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经济学课后答案
区域经济学课后练习题答案
区域经济学课后练习题答案第一章1.区域经济学的基本任务是什么?区域经济学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狭义的区域经济学是研究区域经济发展和区际关系的科学。
它要回答一个区域是如何实现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的,各个地区以及主要城市在全国劳动地域分工中具有什么样的优势,应该处于什么样的地位,承担什么样的功能;应该与其他地区建立什么样的技术经济联系,如何建立这样的联系。
这是区域经济学必须回答的问题,是研究任何区域经济发展起码要解决的问题,也是别的学科不能替代的研究领域。
广义的区域经济学是研究区域经济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
区域经济学是以特定的空间为研究对象的,而所有的经济现象都会在这一空间发挥作用,区域经济学必须研究在各种经济现象的交互作用下,区域经济作为一个相对独立整体的一般发展规律。
因此,研究区域经济学需要熟悉其他相关的经济学知识,研究它们在区域经济发展不同阶段的作用方式和作用特征。
同时,区域经济学是以一定的地理空间为研究对象的,因此,研究区域经济学必须要熟悉地理学。
实际上,区域经济学是地理学与经济学相结合的产物它是研究各种经济现象在地理空间上发展变化规律的科学。
区域经济学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边缘科学。
2.中国作为发展中的大国,区域经济学的特殊作用是如何体现的?根据中国经济发展的特点,深入研究适合中国国情的区域经济学是中国经济发展的迫切需要,在中国跨世纪的发展中,中国区域经济学担负着特殊的历史使命。
第一,是中国在新世纪发展中面临的国际国内形势的需要。
伴随着进入2l世纪的钟声,人类社会已进入一个全新的时代,发达国家及相当一部分发展中国家都由工业社会进入信息社会,技术进步日新月异,信息高速公路缩短了空间距离,把世界密切地联为一体。
这无疑使经济实力强大的发达国家在全球范围内寻求新的经济发展空间、扩张其经济统治变得更为容易,借助于知识经济的东风,发达国家迎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代。
世界经济的发展给中国提出了极其严峻的挑战。
中国在新世纪的发展中,既要完成传统的工业化过程,又要追赶世界知识经济发展的步伐。
区域经济学课后答案
区域经济学绪论1、区域经济学是研究什么的?答:区域经济学是以“经济区域”为特定的研究对象,研究经济发展和空间差异发生发展的规律,并运用规律促进地区经济发展的学科。
区域经济学因此具有交叉学科的性质。
2、区域经济学发展的特点有哪些?答:“区域”尺度上的积极发展问题有许多特点:①区域经济发展是一个社会、经济发展的综合系统,它不仅涉及各个产业之间的关系,而且涉及与经济基础相对应的“上层建筑”——区域的管理、政府的效率等。
②区域经济除了是一个产业系统以外,还是一个地域系统,是一个由区域内具有不同形式和功能的地理单元,如城镇、乡村和道路,和由具有不同产业分工的地理单元,如工业区、农业区、交通运输枢纽等构成的地理空间。
③因为区域经济是一个产业系统和地域系统,所以它必然与区域的地理条件、地理环境发生必然的关系,区域的气候、地形、矿物资源、地表植被、土地资源、水资源,以及区域的生态环境质量都会对区域经济发展产生积极的或消极的影响。
④区域之间的差异是必然的,区域之间的经济发展条件、水平、产业结构、发展障碍和发展道路等许多方面差异是必然的。
⑤区域经济由于是一个小于国民经济的尺度系统,所以它不可能具有国民经济的全部功能和内容。
3、我国地方经济现象有哪些?答:①历史上中原的政治经济重心从西(渭河流域)向东(洛阳、开封等)的转移,和从北方向南方的转移,都与地方经济实力此消彼长的格局变换有关。
②新中国成立以后,社会主义计划经济条件下仍然发育了明显的地方经济。
③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的“三线建设”使我国中西部部分省份的工业得以发展,彻底改变了那里的传统产业面貌,初步形成了这些省份的工业体系。
④改革开放以来是我国地方经济快速发展的时期,也是我国各种地方经济现象层出不穷的时期。
4、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各种地方经济现象?答:①地方经济的发展现象。
②地方经济的差异现象,表现为水平的差异和垂直的差异两个方面。
③地方经济的地方经济竞争现象。
④地方经济的地方联合现象。
区域经济学作业1、2、3、4及答案
作业1一:名词解释1、区域经济:是一个系统的概念,影响区域经济发展的因素有外部的国际影响、政府行炎、区际互动三方面和区域内部影响经济发展的诸要素。
2、经济区域:是人的经济活动所造成的、围绕经济中心而客观存在的、具有特定地域构成要素并且不可无限分割的经济社会综合体。
3、新区域经济观:知识经济的显现,给区域经济的发展注入许多新概念、新特点和新观念。
同时,国际经济一体化的趋势,也催生了许多不同特点、不同规模和不同地区性质的区域经济组织。
因此,21世纪的区域经济学应有新的区域经济观。
4、国际区域经济:当代世界经济的一个重要特征是国际一体化。
在国际经济一体化的进程中,区域经济一体化趋势日益加强。
作为生产力高度发展的产物,区域经济一体化以区域经济集团化的形式在世界经济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5、欧洲联盟:最早是由法国联办德国、意大利、荷兰、比利时、卢森堡六国于1957年3月签订《罗马条约》,并于1958年元旦成立的,最早称为欧洲共同体。
6、区域经济一体化:是指地理上邻近的国家或地区,为了维护共同的经济利益和加强经济联系与合作相互间通过契约和协定,在区域内步消除成员国间的贸易壁垒,进而协调成员国间的社会经济政策,形成一个跨越国界的商品,资本,人员和劳务等自由流通的统一的经济区域的过程.7、亚太经济合作组织:亚太经济合作组织(APEC)成立于1989年,成立之初是由12个亚太国家和地区组成的一个非正式论坛组织,后来发展为一支推动全球自由贸易的重要力量。
二、问答1、从五个层次上阐述新区域经济观?:答:(1)突破了传统区域经济学的理论观念;(2)新的区域经济学不仅扩大了它的研究范围和层次,而且丰富和修正了区域经济学的一系列理论和方法;(3)科技园区和工业园区是人类进入21世纪所选择的最佳区域经济模式,它为人类科学技术的发明、发现和创造迅速转化为生产力提供了极好的区域经济环境,所以人们把科技园区和工业园区的创立视作人类20世纪末的伟大创举。
(完整版)高洪深区域经济学名词解释与课后答案
区域经济学与新区域经济观名词解释1、区域结构:区域并非是杂乱无章的众多事物和现象的聚集,而是由一种网络结构所组成的有机整体,区域的本质是一种结构。
这种结构并不是先无就有的,而是逐渐形成并不断演进而来的。
这种结构的过程也就是某一区域的形成过程。
当然对不同区域而言,这种结构的完善程度是千差万别的,如何把握该区域的结构特征是构建区域经济的关键所在。
2、区位论:研究如何为各个厂商寻找最佳的生产区位,以便最大限度地降低成本,获得最大限度的利润的理论。
3、区域经济:以一定地域为范围,并与经济要素及其分布密切结合的区域发展实体。
区域经济反映不同地区内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以及内涵和外延的相互关系。
课后答案1、传统的有关区域经济学研究的观点有哪几种?请分别论述。
传统的区域经济学就是古典的区位论。
核心问题:如何确定最佳位置就是区位理论。
杜能:最早注意到运输费用的影响,指出距消费市场的远近对农作物的布局有重大影响,并以此为依据,把假设的孤立国划分成6个同心农业圈。
韦伯:继承了杜能的思想,增加了劳动力费用因素与集聚因素,认为原有根据运输费用所选择的区位将发生变化。
