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陵墓建筑

合集下载

陵墓建筑(图)

陵墓建筑(图)

陵墓建筑(图)88122009-08-22 16:03:09.0陵墓建筑(图)建筑,陵墓2277文化茶舍/enpproperty-->清朝康熙皇帝陵墓(景陵)中国古代对于人的生和死是同等重视的。

所谓“生,人之始也;死,人之终也。

终始俱善,人道毕矣。

故君子敬始而慎终”,“事死如事生,事亡如事存”(《荀子·礼论》)。

所以在君、亲去世以后,大都厚葬并以时祭享,世代相传,纳入礼制,演为习俗。

逐渐形成了专供安葬并祭祀死者而使用的建筑类型——陵墓。

陵墓建筑由地下和地上两大部分组成。

地下部分用以安葬死者,埋葬他的遗物及其代用品、殉葬品。

地上部分专供生人举行祭祀和安放死者神主之用。

古代中国阶级社会等级制度森严,不同身份的死者墓葬的名称和形制有严格的规定。

大致说,汉代以后,帝王墓葬称陵,臣庶称墓。

陵墓的地下部分起源要早于地上。

旧石器时代晚期已出现按一定方式埋葬死者的情况。

新石器时代大部分墓葬都是矩形的土坑竖穴,在公共墓地中排列有序。

新石器时代晚期,墓圹内出现了垒筑的木椁。

竖穴土圹加木椁,从此作为一种墓葬方式沿用下来。

不同身份等级的墓葬,其平面格式、规模、木椁的层数和样式,均有悬殊的差别。

河南安阳市侯家庄1001号墓是商代王陵。

墓口作 字形,向4个方向伸出斜坡状墓道,总面积约713平方米,深达10.5米。

柏木椁室高约3米,板壁雕刻花纹并涂红色,镶嵌野猪牙片,表现了强烈的审美要求。

北京市丰台区大葆台1号墓,可能是死于汉元帝初元四年(公元前45)的广阳顷王墓。

墓圹矩形,面积418平方米。

圹内用木材围出甬道、两重回廊、前室、后室等仿照地面建筑的布置。

最有特色的作法是用长0.9米、宽、厚各约0.1米的黄心柏木垛成的厚隔墙,将内外回廊隔开,称“黄肠题凑”。

战国晚期,关中及中原地区中小型墓葬出现了横穴式土洞墓,就是在挖掘了竖直向下的墓道之后,再横向掏挖土洞作墓圹。

西汉中期,普遍在横穴中用砖和石料筑墓室,其形制模仿现实生活中的房屋。

中国古代建筑4—陵墓建筑

中国古代建筑4—陵墓建筑

定陵出土的皇帝金冠
定陵出土的皇后凤冠
现存著名帝陵
名称
秦始 皇陵
主人 秦始皇
位置 陕西临潼县
汉茂 陵
汉武帝
陕西兴平县
唐乾 唐高宗李治和武则 陕西乾县梁山

天的合葬墓
长陵、献陵、景陵、 明十 裕陵、茂陵、泰陵、 北京市昌平县 三陵 康陵、永陵、昭陵、 天寿山下
定陵、庆陵、德陵、 思陵
清东 顺治、康熙、乾隆、
可以看作是人殉的替代。 西汉中期以后,随葬品中增添了各种专为随葬而作
的陶制明器,主要有两部分,一是模仿的“俑”,一 是实际的用品。
东汉,明器的种类和数量更多。 宋至明代,随葬品以实用物品和珍宝为主,包括陶 瓷器、金银器和玉器等。
秦始皇兵马俑 马王堆汉墓:木俑
茂陵博物馆展出的西汉铜鎏金马
金缕玉衣
土穴墓:在原始社会早期,墓葬的形式很 简单,只是在地下挖一个小而浅的墓坑,仅能 容纳尸体,既无棺椁,也无墓室,尸体也无特 殊东西加以包裹。到了父系氏族公社后期,贫 富开始分化,埋葬方式有了发展,墓坑除了土 壁之外,又加用了木板围护。
如山东泰安大汶口氏族墓葬的坑内四壁用 天然木料垒砌,上面用天然木材铺盖。与后来 春秋、战国、西汉时期的木椁还有很大的距离, 但已经开始向墓室建筑迈进了。
(2)陵园建筑
帝王陵墓除了它的主要标志封土之外,在它 们的陵前还有一大片建筑园林和石像生仪仗队。 所以陵园范围极大,陵墓建筑也很多,其中地面 建筑主要有以下3个部分:祭祀建筑区 、神道 、 护陵监 。
祭祀建筑区:为陵园主要部分,供祭祀之用。建在墓冢前 方,为一封闭的方形庭院,主要建筑物是寝殿和享堂。寝 殿是供死者灵魂起居生活的建筑,内设墓主生前用具。享 堂,是祭祀死者的场所。帝王陵的祭祀建筑多称为享殿、 献殿、祭殿。主殿周围还有配殿、廊庑、祭坛、朝房、值 房等。祭祀建筑往往用围墙围绕起来成为一个区域,宛如 宫内的建筑群一般。

