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意实验范式

合集下载

实验心理学《注意》课件

实验心理学《注意》课件

一 注意的理论和实验
❖ 哈德维克(1969):
▪ 被试同时注意双耳,对从左耳或右耳呈现的靶子词反 应
▪ 两耳对靶子词的反应都超过50%,差异不显著
❖ 可以解释注意分配现象和“名字”现象 ❖ 不经济;无法解释客观存在的早期选择
一 注意的理论和实验
❖ Treisman & Geffen(1967): 双耳分听实验
一 注意的理论和实验
❖ 早期选择模型
▪ 布罗德本特:注意瓶颈位于信息加工的早期阶段,选 择一些信息进入高级分析阶段,未通过的信息则迅速 衰退,以避免中枢系统超载。
▪ 以全或无的方式工作,接通一个通道,同时关闭所有 其它通道,单通道模型。
▪ 新异的、较强的、具有生物意义的、期待的刺激易于 通过。
一 注意的理论和实验
•为注意研究提供了方便的术语
•难以证伪:有限资源的性质通 常不明确
一 注意的理论和实验
❖ 诺曼等(1975):“材料限制”和“资源限制”
▪ 材料限制:作业受到任务的低劣质量或不适宜的记忆 信息的限制,分配较多的资源也不能改善作业水平。
▪ 资源限制:作业受到所分配资源的限制,一旦有较多 资源,加工能顺利进行。
一 注意的理论和实验
❖ 特征:某个维量的一个特定值。 ❖ 客体:一些特征的结合。如蓝色正方形。
❖特征整合理论
▪ 由特雷斯曼提出,它认为在空间知觉中,要借由注意把客体 的特征捆绑在一起。该理论的核心是将客体知觉过程分为两 个阶段:前注意阶段和特征整合阶段。在前注意阶段,知觉 对特征进行自动的平行加工,无须注意;在整合阶段,通过 集中注意将诸特征整合为客体,其加工方式是系列的,即对 特征和客体的加工是在知觉的不同阶段实现的。
▪ 有效试验:注意指向 目标位置的可能性大

《注意瞬脱范式》课件

《注意瞬脱范式》课件
认知控制理论:认为注意瞬脱是由于认知控制能力不足,无法维持对 目标的注意
信息加工理论:认为注意瞬脱是由于信息加工过程中出现了中断或 干扰
研究注意瞬脱范式的神经机制 探索注意瞬脱范式的认知过程 设计注意瞬脱范式的干预和治疗方法 研究注意瞬脱范式的个体差异和影响因素
跨学科研究:将注意瞬脱范式与其他学科相结合,如心理学、神经科学等
提出者:美国心 理学家John R. Anderson
提出时间:20世 纪80年代
注意瞬脱范式的提出: 由心理学家John R. Anderson在1974 年提出
注意瞬脱范式的发展: 在20世纪80年代和 90年代得到了广泛 的研究和应用
注意瞬脱范式的完善: 在21世纪初,心理 学家们对注意瞬脱范 式进行了进一步的完 善和改进
注意瞬脱范式在神经科学领域的应用 注意瞬脱范式在认知神经科学中的应用 注意瞬脱范式在神经心理学中的应用 注意瞬脱范式在神经生物学中的应用
教育领域: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和注意力集中度 医疗领域:帮助患者提高注意力和记忆力,改善认知功能 体育领域:提高运动员的反应速度和注意力集中度 军事领域:提高士兵的反应速度和注意力集中度,提高作战效率
注意瞬脱现象:指在短时间内,注意力从一个刺激转移到另一个刺激的现象
实验方法:通过呈现两个刺激,观察被试者的反应时间,来判断注意力的转移情况
注意瞬脱范式的应用:在认知心理学、神经科学等领域有广泛应用,用于研究注意力、记 忆、决策等认知过程。
注意瞬脱范式是 认知心理学领域 的一个重要概念
提出背景:为了 解决传统注意理 论无法解释的现 象
临床应用:将注意瞬脱范式应用于临床治疗,如抑郁症、焦虑症等
教育领域:将注意瞬脱范式应用于教育领域,如提高学生注意力、改善学 习效果等 企业应用:将注意瞬脱范式应用于企业,如提高员工工作效率、改善团队 协作等

第六章注意实验

第六章注意实验

第六章注意实验第六章注意实验第一节注意的理论和实验一、过滤器理论与双耳分听技术(一)早期选择模型提出者:英国著名心理学家布鲁德本特(D. E. Broadbent, 1958)观点:来自外界的信息是大量的,但个体的神经系统在同一时间内对信息进行加工的能力是极有限的,因此需要过滤器加以调节,使中枢神经系统不至于负担过重。

注意过滤器相当于一个开关,体现出对信息的选择作用。

它按照“全或无”的原则工作,接通一个通道,放过一些信息,使其得到进一步加工处理,其他通道则被阻断,信息不能通过,暂时储存在短时记忆中并迅速衰退。

新异的、较强的、具有生物意义的刺激容易通过过滤器而被注意。

个体所期待的刺激也容易受到注意。

(二)中期选择模型(衰减模型)提出者:美国心理学家特瑞斯曼(A. M. Treisman, 1960)观点:注意过滤器不是按照“全或无”的原则工作,没有受到注意而设想被关闭的通道所传递的信息并没有完全被阻断,只是被衰减,其中重要的信息仍可以得到高级加工并反映到意识中。

中期选择模型强调信息是大量输入的,这与早期选择模型一致。

加工过程是“衰减”式的过滤器的位置有两个,一为语义分析之前的外周过滤器,一为语义分析之后的中枢过滤器。

(三)晚期选择模型提出者:多依奇和多依奇(Deutsch & Detusch, 1963)观点:多个输入通道的信息均可进入高级分析水平,得到全部的知觉加工。

信息加工的瓶颈位于知觉和工作记忆之间。

注意不在于选择知觉刺激,而在于选择对刺激的反应。

二、资源限制理论提出者:卡纳曼(1973)最先初提出观点:把注意看作心理资源,认为人的心理资源总量是有限的,注意的有限性不是过滤器作用的结果,而是受到了从事操作的有限心理资源的限制。

