丫或竹枝,再压盖黄土和鸡粪夯实,有洞槽
引水,不漏雨雪,冬暖夏凉。房顶平台是脱粒、晒粮、做针线活
及孩子老人游戏休歇的场地。有些楼间修有过街楼(骑楼),以便往来。图3为羌族民居。
图3
羌族地区山高水险,为便利交通,一千四百多年前强敏就创造了索桥(绳桥)。两岸建成石砌的洞门,门内立石础或大木柱,础与柱上挂胳膊般粗的竹绳,少则数根,多则数十根。竹索上铺木板,两旁设高出桥面一米多的竹索扶手。
栈道有木栈道与石栈道两种。木栈道建于密林,铺木为路,杂以土石;石栈道施于绝壁悬崖,绿岩凿孔,插木为桥。
如今,古老的羌族建筑的风格并没有被丢掉,反而得到了很好的传承。即使栈道、索桥等没有出现在县城中,但这些重要的建筑元素已融入了这些建筑之中。这并不是简单的“仿古”,或是把一些传统民族的符号和仅起装饰作用的建筑构件生硬的添加到一个现代化的建筑上。它展现出了羌族建筑本身的自由灵活的特性,不刻意照搬,不受约束,显得刚柔并济,别具风采。
在北川新县城中,羌族的民族风味很突出,尤其是在北川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