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能性高于现实性——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的一个基本观念(精)
《存在与时间》导论第一章讲稿
《存在与时间》导论第一章讲稿主讲:方将荣首先讲一讲,海德格尔为什么把书命名为存在与时间。
这个原因在该书导论的第八节有过说明,存在的意义问题是最普遍最空泛的问题,但这种普遍性,并不排斥特殊性,也就是说“存在”可以通过“此在”这种特殊存在者来突入存在概念,而“此在”这种存在者本身是历史的,简单地说,也就是时间性的。
依时间性阐释此在,进而进一步解说存在问题是全书的主题。
将其命名为《存在与时间》也就非常恰当了。
不过我给大家留的课后思考题是,空间在海德格尔哲学处于何种地位?接下来,我讲导论。
第一章:存在问题的必要性、结构和优先地位。
第一节是讲存在问题的必要性。
第二节是讲存在问题的形式结构。
第三、四节是讲存在问题在存在论上和存在者层次上的优先性先讲第一节:存在问题重提的必要性。
海德格尔在第一节一开头,便讲述了自己对哲学史对待存在问题的不满。
第一个不满是:存在问题被人遗忘,原书中说“存在问题,却久已被遗忘了。
”为什么这样说呢?亚里士多德、柏拉图都有过对存在的探讨,哲学巨匠们都有过关于存在的争论。
亚里士多德、柏拉图对存在的探讨成果曾经在黑格尔的逻辑学中有所继承,尽管这种继承是有过各种各样偏离和修正的,但这种存在讨论,在海德格尔看来是远远不够的,是零碎的、初级的,甚至在一些地方,他完全否定了亚里士多德和柏拉图的功绩。
为区别他的存在论,他以形而上学和本体论探讨来总结古代哲学家对存在问题的研究,认为,实际上在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时代,存在问题就已经被遗忘了。
海德格尔经常说,形而上学是存在的遗忘史。
第二个不满:海德格尔认为古希腊人对存在的最初阐释逐渐形成了教条,妨碍了对存在的探讨。
形成了哪些教条呢?一是认为追问存在的意义是多余的;二是认可了对存在问题的假象,反而把存在问题遮蔽了,各种各样的有关存在问题的成见很多,海德格尔他不可能一一详尽地说出来。
不过他作了归纳,主要是三大问题来说明重提存在问题的必要性:第一、存在是最普遍的概念。
《存在与时间》读书笔记范文精选五篇
《存在与时间》读书笔记范文精选五篇《存在与时间》是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的代表著作。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存在与时间》读书笔记范文精选五篇相关模板,接下来我们一起来看看吧!《存在与时间》读书笔记范文精选五篇(一)海德格尔的伟大之处在于他“本源性”的思考,极富“原创性”。
我们可以把海德格尔思想看作是20世纪西方哲学的一个“枢纽”:清理传统,深入本源,奠定基础,面向未来。
1、“存在”问题的提出在海德格尔看来,古典哲学并没有解决存在问题。
因为依赖于认识论的本体论受到主客二元式认识框架的限制,实际是将存在当作存在物来认识的。
他称形而上学史是“在的遗忘”的历史。
解决存在问题的关键就在于找到一种能够使存在得以显现的在者,这就是我们向来所是的在者,海德格尔称之为此在,人就是此在。
分析存在问题必须从人入论。
对此在的分析是解决一切哲学问题的基础,海氏因此称之为基础本体论。
2、人作为在者的不同之处人这种存在者不是现成的已成定型的存在物,而是未成定型的开放的存在者。
换言之,认识一种“活”的存在者,因而存在就有可能通过人这种存在者这里“存在出来”,得以显现。
一方面人这种存在者乃是存在得以显现的“境域”;另一方面亦意味着人这种存在者怎样理解或领悟自己的存在,他就怎样存在,而存在也就怎样存在出来。
他说:“我们怎样理解自己的存在,我们就怎样存在。
”在他那里:人的存在——生存(依是否真正操心自己的生存)——人的生存状态两种方式:本真的与非本真的——人的整个现实存在。
3、关于“烦”人总是生下来就在世界中的,海德格尔称人在世界中的生存结构为此在在世界中的机制。
人不仅在“在手状态”和“上手状态”中与世界打交道,人还与其他的人共同生活,与此在共同存在的是隐匿着的常人,这个共在的常人左右我们的生活方式。
人不仅要为自己与世界的关系而烦,而且还要经常为他人而烦。
人们陷入闲谈、好奇、模棱两可的日常生活之中。
这种沉沦的状态反映了人的存在的最根本的情况,也即当他被抛入到这个世界之后,他就不得不处在这个世界之上,生存与日常生活之中。
解读《存在与时间》三|世界与世内在者:Besorgen
解读《存在与时间》三|世界与世内在者:BesorgenDasein“在世”乃融身于世界之中,因而“世界”在海德格尔这里不是自然,不是科学研究的对象,而是一个生存论的规定。
在世界之中的在者可以分为两类,一是在者,一是Dasein。
先让我们看一看Dasein与在者打交道的关系。
如前所述,“在世界中存在”这一“整体现象”有三个环节。
前面我们讨论了In-Sein(在之中),下面来讨论in derWelt。
1、“世界性”(Weltlichkeit)此在“在世界中存在”,这是什么样的世界?海德格尔认为,使世界成为世界,使这一世界成其为可能的东西,就是“世界性”(Weltlichkeit)。
在某种意义上说,“在世”是一个现象学意义上的整体现象――“世界现象”,“世界性”则是“在世”的一个生存论环节。
因此,从这个意义上看“世界”,“世界”就不是非此在的在者和可能在世界之内照面的在者的“自然世界”,而是一个实际存在的此在作为此在“生活”“在其中”的东西,因而“世界”在此具有某种前存在论的生存状态上的意义。
对我们来说,世界可以(1)是指“公众的”,“我们的”世界,或者是指(2)“自己的”而且是最切近的“周围世界”(76)。
总之,世界对Dasein来说是一个生存论意义上的日常在世的世界。
在海德格尔看来,以往的存在论的错误就在于,它们在追问“存在”的时候,却跳过了“世界性”的现象,即此在的“日常在世”,而不加理会,企图从自然中的现成存在者入手来追问存在,这是一条死胡同。
它只能思想到物,而不可能“思想”存在。
日常在世的此在最切近的“世界”就是“周围世界”(Umwelt)。
Um-周围,Umwelt:周围世界、环境。
海德格尔用这个概念突出了世界与Dasein之间的关系:世界对Dasein来说乃是Umwelt,即相互渗透、水乳交融的世界。
