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心理学—受众注意
《传播学》第五章受众分析

亚文化不仅影响受众的信息需求,还影响他们的认知方式和 认知内容。例如,某个特定的音乐亚文化群体可能更容易接 受与自己亚文化相符的认知,而其他亚文化的受众则可能更 容易接受与自己亚文化背景相符的认知。
04
受众的媒介接触习惯
媒介选择与使用
传统媒体与新媒体
受众在选择媒介时,通常会根据自己的需求和偏好在传统媒体(如 电视、广播、报纸)与新媒体(如互联网、社交媒体)之间进行选 择。
受众态度分析
了解受众对组织或品牌的态度、认知和情感倾向,有助于制定更具 针对性的公关策略。
危机公关中的受众应对
在危机公关中,及时了解和分析受众的反馈和情绪变化,对于化解 危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至关重要。
新媒体环境下的受众分析
个性化需求满足
新媒体环境下,受众的信息需求更加多元化和个性化,通 过数据分析可以更好地满足不同受众的需求。
观念。
文化因素对受众认知的影响
文化因素不仅影响受众的信息需求,还影响他们的认知方式和认知内容。例如,西方文 化的受众可能更倾向于接受与自己文化相符的认知,而东方文化的受众则可能更容易接
受与自己文化背景相符的认知。
亚文化与受众
亚文化对受众的影响
亚文化是指某一特定群体所共享的特定的文化特征和行为方 式。亚文化对受众的信息需求、信息接触习惯和信息解读方 式产生影响。例如,某个特定的音乐亚文化群体可能更关注 音乐相关的信息和活动。
受众心理研究
了解受众的心理需求、消费动机和行为模式,有助 于制定更具针对性的广告策略,提高广告效果。
受众反馈
通过收集和分析受众对广告的反馈,可以评 估广告效果,为后续的广告策划提供改进依 据。
公共关系中的受众分析
传播学课件(全)

教材:邵培仁《传播学》 修订版 面向21世纪教材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年第2版 主讲教师:龚炜
绪
论
第一节 传播学的研究对象 一、传播学的定义
要点:传播学是一门探索和揭示人类传播本质与规律 的科学。
二、传播学的研究对象和宗旨
要点:传播学的研究对象主要限定于人类传播活动但 其它传播现象在特定条件下也可作为研究对象。 其它传播现象:蝙蝠的超声波捕食行为、向日葵向着 太阳转动、月亮引起地球潮汐等等。 传播发展的规律、信息传播规律、信息接受规律
蝙蝠
潮
汐
月球与潮汐
三 传播学的学科特点
1、整体性。 整体性。 2、互动性。 互动性。 3、开放性。 开放性。 4、综合性。 综合性。 5、发展性。
总之,传播学是一门位于诸多学科交叉、 总之,传播学是一门位于诸多学科交叉、边缘 地带的并具有一定应用性的新兴独立学科。 地带的并具有一定应用性的新兴独立学科。
中国古代关于传播的说法
“传播”,是一个古老的概念。在中国古代典籍中,与“传 传播”,是一个古老的概念。在中国古代典籍中,与“ 播”相近的词有“传”、“播”、“布”、“流”、“宣”、 相近的词有“ “扬”等。通常,“传”是纵横地传播,“播”是广泛地传 等。通常,“ 是纵横地传播,“ 播,“ 播,“布”是伸展地传播,“流”是连续地传播,“宣”是庄 是伸展地传播,“ 是连续地传播, 重地传播, “扬”是宏大地传播(黄金贵,1994)。 是宏大地传播(黄金贵,1994)。 《墨子·所染》:“此王君者所染当,故霸诸侯,功名传于后 墨子·所染》 世。”此义象为纵向传播; 世。”此义象为纵向传播; 《礼记·祭统》:“有善而弗知,不明也。知而弗传,不仁 礼记·祭统》 也。” 也。”此义体为横向传播。 《国语·晋语三》:“夫人美于中,必播于外”。《文心雕 国语·晋语三》 夫人美于中,必播于外” 龙·檄移》:“明白之文,或称露布,播诸视听也。”其义象 檄移》 明白之文,或称露布,播诸视听也。” 为广泛地宣传和散布。 “传”与“播”合成为“传播”一词,大约最早见于〈〈北 合成为“传播”一词,大约最早见于〈〈北 史·突厥传〉一书:“宜传播天下,咸使知闻。”含义为长久 突厥传〉一书:“宜传播天下,咸使知闻。” 而广泛地宣布、传扬。此义已与今义相近。
心理学在媒体传播中的应用有哪些启示

心理学在媒体传播中的应用有哪些启示在当今信息爆炸的时代,媒体传播的影响力日益凸显。
而心理学作为一门研究人类心理现象和行为规律的科学,其在媒体传播中的应用为我们带来了诸多深刻的启示。
首先,心理学中的“认知偏差”理论对于媒体传播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人们在认知过程中往往存在各种偏差,例如“确认偏差”,即人们倾向于寻找和关注能够支持自己已有观点的信息,而忽略与之相悖的信息。
这就提醒媒体在传播信息时,要充分考虑到受众可能存在的认知偏差,以更加客观、全面的方式呈现事实,避免强化受众的固有偏见。
比如在报道某个社会热点事件时,不能只呈现一方的观点,而应尽可能多地展示不同方面的声音和证据,引导受众形成更加理性和平衡的认知。
“注意力经济”也是心理学在媒体传播中的一个重要应用点。
在信息过载的环境中,如何吸引和保持受众的注意力成为关键。
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类的注意力是有限的,并且容易被新奇、有趣、情感强烈的事物所吸引。
因此,媒体在制作内容时,常常会运用一些吸引注意力的技巧,如采用醒目的标题、精彩的图片或视频、富有情感色彩的故事等。
但需要注意的是,过度追求吸引注意力可能会导致“标题党”等不良现象,反而降低了媒体的公信力。
所以,媒体应该在吸引注意力的同时,确保内容的质量和价值,真正为受众提供有意义的信息。
另外,心理学中的“情感诉求”在媒体传播中也发挥着巨大作用。
情感是影响人们决策和行为的重要因素,媒体往往通过触动受众的情感来增强传播效果。
比如,公益广告常常会展示一些令人感动的场景,激发人们的同情心和社会责任感,从而促使人们采取行动;新闻报道中也会通过讲述当事人的遭遇和感受,引起受众的共鸣和关注。
然而,情感诉求的运用也需要适度,过度渲染情感可能会导致受众的情感疲劳,甚至产生反感。
从受众心理的角度来看,“从众心理”也是不可忽视的。
人们在不确定的情况下,往往会参考他人的行为和意见。
媒体可以利用这一点,通过展示多数人的观点和行为,引导受众的态度和行为。
从传播心理学角度分析网络事件