陵墓建筑

陵墓建筑
陵墓建筑
中国古代建筑群之一
01 建筑结构
03 建筑特色 05 典型陵墓
目录
02 历代皇陵 04 建筑形式
基本信息
陵墓建筑是中国古建筑中最宏伟、最庞大的建筑群之一。这些陵墓建筑,一般都是利用自然地形,靠山而建; 也有少数建造在平原上。中国陵园的布局大都是四周筑墙,四面开门,四角建造角楼。
陵墓建筑是中国古代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古人基于人死而灵魂不灭的观念,普遍重视丧葬,因此,无 论任何阶层对陵墓皆精心构筑。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中国陵墓建筑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产生了举世罕见的、庞 大的古代帝、后墓群;且在历史演变过程中,陵墓建筑逐步与绘画、书法、雕刻等诸艺术门派融为一体,成为反 映多种艺术成就的综合体。
十三陵
明朝皇帝的陵墓主要在北京的昌平,即十三陵,为明代定都北京后13位皇帝的陵墓群。
明十三陵规模宏伟壮丽,景色苍秀,气势雄阔,是国内现存最集中、最完整的陵园建筑群。其中规模最宏伟 的是长陵(明成祖朱棣)和定陵(明神宗朱翊钧)。经挖掘发现,定陵地宫的石拱结构坚实,四周排水设备良好, 积水极少,石拱无一塌陷,这充分展示了中国古人建造地下建筑的高超技术。
典型陵墓
秦始皇陵
明清皇陵
秦始皇陵
位于陕西省西安市骊山北麓的秦始皇陵是中国最著名的陵墓,建于2000多年前。被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 的秦始皇兵马俑就是守卫这座陵墓的“部队”。秦始皇兵马俑气势恢弘、雕塑和制作工艺高超,于1987年被列入 《世界遗产名录》。世界遗产委员会曾这样评价:那些环绕在秦始皇陵墓周围的著名陶俑形态各异,连同他们的 战马、战车和武器,都是现实主义的完美杰作,同时也保留了极高的历史价值。
风水观念 祭祀特征
宗教特征
中国古代建筑在世界建筑发展史上始终保持着独特的体系,具有自己鲜明的民族特点,宫殿建筑所反映的是 一个时代建筑艺术及其技艺的最高成就。宫殿建筑的起源虽然很早,但保留至今的仅有明、清两代的宫殿。

中国古代陵墓建筑的主要特点

中国古代陵墓建筑的主要特点

中国古代陵墓建筑的主要特点1.宏伟壮丽:中国古代陵墓建筑通常呈现出宏伟壮丽的规模和雄伟庄重的风格。

这是因为古代帝王和贵族们认为陵墓是永久的象征,必须体现出他们的权威和地位。

陵墓建筑常常由大规模的石墓、宫殿、墓道和祭祀建筑组成,整体气势恢弘,给人以庄严肃穆之感。

2.地形选址:中国古代陵墓建筑的选址非常讲究,通常选在地势高而水势旺盛的地方。

这种选址可以增加陵墓的气势和威严,同时也可以使墓地保持湿润,符合古人对“山水气”的追求。

地形选址的重要性体现在明代十三陵,它们都选址于北京西北的紫金山脉中,地势高大而壮丽。

3.器物陪葬:中国古代陵墓建筑通常会陪葬大量的器物,这些器物包括陶瓷、玉器、铜器、翠玉等。

这是因为古代帝王和贵族们相信,陵墓中的陪葬器物可以为他们在阴间提供享受。

这些器物不仅代表了社会的物质繁荣,也体现出古代人们对生活品质的追求。

4.墓室布局:中国古代陵墓建筑的墓室布局讲究均衡和对称。

一般来说,陵墓的墓室分为前室、后室和侧室。

前室通常用于举行祭祀仪式和迎接来访者,后室则是主要的墓葬空间。

两侧的侧室则常常作为陪葬墓室,用于安放陪葬品。

5.墓道设计:中国古代陵墓建筑通常会有一条向下的墓道,用于连接地面和墓室。

这个墓道被认为是通往阴间的通道,也是死者与世界的接触点。

墓道的设计非常讲究,一般会有石门、石阶和石道,以保护陵墓的神秘性和尊贵性。

6.装饰和雕刻:中国古代陵墓建筑常常进行装饰和雕刻,以彰显建筑的尊贵和富丽。

陵墓的大门、石墙和墓碑上常常会雕刻龙、凤、琉璃、云纹等吉祥图案,象征着皇室的权威和繁荣。

这些装饰和雕刻不仅体现出古代建筑的艺术价值,也反映出古代帝王和贵族的身份和地位。

总之,中国古代陵墓建筑体现了中国古代社会的政治制度、宗教信仰、审美观念和科技水平。

它们不仅是古代帝王和贵族的墓葬,也是中国古代文明的重要遗产,对于研究古代社会、历史和文化具有重要的价值。

中国古代陵寝建筑 (精品)

中国古代陵寝建筑 (精品)

第二节
陵寝建筑的布局特征
中国古代的帝王陵寝一般由地下建筑与地 面建筑两部分组成。
地下建筑部分主要用于埋葬死者的遗体、 遗物和随葬品等,多仿死者生前的居住 状况。 地面建筑部分主要用于祭祀和护陵之用。
一、地下幽宫
1、先秦至秦汉时期:“黄肠题凑”; 2、东汉以后:砖石代替木材; 3、明清:“前朝后寝”、地下宫殿。
中国古代陵寝建筑
陵寝建筑,指古代帝王的墓葬。 陵,指高大突起的土堆; 寝,原指宫殿后部的寝宫。秦汉时期,开始在 帝王墓的侧面建寝,象征宫殿中的“寝宫”, 专供帝王的衣冠、几杖和日常生活用具,以 便帝王的灵魂享用。 庙,后人祭祀死者灵魂的地方。
东周三王陵
第一节 中国古代陵寝建筑的 文化心理特征
一.“灵魂不死”观念 二.“事死如事生”、“事亡如 事存” 三.“厚葬以明孝”、“媚祖以 邀福”
陵墓木椁示意图
定 陵 地 宫
永 泰 公 主 墓
二、地上陵园
1、春秋以前:不封不树; 2、战国秦汉时期:方锥体、黄土夯筑; 3、唐:以山为陵
4、明清:宝城宝顶
乾 陵
明十三陵长陵棱恩殿
第三节 中国宫殿陵寝建筑环境设计
1、“风水”与陵寝的选址。 “藏风得水”、 “聚气”、
“乘生气”
2、神道石刻
标志性石刻——阙、墓表、牌坊; 装饰性石刻——石象生; 叙事性石刻——墓碑。
高颐阙
梁 萧 景 墓 神 道 石 柱
局部
明 十 三 陵 石 牌 坊
梁萧宏墓前石辟邪
河 南 巩 县 宋 陵 神 道 石 刻
永定 陵 神门 西侧 石狮
宋永 裕陵 东侧 武士