我记得,Umwelt这个概念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时曾经是生物学的重要概念,最早是由德国生物学家(洛仑兹?)引入生物学的。
浅析海德格尔“存在主义”
浅析海德格尔“存在主义”海德格尔(Martin Heidegger, 1889-1976)是20世纪德国著名哲学家,被誉为现代存在主义哲学的奠基人。
他的著作《存在与时间》被视为存在主义哲学的核心之作,该书对人的存在进行了深入且复杂的分析,在哲学领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海德格尔的存在主义思想强调人的存在与时间的关系,他认为人的存在是一种临时的、动态的存在方式。
在存在方面,海德格尔认为人不仅仅是一个客体,而且是一个个体,在存在中,人通过行动和选择来决定自己的命运。
时间是存在的核心,它给人类的存在带来了限制和可能性。
海德格尔将存在的时间性称为Dasein,意为存在在世界中。
Dasein以它的说话和行为,将自己与世界连为一体,成为一个对世界开放的存在。
在存在主义思想中,存在被视为一个矛盾的过程。
海德格尔认为,人的存在既是真实的存在,又是虚幻的存在。
他指出,人的存在是与死亡密切相关的,正是因为人有限的存在,才能体现出生命的真实性和重要性。
海德格尔认为,死亡是存在的终极命运,它使人意识到自己的有限性和存在的价值。
死亡使人反思自己的生命和行为,从而更加深入地理解存在的意义。
海德格尔还强调了人与世界的联系。
他认为,人与世界是融合在一起的,人通过与世界的交流和交往,才能真正体验到存在的意义。
他认为,人与世界的联系形成了人的存在的语境,人通过语言来表达自己,与他人交流,共同构建意义和价值。
存在主义思想还强调人的自由和责任。
海德格尔认为,人是自由的,可以通过选择和行动来创造自己的命运。
人的自由也伴随着责任。
他认为,人的自由和责任是不可分割的,我们必须对自己的行为和选择负责。
通过意识到自己的存在是独特而有限的,人能够真正理解自己的责任和义务。
海德格尔的存在主义思想强调人的存在与时间的关系、人与世界的联系,以及人的自由和责任。
在存在主义的视角下,人不再被看作是一个被动的客体,而是一个主体,通过自主选择和行动来决定自己的命运。
解读《存在与时间》二|“在世界中存在”
解读《存在与时间》二|“在世界中存在”在海德格尔对Dasein的生存论分析中,“在世界中存在”简称“在世”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关键概念,虽然它并不像Sein、Dasein、生存等概念出现频率那样高,但却是一个“基础性”的概念,我们由此可以了解海德格尔的基本观念,以及解决存在问题的基本思路。
我们经常说“人生在世”,所谓“人生在世”中的“人生”与“在世”其实是一回事:人生就是在世,在世就是人生。
从海德格尔现象学的立场看,“在世界中存在”并不是Dasein展开其生存活动的“空间”、“场所”、“条件”、“背景”……,好像Dasein为一方,世界为一方,Dasein活动于世界之中。
不是这样。
“在世界中存在”就是Dasein的生存活动本身。
正如海德格尔所说,没有无Dasein的世界,也没有无世界的Dasein,两者原本水乳交融。
我们之所以说这个概念重要,就在于它体现了海德格尔现象学方法的基本观念:深入到主客尚未分化的源始境域。
“在世界中存在”(In-der-welt-sein)是海德格尔自造的一个词,它是由连字符将in(在……之中)、derWelt(世界)和sein(是、存在)联结起来的一个短语。
这个概念一方面表明“在世”乃是一个水乳交融不可分割的整体――“统一性”――即一个“统一的现象”或“整体现象”,而不是一个拼凑起来的集合。
同时又表明它毕竟是由诸环节组建的整体,其中包含有诸种因素在内,因而亦具有“多重性”。
(在世:统一性与多重性)。
海德格尔从三个方面来分析“在世”这一整体现象:1、in derWelt(世界之中)。
从这个环节看,如果说“in-der -Welt-sein”是Dasein的存在机制,那么可以说我们的任务就是追问“世界”的存在论结构和规定世界之为世界这一观念。
Dasein无论如何总是“在世界中存在”,总是“在世界之中”开展它的生存活动,他成就着自己也成就着世界。
因而,这个“世界”并不是与Dasein无关的、有没有Dasein都客观存在的世界或自然,世界之为世界,乃是Dasein生存于其中而成就着的世界。
对海德格尔_存在_概念的四重解读
收稿日期!2007-12-02作者简介!王策,男,1978年生,陕西西安人,助教,哲学硕士。
第6卷第2期2008年5月辽宁医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Journa l of L iaon i ng M ed i ca lU n i versity (Soc ial Science Ed i tion)V o l 6N o 2M ay ,2008对海德格尔∀存在#概念的四重解读王 策(西安邮电学院,陕西西安710121)摘 要!∀存在#是海德格尔哲学的核心概念,海德格尔终其一生致力于对∀存在#意义的追问。
从时间、真理、虚无、语言四个角度对海德格尔的∀存在#概念进行阐释,以便更深刻地领悟这位哲学大师的思想精髓。
关键词!时间;真理;虚无;语言中图分类号!B516 5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416(2008)02-0062-04∀存在#是德国存在主义哲学大师海德格尔哲学的核心概念,持续地关注、思考、探究、追问∀存在#问题,是这位哲人的一贯主题。
海德格尔对西方传统存在论提出质疑,并使之具有了新的生命力。
存在本身的不可言说,是海德格尔哲学的核心难题;理解海德格尔运思的立场与视角,须经由其∀存在#来打开通道。
海德格尔并非将存在当作一个可以把握的对象,重归在认识论层面界定其涵义的旧路,而是要在源始境域领悟存在的无尽深意。
∀我们不可能直接地真正把捉在者的在,既不可能在在者身上,也不可能在在者之中,还根本不可能在其他什么地方。
#[1]存在的∀本质#无可把捉,所能探求和理解的只能是存在的意义。
就∀存在的意义#言之,海德格尔从时间、真理、虚无、语言等多种视角,对理解、探究∀存在#问题付以了反复追问。
这些关于存在的诸多论述中最重要的线索,就是存在与此在∃∃∃人本身的存在∃∃∃息息相关:人需要存在,存在也需要人,人与存在相互依属。
一、存在与时间海德格尔把他的此在分析称作基础存在论。