参考 文献
相对于传播主体 的差异 , 载体的差异 可以看成是 “ 客观原 因” 。 电视作为媒介 , 其 播 出时间 的有 限性 和制作过 程 的复杂 程度 , 必然 限制 《 百》 的 内容量 。 那么在有
群体中的人 , 如果 一个人的意见不 同 于其他人 ,多数情况下这个人会被 孤立 。 为 了避免被孤立 ,大众会产生从众 心理 , 呈现 “ 沉 默的螺旋 ”的现象 。 即 当 自己 的 意见属于多数 , 他就会敢于表达 自己的意 见 ,当 自己的意见与 多数 意见 不同时 , 他 会趋 向沉默转而 附和大多数人 的意见。 社 会 心理学认 为从众 行为是 个体在 群体一
【 关键 词】 传播心理学 网络事件
“ 芙 蓉 姐 姐 ”、“ 干 露 露 ”、“ 郭 美
据调查显示 , 受 众喜欢选择批评性新
闻。 在 日常生活 中 , 诸如升学 、 就业 、 住 房、
不 良的影响。
美 ”、 “ 复旦大 学投毒案 ” , 这些 网络 事件
的火爆 , 其 中很大部分原 因是传播 者的推
2 、 传播 者作 为 “ 把 关人”, 进行议 程
设 置
调资等等问题 出现 了障碍 , 引起人们的不
满, 批 评报道 则引起 受众共 鸣 。 针对 此类 事件 进行讨论或者批判 , 给受众提供 了宣 泄不 良隋感 的机会 。
动作 用 ,受众作 为接受 者 同时也是传播 者, 也对 信息进行二级甚至多级传播 。 在 传播者 和受众的传播活动 中, 都 有传 播学
学 子 论 文 选 登 l N E W S W O R L D
大众传播心理学试题及答案

大众传播心理学试题及答案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1. 大众传播心理学主要研究的是:A. 个体心理B. 群体心理B. 媒介心理D. 传播者与受众之间的互动心理2. 以下哪项不是传播学中的传播效果理论?A. 强效果理论B. 有限效果理论C. 螺旋沉默效应D. 社会学习理论3. 传播媒介的“议程设置”功能主要是指:A. 传播媒介决定受众的价值观B. 传播媒介影响受众的注意力分配C. 传播媒介改变受众的行为习惯D. 传播媒介塑造受众的世界观4. 根据传播心理学,受众对信息的接受和处理通常分为哪几个阶段?A. 注意、理解、记忆B. 注意、兴趣、行动C. 选择、理解、记忆D. 选择、兴趣、行动5. 以下哪个理论不是解释受众选择性暴露的?A. 选择性暴露理论B. 选择性理解理论C. 选择性记忆理论D. 选择性遗忘理论6. 传播心理学中的“认知失调”是指:A. 个体对信息的抵触B. 个体对信息的接受C. 个体在认知上的不一致D. 个体对信息的遗忘7. 传播过程中的“沉默的螺旋”现象主要描述的是:A. 受众对信息的普遍接受B. 受众对信息的普遍拒绝C. 受众在意见表达上的从众效应D. 受众在意见表达上的独立性8. 以下哪个不是传播心理学中常用的研究方法?A. 实验法B. 调查法C. 观察法D. 演绎法9. 在传播过程中,受众的“认知框架”主要影响:A. 信息的接收B. 信息的处理C. 信息的存储D. 信息的传播10. 传播心理学认为,受众对信息的接受程度与以下哪个因素关系最大?A. 信息的来源B. 信息的内容C. 受众的先前知识D. 受众的情绪状态答案:1. D2. D3. B4. A5. D6. C7. C8. D9. B 10. C二、简答题(每题10分,共20分)1. 简述传播心理学中的“选择性理论”。
答:选择性理论是传播心理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它认为受众在面对大量信息时,会根据自己的兴趣、需求和价值观选择性地接收和处理信息。
《传播心理学》教学课件—10接收者的信息处理过程

目录
第一节 接收者的感觉和知觉 第二节 接收者的记忆 第三节 接收者的思维 第四节 接收者的认知
第一节
接收者的感觉和知觉
一、感觉和知觉的内涵
我们看新闻报道、听广播节目、看电视节目都离不开视觉和听觉,它们都属于我们的感觉系统。感觉 (sensation)是人对事物的个别属性的认识,它提供了内外环境的信息, 保证了受众自身机体与环境的 信息平衡,是一切较高级、较复杂的心理现象的基础,是人的全部心理现象的基础。我们较为熟悉的感觉 有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等,其实这些是我们的外部感觉,我们还有内部感觉诸如运动觉、平衡 觉、内脏感觉等。
二、感知觉的特征与规律
(二)知觉的特征
1.知觉的组织性 受众的知觉系统具有把个别属性、个别部分综合组织成为整体的能力,即知觉的组织性。所示,你 看到了什么?可能不会有人回答说看到了七个圆点,一般而言,我们可以看到左边由三个圆点组成的三 角形,以及右边由四个圆点组成的正方形。即使这些圆点没有用线连起来,我们也会这么认为,而且认 为这是理所当然的。
心理学家经过研究总结了以下原则,认为在知觉的组织性启动时,邻近原则:空间上彼此接近的刺激物容易被知觉为一个整体。
二、感知觉的特征与规律 (二)知觉的特征
相似原则:大小、形状、颜色等相似的刺激更容易被知觉为一个整体。
二、感知觉的特征与规律 (二)知觉的特征
一、感觉和知觉的内涵
传播学中,我们知道人类接受外界信息的刺激后,首先会进行编码和解码。然而传播学中的编码和 解码是过于笼统的概念。施拉姆认为,所谓编码就是将意义或信息转化成符号的过程,所谓解码就是将 符号还原为信息或意义的过程。其实编码和解码的过程并非这么简单,外界刺激作用于人们的感官,如 何成为人们可以理解的信息?在这个过程中,光、声等能量必须经过感官的换能作用,才能转化为神经 系统所能接受的神经能或神经冲动,也就是心理学中所说的感觉编码。人类的大脑不能直接加工外界的 声光电,只能对外界刺激引发的神经冲动进行加工,这是编码这一传播学概念的生理和心理基础。
传播心理学笔记 心理学

