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异化理论
马克思的异化劳动理论及其现实意义
马克思的异化劳动理论及其现实意义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以下简称《手稿》)中首次提出的概念,又称劳动异化。
从哲学角度界定,所谓异化是指在一定条件下,主体把自己的素质或力量转化为跟自己对立,支配自己的素质或力量,是一个用以表达本质的存在,主体向客体转化关系的概念。
劳动是人类的社会属性,通过这种自由、自觉的活动,人才能称其为人,也才能从事多方面的活动,从而在各个方面发展和完善自己,但是劳动不仅有其积极的一面还有其消极的一面。
马克思认为劳动是人的本质,但在私有制条件下,工人和资本家极端对立,劳动发生了异化。
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工人创造了财富,而财富却为资本家所占有并使工人受其支配。
因此,这种财富及财富的占有、工人的劳动本身皆异化成为统治工人的、与工人敌对的、异己的力量。
这就是劳动异化。
1 异化劳动的内容手稿中对于异化劳动理论主要表述为四个方面的内容:(1)劳动对象的异化。
马克思在手稿中指出,劳动产品成了不依赖于生产者工人的异己力量,即工人同自己的劳动产品相异化。
按一般经验,劳动创造了人,劳动是人的内在本性,劳动产品是劳动主体的对象化,主体应该在劳动产品中实现自己并理所当然地将其占有。
然而,在资本主义私有制条件下,人类劳动这一创造性活动反而变成了非人的外在力量,劳动者不能自由地支配自己和自己的劳动,劳动对他而言,变成了一种异化的、外在的、脱离了人的本性的东西。
正如马克思所说:“工人生产的财富越多。
他的产品的力量和数量越大,他就越贫穷。
工人创造的商品越多他就越变成廉价的商品。
物的世界的增值人与人的世界的贬值成正比” 。
(2)劳动本身的异化。
按照马克思的观点,劳动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的一种活动,在这种活动中人的聪明才智和肉体力量都体现在劳动产品上。
此外,通过这种活动人的智慧和体力都获得了发暖,同时劳动者还在劳动实践中感到一种创造的幸福和愉悦。
在异化劳动中,劳动的性质则完全改变:“劳动者在自己的劳动活动中并不肯定自己,而是否定自己,并不感到幸福而是感到不幸,并不是自由地发挥自己的肉体力量和精神力量,而是使自己的肉体受到损伤,半青神遭到摧残”。
浅谈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的异化劳动理论
浅谈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的异化劳动理论[摘要] 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提出了“异化劳动”这一概念,这一概念的产生有其时代原因,同时也批判的继承了黑格尔和费尔巴哈的理论观点。
异化劳动作为一个过程有四个方面的规定性:劳动者和自身的劳动产品相异化;劳动者和自身的劳动相异化;人和人的类本质相异化;人和人相异化。
异化劳动理论蕴含着十分丰富的价值,值得我们去不断的学习和探索。
[关键词] 手稿;异化;异化劳动一、异化劳动理论产生的时代背景和理论基础《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又称《巴黎手稿》)是研究马克思早期思想的重要著作之一,它的问世使当时的工人运动有了思想武器,使当时正在经历磨难的工人看到了一丝曙光。
异化劳动理论并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有其时代背景和理论基础。
(一)异化劳动理论产生的时代背景19世纪30、40年代,英国已经率先完成了工业革命,法国、德国等其它的欧洲国家也在大规模的进行当中并取得了较大的发展。
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使得资产阶级取代了封建贵族和封建势力成为社会的统治阶级。
资本主义的发展,一方面解放了社会生产力,提升了工业生产水平,推动了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另一方面也导致了社会各个阶级之间以及资本主义的固有矛盾日益尖锐,被剥削阶级在剥削阶级的压迫之下生活贫困不堪。
随着经济和技术水平的发展,一大批新兴工厂纷纷建立,先进的生产方式不断吞噬传统的生产方式并扩大生产,这使得大量传统工厂纷纷破产,大量传统生产方式从业者纷纷失业,而新兴工厂却需要越来越多的劳动力来保证生产活动的正常进行。
在这种情况之下,大批量的工人为了生存被迫进入工厂,但是,工厂所需工人是有限的,这便出现了劳动力供大于求的现象。
大量的工人为了能够进入工厂而降低要求以提升自身的竞争力,而资本家对这样的现象是十分乐见其成,他们为了获得更大的利益,完全不顾工人的生活条件,不断延长工人的工作时间并降低工资标准。
工人的工资不断减少,使得他们的整体购买力水平不断下降,从而影响了整个社会的经济发展。
第七章 马克思的劳动异化理论_74950851_77502702
三“异化”概念在近代哲学中的形成
1 卢梭 异化即权利的转让与放弃 2 席勒 社会分工与人性的分裂
3 黑格尔的异化观念
4 费尔巴哈 宗教异化
1 卢梭
宗教的本质是人的本质的对象化。不是上帝创 造了人,而是人创造了上帝。
4 费尔巴哈 宗教异化
人同自己相分裂,人使他自己的本质对象化,然后, 又使自己成为这个对象化了的、转化成为了主体的、 人格的、本质的对象。这就是宗教的秘密。 “人之对象,不外就是他的成为对象的本质。人怎 样思维、怎样主张,他的上帝也就怎样思维和主张, 人有多大的价值,他的上帝就也有这么大的价值,不 会再多一些。上帝之意识,就是人之自我意识;上帝 之认识,就是人之自我认识。