基础存在论并不试图制定包罗万象的存在概念,而是要分析∀此在#这一提问者的存在方式,即海德格尔称之为生存状态(D ie Ex istenziale)的基本结构。
解读《存在与时间》一|此在的生存论分析
解读《存在与时间》一|此在的生存论分析第一篇此在的生存论分析Dasein是《存在与时间》中最重要的核心概念,主要指人的存在。
海德格尔之所以用Dasein而不用人,目的是强调人与存在之间的亲密关系,或者说,他是从存在论的角度出发的。
当我们说“人”的时候,言外之意说的是人的族类性,即人区别于其他自然存在物的本质、属性等等。
传统哲学尤其是启蒙主义以来,强调人的主体能动性,以此为基础建立起来的“人类中心说”,其实都是基于人与自然存在物相区别的生物学意义上的特殊性:“人是有理性的动物”、“人是会说话的动物”、“人的使用工具的动物”、“人是使用符号的动物”……,总之,用“种加属差”给人下定义,结果是:人是动物,虽然是一种特殊的动物。
海德格尔反对的就是这种观念。
他也讲Dasein的“优先地位”,不过突出的不是人的特殊性,而是人与存在之间的关系:万物都源自存在,只是人与存在的关系与众不同,而由存在所规定的人,其本性不在于与其他自然存在物有哪些生物学意义上的差异,而在于存在。
一、此在的本性--双重性[9]我们在此进一步讨论海德格尔的Dasein概念。
Dasein在德语中本是一个十分普通的概念,原来造这个词的目的是翻译拉丁语中的existentia,即区别于普遍一般的存在的特殊存在,也就是具体有限的存在者。
康德和黑格尔都曾用过这个概念,大多是在这个意义上使用的。
如黑格尔《逻辑学》“存在论”中三个基本范畴就是Sein、Dasein和Fürsichsein。
如前所述,exi-出来,stand -站,existance,就是“站出来存在”、“存在出来”的意思。
从德语来看,Dasein=Seinist da:存在在这儿存在。
海德格尔用Dasein专门指人这一在者。
Dasein这个概念突出的是人这种在者与存在之间的亲密关系:Sein istda,存在在此存在出来。
万事万物都存在,然而存在在万物中却隐而不显,唯独在人这种在者那里有可能存在出来,得以显现。
《存在与时间》
《存在与时间》(方刚)马丁·海德格尔(1889~1976)是20世纪西方最伟大的哲学家之一。
《存在与时间》是其代表著作,它不仅对20世纪的哲学,而且对本世纪的神学、心理学、文学批评、政治学、法学、人类学以及音乐、绘画等艺术领域都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
海德格尔其人其事这样一位哲学大师,其生平却是十分简单的。
有一件轶闻,说是海德格尔在一次关于亚里士多德的讲座中,并没有对哲学家作通常的生平介绍,一开始就说,“亚里士多德出生,工作,去世”。
用这句话来叙述海德格尔一生也差不多,应该说,他是生活在他的哲学之中。
海德格尔1889年9月生于德国西南部巴登邦的农村小镇默斯基尔希,其父是一位桶匠,并在小镇的天主教堂任司事。
海德格尔早年主攻神学,准备将来以牧师为业。
1911年,他放弃神学而专门学习哲学。
在弗莱堡大学学习期间,现象学大师胡塞尔的《逻辑研究》是他的主要兴趣所在,他同时还广泛阅读了谢林、黑格尔、克尔凯郭尔、尼采、狄尔泰、里尔克、陀斯妥也夫斯基等人的著作。
1916年4月,胡塞尔到弗莱堡大学继承利科的讲座,海德格尔才得以亲聆胡塞尔的教导。
1923年,海德格尔到马堡大学任教。
这期间,他开始了《存在与时间》的写作。
他在托特瑙堡自筑的小屋中完成了第一部分的前两篇。
1927年,此书正式发表,很快便为他带来广泛声誉。
1928年11月,海德格尔回到弗莱堡大学继承了胡塞尔的哲学 讲座。
30年代的德国,纳粹主义登上政治舞台。
作为学者的海德格尔,或许因为对民主政治的失望而把德国的重新崛起寄托在希特勒身上。
1933年4月,海德格尔被选为弗莱堡大学校长,并在5月27日发表了就职演说《德国大学的自我主张》,声称只有元首本人才是今天的与未来的德国现实及其法规。
后来,他说这是一种无奈的妥协。
战后,海德格尔受到审查并被禁止授课直至1951年。
不过,这以后他的哲学却对思想界产生了更广泛的影响。
海德格尔一生除了1923~1928年在马堡工作外,基本上都是在德国西南部的弗莱堡和托特瑙堡度过的。
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读书笔记_哲学经典
如何了解人?当然要就人的基本情况来了解人。
人的基本情况就是——“人生在世”。
人同世界不能一刻分离,离开世界就谈不上人生。
同时,“人生在世”所指并非把一个独立于世界的人放进一个世界容器中去。
“人生在世”指的是人同世界完全浑然一体的情状。
“人生在世”就是烦忙着同形形色色的存在者打交道,人消融到一团烦忙之中,寓于他所烦忙的存在者之中,随所遇而安身,安身于“外”,而这就如同住进了自己的家。
人并不在他所烦忙的事情之外生存,人就是他所从事的事业。
我们在烦忙活动中与之亲身交往的世界才是真实的世界,知识所描绘的世界则是智性化了的世界残骸。
人不在“主体”中,而在世界中,在他所从事的事情中,人于何处对自己的存在有所作为、有所领悟,他就于何处实际生存。
为了避免把人误解为一个主体物,海德格尔把人称作“存在于此”,或“此在”。
人作为一种特殊的存在者,特殊性的原因有两点:一是人的存在是生存,二是人的生存是“向来我属”的生存和现成存在相对立,即对一个人来说,最重要的不是他“是什么”,而是他“如何去是”。
海德格尔说认为,我们讨论问题,所有的思路都不应该是be 这个词,而是becoming,说一个人是(be)什么,本身就是错的。
“向来我属”指的是人作为存在者的存在,无论什么时候这个存在都是属于他自己的、无关他人的。
海德格尔接着讨论到,这种“向来我属”的存在,总是存在于一定的可能性之中,不是说可能性是存在的属性,而是人本身就是它的可能性。
这就意味着人可能获得自身,也可能失去自身。
为了能更好的解释清楚人的本质的问题,海德格尔此时引入了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就是“本真”和“非本真”的问题。
本真就意味着选择自身和获得自身,这种人的存在可能性和存在方式就是本真;相应的,失去自身和放弃自身,就是存在和生活的非本真状态。
就概念本身而言,本真和非本真是否存在价值的高低呢?事实并非如此。
非本真的状态并不代表着更少或者更低存在。
相反,人本身在日常生活中往往处于非本真的状态,并且受非本真状态的规定,并且,人们首先和通常所处的“非本真的状态”不是消极、欠批判的,相反,这种非本真的状态往往是积极的。