传播心理学笔记心理学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传播现象无处不在。
从与朋友的闲聊,到电视上的广告,再到网络上的社交媒体,信息的传递与交流时刻都在发生。
而在这背后,隐藏着许多有趣且深刻的心理学原理,这就是传播心理学所研究的领域。
传播心理学,简单来说,就是研究传播过程中信息传递者和接收者的心理活动及其规律的学科。
它旨在揭示人们在传播过程中的认知、情感、态度和行为的形成与改变机制。
让我们先从传播者的角度来看。
当一个人想要传播某种信息时,他首先会进行信息的编码。
这就像是把自己的想法和感受“打包”成一种可以被传递的形式,比如语言、文字、图像等等。
在这个编码的过程中,传播者的个人背景、价值观、动机和情绪等因素都会对信息的内容和形式产生影响。
比如说,一个乐观开朗的人在传达一个消息时,可能会更倾向于用积极的语言和表情;而一个比较谨慎的人可能会更加注重细节和准确性。
同时,传播者对于受众的认知和预期也会影响传播的效果。
如果传播者能够准确地了解受众的需求、兴趣和知识水平,那么他就能够更好地调整信息的内容和方式,从而提高传播的效率和效果。
反之,如果传播者对受众缺乏了解,就可能会导致信息传递的偏差或者误解。
接下来,我们再看看受众的心理。
当受众接收到信息时,他们会进行信息的解码。
这个过程并不是简单地理解信息的表面意思,而是要根据自己的经验、知识和价值观来解读信息的深层含义。
在这个过程中,受众的选择性注意、选择性理解和选择性记忆等心理机制会发挥作用。
选择性注意就像是一个“过滤器”,让受众只关注那些他们感兴趣或者认为重要的信息。
比如,在一个嘈杂的环境中,我们可能会更容易注意到与自己相关或者特别突出的声音。
选择性理解则是指受众会根据自己的已有观念和期望来解释所接收到的信息。
同样的一句话,不同的人可能会有不同的理解,这就是选择性理解的作用。
而选择性记忆则使得受众更容易记住那些与自己的需求和情感相关的信息,而遗忘那些不重要或者不喜欢的信息。
传播心理学知识要点总结

传播心理学知识要点总结传播心理学是一门研究传播活动中信息传递者和接收者心理现象及其规律的学科。
它涉及到多个领域,包括传播学、心理学、社会学等,对于理解和优化传播过程具有重要意义。
以下是传播心理学的一些关键知识要点:一、传播者的心理1、传播动机传播者进行传播活动往往有着各种各样的动机。
有的是出于自我表达和自我实现的需求,希望通过传播分享自己的观点、经验和情感;有的是为了获取经济利益或社会地位;还有的是出于社会责任感,希望传递有价值的信息以促进社会的发展。
2、传播者的认知传播者对信息的选择、加工和解读会受到其自身认知结构的影响。
认知结构包括知识储备、价值观、思维方式等。
传播者的认知偏差可能导致信息的不准确或片面传递。
3、传播者的情绪传播者的情绪状态会影响传播的内容和方式。
例如,在积极情绪下,传播者可能更倾向于传递乐观、正面的信息;而在消极情绪下,可能会传递较为悲观或负面的内容。
4、传播者的形象塑造传播者在受众心中的形象会影响传播效果。
良好的形象能够增加受众的信任和接受度,而不良形象则可能导致受众的抵触。
二、传播信息的心理影响1、信息的内容信息的内容是否新颖、有用、有趣,直接关系到受众的关注度和接受程度。
具有实用性和娱乐性的信息往往更能吸引受众。
2、信息的形式信息的呈现方式,如语言表达、排版设计、声音和图像效果等,会影响受众的感知和理解。
简洁明了、富有吸引力的形式更容易被受众接受和记住。
3、信息的可信度信息来源的权威性、可靠性以及传播者的信誉都会影响信息的可信度。
受众通常更倾向于相信来自权威渠道和有良好声誉的传播者所传递的信息。
三、传播渠道的心理效应1、大众传播渠道电视、广播、报纸、杂志等大众传播渠道具有广泛的覆盖面和影响力。
但不同的大众传播渠道在受众心理上产生的效果也有所不同。
例如,电视能够通过生动的画面和声音吸引观众的注意力,但观众的参与度相对较低;而报纸则更适合深度报道和分析,能够引发读者的思考。
传播心理学—受众注意

第二部分受众心理研究学习内容一、受众的注意二、受众的记忆加工模式三、受众的动力系统四、受众的态度分析五、受众的群体心理整个心理现象的构成祥见单独的那张PPT。
第1讲受众的注意一、注意原理(一)注意的功能1、什么是注意注意就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
2、注意的功能(1)指向:选择信息的功能筛选器理论(2)集中:维持的功能,指注意集中的时间,对行为起到调节和监督的作用。
a、抗干扰,降低其影响度;b、注意需不断转移。
(二)注意的种类分类维度:目的、意志1、无意注意:没有自觉目的,不需要任何意志努力的注意。
2、有意注意:有明确目的,必要时需要意志努力维持的注意。
媒介接触中什么情况现下是无意注意,什么情况下是有意注意?(三)注意的特征1、注意的稳定性注意在较长时间里稳定在一个对象上。
2、注意的起伏在注意中出现的周期性加强或减弱的变化。
注意起伏的速度在人与人之间、同一个人在不同的情况下有很大差异,一般每一次起伏周期平均约8——10秒。
3、注意的分配人们在同一时间进行两种或两种以上活动时,注意能同时指向不同对象。
4、注意的转移根据新任务,主动把注意从一个对象转到另一个对象。
什么因素会影响到注意转移?二、什么因素影响受众的注意?1. 客观刺激物的特点(1)新颖性和奇特性新奇的东西很容易成为注意的对象。
绝对新异性(经验中从未出现过)相对新异性(已熟知的刺激物的不寻常结合)(2)强度这是引起无意注意的重要因素。
绝对强度相对强度(3)对比关系刺激物在强度、形状、大小、颜色、持续时间等方面与其它刺激物存在显著差别,构成鲜明对比时,会引起人们的注意。
(4)刺激物的活动与变化内容丰富的对象和活动的对象,在主体积极性相等的情况下,容易引起注意。
利用新闻信息自身的特性,如新异性、变化性、对比性、相对强度、呈现方式等引起受众注意。
以上这些因素都属于客观条件,而引起无意注意还需要考虑主观条件。
2、受众的内在因素(1)需要与兴趣a. 凡能满足个体需要的事物就容易成为无意注意的对象。
新闻心理学如何分析和理解受众的需求和心理提高新闻传播效果