1 工人与劳动产品的异化
“凡是成为他的劳动产品的东西,就不再是他本身的 东西。因此,这个产品越多,他本身的东西就越少。 工人在他的产品中的外化,不仅意味着他的劳动成为 对象,成为外部的存在,而且意味着他的劳动作为一 种异己的东西不依赖他而在他之外存在,并成为同他 对立的独立力量:意味着他给予对象的生命做为敌对 的和异己的东西同他相对立。”
1
工人与劳动产品的异化
工人同自己的劳动产品的关系就是同一个异己的对 象关系。因为根据这个前提,很明显,工人在劳动中 耗费的力量越多,他亲手创造出来反对自身的,异己 的对象世界的力量就越大,他本身,他的内部世界就 越贫乏,归他所有的东西就越少。宗教方面的情况也 是如此。人奉献给上帝的越多,他留给自己的就越少。 工人把自己的生命投入对象:但现在这个生命已不再 属于他而属于对象了。因此,这个活动越多,工人就 越丧失对象。“
马克思“异化劳动”理论逻辑理解下的“异化消费”
马克思“异化劳动”理论逻辑理解下的“异化消费”随着社会的发展,马克思的异化劳动理论逐渐引发人们对于“异化消费”的思考。
在现代社会中,人们不仅在工作中经历着异化现象,同时在消费中也可能出现异化现象。
那么,什么是“异化消费”?它又是如何与马克思的异化劳动理论相联系的呢?本文将从逻辑的角度,深入探讨马克思的异化劳动理论与“异化消费”的关系。
我们需要了解马克思的异化劳动理论。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首次提出了异化劳动的概念。
异化劳动是指工人将自己的劳动力卖给资本家,在生产过程中,工人将自己的劳动力投入到商品的生产中,但生产的结果归属于资本家,工人失去了对自己劳动的控制权和产品的所有权。
这种剥夺了工人对劳动的控制权和产品的所有权的现象,便是异化劳动的根本原因。
在这一过程中,工人的劳动变得像是被他人操纵和控制的工具,失去了劳动的主体性和自主性,这便是劳动的异化。
在现代社会中,我们可以看到“异化消费”这一现象。
随着消费主义的盛行,人们越来越多地将自己的需求和动机置于商品和市场逻辑之中。
消费者不再是对商品的真正需要进行理性判断,而是很容易受到广告、媒体和社会风气的影响而盲目跟风消费。
这样的消费方式导致消费者对自己的真实需求产生异化,变成了商品和市场经济中的客观需求的俘虏。
消费者在追求身份认同和社会地位的过程中,往往忽视了自己真实的需求,导致消费的异化现象。
接下来,我们来探讨“异化消费”与马克思的异化劳动理论之间的联系。
从逻辑上讲,异化劳动与异化消费都是商品经济条件下的产物。
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成为社会生活的主要形式,使得人们的劳动和消费都受到了商品逻辑的束缚。
在生产方面,工人的劳动力被剥夺了自己的控制权,导致了劳动的异化;在消费方面,消费者的需求和动机也受到了商品和市场逻辑的异化,变成了客观需求的奴隶。
这种商品经济逻辑下的异化现象,既影响了工人的劳动,也影响了消费者的消费,使得人们在社会经济活动中失去了自主性和主体性。
论马克思异化劳动理论的四重内涵
论马克思异化劳动理论的四重内涵马克思异化劳动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一个重要理论,也被称为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中的劳动观。
它提出了劳动是人类活动的基础、人与自然界的关系和生产方式的变迁等重要观点。
本文将从四重内涵来探讨马克思异化劳动理论。
第一重内涵:劳动与人的关系马克思异化劳动理论中最重要的观点之一,就是劳动是人类活动的基础。
马克思认为,劳动是人类与自然界的一种关系,人通过劳动来改变自然界,满足自身的生存需要。
在这个过程中,人类不断地掌握和应用自然界的资源,不断地丰富和发展自己。
但是,在现代社会中,由于资本主义的存在,人们的劳动变得越来越无趣、枯燥、单调。
人们在劳动中不再感受到自由和创造的快乐,劳动变成了一种荒废和虚无的状态。
这种情况导致了劳动与人的关系的异化,使得人们逐渐丧失了劳动的意义和价值。
马克思异化劳动理论中,人与自然界的关系也是一个重要的问题。
马克思认为,人类的生存和繁荣需要依赖于自然界的资源,而人与自然界的关系也不仅是单纯的物质关系,而是包括了所有的自然条件、自然规律和自然环境。
现代社会中,由于资本主义的存在和发展,人类对自然界的控制和剥夺变得越来越大,这导致了严重的环境问题。
空气、水源、土地等资源的恶化已经对人类生存和繁荣带来了巨大的威胁。
因此,要解决这些问题,我们需要重新思考人与自然界的关系,重视自然保护,倡导可持续发展。
第三重内涵:社会制度与生产方式的变迁马克思异化劳动理论中,还阐述了社会制度与生产方式的变迁对劳动的影响。
马克思认为,历史的发展是人类的劳动方式发生变化的过程。
不同的生产方式有不同的劳动方式和劳动形式,从而影响了人们的生产和生活。
资本主义制度强调为了利润和效益,企业会将劳动者变成机器,使劳动不断细化和强化,从而导致了劳动的异化。
为解决这个问题,我们需要倡导一种新的生产方式,那就是人本主义的生产方式。
在这种生产方式下,我们要重视人类的智慧和创造,重视人与自然界的关系,劳动不再是单纯为了生产和经济利益,而是始终以人为本,符合人类的利益和需要。
论马克思异化劳动理论的四重内涵
论马克思异化劳动理论的四重内涵【摘要】马克思异化劳动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之一,对于我们理解劳动的本质和劳动过程中的问题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本文通过对马克思异化劳动理论的四重内涵进行分析,包括异化劳动的本质、表现形式、影响、历史渊源以及对社会的启示。