注意的功能就是资源分配。

诺曼和博布罗(Norman & Bobrow, 1975)进一步精确化心理资源的概念,提出材料限制和资源限制的划分。

材料限制——指作业受到任务的低劣质量或不适宜的记忆信息的限制,因而即使分配到较多的资源也不能改善其作业水平。

第3章 注意

第3章 注意
注意是一种心理状态

第二节:选择性注意
一、两种研究范式: 追随作业 双耳分听
影响信息选择的因素

(一) (二) (三) (四)
刺激物的物理特性(实验一) 刺激物的语义联系(实验二) 作业的相似性 作业的熟悉性
影响信息选择的因素

实验一
用双耳分听范式,让被试听3对词,如7-3 4-2 1-5.其中7.4.1, 依次呈现给左耳,3.2.5依次呈现给右耳。每对数字达到两 耳的时间相同;前后两队数字之间的间隔是0.5s。 要求被试按自己选定的顺序把听到的数字报告出来。结果大 多数被试先左耳,后右耳。 如果要求被试按时间呈现的顺序报告数字,结果准确率降低, 间隔0.5s 是正确率20%;2s时正确率50%。 即物理特性惹人注意的占优势。
不管是双听实验还是双听追随实验,被试只 能注意到一个通道,一般是追随通道的信 息,而常常无法报告或觉察另一个通道的 信息。
过滤器模型无法解释的事实
(1)鸡尾酒会效应

Anny…

(2) Gray & Wedderburn 的实验(1960) 6 JEC 9
OB 2 TIVE
追随耳 3 AUNT 4 DEAR 5 JANE
实验结果p124图结果的解释第一个字母出现之前之后的时间资源分配的策略?持久性倾向新异刺激?临时性意向当时注意的任务?对容量要求的评价分配的合理性?唤醒水平高低情绪状态anderson等1987的实验被试35岁儿童程序看电视中屏幕上插入声音和图片干扰结果儿童凝视时间越长越抗干扰
第三章 注 意
本章内容
影响信息选择的因素

实验二:语义联系对注意选择的作用。
Gray等人用双耳分听范式,两耳接受的单词可以构成一个有 意义的句子。如呈现给左耳是:6——老鼠——2,呈现给 右耳的是:吃——9——奶酪。 要求被试把自己听到的数字报告出来。 结果:老鼠吃奶酪;6——9——2

实验心理学第六章——注意

实验心理学第六章——注意
V1(前期调节区域)
(2)维度任务定义注意与维度值任务定义注意 的混淆
如:每隔2秒呈现字母,要求看到红色字母出现就 按键,绿色不按键→维度值任务定义注意
其中:红色——维度值
颜色——维度
持续性注意(maintaining attention)
在同一对象或同一任务上保持一段时间的注意, 即注意的保持过程
任务定义注意(task-defined attention)
在实验控制条件下,对某些刺激值或刺激维 度而非其他刺激值或刺激维度的反应。
BLACK GREEN RED
任务定义注意存在的问题
(1)任务定义注意与注意机制的混淆 如:指出圆点是红/绿?vs 指出圆点向上/下运动?
可能结论: 颜色注意——V4 运动注意——MT
注意实验中的变量
自变量:
刺激呈现速度 任务的复杂性
因变量:
反应时 反应的正确率
控制变量:
确保每次试验中以完全相同的方式精确呈现刺激
注意的研究方法
提示范式 搜索范式 过滤范式 双任务范式
提示范式(cuing paradigm)
有效实验
无效实验
中立实验
注视点

提示





过滤器理论
基本观点:注意是人类信息加工系统中 的一个瓶颈,来自外界的大量信息只有 少量能通过这个瓶颈,注意像过滤器一 样只允许一部分信息通过
实验证据:双耳分听技术
Dichotic Listening Task
The logic of this task:
注意理论
过滤器理论
早期选择模型 中期选择模型 晚期选择模型
资源限制理论 特征整合理论

注意实验3

注意实验3
启动效应实验
启动范式


启动测量范式简称启动范式,是心理学研究的主要实验范 式之一,它基于语义记忆的网络模型,能够考察长时记忆 中稳定的知识表征,能够通过特定的实验操作同时考察自 动性加工和控制性加工,除了在传统心理学 感觉、知觉、 记忆等的研究中起着重要作用之外,近年来又被广泛应用 于有关情绪的的研究中。 这个范式通过考察启动效应的变化来揭示有关认知加工过 程、情绪变化的规律。



向被试呈现一串字母,要求被试判定字母串是否是英语单 词。字母串是成对地呈现的。被试对第一个字母串作反应 后,立即呈现第二个字母串。 所采用的字母串是各式各样的,其中有英语单词,也有无 意义字母的组合; 成对呈现的两个单词之间的意义联系也不同,其中有语义 联系的如"nurse—doctor”,也有无语义联系的如 “bread—doctor”。 结果发现,在“护士—医生”这一字母串判定“医生”是 单词的反应时间要比在“面包—医生”这一对字母串中判 定“医生”为单词的反应时短。
负启动效应最早是由Dalrymple—Alford和Budayr (1966)在stroop色词研究中提出的。 Tipper最早将负启动作为分心物抑制的研究方法。 认为:涉及注意选择性机制主要有两种理论观点。 一种观点认为,选择的主要作用是使专注信息得到进一 步加工(即目标激活) ,被忽略的信息可能很快地衰 退。 另一观点认为,选择具有双重机制,即专注信息的进一 步加工和被忽略信息的积极抑制相结合(即目标激活 和分心物抑制)。