他第一次把工业区位理论系统化,综合分析运费、劳动力费用和集聚效应。
克里斯·泰勒、廖什:生产成本最低点不一定意味着利润最大,并不是厂商最优区位的选择点;而市场对生产活动起越来越大的作用,提出了以市场为中心的、以取得最大限度利润为目的的区位理论。
2、区域经济问题与凯恩斯主义的国家干预政策有什么关系?20世纪20年代开始出现老工业区结构性的衰退现象,30年代:爆发了资本主义经济大危机。
1936年,凯恩斯出版《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承认经济运行存在大量的问题,必须运用市场机制以外的力量进行调节和干预,才能恢复经济的均衡发展。
虽然凯恩斯的理论并不是针对某一区域经济问题的,然而他所提出的政府对经济活动的调节和干预的思想对当时各国采取有效的区域经济政策影响很大。
3、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区位论有哪些特点?(1)从单个厂商的区位决策发展到地区总体经济结构及其模型的研究;(2)从抽象的纯理论模型的推导,变为力求构造接近区域实际的、具有应用性的区域模型;(3)区位决策客体除工业、农业、市场外,又加进了包括运输、商业、服务业、银行、保险、旅游等第三产业;(4)区位决策不仅考虑节约生产成本、实现利润最大化,同时考虑人们居住、出行等行为的效用最大化目标。
区域经济学习题答案
区域经济学习题答案题目:1.论述新型城镇化的内涵与意义,试分析我国未来城镇化发展的趋势与政策建议。
新型城镇化的内涵与意义所谓新型城镇化,是指坚持以人为本,以新型工业化为动力,以统筹兼顾为原则,推动城市现代化、城市集群化、城市生态化、农村城镇化,全面提升城镇化质量和水平,走科学发展、集约高效、功能完善、环境友好、社会和谐、个性鲜明、城乡一体、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城镇化建设路子。
推进新型城镇化是统筹城乡发展、实现科学发展的客观需要。
新型城镇化的推进有利于破解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瓶颈,也就是要由偏重经济发展向注重经济社会协调发展转变,要由原来城镇化过分依赖工业化,改变为同时结合农业现代化、现代服务业等的多力支撑体系。
加速新型城镇化,必须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从而增强城市综合承载能力。
我国未来城镇化发展趋势释放城镇化的内需潜力,让城镇化成为未来我国经济增长的新动力,须加快体制改革,进一步清除阻碍我国城镇化的制度障碍和不合理的政策安排,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
第一,协调工业化与城镇化的关系,将城镇发展放在优先的位置。
基于我国出现的产能过剩矛盾,今后一个时期,各级地方政府应将更多的资源特别是公共资源用于城镇发展方面,以增强城镇承载和集聚人口的能力。
同时,应改革干部考核机制,鼓励各级政府围绕农民转市民、人口流动、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体系构建等方面工作,积极健康地推进城镇发展。
第二,改革城乡二元体制,从限制农民进城转向鼓励支持农民进城。
从长期目标看,我国要实现城镇化深度推进,就必须彻底改革城乡二元体制,使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
具体思路是建立全国统一、开放的人口管理机制,构建有利于人口迁徙的可转移接续的社会保障体系,促进农民工身份转换。
第三,转变城镇发展模式,促进城镇发展在集聚人口方面的效应最大化。
首先要从“以大管小”转向以大带小。
今后,要通过改革不断弱化城市行政级别,将公共资源和公共权力均衡用于不同规模的城镇发展方面,特别在资金配置、行政许可、财税政策等方面,要考虑和照顾中小城市(镇)的发展需要。
区域经济学作业1、2、3、4及答案
作业1一:名词解释1、区域经济:是一个系统的概念,影响区域经济发展的因素有外部的国际影响、政府行炎、区际互动三方面和区域内部影响经济发展的诸要素。
2、经济区域:是人的经济活动所造成的、围绕经济中心而客观存在的、具有特定地域构成要素并且不可无限分割的经济社会综合体。
3、新区域经济观:知识经济的显现,给区域经济的发展注入许多新概念、新特点和新观念。
同时,国际经济一体化的趋势,也催生了许多不同特点、不同规模和不同地区性质的区域经济组织。
因此,21世纪的区域经济学应有新的区域经济观。
4、国际区域经济:当代世界经济的一个重要特征是国际一体化。
在国际经济一体化的进程中,区域经济一体化趋势日益加强。
作为生产力高度发展的产物,区域经济一体化以区域经济集团化的形式在世界经济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5、欧洲联盟:最早是由法国联办德国、意大利、荷兰、比利时、卢森堡六国于1957年3月签订《罗马条约》,并于1958年元旦成立的,最早称为欧洲共同体。
6、区域经济一体化:是指地理上邻近的国家或地区,为了维护共同的经济利益和加强经济联系与合作相互间通过契约和协定,在区域内步消除成员国间的贸易壁垒,进而协调成员国间的社会经济政策,形成一个跨越国界的商品,资本,人员和劳务等自由流通的统一的经济区域的过程.7、亚太经济合作组织:亚太经济合作组织(APEC)成立于1989年,成立之初是由12个亚太国家和地区组成的一个非正式论坛组织,后来发展为一支推动全球自由贸易的重要力量。
二、问答1、从五个层次上阐述新区域经济观?:答:(1)突破了传统区域经济学的理论观念;(2)新的区域经济学不仅扩大了它的研究范围和层次,而且丰富和修正了区域经济学的一系列理论和方法;(3)科技园区和工业园区是人类进入21世纪所选择的最佳区域经济模式,它为人类科学技术的发明、发现和创造迅速转化为生产力提供了极好的区域经济环境,所以人们把科技园区和工业园区的创立视作人类20世纪末的伟大创举。
高洪深区域经济学名词解释与课后答案
名词解释1、区域结构:区域并非是杂乱无章的众多事物和现象的聚集,而是由一种网络结构所组成的有机整体,区域的本质是一种结构;这种结构并不是先无就有的,而是逐渐形成并不断演进而来的;这种结构的过程也就是某一区域的形成过程;当然对不同区域而言,这种结构的完善程度是千差万别的,如何把握该区域的结构特征是构建区域经济的关键所在;2、区位论:研究如何为各个厂商寻找最佳的生产区位,以便最大限度地降低成本,获得最大限度的利润的理论;3、区域经济:以一定地域为范围,并与经济要素及其分布密切结合的区域发展实体;区域经济反映不同地区内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以及内涵和外延的相互关系;课后答案1、传统的有关区域经济学研究的观点有哪几种请分别论述;传统的区域经济学就是古典的区位论;核心问题:如何确定最佳位置就是区位理论;杜能:最早注意到运输费用的影响,指出距消费市场的远近对农作物的布局有重大影响,并以此为依据,把假设的孤立国划分成6个同心农业圈;韦伯:继承了杜能的思想,增加了劳动力费用因素与集聚因素,认为原有根据运输费用所选择的区位将发生变化;他第一次把工业区位理论系统化,综合分析运费、劳动力费用和集聚效应;克里斯·泰勒、廖什:生产成本最低点不一定意味着利润最大,并不是厂商最优区位的选择点;而市场对生产活动起越来越大的作用,提出了以市场为中心的、以取得最大限度利润为目的的区位理论;2、区域经济问题与凯恩斯主义的国家干预政策有什么关系20世纪20年代开始出现老工业区结构性的衰退现象,30年代:爆发了资本主义经济大危机 ;1936年,凯恩斯出版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承认经济运行存在大量的问题,必须运用市场机制以外的力量进行调节和干预,才能恢复经济的均衡发展;虽然凯恩斯的理论并不是针对某一区域经济问题的,然而他所提出的政府对经济活动的调节和干预的思想对当时各国采取有效的区域经济政策影响很大;3、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区位论有哪些特点1从单个厂商的区位决策发展到地区总体经济结构及其模型的研究;2从抽象的纯理论模型的推导,变为力求构造接近区域实际的、具有应用性的区域模型; 3区位决策客体除工业、农业、市场外,又加进了包括运输、商业、服务业、银行、保险、旅游等第三产业;4区位决策不仅考虑节约生产成本、实现利润最大化,同时考虑人们居住、出行等行为的效用最大化目标;4.