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电图概论(Sandos)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0
心电图之父——爱因托芬
1903年荷兰著名医学家爱 因托芬(William Einthoven ,1860 - 1927) 应用弦线式电流计记录了 比较精细的人类心电图, 并开始运用于临床。 由于爱因托芬对心电图的 创立和发展做出巨大贡献 而荣获1924 年度生理学或 医学诺贝尔奖。
11
爱因托芬的重要功绩
5
生物电的研究 ——“肌肉电流”
19 世纪上半叶,意大利的物理学和 生理学家马泰乌奇(Carlo Matteucci,1811 - 1868) 自1832 年 始,进行了一系列有关蛙肌肉收缩 方面的试验。第一次探测到在损伤 和未损伤的肌肉之间存在一种电流, 他称之为“肌肉电流”。 1840 年至1842 年间,马泰乌奇在 发表的数篇论文和演讲中对上述试 验进行了论证和分析。
心电图概论
1
内容提要
心电图发展史回顾 标准心电图的基本知识 心电图的临床价值及面临的挑战
2
“心脏病的科学进入了新的篇章,它 不是靠一个人的工作,而是许多天才的 科学家,超越了任何政治藩篱,潜心钻 研而成。他们在世界各地,为了科学的 进步,为了达到造福于深受病患折磨的 人类的目标,贡献了全部的精力”。
电流的正常起点是在窦房结 每个节律点都有他自己的固有速率
23
心脏各处动作电位及激动顺序
24
心脏除、复极与 心电图关系示意图
25
心电图中电活动的方向
电活动指向电机板 记录到正向波
电活动背向电机板 记录到负向波
26
心电图电极安放肢导联
27
心电图的电极的安放 肢导联
左手安放黄色电极
右手安放红色电极
—— Einthoven (心电图之父)
3
电的人体感受性实验
18 世纪,莱顿大学的 学者马申布罗克 (Pieter van Musschenbroek,1692 ~1761) 等人进行了 有关电的人体实验, 发明了莱顿瓶。 马申布罗克亲自将自 己的双手用导线连接 到莱顿瓶上,记录了 被电击的感受,是人 类对电的最早亲身感 受性实验。
57
房颤
无P波;快速心室反应且绝对不规则
58
房扑
下壁导联可以看到特征性锯齿状波形,伴快速心房率250-350次/分
37
用于临床诊断
1.解剖与形态学诊断 心房肥大 心室肥大 2.病理学和病例生理学诊断 心肌缺血及心肌梗死 电解质失衡、内分泌疾病、药物作用 3 心律失常的诊断
38
指导临床治疗
指导心肌梗死的治疗 指导和监测抗心率失常药物的使用 射频消融的术前和术后随访 了解心脏起搏器及植入式转复除颤器(ICD) 的工作情况
QRS≥0.12s;I、V5、V6导联q波减小或消失,V1,2导联常呈 QS形,主波增宽,顶峰粗钝或有切迹,I、V5、V6导联常无 S波,电轴左偏;ST-T方向与QRS主波方向相反
54
不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
0.10<QRS时限<0.12;左胸导联R波峰时间延长≥0.06s;I、V5、 V6导联无正常室间隔性q波
Pieter van Musschenbroek 1692~1761
4
生物电的研究 ——电可导致神经冲动的传导
18 世纪下半叶,意大利波伦 亚大学的解剖和外科学教授伽 伐尼(Luigi Galvani, 1737~ 1798) 开始研究电对生物组织 的作用。在解剖青蛙时,注意 到用电刺激青蛙的神经,会导 致其肌肉的收缩,他认为这是 一种生物电现象 。 后来证明伽伐尼所发现的电并 不是来自动物的体内,但却由 此认识到:电可以导致生物神 经冲动的传导。
39
判断预后及危险分层
1.房颤的预测 P波时限、房室传导阻滞、P波离散度、P波变 异性及P波信号平均技术 2.室颤的预测 心率变异性、T波电交替、QT间期离散度、心 室晚电位等
40
面临的挑战
如何分析起搏心电图?