负启动实验思想


Tipper认为,如果在专注刺激的选择期间,一个 被忽略信息的内部表征是与抑制相联系的,那么 对要求相同内部表征的一个随后的刺激加工就会 像先前被忽略的信息一样被削弱。 Tipper的这一论述就是负启动实验的方法学思想。 这一方法就是,当在启动显示中作为不理会的分 心物,其内部表征与抑制相联系,而在随后的探 测显示中此分心物作为目标时,被试对此目标的 反应时比在控制条件下的要延长。如果在目标选 择期间同时对分心物抑制,则说明选择性注意具 有双重机制,即目标激活和分心物抑制。

实验心理学注意提示范式

实验心理学注意提示范式

实验心理学注意提示范式实验心理学中的注意提示范式是一种用于研究人类注意力和认知过程的实验设计。

它们被设计为操纵注意焦点和测试特定的认知过程,以了解人类如何选择、集中和处理信息。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注意提示范式:1.反应时间范式(Reaction Time Paradigm):在这个范式中,被试需要根据特定的刺激,在一定时间内作出反应。

通过测量反应时间(从刺激呈现到反应产生的时间),研究人员可以推断不同注意条件下的加工速度和效率。

2.选择性注意范式(Selective Attention Paradigm):该范式要求被试在面对多个刺激时选择性地关注特定目标,忽视其他非目标刺激。

通过测量被试对目标刺激的准确性和反应时间,可以研究选择性注意的效果和机制。

3.分割注意范式(Divided Attention Paradigm):该范式要求被试同时处理多个任务或刺激,考察被试在注意资源分配方面的效果。

研究人员可以通过测量被试对不同任务的处理速度和准确性来评估注意资源的分配情况。

4.空间导向注意范式(Spatial Orienting Paradigm):该范式涉及到被试对空间位置的注意处理。

通过提示被试在特定空间位置寻找目标或以不同的速度对不同空间位置的刺激作出反应,研究人员可以了解空间导向注意的特性和影响。

5.冲突注意范式(Conflict Attention Paradigm):该范式通过创造冲突的刺激条件,研究被试在对冲突信息处理时的注意控制和抑制功能。

例如,Stroop任务通过呈现有冲突的颜色词汇,观察被试对颜色而非词汇的反应时的表现,以研究注意控制的能力。

这些注意提示范式提供了一种有机会研究注意力和认知过程的方法。

研究人员可以根据自己的研究问题和目标选择适当的范式,并结合其他心理测量方法,以全面了解人类注意力的特点和机制。

视觉注意瞬脱实验范式述评

视觉注意瞬脱实验范式述评

视觉注意瞬脱实验范式述评一、什么是视觉注意瞬脱实验范式哎呀,视觉注意瞬脱实验范式这个东西呢,听起来就很专业。

简单来说,它就是一种研究我们视觉注意力的一种方法啦。

你想啊,我们的眼睛每天接收那么多信息,不可能每个都注意到,这个范式就是想搞清楚在这个过程中我们注意力的一些小秘密。

比如说,当一系列快速呈现的视觉刺激出现的时候,我们有时候会错过其中某些刺激,这就是注意瞬脱现象啦。

这个范式就是要在实验室里创造这样的场景,来观察我们到底是怎么个情况。

二、视觉注意瞬脱实验范式的发展历程这个实验范式可不是突然就冒出来的。

它是经过很多科学家的研究慢慢发展起来的。

最开始的时候,可能大家就是发现了这个注意瞬脱的现象,但是不知道怎么去系统地研究它。

后来呢,就有人设计了一些简单的实验,就像给被试者看一些快速闪过的图片或者文字,然后看他们能不能准确地识别。

随着技术的发展,这个范式也变得越来越复杂和精确。

现在啊,都可以用很高级的设备来控制刺激的呈现时间、强度等各种参数了。

三、视觉注意瞬脱实验范式的重要性这可太重要啦,伙伴们!它可以帮助我们理解大脑是怎么处理视觉信息的。

比如说,对于那些研究认知心理学的人来说,通过这个范式可以知道大脑在处理不同视觉刺激的时候,注意力是怎么分配的。

而且在实际应用方面,这个范式对一些与视觉注意力相关的疾病的研究也很有帮助。

像那些有注意力缺陷的人,通过这个范式的研究,说不定能找到更好的治疗方法呢。

四、视觉注意瞬脱实验范式的局限性不过呢,这个范式也不是完美的。

它有一些局限性。

比如说,在实验室环境下做的实验,可能和我们日常生活中的真实情况还是有差距的。

我们在生活中看到的东西可不像在实验室里那么单一和规律。

而且这个范式可能对被试者也有一定的要求,不是所有人都能很好地配合完成实验的。

比如说有些人可能会因为紧张或者其他原因,导致实验结果不准确。

五、对视觉注意瞬脱实验范式未来的展望我觉得这个范式未来还是很有发展前景的。

注意双任务范式实验报告

注意双任务范式实验报告

注意双任务范式实验报告引言双任务范式是一种实验设计,旨在研究人类的注意力分配和认知资源分配。

该范式要求参与者同时完成两个任务,通常是一个主任务和一个副任务。

通过观察参与者在处理两个任务时的表现,研究人员可以了解注意力资源如何在多个任务之间分配,并探索多任务处理的认知机制。

本报告旨在探讨注意双任务范式实验的设计、方法和结果,并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和讨论。

实验设计实验目的本次实验的目的是研究参与者在同时执行主任务和副任务时的注意力分配和认知资源分配。

通过比较参与者在单任务和双任务条件下的表现,我们希望能够了解多任务处理的认知机制。

实验假设我们假设参与者在执行双任务时会表现出注意力竞争的现象,即在处理主任务和副任务时,会出现资源竞争的情况。

我们预计,当主任务和副任务的难度级别相近时,参与者的表现会受到较大的干扰,而当主任务和副任务的难度级别差异较大时,参与者的表现受到的干扰较小。

参与者我们招募了30名健康成年人作为实验参与者。

参与者的年龄范围在20至30岁之间,没有注意力和认知方面的疾病。

参与者事先签署知情同意书,并保证按照实验要求参与实验。

本次实验使用了计算机软件作为实验材料。

主任务是一个反应时间任务,参与者需要根据屏幕上出现的视觉刺激,在规定的时间内按下相应的键盘按键。

副任务是一个记忆任务,参与者需要在完成主任务后记住屏幕上出现的一组数字,并在一定时间后进行准确的回忆。

实验设计本实验采用了随机顺序设计,每位参与者会进行两个条件下的实验,即单任务条件和双任务条件。

在单任务条件下,参与者只需要完成主任务;而在双任务条件下,参与者需要同时完成主任务和副任务。

实验顺序在不同参与者间是随机分配的,以消除个体差异对实验结果的影响。

每个条件下的实验次数也是随机分配的,以避免学习效应的干扰。

数据记录与分析我们记录了参与者在实验过程中的表现数据,包括主任务的错误率和反应时间,以及副任务的正确率和反应时间。

我们使用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采用双因素方差分析(ANOVA)来比较不同条件下的数据差异。