从五个层次上阐述新区域经济观;1新区域经济观就是“研究区域经济活动的自组织和区域经济联系,以及与此相关的区域决策的科学”;2新区域经济观强调了区域各组成部分之间在经济上相互依赖而形成的一种结构;3新区域经济观强调了如何组织区域内经济活动的问题;4新区域经济观研究区域经济的自组织问题和如何组织区域经济联系;5新区域经济观强调该学科的政策性特征;扩展习题及名词解释1、涓滴效应:指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并不给与贫困阶层、弱势群体或贫困地区特别的优待,而是由优先发展起来的群体或地区通过消费、就业等方面惠及贫困阶层或地区,带动其发展和富裕,这被称作是“涓滴效应”;2、区际分工:是社会生产分工的空间形式,决定区域生产专业化、区际联系的性质和规模,各个区域内部的部门比例和一国国民经济整体结构的动态变化;3、区位:厂商经营生产活动的位置;名词解释1.经济区位:某一经济体为其社会经济活动所占有的场所;2、经济区域:人的经济活动所造就的、围绕经济中心而客观存在的、具有特定地域构成要素并且不可无限分割的经济社会综合体;3、区域经济:以一定地域为范围,并与经济要素及其分布密切结合的区域发展实体;区域经济反映不同地区内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以及内涵和外延的相互关系;4、区域经济学:是研究经济活动在一定自然区域或行政区域中变化或运动规律及其作用、机制的科学;是经济学与经济地理学相结合的产物;课后答案1.经济区位的含义是什么在经济空间系统中,区位概念具有更为丰富的内涵;在一定的经济系统中,由于社会经济活动的相互依存性、资源空间布局的非均匀性和分工与交易的地域性等特征,各空间位置具有不同的市场约束、成本约束、资源约束、技术约束,从而具有不同的经济利益;在这一意义上,经济区位更多地强调由地理坐标所标识的经济利益差别;在区域经济学中,为了具体说明经济活动的空间布局问题,经济区位往往被描述为距离某一个或几个特殊地点的不同位置所反映的市场、供求、运输成本等方面的差异问题,如距离城市中心的远近、离自然资源供给源的距离、各空间位置上的市场供求状况等所形成的经济利益差异;2、经济区域和区域经济的区别和联系是什么1区别:经济区域是人的经济活动所造就的、围绕经济中心而客观存在的、具有特定地域构成要素并且不可无限分割的经济社会综合体;具有如下特点:①人的经济活动的产物; ②不能无限划分; ③不是固定不变的;④开放的,界限是模糊的;区域经济是以一定地域为范围,并与经济要素及其分布密切结合的区域发展实体;区域经济反映不同地区内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以及内涵和外延的相互关系;2联系:区域经济建立在经济区域的基础上,有了经济区域的存在才有区域经济可言;而一个经济区域的区域经济又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变量,反映了经济区域的发展情况;3、研究区域经济的意义是什么研究区域经济的现实意义如下:1二次世界大战后, 众多发展中国家除了经济上落后、政治上不稳定以外,区域发展上的不平衡,呈现典型的区域发展的“二元性”;220世纪60年代,兴起的发展经济学想从经济上解决经济增长和发展的不对称,平衡二元经济的利益冲突,但在调节区域间发展不平衡问题上却没突破;3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区域经济发展差距问题已成为我国经济研究中讨论得最热烈的话题之一;4我国东部和中西部区域经济发展差异:①产业结构、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处于不同发展阶段; ②市场发育程度、对外开放程度、经济体制的转换速度和程度也不同; ③存在两个相反有互补的梯度差,即东部地区的经济技术远远高于中西部,而中西部地区的自然资源又要比东部地区丰富得多;因此,必须妥善地解决一个国家内部的区域发展问题,这将直接影响我国迈入世界性经济增长的进程和国家的实力;4、区域经济学的基本理论有哪些内容1研究区域结构变动的理论———地域分工理论1绝对优势理论亚当斯密将不同国家的同种产品的成本进行直接比较,认为在某种产品上所花成本绝对的低,就称之为具有“绝对优势”,只有这种产品才应该被生产,并出口换回自己在生产上不具备绝对优势的产品;2比较优势理论渊源于英国古典经济学家大卫李嘉图的国际分工理论,他发展了亚当斯密的绝对优势理论,通过分析两个国家在单一生产要素上的差异,从理论上证明了比较优势的存在和贸易的互利性,奠定了比较优势理论的基础;3要素禀赋论解释了导致产品比较成本区域差异的关键原因在于要素比例的不同;4比较优势理论的发展按赫—俄理论,各发达国家之间的贸易应越来越少,而南北国家之间的贸易将扩大;然而事实恰恰不然,这现象暴露了赫—俄理论的局限性,从而也推动了比较优势理论的进一步发展;其中比较有影响的主要有:人力资本论、技术要素论、产品周期理论、规模经济贸易理论和动态比较优势理论;2大国经济的区域化发展规律—区域经济非均衡增长理论1新古典经济学的区域经济均衡增长理论区域差异是均衡机制失灵的表现,而这种失灵主要产生于市场的不完善,妨碍要素流动的制度性瓶颈;2无时间变量的区域非均衡增长理论A、二元经济结构理论1957年,经济学家缪尔达尔Myrdal提出了“地理上的二元经济”概念和“二元空间结构”理论,认为由于各地区经济发展的差别性,主要是区际人均收入工资水平和利润率都是大致相同的,而且生产要素可以自由流动,发展中国家的区域经济发展中的一个基本特征是地理上的二元经济;B、区域经济发展梯度转移理论以产品生命周期为基础,以梯度来表示区域间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认为区域经济发展是不平衡的;区域可被分为低梯度区域和高梯度区域;高梯度区域的产业主要由处于创新阶段的兴旺部门所组成;C、增长极理论罗德温首次提出增长极的空间含义;布代维尔重新系统分析了经济空间的概念,认为经济空间不仅包含了与一定地理范围相联系的经济变量之间的结构关系,且包含了经济现象的区位关系,强调了增长极的空间特征;美国着名经济学家赫希曼,指出增长极对区域经济发展的两种影响:“极化效应”polarized effect和“涓滴效应”trickling-down effect;卡尔多1970年提出“相对有效工资”概念,即货币工资与生产率增长率的比例;3有时间变量的区域非均衡增长理论1965年,威廉逊发现,经济增长中区域间不平衡程度的变化呈倒U形,亦即随着时间的推移,区域间经济发展趋同;1991年又指出,发达国家的人均收入差距并非一贯如此;3经济增长理论推动经济增长的要素:劳动、资本、人力资本、土地、技术等;经济增长理论:哈罗德—多马增长模型、新古典增长理论、新经济增长理论扩展名词解释扩展习题经济发展:指一个国家或地区按人口平均的实际福利增长过程,它不仅是一种财富和经济机体的量的增加和扩张,而且还意味着其质的方面的变化,即经济结构、社会结构的创新,社会生活质量和投入—产出效益的提高;2、经济增长:指一个国家或地区GDP的增加;1、根据埃德加M胡佛的理论,经济区位的优劣主要取决于哪些因素取决于以下因素:1地区性投入:区位上不易转移的投入的供应情况,如原料供应品或服务等;2地区性需求:对不易转移的产出的需求状况;3输入的投入:从外部供给源输入的可转移投入的供应;4外部需求:从向外部市场销售可转移产出中得到净收入;2、简述经济区域的特征;经济区域是一个非平衡、非线性的开放系统;1非平衡性:子系统及其单元的功能、作用不是均匀的;2非线性:各子系统的增长不成比例、系统的整体功能不可加性和与之相关的放大作用; 