海德格尔的《存在与时间》浅谈
海德格尔的《存在与时间》浅谈《存在与时间》是海德格尔的重要著作,然而,这却是一部难懂的书。
该书的论点概括地讲,就是追问什么是存在。
由此展开的问题是,存在的问题是什么以及为什么提出关于它的问题很重要?此在是什么以及它与存在的问题有怎样的联系?此在是如何又为何存在的?时间和时间性对此在及其存在为何如此关键?这就是《存在与时间》要解决的问题。
该书第一部分讨论的是准备性的此在基础分析,认为此在实质上就是在世的此在,其存在就是烦。
第二部分,海德格尔引入了一个只是隐含在第一部分中的主题,即此在的时间性。
此在从本质上说具有时间性:它向前眺望自己的死亡,用良知和决心审视整个生活,它在本质上是历史性的。
此在的存在与时间性密切相关。
有的哲学家认为,存在是最普遍的概念。
比如,就普遍性而高,乌鸦的概念不及鸟的概念,鸟的概念不及动物的概念,动物的概念不及生物的概念,生物的概念不及物体的概念。
它们的外延一个比一个大。
在海德格尔看来,过去的哲学家己经认识到哲学概念的普遍性,却未能认清这种普遍性的实质。
所以他说,存在概念是最不清楚的一个概念。
传统存在论的定义法显然不适用于存在概念,因为存在是最普遍的概念,找不到比它更普遍的概念来阐述它。
存在无处不在,然而存在又不存在于任何地方,它并不是一种内在于任何实体的、易于辨识的特性。
海德格尔说,由此看来,不能用定义的方法来理解存在概念。
海德格尔说,我们的生活早己包含了某种存在概念,这个概念的意义问题却从来没有进入我们的视野。
那么该如何探索存在的意义呢?海德格尔首先以人为出发点。
人与其他事物都是存在者,都包含着存在的意义。
但是人能提出并同答存在的意义问题,其他存在者却不能。
他把人称作此在,意思是存在在此,或者在这儿、在那儿。
此在本质上是存在于世界的,并不是简单地指它与世界上其他的物一样占据一块地方,而是说它不断地解释和参与其他实体及它们所处的背景,即环境或我们周围的世界。
从某种程度上讲,之所以存在着一个单一的世界而非一个实体的集合,仅仅就是因为此在如是而为。
荒诞的行为艺术—谢德庆的作品分析
荒诞的行为艺术—谢德庆的作品分析谢德庆作为当代中国行为艺术家之一,他在1978--1986年做(时间观念)五个整年行为表演作品中,常以一种极端且沉默低调的方式来表现一些近乎疯狂行为。
“消极”、“无用功”的背后,被人们视为加缪笔下的西西弗斯式的荒诞行径艺术,常常蕴含无神论中人自主独立性和非理性存在的生活方式。
文章主要阐述了艺术家在自我束缚的情况下,艺术家身体与他人、与时间、与空间、精神发生直接的内在联系,以及艺术家对生存哲学态度的看法。
标签:谢德庆;身体;时间;存在;荒谬人是“在世界中的存在”人与世界的关系是先与一切认识的,相反,认识倒是人在世界中存在的一种方式。
这是海德格尔在《存在与时间》中提出的观点。
人从母胎里来到世界上,从呱呱落地到自食其力到死亡,从无知到有知再到消亡。
这整个过程中我们必须学会穿衣、吃饭、说话、学习、工作、思考等等行为来证明个人是存在的。
由于人的存在,这一切行为就有了存在的意义。
这也是一个人作为存在者存在的根本。
一、艺术家与身体在1978年早期,艺术家在台湾曾尝试过好几个极端荒诞的行为艺术作品。
比如尝试像天才艺术家克莱因《跃向虚空》一样从二楼窗户跳下;把自己泡在马粪桶里吃中式炒饭;将“半吨”石头倾压在身上致使锁骨断裂等挑战灵魂与肉体的极限艺术。
看到这里,我们不免会问“他为什么要这样做?”对谢德庆而言,这都只是早期的一些尝试,想要在外在条件下突破困境,让自由发挥,是具有很大挑战和约束性的,因此他并不承认这些行为艺术对后期作品有影响,因为没有涉及到艺术与生活的完美结合,不具有纯粹性,甚至他觉得这些作品对后期的行为作品而言具有很大的破坏性。
到纽约之后,谢德庆靠饭店打工生存,工作、回家、工作、回家两点一线成为他的生活日常,“我到底在寻找什么?”成为他对自己对生命存在的灵魂拷问。
在1967年之后激浪派艺术家博伊斯的格言中提到:“人人都是艺术家”盛行下,此时他认为我已经在我的作品中啦!于是艺术家给自己定下了一套严格的自律守则,完成了五个“一年的行为表演”,以及“十三年计划”来宣告荒诞艺术的结束,解释艺术怎么生活,怎么把它变成艺术。
马丁·海德格尔
马丁·海德格尔所属分类:人物哲学德国编辑∙埃德蒙·胡塞尔马丁·海德格尔目录[隐藏]∙ 1 著作∙ 2 履历∙ 3 《存在与时间》∙ 4 基础存在论∙ 5 对中国的影响∙ 6 与纳粹德国马丁·海德格尔-著作Sein und Zeit (1927) 《存在与时间》Kant und das Problem der Metaphysik (1929) 《康德与形而上学的问题》Einführung in die Metaphysik (1935, 1953年出版) 《形而上学入门》Erläuterungen zu Hölderlins Dichtung (1936-38) 《荷尔德林诗的阐释》Beiträge zur Philosophie (Vom Ereignis) (1936-1938, 1989年出版) 《对哲学的贡献》Holzwege (1950) 《林中路》Was heißt Denken? (1951-52) 《什么被称为思考?》Der Satz vom Grund (1955-56) 《理性的原则》Identität und Differenz (1955-57) 《身分与分别》Gelassenheit (1959) 《思考的展示》Unterwegs zur Sprache (1959) 《通向语言的道路》Die Frage nach der Technik 《关于科技的问题》Wissenschaft und Besinnung 《社会与反省》Überwindung der Metaphysik 《克服形而上学》Wer ist Nietzsches Zarathustra 《谁是尼采的查拉图斯特拉》Bauen Wohnen Denken 《筑居思》Wegmarken 《路标》相关电影The Ister(2004年),故事内容根据海德格尔1942年的讲课Being There(1979年),题材触及海德格尔的此在概念和被人久遗了自己的存在。
《《存在与时间》读后感[优秀范文5篇]》
《《存在与时间》读后感[优秀范文5篇]》
存在与时间,是法国哲学家海德格尔的代表作品之一,也是现象学和存在主义的重要
阐释。
在这本书中,海德格尔阐述了存在和时间的本质,描述了时间是如何塑造人类的存
在方式、人类社会和文化。
在读完这本书之后,我深刻体会到了存在和时间的永恒性和重
要性。
下面是我的读后感:
首先,在这本书中,海德格尔强调个人存在的独特性和重要性。
他认为人类存在不同
于动植物存在,人类存在有其独特的意义和价值。
人类存在是关于存在本身的存在,而不
仅仅是生物存在的一个方面。
因此,海德格尔提出了“存在性分析”的概念,试图通过研
究人类存在的本体性从而了解人类的存在。
此外,海德格尔强调了本体态度和理解态度的关系。
本体态度是一种自我关注的态度,需要通过理解态度转变为意义的理解。
在本体态度之上,人需要理解自己所处的时代和历史,以及社会和文化的发展过程。
这种理解态度不仅有助于改变人的方式,也是理解人类
文明的必要条件。
最后,在这本书中,海德格尔提出了“存在的照射”的概念。
他认为存在的照射是把
存在和时间联系起来的过程。
人们通过意识和理解,打破时间和存在之间的隔阂,理解自
己所处的存在和时间背景,从而实现存在的照射。
这种照射意味着对存在的深刻领悟,以
及深刻的时间体验。
存在与时间
《存在与时间》《存在与时间》是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的代表著作,1926年写就,翌年出版。
它也是本世纪最重要的哲学著作之一,不仅影响了此后多种重要哲学流派和重要哲学家,而且在文学批评、社会学、神学、心理学、政治学、法学等多种领域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
、是二十世纪西方哲学最重要的经典此《存在与时间》继承了古希腊的思辩传统,海德格尔对于日常语言中的“是”或“存在着”的意指提出诘问,并重新提出“存在的意义”的问题,力图唤醒对这个问题本身的意义的重新领悟,具体而微的把“存在”问题梳理清楚,而初步目标就是对“时间”进项阐释,表明任何一种存在之理解都必须以时间为其视野。
《存在与时间》的结构性的大线索主要有两条:第一条是对存在问题的重新理解和历史梳理,第二条是对人的生存经验的现象学分析。
实际上,这两条线索是紧扣海德格尔写作此书的理论动机的:海德格尔希望,通过对人(―此在‖)这种特殊的存在者的存在进行现象学的、也就是存在论的分析,建立起一个全新的追问西方哲学最古老的问题——存在问题的地基,并给这个问题提供一个新的答案。
虽然关于存在问题(―一般存在的意义问题‖),海德格尔最终没有建立起他的―一般存在论‖,然而,本来是打算用作准备的―人的存在论‖却是自给自足的。
也就是说,从以上两个结构性线索着眼,《存在与时间》作为一部不完整的存在论,却是一部完整的人的存在论。
在提出人的―本质‖之后,海德格尔详尽地呈现、解释了人的各种存在现象,分析了人的诸―存在论环节‖,最终得出了能够把这些存在论环节统一起来的、―源始地给出了此在的存在整体‖的―操心‖现象。
在海德格尔看来,人的各种存在现象和诸存在论环节都根源于操心现象,必须在操心的基础上理解每一个环节,才能将人作为一个整体加以理解。
因此,想要理解本真和非本真的区分,我们就要首先理解什么叫操心。
根据海德格尔,操心是指人的这样一种规定性,即人这种存在者的存在,总是―先行于自身的–已经在世界中的–作为寓于世内来照面的存在者‖ 的存在。
海德格尔的存在论解析
海德格尔的存在论解析海德格尔(Martin Heidegger)是20世纪德国哲学家,被誉为现象学和存在主义的奠基人之一。
他的著作《存在与时间》被认为是他最重要的作品之一,其中提出了他的存在论观点。
本文将对海德格尔的存在论进行解析,探讨其核心思想和对哲学的影响。
一、存在论的背景与概念1.1 存在论的背景海德格尔的存在论是对传统哲学的批判和超越。
在传统哲学中,存在往往被视为一种客观实在的东西,而海德格尔认为这种观念是片面和不完整的。
他试图通过重新思考存在的本质和意义,超越传统哲学的限制。
1.2 存在论的概念在海德格尔的存在论中,存在被理解为“存在者存在”。
他认为存在是一种基本的存在方式,是人类与世界相互关联的根本特征。
存在不是一种客观实在的东西,而是一种主观体验和存在者的存在方式。
二、存在论的核心思想2.1 存在的本质海德格尔认为存在的本质是“存在者存在”。
存在者是指具有自我意识和自由意志的人类。
存在者通过自我意识和自由意志与世界相互关联,从而实现自己的存在。
2.2 存在的意义存在的意义在于人类的自我实现和自我超越。
海德格尔认为,人类的存在是一种不断追求和实现自己的可能性的过程。
通过与世界的相互关联和对自身的反思,人类可以超越自己的局限,实现自己的存在价值。
2.3 存在的困境海德格尔指出,人类的存在常常陷入困境。
这是因为人类往往被社会、文化和传统的束缚所限制,无法真正实现自己的存在。
他呼吁人们要勇敢地面对困境,通过对自身的反思和对存在的思考,找到超越困境的出路。
三、存在论对哲学的影响3.1 超越传统哲学海德格尔的存在论对传统哲学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他批判了传统哲学对存在的片面理解,提出了一种新的存在观念。
他的思想为后来的现象学和存在主义哲学奠定了基础。
3.2 引发对存在问题的关注海德格尔的存在论引发了对存在问题的广泛关注。
他的思想激发了人们对存在的思考和对自身存在的反思。
他的观点对后来的哲学、社会学和心理学等学科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海德格尔 基础概念
海德格尔基础概念
海德格尔(Martin Heidegger)是20世纪德国哲学家,被认为是现象学和存在主义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
海德格尔提出了许多基础性的概念,对西方哲学和现代思想产生了重要影响。
以下是他的几个基础概念:
1. 存在(Dasein):存在是海德格尔思想的核心概念,意味着人的实际存在方式和存在状态。
他认为人不仅仅是一个理性的主体,而是一种在世存在的存在方式,与世界和其他存在密切相关。
2. 时间(Zeitlichkeit):海德格尔将时间理解为人的存在和世界的基本结构。
他主张时间不是线性的,而是一种存在性的现出,人和事物的存在都以时间为基础。
3. 存在状态(Existenial):海德格尔将人的存在状态分为各种存在模式,如焦虑、无聊、守护等。
他认为这些存在状态让人揭示出自己的存在意义。
4. 技术(Technik):海德格尔对技术进行了重要的批判性分析。
他认为现代技术将人们陷入了一种技术思维和无尽的工具化,使人们忽视了人的存在和世界的本质。
5. 存在性(Existenzial):海德格尔认为存在性是一种超越理性思维的经验,通过对存在性的真实体验,人可以获得更为真实和自由的存在方式。