41
面临的挑战
如何用心电图进行: 预激综合征旁路的定位 体表等电位标测 心外膜标测 心内标测 心脏内及传导束电图描记 ……
55
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
QRS≥0.12s;I、II、 aVL、aVF、V4、 V6等导联见宽而有 切迹的S波;aVR 导联呈QR型,R波 宽而有切迹,最有 特征性变化的是V1 导联,呈rsR’型的 M波形
56
不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
QRS时限<0.12s; 右胸导联呈rsr’、 rsR’、 rSR’型或 M型QRS,其R’ 通常高于R波;I、 V5、V6导联S波 增宽
51
左心房肥厚
P波增宽 >0.11s,常呈 双峰型,双峰 间期≥0.04s, 以在V1导联上 最为显著,典 型者多见于二 尖瓣狭窄,故 称为“二尖瓣 型P波”
52
右心房肥厚
P波尖而高耸,其振幅≥0.25mV,P波的宽度并不增加,在II、III、 aVF导联表现最突出,称为“肺型P波”
53
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
1895年命名了心电周期中的P、 Q、R、S、T各个波群。
1903年后,发现和记录了U波
1906年,记录出振幅较高、图 形稳定的I、II、III导联心电图 1913年,提出著名的 “Einthoven三角”理论,同 年创立心电图标准双极肢体导 联记录系统。
12
胸前导联
1934年,Wilson建立胸前单极导 联V1~V6。 此外,威尔逊(Wilson)还在爱 因托芬提出的三个标准肢体导联 的基础上,提出的三个标准单极 肢导VR、VF、VL。总计十二导 联系统。
复极状态
20
心电向量
心脏的电位是每个心肌细胞在瞬时间电位的矢量和,所 谓矢量,即指有大小和方向。心电图记录的是心肌除、复极 过程中总的电位变化,
21
标准十二导联系统
以三维立体方式来指出 心脏的向量 额平面 : Ⅰ、Ⅱ、Ⅲ、aVR、 aVL和aVF 水平平面: V1~V6
22
心脏电流传导系统
6
生物电的研究
在德国,迪布瓦· 雷蒙 ( Emil Du Bois Reymond ,1818~ 1896) 提出了“动作电 位”(action potential) 的概念。 1849 年,迪布瓦· 雷蒙 于设计了第一台测试电 位变化的仪器,称作周 期断流器或称电流断续 器。
7
1855 年,德国沃尔兹堡的 两位学者科里克尔 ( RudolfAlbertvon) Kolliker,1817~1905) 和米 勒 (Heinrich Muller,1820~1864) 研究 了蛙心的动作电位,证实了 心脏电活动与心脏收缩有关 (兴奋-收缩偶联)。
Franklin Norman Wilson 1890--1953
13
标准十二导联的形成
1942年,金贝格 (Emanual Goldberger)创立了 单极肢体加压导联 aVR、aVF、aVL , 沿用至今。 至此,标准的十二导 联系统正式形成。
14
其它导联系统
双极胸导联,出现于10世纪70年代,目前已很少用; Nehb导联,以德国为主的一些欧洲国家仍在使用;
16
标准心电图建立后的进展
1973年,Cranefield提出触发激动的概念。 1978年,Cramer记录出窦房结电图。 1981年,Simson记录体表晚电位。 80年代初,同步3导、6导心电图。 80年代中,同步12导联心电图。
17
内容提要
心电图发展史回顾 标准心电图的基本知识 心电图的临床价值及面临的挑战
34
读心电图的顺序
看图顺序:
1 心率 2 心律 3 波形 P波 QRS波 T波 U波 4 间期 P-R间期 Q-T间期
35
内容提要
心电图发展史回顾 标准心电图的基本知识 心电图的临床价值及面临的挑战
36
心电图的重要性
心电图是及其实用的临床检查手段,同时也是 记录心脏电活动的唯一有效工具。 在一定范围内,心电图可以用来识别包括解剖、 代谢、离子和血流动力学等方面的心脏改变, 是某些心脏疾病的独立诊断指标,偶尔也是某 些病例过程的唯一指标。
30
心电图各波形态及意义
P波:心房除极波
ⅠⅡ直立, AvR倒置
31
心电图各波形态及意义
QRS波: 左右心室激动波
32
心电图各波形态及意义