深入探讨了马克思对劳动过程中人的异化和劳动产品的异化的理论,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的劳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矛盾。
本文指出了马克思异化劳动理论的深刻内涵和当代意义,呼吁我们重视劳动者的权益和劳动过程中的人文关怀,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力量。
【关键词】马克思, 异化劳动理论, 内涵, 本质, 表现形式, 影响, 历史渊源,社会启示, 当代意义1. 引言1.1 马克思异化劳动理论的重要性马克思的异化劳动理论被认为是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之一,对于理解现代社会经济结构、劳动关系和人类自身的本质具有重大的意义。
异化劳动理论的重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异化劳动理论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中劳动者与劳动产品、生产过程以及生产资料之间的关系是怎样失衡和扭曲的。
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劳动者在生产过程中失去对自身劳动的控制权和生产结果的所有权,这种异化的劳动关系导致了劳动者与自己的劳动、劳动产品之间的疏离,进而导致了劳动者的精神和身体的虚脱。
异化劳动理论探讨了如何实现对异化劳动关系的解放和超越。
马克思认为,只有通过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改革,才能够最终消除异化劳动关系,实现劳动者与劳动之间的和谐关系,使劳动者成为自己的主人而不是被剥削的对象。
异化劳动理论对于指导社会主义建设并探讨未来社会的科学规划和实践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2. 正文2.1 异化劳动的本质马克思认为,异化劳动的本质在于劳动者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中失去自我和自主性。
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劳动者被迫在生产过程中失去对自己劳动的控制权,他们的劳动成果被剥夺和资本家所占有,劳动者只能通过出卖自己的劳动力来换取生存所需的报酬。
马克思“异化劳动”理论逻辑理解下的“异化消费”
马克思“异化劳动”理论逻辑理解下的“异化消费”马克思的“异化劳动”理论是他对资本主义社会中劳动者的状况和心理状态进行的分析。
他认为,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劳动者的劳动是被剥夺了控制权和自由的,他们不再将劳动视为自己的实践活动,而是被迫去完成雇主赋予的任务。
这种异化劳动让劳动者感到他们与劳动的产品和自身的关系成了异化的关系,劳动成了一种负担,不再是一种自我实现的方式。
马克思认为,异化劳动是资本主义制度的必然产物,它剥夺了劳动者的人性和创造力。
基于对劳动的异化现象的观察,马克思提出了“异化消费”这个概念。
异化消费是指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劳动者不再通过消费来满足自身的需求,而是通过消费来逃避劳动所带来的压力和痛苦。
异化消费体现了劳动者对消费品的无意识购买和无意义的消费行为,他们借此来追求一种短暂的享乐和满足感。
异化消费的逻辑可从以下三个方面来理解。
异化劳动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导致劳动者与他们的劳动产物和自身的关系成为异化的关系,劳动者不再能够体验到劳动所带来的自我实现和满足感。
这使得劳动者寻求其他的个人满足感和快感,而消费成为了他们追求这种感觉的一种途径。
资本主义社会中的市场经济推动了消费的不断增长和扩大,产品的多样性和广告的宣传让劳动者陷入一种无尽的欲望循环中。
劳动者通常会购买一些他们并不真正需要的商品,这种购买行为是出于对自我满足感的渴望,但却在无形中加重了他们的经济负担。
异化劳动剥夺了劳动者的自主权和创造力,使他们在工作中失去了自我决策的能力。
而这种自主权的丧失会延伸到劳动者的日常生活中,他们也无法真正地自主选择和决策自己的消费行为。
在异化劳动的逻辑下,劳动者购买的商品可能并不是他们真正需要的,而是受到市场和广告等外界因素的影响。
这些消费行为本质上也是一种被动和无意识的选择,进一步强化了劳动者的异化状态。
马克思的“异化消费”理论指出了资本主义制度下劳动者消费行为的特点和逻辑。
异化劳动导致了劳动者对消费的态度和目的的改变,使他们通过消费来逃避劳动的压力和痛苦,从而陷入了一种无尽的消费循环中。
《劳动异化理论》课件
异化劳动的根源
私有制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使得 劳动者与生产资料、劳动过程和劳 动成果相分离,导致劳动的异化。
劳动异化的表现形式
劳动者与劳动活动的异化
劳动者与自我的异化
劳动者感到自己的劳动是一种被迫的 、非自愿的活动,失去了对自己劳动 的支配权和控制权。
招聘与选拔
劳动异化理论有助于企业更好地理解员工的心理状态和需求,从 而制定更符合员工需求的招聘和选拔策略。
培训与发展
企业可以利用劳动异化理论来优化员工的培训和发展计划,帮助员 工更好地适应工作环境,提高工作满意度和效率。
绩效管理