中国古代陵墓建筑

中国古代陵墓建筑

2024/2/1
10
唐乾陵
乾陵是中国唐代高宗皇帝李治与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武则天 的合葬之地,是全国乃至世界上唯一的一座夫妇皇帝合葬陵。陵地 距古都西安80公里,其居梁山。三峰耸立,风景秀丽,远望宛如一 位女性仰卧大地而有“睡美人”之称。乾陵利用自然山势修建,陵 园雄踞整个梁山山峦,海拔1047.9米的主峰如首而高昂,东西对峙 之南峰似其乳,俗谓之奶头山。因处于长安西北方八卦的乾位而称 乾陵。
唐乾陵在唐代18座帝王陵墓 中是目前唯一未被盗掘过,且保 存最完整、气势最雄伟。
北宋陵
• 北宋陵位于河南省巩县嵩山北麓与洛河间的丘陵和平地上。总 面积约30平方公里。其陵墓均坐北朝南呈正方形,各陵尺度和 墓前石刻数目整齐划一。墓室上建造方形三层陵台,每门各有 石狮一对。由南门向北的神道两侧排列文武大臣和各种石像。 陵园布局和唐陵一样分上宫和下宫,分别为上陵谒拜祭祀和日 常供奉起居的场所,所不同的是唐代下宫建筑在陵墓南面偏西 处,而宋代建筑在陵墓北面偏西处。北宋 9个皇帝,除徽、钦 二帝被金所虏囚死漠北外, 7个皇帝以及被追尊为宣祖的赵弘 殷(赵匡胤之父)均葬于此。世称七帝八陵。
夫妻合葬(父子合葬)私有制、贫富分化、阶级对立产生 出现墓穴和棺椁。 商周时期: 出现了墓道、墓室、椁室以及祭祀杀殉坑等。 石墓室和砖墓室逐渐替代木椁,利于长期保存。 战国末年: 大块空心砖代替木材作墓室壁体, 西汉:大块空心砖墓盛行一时,墓室中已经出现穹窿顶。 东汉以后: 小砖与拱顶墓室代之而起。 唐、 宋: 穹窿顶结构,得到广泛应用。 明、 清: 墓室以中间3进为主,用石作拱券结构,形成豪华 的地下宫殿,且更讲究棺椁的密封与防腐措施。
中国古代丧葬的主要方式 由于不同地域自然条件的差异,不同民族的观念和传统习俗的 差异,所以在我国历史上形成了多种处理已故亲属的丧葬方式。 主要有:土葬、火葬、水葬、天葬、悬棺葬等。 陵墓类型 陵墓是安放故人的尸体,祭奠故人的场所的总称。若分开来讲, 陵一般指地上建筑,墓则是地下部分。 由此陵墓景观可分为: 无陵无墓、有陵无墓、有陵有墓三类。

中外建筑史第11学时 中国陵墓建筑

中外建筑史第11学时 中国陵墓建筑

3. 古代帝王陵墓地宫结构的演化
帝王墓穴及棺椁在汉初以前,多为石质。 西汉主要用特殊木材修造地宫,称“黄肠题凑”。 东汉以后,棺椁都用木质制作;地宫,除唐朝是直接在开凿的山洞中就地 营造外,都是用砖石发券垒建。 从明朝开始,地宫建筑发展到顶峰,用巨型条石建筑大型墓室。
4. 帝王陵墓的地面建筑
石牌坊
第11学时:中国陵墓建筑
一、陵墓建筑发展概况 1. 中国古代丧葬的主要方式和陵墓类型
中国古代丧葬的主要方式:由于不同地域自然条件差异,不同民族的观念 和传统习俗的差异,所以在我国历史上形成了多种处理已故亲属的丧葬方式。 主要有:土葬、火葬、水葬、天葬、悬棺葬等。
陵墓类型:陵墓是安放故人遗体,祭奠故人的场所总称。若分开来讲,陵 一般指地上建筑,墓则是地下部分。因此陵墓可分为:无陵无墓、有陵无墓、 有陵有墓三类。
2. 陵墓建筑的发展
原始社会时期,常见的墓葬形式是土坑竖穴墓,是由地面垂直下挖而成。 殷商时期,墓葬中开始出现墓道、墓室、椁室以及祭祀杀殉坑等。其中最有代表 性的是武官村大墓和安阳市小屯妇好墓。
武官村大墓
小屯妇好墓
周代陵墓,地面之下的棺椁有等级规定:天子七重、诸侯五重、大夫三重、士二重。 而且地面开始出现封土。
明十三陵神路是由石 牌坊、大红门、碑楼、石 像生、龙凤门等组成的。
泰陵是清朝第三代皇帝雍正的陵墓,也是清西陵中建筑最早,规模最大,体 系最完整的一座帝陵,坐落在永宁山下。整个陵寝分前后两个部分,前部分是门、 坊、碑、亭,后部分主要是殿宇和地下宫殿。
唐乾陵因山为陵的目的是以山的 高大雄伟气势和永恒来衬托皇帝的权 力至上和永垂不朽。
北宋永昭陵是北宋第四代皇帝宋仁宗赵 祯的寝陵。位于河南省巩县境内,嵩山北麓 与洛河间丘陵和平地上。陵区以芝田镇为中 心,南北约15公里,东西约10公里。永昭陵 规模庞大,建筑雄伟, 虽历经千年风雨,饱 受战乱抢掠,但至今仍不失皇家陵园的恢宏 气势。整个陵园遵从封建的风水地形堪舆学 说,依地势而就,傍山依水,东南穹窿,西 北低垂,由“皇帝陵”、“皇后陵”和“下 宫”组成,神道两侧的石刻群形态逼真,雄 浑高大,栩栩如生,其中“瑞禽”和“角端 ” 更是雕刻史上的杰作,堪称世界绝品。