这些基础概念构成了海德格尔哲学体系的核心,并对现代哲学、文化和人类思维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存在与时间[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的代表著作]
存在与时间[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的代表著作]哲学内涵人学语法前期海德格尔寻得语言本体来诠释此在意识世界的生存论建构,语言就是人类的精神家园;后期海德格尔更是沉迷于诗性语言,探求言说本己之美。
海德格尔的目的是要排除传统哲学中一切类似于“世界”、“内在”和“外在”等等这些“在存在论上没有充分的理由却一开始就设置了一件东西”的概念作为前提;这些概念只是此在“在之中”的“基本建构”。
换言之,以此在为核心诠释存在才不会使存在本身“退回到哪个存在者上去”。
“在存在论上,'在世界之中’复又包含在此在之存在的结构整体之中。
操心则被标画为这一结构整体的特征。
这样一来,为了能对实在进行分析而首须澄清的基础和视野就被标识出来了。
而且,只有在这一联系中才能从存在论上理解'自在’的性质”。
“操心”是海德格尔此在诠释学的核心概念之一,“欲望和意志都显示为操心的变式,只有具有操心这种存在方式的存在者才能撞上阻碍者这种世内存在者”。
就此,海德格尔意在指出,类似于尼采“强力意志”等概念只是操心的变式,操心是立足于此在生存论的更加原始的概念;并且由此,笛卡尔的“我思故我在”也被“倒转过来”。
“'我思’等于说:我维系。
一切维系都是'我维系’。
在一切联系与关系中总有'我’作为根据”。
“'我’的存在被领会为res cogitans(思执)的实在性。
”这样,以此在为核心的意识世界就与外在世界建立了联系;自在实则是此在让其在,也就是理所当然的在。
因此,“必须让此在自己解释自己。
在这种开展活动中,现象学阐释只是随同行进,以便从生存论上把展开的东西的现象内容上升为概念”。
由此可见,现象学诠释的目的是语言;这种诠释本身就是从人出发解释存在的语法。
作为语言哲学的重要研究方法之一,以概念诠释为基本内容的语法是语言哲学语法概念的必要组成部分。
[4]人学概念在海德格尔的代表作《存在与时间》中,“时间性”、“空间性”、“他人”、“因缘”和“意蕴”等等以此在为枢轴的人学概念被细腻诠释。
《存在与时间》中海德格尔的时间观
存在与时间中海德格尔的时间观简介马丁·海德格尔是20世纪最重要的哲学家之一,他的主要哲学思想被称为存在主义。
在海德格尔的思想中,时间扮演了极为重要的角色。
在其代表作《存在与时间》(Being and Time)中,海德格尔提出了独特的时间观念,本文将重点分析存在与时间中海德格尔的时间观。
时间的本质海德格尔认为,时间是存在的本质属性。
他认为,时间既不是一种客观的物质,也不是一个纯粹的主观概念,而是人类存在本身的一部分。
时间是存在的本源和基础,没有时间,就没有存在。
在海德格尔看来,时间与空间是密不可分的。
他提出了“时间-存在”的理论,即存在是在时间中发生的,而时间是存在的组成部分之一。
时间并不是一个单独的维度,它是存在的内在维度。
存在的三个时态海德格尔将时间分成了三个时态:过去、现在和未来。
他认为,这三个时态并不是独立的存在,而是相互交织的,并在一起形成了存在的全貌。
•过去:过去并不是不存在的,而是它已经存在过,它的痕迹留存在当下,并影响着我们的存在。
我们的过去经验、记忆和历史都是存在的一部分。
•现在:现在是时间中最具现实性和最直接的存在。
它是存在的核心,也是我们感知时间的起点和终点。
•未来:未来并不是不存在的,它是存在的一部分,因为它对我们的现在和未来都产生影响。
未来是我们的期望和希望,是我们对未来的展望。
时间与死亡海德格尔认为,时间与死亡密不可分。
因为人的存在是必定有一定的终结的,而死亡就是这个终结。
人的死亡是时间的终结,它使时间得以圆满地完成其使命。
海德格尔认为,死亡是存在的最终维度,是人最根本的问题。
我们的存在是向死亡挑战的,在我们有生之年,我们必须为自己的生命负责,并审慎地策略和使用时间。
时间的存在模式在《存在与时间》中,海德格尔提出了存在的两种模式:在世和事物性存在。
海德格尔认为,我们通常处于在世的模式中,即我们向世界开放、与之交流和互动。
在事物性存在的模式中,我们关注对象本身,而忽视了它们存在的背景和环境。
《存在与时间》讲义.doc
logos:《存在与时间》讲义·引言字号: 小中大| 打印发布: 2004-7-08 21:24 作者: chun 来源: 本站原创查看: 1279次论坛在讨论论坛的学术性问题,如wind兄所说,哲学在线(不仅仅是论坛)应该具有许多功能,现在只论坛是“活”的,因为论坛比较容易“活”,所以许多功能暂时就借助论坛来体现了。
说到学术性,当然要讨论学术问题。
xiaoxiao一句话,使我下决心把我的《存在与时间》的讲义贴了出来。
说实在话,我是有顾虑的,并不是什么版权之类的问题,而是许多东西并不成熟,对海德格尔的理解,在我也是总在变化的,不敢说越来越深,终归总是有新的心得体会。
我怕贴出来让诸位见笑了,因为对海德格尔的理解,我没有信心。
我最熟悉的两位哲学家,一是康德,一是海德格尔(黑格尔也可以算一个)。
对康德就比较有信心,对海德格尔则总是感觉理解得还不到位。
但是我想,如果讨论海德格尔,哲学系的同学们都插不上嘴,这是不应该的。
其责任,当然在教师。
不说研究生,本科四年下来,如果对海德格尔等哲学家还陌生得很,我感觉实在对不起学生。
所以不揣冒昧,把我的讲义贴出来,请有兴趣的老师同学批评指正。
此前曾经把《存在与时间》中有关时间的讲义贴在西方哲学坛子上,那部分太难不说,也是我最没有把握的。
再者说,没有前面的准备,时间部分也无法理解。
希望读了那部分的朋友不要被晦涩的语言吓着,那是我的错。
《存在与时间》并没有像人们想象的那样难。
讲义是多年形成的,因为时间关系,除了贴子需要,基本未作改动,其中错误在所难免,这不是客气话,真的难免。
讲义固然是多年形成的,但“定稿”则是最近一次课。
这一次我觉得是讲《存在与时间》最感觉费劲的一次。
过去曾经感觉很顺当的地方,磕磕绊绊,有时顺不过去。
想来想去,原因是这次我想尽量把海德格尔logos化(我化:)来说,也就是用我的话说海德格尔。
大家知道,海德格尔与黑格尔一样,擅长语言炼金术,不用他们的语言几乎是不可能的,我所能做的,其实就是想用比较通俗的语言(能让人听得懂,我也说得懂)讲课。
海德格尔存在哲学的三大观点