劳动异化理论有助于企业建立更加科学合理的绩效管理体系,通过 关注员工的成长和进步,激发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力。
在社会经济发展规划中的应用
产业结构调整
01
劳动异化理论有助于指导社会经济产业结构调整,推动经济发
展方式转变,提高社会生产效率。
劳动力市场改革
02
劳动异化理论为社会劳动力市场改革提供了思路和方法,有助
于优化劳动力资源配置,提高劳动力市场的活力和效率。
社区发展
03
劳动异化理论可以为社区发展提供指导,帮助社区更好地满足
对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影响
经济增长放缓
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和效 率降低,可能导致整体经 济增速放缓。
社会矛盾激化
劳动者对工作的不满可能 转化为对社会的不满,加 剧社会矛盾。
人才流失与短缺
劳动异化可能导致优秀的 人才离开劳动力市场,或 不愿参与工作,造成人才 流失和短缺。
对企业管理和企业文化的影响
管理难度加大
03
异化劳动理论
异化劳动理论一、马克思的异化劳动理论在《1844 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论述了异化劳动的四重规定: 劳动者与劳动产品之间的异化关系,即“物的异化”; 劳动活动本身的异化,即“自我异化”; 人与自己类本质的异化; 人与人之间相互关系的异化。
(一) 第一重规定: 劳动者与劳动产品之间的异化关系,即“物的异化”。
这是指在资本主义条件下,劳动者生产的产品不归劳动者自身所有,而归资本家所有,并被资本家用来继续作为支配劳动者的手段。
“对象化表现为对象的丧失和被对象奴役,占有表现为异化、外化”。
在这种情况下,劳动者的劳动产品就成为一种异己的存在物与劳动者相对立,其结果是导致工人的赤贫,并且工人生产劳动越多,他就被剥削得越多,就越是贫穷。
以至于说到“劳动的现实化竟如此表现为非现实化,以至工人非现实化到饿死的地步。
”(二) 第二重规定: 劳动活动本身的异化,即“自我异化”。
这是指在劳动过程中。
劳动者的劳动不属于自己,而属于资本家,即在生产中,工人的劳动不是自愿的劳动,而是被迫的强制劳动。
因此,工人在自己劳动过程中感觉到肉体的折磨和精神的摧残。
(三) 第三重规定: 人与自己类本质的异化。
这是从第一、第二规定中抽象出来的。
正是因为劳动产品、劳动活动都异化了,所以人的类本质也异化了。
人的类本质是自由自觉的活动,是人的目的。
而在异化劳动中,人的活动不再是自由自觉的活动,它在异化劳动中成为了维持个人生活的手段。
这就把人的类本质变成人的异己的本质,把工人的人的本质同人相异化了。
人的类本质消失了,人成为一种经济动物。
工人的劳动仅仅成为维持肉体生存的手段,和动物的生命活动没什么区别。
其唯一的区别就是动物是直接从自然界索取,而人是从经济社会中非通过自由自觉的活动去获得。
(四) 第四重规定: 人与人之间相互关系的异化。
这是人同自己的劳动产品、劳动活动、自己的类本质相异化的直接结果。
当工人的劳动产品、劳动不直接归工人所有时,他必定归另外的人所有; 当工人同自己的类本质相异化时时,实际上就是同另一个人相异化。
对马克思异化劳动理论的简要解读
228作者简介:刘婷婷(1997— ),女,汉族,四川自贡人,硕士。
主要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晦涩难懂,其精髓和核心则是马克思对异化劳动四重规定的阐述。
此前,当马克思思想转向费尔巴哈之后,对黑格尔法哲学进行批判时,他意识到人类思想的形成植根于“市民社会”,而对市民社会的剖析要从政治经济学开始,由此转向了对政治经济学的批判。
一、马克思异化劳动理论的提出异化劳动是马克思在对国民经济学基本的“二律背反”的批判上提出的。
所谓二律背反是指两个内在矛盾的命题可以同时得到证明。
“国民经济学家对我们说,劳动的全部产品,本来属于工人,并且按照理论也是如此。
但是,他又同时对我们说,实际上工人得到的是产品中最小的、没有就不行的部分。
”一方面,古典经济学家提出所有价值、财富都是劳动创造的,这个层面上,按照自然法的原则,劳动成果就应该属于工人。
但是另一方面,他们又提出,劳动者在生产过程中得到一部分,并且是最小的那部分,是为了繁衍工人这个奴隶阶级所必要的一部分,即工资,也就是劳动的价格。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矛盾呢?马克思给出的回答是因为国民经济学的前提是劳动,并且这个劳动不是一般劳动,而是自相矛盾的劳动。
“劳动在国民经济学中仅仅以谋生活动的形式出现”。
人就被当作机器的附庸,失去了人的类本质,而是就像一个机器那样,而工人的工资就是机器的必要运转的“维修费”,除此以外,不会再多一分一毫。
显然,对工人而言,这样的待遇必然是极其不公平的。
马克思认为这种自相矛盾的劳动就是有害的、招致灾难的劳动,也就是异化劳动。
二、马克思异化劳动理论的四重规定马克思从四个方面阐述了自己的异化劳动理论,富含深刻的内在逻辑性。
首先,劳动者与劳动产品异化。
劳动者与生产资料相分离,由于并没有掌握生存资料,因此工人对产品并没有支配权。
工人越努力生产产品,归属于他的产品就会越少,因此劳动者在生产过程中就越发处于不利地位。
生产的劳动产品数量越多,劳动者的生活就越倍受压迫。
马克思中的异化劳动概念
马克思中的异化劳动概念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异化劳动是一个重要概念。
它关注的是人类劳动的本质特征和人类的自然本质。