T波:心室激动波后恢复 的心电位 形态:与主波方向一致。但Ⅲ AvL AvF V1 V2 例外
33
心电图各波形态及意义
ST段: QRS波终点到T 波起点线段 正常ST段应与基线平行
8
1875 年由法国物理学家, 诺贝尔物理奖得主李普曼 ( Gabriel Jonas Lippmann ,1845~1921) 发明了一种极灵敏的汞毛 细管电流计,非常适合于 记录迅速变化着的生物电 活动。
9
沃勒与人类第一份心电图
1887年,英国杰出 的生理学家英国生理 学家沃勒(Augustus Desire Waller ,1856~1922) 应用汞毛细血管电流 计描记出人类第一份 心电图。
44
附:常见心电图
正常窦性心律 窦性心律不齐 房性早搏 室性早搏二联律 左心室肥厚 右心室肥厚 左心房肥厚 右心房肥厚 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 不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 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 不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 房颤 室颤
42
需要解决的问题
规范化和标准化 仪器性能、操作方法、名词术语、测 量诊断、分析编码 多参数监测心电图检测方法及诊断标 准 进一步界定正常值 不同年龄以及性别的心电图正常值
43
美好的前景
动态心电图、希氏束电图、 晚电图、心率变异性等将广 泛应用 临床心电学、心电生理学将 继续迅速发展 仪器设备、临床研究、检测 技术将不断更新
脚安放黑色和绿色电极
28
心电图的电极安放 胸导联
V1—胸骨右缘第4肋间 V2—胸骨左缘第4肋间 V3—V2V4连线中点 V4—第5肋间与锁骨中 线相交处 V5—腋前线与V4水平 线相交处 V6—腋中线与V4水平 线相交处 安放电极注意事项: 1病人处于放松状态 2 病人平静呼吸
29
心电图波形、波段的 命名及测量
I度房室传导阻滞 II度I型房室传导阻滞 II度II型房室传导阻滞 III度房室传导阻滞 WPW预激综合征A型 WPW预激综合征B型 LGL预激综合征 急性前壁心肌梗死 急性前间壁心肌梗死 急性下壁心肌梗死 高钾血症 低钾血症 洋地黄效应 洋地黄中毒
45
正常窦性心律
46
窦性心律不齐
18
标准心电图的定义
心电图是记录人 体心脏电流活动 的一种方法。 标准心电图记录 十二个方向的电 流活动。
19
心电发生原理
++++++++ -------- -------- ++++++++
心肌细胞静止时 (复极状态)
----++++ ++++---- ++++---- ----++++
47
房性早搏
48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室性早搏二联律
早搏的P波均消失,QRS波宽大、畸形,T波与QRS主波方向相 反;每二次搏动中有一次室性早搏
49
左心室肥厚
SV1+R(V5或V6) > 35mm
50
右心室肥厚
V1导联R/S≥1;V1的R波+V5的S波>1.05mV;电轴右偏;aVR导 联R/S或R/q≥1(或R>0.5mV);ST-T改变
头胸导联(HC),目前还处在探索阶段;
Frank郑交导联,还需要积累更多的资料和经验; 此外还有F导联系统、食管导联、动态心电图导联、心电 监测导联以及运动试验心电图导联 。
15
标准心电图建立后的进展
1945年,Lengere等首次记录心内心电图。 1956年,Holter发明24小时动态心电图。 1960年,Giraud等首先记录希氏束电图。 60年代,V3R~V4R、V7~V9。 1971 年, Wellens 开始心内程序刺激(电生理 时代开始)。 1973年,Strauss记录心内晚电位。
心肌细胞受刺激 (除极过程)
-------- ++++++++ ++++++++ --------
心肌细胞完成刺激 (除极状态)
-------- ++++++++ ++++++++ --------
除极状态
++++---- ----++++ ----++++ ++++----
复极过程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