新闻心理学如何分析和理解受众的需求和心理提高新闻传播效果在日益发展的信息社会中,新闻传播通过各种渠道和媒介不断地涌现,成为人们获取信息的重要途径。
然而,不同受众对于新闻的需求和心理状态千差万别。
为了提高新闻传播的效果,了解和分析受众的需求和心理成为必不可少的任务。
本文将探讨新闻心理学在分析和理解受众需求方面的应用,并提出相关的解决方案。
一、新闻心理学对受众需求的分析新闻心理学重视对受众需求的了解,以满足受众对新闻内容的需求。
首先,新闻心理学关注受众对新闻的兴趣和喜好,通过分析受众对不同主题、类型和形式的新闻的偏好,为新闻选题和报道提供参考。
其次,新闻心理学还研究受众的知识水平和阅读能力,以便选择合适的新闻表达方式和角度,使新闻更易于被受众接受和理解。
1. 多样化的新闻兴趣和喜好受众对新闻的兴趣和喜好各不相同,这与他们的背景、性格、年龄等因素有关。
一些人喜欢政治、经济类新闻,而另一些人则更关注娱乐、体育类新闻。
通过调查和分析受众的兴趣和喜好,新闻机构可以根据不同的受众群体制定差异化的新闻报道策略,提高新闻传播的针对性和吸引力。
2. 知识水平和阅读能力的分析受众的知识水平和阅读能力对于新闻传播的理解和接受起着重要作用。
对于高知识水平的受众,可以采用更专业、深入的报道方式;而对于普通受众则需使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和表达方式,以便更好地达到传播效果。
通过对受众的知识水平和阅读能力的分析,新闻传媒可以制定新闻表达的策略,以满足不同受众的需求。
二、新闻心理学对受众心理的理解新闻心理学的另一个重要研究方向是对受众心理的理解。
了解受众的心理需求,可以提高新闻传播的决策和效果。
新闻心理学主要关注受众的情感反应、注意力和记忆力等方面。
1. 情感反应的分析新闻报道的效果与受众的情感反应密切相关。
通过了解受众对新闻事件的情感反应,新闻传媒可以进行有针对性的报道和引导,使受众产生积极的情感联想和反应。
例如,在报道灾难事件时,适当强调人们的同情心和社会责任感,可以激发受众的关注、参与和支持。
新闻心理学_受众心理

第四章 受众态度的形成与改变
受众态度的概述
影响受众态度改变的因素
受众态度的概述
受众态度的内涵 受众态度的功能 受众态度的形成与改变
受众态度的内涵
受众主体对新闻客体较为稳定的由认识 、情绪情感和行为意向这三种成份组成 的内在心理倾向。 受众主体包括受众个体和受众群体 新闻客体是受众态度指向的特定对象 受众态度的心理结构
第三章 受众的群体心理
媒介差异与受众心理 接受暗示心理 受众的群体心理效应 受众的逆反心理 受众的心理承受力
媒介差异与受众心理
读者与报纸文字 听众与广播声音 观众与电视的声音和画面 网络和网民心理 制约受众认知效果的变量
广播要注意谐音
《施氏石狮史》, 石室诗士施氏,嗜狮,誓食十狮。氏 时 时 适 市 视 狮,十 时,适 十 狮 适市,是时,适施氏适市,施氏视是十 狮 , 拭 矢 试 , 使 是 十 狮 逝 世, 适石室,石室湿,氏使侍拭石室,石室 拭,始食是十狮尸,实十石狮尸,试释 是事。
新闻受众的因素
受众对新闻信息的选择 心理免疫 人格变量(智力水平、性格特征、气质 类型和自我防卫程度)
情境因素
分心:受众因受外界噪音的干扰处于精 神涣散的状态时易接受传者的观点 压抑:传者有意制造某种令人感到压抑 的气氛,易使受众改变态度。
新闻动机与选择性理解
具有不同心理特征、文化倾向和社会成 员关系的人们会以不同的方式解释媒介 内容,从而产生不同的动机
新闻动机与选择性记忆
受众往往只记忆对自己有利、符合自己 兴趣或与自己意见一致的新闻传播内容。 受众对新闻信息的取舍是由受众的选择 心理决定的。
关于传播的心理学

关于传播的心理学传播是一种人类社会中非常重要的现象,它可以传递情感、思想、文化、技术等种种信息,对个人、群体和社会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传播涉及到人类的心理学,因为人类的思维、情感、信仰等因素会影响传播行为和结果。
本文将从几个角度探索传播的心理学。
第一,传播和人类的心理学传播的第一步是信息的产生,这涉及到人类思考和观察世界的方式。
人类的思考是基于个人经验和社会文化的,不同的思维方式会对信息的认知产生影响。
而人类的观察来自于感官,人们会在众多的信息中筛选出所需的信息。
因此,个体间的认知差异、文化差异和感官差异都会对信息传播产生影响。
其次,传播需要被接收方接受和理解,这也涉及到人类的心理学。
接受方的个人经验和思维方式会影响信息的理解和接受,这可能会导致传播信息时信息的变形、错解和误读。
此外,接受方的情感、信仰等因素也会影响信息的接受和表达。
第二,传播和认知心理学传播的成功需要信息的正确理解和接受,因此认知心理学也与传播密切相关。
认知心理学研究人类的认知过程,包括注意、记忆、知觉、思维等。
在传播过程中,注意是一个重要的因素。
人们的注意力有限,传播者需要通过各种手段吸引受众的注意,以便他们接收和理解信息。
此外,记忆也是一个重要的因素。
人类的记忆具有选择性和失真性,传播者需要通过各种手段强化信息,使之在受众的记忆中占据重要位置。
知觉和思维也影响着信息的接受和理解。
因此,传播者需要注意使用简单、易懂的语言,以便信息更容易被理解和接收。
第三,传播和社会心理学传播是社会交往的一种方式,因此社会心理学也与传播密切相关。
社会心理学研究个人和群体心理和行为的规律。
在传播过程中,群体心理和行为的规律对于传播的成功也非常关键。
人们通常更倾向于接受和相信与自己所属群体认同的信息,而对于不认同的信息则更加怀疑。
此外,传播也会引起社会影响和社会变化。
社会心理学研究个人和群体对于社会变化的接受和适应。
因此,传播者需要注意传播信息的社会影响和变化,以便更好地调整传播策略。
新闻传播中受众心理学的应用