海德格尔存在哲学的三大观点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MartinHeidegger)是20世纪哲学界的重要人物,他的哲学思想对当代哲学、文化和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海德格尔关注的核心问题是存在的意义,他认为人类存在的意义在于“存在本身”,并提出了存在哲学的概念。
在海德格尔的哲学体系中,存在哲学是一个重要的概念,包括存在的本质、存在的历史和存在的现实。
海德格尔存在哲学的三大观点是:存在的本质是时间、存在的历史是西方哲学的历史和存在的现实是技术的危机。
一、存在的本质是时间海德格尔认为,存在的本质是时间。
他认为,时间不仅仅是一个量的概念,而是存在的方式。
时间是存在的基本维度,没有时间就没有存在。
在海德格尔的哲学中,存在是一个持续的过程,是一个不断变化的过程。
时间是存在的基本特征,存在本身就是时间的存在。
海德格尔进一步认为,时间是一个开放的维度,它不仅涵盖了过去和现在,还包括了未来。
时间是一个不断展开的过程,未来是时间的不可预测性和不确定性的体现。
在海德格尔的哲学中,时间是存在的基本特征,也是存在的基本问题。
二、存在的历史是西方哲学的历史海德格尔认为,存在的历史是西方哲学的历史。
他认为,西方哲学的发展是一个从古希腊哲学到现代哲学的历史过程,这个过程中存在着一种基本的思维方式和哲学观念。
这种思维方式和哲学观念是存在哲学的基础,也是西方哲学的根源。
海德格尔进一步认为,西方哲学的历史是一个存在的历史,它涉及到人类存在的基本问题和意义。
西方哲学的历史是一个关于存在的历史,它反映了人类对存在的认识和探索。
在海德格尔的哲学中,存在的历史是一个重要的概念,它涵盖了人类对存在的思考和探索的历史。
三、存在的现实是技术的危机海德格尔认为,存在的现实是技术的危机。
他认为,技术是现代社会的主要特征,它对人类存在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技术的发展使得人类越来越远离自然和存在的本质,使得人类的生存和自由受到了严重的威胁。
海德格尔进一步认为,技术的危机是存在的危机,它涉及到人类对存在的认识和探索。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可能性高于现实性——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的一个基本观念海德格尔的《存在与时间》一书,是本世纪西方最重要的哲学著作之一。
该书1927年问世以来,一版再版,译成多种文字,现已有英、法、意、西、日、朝、汉等翻译本,仅此一点就足以说明此著作影响之大。
美国芝加哥大学教授乔治·斯坦纳在《海德格尔》一书中写道:“撇开历史的和个人的状况不谈,我们仍旧可以公正地说,在西方思想史上,《存在与时间》是一部绝无仅有的著作”。
(注:乔治·斯坦纳:《海德格尔》,中国社会科学出版1988 年版,第119页。
)《存在与时间》在哲学上独树一帜,思想深邃,是我们了解现代西方哲学的“转向”和基本特征不可多得的、不可不读的著作。
但是该书语言晦涩、生僻,不易读懂,难于把握其中心问题,读者往往知其一不知其二,理不出一个头绪,无法领会和理解它的思想真谛。
笔者认为本书中提出的“可能性高于现实性”的论断,是贯穿于全书的一个基本观点,以此为主线同书中论述的各个问题结合起来加以理解,也许能够给读者揭开此书被遮蔽的意义,领略其要旨提供一种方法与线索。
一、从本体论研究“存在”(Sein)是要追问存在何以“能在”,解决存在的可能性问题。
《存在与时间》一书开宗明义写道:“本书的目的就是要具体地探讨‘存在’意义的问题,而其初步目标则是把时间阐释为使对‘存在’任何一种一般性领悟得以可能的领域”。
(注:《存在与时间》,三联书店1987年版,第1页。
以下引文凡出自本书的,只注明页码。
)海氏认为他之所以要重新提出“存在”问题,是由于以往哲学家把存在“遗忘了”,原因是这些哲学家把存在(Sein)与存在者(Seiende)混淆起来,并以存在者代替存在。
那么,存在与存在者的区别何在?这就涉及到海德格尔如何理解“存在”的一个最基本观点。
海氏理解的存在,不同于传统哲学意义上的存在。
他说:“存在与存在的结构超出一切存在者之外,超出存在者的一切可能的具有存在者方式的规定性之外。
存在地地道道是transcedens[超越]。
”(47页)这段话对于正确理解海氏“存在”的真正含义甚为重要。
它告诉我们:存在是超越具体存在着的东西,存在不是指“什么”;对“存在”的研究不是要追问“是什么”,即不是了解存在是什么东西,探究存在的性质、本质、属性等,而是要追问存在“何以是”,即何以“能在”。
这是说探究最原始、本源意义上的存在,以及这种存在如何“显示”、“展示”、“在场”。
在海氏看来,必须首先解决“能在”,然后才谈得上在“什么”。
笛卡尔的“我思故我在”命题的错误就在于,他还未弄清楚“我在”的问题就匆匆忙忙从“我思”得出“我在”。
事实正好相反,先有“我在”,然后才有“我思”。
可见,存在何以“能在”比存在“什么”更为根本、重要。
前者是存在论问题,是本体论要回答的;后者是知识问题,是科学与认识论要回答的。
研究存在“何以是”,是要解决存在“可能性”问题,研究存在“是什么”,是要解决存在“现实性”问题。
所以,“可能性”是比“现实性”更为重要的范畴。
由此海德格尔提出一个重要论断:“可能性高于现实性”(48页)。
海德格尔指出:“现象学的领悟唯在于把现象学当作可能性加以把握”(48页)。
意思是说,现象学要把握的就是“能在”问题。
我们知道,所谓现象学方法,是通过“悬置”、“先验还原”、“本质还原”,返回到一切存在的最初本原、源头上,返回到“事情本身”,也就是还原到原始的、本己意义上的在,即可能性的在。
同时,通过现象学的方法,把这种可能性的在从暗处带到明处。
现象学是诠释学(Hermeneutik),现象学由“现象”与“逻各斯”两部分组成,“现象”一词希腊文ψαωσμευου,其意义就是公开、显示自身的东西;“逻各斯”术语希腊文λσγοs,其含义就是指言谈的话题公开出来,让人看。
可见,通过诠释使存在公开、显示、展示出来,使存在由“蔽”到“显”、由“暗”到“明”。
二、此在(Dasein)在生存论上不是现成存在,而是可能性的在。
存在通过何者来“显示”、“显现”?存在总是要通过某种存在者来显现,海德格尔认为在诸多存在者中只有一种存在者能充当此角色,这就是“此在”(Dasein)。