3开放性:从外部环境获得物质、能量和信息,又向外界耗散物质、能量,并传递信息;且各子系统是相互联系的,而不是孤立、封闭的;3、区域经济发展的含义是什么1按人口平均的国民生产总值和居民人均实际收入在一个长时期内持续稳定的增长;2居民生活环境不断得到改善,人们有相当程度的安全感;3生产要素数量不断增加,足以满足生产投入的客观需要;4经济结构发生重大的转变,形成持续的高级化变化过程;5社会结构不断完善,收入分配不断趋向公平与合理;6社会事业和社会保障发展与经济的增长相适应;7文化发展、观念习俗与经济发展相协调;8经济运行及其调控的机制趋于完善和健全;4、比较优势理论和绝对优势理论的异处是什么比较优势理论:认为区域是一个具有整体利益的综合体,其竞争是在区际收支平衡的基础上的,因而受到竞争法则的支配;绝对优势理论:把区域仅仅视为商品生产的区位,忽略了其作为一个综合主体具有整体利益的作用;名词解释1、国际区域经济:在全球范围内,跨国的并且与经济要素及其分布密切结合的区域发展实体;2、区域经济一体化:指地理上邻近的国家或地区,为了维护共同的经济利益和加强经济联系与合作,相互间通过契约和协定,在区域内逐步消除成员国间的贸易与非贸易壁垒,进而协调成员国间的社会经济政策,形成一个跨越国界的商品、资本、人员和劳务等自由流通的统一的经济区域的过程;3、欧洲联盟:欧洲联盟European Union,简称欧盟EU总部设在比利时首都布鲁塞尔,是由欧洲共同体 European Communities,又称欧洲共同市场发展而来的,主要经历了三个阶段:荷卢比三国经济联盟、欧洲共同体、欧盟;其是一个集政治实体和经济实体于一身、在世界上具有重要影响的区域一体化组织;1991年12月,欧洲共同体马斯特里赫特首脑会议通过欧洲联盟条约 ,通称马斯特里赫特条约简称马约;1993年11月1日,马约正式生效,欧盟正式诞生;4、北美自由贸易区北美自由贸易区由美国、加拿大和墨西哥3国组成,三国于1992年8月12日就北美自由贸易协定达成一致意见,并于同年12月17日由三国领导人分别在各自国家正式签署;1994年1月1日,协定正式生效,北美自由贸易区宣布成立;5、亚太经济合作组织亚太经济合作组织Asia-Pacific Economic Cooperation,简称APEC是亚太地区最具影响的经济合作官方论坛,成立于1989年;1989年1月,澳大利亚总理霍克访问韩国时建议召开部长级会议,讨论加强亚太经济合作问题;经与有关国家磋商,1989年11月5日至7日,澳大利亚、美国、加拿大、日本、韩国、新西兰和东南亚国家联盟6国在澳大利亚首都堪培拉举行亚太经济合作会议首届部长级会议,这标志着亚太经济合作会议的成立;1993年6月改名为亚太经济合作组织,简称亚太经合组织或APEC,英文为Asia-Pacific Economic Cooperation课后答案国际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有哪几种类型其特点是什么1类型1特惠关税区:只课征远低于对第三国所课征的关税;2自由贸易区:取消了各国之间的贸易限制;3关税同盟:统一的外贸税率和实行共同的外贸政策;4共同市场:资本、劳动力等生产要素能自由流动;5经济同盟:货币、财政等政策实行一定程度的协调;6完全的经济一体化:在贸易、货币、财政等政策上完全一致;2特点第一,具有较大影响力;第二,覆盖面趋于重叠;第三,经历的时间比较早,发展得比较成熟;2、欧盟要走向政治联盟需要哪些条件欧盟走向政治联盟需要以下四个条件:1各国需要有共同的外交政策;2各国需要有共同的防务政策;3各国需要有共同的社会政策;4需要进一步扩大欧共体超国家机构的权力;3、北美自由贸易区的宗旨是什么说明商品贸易规则有哪些条款1宗旨:消贸易壁垒,创造公平竞争的条件,增加投资机会,对知识产权提供适当的保护,建立执行协定、解决争端的有效程序,以及促进三边的、地区的和多边合作;2商品贸易规则的条款:1国民待遇:遵循关贸总协定国民待遇的基本原则;2市场准入:配额、许可证以及商品交易需遵循的进出口价格条件的规则;3取消关税:对根据原产地规则被视为北美的商品,逐步取消所有关税;4对进口和出口的限制:三国将取消数量上的禁止和限制;5退税:对以后向协定另一成员国出口的商品在生产时使用的材料规定了退税或免税方案的规则;6海关手续费:三国同意不再设置新的诸如美国的商品加工费和墨西哥的海关手续费之类的收费;4、阐述APEC制度创新的动力;创新动力:1大多数成员普遍实行了加工贸易立国或出口导向的经济发展战略;2APEC特殊的成员构成和经济政策和经济利益的多样性,不允许其实行封闭的政策;3任何一个地区内部运行法则都必须与WTO的原则相协调;扩展名词解释特惠关税区:只课征远低于对第三国所课征的关税的经济共同体;2、自由贸易区:取消了各国之间的贸易限制的经济共同体;3、关税同盟:统一的外贸税率和实行共同的外贸政策的经济共同体;4,共同市场:资本、劳动力等生产要素能自由流动的经济共同体;5、经济同盟:货币、财政等政策实行一定程度的协调的经济共同体;6、完全的经济一体化:在贸易、货币、财政等政策上完全一致;扩展习题1、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概念和目的是什么1概念:指地理上邻近的国家或地区,为了维护共同的经济利益和加强经济联系与合作,相互间通过契约和协定,在区域内逐步消除成员国间的贸易与非贸易壁垒,进而协调成员国间的社会经济政策,形成一个跨越国界的商品、资本、人员和劳务等自由流通的统一的经济区域的过程;2目的:通过区域经济组织,在成员国之间进行分工协作,更有效地利用成员国的资源,获取国际分工的利益,促进成员国经济的共同发展和繁荣;2、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有什么作用1积极作用第一,有利于内部贸易发展;第二,有利于国际分工和专业化生产;第三,有利于产业结构的调整和资源的合理配置;2消极作用第一,形成区域化组织间竞争加剧;第二,形成对外壁垒,导致国际竞争加剧;3、区域经济一体化与经济全球化的关系是什么区域经济一体化与经济全球化是同时并存的两种世界经济发展趋势 ;二者的关系是对立统一的;1对立: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经济利益的独享性和排他性;2统一: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内部的经济自由度的增强,意味着世界经济整体变得更为自由与开放;4、APEC的制度创新包括哪些内容1APEC原则框架创新其中“全面性”、“维持现状”、“同时启动”、“持续进程与不同的时间表”、“灵活性”等体现了APEC适应各成员的差异性 ;2APEC协商机制创新第一层次,APEC领导人非正式会议;第二层次,APEC部长级会议;第三层次,APEC高官会,为APEC的常设机构;第四层次,各委员会和工作组,负责具体领域工作;3APEC推进方式创新:开放性、灵活性和渐进性,在自愿与协调的基础上推进APEC进程; 4APEC运作机制创新1协调的时间框架已经机制化 ;2每年的部长级会议和领导人非正式会议由成员轮流担任东道主;3APEC东道主对APEC部长级会议和领导人非正式会议的内容影响较大;5APEC活动内容创新包括贸易投资自由化和经济技术合作;6APEC自由化体系创新加强各成员的基础设施建设,包括通信、能源和交通;国家区域经济名词解释1、综合经济区:以中心城市为核心,以交通通信网络为脉络,上下级城市密切联系,可以为实现更高级的发展目标独立承担一个方面任务的连接成片的区域;2、经济特区:经济特区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通过法令划出一定范围,在对外经济贸易活动中采取较其他地区更开放、更灵活、享有更优惠政策的地区;3、城市经济:城市经济是指由工业、商业等各种非农业经济部门聚集而成的地区经济;4、科技工业园区:将工业产业与科技活动结合,集聚在一起,形成的一某一产业为主的区域经济区;课后答案1.