陵墓建筑

陵墓建筑

二、陵墓分类------封土(地上):
• 1.方上 是早期墓上封土坟头的一种形式。它在墓坑 上用土层夯筑,形成上小下大的方锥体。因 其上部为一小方形平顶,如锥体截去掉顶部, 故名曰“方上”。秦始皇陵、汉代帝王都是 这种类型的坟头。
2、因山为陵
• 利用地形,以山峰作为陵 墓的坟头。利用山岳雄伟 的形势来体现帝王的至高 无上的权威和宏大的气魄, 而且还可以防止盗挖。 • 唐代帝王陵分布在西安北 山的14个山头上,尤其是 海拔1188m的九峻山的李世 民昭陵 • 海拔1048m的梁山的李治、 武则天的乾陵最为雄伟, 连秦始皇的封土坟头也难 相比。
诸 侯
贵 族
一、陵墓建筑的形制演变
3.两汉时期---陵体为人工夯筑帝陵都起方形锥体 陵台,称为“方上”,四面有门阙和陵墙墓前 设石享堂、石碑、石兽、石人、石柱等。 4、南北朝时期---提倡薄葬,帝陵规模与汉代贵族 差不多,不设享堂。 5、唐代—因山为陵,上下宫制,上庙下寝,神道 加长、石像生增多。 6、宋-----集中布置,便于保护,帝后分葬,各起 陵台,五音姓利(陵墓规模小,陵台低,排水 不利,缺乏气势,但诸陵集中,便于保护。 )。 7、明清----(传统)因山为陵,陵区集中,遍植 松柏;(创新)陵体和祭祀建筑串联在轴线上, 形成多进院落,突出了祭拜仪式的重要性。陵 体形制为方城明楼、宝城、宝顶。
司 马 神 道
以 山 为 双 阙
石柱
石 马
马在唐代有着特殊的功能,战争、运输、交通等பைடு நூலகம்离不 开它。立于陵墓前的石马要突出其仪仗的庄重感,所以 其造型都比较僵板。
(三 )明十三陵 (气象宏阔的肃穆陵群)
明初,营建南京孝陵、泗州祖陵、凤阳皇陵,已形成定制。 明代迁都北京后,在昌平天寿山形成集中陵区,称“十三陵”,其制度基 本遵循孝陵形制。 十三陵距北京约45公里,陵区的北、东、西三面山峦环抱. 十三陵沿山麓散布,各据岗峦,面向中心——长陵。 长陵(明成祖)据天寿山主峰前,其南6公里处,有崛起对峙的小山两座, 成为整个陵区的入口。 环抱的地形造成内敛的完整环境; 整个陵区,南北约9公里,东西约6公里,结合自然地形, 各陵彼此呼应,成为气象宏廓而肃穆的整体。

第二节中国古代陵墓建筑

第二节中国古代陵墓建筑
第二节中国古代陵墓建筑
❖西周以前,帝王墓葬多为木椁大墓, 地面不封不树。
❖秦始皇开创了陵寝制度,使丧葬文 化向祭祀文化转移
陵墓建筑组成部分
❖ 由陵、寝、神道及两旁石刻群和其它陵 园建筑
❖ 地下的称“地宫”,为木椁墓室 ❖ 棺椁、封土等级:天子棺椁七重,诸候
五重,大夫三重,士人一棺一椁 ❖ 中国陵墓建筑地面上有神道、翁仲、石
❖ 第三列是石碑。南朝神道石刻是中国石 雕艺术的奇葩
❖——隋、唐皇陵建制上改为“以山 为陵”,开凿地宫,修建陵园,陵 园营造有内、外两重城唐皇陵规制 不但规模宏大,且陪葬的礼制也达 到鼎盛。唐皇陵神道石刻,陵陵俱 有,形成了帝王陵墓建筑规制。
❖ ——五代十国时期,陵墓建筑显出小而 精确又不失皇陵规制。
兽及诸殿堂
清东陵平面图
明孝陵平面图
明长陵平面图
(二)中国古代陵墓建筑形制
❖ 历代陵墓建筑形式 1.方上
2.依山为陵
3.宝城宝顶
秦始皇陵模拟沙盘图
秦始皇陵施工情景设想图
秦始皇九层之台的陵上享堂复原图
贺兰山下的西夏王陵
开依山为陵先河的唐昭陵
唐昭陵
(三)中国古代陵园建筑布局
❖ ——宋代陵墓形制恢复方上形式,并发 展为筑园形砖城,在城内填土使之成一 园顶曰“宝顶”,城上设垛口女儿墙成 “宝城”。北宋皇陵的最显著特点是统 一化和规范化,是中国古代陵墓建筑艺 术的成熟时期。
江 苏 江 宁 南 唐 李 煜 墓 内 景
李 璟 墓 的 地 宫
❖——辽金时期在陵墓建筑,陵墓建 筑颇具有民族特色。陵前建正方形 享殿,前置月台,两侧出回廊成院 落。
❖——元代皇帝因实行秘密埋葬,不 建地上陵墓,采用马踏葬坑埋土为 墓形式。

中国十大陵墓 中国最著名的十大古墓

中国十大陵墓 中国最著名的十大古墓

中国十大陵墓中国最著名的十大古墓摘要:古时人们相信人生有来世,帝王们都希望自己来世还可以统治江山,因此他们都把陵墓当成自己未来的筹码,所以他们的皇陵都非常豪华,而且费劲心机,今天我们就来看一看中国十大陵墓。

1.秦始皇陵荣誉:陕西西安骊山北麓,世界文化遗产,中国历史上第一座规模庞大、设计完善的帝王陵园,中国古老文明的瑰宝,以其卓越的雕塑艺术被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国家5A级旅游景区。

景点门票:旺季(3.1~11.31):150.00元;淡季(12.1~2.28):120.00元开放时间:3月16日~11月14日:8:30~17:30;11月15日~3月15日:8:30~17:00 游玩时间:2-3小时交通情况:乘公交前往建造时间:公元前246年~公元前208年2.明十三陵荣誉:北京昌平,世界文化遗产,国家级风景名胜区,明朝十三位皇帝的陵寝建筑群,国家5A旅游景区,以规模宏大、体系完备和保存完整为其特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已开放景点有长陵、定陵、昭陵、神路。