新闻传播中受众心理学的应用
新闻传播是社会综合传播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影响着社会信息的传播和流动,从
而引起人们的共鸣,影响社会精神文化变化。
在新闻传播过程中,受众心理学对新闻传播、调研和评估有着重大的意义。
首先,受众心理学有助于深入理解新闻传播的本质和实践。
受众心理学可以帮助报社
研究和探索受众态度和行为,研究了解受众是如何接受新闻,怎样反映,乐观主义或消极
反应,尤其是不同群体如何看待新闻材料,哪个有助于提高新闻传播的有效性。
其次,受众心理学与新闻传播的关系可以从设计、编辑和广告宣传新闻报道方面获得
更大的效益。
受众心理学可以为报社编辑和传播部门提供有关受众心理行为的分析,帮助
他们制定受众有效的新闻传播策略。
此外,受众心理学也可以应用于对新闻忠诚度和有效
性的评估。
此外,受众心理也可以应用于新闻传播中的语言方面。
由于受众不同的背景,它们对
新闻消息的认知和理解会有所不同,报社应根据新闻的不同受众的不同需求,把握新闻传
播的语言特点,有针对性地运用语言,使新闻传遍更受欢迎。
总之,受众心理学是新闻传播大师和评估师处理新闻活动中不可或缺的科学知识。
它
不仅可以帮助报社了解受众测试、编辑和广告宣传新闻内容,还可以帮助报社编辑和读者
深入理解新闻传播,掌握语言特点,从而帮助报社获得更有效的新闻传播效果。
心理学在媒体传播中的应用有哪些新动向

心理学在媒体传播中的应用有哪些新动向在当今信息爆炸的时代,媒体传播的方式和内容日新月异。
心理学作为一门研究人类行为和心理活动的科学,正以多种创新的方式应用于媒体传播领域,为其带来了新的发展动向。
一、情感共鸣与故事讲述媒体传播越来越注重引发受众的情感共鸣。
通过深入了解受众的心理需求和情感状态,媒体能够创作出更具感染力的故事。
心理学研究表明,人们更容易记住和被情感驱动的内容所吸引。
例如,在新闻报道中,不再仅仅是陈述事实,而是更多地关注事件背后的人物情感和经历,以引发读者的同情、愤怒或喜悦等情感。
电视剧和电影也善于利用心理学原理来打造引人入胜的情节。
通过设置悬念、冲突和高潮,激发观众的好奇心和紧张感,使他们沉浸在剧情中。
同时,塑造具有鲜明个性和复杂内心世界的角色,让观众能够产生情感认同和共鸣。
这种基于心理学的故事讲述方式,大大提高了媒体内容的吸引力和影响力。
二、个性化推荐与用户体验随着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个性化推荐成为媒体传播的重要手段。
而心理学在其中发挥着关键作用。
通过分析用户的浏览历史、兴趣偏好、行为模式等心理相关数据,媒体平台能够为用户提供个性化的内容推荐。
比如,在视频网站上,根据用户以往观看的视频类型、时长和评价,推荐符合其兴趣的新视频。
在新闻资讯应用中,根据用户关注的主题和阅读习惯,推送相关的新闻文章。
这种个性化推荐不仅满足了用户的个性化需求,还提高了用户对媒体平台的满意度和忠诚度。
从心理学角度来看,个性化推荐还能够减少用户的信息过载感和选择焦虑。
当用户面对过多的信息时,往往会感到无所适从。
而精准的个性化推荐能够帮助他们快速找到感兴趣的内容,提升用户体验。
三、社交互动与群体心理社交媒体的兴起改变了媒体传播的格局,而心理学在理解社交互动和群体心理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人们在社交媒体上分享观点、表达情感,形成了各种社交圈子和网络社区。
媒体利用社交互动的心理需求,鼓励用户参与评论、点赞、分享等活动。
传播心理学教学课件-第一章传播心理学概述

以哲学、社会学为主导
中期 2
心理学方法开始应用
现代 3
跨学科研究不断深化 目前,传播心理学已经成为一个重要的研究领域,为人们理解传播现象和制定有效传播策略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
传播心理学的学科特点
交叉学科
传播心理学融合了心理学、传 播学、社会学等多个学科的知 识,形成了独特的学科特点。
应用性强
传播心理学概述
传播心理学是一门研究人际传播现象的心理学分支学科,它探讨了人类在传播 过程中如何接收、理解、加工和传递信息的心理机制。
传播心理学涉及范围广泛,涵盖了各种传播形式,如人际传播、大众传播、组 织传播等。
hd by h d
什么是传播心理学?
心理过程
传播心理学着眼于个体在传播过程中的心理活动,包括感知、注意、记忆、理解、态度等。
跨文化传播心理学
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传播现象和 规律,语言和文化差异对传播 效果的影响。
人机传播心理学
人类与计算机等媒介之间的互 动,数字技术对传播的影响。
组织传播心理学
组织内部的沟通和信息传递, 团队合作和领导力等因素的影 响。
媒介传播心理学
大众传播媒介的影响机制,信 息传播的受众心理分析。
传播心理学的基本理论
传播心理学的发展前景
跨学科融合
传播心理学将与其他学科交叉融合,例如人工 智能、大数据分析和神经科学。
应用领域扩展
传播心理学将应用于更多领域,例如网络营销 、舆情管理和文化传播。
国际化交流
传播心理学研究将更加重视跨文化交流,促进 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传播研究。
理论创新
传播心理学将不断发展新的理论模型和研究方 法,推动学科的进步。
从众
人们往往会受到群体压力影响,即使自己的观点与群体不一致,也 可能为了融入群体而改变自己的行为或观点。
《传播学》第七章受众分析

• 所谓乌合之众,是说生活在法理社会中的芸芸众生,成分复杂,互不相干, 彼此之间既没有亲情纽带,也没有友情基础,只有冷冰冰的法律和契约关 系,每个人都以孤零零的身份投身社会,心理上不免陷入孤苦伶仃,无依 无靠状态。
• 大众社会中尽管有群体网络,但人们的内心深处却是彼此隔绝、 十分孤独的。所以,乌合之众也被称为“孤独的群体”。
对信息的处理,以及对整个传播过程的决定性作用。 • 鲍尔论述在强调受众作用的同时,也敲响了魔弹论的丧钟。
二、“自助餐厅”
• 传播学研究领域有一种奇特现象,那就是它的不少理论学 说最初都导源于一两句画龙点睛、带有启示性的话语。
• 卢因:把关。
• 科恩:报纸在让人们怎样想上难以奏效,但在使人们想什么 上却非常有效。
三、矫枉未免过正
• 第三,使用与满足论的最大问题还在于它把受众个人同社 会系统相分离,只讲自己对媒介的使用,只谈满足自己的
需要,而根本忽略了受众个人与群体网络的关系。
• 西方马克思主义者看来,传播研究的当务之急在于揭示媒 介由谁掌握,讯息由谁控制,以及披露权势集团操纵传播 的真正意图。
信息的接受者,而成为信息的寻求者,非常强调受众在传播中的主导地 位。
第三节 使用与满足论
• 所谓使用与满足,是指受众使用媒介以满足自己的 需求而言,同传统的媒介传播信息以影响受众的思 路迥异其趣,立足于受众。
一、固执的受众
人类的认识活动有时很像个钟摆,当它朝一边摆到极点的时候,就该朝相反的另一边摆。
三、矫枉未免过正
• 第二,使用与满足论的前提是受众可以随心所欲地选择讯息,
可以按照自己的愿望,根据自己的心意对讯息进行取舍。
• 从广远的社会背景上看,受众其实并没有多大的选择余地,因
新闻传播中受众心理学的应用