论述国内综合经济区划的基本原则;有如下原则:1国民经济发展需要和区域条件相结合的原则;2专业化分工与综合发展相结合的原则;3经济中心和吸引范围相结合的原则;4经济区域与行政区域相协调的原则;5经济区域与民族聚居区相协调的原则;6经济现状与发展远景相结合的原则;7国内劳动地域分工与国际分工相结合的原则;2、.分别阐述经济特区的基本类型;1贸易型的经济特区:在区内免税进行商品转运、仓储、分装与贸易;2工业型的经济特区:吸收国外资金与技术在区内投资设厂;3工贸结合型的经济特区:外可在区内从事贸易活动,也可从事投资生产等工业方面的活动; 4科技型的经济特区:吸引国内外企业到区内投资设厂,集中发展技术、知识密集型的高科技产业及其产品;5金融型的经济特区:在国际资本融通的税率、管制、保密和服务等方面提供比区外更为优惠的政策和条件;6旅游型的经济特区:通过在区内实行各种优惠政策,喜迎国内外投资者前来进行旅游方面的投资;7综合型的经济特区:兼有前面几种经济特区的特点和功能 ,如巴西马瑞斯自由贸易区和我国已设立的五个经济特区;3、为什么说乘数是城市基础模型的核心概念1乘数是指基础部门规模增长所带来的城市经济规模呈倍数的增长;如果乘数是5,那么基础部门规模增加一倍,会引起城市整体经济规模增加五倍;可见乘数可以在基础部门一定的情况下决定整个城市经济的规模;2另外,在实际城市经济增长中,乘数是变化的;随着城市经济的增长,城市经济规模的扩大将导致地方那个的扩大,以前需要进口的产品和劳务改由城市内部的非基础部门生产;因此,随着城市经济的增长,乘数会变大;所以说,乘数ichengshi基础模型的核心概念;4、论述科技工业园区的互动机制;雄厚的科技资源,不断壮大的创新企业群体和政府的有效协调管理是保证科技工业园区健康、稳定、高速发展的三大要素;各级政府管理部门、各类高新技术企业、各类高等学校和科研院所以及金融、法律、信息、技术、商贸、管理等各类中介机构之间建立起来的密切联系与互动关系,构成了国家创新科技园区网络化区域创新体系及其基本的运行机制,是实现国家创新科技园区战略目标的保证;工业园区的哥哥因素之间起到了互动互持的作用,必然会互相影响壮大,最终达到共同的目标,促进整个园区经济的发展;互动机制是工业园区的形成机制之一;同时,它是工业园区发展速度最快的一种形成机制;名词解释总部经济:总部经济是指通过创造各种有利条件,吸引跨国公司和外埠大型企业集团总部入驻,企业总部在中心城市集群布局,生产加工基地则安排在营运成本较低的周边地区或外地,从而形成合理的价值链分工;2、概念与内涵:概念是人们对事物本质的认识,逻辑思维的最基本单元和形式;概念的辩证法是指概念的形成、变化和发展以及概念间的联系和转化的辩证关系;内涵是指某一逻辑术语所包含的性质或一组性质,这种性质是用概念表达的,或包含在概念中,或对于所指的事物的概念是主要的;3、经济学解释:对于某一种现实的现象用经济学的原理进行解释;4、经济效应:某一现象的发生所带来的经济方面的变化;课后答案。
区域经济学课后题答案
区域经济学课后题答案1. 什么是区域经济学?它的研究内容包括哪些方面?区域经济学是经济学的一个分支学科,研究的是地理区域内经济活动的产生、发展和影响因素。
区域经济学的主要研究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区域的经济发展状况:研究不同地理区域的经济发展水平、经济结构特点、产业分布情况等,帮助理解不同区域间经济差异的原因和影响因素。
•区位选择与区域比较优势:分析企业为什么选择特定地理区域进行投资和生产活动,以及不同地理区域的比较优势,帮助提供决策依据和政策指导。
•区域经济增长与发展:研究地理区域的经济增长机制、经济发展的驱动力和影响因素,分析经济发展的动力所在和体制条件。
•区域间经济一体化与经济合作:研究不同地理区域间的经济一体化程度,分析区域间的经济合作机制和模式,推动区域间经济融合发展。
•区域政策与规划:分析制定和实施区域发展政策的理论和实践,帮助指导区域经济的长远规划和政策调整。
2. 请简单描述区域经济学的研究方法。
区域经济学的研究方法包括定性研究方法和定量研究方法两种主要类型。
定性研究方法:定性研究方法主要通过描述和解释实际的经济现象和行为,帮助理解经济活动背后的原因和动因。
具体的定性研究方法包括:•案例研究:通过深入研究个别地理区域或企业的实践案例,了解其特点、经验和成功因素。
•实地调查:通过实地访谈、观察和调查,收集和整理具体地理区域的经济数据和信息。
•文献综述:通过对现有文献和研究成果的综合分析和评估,总结和归纳区域经济学的理论和实践。
定量研究方法:定量研究方法主要通过数学和统计模型来分析和预测经济现象和行为的规律性。
具体的定量研究方法包括:•统计分析:通过收集大量的经济数据,并运用统计学方法进行数据分析和推导。
•数量模型:通过建立和运行数学模型,模拟和分析地理区域经济的运行机制和发展趋势。
•计量经济学方法:通过建立经济理论模型和数据回归分析来检验和验证经济假设和关系。
定性和定量研究方法在区域经济学的研究中相互补充和支持,可以综合运用以获得更全面和准确的研究结果。
马工程教材区域经济学2018年版课后思考题答案
马工程教材区域经济学2018年版课后思考题答案马工程教材区域经济学2018年版课后思考题答案
1、以下哪个是宏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A)。
A、消费需求。
B、消费者。
C、企业。
D、货币。
2、在需求不变的情况下,供给增加会使得均衡数量(D)。
A、下降。
B、上升。
C、不变。
D、不能确定。
3、当边际产量为零时(B)。
A、平均产量为零。
B、总产量为零。
C、总产量最大。
D、平均产量最大。
4、某商品的需求收入弹性很小几乎为零,则该商品属于(C)。
A、奢侈品。
B、必需品。
C、替代品。
D、次级品。
5、生产函数的长期是指(A)。
A、1年以内。
B、1年以上。
C、5年以上。
D、所有投入都可以调整的时间。
区域经济学郝寿义第三版课后答案
区域经济学郝寿义第三版课后答案当你迈着轻快的脚步走进大连实验学校,你是否感到了一股力量,一股很强大的力量正推动着你,前进再前进呢?这就是我第一次来到这个学校的感觉。
这种感觉使我不由地爱上了这个学校,慢慢地融进了这个校园,融进了校园的.生活。
我喜欢校园里的晨光,我爱校园的夕阳。
当东方映着鱼肚白,那一片红遮掩着出来了。
当教职员工宿舍的面纱再也遮不住她的红脸时,她索性不再遮掩,不再害羞,整个展现在我们的面前。
朝霞下的教学楼,一幢接一幢,鳞次栉比,给美丽的校园的早晨增添了一抹红色。
夕阳西下时的校园,有着不可抗拒的美丽。
那是一种详和安静,那是一种蓬勃生机。
深红色的夕阳照在湖面上,静得没有声息,绿色的水草点缀着、摆动着,偶有微风,就激起了阵阵涟漪。
鱼儿们在水中尽情畅游,是否也为这校园喝彩?从两幢挺立的教学楼里传来阵阵朗朗书声,那是贝多芬钢琴上和谐的乐曲,那是一天的开始。
偶尔随微风传来阵阵甜美的笑声,那是在整天埋头苦读时的一段插曲,那是欢乐愉悦的见证。
当同学们迎着朝霞,大步走在校园美丽的小径上的时候,那是何种的生机!当学生们在夕阳下谈笑风生时,那又是何种的惬意!还有我们可爱可敬的老师,当你遇到困难无法解决时,老师就成了你的引路人;当你心里有事却无话可说,老师就成了你的倾听者;<ins>当你拥有喜悦与快乐时,老师就成了你的分享者。
这样的老师,难道不能让你由衷地喜爱吗?谁说校园生活百般枯燥,谁说校园的一切充满无奈。
看我的校园:校园生活总是五彩缤纷,时时处处充满欢笑。
因此,我要说:“我的校园生活多姿多彩!”。
区域经济学作业题参考答案
区域经济学作业题参考答案作业(1)1、请简述区域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和三个基石。
答:研究对象:区域经济发展、区际经济关系、区域经济政策。
区域经济学的三个基石:埃德加•胡佛:(1)生产要素的不完全流动性(2)生产的不完全可分性(3)产品与服务的不完全流动性张敦富:(1)自然禀赋的差异性(2)经济活动的极化性(3)空间距离的不可灭性2、为什么产业部门会在区域之间互相转移?答:(1)按照梯度转移理论,地区间存在梯度高低之分。
处于高梯度的地区其创新活动比较频繁,新的产业部门、新产品和新技术等都不断的产生和发展。