从马克思的角度看待劳动,人们会发现,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人们的劳动方式发生了变化,以至于劳动方式的变化引发了人类自身的变化。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探究马克思中的异化劳动概念:•异化劳动的概念•马克思对异化劳动的思考•异化劳动对于社会的影响•结论异化劳动的概念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与哲学手稿》中提出了异化劳动概念。
异化劳动是指在资本主义社会下,人们的劳动变成了一份商品,劳动者的劳动结果不是为了满足自己的需要,而是为了获取雇主支付的工资。
劳动者失去了对自身劳动过程和劳动对象的控制,劳动成为了一种没有自由和没有创造性的工具。
劳动者自己所生产的产品反过来支配和支配他们自身,让人们产生了一种对自身劳动成果的无奈和失落的感觉。
马克思对异化劳动的思考在马克思看来,异化劳动本质上是人类劳动活动中的矛盾。
人们生产商品的目的变成了资本家的利益,而不是为了满足自身的生活和需要。
这个利益的转化,使得人们开始失去了对自身生命的精神和文化的掌控,也迷失了生命的真正意义。
在这种情况下,劳动者常常感到对掌控生命的一切都失去了控制,包括他们的生产过程、使用工具的过程和产品的使用过程。
因此,劳动者和他们自己所生产的商品之间出现了一种分离。
劳动者和社会之间的分离是异化存在的本质和基础。
此外,马克思揭示了现代社会中存在的三种类型的异化:从物到人的异化、从人到人的异化和从人到自然的异化。
从物到人的异化是指劳动者把自己的生产结果转化为商品,通过商品交换得到生产者的利润。
生产者面向的是利润而非消费者。
商品成了劳动过程的结果,与生产者失去联系,从而让劳动成果不再属于人类。
从人到人的异化是指在人际交往中,人们出于个人私利,而不是为他人所作的贡献出发。
这种异化产生了竞争和对立,阻碍了人类社会的和谐。
从人到自然的异化是指人们在对待自然和环境时,把自然环境看成是推动利益增长和产值增加的一个无穷大储备,而不是尊重自然、合理利用。
马克思的异化劳动理论
马克思的异化劳动理论“异化劳动”理论是马克思在其著作《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以下简称《手稿》)中提出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理论,在马克思思想发展历程中占有特殊地位,是马克思思想走向成熟途中的一级重要阶梯。
也正因为《手稿》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的重要地位,所以引发了对这一理论广泛、热烈而持久的讨论。
目前,流行着两种极端的观点:一种观点认为,异化理论是马克思早期著作中的不成熟思想,他创立唯物史观后就根本抛弃了这一思想,并用新的科学概念替代了“异化”概念;另一种观点则认为,早期《手稿》中的人本主义异化理论的“思想顶峰”,后来的唯物史观著作对异化问题的继续探索,是一个“创造力下降”的退化过程。
这两种观点貌似合理,实际上都是对马克思异化理论的严重曲解,他们都根本忽视了马克思后来的科学著作(特别是《资本论》)对早期异化观基本思想的直接继承和重大发展。
笔者就针对这两种观点,提出一些不同的看法,为马克思异化劳动理论作一辩护。
一、“异化劳动”概念解读异化(alienation)一词来源于拉丁文的alientio和alienate,表示脱离、转让、出卖、受异己力量统治、让别人支配等义。
在近代,欧洲哲学家霍布斯是第一个提出异化概念的哲学家,霍布斯认为,国家本身就是一种异化(他主张人性本恶,认为人与人的关系像狼一样,总是处于战争状态),异化主要是指转让。
法国的哲学家卢梭的异化思想反映在法国大革命时期发表的《人权宣言》中,他主要从经济、政治和伦理道德的角度阐述了这一思想,把异化看成是人们利己主义的结果。
而真正从政治上探讨异化,并达到一定程度的是法国哲学家爱尔维修,在他的伦理学和社会理论中,汲取了卢梭的社会契约论的积极因素,形成了自己的政治异化概念。
他认为,异化的社会往往使人们行为的结果也发生异化,良好的愿望并不产生良好的结果。
由此可见,在近代,异化概念是唯物主义或启蒙学派的哲学家们用来表达反封建社会政治观点的一个工具。
真正把异化概念纳入唯心主义轨道,还是从德国古典哲学开始的。
述评马克思的异化劳动理论
述评马克思的异化劳动理论摘要:马克思的劳动异化理论包括劳动者和劳动产品的异化、劳动活动本身的异化、人同自己类本质的异化、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异化等四个方面,针对造成异化劳动的原因,马克思提出了消灭异化劳动必须全面发展社会生产力和从政治上解放工人阶级,实现共产主义社会。
这一理论对于科学认识当代资本主义的劳动异化现象以及探讨社会主义劳动异化现象是否存在有着重要意义。
关键词:马克思;异化劳动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以下简称《手稿》)中首次提出异化劳动的概念,又称劳动异化。
“异化”一词在德国古典哲学产生以前还不是一个专门的哲学术语。
直到19世纪哲学家黑格尔才把“异化”当作哲学概念引进哲学领域。
从哲学角度界定,所谓异化是指在一定条件下,主体把自己的素质或力量转化为跟自己对立、支配自己的素质或力量,是一个用以表达本质的存在,主体向客体转化的概念。
劳动是人类的社会属性,通过这种自由、自觉的活动,人才能称其为人,也才能从事多方面的活动,从而在各个方面发展和完善自己,但是劳动不仅有其积极的一面还有其消极的一面。
马克思认为劳动是人的本质,但在私有制条件下,工人和资本家极端对立,劳动发生了异化。
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工人创造了财富,而财富却为资本家所占有并使工人受其支配。