原因何在?“Dasein”是德国古典哲学家康德、黑格尔等人常用的一个词,意指某种确定的存在物,存在于一定时空中的有规定性的东西,一般中译为“定在”、“限有”。
但是海德格尔与此不同,首先是从时间的源始意义上去理解Dasein,说明“Sein”与“Da”不可分性。
因为人与存在最亲近,只有人才能领悟存在及其意义,所以“Dasein”是指人的存在者。
熊伟先生译为“亲在”是很贴切的。
日本学者石原达对此作了这样的解释:“海德格尔把人称作Dasein,用Sein—da来规定人,这是以德国人的这种语感作为基础的。
只有在人的存在者中,存在才Da起来(显现出来)。
即,存在是与人在事态接近性中联系着的。
人其实是在与各种存在者的联系中生活的。
但是那些众多而紧要的联系,都没有象与存在的相互联系那样具有事态的接近性、重要性。
本来,人是人的所以就是:人对存在不可以拟的事态的接近性中发生联系。
这就是Sein—da意思。
而且,人被规定为这种Sein—da,这就等于说人是生存(Existenz)。
”(注:[日]今道友信等著:《存在主义美学》,辽宁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91—92页。
)应该说,石原达这段话对于理解海德格尔使用“Dasein”一词的用意是相当准确和深刻的。
正因为只有人才能显示、显现存在,Dasein是指人的存在者,所以海氏认为只有人才是存在,其他东西则不是存在。
“存在的东西叫做人。
只有人才存在。
岩石只是‘有’而不是存在。
树木只是‘有’而不是存在。
马只是‘有’而不是存在。
天使只是‘有’而不是存在。
天使只是‘有’而不是存在。
上帝是‘有’而不是存在。
‘只有人才存在’这句话的意思一点也不是说:唯有人才是实在的东西,其他东西都是不实在的,只是幻象式的人类观念。
‘人存在’这句话的意思是说,人是一种东西,这种东西的‘存有’,其特色在Theopenstanding Standing —in in theunconcaledness of Being,from Being, inBeing。
人之存在性乃是人是人所以能够表现存在事物的理由,也是他所以能够意识到它们的理由。
”(注:海德格尔:《回到形而上学基础之路》,译文见[美]W·考夫曼编者:《存在主义》,商务印书馆1994年版,第223页。
)其次,海德格尔所以选用“Dasein”一词代表人的存在者,是因为“Dasein”蕴含着时间上的有限性(限制性),即人在时间上是有限的,所以人一定要死(下面将要谈及)。
所以此在(Dasein)总是我存在(ichbin),你存在(du bist)。
海氏为了更为鲜明地表达此在(Dasein)这一特征,特地挑选了“生存”(Existenz)一词称呼此在(Dasein)的存在。
海德格尔对“Exitenz”(生存)同“Existentia”(“实存”)作了严格的区分。
“Existentia”(实存)是指现实存在者,即给定的、规定好的实在性的东西,它同“Vorhanden”(“现有”)一样,都是意味着明摆在眼前的那个东西一样多。
同时“Existantia”(“实存”)作为现成存在,它要表达的是这个东西的本质、属性,即表达它“是什么”,例如:桌子、椅子、树木等等。
所以,“Existentia”(“实存”)与“essentia”(“本质”)总是联系在一起的。
此在(Dasein)不是“实存”(Existentia)而是“生存”(Existe)。
海氏说:“我们把此在的存在特性称为生存论性质。
”(55页)此在(Dasein)的所是(Wassein),并不是现成的东西,而是诸种可能的存在方式。
正如一个人不存在着他之外还有一种现成的特性,而是他把握住了一定的可能性,造就他的所是(存在),即他的人格。
因此,无论我们问此在(人)是什么,此在(人)是谁或追问此在(人)的“本质”,这些问题的提法本身就是不对称,因为这样一问,实际上“已经眺望着一个人格的东西或眺望一个对象了”(100页)。
就是说已经有规定性的东西了。
于是,海德格尔便得出:此在(Dasein)这种存在者的“本质”(如果我们借用“本质”两个字的话)在于它“去存在”(Zu—sein)。
“去存在”(Zu—sein)一词似乎很不好理解,其实,所谓“去存在”(Zu—sein),就是趋向于存在,是指此在(Dasein)与现成存在方式是毫不相干的,它不是规定的现成东西,而是一种可能存在,它要不断地超出当前状态,作为继续不断的“尚未”(Nock—nich)生活着。
我认为,这就是海德格尔所说的此在(Dasein)的“去存在”(Zu—Sein),此在(Dasein)与众多存在者不同的“超越性”。
海德格尔不是从“实存”(Existentia )、而是从“生存”(existenz)理解此在(人)为一种可能性的存在,在人的理论上独树一帜,完全不同于传统人类学的观点。
传统人类学一种看法是把人界定为“理性的动物”(animal rational),另一种看法是把人看作是神按照自己的形象创造出来的。
在海氏看来,这两种观点都把人当成“现成存在”,给定了的东西,这是同从生存论理解人为一种可能性存在相悖的。
至于海氏为什么由此强调人的可能性,从可能性去规定人?关于这点,此文的最后一个问题将要加以回答。
三、从原始意义上理解世界,它与此在是合一的,世界是此在可能性的世界。
从柏拉图以来传统形而上学都是把人与世界看作为二元的:人是主体,世界是客体;原先两者是对立的,经过人的认识达到主体与客体的统一。
海德格尔与传统看法不同。
首先他反对把世界看成是现成的具体存在物的总和,不同意笛卡尔所说的世界是不依赖于别的东西而独立存在的“实体”。
他认为应该把世界理解为本原的原始的世界,它是此在(人)的一种性质,属于此在可能性和意义的领域。
“世界为世界本身是一个生存论的环节。
如果我们对‘世界’作存在论的追问,那么我们绝没有离开此在分析的专题园地。
‘世界’在存在论上绝非那种在本质上并不是此在的存在者的规定,而是此在本身的一种性质”(80页)。
这告诉我们,不能离开此在(人)去理解世界,同样,也不能离开世界去理解此在(人)。
此在与世界的关系不要理解为在空间中并列关系;人(此在)在世界之中是一个存在者在另一个存在者“之中”,正像水在杯子“之中”,衣服在柜子“之中”。
这种看法是把此在(人)与世界看作为二元的,把两者的关系当成外在关系。
我们应该从生存论看待此在与世界的关系:此在是世界的此在,离开了世界,此在就不存在;反之亦然,世界是指此在的世界,离开了此在的生存,也就没有世界在“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