同时,人们的生活和消费水平也随之提高,对新产品需求的增加和旧产品成本的上升使高梯度创新地区在产业的发展上必须有所杨弃和取舍,所以产业部门在区域间的转移有了原动力。
而处于低梯度的地区,往往是处于发展的传统阶段,所能够发展的大多是技术简单、劳动密集的低水平的产业,与高梯度地区存在明显的技术水平上的差距;或者由于资源耗竭而经济停滞,迫切需要从发达地区引入新的产业部门改善部门结构,因此低梯度地区有接受梯度转移的必要性和主动性。
(2)按照产业的生命周期理论,每个产业都要经历的一个由成长到衰退的演变过程,当一个产业在一定区域走向衰退时,必然促使生产要素空间上的转移,从产业衰退区域转出到处于创新活动阶段的区域。
(3)产业的发展存在着积聚和分散的关系,产业的集聚和分散是实现产业布局的地域合理规模的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
当一个产业在一个区域过度积聚就会造成经济效益低下,引发产业向周围空间的扩散。
从上述三个方面来看,产业部门在区域间的转移,既是不同梯度地区产业发展的客观需要,也是产业自身发展规律的体现,也是产业集聚与发散发展的一种平衡。
3、请简述产业布局区位选择的标准。
答:(1)成本最低的选择(运费、劳动力)(2)市场份额最大的选择(3)获得聚集效益的选择4、请简述城市化的动力机制。
答:(1)工业化和市场化是城市化的根本动因。
区域经济学三四答案
区域经济学三四答案我只找到了这些。
一、名词解释1、城镇体系2、双中心性城镇体系3、基础设施4、经济区划5、基础产业6、能源生产弹性系数7、电网8、区域空间结构9、核心区10、外围区11、区域经济发展战略12、区域经济规划二、简答题1、简述城镇体系的特征。
2、区域经济规划主要包括哪些内容?3、区域规划的性质与特点是什么?4、区域经济基础设施由那些内容组成?5、区域基础设施发展的基本特征6、中国区域经济发展战略形式有哪些?7、我国交通运输发展的空间格局及未来走势?8、简述区域经济发展战略及其特征。
9、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模式有哪些?10、区域规划的原则有哪些?11、区域经济发展政策建议的特征包括几个?12、重点产业选择的条件是什么?13、如何选择区域主导产业?三、论述题1、如何评价中国的城市发展方针?参考答案一、名词解释1、城镇体系:是指在一个区域内经济社会联系密切的,具有不同智能、不同规模、不同等级的城镇群体。
2、双中心性城镇体系:在一些地区的城镇体系中,最大的城市无论在规模上,还是在经济社会地位上都与第一位城市不相上下,这样的城镇体系被称之为双中心性城市。
3、基础设施:是指用于保证区域社会经济活动正常进行的公共服务系统,包括经济基础设施和社会基础设施。
4、经济区划:经济区划是在认识客观存在的经济区的基础上,根据特定时期国民经济发展的目标和任务,对全国区域进行分区划片,阐明各经济区经济发展的条件、特点和问题,指出它在国民经济体系中的地位和发展方向,最终为中央政府对区域经济进行宏观调控、地方政府制定区域发展规划、企业进行区域分析活动提供科学依据。
5、基础产业:是指工业中上游产品的生产,包括采掘业和原材料工业,属第二产业。
6、能源生产弹性系数:是指能源生产的年增长率与GDP的年增长率的比值。
7、电网:电网是指由多个电站共同发电、送电、变电、配电和用电组成的网络。
8、区域空间结构:是指一个国家经济发展中个地区之间经济发展水平的相互关系。
区域经济学课后题答案
区域经济学课后题答案1、区域经济学中的区域概念是如何界定的如何划分不同类型的空间什么是连续空间、离散空间、同质区域、功能区域各空间具有何种特征区域概念的界定:区域,是一个客观上存在的、抽象的、人们观念上的空间概念,它往往没有严格的范畴和边界以及确切的方位。
地球表面上的任何部分,一个地区、一个国家乃至几个国家均可称为区域。
但不同的学科对区域的含义有不同的理解。
地理学把区域定义为地球表面的某种地域单元,这种地域单元按内部组成物质的连续性特征和均质性特征来划分,其边界是组成物质连续性和均质性遭到破坏的过渡带;政治学把区域看成是国家管理的行政单元,这种行政单元是按行政权力覆盖面而划分的,其边界与国界或一国之内的省、市、区、县重合;社会学把区域看成是相同语言、相同和民族特征的人类社会聚落,因此区域可以超过国界和行政边界,也可以包括不同的自然地理单元。
目前,影响较大的有关区域的定义是由XXX于1984年给出的定义,他认为区域是“为了叙述、分析、管理、规划或制定政策等目的,视为客观实体来加以考虑的一片地区,它可以根据内部经济活动同质性或功能同一性加以划分,并认为最适宜的区域划分应当遵循行政区域讲解,并且每一个区域必须包含至少一个中心城市组成的核心。
”可以看出,区域是根据区内经济活动的某些同质性特征以及经济活动的相互作用强度来进行划分的,它可以划分为连续空间和离散空间。
连续空间:一般指地理学意义上的连续的实体空间。
在这种空间中,区域经济学是根据具体事务之间的实践距离和运输成本来描述空间属性的。
离散空间:不同于连续空间的实体空间,离散空间是具有一定边界且又互不重叠的均质空间,这些空间单元可以构成更大规模的空间单位,这些空间单位就是我们常说的区域。
离散空间又可以划分为同质区域和功能区域。
同质区域:是指那些在一起或几种属性方面具有同质特征的地区组合在一起的区域。
在同质区域中,区域经济学主要解释区域内生的经济增长问题,也就是研究在地区层面上经济是如何增长的,决定地区层面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是什么,为什么存在发达地区和次发达地区,省、市、经济区等次一级经济系统如何组织和引领当地的经济活动,以及这些系统如何强化有利于当地经济发展的区位优势等区域内生方面的能力,这种理论称为区域经济增长理论。
区域经济学的课后答案
区域经济学的课后答案1. 区域经济学的基本任务是什么?2.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大国,区域经济学的特殊作用是如何体现的?3.区域经济学的主要研究内容是什么?4.举例说明类型区和系统区的相同点和相异点5.古典区位理论包括哪些内容?6.古典区位理论向现代区位现论发展的转折点是什么?7.区域经济学的理论体系是由几个部分组成的?8.当代区域经济学有哪些主要流派?9.目前中国区域经济学研究的主要问题是什么?10.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对区域经济发展的作用是什么?11.自然资源的价值表现在哪些方面?12.如何评价人力资源对区域经济发展的作用?13.区域经济的制度环境由哪些要素构成?14.如何实现区域经济的交易成本最小化?15.中国区域资源环境面临的主要问题是什么?16.实现中国区域资源环境合理利用的政策措施有哪些?17. 区域经济增长与国民经济增长的关系是什么?18.区域经济增长的机制有哪些?19.区域经济增长都有哪些模式?20.增长极模式的基本理论如何表述?21.发展轴模式的基本理论如何表述?22.网络模式的基本理论如何表述?23.区域经济空间转移模式的理论基础是什么?24. 区域经济产生衰退有几种原因?25.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区域经济增长的基本经验有哪些?26.区域经济发展与区域经济增长内涵的异同。