因此,这种财富及财富的占有、工人的劳动本身皆异化成为统治工人的、与工人敌对的、异己的力量,这就是异化劳动。
一、异化劳动的内容马克思认为,人区别于动物的根本特性是自由自觉的活动,即生产劳动。
劳动是人的社会属性,但在资本主义条件下,劳动异化了。
由此出发,《1844 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从四个方面全面阐述其异化劳动的规定性:(一)劳动者和他的劳动产品的异化。
即工人生产的对象越多,他能占有的对象就越少,并越受其对象(产品)的奴役和统治。
劳动产品是劳动的产物是人的本质的对象化,劳动产品应属于劳动。
但在资本主义社会,“劳动所生产的对象,即劳动的产品,作为一种异己的存在物,作为不依赖于生产者的力量,同劳动相对立。
论马克思异化劳动理论的四重内涵
论马克思异化劳动理论的四重内涵【摘要】马克思的异化劳动理论是其重要理论之一,包含了四重内涵:劳动者的异化、产品的异化、人与人的异化以及劳动过程的异化。
通过研究这四个方面,可以更深刻地理解马克思对于资本主义社会的批判和对于人类解放的呼吁。
劳动者在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失去了自我,产品变成了异化的存在,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变得冷漠,劳动过程本身也因为资本主义的目的性而变得异化。
通过这篇文章的探讨,可以更好地理解马克思的异化劳动理论对当代社会的指导意义,以及如何从根本上解决资本主义制度带来的问题。
【关键词】马克思、异化劳动、劳动者、产品、人与人、劳动过程、概念、结论1. 引言1.1 引言马克思的异化劳动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社会最深刻的批判之一。
异化劳动理论涉及到劳动者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中所经历的种种异化现象,包括劳动者本身的异化、产品的异化、人与人的异化以及劳动过程的异化等方面。
通过对这四重内涵的分析,可以更深入地理解资本主义社会中的劳动过程究竟是如何影响着劳动者的生活和社会的运行。
在本文中,我们将围绕马克思异化劳动理论的四重内涵展开讨论,探究劳动者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中所遭遇的各种异化现象,以及这些异化现象对社会和个体的影响。
通过深入剖析马克思的理论观点,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和理解当代资本主义社会中存在的矛盾和问题,为对社会的深刻改革提供理论支持和指导。
将为后续论述奠定基础,为读者提供研究主题的背景和重要性,引发读者的兴趣和思考,为文章的正文部分做好铺垫。
2. 正文2.1 马克思异化劳动的概念马克思的异化劳动理论是其哲学思想中的重要部分,也是其对资本主义社会现象进行深刻剖析的重要内容之一。
在马克思看来,异化劳动是指劳动者在生产过程中失去了自身劳动产品和劳动过程的控制权,从而使其与自身劳动成果产生了隔阂和疏离,最终导致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异化,甚至产生了产品本身的异化现象。
评析《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的异化劳动理论
评析《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的异化劳动理论一、本文概述本文旨在深入评析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提出的异化劳动理论。
该理论是马克思早期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理解其后续政治经济学批判和社会主义理论具有基础性意义。
本文首先简要介绍《手稿》的写作背景和马克思异化劳动理论的基本内容,包括劳动的异化、物的异化、人的异化和人与人的异化四个方面。
随后,文章将详细阐述异化劳动理论的核心观点,即劳动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下如何成为一种压迫人的力量,导致人的自我异化和全面异化。
通过对异化劳动理论的深入评析,本文旨在揭示马克思对于资本主义社会的深刻批判,以及他对于人类解放和全面发展的追求。
二、《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概述《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以下简称《手稿》)是马克思早期哲学思想的重要体现,是马克思从哲学转向经济学的关键性著作。
这部作品写于1844年夏天,马克思当时正身处巴黎,深入研究政治经济学,并试图通过哲学的方式去理解和批判资本主义经济制度。
在《手稿》中,马克思提出了异化劳动理论,这是他早期思想的核心内容,也是理解其后续哲学和经济理论的重要基础。
《手稿》开篇,马克思便对国民经济学进行了批判性的分析。
他指出了国民经济学的局限性和片面性,认为它仅仅从物质生产的角度出发,忽视了人的主体性和社会关系的复杂性。
在此基础上,马克思提出了异化劳动的概念,认为劳动在资本主义条件下被异化了,变成了与劳动者自身相对立的力量。
这种异化不仅表现在劳动者与劳动产品的分离,还表现在劳动者与劳动过程的分离,以及劳动者与其类本质的分离。
异化劳动理论是马克思在《手稿》中构建的一个全新哲学体系的基础。
通过这个理论,马克思试图揭示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本质和矛盾,以及这种制度如何导致了人的异化和全面压迫。