景点门票:旺季:长陵50元;定陵65元;昭陵35元;神道35元。

淡季:定陵45元;长陵35元;昭陵25元;神道25元开放时间:旺季(4月~10月)8:00~17:30;淡季(11月~3月)8:30~17:00游玩时间:2-3小时交通情况:乘公交前往建造时间:1409年~1645年3.中山陵荣誉:江苏南京,中国近代民主革命先行者孙中山的陵墓,国家级文明风景名胜区,全国首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5A级景区,中国近代建筑史上第一陵,全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景点门票:免费开放时间:8:30~17:00游玩时间:2-3小时交通情况:公交地铁均可到达建造时间:1926年~1929年4.明孝陵荣誉:江苏南京,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和马氏皇后的合葬陵墓,明清皇家第一陵,中国明陵之首,世界文化遗产,中国现存建筑规模最大的帝王陵寝之一,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国家5A级旅游景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

中国古建筑与园林第五章古代陵墓建筑

中国古建筑与园林第五章古代陵墓建筑
1. 帝王陵 2. 三皇五帝陵
(二)圣林
圣林,即为圣人之墓。圣人的墓因 为既要享受帝王的礼遇,又要区别于 帝王的规制,故而称“林”,与“陵” 谐音。中国著名的圣林有孔林、孟林、 关林等。
1. 孔林
2. 孟林
3. 关林
(三)坟墓
中国古代除帝王、圣贤外的官宦和 平民百姓,死后所葬之地通常称为坟 墓。
A. 炎帝神农氏,湖南酃县
B. 黄帝轩辕氏,陕西黄陵县
C. 虞舜,山西临汾
D. 太昊伏羲氏,河南淮阳县
5. 帝陵的封土建筑有以下哪几种形式( )。
A. 方上
B. 依山为陵
C. 宝顶宝城
D. 尖碑
6. 以下属于皇陵祭祀区的建筑是( )。
A. 神道
B. 祭殿
C. 东西配殿
D. 护陵监
7.下列关于中国古代皇陵建筑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第三节 古代帝王陵墓
一、帝王陵墓的选址 (一)地理位置
古代帝王陵墓一般就近选址,这是中国历 代王朝的习惯。 (二)风水
历代帝王陵墓的选址遵循“天人合一”、 “山环水抱必有气”的风水观。 (三)礼制
历朝历代的陵寝建造几乎都遵循“居中为 尊”、“长幼有序”、“尊卑有别”的传统 礼制观念。
二、帝王陵墓的建筑布局
四、唐代的陵墓建筑 唐陵的建筑方式有两种:一是沿袭汉 制封土为陵;二是以山为陵
古代表明方位的四神
五、宋元明清时期的陵墓建筑 五代十国时期,诸王朝的陵墓建造多承唐制, 但规模远逊之 宋、辽、金、西夏、元时期,皇陵兼采汉唐 诸陵制度,少有创新 宋代陵墓建筑虽依旧为“封土为陵”,但已 发展为筑圆形砖城 元代,对皇帝实行秘密埋葬,故不建地上陵 墓 明代,皇陵建筑既保留了汉陵覆斗形封土、 陵前建享殿、内外二城的特点,又开创了明 帝陵新制 清代出现了中国最大的皇陵建筑群,集中体 现了以木结构为主体的中国古代陵墓建筑最 高水准

中国陵墓建筑

中国陵墓建筑
封土形制:是关于帝王墓穴上方堆土成丘的形状和规模的制度。“厚葬以明 孝”起源于周礼。帝王陵墓封土形制自周朝以来,经历了“覆斗方上”式、“因山 为陵”式和“宝城宝顶”式的演化过程。
覆斗方上式 :它在墓坑上用土层夯筑,形成上小下大的方锥体。因其上部为 一小方形平顶,如锥体截去掉顶部,故名曰“方上”。这种封土形制沿用的朝代最 多,自周朝一直延续到隋朝。之后,又被宋朝选用。在诸多使用这种封土形制的陵 墓中,以秦始皇陵墓的墓冢形体最大。 因山为陵式 :起源于汉代文帝灞陵,将墓穴修在山体中,以整座山体作为墓 冢,气势宏大,雄伟壮观。唐朝帝王陵墓使用这种封土方式。利用山的丘峰作为陵 墓坟头,既能体现帝王的浩大气魄,又可防盗。 宝城宝顶式 :在地宫上方,用砖砌成圆形围墙,内填黄土,夯实,顶部做成 穹隆状。圆形围墙称宝城,穹隆顶则称宝顶。在地宫之上砌筑高大的砖城,在砖城 内填土,高出城墙成圆顶状,称此为宝城宝顶。宝城前有一个向前突出的方形城台 ,台上建方形明楼,楼内树立皇帝或皇后等谥号碑,也是陵名的标志。这种由宝城 、宝顶和方城明楼构成的坟头,在结构上较以前复杂多了,艺术性加强了,也增添 了庄严肃穆的气氛。
十三陵
长陵
清陵共分三处:辽宁省有老陵三座(永陵、福陵、昭陵)、
河北省遵化县的马兰峪有清东陵、河北省易县境内有清西陵。
清东陵是我国现
存陵墓建筑中规 模最宏大、建筑 体系最完整的皇 家陵寝。这里埋 葬着顺治(孝
陵)、康熙 (景陵)、乾 隆(裕陵)、 咸丰(定陵)、 同治(慧陵)5 个皇帝,14个 皇后,136个嫔 妃,共15个陵墓,特别感谢: 图片, 知道,网上视频,
友Fra bibliotek赞助!致谢!
我国皇帝的陵墓中明清两代的皇陵最为完整。 明朝皇帝的陵墓主要在北京的昌平县天寿山下, 即十三陵。明十三陵中规模最大最宏伟的是长 陵(明成祖朱棣)和定陵(明神宗朱翊钧)。 定陵已于1956年发掘。定陵地宫距地面27米, 总面积1195平方米,由前、中、后及左右5个 殿联成,全部用砌石卷拱。地宫除放置皇帝神 宗的棺木外,还有他的两个皇后的棺木。地官 石拱结构坚实,四周排水设备良好,很少积水, 石拱无一块石头塌陷,充分说明我国建造地下 建筑的高超技术。