新闻传播中受众心理学的应用在新闻传播中,心理学被视为一种强大的手段,它可以用来更好地理解受众,激发受众的兴趣,从而使新闻传播更加有效。
本文将简要地讨论受众心理学在新闻传播中的应用,以及它能够在新闻传播中起到的重要作用。
首先,受众心理学可以用来更好地理解受众的需求和兴趣,并识别受众的行为和情绪。
理解受众的行为可以帮助新闻传播者更好地针对受众的需求和兴趣设计新闻内容。
比如,如果新闻传播者了解受众对国家和国际事件的关注程度较高,他们就可以制作更好的新闻内容,从而吸引受众的注意力。
此外,受众心理学还可以用来了解受众的情绪反应,帮助新闻传播者更准确地传达新闻信息。
例如,当新闻内容带有悲伤或愤怒的情绪时,新闻传播者可以采用更加温和的方式来表达,从而减少受众对新闻的反感。
其次,受众心理学在新闻传播中也可以用来激发受众的兴趣。
新闻传播者可以通过引起受众思考,用欢快的情绪带给受众快乐,或者带给受众感激方式来激发受众的兴趣。
在此过程中,新闻传播者可以通过阅读受众的心理来识别受众的兴趣点,建立更好的新闻传播。
此外,新闻传播者还可以利用受众心理学来提供更为个性化的新闻服务,以满足受众的需求。
例如,在新闻报道中,可以根据受众的年龄、性别、兴趣等个性化特征,为受众提供更有针对性的新闻内容,这样受众就可以更得心应手地接受新闻信息,从而更好地受益。
最后,受众心理学在新闻传播中也可以用来培养受众的凝聚力。
新闻传播者可以利用受众的情感、社会和政治认同等影响因素,为受众提供更加精彩的新闻报道,帮助受众形成一个更加有归属感的集体,从而增进受众之间的凝聚力。
综上所述,受众心理学在新闻传播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它可以帮助新闻传播者更好地理解受众,激发受众的兴趣,为受众提供更有针对性的新闻服务,从而使新闻传播更有效。
因此,新闻传播者应该正确地分析受众的心理,以便更好地向受众传播新闻内容,提高新闻传播的效果。
传播心理学知识点

传播心理学知识点一、知识小点1.传播心理研究的方法观察法、调查法、投射法、量表法、实验法、内容分析法2.常见的归因偏差基本归因偏差、当事人与旁观者效应、自利归因偏差、虚假一致效应3.无效倾听的形式虚假倾听、垄断谈话、选择性倾听、自我保护式倾听、心存敌意的倾听、只重表面意义的倾听4.态度的心理成分认知成分、情感成分、行为倾向成分填空1.从意识活动的形式来看,自我意识变现为认知形式、情绪形式和意志形式2.提高观察判断的前提为激发观察兴趣、保持强烈好奇心、增加知识储备、扩展生活视野、丰富人生阅历3.倾听的心理过程的步骤;信息接收、信息理解、信息评估、反馈和记忆4.情绪状态的分类;心境、激情、应激5.情感的分类;道德感、理智感、美感6.衡量传播者应变能力的指标;应变的速度和准确度7.发散思维的特征;变通性、流畅性、独特性8.态度的功能;效用功能、自我保护功能、认知功能、价值表达功能9.传播者对自己的观察主要包括;物质自我、社会自我、精神自我10.自我认识包括;自我认知和自我评价11.网络新媒体彻底打破了人际传播的面对面特征,使得跨时空人际传播成为可能12.奥尔波特于1947年提出的谣言产生的公式;谣言=(事件的)重要性x(事件的)模糊性13.一个错误的信息即便是被更正之后,如果更正的信息与人们原本的看法相违背,反而会加深人们对这条错误的信息的信任。
这种心理现象在心理学上被称为“逆火效应”14.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是由个性心理导致的15.威廉·冯特于1879年在德国莱比锡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作为心理学独立的标志16.人的心理现象的实质是人脑对客观事物能动的反映17.考察传播心理效果主要有三个指标;注意度、认知度和态度18.自我意识就是认识你自己19.适度是最好的印象管理策略20.特殊的言语引导;开放式提问、封闭式提问、鼓励和重复(自己理解P89)21.美国电影的分级制度分为5级二、名词解释1.约哈里之窗将人的内心世界分为四个区域,每个区域都代表了某个不同的自我:开放区、盲目区、隐秘区、未知区。
第9章 受众理论 传播学

3、受众的社会关系论 社会关系论是拉扎斯菲尔德、贝雷尔森 和卡茨等人的研究成果。他们认为,个 人差异论和社会分类论都忽视了受众之 间错综复杂的相互关系,而这种社会关 系对于受众研究是极为重要的。受众的 社会关系对受众有着巨大的影响,在受 众的媒介接触中,社会关系经常既能加 强也能削弱媒介的影响。
社会关系主要包括人际网络、群体规 范和意见领袖等,具体到受众的社会 关系则主要有他们所处的工作单位、 社会组织以及各种非正式的群体等。 社会关系论为大众传播和人际传播提 供了一个结合点,而结合的媒介就是 社会关系。
消失。
3 认识受众的视角:
(1)作为社会群体成员的受众: 受众总是隶属于某一社会群体。其群体背景可以分为 两个方面:一是人口统计意义上的,如性别、年龄、 学历、职业、民族等;二是社会关系意义上的,如家 庭、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归属阶层、宗教信仰的归属 阶层等。
拉扎斯菲尔德的研究表明:受众的群体背景或社会背景 是决定他们对事物的态度和行为的重要因素。
1944 年,他对一个名为“专家知识竞赛”的广播 节目 11 位爱好者进行了访谈。认为有三种心理需 求使得人们喜爱的知识竞赛节目:
(1)竞争心理学需求 (2)获得新知的需求 (3)自我评价的需求。
(6)监督权:这也是消费者权益保护法认定的一项权利。它是指 受众对大众传播媒介的运作和传播者的传播行为有查看并监督 的权利,以免其产生不良后果。
(7)隐私权:又叫免知权。它是指受众享有个人独处,对个人与 公众利益、公众事务无关私生活进行保密、不受新闻媒介打扰 和干涉,以及个人的名誉和利益不受伤害的权利。对此,合法 权益受到损害的人,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并要求道歉和 赔偿。
例如IPP(既有政治倾向指数)分析,提出了既有政治 倾向假说。
麦奎尔的六种传播理论