他进一步指出,要消除这种异化,实现人的自由和全面发展,就必须推翻资本主义制度,建立一个新的社会制度。
《手稿》是马克思哲学思想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劳动异化理论[摘要] 异化劳动是马克思在初步探索科学世界观的过程中形成的巨大成果,表示的是劳动能产生一种异己的外在力量。
异化劳动表现在一系列环节上:工人劳动产品的异化、工人同劳动产品的异化、工人同自身的异化、工人同“人”的异化。
人类至今没有摆脱异化,而且异化在现代社会中表现的更为全面、更为隐蔽,所以全面、正确的分析异化劳动理论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关键词] 马克思异化异化劳动新异化[abstract] alienation of labor is the great achievements of marxism in the initial formation process of exploring scientific world outlook, that are working to produce an alien external force. alienation of labor manifested in a series of links: the alienation of workers labor products, workers with the work product of the alienation of workers, workers with their own alienation, workers with the “human”alienation. human being has not get rid of alienation, moreover the performance of alienation in modern society is more comprehensive, more subtle. so full and correct analysis of the labor theory of alienation has important theoretical and practical significance.[keyword] marx alienation alienation of labor new alienation《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是马克思主义思想形成过程中一部十分重要的著作。
在这部手稿里,马克思把哲学和政治经济学的研究结合起来,进而又把异化和对劳动的分析结合起来,从而创造性的提出了异化劳动理论这个重要的思想成果。
异化劳动是手稿中的核心概念,也是马克思当时全部的思想基础,加深对异化劳动的研究,就可以增进我们对手稿的理解。
一、马克思异化劳动理论的思想来源在哲学的语境中,异化是指主体在一定的发展阶段,由于自己的活动而产生自己活动的对立面,而这个对立面又变成外在的异己力量,并转过来反对主体自身。
异化这个概念虽然早已存在,但在德国古典哲学以前,“异化”并不是一个专门的哲学术语,异化(alienation)来源于拉丁文,表示脱离、转让、出卖、受异己力量的统治,让别人支配等意。
18世纪法国的思想家卢梭首先涉及到异化的实质。
他在《社会契约论》、《论人间的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中,将异化规定为一种损害个人权利的否定活动,即权利的放弃和转让,并揭示了人的活动及其产品变成异己的东西的事实。
他在考察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时看到了人被自然、同类所支配的事实,对人的自由、平等的论述成为马克思异化劳动理论和人类解放思想丰富的思想养料。
19世纪黑格尔首先把“异化”当作哲学概念引进哲学领域,赋予其特定的哲学内涵。
黑格尔从客观唯心主义出发,认为“绝对观念”是异化的主体。
“绝对观念”发展到一定阶段便异化为自然界,然后又从发展中扬弃了异化,回到了“绝对观念”自身。
更为难能可贵的是黑格尔把劳动看做人的本质(黑格尔的劳动仅仅指的是精神劳动),认为人要用劳动来征服自然,并在劳动过程中使自己成为自在的存在,这对马克思的异化劳动理论有很大的启发。
费尔巴哈第一次把“异化”概念运用到宗教的批判上。
他的著名论断是“宗教是人的本质的自我异化”。
他认为异化的主体是感性存在的人,人的本质是理性、意志、感情,而上帝是理性迷雾的产物,上帝是人的本质的对象化、客体化。
人创造了上帝,反而受上帝支配、控制,人的本质丧失。
马克思在费尔巴哈的人本主义思想影响下,接受并运用了他的“类”这一术语,用来描述“类本质的异化”,即人的本质同人相异化。
在对黑格尔哲学的批判中费尔巴哈不仅指出了唯心哲学的错误,而且揭示了他们的认识论根源,马克思在这些观点影响下彻底和黑格尔唯心主义哲学决裂而转向了唯物主义。
二、马克思的异化劳动理论马克思通过对古典经济学家提出的“劳动是一切财富的源泉”的批判研究和继承,又批判地吸收黑格尔关于劳动是人的本质的合理思想,把费尔巴哈对人的本质的理解大大的往前推进了一步。
他认识到人的类特性就是自由、自觉的活动,我们称之为劳动。
这是人区别于动物的根本所在,所以劳动表示的是人的本质,哲学上称之为“类本质”。
但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劳动不是自愿而是被迫,为了生命活动和繁衍被迫去劳动,在劳动中不是感到自由而是感到被束缚,使劳动表现为异化劳动,从而找到了异化劳动理论的出发点。