中国古代的陵墓建筑

中国古代的陵墓建筑

中国古代的陵墓建筑在中国古代,陵墓建筑是为帝王或者显赫人物而建的,是其在世之后的安葬之所。

陵墓建筑不仅仅是由墓葬本身组成,还包括了陵寝、祭祀、防盗、景观等多种要素。

精美的陵墓建筑,既是古人的致敬之意,也是体现了当时社会文化水平与技术水平的重大成就。

本文将从设计方案、建筑材料、景观氛围、文化内涵等不同角度解读中国古代陵墓建筑的魅力。

一、设计方案陵墓建筑是古代建筑艺术的杰出代表,其设计方案细节严谨而考究。

在设计之初,就需要充分考虑陵墓的位置、方向、大小、布局等方面。

首先,陵墓的位置必须是有利于景观的营造和祭祀仪式的举行。

它通常建于山上或者靠近山崖处。

如古代汉武帝陵就位于渭水之滨,周边多山,如龙首山、越王台等。

这样可以营造出人文与自然的完美融合。

其次,根据古代文化的要求,陵墓的方向也需要考虑。

古人都追求“吉祥知命,合天地造化”,所以陵墓的朝向大多数是依据八卦方位确定的。

一般来说,阳陵都应该面向南方,以吸收足够的阳光和天地精气,而阴陵则应该面向北方,以便于阴精的收纳。

最后,陵墓的大小和布局也是考虑的重要因素。

陵园面积一般较大,墓地要求平整、宽敞,建筑物的大小布局也需要根据当时君王的地位和权力来进行科学规划。

举个例子,陕西省西安市展开兵马俑,是秦始皇陵的陪葬坑,由上宾坑、中宾坑、下宾坑三部分组成,大规模的装饰和排列方式为开创历史。

这一规模的陪葬物不仅在古代,而今在各国也是少见的。

二、建筑材料陵墓建筑所使用的材料主要包括石材、土墙和木材,其中石材使用最为广泛。

这主要是因为石材具有较高的防盗能力、装饰效果好,寿命长等众多优点。

在中国,最著名的陵墓之一是唐太庙陵(后改称唐陵),它位于陕西省西安市西北方向约20余公里处。

唐陵中的墓园、宫殿、宝塔等全部使用了石材建造,其中最有名的莫过于唐陵十二部屋。

这些石屋群依山而建,上联二十一字:“遗址千年不改;屋阁万载长存”,表达了对于唐德传承的虔敬之意。

为了增强墓地的神圣感和豪华氛围,很多陵墓里还会使用黄金、玉石、珍珠等贵重宝石装饰,这些材料不仅美观,而且富有深厚的文化意义,是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瑰宝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古代陵墓建筑(精品)

中国古代陵墓建筑(精品)

二、古代帝王陵墓形制的演化
1、“方上”式
• “方上”式,具体方法是挖坑筑石为基,用黄土层层夯垒 成覆斗型,呈三阶逐级收缩的方形夯土台,形状很像倒扣 的斗,亦称“覆斗方上”式。这种封土形制沿用的朝代最 多,自周朝一直延续到隋朝。之后,又被宋朝选用。在诸 多使用这种封土形制的陵墓中,以秦始皇陵墓的冢体最大。
昭陵六骏之一
(2)乾陵
• 唐代陵墓的规模远远超过前代,现保存较好的为 高宗与武则天合葬的乾陵,以陕西乾县的梁山为 陵,地宫凿于梁山主峰下,南边两峰,东西对峙, 山上置阙,形成天然门户,气势雄伟异常,在中 国帝王陵墓中极为罕见。
乾陵石刻
六十一藩丞
述圣记碑
无字碑
无主殿
泰陵平面图
泰陵
清朝12帝陵墓名称
• 1、努尔哈赤 (福陵: 今辽宁省沈阳市) • 2、皇太极 (昭陵: 今辽宁省沈阳市) • 3、顺治 (孝陵: 今河北省遵化县) • 4、康熙 (景陵: 今河北省遵化县) • 5、雍正 (泰陵: 今河北省易县) • 6、乾隆 (裕陵: 今河北省遵化县) • 7、嘉庆 (昌陵: 今河北省易县) • 8、道光 (慕陵: 今河北省易县) • 9、咸丰 (定陵: 今河北省遵化县) • 10、同治 (惠陵: 今河北省遵化县) • 11、光绪 (崇陵: 今河北省易县) • 12、溥仪 (华龙皇家陵园: 今河北省易县)
二、古代帝王陵墓形制的演化
2 、“因山为陵”式
• “因山为陵”式,就是利用山峰作为陵墓,将墓穴修在山 体中,以整座山体作为墓冢,山丘四周筑方形陵墙,四面 辟门,门外设石狮,四角建角楼,陵墓气势宏大,雄伟壮 观。唐朝帝王陵墓使用这种方式。
二、古代帝王陵墓形制的演化
3、“宝城宝顶”式
• “宝城宝顶”式,是在地宫上方,用砖砌成圆形(或椭圆形) 围墙,内填黄土,夯实,顶部做成穹隆状。圆形围墙称宝 城,穹隆顶称宝顶。由南向北分为3个院落,第一个院落由 碑亭、神橱、神库等组成;第二个院落是祭殿和配殿;第 三个院落是埋葬先皇的地方,设牌坊、五供座、方城明楼 和保城等。这种形制用于明清两朝,清朝的宝城宝顶多为 椭圆形。