视觉注意瞬脱实验范式述评

视觉注意瞬脱实验范式述评

视觉注意瞬脱实验范式述评视觉注意瞬脱(Visual Attention Transient Threshold,VAT)实验范式在心理学和神经科学领域具有重要地位。

该实验范式主要用于研究视觉注意的生理和行为机制,以及探讨视觉注意与眼动的相互作用。

本文将介绍视觉注意瞬脱实验范式的背景、实验设计、实验结果、实验分析以及结论与展望。

视觉注意瞬脱实验范式通常采用双任务方法,以测量注意转移的速度和眼动的关系。

在实验中,首先给被试呈现一个目标刺激,要求被试在目标刺激消失后的短暂时间内进行注意转移,同时记录眼动情况。

实验步骤如下:被试坐在电脑前,调整眼睛与屏幕的距离,确保舒适的观察距离。

实验开始前,被试进行一些练习以熟悉实验过程。

在屏幕中央呈现目标刺激(如一个颜色、形状或方向等),要求被试集中注意力观看。

目标刺激消失后,要求被试在极短的时间内将注意转移到屏幕的另一个位置,同时会随机出现一个探测刺激(如一个小的缺口或者颜色变化等)。

通过眼动仪记录被试的眼动情况,包括注意转移的速度和方向。

重复以上步骤,进行多轮实验以获得足够的数据。

通过分析实验数据,我们得到了以下统计结果:注意转移的速度与目标刺激的特性有关,也受到探测刺激的特性的影响。

而且,眼动方向与注意转移的方向高度一致,表明眼动和注意转移存在着紧密。

注意转移的速度受到目标刺激特性的影响。

这表明我们在处理视觉信息时,注意转移的速度是有限的,不能随意快速转移。

探测刺激的特性会对注意转移的速度产生影响。

这说明我们的视觉系统会根据探测刺激的特征来调整注意转移的速度。

眼动方向与注意转移方向高度一致,说明眼动和注意转移在生理和行为上存在着密切的。

在处理视觉信息时,眼动和注意转移相互协调,以快速准确地获取目标信息。

视觉注意瞬脱实验范式对于揭示视觉注意和眼动的生理和行为机制具有重要作用。

通过这个实验范式,我们发现注意转移的速度受到目标刺激和探测刺激特性的影响,而眼动和注意转移在生理和行为上紧密。

ERP经典实验设计与数据分析

ERP经典实验设计与数据分析
Fixation Precue Search Array
不同范围等级提示的空间注意实验范式(Luo et al, Cogn Brain Res, 2001)
ERP in Short SOA
SmallMedianLarge
A. Study Phase(14 faces, SOA 3s, duration 1s)
B. Test Phase (28 faces, repeated 50%, SOA 3.2s, duration 1s)




Time
Learning Stage
TestStage
Old
New
靶刺激在下视野
对侧的背侧枕区、18/19区
(Martinez …Hillyard, 1999,2001)
刺激为白色直立的T(占86%)和倒置的T(靶刺激14% ),被9个十字所包围,并叠加在灰色的棋盘格上以等概率随机出现在左侧视野(LVF)或右侧视野(RVF)。任务是持续注视中央箭头并按键报告箭头所指注意侧的靶刺激,并忽视注意侧对面的刺激物。
300
500
700
-5
-10
-15
5
10
15
20
25
FCz
-100
100
300
500
700
-5
-10
-15
5
10
15
20
25
ms
µV
290 ms
300 ms
欺骗组
简单反应组
二、刺激序列的问题
刺激呈现时间刺激间隔消除重叠成分
1 刺激呈现时间
① 刺激呈现时间长度与任务难度成反比② 当呈现时间短到一定程度,例如视觉刺激在40ms以下,人就不能主观感觉到这个刺激,可利用此特性进行非意识的启动研究③ 撤反应 即刺激物消失也能导致ERP波形的微小改变。避免撤反应的措施一是将刺激呈现时间适当延长或缩短,二是利用相减技术

注意实验范式

注意实验范式

对注意的实验研究一直十分活跃,研究者发展出了各具特色的注意实验研究技术。

心理学中的三大注意理论:过滤器理论、资源限制理论和特征整合理论,就分别建立在这些实验的基础上。

通过这些理论和实验的介绍,可以理解实验心理学研究中理论和实验之间相辅相成的紧密联系。

一、过滤器理论与双耳分听技术注意的过滤器理论是有关注意机制最易于理解的理论解释,该理论最早是由布罗德本特(Broadbent,1958)提出来的,后来的研究者们又对这个理论进行了补充和发展。

该理论认为,既然注意在行为上的特点就是人们能选择一部分信息进行加工,而忽略其他信息(就像酒会中我们有选择地倾听当前的谈话而忽略其他谈话声),那么,不妨将注意理解为人类信息加工系统中的一个瓶颈或阀门,来自外界的大量信息中只有少量能通过这个瓶颈,注意就像过滤器一样只允许一部分信息通过瓶颈。