27.钱纳里是如何论述区域经济发展阶段的?28.如何理解区域三次产业结构演变规律?为什么?29.为什么说现代第三产业是工业化高度发展的结果?30.如何选择地区主导产业?31.如何构造以地区主导产业为主体的产业结构框架?32.如何评价中国改革开放以前有悖于产业结构演变规律的工业化道路?33.为什么中国存在产业结构雷同的顽症?34.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区域产业结构演变的特征是什么?为什么?35.21世纪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核心问题是什么?36.产业布局区位选择的基本要素有哪些?37.影响区位选择的主要机制是什么?38.产业布局指向的指向的概念如何表述?39.产业布局指向都有哪些类型?40.什么是产业布局指向的新变化?41.产业布局地域合理规模与产业聚集的关系是什么?42.新产业的基本概念是如何表述的?43.我国高新产业布局有哪些特点?44.绝对成本学说决定的区域贸易是如何实现的?45.为什么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进行贸易对双方都有好外?贸易条件是什么?如何实现区域贸易利益?46.俄林是如何用双坐标说明区域要素禀赋与区域贸易格局的?47.中国作为大国,如何发挥动态贸易利益?48.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的贸易条件是如何变化的?21世纪中国如何不断改善国际贸易条件?49.以中国汽车产业的发展为例,说明雁行产业发展形态说在中国的运用。
《区域经济学》试题及答案
《区域经济学》试题及答案一、名词解释(5道题)1. 解释“区域经济”。
2. “区域发展不均衡”是指什么?3. 请解释“产业集聚”。
4. “人口迁移”是什么概念?5. 请解释“城乡差距”。
答案:1. 区域经济是指在一定的地理范围内,各种经济活动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形成的具有一定特征和规律的经济总体。
2. 区域发展不均衡是指在一个区域内,不同地区之间的经济发展水平、经济结构、收入水平等存在差异和不平衡现象。
3. 产业集聚是指在一个地理区域内,同类或相关产业企业在空间上相对密集地分布的现象。
4. 人口迁移是指人口从一个地区向另一个地区的长期或短期的流动和转移。
5. 城乡差距是指城市和农村在经济发展水平、社会福利、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的差异和不平衡状态。
二、填空题(5道题)1. 区域经济发展的主要驱动力包括()。
2. 区域发展不均衡的原因之一是()。
3. 产业集聚可以带来()效应。
4. 人口迁移可以导致()。
5. 城乡差距的缩小需要()的政策支持。
答案:1. 投资、技术和市场2. 区域资源禀赋的差异3. 规模经济和技术创新4. 人口结构的变化5. 统一和均衡三、单项选择题(5道题)1. 区域经济发展不均衡的主要原因是()。
- A. 政策不当- B. 资源配置不合理- C. 技术进步不足- D. 所有选项都对答案:B. 资源配置不合理2. 产业集聚的主要效应包括()。
- A. 规模经济效应- B. 技术创新效应- C. 人才聚集效应- D. 所有选项都对答案:D. 所有选项都对3. 人口迁移对地区经济的影响包括()。
- A. 市场规模的扩大- B. 劳动力市场的供需变化- C. 区域产业结构的调整- D. 所有选项都对答案:D. 所有选项都对4. 城乡差距的缩小需要()。
- A. 城市的加快发展- B. 农村的产业升级- C. 城乡基础设施的改善- D. 所有选项都对答案:D. 所有选项都对5. 区域经济学的研究对象主要包括()。
区域经济学课后题答案
1、区域经济学中的区域概念是如何界定的如何划分不同类型的空间什么是连续空间、离散空间、同质区域、功能区域各空间具有何种特征区域概念的界定:区域,是一个客观上存在的、抽象的、人们观念上的空间概念,它往往没有严格的范畴和边界以及确切的方位。
地球表面上的任何部分,一个地区、一个国家乃至几个国家均可称为区域。
但不同的学科对区域的含义有不同的理解。
地理学把区域定义为地球表面的某种地域单元,这种地域单元按内部组成物质的连续性特征和均质性特征来划分,其边界是组成物质连续性和均质性遭到破坏的过渡带;政治学把区域看成是国家管理的行政单元,这种行政单元是按行政权力覆盖面而划分的,其边界与国界或一国之内的省、市、区、县重合;社会学把区域看成是相同语言、相同信仰和民族特征的人类社会聚落,因此区域可以超过国界和行政边界,也可以包括不同的自然地理单元。
目前,影响较大的有关区域的定义是由胡佛于1984年给出的定义,他认为区域是“为了叙述、分析、管理、规划或制定政策等目的,视为客观实体来加以考虑的一片地区,它可以根据内部经济活动同质性或功能同一性加以划分,并认为最适宜的区域划分应当遵循行政区域讲解,并且每一个区域必须包含至少一个中心城市组成的核心。
”可以看出,区域是根据区内经济活动的某些同质性特征以及经济活动的相互作用强度来进行划分的,它可以划分为连续空间和离散空间。
连续空间:一般指地理学意义上的连续的实体空间。
在这种空间中,区域经济学是根据具体事务之间的实际距离和运输成本来描述空间属性的。
离散空间:不同于连续空间的实体空间,离散空间是具有一定边界且又互不重叠的均质空间,这些空间单元可以组成更大范围的空间单位,这些空间单位就是我们常说的区域。
离散空间又可以划分为同质区域和功能区域。
同质区域:是指那些在一起或几种属性方面具有同质特征的地区组合在一起的区域。
在同质区域中,区域经济学主要解释区域内生的经济增长问题,也就是研究在地区层面上经济是如何增长的,决定地区层面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是什么,为什么存在发达地区和次发达地区,省、市、经济区等次一级经济系统如何组织和引领当地的经济活动,以及这些系统如何强化有利于当地经济发展的区位优势等区域内生方面的能力,这种理论称为区域经济增长理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区域经济学绪论1、区域经济学是研究什么的?答:区域经济学是以“经济区域”为特定的研究对象,研究经济发展和空间差异发生发展的规律,并运用规律促进地区经济发展的学科。
区域经济学因此具有交叉学科的性质。
2、区域经济学发展的特点有哪些?答:“区域”尺度上的积极发展问题有许多特点:①区域经济发展是一个社会、经济发展的综合系统,它不仅涉及各个产业之间的关系,而且涉及与经济基础相对应的“上层建筑”——区域的管理、政府的效率等。
②区域经济除了是一个产业系统以外,还是一个地域系统,是一个由区域内具有不同形式和功能的地理单元,如城镇、乡村和道路,和由具有不同产业分工的地理单元,如工业区、农业区、交通运输枢纽等构成的地理空间。
③因为区域经济是一个产业系统和地域系统,所以它必然与区域的地理条件、地理环境发生必然的关系,区域的气候、地形、矿物资源、地表植被、土地资源、水资源,以及区域的生态环境质量都会对区域经济发展产生积极的或消极的影响。
④区域之间的差异是必然的,区域之间的经济发展条件、水平、产业结构、发展障碍和发展道路等许多方面差异是必然的。
⑤区域经济由于是一个小于国民经济的尺度系统,所以它不可能具有国民经济的全部功能和内容。
3、我国地方经济现象有哪些?答:①历史上中原的政治经济重心从西(渭河流域)向东(洛阳、开封等)的转移,和从北方向南方的转移,都与地方经济实力此消彼长的格局变换有关。
②新中国成立以后,社会主义计划经济条件下仍然发育了明显的地方经济。
③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的“三线建设”使我国中西部部分省份的工业得以发展,彻底改变了那里的传统产业面貌,初步形成了这些省份的工业体系。
④改革开放以来是我国地方经济快速发展的时期,也是我国各种地方经济现象层出不穷的时期。
4、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各种地方经济现象?答:①地方经济的发展现象。
②地方经济的差异现象,表现为水平的差异和垂直的差异两个方面。
③地方经济的地方经济竞争现象。
④地方经济的地方联合现象。
第一章1、我们接受苏联“经济区划”思想的特定条件是什么?答:我们接受苏联“经济区划”思想的特定条件是①新中国刚成立。
②学习苏联。
③我国的国情使我们无可选择地学习和继承了苏联的经济区划思想,并把它运用于教学、科研和实践中。
2、可以使我们走出“经济区划”思想局限的时代条件是什么?答:可以使我们走出“经济区划”思想局限的时代条件是①经济全球化,使我们不可能脱离大的环境。
②市场经济,市场的主体是企业,没有必要走出。
③我国以省级区作为经济区域。