麦奎尔的六种传播理论
弗朗西斯·麦奎尔(Francis Mackey)是一位著名的社会心理学家,也是传播
理论的创始者,他提出了六种传播理论,这些理论构成了今天传播理论的基础。
麦奎尔的首要传播理论是受众观察理论,它提出了受众心理学的概念,深入探
究了传播的接受者的行为。
这一理论认为,受众的态度取决于多种因素,比如文化、社会、家庭等背景,以及广播或其他信息的内容。
第二个传播理论的概念是源、受众和效应均衡模型,它强调传播过程中的三大
要素:信息的源、受众和效果。
这一模型强调,传播者和受众都至关重要,整个过程必须向目标和期望有关。
此外,还有三种重要的传播理论:假说测试理论、行动表现理论和认知处理理论。
假说测试理论强调以科学方法进行验证和实践,以增强传播效果。
行为表现理论则着重探讨传播消息如何影响受众的行为表现。
最后,认知处理理论探究传播中受众的认知过程以及受众如何感知、接受和了解信息。
总的来说,弗朗西斯·麦奎尔的六种传播理论有力地构建了今天的传播理论,
它们提供了传播者更精准的理解受众,并以便收到最佳的传播效果的基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部分受众心理研究学习内容一、受众的注意二、受众的记忆加工模式三、受众的动力系统四、受众的态度分析五、受众的群体心理整个心理现象的构成祥见单独的那张PPT。
第1讲受众的注意一、注意原理(一)注意的功能1、什么是注意注意就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
2、注意的功能(1)指向:选择信息的功能筛选器理论(2)集中:维持的功能,指注意集中的时间,对行为起到调节和监督的作用。
a、抗干扰,降低其影响度;b、注意需不断转移。
(二)注意的种类分类维度:目的、意志1、无意注意:没有自觉目的,不需要任何意志努力的注意。
2、有意注意:有明确目的,必要时需要意志努力维持的注意。
媒介接触中什么情况现下是无意注意,什么情况下是有意注意?(三)注意的特征1、注意的稳定性注意在较长时间里稳定在一个对象上。
2、注意的起伏在注意中出现的周期性加强或减弱的变化。
注意起伏的速度在人与人之间、同一个人在不同的情况下有很大差异,一般每一次起伏周期平均约8——10秒。
3、注意的分配人们在同一时间进行两种或两种以上活动时,注意能同时指向不同对象。
4、注意的转移根据新任务,主动把注意从一个对象转到另一个对象。
什么因素会影响到注意转移?二、什么因素影响受众的注意?1. 客观刺激物的特点(1)新颖性和奇特性新奇的东西很容易成为注意的对象。
绝对新异性(经验中从未出现过)相对新异性(已熟知的刺激物的不寻常结合)(2)强度这是引起无意注意的重要因素。
绝对强度相对强度(3)对比关系刺激物在强度、形状、大小、颜色、持续时间等方面与其它刺激物存在显著差别,构成鲜明对比时,会引起人们的注意。
(4)刺激物的活动与变化内容丰富的对象和活动的对象,在主体积极性相等的情况下,容易引起注意。
利用新闻信息自身的特性,如新异性、变化性、对比性、相对强度、呈现方式等引起受众注意。
以上这些因素都属于客观条件,而引起无意注意还需要考虑主观条件。
2、受众的内在因素(1)需要与兴趣a. 凡能满足个体需要的事物就容易成为无意注意的对象。
b. 兴趣包括专业兴趣和一般兴趣。
(2)情绪和精神状态个体当时的状态很大程度上会影响无意注意。
a. 情绪状态:心情愉快与不愉快b. 精神状态:精神饱满与过度疲劳人在精神饱满时,最容易对新鲜事物发生注意,同时注意也容易集中和持久。
三、引起受众注意的方法(一)表现形式引人注意传播形式的多样化:1、制作标题、选择题材、报道角度、装帧版式、语体、编排的位置等方面。
2、运用幽默、悬念、艺术等手段问句、设问容易引起注意。
除此之外,传播内容的软倾向处理也吸引受众注意。
总之,强调两点:a. 缺乏可读(视、听)性支持的媒介产品可能会失去“无意注意型”受众。
b. 但过分追求受众的无意注意,会带来负面的社会效果。
1.名人报道。
2.影视名星。
3.赛事炒作。
4.各类花边新闻、趣闻奇闻有增无减5.带有色情、暴力、犯罪内容的新闻。
(二)内容符合受众兴趣,满足受众需要根据调查得知1、紧扣社会关注的热点2、内容丰富、信息量大3、知识含量大、有保存价值4、见解独到5、贴近生活,实用性强6、其他方面:比如独特的(独家新闻)、及时的(时效性强)、既有品位又好看的、可信的(公正客观、可信度高)吸引受众有意注意的内容特点:是重要的,而不是琐碎的是精彩的,而不是乏味的是有用的和可操作的,而不是空泛的,是形式和风格不断创新的,而不是陈旧老套的,是主动去找受众而不是受众费力地去找的总结:一个能引起并保持受众注意的传媒产品应该是:在内容和形式上兼具好看、有用和重要三个基本要素。
尤其表现在对社会发展重大问题的关注上,对人们生活的贴近上,具有亲和力和价值认同。
第2讲受众的记忆加工模式一、记忆原理(一)定义记忆是过去经验在人脑中的反映。
(二)记忆的环节识记、保持、再现(再认与回忆)认知加工理论的观点:记忆是存储和提取信息的容量。
(三)记忆的种类理解记忆与机械记忆三情:情节记忆、情绪记忆、情境记忆闪光灯效应指对引人震撼的事件,容易使人留下深刻的记忆。
在闪光灯效应影响之下所产生的深刻记忆,成为闪光灯记忆。
闪光灯记忆所记者,多半是与个人有关的重要事件。
1、感觉记忆:sensory memory在几秒钟或更短的时间内感觉残留,所有感觉器官都有。
2、短时记忆short-term memory(STM)指信息一次呈现后,保持时间在一分钟以内的记忆。
(1)短时记忆容量是多少?有限的,7加或减2,能记住5到9个项目组块(chunking)组块是一个重新组织项目的过程,使短时记忆容量增大。
块是一个有意义的信息单元。
组块大小没有一定的标准,与个体的经验有关。
传递信息时要考虑到这个限制,考虑到组块的意义。
(2)工作记忆working memory短时记忆为我们进行思维活动提供了一个“工作台”,所以短时记忆有时也被称为工作记忆。
a. 也就是说短时记忆在执行一定的心理操作。
b. 短时记忆容易被干扰。