为了具体说明过滤器理论,研究者发明了双耳分听技术,这一技术的本质是让被试的双耳同时听见不同的信息。

在双耳分听技术基础上的一系列实验研究,试图对注意过滤器理论的关键问题作出回答,即:注意过滤器对信息进行选择的位置究竟是在感觉阶段、分析阶段还是反应阶段?不同的双耳分听技术实验对这个问题作出了不同的回答,从而又将过滤器理论细分为:早期选择模型、中期选择模型(衰减模型)和晚期选择模型。

(一)早期选择模型1958年,英国著名心理学家布罗德本特设计了最早的双耳分听实验对注意进行了研究,并据此提出了早期选择模型。

该模型认为,注意瓶颈位于信息加工的早期阶段,以避免中枢系统超载。

在这个瓶颈中作为过滤器的注意对进入的信息加以调节,选择一些信息进入高级分析阶段,其余信息则可能暂存于记忆中,然后迅速衰退。

通过过滤器并进入高级分析水平的信息再接受进一步的加工,从而被识别和存储。

这种过滤器类似于高保真听力设备中的交叉滤波器。

它是按“全或无”方式进行工作的,即接通一个通道的同时关闭所有其他通道。

韦尔福德(Welford,1959)因此称其为单通道模型(如图6-1)。

注意的研究范式

注意的研究范式

注意的研究范式1、提示范式基本原则是使用刺激或指导方针来引导受试者注意特定的输入源,然后将该输入源的处理过程与其他输入源的处理过程进行比较。

事实上,线索是注意力指向的引导。

该范式主要用于:(1)研究指向被试线索信息的注意过程(2)比较对被注意到的刺激和对未被注意到的刺激在加工过程上的差别空间线索范式是线索范式的典型代表。

在空间线索范式中,受试者在每次实验开始时都会受到提示:目标刺激将出现在两个位置之一,然后延迟数百毫秒以呈现目标,要求受试者尽快做出反应。

常用到的自变量为提示的有效性(目标和刺激的吻合程度)和提示类型(符号提示、外围提示),存在有效试验,无效试验,中立试验。

有效试验下反应时最短。

2.搜索范式基本原理是要求被试寻找一个或多个混杂在非目标刺激中的目标刺激,实验时这些刺激可以同时呈现,也可以相继呈现。

常见的是视觉搜索任务。

在这项任务中,几个物体被呈现在一个刺激矩阵中,受试者被要求指出其中是否出现了一个特定的目标。

在大多数任务中,实验者研究反应时间与刺激量表之间的函数关系,即搜索函数的关系。

实验中搜索函数的主要特点反应在斜率上。

斜率是搜索过程的效率量度。

随着反应刺激规模的增加,反应时急剧增加,而且目标缺乏实验的斜率常常大于目标呈现实验。

搜索范式实验为研究者区分出平行搜索和序列搜索两种模式,以及他们分别对应的实验条件,这为注意的自动引发提供了研究线索。

另外,通过两种实验的搜索函数斜率比较,进一步对人的顺序搜索的终止模式作出了说明。

3.过滤范式使被试注意指向一个信息源,而实验者评估的则是那些未被注意的信息加工过程,以此来研究注意的某些特征。

有双耳分听技术,整体―局部范式,双侧任务范式和负启动范式。

4.双重任务范式同时做ab俩个任务,要求分配不同的注意。

a90b10a50b50a10b90结果发现(1)(2)(3)有鉴于此,研究人员开发了一个相对简单的双任务实验,包括心理不应期范式和瞬时注意缺陷范式,以研究受试者同时或实时参与认知加工的能力。

视觉注意瞬脱实验范式述评

视觉注意瞬脱实验范式述评

视觉注意瞬脱实验范式述评一、本文概述视觉注意瞬脱(Visual Attentional Blink, VAB)是一种在快速连续呈现的视觉刺激序列中,观察者对第二个刺激的识别能力显著下降的现象。

这种现象揭示了人类视觉注意系统的局限性,即在面对高频率信息输入时,注意资源的分配和转移存在一定的瓶颈。

本文旨在对视觉注意瞬脱实验范式进行系统性的述评,通过梳理和分析该领域的主要研究成果,深入探讨视觉注意瞬脱现象的内在机制、影响因素及其在认知科学和实际应用中的意义。

文章首先介绍视觉注意瞬脱现象的发现背景和研究意义,随后评述当前主要的实验范式和理论模型,接着分析影响视觉注意瞬脱效应的关键因素,最后探讨该现象在认知科学及相关领域的应用前景和未来研究方向。

通过本文的论述,旨在为视觉注意瞬脱领域的研究者提供一个全面的理论和实践参考,推动该领域研究的深入发展。

二、视觉注意瞬脱实验范式概述视觉注意瞬脱(Attentional Blink, AB)是指在进行快速序列视觉呈现任务时,当一个目标刺激(T2)紧跟在另一个需要被识别的目标刺激(T1)之后出现时,个体对T2的识别能力会暂时下降的现象。

这种现象反映了人类认知加工中的选择性注意机制,即在处理一个任务时,对于连续出现的刺激,我们的大脑需要时间来重新分配注意力资源,从而可能导致对紧随其后的刺激的加工不足。

视觉注意瞬脱实验通常包括两个或多个快速呈现的目标刺激,其中T1通常是一个需要被参与者识别或做出反应的显著刺激,而T2则是紧接着T1出现的一个或多个刺激之一,其出现的时间间隔(SOA, Stimulus Onset Asynchrony)是实验的关键变量之一。