④经济区划违背区域利益,因此压制了经济区划的发展。
3、东西方学术界对“经济区域”研究的内容有哪些区别?答:20世纪以来地理学关于区域的研究,按研究内容划分可以分为两大流派。
一是从经济地理学角度出发,探讨经济区域问题的东方学派。
二是从人文地理学角度出发,探讨政治、文化区域问题的西方学派。
东方学派以苏联经济地理学对经济区、经济区划和地域生产综合体等的研究为代表。
西方国家以经济发展区域不平衡为主要研究内容的马克思主义地理研究也属这个派别。
西方学派主要从地缘政治角度研究国家地理和从文化地理学角度研究文化区域。
4、为什么要重视“地理边界”的研究?答:我国的实际情况是,不计地理边界(主要是行政区划边界)的经济区域是不存在的,是没有实践意义的。
根据是,我国的经济发展和经济体制决定了,具有财政、计划、立法和管理等经济职能和作为相当一部分国有资产代表者的省级政府及其管辖区是我国区域开发与发展的主体,明确的地理边界是其结构-功能的前提。
我国条件下具有边界规定性的省级经济的发展,不仅符合我国经济实践的规律,而且也是经济地理学区域理论研究的重要课题。
5、我国行政区系统的历史和政治条件有哪些?答:我国行政区系统的历史和政治条件有:①首先,在我国广大的国土上,一些大的地貌单元,如平原、山地、高原等完整地分布,它们往往可以在历史的长河中孕育出相对独立的行政区域来。
②其次,中华民族的文明起源于中原。
这就为日后的行政区划奠定了历史基础。
③再次,凡后期扩散的区域在空间规模上都要较文明源地区大一些。
这是后期扩散区在自然条件、文明程度、人口数量等方面都要较先期区差一些,从而其区域线条可以更粗犷一些的结果。
④还有,这种区域规模自国家中央向边缘扩大的格局在我国与民族地区的分布格局相一致。
6、为什么说我国条件下省级行政——经济区的形成有着历史的必然性?答:原因有:①计划经济和公有制,使政府成为经济行为的主体。
②由于我国的省级行政区的平均空间规模已相当于世界上的中等国家,很容易拥有成为经济区域所必须的人口数量(作为市场因素)、自然资源(作为基本供给因素)等条件,所以为省级政府发挥其经济管理职能提供了地理空间。
这也就为省级行政区形成相应的省级经济区域奠定了基础。
③省级区域的政府自然要有一个行政中心。
它们为区域提供了经济核心地,而经济核心地是经济区域得以存在和发展的构造标志。
④出于行政管理职能的需要,出于经济核心地本身对外作用的需要,交通通讯网络在我国各省级区都有或多或少的发展。
网络的形成或出现又为经济区域提供了另一个构造标志。
7、构成“经济地域”的标志有哪些?答:对于一个地理空间,必须具备以下标志才可以被认为是一个经济区域-地域。
①必须具备经济功能。
②必须具备行政功能,并有一个用于管理和发展的组织。
③必须具备一定的地域构造。
④形成了相对独立的区域内部经济流。
8、我国省级经济区存在的客观依据有哪些?答:我国省级经济区存在的客观依据有五方面:①地域规模与资源供给。
②经济功能。
经过建国以来50多年的发展,省级区已形成了基本完整的国民经济部门体系。
③经济管理的功能。
通过我国省级政府拥有的财权、经济事权、立法权、人事权,表明它们可以有效地干预或保障区域内资源的配置。
④经济核心地。
各省级行政中心经过多年着意发展,已成为省区的经济中心,是经济功能指标和省级经济管理功能的高度集中。
有些省份出现了双核心和多核心,是核心地的发展,而不是依此否认主核心的存在。
⑤网络与经济流。
9、我国省级经济区的发展与“经济财富”的关系是什么?答:①经济财富的存量可以看作为货币形态的经济资源。
而动态的经济财富又可以分解为社会收入与社会支出这两个过程。
社会收入由工资、利润、租(税)金和利息构成。
②经济财富的社会支出过程即财富的运用,或称之为财富的功能。
它包括消费、储蓄和投资这三个方面。
③消费、储蓄、投资三项功能在空间上的分布均以中心城市和城镇为主,与其相应,经济功能较强的和较高级的产业部门即以城镇为配置主体。
而在我国,由于拥有强大经济管理职能的政府均设置在中心城市(镇),于是就形成了我国条件下经济区域内部的经济核心地系统,从而保证了经济区域对空间结构的要求。
10、我国省级经济区的对外开放与“经济财富”的关系是什么?答:经济区域的对外开放性也是绝对发展的。
这种绝对发展取决于区内财富功能的无限增强。
经济区域的部门结构因此会不断丰富和升级,区域的中心城市的功能不断增强。
11、计划经济体制与我国省级经济区的形成和发展的关系。
答:中央计划经济首先是按部门的管理,即“条条管理”,通过国家计划、中央财政、国家项目、部署企业等手段和方式实现国民经济的发展和合理分布。
但我国是一个大国,地方经济——省区经济的发展是一个必须重视的领域。
既然我们必须有一个省级行政区系统,省级政府就必然有其经济职能并由此产生了它们的经济利益,所以我国的计划经济长期强调“发挥中央与地方的两个积极性”。
尽管在协调这“两个积极性”过程中总是遇到矛盾,不是过分强调了“条条”,就是过分强调了“块块”,但省区经济还是得到了长足的发展。
12、当前我国省级经济区存在着哪些弊端?答:当前我国省级经济区存在的弊端有三个:一是“诸侯经济”的倾向。
二是对国家的宏观调控构成行政障碍。
三是干扰国民经济网络的形成和合理的资源流动。
13、为什么说省级经济区的地理边界将会趋于模糊?答:政府职能转变在两个方向上推动省区边界趋于模糊。
一是政府开始主义培育市场以取代以往对资源的计划调拨。
二是政企分开促使企业可以按自己的意愿而跨省区发展,促使企业的生产区位和销售区位大大超越省区边界。
14、我国会不会形成以核心地系统为基本形式的经济地域系统?答:我国不会形成以核心地系统为基本形式的经济地域系统。
纯粹的、按经济区域自身发展规律二发展的经济区域将在经济发达地区普遍出现。
以省级区为主体的全国性经济区域系统将在我国东部地区首先被破坏,之后再向中、西部地区扩散。
扩散的结果是,全国会形成一种省级区、企业区、核心地区和条带区共存并相互促进发展的多元区域系统。
第二章1、什么是分工和劳动地域分工,它们有哪些类型,分工的基础是什么?答:分工是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的一种固有现象,也是一种十分重要的社会经济规律。
劳动地域分工是指人类经济活动按地域(或地区)进行的分工,即是各个地域依据各自的条件(自然、经济、社会诸条件)与优势,着重发展有利的产业部门,并与其他地域进行产品的交换(贸易),输出剩余产品、进口所需产品,这种一个地区为另一个地区生产产品并通过交换活动互相满足所需的现象,即是劳动地域分工。
分工的类型有三个:①自然分工,是指在早期的原始氏族社会阶段,人类以性别、年龄为基础的原始的分工。
②社会分工,也称社会劳动分工或劳动分工,社会分工是指人类社会于自然分工之后以产品或商品交换为基础的分工。
③劳动地域分工,也被称为生产地域分工、产业地域分工、经济地域分工、地域分工即地理分工等。
分工的基础是商品交换。
2、分工开发区域成长之间的关系如何?你对区域经济成长中的“二元化”问题如何认识?答:分工开发区域成长之间的关系是①分工有助于形成专门化生产,且由于区域各种资源要素的集中使用,将使该项生产的规模不断扩大。
②一个区域的经济增长将主要由该区域的输出产业来决定。
③因此,由分工而产生的规模经营将带动与之有生产性联系的相关产业和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最终实现区域经济的起飞。
对区域经济成长中的“二元化”问题,我认为①分工的原始依据,即绝对优势或相对优势,使区域致力于某一产业的发展,区域中的某一区位将选中作为相关产业开发的核心区域。
随着核心区域的成长,规模经济逐步实现,集聚效应开始体现,越来越多的生产要素和先进产业向该区位集中。
②区域的核心区域与边缘区域之间的经济发展存在着长期的巨大差距,即在区域内部存在着经济发展水平的二元化现象,如果任其发展,还会产生其他的区域问题。
3、如果用罗斯托的经济增长阶段理论来分析中国,你认为中国正处在哪个阶段?怎样才能促使今后的中国经济更快发展?答:罗斯托的经济增长阶段理论归纳出一个国家或区域的经济增长有六个阶段:第一,传统社会阶段;第二,为起飞创造前提条件阶段;第三,起飞阶段;第四,成熟阶段;第五,高额消费阶段;第六,追求生活质量阶段。