中国古代陵墓建筑的发展及制度.doc

中国古代陵墓建筑的发展及制度.doc

中国古代陵墓建筑的发展及制度.doc中国古代为了表达对于皇帝的敬重和信仰,建造了众多陵墓。

陵墓是古代帝王永恒的归宿,也是一种文化载体,反映出当时的社会、经济和文化。

本文将从陵墓建筑的发展和制度两个角度来探讨中国古代陵墓的建筑特点和文化内涵。

一、陵墓建筑的发展中国古代陵墓建筑的发展历程可以划分为三个时期:原始时期、封建时期和帝国时期。

1.原始时期在中国原始社会,人们通常将死者埋葬在土中,念其祖先之意。

这种埋葬形式到商朝时期仍普遍存在。

这种形式的陵墓不仅简陋,而且无规划可言,没有固定的墓穴形式和陵墓所需的建筑。

2.封建时期封建时期,随着人们对封建礼制的越来越重视,陵墓的建造也日益显得重要。

先秦时期,大部分王公贵族的墓葬都是土墓,除了一些高级官员的墓葬外,很少有石筑或砖筑的墓葬。

另外,这个时期也出现了“墓园”和“墓室”的概念,墓园即由多人共用的墓地,墓室即为砖石筑成的地下墓室。

3.帝国时期帝国时期,陵墓的建筑达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峰。

秦始皇统一中国,开始了帝王陵墓的兴建。

他所建的兵马俑坑、万人坑等古墓群沉睡了两千多年,至今仍让人们惊叹。

汉朝时期,陵墓的规模更加宏大:光武帝刘秀的陵墓高37米,宽约50米,专门雇佣大批工匠多年修建而成。

光武帝不仅把自己的亲属葬于此,也用于安葬功臣和皇后等人。

1.帝王陵制度帝王陵制度是中国陵墓文化的核心制度之一,也是中国古代以及世界历史上无可比拟的制度体系。

其具备以下几个特点:(1)皇帝必须建陵,而皇后也应該葬在陵墓之内;(2)不同皇帝建造陵墓的规模大小不同,但必须符合朝廷的规定,雕刻和造型需符合相应级别的标准,以及艺术水平;(3)陵墓中应有宫殿或者其他重要建筑,代表着皇帝的尊贵与权力。

2.墓葬陪葬制度在古代,皇帝并非孤家寡人,除了皇后之外,常常有大量宫女和侍卫跟随。

为了体现皇帝的恩宠和对死亡的信仰,很多人会在陵墓中陪葬。

3.龙凤石柱制龙凤石柱制是指在中国古代建筑陵墓时用石柱来装饰向天延伸的墓室大门的制度。

中国的古代帝王陵墓

中国的古代帝王陵墓

中国的古代帝王陵墓中国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国家,历朝历代的帝王们都以宏伟的陵墓来彰显自己的统治地位和丰功伟绩。

这些古代帝王陵墓既是帝王的安葬之地,也是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的杰作。

本文将带您一览中国古代帝王陵墓的风采。

一、秦始皇陵秦始皇陵,位于陕西省西安市临潼区,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多民族国家的皇帝秦始皇的陵墓。

秦始皇陵规模宏大,被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

陵墓建造期间,兵马俑的发现震惊了世人,也使秦始皇陵成为了世界上最著名的陵墓之一。

秦始皇陵的发现为历史学家提供了大量珍贵的史料,丰富了人们对于古代帝王陵墓的认识。

二、汉景帝陵汉景帝陵,位于陕西省西安市临潼区南薛镇高家村,是西汉时期的皇帝景帝刘启的陵墓。

汉景帝陵是中国现存陵墓中保存最完整的一座,被誉为“东方的法茂培”。

景帝陵地宫中发现的壁画和残存的文物,为研究汉代建筑和文化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