实验的设计可以是单一任务,也可以是双任务,后者要求参与者同时识别T1和T2。

通过视觉注意瞬脱实验,研究者旨在探究人类的认知资源分配、注意力的选择性集中以及信息处理的时序特性。

该实验范式也被用于研究不同类型的刺激(如视觉、听觉)之间的交互作用,以及个体差异(如年龄、认知能力)对注意瞬脱现象的影响。

注意双任务范式实验报告

注意双任务范式实验报告

注意双任务范式实验报告注意双任务范式实验报告一、引言双任务范式是一种经典的心理学实验范式,它被广泛应用于认知心理学、神经科学等领域的研究中。

在这种实验中,被试需要同时完成两个任务,这两个任务通常属于不同的认知领域,例如视觉和听觉。

通过比较被试在单任务和双任务条件下的表现,我们可以探讨不同认知任务之间的交互作用以及人类大脑对多任务处理的机制。

二、实验目的本次实验旨在探究双任务范式下被试对于视觉和听觉刺激的处理能力以及不同条件下多任务处理的效率。

三、实验设计本次实验采用了双因素设计,其中一个因素是刺激类型(视觉或听觉),另一个因素是任务类型(单任务或双任务)。

具体而言,在单任务条件下,被试需要完成视觉或听觉刺激下的一个简单反应时间(RT)任务;在双任务条件下,被试需要同时完成视觉和听觉刺激下的两个简单反应时间(RT)任务。

每个被试随机分配到四种条件中的一种,即单任务视觉、单任务听觉、双任务视觉和听觉。

四、实验过程本次实验共有40名被试参与,其中20名男性和20名女性。

所有被试都是大学生,并且没有听力或视力问题。

在实验开始前,被试需要签署知情同意书,并接受一些基本的问卷调查。

实验过程中,被试坐在一个安静的房间里,面对一台电脑屏幕和一个耳机。

每个试次开始前,屏幕上会显示一个十字标记,表示试次即将开始。

然后,在单任务条件下,被试需要根据屏幕上的提示完成相应的反应时间任务;在双任务条件下,被试需要同时完成两个反应时间任务。

每个试次结束后,屏幕上会显示该次试次的表现结果(如RT)。

五、实验结果通过对40名被试的表现数据进行统计分析,我们得到了以下结果:1. 双任务条件下的RT显著高于单任务条件下的RT(t = 4.56, p <0.001),这表明多任务处理对于反应时间有显著影响。

2. 视觉刺激下的RT显著低于听觉刺激下的RT(t =3.21, p < 0.01),这表明视觉任务相对于听觉任务更容易完成。

注意范式实验报告

注意范式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个体在注意过程中,对整体与局部特征的注意优先级,以及注意分配的影响。

通过实验验证Navon提出的结论:总体特征的知觉快于局部特征的知觉,且当人有意识去注意整体特征时,知觉不受局部特征的影响,但当人注意看局部时不能不先知觉总体,否则就不会出现小字母识别在冲突的条件下反应时最长。

二、实验方法1. 被试招募10名年龄在19-21岁、智力正常、无色盲的在校大学生作为实验被试。

2. 仪器预装E-PRIME的XP系统计算机,102键自然键盘,15吋联想纯屏显示器(FPS:60HZ)。

3. 实验材料4张图片:分别为由1”构成的2”,由1”构成的1”,由2”构成的2”和由1”构成的1”。

同时提供两段引导语,要求被试观察局部或整体然后做出相应的按键反应。

4. 实验设计本实验采用2×2设计,有两个变量:注意目标和一致性。

每个变量由两个水平构成,分别为:注意整体对注意局部,整体和局部相一致对整体和局部不一致。

5. 实验步骤(1)注意整体测试:本阶段由E-prime程序辅助随机呈现4张材料图片中的一张,通过引导语要求被试注意整体是1”还是2”,如果是1”按“1”键,如果是2”按“2”键。

(2)注意局部测试:本阶段同样由E-prime程序辅助随机呈现4张材料图片中的一张,通过引导语要求被试注意局部字母是1”还是2”,如果是1”按“1”键,如果是2”按“2”键。

(3)整体与局部不一致测试:本阶段同样由E-prime程序辅助随机呈现4张材料图片中的一张,通过引导语要求被试先注意整体,然后判断局部字母是1”还是2”,如果是1”按“1”键,如果是2”按“2”键。

(4)整体与局部一致测试:本阶段同样由E-prime程序辅助随机呈现4张材料图片中的一张,通过引导语要求被试先注意整体,然后判断局部字母是1”还是2”,如果是1”按“1”键,如果是2”按“2”键。

三、实验结果1. 注意整体测试:在注意整体测试中,被试正确判断整体为1”的准确率为85%,判断整体为2”的准确率为90%。

实验心理学第六章注意

实验心理学第六章注意

第六章注意第一节注意的理论和实验一、过滤器理论与双耳分听技术(一)理论的提出1958年,英国心理学家布罗德本特(Broadbent )在双耳听实验基础上提出早期选择模型。

(二)过滤器理论的基本观点该理论认为:注意在行为上的特点就是人们能选择一部分信息进行加工,而忽略其他信息,那么,可以将人类的注意理解为信息加工系统中的一个瓶颈或阀门,注意就像过滤器一样只允许一部分信息通过瓶颈。

(三)过滤器理论的实验方法•双耳分听技术就是让被试的双耳同时听到两个不同的信息,以此进行研究的技术。

通常用立体声耳机来实现。

(四)过滤器理论的三种模型-1.早期选择模型(单通道模型)•提出者:布罗德本特-基本模型基本观点:注意的瓶颈位于信息加工的早期阶段,以避免中枢系统超载。

过滤器按“全或无”的方式工作,新异的、较强的、为人期待的或有生物学意义的信息容易受到注意。

基本验证实验:左耳右耳呈现6429信息73实验结果:•被试在这样的实验中通常采用两种应对策略:•以耳朵为单位分别再现左右耳所听到的信息;再现正确率为65%•以双耳同时接收信息的顺序成对地再现信息,如6-4 ; 2-9....正确率为20%问:布罗德本特认为这样的实验结果支持了早期选择模型。

为什么?请同学们解释。

不支持单通道模型的实验----- Gray & Wedderbur n 的实验(1960)结果:被试多数是按意义再现。

说明:过滤器可能通过不止一个通道的信息。

2•中期选择模型(衰减模型)•提出者:1964年,特雷斯曼(Treisman )•实验方法:设计追随耳实验追随耳实验,就是要求被试在双耳分听过程中始终复述某一耳朵听到的信息,并忽视所有来自另一耳朵的信息。