3、长时记忆long-term memory(LTM)信息保留在头脑中1分钟以上,以至多年和终生。
这些信息是从感觉记忆和短时记忆中获得的所有体验、事件、情感、技能、词汇、范畴、规则和判断,等等。
(1)长时记忆的储量是无限的。
已有的信息越多,新的信息越容易被吸纳。
(2)长时记忆构成了每个人对于世界和自我的全部知识。
2、当新的信息进入短时记忆时,如何使它进入长时记忆呢?信息是富有意义的,信息是重要的,它们容易被记住。
二、遗忘(一)遗忘是对识记过的事物不能再认或回忆,或者表现为错误的再认或回忆。
(二)遗忘曲线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1885年提出其观察结果——遗忘曲线。
遗忘曲线的意义1、遗忘是有规律的:“先快后慢”的原则;2、刚学到的东西要抓紧复习。
以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专题讲座之“于丹《论语》心得”节目为例,分析这个节目为吸引受众注意以及便于受众记忆都做了哪些工作?编排手法1、插入动画(1)所用的是现代语言(2)解说2、变化《论语》原文、动画解说、于丹“心语”(红字)交替出现3、对比(现代社会与两千多年前)4、结尾处提出另一个人们所面临的心理困顿,以保持注意作为传播者的于丹1、讲解中运用寓言、故事2、运用其他文人学者的语言来说明主题三、如何在传播实践中提高受众记忆?“吐痰式”广告一是采用令受众不舒服的表现手法;二是大量重复,“疲劳轰炸”。
传媒产品如何被受众记住呢?(一)重复(二)内容要形象、有意义1、生动效应,即生动形象的信息更容易被加工。
2、遗忘规律的进一步研究表明:对有意义材料的保持要比无意义材料高很多。
(三)内容特殊,富有新意莱斯托夫效应:指记忆材料中最为特殊的事件容易被记住。
(四)信息量符合短时记忆容量Logo的设置你熟悉的经典广告词有哪些?总结广告词尽量简洁,突出主题,让受众在短时记忆中容易加工,最终记住传播中最有效的信息,如品牌名、商品名或企业名等。
新闻标题也是如此。
(五)运用联想进行记忆联想是指由一种事物的经验想起另一事物的经验的心理过程。
代表性启发(六)“序位效应”serial position effect总结1、传播产品角度:怎么让人记住与其知名度、美誉度和品牌相联系。
2、受众角度:进行定位,即了解受众的内在需要比如节目定位就是找到节目内容与受众的哪些需要发生了怎样的关系。
第三讲受众的动力系统使用与满足理论B.R.贝雷尔森在《读书为我们带来什么》(1940)一文中,归纳了一些具有普遍性的读书动机,1.实用动机,即追求书籍内容对学习、工作和生活的参考和利用价值;2.休憩动机,解除疲劳,获得休息;3.夸示动机,通过谈论读书内容以获得他人称赞或尊敬;4.逃避动机,通过读书来转移日常生活的烦恼,等等。
《没有报纸意味着什么》(1949)根据调查结果,贝雷尔森总结了人们对报纸的六种利用形态:1.获得外界消息的信息来源——没有报纸就失去了了解外部变化的耳目;2.日常生活的工具——例如看不到天气、交通、购物等信息,生活和行动增添了许多不便;3.休憩的手段——从读报中获得安静和休息;4.获得社会威信的手段——经常披露从报纸上读来的新闻或新知识,可以获得周围人的尊敬;5.社交的手段——读报可以提供丰富的话题,活跃社交生活;6.读报本身的目的化——每天读报已成为一种习惯性行为,读不到报纸便缺乏生活的充实感。
D.麦奎尔等对电视节目的调查(1969)调查范围:新闻、知识竞赛、家庭连续剧、青年冒险电视剧等六种节目统计调查方法各类节目提供满足的四种基本类型1.心绪转换(diversion)2.人际关系(personal relations)3.自我确认(personal identity)4.环境监测(surveillance)“……不管是电视也好,报纸、书籍、广播也好,人们接触媒介都是基于一些基本的需求进行的,包括信息需求、娱乐需求、社会关系需求以及精神和心理需求等。
现实中的各种媒介或内容形式都具有满足这些基本需求的效用,只不过满足的侧重点和程度各有差异罢了”。
——郭庆光:《传播学概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183页。
受众的动力系统构成属于个性倾向性,表现在对认识和活动对象的趋向和选择性上,主要包括需要、动机、兴趣、理想、信念和世界观等。
一、需要的涵义(一)定义:需要是个体在“感到缺乏什么”和“期望得到什么”这两种状态下形成的一种心理状态。
(二)需要有三种表现水平1.有缺乏感:不舒服,打破平衡,形成内驱力,生理内驱力在个体意识中的反映就是生理需要,无法通过补偿或替代的方式获取间接满足。
心理内驱力在个体意识中的反映就是心理需要,能够获得间接满足或替代性满足。
2.有意向:恢复平衡,弥散,累积,3.有愿望:寻找目标,消除不舒服(三)需要的特点1.需要总是具有特定的内容总是指对于某种东西、某种条件或活动的某些结果的需要。
2.需要具有周期性,许多需要(特别是一些基本需要)能重新产生、重新出现。
3.需要是随着满足需要的具体内容和方式的改变而不断变化和发展的。
这是需要发展的最一般规律。
4.在生活中许多需要是未被意识到的,当意识到需要,且成为维持行为发生与完成的动力时即成为动机。
(四)动机1.动机是行为的动力,它与行动直接联系,它引发人的活动,并推动和引导人朝着特定的目标努力坚持下去。
2.一般说来,需要是动机的源泉,动机是在需要的基础上产生的。
生理需要对应非社会动机心理需要对应社会动机3.怎样解释与需要无关的动机或有需要也不一定有动机?大多数情况下,人的行为是由内在需要和外部目标两方面共同驱动的。
(1)强烈的内在需要能够使得一些本来缺乏吸引力的目标变成合乎需要的目标;(2)外部目标也能解释那些与内在需要无关的动机。
二、需要的类别(一)维持生命的需要(对应基本动机primary motive)解决饥饿和渴的问题、回避疼痛、对空气和睡眠的需要、排泄和维持正常体温,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