景帝陵的发现对于推动古代帝王陵墓的研究与保护意义重大。

三、明成祖陵明成祖陵位于河北省保定市涞源县涞源镇,是明朝第三代皇帝朱棣的陵墓。

明成祖陵规模宏大,建筑设计精巧,被誉为“明代皇陵艺术的丰碑”。

陵墓的主体建筑群由“大道”、“神道”、“前殿”、“碑亭”、“墓山”、“墓前”、“天坛”等部分组成,体现了中国传统陵墓建筑的特点和风格。

明成祖陵的建造标志着明代帝陵建筑艺术的鼎盛时期。

四、清高宗陵清高宗陵位于辽宁省沈阳市东陵区,是清朝第十帝道光帝的陵墓。

清高宗陵地形优美,建筑规模宏大,是中国保存完整、布局规整的清代皇陵之一。

陵墓的建筑布局体现出清代皇陵建筑的特色,具有很高的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

清高宗陵的发现为研究清代帝王陵墓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

五、西周武王陵西周武王陵位于陕西省宝鸡市岐山县,是中国第一位统一中原的王朝西周的开国君主武王的陵墓。

西周武王陵建筑独特,布局严谨,被誉为“华夏文明的瑰宝”。

陵墓中出土的大量青铜器和玉器等文物,不仅为研究西周文化提供了珍贵资料,也为研究古代帝王陵墓的历史和文化背景提供了重要线索。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秦陵兵马俑图
秦始皇陵兵马俑坑是1974年3月,由陵东西杨村 村民抗旱打井时,在陵墓以东三里的下和村和五垃 村之间发现。仅这一次发掘出土的就有陶俑千余件, 陶马百余匹,战车数十辆,陶俑手握的兵器近万件。 陶俑、陶马比真人马稍大,陶俑是分解为头、手、 身体等几个部件,分别塑造烧制,然后组装而成。 他们分作弓卒、步兵、骑兵、战车兵几组分别组成 方阵。1975年国家决定在俑坑原址上建立博物馆。 1979年10月1日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开始向国内外参 观者展出。
2009பைடு நூலகம்6月13日,秦始皇陵兵马俑一号坑再次开 掘,其后在一号坑北部中段,出土了彩色兵马俑。
二、汉代陵墓
汉代尚厚葬,所谓:“生不极养,死乃崇丧”
(《后汉书·王符传》:“今京师贵戚,郡县豪家,生不极养,
死乃崇丧。” )陵墓是保留至今惟一的汉代建筑类型。 汉代帝陵承秦制:1、帝王登位翌年即开始建陵墓;
图:霍去病墓与墓前石雕
在咸阳与兴平之间的五陵塬上的霍去病墓前,现建有茂陵博物 馆。位于陕西省距西安约40公里,是以汉武帝茂陵、霍去病墓及大 型石刻群而内容的西汉断代史博物馆。现有文物陈列室2座,汉武 帝故事造像艺术展一座,石刻廊房6座。总占地面积121486平方米。
茂陵博物馆图
汉武帝(前156年-前87,景帝之子)于公元前140 年登基,在位54年(曾用年号:建元、元光、元朔、元狩、
出去不合适。”就命令这些人全部殉葬,殉葬的人很多。下葬完 毕,有人说是工匠制造了机械,墓中所藏宝物他们都知道,宝物 多而贵重,难免会泄露出去。隆重的丧礼完毕,宝物都已藏好, 就封闭了墓道的中间一道门,又把墓地最外面的一道门放下来 (羡,yán,同“埏”,墓道。有内、中、外三道门),工匠 们全部被封闭在里边,没有一个再出来的。墓上栽种草木,从外 边看上去好像一座山。 ]
(人鱼:鲵,即娃娃鱼,两栖动物,有四足,声似婴啼。一说
“人鱼”即鲸鱼),估计很久不会熄灭。] 二世曰:“先帝后 宫非有子者,出焉不宜。皆令从死,死者甚众。葬既已 下,或言工匠为机,臧皆知之,臧重即泄。大事毕,已 臧,闭中羡,下外羡门,尽闭工匠臧者,无复出者。树 草木以象山。[二世说:“先帝后宫妃嫔没有子女的,放她们
秦陵模型图
秦陵模型图
秦陵地宫模型图
●秦陵兵马俑
据考古学家近年用遥感技术对墓室探测,证明墓 内确有水银贮存,证明《史迹》描述不诬。
秦陵兵马俑秦始陵皇兵马俑坑是秦始皇陵的陪葬 坑,发现于1974年。它位于陵体外垣的东侧l500米处。 陪葬坑坐西向东,三坑呈品字形排列。最早发现的是 1号俑坑,呈长方形,东西长230米,南北宽62米, 深约5米,总面积14260平方米,四面有斜坡门道, 左右两侧又各有一个兵马俑坑,现称2号坑和3号坑。 在深5米左右的坑底,每隔3米架起一道东西向的承重 墙,兵马俑排列在墙间空档的过洞中。
一、秦始皇陵
秦始皇陵中国古代陵墓建筑的奠基之作。位于陕 西省临潼县,是中国古代最大的一座帝王陵墓。
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统一六国。即位伊始,即在咸阳大 建宫室,同时开始帝陵建设,由丞相李斯主持规划设计,大将 章邯监工,直到公元前210年去世,二世即位。[又载:秦始皇嬴 政从13岁(前247)即位时就开始建陵,历时38年。]
通“藏” )]令匠作机驽矢,有所穿近者辄射之。以水 银为百川江河大海,机相灌输,上具天文,下具地理。
[命令工匠制造由机关操纵的弓箭,如有人挖墓一走近就能射死 他。用水银做成百川江河大海,用机器递相灌注输送,顶壁装 有天文图象,下面置有地理图形。]
以人鱼膏为烛,度不灭者久之 。[用娃娃鱼的油脂做成火炬
秦始皇陵墓的主体在今陕西临潼骊山主峰北麓,外观上为一 方锥形的夯土台,南北长350米,东西长345米,台高47米。陵 体四周筑有两层城垣,内城周长2525米,外城周长6294米。
对秦始皇陵园第一次全面的考古勘察始于1962年,考古人员 绘制出了陵园第一张平面布局图,测得陵园范围有56.25平方公 里,面积大小近78个故宫。
2、起土为陵(体),墓室深埋地下。 西汉的皇陵大多建在咸阳至兴平县一带,至今未
曾挖掘过。十一代皇帝中除文帝霸陵和宣帝杜陵在渭 河以南外,其余九个皇帝的陵墓,即高祖长陵 、惠帝 安陵 、景帝阳陵、 武帝茂陵、 昭帝平陵、 元帝渭陵、 成帝延陵、 哀帝义陵、 平帝康陵都分布在渭水以北的 咸阳原上。
●茂 陵
秦始皇陵陵体至今尚未发掘。据《史记·秦始皇本 纪》(卷六)载:
始皇初即位,穿治郦山,及并天下,天下徒送诣 七十余万人,穿三泉,下铜而致椁,宫观百官奇器珍 怪徙臧满之。[始皇刚刚登位,就挖通治理了郦山,到统一天
下后,从全国各地送来七十多万徒役,凿地三重泉水那么深, 灌注铜水(填缝隙),把外棺放进去,又修造宫观,设置百官 位次,把珍奇器物、珍宝怪石等搬了进去,放得满满的(“臧”
元鼎、元封、太初、天汉、太始、征和、后元。谥号“孝
武” )。
据《汉书·武帝纪》载,建元二年(前139年)“初 置茂陵邑。即在登基第二年就开始兴建茂陵,工程耗 时长达53年之久,每年花费全国赋税收入的三分之一。
第九讲 中国古代陵墓建筑
中国古代著名陵墓建筑
●秦始皇陵:陕西临潼县。中国古代规模最大帝陵。 ●汉茂陵:陕西兴平县。西汉帝陵中规模最大者。 ●唐乾陵:陕西乾县。唐十八陵中保存得最完整者。 ●北宋七帝八陵:河南巩义市。改变了汉唐陵墓居高 临下和依山傍水的体制,陵台建于低洼之地,与当时 的风水堪舆学说密切相关。 ●明十三陵:北京昌平区。长陵以宏伟的地面建筑著 称,定陵为地下宫殿。 ●清东陵:河北遵化;清西陵,河北易县。平面布局 沿袭了明代诸陵旧制,但在坟丘上部增设月牙城。
茂陵是汉武帝刘彻的陵墓,西汉帝陵中规 模最大的一座。陵体高大宏伟,呈方锥形,有 “东方金字塔”之称。其四周遍布嫔妃、宫女、 功臣贵戚的陪葬墓,至今尚存封冢墓20多座, 其中有卫青、霍光、霍去病、金日蝉(di)等人 的陪葬墓。星罗棋布,蔚为壮观。
霍去病墓形似祁连山,象征霍去病生前河西 大捷,墓上石刻是中国迄今发现时代最早、保 存最完整的大型石刻群。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