两耳分别称作“追随耳”和“非追随耳”。

1 Treisman 的实验(1964)12主要观点:(1)过滤器的作用是减弱信息的信号,受到衰减的信息仍可以进行高级加工。

(2)已经贮存的信息在高级分析水平仍有不同的兴奋阈限,衰减的信息也有可能激活一些兴奋阈限很低的信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节注意的理论和实验对注意的实验研究一直十分活跃,研究者发展出了各具特色的注意实验研究技术。

心理学中的三大注意理论:过滤器理论、资源限制理论和特征整合理论,就分别建立在这些实验的基础上。

通过这些理论和实验的介绍,可以理解实验心理学研究中理论和实验之间相辅相成的紧密联系。

一、过滤器理论与双耳分听技术注意的过滤器理论是有关注意机制最易于理解的理论解释,该理论最早是由布罗德本特(Broadbent,1958)提出来的,后来的研究者们又对这个理论进行了补充和发展。

该理论认为,既然注意在行为上的特点就是人们能选择一部分信息进行加工,而忽略其他信息(就像酒会中我们有选择地倾听当前的谈话而忽略其他谈话声),那么,不妨将注意理解为人类信息加工系统中的一个瓶颈或阀门,来自外界的大量信息中只有少量能通过这个瓶颈,注意就像过滤器一样只允许一部分信息通过瓶颈。

为了具体说明过滤器理论,研究者发明了双耳分听技术,这一技术的本质是让被试的双耳同时听见不同的信息。

在双耳分听技术基础上的一系列实验研究,试图对注意过滤器理论的关键问题作出回答,即:注意过滤器对信息进行选择的位置究竟是在感觉阶段、分析阶段还是反应阶段?不同的双耳分听技术实验对这个问题作出了不同的回答,从而又将过滤器理论细分为:早期选择模型、中期选择模型(衰减模型)和晚期选择模型。

(一)早期选择模型1958年,英国著名心理学家布罗德本特设计了最早的双耳分听实验对注意进行了研究,并据此提出了早期选择模型。

该模型认为,注意瓶颈位于信息加工的早期阶段,以避免中枢系统超载。

在这个瓶颈中作为过滤器的注意对进入的信息加以调节,选择一些信息进入高级分析阶段,其余信息则可能暂存于记忆中,然后迅速衰退。

通过过滤器并进入高级分析水平的信息再接受进一步的加工,从而被识别和存储。

这种过滤器类似于高保真听力设备中的交叉滤波器。

它是按“全或无”方式进行工作的,即接通一个通道的同时关闭所有其他通道。

韦尔福德(Welford,1959)因此称其为单通道模型(如图6-1)。

在这个模型中,过滤器的选择作用不是随机的,只有新异的、较强的和具有生物意义的刺激才易于通过,并最终受到注意。

后来布罗德本特又强调期待的作用,凡为人所期待的信息容易受到注意。

另外,他还进一步指出,该过滤器位于语义分析(知觉)之前。

故而布罗德本特的过滤器模型被称为早期选择模型。

图6-1布罗德本特的单通道过滤器模型按照早期选择模型,不管有多少通道同时向人的信息加工系统输入信息,在同一时间能够通过注意过滤器的只能是一个通道中的信息。

如果人们必须接收来自多个通道的信息,注意过滤器就只能快速地在各个通道间切换,而这些切换动作必定带来信息输入的不完全。

因此布罗德本特借助双耳分听技术来验证早期选择模型。

所谓双耳分听就是指让被试的双耳同时分别听到两个分离的相互独立的声音,通常用立体声耳机来实现。

在布罗德本特的一个实验中,被试两耳同时听到一定的刺激,例如,左耳—6、2、7,右耳—4、9、3,“6和4”、“2和9”、“7和3”是分别同时出现的。

数字的呈现速度为2个/秒。

要求被试或是以耳朵为单位分别再现,或是以双耳同时接收的信息顺序成对再现,或是随意再现。

结果发现,分别再现的正确率为65%,成对再现的正确率为20%;而随意再现时则被试多采取分别再现。

布罗德本特认为这样的实验结果支持了早期选择模型:每只耳朵都可以看成一个通道,每一个通道的信息都是单独储存的,过滤器允许每个通道的信息单独通过,所以以耳朵为单位的分别再现被优先选择,且其效果也优于通道之间不停转换的成对再现的效果。

后来,彻里(Cherry,1953)和默瑞(Moray,1959)等的实验也分别证明了注意选择的单通道效应。

另外,早期选择模型还得到了电生理学实验的支持,这在后面介绍电生理学的研究方法时会具体介绍。

但是,也有一些实验结果与早期选择模型不相吻合。

牛津大学的两名学生格雷和韦德伯恩(Gray & Wedderburn,1960)发现,当在双耳分听实验中安排一些有意义的材料时,例如,左耳—OB、2、TIVE,DEAR、5、JANE;右耳—6、JEC、9,3、AUNT、4,被试不是按耳朵为单位再现,而多是按意义再现,即从两只耳朵分别接收的音节组成词(objective),或由单词组成一个短语(dear aunt Jane)。

这个结果表明,过滤器可能通过不止一个通道的信息。

由于早期选择模型无法解释此类实验结果,因此有关注意机制的理论不久就被更新了:在新的理论中,尽管注意的功能仍然被比作信息加工系统中的瓶颈,但该瓶颈的位置后移了。

(二)中期选择模型(衰减模型)特雷斯曼(Treisman,1964)对双耳分听技术进行改进,设计了追随耳实验,并提出了注意的衰减模型。

所谓追随耳实验,其实就是要求被试在双耳分听过程中始终复述某一个耳朵听到的信息,并且忽略所有来自另一耳朵的信息。

这两个耳朵被分别称为“追随耳”和“非追随耳”。

按照早期选择模型,非追随耳信息应当完全被忽略,不可能得到高级的语义加工。

但是追随实验的结果却显示:非追随耳的信息也可以得到高级分析。

由此特雷斯曼认为,过滤器并非依“全或无”的原则工作,而是按衰减方式进行的;不是只允许一个通道(追随耳)的信息通过,而是既允许追随耳的信息通过,也允许非追随耳的信息通过,只是非追随耳的信号受到衰减,强度减弱了。