由此出发,马克思分析了资本主义工资、利润和地租等经济形式,抓住工人及其产品的异化这一事实,指出劳动能产生一种异己的外在力量表现在一系列的环节上:首先,从生产结果来看,工人同劳动产品相异化,这是异化劳动理论的第一个规定。
马克思从工人的实际生活状况出发,指出“工人同自己的劳动产品的关系就是一个异己的对象关系”。
工人通过自己的劳动创造出来的劳动产品,本应属于工人所有,但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劳动资料及产品都归资本家所有,使得劳动产品变成了与工人相对立的东西,工人劳动中耗费的力量越多,他亲手创造出来反对自身的异己的对象世界的力量就越大,他的内部世界就越贫乏,工人在劳动中生产的产品越丰富、越多,属于他的东西就越少、越受穷,工人就越变成廉价的商品。
马克思进一步提出了对象化的理论,他指出,对象化表现为对象的丧失和被对象奴役。
工人在异化劳动中丧失了自己的本质,“动物的东西成为人的东西,而人的东西成为动物的东西”,现实生活中的人都是“非人”,因此人的发展被异化劳动彻底的否定。
在这种异化状态下,工人生产了产品却不能占有,反而又被自己生产的产品所束缚。
马克思指出:“按照国民经济学的规律,工人在他的对象中的异化表现在工人生产越多,他能消费的越少,他创造的价值越多,他自己越没价值,越价贱;工人产品越完美,工人越畸形,工人创造的对象越文明,自己越野蛮,劳动越有力量,工人越无力,劳动越机巧,工人越愚钝,越成为自然的奴隶。
”其次,从生产过程来看,工人同劳动行为本身相异化,这是异化劳动理论的第二个规定。
马克思说:“异化不仅表现在结果上,而且还表现在生产行为中,表现在生产活动本身中。
如果工人不是在生产行为本身中使自己异化,那么工人怎么会同自己的产品像同某种异己的东西那样对立呢?产品不过是活动、生产的总结,因此,如果劳动的产品是外化,那么生产本身就必然是能动的外化,或活动的外化,外化的活动。
在劳动对象异化中不过总结了劳动活动本身的异化、外化。
”由此可见,工人的劳动同他的劳动产品相异化是结果,生产活动才是其原因,产品异化的根源在于劳动行为本身首先异化了。
在资本主义社会,资本家不仅占有工人的劳动产品,而且占有工人的劳动,劳动对工人来说是外在的东西,是一种自我牺牲、自我折磨的劳动。
“工人的劳动不是自愿的劳动,而是被迫的限制劳动,因此它不是满足劳动需要,而是满足劳动需要以外的需要手段……劳动不是他自己的,而是别人的劳动,劳动不属于他,他在劳动中也不属于自己,而是属于别人。
”工人在自己的劳动中不是肯定自己,而是否定自己,不是感到幸福,而是感到不幸,不是自由的发挥自己的体力和智力,而是使自己肉体受折磨,精神遭摧残。
所以,工人只在工作之外才感到自在,在劳动中感到不自在,他在不劳动时感到舒畅,而在劳动时觉得不舒畅。
工人只有在运用自己动物机能时,才觉得自己是自由活动,在运用人的机能时,觉得不自由,这就是说人沦为了动物。
再次,从人的类本质来看,工人同自身的类本质相异化,这是异化劳动的第三个规定。
“人是类存在物” ,劳动是人的能动的类生活, “正是在改造对象世界中,人才真正地证明自己是类存在物”。
劳动这种生命活动、这种生产生活本身对人来说不过是满足他的需要即维持肉体生存需要的手段,而人的类特性就在于有自由自觉的活动。
因此“劳动对象是人的类生活的对象化,人不仅像在意识中那样理智地复现自己,而且能动地、现实地复现自己,从而在他所创造的世界中直观自身”。
然而在异化劳动状态下,人对人的类本质的体现完全发生了变化,异化劳动使人本身、人的生命活动同人相异化,使类同人相异化。
劳动产品的异化使人无法确证其类本质,劳动本身的异化把人的自由自觉的活动变成仅仅维持肉体生存的手段,正如马克思所说“这样一来,异化劳动造成如下结果的类本质——无论是自然界,还是人的精神的、类的能力变成人的异己的本质,变成维持他的个人生存的手段。
异化劳动使人自己的身体、以及在他之外的自然界、他的精神本质、他的人的本质同人相异化”。
最后,从人与人的关系来看,工人同“人”相异化,这是异化劳动理论的第四个规定。
马克思通过对以上人同自己的劳动产品、自己的劳动活动、自己的类本质相异化这三个方面的分析指出这一事实造成的直接结果是人同人相异化。
马克思指出:“当人同自身相对立的时候,他也同他人相对立。
凡是适用于人同自己的劳动、自己的劳动产品和自身的关系的东西,也都适用于他他人、同他人的劳动和劳动对象的关系。
”人与人相异化只有通过与其他人的关系相异化才能表现出来,当人同自己相异化时也就必然与他人相异化。
工人被迫为资本家劳动,所创造的产品大部分被资本家占有了,工人生产出一种与劳动格格不入的、站在劳动之外的劳动关系,即生产出资本家同这种劳动关系,从而私有财产是异化劳动的产物和必然结果。
三、马克思异化劳动的“历史之迷”异化劳动的“历史之谜”,即它在历史上是怎样产生的,又在什么情况下才可能消失。
马克思通过对资本主义经济事实和人类发展史的考察,不仅揭示了异化劳动的具体表现,而且还进一步揭示了异化劳动的根源。
他认为,在历史上,产生异化的直接原因是社会固定化分工的出现,而异化得以实现则是私有制的确立。
分工是生产力发展的结果,是人类历史进步的重要要素。
分工一方面加快了生产力的发展,创造出巨大的财富,为社会提供了丰富的物质产品;但另一方面,分工也使人被限制在狭小的,片面的、固定的范围之中。
马克思指出“生产力、社会状况和意识这三个因素一定发生矛盾,分工包含着所有这些矛盾,当固定化分工出现后,个人就被限制在一定的、强加于他的特殊活动范围之内,而由于社会活动的这种固定化,我们本身的产物聚合为一种统治我们的,不受我们控制的,与我们的愿望背道而驰的,并且把我们的打算化为乌有的物质力量”,马克思认为固定化分工导致劳动的异化,因为固定化分工使人处于被动的状态中,为了生存需要人们被迫劳动,这样就使各个人的活动变成了异化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