但若这些减弱的非追随耳信号具有特别的意义(比如自己的名字),具有较低的阈值,那么仍可得到高级加工而被最终识别。

她还提出,影响记忆中各个项目阈限的因素不仅包括上下文、指示语等刺激特点方面的情境因素,还包括个性倾向、项目意义以及熟悉程度等高级分析水平的状态因素。

可见,特雷斯曼与布罗德本特不同,她重视中枢系统的二次选择功能(如见图6-2)。

图6-2特雷斯曼的衰减模型特雷斯曼设计了一系列实验来验证这个理论。

实验中,当她给被试两耳呈现的材料同为英文小说时,非追随耳的信息可以得到一定的识别;但当给非追随耳呈现的信息为生物化学材料时,则难以识别。

前者是因为追随耳信号所激活的项目使非追随耳的相同或相近项目的阈限降低了。

在英法双语被试的实验中,她再次证明了这个问题。

因为法语差者中只有2%的被试知道非追随耳中的法语信息,而法语好者则为55%。

总之,特雷斯曼的模型强调:(1)信息是大量输入的,这与早期选择模型一致;(2)加工过程是“衰减”式的;(3)过滤器的位置有两个,一为语义分析之前的外周过滤器,一为语义分析之后的中枢过滤器。

可见,特雷斯曼强调了中枢过滤器的作用,因而又被称为中期选择模型。

(三)晚期选择模型追随耳实验的实验设计遭到了一些有力的批评,例如,实验者要求被试对一个耳朵的信息进行出声复述,而对另一耳朵的信息则不必复述,这种操作本身就将两个通道在实验开始时就置于不公平的地位上。

因此,批评者指出,实验中追随耳和非追随耳在实验结果上的差异很可能是由复述这一额外变量的混淆造成的。

也就是说,注意选择所在的位置可能并不在信息加工的早期,也不在中期,而是在晚期。

这就是晚期选择模型。

晚期选择模型是由多伊奇等(Deutsch & Deutsch,1963)首先提出的。

他们认为,多个输入通道的信息均可进入高级分析水平,得到全部的知觉加工。

信息加工瓶颈位于知觉和工作记忆之间。

因此,注意不在于选择知觉刺激,而在于选择对刺激的反应。

他们设想,中枢的分析结构可以识别一切输入,但输出是按其重要性来安排的,只对重要的刺激反应,而对不重要的刺激则不反应。

此外,这种重要性的安排有赖于长期的倾向、上下文和指示语等,并且其衡量标准还随新刺激的不断输入而变动。

后来,诺曼(Norman,1968,1976)又进一步对此模型进行了修订。

他认为,一些东西之所以未被注意、未被说出,是因为个体一味地注意和反应其他东西,从而使它们在识别之外未得到继续加工(如从记忆中提取等)的缘故。

晚期选择模型由于强调反应的选择,因而又被称为反应选择模型(如见图6-3)。

图6-3多伊奇—诺曼的反应选择模型晚期选择模型也得到了一些实验的支持。

在哈德威克(Hardwick,1969)的实验中,让被试同时注意双耳,当从右耳或左耳听到随机呈现的靶子词时,要分别作出反应。

结果两耳对靶子词的反应率都超过50%,达到59%~68%,且两耳差异不显著。

1974年,希夫林(Shiffrin)等的实验也支持了此反应选择模型。

总之,这些实验结果都提示,无论是单耳还是双耳都能识别输入的信息,只要所处的条件相同,就能有相同的识别率。

由于晚期选择模型强调输入的所有信息都得到了加工,所以能解释注意分配现象;又由于储存在长时记忆(long-term memory,简称LTM)中的这些项目激活阈值很低,所以也能解释特别有意义的信息易引起人注意的现象。

然而,由于该模型假定所有的输入信息都被中枢加工,所以是不经济的,而且它也无法解释客观存在的早期选择现象。

早期选择中期选择晚期选择图6-4三种模型的信息选择位置(采自黄希庭,1991)对注意选择的位点到底是在早期还是在晚期还是有争论的,而中期选择模型则是一个折中的理论,因此要在两类理论中说出哪一个正确,是很困难的任务,因为很可能两者都并不完全正确。

例如,在默瑞(1959)的实验中,要求被试跟随一只耳朵中呈现的信息而忽略另一只耳朵中的信息。

结果被试往往不能记住非追随耳中呈现的信息,但是却可以觉察并记住自己的名字。

晚期选择理论认为这一结果表明注意是在知觉完成之后起作用的,因为非注意信息的语义内容可以影响它是否被记住。

但是,早期选择理论的支持者却认为:人们对熟悉的刺激(如自己的名字)有更低的感觉阈限,结果,对非注意刺激的部分感觉的衰减导致对大多数感觉输入的操作很差,但不会导致对自己名字的操作变差。

可见,对选择位点的研究是有困难的,要真正了解注意阀门在信息加工中的位置,还有赖于实验方法的不断改良。

二、资源限制理论与可证伪标准资源限制理论是由卡内曼(1973)最初提出的。

他把注意看做心理资源,认为人的心理资源总量是有限的,注意的有限性不是过滤器作用的结果,而是受到了从事操作的有限心理资源的限制。

注意的功能就是资源分配(因此该理论也称为资源分配理论)。

如果一个任务没有用尽所有的资源,那么注意可以同时指向另外的任务。

后来,诺曼和博布罗(Norman & Bobrow,1975)又通过对资源限制的区分进一步精确化了心理资源的概念。

他们提出了“材料限制”和“资源限制”的划分。

所谓材料限制是指其作业受到任务的低劣质量或不适宜的记忆信息的限制,因而即使分配到较多的资源也不能改善其作业水平。

例如,在强噪音背景下觉察某一特定声音,如果该声音过弱,那么即使分配较多的资源,也是难以觉察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